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时间:2019-05-14 01:2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业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业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第一篇:金融业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面对当前实体经济有效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中低端产品与服务产能过剩的同时,高端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矛盾的化解指明了方向。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三去一降一补”,无一例外都需要金融的着力推进。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江苏金融改革应立足于满足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提升金融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江苏真正落到实处。

一、江苏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江苏gdp稳居全国第二,江苏金融在信贷投放、直接融资、保险保障等方面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1394亿元,位列全国第三。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江苏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对江苏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较高,对于加快转型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我国金融体系一直以国有大中型银行为主导,间接融资比重远大于直接融资。江苏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也不例外,贷款仍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即使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实体经济的间接融资成本仍然较高。据2015年江苏银行业数据显示,江苏地区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普遍超过3.5%,农村金融机构甚至超过5%;企业贷款利率执行基准下浮的比例不足10%,多数企业贷款利率执行基准甚至上浮,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务不规范及抵质押物不足,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幅度较大。融资成本的高企使得急需资金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力度不够。出于资产安全的考虑,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要客户的服务定位,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一方面,金融资源大量投入实力雄厚、有强担保或有资产抵押的大中型企业,对个体经济、“三农”、担保不充分的小微企业支持不足;另一方面,对传统行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入较多的金融资源,对尚未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的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资源投入相对不足。金融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金融创新步伐需进一步加快,金融业态平衡发展有待加强。从金融创新看,江苏地区直接融资发行规模呈快速增长势头,直接融资的规模和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尽管如此,面对融资主体不断提出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江苏金融产品的创新仍有较大空间。现阶段,江苏地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和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整体仍不高,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社会化融资业务还需加快发展,轻资产企业在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上存在一定困难,创新业务的品种、渠道和内容都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从金融业态现状看,江苏有一定优势,但各种业态发展不平衡,与江苏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比如,江苏保险业的业务创新深度与国内一些发展较好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江苏金融租赁业具备规模的金融租赁公司数量不多,群体有待进一步壮大。

金融风险传导扩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加大。江苏社会融资规模逐年上升,但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经济运行环境下,一些地区和企业的风险不断暴露。局部地区担保链风险集聚并爆发,且有蔓延迹象;钢铁、船舶、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先后暴露,并向上下游企业扩散;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上升,并逐渐向大型企业蔓延;部分效益不佳企业占用大量银行资源,依靠外部融资借新还旧,债务规模越滚越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有所显现;少数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企,部分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出现倒闭的情况。随着金融风险的传导、扩散,江苏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资产质量压力。

二、推进江苏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方向

当前,江苏实体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金融资本的着力推进至关重要。江苏金融改革要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出发点,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加强对各类资本流动的规范引导,不断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畅通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渠道。坚持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为核心,以完善江苏当前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深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市场化程度、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小微企业融资体系为着力点,优化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好金融的杠杆、工具作用,全面助推江苏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找准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要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金融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江苏金融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不断丰富金融市场层次,持续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简化并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效率。

拓宽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活动的有效路径。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大量民间资本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领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低水平扩张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矛盾,造成资源错配进而导致资源浪费,也给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潜在风险。江苏金融改革应充分利用好民间资本活跃度高这一优势,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方式和机制,激发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合法有效地参与实体经济发展,为金融支持实体发展提供多渠道资金来源。

三、推进江苏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策略

1.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能力

提高融资成本实惠向经济实体传导的有效性。推动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足够多元的市场主体和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下,促进市场信息的有效流通共享,创造条件强化实体经济对融资主体和产品的知悉、评价和选择能力,确保经济实体分享到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带来的融资成本实惠。

加强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切实降低经济实体融资的担保成本。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运行需要,扩大现有抵押、质押品认定范围,推广各类型收益权、实物生产资料的抵押、质押贷款创新,推动风险担保基金建设,通过政府担保基金、企业集群担保基金等方式,形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融资风险共同体,降低小微担保融资成本。创新融资还款方式,切实降低经济实体接续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设计“年审制”、循环贷款、“无间贷”等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还款方式,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减少融资过程中的结构性摩擦,降低小微企业接续融资成本。华夏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网络贷”、“年审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降低经济实体融资信用成本。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信息平台、信用评价、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体系的建设,健全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组织,搭建完善的金融信用平台,不断缓解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努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成本。

2.优化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加大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力度

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经济任务的进程中,金融业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江苏未来产业空间布局,制定更具导向性的融资政策,持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了解产业发展所处阶段、面临瓶颈和金融需求,重点对升级转型、技术创新以及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融资需求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落后行业,尤其是“两高一剩”行业,以及落后产能、技术水平低下的企业,逐步限制金融支持并适时退出,倒逼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

扩大有效供给,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行业、生命医药行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科技贷款绿色通道。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与绿色信贷领域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工业融资产品创新,鼓励发展能效融资、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排污权抵押、碳排放权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积极支持国家政策鼓励专业技术突出、管理规范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减排工程承包企业、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大力推动创业金融成长,解决初创企业者的融资困难。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结算、信贷、咨询等全流程、标准化的金融服务,针对具有广阔成长空间的项目和契合政府发展政策的企业优先提供金融服务。

加大薄弱环节金融投入,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引导和调动金融机构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和投入,有针对性地制定特色化经营、个性化服务、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战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小微企业聚集区成立特色支行、专营机构、科技企业专业服务机构、金融事业部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等经济实体资金需求的可获得性;引导村镇中小金融机构、专业化金融服务公司和平台找准市场定位,鼓励其专注于为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与服务;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在做好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同时,在省内积极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业务。

3.培育多元化金融供给主体,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银行业竞争和创新力。进一步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同目前市场形势与政策规定相适应、兼具协调机制的管理体系。一是发挥银行业产品创新研发优势,创新金融工具。引导银行业重视金融工具的创新,拓宽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鼓励银行业创新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二是顺应消费信贷和第三产业特点,稳步推进非耐用品的消费信贷、分期付款发展,加快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等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三是发挥银行业信息技术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借鉴移动互联的平台思维,搭建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的服务网络,加快设计移动银行客户端,突破传统物理网点的束缚,实现客户的流动性获取与管理。

加快普惠金融推广,构建多层次供给体系。发挥各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找准市场定位,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引导银行业强化区域金融服务,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小微金融债;有效发挥各类新型机构的互补优势,进一步丰富江苏金融业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有效补充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健全和完善民间资本监管机制,加快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登记管理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建设。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机制,引导更多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4.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力维护金融稳定

在推进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风险,金融业资产质量势必面临严峻考验。因此,要深化金融监管协调改革,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加强过剩产能和行业的风险管控。重点加强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严重过剩和潜在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监测分析,不断提高风险监测水平和监测数据质量,准确及时掌握风险状况,加强风险监测预警。二是创新风险化解手段,区别对待不同阶段的困难企业,探索资产证券化、贷转债、贷转优先股等方式化解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确保金融业健康平稳发展。三是积极响应并配合地方政府推进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工作,不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顺利完成地方政府的债务置换,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第二篇: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国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目前,四大银行以赚取利差为其主要的收入,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为3.5%,贷款基准利率为6.56%,利差达到3.06%,贷款利率过高,导致实体经济盈利减少,实体经济萎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做实体经济。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的认识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的调整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更有效率的发展我国经济。

一、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业的发展

第一,金融业的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外部环境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第二,金融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的发展随时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和金融血液的灌输,其筹资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借助各种各样的途径和金融工具,不仅可以分散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解决或缓解资金需求,更提高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效率。这样,金融业的发展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第三,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会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金融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现在,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作为实体经济的后盾,更在诸多的方面引领者实体经济的走向。也就是说金融业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金融业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

(二)、金融市场依赖于实体经济

第一,实体经济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金融发展无法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血液和可能。

第二,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新的要求。正是这 些要求才使得金融市场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金融市场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

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标志。金融市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金融市场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冰岛的破产就是金融业畸形发展导致的严重恶果,所以,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最终归宿。

二、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四大原则

1、一视同仁原则。既然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功能,因此,我们就应对它们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而不能对任何一方采取歧视态度,以免顾此失彼。哲学讲究和谐统一,在经济发展的这个天平上严重的歧视金融或实体经济都是对现存经济体系的严重破坏。

2、统筹兼顾原则。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就不应该对它们任何一方采取偏颇的态度,在宏观经济的规划上,在战略的部署上,在人才的培养上,在措施的运用上,都应统一谋划。

3、均衡发展原则。事实已经证明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都对整个市场经济有促进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它们的速度发展上,在它们的规模形成上,在它们的比例确定上,在它们的计划安排上,都应相互兼顾。

4、协调一致原则。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还会告诉我们,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形式或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就有极大的可能会出现或产生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要么是实体经济脱离金融而独自发展,要么是金融市场超越实体经济而“突飞猛进”。事实证明,后者是主要现象,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因此,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经济的产生或出现,就必须要强调协调一致的原则。

三、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第一,金融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因为金融来自实体经济,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面向实体经济,金融虚拟膨胀肯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 2 响。特别是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必然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加速泡沫经济的形成,甚至带来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

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出现,以及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使得金融虚拟化发展得更加进化,泡沫经济范围更广泛,损害程度也更严重。对我们国家来说,金融业面临实体经济就是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违规,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金融业必须服务实体经济,正常情况下资源运动应该反映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需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也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渡膨胀,和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得越来越远,就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吸引全社会证券资本通过股票、债券、票据、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不断的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实现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

第三,金融业必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践已经在证明,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配合良好的时候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金融过渡发展与产业的关系渐行渐远,就有可能危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以贷款为主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所以银行必须切实改进现金管理、理财咨询、风险评估等业务,严厉控制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只有这样才能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四、总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国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必须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金融业的大政方针。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尽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是使命光荣,意义深远。

第三篇: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各项事业的保障。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虚拟经济,特别是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的有力支持服务。

近年来,金融业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服务机制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金融运行环境不断改善。然而,综观金融业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出现了较明显的波动,面临各种困难,少数企业甚至陷入困境,其中不少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问题十分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引导推动金融业提升支持服务能力,改善服务状况,切实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围绕本区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内容,深入各银行机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及相关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对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使金融业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金融业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金融机构把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优化实体经济信贷投放结构,满足余杭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据统计,2012年9月末,金融机构投放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余额658.7亿元,比年初增加66.8亿元,同比多增22.2亿元。新增实体经济贷款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重达77.9%,占比同比上升27.5个百分点。从实体经济贷款投向看,中小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其他贷款占比也明显扩大。9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576.4亿元,比年初增加48.6亿元,同比多增11.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6.7%,增速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又比6月末上升4.9个百分点,并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8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65.7亿元,比年初增加8.7亿元,同比多增2.1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8.4%,增速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比6月末上升1.9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加快,贷款支持比例与三产产值比例的融合度越来越高,2011年末三产产值比例为5.9:52.5:41.6,对应的银行和小贷公司资金支持比例为6.7:53.9:39.4。总体来看,余杭区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工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近年来,余杭区通过不断引进新设银行机构、现有银行机构增加营业网点数等方式,使得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目前余杭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1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家,商业银行29家。支行级银行机构主要集中在临平,160个营业网点已遍布于各个镇街,网点覆盖率达100%,促进了信贷资金供给的均衡化和金融服务的全覆盖。此外,设有保险机构网点30余个,证券期货机构6家,融资性担保机构14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尚有两家小贷公司正在筹备中,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机构也开始发展。金融体系的持续完善,有效扩张了融资规模和渠道,有利于促进辖区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从而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主体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

(二)金融服务机制不断完善

辖区内银行机构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将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一是设立实体经济金融服务专业团队。为确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各银行机构纷纷设立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小企业金融中心”、“小微金融服务中心”等各种形式的专业服务团队,并走村入企开展走访调查,掌握实体经济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设计特色的服务方案,切实解决实体经济资金问题,提升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融合度。二是明确实体经济领域的信贷工作目标。各金融机构根据“存量调整、新增优化”的原则,明确了支持实体经济信贷导向政策,对新增实体企业客户数和授信规模都做了下限要求。如余杭农村合作银行明确2012年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新拓展小微企业客户数200家,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5亿元。部分银行明确对贷款金额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不列入信贷规模控制范围。大部分银行表示计划将新增信贷额度的90%以上投向实体经济。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纳入个人业绩考核,引导信贷客户经理转变热衷于做大做强的经营理念,鼓励其投身于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中,部分银行在业绩考核中增加了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投放的考核内容,并占据了一定权重,进一步激发客户经理支持实体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为有效解决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贷款难题,辖区内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一是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调查显示,区内的主要资金需求主体是小微企业和“三农”,但因其抵押担保条件不足,融资困难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为有效满足该类融资主体的资金需求,区内金融机构在创新贷款品种上做了很多尝试,先后推出国内信用证、联保贷款、订单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逐步满足实体经济重难点领域的融资需求。以支持“三农”为例,区内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丰收小额贷款、“物权通”贷款、“社贷通”贷款、“加盟商”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农村住房改造”贷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以及村民担保一日贷等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贷款规模和受益农户数均有不断增加。二是努力完善金融服务方式,包括创新营销服务方式和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区内部分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实施以“网格化服务、网络化营销和网点式经营”为核心内容的“三网战略”,创新营销服务方式,建立分级营销服务机制,实行全面营销,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辐射能力和受益面。在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方面,则主要通过加快电子结算渠道建设、抓好网上银行和支付宝卡通业务拓展工作、拓展“市民卡”金融服务功能等方式进行。三是不断探索研究新的金融产品。余杭农村合作银行已出台《余杭农村合作银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实施办法》,目前正联合农业部门积极策划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浙商银行也在试点推出“免保应急贷”;人民银行余杭支行也将借鉴温州经验,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动,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开展农房抵押贷款。

(四)金融运行环境不断改善 为保持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人民银行和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改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人民银行主导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作用越来越明显,征信系统所出具的信用报告正日益成为企业和个人日常经济交往最权威的资信证明。到2012年9月末,企业征信系统已经为近5000户企事业单位(其中含近1500余家尚未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了基本信用档案,各银行网点均开通查询用户终端;个人征信系统也已为所有与银行发生过信贷往来的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农村信用环境也得到日益改善,至2012年9月末,20个乡镇(街道)、327个村(社区)、农户13.28万户中,已评定信用乡镇2个,信用村(社区)171个,信用户6.3万户,其中信用户评定覆盖面达47.4%。二是金融运行稳定有序。人民银行实施“两管理、两综合”工作,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保持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完善,控制风险能力较强,不良贷款总体较好。到2012年9月末银行机构不良贷款9.39亿元,不良贷款率0.84%,低于全省0.5个百分点。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环境建设,不断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包括通过大力发展信用担保产业、实施贷款风险补偿、加强与中信保合作、完善银行考核激励机制,出台应急周转资金及再担保风险补偿政策、强化政银企合作力度等方式,合理引导银行资金流向,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金融业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余杭区金融业各机构近年来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成绩显著,值得肯定。但是,也应该看到,离余杭实施产业兴区、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门,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不少矛盾和不适应性,需要努力加以破解,进一步改善余杭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优势发挥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余杭区2010年12月被正式列入全省第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单位,十二五规划也将金融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但真正的举措并不多,没有明显的突破性的发展。根据余杭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所处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金融业也没有获得与此比较优势相适应的领先发展水平。在金融发展政策引导方面有待加强,现有的政策扶持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广,不少小企业享受不到切实的优惠政策,需要整合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政府与金融业、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工作机制也有待建立和改进。

金融与实体产业是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关系。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金融业的发展。从余杭的实体经济状况来看,“低、小、散”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大,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明显的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总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制造业多数属于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且附加值不高的传统产业,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研发机构,没有拥有发明专利,缺乏具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产品。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区位优势发挥不够充分。这一情况的存在制约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二)金融业整体发展滞后与实体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余杭区金融机构发展较齐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一应俱全。从银行业来看,余杭区是商业银行机构最为齐全的县市区之一,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外,先后有26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驻余杭;从证券公司来看,2011年末,共有中信金通证券、浙商证券等证券营业部4家;从保险公司情况来看,共有财产险经营机构26家,寿险经营机构14家。尽管金融机构比较齐全,但是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现象也较明显。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占绝对比重,证券、保险规模偏小,信托、租赁业更是空白,并缺乏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中介机构和财务顾问、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难以满足今后余杭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层面反映的情况来看,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离企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金融机构办事效率较低。一些银行机构热衷于争夺优质客户,而不屑于为困难客户提供支持服务。一些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出于对成本、利润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相对较弱,认为给中小企业贷款花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贷款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再者,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高,市场上还缺少有效分散、转移风险的工具,使得金融机构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顾虑较多。另外,银行机构之间业务同质化竞争情况普遍,造成银行的“贷款难”和企业的“难贷款”同时存在。

(三)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与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需要之间存在矛盾

截止2012年9月末,余杭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424.8亿元和1120.7亿元,整体资金供给实力有待于增强。在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占较大比重,地方法人机构业务规模份额逐年下降,在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力上都处于相对劣势。

余杭区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产值贡献率达到80%以上,就业贡献率达90%以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动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但余杭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与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贡献率还存在一定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明。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占企业总数的覆盖率大约为30%,有大约40%的中小企业还无法通过信贷渠道获得资金。当前余杭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缺口巨大。

(四)融资方式单一与实体经济发展融资多元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世界范围的经验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融资是将社会储蓄资金有效转化为长期投资、促进企业资本形成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方式。但余杭金融的融资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直接融资比例过小。据统计,目前止,上市企业仅4家,融资额仅23.73亿元,另外除了个别国有公司发行过企业债以外,其他中小企业还未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或集合信托债等实现直接融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银行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融资模式将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特别是像余杭这样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地区,直接融资发展的滞后,大量的民间资本缺乏正规的渠道转化为投资资本,使得民间融资中高利贷活动活跃,基于这种金融结构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致使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有相当一部分要靠地下金融来满足,其融资成本往往要比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高出30%—40%,甚至更多,过高的民间借贷使这些微小企业、初创企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严格制约其发展步伐,更造成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五)实体经济运行成本高企与融资成本压缩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越来越大,特别是工资成本,增长幅度很大,其他成本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加上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出口和国内消费不足,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堪忧,不少企业出现亏损。在此情况下,企业不仅面临融资难,还受到融资贵的困扰,除官方规定利率外,个别金融机构还设臵不合理的放贷附加条件,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对极大多数企业来说没有实质意义的“转贷”手续,增加了企业额外负担,同时也有可能增加个别工作人员的利益输送风险;有些企业的承兑汇票无法贴现,而付费委托中介机构却可以轻松办妥,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企业既提高了成本,又增加风险;对极个别恶意设臵的“转贷”陷阱,实质上是人为转嫁风险的不道德行为,应予制止。

三、金融业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金融资源配臵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实现金融与实体产业良性互动、共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积极推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为契机和抓手,改善本区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以推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为契机和抓手,用足用好相关政策。要深入研究“金融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利好,主动、及时、全面了解金融政策和金融运行动态,争取上级金融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规模、对重点产业项目资金支持服务力度上予以较大的倾斜。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在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进行更多更有效的探索创新,为余杭实施“产业兴区”战略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是建立相关工作机制,促进政府与金融单位的协调和合作。金融业的管理体制有别于其他领域,作为区级政府,如何打造辖区内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但只要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在这方面是可以有作为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政府与金融业的协调和合作关系,在垂直体制和金融法规制约条件下,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工作协调和合作机制,及时掌握实体经济对金融方面的需求以及金融业的运行状况,发现预兆性、潜在性的风险,协调处理银企纠纷、防止连锁反应等。对于支持服务本区实体经济发展力度大、效果显著者,可以在资源配臵、财政资金存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三是发挥余杭比较优势,争取上级金融部门更多更大的支持。余杭区域三面拱卫杭州主城区,区位和交通优势特别明显,其次是余杭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再一个是省级、市级金融机构有往余杭拓展机构和后台的意向,政府可以借“金融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东风,密切与上级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联系,加强协调和合作,争取上级金融界对本区实体经济和其他建设更多更大的支持。

四是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提高金融业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政府可以研究出台激励辖内金融业单位积极支持服务本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奖励政策,制定若干定量和定性的指标,定期进行科学合理测评,对支持服务本区实体经济发展有功单位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激发引导各金融部门及其个人为余杭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扩大社会融资规模,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一是加强政府、金融界与企业的协作协调,促进信贷总量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各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高度重视信贷投放问题,确保信贷总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节奏相衔接。商业银行的各分支行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流动性,保持信贷投放均衡增长,有效发挥“支农支小”的主力军作用。积极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未来几年,信贷增长力争实现“三个高于”,即贷款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幅,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幅。

二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契机,大力助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强化企业上市工作,力争已列入计划的企业尽早通过上市。积极有序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促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规范健康发展。着力引进海内外创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探索推动场外市场建设,改善企业股权融资环境。

(三)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继续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开发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争取增加对分支机构的信贷授权,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小微企业的信贷激励机制,适当放宽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考核要求,允许商业银行将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占用。

二是落实对外贸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办好出口买方、出口卖方信贷业务,并充分运用内保外贷、开具出口信用证、出口保函等方式,积极为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产品和稳定海外需求的外贸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对出口形势较为严峻的行业给予重点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争抓订单。

(四)发挥金融调控功能,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确保重点项目、产业的资金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发展实体经济,打造产业余杭”战略思路,对区政府确定的重大投资项目,加强对接,优先安排信贷资金。要加大对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五城一基地”和各镇街经济平台实体经济建设发展。

二是加快银企对接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排出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加大银企融资对接力度,扩大工业融资总量,助推工业经济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部署,着力加大对物流、科技等生产服务业,商贸流通、旅游等生活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的信贷支持,通过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稳妥处理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问题。坚持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投融资平台贷款处臵原则,根据不同的还本付息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稳定或逐步压缩贷款存量,控制新建项目,确保续建、在建重大民生项目资金需求,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政府要切实加强投融资平台的整合和管理,完善经营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妥善处臵存量风险,提升运行水平。

(五)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保障社会民生领域建设 一是促进房地产行业稳定健康发展。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支持适度的普通商品房建设,积极支持农民拆迁安臵房和保障房建设。对于综合实力强、市场信誉好、资产负债率合理的普通商品房开发项目继续给予常规性的信贷支持。

二是重视金融促就业工作。进一步做好对高校毕业生、农村拆迁转移劳动力、青年、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创业支持,推动部门间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进一步扩大金融促进创业就业的政策覆盖面。

(六)加强政策引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一是降低实体企业融资综合成本。加强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充分考虑小微企业和涉农经济主体承受能力,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杜绝不合理收费。严格执行监管部门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活动的要求,规范银行业收费行为,不得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强制其再到相关担保机构办理担保,不得通过以贷转存、存贷挂钩、以贷收费、委托贴现、浮利分费、借贷搭售、一浮到顶、转嫁成本等方式变相增加企业借贷成本。二是改进为企业的金融增值服务。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融资洽谈活动,创新活动方式,搭建零距离对接、高效率洽谈、低成本融资的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企业派遣金融顾问,通过“量身定做”、“贴身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收取服务费而不提供、少提供相应服务,不得以“财务顾问费”、“咨询服务费”等为名变相提高贷款利率。

(七)积极发挥担保和保险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保障作用 一是健全融资性信用担保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支持各类担保公司采取并购联合,引进嫁接等形式,与区内和国内外有实力的担保机构合资合作,做大做强。探索建立性的多层次、多功能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担保公司的信用评级和征信管理体系,推动建立银行机构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息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二是发挥保险保障融资功能。加快推进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应收账款质押保险,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推进高效农业保险,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扩大责任保险在公共场所和高危行业等领域覆盖面。鼓励和引导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重大民生工程、重点基础设施和大型龙头企业项目。

(八)用好财税政策,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一是实行财政性资金存款与银行贷款实绩挂钩办法,按照贡献度确定财政性资金在各商业银行的存放比例,制定相应的具体办法,并将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各方监督。

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落实和完善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企业、科技保险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放宽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简化税务部门审核金融机构呆账核销手续和程序,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及时核销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损失。

(九)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银行业竞争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经济与科技小微企业的作用。

二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积极进行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产品多样化程度和金融服务个性化水平。不断扩大抵押物范围,对发展前景好、信用观念强的企业,积极推广基于研发风险、应收账款、仓单、订单、股权、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收费权、动产等抵质押融资产品,发展担保类、承诺类等表外创新业务。构建金融创新发展长效引导机制,加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充分挖掘和释放金融创新发展潜力。

(十)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一是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相关部门加大协调和服务工作力度。搞好信贷资金流向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信贷资金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坚决抑制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现象,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自我循环。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对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建立层次清晰的金融风险处臵机制和清算安排。明确风险处臵责任,实行信息共享,推进监管协调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严防系统型、区域性金融风险。二是整顿规范金融秩序。有针对性地加强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严格遵守金融法规政策的社会宣传和教育。采取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中介服务等创新举措,逐步规范民间借贷活动,发挥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活动,严格禁止机关工作人员和金融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禁止中介机构参与承兑汇票贴现等正常的金融业务。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机构的全面监测及有效监管,促进其依法合规经营。

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打击非法集资,普及金融知识,大力倡导“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理念,提高金融消费者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尊重金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健全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畅通金融消费者维权渠道,最大限度地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四是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金融管理部门推动、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金融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推进“信用余杭”建设。探索建立金融服务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地方金融服务环境。同时,推动信用镇街建设,积极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为金融业加快改革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第四篇:金融业应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业应服务于实体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也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这些年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金融中心城市遍地开花、产权和衍生品交易所多如牛毛、居民理财产品爆发式的增长、民间借贷和融资银行过分膨胀等。

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自我创新、自我膨胀,导致了资本配置失衡,产业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出现了空心化趋势。虚拟经济虚胖必然助推和加速金融资本、资产、资源的泡沫化,同时也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小企业融资困难。产业资金流失、实体经济失血,国民经济虚弱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变相证券化、债权化、资本化,所以地下的影子经济和金融虚拟经济激进发展,正在极大地冲击实体经济,导致经济目前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人为空心化。

金融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因为金融来自实体经济,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房地产和金融投机交易,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对经济是有利的;但如果严重脱离资本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会导致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

金融业必须服务实体经济。正常情况下资源运动反映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需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也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渡膨胀,和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得越来越远,就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吸引全社会证券资本通过股票、债券、票据、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不断的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和重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金融业必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配合良好的时机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金融过渡发展与产业的关系就会渐行渐远,有可能危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以贷款为主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所以银行必须切实改进现金管理、理财咨询、风险评估等业务;保险公司要探索房地产、风险基金等新型领域的投资,在资本市场波动中实现保险资金的科学有效管理;证券公司要探索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加快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信托业也需要转变业务结构,业务领域和发展的方式,回归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在金融业大发展的今天,面向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也必然是金融行业、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的神圣使命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第五篇:金融业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金融业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其发展水平一方面集中反映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强弱和经济的繁荣程度,另一方面还是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快慢的主要原因。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关系到中国改革的顺利进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几年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虽然有所增加,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增幅较大,对农村及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相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由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普遍推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战略。这一行为取向无疑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主流是好的,但是与当前县域经济的特点相背离,使县域金融的功能和作用趋向减弱。针对近几年中小的货币信贷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的事实和县域金融功能弱化的趋势,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寻求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念上的突破,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现状

(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刚性增强。首先,县域经济必须要走“兴县”的战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重新优化资源配臵。发展工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工业兴县”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改变扭转落

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走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之路。这就要适度调整压缩农业种植业的比例,加大养殖、蔬菜、林果业的建设。而林果业、蔬菜种植及养殖业的发展所需资金,要远远大于种植业。第三,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做为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第四,加强城镇建设。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对土地进行有效储备,统一收购,做好营运土地的文章;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城镇工贸园区的建设,增强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都要有大量的资金做保证。

(二)县域资金分流严重,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一是邮政储蓄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外流,成为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的“黑洞”。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县级行的贷款权限逐渐上收,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存贷款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三是由于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及学费价格的上涨,每年也需从县域抽走大量的资金。四是随着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的投资理念的提高,加之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造成部分资金流向股票债券市场。

(三)金融信贷支持做为县域经济资金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态势。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和吸引外资成为县域经济资金供给的主渠道。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离开金融的信贷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便会因“缺血”

而萎靡不振。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总体表现是金融信贷投入总量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四)县域民间借贷相对活跃。民间借贷并非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其源远流长。民间借贷在支持县域农村经济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其负效应也不容忽视。

二、业加大支持县域力度的对策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主导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中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是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亟待解决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金融业必须顺应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发挥、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和的合作,为加快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服务,并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金融安全,壮大自身实力。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意识。金融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业是服务行业,应始终坚持客户至上、客户第一的原则。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既是金融业的职责所在,也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前提。金融业赚取的是存贷利差和各种服务的收费,在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实质也是为自己创造效益。必须彻底根除衙门作风,了解县域经济的资金需求,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县域经济的各种金融需求。同时,应主动寻找县域经济优质中的客户,推销贷款、推销其他的业务品种。要保证信贷业务的长

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坚决克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老毛病。要抓好贷后服务工作,贷款的发放只是这项业务的开始,不是终结,良好的贷后服务,对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我国新兴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好的做法,减少对基层行的干预,使基层行能够放开手脚,自主经营。改进有关的考核办法和奖罚制度,使其更为合理,更能体现促使基层行“提高资产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的原则,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抓大抓优扶小”的金融服务意识,在强化信贷管理责任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当前机构改革,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县级机构划分为不同级次,适应下放贷款审批权,确定合理的授权、授信额度;对县域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的、科学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特别是要针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的特点,适时给予信贷支持,要像政府培植“税源”一样来培植“信贷效益”增长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

(三)、重新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职能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府及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府、银行、企业对接的“金融平台”,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沟通,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人民银行要有针对性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注入县域经济的货币供应量;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实现市场退出后保留下来的县级机构,必须确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职责,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底限,地方财政应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国家从邮政储蓄中拿出一块资金作为配套,成立专门机构来经营运作;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理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四)、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发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村信和社点多面广,在县级金融市场所占份额将近一半,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非常重要。首先,农村信用社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应逐步启动自营贷款,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布在农村的信用社,重点应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扩大贷款投放面,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同时,应有重点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及时解决他们的资金需求。城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完成支农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应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优质客户群,在服务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信用社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农村信用社要与商业银行合作,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管理层次少、业务审批手续简单,而最大的缺陷则是结算受到制约。为了满足

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弥补缺陷”的原则。通过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借助商业银行的结算渠道,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如代签商业银行承兑汇票,通过商业银行签发银行汇票等。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大力支持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投资机遇,在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同时,为金融机构自身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中间业务在我国金融业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未来金融业的发展,中间业务是其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对已经在大城市开办的业务品种,应尽快在县级金融机构推广。通过业务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机遇,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实现经济与金融共同发展的目标。商业银行基层行对县域内的各种信息,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信用程度等情况掌握较多,因此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及时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下载金融业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业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金融业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发展金融业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金融业的发展对实体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讲,金融业必须依托实体经济。 日前结束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总结了近几年金融工作......

    刺激实体经济发展 发改委煞费苦心[合集]

    刺激实体经济发展 发改委煞费苦心 外需不振,产能过剩,这些因素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的原因。根据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GDP同比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如何刺激经......

    加强同业业务管理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范文模版)

    加强同业业务管理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我国上市银行2012年报同业业务分析 2013年10月15日14:55 肖小和 邹江 修晓磊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发【字号:大 中 小】 表评论 2012年......

    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合集5篇)

    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既是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功能转型的意义所在 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服务的......

    优化金融环境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优化金融环境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保障。只有金融产业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才能共同推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历史经......

    发挥统战优势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发挥统战优势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不断拓展,职能作用不断强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突出。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大学生村官如何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大学生村官如何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大学生村官从2008年正式招考以来,已走过八个年头,已经有很多的大学生毕业生们将自己宝贵的青春时光奉献给了农村,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们沿......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英模文化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加强英模文化的培育,需要努力完善英模人物的选树机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