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一新镇城镇建设与市政管理探讨
五一新镇城镇建设与管理过程中 面临的问题和改善措施探讨
五一农场公路管理办公室 韩全福
摘要:
五一新镇不同于一般的小城镇,作为兵团团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担负维稳戍边神圣职责的同时,面临着特殊体制与现代城镇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难题。可以说,作为乌鲁木齐市的日后重点建设的卫星城镇,五一新镇建设作为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城镇,在全国卫星城镇建设中,具有特殊性,城镇建设和管理运营中面临许多问题。
关键字:
乌昌一体化、城镇建设、卫星城镇、城市管理、、都市农业 内容:
一、在乌昌一体化大背景下,作为乌鲁木齐市重点发展的的卫星城镇之一,五一新镇建设的有利条件分析
五一农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郊26公里,西距昌吉市11公里,处于乌昌核心区域,农场场部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约13公里,东与乌鲁木齐接壤,南部与三坪农场相望,北与安宁渠镇(乌鲁木齐城北新区)接壤,全场土地总面积6289.41公顷。乌昌快速公路沿场界通过,交通十分便利,优越的区域位置与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了建设兵团新镇的绝佳选址。
(一)作为乌鲁木齐市卫星城镇,新镇区域与市区的关系
卫星城镇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要求推进五一新镇卫星城镇的开发建设,是加速乌鲁木齐市城镇化,破解中心城区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同时作为乌鲁木齐市卫星城市之一的五一新镇也是构筑网络化大都市的关键一环,发展卫星城,协调城区与卫星城的关系,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各种问题,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产业。卫星城镇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二)五一新镇建设有利条件
五一农场处于乌鲁木齐河和头屯河冲积扇平原中上部,属于山前平原,地势平坦。作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表现出夏季干热,冬季严寒,热量丰富,降水稀少,年平均气温6摄氏度。虽然气候干旱少雨,处于天山北麓绿洲带,农场域内却有着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有乌鲁木齐河、头屯河丰富的水量,兼得红岩水库供水;地下水储量丰富,埋藏浅,便于开采。总的来说,五一农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建设新城镇。
地处乌昌一体化核心区,新镇规划功能定位上承担着多个空间层次的职能要求。在全疆层面,新镇应成为全疆新型城镇化的典范,同时新镇将承担部分兵团行政管理、文体、科研与住房保障职能,也是各师派驻兵团机构的驻地。作为以后乌鲁木齐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镇之一,新镇也将承接乌市大量产业和人口转移,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镇作为区域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心,在乌昌一体化进程中,将要体现出巨大的作用。
随着连队搬迁整合,居民集中安置,城镇初具规模,为以后的新镇建设腾出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居民初步享受到城镇化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具备了一定的市民意识,新镇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民意环境。二、五一新镇建设和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兵团特殊体制与现代城市建设中相适应的难题
城市建设需要积极扩大融资渠道,兵团农场实行预算管理制度,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难以保证充足的建设资金。地方政府由财政和税收作为城市建设支撑,可以加对大城市建设资金扶持力度,地方卫星城镇能获得大量的财政扶持。
1.投融资体制尚待完善。从目前看,一般试点卫星城市均已组建城镇开发投资公司来推进城市的开发建设,但是开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需要有社会化的投融资模式,目前这方面较为欠缺。
2.建设资金压力不小。城市建设前期资金投入是十分巨大的,要按照城城市新区的要求进行建设,农场产业转型后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主,没有多少收入,全靠上级拨款。3.五一农场功能定位是文化、教育、娱乐、科技、旅游,城镇相关规划的滞后影响了城镇建设的进度。五一新镇总体规划制定后,相关规划如工业区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没有制定出来,这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培育农场新兴产业有很大的影响。
(二)兵地融合,协调发展问题
五一新镇作为乌鲁木齐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镇之一,关系到兵地融合发展问题。其中关系到乌鲁木齐市和十二师对新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乌鲁木齐市有关产业和人口转移到新镇后的管理问题等,需要顶层制度设计,做出恰当的安排。
(三)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五一新镇处于建设前期,城镇机构设置还没完成,运作机制、组织体制以及上下级的对接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创新与设计城市的管理机制,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场现有管理人员,面对现代城镇管理,务流程以及新的运行体制不适应。二是路政、城建、环境监察执法力量分散,难以形成综合执法,缺乏城市综合执法的管理体制,在管理效率比较低以及管理成本较大。
2.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短缺,富裕劳动力解决有一定困难。五一新镇城市建设管理人才配备与实际的人才需求仍有不小差距,突出表现在规划、市政建设、融资、招商等一些专业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缺乏,而随着农场连队合并,产业转型而产生的富裕劳动力,表现出了高等级人才的缺乏和劳动的富足这一独特的现象。
3.随着城镇建设涌入大量外来居民,对于城市管理呈现出很高的要求,对原有居民和这些新居民利益冲突的处理,他们的关系能否和谐,新居民对新城镇的认同,等等很多方面都考验着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4.随着农场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水平的城市管理要求将考验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新镇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解决措施的探讨
(一)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协调好兵团特殊体制和现代城市建设关系,解决好新镇建设过程中兵地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兵团团场不是政府,缺少政府职能,这对稳步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为实现新镇可持续,在城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赋予新镇行政管辖职能将会极大地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水平。
(二)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是城镇建设基本前提
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五一新镇总体规划已经制定,核心区5.4Km2规划已基本完成配套规划,相关规划也基本完成,11km2的其他新镇规划功能区控制性规划尚未制定。尤其是规划工业园区缺少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严重影响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新型产业的培育进度。
(三)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卫星城市的建设,需要区分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产业化的项目,主要是引进市场主体,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和支持。对于完全公益性又无收费条件的项目,可以采用BT和PPP投融资方式。对于有完全盈利能力的公共配套项目,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对于有一定盈利能力和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在政府监管价格和服务质量的条件下,可采用企业投资、政府补贴,企业化运行;或者采用政府、企业共同投资,企业化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四)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
可持续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立足五一新镇城镇发展定位,配套相关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新镇特色产业。要放眼长远,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效利用农场现有生态设施农业基础,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使得服务业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措施,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开发具有兵团特色文化又能体现现代城市风貌的的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环境。
(五)加快人口管理制度设计,解决日后人口难管理问题
作为乌鲁木齐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市,随着五一新镇的开发建设,人口聚集是必然的现象,现有人口1.5万人,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镇区人口规模3.5万人,2030年达到8.8万人。因此,在开发建设之初,就需要进行人口管理制度的研究与设计。迁入人口只有适应卫星城社会体系,才能够实现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变,从而真正的融入社会中,利用相关资源协助迁入者实现自身在卫星城的发展,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六)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是城镇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市政管理、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各项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为生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加快城镇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注重培养和引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急需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型人才,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搞好小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建立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结语:
五一新镇作为乌鲁木齐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镇将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是从属于乌鲁木齐市的派生产物,同时又是具有兵团特色的屯垦戍边新城,只有把新镇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才能在实现乌昌一体化和兵地融合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倪文涛:《浅谈小城镇建设》.2012.(11)
[2]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3] 冷御寒:《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 孔祥智,盛来远:《中国小城镇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5]《小城镇实施精细化城镇管理办法》(试行)
[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五一新镇环境规划(修编)》(2012-2030)
第二篇: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学院水保10-2任正龑 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环保与城镇化的关系已经愈加密切,且矛盾也日益突出。建县20多年,我县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变,由一个农业县发展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县。尤其是进入90年代,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建成了一个依山傍水,功能齐全,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县城。但由于城镇化进程起步晚、基础设施十分脆弱,离建设现代化新彭阳的总目标差距较远,城镇环境保护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未能得到优先发展,从而制约了城镇化发展进程。对此,我对我县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近年来的发展总体概括一下。
一县城建设
彭阳县城驻地白阳镇,介于东经106。38.,北纬35。51.之间,海拔高度1470米,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700米,依山傍水,地势西高东低,规划控制面积19.1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呈带状分布。1999年至2009年,在县城总体规划原则指导下,科学布局,合理开发,综合配套,完善设施,优化环境,扩展规模,全力打造经济增长的硬环境,县城街容街貌,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建设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成了以兴彭路为主体骨架,向南北辐射的新城,老城,南门工业区,西门开发区总体布局结构。建成县城道路19条,总长度17.4公里;安装路灯400盏,照明长度17公里;铺设排水主管道26.5公里;自来水管道9.7公里,日最大供水能力4040吨;供热主管道2700米,供暖面积16万平方米,占城区采暖面积的46%;城市绿地面积达80公顷,绿地覆盖率31.5%;南门工业园区初步建成。县城居住人口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万人,城镇绿化水平为13.1%,创造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二县城规划
县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其地位和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突出,成为带动城镇化进程的“龙头”。为了及时调整县城规划总体布局济公、结构,使其更加科学,完善,进一步发挥城市规划对县城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性作用。2000年,在广泛调查论证,探勘测设的基础上,委托海南省规划设计院对县城规划进行修编,并于2001年7月经县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同年八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确立了开放,特色,民族,区域的县城发展指导思想。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范围东至东岳山底北侧杨树的彭草公路,西至周沟村许沟,南至南干渠以南500米为界,北至五朵树梁,麦子塬一线。规划控制区面积19.14平方公里,用地规模6.88平方公里,其中近期规划人口2.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5%,用地规模189.6公顷;远期规划人口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8%,用地规模386公顷。新的县城规划呈“双轴双心——三线绿五城区”功能结构,即“双轴”是以兴彭路,政府街为城市路网横纵向轴,并做为景观主轴线;“双心”是以县委,政府及“怡园”文化广场为主的城市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向西新发展的新县城城市副中心;“三线绿”是以西风山森林公园为背景的南部山体绿化,茹河两岸的绿化带,一北部塬坡为远景的防护绿地;“五城区”是以县委,县政府所处的中心区,东南部的东城区,西部的西城区,茹河北岸的茹北区和茹河以东的工业区,集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副产品贸易为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三县城排水
按照“扩大网络,优化结构,完善系统,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县城 滨河路,南环
路新建和兴彭路的改建工程,采取县城排污,排雨水双管分流制的办法,加快污水处理排放和排污,排雨水管道建设和改造,县城生活污水和合污水排放,泄洪能力明显增强。新建污水处理坑池1座970平方米,新增排污水,排雨水管道17.8公里,排污,排雨水服务面积达到1.76平方公里,管道普及率97.8%。2000年8 月,动工对县城排水处里及排放管道进行改造,新建污水处理沉泥井54座,容量108立方米,铺设排污,排水管道8770米,完成投资486万元,工程于2001年八月竣工运行。积极开展调研论证,编制出《彭阳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上报自治区计委,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全面完善的县城污水处理及排放网路,减轻排水对茹河污染,有效地遏制力污水乱泼乱倒,洪水沿路子硫排放的局面。
四县城供热
针对县城集中供热生产能力低,管网半径小,供热普及率有限,大多数居民采用安装小型取暖锅炉和土火炉烧煤取暖,机关单位分散建设锅炉房的情况,通过“积极争取国家补助一点,银行贷款一点,企业自筹一点”的筹资办法,加快供热能力和供热管网改建,新增生产能力10吨/小时,改造安装供热管道4148米,供热范围扩展到东起商业街,西至郑河路,新增供热面积8万平方米,供热半径达1公里,县城联片联网集中采暖用户达到973户,其中居民用户928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户45户,供暖面积达16万平方米,城区集中采暖面积达50%。2001年8月,对县城集中供热进行了改建,新建锅炉房一幢,面积306平方米,综合办公楼一幢,面积3056米;购置安装10吨热水锅炉1台,改造,维修供热管道4148米,完成投资646万元,工程于2002年8月竣工投入生产,县城居民生活和大气环境质量及能源节约有了显著改善。
五县城绿化
坚持普遍绿化和重点绿化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西风山森林公园为重点,以临街两侧绿化为主线,以机关单位,居民小区庭院绿化为单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树种,精心搭配,增加绿化,努力营造“小而美”的生态城市。新栽植各类树木30万株,保存面积大80公顷,新增绿化面积40公顷,人均占有绿地4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1.5%。街道绿化坚持修路与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先后在南环路,滨河路,南门桥至水文站等主街道两侧新栽植国槐,紫叶李等树木4135株;加强对县城兴彭路及次街,街坊两侧缺株补植,培土浇灌,整修树形,形成了临街两侧树枝繁茂,绿树成荫,景观别致,效益明显的生态网。西风山森林公园建设,采取退跟还林,引水上山,提水浇灌,更新品种,科学栽植,防治病虫害等有效措施,新栽植桧柏,云杉,落叶松等树种29.5万株,保存面积达80公顷,新修登山石阶梯1500级,营造了“春花,夏阴,秋果,冬绿”的县城南部绿色屏障,增添了县城居民休闲的亮丽风景线。
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始终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大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政策,资金,人力投入力度,成效显著。经县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彭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划出了今后20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指导思想,坚持原则,建设任务,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标志着与全县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成为“十五”期间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城镇环保
为了加大城镇环境保护的预测,检测,治理工作,1991年3月,按照现任命政府批准增设机构,在原县建设局设立县环境检测办公室,2002年11月更名为“彭阳县环境监测站”,隶属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加强对城镇环境质量,污染控制,基础状况进行定量检测,定性分析,定时预报,使城镇环境管理由电源管理向区域性综合管理调制发展。环境检测预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全县工业污染排放物的分析检测,调查摸底,及时上报环境污染状况:针对县城生活污水和6家工业污水排放企业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全部流入茹河进行专项整治,累计投资55万元(其中建设部门投资5万元,工业企业投资50万元)新修污水沉渍池3座,更新绿化防尘设备4套,督促工业企业新建污水处理沉渍池6座,限制控制排污总量,减轻了茹河的污染程度。环境评价,认真执行建设项目垃圾污染和大气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度印发《彭阳县城区噪声功能区划分及管理办法》和《彭阳县烟尘控制区划分及管理办法》,坚持新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环境污染防治设施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严格执行“双控一达标”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扩大集中供热面,推广低硫燃煤,除尘设备和实用技术,倡导使用先对清洁电炊,煤气能源,回收再利用废渣,废物,新增购1台噪音仪器和林格黑度计,加强对县城噪声及烟尘污染监测分析,二氧化碳,烟尘,工业粉末看看的排放量低于规定标准,2000年8月经固原市综合考核评价,验收合格。环卫队伍建设,加强对县城环境卫生队伍和设备配套建设,在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内设环卫队,编制25人,购置垃圾清运,清扫车3辆,沿街实行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门前“三包”,新增建,改建公共厕所13出,面积720平方米,其中水冲式厕所5处,面积480平方米,新增建垃圾集中箱43出,按照果皮箱60个,分片负责,责任到人,专人管制,保持清洁的卫生管理制度,下大力气治理县城脏,乱差现象,使县城生活垃圾,燃煤炉渣,工业废料的固体废弃物乱堆乱扔现象的到遏制。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994年至2002年,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千载难逢的机遇,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茹河生态水保,三北防护林,挂马沟水源涵养林,绿色通道工程项目,落实“退耕还林,封山还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改土治水,绿化山川。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实效,狠抓落实,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生物,工程,农艺措施相配套,乔,灌,草结合,按照“山顶沙草,柠条戴帽,山坡,地埂两杏缠腰,庭院四旁广种核桃,花椒,河谷川台规模发展,苹果,梨,桃,杨柳,槐进沟上道路,土石质山区针阔混交”的总体布局结构,宜林则草,林草间作,封造混合,上推下推,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坚持“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抗旱造林整地和机修基本农田宽,大,平标准,死土培埂,活土还原,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大力推行集雨节灌,地膜覆盖,品种改良,截杆深栽,保水剂,生根粉等实用技术,注重治理区域后续优势产业培育和开发,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肥不跑田”的综合治理效果,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截止2002年底,完成小流域治理83条,治理流域面积133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2.7%,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4000吨、年.平方公里。其中新修基本农田4.47万公顷,人均占有0.2公顷;造林7万公顷,森林保护面积达到8.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5.6%;种草0.81公顷,天然草场保存面积4.1万公顷,人工种植多年生牧草苗床面积1.42万公顷;新修水保骨干坝13座,谷坊,涝池,沟头防护
等小型水保工程4256出,每年减少排入黄河量400万吨,保土效率达36%,保水效率达33%。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及区,市多项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控制水土流失,绿化区域环境,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绘制出美好蓝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泊里镇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泊里镇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泊里镇党委、政府
泊里镇位于胶南市西南部,全镇辖101个行政村,8万人口,面积152.4平方公里,近40公里海岸线,省中心镇和青岛市重点城镇。青岛董家口港口与重工业基地位于镇区南部沿海。近年来,我们围绕承载董家口港口与重工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城镇管理执法和环境综合整治,城镇综合竞争力、承载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面提升了新型城镇建设水平,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5021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135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42.6%、14.3%。镇驻地建成区新增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到4.4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3.22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6%,比2006年提高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进入青岛市郊区经济发展二十强镇行列,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青岛市村镇规划工作先进集体”“青岛市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和“胶南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前期工作情况
-1-
(一)完善城镇各类规划。泊里镇是琅琊组团的核心区,胶南市“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确定发展的重要港区和新的港口能源工业基地。近年来,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我们抓住市委、市政府调整完善琅琊组团规划的机遇,聘请省和青岛市等高水平规划部门,高标准修编完善了镇驻地的各类专业规划。目前,镇驻地各类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镇驻地实现规范建设、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累计投入4300多万元,着力加强了驻地道路、给排水和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争取青岛市交通委投资320万元,建成了海泊一路横河桥,实现了海泊一路横河两岸的对接;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藏马路北段的道路硬化,实现了藏马路与204国道的对接,进一步拓展了城镇发展框架。目前,镇驻地主街道两侧全部铺设了人行道板,70%以上的背街小巷实现了道路硬化,排污管网覆盖率达到90%,绿化覆盖率达到43%。设立了中心消防站。在青岛市建委的扶持下,配备了6辆垃圾转运车,设立了30个垃圾转运站,健全完善了“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处理系统,目前,驻地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正逐渐向周
-2- 边40个村延伸。
(三)加快驻地开发建设。通过拍卖企业、市驻单位的闲置土地建设住宅楼、改造沿街三产房和驻地村农民平房改楼房等措施,加快开发房地产和公共建筑。到目前,镇驻地累计开发房地产92栋、24.1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楼40栋、面积18.43万平方米,新增了469个临街门头房、面积5.7万平方米,不仅改善了到镇驻地创业农民的居住环境,而且为农民搭建起了新的创业致富平台。泊里河北等驻村启动了村庄改造工程,已建成农民公寓楼8栋、4万多平方米和2.7万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驻地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提升。
(四)繁荣发展驻地经济。引导30多户农民投资7000多万元,到驻地开发了8万多平方米的商住楼。建成了目前省内乡镇规模最大的购物广场。引进了“利群”、“维客”等9家连锁购物便利店和“海尔”、“创维”等6家精品专卖店,培育发展了30多家酒店和130多个商业零售(批发)网点。目前,镇驻地门头房出租率达80%以上,为农民提供了1100多个创业岗位,在镇驻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达5000多人。去年,镇驻地新增个体工商户286户,私营企业21家,分别比2006年增长26%和16.8 %。
-3-
(五)高效能管理城镇。制定完善了《泊里镇城镇建设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建立健全了城镇管理长效机制。2007年新招收城管执法队员6名,目前城管执法人员已经达到23人。对驻地主要路段实行分区管理,专人负责,着力加强对违法建设、违章建筑的监督查处力度,全年共查处违法建设89处,拆除违章建筑1.1万平方米。同时,加强对建筑工地的监督管理,狠抓建筑质量和安全,全镇未发生一起建筑安全事故,工程监督率、合格率和竣工备案率均达到100%。集中开展了“人人参与、美化家园”活动,加强了对占道经营、户外广告和出租车停放点的清理整顿,解决垃圾围城、乱贴乱挂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加大对城镇居民的宣传教育,城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继续实施驻地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和环境绿化,进一步改善驻地环境面貌。着力加强以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和综合管网等为主的基础设施配套,今年计划投资500多万元,重点实施好席乡路、子良山路、文化路以及牌坊街等驻地道路的硬化、绿化和亮化,全面改善驻地环境。完成海泊一路横河桥以西的道路硬化和管网铺
-4- 设,实现横河两岸对接,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二)加快驻地开发建设。继续盘活利用驻地的各类闲置土地,加快驻地开发建设,年内力争建成区新增公共建筑1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加快实施村庄改造,充分利用好市里出台的有关鼓励村庄改造的政策,在去年在河北等村搞好试点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扩大村庄改造范围,引导有条件的驻地村实施好村居改造,年内力争新增农民经济适用房5万平方米,在不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壮大村集体收入。
(三)发展三产服务业。围绕更好地承载董家口港口与重工业基地建设,依托胶南二中和胶南市人民医院泊里分院两大平台,积极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连锁超市、精品专卖店和高档酒店等高端服务业项目,提升驻地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下步,要把驻地商业网点房的招商,纳入全镇招商引资的统一规划,力争使三产网点房出租率提高到90%以上,进一步汇聚商气和人气,建设胶南市西南部商贸中心。同时,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积极引进与董家口港口与重工业基地相关联、对镇财政贡献度大的项目,尽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壮大镇域经济综合实力。
(四)完善城镇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好城镇执法队
-5- 伍的管理职能,科学梳理工作分工,全面提高工作效能。继续加强城管工作的主动性,营造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强大声势,坚决制止违法建设行为。继续完善城镇建设管理制度,强化城镇管理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建设监管,努力健全完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城镇规划。随着董家口港口与重工业基地的启动建设,泊里镇目前的各类规划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承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要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制约了新型城镇的发展。要结合董家口港口与重工业基地建设,综合考虑泊里镇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高标准规划好泊里镇今后的发展。建议将泊里镇纳入董家口港口与重工业基地总体布局,由市规划部门负责,高标准完善泊里镇驻地的总体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促进泊里镇的发展,增强承载董家口港口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能力。
(二)关于基础设施。由于受目前泊里镇财力所限,涉及给排水、垃圾处理、供暖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配套,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建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镇的城市化水平和承载力。因此,建议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对泊里等一些青岛市重点镇在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
-6- 给予倾斜,尤其在供水、道路硬化、排水管网、供暖和环保环卫设施方面,进一步改善城镇的基础条件,不断提高吸纳人口、增加就业和聚集产业的能力。
(三)关于建设用地。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泊里镇驻地周边已全是基本农田,向外拓展的空间较小,制约了驻地的发展。建议要结合董家口港口与重工业基地的规划,尽快调整泊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调整给泊里镇留足充余的建设用地,同时在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上向泊里镇倾斜,对落户在泊里镇的重点工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从快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同时,按照集约发展的原则,建议市里统一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加大闲置资源盘活利用力度,以促进泊里镇的建设发展。
(四)加大重点镇建设投入。建议重点镇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除按国家和省政策规定必须保证的支出外,其他支出优先用于本镇基础设施建设。对直接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入,除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上缴部分外,原则上留给中心镇。另外对上缴的市级城市建设维护税留给所在镇用于驻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市级以上部门每年应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重点镇的建设发展。
-7-
2008年3月18日
-8-
第四篇:木里镇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天峻县木里镇“实践海西速度”
学习教育活动调研报告之
(一)木里镇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木里镇地处县城北部,下辖4个牧业社,镇域总面积2287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024人,其中牧业人口989人。镇区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50米,牧民、个体户75户,200余人,镇域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学校、卫生院、兽医站、司法所、派出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有木里寺院一座,新建有火车站、汽车站,各煤炭开发企业生产区、作业区与工作生活区分开,木里镇经过数年建设已初具规模。
“海西速度”提出要抢机遇、促发展,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机遇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政策的历史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与乡镇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以项目建设解决好牧业基础薄弱、牧区公共服务滞后等突出问题,促进城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制定和严格实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木里镇总体规划(2007—2020)》由青海省规划设计院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近年来,我镇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1
城镇功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一定的城镇建设特色。2006年1月木里撤乡建镇。木里镇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进步,木里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具有人居特色的品牌小城镇,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高城镇的整体功能。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一)城镇现状。截止目前,木里镇小城镇基础建设投入不断增多,达到水、电、路、电话、广播、电视、移动、联通“八通”。现天木公路修至镇域内,与各社通简易公路,依据木里镇原有的商业模式,政府积极引导开发建设了一条功能齐全的商业街。
(二)不断延伸城镇建设。根据“十一五”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求,针对采煤区搬迁的实际情况,我镇努力以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统筹规划建设为宗旨,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把三社牧民搬迁纳入城镇建设体系之中,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采取了一切行之有效的办法,按照木里镇城镇建设整体规划,有序进行。牧民新村毗邻县城商业繁荣的中心城镇,居住环境幽雅,水泥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便捷。新村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完备。投资172.8万元的木里镇党政办公大楼已建成,附属工程投资70万元,即将建成,卫生院门诊大楼正在建设之中,汽车站已经竣工,这些将极大丰富我镇的服务功能,更加方便居民的生产生活。木里镇布局理念以及建筑风格模式,为我镇今后实施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延伸互补提供借鉴。
三、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管理混乱。规划起点不高,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到位。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跟不上,管理不严格,村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致使镇区道路两侧建设按照规划报批情况少,造成了沿街建筑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镇容镇貌不整。
2.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人才匮乏。由于木里镇受自然、地理、经济基础、民族构成等因素的制约,人才匮乏、尤其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加之木里镇地处偏远,教育比较落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制约当地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配套扶持政策有限。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没有配套的政策及资金投入。
5.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受经济利益驱使,企业在支持新牧区建设、“百企联百村”活动中,实施了一些项目,但力度不大,就目前情况来看,木里、龙门牧民集体入股青海焦煤公司,取得了一些成效。
四、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上级部门及规划部门在我镇旧城改造、打造新型工业重镇的工作上多给予规划建设技术指导。2.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
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区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6.走企业带动战略。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以及工作建议
(一)按照天峻县关于“加快牧区城镇化步伐,启动游牧民工程”的要求,以及提出的“企地共驻共建,造福地方百姓”的总体思路,我镇2007年—2020年着力在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提升城镇建设品味上下功夫,大力实施城镇改造和城镇功能建设。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划批复实施城镇建设,继续邀请有关专家深入指导,城镇建设做到定位准、规划好、建设美。二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对已经形成的街道建筑进行改造,由于各方面条件局限,我镇先期建设工程起步低、档次不高,建筑模式单一,下一步将围绕建美小城镇,加大公路两侧街面改造力度,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木里镇的窗口街道。三是即将投入资金,逐步完善乡社公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四是在镇区东部拟建一个垃圾处理场所。
(二)开展一批村企共建项目,我镇以“百企联百村”活动为契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发挥资金、人才、技术优势,促成的主要帮扶项目有:
1、庆华公司投资100万元为木里镇寄宿学校修建供暖设施;
2、庆华公司投资8万元修建8公里长的乡村公路;
3、庆华公司投资10万元维修木里镇寺院经堂的围墙,会议室、办公室5间;
4、江仓能源投资80万元为木里一社修建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共40间。这些项目正在实施和启动中。
(三)启动游牧民定居工程。木里牧民在牧民新村计划建设房屋100套,2008年计划建设50套,2009年计划建设50套,资金由三部分组成,牧民自筹资金三分之一,企业承担三分之一,财政承担三分之一。2008年已有登记56户,2009年已登记78户。木里镇在海西州2009年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中共有33户项目户。一社项目户11户,二社项目户6户,三社项目户7户,四社项目户9户,房屋建筑面积71.2㎡,总投资85440元,国家补助30000元(其中国家投资2.5万元/户,省财政补助0.5万元/户),地方配套10000元,牧民自筹22720;企业22720。总之,木里镇作为全县的工业重镇,理应举全镇之力,集全镇人民的智慧,把木里建设的更加富裕和谐,但也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牧区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第五篇:2002—双牌县泷泊镇城镇建设
工 作 总 结
双牌县泷泊镇人民政府
(2006年9月22日)
泷泊镇是双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镇辖16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00.9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4.5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6万人,2002—双牌县泷泊镇城镇建设。
2002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以县城(泷泊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三化”进程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来抓,我们立足县情,着眼长远,把县城提质改造和拉路扩城结合起来,城镇建设累计投入4.3亿元,突出“小巧精新”特色和典型“山水”城市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率管理,多渠道投资,城镇建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我县的城镇化水平达到25.2%立下头功。目前“三纵六横”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城北、城东新区开发已经启动,城镇功能逐渐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一)规划工作日益加强。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确保规划投入。2004年,财政拿出60万元资金,聘请湖南大学一流专家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科学修编。同时,加强了规划管理,加大了规划执法力度,2002年至2005年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28起,查处率100%,县城“一书两证”发放率达到100%。
(二)城镇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一是提质.2005年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高标准完成了紫金中路“三线下地”、人行道改造、绿化和亮化等四大改造。同时,投资4000多万元,打造了文化广场、商业广场和交通广场三个亮点,亮化、美化了临街建筑物。二是扩容。2002年以来,拉通、硬化了平阳路、阳明路、紫阳路等主要街道;投资700多万元在城北工业小区建成了长1300米,宽38米的工业大道。另外,随着潇水大桥的建设,我们在河东、河西储备了近2000亩土地作为前期开发的基础。同时,我们坚持走产业扩城之路,在城北开发小区,采取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民间投资,引进大自然木业公司等8大绿色工业企业,年产值逾亿万元,绿色工业园建设已初具规模。三是配套。投资1800万元的县城自来水供水设施改造,已完成投资近600万元,日供水能力提高了1.5倍。环卫、绿化、公交和亮化设施逐渐完善,主要街道安置了美观适用的果皮箱,修建了较高规格的市内停车亭,架设了高杆路灯;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7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县城的净化、亮化和美化。
(三)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在投入上,我们努力改革城市投融资体系,变政府一家投入为社会多方共建,形成了城市建设投入产出的循环,工作总结《2002—双牌县泷泊镇城镇建设》。一是向上争取。2002年以来,已争取上级扶持资金4000多万元。二是银行贷款。2004年,通过组建城建投资开发公司,用市场化的理念来经营城市,储备城市土地,捆绑城建基础项目向国家申贷,先后申贷近亿元,建设城北新区路网和旧城改造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构筑城市发展骨架。三是招商引资。2002年至2005年,先后筛选了八大基础设施项目,精心包装,广泛招商,共引进资金9000多万元,建设了文化、商业、交通三大广场,新增商业旺铺200多个,新增两大休闲购物中心。四是土地聚资。通过垄断一级土地市场,盘活现有房地产存量,实行统一收储、集中拍卖和组团开发,获取改造资金,打造系列商贸和休闲亮点。五是社会筹资。县里明确临街单位为旧城改造第一责任人,鼓励单位干部职工自主开发,引导山区农民进城靠镇,努力挖掘民间潜力。2002年以来,共有15个单位实行了搬迁,26个单位进行了外部装饰,1.3万农民迁入县城生活。六是业主垫资。在确保业主投资收益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业主垫资搞建设,缓解资金紧缺矛盾。在县城紫金中路提质改造中,电力、电信和广电等业主单位自筹资金400多万元完成了紫金中路的“三线下地”任务。通过六个渠道的投入,城建资金成倍增长。
(四)城镇管理得到加强。一是优化建设环境。通过组建城市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规划、质监、设计等部门实行集中、透明、承诺办公,建设手续办理时间由原来的几天缩短到现在的2个小时。通过专项整治,对强拉强卖、阻工挠工、漫天要价等不法行为大力打击,对较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个案研究,加大服务力度,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二是确保工程质量。先后出台了《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现场管理自律公约》、《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经理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措施规范施工行为,工程优良率达到35%以上。三是实行综合治理。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加大了市容市貌整治和综合执法力度,避免了多头执法和交叉执法。通过创新管理制度,出台了《双牌县城市管理暂行办法》和“十不准”通告,制订了门前“五包”责任制,全方位细化管理指标,逐户逐单位签订“五包”责任制,严格考核奖罚兑现。通过创新管理氛围,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做文明公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县城”的文明意识,文明单位日益增多,市容市貌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