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大全

时间:2019-05-14 01:2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大全》。

第一篇: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大全

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摘 要】本文以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研究课题,首先详细分析了当前绿色金融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而后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绿色金融;实体经济;金融体系

一、引言

当前,全球处于资源利用过度、气候变暖以及环境污染加剧的威胁中,因此,贯彻节能减排意识、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创新已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广泛重视。在资源逐渐减少、环境日益恶劣的压力下,中国提出了向绿色金融转型的构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金融发展作为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则基于此,详细探讨了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旨在助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参与机构单一

商业银行属于绿色金融的主要实施主体,但基于当前我国银行业绿色金融的实施现状来看,银行业的参与积极性较为低下。对于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仅仅将商业银行包含在内,体系层次过于单一,对于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和鼓励较为缺乏,使之参与度低下。缺乏专业的中介机构,无法为绿色金融项目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使得绿色金融项目面临着较大的交易风险,阻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绿色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类型还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大部分绿色金融产品都是以大型节能减排项目以及环保企业为对象的,且对应的融资产品忽视了融资对象的特征,仅仅对融资渠道进行了重视。另外,绿色信贷中间业务以及环保金融产品还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依然不够成熟,一些基础产品也还处于设计的起步阶段,加之缺少了解绿色金融产品的专业人士,使得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较为迟缓。

(三)缺少绿色金融配套政策

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对绿色文化的认知,其大多不重视现存的环境问题,没有意识到环境破坏的恶劣程度。而政府在此方面出台的配套政策较少,没有为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使得金融机构对于参与绿色金融项目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缺乏激励补偿机制,使得社会资本难以真正投入到绿色产业中,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

(四)绿色金融体系有待健全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但是各主体之间在效益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如绿色保险产品种类较少,所面对的市场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保险缺乏深度和密度。另外,有些地方政府未深入推动绿色发展基金的运作,使得运作效率较为低下。而绿色债券评估、咨询以及环境效益评价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数量也存在缺失,缺乏专业性,在执业过程中不够公平、公正。除此之外,绿色投资主要为金融形式的资本,缺少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投资主体不够丰富。

三、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扩展绿色金融机构范围

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推行的主体,缺乏一定的参与积极性,这对于绿色金融的深入推行造成了制约。对此,国家首先需构建完善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缓解,并给予一定的鼓励,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动员商业银行及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到绿色金融之中。其次,需将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扩展开来。由于政策性银行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所以,若以国家投资的形式在政策性银行中进行“绿色基金”的专门设立,并进行资金的投入,将会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再者,还能够建立专门的“绿色金融机构”。可以以政策性的绿色银行以及绿色担保机构为基础,为有着广阔前景、回报期长的环保项目以及绿色公益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此过程中,绿色银行需对碳金融、绿色信贷以及绿色证券等相关业务进行全力支撑,探讨高质量的混业经营模式,可以在省市一级或者是有着较大绿色投资需求的城市进行分支机构的设立。

(二)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需以国外经验为参考,把握好绿色金融当前的良好发展局势,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使绿色金融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得以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对于银行来说,其需在互联网的带动下逐渐实现“金融互联网”化,对和银行监管相适应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做出探索与构建,加大绿色信贷及绿色理财产品的开发力度,如:在?C券市场进行绿色债券或者是绿色股票的发行,为绿色企业得到直接融资提供帮助;在公共投资领域实施公私资本合作(PPP),通过少量公共资金来对大的社会资本做出引导,以此来为城市低碳交通建设提供公共资金支持。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其为“绿色”企业的上市提供充足的支持,在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允许下为这类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同时,还需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并开发和碳排放量等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使得资金能够更好的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各金融机构也需加强对绿色金融发展有益的服务创新,为绿色企业提供资产管理、融资理财以及财务顾问等一系列金融服务。而对于保险业来说,其则需开发出和节能环保相关的新险种,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险服务,以此为环保建设奠定基础。

(三)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支持

首先,国家需要加快“绿色信贷”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扩大“绿色信贷”规模,以差别信贷政策来提高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其次,健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对企业生产排放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明确税费的征收方法以及制定企业节能减排的详细规定,制定明确的奖惩规则,对表现良好的企业以及制造污染的企业进行分别管理。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财政税收激励机制,以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对绿色金融参与主体进行激励,协调其之间的利益关系。再者,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环保部门需对和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做出及时的披露,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需向环保部门及时提供报告,对于金融监管机构,其则定期对企业环保信息进行录入和更新,形成一个完善的征信系统,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的多层次化。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环境整治监管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和产业空间布局做出全面优化。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当前,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已较为成熟,因此,国内金融机构可以与国际金融公司(IFC)、世界银行(WB)、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国际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学习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的成熟经验,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

(四)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我国需构建一个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基于有限的财政资金来引导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社会资本朝绿色产业中进行投入。对此,首先要优化绿色信贷投放。需对金融机构进行积极引导,使之加强绿色信贷投放的力度,不断调整信贷结构,使信贷规模得到有效扩展。引导财政节能环保自直接补贴逐渐转变为绿色贴息信贷模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强商业金融和绿色银行之间的金融合作,健全风险分担机制,使其放心投放资金。

其次要推动直接绿色融资的发展。需对“审核类”绿色债券审核的程序进行不断的优化,深入探讨债券相关标准。对于绿色债券发债的相关条件需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让发债主体能够更为丰富,从而推动债券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需加快各省市绿色产业基金的设立,为绿色信贷贴息,同时,以种子基金的形式为其他社会资本提供支持。设立专门的绿色担保基金,和绿色担保机构之间互联互融。构建绿色企业上市保荐机制、监督以及退市机制,对绿色股票指数进行全面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

最后为推动绿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中介机构如节能环保等第三方技术类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可以为绿色投资提供更好的监督约束作用。在此过程中,需构建专门的行业协会,加??行业自律,促进其相互交流、相互监督,使执业更为规范,效率更高,并不断完善绿色投资者体系,使之更为多元。

四、结论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当前绿色金融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主要从扩展绿色金融机构范围、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以及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这四点着手,旨在促进我国健康绿色产业的新发展。

(中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北京100036)

参考文献:

[1]潘锡泉.绿色金融在中国: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03):86-89.[2]刘钰俊.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需关注问题及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7(01):76-78.[3]刘琪.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对接[J].时代经贸,2017(25):12-14.[4]实施现金管理综合服务 创新实体经济支持模式――农业银行满足企业综合金融需求能力上新台阶[J].时代经贸,2013(07):72-73.

第二篇: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植根于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一天也离不开金融。今后我们仍然要按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去进行金融改革。

现代经济危机常常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的,而每当危机发生,金融制度就会受到社会的普遍批判,金融产业就成为人人怪罪的对象。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风暴时是这样,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时也是这样。因此每次危机发生,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就一次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以后,经济学界兴起了批判“金融深化”、“金融创新”的浪潮。然而讨论的浪潮未退,亚洲各国经济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很快复苏,速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2008年以来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一直到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海啸”般的巨大冲击,人们对现代金融制度的信心几乎崩溃。在危机最为深重的时候,悲观的看法认为美国经济会从此一蹶不振,欧元体系也可能会分崩离析。

时过五年,事实证明这些看法都过于悲观了。但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悲观的言论最容易摧毁人们的思想理性,从而主导社会舆论,甚至激起大众对于金融业的激愤情绪。正如格林斯潘最近所说:“在造成市场大幅波动方面,恐惧造成的效应至少是兴奋的三倍”。

现在经过危机过后的冷静思考,不少人会承认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其实是相生相伴、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整体。金融并不是导致危机的唯一根源。事实上,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一个谁也不喜欢,但谁也躲避不了的人类学习过程,是社会为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必须支付的学费。尽管我们总是希望少付一点学费,但不能想象市场制度可以完全避开金融危机而逐渐成熟起来。

金融植根于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一天也离不开金融。这是因为人类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始终充满风险的合作过程。如果没有分散风险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人类经济合作的范围就无法拓展,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就无法深入,从而规模效益就无法提高,比较优势就无法发挥,成本就无法持续下降,经济就不可能发展,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进步。比如,如果没有股票市场提供流通性极高的退出通道,风险资本就不会介入高科技创业投资;没有大量风险资本涌泉般的浇灌,高科技的突飞猛进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金融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

人们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价值比较容易认识,对现代金融,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出现以后,其创造价值的作用就不是那么直观。金融产品包括期货、期权、调期等衍生工具的价值,是基于它们的风险规避功能之上的。在全世界成熟的期货市场上,实物交割量不到总交易量的5%,但这决不意味着95%以上的交易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没有那些愿冒风险的金融资本的参与,在高度放大的交易量中提供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那5%的实物生产和流通就会遇到很大的阻滞,承受很大的风险。

当然,金融资产又是一种与心理预期和信息流通速度关系密切的资产。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金融泡沫经常会给实体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我们应该在制度上加以防止,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金融对实体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必须承认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制度经验是宝贵的,值得我们敬畏和学习。今后我们仍然要按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去进行金融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金融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最近10年,包括银、证、信、保在内的金融机构总资产从2002年的24.35万亿增长到2012年底的153.70万亿。为了提升金融产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新一届中央政府已表现出巨大的决心来推动金融改革。最近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已呈现出明显加速的迹象。我们看到,从央行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到存款保险制度日益浮出水面,再到大额可转让存单方案的探讨,利率市场化正在取得实质性突破;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将成为人民币可兑换的试验田;资产证券化和银行真实出表业务的推动,正在加速金融脱媒的进程;从资本市场到整个金融市场都在加快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并在积极探索改变目前各类市场割裂发展的现状;金融机构业务合作与创新也在不断深化,业务边界日渐消解。

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切实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今后一段时间里,金融改革和创新可能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放松管制、鼓励创新是金融改革的突破重点。

本届政府多次强调要简政放权,要减少前置性审批,要把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把企业的权力还给企业。目前,在金融领域除了利率、汇率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以外,在股票债券发行、机构设立、业务许可、金融产品等方面还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前置性、实质性的审批。这些程序复杂、周期过长的管制和审批,不仅阻碍了金融创新,而且成为产生“寻租”腐败的土壤和温床。今后的金融改革应该围绕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可兑换两条主线进行,放松行政性管制和审批,激发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力。

新近挂牌的上海自贸区承担着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行政精简化四项使命。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等在上海自贸区优先试点,彰显了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决心。按照“可复制、可推广”战略部署,上海自贸区的所有实验都对全国具有十分巨大的示范意义。

其次,加强监管、严惩违规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保证。

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对现行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挑战。虽然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但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壮大,以及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深化,各金融机构间已经开始相互渗透,合作与竞争也日益广泛,金融混业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金融各业的资金现已相互打通,风险高度关联,容易导致风险在产品接头环节迅速积聚,引发市场系统性风险。

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大致朝着三个方向展开:一是突破现有制度和分业监管约束的制度套利性创新,二是以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推出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性创新,三是以资产证券化和非标融资为核心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的创新。这三类创新很大程度上由于机构的趋利动机在市场上自发进行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令人担心的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制度套利性创新步伐过快,已经超出了现实的监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助长了金融机构不正当的盈利模式。制度套利性创新的急剧膨胀,不仅突破了现有法规,冲击了现有的监管体系,也导致了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极度畸形化,蕴藏着巨大风险。

最近,各金融监管机构都在加强监管方面纷纷“亮剑”,对于金融改革和创新都是十分必要的。证监会负责人撰文指出:“要坚决查处欺诈发行、违法披露、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老鼠仓行为等违法行为”。同时证监会严格查处了一批违规违法的机构和个人,对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警示和教育作用。这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三,业务转型、机构整合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

这几年,金融改革和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各个金融机构由于战略眼光的高低和业务转型的快慢,市场出现明显分化。有的强的变得更强,有的弱的变得更弱,但是也有的机构市场排位一路上升,有的机构市场排位下滑不止。有的机构在技术人才准备不足、内部风险控制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匆匆开展创新业务,导致重大事故。所以,业务转型的成败决定金融机构的兴衰存亡。

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牌照管理和价格保护下的垄断收益,导致金融机构普遍创新动力不足。但在金融同业合作和竞争中,业务牌照壁垒将会逐步弱化,而规模与渠道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市场化程度对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起到更大的决定作用。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要保持并培养自身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基于自身优势参与金融价值链同业合作,在金融风险合理定价和分摊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机构的分化整合,从以“监管套利”为核心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金融创新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第四,顺应潮流,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进入新时代,人类都将在“网络化”环境下生存。面对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金融机构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互联网金融。可以肯定,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将会以超过人们预料的速度颠覆传统金融服务的理念和模式,也会以超过人们预料的速度侵占传统金融服务的市场份额。大变在即,何去何从?我们要么顺应潮流,奋起直追,要么消极观望,坐以待毙,此外别无选择。

第三篇:优化金融环境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优化金融环境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保障。只有金融产业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才能共同推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历史经验和实践表明,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实体经济稳步推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不仅是金融良性健康运行的内在需求,也是实体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体经济不仅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也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我国超过95%的实体经济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正是当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优化金融环境,落实好各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有助于吸纳就业、科技创新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的广大中小企业,从而引导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自身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诸多因素导致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复杂而又严峻。在新情况和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改革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效率,而且可以满足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需要。金融改革与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提离不开金融环境的安全稳定。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要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优化金融环境,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不断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实现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共同繁荣。要健全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机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确保主要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泛滥,从而有效防范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为实体经济提供便捷服务。金融基础建设是金融正常运行、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便捷高效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金融基础建设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会计标准、征信体系、公司治理、反洗钱体系、支付清算体系等。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环境的主体,其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齐全、金融资源配置和流动是否高效有序、组织体系是否完备等直接决定金融环境的未来走向,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服务效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金融业的经验,积极建设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金融管理总部,进一步完善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的管理和调控,重点发展对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外资银行等区域金融管理总部的建设,并为各类金融总部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培育和引进商品、股权等金融要素市场;完善保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着力建设一批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金融、投融资行业协会的自我完善;建立良好的行业信用体系和及时准确发布行业信息。

第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社会环境。信用环境对金融安全稳定和金融运行效率、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以及资金流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环境是金融环境良好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成为信用高地,才能吸引各类资金的进入,在全社会形成诚实信用的良好氛围。应不断深化以区域信用、社区信用、农村信用以及企业信用为主题的信用工程建设;重点做好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和推进营销创新,积极提升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层次和水平,逐渐完善中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和营销机制,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提升金融效率,加强信贷资产自由流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内的流动速率较为缓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扩大信贷投放,改变长期偏低的贷存比长期偏低现状,是改善金融环境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要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出台相关办法,有效激发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的积极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放宽准入条件,支持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机制,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积极推进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缩短授信审批和办理贷款时间,提升金融服务层次和水平。

第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良好的金融法治保障体系。针对当前经济金融活动中存在的恶意拖欠贷款、非法集资以及逃废银行债务等违规或违法行为,尽快研究和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构建良好的金融法治保障体系,以确保健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如,出台相关金融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法律职责,保护金融合法权益以及规范金融行为,加大对金融违规犯罪的打击力度等。

第五,加强金融监管,密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极为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加强金融监管,密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信贷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依据信贷资产行业、区域分布现状,积极进行信贷资源配置与优化,优先支持“三农”经济、小微企业以及个人消费,同时做好贷款的投量、投速等的有机管理和控制。深入调查和研究,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资产流动性。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对贷款实行全程精细化管理,确保放款和收款自如。另外,重点监管和规范民间借贷资本的规模、流向、借贷操作方式等,从而有效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应对未来金融领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现代金融系统,着力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推进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第四篇:周济:促进工程科技繁荣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键入文字]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强有力的发动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日益突出,带给人类社会空前的巨大利益。

我国古代的工程科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当时的中国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经济总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所有重大工程高科技领域中都开展了研究开发工作,在一些很重要的领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工程科技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亿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大大提升了我国综合竞争力。二是工程科技推动了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支撑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发电、航运、生态调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作用;率先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优化了我国的能源资源配置;不断增强的钢铁和石化创新能力,支撑我国成为材料和化工的生产消费大国。三是工程科技在促进民生改善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以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0%的人口,13亿人民丰衣足食;医疗卫生科技快速发展,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当前的76岁,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工程科技惠及民生,造福百姓。

当前,我国的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战略转折点,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变坏、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是要依靠科技力量,最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从依靠资源、投资、低成本等要素驱动,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优势上来。

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不断深化。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新一轮工业革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我国的现代化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一方面,新一轮工业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我国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就算实现了工业化,还是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远远甩在后头。另一方面,我国可以通过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依靠工程科技创新,发挥后发优势,“并联式”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工程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强大驱动力。未来30年到50年,我国仍将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我们要充分利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国的先进技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部署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切实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要坚持有所为、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有所不为,抓住核心关键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实现工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抓住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这个关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把创新成果尽快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五篇:深圳2012金融新政--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着重解决实体产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努力实现全市经济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结合深圳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业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当前,深圳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制约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创造“深圳质量”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迫切需要金融业重点加大对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支持,推动深圳整体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深圳金融业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认识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作用,为新时期深圳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市、区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要将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信息沟通长效机制,积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金融资源对实体产业的支持服务力度,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主动向社会公布重大发现规 划、产业布局规划、重大政策、重点工程立项等信息,提高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各区(新区)要大力支持银企合作,切实做好各项服务,构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组织覆盖面广、多层次的银企洽谈会和对接活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要坚持“审慎宽容、有扶有控”的监管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 和关键环节的资金支持,推动实现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共生发展、互利共赢。

二、强化金融融通功能 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均衡增长

(三)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确保信贷总量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运行节奏相衔接,积极采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法人金融机构在满足信贷总量调控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深圳信贷投放力度。非法人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总行(总公司)的支持,将深圳作为金融资源投放的重点区域。2012年,实现“两个高于、两个不低于”目标,即全市各项贷款增速高于经济 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同期贷款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余额超2100亿元,增量不低于380亿元,增速不低于我市全部贷款平均增速6.5 个百分点

(四)拓宽直接融资市场资金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上市、再融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

功能。2012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不低于30家,首发和再融资累计募集资金突破500亿元。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研究制定区域集优债等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服务方案并推动实施。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资金不低于600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回购累计成交金额超6000亿元,扩大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试点,争取深圳高新技术园区纳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第二批试点范围,推动有潜质的园区企业到代办股份系统挂牌,推进前海股份交易所建设,规范企业股权流动和股权融资,率先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

三、强化金融调控功能,推动经济战略转型

(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围绕加快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加大对战略性新 兴产业信贷支持。2012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超200亿元,贷款增速不低于20%,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鼓励各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我市 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新兴产业聚集壮大。对战略性新兴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通过简化审批程序、给予土地优惠、加大财政奖励等方式,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改制上市。2012年,力争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上市家数突破权势新上市家数的60%。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特点的中小企业私募债 和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大力发展设备租赁业务,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科技等企业对融资租赁服务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材料、超材料等产学研联盟和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在现有信息、生物、超材料、新能源四只国家创业投资基金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设立前海股份投资母基金,支持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进金融创新,打造全国金融要素交易、创业投资、财富管理和中小创新性企业融资中心,培育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相关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贸易物流融资,针对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 端物流液态,探索开发供应链金融、航运金融、贸易融资、订单质押和股权质押等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鼓励金融资源重点投向深圳“十二五”规划中布局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探索在前海推动金融业与航运业的有效结合,争取设立航空、航运金融租赁公司,并开展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试点。

(七)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充分满足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业态项目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采取联合贷款、杠杠收购贷款等形式,支持深圳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点企业开展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展和丰富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中心市场功能,探索建立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珠宝钻石交易中心等新型要素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旧工业园区等产业载体升级改造,促进新兴产业、高端项目

落地。争取国家批准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自有资金,满足总部企业资金管理需求。

(八)推进“绿色信贷”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将信贷资源投向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企业和产业,有限加大对我市节能重点工 程项目、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等信贷投放,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探索推动深圳排污权交易 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企业排污权交易试运行工作,创新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发展。

四、强化金融培育功能,构建小微企业服务

(九)建立和完善差异化的银行信贷监管制度,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以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尽职免责制度,合理定价为重点,在审批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定价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动态调整小微企业信贷监管标准。争取监管部门支持,适当将贷款风险容忍度 提高至5%,存贷比指标按规定的控制线上浮不超过5个百分点。

(十)加强小微企业专营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小微企业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银行业机构设立小微企业企业融资服务中心,事业部和产品 研发中心等专业机构,鼓励在小微企业比较密集的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以及大鹏新区、坪山新区、光明新区、龙华新区4个功能新区增设营业支行网点。2012年,力争权势银行支行网点不低于1450家,新增不少于30家,其中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和4个功能新区新增家数不少于20家,鼓励和引导更多 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名额,实现盐田区和4个功能新区各设立1家,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2012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不低于80亿元,新增贷款累计超过200亿元。规范发展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促进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相互合作,2012年融资担保机构新增融资担保额不低于480亿元。

(十一)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服务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争取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抵押贷 款、租金收入质押贷款、高薪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小额循环贷款和无抵押贷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稳步发展信用贷款、鼓励金融机构采取组合担保、互助联保和 支票授信等各种信用增级方式,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探索发展信贷资产转让,信托资产转让市场,推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大力推动实现中小企业贷款联保增信计划,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联保增信平台。

(十二)规范银行服务收费,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引导和支持银行业机构全面落实中国银监会关于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政治部规范经营的相关文件,严格遵循“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费让利”原则,坚决禁止各种附加在贷款业务上的不合理收费,杜绝变相提高利率、搭售金融产品、虚增中间业务收入等行为,主动让利企业,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十三)探索利用保险资金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创新各类保险产品和业务,进一步拓宽保险营销渠道,根据不同企业的资 信等级设置浮动费率。继续落实对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鼓励小微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进行保单融资。积极探索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鼓 励保险资金参与投资深圳小微企业项目,购买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等。

五、强化金融先导功能,促进实体经济自主创新

(十四)大力扶持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做实做好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吸引更多创投和 股权投资类企业落户我市,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发起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天使基金,支持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壮大。鼓励符合条件 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或金融机构在我市发起设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的各个专门领域的专业投资基金或具有产业引导作用的母基金,助推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创新性民营企业发展和前海开发开放。2012年,力争我市股权投资企业突破2500家。

(十五)积极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建立科技按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有效机制,完善科技金融结合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 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创新我市科技研发资金资助方式,通过再担保、联保贷款、集合债、银政企合作梯级贴息等机制,有效保障和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 作。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补偿机制。推进信用担保,科技保险创新发展。鼓励各金融机构在深设立专营性业务创新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提升金融产 品科技研发和金融科技产业化发展能力。

(十六)推进前海金融创新,构建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贷产业体系。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大力推进前海开展场外交易市场发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深港银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利用香港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支付前海开发开放和重点产业发展。争取更多前海地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在香港发展人民币债券,拓宽实体产业领域债务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机构通过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及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加大对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及专业服务等产业的信贷支持。加快组建各类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创新性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服 务市场主体。推动新型要素交易平台建设,畅通以资金为核心的各类要素交易环节,提升要素市场金融服务层级。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基础设施,支持跨国企业在前海设立全球结算中心。

六、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保障社会民生普惠建设

(十七)切实做好普惠民生各项金融服务,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重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登记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及技校毕业生、农 转居失业人员、归国留学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随军家属及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等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不断扩大受众覆盖面,积极推进消费金融 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试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着力扩大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推动金融IC卡

升级运用,拓宽小额消费运用领域。引导和支持第三方支付服务行业规范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发展小额消费信贷保险和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大力推动各类涉及公共利益的责任保险发展,稳步开展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试点,扩大商业车险的费率浮动范围。

(十八)切实保障社会民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市政府投融资任务和城市更新项目,优先满足轨道交通三期、沿江高速、抽水蓄能电站和核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社会投资范围,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进行水务、环保、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事业和民生领域。支持各金融 机构配合市、区政府探索保障性住房投融资体系,扩宽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稳步推进保险资金以债券和股权形式参与投资社会医疗事业、基础设施项目、保障性住房投资和养老服务机构。

七、强化金融扶持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外溢发展

(十九)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外汇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便利企业贸易 外汇收支活动,促进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推广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提高境内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探索研究第三方支付机构外汇业务需求,建 立跨境电子商务与支付特点的管理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深圳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需求,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力度,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覆盖面 和影响力。积极创新各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促进企业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深入开展对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各类项目的人民币贷款业务,满足企 业“走出去”过程中对本币的需求。继续扩大以深圳为基地的跨境人民币代理行清算网络的覆盖面,为境内外企业提供高效跨境人民币清算服务。积极组织辖内商业 银行和试点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培训,促进深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二十)推进外汇服务和业务创造,进一步提升我市金融外汇服务水平。支持外汇主管部门稳步推进非金融机构办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提高开办 外币带兑业务机构比例,便利境内外旅客货币兑换,服务我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开展外汇政策宣传活动。增强涉外主题合规意识,营造良好的本外币兑换环 境。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申请远期结售汇、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业务经营资格;进一步加强全球先进管理、跨境融资和离岸金融等 方面的业务创新力度,综合运用国际贸易融资、内保外贷、境外融资贷款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手段,扶持外溢型企业实现汇率避险保值。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 针对外向型企业外汇避险工具的专业业务培训,逐渐提高和增强外向型民营企业对外汇金融衍生品的认知度和综合运用,提升涉外主体的经营能力。

八、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二十一)充分利用财税资金杠杆作用,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扶持作用,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将银行参与信用再担保体系和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的贡献度纳入

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指标体系,与财政资金分存业务比例挂钩,引导银行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提升现有信用再担保体系、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的融资服务作 用。通过安排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政府增信资金,降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门槛。鼓励各区(新区)根据辖区内产业布局,结合特建发、投控和地铁集团市级三大融资平台功能研究制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小企业融资子报体系。突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公益服 务功能,重点服务战略型新兴产业内的中小微型企业。制定融资性担保机构实际代偿损失的补偿政策,即中小企业“集合担保信贷”计划。大力促进商业性融资担保 机构发展,鼓励民营、外资等各类资本参与深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再担保体系为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和增信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区 级政府发起并采取多方出资方式组建融资性再担保公司,加入我市再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担保支持体系。

进一步简化金融机构呆帐核销手续和审核程序。税务部门要提高审核进度和工作效率,促进金融机构及时化解不良资产,防止信贷收缩。全面落实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对小额担保贷款实施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研究金融机构抵债资产处置税收政策。结合增值税转型完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进一步落实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及补充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资金 企业、股权投资资金管理企业,给予一次性落户奖励、“两免三减半”和租房补贴等一揽子财税奖励和资助。鼓励各区(新区)政府制定支持股权投资企业政策措 施,引导股权投资类企业为符合我市产业规划发展方面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环境。结合小额贷款试点情况,适时研究推出扶持我市小额贷款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协助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宣传力度。

(二十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驻深金融尽管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牵头,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依托鹏元征信有限公司和 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等专业机构,联合和共享信用信息,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统一征信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十三)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和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各政府部门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对高利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非法政权等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态势,构筑金融安全区,确保金融资本真正用于实体经济。

下载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

    2021关于金融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工作意见[推荐五篇]

    2021关于金融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工作意见范文为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

    金融业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面对当前实体经济有效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中低端产品与服务产能过剩的同时,高端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

    浅谈金融体制改革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精选5篇)

    浅谈金融体制改革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在国际上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的完善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

    深圳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深圳: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方式......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由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有关部门为......

    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更好服务国计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