第一篇: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近日,浙江省副省长、中国信息化百人会顾问毛光烈在信息化百人会第五次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智慧城市建设难点与对策》主题演讲,对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对策做了深入分析。在他看来,智慧城市具有智能感知、系统协同、智慧处理、机制先进、服务优质等特征,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认识、技术、实践上还达不到“智慧”要求,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
智慧城市三种建设类型
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总体而言,主要有三种建设类型:
第一种是技术工程项目建设型。把智慧城市当作技术工程项目来做,其特点非常类似于建筑工程公司,忙于到处投标承包,技术工程一完成,城市政府与技术工程公司的业务关系就完结了。
第二种是数字城市的扩充型。这种建设类型停留在数字城市的水平上,缺乏对数据的智慧处理能力的开发,其特点是没有实现改变管理方式的要求,“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智慧城市应该是以改变原有的服务、管理方式为前提的,是以提供更智慧的服务为标志的。如智慧水网,无论管网哪儿出现问题,都能自动发现并可有效预防、自主应急处置,不会造成混乱。
第三种是智慧能力建设型。这种建设类型的特点有:首先,具有业务云、管、端一体化的智慧。以智慧交通为例,交通数据是由云存储并由云计算提供智慧处理、指挥的;管网是具有智慧的数据感知与数据传输智能的;智慧终端是具有智慧执行能力的。其次,具有市民主体(客户)、城市公共服务力量、依法监管力量等人、机、物的系统协同服务能力。比如智慧交通,实际上就是在人、车、路、场关系中进行人与车、车与路、车与停车场等方面开展有机协同。第三,不仅具有基础标准与应用业务标准相统一的标准规范,也有能解决“一揽子”问题的云服务工程公司进行建设运维,还具备技术手段与法律手段、管理制度相协调的网络权益、秩序与安全的保障能力。
其中第三种智慧城市建设类型是比较有发展前途的。智慧城市应该具备智能感知(能实现实时、全面与立体感知)、系统协同(能够实现一卡通、一链通、一令通)、智慧处理(建立在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业务建模和智能分析等服务之上)、机制先进(投资运营机制高效、权益保障追溯完善、监管体制管用等)、服务优质等特征。只有具备上述功能,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遭遇难题
还达不到“智慧”要求。认识上,很多人把智慧城市等同于数字城市,其实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是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智慧城市基于数字城市,但高于数字城市;技术上,没能开发“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不能“一卡通”;实践上,缺乏安全可靠、管理严格、服务一流的云服务业务工程公司,承担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司缺乏成功案例与经验。
信息孤岛、网断联难仍存在。智慧城市实际上是物联网的具体应用,其障碍主要有三方面:其一,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小数据中心建设,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其二,标准建设相对滞后,标准不统一,业务操作系统软件难以模块化开发。比如人车路等基本的数据单元,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管理部门各搞一套,基础数据单元标准不一。其三,业务传感与应用装备建设,各部门各搞各的,甚至一个部门内部也各搞各的,造成“有网无联”。比如,治安一套探头、城管的一套探头、交警的一套探头,不光不相容,而且同样低水平,还各成各的网。
体制难以突破。概括起来说,主要是投资、建设、运维、使用、监管的机制不健全。在投资和建设方面,由财政拨款投资,各部门各搞各的建设,导致重复建设多、业务专用网建设水平低、高效处理能力弱等问题;在运维方面,技术类、事务类等业务没有剥离,仍由政府部门内设机构直接负责,导致运维效果差、效率低;在新的商务模式创新方面,政府购买云服务的采购方式、政策保障、业务监管等尚未建立健全。
网络权益与安全保障举措失配、错配。缺乏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工程手段协同配套的统一设计,各种手段运用能力建设不足;安全的执法、司法力量较弱,无法很好地保障网络权益;云服务公司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缺乏责任追溯体系;网络实名制等基本制度建设推开不足;网络的安全技术、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投入不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泛在、互联、高效、优质、廉价、便利的网络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而现实是:泛在网建设进展慢、覆盖水平低;各类网络自成体系,相容性低,传输速度、质量不高;网络收费偏高,制约了各类业务物联网的使用与发展;业务专用网(传感网、专用物联网)建设落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重复建设大,小区入户重复率高,不利于家庭、社区物联网的与骨干网的分别建设、有机对接、业务开发。
智慧城市破题对策
我们建设智慧城市,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市民提供更便捷、更低碳、更有品质、更有尊严的生活与工作服务,给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手段、打开新的发展空间,给公共服务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技术与网络的支撑,给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新的技术工具、网络支持、制造方式、商业模式。因此,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追求,研究破解难题的对策举措。
主攻云服务技术,加强云、管、端“一体化”的技术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保智慧产业技术创新优先安排。第一,加快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尤其是云存储、云计算等云服务产业的技术创新。第二,加快开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安居等)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与智能终端,以形成技术、业务、管理三结合的智慧能力为重点,加强覆盖云、管、端一体化业务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同时,加强数据综合传输技术的创新,并抓好智能终端装备的开发。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工程安全技术的创新,培育具备“一揽子”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性、高水准的云服务公司。
以政府购买云服务作为突破口,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购买云服务,是一种网络产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的大变革,包括个人、企业、单位、政府等业主。建议率先推广公共服务的购买,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有利于移动互联网、智慧物联网等网络产业经营体制创新,还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的体制僵局,从而激发网络经济发展的市场活力。但前提是必须营造有利于云服务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通过加快培育安全可靠、服务高效、技术水平一流的云服务公司,设立购买公共服务的专项资金,出台扶持政策,加强权益保护,最终形成全社会的购买云服务的共识与氛围。
以统一基础标准与打通各类业务标准体系为重点,防治信息孤岛
要着重解决两大问题:数据基础标准,要在“统一”二字上下功夫,相当于统一度量衡的“车同轨”;各类业务标准体系的对接,要在“打通”两个字上做文章,相当于各条高速公路之间的“连连通”。具体而言,可通过协调来消除基础标准“统一”的问题,通过补充来解决业务标准体系之间的“断头路”问题,通过联合试点试行来解决标准体系规范中的“互让”问题,通过“采风整理”来解决标准体系的实用性不强问题,通过“共同协议”来解决标准体系建设各搞一套的问题。
加强配合,确保智慧城市网络权益、秩序与安全
法律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隐私、保护权益;体制方面,要明确规定购买云服务,云服务公司要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制度方面,要推行实名制、风险评估、等级保护等制度;监管方面,要对网络进行依法专项整治、依法监管,加强对网络企业的依法管理;技术方面,要统一技术标准,加强工程建设,确保网络安全。
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有线、无线网、北斗网的利用,系统推进泛在网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4G网络发展,它投资小,对泛在网建设贡献大,建设成本低但网速快、传输质量好。同时,按照“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多家共用”的原则,解决网络建设“最后一公里”扰民问题和骨干网与社区网、家庭网的服务对接问题。还需加强业务专用物联网(传感与应用装置的业务专网)的建设。各个城市如要建设智慧城市,就必须加大对城市物联网的投入。
第二篇: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
注重民生领域
城市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有长远规划设计和长效的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终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在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因此以民生为导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都押宝押在政府的投资中间,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的环境,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的推进。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表示,有些地方花大钱购置了先进设备,却因为缺乏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其重点就是要注重老板姓所急需的智慧民生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安防、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工程,其它智慧政务、智慧企业等领域要同步推进。推进过程中要聚焦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做好试点和攻关,充分关注老百姓的使用感受,不断优化使用感知,让智慧城市切实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各城市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区域特色,明确、细化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统筹建设重点和特色项目,而非简单照搬他市做法。
智慧城市建设要围绕服务民生来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也至关重要。山东鸣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注重城市发展特色和应用特色,注重以智慧城市应用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创新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制定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运作机制和标准规范。各地针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制订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服务应用为切入点,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实际进展情况,研究制定智慧城镇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加强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营造智慧城市发展的良好环境。
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还没有规范、统一的模式和路径,山东鸣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在制定规划,在资源配置,在核心的开发建设方面,政府必须起到指导作用。企业作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不可能包揽天下,承担全部责任,政府制定规划以后,大部分运用,大部分的建设,应该是交给相应的市场主体,包括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系统运营商等,包括他们完成更多具体的建设管理服务工作,所以企业作为主体,作为投资主体和管理服务主体。发挥市场主流作用,更多我们应用推广,服务的这种普及,还是希望要发挥市场作为主流作用,让市场来说话,让市场引导。
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公众信息化教育培训机制,以及科学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咨询决策机制,形成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合力。
第三篇: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效应背后显发展难题 专家呼吁做好顶层设计
在城镇化趋势推动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再次受到关注。随着住建部将公布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消息发出,不到3个月的时间,我国已经公布了140个试点城市,正式开启我国智慧城市的新浪潮。
在国家政策与运营商规模建设的推动下,我国智慧城市开始实现长足发展。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领域,并逐步向老百姓的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渗透。然而思路的不清晰,与缺乏可持续的建设模式,也成为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业内专家呼吁,国家应做好顶层设计,稳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加速项目“落地”
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的背后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逐渐重视,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时宽带、物联感知、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也开始高速发展。在中央方面,工信部先后在扬州、常州进行试点,还与浙江省签署了智慧城市部省合作协议,并还组织落实了中欧绿色智慧城市项目。科技部也牵头成立了中国智慧城市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一些地区,智慧城市已经步入了实质推进阶段。比如,昨日最新消息,由北京市政府和相关卫星导航企业共同投资3亿元人民币的北京市北斗公共平台,2013年开始建设。作为中国内地首个已经落实的为智慧城市服务的北斗平台,它将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智慧城市提供政务管理、行业应用和民生服务。
今年,哈尔滨市也计划投资10亿元,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扩大公共热点区域WiFi网络覆盖范围,加快编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推进“智慧松北先行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湖北省也即将启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工作,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让试点城市居民由此获得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等方面的便捷服务。
运营商提速智慧城市规模建设
“智慧城市”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而作为智慧城市各个应用项目实施的基础,城市各个区域的高质量宽带网络至关重要。
运营商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者,自然是智慧城市推进的主力军,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农业等众多行业应用均离不开运营商的支撑。
近期,浙江省政府与工信部、国家标准委、环保部、水利部、卫生部、国家旅游局等部委以及国家电网公司等央企合作签署六项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合作协议,力推智慧城市的建设,其中三大运营商将继续积极参与浙江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据悉,三大运营商作为合作主体参与了智慧城市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推进相关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商务模式创新、运营服务、人才培训等基地的“落地”。还有,广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签署合作协议,将在2015年前将投入超过200亿元,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TD-LTE网络,实现广州10区2县级市TD-LTE信号和WIFI信号的全覆盖,为智慧广州提供多层次、立体化、高带宽、全覆盖的无线基础网络。
琼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海南公司也于昨日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合作在5年内打造“数字琼海·智慧城市”。两方将在5年内,围绕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等三大领域开展深入战略合作。
而作为国内首家发布“智慧城市”战略的电信运营商,湖北联通在2012年底与省政府签署了“智慧湖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建造一个覆盖面广、覆盖深入、承载力强、接入速率高的“智慧城市”网络。
建设模式仍缺可持续性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正在召开的“两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也都高度关注 “智慧城市”概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总经理廖仁斌认为,应正视智慧城市的问题,加快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智慧城市又快又好发展,让老百姓早日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
廖仁斌指出,目前,许多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目的不够明确,思路不清晰,建设模式缺乏可持续性,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实施推广难度大。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
廖仁斌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应突出重点和特色,以民生为导向,重点关注老百姓急需的智慧民生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警务、智慧防灾、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工程,其他智慧政务、智慧企业等领域同步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也发表观点称,我国智慧城市存在缺乏统筹、工业化思维主导、机制创新不足、产业拉动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它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应用和产业间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摸索确立。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到目前为止,在智慧城市的框架内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统一的理论和标准体系,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高端芯片和传感器新技术。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还很低,各种应用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底层层面。
总之,智慧城市服务民生衣食住行,除去概念化,蓝图化,切勿盲目模仿国外城市,需要定位清晰,设计合理,实施有效。
第四篇: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Smart City,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1、实现城市高效率运行
世界银行有一个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实际应用程度85%的时候,在城市的GDP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财富能够增长2-2.5倍,就是现在一半的能源可以产出多一倍的财富。智慧城市使得信息成为了运营城市的新资源,信息技术与城市运作的有机融合,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走向“智慧化”,城市运行将更高效。
2、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而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大集成,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和物联网应用服务业。物联网产业链与当前的通信网络产业链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物联网产业链上游增加了 RFID 和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下游增加了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特别是物联网上游传感器制造业意味着庞大的市场潜力。
3、满足居民幸福生活 智慧城市通过一系列智慧工程,构建和谐稳定、经济良性发展,安全、环保、宜居的城市,营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通过智慧医疗系统使得居民身心健康得到及时有效护理,同时有效破解当前医疗资源有限、分配不平衡的难题;通过智能交通使得出行更为顺畅,高效率运用城市道路资源;通过智慧食品供应链使得居民能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智能家居给居民营造一个安全、智能、舒心惬意的家庭环境;智慧城市平安应急体系可以有效监控城市治安状况,从而及时有效处理城市犯罪和突发事件,营造平安城市环境,等等。在国外,技术正在使一些国家和地区脱贫。比如,印度,拥有世界上1/6的贫困人口,随着智能手机普及,手机正在为他们创造实质性的工作和教育机会。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智慧城市发展方兴未艾
自近年智慧城市的理念提出以来,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已从概念和模型阶段全面进入规划和建设阶段,中国在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以后,智慧城市也进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据工信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统计,目前中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以上城市(241个)、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也并不再神秘,如市民卡、校园通、手机挂号、手机银行、电子政务等,都早已在一些城市推广应用。
(二)整体发展落后且发展不平衡
在第六届(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结果。2014年智慧城市评估满分为105分,平均得分为40.1分。其中得分最高城市为无锡总分77.2分,得分最低城市为齐齐哈尔总分为17.6分,相差59.6分,说明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水平差距还较大。区域差距也存在,2014年将选取的100个城市样本按照经济地理区域划分为东北部、东部、中部、西部四个区域进行分析。东部地域智慧城市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地区。本次参评的100个城市样本中,副省级及其以上城市36个,地市级城市54个,县市级城市10个。从整体上看,副省级及其以上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明显高于地级和县级城市,从具体得分情况看,副省级及其以上城市平均得分为分49.6分,得分率为47.2%;地市级城市平均得分为35.5分,得分率为33.8%;县市级城市平均得分为30.4分,得分率为29.0%。
(三)政府主导为主、资金供给乏力
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上,政府主导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模式,好处是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并且为创新发展的战略提供良好成长环境。但是无论是添置设备、整合数据、统一端口还是选择购买服务、融资租赁等,都将是一笔很大的投入。更何况这只是前期投入,后期的运维升级等等更加需要长久的投入。政府投资资金供应不足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半途而废。
(四)服务导向不明显,公众参与度差
全球智慧城市投资比例服务占56%,软件占18%,硬件只有26%,而中国跟这个刚好相反,硬件占73%,服务仅仅是20%,而软件只有7%。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确存在重视硬件、轻视软件、轻视服务,缺乏市场导向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把智慧城市当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注重投巨资购买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但忽视了方便市民的应用开发和普及推广,对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具体实惠和改变看不到。导致系统功能与民众实际所需相去甚远,达不到真正的便民就无法做到大面积的应用和推广。
(五)资源共享不足、缺乏特色 一是信息资源共享不足。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后,许多城市就盲目上马一批项目,各个部门也各自为政,形成大量信息孤岛,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城市之间、部门之间、政企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二是资源共享不足智慧城市技术推广效率比较低,打个比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就像我们的手机一样,起初我们有许多品牌,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技术壁垒,包括充电器都不一样,接口都不一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使用不便和资源浪费。美国就成立了一个名为“美国代码”的组织,来促进一些城市机构或编程产生的关于智能技术也适用于其他地方,创立者詹妮弗帕哈卡说“其核心就是共同需求,可以采用共享和可重复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预算不断削减和需求增加的时代,如果每一座城市都独立行动,它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建设智慧城市也一样,技术资源要尽早统一起来。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又缺乏特色,有的城市规划定位不清晰,不考虑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经济状况、人口因素和城市特点,将时下流行的先进的信息技术都加载堆砌到城市之上,一股脑地购买设备、建设机房、建云中心、铺宽带网、搞产业园、开发房地产,智慧建设与城市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很有可能建好之日就是废弃之时。
(六)智慧城市的安全性保障低
智慧城市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人们对智慧城市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也没有积累更多的安全运行和管理的经验,这必然会造成智慧城市管理上的脆弱性。主要的安全性问题包括:
一是智慧城市新技术的脆弱性。智慧城市的许多技术核心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比如传感器,中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的芯片依赖国外。广泛使用国外技术和产品将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核心技术所有国可以根据需要实施定向性、隐秘性侵入。
二是智慧城市广泛的互联网联接,不能保证所有的终端都是安全的,终端本身以及终端上的不安全应用均可能存在大量的危险。随着美国前情报人员斯诺登披露出“棱镜”计划,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三是云计算和通信基础设施可能存在尚未掌握的安全漏洞。一般来说,云计算和通信基础设施由专业的服务提供商进行维护,可以大大增强其安全性,但是做不到绝对的安全,还会存在可以被人利用的信息安全脆弱性。云计算的停机会使智慧城市变成僵尸城市。四是智慧城市应用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安全漏洞,这与智慧城市应用的设计与开发有关,有经验和能力强的开发商提供的系统可能会比经验和能力欠缺的开发商提供的系统可能会更安全可靠些。
三、建设健康的智慧城市
(一)政府主导,企业、公众共同参与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规模推广阶段,因此政府的顶层设计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意义重大。政府聚集了行政资源和决策权,但是政府不能包揽一切,智慧城市建设实际上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与发展,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而这需要企业、居民等各方参与和利益分配。
政府层面来说,要抓紧转变政府职能,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智慧城市存在一个要建设什么样能级和水平的问题,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认清城市的现实管理需求。二要突出规划设计、强化机制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系列机制创新,比如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等相关工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物联网建设标准等技术标准,尽快出台相关信息安全规范,保障未来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数据安全等等。
从社会层面来说,发挥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开准入、放开市场,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选用众包、竞赛等方式引导民间开发应用程序。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通过开放政府数据和资金奖励,吸引软件开发企业和自由黑客开发设计应用程序。除了能产生头脑风暴,还产生了一些可广泛应用的程序,大大节约了智慧城市得建设成本。
(二)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
国内大中型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先进性方面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已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信息化应用、普遍服务和全民信息教育方面仍有相当距离。例如,首尔开展“百万人信息化教育”的泛政府性活动,还将信息化教育普及的重点集中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新加坡在大规模推进信息化过程中,也伴随着庞大的教育培训计划。伦敦政府甚至还以立法形式规定,在全体中小学中将信息技术从原来的选修课全部改为必修课,并对教育经费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三)选择合理切入点、突出本城市特色
智慧城市体量过大,在过去几年里进入者都做了不少尝试,但目前仍只能看到单个案例,而缺少协同的原因是投资规模大、协调难度大,而效益产出不明显,用户体验和用户素质尚未达到预期。经济、政务、交通、就业、教育、医疗、环境、能源等多重领域我们目前的水平无法做到全覆盖,因此要认清城市的现实管理需求,选择建设的合理切入点。
(四)加快信息公开步伐
6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有效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把大数据称之为“未来的新石油”,来代表其价值含量。如今随着信息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政府可以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最佳的服务模式。借助政府数据开放,美国的医疗服务业节省3000亿美元,制造业在产品开发、组装等环节节省50%的成本。”
所以我们应以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打破数据垄断,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政府数据资源运行机制,按市场规律和风险等级分级开放政府数据资源,授权和鼓励第三方参与政府数据资源开发,并向市场购买社会数据及服务,鼓励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和运营模式创新。
(五)增强智慧城市的安全性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最缺少人才,培养人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为了成为全球领先的数据分析中心,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可谓不遗其力。它与企业以及本地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确保毕业生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新加坡在数据分析领域开设了4个硕士课程以及5个本科课程,提供侧重于具体行业应用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在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协助下,亚洲顶尖学府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IBM将开展合作,共同成立新加坡国立大学商业分析中心。该中心旨在帮助在校学生以及在职人员提升商业分析领域的最新职业技能,为未来数据分析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重视法制环境建设,提供持续发展保障。智慧城市的发展,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非常强调良好的制度法律环境。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信息化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国际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几乎每个信息化的建设项目或计划都有相关的立法和政策做保障。比如新加坡政府的“T2000”计划和“Infocom21”计划,纽约的“电子港”计划等等,无不首先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了扫清信息化建设道路上的障碍,国内城市政府也应该吸取国际都市的经验,合理地做好信息立法和政策制定。建立并完善大数据信息安全体系,厘清公民隐私权和公民知情权两者之间的界限,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数据应用法律体系,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商业化、公民隐私权不受侵犯。此外,还应加快制定数据产权归属、保护以及采集、存储、加工、传递、检索、授权应用等法律法规,明确数据拥有者、使用者、管理者等各方的责、权、利。在全社会范围内征集鼓励和保护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和立法建议。同时,在制定法律法规时,还要注意与国际接轨,要注意符合WTO等国际组织的规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
第五篇:城市管理难点与对策浅析
城市管理难点与对策浅析
程小平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提升,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各种生活习惯的人们涌入城市。而受政策、资金、传统等因素的影响,重建轻管的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何破解这些难点,使城市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要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城市管理的难点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关系到千家万户,大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小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城市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矛盾和问题无时不在,主要表现在:
(一)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屡禁不止。一些违法者根据城管执法工作的规律,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迂回游击战术,与执法人员打“时差战”。也有一些违法者针对城管执法中的薄弱环节,钻执法空子,采取“打擦边球”的战术,在商店门前摆放的三轮车上卖物品等,城管来了就暂停经营,“老鼠躲猫”的“拉锯战”屡见不鲜。
(二)对违法事实拒不承认。在具体的工作中,城管执法人员往往不是违法者实施违法行为的第一见证人,这给调查取证工作增加了难度。现场的群众由于是熟人或是害怕报复或是同情违法当事人(大都为弱势群体)或是仇视城管等感情色彩原因,往往不愿意作证甚至还为违法者帮腔。执法人员虽然知道违章者在狡辩,但就是拿他没办法。
(三)“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在日常劝导教育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一些小商贩或商店经营业主在违法事实真相面前,摆出一副可怜相,道出要养家糊口等各种充分理由,并虚心接受执法人员的教育,给人唯一的感觉就是认识错误的态度非常好,但换个地点又“重操旧业”。
(四)违法建设现象难绝。《城乡规划法》修订实施后,法律赋予了城建监察部门更大执法权,目前沿街的违章搭盖基本得到控制。但一些小区或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私自占地或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未拆的违法建筑“步步为营”扩大建设规模,在屋顶上违法建设搭盖现象依然严重,影响了建筑物整体景观和空中美景。
(五)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大城管意识,公安、工商、城管、卫生等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不够,对职能交叉的问题无人“抱养”,相互推诿,削弱了城市管理力度。
二、城市管理难点的主要成因
(一)既得利益驱动。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是市场规律的产物,流动商贩占道摆摊设点逃避各种税费,以低成本赢得经营成果。商店经营业主店外经营,以获得经营场地和烘托浓厚的商业气氛,赢得额外利润。部分市民的私利心态重,“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在房前屋后擅自违章搭盖饲养家禽家畜或出租收取租金,污染环境卫生和破坏市容环境,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二)市民素质良莠不齐。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民进城定居,外来农民工、下岗工人及残疾人等城市底层的弱势人群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使这类人群通过违法乱搭乱建,改善居住条件,占道经营摆摊设点,靠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维持生计。部分市民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乱扔垃圾、乱倒垃圾和随意乱停放车辆的行为习惯成自然,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行为犯不了大法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三)部门配合不力。由于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多,又因我国法律体系复杂,职责分工存在交叉和划分不明确,从而制约、弱化了城市管理的职能,由此而使相关部门你推我、我推你,其结果是大家都不管,或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争着管,没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不管。
三、城市管理的几点对策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县城市管理需要科学、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需要。
(一)实施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根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张贴现象,严管,规范次干道,加强城区主次干道、社区、居住小区小市场建设和管理,如利用好天晟市场。另一方面又要照顾残疾人和下岗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协调民政、残联、社区居委会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开办福利厂吸收弱势群体就业,切实解决其生活出路,使其不再从事违法违章经营等。
(二)强化集中整治。营造严管重罚声势,形成高压管理态势,震慑违法当事人,遏制违法行为蔓延势头。随着我县建成区的扩大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部分人为在拆迁改造中获取政府的巨额补偿,乱搭乱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郊村,执法人员在强制拆除时易遇到围攻和暴力抗法。为打击违法者的嚣张气焰,应组织国土、房管、建设、公安等部门集中拆除违法建筑和违法搭盖,展示出行政执法队伍的声威。县城管局立足标本兼治的原则,集中执法部门力量,拧成一股绳,重点治理反弹严重的“顽症”,将整治与日常化管理纳入双轨管理机制,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三)强化城管队伍建设。一是强化队伍素质教育,提高执法技巧,规范执法程序,不断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二是实施量化考核,明确路段、明确人员、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明确目标;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管好、用好城管干部,要逐步建立起城管人员优胜劣汰、能进能出、交流轮岗等制度;四是政策倾斜,充实执法力量,城管人员参照公安民警提高福利待遇和完善执法设备,提高执法科技含量。
(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要依靠社区、学校和新闻媒体作用,积极引导从自身做起、从娃娃抓起,广泛宣传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浓厚的城管氛围,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宣传部门要开辟专题栏目,进行全方位报道,对破坏环境和破坏公共设施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曝光,提高广大市民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市民关心、支持、理解、配合、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为城市管理工作和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环境。
(五)树立大城管理念。因城市管理工作的广泛性、经常性、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城市管理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所以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出发,坚持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联合执法机制,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齐心协力、多管齐下。城管局要着眼调动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协作能力,推行违法违章行为“抄告”、“责成整改”制,当好“转换器”,将掌握的问题及时下达给有关职责部门处理,建立良好的城管运作网络,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