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青团河口县委关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情况汇报
共青团河口县委关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情况汇报
按照云青通【2011】47号《关于开展2012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团省委、团州委相关要求。我县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活动主题内容,切实做好“面对面”活动的基础工作,开展好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为主题的调研活动,现将我委开展的有关活动汇报如下:
为做好调研活动,共青团河口县委专门编制了《河口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份,并以此深入了解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为下一步调研报告的撰写和“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20世纪80年代至今,备受瞩目的“民工潮”已经持续了30多年,全国农民工的总数已经超过2.42亿,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打工者的行列。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农民工主要以青年劳动力为主。我们将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80后、90后青年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并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大转变的当事人和见证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一大批新生代农民工来到河口就业、创业,他们立足本职,勤奋 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青春和力量。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由此可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仅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现状,研究丰富其精神文件生活的有效措施,共青团河口县委近日组织开展了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措施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多为18到35周岁,呈现“三高一低”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等基本的权益问题,更要关心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共青团河口县委以河口县区内小型工业、服务业18-35周岁外来青年为样本对象,对这一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河口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我国是实行城乡二元制管理模式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涌向城市,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至少约有9400万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约占我国就业人口的13%左右。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这三个行业里。近年来,随着河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县辖区内青年人数约2万人,平均每年吸纳外来农民工均在1200人以上,并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调查数据看,到河口务工的青年主要来自四川、重庆、贵州、湖南等省及红河州边疆县份。
(一)河口进城务工青年基本状况
1、河口进城务工青年构成
第一、性别和年龄构成:以35周岁以下的青年为主。进城务工青年整体年龄偏低,绝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是适龄青年,属于团组织管理、教育和服务对象。
第二、文化和收入构成: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层次和工资收入普遍偏低。但是据了解,他们在河口打工所获得的这份收入比家乡的月平均收润水平要高出许多。
第三、打工动机和人员流动:以利益驱动为主,人员流动性很大。以多赚一点钱为明确动机,同时还伴有从众心理和无意识行为。从人员流动情况看,大多数人来河口时间比较短。
2、生活状况:
随遇而安,生活状况比较平稳。新生代农民工能较好的适应来河口后的生活,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没有反映出太大的问题。
3、心理健康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进城务工青年乐于与他人交流,碰到问题不会过多压抑自己,会主动寻找对象倾诉,并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整体心理、心态比较健康。
4、对团组织的认知状况:
绝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对团组织的认识模糊,当然也有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团组织的概念比较清楚,并且积极参与团组织活动。
(二)河口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1、关注河口并希望成为真正的河口人,在社区落户。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对河口的发展十分关注,希望在河口工作和生活,许多进城务工青年子女在河口读书,广大进城务工青年热爱河口并希望成为河口人。
2、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和危机意识。他们几乎都希望通过打工成为老板或专业人才,并希望自己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与此同时,他们有着强烈的危机感,认为生活中最为苦恼的事情是“没有一技之长”或“一事无成”。
3、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赚钱和学习技术。许多人将赚钱养家作为外出打工的首要目的。他们在工作中,也深深感受到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也充分意识到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拥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意识到必须学习实用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增强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三)河口新生代农民工青年的需求
1、脱贫致富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最主要的动机是谋求生存、摆脱贫困。农村青年向城市的流动,最主要的目的是生存、发展。进入城市,成为边缘群体,其困难和艰辛非常人所能设想。但正是谋生脱贫需求支配下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行动,闯出一条新的出路,为未来的发展成才奠定了基础。第一批新生代农民工的成功,使山区农民发现务工收入和务农收入的极大差异,随着近年来河口经济 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河口打工月收入可达1000——3000元,从而将务工作为劳动致积累资金的一个途径。
2、见识体验需求
如果说第一代新生代农民工较集中追求经济目标,那么第二代农民工的追求逐渐丰富多样。调查发现,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差的农村青年出来打工,不在乎赚多少钱,而是希望增加体丰富人生。
3、技能训练需求
从调查结果看,新生代农工工不仅希望掌握工业生产的技技能,而且希望掌握商业经营的技术技能,掌握农业种养的技术技能。许多青年认为寻找工作难、经济收入少的关键原因是缺乏现代技术技能;因此,他们希望掌握计算机操作技会计运算技能、生产技术技能等,使自己在城市中具有竞争实力。
4、成才创业需求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需求变化最突出的体现是越来越倾向于成长与创业。一方面,中国改革开展的推进,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成功提供众多的机会。尤其在发达地区,青年只要敢闯敢试,在各行各业都可能成功。甚至一些出来从事保洁工作、保姆工作的青年,联合创办家政公司,取得成功。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增长见识,培养现代观念和意识,发现成才创业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奋斗争取来的 5 结果。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增强,使新生代农民工敢于尝试接受各个领域的挑战、追求人生的成功。
(四)河口新生代农民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低,绝大部分从事苦、脏、累、险的普通工。而且他们的文化素质低,势必将影响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进程。
2、进城务工青年求职困难、收入偏低
大多数人的收入仅“可以维持个人生活,但剩余不多”。据调查,很多进城务工青年都表示,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对于他们来说只要适合他们的工作,他们都会去干,毕竟他们来河口打工,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份较好的收入,自己照顾自己,同时也为家人分担一些生活重担。
3、心理压力巨大而文化生活条件较差
进城务工青年远离家乡和亲人,上班工作繁重,生活圈子极窄,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普遍存在“苦闷”和“无聊”的感觉。
4、拖欠工资、超时工作,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由于进城务工青年法律意识淡薄,很少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调查中发现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时间偏长,同时,进城务工青年劳动保护条件、工作环境差。
5、生产生活环境差 部分进城务工青年的生产生活条件较艰苦。建筑工人在高空作业,夏天烈日烤,冬天寒风吹;市政工人吃在马路边,住在工棚里。这种生产生活状况,对进城务工青年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他们的这种状况需要大力改善。
6、进城务工青年子女教育存在问题
因为家庭收入低而交不起高额借读学费,进城务工青年子女在城市就学困难;许多公立学校的容量有限,不能满足大量进城务工青年子女就学的需要;为控制外来人口对经济、社会、治安的影响人为设臵的阻碍性政策,影响了进城务工青年子女就学;目前,河口还没有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7、精神文化生活单一枯燥。
调查显示,在所提供的10多种业余生活的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看电视、睡觉、看书看报、逛街购物、听音乐、上网。从调查中发现:现代生活对他们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色彩,生活较之以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例如,上网、听音乐、旅游等。但就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相对单一,虽然城市中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比较丰富,但由于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使他们无法享用。
二、丰富河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河口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管理和服务滞后 一是宏观管理滞后,对新生代农民工管理、沟通、服务、教育等社会配套机制不完善,宏观上没有形成总体的制度和机制,是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处于半盲目无序状态;二是微观管理不到位,管理方法、措施滞后,新生代农民工管理工作没有完全纳入基层政权组织中来,措施不力、治理力量微弱,用工、租房等关键环节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理和控制。管理中忽视珍爱、服务,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少数基层干部接待新生代农民工或执法办案中对新生代农民工“冷、硬、横、推”,激化矛盾的想象,形成了不稳定因素。
(二)多头管理
丰富河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工作各自为阵、没有合力,河口目前对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工作没有独立的机构来管理,劳动部门管一点、公安部门管一点、共青团管一点、社区管一点、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和沟通,各类资料信息、人员力量不能共享。
(三)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滞后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滞后,培训内容和需求不匹配,提高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素质已成为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点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需要创新和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模式。
(四)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工作任务多、责任重,需要的经费较多,办公经费不足,缺少基本的硬件设施,开展宣传和检查工作较难,做好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工作难度较大。
(五)经济生活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
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职业、收入稳定的群体,在时间和金钱方面有着更多的支配权。他们的业余生活相对丰富,可以从事看电影、K歌、旅游、健身等消费性的娱乐项目。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他们每月可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费用几乎所剩无几,对于城市里大多百元以上的娱乐消费场所,他们一般都会敬而远之。虽然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文化娱乐方面支出较少,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相反,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六)社会各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近年来,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却还缺少足够关注。各方力量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远没有得到重视和关注。
三、丰富河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措施的建议 如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农民工自己的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需要农民工自身的积极进取精神,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需要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共青团组织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努力需求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措施。共青团河口县委,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结合本地实际,努力探索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职责,各级团组织协作,多形式地做好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工作
深入调研,提高认识,明确共青团组织对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的职能定位。根据进城务工青年的实际,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新的时代特点和各种需求。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提高认识,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所涉及的队伍状况、青年需求、工作难点和具体操作进行专题研讨。与这一群体“零距离”接触,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他们交知心朋友,直接倾听进城务工青年的呼声和要求。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调查和研讨,指导今后的工作。各级团组织,特别是社区团总支要确定为进城务工青年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学习成才,鼓励他们岗位建功,支持他们合理要求的工作职能定位。从进城务工青年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和目前业已推进的工作措施和实践来看,各级团组织有必要对进城务工青年工作这一课 题加以重视,至少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一是要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与进城务工青年密切相关的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寻求多方重视、组织保障的途径。二是要经常深入进城务工青年中,多作换位思考,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氛围。三是广泛深入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要有针对性,注重实效,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引导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成熟起来。四是各级团干部,特别是社区团干部要乐于同进城务工青年交朋友,掌握这一群体新的思想、心理动态,主动关心他们的疾苦,及时传递党团组织的温暖,使他们对集体抱有一种归属感。
(二)领导重视,横向协调。
促使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关心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服务好新生代农民工,光靠共青团一方之力是不够的。团组织要积极争取和依靠党政的领导,动员各方力量,注重横向协作,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开设进城务工青年活动室,动员各方力量,注重横向协作。建议建立由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共青团及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进城务工青年管理机构,构建管理网络、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并将其纳入社会教育管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管理、谁培训”的原则;小型分散的用工单位、应由劳动部门联合工青妇等社会力量,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
(三)形式多样,立意务实,为进城务工青年办实事、办好事
做好进城务工青年的工作要从具体的事情入手,从一桩桩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为进城务工青年办实事,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一是大力加强农民工团建工作。做好农民工团建工作是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目标的必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外出务工青年团组织建设。在务工青年集中的行业和领域,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统筹城乡团建等工作,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在农民工群体团的“组织存在”问题上,集中力量,下大力气,争取实质性突破。二是加强与农民工的思想交流。通过密切联系和沟通,让农民工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问题着手,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三是继续深入开展为农民工服务的工作。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当好新生代农民工利益群体的代言人和权益的维护者。是共青团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蒙自团市委围绕“关爱新生代农民工”这一主题我们已经开展了非公企业团建、企业青年中心、社区青年中心、进城务工青年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等工作。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关爱新生代农民工行动,不断创新形式扩大“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 动的影响,努力是“面对面”活动成为共青团服务党政大局和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有效载体,并通过这一载体更加准确的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普遍性利益诉求,努力为全社会关心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做出积极贡献,让他们感受现代文明的丰富多彩,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树立典型,舆论支持,注重在学识和技能上帮助进城务工青年提升素质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服务进城务工青年要着眼于成才创业。鼓励青年学知识、学技能、学礼仪,为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和技能水平牵线搭桥。与进城务工青年在思想上、操作技能上结对子。通过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操作练兵,在进城务工青年中同样涌动着澎湃的、激动人心的创业激情,要鼓励他们就业创业。努力增强农民工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意识。一个社会问题,不是由任何某一个环节就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包括企业的责任、政府的责任甚至社会公众的责任。但是在这几方当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农民工群体自身。农民工是主体,完全抛给公众抛给社会也是不负责任的。这个群体必须意识到他的权益,他的精神文化需要,要考虑是不是适合自己。探索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措施也是如此,需要农民工自身的积极参与。
(五)建立社区新生代农民工服务中心,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建立社区进城务工青年服务和维权中心,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创建维权岗,社区内各有关单位,自觉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承担起服务和维护进城务工青年权益的责任;在社区内建立维权联系点,切实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配合公检法司等部门共同维护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多开展如《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青年的法律意识和自护能力。同时,在建立社区青年维权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进城务工青年维权机构的作用,受理各类有关进城务工青年维权的咨询、投诉,为他们提供形势多样的维权、法律服务,并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安全检查,开展“平安行动“等活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劳动安全、人身伤害、拖欠工资等问题。
(六)建立社区青年文化服务中心、大中专学生社区援助服务
在进城务工青年较集中的社区,建立文化服务中心、读书角、希望书屋、宣传栏等,动员组织进城务工青年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学科学、学知识、学文化的氛围。同时,组织广大进城务工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宣传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红河学院西院地处绿茵社区辖区内,要依托红河学院广泛组织大中专毕业生深入社区,发挥自己的优势,选准社区所急、群众所需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援助服务活动,例如:为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进行家教服务等。
(七)建立青年文化广场,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
广场文化将以文载道,开风气之先;以文育人,育时代精英;以文寓美,领时代风骚;以文扬企,辟发展新径;以文点睛,展我县风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群众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的内在需求,是广大农民工也是广大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我们河口县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因此,必须结合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动员广大农民工广泛参与。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策划,组织好青年文化广场系列活动的开展,发挥阵地优势,营造浓厚的群众积极性精神文明创建氛围。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中提到: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少得到关注的深层问题。对每一个人来说,工作都不仅仅是一份赚钱的生计,而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长与快乐的一种方式。
随着河口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河口进城务工青年还将不断增加,探索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措施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措施,带领广大进城务工青年在河口提质提速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让共青团陪伴他们成长,努力让新生代农民工在河口感受到家的温暖,真正融 入河口人民的生活中。
我们还将继续积极参与关爱新生代农民工行动,不断创新形式,扩大“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影响,努力使“面对面”活动成为共青团服务党政大局和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有效载体。并通过这一载体更加准确的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普遍利益诉求,努力为全社会关注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做出积极的贡献,让他们感受到现代文明的精彩,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共青团河口县委
2011年10月24日
第二篇: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大军。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文化素养较高、视野开阔、易于融入城市,他们的追求正在由物质生活向精神层面拓展。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已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存、工作等基本的权益问题,他们思想观念发生的深刻变化,对精神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努力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农民工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这一新型群体的精神文化进行了资料搜集与整理。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在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大部分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是“睡觉”、“闲聊”“上网”等等,农民工文化生活呈现“孤岛化”、“边缘化”、“沙漠化”。为了适应大城市繁重压力生活外,缺乏健康的社交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诸方面的问题也面临着更多的缺失和挑战。
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主要原因
1、经济收入无法承受正常的文化消费需求
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城市生存的环境压力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他们每月用于文化娱乐项目等消费的费用几乎所剩无几。
2、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政府、各群众性社会团体、非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各种社会主
流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三、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与建议
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确保社会稳定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调动起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
政府部门作为第一推动力,应充分发挥作用,建议由政府投资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中心,低成本或者免费对他们开放。同时加强城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建设,改进服务形式,让城市文化设施进一步向他们开放。此外,还可以发挥各社会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需求给予足够的和重视关注。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农民工自身修养,不断融入城市文化。
要对企业加强引导,让他们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要积极组织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让农民工逐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主动适应城市文明,进一步融入城市文化,尽快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2010年,轰动一时的“富士康跳楼事件”,新生代农民工以跳楼自杀极端方式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为我国的社会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党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依法保障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权利,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成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于2011年在北京召开,共青团中央与19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是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事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人口素质和国家长远稳定发展等重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要顺利实现在城市稳定就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并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合理有效衔接,其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陆昊强调,各级团组织要深刻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极端重要性,从一个青年组织要真心联系,关心帮助重要而又遇到一些困难的青年群体的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在向政府和社会积极呼吁的同时,要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深入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大力加强非公企业团建和驻外团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工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切身利益问题,重点围绕人格塑造、信念养成、能力提高等方面,为他们在学习成才、情感婚恋、身心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普遍需求提供更多帮助。
交流活动中,与会代表、委员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委员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他们表示,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带上“两会”,积极呼吁并提出提案、议案,推动逐步消除制约因素,改善融入环境,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二)、研究对象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35岁以下,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暂居半年以上,未取得工作地城市户籍或居住证的农村户籍的青少年。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就业观、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出现较大差异,他们的权益诉求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此次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新浜、小昆山两镇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两镇的工业区的几十家企业中抽取了480名外来务工青年作为抽样对象。
(三)、研究方法
1、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研究的主要途径,根据两镇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7月份两镇团委课题研究小组多次开展座谈交流,专门设计了调查的问卷,其中国共产党有34道选择性问答题和1道开放式问答题。所调查的问题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工作状况、休闲娱乐和对精神文化生活渴望追求,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完成调查问卷后,各镇团委召开了“两新”团支部工作例会,分别向两镇工业区内的“两新”团支部部署了问卷调查任务,要求各团组织积极发动和号召外来务工青年积极参与,认真答题,要实事求是,确保样本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可信性和具有参考价值。
2、访谈法
课题研究小组分两组分别对新浜镇和小昆山镇工业区内的14家“两新”企业的青年员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度访谈6名务工青年,每人每次访谈时间在20-30分钟时间,从他们的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生活状况、娱乐休闲,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进行全面的、深入访谈。同时,与“两新”团组织、企业负责人和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团支部进行了交流,了解目前整个社会对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并征询了很多独到意见和建议。
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分析
1、性别及年龄状况
在此次随机问卷调查中,共发放480份问卷,收回470份,回收率达97.9%。在问卷中男性占总问卷调查总数的47%,女性占53%。年龄分布1970年至1979年出生的“70后”为30%,1980至1989年出生的“80后”为61%,1990后出生的“90后”比例为9%。
2、受教育状况
在学历方面,小学及以下比例为0,初中学历为9%,高中比例为16%,中专比例为22%,大专比例为4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13%,从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比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要高很多,中专以上学历占大多数。
3、政治面貌
从年龄分布来看,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约为30岁,政治面貌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比例为13%,共青团员的比例为33%,民主党派为0,群众比例为54%。由此看来,54%被调查者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团体,缺乏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仍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劣势之一。
4、婚姻与拥有子女情况
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有配偶的比例为65%,未婚比例为27%,离异比例为8%,丧偶为0。从被调查者的子女状况来看,育有一子的比例为58%,无子女的比例为29%,育有两个孩子的比例为13%,育有两个以上孩子为0。在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方面,愿意同住的比例为45%,不愿意同住的比例为38%,暂无子女比例为17%。从中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有家室的占多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在优生优育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而且在与子女的相处中更注重自由民主。
5、居住情况
从居住情况分析,单位或雇主提供的工人宿舍的占46%,独立租赁住房的占23%,直接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占13%,自购房占8%,与他人合租住房占1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主要以工人宿舍和租赁住房为主,自购房的比例占8%,较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经济条件要好很多,对生活舒适和生活质量追求更高。从集体宿舍和生产经营场所转向群租、独立租赁房屋或和购房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而融入社区对社区的安全等各方面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
6单位类型
从工作单位类型分析,在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工作的为360人,在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作的为116人。由此来看,被调查者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大多数以私营(民营)、个体企业为主。
7、工作类型及月收入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都是一般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普工占少数,其他工种几乎很少。他们的月收入大部分都在1200-1600元之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75%以上农民工已经纳入了管理者岗位,但是普遍工资都不是很高。
8、打工目地
从打工目的分析,赚钱养家和寻找发展机会站的比例最多。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和老农民工相比,他们不再把纯粹的养家糊口作为打工的目标,在价值观上已经开始考虑精神需求。
9、获得工作途径及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自己直接到单位应聘及亲友或同乡介绍这两种方式获得工作;他们自我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可以通过多种途经获得信息源、有一定的能力支付押金。寻求工作的主要困难是没有技术、学历太低、受户口限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10、务工时间及城市定居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内心需求来说,有60%外来务工出来打工是为了赚钱养家,他们相对文化水平也不高,不过大部分外来务工在这里的时限还是相对时间挺久的,很大比例都是在这里已经有四年以上。他们平均都是一年回去一次,大部分也是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机会,才离乡背景来到这里打工。
11、生活状况满意度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持一般的态度,大部分农民工的每周工作时间在40-50小时,差不多5到6天;在农民工的第一选择者有27%的农民工都认为子女在城里的就学困难,是他们面对的难题。
12、休闲情况及文化消费减压方式
根据休闲情况调查分析,农民工大部分打发自己闲暇时间的时候会选择看电影和电视。农民工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数额,0元的占12%,30元以下占40%,30-50元占7%,50-100元占10%,100元以上占31%,由此可见,文化消费基本成两级分化状态,各占50%左右。新生代农民工缓解压力的第一选择最多的是选择听音乐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金额较低,因经济收入的制约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
13、维权情况
根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的调查分析,当新生代农民工遇到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己解决的方式。
14、组织加入及活动参加情况
调查显示,在各种组织中,新生代农民工加入老乡会、同学会的人占74%,他们主要参加文体休闲学习等兴趣爱好团体,老乡会、同学会这两个组织举办的活动,在维权方面意识普遍很低。
15、文娱活动
在文娱活动方面,偶尔参加工作或生活所在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比例为60%,根本不知道社区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的比例为21%。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有组织的文化活动中,第一选择最多的是看电影、看演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人数最少。由此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文娱活动主要以满足个人需求为主,社会团体意识不高。
16、企业文化活动
根据调查分析,企业在文化活动的举办上,主要以提供一些、基本满足农民工需要为主,其中大多数农民工不参加、不知道共青团组织提供的活动;农民工在参加企业文化活动方面,每年1-2次的占45%,没参加过的占35%。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内容比较简单大众化,共青团组织形式主义、切实落实度不强,因此农民工的参与度普遍不高。
(二)、访谈调查分析
在和多位青年的交谈中发现因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低、社会资源制约等原因限制其参与文化活动的比例较大。受访谈的对象每周工作时间基本在50小时左右,因工作强度较大,难得休息时间基本是在家睡觉休息、上网、打麻将和大部分女性选择逛街的方式调节工作劳累,在参与文化活动比较单一性。同样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青年表示渴望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选择,但因经济收入不高,每月在吃穿住等基本开销后希望能有存款或寄回老家,对高消费的文化追求望而却步。更多的青年则表示企业和社会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的文化设施和服务较少,很少企业注重员工的文化福利,而很多社区文化设施将他们排斥在外。
三、目前两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通过对新浜、小昆山两镇工业区企业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员工精神文化福利的建设,愿意投资建设诸如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桌球室,多媒体室和图书馆,定期在团支部组织下开展各类联谊、节日晚会,开展各类文艺竞赛,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企业仍不愿加大对员工精神文化活动设施的投入,造成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经济发展不成熟和负责人对文化福利重视程度不够。在两镇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开始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两镇的农民运动会参加队伍中企业参赛队比以前要多。如已建成的文体活动中心也已成为青年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之一,开设的农民工免费电影吸引了很多务工青年。在各村居委会的农家书屋、图书室和活动室也经常出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影。
四、建议与对策
1、建议政府公共文化支出更多倾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①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在郊区、城乡结合的街镇,缺少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剧院、电影院、公园等较亲民的公共消费场所,更不用说可供新生代农民工的低消费精神文化设施。所以,政府首先应加大各街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预算和投入,要兼顾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需求。
②加大群团组织关心新生代农民工力度。作为基层的群众组织,在工作和生活中更能接近新生代农民工,所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心,要将引导和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通过举办各类技能知识培训,学习通用的劳动技能,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和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各类培训。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妇联、工会联合开展结对帮扶新生代农民工活动,从精神文化、心理咨询、维权等方面进行关心和帮助。
③加大各类机制的建设。一是政府应当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不得将他们拒之门外。成立相应的管理和收费优惠制度,积极鼓励他们前来休闲娱乐。二是建议政府和群团组织定期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活动并形成长效化,如开展各类文艺、体育等竞赛,积极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丰富其业余生活。三是各村居委会要建立和完善供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活动的场所。在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大部分以租房方式居多,大都生活在各个村居委会。他们的时间基本是在企业和居住地居多。所以,加大村居委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力度和强度,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便于村居委会对各类群租等安全隐患排摸和掌控。
2、呼吁企业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福利的投入。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企业的职工的一大群体,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应作为企业给予员工的一项福利之一。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是的精神文化,让其对工作生活更具幸福感,对企业更具忠诚。同样可以减少或者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压力,避免类似“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发生,使一方能够平安和谐。
①企业应加大本企业的精神文化硬件建设。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区域内的资源,建立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设施建设,例如提供专门的青年之家、体育建设房、篮球场、足球场、图书馆等。
②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的专项补贴。例如定期发放电影票、健身点的门票和其它福利,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特别是要开展各类竞赛、拓展训练和外出学习和旅游等活动。
③企业“两新”党团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协助企业开展各类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3、呼吁社会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①在全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市民要关心他们,特别是不能对他们带有歧视。要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为当地经济、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贡献,市民应身怀感激,真诚地接纳他们融入城市,让社会更加和谐,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城市人民的关怀和亲情。
②除了村居委会和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开放外一些社会商业休闲娱乐场所也要积极参与,定期开展一些优惠和促销,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消费。
第四篇: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其融入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近期,我们通过对安定区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发现:安定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基本上在18岁到35岁之间,以“三高三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技能素质低,社会地位低,社会保障低。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存、工作等基本的权益问题,也要关心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
1、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相对枯燥单一。调查显示,在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10多种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看电视、睡觉、读书看报、听音乐、逛街、上网。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现代生活对他们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色彩,生活较之以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上网、听音乐等。但就其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相对单一。虽然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已经比较丰富,但由于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无法享用。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具体有: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文
化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由生存理性转变到社会理性,物质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他们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样迫切。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农民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另外,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把农民工的需求排斥在外,其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主要停留在睡觉、看电视等较为原始、低级的娱乐方式上。即使有的农民工开始接触网络等较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他们也大多把网络作为打发时间的工具(聊天、看电影等),而没有意识到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文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单调的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呈现出保守、落后的特征,大大不利于其市民化进程。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学好一门过硬的技术是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最强烈的愿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比传统农民工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即使有心摆脱出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个“坎”,就是求职过程中的技术门槛,他们普遍陷入一种“技术困境”。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意识,但由于学习成本较高以及收益的不稳定性,对于学什么、怎么学,却还存在着很多迷惘和认识上的误区。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传统农民工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是其平均受教育年
限却远远低于城市从业人员,这种差距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从根本上适应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要想顺利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与之相匹配,他们的实践需要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另外,许多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困惑和失望,有些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2、主观感受普遍认为对现状不满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内容不满意,调查显示,84%的人明确表示所在单位提供的文化活动内容单
一、贫乏,不能满足需要。作为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想信念等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二、原因分析
1、经济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外,他们每月可用于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就所剩无几。对于城市里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娱乐休闲场所,他们一般都会敬而远之。虽然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很少,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相反,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
渴望。
2、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但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却还缺少足够的关注。政府、各群众性社会团体、非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雇主以及各种社会主流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3、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学习欲望强烈,但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基本上是初中以上,还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等教育培训,知识面、信息来源比较广。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热情较高,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他们不仅仅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对下一代也寄予很大的期望。对知识的渴望使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4、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值较高,立足长远发展,但政府和社会没有足够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渴求,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有较强的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挣钱来改善家庭 生活,而是要求有所发展。他们更 看重个人的能力和机会,相信只要通过个人努力拼搏就能获得成功。在争取待遇、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上,这一代农民工要求更加直接。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以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他们 把务工当做学习、提高、适应的过程,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生存方式与人生道路的转变。这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渴求,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
第五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关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10月中旬,镇团委进行了了“面对面——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 活动。截至20日,完成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结果统计工作,并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得出本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活动通过采取问卷形式,随机选取了涉及四个村委会、9个小组各行业农民工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新生代农民工当前就业状况、在城市的生活融入情况、与亲人朋友的关系、精神文化诉求实现等方面,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7份。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老一代(1955年-1970年)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大部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及中、高等教育。调查中,有47.5%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为中专、高中,有44.4%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初中,只有3.7%的为大专水平,与当代青年相比较,文化程度仍旧偏低。而由于受工作资历和技能等原因影响,新一代农民工收入也偏低于城市平均收入。
二、消遣、压力排解方式、内容单一,精神文化生活不容乐观。调查中,有61%(18选3的平均数)的选择闲暇时间看电影、电视及睡觉;经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还是比较吃苦耐劳的,55.5%的人加班时间超过法定时间(每周工作50-60小时的占29.6%,60-70小时25.9%),每天除了工作8小时外,还要再加班,工作压力巨大;而面对巨大压力时,有46.8%(12选3的平均数)选择排解压力的方
式是喝酒、睡觉、找朋友倾诉,没有一个选择寻求社团组织的帮助。因此,可以推断出这是当前年青人犯罪率飙升的一个原因。精神诉求方面,收入用于文化消费:50元以上(44.4%),31-50元(22.2%),11-30元(14.8%),10元以下(14.8%),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录像厅、歌舞厅(40.7%)、上网(40.7%)、支付手机娱乐文化功能费用(37%)、购买书报杂志(37%)、购买文化馆、博物馆、公园、电影院等门票(18.5%);希望参加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是看电影、爬山等户外活动(68.4%),只有少部分选择参加技能培训(18.5%)、提供图书借阅服务(11.1%),说明精神诉求强烈,但自我提高意识不强。
三、生活幸福感和归属感缺失。调查显示,有62.9%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是600-1200;已婚66.6%;有孩子51.8%;因此可以推断出他们的城市生活处于温饱式水平;在城市生活最困扰他们的问题:收入无保障(55.5%)、生活成本太高(55.5%)、住房困难(44.4%),大病无钱医治(25.9%)、缺少文化娱乐生活(22.2%)、父母子女无人照顾(18.5%)、子女在城里就学困难(14.8%)、工伤事故无法医治(14.8%)、工作不稳定(14.8%)、找工作上当受骗及远离家人感到孤独(11.1%)、感觉被人看不起(3.7%);他们的居住情况:自购(29.6%)、自己租赁住房(25.9%)、单位或雇主提供(22.2%)、直接居住在生产经营场所(14.8%),高昂的房价和偏低收入使他们无法在城镇买房安居,他们被边缘化地排除在城市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拆分式的务工生活,对他们的婚姻家庭稳定、子女教育都
造成不利影响。有59.2%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目前生活状况一般,33.3%的觉得不满意,有7.4%的觉得很不满意,缺失生活幸福感。而他们居住在城镇的理由是: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59.2%)、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55.5%)、家里已经无地可种(51.8%);这反映出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应该引起重视!
四、维权意识不强。在维权意识上,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维权意识不足。在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认识、了解程度及参加比例上(党员14.8%、团员22.2%,未加入任何党派62.9%),要低于老一代。因此,当他们权益受损的时候多数选择换工作,所以流动性较大。
通过这次基层调查,我团委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中的重点,对今后的团委工作的开展有了更清晰的安排规划。今后工作中我团委将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工作联系体制,围绕他们融入城市问题,加强与企业、社区团组织的沟通、联系,营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全力为他们推开城市之门。
镇团委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