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中考历史备考交流材料1
2011中考历史 备考交流材料
中考历史备考方案与方法
柳林镇中心学校
熊元芬
一年一度的中考又临近了,在座的各位都会思考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上好复习课,这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说它老是因为每年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说它新是因为每年都有不同情况,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复习方法。但不管情况有何变化,我们思考的核心是如何使复习更有效?在总结2010年中考的基础上,谈一点我个人的体会。
我们在组织历史复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依标据本、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领会《说明》、注重重点(第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整理归类(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仿真模拟、实战演练(第四轮复习)四个阶段。
一、依标据本,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我们的时间安排在2月下旬—4月上旬,内容以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为主。
首先以课、单元为单位,全面落实双基,理清知识点,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线索。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双基内容,重点是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在此阶段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不意味着不背,纵观每年的中考试卷都非常重视基础性,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积累是不会有能力的提高的。只有识记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运用、触类旁通,对各种试题的驾驭得心应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按历史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精编单元复习提纲,含复习重点、时间、方法、知识点等内容,让学生按提纲索引复习教材,掌握线索,夯实基础。我们把这一轮复习简称为“纲举目张”的过程。
二、领会《说明》,注重重点
第二轮复习我们的时间安排在4月下旬—5月上旬,以中考《说明》中指定的内容为重点。仔细研读,深刻领会,例如:中国古代统一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中国近代化探索;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国现代史中的工业化起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内容;世界近代史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巩固;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世界格局的演变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等等,要把它们作为重点内容复习,反复训练,巩固强化。我们把这轮复习叫做“强化”过程。
三、整理归类,专题训练
第三轮复习是中考复习的关键阶段,我们安排在5月下旬—6月初,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求我们做到“横纵比较,贯穿古今中外”。具体做法是根据备考范围,归类整理几大专题,跨越时空和国家将类似又易混淆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分析并巩固记忆,学会运用教材知识对文字材料、图表及人物图像等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把这一轮复习叫做“内化于心,学以致用”的过程。
四、查漏补缺,仿真模拟,实战演练
第四轮复习我们安排在6月初—中考前,这一轮复习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在前三轮复习的基础上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薄弱点;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实战训练,着重掌握方法,调整心态,熟悉试题。具体做法是:①对每套试题的命题原则、题型、考察的知识点都做到心中有数,不搞题海战术。对新授课中忽略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②模拟题认真讲解,对于命题角度好、能考察重点知识、设问有层次、综合性较强的、符合中考命题特点的题,举一反三,作为范例给学生讲解。③注意答题技巧以及如何把答案组织到位的讲解。以上只是我们在中考复习备考过程中的一点肤浅做法,有不当之处请同行们斧正。
第二篇:中考历史交流材料
九年级历史中招复习策略交流
洪山二中
田双灵
今天离中考还有整整一百天,中考的号角已经吹响,学生和老师们也都在激烈备战,复习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进展,经过这一段的上课,简单的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感受以及今后的复习方法。
一、扎实复习,打好基础
我们学校的现状是,历史成绩全靠初三这一年提高。初一初二把历史当副科,学生的基础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初三复习最重要的就是力求系统全面,打好基础。在复习基础知识之前,首先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复习的重视程度,纠正学生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由于复习阶段焦虑忙乱等种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太重视,会出现复习效率低下的现象,甚至越复习错误越多。所以复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基础不牢,成绩注定无法提高。因为历史成绩差距不甚大,关键在于谁更细致更准确。准确无误地拿在手里的分数才是自己的,写错了和不会写,在分数上并没有区别,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打好基础,勤于检查、严格把关。
众所周知,九年级历史要面对时间少,内容多,任务重但分数少的问题,很多同学不重视,课下很少有主动学习历史的。所以,复习中老师首先要抓好课堂时间,向课堂要效率,争取把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掉,减轻学生的负担。其次,要把握好重点。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依据课本,每课、每单元进行全面复习。按课标和考试说明要求梳理知识点,老师强调每课的基础知识,理清每课的基本线索、史实和概念, 让学生看目录、看提示、看正文、看图表、看资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每课的大事年表,抓线索、抓重点。专题复习,归纳比较纵横联系。
二、发散思维,善于联系
专题复习时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打破时空的分界,实现知识的重组,把局部的,零碎的知识整合成整体系统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如把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列强侵华史(由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战争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史(由虎门销烟到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几个专题。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民族解放斗争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际关系史等几个专题。
在专题复习中由老师拟定题目,引导学生以列举题的形式从课本中找出相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专题知识并不深奥,而是从课本中提炼出来的。既提高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形成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
复习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如在复习美国的历史时,以美国的经济发展为线,以史实为点,把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工业革命、一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美苏争霸等内容串在一起。
三、强化训练,掌握做题技巧,提高应变能力
可以说学生能力的提高,应试做题技巧的掌握,不是中招前做几套模拟题就能达到的,只有通过强化训练把功夫下在平时。所以在平时的测试中,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二测后才开卷,让学生感受中招考试的氛围。通过练习和评讲,使学生巩固知识,掌握做题技巧,提高应变能力。在做题过程中强调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历史。另外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如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分析、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先浏览问题,在阅读仔细阅读材料,带着问题有意识的阅读材料,注意材料的出处。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紧扣题意,认真回答相关问题。
四、做好备考心理辅导,从容面对中考
考前“冲刺”阶段,学生的压力很大,容易产生焦虑心态,干扰学习。因此,一方面帮学生减压,主要是要减轻其课业负担,做到不该布置的作业决不布置,不该讲的课决不讲,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来调整自己和查漏补缺。另一方面,配合班主任介绍一些应考时的方法和技巧,多与学生谈心,主要针对学习成绩好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培养自信心,真正让学生轻装上阵,在升学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以上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不成熟不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加以指正。最后希望在县教育局领导的指导下,我们沈丘县各兄弟学校携手并进,共创今年中考历史的辉煌。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考备考会议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今天在我们学校召开全县东片中考备考会议,这是对我们2014年中考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们2015年教学教学以及中考工作的鞭策,首先我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的光临表示欢迎。
2014年中考,对我校来说,是具有历史性突破的一年,中考总均分及各科均分均超过县均分,25人达海中二档线,6人录取定向师范,圆满完成了县局下达的升学任务。在此,将我们去年在毕业班管理上的一些做法向各位做汇报。
一、明确目标导向,建立与教学质量挂钩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工作最终的凝聚点就在教学的质量上,学校的兴衰与教学成绩和中考质量息息相关。在各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工作计划中,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管理放在重中之重,明确目标责任,具体到各学科的均分、上升幅度以及海中一档生的任务等各个方面,对各个教研组和班级都有具体要求。注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意识,学校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导向明确,评优必须在均分年级前二分之一的人员中产生,均分落后实行一票否决,绩效考核向教学成绩优异和工作量重的教师倾斜。第二学期一开学学校便制定出《中考升学考核方案》,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可操作性强。由于全校教职员工的齐心协力,2014年我们制定的“总均分超县均分,大部分学科超县均分”以及海中一档生任务的目标超额完成。
二、落实管理责任,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管理体制。
初三的教学管理工作分年级组和学科教研组交叉立体式管理。校长室制定目标、明确责任,教导处具体落实,近几年来,教导处主要负责人任年级组长,经过摸索、总结,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毕业班管理模式。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蹲点具体教研组,督促教学、教科研等工作。初三中考升学工作中,成立组织机构,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初三学生的中考和升学指导,中层管理人员分到各班配合工作,并根据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班工作,每次家长会、学生会、优生会议、质量分析会等都到场指导。
三、注重团队协作,营造良好的教学工作氛围
我校教师存在学科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近几年语文、思品、历史等学科教师缺失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进行合理编排、优化组合,选择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初三年级的教学。其次,注重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强化制度导向,比如说考核中体现以备课组为单位,中考学科超县均分的备课组所有成员在绩效考核中均有奖,改变了“单打独斗”的工作作风。第三,强调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重研究、抓落实,认真研究课标和中考考纲。学校制订有《李堡初中集体备课制度》、《半日研修制度》,要求各备课组科学整合资源、用好优质资源,在县优秀教学资源的基础根据我校实际进行二次备课,打磨出优质的课案和导学案,为我所用。由于师资等方面的因素,前几年,思品和历史学科一直是我校的弱势学科,2014年我校思品、历史能够历史性地超过县均分,完全得益于优质资源和课案的使用。
四、强化常规管理,加强教学巡查,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2013-2014以来,我校加强了课堂教学巡查的力度,值班中层领导常规巡查,校长室、教导处不定期巡查。初三年级进入一轮复习以后,学校随堂听课适度向初三倾斜,推门听课,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要求教师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做到精讲精练,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初三年级所有班级配备了液晶投影仪和实物展示台,初三教师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大、效率提高。
五、实施素质教育,寻求学校教学和学生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一直注重活动的开展,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一是与学科相关的竞赛类活动,如英语口语大赛、现场作文大赛等,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在活动中培养学科学习的兴趣。二是各种文体活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书画比赛等,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校园内风清气正。“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活动中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热爱学校、喜爱学习,杜绝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
六、准确自我定位,面对学情实际,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农村初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既要提高均分,又要满足优生中考后能上重点高中的需求,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一是优生的培养,学期初每班落实五名优生,制定培优工作计划,落实到人、到学科,做好优生各学科的平衡工作,根据各个时间段优生的发展情况,适时做好调整,利用中午静校和晚自习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消除偏科现象。2013-2014学学校共召开两次优生家长会和四次优生会议,帮助制定目标、指导学习。二是后进生的培养,重点要求思想进步,德育为上,老师与他们处理好师生关系,告诫他们,不管是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中学,都要认真学习,不能松懈。一轮复习中重点关注他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课堂上的学案或平时的练习可以适当多印一部分,让他们重复训练,确保每次考试尽可能多的拿到自己该拿的分数。总的来看,我们初三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是遵规守纪的,校园里没有有初三的学生以老大自居、漠视校纪的现象。
七、重视模拟检测,帮助学生形成考试能力。
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差,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主要因素,然而,不少学生在考试时反应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试能力欠缺等因素往往制约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我们对老师和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练习即考试,认真对待每一次单元练习、阶段测试,教导处每次安排考务都是按照中考要求严格编排,班主任老师加强考前指导和考风考纪教育,让学生适应考试,且在考试中考出真实成绩、暴露存在问题。考试结束后,教导处和年级组对于学生成绩的分析细化到具体学科,提供数据便于老师进行个体分析。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时,既要分析学科知识上存在的问题,还要分析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纠正。在一轮复习结束后,二轮复习进行强化训练,重点面向优等生,引入竞争机制,每班五人,实行淘汰制。临近中考的五六月份,密切关注学生思想波动,加强心理疏导。学生经过模拟考试之后,紧张焦虑的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也是后半学期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指导老师和家长给学生多做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调整好考前心态。
即将迎来2015年中考,我们任务重、压力大,但我们会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借鉴兄弟学校的做法,找准差距,迎难而上,力争2015年中考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第四篇:中考历史备考心得
2015年历史中考备考心得体会
今年的中考已经胜利结束,本届毕业班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帮助下,我较好地完成了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所任班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回顾一年的教学,体会如下 :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
中考尽管有选拔功能,但大多数的试题是基础题,再说万变不离其宗,对教材基础的掌握是中考决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授课阶段就狠抓这一点。
①要注重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生成绩提高的金钥匙,学生一旦对求知产生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这样会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较少的时间内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们不仅在授课语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结合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虽然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但不应该排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这也是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不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言之无物,因此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双休日再适当巩固。
③让学生从体系上去掌握基础知识。平时的授课中就重视让学生由点成线再形成面构成体系,既容易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又容易使学生牢固掌握它。
二、注重能力培养。
现在的考试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如果心中的知识是一盘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应变能力,那是天方夜谭。因此,为了让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课本,比较对照,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一方面在一轮复习时就要让学生对每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另一方面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将中国古代史归类为8个专题,近现代史归纳为10个专题,和世界历史归纳为5个
专题。这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专题知识结构,更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在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后特别要引导学生去如何分析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作答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敢于表达自己对题目解决的独到见解。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初三的复习习题训练非常重要,在练习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 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量的习题为最佳。初三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坚持适量性原则。下大力气,精选习题,把学生救出题海。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② 整体性原则。整个初三阶段的复习如果分成两个轮次,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个轮次地复习目标进行选题:一轮复习按教材章节顺序切块复习,选题要体现基础性,强调覆盖面,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二轮复习体现专题原则进行复习,选题要注重本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要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目的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做后几天(或
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的复习回扣课本和进行适量的综合训练,教师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
③ 适应性原则。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近两年的中考题。《考试说明》强调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教学和复习中就必须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
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素质和能力,这样,才可能自如地应对多种背景,以及多变的设问角度。
四、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临场应试能力。
审题能力是制约学生答题的一个关键,许多考生之所以答不好题,不会审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怎么去答题不能集中到复习阶段去搞,这样可能使学生形成知识和能力两张皮,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多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教会学生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把设问和材料联系起来,找到答题的方向,弄清每个设问的限定要求,留意试题所列分值,举一反三。
五、情系困难生,加强对学习后进生的尽力转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将目标放在抓好尖子生、中等生的同时,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除了时常找他们谈心鼓励之外,还给他们建立了测验或考试等级档案,及时记录每次的成绩等级,并逐个分析每次考测的进退情况,适时地进行表扬和鞭策,并将成绩等级的提高与班级量化分的奖励挂钩,充分调动了大部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平日学习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人人过关,在班级内部建立学习小组,由一名优秀生担任组长,每天逐一过关,并做好记录,随时向老师报告,使老师能在第一时间知晓情况,便于组织抽查,也便于落实量化奖励政策。
六.认真学习《中考复习指导丛书·历史》和新《课程标准》,精心研读潍坊市教研室先后两次下发的《2015年初中历史中考范围》,切实明确和把握考试基本内容与要求。
今年的历史中考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强调学生必须培养和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潍坊市教研室大幅度调整了考试内容与范围,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本次调整,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中考复习指导丛书·历史》是我们指导学生复习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复习中我们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范围说明》、考题的研究,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复习要求,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少走弯路。
初中历史中考试题分析
今年中考试题在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同时突出了能力立意,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检测学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后继学习能力,体现出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水平目标测试,体现出历史教学“以古鉴今明智成才”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历史教学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有利于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益和效率。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试题的结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试题的基本结构
(一)题型与题量:全卷共有两种题型,一、选择题20个;
二、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有20个小问题),二种题型所占分值之比为4:6,(二)考查的内容与范围
。从考查内容来看,几乎覆盖了考纲所列的主要知识点,并且对初中历史的主体知识先秦思想家的思想、秦朝历史、历代著名皇帝的成就与失误、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西方文明之源、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科技革命等等都做了重点考查,且中外史所占比例与中考要求保此一致。从考查的范围看都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无违背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
(三)难度与层次整套试题易中难比约为5:3: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比例适中,重视了对历史知识系统性和规律认识的考查,同时有意识体现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二、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基础优先,突出重点问题考查。
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其中的大部分题目都立足于考查初中历史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历史方法,紧紧围绕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考查:
①和平与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课题,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命运和走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东西方、南北方经济共同协调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止战争
和恐怖势力,保护地球环境等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试题第1题关于和平共处原则和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的联系;第20题国际合作与交流,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就是这一类重点问题。
②科技进步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而试题第11、15题考查了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第16题间接考查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③国家统一和发展问题。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课改区试题第2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的都城;第17题考查元朝和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以及反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土尔扈特蒙古回归祖国的史实。第19题考查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三位伟人极其历史功绩。第16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与发展。第5、6、7题考查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第17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中作用及文件。这些题目涉及到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既是重点又是热点。
(二)突出能力立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
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是近几年命题所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本次试题在考查学生三基的同时,更着眼于考查学生的基本学科能力,突出表现在1、注重对学生的归纳概括、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有效的历史学习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应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方法得以形成。如第3题设计,从特殊到一般,从皇帝的个性活动到共性的规律的抽取,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非17题(1)题让学生归纳德美的共同任务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注重对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而解决问题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这次试题的一大特点。
3、注重对历史叙述能力的考查如19题第(2)问让学生对伟人的重大贡献进行概述。
(三)试题角度新颖,贴近学生认知,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试题的情景创设上。试题设
置的情景,或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时政、评语,名人名言、歌曲、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文献资料或是一段文字说明,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引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查。这样的情景设置可称为题引。题引的设置,既体现了命题者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带考的人文思想,又体现了命题者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反映了历史学科注重史料、史实,讲究科学性的特点。如第2题创设情景,游客参观秦朝都城,拉近了考生与试题的距离;第3题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赞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批判骄奢淫逸,同当前的“八荣八耻”教育吻合默契,古今对照,给考生以启迪、震动和思考。
(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发挥教学指导功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和训练。为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试题中尽量避免考查直来直去的死记问题,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个角度考察对知识点的理解主要表现在:
其一,试题以教材重点知识为依托,题目与参考答案所涉及的知识点,对应了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原则,比较准确全面的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知识的迁移,文字的表达,以及对知识的整合等。
其二,注重对教材的主体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加以适当拓展,灵活性较强。试题突出对知识广度的考查。一方面,通过提供教材内容以外的材料补充、引证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使考生以教材知识为依托,并把知识延伸到教材之外,如第3题李商隐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第5题“大跃进”时期的报纸报道内容书影;第8题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的话„„,就是例证。另一方面,试题对教材中的黑体字内容、楷体字阅读内容、示意图表等信息加以使用,转化为命题的前测材料,如第16题材料二、四,第17题材料一、二。对知识深度的考查,在两套试题中同样有着明显的体现。一方面,试题要求考生将割裂的、分散的、片面的历史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课改区第16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第17题考查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第20题考查世界史上地区与国家的经济联系发展状况,就是对知
识深度的挖掘。另一方面,试题重视对“隐性知识”的考查,如课改区第1题,和平共处原则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联系;第3题的诗句,对艰苦勤奋精神的颂扬;第5、6、13题强调遵循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性;第11、15题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体现了对知识考查深度的把握,处理比较慎重。
(五)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渗透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历史学科本身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承人类文明和继往开来两个方面,而中考历史试题作为能力考查的载体必然要践行这一功能。从中考题看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命题人通过相关历史和现实世界面临的共性问题的衔接点进行考查渗透忧患意识,让学生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引起关注。如试题之第1题和平共处原则,第10、12题对战争的反思,13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验,第20题的经济全球化。分别涉及到问当今世界面临的战争威胁,环境恶化,人口激增,资源枯竭、中国面临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这无疑是向考生传递着一种信息,即共同关心人类的发展和未来,“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而且责无旁贷,虽然任重道远。
(六)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种是要求知识的开放,19题(2)任选一人谈贡献。另一种是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开放。他集中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和分析探究题中。其命题思路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延伸并加以训练要求谈认识、启迪、启示、感想和看法等,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考察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体现了大文科的观念。试题体现了政史地文科的综合如第10、18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19题的第三问隐性考查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2014历史中考备考计划.doc
2014历史中考备考计划
中考历史知识的复习,关键在于基础知识要落实到位,复习的知识点要到位,但切忌弄成上新课和知识点的简单重复。应引导学生探求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梳理线索、融会贯通,建立知识结构。以教材为本,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打破教材体系,纵横联系,进行专题复习,把握好复习的要点和难点。
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教学案的编写、周练的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2月10-5月1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在此阶段复习时,注意充分利用“复习要点”,以课本为基础,回归课本,厚书薄读,以专题为载体,针对性复习,全面把握历史知识体系。在复习过程中,采取教师系统讲解与学生熟记相结合,实行预测—复习—检测,巩固练习与检测相结合。这一阶段以学生复习为主,教师指导。这是打好基础的关键,这一遍要细要慢,一般是要先从教材中找到考点,然后分析考点,最后还要强化识记考点;
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针对中考、题型分析、加强训练,回归课本,这一阶段,老师讲解为主,时间是在5月1日-5月27日,将四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因此,认真研究中考改革态势,深入剖析中考命题思路,引导学生科学训练,确保能在中考中轻松夺取高分。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认真研究这些考题,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以便结合实际指导复习。根据中考试题来编制综合试卷。
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5月27日——中考,根据列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把握试题解题特点,加强解题方法的研究指导,提高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能力。加强学生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的解题策略指导,注重新题型探究式问答题的研究,只有这样,历史复习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才会烤出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