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度幼儿园人才就业需求社会调研报告
2014年度幼儿园人才就业需求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14 作者:12GQ(4)班
周美美
201205010454
一.调研目的:
有关社会对于幼儿园及幼师的生存和人才储备,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广东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培英幼儿园。
2.资料收集方法:亲身实习,社会问卷调查个体样本,以及网上查阅。
3.调研方法:对实习幼儿园老师及园长采用访谈和洽谈试调查,以及社会问卷随机抽取人员进行关于幼师需求度的调查。
三.调研内容:
1.首先是幼儿园普通幼师的谈话,对于现下的工作是否还需要添加幼师,等等。
2.再者就是对于园长 :关于入学率饱和度,幼师的招聘难度 的谈话。
3.网上查阅国内公办和私办幼儿园的饱和度。
4.社会问卷调查年轻父母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难度。
5.访问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重视的程度。
6调查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四.调研结果分析:
1.通过在教育局的访问发现国家已经立法了,幼师要加入国家教师编制。
2.在对普通幼师的谈话中及亲身体验 对于幼师的添加很迫切 一个幼师常常得身兼数职。
3.关于入学率的饱和度,在园长的叙述中得知,因为名额的限制,每年都有很多上不了学的幼儿。
4.从网上查阅得知 我过公办幼儿园约占社会份额的40%,在园人数约占总人数60%,而民办幼儿园占总数的60%,在园人数只占总人数的40%,所以市场对于幼儿园的需求是很大的。
5.对于年轻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小孩上不了幼儿园,很多父母都担心小孩得不到好的幼师教导。
6.数据统计表明截止到200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专任教师共计89.9万人,占总人数的42.5%;分布在县镇的总计30.9万人,占总人数的34.3%;分布在农村的总计的20.9万人,占总人数的23.2%。中专以上学历的幼儿园专任教师比例城市56.2%,农村占36.4%。统计表明我国幼师行业高素质人才及缺。
五.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得知社会对于幼儿园及幼师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学前教育的短缺 社会的需求比例失调 造成很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加大,农村入学率低于城市30个百分点,尽管几年来全国幼儿教育事业获得了发展,但仍与 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要缩短这个差距就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所以我认为幼师的人才储备及幼师的素质都有必要提高 素质提高了 就业不是问题。
第二篇:浅析就业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调研报告
浅析就业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调研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就业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状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网上资料查询等方式调查用人单位的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实际招聘效果,对当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剖析,并对当前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需求 商务英语 调研报告
正文:
一、商务英语简介
商务英语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的一门语言技能,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它不只是简单地针对学员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它更多地是向学员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1.英语专业培养要求
商务英语专业,即“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的一门专业,教学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宽泛的商务知识为主,以应用能力为重点,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动向,发展多角思维和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
2.英语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为外经贸领域业务岗位、各类涉外企业、事业单位基层行政管理岗位、拓展岗位等。从事涉外商务代理、外贸制单、涉外咨询、商务文秘、商务翻译、商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⑴企业外贸部门。(国家大中型企业,商品流通领域,进出口贸易领域)中从事一般性进出口业务的谈判、生活及工作接待的口译及处理一般商务活动中各
种资料的草拟、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员。
⑵三资企业(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中在各种场合担任英文口译,熟练的对书面材料进行英汉互译,并参与企业商务外事活动的专业人员。
⑶其它企业(旅游业、对外饮食服务)中,从事接待服务,协助经营管理并参与有关外事活动的专业人员。
二、商务英语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2013年07月19日光明网报道,近南方航空的“空乘招聘”在武汉开闸, 月薪两万元,每月固定有休息,专门执乘国际航线„„。尽管开出罕见高薪待遇,报名场面却由过去的火爆变得冷冷清清。原因无他,较高的英语要求,让众多应聘者望尘莫及,进入复试的应聘者寥寥无几。由此可见,精通英语、特别是精通商务英语的人才,就业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据钱江晚报2013年5月17日报道,尽管2013年毕业生创往年历史新高,加之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难度加大,但外语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生,就业率也达到了97%以上。
三、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以及应聘毕业生所具备能力的满意程度及需求程度,主要受到学生就读的学院类型、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证书,自身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用人单位性质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来说,具备良好的商务英语成绩与能力说明已经成为他们挑选员工的一个重要参考。如:南方航空与中国银行在2013校园招聘中同样要求,应聘者需具备TOEIC 650分/630分以上成绩或者其他同等水平英语等级资格证明。但就普遍而言,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理论的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业务操作的能力,同时应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
台湾三星电子HR协理廖哲巨在应对记者提问时表示:“身为公司的主管人员,英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技能,无论是出差到国外,还是在韩国,无论是讨论或汇报,也绝对是全英文的会议”“在台湾能进入三星电子的,TOEIC考试至少需要550分以上,如果应征者没办法提供TOEIC成绩,公司会要求他们参加统一由公司安排的TOEIC考试”。
四、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
1.提早进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提早进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帮助毕业生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帮助毕业生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学生,能有计划地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每个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为进一步的求职创业等打下牢固的基础。
2.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能系统地掌握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运作程序,能流利地运用英语和商务知识从事国际商务或其他相关涉外工作,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事实上,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其英语与商务知识并不充足,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更是普遍不高,无法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因此,学校有必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实践时间,有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本专业对口的岗位的实习机会,安排学生到涉外部门、合资企业等参加学习或实习,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商务知识,将课堂上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
3.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网络多媒体教学,集文字、符号、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为一体,创设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在现代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克服传统教学中文字客观信息过于抽象的弊端,能以生动立体、形象逼真的模拟情景,把抽象的商务知识具体实践化再呈现给学生,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上商务资料库,更可以创造良好的第二课堂环境,优化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
结论:
时代在变革,人才需求也在变革,但商务英语还具有可发展的巨大潜力。身为商英专业的学生,应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熟悉对外经贸和商务活动知识和技能,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与实际,不断提升自我,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调研报告
一、调查数据
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630万;2011年预计达到660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几年内都不容乐观。
针对这一现象,在线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做了一些相关的调查,主要是调查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就业难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最后,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两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三、调查结果
从就业难原因和就业形势两方面来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四、建议
(一)、关于就业心态的建议
1、调整心态,放低架子,虚心学习,在能力没达到时到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更务实些。
2、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
3、心态要端正,从基础做起
4、大学生在首次就业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期望太高,即使不如意,可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5、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心态放平
6、关键是心态的转变、对职业的预期值也需要适时加以调整
7、大学生应提高敬业精神和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专业知识,端正择业的心态调整以及注重职业道德
(二)、关于专业知识的建议
1、关键在于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调整心态
2、应该更加地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要有适当的薪酬期望
3、专业理论不全面,缺乏基础操作技能,薪酬待遇期望过高
4、现在的大学生基础知识太薄弱,职业素质也有待提高
(三)、关于品德
1、企业喜欢录用有德有才之人,希望毕业大学生们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切地说,这是其自身素质的表现
2、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3、道德素质很重要的,不要忽视
4、提高品德修养 增强实践经验
(四)、关于实践
1、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实践,端正就业态度
2、希望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目前的情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理想就职
3、提高自身素质;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整就业心态
4、建议多参加社会实践,这对求职者、对企业而言是双赢
5、加强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务实勤奋
(五)、其他
1、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机会。提高职业教育的数量
2、高等教育应更多与实际的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相结合3、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引和辅导
4、中国的大学教育也需要改革
五、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说明:大学生就业难也是相对而言的,“难”是建立在找到一个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缺少的就是实践和动手能力,要想找到一个高待遇低要求的企业的确很困难。任何一个企业也不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招聘一个没有一定技术的职工,这就是企业单位和应聘人员之间的矛盾所在,如果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可以降低自己的要求,又何来“难”的问题。就像数据显示的那样,中国劳动力众多,可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作为大学生而言,平衡就业心态,适当的降低自己的身价,会发现,大学生就业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难就难在如何平衡心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第四篇:需求调研报告
文档编号: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 XXXX科技工程项目
XXXX XXXX XXXX研发工程
×××需求调研报告
项目包名称:
项目编号/包号:
项目承担形式:
项目单位(甲方): XXXX XXXX XXXX XXXX GXTC-CZ-1015004/13 联合承担XXXX XXXX XXXX XXXX 项目承担单位(乙方):
责任承担单位:
合作承担单位:
项目起止年限: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2011.1-2014.7
需求分析报告2/5
目录引言...........................1
1.1 编写目的.........................1
1.2 背景.................................1
1.3 参考资料.........................1
1.4 术语.................................1
任务概述..........................1
2.1 任务目标.........................1
2.2 调研对象.........................1
2.3 调研方法.........................1
2.4 组织安排.........................2
2.5 调研内容.........................2
业务流程调研.........................3
3.1 概述.................................3
3.2 总体业务流程图...........................3
3.3 核心业务流程...............................3
3.4 核心业务对象和数据..........................3
应用系统调研.........................3
4.1 系统概述.........................3
4.2 系统功能结构...............................3
4.3 系统技术架构...............................3
4.4 系统部署环境...............................3
4.5 系统接口现状...............................3
接口需求调研.........................3
5.1 ****接口需求...............................4
5.2 ****接口需求...............................4
尚需解决的问题............................4
附录...........................4 2 3 4 5 6 7引言
1.1 编写目的编写此文档的目的。
1.2 背景
需求调研的背景。
1.3 参考资料
列出编写本报告时参考的文件(如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等)、资料、技术标准等。
1.4 术语
列出本报告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任务概述
2.1 任务目标
叙述该调研主题的意图、应用目标、作用范围以及其他有关背景材料。
2.2 调研对象
调研的对象。
2.3 调研方法
调研的方式方法。
2.4 组织安排
参与人员及组织结构。
2.5 调研内容
列出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以下章节根据实际内容撰写。
比如:
1、业务流程调研
2、应用系统调研
3、接口需求调研
3业务流程调研
3.1 概述
3.2 总体业务流程图
3.3 核心业务流程
3.4 核心业务对象和数据应用系统调研
4.1 系统概述
4.2 系统功能结构
4.3 系统技术架构
4.4 系统部署环境
4.5 系统接口现状接口需求调研
5.1 ****接口需求
5.2 ****接口需求尚需解决的问题
调研遗留问题。附录
包括过于复杂、专业性的内容,包括调查问卷、抽样名单、地址表、地图、统计检验计算结果、表格、制图等
第五篇: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及大学生就业建议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作为一名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大学生,我们也尤为关注大学生就业实际情况及就业选择的问题。因此,针对此问题我们做了完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①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②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③大学生普遍期望能留在主城区工作。
一、调查分析: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②是否愿意留在西部地区工作?③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④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部分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
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
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同时 “党政机关”的吸引力更加强烈,不少地区掀起的“公务员热潮”也更加证实了这一点。究其原因,调查小组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调查小组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小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小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此,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考研、出国。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调查小组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调查小组在研究中发现,有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和网络媒体;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而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由此调查小组得出结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调查小组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政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5项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①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
②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④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⑤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就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28.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45.8%认为应在三年级,11.6%和10.1%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56.7%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但仍有16%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
知识结构。调查小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用人单位的老板公然声称:坚决不用大学刚毕业的人。在他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毛病”太多,几乎不可用,以下是这位老板从应届毕业生身上挑出的主要问题,看法未免偏激,仅供参考: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④不愿踏实做事高骛远,不切实际。
这个事例说明大学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很小比例。
大学生应该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有人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
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高校中,电子、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年来持续热门的专业备受学生青睐,原因是它们的高就业率。据一些高校招生负责人分析,今年各高校新增的专业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仍然追逐热门专业,另外,就是专业进一步细化。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别跟热门专业“凑热闹”一段时间,部分高校相继传出将在今年“砍掉”一些就业不理想专业的消息,这其中包括一些往年招生火爆的专业。大多数的基础学科专业就业率都偏低,但不能说明它们不重要。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
高校应该正面面对来自就业和招生的双重压力,因此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将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任何一所高校都不愿意让一小部分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专业影响到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
调查取数
调查结果一:三成大学生愿意去外企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研究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此外,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而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65%。
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选择党政机关的将近20%,“高新技术企业”则排在了第三位。
调查结果二:期望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调查小组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
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对工作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另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