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渼陂湖安全生产情况汇报
渼陂湖安全生产情况汇报
为了认真深入贯彻落实曲江安委会52文件精神,认真汲取护城河亡人事故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渼陂湖公司立即召开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专项会议,安排部署大检查、大排查、大治理行动,针对性治理排查隐患,坚决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施工现场安全、稳定、有序,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安全监督检查体系
渼陂湖成立四级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施工单位每天安排6人次安全日检查,随时在现场了解安全动态,及时处置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每天坚持填写安全检查记录。
代建单位每天施工员5人次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处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指导隐患整改,督促安全文明施工,及时填写施工安全日志。
监理单位每天坚持在现场监督指导施工,22人次巡回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达到项目要求,保证业主的合法安全权益。
每周二坚持安全联合检查,代建单位安全员、监理单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参加,互相交叉检查,交流现场安全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
渼陂湖安全管理人员坚持每天在施工现场监督抽查安全隐患,对发现存在的隐患及时下发隐患整改指令书,限期整改并书面回复备案,建立安全生产隐患台账。
二、安全教育培训
渼陂湖公司始终坚持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几家安全责任单位在大检查活动期间共开展针对性安全培训15次,受教育人数732人。培训内容涉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急救常识、劳动防护、持证上岗、特种作业、防暑降温、防汛应急等。
三、防汛应急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渼陂湖制定了防汛应急方案、预案,成立了应急抢险小分队,配备了防汛器材,落实水位观测、水位巡检制度,随时关注天气变化,确保河道汛期安全。
四、隐患整改情况
开展大检查活动以来,渼陂湖公司、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检查习惯性施工违章110次,整改率百分之百,渼陂湖公司下发整改指令书4份,全部整改到位。对一家单位进行罚款处罚三千元并进行整个项目通报,起到了警示作用。
渼陂湖公司将严格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始终把安全全生产放在首位,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安全生产平稳有序。
第二篇:渼陂古村建筑调研报告
渼陂古村建筑调研报告
i.渼陂古村建筑的整体概况
渼陂古村位于吉安赣江支流富水河西岸,古为庐陵县纯化乡七十六都,现属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管辖,是文陂乡政府所在地,渼陂古村位于集镇的南部,距吉安市中心约28 公里。方位为东经115°52′,北纬26°28′。古村芗峰东立, 象形西护, 瑶山南耸, 富水北流, 山抱水环, 天然形胜, 更有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据/庐陵渼陂梁氏族谱序中记载: “ 梁之先曰天监始自潭州, 历十三世, 日胜用仕南唐, 微仕郎生子六, 以六龙字之次第繁衍, 而居庸之派龙四郎系也, 世延甲村至宋宣和间, 祖仕阶徙今之渼陂寨上, 兹修谱以正其本支, 冀以贻其后„„”据此可推知, 从北宋宣和年间梁氏开基祖梁仕阶来到渼陂建村立寨, 延续至今已有近900 年历史。经过前期十多代传人的繁衍经营, 到明代中后期渼陂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这里不仅拥有当时中国南方一流的民居建筑,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知名的村镇合一的贸易经商集散地, 梁氏族人由此不少成为拥有雄厚资金的富商大贾。降及清代,渼陂的商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街上90% 的店铺均为梁氏族人开设经营。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 经考察, 整个渼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主体, 从古建筑中到处透视出古代民间文化的蕴含, 虽然经过近千年的风雨侵蚀以及战火兵燹的毁损, 但保留下来的东西依然可观, 在一平方公里的村落里, 布局错落有致, 八卦巷道, 卵石路面, 村落的南面有28 口象征上天星宿的池塘环绕, 且小桥流水, 口口相通。村落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367 栋, 而且类型广泛齐全, 有民居、祠堂、书院、义仓、牌坊、楼阁、店铺、码头、教堂、庙宇、革命旧址等。最难得的是位于村北的约900 米长的明清s形古街沿富水河逶迤伸展, 似文宜曲, 保存最为完整。整个渼陂古村的古建筑融宗族与宗法文化、书院与儒商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以及近现代红色文化为一体,古色文化 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互相渗透, 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化考古和旅游观赏价值。
ii.渼陂古村建筑发展的根源
我们通过几天实地考察, 走访长者, 访问村民,查阅族谱, 并根据渼陂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 渼陂梁氏先祖因地制宜、穷则思变确立的“兴学经商、富民旺族” 的建村方略(即商儒合一的格局)正是渼陂的经济得以发展, 古建筑群得形成的主要动力和原因。渼陂古村地处吉泰盆地,海拔在51—54米之间,地势比较低洼,洪水季节常被水淹。富水河是赣江的一条支流,渼陂村位于富水河下游的西岸, 这里芗峰东立, 象岭西护, 瑶山南耸, 富水北流, 山抱水环, 无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但是, 像赣江许多支流的下游一样, 富水河下游地势低洼, 如果赣江涨水, 赣水回灌进入支流, 可造成庄稼被淹, 房屋遭浸, 或者支流的中、上游遭遇暴雨, 支流河水倾刻暴涨, 同样形成水灾, 而在江西, 尤其是古庐陵地区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农历的五月, 俗称“端午水” , 而且这个季节正好是南方水稻结穗灌浆的时期, 遇到这两种水灾, 轻则水稻减产, 重则颗粒无收。历史上溯, 考古思今,渼陂村处于这种年复一年的大小水患之中, 其生存条件仅靠农业, 显然是难以维持的, 由于渼陂傍靠富水河, 而富水河又是赣江的支流, 故水运非常方便,加上渼陂地处吉安、吉水和泰和三县交汇之点, 人口稠密, 这样就为渼陂发展商业贸易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而要发展商业贸易就必须有文化素养, 渼陂先祖显然洞悉了这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以他们在发展商业经济的同时, 也极为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明、清时期, 由梁氏宗族和各大房派兴办的书院多达6 所。由于水运方便, 货源充足, 所以商贾云集, 交易繁忙, 吉安、兴国甚至赣江上下更远的赣州、南昌等地富商也常来此调货, 店铺生意火爆, 除店铺之外, 渼陂还建有规模宏大的万寿宫、当铺店、义仓急公祠和福神庙等有代表性的建筑。此外, 还有几家大烟馆和睹场, 万寿宫内外还有不少的小百货摊点和地方风味小吃,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特别是夜幕降临, 街上路灯常明,人如潮涌, 常有戏班登台助兴, 好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万寿宫前院两侧门上的“”天不夜、月常明”字匾正是当时渼陂繁荣街景真实的生动写照。
三、渼陂古村建筑特色 ①祠堂
为了兴宗振族, 维系宗族的团结发展, 渼陂梁氏族人秉承先祖的遗训, 非常重视宗族和宗法制度的建立, 其主要的措施就是大量地建造祠堂和不断地续修族谱, 在渼陂不但有梁氏总祠, 还建造有各房派的房祠以及大户人家的家祠, 从总祠、房祠到家祠都分别有族规戒律, 并且将封建礼法与伦理用私法的形式对它们加以确定, 以教化和约束族众。为了使宗族和宗法制度得以执行,还不断健全了宗族管理机构, 除了族长之外, 还配有专司族规的人员, 查阅梁氏族谱记载的房派支系, 清楚明晰, 有条不紊, 渼陂梁氏从南宋修纂第一部族谱开始, 续修不断, 正是这种按照父系的血缘关系, 将梁氏族群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宗教和宗法制度, 使族人依此凝聚, 秩序由此维系, 宗族赖此稳定, 成为渼陂梁氏千年不散的奠基石。渼陂古村现仍保留有古祠堂5 座, 家祠若干。其中数梁氏宗祠永慕堂 较为雄伟壮观, 设计精渼, 工艺精深, 文化底蕴深厚。永慕堂 始建于宋, 元季毁于兵燹, 明正德己卯重建, 崇祯四年重修, 乾隆十六年再修, 同治间几度重修扩建, 最后重修于乙卯至民国四年, 古祠飞角挑檐, 为二层三进石柱, 砖木结构, 长62 米, 宽19.7 米, 面积1 221平方米, 祠堂有石柱34 根, 木柱24 根, 石刻楹联20 副,门口有石狮1对, 石鼓1 对, 上悬挂着梁氏宗祠 石刻牌匾, 中后栋有石刻围栏, 左侧有宽敞的厨房, 中栋两侧有忠、信 , 笃、敬四个大字, “永慕堂”巨匾悬在中堂正中, 板壁后面书有 朱柏庐先生家训格言, 堂顶上均有精渼的绘画, 大门后有 唐源名宗 牌匾(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为 红四军军部 , 正因为是革命旧址, 所以 永慕堂得到较好的保护。宗祠主要是用作族人点丁灯、饮丁酒的地方,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 凡在过去一年内添了男丁的, 都燃亮花灯, 悬挂于祠堂横梁之上, 花灯上写上诸如“引福归堂,引儿板桂、状元及第、添丁发财 ”等吉详语句, 代表为父母者的心声, 花灯下悬挂婴儿的名字, 希望得到祖先的庇荫, 元宵当晚, 添丁者按俗例以盘菜形式宴请族人饮丁酒。此外,宗祠内还是族人举行婚丧嫁娶典礼和村族进行磋商重大事项的场所。
根据对各个宗祠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宽敞高大,气势雄浑壮观,以上面提到的永慕堂为典型。第二,抬梁架构,用料精挑细选,多为粗硕材料。宗祠的中堂中缝梁架抬梁式,与民居清一色的穿斗架构不同,宗祠的中堂多为抬梁式架构,砌上露明造,有无架梁成托屋顶,明间显得宽敞明亮,无论房梁,均用材硕大。永慕堂正梁架直径超过60 厘米,明间金柱、前檐直径亦有53-56厘米。规模较小的节寿堂中,木质圆柱直径也大30-40厘米。第三,工艺精湛,装饰华丽。从前门廊到初堂祖龛,无论砖、石、木构件,无不重工装饰。门廊常作三开间,抱鼓,蹲狮、门簪,皆以红石为之,立体雕,浮雕,线雕,无所不用其极;梁架出檐的斗拱、荷叶墩,皆为精渼的木雕;仰顶有天花藻井,境地有彩绘;烟头也有彩绘。上中下三堂的明间仰顶亦有藻井,中堂檐步不作卷棚轩式者,明次吉安均有藻井彩绘。寝堂祖龛的槅扇香炉等,也莫不是工艺上乘的艺术品。求志堂内匠心独具, 巧妙宜人的梁柱连接, 精雕细刻的梁托、窗棂和彩屏, 更令人叫绝的是堂内天花顶上两幅大型百少和百老图 , 图内100 位少年和100 位老人, 或站、或行、或坐、或卧、或张口呐喊、或低头沉思, , 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有人评说百少图和百老图是两幅可以与 清明上河图6相媲美的佳作。正是这些石刻楹联、鎏金壁画、雕木刻的点睛之笔, 使得渼陂古建筑熠熠生辉, 遐思万千。第四,悬匾镌联,品味较高。宗祠的正门上方和中上堂皆有匾,门匾多为红石质,如如“梁氏宗祠”,”轩公祠”,“本公祠”等,堂匾多为巨大的木匾,如“永慕堂”,“求志堂”,“孝友堂“,“节寿堂”等。宗祠的中、下堂及钱天井间多置石柱,方形,柱上镌刻对联。在梁氏宗祠永慕堂内, 除了24 根木柱, 还有34 根7 米高的红石柱, 柱下有雕刻石墩, 采用石柱显然是因为它有比木柱更好的耐腐和耐久性, 仅此可见当初建祠时石雕工程的浩大, 石柱顶采用十字槽榫接上部木柱, 而木柱上纵横拉结承受着木梁, 门前和藻井曲线檐顶镂花斗拱, 翘角飞檐, 显得轻巧精致, 器宇轩昂。据村民介绍: 建筑上这些石雕木刻工艺多为本村工匠所为, 在渼陂除了大量的族人从事贸易经商, 也有不少小户人家的族人从事工匠工作, 其中木匠居多,在方圆百里的其他集镇, 均有不少梁姓工匠。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渼陂古村到处可见到族人精美的石雕和木刻工艺也就不足为怪了。
②、民居
渼陂现有的民居,大部分为清代和民国初年建筑,且分布上密集。据我们的统计,古村现在民居约583栋,明清建筑367栋,537余户,2400余人。渼陂民居,为典型的赣式建筑。穿斗构架,青砖灰瓦,庄重典重典雅,简朴实用,具体如下:
1、用料考究,牢固耐用。居民墙体介意尺寸较大的青砖平跌眠砌,多数直至机脊。木柱多为圆形,亦有方形,均用料较粗,结实耐用,室内地面地面以青迢迢砖平铺。而且富人家民居的勒脚和墙基采用青石板砌筑。青石板材质密实,不易受风霜雨雪和地下潮气的侵蚀,而且他们在上下条石之间以及横向条石和竖向阳角条石之间还采用了暗销连接,使得民居建筑的底部形成一道密闭连接的“腰箍”,大大地加强丁建筑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基础墙体和勒脚虽然用青砖砌筑,但是所用的砂浆采用煮得很稠的糯米稀饭拌和石灰砂浆来砌筑墙体,这种砂浆粘结力很强,可大大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和强度,而墙体勒脚部位的粉刷,据当地村民介绍在糯米砂浆中还要掺入桐油、蜂蜜等成分,这种粉刷砂浆不但有很好的隔水能力,而且质感很像水泥。虽历经了近百年,现在仍有很好的手测强度。这是他们能偶完整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门楣前厅,重点装饰。绝大部分的民居,大门门楣上方在门罩和题额。门罩多为单楼,间有三楼者,均飞檐翘角,一般为砖构,少量木构,以砖构,古雕,木雕及灰朔等手法装饰。题额通常为四字,多墨书,亦有石刻者。室内重点装饰在前檐。仰顶多有藻井,顶上多为透明玻璃,有采光的作用,藻井整体形状为八卦状,周围多为彩绘。连接前金柱的额枋上,有描金雕刻,少量的甚至镶嵌铜版浮雕。而两厢上方,则饰以槅窗状话板,花板的槅心和绦环板上,以透雕和浮雕手法,表现博古、花鸟或人物故事,有的则满板雕刻或绘制家训、格言,多描金饰彩。
3、经济实用、突破成规。民居多为五样三间式。其两侧山柱省去,以山墙承托楼栌,檀条,是赣式民居的通常做法。渼陂民居不仅省去了山柱,而且连中缝梁架也往往省去,以墙代之,在后檐步,为了加大后厢房的面积,则常增一柱,性曾较为深的拖步。
4、平面布局、较为简洁。基本上位单间建筑,平面为“凹”字形。还有一种组合式民居,在主体建筑的一侧或两侧建花厅,话花厅以主体建筑一面为照壁,明间檐步,仅有半月状掛落式花罩,次间以槅扇板代墙。在照壁、槅扇上绘制图画,书写匾联,文采斑斓。毛泽东旧居“名教乐地”和“康民和亲”居即为如此。
③商铺
元末明初, 渼陂街发展较快, 至明朝宣德年间, 街市日趋完善, 店铺鳞次栉比, 至清朝乾隆年间, 渼陂街已十分繁华, 再经清道光、咸丰到光绪年间, 渼陂街已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 共有店铺200 余家, 不仅经营棉布土产、竹木粮油及药材, 而且外地调入的南北海鲜杂货应有尽有, 后来洋布、洋纱、洋油、洋火等洋货也源源不断进入渼陂市场, 那时富水河面上帆船来往如梭, 络绎不绝, 船歌号子此起彼伏, 大小10 个码头装卸货物日夜不停。渼陂商业街除了村镇合一的特点外, 与周围县乡集镇不同的是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渼陂集镇是为梁氏家族所控制的痕迹。附近其他县乡集镇的店铺大多是杂姓开设, 只要有势力有资本就行, 并不严格排外, 而在渼陂则不然, 渼陂街上的店铺90% 以上是梁姓开设营业, 其中又主要以梁显哲、梁显召、梁显豪、梁显吟四兄弟所创办的达亿、志诚、伟胜、三义(当地人称为 四大家族)四大商号所控制, 他们资金雄厚, 声誉极高, 在全国各地开设了30 余家分店。对外他们一致团结排外, 对内他们又有各自的势力范围, 也正因为渼陂集镇是这种格局, 由于商业贸易相对控制, 渼陂梁氏家族就可以积累大量的利润资金用于扩大商业贸易, 也可以大兴土木建造公益建筑, 如梁氏宗祠、万寿宫、义仓、养源书院、梁氏祖墓等均为梁氏宗族所建, 敬德书院和又新书院又为达亿家族所建, 而振翰学舍又为三义家族所建, 其他还有各家族建造的牌坊、家祠和庙堂等。
渼陂古村的规划因地制宜, 布局错落有致。现存店铺108家,夹街对峙,皆为晚清民国建筑,店面建筑更为突出其实用功能,而不事雕饰。绝大数店铺的平面为纵向长方,央阔6-10米。前有一、二级台阶和深不及一米的门廊,前墙为板壁,中辟双开门。古街沿富水河而设, 街道呈S 形走势, 像流水那样柔和地微弯过去又缓缓地折过来。站在街头望不到街尾, 其中蕴含着曲径通幽的奥秘,同时有着防风的功能。街道满铺鹅卵石, 街中心为了方便手推车通过则采用条型青石板铺设,两侧设有排水明沟,下部有纵、横相通的排水阴沟,有组织地排往池塘内(据说阴沟内放养了众多乌龟,起着自动疏通阴沟的作用)。房子前为店面,后卫仓库或作坊。街道北面每隔数十米便设有上岸码头, 共有10 个之多, 一方面便于货船停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拥挤, 方便疏散。
③书院
在明、清时期, 由梁氏宗族和各大房派兴办的书院多达6 所,形成了“序塾相望, 弦诵相闻、人无贵贱, 无不读书” 的重读书的风气, 完备的教育环境, 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量知识人才, 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的渼陂儒商文化。渼陂现存书院四座,但都已经失去原有功能。分别为养源书院(即文昌阁)、敬德书院、明新书院、振翰学舍。从平面布置和立面构架看,书院主体建筑与民居差别不大。但较之民居,书院建筑略注重装饰,其不为和技法,主要是木构件的雕刻,如门罩,槅扇,漏窗花花板等皆有描金雕饰,藻井井底,则为彩绘。
ⅲ、渼陂古村建筑的保护
渼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总体来说,古村落各种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现有民居约583栋,其中有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367栋明清时期的建筑,而且造型独特,功能完备。有古祠堂、古书院、古街、古牌坊、古民居等;狭长幽深的小巷,青砖灰瓦的古宅,古祠堂是渼陂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也是整个村落最精华的古建筑。
渼陂古村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通过我们的实地访问和了解,我们注意到虽然旅游开发影响或部分影响了村民们的正常生活,但大部分村民对古村落的建筑持保护态度,而且保护意识较高。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残墙断壁,主要建筑物的破坏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盲目地破四旧,导致很多精美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至今我们仍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破坏时留下的痕迹,一些门楣上的题额遭到涂、划,精美的木雕、石刻被敲打掉,一些庙宇佛像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老人在给我们讲解那个时候的历史时,既为之感到愤怒,又为之感到特别十分的叹息。
在上世纪六十之八十年代里,由于古村落人口的不断增多,现在一些现代建筑在古村里兴起,又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导致与古村的整体古建筑风格不相协调,有些没有土地建房的,就将一些在他们眼里认为是破败的古建筑推倒建新的房子,这种建设性的破坏是非常大的。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古建筑历经风雨洗礼,古民居损坏不可避免,维修房屋,翻盖房屋是很正常的事情。由于认识和管理不到位,加之缺乏适宜的建筑材料,一些村民把青砖灰瓦,换成红砖红瓦。老式木装修改成钢窗和铝合金。一批民居的古风古貌正在慢慢消失。还有的为了保护乡土建筑,把古朴的过街楼抹成了水泥疙瘩,把古街道铺成了平整的甬道。由于维修不得法,把古色古香的乡土建筑变成了没有历史沧桑感的现代建筑,把好事做成了坏事。村里那些土坯房和废弃破旧厕所等,严重影响了古村的整体风貌,加上村内居民过多,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猪栏牛栏到处都是,污水横流,村中28口池塘也已不完整难以体现当时星宿的格局。家畜家禽都是散养,家畜家禽的粪便无法及时清扫,村内气味十分难闻。
古村现有建筑,局部遭到破坏。在过去有“小南京”之称的万寿宫,文化大革命遭到破坏,1987年改建学校,万寿宫被拆除,仅存下半截长70余米的残墙和破烂不堪的镶嵌有“万寿宫”石刻匾的临街牌坊式院门,门楣上石雕残破殆尽。义仓、古街、民居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二七”会议旧址,年久失修已出现墙体开裂、门罩松动等现象。“名教乐地”毛泽东旧居随着年代的久远,牌坊式前院门已倾斜开裂,进院左右两个“抬头见喜”透窗现已濒临倒塌,整个屋面瓦片大部分已松烂,房屋外面明暗水沟已堵塞。厨房墙体出现的裂缝宽达5厘米。节寿堂现房屋由于年代久远,屋顶瓦片已烂,木梁已朽烂,下雨天有漏水,木制大门早已退色朽烂。另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原始村落格局破坏:28口水塘围绕古村而建,因生态破坏,围塘种田增多,局部水塘干涸。另外文物偷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走访的时候,看到部分祠堂里精美的木雕,描金,祖龛被偷,这样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治针对现状,结合实际,我们认为:
第一、必须制定合理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长远规划,重视古村风貌的保护,古村进行保护规划应对古村的历史建筑及文物古迹进行加固修缮,恢复古村的原貌。古村内的许多年代久远的频临危险的建筑要尽快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抢修,如文昌阁、小教堂和牌坊等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原样修复。古村内散存于各家各户的文物要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分散保管,明确责任,确保各种文物不损失,不流失。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高起点、高规格地编制一个与渼陂古村实际紧密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规划。
第二、全民参与,多元投入,古村建筑的开发需要大批的资金,保护最缺也是资金,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不够的,如果能够调动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实行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利益共享, 形成良性保护的长远机制。
第三篇:第三届渼陂古村旅游文化节活动方案
第三届渼陂古村旅游文化节
活 动 方 案
渼陂古村座落在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赣江支流——富水河西岸。距今有近千年历史。整个村山环水抱天然形胜。是一个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的古村落。自首届旅游文化节举办以来,游客络绎不绝,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四万人次,极大地提高了渼陂的声誉,弘扬了庐陵文化,为使渼陂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成为我区的旅游精品,特举办第二届渼陂古村旅游文化节。现将活动方案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突出表演性和参与性的特点。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达到增进友谊、促进交往、推动我区旅游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的目的。
二、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吉安市渼陂古村保护开发领导小组、中共吉安市青原区委、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文陂乡党委、文陂乡人民政府
(二)成立领导小组
总顾问:刘屹烈周文
第一组长:尹洪泉
组长:肖玉兰
副组长:杜玉东
成员:罗志强 贺贵堂 李凯 刘智能 龙海斌 胡刚毅 罗青洲 杨彩霞 刘承志 李庐琦
吴善新
欧阳春英 王晓宏 孙平曾名源 吴诚 罗明珍 谢明华 邓河清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区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由李凯同志兼任,杨彩霞同志兼任副主任,负责日常事务。办公室内设五个工作组。
三、邀请对象
1、省委宣传部、旅游局、文化厅负责人;
2、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相关部门负责人;
3、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区相关单位负责人;
4、省内外旅行商和新闻单位;
5、青原区在外知名人士;
6、客商(包括有意在青原投资的客商);
7、国内外游客。
四、有关目标责任
1、区旅游局负责邀请旅行商20名(其中市外10名)
2、区委宣传部负责邀请新闻单位15家(重点省城和省外),负责协调省、市电视台出专题,在《新旅游》《井冈山报》等报刊上出专版,并发布举办第三届旅游文化节的信息。
3、负责组织团队游客350人。(妇联60人,团委100人,工会60人,旅游局130人)
4、区直各单位组织客商30人。(具体名额由招商局确定)
五、主要活动安排
通过本次旅游文化节,达到既要反映当地传统的民俗习惯,又要扩大渼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目的,因而此次文化节期间的活动地点选在古村内、南昌和赣州三地,并向周边地区幅射。
(一)本地
1、新闻发布会
时间:3月9日下午16:00
地点:待定
人员:中央、省、市、区新闻媒体,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区工、青、妇、旅游局负责人
责任组:综合秘书组,宣传文艺组
2、开幕式(含民俗表演等)
时间:3月10日上午9:00
地点:古村牌坊前
人员:所有邀请来宾、游客
基本内容:领导讲话,9:30左右民俗表演正式开始(出狮、敲鼓、出灯、出牌匾、出花篮、出包公、过龙船、出龙、出彩擎)。责任组:现场布置组、综合秘书组、宣传文艺组、安全保卫组、会务接待组
3、将军馆开馆仪式
时间:3月10日上午10:30
地点:朱德旧居
人员:所有邀请来宾、游客
基本内容:领导讲话,宣布将军馆正式开馆
责任组:现场布置组、综合秘书组、宣传文艺组、安全保卫组、会务接待组
4、地方传统戏曲演出
时间:上午10:30起(约1.5小时)
地点:义仓
基本内容:当地特色的戏曲演出,如补背褡、补锅等
责任组:宣传文艺组、安全保卫组
5、民俗餐、农家饭
时间:中午12:00
地点:求志堂、节寿堂、孝友堂和各有关村民家
基本内容:包括一些上菜民俗等
责任组:会务接待组
6、邀请单位文艺演出
时间:下午2:00——3:30
地点:古村牌坊前
基本内容:邀请市有关文艺团体为古村村民和游客奉献一台文艺演出
责任组:宣传文艺组
7、自由参观
基本要求:各景点布置好导游进行定点讲解,另配置两名导游机动讲解。
(二)南昌
1、渼陂古村图片展
2、渼陂古村旅游推介会
①渼陂古村村情、资源、旅游景点及近况介绍
②渼陂古村第三届旅游文化节活动内容介绍
③渼陂古村的优惠措施
(三)赣州
1、渼陂古村图片展
2、渼陂古村旅游推介会
①渼陂古村村情、资源、旅游景点及近况介绍
②渼陂古村第三届旅游文化节活动内容介绍
③渼陂古村的优惠措施
六、筹备工作机构及工作职责
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文艺组、安全保卫组、现场布置组、会务接待组。
1、综合协调组
组长:龙海斌副组长:宋晓晖 陈晶
工作职责:起草和下发相关工作方案,确定活动场所,组织开幕式,起草活动中各级领导的讲话,拟定邀请对象名单,经费预算管理,负责游客和讲解员的安排,负责请柬的填写、寄发。
2、宣传文艺组
组长:胡刚毅副组长:张文万
工作职责:负责宣传报道,负责新闻记者和有关人员的邀请联络;负责民俗表演活动;负责两个文艺演出;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3、安全保卫组
组长:孙平副组长:欧阳道焯杨小斌
工作职责:负责整个活动的安全保障,确保活动沿途道路畅通,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4、现场布置组
组长:谢明华副组长:刘章琼
工作职责:负责开幕式和文艺演出的现场布置,村容村貌,横幅的制挂,主要场所的氛围营造,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5、会务接待组
组长:曾名源
副组长:汪兆森刘绍飞
工作职责:负责登记来宾人数以及姓名、职务、性别等,负责来宾的报到,发放贵宾卡,引导用餐,确定菜谱和标准,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七、工作要求
1、思想重视。这次文化节是一次重大的旅游促销和招商引资活动、也是我区扩大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的一项重大措施,各工作组要十分重视这次活动,牢固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思想,按照工作方案,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2、组织有序。各工作组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动用各种关系和网络,使整个活动井然有序。
3、宣传到位。区新闻宣传部门要主动与市新闻单位联系协调,在《井冈山报》上出专版,在市电台、市电视台专题报道文化节的盛况。
4、措施得力。这次旅游文化节能否取得实效,措施是关键。各工作组要善于工作,加强领导,对每个环节都要认真研究、落实责任,搞好筹备工作。
第四篇:湖陂村党组织事迹材料
创先争优富裕助推幸福指数
湖陂村地处市区北郊,说到孔目江生态经济区毓秀山办事处湖陂村,可谓远近闻名。这里是“葡萄村”,是省级“一村一品”葡萄生产基地,每当收获季节,芳香可口的葡萄总是吸引大量市民纷至沓来;这里是“绿色村”,辖区有着绿意葱茏的毓秀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机盎然的新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清澈的孔目江水绕村而过,景色十分宜人;这里是“健康村”,有着省级生态村的称号,2011年8岁以上非正常死亡人数为零,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较多,人均寿命达80.3岁;这里是“富裕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全村共辖1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共480户1550人,有村“两委”干部5人,设村党总支1个,村党小组6个,党员52人。创先争优活动中,村党总支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带头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新发展。2011年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湖陂村党总支被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一、注重组织建设,提升党员能力
1、创新党建模式,增强组织活力
为进一步抓好党建促经济,近年来,在市委组织部帮扶指导下,大胆创新党建模式,成立了全市第一个村党总支,并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强化支部服务产业的职能,在葡萄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政策、销售等方面加强了指导服务作用。依托自身区位和自然环境优势,广泛动员群众发展葡萄种植,在品种改良、技术服务上狠下功 1
夫,积极引进经济效益佳、市场前景好的优良品种,每年聘请市果业局专家及国内外葡萄专家培训葡萄种植技术2次以上,并组织协会中的能人对会员开展科技帮扶,会员效益大大增加,年种植葡萄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项目选准了,村民致富了,群众满意了。
2、把握用人原则,夯实村组班子
在配备“两委”干部中,始终遵循“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以促经济发展为导向,千方百计将那些有经济头脑、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充实到村组班子中,并定期组织村组干部集中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驾驭经济市场的能力;同时将管理队伍不断拓展延伸,从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中选聘党建信息监督员,为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提建议,使村组班子战斗力得到有效提高。
3、开展主题活动,激活党员作用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对全体农村党员在配合计划生育、重点工程、综治信访等方面进行考核计分,评比奖励,并每年组织党员培训,免费为农村党员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对困难党员通过在救济救灾、低保救助方面适当倾斜,结对子帮扶(帮资金、帮技术)等途径,使广大党员找回了荣誉感和归宿感,大大激发了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对全村无职党员实行了设岗定责,使80%以上的党员都有岗有为。
二、狠抓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
始终把生产发展作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首要任务。对于如何发展壮大葡萄产业,村党支部作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抓培训、强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次聘 2
请日本等国内外专家前来现场传授葡萄栽培技术,并组织广大党员、葡萄专业合作社成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葡萄耕作管理技术大大提高,目前已拥有了王立平、李细芽等一大批地方技术能人。
2、改品种、调结构。在市果业局指导帮助下,经过自主试验,在抓好鲜食葡萄的同时,成功引进南方酿酒葡萄,采取精深加工,发展葡萄酿酒业,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葡萄的附加值,彻底改变了传统葡萄产业品种单
一、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形成了早、中、晚三大产系,使葡萄占领市场周期得到延长。
3、抓宣传、重包装。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对湖陂葡萄实行统一注册商标、统一服务和培训、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对外开展宣传和促销等“六统一”,对湖陂葡萄进行全面包装。同时,每年举行一届葡萄文化节,广泛宣传推介。
三、关注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1、改善人居环境
以“六改四普及”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遵循“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将品德好、威望高的老党员、老干部、村长等组成理事会,放手让群众自主建设,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几年来,共投入资金350余万元完成了12个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改水改厕率均达100%,房屋“穿衣戴帽”率达80%,进村道路和房前屋后路面基本硬化,水沟全部得到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在全市率先实行了无害化“一站式”处理,修建了一个生活污水处理池,整个村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7年,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工作现场会我市唯一的农村参观点。
2、塑造文明新风
面对“经济上了、风气下了”的现状,我们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积极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每两年定期举办农民运动会,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拔河、跳绳、象棋、撑棍等传统文体活动,组建了女子腰鼓队、舞狮队、乐器队,丰富了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每两年开展“党员先锋户”、“文明新风户”、“计生模范户”、“科技示范户”、“创业先进户”等“五户”评选活动,村民创先争优意识进一步加强。投资3万元新建2个农家书屋,藏书1万余册,全天候开放农家书屋,供农民阅读、对奕等。通过各式各样的创建活动,让群众口袋鼓起来了,精神也抖起来了,以前打牌赌博、邻里不和的现象没有了,换来了安心发展、积极上进的崭新面貌,并进一步抓好了和谐村庄创建。完善了村落超市、卫生所、幼儿园建设,建立了低保救济、住房困难补助、奖学金等制度。扩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参合率达98.3%,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第五篇:吉安渼陂古镇、景德镇写生实习报告
写 生 实习报 告
目录
一. 引言
二. 商儒合一的传承——吉安渼陂古村
1、渼陂古村概况
2、渼陂古村建筑发展的根源
3、渼陂古村建筑特色
①祠堂
②民居
③商铺
④书院
4、渼陂古村建筑的保护
三. 红土地、绿青山、碧水潭——革命圣地井冈山 四. 总结
一、引言
经学校课程的安排,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环艺的同学在江西吉安和井冈山进行7月6日至7月15日十天的写生实习,主要进行的过程有对渼陂古村特色建筑速写和对江西各地风景进行采风。通过实习,加强同学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在对当地的民俗的深入了解过程中,我们更多的领会到江西风情山美水美建筑独特美以及人情的美。深刻的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人类的美好的景象,在这美好的景色中去追求属于我们追寻的艺术风格与气息,增强我们的艺术文化修养。
我们写生的目的是:
一、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
三、锻炼自己的表现技法,加强对速写的掌握能力;
四、增加班级集体荣誉感。这一次写生收获丰富,一方面加深了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地理知识、风水学知识、规划知识、古代环保知识及各种其它人文知识,了解了中国先贤的智慧与能巧;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艺术创作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收集了良好的素材。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顺利完成这次的户外的写生实习。
二、商儒合一的传承——吉安渼陂古村
7月6日上午,我们乘坐大巴从学校出发,历经近10小时的车程,到达江西吉安渼陂古村。我们将在这个静谧美丽的古村进行7天的写生实习。
1、渼陂古村概况
渼陂古村坐落在赣江的支流富水河畔,梁氏渼陂村(mei渼,波纹的意思,bei陂,池塘和山坡的意思,陂字还有皮音和泼音,当地人按照“披”字发音),开基于宣和年间至南宋初年,隶属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方位为东经115°52′,北纬26°28′。拥有多个美好的称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庐陵文化第一村、将军村、江西明清建筑博物馆、电影村。融庐陵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祠堂文化、雕刻艺术为一体而形成其特有的风貌。历史上庐陵纯化七十六都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商业的中心设立于此,曾哺育了众多的饱学宿儒和富商。并先后出了14位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领导机关的驻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曾山等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叱咤风云。古村芗峰东立, 象形西护, 瑶山南耸, 富水北流, 山抱水环, 天然形胜, 更有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据《庐陵渼陂梁氏族谱序》中记载: “ 梁之先曰:‘天监始自潭州, 历十三世, 日胜用仕南唐, 微仕郎生子六, 以六龙字之次第繁衍, 而居庸之派龙四郎系也, 世延甲村至宋宣和间, 祖仕阶徙今之渼陂寨上, 兹修谱以正其本支, 冀以贻其后„„’”。据此可推知, 从北宋宣和年间梁氏开基祖梁仕阶来到渼陂建村立寨, 延续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经过前期十多代传人的繁衍经营, 到明代中后期渼陂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这里不仅拥有当时中国南方一流的民居建筑,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知名的村镇合一的贸易经商集散地, 梁氏族人由此不少成为拥有雄厚资金的富商大贾。降及清代,渼陂的商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街上90%的店铺均为梁氏族人开设经营。他们在家门口开店经营,不断积累了千万家产,光宗耀祖的情结令这村里许多富人还是向往走向仕途,于是,用各种方式捐官纳监,并修建大量书院,把蟾宫折桂的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于是,就留下这众多的宗祠、书院。经考察, 整个渼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主体, 从古建筑中到处透视出古代民间文化的蕴含, 虽然经过近千年的风雨侵蚀以及战火兵燹的毁损, 但保留下来的东西依然可观, 在一平方公里的村落里, 布局错落有致, 八卦巷道, 卵石路面, 村落的南面有28口象征着上天星宿的池塘环绕, 且小桥流水, 口口相通。村落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367 栋, 而且类型广泛齐全, 有民居、祠堂、书院、义仓、牌坊、楼阁、店铺、码头、教堂、庙宇、革命旧址等。最难得的是位于村北的约900 米长的明清S形古街沿富水河逶迤伸展, 似文宜曲, 保存最为完整。整个渼陂古村的古建筑融宗族与宗法文化、书院与儒商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以及近现代红色文化为一体,古色文化 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互相渗透, 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化考古和旅游观赏价值。古村现有民居约583栋,明清建筑367栋。狭长幽深的小巷,青砖灰瓦的古宅,曾经辉煌的古商道都在富水河畔静静遥想当年的繁华。众多的祠堂、书院是古村的骄傲。
古村里,几乎所有的建筑上都有着发人深省的刻字,偶然一见就引人深思。例如在求志堂前的照壁上,有一块字牌:“多留余地”,简单的四个字似乎写出了一种对生活态度的恬淡和豁达。
2、渼陂古村建筑发展的根源 我通过几天实地考察, 访问村民,并根据渼陂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 渼陂梁氏先祖因地制宜、穷则思变确立的“兴学经商、富民旺族” 的建村方略(即商儒合一的格局)正是渼陂的经济得以发展, 古建筑群得形成的主要动力和原因。渼陂古村地处吉泰盆地,海拔在51—54米之间,地势比较低洼,洪水季节常被水淹。富水河是赣江的一条支流,渼陂村位于富水河下游的西岸, 这里芗峰东立, 象岭西护, 瑶山南耸, 富水北流, 山抱水环, 无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但是, 像赣江许多支流的下游一样, 富水河下游地势低洼, 如果赣江涨水, 赣水回灌进入支流, 可造成庄稼被淹, 房屋遭浸, 或者支流的中、上游遭遇暴雨, 支流河水倾刻暴涨, 同样形成水灾, 而在江西, 尤其是古庐陵地区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农历的五月, 俗称“端午水” , 而且这个季节正好是南方水稻结穗灌浆的时期, 遇到这两种水灾, 轻则水稻减产, 重则颗粒无收。历史上溯, 考古思今,渼陂村处于这种年复一年的大小水患之中, 其生存条件仅靠农业, 显然是难以维持的, 由于渼陂傍靠富水河, 而富水河又是赣江的支流, 故水运非常方便,加上渼陂地处吉安、吉水和泰和三县交汇之点, 人口稠密, 这样就为渼陂发展商业贸易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而要发展商业贸易就必须有文化素养, 渼陂先祖显然洞悉了这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以他们在发展商业经济的同时, 也极为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明、清时期, 由梁氏宗族和各大房派兴办的书院多达6 所。由于水运方便, 货源充足, 所以商贾云集, 交易繁忙, 吉安、兴国甚至赣江上下更远的赣州、南昌等地富商也常来此调货, 店铺生意火爆, 除店铺之外, 渼陂还建有规模宏大的万寿宫、当铺店、义仓急公祠和福神庙等有代表性的建筑。此外, 还有几家大烟馆和睹场, 万寿宫内外还有不少的小百货摊点和地方风味小吃,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特别是夜幕降临, 街上路灯常明,人如潮涌, 常有戏班登台助兴, 好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万寿宫前院两侧门上的“天不夜、月常明”字匾正是当时渼陂繁荣街景真实的生动写照。
3、渼陂古村建筑特色 ①祠堂
为了兴宗振族, 维系宗族的团结发展, 渼陂梁氏族人秉承先祖的遗训, 非常重视宗族和宗法制度的建立, 其主要的措施就是大量地建造祠堂和不断地续修族谱, 在渼陂不但有梁氏总祠, 还建造有各房派的房祠以及大户人家的家祠, 从总祠、房祠到家祠都分别有族规戒律, 并且将封建礼法与伦理用私法的形式对它们加以确定, 以教化和约束族众。为了使宗族和宗法制度得以执行,还不断健全了宗族管理机构, 除了族长之外, 还配有专司族规的人员, 查阅梁氏族谱记载的房派支系, 清楚明晰, 有条不紊, 渼陂梁氏从南宋修纂第一部族谱开始, 续修不断, 正是这种按照父系的血缘关系, 将梁氏族群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宗教和宗法制度, 使族人依此凝聚, 秩序由此维系, 宗族赖此稳定, 成为渼陂梁氏千年不散的奠基石。渼陂古村现仍保留有古祠堂5 座, 家祠若干。其中数梁氏宗祠永慕堂 较为雄伟壮观, 设计精渼, 工艺精深, 文化底蕴深厚。永慕堂 始建于宋, 元季毁于兵燹, 明正德己卯重建, 崇祯四年重修, 乾隆十六年再修, 同治间几度重修扩建, 最后重修于乙卯至民国四年, 古祠飞角挑檐, 为二层三进石柱, 砖木结构, 长62 米, 宽19.7 米, 面积1 221平方米, 祠堂有石柱34 根, 木柱24 根, 石刻楹联20 副,门口有石狮1对, 石鼓1 对, 上悬挂着梁氏宗祠 石刻牌匾, 中后栋有石刻围栏, 左侧有宽敞的厨房, 中栋两侧有忠、信、笃、敬四个大字,“永慕堂”巨匾悬在中堂正中,板壁后面书有 朱柏庐先生家训格言, 堂顶上均有精渼的绘画, 大门后有 唐源名宗 牌匾(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为 红四军军部 , 正因为是革命旧址, 所以 永慕堂得到较好的保护。宗祠主要是用作族人点丁灯、饮丁酒的地方,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 凡在过去一年内添了男丁的, 都燃亮花灯, 悬挂于祠堂横梁之上, 花灯上写上诸如“引福归堂,引儿板桂、状元及第、添丁发财 ”等吉详语句, 代表为父母者的心声, 花灯下悬挂婴儿的名字, 希望得到祖先的庇荫, 元宵当晚, 添丁者按俗例以盘菜形式宴请族人饮丁酒。此外,宗祠内还是族人举行婚丧嫁娶典礼和村族进行磋商重大事项的场所。
根据对各个宗祠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宽敞高大,气势雄浑壮观,以上面提到的永慕堂为典型。第二,抬梁架构,用料精挑细选,多为粗硕材料。宗祠的中堂中缝梁架抬梁式,与民居清一色的穿斗架构不同,宗祠的中堂多为抬梁式架构,砌上露明造,有无架梁成托屋顶,明间显得宽敞明亮,无论房梁,均用材硕大。永慕堂正梁架直径超过60 厘米,明间金柱、前檐直径亦有53-56厘米。规模较小的节寿堂中,木质圆柱直径也大30-40厘米。第三,工艺精湛,装饰华丽。从前门廊到初堂祖龛,无论砖、石、木构件,无不重工装饰。门廊常作三开间,抱鼓,蹲狮、门簪,皆以红石为之,立体雕,浮雕,线雕,无所不用其极;梁架出檐的斗拱、荷叶墩,皆为精渼的木雕;仰顶有天花藻井,境地有彩绘;烟头也有彩绘。上中下三堂的明间仰顶亦有藻井,中堂檐步不作卷棚轩式者,明次吉安均有藻井彩绘。寝堂祖龛的槅扇香炉等,也莫不是工艺上乘的艺术品。求志堂内匠心独具, 巧妙宜人的梁柱连接, 精雕细刻的梁托、窗棂和彩屏, 更令人叫绝的是堂内天花顶上两幅大型百少和百老图 , 图内100 位少年和100 位老人, 或站、或行、或坐、或卧、或张口呐喊、或低头沉思, , 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有人评说百少图和百老图是两幅可以与 清明上河图6相媲美的佳作。正是这些石刻楹联、鎏金壁画、雕木刻的点睛之笔, 使得渼陂古建筑熠熠生辉, 遐思万千。第四,悬匾镌联,品味较高。宗祠的正门上方和中上堂皆有匾,门匾多为红石质,如如“梁氏宗祠”,”轩公祠”,“本公祠”等,堂匾多为巨大的木匾,如“永慕堂”,“求志堂”,“孝友堂“,“节寿堂”等。宗祠的中、下堂及钱天井间多置石柱,方形,柱上镌刻对联。在梁氏宗祠永慕堂内, 除了24 根木柱, 还有34 根7 米高的红石柱, 柱下有雕刻石墩, 采用石柱显然是因为它有比木柱更好的耐腐和耐久性, 仅此可见当初建祠时石雕工程的浩大, 石柱顶采用十字槽榫接上部木柱, 而木柱上纵横拉结承受着木梁, 门前和藻井曲线檐顶镂花斗拱, 翘角飞檐, 显得轻巧精致, 器宇轩昂。据村民介绍: 建筑上这些石雕木刻工艺多为本村工匠所为, 在渼陂除了大量的族人从事贸易经商, 也有不少小户人家的族人从事工匠工作, 其中木匠居多,在方圆百里的其他集镇, 均有不少梁姓工匠。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渼陂古村到处可见到族人精美的石雕和木刻工艺也就不足为怪了。
②民居
渼陂现有的民居,大部分为清代和民国初年建筑,且分布上密集。据我们的统计,古村现在民居约583栋,明清建筑367栋,537余户,2400余人。渼陂民居,为典型的赣式建筑。穿斗构架,青砖灰瓦,庄重典雅,简朴实用,具体如下:
1、用料考究,牢固耐用。居民墙体由尺寸较大的青砖堆砌,多数直至机脊。木柱多为圆形,亦有方形,均用料较粗,结实耐用,室内地面以青迢迢砖平铺。而且富人家民居的勒脚和墙基采用青石板砌筑。青石板材质密实,不易受风霜雨雪和地下潮气的侵蚀,而且他们在上下条石之间以及横向条石和竖向阳角条石之间还采用了暗销连接,使得民居建筑的底部形成一道密闭连接的“腰箍”,大大地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基础墙体和勒脚虽然用青砖砌筑,但是所用的砂浆采用煮得很稠的糯米稀饭拌和石灰砂浆来砌筑墙体,这种砂浆粘结力很强,可大大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和强度,而墙体勒脚部位的粉刷,据当地村民介绍在糯米砂浆中还要掺入桐油、蜂蜜等成分,这种粉刷砂浆不但有很好的隔水能力,而且质感很像水泥。虽历经了近百年,现在仍有很好的手测强度。这是他们能偶完整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门楣前厅,重点装饰。绝大部分的民居,大门门楣上方在门罩和题额。门罩多为单楼,间有三楼者,均飞檐翘角,一般为砖构,少量木构,以砖构,古雕,木雕及灰朔等手法装饰。题额通常为四字,多墨书,亦有石刻者。室内重点装饰在前檐。仰顶多有藻井,顶上多为透明玻璃,有采光的作用,藻井整体形状为八卦状,周围多为彩绘。连接前金柱的额枋上,有描金雕刻,少量的甚至镶嵌铜版浮雕。而两厢上方,则饰以槅窗状话板,花板的槅心和绦环板上,以透雕和浮雕手法,表现博古、花鸟或人物故事,有的则满板雕刻或绘制家训、格言,多描金饰彩。
3、经济实用、突破成规。民居多为五样三间式。其两侧山柱省去,以山墙承托楼栌,檀条,是赣式民居的通常做法。渼陂民居不仅省去了山柱,而且连中缝梁架也往往省去,以墙代之,在后檐步,为了加大后厢房的面积,则常增一柱,性曾较为深的拖步。
4、平面布局、较为简洁。基本上位单间建筑,平面为“凹”字形。还有一种组合式民居,在主体建筑的一侧或两侧建花厅,话花厅以主体建筑一面为照壁,明间檐步,仅有半月状掛落式花罩,次间以槅扇板代墙。在照壁、槅扇上绘制图画,书写匾联,文采斑斓。毛泽东旧居“名教乐地”和“康民和亲”居即为如此。
③商铺
元末明初, 渼陂街发展较快, 至明朝宣德年间, 街市日趋完善, 店铺鳞次栉比, 至清朝乾隆年间, 渼陂街已十分繁华, 再经清道光、咸丰到光绪年间, 渼陂街已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 共有店铺200 余家, 不仅经营棉布土产、竹木粮油及药材, 而且外地调入的南北海鲜杂货应有尽有, 后来洋布、洋纱、洋油、洋火等洋货也源源不断进入渼陂市场, 那时富水河面上帆船来往如梭, 络绎不绝, 船歌号子此起彼伏, 大小10 个码头装卸货物日夜不停。渼陂商业街除了村镇合一的特点外, 与周围县乡集镇不同的是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渼陂集镇是为梁氏家族所控制的痕迹。附近其他县乡集镇的店铺大多是杂姓开设, 只要有势力有资本就行, 并不严格排外, 而在渼陂则不然, 渼陂街上的店铺90% 以上是梁姓开设营业, 其中又主要以梁显哲、梁显召、梁显豪、梁显吟四兄弟所创办的达亿、志诚、伟胜、三义(当地人称为 四大家族)四大商号所控制, 他们资金雄厚, 声誉极高, 在全国各地开设了30 余家分店。对外他们一致团结排外, 对内他们又有各自的势力范围, 也正因为渼陂集镇是这种格局, 由于商业贸易相对控制, 渼陂梁氏家族就可以积累大量的利润资金用于扩大商业贸易, 也可以大兴土木建造公益建筑, 如梁氏宗祠、万寿宫、义仓、养源书院、梁氏祖墓等均为梁氏宗族所建, 敬德书院和又新书院又为达亿家族所建, 而振翰学舍又为三义家族所建, 其他还有各家族建造的牌坊、家祠和庙堂等。
渼陂古村的规划因地制宜, 布局错落有致。现存店铺108家,夹街对峙,皆为晚清民国建筑,店面建筑更为突出其实用功能,而不事雕饰。绝大数店铺的平面为纵向长方,央阔6-10米。前有一、二级台阶和深不及一米的门廊,前墙为板壁,中辟双开门。古街沿富水河而设, 街道呈S 形走势, 像流水那样柔和地微弯过去又缓缓地折过来。站在街头望不到街尾, 其中蕴含着曲径通幽的奥秘,同时有着防风的功能。街道满铺鹅卵石, 街中心为了方便手推车通过则采用条型青石板铺设,两侧设有排水明沟,下部有纵、横相通的排水阴沟,有组织地排往池塘内(据说阴沟内放养了众多乌龟,起着自动疏通阴沟的作用)。房子前为店面,后卫仓库或作坊。街道北面每隔数十米便设有上岸码头, 共有10 个之多, 一方面便于货船停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拥挤, 方便疏散。
④书院
在明、清时期, 由梁氏宗族和各大房派兴办的书院多达6 所,形成了“序塾相望, 弦诵相闻、人无贵贱, 无不读书” 的重读书的风气, 完备的教育环境, 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量知识人才, 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的渼陂儒商文化。渼陂现存书院四座,但都已经失去原有功能。分别为养源书院(即文昌阁)、敬德书院、明新书院、振翰学舍。从平面布置和立面构架看,书院主体建筑与民居差别不大。但较之民居,书院建筑略注重装饰,其不为和技法,主要是木构件的雕刻,如门罩,槅扇,漏窗花花板等皆有描金雕饰,藻井井底,则为彩绘。
4、渼陂古村建筑的保护
渼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总体来说,古村落各种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现有民居约583栋,其中有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367栋明清时期的建筑,而且造型独特,功能完备。有古祠堂、古书院、古街、古牌坊、古民居等;狭长幽深的小巷,青砖灰瓦的古宅,古祠堂是渼陂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也是整个村落最精华的古建筑。
渼陂古村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通过我的实地访问和了解,我注意到虽然旅游开发影响了村民们的正常生活,但大部分村民对古村落的建筑持保护态度,而且保护意识较高。主要建筑物的破坏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盲目地破四旧,导致很多精美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至今我们仍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破坏时留下的痕迹,一些门楣上的题额遭到涂、划,精美的木雕、石刻被敲打掉,一些庙宇佛像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老人在给我们讲解那个时候的历史时,既为之感到愤怒,又为之感到特别十分的叹息。
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里,由于古村落人口的不断增多,现在一些现代建筑在古村里兴起,又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导致与古村的整体古建筑风格不相协调,有些没有土地建房的,就将一些在他们眼里认为是破败的古建筑推倒建新的房子,这种建设性的破坏是非常大的。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古建筑历经风雨洗礼,古民居损坏不可避免,维修房屋,翻盖房屋是很正常的事情。由于认识和管理不到位,加之缺乏适宜的建筑材料,一些村民把青砖灰瓦,换成红砖红瓦。老式木装修改成钢窗和铝合金。一批民居的古风古貌正在慢慢消失。还有的为了保护乡土建筑,把古朴的过街楼抹成了水泥疙瘩,把古街道铺成了平整的甬道。由于维修不得法,把古色古香的乡土建筑变成了没有历史沧桑感的现代建筑,把好事做成了坏事。村里那些土坯房和废弃破旧厕所等,严重影响了古村的整体风貌,加上村内居民过多,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猪栏牛栏到处都是,污水横流,村中28口池塘也已不完整难以体现当时星宿的格局。家畜家禽都是散养,家畜家禽的粪便无法及时清扫,村内气味十分难闻。
古村现有建筑,局部遭到破坏。在过去有“小南京”之称的万寿宫,文化大革命遭到破坏,1987年改建学校,万寿宫被拆除,仅存下半截长70余米的残墙和破烂不堪的镶嵌有“万寿宫”石刻匾的临街牌坊式院门,门楣上石雕残破殆尽。义仓、古街、民居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二七”会议旧址,年久失修已出现墙体开裂、门罩松动等现象。“名教乐地”毛泽东旧居随着年代的久远,牌坊式前院门已倾斜开裂,进院左右两个“抬头见喜”透窗现已濒临倒塌,整个屋面瓦片大部分已松烂,房屋外面明暗水沟已堵塞。厨房墙体出现的裂缝宽达5厘米。节寿堂现房屋由于年代久远,屋顶瓦片已烂,木梁已朽烂,下雨天有漏水,木制大门早已退色朽烂。另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原始村落格局破坏:28口水塘围绕古村而建,因生态破坏,围塘种田增多,局部水塘干涸。另外文物偷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走访的时候,看到部分祠堂里精美的木雕,描金,祖龛被偷,这样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治针对现状,结合实际,我认为:
第一、必须制定合理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长远规划,重视古村风貌的保护,古村进行保护规划应对古村的历史建筑及文物古迹进行加固修缮,恢复古村的原貌。古村内的许多年代久远的频临危险的建筑要尽快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抢修,如文昌阁、小教堂和牌坊等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原样修复。古村内散存于各家各户的文物要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分散保管,明确责任,确保各种文物不损失,不流失。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高起点、高规格地编制一个与渼陂古村实际紧密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规划。
第二、全民参与,多元投入,古村建筑的开发需要大批的资金,保护最缺也是资金,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不够的,如果能够调动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实行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利益共享, 形成良性保护的长远机制。
三、红土地、绿青山、碧水潭——革命圣地井冈山
7月13日,我们转战井冈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东临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的西南门户。“井冈山”这个名称的由来在当地有这么一种说法:清朝初年,有位姓蓝名子希的人,为避战乱,迁徙到五指峰下一块小平地安家立寨。由于这里四面环山,地形好像一口井;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籍人称溪为“江”,遂名此地为“井江”。因村庄依山向江建造,这村子也就叫作“井江山村”。后因客籍人口音“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村子称为“井岗山村”。尔后又有黄氏迁居此地,居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村子不是建造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就把“井岗山村”的“岗”字去掉了“山”字,称作“井冈山村”。于是便有了“井冈山”这个地名,五指峰也就被称为“井冈山主峰”。说起井冈山,还曾含有“强盗”的意思。辛亥革命至北伐战争期间,不少散兵游勇结成小股“绿林”。白天匿居山中,晚上窜至附近县城抢劫官家富户,自称为“井冈山”。随后,又有世居山上的王佐等人集聚武装,常以劫富济贫为名,下山“吊羊”(即绑架)。方圆百十里的富豪人家谈虎色变,也称他们为“井冈山”。虽带有几份倔强“野性”,但“井冈山”的名称从此也就传开了。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决定放弃攻打湖南中心城市长沙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放弃了“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于是经过三湾改编等一系列措施,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建立起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除了位于农村,农产品丰富,解决了部队的粮草问题,群众基础好,更重要是它位于湘赣边界,在当时是“两不管”(即湖南省、江西省都不管辖)地带,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保存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建立,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各地共产党人也领导了武装起义,纷纷建立革命根据地,形成了燎原之势。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为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不长,但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尤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其精髓是:一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四是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五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虽然革命的时代已经远走,但是我们依旧要传承和发扬革命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迄今保存完好的井冈山斗争革命旧址遗迹达100多处,其中21处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市级文明保护单位。因此,井冈山作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也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江泽民、胡锦涛、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到井冈山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千年的历史变迁,不变的青山秀水,积淀下来的是浓郁的地方文化。从1927年红色的铁流融汇在井冈山之后,井冈山的生命力得到了焕发,“星星之火”不仅燃遍了神州,同时,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冈山革命精神。传奇的石刻碑帖,淳朴的民间风俗,优美的民间传说,丰富的文学作品等构成了井冈山的深厚人文背景。
这里保留了大量的革命人文景观,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工农红军革命遗址最集中的地方。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居旧址有几十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井冈山集革命人文景观与旖旎的自然风光为一体,革命胜迹壮丽河山交相辉映光照千秋,风景名胜区有60多个景点,320多处景观景物。景区内峰峦叠嶂,峪壑幽深,溪流澄碧,林木蓊郁。景观分为八大类:峰峦、山石、瀑布、气象、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及高山田园风光,还较好地保存了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旧址遗迹29处,其中10处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雄、险、秀、幽、奇的特色这里巍峨群峰矗立,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飞瀑流泉,有气势磅礴的云海,瑰丽灿烂的日出,十里绵延的杜鹃长廊和蜚声中外的井冈山主峰。可以春赏杜鹃、夏观云海,秋眺秀色,冬看雪景。尤以雄险的山势、奇特的飞瀑、磅礴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花而蜚声中外。井冈山属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观景点,汇雄。奇、险、峻、秀、幽的自然风光特点,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温度为14.2℃。是从事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革命传统、旅游风光、避暑疗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之地。当年郭沫若游览井冈山时曾感慨万千,挥笔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
五指峰是井冈山的主峰,面额一百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就是井冈山主峰五指峰。它位于茨坪西南面六公里处,因峰峦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合,海拔1438米。峰峦由东南向西北伸延,绵亘数十公里,气势磅礴,巍峨峻险,至今杳无人迹,还是个“神秘世界”,只能站在隔岸的“观景台”上远望其巍峨的雄姿,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现已列为自然保护区。两边巨峰对峙,中间一条深谷,谷底为龙庆河,即井冈山河。半山腰有个“天军洞”,相传为当年太平天国军驻地,与五指峰相望的还有“龙庆洞”。传说此洞曾藏龙居仙,当年红军曾在此顶严寒、斗冰雪,坚持了40多天游击战,故名“游击洞”。景区内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园,这里是短尾猴、木鹿、黄腹角雉等珍禽异兽出没的地方。五指峰下的龙庆河,盛产石鸡、石鱼,河谷峭壁上盛产石耳等。五指峰还有一座瀑布,落差约二百米,如同千尺素绢半空悬挂,在几公里以外就可眺见,并有流动感。五指峰瀑布是井冈山落差最大的瀑布。五指峰脚下有一群峦湖,犹如一轮明月映照在茫茫云海之中,为主峰景区增添了迷人色彩。在这儿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将画面与完景对照一番,别有一番情趣。放眼望去,峰峦叠翠,鸟语花香;蛙蝉齐鸣,悦耳动听。此情此景,不禁想到毛泽东的《水调歌头》的大气磅礴:“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四、总结
在写生的时光里,每天清早听着鸟叫声起来,在大自然的优美环境中画画,感觉真的是特别的惬意,身心都得到放松,画出来的速写风格也变得轻松洒脱。每天日复一日的生活过的轻松而愉快,转眼我们已到了该回去的时间了,还有些舍不得离开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外出写生的机会,把握这次机会我们学会了也懂得了许多,包括专业和专业以外的事情。写生使我对这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再单纯地认为只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填充学时的无关紧要的课程了。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些平凡的的事物尽管平凡,但它是美的,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观察力去研究美,用我们的表现力去表现美,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不再漫无目的的去做一件事,像老师说的那样,即使是不画也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忙地乱画,因为那根本就不能算是作品,只是为了作业而做的。所以说艺术也是一门哲学,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生的哲理。
实习结束了,我们的艺术之路还在继续,我们也通过这次实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明白了如何发掘自己的潜力,让艺术的魅力在我们笔下绽放艺术的气息,也许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努力还不够,每个人的路还有走的很长,但是路再长,我们也要活出自己,走的踏实,这样,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境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