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2:0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第一篇: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既是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功能转型的意义所在

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服务的本质所在。在2012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要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在我国面临稳定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战略任务的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更是责无旁贷。

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基础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为经济服务,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定律。经济与金融两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实体经济本身对金融功能的需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存续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与核心依据。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银行业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始终应辅助、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稳固,银行业方可持久稳健发展。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健康发展,银行的稳健经营就难以为继,银行利润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经济决定金融”主要体现在,金融是内生于经济发展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自然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需求主要是货币媒介,这就决定了此时的金融发展处于低水平。当经济发展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以后,面对工业化进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货币和信用相互融合渗透,兼具支付功能与融资功能的商业银行逐步形成。随着实体经济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大幅提高,对金融的需求也扩大到风险管理、信息处理、产权分割等多方面,银行也从简单的“融资中介”逐步转变为集提供支付、融资、信息、监控、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于一身的“服务中介”。总之,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既是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功能转型的意义所在。纵观世界经济金融史,我们几乎找不到这样的案例,即当实体经济萧条、衰退时,银行还能够独善其身。如果银行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这种“悬空式”发展可能会带来一时兴旺,但“泡沫”终将破裂,不仅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将摧毁银行业发展的基础。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盲目发展招致恶果的典型案例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前,相关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显著脱离了实体经济,业务结构出现“边缘化”,交易和投资取代传统存贷款业务成为发展的原动力;金融业的创新活动也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结构复杂的各种交易类产品取代了以提供服务为目的业务创新,创新过度造成的信息不透明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风险,泡沫累积到一定程度最终被引爆,不仅欧美金融业首先遭受重创,危机更是通过多种渠道不断蔓延,侵蚀全球实体经济。反观我国,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银行业的直接冲击则相对有限,近年来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而经过此次危机的洗礼,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经营管理情况较好,在国际银行业的地位不降反升。究其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与欧美银行业的情况不同,我国银行业仍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过度创新的情况较少,杠杆率相对较低,风险相对较小,与经济运行的关系也较为紧密,从而能够较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并从实体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充分受益,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总之,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银行业免遭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银行业在危机环境中保持稳健增长的重要基础。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更需要银行业的倾力支持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但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时代,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银行业加大力度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十分迫切。

第一,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5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6%,而美国和欧洲市场占我国总出口的40%,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增长放缓或者陷入衰退,我国的出口需求将随之放缓,出口企业利润增长和出口相关的投资同时受到影响,出口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切实稳定外贸发展,离不开银行业更加有效的金融支持。第二,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不利地位,发展基础较为脆弱。尽管我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称号,但现代制造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大多都不由我国掌握。这使我国制造业必须承受国际上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压力,却又无法将成本上升的压力外移,部分企业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推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实现制造业的脱困和振兴,需要银行业施以援手。

第三,广大中小企业的转型难度较大。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最大的弱势就是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单纯依靠劳动密集、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在此次危机中,中小企业遇到发展瓶颈,未来需要在产品创新、技术设备升级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也需要银行业做好“贴身”“贴心”的金融服务。

我国实体经济部门遇到的现实困难不仅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风险,动摇银行业发展的根基,同时也会给银行业的资产安全和风险防范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是银行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更是银行业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对于实体经济旺盛的融资需求,我国银行业的有效信贷资源一直比较紧张。后危机时代,在信贷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银行业一方面必须确保宝贵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银行业必须进一步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和范围,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我国金融业的现状而言,无论是从融资规模还是总资产及其他相关指标看,银行业在我国社会融资格局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事实上担当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角色。2011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8.2%;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712亿元,占比4.5%;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03万亿元,占比8%。三项合计占比超过70%。同时,得益于股份制改革红利的集中释放、实体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和银行自身积极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不良资产率低且比较平稳,盈利稳步增长,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大型银行应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立行之本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处于主导地位。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元,其中5家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为52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的46.6%。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大型银行是名符其实的主力军,担负着首要责任。今后,大型商业银行应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着力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功能。

第一,主动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合理把握信贷增量与投放重点。大型商业银行应主动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各项要求,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在总体信贷政策上,应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银行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实现银行的信贷政策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在信贷总量增长上,应按照总量适度、科学投放的原则,合理进行信贷投放,既要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信贷需求,又要防止信贷增长过快加大通胀压力。再次,在信贷投向上,要做到“有扶有控”,切实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出口结构升级。严控“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的信贷投放,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防止盲目重复建设。最后,在信贷资源区域布局上,应积极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保持银行业援疆、援藏工作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此外,针对当前的经济工作重点,银行业应确保国家已批准开工的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的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合理满足。

交通银行在总体信贷政策上,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本行的信贷政策体系中,实现信贷政策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行业信贷政策覆盖率已达到98%。在信贷投放上,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增量、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既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信贷需求,又防止信贷增长过快加大通胀压力。同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严控“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的信贷投放,突出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人金融业务,严控房地产和融资平台贷款。2011年,交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个人消费贷款占比、中西部贷款占比分别较2010年提高1.63、0.48、0.17个百分点,房地产、融资平台、“两高一剩”贷款占比下降0.04、3.30、0.85个百分点,信贷结构调整取得较好成效。

第二,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渠道和领域。

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开展金融创新必须紧跟实体经济的需求。一是紧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融资需求,在企业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方面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二是紧跟业务往来中的交易和结算需求,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三是紧跟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需求,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四是紧跟规模扩张中的兼并重组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五是紧跟国际化进程中的配套服务需求,为客户的境外贸易结算、投融资等活动提供及时有力的金融支持。

拓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渠道和领域。一是进一步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观念,着力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国际化、综合化发展,加强交叉销售,提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球化、综合化服务的能力;三是着力开发高层次、专业化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大力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升综合财富管理服务能力;四是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严禁一切违规收费行为。近年来,交通银行在通过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来提升服务能力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交行大力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夯实技术基础、完善服务管理和评价体系、搭建创新平台等举措,在社保一卡通、跨境人民币、贸易金融、信用卡、电子支付等重点领域推出了多项产品创新。积极打造财富管理业务特色,持续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巩固和提升在国内财富管理市场上的地位和品牌形象,显著增强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持续推进国际化和综合化发展,实现对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全覆盖。旗下子公司涵盖了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几乎全部金融领域。通过发挥“两化”(国际化和综合化)经营优势,显著提高了与企业客户的合作深度与广度,多渠道满足客户需求。此外,还进一步规范各业务条线服务收费管理,建立了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

交通银行通过信贷、表外业务和理财产品三个渠道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交行4.6万亿元资产中信贷资产占比达58%,主要用于支持实体经济。7000亿元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表外业务和2000亿元理财产品,也都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另外,交行还大力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跨境人民币、离岸金融、信用卡、电子银行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1年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1600多亿元,离岸资产规模达65亿美元,重点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交行还积极打造财富管理特色业务,在沃德网点既服务私人银行客户,也服务小企业。2011年私人银行客户数增长42%,小企业及个人信贷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重达到56%,信用卡的透支额增长70%,电子银行分流率达到66%。交行信托、租赁等子公司的资产达600多亿元,比2010年增长45%,主要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总之,目前的商业银行已有多种渠道、多种工具可以支撑身体经济发展,并非是贷款一条渠道。

第三,持续加强风险防控,以自身的安全运行保障实体经济平稳发展。

发展与风险防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永恒的主题。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信贷资金投向监控,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要认真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贷款新规,密切监测信贷资金流向,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挪用风险,严防信贷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违规流向房市、股市以及挪用于农产品炒作、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其他各类投机炒作领域。另一方面,银行要深入推进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风险排查,特别是要加强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民间借贷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引导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交通银行一直将风险防控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2011年不良贷款率降到1%以内,其中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不到1%,融资平台的不良率不到0.5%,“两高一剩”产业的不良率不到2%,均保持在低水平。交通银行的逾期贷款率不到1%,内评法15级中的13~15级贷款占比1%,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五级分类的真实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自贷款新规颁布以来,交通银行认真落实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信贷投放。目前交通银行按照贷款新规走款的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例接近90%,确保了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对房地产贷款,交通银行严格实施名单制管理,加强抵质押物的动态估值和持续管理;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重点管好现金流半覆盖和无覆盖的平台贷款;针对民间借贷,重点加强了对已排查出涉及民间融资的客户和新准入客户的管理,严防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转移。

第四,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不但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不但要支持那些风险低、收益稳定的成熟行业和企业,更要加大对诸如“三农”、小微企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对这些领域的信贷投放,保证其信贷增速不低于平均增速;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质押、“三农”客户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因素,积极通过服务模式创新,设计“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有效提升服务能力。

交通银行在加强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重点加强了对小微企业、“三农”、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在建工程等方面的信贷支持,确保对这些领域持续较快的信贷投入。发起设立了四川大邑、浙江安吉、新疆石河子等多家村镇银行,服务“三农”能力进一步提升。设立了小企业业务部,组建了300多家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专营机构,试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专业化经营,实行一条龙服务,培养了一支专职客户经理队伍,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服务。2011年,交通银行零售小企业和个贷增量占比达56%,信用卡贷款增长70%。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达38.1%,较年初提高了1.6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分行贷款占比达27.8%,提高了0.17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交通银行将继续秉承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努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进一步改进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我省不断细化现有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融资奖励等政策。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加大有效信贷支持。如兴业银行长沙分行今年已配备小微企业专项信贷规模20亿元,预计小微企业各类信贷资产全年投放将达50亿元。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将贯穿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这是金融赖以生存的坚实基础。落实国发2号文件,不能就金融谈金融,必须密切联系实体经济的发展。其中,多渠道做好融资工作是其重要体现。主要表现在五个突破:

一是在信贷支持上有突破。缺乏资金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信贷规模过小是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要加大信贷支持,不仅需要各金融机构支持,扩大对我省信贷倾斜力度,还需要金融机构携手,广泛采用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形成资金合力;不仅需要央行予以支持,降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更多资金,还需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利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创新资金运作方式,突破信贷规模限制。

二是在引进、培育和发展金融机构上有突破。金融机构是资金投放的主渠道。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种类型金融机构,以吸引更多外部资金;要大力培育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其壮大资产获得更大信贷规模、走出去吸收更多外地资金、创新金融工具提供更多融资渠道;要支持发展新型金融机构,推动农信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推动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覆盖主要区市县、推动农村互助型融资机构发展。

三是在直接融资上有突破。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增加信贷规模有难度,必须两条腿走路,高度重视直接融资。要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要大力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要探索中小企业联合发债模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格外重要。

四是在资金来源多元化上有突破。除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外,还要发掘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例如争取保险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争取获得国家批准与支持的产业基金;争取设立各种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争取各类国家专项扶持资金和财政贴息资金等等。

五是要在创新金融工具和现金流管理上有突破。要尝试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例如信托、应收账款等进行融资,要运用财务技术进行现金流管理,发挥杠杆作用,放大资金使用倍数。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应该植根于实体经济、面向市场和客户,而不是脱离市场需求的创新,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银行业近年来的表现很不错,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盈利水平,都保持了快速增长。但是,就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而言,我国银行业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应该植根于实体经济、面向市场和客户,而不是脱离市场需求的创新,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这就要求银行真正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征、项目现金流周期、借款人资金运用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产品,确保将信贷资金配置到急需的行业、地区、项目和企业。要认真做好市场需求调查和客户需求分析,探索金融产品多样化的手段,提高金融服务个性化的水平。

当前,银行业有一种转型就收费、贷款就搭售的做法,名为“全面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实为附加贷款条件和产品捆绑销售。这种创新非但没有提高服务效率,反而增加了客户融资成本,影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金融创新不仅要看规模和数量,更要看创新产生的效果,看为社会、为银行创造了多少新价值。要创造出有利于增加客户收入、提高服务效率的新产品;创造出有利于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和财务成本的新流程,增强盈利能力;创造出有利于资本节约的新业务,降低资本占用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前盛行的各种结构性衍生金融工具,看似创造了短期效益,暂时转移了风险,但并没有真正化解风险,只是将风险后移和藏匿。

金融创新不应只解决当前问题,而应着眼长远,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应把防范风险贯穿于金融创新的全过程,在产品设计上强化风险管控,全面评估创新产品收益与成本的对称性,不涉足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在操作流程上强调规范运作,深入排查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刘溟)

记者从今天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工商银行2012年工作会议上获悉,该行将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以创新的思路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的支持,通过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行将在保持信贷适度、均衡增长的同时,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融资等“四大新市场”,重点发展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三大战略领域”。

一是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融资“四大新市场”,确保其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公司贷款平均增速。

二是持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重点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契合的贸易融资等短期贷款,积极支持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中小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创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是开拓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新兴消费市场,创新以银行卡为载体的小额消费信贷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优质商户、新兴消费业态中的高端商户的合作,大力发展直接消费信贷业务。

四是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发展创新金融工具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国家政策鼓励进入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域,发挥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

五是大力发展银团贷款等业务,更多地利用短融中票、私募债等资本市场工具,运用创新方式支持企业的融资需求。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商银行将把握好降低资本消耗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内在要求,确保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为此,该行将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营结构,努力走出一条资本消耗低、风险控制好、支持经济发展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创造客户价值为根本目的,推进金融创新。把防范风险作为经营工作的生命线,加紧建立更加全面、严格、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贷风险监测预警和超前处置,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稳定。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于对外开放和企业“走出去”。

本报讯(通讯员刘蓉)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支持江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发展,服务民生改善,2011年累计向实体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投放贷款近350亿元。在业务品种上,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贸易融资净增33亿元,占全部公司贷款增量近四成。

江西工行在信贷投放上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突出加强对实体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新增贷款70%以上投向工业企业、医院、旅游等实体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在产品创新上以实体经济客户为中心,围绕实体经济客户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探索出涵盖公司信贷与投行业务等跨专业的多种产品组合营销方案,有效推动公司与投行业务联动发展。如对江西蓝恒达并购案的营销过程中,探索出“工行并购贷款+鄱阳湖基金+工银国际直投”的组合产品方案,为客户设计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提升服务客户的质量和水平。在融资服务上以实体经济项目为重点,积极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体经济项目,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共梳理了394个项目,涉及项目资金约3350亿元,对特色产业项目、资源高效利用项目等实体经济项目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在贷款授信、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倾斜,着力优化服务体系、开辟“绿色通道”,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与此同时,江西工行通过经营转型,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金融服务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围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完善服务流程,强化产品创新,近三年累计向全省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25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实现年产值近500亿元,利税近90亿元。2011年末,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近1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8倍;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重达43.4%,居工行系统第4位;小微企业客户近1500户,较上年增加930户,增量居工行系统第7位,为全省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我发展 2012-04-13 08:39:19 嘉兴日报平湖分社

4月9日下午,全市2012年金融工作会议暨全市银行系统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动员会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林森在会上强调,金融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共生共荣,要切实发挥好金融系统的杠杆和带动作用,深刻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涵,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市领导王碎社、刘耀明、俞明祥出席会议。

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72.57亿元,同比增长15.41%,各项贷款余额419.25亿元,同比增长14.71%;兴业银行驻平分支机构和安信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相继在我市成立,使我市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全年制造业贷款新增19.4亿元,中小企业新增贷款48.08亿元,实体经济得到了重点支持;信贷结构趋于优化,中小企业得到了有效扶持。今年,我市在继续发挥好金融工作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还将开展全市银行系统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评议活动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至10月上旬结束,将在我市辖区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银行和邮储银行等共13家银行内开展,活动分为宣传发动、征求意见、检查整改、评议总结四个阶段。此次活动将进一步推动银行系统的行风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群众对银行系统的满意率,进一步优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朱林森在充分肯定去年我市金融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指出,做好金融工作是经济转型提升的战略支撑,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服务大局,充分认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朱林森强调,金融系统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切实强化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好保障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各项支农服务水平、保障重点民生工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浙商回归创业、加强信贷资金管理等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和保障;要细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把金融工作摆上重要地位,进一步完善金融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进一步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用金融业的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发展,用实体经济的发展展示金融业的成就。

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碎社对全市金融工作和银行系统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作出具体要求。他指出,要正确估价去年全市金融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的新要求;要加大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突出重点、创新机制、落实责任,扎实开展银行系统民主评议行风活动。

第二篇:建设+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万州:加快经开区建设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三峡都市报2013-01-07

2012年12月31日,万州区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关于研究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区2012年1—6月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情况报告。报告中的一组数据令常委会组成人员感到欣慰:2012年1-10月,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82.1亿元,同比增长19%。这是万州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坚定工作信心,努力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稳定工业增长取得的成绩。

加快万州经开区建设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高峰园控规及中心区城市设计,场平整治4平方公里,完成沿江路、化工园消防特勤中队、污水调配工程、供热中心一期,启动150万平方米征地还房建设,经开大道、玉成大道、上海大道延伸段、廉租房、公租房、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努力保障发展要素,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征收土地1宗101公顷,报经市政府批准征收土地5宗198.89公顷,启动实施征地安置补偿6宗,将高峰拓展区11.83平方公里选定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区;高峰园自来水厂、主次干道及管网等18个项目纳入三峡后续(2011年—2014年)实施规划并计列投资补助。2012年1—10月,万州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339.7亿元,同比增长21.9%。

协调推进园外工业发展

加快镇乡工业集中区建设,编制出台《重庆市万州区镇乡街工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市万州区宝石饰品产业发展规划》,对10个镇乡工业集中区15.47平方公里和10个都市(楼宇)工业园2平方公里开展初步选址,启动长岭和高梁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规,有序推进黄金水岸游艇产业园、大周船舶机械产业园、万州移民生态电子工业园熊家分园前期工作,争取安排大周、小周园外工业用地计划7.67公顷。2012年1-10月,新增园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累计达到123户,完成工业产值142.4亿元。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全区新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成功申报市级技术创新项目35个,1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投入研发资金约2.8亿元,研发新产品145个、108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达到10%。江东机械“齿形件智能化

精密锻造中心”、“复合材料汽车关键零部件在线模压成形技术与装备”项目首次跻身装备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在扩大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加强金融服务、加强财政支持、降低税费负担、改善发展环境等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已争取到位重庆民营专项区切块资金3000万元、市级统筹资金2020万元。

加强服务企业工作

进一步完善定点联系企业、项目跟踪服务、生产运行信息发布机制。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用够支持政策,申报各类项目58个,累计争取财政性资金5583万元。为企业解决各类难题197件,化解矛盾纠纷35起。

第三篇:金融业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面对当前实体经济有效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中低端产品与服务产能过剩的同时,高端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矛盾的化解指明了方向。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三去一降一补”,无一例外都需要金融的着力推进。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江苏金融改革应立足于满足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提升金融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江苏真正落到实处。

一、江苏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江苏gdp稳居全国第二,江苏金融在信贷投放、直接融资、保险保障等方面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1394亿元,位列全国第三。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江苏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对江苏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较高,对于加快转型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我国金融体系一直以国有大中型银行为主导,间接融资比重远大于直接融资。江苏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也不例外,贷款仍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即使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实体经济的间接融资成本仍然较高。据2015年江苏银行业数据显示,江苏地区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普遍超过3.5%,农村金融机构甚至超过5%;企业贷款利率执行基准下浮的比例不足10%,多数企业贷款利率执行基准甚至上浮,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务不规范及抵质押物不足,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幅度较大。融资成本的高企使得急需资金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力度不够。出于资产安全的考虑,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要客户的服务定位,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一方面,金融资源大量投入实力雄厚、有强担保或有资产抵押的大中型企业,对个体经济、“三农”、担保不充分的小微企业支持不足;另一方面,对传统行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入较多的金融资源,对尚未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的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资源投入相对不足。金融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金融创新步伐需进一步加快,金融业态平衡发展有待加强。从金融创新看,江苏地区直接融资发行规模呈快速增长势头,直接融资的规模和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尽管如此,面对融资主体不断提出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江苏金融产品的创新仍有较大空间。现阶段,江苏地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和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整体仍不高,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社会化融资业务还需加快发展,轻资产企业在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上存在一定困难,创新业务的品种、渠道和内容都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从金融业态现状看,江苏有一定优势,但各种业态发展不平衡,与江苏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比如,江苏保险业的业务创新深度与国内一些发展较好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江苏金融租赁业具备规模的金融租赁公司数量不多,群体有待进一步壮大。

金融风险传导扩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加大。江苏社会融资规模逐年上升,但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经济运行环境下,一些地区和企业的风险不断暴露。局部地区担保链风险集聚并爆发,且有蔓延迹象;钢铁、船舶、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先后暴露,并向上下游企业扩散;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上升,并逐渐向大型企业蔓延;部分效益不佳企业占用大量银行资源,依靠外部融资借新还旧,债务规模越滚越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有所显现;少数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企,部分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出现倒闭的情况。随着金融风险的传导、扩散,江苏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资产质量压力。

二、推进江苏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方向

当前,江苏实体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金融资本的着力推进至关重要。江苏金融改革要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出发点,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加强对各类资本流动的规范引导,不断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畅通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渠道。坚持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为核心,以完善江苏当前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深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市场化程度、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小微企业融资体系为着力点,优化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好金融的杠杆、工具作用,全面助推江苏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找准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要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金融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江苏金融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方向,不断丰富金融市场层次,持续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简化并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效率。

拓宽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活动的有效路径。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大量民间资本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领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低水平扩张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矛盾,造成资源错配进而导致资源浪费,也给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潜在风险。江苏金融改革应充分利用好民间资本活跃度高这一优势,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方式和机制,激发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合法有效地参与实体经济发展,为金融支持实体发展提供多渠道资金来源。

三、推进江苏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策略

1.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能力

提高融资成本实惠向经济实体传导的有效性。推动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足够多元的市场主体和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下,促进市场信息的有效流通共享,创造条件强化实体经济对融资主体和产品的知悉、评价和选择能力,确保经济实体分享到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带来的融资成本实惠。

加强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切实降低经济实体融资的担保成本。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运行需要,扩大现有抵押、质押品认定范围,推广各类型收益权、实物生产资料的抵押、质押贷款创新,推动风险担保基金建设,通过政府担保基金、企业集群担保基金等方式,形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融资风险共同体,降低小微担保融资成本。创新融资还款方式,切实降低经济实体接续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设计“年审制”、循环贷款、“无间贷”等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还款方式,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减少融资过程中的结构性摩擦,降低小微企业接续融资成本。华夏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网络贷”、“年审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降低经济实体融资信用成本。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信息平台、信用评价、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体系的建设,健全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组织,搭建完善的金融信用平台,不断缓解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努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成本。

2.优化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加大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力度

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经济任务的进程中,金融业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江苏未来产业空间布局,制定更具导向性的融资政策,持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了解产业发展所处阶段、面临瓶颈和金融需求,重点对升级转型、技术创新以及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融资需求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落后行业,尤其是“两高一剩”行业,以及落后产能、技术水平低下的企业,逐步限制金融支持并适时退出,倒逼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

扩大有效供给,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行业、生命医药行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科技贷款绿色通道。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与绿色信贷领域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工业融资产品创新,鼓励发展能效融资、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排污权抵押、碳排放权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积极支持国家政策鼓励专业技术突出、管理规范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减排工程承包企业、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大力推动创业金融成长,解决初创企业者的融资困难。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结算、信贷、咨询等全流程、标准化的金融服务,针对具有广阔成长空间的项目和契合政府发展政策的企业优先提供金融服务。

加大薄弱环节金融投入,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引导和调动金融机构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和投入,有针对性地制定特色化经营、个性化服务、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战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小微企业聚集区成立特色支行、专营机构、科技企业专业服务机构、金融事业部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等经济实体资金需求的可获得性;引导村镇中小金融机构、专业化金融服务公司和平台找准市场定位,鼓励其专注于为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与服务;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在做好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同时,在省内积极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业务。

3.培育多元化金融供给主体,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银行业竞争和创新力。进一步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同目前市场形势与政策规定相适应、兼具协调机制的管理体系。一是发挥银行业产品创新研发优势,创新金融工具。引导银行业重视金融工具的创新,拓宽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鼓励银行业创新开发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二是顺应消费信贷和第三产业特点,稳步推进非耐用品的消费信贷、分期付款发展,加快发展消费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等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三是发挥银行业信息技术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借鉴移动互联的平台思维,搭建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的服务网络,加快设计移动银行客户端,突破传统物理网点的束缚,实现客户的流动性获取与管理。

加快普惠金融推广,构建多层次供给体系。发挥各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找准市场定位,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引导银行业强化区域金融服务,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小微金融债;有效发挥各类新型机构的互补优势,进一步丰富江苏金融业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有效补充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健全和完善民间资本监管机制,加快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登记管理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建设。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机制,引导更多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4.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力维护金融稳定

在推进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风险,金融业资产质量势必面临严峻考验。因此,要深化金融监管协调改革,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加强过剩产能和行业的风险管控。重点加强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严重过剩和潜在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监测分析,不断提高风险监测水平和监测数据质量,准确及时掌握风险状况,加强风险监测预警。二是创新风险化解手段,区别对待不同阶段的困难企业,探索资产证券化、贷转债、贷转优先股等方式化解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确保金融业健康平稳发展。三是积极响应并配合地方政府推进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工作,不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顺利完成地方政府的债务置换,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第四篇:深圳2012金融新政--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着重解决实体产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努力实现全市经济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结合深圳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业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当前,深圳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制约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创造“深圳质量”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迫切需要金融业重点加大对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支持,推动深圳整体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深圳金融业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认识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作用,为新时期深圳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市、区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要将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信息沟通长效机制,积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金融资源对实体产业的支持服务力度,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主动向社会公布重大发现规 划、产业布局规划、重大政策、重点工程立项等信息,提高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各区(新区)要大力支持银企合作,切实做好各项服务,构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组织覆盖面广、多层次的银企洽谈会和对接活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要坚持“审慎宽容、有扶有控”的监管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 和关键环节的资金支持,推动实现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共生发展、互利共赢。

二、强化金融融通功能 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均衡增长

(三)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确保信贷总量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运行节奏相衔接,积极采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法人金融机构在满足信贷总量调控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深圳信贷投放力度。非法人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总行(总公司)的支持,将深圳作为金融资源投放的重点区域。2012年,实现“两个高于、两个不低于”目标,即全市各项贷款增速高于经济 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同期贷款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余额超2100亿元,增量不低于380亿元,增速不低于我市全部贷款平均增速6.5 个百分点

(四)拓宽直接融资市场资金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上市、再融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

功能。2012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不低于30家,首发和再融资累计募集资金突破500亿元。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研究制定区域集优债等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服务方案并推动实施。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资金不低于600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回购累计成交金额超6000亿元,扩大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试点,争取深圳高新技术园区纳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第二批试点范围,推动有潜质的园区企业到代办股份系统挂牌,推进前海股份交易所建设,规范企业股权流动和股权融资,率先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

三、强化金融调控功能,推动经济战略转型

(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围绕加快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加大对战略性新 兴产业信贷支持。2012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超200亿元,贷款增速不低于20%,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鼓励各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我市 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新兴产业聚集壮大。对战略性新兴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通过简化审批程序、给予土地优惠、加大财政奖励等方式,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改制上市。2012年,力争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上市家数突破权势新上市家数的60%。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特点的中小企业私募债 和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大力发展设备租赁业务,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科技等企业对融资租赁服务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材料、超材料等产学研联盟和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在现有信息、生物、超材料、新能源四只国家创业投资基金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设立前海股份投资母基金,支持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进金融创新,打造全国金融要素交易、创业投资、财富管理和中小创新性企业融资中心,培育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相关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贸易物流融资,针对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 端物流液态,探索开发供应链金融、航运金融、贸易融资、订单质押和股权质押等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鼓励金融资源重点投向深圳“十二五”规划中布局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探索在前海推动金融业与航运业的有效结合,争取设立航空、航运金融租赁公司,并开展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试点。

(七)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充分满足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业态项目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采取联合贷款、杠杠收购贷款等形式,支持深圳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点企业开展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展和丰富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中心市场功能,探索建立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珠宝钻石交易中心等新型要素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旧工业园区等产业载体升级改造,促进新兴产业、高端项目

落地。争取国家批准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自有资金,满足总部企业资金管理需求。

(八)推进“绿色信贷”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将信贷资源投向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企业和产业,有限加大对我市节能重点工 程项目、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等信贷投放,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探索推动深圳排污权交易 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企业排污权交易试运行工作,创新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发展。

四、强化金融培育功能,构建小微企业服务

(九)建立和完善差异化的银行信贷监管制度,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以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尽职免责制度,合理定价为重点,在审批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定价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动态调整小微企业信贷监管标准。争取监管部门支持,适当将贷款风险容忍度 提高至5%,存贷比指标按规定的控制线上浮不超过5个百分点。

(十)加强小微企业专营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小微企业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银行业机构设立小微企业企业融资服务中心,事业部和产品 研发中心等专业机构,鼓励在小微企业比较密集的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以及大鹏新区、坪山新区、光明新区、龙华新区4个功能新区增设营业支行网点。2012年,力争权势银行支行网点不低于1450家,新增不少于30家,其中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和4个功能新区新增家数不少于20家,鼓励和引导更多 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名额,实现盐田区和4个功能新区各设立1家,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2012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不低于80亿元,新增贷款累计超过200亿元。规范发展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促进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相互合作,2012年融资担保机构新增融资担保额不低于480亿元。

(十一)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服务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争取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抵押贷 款、租金收入质押贷款、高薪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小额循环贷款和无抵押贷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稳步发展信用贷款、鼓励金融机构采取组合担保、互助联保和 支票授信等各种信用增级方式,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探索发展信贷资产转让,信托资产转让市场,推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大力推动实现中小企业贷款联保增信计划,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联保增信平台。

(十二)规范银行服务收费,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引导和支持银行业机构全面落实中国银监会关于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政治部规范经营的相关文件,严格遵循“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费让利”原则,坚决禁止各种附加在贷款业务上的不合理收费,杜绝变相提高利率、搭售金融产品、虚增中间业务收入等行为,主动让利企业,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十三)探索利用保险资金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创新各类保险产品和业务,进一步拓宽保险营销渠道,根据不同企业的资 信等级设置浮动费率。继续落实对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鼓励小微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进行保单融资。积极探索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鼓 励保险资金参与投资深圳小微企业项目,购买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等。

五、强化金融先导功能,促进实体经济自主创新

(十四)大力扶持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做实做好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吸引更多创投和 股权投资类企业落户我市,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发起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天使基金,支持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壮大。鼓励符合条件 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或金融机构在我市发起设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的各个专门领域的专业投资基金或具有产业引导作用的母基金,助推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创新性民营企业发展和前海开发开放。2012年,力争我市股权投资企业突破2500家。

(十五)积极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建立科技按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有效机制,完善科技金融结合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 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创新我市科技研发资金资助方式,通过再担保、联保贷款、集合债、银政企合作梯级贴息等机制,有效保障和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 作。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补偿机制。推进信用担保,科技保险创新发展。鼓励各金融机构在深设立专营性业务创新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提升金融产 品科技研发和金融科技产业化发展能力。

(十六)推进前海金融创新,构建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贷产业体系。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大力推进前海开展场外交易市场发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深港银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利用香港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支付前海开发开放和重点产业发展。争取更多前海地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在香港发展人民币债券,拓宽实体产业领域债务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机构通过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及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加大对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及专业服务等产业的信贷支持。加快组建各类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创新性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服 务市场主体。推动新型要素交易平台建设,畅通以资金为核心的各类要素交易环节,提升要素市场金融服务层级。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基础设施,支持跨国企业在前海设立全球结算中心。

六、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保障社会民生普惠建设

(十七)切实做好普惠民生各项金融服务,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重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登记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及技校毕业生、农 转居失业人员、归国留学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随军家属及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等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不断扩大受众覆盖面,积极推进消费金融 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试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着力扩大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推动金融IC卡

升级运用,拓宽小额消费运用领域。引导和支持第三方支付服务行业规范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发展小额消费信贷保险和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大力推动各类涉及公共利益的责任保险发展,稳步开展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试点,扩大商业车险的费率浮动范围。

(十八)切实保障社会民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市政府投融资任务和城市更新项目,优先满足轨道交通三期、沿江高速、抽水蓄能电站和核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社会投资范围,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进行水务、环保、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事业和民生领域。支持各金融 机构配合市、区政府探索保障性住房投融资体系,扩宽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稳步推进保险资金以债券和股权形式参与投资社会医疗事业、基础设施项目、保障性住房投资和养老服务机构。

七、强化金融扶持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外溢发展

(十九)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外汇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便利企业贸易 外汇收支活动,促进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推广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提高境内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探索研究第三方支付机构外汇业务需求,建 立跨境电子商务与支付特点的管理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深圳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需求,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力度,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覆盖面 和影响力。积极创新各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促进企业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深入开展对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各类项目的人民币贷款业务,满足企 业“走出去”过程中对本币的需求。继续扩大以深圳为基地的跨境人民币代理行清算网络的覆盖面,为境内外企业提供高效跨境人民币清算服务。积极组织辖内商业 银行和试点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培训,促进深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二十)推进外汇服务和业务创造,进一步提升我市金融外汇服务水平。支持外汇主管部门稳步推进非金融机构办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提高开办 外币带兑业务机构比例,便利境内外旅客货币兑换,服务我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开展外汇政策宣传活动。增强涉外主题合规意识,营造良好的本外币兑换环 境。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申请远期结售汇、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业务经营资格;进一步加强全球先进管理、跨境融资和离岸金融等 方面的业务创新力度,综合运用国际贸易融资、内保外贷、境外融资贷款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手段,扶持外溢型企业实现汇率避险保值。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 针对外向型企业外汇避险工具的专业业务培训,逐渐提高和增强外向型民营企业对外汇金融衍生品的认知度和综合运用,提升涉外主体的经营能力。

八、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二十一)充分利用财税资金杠杆作用,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扶持作用,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将银行参与信用再担保体系和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的贡献度纳入

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指标体系,与财政资金分存业务比例挂钩,引导银行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提升现有信用再担保体系、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的融资服务作 用。通过安排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政府增信资金,降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门槛。鼓励各区(新区)根据辖区内产业布局,结合特建发、投控和地铁集团市级三大融资平台功能研究制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小企业融资子报体系。突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公益服 务功能,重点服务战略型新兴产业内的中小微型企业。制定融资性担保机构实际代偿损失的补偿政策,即中小企业“集合担保信贷”计划。大力促进商业性融资担保 机构发展,鼓励民营、外资等各类资本参与深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再担保体系为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和增信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区 级政府发起并采取多方出资方式组建融资性再担保公司,加入我市再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担保支持体系。

进一步简化金融机构呆帐核销手续和审核程序。税务部门要提高审核进度和工作效率,促进金融机构及时化解不良资产,防止信贷收缩。全面落实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对小额担保贷款实施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研究金融机构抵债资产处置税收政策。结合增值税转型完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进一步落实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及补充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资金 企业、股权投资资金管理企业,给予一次性落户奖励、“两免三减半”和租房补贴等一揽子财税奖励和资助。鼓励各区(新区)政府制定支持股权投资企业政策措 施,引导股权投资类企业为符合我市产业规划发展方面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环境。结合小额贷款试点情况,适时研究推出扶持我市小额贷款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协助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宣传力度。

(二十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驻深金融尽管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牵头,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依托鹏元征信有限公司和 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等专业机构,联合和共享信用信息,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统一征信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十三)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和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各政府部门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对高利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非法政权等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态势,构筑金融安全区,确保金融资本真正用于实体经济。

第五篇: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各项事业的保障。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虚拟经济,特别是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的有力支持服务。

近年来,金融业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服务机制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金融运行环境不断改善。然而,综观金融业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出现了较明显的波动,面临各种困难,少数企业甚至陷入困境,其中不少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问题十分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引导推动金融业提升支持服务能力,改善服务状况,切实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围绕本区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内容,深入各银行机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及相关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对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使金融业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金融业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金融机构把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优化实体经济信贷投放结构,满足余杭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据统计,2012年9月末,金融机构投放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余额658.7亿元,比年初增加66.8亿元,同比多增22.2亿元。新增实体经济贷款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重达77.9%,占比同比上升27.5个百分点。从实体经济贷款投向看,中小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其他贷款占比也明显扩大。9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576.4亿元,比年初增加48.6亿元,同比多增11.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6.7%,增速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又比6月末上升4.9个百分点,并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8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65.7亿元,比年初增加8.7亿元,同比多增2.1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8.4%,增速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比6月末上升1.9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加快,贷款支持比例与三产产值比例的融合度越来越高,2011年末三产产值比例为5.9:52.5:41.6,对应的银行和小贷公司资金支持比例为6.7:53.9:39.4。总体来看,余杭区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工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近年来,余杭区通过不断引进新设银行机构、现有银行机构增加营业网点数等方式,使得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目前余杭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1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家,商业银行29家。支行级银行机构主要集中在临平,160个营业网点已遍布于各个镇街,网点覆盖率达100%,促进了信贷资金供给的均衡化和金融服务的全覆盖。此外,设有保险机构网点30余个,证券期货机构6家,融资性担保机构14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尚有两家小贷公司正在筹备中,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机构也开始发展。金融体系的持续完善,有效扩张了融资规模和渠道,有利于促进辖区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从而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主体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

(二)金融服务机制不断完善

辖区内银行机构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将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一是设立实体经济金融服务专业团队。为确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各银行机构纷纷设立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小企业金融中心”、“小微金融服务中心”等各种形式的专业服务团队,并走村入企开展走访调查,掌握实体经济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设计特色的服务方案,切实解决实体经济资金问题,提升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融合度。二是明确实体经济领域的信贷工作目标。各金融机构根据“存量调整、新增优化”的原则,明确了支持实体经济信贷导向政策,对新增实体企业客户数和授信规模都做了下限要求。如余杭农村合作银行明确2012年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新拓展小微企业客户数200家,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5亿元。部分银行明确对贷款金额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不列入信贷规模控制范围。大部分银行表示计划将新增信贷额度的90%以上投向实体经济。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纳入个人业绩考核,引导信贷客户经理转变热衷于做大做强的经营理念,鼓励其投身于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中,部分银行在业绩考核中增加了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投放的考核内容,并占据了一定权重,进一步激发客户经理支持实体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为有效解决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贷款难题,辖区内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一是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调查显示,区内的主要资金需求主体是小微企业和“三农”,但因其抵押担保条件不足,融资困难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为有效满足该类融资主体的资金需求,区内金融机构在创新贷款品种上做了很多尝试,先后推出国内信用证、联保贷款、订单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逐步满足实体经济重难点领域的融资需求。以支持“三农”为例,区内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丰收小额贷款、“物权通”贷款、“社贷通”贷款、“加盟商”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农村住房改造”贷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以及村民担保一日贷等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贷款规模和受益农户数均有不断增加。二是努力完善金融服务方式,包括创新营销服务方式和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区内部分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实施以“网格化服务、网络化营销和网点式经营”为核心内容的“三网战略”,创新营销服务方式,建立分级营销服务机制,实行全面营销,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辐射能力和受益面。在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方面,则主要通过加快电子结算渠道建设、抓好网上银行和支付宝卡通业务拓展工作、拓展“市民卡”金融服务功能等方式进行。三是不断探索研究新的金融产品。余杭农村合作银行已出台《余杭农村合作银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实施办法》,目前正联合农业部门积极策划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浙商银行也在试点推出“免保应急贷”;人民银行余杭支行也将借鉴温州经验,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动,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开展农房抵押贷款。

(四)金融运行环境不断改善 为保持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人民银行和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改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人民银行主导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作用越来越明显,征信系统所出具的信用报告正日益成为企业和个人日常经济交往最权威的资信证明。到2012年9月末,企业征信系统已经为近5000户企事业单位(其中含近1500余家尚未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了基本信用档案,各银行网点均开通查询用户终端;个人征信系统也已为所有与银行发生过信贷往来的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农村信用环境也得到日益改善,至2012年9月末,20个乡镇(街道)、327个村(社区)、农户13.28万户中,已评定信用乡镇2个,信用村(社区)171个,信用户6.3万户,其中信用户评定覆盖面达47.4%。二是金融运行稳定有序。人民银行实施“两管理、两综合”工作,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保持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完善,控制风险能力较强,不良贷款总体较好。到2012年9月末银行机构不良贷款9.39亿元,不良贷款率0.84%,低于全省0.5个百分点。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环境建设,不断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包括通过大力发展信用担保产业、实施贷款风险补偿、加强与中信保合作、完善银行考核激励机制,出台应急周转资金及再担保风险补偿政策、强化政银企合作力度等方式,合理引导银行资金流向,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金融业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余杭区金融业各机构近年来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成绩显著,值得肯定。但是,也应该看到,离余杭实施产业兴区、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门,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不少矛盾和不适应性,需要努力加以破解,进一步改善余杭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金融生态环境现状与发展优势发挥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余杭区2010年12月被正式列入全省第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单位,十二五规划也将金融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但真正的举措并不多,没有明显的突破性的发展。根据余杭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所处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金融业也没有获得与此比较优势相适应的领先发展水平。在金融发展政策引导方面有待加强,现有的政策扶持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广,不少小企业享受不到切实的优惠政策,需要整合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政府与金融业、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工作机制也有待建立和改进。

金融与实体产业是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关系。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金融业的发展。从余杭的实体经济状况来看,“低、小、散”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大,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明显的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总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制造业多数属于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且附加值不高的传统产业,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研发机构,没有拥有发明专利,缺乏具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产品。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区位优势发挥不够充分。这一情况的存在制约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二)金融业整体发展滞后与实体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余杭区金融机构发展较齐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一应俱全。从银行业来看,余杭区是商业银行机构最为齐全的县市区之一,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外,先后有26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驻余杭;从证券公司来看,2011年末,共有中信金通证券、浙商证券等证券营业部4家;从保险公司情况来看,共有财产险经营机构26家,寿险经营机构14家。尽管金融机构比较齐全,但是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现象也较明显。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占绝对比重,证券、保险规模偏小,信托、租赁业更是空白,并缺乏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中介机构和财务顾问、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难以满足今后余杭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层面反映的情况来看,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离企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金融机构办事效率较低。一些银行机构热衷于争夺优质客户,而不屑于为困难客户提供支持服务。一些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出于对成本、利润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相对较弱,认为给中小企业贷款花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贷款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再者,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高,市场上还缺少有效分散、转移风险的工具,使得金融机构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顾虑较多。另外,银行机构之间业务同质化竞争情况普遍,造成银行的“贷款难”和企业的“难贷款”同时存在。

(三)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与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需要之间存在矛盾

截止2012年9月末,余杭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424.8亿元和1120.7亿元,整体资金供给实力有待于增强。在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占较大比重,地方法人机构业务规模份额逐年下降,在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力上都处于相对劣势。

余杭区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产值贡献率达到80%以上,就业贡献率达90%以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动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但余杭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与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贡献率还存在一定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明。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占企业总数的覆盖率大约为30%,有大约40%的中小企业还无法通过信贷渠道获得资金。当前余杭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缺口巨大。

(四)融资方式单一与实体经济发展融资多元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世界范围的经验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融资是将社会储蓄资金有效转化为长期投资、促进企业资本形成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方式。但余杭金融的融资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直接融资比例过小。据统计,目前止,上市企业仅4家,融资额仅23.73亿元,另外除了个别国有公司发行过企业债以外,其他中小企业还未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或集合信托债等实现直接融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银行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融资模式将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特别是像余杭这样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地区,直接融资发展的滞后,大量的民间资本缺乏正规的渠道转化为投资资本,使得民间融资中高利贷活动活跃,基于这种金融结构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致使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有相当一部分要靠地下金融来满足,其融资成本往往要比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高出30%—40%,甚至更多,过高的民间借贷使这些微小企业、初创企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严格制约其发展步伐,更造成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五)实体经济运行成本高企与融资成本压缩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越来越大,特别是工资成本,增长幅度很大,其他成本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加上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出口和国内消费不足,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堪忧,不少企业出现亏损。在此情况下,企业不仅面临融资难,还受到融资贵的困扰,除官方规定利率外,个别金融机构还设臵不合理的放贷附加条件,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对极大多数企业来说没有实质意义的“转贷”手续,增加了企业额外负担,同时也有可能增加个别工作人员的利益输送风险;有些企业的承兑汇票无法贴现,而付费委托中介机构却可以轻松办妥,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企业既提高了成本,又增加风险;对极个别恶意设臵的“转贷”陷阱,实质上是人为转嫁风险的不道德行为,应予制止。

三、金融业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金融资源配臵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实现金融与实体产业良性互动、共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积极推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为契机和抓手,改善本区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以推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为契机和抓手,用足用好相关政策。要深入研究“金融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利好,主动、及时、全面了解金融政策和金融运行动态,争取上级金融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规模、对重点产业项目资金支持服务力度上予以较大的倾斜。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在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进行更多更有效的探索创新,为余杭实施“产业兴区”战略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是建立相关工作机制,促进政府与金融单位的协调和合作。金融业的管理体制有别于其他领域,作为区级政府,如何打造辖区内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但只要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在这方面是可以有作为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政府与金融业的协调和合作关系,在垂直体制和金融法规制约条件下,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工作协调和合作机制,及时掌握实体经济对金融方面的需求以及金融业的运行状况,发现预兆性、潜在性的风险,协调处理银企纠纷、防止连锁反应等。对于支持服务本区实体经济发展力度大、效果显著者,可以在资源配臵、财政资金存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三是发挥余杭比较优势,争取上级金融部门更多更大的支持。余杭区域三面拱卫杭州主城区,区位和交通优势特别明显,其次是余杭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再一个是省级、市级金融机构有往余杭拓展机构和后台的意向,政府可以借“金融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东风,密切与上级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联系,加强协调和合作,争取上级金融界对本区实体经济和其他建设更多更大的支持。

四是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提高金融业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政府可以研究出台激励辖内金融业单位积极支持服务本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奖励政策,制定若干定量和定性的指标,定期进行科学合理测评,对支持服务本区实体经济发展有功单位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激发引导各金融部门及其个人为余杭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扩大社会融资规模,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一是加强政府、金融界与企业的协作协调,促进信贷总量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各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高度重视信贷投放问题,确保信贷总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节奏相衔接。商业银行的各分支行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流动性,保持信贷投放均衡增长,有效发挥“支农支小”的主力军作用。积极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未来几年,信贷增长力争实现“三个高于”,即贷款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幅,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幅。

二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契机,大力助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强化企业上市工作,力争已列入计划的企业尽早通过上市。积极有序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促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规范健康发展。着力引进海内外创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探索推动场外市场建设,改善企业股权融资环境。

(三)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继续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开发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争取增加对分支机构的信贷授权,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小微企业的信贷激励机制,适当放宽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考核要求,允许商业银行将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占用。

二是落实对外贸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办好出口买方、出口卖方信贷业务,并充分运用内保外贷、开具出口信用证、出口保函等方式,积极为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产品和稳定海外需求的外贸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对出口形势较为严峻的行业给予重点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争抓订单。

(四)发挥金融调控功能,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确保重点项目、产业的资金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发展实体经济,打造产业余杭”战略思路,对区政府确定的重大投资项目,加强对接,优先安排信贷资金。要加大对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五城一基地”和各镇街经济平台实体经济建设发展。

二是加快银企对接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排出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加大银企融资对接力度,扩大工业融资总量,助推工业经济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部署,着力加大对物流、科技等生产服务业,商贸流通、旅游等生活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的信贷支持,通过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稳妥处理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问题。坚持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投融资平台贷款处臵原则,根据不同的还本付息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稳定或逐步压缩贷款存量,控制新建项目,确保续建、在建重大民生项目资金需求,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政府要切实加强投融资平台的整合和管理,完善经营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妥善处臵存量风险,提升运行水平。

(五)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保障社会民生领域建设 一是促进房地产行业稳定健康发展。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支持适度的普通商品房建设,积极支持农民拆迁安臵房和保障房建设。对于综合实力强、市场信誉好、资产负债率合理的普通商品房开发项目继续给予常规性的信贷支持。

二是重视金融促就业工作。进一步做好对高校毕业生、农村拆迁转移劳动力、青年、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创业支持,推动部门间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进一步扩大金融促进创业就业的政策覆盖面。

(六)加强政策引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一是降低实体企业融资综合成本。加强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充分考虑小微企业和涉农经济主体承受能力,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杜绝不合理收费。严格执行监管部门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活动的要求,规范银行业收费行为,不得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强制其再到相关担保机构办理担保,不得通过以贷转存、存贷挂钩、以贷收费、委托贴现、浮利分费、借贷搭售、一浮到顶、转嫁成本等方式变相增加企业借贷成本。二是改进为企业的金融增值服务。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融资洽谈活动,创新活动方式,搭建零距离对接、高效率洽谈、低成本融资的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企业派遣金融顾问,通过“量身定做”、“贴身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收取服务费而不提供、少提供相应服务,不得以“财务顾问费”、“咨询服务费”等为名变相提高贷款利率。

(七)积极发挥担保和保险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保障作用 一是健全融资性信用担保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支持各类担保公司采取并购联合,引进嫁接等形式,与区内和国内外有实力的担保机构合资合作,做大做强。探索建立性的多层次、多功能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担保公司的信用评级和征信管理体系,推动建立银行机构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息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二是发挥保险保障融资功能。加快推进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应收账款质押保险,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推进高效农业保险,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扩大责任保险在公共场所和高危行业等领域覆盖面。鼓励和引导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重大民生工程、重点基础设施和大型龙头企业项目。

(八)用好财税政策,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一是实行财政性资金存款与银行贷款实绩挂钩办法,按照贡献度确定财政性资金在各商业银行的存放比例,制定相应的具体办法,并将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各方监督。

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落实和完善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企业、科技保险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放宽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简化税务部门审核金融机构呆账核销手续和程序,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及时核销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损失。

(九)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银行业竞争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经济与科技小微企业的作用。

二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积极进行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产品多样化程度和金融服务个性化水平。不断扩大抵押物范围,对发展前景好、信用观念强的企业,积极推广基于研发风险、应收账款、仓单、订单、股权、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收费权、动产等抵质押融资产品,发展担保类、承诺类等表外创新业务。构建金融创新发展长效引导机制,加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充分挖掘和释放金融创新发展潜力。

(十)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一是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相关部门加大协调和服务工作力度。搞好信贷资金流向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信贷资金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坚决抑制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现象,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自我循环。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对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建立层次清晰的金融风险处臵机制和清算安排。明确风险处臵责任,实行信息共享,推进监管协调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严防系统型、区域性金融风险。二是整顿规范金融秩序。有针对性地加强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严格遵守金融法规政策的社会宣传和教育。采取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中介服务等创新举措,逐步规范民间借贷活动,发挥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活动,严格禁止机关工作人员和金融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禁止中介机构参与承兑汇票贴现等正常的金融业务。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机构的全面监测及有效监管,促进其依法合规经营。

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打击非法集资,普及金融知识,大力倡导“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理念,提高金融消费者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尊重金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健全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畅通金融消费者维权渠道,最大限度地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四是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金融管理部门推动、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金融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推进“信用余杭”建设。探索建立金融服务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地方金融服务环境。同时,推动信用镇街建设,积极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为金融业加快改革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下载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

    服务实体经济—— 2009弘业期货·江阴站 为了圆满的完成此次讲座内容。现就江苏弘业期货公司与江阴中闽公司的工作职责细致化。具体内容如下: 江苏弘业期货经纪公司方: 1.我......

    刺激实体经济发展 发改委煞费苦心[合集]

    刺激实体经济发展 发改委煞费苦心 外需不振,产能过剩,这些因素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的原因。根据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GDP同比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如何刺激经......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

    深圳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深圳: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市分行将在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框架内,按照上级行部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投放原则,合理控制总量,加强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

    服务实体经济总结

    万联证券南昌营业部2016年度 服务实体经济总结 经济学上,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由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有关部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