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长谈医改
山东省长谈医改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将医改向纵深推进的攻坚之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健全完善医疗卫生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在接受齐鲁网等媒体专访时,山东省副省长王随莲介绍,2009年以来,山东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工作措施,狠抓任务落实,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
山东全面深化改革 医药卫生事业取得新成效
目前,山东已初步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截至2013年底,山东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均达到了97%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医保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今年政府把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了320元。同时,在统筹地区内,还实现了医疗费用即时结算,较好地解决了参保人员“跑腿”、垫资问题,方便了广大群众。另外,各级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救助,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好看病就医问题。
在山东,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王随莲称,山东把基本药物制度作为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防止药物滥用、保障老百姓健康权益的重要手段,在全省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省统一规划村卫生室实现了全覆盖,结束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的历史。同时,还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起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基本药物省级集中采购工作,做到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和省级统一支付,走在了全国前列。
为进一步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方面,山东于2008年,启动实施了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共建成符合规定标准的村卫生室3.2万所;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大大改善了基层医疗服务条件。与此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帮扶,对全科医生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几年的努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王随莲介绍,在医改启动前,虽然强调防治结合,但事实上更加关注疾病治疗,更加重视医院发展,公共卫生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从2009年起,山东省改变了过去“重医疗轻预防”的做法,逐年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了35元。为更好地发挥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在项目设计上,注重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等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项目推进中,注重加强督导检查,强化绩效考核,确保把钱用到“刀刃上”。
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山东起步较早。从2010年起,潍坊、东营分别作为国家和省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2013年,山东省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在30个县(市、区)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今年又在54个县(市、区)启动了第二批综合改革。同时,山东还在配套改革方面大胆探索,比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省为单位、量价挂钩的常用药品集中采购和高值医用耗材省级集中采购,大大降低了药品价格;在全国率先开展“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模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
王随莲介绍,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山东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明显提高,取得了“四提高、一降低”的阶段性目标。也就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和常用药物价格明显下降。
同时王随莲指出,在医改方面,山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公立医院改革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基层医改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等。特别是随着改革逐渐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矛盾集中暴露,改革面临的困难将会更多、挑战将会更大。
王随莲介绍,下一步,山东将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抓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探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力争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健全完善全民医保制度,继续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完善异地就医结算的办法和措施,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实施好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此外,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最后,切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继续组织实施好已有的服务项目,并根据筹资水平和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和丰富服务内容,更好地造福广大群众。
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 缓解群众就医负担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山东从2013年1月1日起,在30个县(市、区)的73家医院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10月1日,山东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已经正式启动。在试点过程中,山东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通过这一系列改革,群众的就医负担有所减轻,政府的办医责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改革成效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今年,山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又在54个县(市、区)的113家医院启动实施了第二批综合改革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范围已经扩大到17个市、84个县(市、区)、186家医院。
“公立医院改革,在整个医改工作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王随莲称,当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从调研的情况看,各地改革进展很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还没有取得突破,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还有待加强,政府办医责任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等等。
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山东进一步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王随莲称,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但取消了药品加成,医院收入就会大幅下降。如果不进行补偿或者补偿不到位,就会影响医院参与改革的热情,甚至会造成医院无法正常运转,到最后还是老百姓吃亏。王随莲称,从今年开始,山东要把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全部纳入补偿范围。具体办法是,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80%,政府补助不低于10%,另外10%通过医院内部挖潜解决。同时规定,提高的医疗服务收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不能增加群众的就医负担。此外,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的管理服务水平。王随莲称,山东省已经明确提出,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人在医院兼任领导职务的,年底前要一律辞去医院或卫生计生部门的职务,彻底实现“管办分开”,使医院真正成为独立法人,独立行使经营自主权。同时,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把深化医院用人制度改革和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王随莲举例称,北京市医改方案提出,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进一步激活了人力资源。山东也鼓励各地允许医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拟定岗位设置方案,公开招聘新进人员,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另一方面,医生这个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需要建立适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王随莲认为,必须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加大绩效工资比重,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才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进一步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去年,山东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试点医院常用药品省级集中采购工作,中标产品价格与我省挂网价格和试点医院实际销售价格相比,分别下降17.25%和32.25%,成效十分明显。今后,将继续坚持这项制度,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减少流通环节,切实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最后,王随莲指出,山东将进一步深化中医药改革。她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伟大创造,把其发扬光大,是责任、也是使命。同时,充分利用好中医药优势资源,最大程度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和“治未病”的特色,也有助于实现公立医院改革目标。要探索出一条体现中医医院特色、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改革路子,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整个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山东将在扎实做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为下一步的改革摸索经验。王随莲称,初步想法是,选取1家或2家省级公立医院,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进行改革,在确保医院公益性的前提下,真正落实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资金雄厚的企业、社会团体等参股公立医院,探索开展医院股份制改革,为医院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放宽准入范围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
在今年8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李克强指出,深化医改要政府和市场“两手并用”,用改革的方法调动社会力量,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山东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办医工作。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山东省非公立医疗机构已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近30%,床位占全省医院床位总数的16%左右。
王随莲指出,山东省社会办医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从政策上看,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阻碍了社会办医。从发展情况看,非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群众认可度不高,与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等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下一步的医改工作中,山东将继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发展一批有规模、有能力、有质量的非公立医疗机构,逐步建立起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办医格局。
山东将切实放宽准入范围。在社会办医方面,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向社会资本放开。对境外资本,允许它们以合资、合作的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并逐步取消股权比例限制。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规划设置中,为社会资本留出合理发展空间;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良好的环境。据了解,山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融资、用地、价格、医保、人才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当前,山东正在大力简政放权,简化了社会资本办医的审批程序,严格控制审批时限,对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一律取消。此外,要强化规范引导。王随莲称,放开社会办医,并不是简单一放了之,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事中、事后的监管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下一步,山东省将重点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发布虚假医疗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医疗秩序,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 缓解大医院“看病难”
目前,群众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王随莲认为,这既有基层医疗条件相对薄弱的问题,也有部分群众就医观念不够理性,大病小病都想去大医院、找大专家,就医秩序混乱的原因。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是破解“看病难”问题的关键环节。
王随莲说,如果让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去承担高难度的手术,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样,如果让三甲医院忙于看一些感冒等轻微疾病,必然会挤占重病患者的医疗资源,也是一种浪费,会加剧“看病难”问题。所以,不同的医疗机构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弄清楚各自的职能。在这方面,需要政府进行规划和引导。王随莲指出,现在的情况是,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偏远山区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偏少。针对资源配置不均的情况,山东将坚持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人才下沉到基层,避免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同时,还要结合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注重发挥信息化作用,通过合作、托管、建立医疗联合体、村医乡管、乡医县管等方式,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诊疗模式。重点是把握好结合点,既要真正让小病诊疗在基层,又要建立起顺畅的转诊渠道,让大病患者及时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避免转诊难。要做到这些,首先,要通过开展全科医生首诊试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等方式,为基层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构建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把看小病的群众留在基层。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构建起畅通、便捷的双向转诊渠道,积极引导病情稳定的患者回到基层康复。此外,要引导群众转变就医观念。一方面,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动员大家自觉养成小病在基层的意识和习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价格和医保的杠杆作用,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差距,引导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
13市完成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据了解,山东从今年开始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王随莲介绍,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山东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的持续扩大,这两项制度体制分割、管理分散、差别待遇、重复参保等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新要求。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去年12月,山东省政府研究确定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进行整合,暂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负责,待国家明确主管部门后,再作调整。截至目前,13个市已经完成了整合,工作没有断线,群众看病就医报销没有受到影响。王随莲称王随莲称我,山东目前实行了“四个整合”,努力实现“五个统一”。“四个整合”就是,一是整合职能、机构和人员,将全省各级新农合的全部工作进行整体划转移交。二是整合基金,将两项制度的基金合并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统一管理。三是整合信息系统,并实现与所有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联网。四是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五个统一”就是,一是统一筹资办法。按照个人缴费、政府补助等方式筹集基金,并建立正常调整机制。二是统一待遇标准。城乡居民实行统一的医保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公平享有门诊和住院医疗待遇。三是统一目录范围。在药品、诊疗项目、高值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等方面,实行全省统一的目录。四是统一信息系统。按照标准统一、资源共享、数据集中、服务延伸的要求,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五是统一基金管理。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实行市级统筹,原则上统收统支。暂不具备条件的市,可以先建立市级调剂金制度。
王随莲表示,整合的政策效应开始显现出来。解决了医保工作政出多门、重复参保、系统重复建设等问题。提高了统筹层次,做大了基金盘子,增强了基金抗风险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打破了城乡居民身份限制,保证了城乡居民享有同等、无差别的待遇,体现了制度的公平性。总之,在整合过程中,我们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保整合后的保险待遇总体不降低,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
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防止百姓“因病致贫”
这几年,通过深化医改,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目前,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王随莲表示,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现在群众大都有了医保,看小病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一旦得了大病,高额的医疗费用还会让多数群众承担不起,会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王随莲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继续健全完善全民医保制度,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有效减轻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王随莲表示,要稳步提高基本医保保障水平。在稳定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覆盖面,努力把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医保范围。其次,要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医疗消费需求相适应的筹资机制。今年,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已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2015年将达到每人每年360元。同时,在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补偿方案和药品目录,逐步缩小与群众实际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
2013年,山东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统筹的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对20类重大疾病患者再给予补偿,全年共为63.6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9.69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整合后,从今年起,山东全面启动实施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具体补偿政策是,起付标准为1万元,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达到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部分给予不低于50%的补偿,10万元以上部分给予不低于60%的补偿,个人年最高补偿限额为20万元。原新农合大病保险的20个病种,今年仍然执行原有的报销政策,明年开始执行统一的居民大病保险政策。
在健全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方面,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城乡医疗救助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按规定的方式和标准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和诊疗优惠,并资助他们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另外,山东已经初步建立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筹集救助基金6000多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患者给予及时救助。同时,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慈善医疗救助,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
王随莲称,要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社会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协同互补作用,努力形成保障合力,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第二篇:山东省医改方案
山东省“十二五”医改实施方案
2012年5月22日公布
省政府昨天召开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同时印发《山东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到2015年,群众看病负担将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到30%以下。将建区域集中检查检验中心,实现大型设备资源共享。同时,我省敲定今年医改重点任务,其中一条是将合理调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据悉,调增收费将纳入医保报销,避免增加患者负担。今年,全省将选择30个左右的县(市)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根据改革需要,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定价、药品采购等方面给予试点地区一定自主权。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
我省将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发挥医保补偿作用,将调增的收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避免增加群众负担。
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县级综合医院参照三级医院建设发展。同时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实行试点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按照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单一货源承诺、双信封制的要求带量采购基本药物。稳步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通过压缩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中间环节和费用,着力降低虚高价格。
2015年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鼓励社会资本对部分公立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投入,以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改制的不得改变非盈利性质。
今年医改重点内容
鼓励社会办医 有资质就可开诊所
目前,我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放宽准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及境外投资者开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
对社会办医,我省将落实价格、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发展一批有规模、有质量、有品牌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力争到2015年,全省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20%左右。同时,我省鼓励康复医疗机构发展,扩大和丰富全社会医疗资源。
二级以上医院基药配备占9成以上
在纳入省统一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今年,我省逐步将其他符合省规划要求的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同步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各项补助和支持政策。对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其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需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占到基本药物总数的90%以上。
我省将适时开展新一轮基本药物采购工作。研究调整优化省级增补药物目录,更好的适应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统筹资金最高支付不低于10万元
今年,我省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将稳定在97%以上。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学生、学龄前儿童和新生儿参保管理工作。继续推进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等困难群体参保工作。
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个人缴费60元,人均筹资达到300元左右。统筹资金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0万元。
20种疾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
积极探索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因病致贫的问题。做好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等的衔接。制定出台新农合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政策,全面推开尿毒症、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疾病、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
【关键词】 卫生资源布局
建区域集中检查检验中心
鼓励各地整合辖区内医疗资源,建立区域集中检查检验中心,实现大型设备资源共建共享。医疗机构检验服务对社会开放,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至2015年,政府投资购置的公立医院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检查价格。此项亏损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补偿。
【关键词】 全民医保
2015年,跨省也能即时结算
我省将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使患者看病只需支付自付部分费用,其余费用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2014年实现省内新农合即时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2015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开展省际医保结算合作,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2015年基本实现职工医保制度内跨区域转移接续,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衔接。
我省城乡医疗救助,主要资助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重度残疾人及城乡低收入家庭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
【关键词】药品价格
适时调整最高零售指导价
我省将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药品价格动态调整管理机制,选取临床使用量较大的药品,依据主导企业成本,参考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和零售药店销售价等市场交易价格,制定最高零售指导价格,并根据市场交易价格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
到“十二五”期末,所有零售药店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管理者必须具备执业药师资格,所有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营业时有职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
此外将调整省增补药物目录,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适当增加慢性病和儿童用药品种,减少使用率低、重合率低的药品。对独家品种和经多次集中采购价格已基本稳定且市场供应充足的省增补基本药物,试行省统一定价。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
设立专门的政府办医机构
我省将研究探索采取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多种形式确定政府办医机构,由其履行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能,负责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监管、绩效考核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任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新设立的公立医院不再明确行政级别。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关键词】基层卫生
至2015年培养1.28万全科医生
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到2015年,我省将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28万余名全科医生,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为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我省鼓励开展全科医生县乡联动试点项目;70%的城市建立起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下联动的协同机制。
第三篇:小学校长谈课改
浅谈小学校长在课改中的领导作用
------辛置矿区小学
高保庆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由此,“科教兴国”便成为我国在新世纪谋求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众所周知,学校课程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因而课程改革就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良好的态势稳步向前推进。要扎实、稳妥、科学、有效推进课改工作,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明晰工作思路为首要任务,而较长的素质思想观念和行动又直接影响着这场改革的成败。在这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校长要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如何直面新课程的挑战,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找角色定位
在课程改革中,校长必须要当好组织者、激励者、服务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学习者。这就是说,校长要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综合实际情况,确立课改的目标、方案和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充分挖掘本地课程资源、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
课程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每个教师在课程改革者工作中都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甚至要忍痛改变过去多年来形成的教学风格,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校长给以鼓励。因此,学校要建立一些激励机制。在听课、评课过程中,校长要善于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帮助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长在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经常与教师交流心得体会,为教师排忧解难,为教师的学习、进修、培训创造和提供机会,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服务教师,同时还要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从观念到实践都需要学习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包括校长在内,都必须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学习观。因此,校长还应自觉成为一名学习者,自觉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教育教学改革方法,这样,才能真正领导和参与这场课程改革,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始终处在前沿位置。
明晰改革思路
学校是课程的第一线,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作为一个校长必须明晰自己的工作思路,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突出主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好培训工作
首先要做好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校长要带领学校行政人员以身作则,使全体教师通过培训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其次要有计划地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内容包括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培训,所有实验教师都必须在接受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另外还要组织非实验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现行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开展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和即时性的专题培训,使新课程获得可持续的专业力量的支持。
二、建立教学研究制度
新旧教材跨度大,培训时间又短,教师平时工作负担又比较重,这严重的制约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课程的全面把握,因此教研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对教研活动进行新的定位;把教研的“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把“生长点”放在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上。设立“周三教研日”制度,教研的内容以交流上一周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及研讨下一周的教学设计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保证了课改教研的质量。通过定期组织课改讲坛“优秀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深入课堂
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校长作为学校课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就应该深入课堂听课,时刻关注师生思想和学习动态,了解课改实验的进展状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三熟”和“三练”的具体要求,即熟悉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熟悉新教材;熟悉学生;练说;就教材特点,说设计思路,说教学得失;练笔;写教学日记,写教学心得和反思;练耐性;对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研究要有耐心,对课题研究要有耐心。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改革的实效。
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校长要善于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首先要引导社会和家长理解、关心和支持课改,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强大的结合力。其次,要利用社会各界人士对课改的支持,尽可能地多渠道集资,为课改添置必备的教学设备,优化办学条件。
具备与新课程发展相适应的素质校长是新一轮课改实验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具备的素质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想适应,校长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1世纪社会的政治经济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校长的根本职能就是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满足他们的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提高。为此,校长要充分发扬主作风,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既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又留有一定的空间;既要正确行使权利,又要利用人格魅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对于教职工,善于培养和使用,重视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并能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人才,感召人才,使用人才使他们深切感到学校不是谋生场所,而是自我实现的舞台。对于学生,要抛弃过去那种严加约束,压抑个性发展、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思想和做法,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校的管理工作应围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之任务展开。要抛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把全面发展的理论落实到新的水平。
(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校长的心理素质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条件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校长具备以下几种心理素质:
1.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包括:要具备全球观念,要有着眼未来的决策心理。具备全球观念的校长,就会从目前那种只关注本校的教育发展状况,提高到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状况;就会把本校的教育发展放在全国全球大背景下思考,从而超越了那种短视、功利的视野,校长应具有超前意识,重视预测和规划,投入大量精力着眼于师生和学校未来发展。尽力使各项决策既收近效,又谋远功。有开放心态的校长,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当工作出现重在失误时绝不推卸责任,而是率先承认错误,引咎自负,从失误中总结经验;当工作取得成绩时,也绝不洋洋自得,把功劳全归于自己。
2.自觉的改革者创新意识。《走向现代化》一书中强调,未来人才要准备和乐于接受自己从未经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和变化。边也是要求校长具备快速的适应性,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冷静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方案,抓往时机,推进改革。校长的创新心理素质,应完全克服那种因循守旧、盲目依附的心理状态。完全摆脱那种“一从过去,轻车熟路;二从上级,不但责任;三从老规矩,不冒风险”的消极心理,树立创新意识。
3.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战、贸易战、科技战、归根底是教育战。基础教育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打基础的价段,关系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校长要把民族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这种奉献精神,是校长对人类、对国家、对学生利益的自觉服从:是战胜困难、挫折、磨练的强大精神支柱。
4.坚强的意志。面对课程改革实验以及水平时各项工作中的困难、压力,校长应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不要被弄得身心疲惫、意志消沉,而是顽强拼搏、冷静思考,善于从困难中寻找突破口,用顽强的意志力去征服困难,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5.自信心。面对困难、压力与挫折,校长还应具备坚定的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的校长,工作起来总是徘徊观望,等一等、瞧一瞧的心态严重,往往错过许多机遇。特别是在受到挫折以后,更是缩手缩脚、毫无创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作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调动、发挥人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潜在的智力因素。校长们具备了坚定的自信心,才能百折不绕,大胆进行改革,办好学校。
(三)课程改革是一项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是一项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严谨、务实在工作作风。因此,必须克服好高远、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倾向,比如不能正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掩盖或淡化问题;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不重实效、走过场,作为校长,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抓课改,克服在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务实是课改的保证,务实是发展的根本,务实就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工人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一种于群关系。所以,每位校长教必须具有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保证课改顺利进行。
(四)新课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是要求要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专业素养。作为校长,如果仅老知识和老经验,也许能应付眼前,但绝不能适应未来,尤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大潮,所以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而且要影响、引导全体教职工把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求,使之成为自觉行为。
课程改革离不开校长的领导,课程改革也在促进校长的成长,只要校长在课程改革中恰当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课程改革就是一定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最终胜利。
2010.3
第四篇:医改
浅析新医改
摘要:自新医改制定实施以来,不觉已过三年。在这三年里,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医疗费用继续水涨船高。然而,改革之事非一早一夕,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在医疗改革事业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新医改的内容与目标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医疗改革的社会根源
(1)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2)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卫生卫生服务体系薄弱;(3)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还不能消除“因病致贫”现象;(4)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5)药品和医用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影响了基本药物的可及性;(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较大的城乡、地区和人群差异,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的效果。
三、新医改开展的具体工作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我国的新农合是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覆盖8.35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55.3元。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支出比例从60%降到了38.2%。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截至2010年底,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57.2%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零差率销售后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同时推进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09年以来,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00亿元,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516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所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财政部还安排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三年内通过转岗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为基层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政府从2009年开始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例如儿童免费注射乙肝疫苗,农村适龄妇女免费增补叶酸和乳腺癌检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贴等。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的规划和调控,推动公立医院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优先发展县医院,建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全科医生培养等政策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另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采取一系列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医院内部控制费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对医改的评价与见解
医改事业关系到十几亿人民的健康福祉,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系统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医改启动实施的前三年,也就是2009-2011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着眼于保基本,从基层入手推进改革。尤其是在基层成效更加明显,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较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推动了民生保障和改善,也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医改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的难点进一步聚焦,只有持续深入推进,才能不断扩大改革成效。因此,制定医改规划,进一步凝聚共识、找准突破口,推动医改持续有效深入是必须的。
(一)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
落实政府责任,改革补偿机制。坚持公立医院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履行的职责,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医保经办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加强卫生部门对医疗费用的监管控制。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创新医院管理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理事会与院长职责。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
1、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要落实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社会资本优先的原则,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
2、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要全面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税收、价格、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大型设备配置、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3、坚持扶优扶强。要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契合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也是国际上通行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发展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医疗集团。
(三)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1、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2、提高医保服务水平,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要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的救助力度,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
六、最后结束语 我们说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固然没大错,但决不能知难而退,不敢触及体制性矛盾,仅仅在医疗卫生体制的外围打转。当然,期望在极短时间内实现改革目标,并不现实。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改革的路径设计,必须要明确,不容回避。
对改革者而言,务实的态度是,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主旨;其次,应当不惧失败,不讳指责,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行。如能以平常心评估新医改三年的成效,坦然接受批评,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加快制度性改革,庶几近之。
第五篇:医改
未知的医疗界
医改相信大家都听过,据我所知并不是改不了,而是会触动很多官员们的口袋,高价医药费用这个黑锅医生已经背的够久了,是时候放下了!
就单说药,我国同一类消炎药单注射用的就有几百种之多,但价格却是天壤之别例如头炮曲松钠规格是1.0g一支的只要2元不到,但是有的厂家出了0.5g一支竟要50元同样的是一种成分为何在同一家医院竟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还有某感冒要成分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换了下包装就成新药了啊??国药准字是怎么上的,难怪中国每年都有几千种新药,原来是换汤不换药啊!
近些年来不知到是谁那么有才,要医改说医院的药品都要政府采购,本来是好事可不曾想老百姓又白高兴了一回,多了一个政府机关,只能说是多了一双手拿钱!便宜的药根本就进不了医院,就说一盒消炎药,本身就10元,政府采购加价15元(这还算少的)就是当地政府拿二十五元发票给国家要钱,结果只用了十元,这是何等的暴利啊!现在公立医院都是把钱上交国库了,(这也不知道是那个人才想的捞钱的点子)自己没点私房钱。药到医院了又要加点价,这个钱是加着为国家赚的。因为钱都上交国库了啊!
医生苦苦的守住那1000元不到的基本生活保障,背后还要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有时候人家家属真的是为感谢送点吃的,你们又看到了,眼红红的心里不爽,又给医生安个收红包的罪名。医生真的很受伤。
本人认为要医改就要先改药。要把那些拿钱的手都剁掉!那就算是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