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时间:2019-05-12 01:1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第一篇: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 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与调控

 中国经济发展展望与影响

1.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改革有什么区别?

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不是“休克疗法”((Big Bang Approach),而是“渐进式”的。换言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特征是,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运行的“双轨制”方式来进行的,即在维持原有计划体制内的经济成分运行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体制外经济成分以市场机制来发展,或者是放松对体制外经济发展的管制的体制改革方式来进行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攻方向可用三大目标来概括:建立“公共尺度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政府体制”.根据“三大体制”的要求,应将裁藩、分流、定分、厘标、退市作为逼近改革终极目标的主要途径.中国---渐进式改革;俄罗斯---“休克疗法”。

俄罗斯在转型的起点就有了明确的制度选择:一是要在国家政体上由共产党一党执政转向多党议会制;二是要在经济体制上由集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批评俄罗斯的转型是简单照搬了教科书中新古

典经济学的理论,过分迷信市场经济的功能。但杨小凯认为: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宪政制度的转变。

“如果说俄罗斯转型的教训是在一个时期过分迷信市场经济,那么中国转型的教训可能是忽视了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政策,并由此构建经济健康转型的社会安全网。”

2.你对中国未来经济的预测是什么?这种预测结果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3.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是什么?

4.中国的宏观调控与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宏观调控有什么区别?

中国区域差异与发展

 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 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及其原因

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 中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试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特征。

2、如何才能缩小中国各区域的经济差异?

3、如何开发西部?先发优势还是后发优势?

中国工商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中国商业经济

 中国工商企业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2.中国会成为世界工厂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3.调查中国商业的一个具体领域(如餐饮、饭店、服装、家电等),分析其发展历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你的对策。

4.你认为中国商业领域正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5.简述中国工商企业的结构特征。

6.你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怎么办

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

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业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成就

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粮食供给与粮食安全问题

 “三农”问题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中国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吗? 怎么办?

2.如何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

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 中国利用外资的回顾与分析

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及汇率制度变革

1.请描述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2.你认为中国加入WTO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3.中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是高了还是低了?请给出你的理由。

4.你认为未来人民币汇率会继续升值吗?为什么?

中国财政与税收

 中国财政支出分析

 中国财政收入分析

 中国财政体制

 中国税收制度

1.中国财政体制的特征是什么?

2.你认为未来中国应该开征什么税种,取消什么税种?

3.目前是否应该降低个人所得税?

中国银行体制与金融市场

 中国银行体制

 中国证券市场

 中国保险市场

1.中国银行体系有哪些特征?

2.你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影响可能是什么?

3.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具有哪些特征?

4.你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完善中国证券市场?

中国城市化与社会保障

 中国城市化进程

 中国人口与就业

 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

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

1、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城市化道路?

2、中国城市经济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3、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何看法?

4、中国是否应该尽快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5、分析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

6、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7、简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

8、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加以完善?

第二篇:中国经济发展

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可能延续5—10年。四年来,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均采用了大量非常规刺激政策。这些政策或在短期内有阻止危机急剧下泻的作用,但亦有损害经济长期发展基础的副作用。如今,这些负面影响已开始显露

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消费拉动为基本特征。消费超出收入水平,形成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意味着低储蓄并导致过度借贷。过度借贷持续恶化便形成债务危机 在美国,次贷危机首先是私债危机。私债危机发生后,为了救助,美联储和财政部先后深度介入,致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大了数倍,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均创历史新高。于是,私债危机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私债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并发。

在欧洲,危机发生的路径有所不同。那里径直发生的是主权债务危机

如果全球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中国在未来5—10年中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自然是紧缩的。这意味着,依赖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趋势已经显现

1作为投资主动力的住宅投资和地方项目投资或面临下滑

2受外部形势恶化影响,外需面临萎缩

尽管国内经济下滑趋势已有显现,但由于国内外形势高度不确定,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保持2010年底开始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提法为好。同时,我们应更为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1: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主要走市场化的路子

2中央和地方关系:让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财力,当下,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推进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应当给予重视

3权益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的关系上,应通过发展资本市场的手段来解决股权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第三篇:当代世界经济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全球不仅在经济领域使商品和资金快速流动,也使科技日新月异,它使人们改善生活和增加财富的机会增多。经济全球化的效应实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疑都能从中获益。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使其有了发展空间,有利于其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可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及人才,并创造机会。然而,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处于非常不同的地位,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取得极大地进展,但是,发达国家处于一种绝对的优势和支配地位。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和进程: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全面自由大量结合式的流动与配置,使各国经济越来越开放和相互依存,使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变动越来越紧密和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基本内涵是经济资源跨国流动。其特点,一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自由,即弱化国家界限,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二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全面,即包括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各种资源在内;三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大量,即流动速度加快,借以流动的国际市场容量增大。四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结合,即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结成一体,而非各自互不相干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各国经济相互影响。随着世界贸易增长超过世界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一方面,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外部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既反映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反映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关系状况。国际分工的二重性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在历史上,正是由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分工才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国际分工,并且通过世界市场把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联结起来,促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国际化(那时还不叫“全球化”)发展。各国经济因而越来越具有世界性。

在当代,也是由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才得到新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各国经济的联系、交融愈益广泛和深入,经济国际化因而表现为强势发展的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时任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可见,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代表了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的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并非人为造成的。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必然的和必须的。

国际分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国际化的性质,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各国生产关系的性质。且不说最初的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就是在当代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参加者。尽管这些国家仅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成,这些国家的人口仅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近两成,但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对外投资额、国际信贷额,以及国际技术专利申请额等,均占世界相应总额的七成、八成、甚至九成。因此,当代国际分工体系的性质,主要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也就具有不平等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经济获得总体发展,并且给所有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也可以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但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并非是通向各国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的南北两极分化,甚至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向更大的落后:或者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之内,失去经济自主性,得益不多,受害不小;或者被排除全球化进程之外,成为世界经济的边缘化国家。

其实,上述危险正在变为现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经济全球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在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关系的支配下,南北贫富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持续拉大。随着不平衡的全球化继续发展,世界经济还将继续分化。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世界上将只有20多个富国和20来个不断缩小同富国之间差距的新兴国家。而其余的大多数国家依然是穷国,其中最穷的50个国家会更加落后。

面对全球化和两极分化的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唯一战略选择。其一,切实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广泛、更深刻地融入世界经济,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实现价值、积累财富,有效地发展本国经济。其二,正确处理国际经济合作与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扩大开放、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必须采取适合本国实际情况、又符合国际经济规则和惯例的保护手段,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市场和国家经济利益。特别是注意运用当前各国普遍通行的“技术壁垒”做法(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和反倾销、反补贴措施。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4.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5.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篇: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中国经济解读结课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学号: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中国·大庆

2013 年月 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浅谈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影响的因素不断增加,在对影响劳动力就业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后,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质疑,认为单纯讲求经济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应尽快由追求速度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即以就业为中心的、兼顾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来实现就业与经济均衡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较多的失业人口的产生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我们究竟应该采取怎样措施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就业趋向以及择业观,工作能力等问题,通过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为我们大学生在就业中提供有益的帮助。

从理论上讲,如果经济持续增长过程,就业前景一般随之看好。随着经济增量的不断放大,国民经济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似乎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提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劳动力就业率呈正相关的假设。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虽然就业人口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这个数量的增加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失业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就业率并没有同步增长。这一点在近几年表现得特别突出。另外,我们也不得不说,现在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率的贡献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不足。

一、经济现状与就业形势分析 1.经济现状

国家信息网目前公布指出:我国正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入21世纪8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的能力明显下降。第二,我国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巨。第三,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力就业模式将由数量型向效率型转变,还将出现更多的过剩劳动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较多的失业人口的产生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世界性难题。2.就业形势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二、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关系 1.我国目前就业问题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2011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关注点。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2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三、大学生就业重要性与困难 1.大学生就业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重要。首先,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落实。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利于发挥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厚植自主创新实现超越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在社会上营造崇尚科教的良好氛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民生疾苦。每一个大学生身上寄托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大学生也是家庭生活保障的重要力量。再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的稳定。大学生群体集中化程度高、知识水平高,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容易产生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国家将面临深刻的危机。“大学生失业是社会的癌症”,一位学者深刻的指出。虽然我国经历了一波大学扩招热潮,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目前仅仅是24%而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好像儿童脸上的“青春痘”,其反映的是内部结构的失调,具体说来:其一,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一、二、三产业发展失衡,有利于吸收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中小企业缺乏自主技术、缺乏自主品牌、高污染、高消耗,这样的企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十分有限;其二,事业单位体制僵化。我国改革的模式是所谓的“增量“式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人才结构老化,冗员众多,吸收优秀人才的机制没有形成;其三,人才培养模式严重老化。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市场需求、就业状况相脱节的问题都相当普遍。2.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1.国家对策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2)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当局构造、军队、武警和其它社会服务事业单元增加对毕业生的招聘量。(3)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专插本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提供,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4)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和中小型企业创业的扶持,增加就业岗位。

(5)在金融危机前国家一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所以今后一段时间里加大银行贷款力度,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激活社会需求本钱,激活实业的投资,从而达到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6)要落实鼓励劳动密布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保持就业增长的原动力。2.学校对策

学校要切合实际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加大对大学生职业操守的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办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黉舍要广开就业渠道,学校专业配备布置的结构性的调整,要根据市场的需要配备布置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3.学生自身对策

(1)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脚结壮地地预计自己,精确给自己定位,要熟悉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常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常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常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历考试并获得资历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马。

(2)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常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将来打造全新的自我。

(3)在一个岗位、一个单元工作几十年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体式格局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而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则是谋求改变的前提。所以,作为现代人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而作为大学生这种品质尤为重要。

第五篇: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经济发展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时代的一个最重要的象征。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为各个国家所认识,所有国家都已经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自己参与全球经济技术竞争的一个重要战略提上了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来。尤其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已成为能否克服短期技术困境、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立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并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经济增长,一、知识产权保护的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了新的国际贸易体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新的国际贸易秩序带来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问题,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传统的国内智力成果保护领域走向知识产权贸易的国际市场。进入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知识产权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知识产权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多,即使是有形商品的贸易中技术含量也在迅速增加,这使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一种客观的内在联系。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成为所有WTO成员必须遵守和执行的协议之一。这个协议的通过,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中国,由于作为商品经济产物的知识产权制度产生时间较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思想和意识。在有了知识产权制度所形成的激励机制以后,又由于经济落后导致研发力量不足,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后劲,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趋势的矛盾便一直困扰着中国。

本文在阅读了大量相关的著作,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和负面影响,从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随着中国在国际创新体系中地位的改变,我们的认识应该突破传统研究结论的局限,要看到《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所带来的收益。

(一)促进国内研究与开发投资和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一项最基本的职能是激励技术创新,对于中国也不例外。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起到激励技术创新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其技术创新水平之间呈现出一种正向的关系。

发达国家之所以拥有非常高的技术创新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其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分不开的,因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激励企业从事更多的研究与开发投资。而中国由于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松弛,从而使企业缺乏研究与开发投资。

大量的数据可以表明,发展中国家总体而言研究与开发投资是不足的,中国亦不例外。因为厂商的研究与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一种决策,而这种决策又是在知识产权制度的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起到激励本国企业从事更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从而最终起到提高本国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

(二)促进中国的技术扩散

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技术扩散,这也是历史上发明知识产权制度的初衷。加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两种类型的技术扩散:一种是通过市场化技术转移的方式发生的由发达国家向中国的技术扩散;另一种是发生在国家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

加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之所以可以促进发达国家向中国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发生,是因为如果发达国家在一个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国家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或技术许可等交易的话,则发达国家的专利技术受到该国家企业模仿的概率就较小,发达国家企业经济利益受到的侵害就较小,发达国家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或技术许可等交易的收益就会比较高,从而会激励更多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方式把其技术转移到该国家来,也就是促进了发达国家向该国家的技术扩散。

提高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也能促进国内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这是因为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一方面会激励企业从事更多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也会激励技术创新者为其创新申请专利等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而不是以商业或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发生在国内内部的技术扩散,只不过这种扩散是从一种发明到另一种发明的扩散,是一种观点到观点的扩散,而不是单纯的属于同一种技术的扩散。

(三)促进技术密集部门的外国投资和技术转移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到发达国家向中国企业技术转移的数量,而且会影响到发达国家向中国技术转移的质量。当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低时,发达国家倾向于投资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部门或产业;而当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时,发达国家倾向于投资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部门或产业。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不同的产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敏感度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软件、医药、化工、电子设备等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更为敏感,而在一些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业诸如食品产业、零售企业就对知识产权保护敏感度较低。对于那种知识产权敏感度高,且其技术容易被模仿复制的高技术密集产业,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低时,如果发达国家在当地的这些产业投资,就会担心其经济利益容易受到本地企业的侵害,因此会影响其投资的积极性。而对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行业,由于其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敏感,即使当地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很弱,也不会对其经济利益有多大影响,因此也就不会影响到发达国家在这些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因此,在一个经济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太低,发达国家出于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担忧,就会降低在中国技术密集程度高的产业进行投资的水平,而较多地在技术密集程度低的产业进行投资,显然,这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极为不利的。

三、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们发现,由于国内创新水平低、市场规模狭小且缺乏竞争力等原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如果以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标准,会给本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一)降低国家的福利水平,加剧国际收入的转移

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下,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表现为持续加强的态势,这种加强会对国际收入在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分配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在技术水平上和创新能力上发达国家具有显著优势,使它们成为国际知识产权的主要所有者和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出口国。而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国外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中主要处于技术进口国的地位。因此,对中国而言,发达国家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这必然会降低短期福利水平,这种福利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大将扩大知识产权保护在本国的有效覆盖面,使许多原本免费使用的国外技术置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内,当技术原来的使用量很大时,这种福利损失是非常大的。其次,对已经受保护的专利技术而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提高专利的价值。

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的短期福利是不利的,由于中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因而这种收入转移的影响是不应忽视的。

(二)加大制度建设和管理成本

由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标准存在差距,因此知识产权制度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制度建设、实施和管理成本。

由于各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规模主要与当地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法制建设程度和司法效率相关,而与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构成严格的正比关系,因此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更难以承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实施成本。

(三)提高技术产品的价格水平

我们知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了创新企业的短期垄断地位,提升了专有技术产品的市场价格,增加了企业的预期利润;而同时伴随的是短期消费者福利的恶化。由于中国是技术净进口国,是专利技术的消费者,因而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受害者。

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价格问题的焦点在于制药业与电子信息业,因为它关系到过多的生命和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工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许多实证研究证明药品的价格对专利保护有较强的敏感性,但同时专利保护的改善也可能促使更多的跨国企业研制针对中国特有疾病的药品,并促进本地企业研发和创新。

(四)增加社会就业和企业转型的压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直接的效应是导致社会经济中的模仿率下降,因此当政府实施更严格的商标和版权法时,侵权和盗版行业必然会被削弱甚至关闭。而现实中中国在大量的非授权产品的复制和销售行为,它们雇佣了相当一部分社会劳动力,有的甚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因此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面临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侵权和模仿业的转型,及相关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经济中的原有模仿行为的繁荣程度。如果在实施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之前,盗版与侵权的活动比较盛行,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必会对这些行为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引起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收入转移、制度建设和管理成本、产品价格上涨、社会就业和企业转型力,中国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可忽视的。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实施成本,避免潜在的社会冲击,中国政府应当实施有效措施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尽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给中国带来诸如上述列举的一系列好处,但中国在世界科技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决定了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趋同化上,中国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一)与发展中国家结成利益同盟

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巨大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和对抗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国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和对抗中应该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结成利益同盟,用一致的立场和观点同发达国家抗衡,从而维护和提高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与发达国家就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问题进行谈判时,必须把焦点放在“南北”双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上来。

(二)建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知识产权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对待。

对于中国来说,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借鉴各国经验,加强与全国科技、经济、贸易、文化等各领域的政府政策的衔接,制定和实施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信息战略、知识产权人才战略、知识产权教育战略、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促进战略、知识产权反垄断战略等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的综合战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宏观策略的统一协调性,提高政府和社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本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创新

中国要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向发达国家争取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同时要认识到科技的驱动作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的能力,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的技术上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的技术创新存在两条路径,分别是自主创新和经由技术引进的创新。从事自主技术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研发能力,而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条件。

同时还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本国的产业对外国的先进技术进行吸收,扩大本国的技术知识存量,加强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以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国内产业的发展升级。经由引进的技术创新存在两种路径:一种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复制和效仿等手段,直接将外国的产品设计等技术知识运用于本国的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另一种则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情况下,通过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渠道间接学习其中的隐含知识,扩大本国的知识存量进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毫无疑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国家企业的竞争力是这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决定部分。因此,必须加强本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创新。

(四)利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灵活条款,建立知识产权反垄断策略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40条允许各成员国独立制定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竞争性法律制度,以限制对知识产权的滥用,为中国建立反垄断策略提供国际法依据。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建立了反垄断法律制度,并且制定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法规,认为知识产权与其他财产权一样,不可以创立垄断地位。同时还提出了对各种许可证协议进行的方法,特别还对各种限制竞争的条款提出了分析方法以及应当对它们采取的基本态度。

对于中国来说,建立完善的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关键在于要以保障自由竞争为目的,而不是单纯针对本国或地方企业的利益采取一些狭隘的做法。加强非歧视的和公开的市场竞争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这既有利于防止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垄断本国的市场,又有利于自己民族企业的快速健康地发展壮大。

五、结 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加强,不仅会给中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也会给中国带来收益。本文对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经济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了概括的阐述,这对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然而,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为此,中国需要制定新的政策导向,采取更加积极开放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下载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展望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人类的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

    事实求是与中国经济发展

    事实求是与中国经济发展 文学院语言0902班 梅丽华 学号 2009213315 【摘要】:事实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

    工商管理学院会计2班张玉芳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形式与政策课听后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浮出了水面,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掉和“两房”危机,更是将美国次贷危机......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2009-10-22 02:09:26) 标签:杂谈财政就是一种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我国这样一个财政分配体系大致的演变轨迹是在建国之前,革命根据地就有我们财政,从适......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

    中国司法改革的主导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 提高司法机构“公共产品”的出产能力和效益, 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地保护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 创造、完善并维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

    中国自然垄断与电力体制改革

    xxxx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 中国自然垄断与电力体制改革 学生姓名 xxxxxxxx 专业国民经济管理 层次年级 201x秋专升本学号 xxxxxxxxxxxx2 指导教师 x x x......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财政体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

    胡应泉:财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应泉:财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过去旧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难以改变,与它建立在旧的财税体制的基础上是分不开的。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对现有的财税体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