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培养低年级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
浅谈培养低年级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效方法
新疆 温宿县镇六校 李薇薇
摘要:在我国,少数民族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抓好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在新疆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本民族语言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不足,水平严重低下。本文就自己多年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实践中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同大家探讨。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口语 表达能力 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口语交际的意义和功能非常重要。我校地处边境小镇,由于自然和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运用汉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在汉语口语表达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语言表达用词错误,词序混乱,写作能力普遍低下等等。在交流的过程中,维吾尔语是他们最主要的交流工具,由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再加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学龄前汉语言未过关,进入小学学习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全国统编教材,并接受老师的汉语教学,学习难度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点、知识点累积负效应加大,学习就会越来越跟不上,丧失学习信心,导致辍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在低年级期间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过好汉语关,为今后书面表达做准备。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
能力既迫切又必要。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表达的方法,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说汉语言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行为发生于一切行为环境之中,行为又受行为环境的调节”。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和心理特征,人为的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最佳心理环境和行为环境:教师对学生要具备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和父母般的爱心;师生间要建立民主平等、双向交流和合作的关系;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等。在这种“心里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做到轻装上阵,毫无顾虑、彻底地放飞自己,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同时在体验和感悟中,积极主动去学习。
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少数民族幼儿刚入学,面对新的伙伴和新的环境,感到陌生、紧张和新奇,又不善言语,情绪波动大。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心理和激发孩子到校的欲望,帮助幼儿较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教师就要用心布置教室,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墙壁、角落、空间,着意创设墙饰和设置活动角,使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角落有利幼儿娱乐,每一个空间利于幼儿发展,使教室童趣化,能吸引学生,留住学生,让他们一走进教室,就心情愉快,求知欲增强,调动其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2、了解学生
这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维吾尔族,他们经常说的是维语,要让他们多说汉语,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教师就要经常找机会和学生谈
话,了解学生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在学习汉语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努力叩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能使教师的工作如同找到源头活水。
3、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意识和学习兴趣 做好学习汉语的宣传工作,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中伺机放一些中文儿歌,选一些情景,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情景中用汉语对话,或安排一些话题讨论和汉语演讲让其参与,或要求学生观看一些汉语版的电视和光盘等等。通过这些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标准的汉语发音、词汇、表达的语气等。孩子们都有着极高地接受新鲜事物的兴趣和能力,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愉悦的教学方式点燃他们学习汉语的激情。
4、形成用普通话交流的氛围
课后用普通话交流是培养学生汉语表达的关键。如果学生光学不练,那么也是白学。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尽量用普通话交流,营造汉语表达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以达到学习效果。并且提议全校师生都行动起来,提高整体口语表达能力。
二、挖掘课程资源,开放教学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
众所周知,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标准》指出:素材要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教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语言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要积极地利用好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
发展。对于刚刚入学,汉语几乎为零起点的小学生,汉语教学如何起始呢?
1、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授课外还自编《汉语起步》教材,对学生进行强化汉语教学.依次安排《在教室上课》《学习用具》《作息时间》《学习用语》等章节进行教学.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使学生学会有关生活、学习、休息的汉语词汇.可以表达用餐、学习,睡觉等日常行为.简而言之,可以生存.进而学习《休息时间》《交通工具》《我的家人》《人体器官》《特色食品》《在商店里》《课外活动》等章节,使学生可以外出,活动,购物,换而言之,可以与人交流。
教材内容是学生生活中急需使用的词语,这些词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以实词为主,适时地加入少量虚词.学习了《在教室上课》,学生可以表达这样的句子:
我在温宿第六小学学习汉语
教室有老师、同学、课桌、椅子、黑板、粉笔。。。学习了《学习用具》后,学生可以去商店买铅笔、尺子、本子等,教材内容注重生活应用的实效性。
2、《汉语起步》教学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拓展.在学习《学习用具》时,可以联系《在教室上课》中的词语,拓展出句子:
教室的课桌里有书包。
书包里有语文书、数学书、文具盒。。文具盒里有铅笔、圆珠笔、橡皮、尺子。。
在学习《特色食品》一章后,可以拓展出:去学校边的食堂里吃米饭、饺子、牛肉面、抓饭。。。使学生在短时期内,不但解决了生活的需要,而且产生成就感。
3、《汉语起步》教材注重介绍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一些有新疆特色的文化.如: 《特色食品》一章,学习“拌面”“羊肉串” “大盘鸡”等词语,学生吃得到,喜欢吃,开阔眼界,兴趣浓。《在商店里》,学生学习“超市”“面包”“毛衣”“袜子”“售货员”“多少钱”“交钱”.“找钱”。在《附近地名》中,学生了解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消除了胆怯,心情开朗,提高了兴趣,对新环境产生了亲切感。
《汉语起步》教材的内容,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前后知识,联系新疆特色,学生一天学习一个新内容,一步一个新台阶,一阶一个新风景,提高了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汉语学习有良好的开始。
三、教学技法多样化
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有人说,汉语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如何教好这世界上最美丽又最难学的语言呢?传统的是老师一成不变地注入,学生被动地听,课堂死气沉沉,单调枯燥。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学生,提高老师自身修养,生动活泼,亲切幽默的教学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切入点
如:为了上好起使课,让学生很自然,轻松地进入汉语学习,第一课,听着上课的铃声,老师的板书“打铃”“上课”借助铃声,吸引学生,使之理解词语的意义.老师用手势告知“老师”同学”黑板„„利用课堂环境中的实物,把学生带入汉语学习。
2、纠正读音及方言
首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读音,特别是纠正声调。学生学习汉语最困难的就是分不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这是培养汉语表达能力的基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课堂上,学生阅读和说话时,教师必须注意倾听,对出现的错误,尤其对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的现象,及时纠正。
3、巧用图片
对于语言不易表达,又拿不出实物的词语,用图片很快捷.如:春夏秋冬;下雨下雪;冷热等。看到图片,学生一目了然,立刻明白词义.用一张全家福照片,将一家老少三代介绍给学生,学生很快理解了加的含义.教室里,师生亲切地介绍家人,气愤融洽,交流顺利。
4、用好肢体语言
多用手势,以姿势助说话,用夸张的手势表达词义,强调重点.尽力使学生抓住重点,思维活跃,有新鲜感。对于拿、提、背、抱、捡„„这样的动词,老师用动作演示,既直观,又可以区分清词义.来、去、进、出、回、开、关„.可用课堂环境创设情景,反复演练,扩展句子使学生理解词义.5、加强实践,置身环境
把学生带到校园,对教学楼、操场、厕所„„一一介绍,既解决了对词义的理解,又解决了不熟悉环境的实际困难.带到学校外面的街上,认识东,西,南,北的方位,认识学校周围的环境及各种交通工具,了解周围环境,使学生敢于走出校门去用汉语交流.6、拓展句子
教学中,既编纂教材,使教学有章可循,又不拘于教材,死板无味.而是将学用结合,学以至用.逐渐积累词汇,使知识象滚雪球一
样,越滚越大.将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组成句子。教师多做示范.坚持板书,边写边唱读笔顺.将汉语的音、形、义同时给学生。多用卡片,将词语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由字—词—短语—句子---句群,使学生接触汉语语言的五级单位,从中领悟其中的特点及组合规律。
如: 学习
学习汉语
在温宿第六小学学习汉语
我在温宿第六小学学习汉语
我喜欢在温宿第六小学学习汉语
7、重视汉语拼音的作用
教学生汉语拼音声母韵母相拼的法则、规律.目的是使学生会查字典,真正学会汉语拼音的拐杖作用.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汉语创造条件.8、进行听话能力的训练
听话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把感受到的汉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听话积累素材,可为其说话提供材料和内容,能为口语表达和口语交际创造条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充分发挥其主体参与作用。最重要是利用好课前的时间,开展各种小型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形式的读写,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文水平。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利用语文课的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讲成语故事比赛,讲中外寓言故事大奖赛,还利用活动时间,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一些语文游戏:如猜谜语,填字游戏,语文智力故事等,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总而言之,语言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每一位老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探索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这样才能对提高教学的质量有所帮助。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素质教育,及汉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更具有能够正确运用汉语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一起研究探讨吧。
参考书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2年3月版
2.《课程目标与开放教学》张平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读本
4.《语文学刊》2010年第23期
第二篇:低年级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低年级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的教学,我深深认识到: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尚未完善,语言表达也缺乏条理性与完整性,而且学生也习惯于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情形,我认为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未尝不可,但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所以,作为一个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并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关联到学生今后的再学习和工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议等语言实践,让学生想说、敢说、善说,说中有练,练中有说,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想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想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在数学课中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必须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十几减几》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星期天花猫咪咪和黑猫菲菲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把它们的金鱼放在了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快乐地玩耍,它们高兴极了。咪咪说:“瞧,我钓的鱼多!”菲菲抢着说:“不!是我钓的鱼多!”它俩越争越厉害,咪咪说:“这里共有13条鱼,我钓了8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看看吧!”可是金鱼游得太快,菲菲眼都数花了,也没有数出来。它无奈的说:“小朋友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我吧!”创设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情景,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同时学生也“知无不知,言无不尽了。”
二、创设情感情境,让学生“敢说”
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表达。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但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应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应以鼓励性的、启发性的语气为主。在课堂上,教师要亲和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如:你讲的有点道理,请继续;你再好好想想,呆会儿老师请你好吗?如果„„就更好了。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学生时时在老师充满鼓励的目光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http://www.xiexiebang.com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Article/Article.asp?nid=6431时用“说得好!”、“不用急,慢慢说”等语言进行鼓励。这样,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位学生在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乐于、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三、重视训练过程,让学生“善说”
儿童时期是发展语言最有效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每个训练的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善说”的能力,即让他们说得清晰,说得明确,说得有条理。
1、讲究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语言表达的完整就是思维的完整,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往往不能很连贯,不能说上一句完整话。比如,老师问:“5加7等于几?”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说:“12。”虽然没有错误,但久而久之,不仅会养成学生的一种惰性,还会不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要求他们把每一句话都说得完整,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尽量不说省略句,如,“图中一共有几辆汽车?”就应该回答:“图中一共有7辆汽车。”„„从低年级起,就要求学生用完整话来回答,不仅培养了良好的说话习惯,同时还锻炼了说话的能力。
2、讲究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语言表达要求完整,但也要讲究表达的简洁明确,语言的精练也反映了思维的清晰。平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说话完整但不罗嗦,语言少而精练。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二年级下册)30+20时,要求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想的过程,即: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就是50。古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同样,话不在多,表明其意则行。
3、讲究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又缺乏数学语言,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学过程中借助学具的操作来提供语言的内容,在操作中训练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正确性。例如,在教学“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时,(二年级上册)教师引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进行语言训练:(1)第一行摆2朵红花,第二行摆8朵黄花,(2)分一分:把2朵红花看作一份,8朵黄花可以分成这样几份,(3)想一想:8里面有()个2。(4)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叙述,一句一句说成连贯的话。从叙述操作过程到表达思维活动,由浅入深,使学生明确:8里面有4个2,8是黄花的朵数,2是红花的朵数,所以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
总之,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教师要频频诱导善于启发,真正的让学生做到想说、敢说、会说、能说。只要持之以恒,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也一定会得到发展。
第三篇: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
一、课题组基本情况
课 题 名 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 课题负责人
-姓 名-性别-年龄-职 称-职 务-工作单位-分 工
-董风花-女-47-小学高级讲师-教研组长-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课题组主要成员-刘瑞萍-女-47-小学高级讲师--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陶明慧-女-49-小学高级讲师--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武佳-女-40---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潘竞珍-女-39---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詹春梅-女-39---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
二、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
1、本研究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切合我校哈族学生较多的切汉语能力表达较差的实际情况,经语文组全体老师研究决定而确立这一课题的。
2、我校哈族学生较多,说汉语有一定困难,再加其接受和模仿能力也特别强,让民族学生学说汉语也是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3、我校地处偏僻的乡村,少数民族学生占70%以上,民族学生对学习普通话有着重大影响。由于自然和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学生缺乏运用汉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哈语便是他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由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语言障碍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难的根本原因。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滞后、文化落后的边远山区,他们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哈语便是他们进行交流的公共语言,受其家庭和环境的制约,他们接触汉语少,入学前不会听汉语,也不会讲汉语言障碍便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第一道难关。
二、心理障碍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难的直接原因。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居住闭塞,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汉语言环境,入学后大多数学生不愿说汉语,既使心里想说,面对教师和众多同学,心理压力大,怕自己表达结巴被老师批评,同学取笑而保持沉默,学生在课堂上“金口难开,一言不发”,这种对汉语表达、交流的腼腆和畏惧心理造成了学生口语交流困难的心理障碍。
三、缺乏学习兴趣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难的具体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由哈语到汉语再到普通话,实现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非常困难,学生因语言障碍和腼腆畏惧的心理不愿与汉族教师和学生交往,造成了汉语口语交流面不宽,仅限于课堂上的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汉语文没有热情,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厌学弃学的心理,对学习几乎已没有兴趣。
四、哈、汉语言与文字脱节,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哈语是当地群众的母语,也是社会交往的公共语言。学生入学后接触的是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教学上的直接过渡形成了语言与文字的脱节,学生只能机械地去接受知识,难以理解和分析课文的实质内容,直接影响了汉语文能力的提高。
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方法也制约了学生学说汉语的能力的发展,给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影响,我们在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这一课程资源进行民族学生学汉语这一能力培养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许多困惑,那么让民族学生学好汉语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特别是我们地处经济不发达,而学生汉语表能力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该如何开展,迄今为止我们还未能找到这方面的调研报告。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它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认识和研究它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研究课题,希望在推行新课程、新教材时,为教学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道路。
4、《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我校首次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专项研究。
5、《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现代社会要求少数民族公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掌握基本的规范汉字,具备汉语基本素养。”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在重视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6、我校有哈族学生 人,我校的哈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本民族语言的听说能力。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社会大融合的大环境中,我们的学生也存在着汉语语言运用能力上的欠缺,也存在着与人沟通交流上的障碍。通过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哈族学生汉语素养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依据
二、课题界定:
1、“口述者为语,手写者为文。”小学汉语口语课程以区别于书面表达的口头语作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小学汉语口语教学应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基础知识及劝说、讨论、问答、辩论、演讲、朗诵等几项基本内容。口头表达能力是小学生必需具备的听、说、读、写诸能力的一部分。
2、小学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民族学生学汉语课程是供普通小学生选修的校本活动课程。民族学生学汉语是由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自主编写或选用教材,自主制定课程标准,自行设计考查考核的具体办法。
3、民族学生学汉语课程应区别于小学的汉语教学。小学的汉语教学侧重于语感的培养,语言习惯的养成;而民族学生学汉语课程应训练学生自觉地运用汉语的语言艺术,准确充分地表情达意,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4、民族学生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活动应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载体,以学生社团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5、总课题中明确了研究对象为少数民族学生,针对我校来讲就是哈族学生,研究内容为汉语素养。汉语基本素养大致包括:必要的汉语基础知识,如掌握基本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词,熟悉汉语言文字的表达习惯;具备基本的现代汉语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汉语思维能力等。研究目标是使实验对象的汉语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
6、根据总课题的要求,结合本班哈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低、中、高根据民族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和现有的汉语水平平制定出自己切实可行的子课题进行研究。
(三)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加强会话(听、说)教学、带动识字、阅读和写话教学;(3)、积极创设民族学生学汉语学习情境,创设交流、交际平台,着力提高民族学生学汉语的口语应用能力;
(4)、我们通过这次实验,使小学生就具备能用口语进行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的能力。
(5)、通过实验研究,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人,他们应该达到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做事。成为会交际,会合作共事的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新时期接班人。(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行规范学生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对应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7)、通过研究,以点带面,总结推广,探索一系列有关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策略,构建农村学校口语交际课的新思路、新模式。
2、研究内容:
1、创设良好的民族学生学说汉语的环境,要求学生学讲汉话,逐渐养成讲汉话的习惯,不但在课堂上、在学校里讲汉话,还能在校外用汉话交流。
2、探究制约民族学生学说汉语的不利因素,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探索有利于提高民族学生学说汉语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大胆发表意见。
(四)研究方法、原则 研究方法
一、找准根源,克服学生的心理和语言障碍。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汉语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懂得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各门学科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
其次,老师要教育学生树立起“我也能学好汉语文”的信心,教会学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去做”这一道理,解决学生的畏惧心理,排除学生的心里压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动起来,动力就是一切成果的前提。
第三,教师要学会营造汉语言环境,对学生进行汉语强化训练,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离不开多读多练,汉语也如此,对于刚学习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说汉语别扭,声调难以把握,交流中学生有时自觉不自觉地用上彝语,这个时候教师一方面要理解学生,耐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不要职责和挖苦学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课后与老师、同学交谈及社会交往时尽量使用汉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交谈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亲切温和,对学生多一些指导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责怪,营造一种自然、宽松的交流环境,从而实现口语交际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扩大学生口语交际的参与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克服学生的语言障碍。
1、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的活动,它具有直面性,互动性和情感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坚持“放缓坡度、降低难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课堂发言是学生进行口语交流的基本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途径,从中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口语发展水平,又能分析学生存在的口语障碍,从而实施有效的口语训练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动口、动手到动脑乃至情感活动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以活动为载体,扩大学生口语交际的参与面,口语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而教学时间的有限,使这一训练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因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生动的活动情景,拓宽训练面,增加训练量,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小小新闻报道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小剧团演出活动、主持人活动和举办读书角、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人们活动的强有利的动机和事件成功一半的先决条件,少数民族学生喜不喜欢学习汉语文,对学习汉语文有没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汉语文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首先、让少数民族学生愿学、乐学汉语文。教与学是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教以导学,以教助学,教为学服务,学生愿学是根本,乐学是动力。而愿学是确保学生学好汉语文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由“叫我学”变为“我愿学”。在愿学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呢?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变“厌学”为“乐学”。
其次、让少数民族学生会学、善学汉语文。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就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会学是目的,善学是关键,而善学是会学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要学会为学生的善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最佳的心理状态。
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难的问题,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要采取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创新,立足实际,以学生为本,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解决。
要以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研究手段:
一、加强汉语听、说教学,创设民族学生学说汉语情境;
二、注重听说训练,将听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激励学生,激发兴趣,培养自信,积极参与,亲身体验,获得成功感。
2、研究原则 实施课题的主要原则
1、面向全体的原则;
2、整体发展的原则;
3、知识探究的原则;
4、尊重个性的原则;
5、主体参与的原则;
6、激励进取的原则;
7、全程参与的原则。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组织启动)2012.5—2012.7 ①搞好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与行动计划。②对班级学生学习方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③通过理论学习及现状的分析,明白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操作方法和实施步骤。
(2)实验阶段(实验研究)2012.9—2013.9 ①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实践课研讨活动,分专题进行研究,搜集和整理事实材料。
②对要达到的目标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③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做好经验成果交流展示。(3)结题验收阶段(总结结题)2013.9 ①总结教师有效的教学方式研究的成果。②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的经费,研究的外部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已有近20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工作。课题主要成员均在教育教学研究一线,大部分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大专学历,且有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所有教师在工作中都能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
在申报此课题前期,学校已在外出学习费用、教学研究资料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投入。本课题将通过课题组例会、课题成果定期检查等形式以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和实效性。在整个研究进程中,课题组负责人将定期了解和总结研究进展情况,根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进程 本课题计划2013年9月结题
(七)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
1、能让哈族学生熟练地说汉语.2、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
3、实验论文集。
三、立项论证(由县市教研室、州直学校组织专家论证
第四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张敏 宋建
一、课题的提出:
1、是新课标的体现。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即具备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知道数学语言表达对低段尤其一年级学生来说处于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数学语言的最好时期。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一年级教材里面安排了许多“说”的内容,以“说”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后的一大特点。但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用简洁、准确、清楚的语言表达。他们习惯以讲故事的形式慢节奏地讲,语言表达重复、罗嗦、拖沓现象严重。所以,在低段的数学教学中就应尝试着教小朋友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帮助刚起步的学生把想清楚了的问题说清楚。
2、是顺利开展好合作交流一大关键。
课改的今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在我们的课堂上已经在尝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我们也努力在实现,那么在实现这一改革中,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更加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时,都是几个尖子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学生却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声音很轻,表述自己意见时,语言罗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疙疙瘩瘩,有的干脆站立不语。特别是农村小学(包括我校)教学中都出现了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一开始不引导好,就这样继续下去,我想将会影响到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发展。
3、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绝大多数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高低与思维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述,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
4、是现代社会的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相互交往更需要直接的口头语言交流(如:经商谈判、招工面试等)。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来看,从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将对其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综上所述,我确定研究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研究》。
二、课题界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一方面学生的感觉、知觉是用语言概括的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语言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学前儿童在与成人的交流过程中,已经初步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但在入学以后,各科的学习都向学生提出了进一步掌握语言表达的要求。数学语言有着简洁性、条理性、抽象性、精确性等学科特点,与学前生活中的对话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新的发展需要与孩子原有的表达水平产生矛盾,这就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成为数学学习的必然,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
经过培养和探索,促进学生理解、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课堂上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研究的对象:
一、二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1、鼓励“说”教师对每个学生发言都应予以充分肯定,激励学生喜欢“说”,有信心“说”。
2、示范模仿帮助“说”
低年级学生模仿性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语言的运用。
3、实践操作激发“说”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边操作、边讲述、边归纳,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给机会“说”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六、研究的内容
数学语言是指表述数学定义、定理、法则、公式、思路、方法等的语言。它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表达形式。数字语言具有简洁、严谨、抽象、概括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听、看、想、画、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4.6—2014.9 学习、查找相关理论书籍,利用网络搜集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关的资料,结合实际教学,充分了解目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形成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4.9—2015.4 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结合典型案例探究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积极探索培养、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3、研究总结阶段:2015.4—2015.6 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完成结题。
八、预期成果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它必须经过我们,进行长期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得以提高。
第五篇: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古力巴哈尔·莫拉尼亚孜
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843000
摘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四个方面有关。其中教师的指导是关键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向迫而艰巨的任务。笔省认为提高水平的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环境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教师;学生;环境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的提高,所以汉语教师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善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1、教师的汉语水平分析:
教师语言表达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师恰当得体的教育和清晰的表达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育应当有正确的发音,要有讲普通话的能力,要善于对句子结构进行综合,选择恰当的词句用以表述自己的思想。目前,有些地方的民汉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两大难题。
板书很吃力。不少汉语教师不能工整,正确地书写汉字。常常是教师拿着教案或书往黑板上抄,速度很慢,而且常有错别字,需要学生纠正。口头表达吃力。这些教师不但不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而且词不达意,心里所想的与语言表达不相一致,语言不是揭示思想,而是窒息了思想。
2、教师的方法分析:
“因材施教”指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际以及先天遗传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除了本身的差异外,在认知方式、语言水平等诸方面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科学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并贯穿于教学工作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与教师的座谈与听课过程中,我们看到,许多地方的教师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1解决语言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习中首先解决语言障碍。学生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对课本中的一些字,词,句逐一耐心解释,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及畏难、恐惧心理,树立学好汉语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重视通过教学促进学习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初中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低,教师应利用己获得的基本知识来增加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重视演示实验。挂图实物等教具,用以补偿语言叙述的抽象性,这即可以克服语言中的障碍,又可以使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学习中领会掌握知识。当学生学会一些基本概念、原理之后.学生的理解能力也相应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教师便及时地把抽象的概念运用于实际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态度的确立与汉语水平的提高
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使用汉语,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所以,自主学习态度的确立直接影响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学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对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及接受教育的程度。都要受到他自己意识的支配,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否提高,除了其他因素外,学生原有的知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学生的学习方法
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在学习方法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汉语学习的整体面言,如何教育固然重要,但如何学则更重要,只有狠抓学法,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因此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要做到一点,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指导学生采用选讲的学习方法,使教与学达到统一,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活动适应教学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不妨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联想。有的学生总是为记不住一些生字,词语,课文申的某些难句或练习中的一些内容而苦恼,这并非他们笨,而是没有找到一套可取的学习方法。因此,联想对巩固所学知识和对于后来的复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联想,在脑子里形成清晰的图象,这些图象将帮助学生记住他们所要记忆的内容。
(2)重复,重复是众所周知的一个记忆原则,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大脑的机械反应使你能够回想起你一点也不感兴趣的,对之没有产生过任何联想的东西来。因此通过重复,学生就能记住一些不感兴趣的知识。
(3)复习学过的东西。为使复习不占用太长的时间,要有准备,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小笔记本,上面分别记录学过的生字,多音字以及复习内容中复杂难记的部分,随时拿出来复习,将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
2、形式多样地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等三个阶段。只有学生对学习汉语深感兴趣爱好学习,才能学得好。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有趣集中向乐趣转化,再上升到志趣阶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培养学生汉语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1)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激发起学习汉语的兴趣。
学生学不好汉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习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就是退缩。对这些学生,应采取一些措施.如提出每天读一小时汉语或背诵每课词语既课文做一定量的练习等。要加强督促,指导,取得成绩及时表扬。同时向他们讲授一些学习方法。如怎样练习听力和口语,怎样记生词、怎样做等一系列的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内容的增多,还要强化学生学习意识,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汉语成绩,防止掉队.(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融洽师生关系是教师传播知识的桥梁,教师动情,学生才会动心“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正在于此。教师应从教学的第一天起就和学生交朋友,尽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哪怕取得了一点点成绩,教师也应该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尤其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所取得的成绩足以使他们感到愉快,这是他们愿意继续学习的动力。我们只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在目前的汉语教学改革中,汉语课外活泼是重耍的教学铺助手段,有趣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很多东西,这既有利他们复习巩固学的知识,也有益于开阔视野,培养他们运用汉语的能力,要鼓励毕学生多读汉语书刊,组织汉语小组,举办汉语游艺晚会,出墙报,编排汉语歌舞,猜谜语等都可以大大增强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语言环境与汉语水平的提高 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汉语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则会直接制约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为了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一要靠学生的自身努力,二要靠教师的指导。学习时学生要大胆发言,不要怕说错,不应该害羞尤其是我门民族的学生有这样的看法:“如果我们说错了,我周围的人都会嘲笑我”。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错的。如果你决心学习一种语言,就应该克服备种困难,为自己的学习创造语言环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跟同学说汉语:“你把作业做完了吗?昨天晚上看电彩了吗?星期天一起去书店好吗”等等。
教师也应该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在课堂上说学生能理解的汉语例如:“昨天的课你们复习了吗?大家看黑板,值日生擦黑板”等等.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几个学生站起来对话,为他们创造机会,这样才所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但只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没有学生的自身努力也不行,二者缺一不可
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教师的任务就是和学生一起尽量创造和控制环境,使其产生有利影响而减少不利影响。环境包括课内及课外两个方面课内环境比较容易控制,但课外环境却不容易控制和利用。尽管乌鲁木齐市的大环境有利于汉语教学,但民族学生在宿舍等课堂以外的地方仍旧只和本民族的人来往,仍然普遍使用母语,母语的干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汉语学习.尽管学校也创造了十分有利于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如:汉语广播、电影、电视,录像、演讲、文艺演出等,但相对而言,时问短暂,量的积累也不够。没有给他们创造出一个可以经常受益的氛围。只要管理到位.完全可以创造出比现在要好的语言环境。学习应该是连续性的,应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汉语的能力。
浅谈怎样提高哈尼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墨江县忠爱桥小学 高健琼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少数民族交流用本民族语言,但与汉族交流就必须得用汉语,因此汉语很自然地就成了一种通用的语言。然而少数民族同汉族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最好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阶段就尽可能的采用双语言教学,当然这是针对全班是同种民族的学生。现在我们重点来谈谈怎样提高哈尼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新入学的哈尼族学生(指农村里的)你用汉语问他们:“你叫什么名字?爸妈是干什么工作的?家住哪里?”他们的回答是:“麻死腊。”“麻死腊”是哈尼语不知道的意思。如果你用哈尼语问他们,他们就会依次地、完整地回答你的问题,这说明了哈尼族学生学习汉语是有困难的,特别是要求会说、会读、会写,还要懂得意思,哈汉语言要能互译就更困难了。因为哈尼族学生有语言障碍、理解、表达、接受能力差,反应也比较慢。原来我在低年级教学中经常碰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印象最深的。例如:我叫学生用 “吃”字组词,他们组成 “饭吃”,而没有组成 “吃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哈尼族叫“吃饭”是叫“伙桌”。伙——指饭。桌——指吃。达种叫法与汉语言相反。因为哈尼族语言大多数是与汉语相反,所以,哈尼学生学汉语,写汉语时避免不了有倒说倒写的现象。到了二年级上语文课时,课文中讲到南瓜一词,学生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后来我用哈尼语翻译“南瓜”是哈尼语的叫“骂颠”,这也是进行了双语言教学,学生才理解。这个问题说明了对哈尼族学生进行汉语教时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想着让他们一次就能听懂,要根据少数民族学习语言的特点,哈汉语言的不同特点进行过细的教学工作,让学生把一个词多读、多写、多讲、多练、弄懂词的意思。老师要多举例、多提问,对于理解能力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能力差的学生加予鼓励、然后再把正确的句子和错误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和当面校正,这样才慢慢减少错误。
到了中高年级开设了作文课、学生写作文就更困难了,他们即使写出一篇也只是记流水帐、文章不通顺、内容空洞、叙述不清楚、东拉西扯的,老师也难批改。哈尼族学生学作文,他们心里对所要表达的话是很清楚的,但用汉语却表达不出来。例如:有一个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要写一篇记述文。他想说:“今天我到城里赶集。”他就问我汉语要怎么说。我先让他讲给我听,他说:“我今天赶集到城里”这样吗?听后,我便指出语句颠倒的地方,然后用汉语讲了一遍,再让他重新讲一遍,他才把句子说对了。这里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哈尼族学生用哈尼语是表达得很清楚,但用汉语表达出来又不清楚了,这种语言障碍怎样来解决呢?我想:一定要注意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语言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老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哈尼语言与汉语说法上的不同点,让他们知道说汉语、写汉字时不能按照哈尼族的语言来说、来写。二是在小学阶段对哈尼族学生必须进行双语言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为了让学生能独立地掌握汉语言,逐渐过渡到用汉语直接进行教学,就必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是在课堂上提问要求学生都用汉语回答,下课后同学之间相互讲汉语,用汉语互相交流。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双语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议题
□ 马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整套双语教育体系,既积极推广全国通用的汉语普通话,又系统讲授当地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校里,少数民族语言成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因此,谈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双语教育必然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议题。
由于直接牵涉到国家统一和各群体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整合,族际关系和少数群体如何发展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当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语言和文化传统时,各民族语言的使用及发展也必然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卷入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无论是在各国之间还是在各国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中,语言所具有的传统文化载体的功能和在族际互动中体现的学习交流工具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产生了不同地域内的“通用语言”。学习彼此的语言是族群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前提,语言使用的发展态势预示族群关系的发展前景。
在现代社会,各级学校是人们系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场所,其提供的正规教育是人们学习社会规范、得以“社会化”并进入社会分层体系的重要阶梯。甚至可以说,每个人在一生中可能得到的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与他在上学读书时期升到了学校系统的哪一个等级、在哪一类学校读书、学习的是什么专业等密切相关。而在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各族学生使用哪一种语言学习、在哪一种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学习,同样非常重要。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为了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加以应用的,是为了与同事和社会进行交流的,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语言、所阅读教材所使用的文字,也决定了他们未来进行交流的对象与未来工作的同事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同时为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提倡学习使用中国的族际共同语即汉语普通话。在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全国通用的汉语普通话和当地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正式合法的语言文字,不但在官方正式场合和社会公共场合中并行使用,而且也成为当地学校的教学语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整套双语教育体系,既积极推广全国通用的汉语普通话,又系统讲授当地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校里,少数民族语言成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因此,谈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双语教育必然是一个重要的核心议题。
中国的汉语系学校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累计几千万教师和学者的努力之下,已经建设成了一个接近世界前沿水平的汉语教学科研体系和知识出版体系。这个教育体系不但培养着上千万汉族学生,同时也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阶梯。从社会和文化功能上看,语言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交流与学习新知识的工具。要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英语是必须学习和使用的工具,而中华民族的族际共同语汉语则是在国内学习基础知识、进行交流最有用的工具。我国各少数民族需要努力学习自己的母语,但是也绝对不可轻视通过汉语学习来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机会。特别从就业前景来看,掌握汉语以及用汉语表达专业知识,是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国这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大舞台上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的发展水平还不平衡,每个少数民族既有保存和延续本族传统文化和语言的深厚感情,也有使本民族加入中国现代化进程并充分发展的强烈愿望。从根本上讲,只有每个兄弟民族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的充分发展。作为多数民族的汉族,不可避免地具有帮助各兄弟民族发展教育、发展经济的责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双语教育,而且下决心“从娃娃抓起”,很有远见,这是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措施。但是如何推动和发展“双语”教育,还有许多议题需要讨论,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新疆各地的地区差异很大,各地的双语教育是否可以考虑采取不同的模式;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南疆)的汉语学校,是否可以为部分汉族学生和“民考汉”学生开设维吾尔语文课程;新疆许多贫困县自身无法对双语教育提供经费支持,要使一切工作真正到位,就需要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在财政经费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为了使民族教育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需要逐步探索经验,既要有整体规划,同时对不同地区的计划指标又要有所差别,在实践中分片指导。而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与工作在双语教学第一线的校长、教师们交谈,和参与双语教育活动的学生、家长们交谈,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是了解客观情况和民众真实想法的必经之途。只有坚持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才有发言权,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发展民族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009年两会关于教育热门话题
09-12-01 作者: 编辑:支教行动
2009年3月两会对教育的话题继续成为热点,还是集中在教育公平、教育体制、教育收费、教师工资等方面。与前几次会议不同的是,对教育改革的呼声更高、更具体、更坦直。
下面摘录几个突出的论题:
1、王玉凤:择校费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人们经常能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两所小学(或者中学)也许仅仅相隔百米,但其中的一所因为占据了优质教育资源被称为“牛校”,在每年大笔收取动辄数万元择校费的“支援”下,校园优美、学生爆满、教师高薪;而另外一所学校却由于是所谓的普通校,校舍凋敝、教师无奈,不用说几乎没有择校生,片区内的学生还在不断流失。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说:“这种差距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的难题。更为严重的是,择校费已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2、卢志文:高中办学体制带来的矛盾渐显尖锐 翔宇教育集团卢志文强调,我国的普通高中,是中国教育各种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表现集中的地方。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投资主体混乱。普通高中既有财政拨款,又有市场收费,校际之间差距犹如天壤,马太效应突出。资金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好学校,钱来得容易,显性浪费;差学校,办学质量低,隐性浪费。
二是学校游走在计划和市场之间难兼顾。差学校没娘,好学校娘多,婆婆更多。政府抱怨学校不规范不听话、学校抱怨行政统的过死没有活力、老百姓抱怨服务品质不高。
三是升学导向与升学可能矛盾尖锐。普通高中办学受升学导向统治。事实上大半学生不能升学,要走上社会。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考核办法、管理方式,都指向升学。不能升学的这部分学生成了陪读的牺牲品,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3、蒋婉求:教师区域机制建设,破解城乡师资均衡难题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蒋婉求认为,应该从改变教师学校所有为区域所有为主要内容的机制建设入手,促进城乡教师互动,破解城乡师资逐步均衡的难题。”
一是在各县(市、区)学校财政县级统筹的基础上,尝试由县统一管理、调配师资,即把教师由学校管理改变为由区域管理。而目前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相当困难,城市学校的教师通常只在城市辖区里流动,农村学校的教师一般在乡镇区域内流动。蒋婉求代表说:“教师由县(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后,就可以直接分派某城市教师这两年或更长时间到农村学校工作,农村学校的教师也可以直接安排到城市学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也可以再将其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这种模式可以先在新进的教师中进行试点。”
二是完善名校集团化战略,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引领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蒋婉求代表建议,利用名校集团化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将集团扩展到农村学校。“根据我们的调研,一些学校集团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经验。可以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和完善,创造条件把这样的教育集团延伸到农村,把一批农村学校纳入以县域学校为龙头的教育集团中。”
三是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以增加农村对教师的吸引力。蒋婉求代表认为,在教师管理区域化的同时,必须在可支配资金的分配上、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的标准上、新教师的配备上、校园校舍的建设上、学校债务的化解上,都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这些投入要明显高于城市学校,逐步达到公共教育资源的区域均衡化,让广大教师乐意到农村学校任教。
四是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吸引和留住农村中的优秀教师。蒋婉求代表认为,鉴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师资配置出现的新情况,在逐步探索教师区域化的同时,为了稳定农村优秀教师,“可考虑免费加奖励的办法,从农村地区招收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学生,实行对口招生,定向培养,毕业后回乡任教;提高农村学校名、特、优教师的比例,适当放宽职称评定标准,规定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评出的教学名师应当在本校工作一定时间后方可流动”。
4、沈健:普通高中教育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立法的议案》,他建议应当立法禁止地方政府向学校下高考指标,将素质教育编入高中课程体系。
(1)普通高中的问题需立法解决
“现在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着不少问题,”沈健告诉记者,因为是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办学责任不明,许多学校依赖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和高额择校费来维持运转,这也是社会抱怨高中择校费高的源头之一。“许多地方政府以高考升学率作为教育政绩,作为衡量高中教育质量的唯一依据,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到这一点,沈健不无担忧,因为面对各种压力,学校往往会为了升学率违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来办学。“瑞典教育法中关于高中教育的条款有46节,日本也专门就高中立法,”他认为,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诸多共性问题亟需通过立法途径解决。
(2)立法解决学校经费来源
“特别是要禁止地方政府对学校下高考指标”,沈健说,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考试、评价与升学制度都应当写入高中立法中,通过法律强调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评价重点是素质发展评价,要明确高中学生升学逐步与学校脱钩。他建议在立法中写入素质教育的条款,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规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数,倡导普通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关于最近大家讨论热烈的文理分科问题,最好也一并写入法规,确定下来。在议案中,沈健还提出了在立法中明确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问题,明确各级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对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这样才不至于让学校“走投无路”只能从家长身上“揩油”。
(3)建议立法严禁“名校办民校”
“名校办民校”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这两年各级政府虽然也在清理“假民办”,但是在许多地方这种现象还是大量存在。为此,沈健还提交了《关于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议案》。他向记者指出,我国现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公办学校可以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优质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即“名校办民校”。以这种形式举办的民办学校实际上无法真正独立办学,公办与民办的界限很难分得清,老百姓往往视之为“假民办”。由于这类学校师资力量强,社会认可度高,招生规模大,公办色彩浓,它们的大规模发展挤压了真正的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使得不少民办学校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也影响了不少公办学校的办学。他在议案中建议应修订法规,严格限制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应当以政府举办,严格禁止公办学校参与举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除少量管理人员外,公办学校教师不得从事民办学校教学工作。
5、卢志文:呼唤中国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和格局
卢志文的提案中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肯为教育花钱的老百姓,这是中国教育最丰厚的资源。在教育上,他们实际花的钱比我们统计的数字要高得多;愿意花钱选择优质教育的人比我们预想的数字要大得多;他们最期待的是:优质教育服务。
为义务教育段孩子减免学杂费,是一件好事。但是,光有这个不够。大多数家庭,不在乎每年给他减免的这点小钱,不过就是一桌饭、一条烟的事,他们需要的是更好的教育,你给他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他愿意自己再多掏一点钱。对于那些真正贫困的家庭,你减免这点钱,杯水车薪,又远远不够。
如果我们变换思路,便会有根本的不同。大力发展优质民办教育,或让优质民营,让条件较好的家庭出钱选择民办学校,政府集中财力办好公办学校。两方面的需求,均获满足,相得益彰,公平效率兼顾,也促进发展。
6、庞丽娟:尽快调整城乡倒挂的不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政策是2001年制订的。按照这个标准,城市、县镇和农村的生师比,小学分别是19∶1、21∶1和23∶1,初中生师比则为13。5∶1、16∶1和18∶1。“这一编制标准以压缩编制和效率优先、城市优先为导向,存在编制标准整体偏紧、城市偏向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突出缺陷。”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代表说。
这个标准实行几年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编制大幅减少,全国和各地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整体压缩近10%。据庞丽娟代表了解,山西省实行2001年编制标准后教职工人数减少了5万,减幅高达15%左右。山东省济南市实际需要4.8万名中小学教职工,但按照2001年标准核定的编制数仅为4.1万个,编制缺口达7000余个,造成了中小学校运转和发展实际需要与人员编制的严重不匹配。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一人兼任几个班级的全部课程,周课时数平均为17~18节,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少农村学校无法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一些农村学校更由于教师编制进口卡死而难以补充新教师,部分农村学校不得不为了保证学校正常运转而聘用代课教师。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紧缺、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儿童“学有所教”和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
庞丽娟代表建议,尽快调整城乡倒挂的不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抓紧研究和建立“新双轨制”编制标准,而且,编制标准应该转变为向农村倾斜。
7、朱清时:特长生加分对农村子弟不公平,重点中小学应该取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表示,教改中的特长生加分不应该鼓励,因为这种作法对农村子弟不公平。“特长生如果要从事一些特定专业,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高考改革,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包括他的特长。我们现在很多的改革,像特长生加分,往往农村子弟没有话语权,结果搞来搞去都是城市子弟,尤其家庭背景好的子弟的特权了。”
“重点学校由于集中了优势的教育资源,有优秀的老师和办学条件,在当前考试的指挥棒下,升学率相对较高,自然许多学生都想挤进重点小学或是中学。”朱清时说,就因为大家都想来挤,但学校的招生数量又是有一定限额的,谁最后能挤进呢?大多数是有钱有关系的家庭的子女。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显示,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朱清时说,现在边远贫困地区优质的中小学太少,这样的教师队伍,加上高考要考外语,导致这些地方大多数孩子不能上大学,即使上了大学,也进不了好大学,读到研究生的就更少了。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来自农村的、贫困地区的孩子越来越少,“这是很大的教育不公平”。
8、刘红宇:完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缩小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红宇认为,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要缩小这种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必须完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他说,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只有8%由中央财政支出,另外92%则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县级以下财政支出。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捉襟见肘。地区间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平衡,决定了以县为主投入体制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具有全国性公共物品属性。”刘红宇说,“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应该实行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家中央财政中的重要和优先地位,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
2008年年底,国务院通过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9、张群:好的政策还需要好的实施细则
“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但公务员工资水平怎样界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在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几个实际问题。
他还指出,在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些完全中学,甚至有12年制的实验学校,界定教师是义务教育教师,还是高中阶段的教师,也是个难题。还有文件中所说的“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张群认为是“剪不断,理还乱”。他以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为例,在1997年前,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完全中学,到1997年后才开始在重点中学中逐年剥离初中。如今事过境迁,初、高中教师如何界定是个问题。
此外,如何界定学校中职工这一群体的工作性质,兼顾其利益,张群认为也是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事实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职工中有的也具有和教师相对应的职称系列。
张群认为,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时,必须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的关系。好的政策,还需要好的实施细则,才能使政策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才真正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健康而和谐地发展。
他建议,从稳定教师队伍的角度看,对公务员工资水平,各省市应该有统一标准,即界定其省市公务员工资的平均水平。之后,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这对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教育、终身从事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10、学前教育亟待重视
张琼:将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张琼说,在贫困山区幼儿教育这一块,国家目前还没有政策性的投入,地方财政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他们那个地区的农村,2~6岁幼儿的入园率非常低;即便有幼儿园,也多为民办。张琼代表希望国家对贫困山区的幼儿教育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呼吁国家将贫困地区农村的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率先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李和平:“义务学前教育”有点超前暂时先“治标”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表示,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目前可能还很难做到,有点超前。学前教育暂时要“治标”。目前,学前教育更多是靠社会力量办学,在土地、房产、教师编制等问题上都缺乏规范,缺少法律依据。学前教育很多部门都在管,但责任比较乱,关键是没有法可依。李和平委员认为,当前虽然不能治本,但治标要有相关办法,在规范、突出问题治理等方面,政府应对学前教育出台相关的措施。
朱永新、谢华安:学前教育应该立法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分别向两会建议应进行学前教育立法。
朱永新代表提出,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广大家长对提供质优价廉的学前教育的呼声和需求更加高涨。同时,《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制阶段中,只有学前教育没有立法,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不顺,政府责任不清,难以建立健康的学前教育管理秩序。因此,学前教育立法迫在眉睫。
谢华安代表在议案中指出,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存在着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偏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贫困家庭和农村留守幼儿的受教育权利未得到保障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立法把学前教育纳入法制轨道进行制度化管理。
两位代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启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立法调研,抓紧制定《学前教育法》,重点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性质、政府责任、国家标准、投入和条件保障、幼儿园编制等问题,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发展。
布尔津县采取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
随着自治区“双语”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布尔津县从教师队伍入手,通过结对帮扶、远程学习、集中培训等方式,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促进全县“双语”教学水平提升。一是民汉结对帮扶“练”。针对部分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积极组织开展民语言学校和汉语言学校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汉语言学校语文教师前往少数民族教师较多学校通过示范课、朗诵、汉语拼音专题培训等形式,不断纠正和增强少数民族教师汉语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各学校通过开展民语言教师汉语演讲比赛、汉语授课大赛,激发少数民族教师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三是远程教育在线“听”。为保证全县各学校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教育局远程办技术人员对各学校远程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学校在利用远程教育促进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远程教育丰富资源加强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各学校每周利用2小时,集中对在校民语言教师,通过在线收听观看优秀“双语”教师课件以及兄弟县市、学校先进教学经验,不断强化民语言教师的汉语学习。
二是组织培训交流“学”。积极通过组织民语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力度。2009年以来,已选派5名少数民族教师赴内地参加汉语交流学习,选派16名教师前往乌鲁木齐高等院校深造,选派9名教师赴地区进修学习,同时,举办县级HSK汉语强化培训班2期,参加培训教师达498人次,累计发放各类汉语学习资料1000余册。
Tags:
责任编辑:谢海龙
摘要:汉语预科教育在中后阶段应根据入系所学专业开设专业汉语,为学生入系学习专业课打好汉语基础。根据汉语预科教学的现状,结合预科教学的实践,分析汉语预科教育的指导思想,针对专业汉语教材的编写、专业汉语教学的模式和设计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专业汉语;汉语预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随着双语教育理论研究的完善、认识的深化,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在专业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也在探索中。我区各高校陆续设置适应各自专业特点的专业汉语课程,编写了《理科专业汉语》、《新编医用汉语》、《科技汉语》等教材,使汉语预科日趋严密、科学和合理。然而,观念的东西转变到实际操作需要一个过程,观念转变本身也需要时间和过程,新疆各高校的专业汉语教学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之处。
由于学生在预科阶段专业术语接触得不多,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汉语知识贫乏,入系学习后听不懂专业课、不会记笔记、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师生交流困难,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因此对汉语授课,相当一部分民族学生会有一种焦虑感、不适应感,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近几年,随着新疆各中小学汉语教学力度的加大,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有了提高,从新生入校的汉语水平摸底成绩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入校时即具备了HSK3级以上的水平。而HSK3级是理工科院校入系学习的最低标准;HSK6级是文史科院校入系学习的合格标准。汉语预科教学除了坚持分级教学的原则外,还应该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教学。首先应依照学生专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分为文史类、理工类等。其次是对汉语水平已达到入系学习最低标准的这些学生,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入系学习专业课必备的专业术语和知识的教学上,要突出听、说教学;同时对汉语水平尚未达到入系学习标准的学生,从最基本的汉语知识入手,开设《精读》、《听说》、《阅读》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他们本应在中小学阶段掌握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的汉语知识。这是汉语预科教学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可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个学期,采用滚动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效果。在此基础上,到了中后期阶段(汉语水平逐渐达到入系学习最低标准),针对培养目标的不同,辅之于专业汉语课程。二者并不矛盾和排斥,并非非此即彼。应当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梯次配备的合理衔接。
一、关于专业汉语教材
明确了汉语预科教育的教学任务,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尤为重要。我认为,存在问题较多的是《理科专业汉语》教材。该教材编写于2003年,是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入系学习所急需的专业知识,重点强化专业术语、词汇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将《理科专业汉语》课程开设在汉语预科教学阶段,是我校汉语教学的一大改革举措,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
关于教材方面的问题,缺陷比较明显。一是该教材的编写缺乏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专家的指导。编写仓促,语言知识点不明确,知识含量低,重、难点不突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体现不明显等缺陷和不足非常明显。二是注重了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但忽略了语言的交际性原则。教材内容基本上摘抄自数学、物理、化学教材,文体完全是说明、陈述性、解释性的体裁,专业性太强,容易造成学习理解上的障碍。三是缺乏思想性和趣味性,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四是综合练习形式单一,仅限于词语翻译和短文翻译。
对此,下一步改进的思路:一是专业汉语教材的编写要在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专家的指导下,认真研究论证,纳入汉语预科教学的长远计划和总体规划当中。对专业汉语教学的总体教学指导思想、原则科学定位,对教学要求、内容、课时、与其他汉语课的合理衔接、应掌握的专业词汇量、知识点等做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和判断。二是精选课文内容。首先应注重思想性,选择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文章。其次要注意选择难易适度、交际性强、科普类的文章。再次要注重趣味性,选择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文章。三是精心设计和编排课后练习。课后练习编排的好坏往往决定教材的质量,所以应高度重视课后练习的设计和编排。
二、关于专业汉语教学的模式和设计理念
专业汉语教学最终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掌握相关专业汉语的词汇、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爱好和兴趣等;二是提高相关专业汉语的“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技能。就这两个目标而言,更重要的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因为这是入系学习专业课必备的语言工具。学习专业汉语的这种知识加技能的双重特点,决定了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使学生将这种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应用技能,达到灵活运用语言工具的目的。依据这一对专业汉语教学具体教学目标的认识,我认为,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上,既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避免把专业汉语学习概念化、公式化。要在强化听说技能和强化阅读理解方面下功夫,形成以理论为基础,听、说领先,读、写全面发展,突出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对每一阶段、每一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听、说、读、写能力都应做出定性、定量的规定。尤其要突出有助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养成的内容,尽可能地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教学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标准、合理的实施方法、手段和控制措施体系。形成配套、合理、侧重实际应用技能培养的最佳教学模式。
1.学为中心
在教学中,一是摒弃“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实施教学互动。注重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应主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唱主角。三是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多种专业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在自习或课余时间自行在网上学习、练习。
2.和谐课堂
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和民主化的教学关系,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待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设计中,一是通过设计讨论、辩论、学生讲课、分角色表演、学生总结讲评、学生自主打分评判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和教师全力协作,教师起策划、教练、导演、指挥的作用。二是在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消除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保护和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尽量避免挫伤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我校专业汉语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我校汉语授课的成败。为了使我校的汉语教学愈加科学化、合理化,我校专业汉语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将该课程纳入汉语预科教学的整体设计之中,即应该将《专业汉语》课程归并入我院汉语预科教育中。这样一来,《理科专业汉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同时,也会为学生入系学习专业课扫除语言障碍,使我校汉语授课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树立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解读
西藏昌都地区第一高级中学 韩文富 蒋琼芬
[摘要] 从沿用已久的“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从课程论层面讲,它要求我们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该树立课程意识,并着眼于从课程建构的角度,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加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与发展。这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少数民
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 解
读 建议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2]
[1]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
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
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
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
学理论和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