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体制改革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1:2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金融体制改革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金融体制改革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一篇:浅谈金融体制改革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浅谈金融体制改革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在国际上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的完善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金融工作必须围绕着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这三项任务。只有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逐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起健全的金融法制,才能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为我国未来的金融市场体系打下夯实的基础,使得我国金融良性循环。

最近几年,金融业蓬勃发展。但是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尽管金融服务的能力一直在有条不絮的上升,但是由于过快的扩张规模,导致金融业并没有想象中一样服务于实体经济,而是有所“脱实向虚”。这是由于最近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原本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蠢蠢欲动。这样既不利益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对金融业自身有所危害。实体经济无法得到资金支持,无法顺利转型,导致国家金融实力受损。

纵观金融的历史长河,全球发生过多起金融危机事件。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不仅对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对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体是毁灭性的打击。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和国家,他们的金融体系存在缺陷:这些国家在他们长期以来的发展中,严重脱离的实体经济,即没有服务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与金融业本就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脱离实体经济的根基,那金融业将自食恶果;失去金融业的支撑,实体经济也将缺乏活力。金融与实体经济两者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服务好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产业链进行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不会脱实向虚,畸形发展。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其经济发展的根基必定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谓重中之重,一个国家要是缺少实体经济的发展,其产业链会出现空心化问题,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障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一片萧条,爆发源头美国,采用了实体经济增长的模式,逐步化解,慢慢恢复经济。前后共用了6年时间,才使得原本崩溃的经济逐渐回到正常运行的轨道中。由此可见,服务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而实体经济中的产业发展以及以后的产业形态高级化将会促进金融资源的再分配,进而影响金融业发展。

习近平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但是我国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缺乏互动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必定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但是融资困难一直是目前无法得到改善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一方面融资成本高,在我国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加快发展,但是间接融资的成本依然较高,这会使得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严重阻碍。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因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以规避风险为目标,故而融资便利的目标以大型企业为主,小微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

2.金融业金融创新不足,金融结构中多层次资本市场未形成。

从国际经验表明来看,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比间接融资的银行体系更富有效率。成熟的市场体制中,应该是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但在我国金融结构中,间接融资占绝大部分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而且,我国金融业政府行政调控多,政府直接插手金融市场的情况也会出现,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上是国有资产绝对控股,一股独大,这样的治理结构及产权结构使银行间竞争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并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创新业务的品种、渠道及内容都不够完善。

3.金融业发展态势不均衡

从各行业发展态势来看,银行业发展稳中趋升。虽然存在降息周期利润受挤压、非银行机构竞争更为激烈等不利影响,但是积极因素更占上风: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增强对信贷规模要求加快增长、银行非信贷业务不断创新发展将带动银行业保持较快发展;同时,银行也在降息周期中延长定价周期,减缓利率降低的不利影响。证券行业发展有较大改善。一是在流动性持续改善、实体经济企稳的状况下,资本市场相对有一定回暖,交易量上升带动营业收入、利润回升,从而带动行业较快增长;二是随着监管层加大对证券公司创新的支持力度,证券行业很多创新业务试点启动(约定回购证券交易、保证金管理等业务),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种类逐步增加,行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带动行业较快发展;三是新三板扩容,一方面丰富了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疏解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带动相关收入较快增长,保险业发展相对平稳。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设计金融体系的顶层方针,改革金融管理体制,提高金融系统效率

在金融领域中,金融危机的实体经济的破坏影响深远。众所周知的08年金融危机,美国就是通过将生产效率提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仅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从金融危机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因此,要全面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体系顶层方针,规划好改革路线图,将改革同步推进。并且要加强金融体制建设,建立一个与我国国情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管理体制。一要加快社会资金的配置格局,形成产融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对落后产能及过剩产能行业,要限制金融企业对其支持,并在适当时机退出,倒逼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对高新技术企业,新兴工业等则需要更多的金融扶持;二要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要以改革的方式着力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多措并举引导实际利率下行,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三要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服务方式。

2.优化金融结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水平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与种类还比较少,要健全以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不断优化金融结构。首先,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使更多资金进行股权投资,减少企业对借贷杠杆的依赖。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积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其次,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等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银行业,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再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构建主流业态与新兴行业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大数据平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稳妥开展综合经营。

3.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要特别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金融运行的市场化,金融监管日显重要,目前已经建成了“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金融监管格局。然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例如,监管部门在金融监管方面过度集中权力,忽视了地方政府、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一行三会”缺少有效协调机制,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同时并存。对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法律制度,形成协调有序的监管机制。二是要严格执行产业法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三是要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金融创新加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大了金融风险。但正是由于金融创新的出现,金融监管也在不断寻求更为有效的体制和运行方式,从而推动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变革。因此,需要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加强对金融创新过程的监管,促进监管手段的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则需要赋予金融机构足够的金融自主权,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事实上,金融领域混业经营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以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合并成一个金融监管机构,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金融产品的特点,实行不同的监管政策;对于不同的行业,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监管幅度;金融创新产生大量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如果监管存在空白、监管标准不统一,极易滋生新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的发展,自律性的内部监管表现得很有效,但也要加强宏观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与深化金融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是要通过强化金融监管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还要特别注意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按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定,任何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规律都是第一性的,要根据实体经济发展规律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切实改变金融业的服务理念、原则、员工结构。我国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信贷原则、风险评价标准等,多是基于发达市场为基础的抽象金融理论,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及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别。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银行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学经济、金融、会计的出身,对产业、行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不甚了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从根本上解决能力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服务理念、服务原则、员工结构。金融从业者尤其是银行机构中要充实、配备具有与产业、行业相关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这样才能知道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的需求、风险点,服务才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实体经济。

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明确机构的功能定位。当前社会上常说传统金融服务门槛高,很多实体经济尤其是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如“三农”、小微企业、学生还有一些创业的群体无法覆盖,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范围及深度。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表明,我国并不缺少大银行,而缺少为社区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因此要通过市场准入等方面措施为商业银行从“跑马圈地”向“精耕细作”转变提供条件。一方面须合理限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跨区经营更要从严把握,防止中小金融机构通过规模扩张做大做强的冲动,从政策上创造条件,培养中小银行服务本地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征信服务机构、担保机构等金融服务机构,强化配套体系建设,使金融机构能够有意愿、有能力、有保障服务实体经济。

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之基础的风险分散、价格发现、激励约束等功能。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大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但以银行机构为核心的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很难对这方面金融需求提供有效的支持。这就需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畅通金融服务供求之间的信息渠道,为生产要素的重组提供便利,为创业、创新提供试错的金融机制。一方面要发展有效的股票市场,建立主板、创业板、三板市场有效支撑的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权益资金;发展有效的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债务性资金;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金融租赁市场,要促进产业和金融业进一步的深度融合。

加快建立规则统一的金融市场,畅通政策传导渠道。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来向各个领域去传递信息,并能够使资金顺畅有效地流动。但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是分割的,有银行间市场、场内市场,还有场外市场等,这些市场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规则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中央银行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传导存在阻碍、时滞甚至出现错乱,金融市场的条块分割也容易导致资金流转不畅、价格发现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不同市场的套利还易产生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协调,强化中央银行监管地位,统一监管规则,推进金融市场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建立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促使金融市场资金能够按照市场化原则在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之间高效的流动。

第二篇: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摘 要】本文以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研究课题,首先详细分析了当前绿色金融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而后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绿色金融;实体经济;金融体系

一、引言

当前,全球处于资源利用过度、气候变暖以及环境污染加剧的威胁中,因此,贯彻节能减排意识、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创新已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广泛重视。在资源逐渐减少、环境日益恶劣的压力下,中国提出了向绿色金融转型的构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金融发展作为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则基于此,详细探讨了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旨在助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参与机构单一

商业银行属于绿色金融的主要实施主体,但基于当前我国银行业绿色金融的实施现状来看,银行业的参与积极性较为低下。对于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仅仅将商业银行包含在内,体系层次过于单一,对于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和鼓励较为缺乏,使之参与度低下。缺乏专业的中介机构,无法为绿色金融项目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使得绿色金融项目面临着较大的交易风险,阻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绿色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类型还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大部分绿色金融产品都是以大型节能减排项目以及环保企业为对象的,且对应的融资产品忽视了融资对象的特征,仅仅对融资渠道进行了重视。另外,绿色信贷中间业务以及环保金融产品还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依然不够成熟,一些基础产品也还处于设计的起步阶段,加之缺少了解绿色金融产品的专业人士,使得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较为迟缓。

(三)缺少绿色金融配套政策

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对绿色文化的认知,其大多不重视现存的环境问题,没有意识到环境破坏的恶劣程度。而政府在此方面出台的配套政策较少,没有为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使得金融机构对于参与绿色金融项目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缺乏激励补偿机制,使得社会资本难以真正投入到绿色产业中,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

(四)绿色金融体系有待健全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但是各主体之间在效益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如绿色保险产品种类较少,所面对的市场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保险缺乏深度和密度。另外,有些地方政府未深入推动绿色发展基金的运作,使得运作效率较为低下。而绿色债券评估、咨询以及环境效益评价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数量也存在缺失,缺乏专业性,在执业过程中不够公平、公正。除此之外,绿色投资主要为金融形式的资本,缺少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投资主体不够丰富。

三、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扩展绿色金融机构范围

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推行的主体,缺乏一定的参与积极性,这对于绿色金融的深入推行造成了制约。对此,国家首先需构建完善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缓解,并给予一定的鼓励,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动员商业银行及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到绿色金融之中。其次,需将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扩展开来。由于政策性银行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所以,若以国家投资的形式在政策性银行中进行“绿色基金”的专门设立,并进行资金的投入,将会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再者,还能够建立专门的“绿色金融机构”。可以以政策性的绿色银行以及绿色担保机构为基础,为有着广阔前景、回报期长的环保项目以及绿色公益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此过程中,绿色银行需对碳金融、绿色信贷以及绿色证券等相关业务进行全力支撑,探讨高质量的混业经营模式,可以在省市一级或者是有着较大绿色投资需求的城市进行分支机构的设立。

(二)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需以国外经验为参考,把握好绿色金融当前的良好发展局势,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使绿色金融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得以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对于银行来说,其需在互联网的带动下逐渐实现“金融互联网”化,对和银行监管相适应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做出探索与构建,加大绿色信贷及绿色理财产品的开发力度,如:在?C券市场进行绿色债券或者是绿色股票的发行,为绿色企业得到直接融资提供帮助;在公共投资领域实施公私资本合作(PPP),通过少量公共资金来对大的社会资本做出引导,以此来为城市低碳交通建设提供公共资金支持。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其为“绿色”企业的上市提供充足的支持,在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允许下为这类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同时,还需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并开发和碳排放量等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使得资金能够更好的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各金融机构也需加强对绿色金融发展有益的服务创新,为绿色企业提供资产管理、融资理财以及财务顾问等一系列金融服务。而对于保险业来说,其则需开发出和节能环保相关的新险种,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险服务,以此为环保建设奠定基础。

(三)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支持

首先,国家需要加快“绿色信贷”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扩大“绿色信贷”规模,以差别信贷政策来提高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其次,健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对企业生产排放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明确税费的征收方法以及制定企业节能减排的详细规定,制定明确的奖惩规则,对表现良好的企业以及制造污染的企业进行分别管理。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财政税收激励机制,以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对绿色金融参与主体进行激励,协调其之间的利益关系。再者,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环保部门需对和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做出及时的披露,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需向环保部门及时提供报告,对于金融监管机构,其则定期对企业环保信息进行录入和更新,形成一个完善的征信系统,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的多层次化。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环境整治监管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和产业空间布局做出全面优化。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当前,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已较为成熟,因此,国内金融机构可以与国际金融公司(IFC)、世界银行(WB)、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国际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学习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的成熟经验,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

(四)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我国需构建一个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基于有限的财政资金来引导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社会资本朝绿色产业中进行投入。对此,首先要优化绿色信贷投放。需对金融机构进行积极引导,使之加强绿色信贷投放的力度,不断调整信贷结构,使信贷规模得到有效扩展。引导财政节能环保自直接补贴逐渐转变为绿色贴息信贷模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强商业金融和绿色银行之间的金融合作,健全风险分担机制,使其放心投放资金。

其次要推动直接绿色融资的发展。需对“审核类”绿色债券审核的程序进行不断的优化,深入探讨债券相关标准。对于绿色债券发债的相关条件需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让发债主体能够更为丰富,从而推动债券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需加快各省市绿色产业基金的设立,为绿色信贷贴息,同时,以种子基金的形式为其他社会资本提供支持。设立专门的绿色担保基金,和绿色担保机构之间互联互融。构建绿色企业上市保荐机制、监督以及退市机制,对绿色股票指数进行全面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

最后为推动绿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中介机构如节能环保等第三方技术类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可以为绿色投资提供更好的监督约束作用。在此过程中,需构建专门的行业协会,加??行业自律,促进其相互交流、相互监督,使执业更为规范,效率更高,并不断完善绿色投资者体系,使之更为多元。

四、结论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当前绿色金融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主要从扩展绿色金融机构范围、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以及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这四点着手,旨在促进我国健康绿色产业的新发展。

(中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北京100036)

参考文献:

[1]潘锡泉.绿色金融在中国: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03):86-89.[2]刘钰俊.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需关注问题及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7(01):76-78.[3]刘琪.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对接[J].时代经贸,2017(25):12-14.[4]实施现金管理综合服务 创新实体经济支持模式――农业银行满足企业综合金融需求能力上新台阶[J].时代经贸,2013(07):72-73.

第三篇: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植根于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一天也离不开金融。今后我们仍然要按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去进行金融改革。

现代经济危机常常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的,而每当危机发生,金融制度就会受到社会的普遍批判,金融产业就成为人人怪罪的对象。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风暴时是这样,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时也是这样。因此每次危机发生,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就一次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以后,经济学界兴起了批判“金融深化”、“金融创新”的浪潮。然而讨论的浪潮未退,亚洲各国经济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很快复苏,速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2008年以来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一直到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海啸”般的巨大冲击,人们对现代金融制度的信心几乎崩溃。在危机最为深重的时候,悲观的看法认为美国经济会从此一蹶不振,欧元体系也可能会分崩离析。

时过五年,事实证明这些看法都过于悲观了。但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悲观的言论最容易摧毁人们的思想理性,从而主导社会舆论,甚至激起大众对于金融业的激愤情绪。正如格林斯潘最近所说:“在造成市场大幅波动方面,恐惧造成的效应至少是兴奋的三倍”。

现在经过危机过后的冷静思考,不少人会承认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其实是相生相伴、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整体。金融并不是导致危机的唯一根源。事实上,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一个谁也不喜欢,但谁也躲避不了的人类学习过程,是社会为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必须支付的学费。尽管我们总是希望少付一点学费,但不能想象市场制度可以完全避开金融危机而逐渐成熟起来。

金融植根于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一天也离不开金融。这是因为人类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始终充满风险的合作过程。如果没有分散风险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人类经济合作的范围就无法拓展,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就无法深入,从而规模效益就无法提高,比较优势就无法发挥,成本就无法持续下降,经济就不可能发展,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进步。比如,如果没有股票市场提供流通性极高的退出通道,风险资本就不会介入高科技创业投资;没有大量风险资本涌泉般的浇灌,高科技的突飞猛进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金融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

人们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价值比较容易认识,对现代金融,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出现以后,其创造价值的作用就不是那么直观。金融产品包括期货、期权、调期等衍生工具的价值,是基于它们的风险规避功能之上的。在全世界成熟的期货市场上,实物交割量不到总交易量的5%,但这决不意味着95%以上的交易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没有那些愿冒风险的金融资本的参与,在高度放大的交易量中提供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那5%的实物生产和流通就会遇到很大的阻滞,承受很大的风险。

当然,金融资产又是一种与心理预期和信息流通速度关系密切的资产。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金融泡沫经常会给实体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我们应该在制度上加以防止,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金融对实体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必须承认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制度经验是宝贵的,值得我们敬畏和学习。今后我们仍然要按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去进行金融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金融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最近10年,包括银、证、信、保在内的金融机构总资产从2002年的24.35万亿增长到2012年底的153.70万亿。为了提升金融产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新一届中央政府已表现出巨大的决心来推动金融改革。最近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已呈现出明显加速的迹象。我们看到,从央行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到存款保险制度日益浮出水面,再到大额可转让存单方案的探讨,利率市场化正在取得实质性突破;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将成为人民币可兑换的试验田;资产证券化和银行真实出表业务的推动,正在加速金融脱媒的进程;从资本市场到整个金融市场都在加快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并在积极探索改变目前各类市场割裂发展的现状;金融机构业务合作与创新也在不断深化,业务边界日渐消解。

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切实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今后一段时间里,金融改革和创新可能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放松管制、鼓励创新是金融改革的突破重点。

本届政府多次强调要简政放权,要减少前置性审批,要把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把企业的权力还给企业。目前,在金融领域除了利率、汇率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以外,在股票债券发行、机构设立、业务许可、金融产品等方面还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前置性、实质性的审批。这些程序复杂、周期过长的管制和审批,不仅阻碍了金融创新,而且成为产生“寻租”腐败的土壤和温床。今后的金融改革应该围绕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可兑换两条主线进行,放松行政性管制和审批,激发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力。

新近挂牌的上海自贸区承担着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行政精简化四项使命。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等在上海自贸区优先试点,彰显了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决心。按照“可复制、可推广”战略部署,上海自贸区的所有实验都对全国具有十分巨大的示范意义。

其次,加强监管、严惩违规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保证。

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对现行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挑战。虽然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但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壮大,以及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深化,各金融机构间已经开始相互渗透,合作与竞争也日益广泛,金融混业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金融各业的资金现已相互打通,风险高度关联,容易导致风险在产品接头环节迅速积聚,引发市场系统性风险。

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大致朝着三个方向展开:一是突破现有制度和分业监管约束的制度套利性创新,二是以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推出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性创新,三是以资产证券化和非标融资为核心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的创新。这三类创新很大程度上由于机构的趋利动机在市场上自发进行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令人担心的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制度套利性创新步伐过快,已经超出了现实的监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助长了金融机构不正当的盈利模式。制度套利性创新的急剧膨胀,不仅突破了现有法规,冲击了现有的监管体系,也导致了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极度畸形化,蕴藏着巨大风险。

最近,各金融监管机构都在加强监管方面纷纷“亮剑”,对于金融改革和创新都是十分必要的。证监会负责人撰文指出:“要坚决查处欺诈发行、违法披露、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老鼠仓行为等违法行为”。同时证监会严格查处了一批违规违法的机构和个人,对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警示和教育作用。这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三,业务转型、机构整合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

这几年,金融改革和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各个金融机构由于战略眼光的高低和业务转型的快慢,市场出现明显分化。有的强的变得更强,有的弱的变得更弱,但是也有的机构市场排位一路上升,有的机构市场排位下滑不止。有的机构在技术人才准备不足、内部风险控制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匆匆开展创新业务,导致重大事故。所以,业务转型的成败决定金融机构的兴衰存亡。

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牌照管理和价格保护下的垄断收益,导致金融机构普遍创新动力不足。但在金融同业合作和竞争中,业务牌照壁垒将会逐步弱化,而规模与渠道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市场化程度对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起到更大的决定作用。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要保持并培养自身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基于自身优势参与金融价值链同业合作,在金融风险合理定价和分摊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机构的分化整合,从以“监管套利”为核心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金融创新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第四,顺应潮流,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进入新时代,人类都将在“网络化”环境下生存。面对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金融机构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互联网金融。可以肯定,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将会以超过人们预料的速度颠覆传统金融服务的理念和模式,也会以超过人们预料的速度侵占传统金融服务的市场份额。大变在即,何去何从?我们要么顺应潮流,奋起直追,要么消极观望,坐以待毙,此外别无选择。

第四篇:优化金融环境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优化金融环境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保障。只有金融产业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才能共同推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历史经验和实践表明,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实体经济稳步推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不仅是金融良性健康运行的内在需求,也是实体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体经济不仅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也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我国超过95%的实体经济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正是当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优化金融环境,落实好各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有助于吸纳就业、科技创新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的广大中小企业,从而引导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自身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诸多因素导致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复杂而又严峻。在新情况和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改革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效率,而且可以满足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需要。金融改革与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提离不开金融环境的安全稳定。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要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优化金融环境,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不断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实现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共同繁荣。要健全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机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确保主要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泛滥,从而有效防范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为实体经济提供便捷服务。金融基础建设是金融正常运行、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便捷高效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金融基础建设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会计标准、征信体系、公司治理、反洗钱体系、支付清算体系等。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环境的主体,其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齐全、金融资源配置和流动是否高效有序、组织体系是否完备等直接决定金融环境的未来走向,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服务效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金融业的经验,积极建设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金融管理总部,进一步完善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的管理和调控,重点发展对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外资银行等区域金融管理总部的建设,并为各类金融总部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培育和引进商品、股权等金融要素市场;完善保险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着力建设一批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金融、投融资行业协会的自我完善;建立良好的行业信用体系和及时准确发布行业信息。

第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社会环境。信用环境对金融安全稳定和金融运行效率、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以及资金流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环境是金融环境良好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成为信用高地,才能吸引各类资金的进入,在全社会形成诚实信用的良好氛围。应不断深化以区域信用、社区信用、农村信用以及企业信用为主题的信用工程建设;重点做好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和推进营销创新,积极提升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层次和水平,逐渐完善中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和营销机制,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提升金融效率,加强信贷资产自由流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内的流动速率较为缓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扩大信贷投放,改变长期偏低的贷存比长期偏低现状,是改善金融环境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要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出台相关办法,有效激发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的积极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放宽准入条件,支持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机制,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积极推进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缩短授信审批和办理贷款时间,提升金融服务层次和水平。

第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良好的金融法治保障体系。针对当前经济金融活动中存在的恶意拖欠贷款、非法集资以及逃废银行债务等违规或违法行为,尽快研究和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构建良好的金融法治保障体系,以确保健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如,出台相关金融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法律职责,保护金融合法权益以及规范金融行为,加大对金融违规犯罪的打击力度等。

第五,加强金融监管,密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极为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加强金融监管,密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信贷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依据信贷资产行业、区域分布现状,积极进行信贷资源配置与优化,优先支持“三农”经济、小微企业以及个人消费,同时做好贷款的投量、投速等的有机管理和控制。深入调查和研究,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资产流动性。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对贷款实行全程精细化管理,确保放款和收款自如。另外,重点监管和规范民间借贷资本的规模、流向、借贷操作方式等,从而有效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应对未来金融领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现代金融系统,着力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推进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第五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督体制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金融工作的内在要求。结合我州实际,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围绕中心,改善服务,金融要努力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经济工作是党的工作中心。当地政府拓展经济的基本思路是什么,重点支持的是什么,大力发展的是什么,这是我们金融部门必须要明确的。如果我们不清楚,与政府的立场不吻合,就谈不上支持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围绕政府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和工作基本目标,积极调整金融工作思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实现金融服务与支持的重心转移,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一)人民银行要积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助推我州经济发展

第一,在制定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时,要强化四个支持。以支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支持支柱企业为重点,推动工业化;以支持交通、电力、通信建设为重点,解决经济发展瓶颈,促进城镇化;以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小额农贷,进一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努力实现信贷品种和数量增加;积极推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扩大再就业。

第二,在加强金融服务时,要立足三个投入。一是建“窗口”,指导投入。结合我州实际制定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指导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筹资、项目资金争取和国债项目贷款配套、金融新产品开发、信贷营销力度,切实加大信贷投放。灵活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央行资金,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运用再贷款手段支持银行和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间合理投放信贷资金,加大对朝阳产业和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资金供给。积极推广票据业务,多渠道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票据业务,鼓励中小企业在商品交易中广泛使用票据,探索发展企业利用票据融资的途径,改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方式。二是抓沟通,促进投入。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金融机构做好上下沟通、银企沟通、银政沟通工作,增进政银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利用银企恳谈、项目洽谈、行长联系会等形式,促进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三是树典型,引导投入。积极推广和宣传银行、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加强信贷营销、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企业诚实守信等方面好的作法和经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确保每年贷款新增20%以上。

(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选准信贷支持载体,多角度支持我州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支持重点产业、商品基地建设。通过信贷资金的倾斜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实行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商业化。突出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主体。要突破所有制、区域、行业、部门界限,广泛吸纳产业链各环节资金,通过资金重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信贷投入,增强农业抗灾保收的能力。农行要在近3年内从中央扶贫贴息组织3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基地建设;信用社力争2年内农村中长期信贷投入达2亿元,全面推进信贷扶贫产业开发工作。

二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快我州工业化步伐。要在企业提高自身经营业绩、提升信用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调整现行贷款审批方式,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贷款发放及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满足中小企业合理资金需求。

三是支持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拓宽我州商品流通空间。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进行小城镇建设,围绕住房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大力支持实施迁徙式扶贫开发,加速小城镇扩容提质和生态建设。针对城乡居民对消费贷款需求,尤其是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等资金需求欲望强烈,商业银行要增加消费贷款品种和比例,支持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加快我州小城镇建设步伐。

四是增加教育信贷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针对我州劳务输出多的实际,大力支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教育信贷业务,推进信贷与科教开发的结合,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推动我州教育、科技的发展。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促进扩大再就业。探索外出务工人员小额贷款联保方式,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促进我州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农发行的机制和功能,调整其经营范围,更多地赋予其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农副产品收购、支持农业开发、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二、深化改革,形成活力,金融要努力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和监管局分设。今年底,金融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成立银监局。人民银行要正确把握职能重心,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作用。银监局要根据自身的职责,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与银监机构要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商业银行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商业银行要用发展的观念、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视角、前瞻性思维正确对待机构改革,整合金融资源,在网点设置上要撤并有度,布局科学,与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相适应。二是要打破行际间的垄断,要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三是在业务发展上,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公平竞争。四是深化金融机构内部改革,形成内部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灵活的内部竞争机制激发活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要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县核算工作和大县设中心社模式,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强化行为约束,更好地为“三农”服务。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更有效地带动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政府要努力成为金融支持经济的“服务器”

(一)进一步深化“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认识,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思想。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千方百计为金融发展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广大群众要进一步增强信用意识,进一步维护这个核心地位;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切实加大改革和管理力度,改善金融服务,巩固这个核心地位,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优化金融运行环境。社会信用环境整治既是当前我州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层次解决我州经济建设的金融支持问题的现实选择。一是严格执法,严惩失信行为。落实州委、州政府已出台的清收方案,切实加大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到逾期贷款的清收,党政干部要带头讲信用,主动立信。二是狠抓金融安全区创建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我州金融安全区创建和资产处置工作虽已启动,但进展缓慢,效果不佳。要支持各金融机构开展专项收贷收息和盘活不良资产活动,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力争3年内我州金融不良资产降到20%以内。三是严格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对已形成不规范改制逃废金融债务的,要妥善处理,严禁在今后的企业改制中出现新的逃废债行为。四是强化信用意识,打造“诚信湘西”。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强化中小民营企业、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五是继续在农村推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建立借款人行为激励和约束机制。六是加大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司法部门要优先办理金融案件,秉公执法,为金融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三)切实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使我州的担保公司尽快运作起来,并扩大担保公司的业务覆盖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体制性障碍。

(四)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搭建政银企合作的操作平台。政府要搞好项目推荐,组织召开银企项目洽谈会,为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孕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搭建平台,增强金融机构的放贷信心,力争今后5年内贷款年增长20%以上,不良资产比例降到20%以下,净利润年增长20%以上,实现全州金融系统3年内整体盈利,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下载浅谈金融体制改革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金融体制改革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督体制等提......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督体制等提......

    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与调控 中国经济发展展望与影响1.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其他转型国家......

    金融与实体经济—论文整理(精选合集)

    金融与实体经济.论文整理 《把服务实体经济这盘棋走活》—杨其广 6月20日,李克强总理先后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到更好地发展。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在座谈会上特别......

    周济:促进工程科技繁荣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键入文字]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强有力的发动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日益突出,带给人类社会空前的巨大利益。我国古代的工程科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当时的......

    深圳2012金融新政--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

    2021关于金融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工作意见[推荐五篇]

    2021关于金融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工作意见范文为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