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迅猛,全社会的融资总量增长的也很快,融?Y的结构也日趋完善;我国对于金融行业的宏观调控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中,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资源的配给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当今金融市场的稳定、规范化也使得金融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并且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
虽然当前金融业对实体经济良好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当前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仍有着很多不足,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以及“三农”等实体经济的基层群体、薄弱群体的针对扶助不足,导致木桶效应的出现,短板才是决定整体能力、价值的标杆,只有重视、加强发展力度,才能够完善当前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金融服务 实体经济 股份
一、金融功能的理解
金融的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六方面:一是供交易支付所用的结算方式,便于交易;二是汇集供给资源并将投入资金分化的几只;三是创造能够跨时间、空间(国界)、产业之间资源转移的方式;四是提供风险管理的方法;五是提供资源、产品价格等相关信息来辅助并协调经济相关部门间的分散性决策;六是对于金融交流、交易时所产生的不对等问题,及时纠正并提供问题引导解决的办法。
二、我国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的不全面性
1.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足。正规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出现的偏差,从当前的体制来看,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根源在于金融系统以及银行的结构上存在问题,金融资源不能够供给急需资金的企业。金融系统与企业间的错位导致了小型金融机构无法承担相应的融资功能,从而将其转给大中型银行来供给。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仅占到了企业总体的1%,上大下小的金字塔型结构使得逾六成的国有控股及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掌控了当前的金融资源。金融系统的层次间存在严重缺陷,金融资源的配置无法对应配给导致了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所谓的“体制内”正规融资又缺乏服务于小型、微型企业,这类实体经济水平相对薄弱群体的机构。当前非专营性质的金融组织都坚持以“成文-收益”来考量投资标准,缺乏对实体经济的分散性支持,银行紧缩时期甚至将其排出正规金融之列。
2.货币空转。我国自2008年至2012年社会融资量达63.5万亿元,新增人民币的贷款额达到了38.1万亿元,这些数据已经是1998年至2002年的10倍左右,并且反观最近五年间的融资成本也有明显降低。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当前房价的飞升,并将其转变成了投资炒作的虚拟经济市场。成本因此难以高效的投入实体经济,随着投资潮流涌入了房地产市场,恒大等金融巨鳄纷纷加入房地产投资队伍,最终导致实体经济难以降低成本,农业等领域也收到波及。
3.民间的资本缺乏管理与引导。当前我国的民间资本存在多方监管、监管真空等漏洞,小额信贷公司受地方政府的管控,而典当行、拍卖行则是在地方工商局管控之下运作。大型的融资担保企业则是银监会以及下属机构来负责管控,多方监控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运行的效能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缺乏引导的民间资金无法帮助经济薄弱领域更好的加入融资市场,使得经济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增加。
(二)金融企业与实体企业间的矛盾
2014年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多次出现在A股市场,并融资入股了很多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中包含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玻公司)、广东韶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炬高新(600872)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且前海人寿已成为了各企业的第一大股东。然而前海人寿与各企业间的合作出现了很多摩擦,以万科最具代表性。
去年7月起,前海人寿多次举牌万科,并占据万科第一大股东的位置。随后前海人寿遭到了包括王石、郁亮等万科管理层核心人物的公开反对,均公开表明不欢迎前海人寿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在去年,万科方已公开质疑前海人寿宝能系的举牌资金及举牌行为的合法性,前海人寿宝能系也曾提请罢免王石和郁亮在内的所有现任董事会成员,双方关系势同水火。
但这所有事件都没能够阻拦前海人寿持续增持万科股份的脚步。目前,前海人寿仍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南玻公司是与前海人寿产生冲突的另一家上市企业。与万科同年遭受前海人寿股份争夺战,然而,伴随着前海人寿宝能系的增持,南玻公司高管陆续离职,前海人寿与南玻公司的矛盾也就此在董事会会议上爆发。南玻公司方面原高管通过媒体发声称,此次管理层集体辞职的具体原因是宝能步步紧逼,故意拖延、刁难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大幅提高业绩承诺,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未来丧失信心。而前海公司则表示从未干预南玻公司的运营,至目前,两企业间的矛盾至今仍未解除。
当前金融企业对于大型企业的干预过多,而忽视金融经济领域中弱势企业的融资项目,无法达到金融业的生态平衡,不仅如此,与各大型企业间进行的融资也导致了很多矛盾产生。
三、我国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策
强化体制以及规范各方监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金融监管需要借鉴有着丰富经验的金融大国,尽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将金融监管的范围不断扩大,做到细致入微。因为我国的金融行业当前仍是国有企业或国有金融机构所控制,建立健全高效的金融监管控制体系能够解决关键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从2008年的金融风暴可见,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检测、预警的重要性,对于金融风险的监控也尤为重要。积极的借鉴国际通行预警办法,建立能够满足我国当前特性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才能够做到对风险的即使发现,即使应对。
而就“险资举牌”这类问题则需要积极参与股份分配的协调中,因为保险公司的资金相对丰富,虽然能够活跃的举牌吸收企业股份,但不宜过多的干预企业内部运营,这种非理性的干预往往会导致企业间的矛盾频发,公司必须表明立场,不能够放任企业大股东个体干预上市企业的管理层正常运营受控企业。
四、总结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整体态势都有着主导性的影响,具有活性且服务范围广泛的金融服务能够帮助被服务企业低成本便捷的融资,从而全面的发展我国金融以及各行各业。而金融业对于各行业间的关系也应当以和谐发展为目的,不能够将财务投资企业的决策强加在实体经济企业身上。一旦出现矛盾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困境,必要时要以合法手段及时终结持股,减少双方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金允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05:101-105.[2]曹广伟.新世纪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进程的平台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3]高飞.监管引领银行业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J].吉林金融研究,2012,03:1-4.[4]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赵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N].湖北日报,2012-12-31014.
第二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由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有关部门为落实该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方向。证券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业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体系,证券业,实体经济,创新驱动
一、概念界定(1)实体经济
经济学上,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上看,实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更为稳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更强,典型的例证便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德国。作为欧洲的头号经济体,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经济的脊梁,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成功抵御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影响的重要原因。
(2)金融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将金融业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是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在直接产出、解决就业、实现资源配置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金融的功能包括:一是融通社会资金,为实体经济在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之间配置资源。二是集中资本和分割股份,在一定的程度上,资本市场、银行、投资基金等可以集中小额资金、短期资金,解决大额、长期资金需求。三是提供清算和支付结算,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这一功能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提供信息和形成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都是实体经济投融资决策、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变量。五是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将风险配置到有承担意愿且有承担能力的经济部门或经济主体。六是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委托-代理”问题。七是通过金融体系,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可以发挥杠杆作用。
(3)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辩证
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支付结算的需要,发展于实体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体经济是金融存在的基础。金融通过融资、支付结算、分散风险等功能,不断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金融的发展过度,会产生泡沫,使得经济不稳定;金融发展不足,实体经济融资难,交易成本过高,为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金融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背景与重要政策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始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缺陷,再次警示金融创新的边界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的客观现实。2008年后,欧美国家在救市过程中纷纷加大金融监管,出台限制金融创新的政策。在中国,金融工作由此也变得更加谨慎稳重。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
2012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总方针,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被称为“新国九条”,旨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创新创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即是部署在多地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会议认为,坚持突出特色、重点推进,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地区分类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可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积累经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会议决定,一是建设浙江省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发展专营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在境内外直接融资、完善信用体系等举措,探索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在吉林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围绕分散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风险、盘活农村产权,对农村金融组织、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大农业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优化农业保险产品等进行探索。三是支持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以深化粤港澳合作、发展融资租赁、推进两岸金融合作为重点,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投融资等方面开展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有关部门和试点地方要向国务院专题报告试点工作情况。
三、证券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现状
一行三会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三会所监管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法》指出证券公司可以经营的业务范围包括:一级市场的承销与保荐业务,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经纪与投资咨询业务,证券自营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以及其他证券法规定允许的证券业务。证券业对实体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基本职能实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证券经营机构的基本职能包括拓展投资融资、销售交易、资产托管等。证券经营机构为大宗交易、私募产品、场外衍生品等各种金融产品开展做市等交易服务;开展资产托管业务;建设证券账户平台,建立与私募市场、互联网证券等业务相适应的账户体系。证券业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上市和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是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之前只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是国家批准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通过上市或挂牌实现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实现企业的直接融资,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为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我国证券业目前开展的创新业务包括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私募债、类贷款业务、PPP合作模式等。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组合作为支持,发行证券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指中小微型企业在中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发行和转让,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目前证券公司可以开展的类贷款业务包括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式交易,股权质押等。
(三)以专业化团队、专业化方法为实体经济提供咨询与服务,提高实体经济利用金融的效率。
四、证券业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措施
证券业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证券公司应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券商转型,采取措施进一步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证券业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一)发展跨境业务,提高国际竞争力。证券业可以为境内企业跨境上市、发行债券、并购重组提供财务顾问、承销、托管、结算等中介服务;可以在港、澳、台和其他境外市场通过新设、并购重组等方式设置子公司;可以为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提供相关服务,积极参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并依托上海自贸区等经济金融改革试验区机制和政策,为境内外个人和机构提供投融资服务。
(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打开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途径。证券公司让优质中小金融机构进入资本市场,让优质的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购重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证券公司应在产业的并购重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助力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证券公司在实现其基本职能的过程中,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地支持,为万众创新创业提供咨询与支持。
(三)创新金融产品,向综合金融服务的方向进行创新和转型。我国金融行业经过多年的分业经营,导致证券公司的业务被限制在传统业务的框架内,但是从近期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发展来看,未来的证券公司更应该是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为实体经济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同时,目前证券公司正在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类贷款业务,包括融资融券、打新股贷款、约定购回等,相当于替代了部分银行的职能,朝着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目标更迈进了一步。具体可以:开发资产管理业务;开展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加快融资类业务创新;稳妥开展衍生品业务;发展柜台业务;自主创设私募产品。这既是我国监管部门所鼓励的,也是证券公司的发展方向。
(四)创新服务方式,加快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和创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创新的概念不断提出,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行业最近发展方向。证券公司也必须要积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建设、借助互联网开展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和互联网思维。可以借助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缩短与客户的距离,免去地域的限制,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增强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技术的发展等为证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证券业应该抓住机会,应对挑战,不断创新与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2]邱兆祥,安世友.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2(09)
第三篇: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的“五个坚持”原则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被放在首要位置。专家表示,这一思路的提出,一方面从金融危机中吸取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教训,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也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未来我国将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大支持经济薄弱领域。除了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外,注重其他金融产品对实体经济支持,同时也对监管提出新的要求。
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 会议指出,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对此,金融专家赵庆明表示,这既是中国从西方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虑。
金融危机的教训显示,一方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衰退和产业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虚拟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并不能长久。
赵庆明表示,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更为迫切,这更需要金融业把握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
而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虚拟经济的危害性也有所显现。例如,我国部分民间资本从实业撤出,涌入各种投机市场,导致房地产等行业的泡沫挤出难度加大。而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部分撤出的民间资本转投其他领域,炒高价格。在2011年信贷紧张背景下,一些资金进入民间借贷市场,推高民间借贷利率,使得一些从事主业的中小企业资金成本更加高企。
专家表示,作为经济的核心内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而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工具的存在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要使金融更好得服务经济,就要注意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应更贴近实体经济的需求。
会议提出,金融行业要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银行将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的支持 资金是实体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作为银行业占主导的国家,信贷无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赵庆明表示,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成效显著,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具备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条件。
2011年11月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达119万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149%;2011年9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3%,比2006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0.9%,2 比2006年末下降6.2个百分点。
会议提出,要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房价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
工行行长杨凯生表示,金融始终注意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运行,着力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的支持和服务,是商业银行要加强研究和执行的方面。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三农”和小微企业一直是短板,他们的金融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成效。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之前强调,要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特别要加强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建行党委书记王洪章表示,2012年建行将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保持一致,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服务实体经济。
实际上,目前各家银行都创新开发出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并尝试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
为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我国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增长点。这些产业既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据了解,各家银行除了加大对新能源、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外,还探索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并非对所有实体经济领域都进行支持,有“保”必有“压”。“对国家调控的房地产行业,高耗 3 能高污染行业等领域,建行将继续控制信贷投入。”王洪章说。
多措施服务实体经济 监管仍需加强
专家表示,金融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加强银行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要拓宽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继续扩大股票、债券等融资活动对企业的帮助。
例如,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助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截至2011年12月30日,281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广泛分布于16个行业,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48家,占比高达92.8%。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规模扩大,日益成为各类机构和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
对于加快债券市场改革发展,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表示,积极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逐步研究推动地方债、机构债、高收益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对监管部门提出了要求。例如,为了进一步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银监会此前出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此次会议特别提出要“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既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同时也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同时,金融监管也需要加强,保证金融安全。金融机构创新的产品要符合企业的需要,避免金融衍生品不断创新却距离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越来 4 越远的情况发生。
专家认为,衍生品等一些创新产品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企业“避险”,可在风险管理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创新要牢记最初的目的,不能偏离,这样才能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第四篇: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更好服务国计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不可否认,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效应,是振兴经济全局的催化剂,若处理不慎也会成为撼动全局的火药桶。因此,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是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越是加大,就越需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独特关键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强烈激发我国的经济潜能,大幅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上建立的,它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高度垄断,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传统的金融体制也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伤害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而且威胁到长期稳定发展,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不容忽视的是,新形势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
因此来说,一方面要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推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农村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并推动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将每年新增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同时要加快金融业制度和产品创新,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活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深化中小商业银行改革,促进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高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强宏观统筹指导,营造良好金融环境,要着力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中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必经之路。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加强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信息系统创新,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业协调发展的社会氛围,推动银行业金融体系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
金融体制改革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2011年4月份以来,温州接二连三地发生中小企业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等恶性事件,8、9两个月出现愈演愈烈的局面。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最为严峻的形势。
温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温州“两多两少”纠结:民间资本多而投资渠道少、民营企业多而信贷融资少。从民间资金供给方来看,由于楼市限购、股市低迷、存款负利率,民间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大量资金流向民间借贷领域;从民间资金需求方来看,借贷主体多是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体制内融资困难,不得不向体制外寻求融资。正是因为民间资金供需双方各自面临的困境:供给方难以获得满意的收益率,需求方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导致供需双方转向民间借贷领域,较大的供需缺口使得民间资本呈现“高利贷化”。
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一要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使民间借贷从地下无序的“灰色地带”走向地上“阳光”规范运作。对民间金融不是打击取缔而是规范“招安”,要多疏少堵、因势利导,让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组成部分。对高利率借贷不能让其在“地下”野蛮成长,而应在“地上”理性发展,既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更要重视民间借贷的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体系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
二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构建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的“门当户对”的金融格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银行经验和我国村镇银行经验,逐步放宽民间资本组建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城市民营中小银行,将满足条件的现有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改造成规范化运作的民营中小银行,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卓博教育版权
三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努力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基准利率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减少民间金融“高利贷”化的生存空间。
四要创新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分层次的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监管的多元化和分层化。要建立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即时信息沟通机制,探索中央监管机构只监管大的金融机构,微小型金融机构放给地方的监管模式。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在地市、县的监管能力优势,赋予其对地市、县域内草根金融类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的监管权力。
发展实体经济(范文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发展实体经济(范文二)
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受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二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将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资本投向非实体经济领域。三是垄断行业投资无门,竞争性行业过度竞争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据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称,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资金占比高达60%。四是随着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
五是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
[措施]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是避免经济 “硬着陆”的关键。当前要高度重视如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防范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一要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要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营造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高度重视上游产业过度垄断和下游产业过度竞争造成的“两极分化”。
三要推动政府和企业联手应对高成本,防止多种因素叠加,过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业“硬着陆”。积极财政政策要以减税为中心,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要改革金融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良性互动,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
五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企业创新的制度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问题,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行为”。
第五篇:全面提升兵团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全面提升兵团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当代兵团》:按照兵团党委六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兵团2015年开展城镇化提升年活动,此次活动具体将如何开展?
李林毓:城镇化提升年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巩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进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2012-2014)》取得的成果,此次活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2015年1月至3月进行部署动员,各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结合实际制定本师实施方案,确定本师开展城镇化提升年活动完成的目标、采取的措施、实施的项目,各团场参照师实施方案制定团场城镇化提升年实施方案,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015年4月至12月组织实施城镇化活动年活动的具体措施,各师要成立实施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深入开展各项措施。在坚持“提高效能、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原则下,强力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统筹安排各类工程建设,加强目标管理,严格进度目标考核,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各类工程按计划、按程序、按目标有序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2016年1月至3月进行考核评估,在此期间,兵团要对各师城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开展情况及兵团推进城镇化行动计划完成情况一并考核,全面评估活动成效,明确“十三五”目标任务。
通过三个阶段按步骤、有计划地有序进行,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各师、团场,在城镇化提升年活动的一年多时间里,全面提升兵团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当代兵团》:为更好地开展兵团城镇化提升年活动,2015年兵团城镇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李林毓:要做好2015年城镇化提升年活动,重点要落实好以下七个方面的目标任务。
一是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兵团各级推进城镇化的工作机构和职能,形成高效有序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配套完善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由“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的发展方式转变。2015年,各城镇成立城镇综合管理委员会,制定完善管理办法,提高依法管理城镇的能力;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市政公用事业经营服务,到年底城镇建设中民间资本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每个师明确3个至5个团场城镇开展试点工作;推动平安城镇建设,提高物业市场化管理的覆盖面,扎实做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二是提升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更加注重区域统筹、师(市)团场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连队转型发展,形成以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带动区域城镇化加快发展。2015年,要加快设市建镇步伐,七师、十四师设市上报国家,一师、二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市合一”;推进区域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加快城镇产业发展,推进产城融合;助推原连队居住区转型发展,再启动200个原连队居住区转型发展试点;加强中心连队居住区建设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抓好10个中心连队居住区示范点建设工作,逐步推进团连统筹发展。
三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城市及其相邻团场城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职工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空间环境。2015年,要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完成全部城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5%;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发挥教育资源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加强交通能力建设,推进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出台社区治理和服务办法,制定社区治理和服务标准,进行量化考核试点,实现社区治理服务覆盖率100%。
四是提升城镇规划水平。科学定位城镇性质、发展目标和总体框架,优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突出特色,发挥好规划指导和调控城镇建设的龙头作用。2015年各师团要对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团域体系规划和团场城镇规划进行修订,同时完善专项规划以及近期建设规划;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执行力;推进“三规融合”试点,做好铁门关市、芳草湖农场“三规融合”兵团级试点工作;开展城镇特色风貌塑造的试点。2015年,每个师要确定1个城镇进行特色风貌塑造的试点,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和品位。
五是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全面完成住房保障目标任务,力争年内实现95%以上的城市居民以及85%以上的腹心团场、80%以上边远边境团场的职工群众住上水暖电卫配套的楼房。2015年,继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5万套,农村安居工程5.5万户,实施棚户区改造10.5万户;抓好棚户区改造,城镇全面清除20户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进一步提高住房品质,实现符合“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的保障性住房达到90%以上;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完成保障性住房实名制建档工作,全面解决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六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城镇道路、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2015年,加强市政道路和城镇照明建设;加强重要水源地保护设施建设和供水系统改造提升,完善公共供水厂水质监测体系;基本普及集中供热,确保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0%;推进城镇“气化兵团”工程,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城镇污水集中达标处理率达75%以上;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加快公共绿地建设,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创建5个全国生态城镇。
七是提升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水平。坚持城镇面貌改善与人的素质提升同步推进,促进人的行为的规范化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共建共管和共享靓丽的城镇环境。2015年,大力开展诚信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强化诚信守法意识,继续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深入推进法制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普及法律常识,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80%以上;不断深化文明城镇、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当代兵团》:2014年兵团城镇化率已达64%,而今年兵团城镇化率目标仅仅定在达到65%以上,其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015年开展城镇化提升年活动,“提升”的本质是什么?
李林毓:在“十二五”期间,兵团城镇化工作重点放在城镇化发展速度方面,通过城镇化率进行考核,而城镇化率的考核是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兵团总人口的比例为标准,显然,通过数字的比较来反映兵团城镇化率无法全面展示兵团城镇化现状。而现在,将城镇化标准细化分解,以就业水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保障率、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为标准,意味着更加突出了“人”在城镇化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014年到2015年,兵团城镇化水平只提升1个百分点,相比此前每年的城镇化增长速度减缓,这个变化恰恰说明兵团城镇化工作较以前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提升”的本质正是今年城镇化工作的重点,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2015年开展城镇化提升年活动,从职工群众最关心的领域抓起、从最紧迫的地方抓起、从制约发展的瓶颈抓起,从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最直接、最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加以推进,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向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转型,使城镇化涵盖的领域更全面,让更多职工群众从城镇化成果中受益,切实提高幸福指数。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发挥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贡献。
《当代兵团》:为了确保兵团2015年城镇化提升年活动的顺利开展,兵团在保障措施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请您用一句话来描述您理想中的兵团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效果应该是什么样?
李林毓:3月29日,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刘新齐在兵团城镇化提升年活动启动仪式上指出,城镇化提升年活动覆盖广、环节多,要做好保障工作,他强调要在四个方面加强保障措施,确保兵团城镇化提升年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周密部署,统筹研究,协调、解决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师、团场作为推进活动落实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制订实施方案,确保顺利实施。兵团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加强指导协调和督导检查,扎实推进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要落实政策措施,兵团各部门及各师要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各类配套政策,推进活动开展。要利用好中央投资以及其他专项补助资金,盘活存量资金,重点投入城镇化建设工作,兵团、师每年从本级财务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援建省市的协调配合,把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援建重点,充分利用对口援建省市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推进城镇化建设。
三是加强督导检查,要加强兵团对师、师对团场的定期和不定期督导检查。年底师负责组织对团场考核,兵团负责组织对师考核,并对部分团场进行抽查,考核结果上报兵团。
四是做好舆论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开展持久、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针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类指导、总结经验,及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最后,用一句话来描述兵团城镇化要实现的一个蓝图,我希望我们的城镇化是让职工群众生活在田园里,居住在花园里,享受最现代、最便捷的公共服务,让每一位职工群众都以自己是兵团人而自豪。这个美好蓝图正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