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展望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
人类的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了。局部战争呈下降趋势。经济安全的地位空前突出。虽然世界上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仍然是矛盾丛生,冲突不断,但今后相当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仍将是和平与稳定、发展与合作。
事实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它的解决,需要全世界人民长时间的艰苦奋斗。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思想,是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的新判断,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就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种新判断而制定的。
一、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各国人民下定决心维持和平,以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其次,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和威慑力足以将地球毁灭很多次,因此谁也不愿意因打核战争与地球同归于尽。再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进一步减小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领域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
首先是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其次是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三、非传统安全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战争
首先是国际恐怖主义问题。2010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及袭击规模扩大;恐怖袭击方式令人防不胜防;国际反恐怖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使得国际反恐怖阵线有破裂的倾向。其次是环境安全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世人对环境安全的极大担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灾害频发,甚至使部分小岛屿国家生存面临威胁。再次是金融安全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发达国家,也严重打击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并引发了诸多社会及政治问题。最后还有愈演愈烈的贩毒走私、严重恐怖性疾病扩散、肆无忌惮的海盗活动,以及日益严重的非法移民等问题,这些都对国际安全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四、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客观结果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发展大趋势。全球性科技革命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防不开科学。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技术条件,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当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中国应对策略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必将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该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努力推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与秩序重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制定,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力争获取更多发言权,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凭借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快海外收购力度,壮大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从国内来看,要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放在首要位置,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金融危机不仅削弱了美国的硬实力,也重创了其软实力。这说明美国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隐患。当然这里既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也有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既有经济上的问题,也有政治和社会、文化上的问题。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普世价值影响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大降低,而以政治和社会稳定、渐进改革、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有效调节、注重实体经济等为特点的中国模式则经历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这无疑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当然,中国在软力量建设上还应继续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意识形态及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制度。
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妥善处理好中国与美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
(一)中美关系。与美国相比,目前中国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并没有很大的战略回旋余地,中国持续的经济成功严重依赖西方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和外国市场的准入、(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
端等历史遗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进入新世纪,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了绝大部分边界等历史问题,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
中国经济的展望
展望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展望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1.85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
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展望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
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
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相当于5.6亿桶油当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
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趋势之四: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存钱罐”和“贷款批发商”,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金融百货公司”。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
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银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展望之四: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
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供应至关重要,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10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但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粮食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未来10年应着眼于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着眼于我国丰富的食物资源,树立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最终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良种将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首要因素,预计未来10年,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将接近100%,大豆将提高到95%以上,良种因素可使粮食单产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将会不断提高,预计未来10年,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10%左右;农业机械化可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和提高粮食单产,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实现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
展望之五: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
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份额和地位
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提升,成为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
届时债券市场规模将超过股票市场,可能会是股票市场规模的2至4倍,债券融资占国内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将陆续推出,能源、金属、农粮畜牧产品等期货品种日趋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和外汇期货也相继推出。在我国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扩展的同时,其市场化改革到2020年也将基本完成。市场各主体分工更加明确。一是市场在产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监管要求上,将具有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个层次。二是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将从目前代替市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作实质性判断和审批,转变为完善各市场的监管规则并监督市场参与者执行。三是投资者可视其需要自主选择参与哪个金融市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监管部门决定其参与哪个市场以及如何参与。
随着资本流动限制的逐渐放松和外汇管制的不断改革,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预计到2020年,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会成为上海、深圳等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掌管投资资金将超过2000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我国的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其次,人民币“外国债券”,即国外政府、企业在中国大陆发行以人民币为面值的债券,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还将出现相当规模的人民币“欧洲债券”市场,
第二篇:2004年国际形势的回顾与展望
无情的东南亚海啸灾难送走了2004年,迎来了世界各地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2005年。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加。世界主要力量的对比此消彼长。大国关系仍维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寻求共同利益又不回避分歧的基本框架。贯穿全年国际政治关系发展的主线是单极化与多极化两种势力之间的较量、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两种世界秩序观之争。贯穿世界经济发展的主线仍然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贯穿国际安全形势发展的主线是传统安全中的热点问题的发展与非传统安全中新爆发的问题。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演变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单极与多极的较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主要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变化。美国依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经济、金融、科技和军事的特殊优势,加紧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但它遇到不少困难,无限膨胀的欲望与实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包袱越背越重,极大地消耗了自身的资源和实力。新一届布什政府将会维持战略扩张的势头,谋求一超独霸、防范任何潜在挑战美国力量的兴起。其他极的力量在这一年里又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使得欧盟取代原先“多强”构成中的多个欧洲大国。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欧盟通过了欧洲宪法,成为“多强”中的头等实力单位。其次是以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为主的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和他们之间合作的加强,已成为多极化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相对来讲,“多强”中的日本和俄罗斯的实力地位下降。“一超多强”的战略关系开始松动。美国与欧洲盟友的分歧进一步扩大,使得北约政治化和军事同盟性质下降。美日同盟得到进一步加强,日本同周边国家的矛盾增多。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的战略关系得到发展,俄中、俄欧的战略关系有了新发展,中、俄、欧三方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一致立场。俄美关系出现新的变数,年终美俄在乌克兰大选上的不同立场,预示着两国关系中的潜在危机在加深。二是单边与多边的斗争又有了新的发展。2004年,布什政府继续推行强硬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追求单边利益和安全,使其陷入外交困境,美国的国家利益也因此受到损害。近年来,美国国内对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批评增多。相当多的美国退休职业外交官和退休将军们对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提出批评,并且要求政府改变单边主义外交的政策导向。国际上以倡导多边主义的方式应对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4月19日,亚欧外长会议通过了《多边主义宣言》,重申以多边方式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承诺继续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框架内确保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5月28日,拉美国家和欧盟国家的首脑通过联合宣言,要求加强联合国的作用;不结盟运动第14次外长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多边主义面临挑战”。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多次表示,美英去年3月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非法的”。安理会在讨论和最终通过4个由美国提出的伊拉克问题决议过程中,充满了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激烈斗争。美国的欧洲盟友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也提出了诸多批评。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曾强烈批评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一意孤行和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单边主义行径。西班牙、法国和德国三国首脑会晤时重申反对单边主义,呼吁美国回到联合国框架内处理伊拉克问题。[!--empirenews.page--]从国际环境来看,现有的国际系统结构和国际制度无法从外部有效制约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真正意义上的多边主义回归尚需时日。三是国际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特别是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活动猖獗,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其中,伊拉克问题、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等几大难题僵持不下,情况发展颇多变数。战后的伊拉克局势持续动荡,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上的最大热点。美国伊拉克政策的“伊战后遗症”日益凸显,出现“越反越恐”现象,政治重建步履维艰。布什政府为确保2005年初的大选,已把美军兵力增加到15万人。随着伊拉克局势的稳定,美国将会集中更多的精力用来对付伊朗。虽然 2004年11月,伊朗与法德英达成一项协议,伊朗将从11月22日起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但布什政府根本不相信伊朗会自愿放弃核计划。过去,美国主要是通过同伊朗有外交关系的法国、德国和英国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向伊朗施加压力。今后,新政府会在解决伊朗问题上投放更多精力。朝鲜的核危机未解决,今年又新发现韩国核活动。第四轮会谈未能如期进行。新一届布什政府不会考虑与朝鲜举行双边会谈,将会继续通过六方会谈的方式,来解除朝鲜的核计划。除迫使朝鲜取消它的核武计划外,不排除美国对朝鲜有“政权更迭”的意图。中东问题是绵延几十年的世界政治生活中的大难题,巴以矛盾则是它的核心与实质。年末,阿拉法特撒手人寰,巴以问题又到了十字路口。在缺乏阿拉法特权威核心的情况下,巴内部的权力重组等充满了变数。美国作为巴以冲突的调解人,能否真正做到公平与公正是打破巴以和谈僵局和推动停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关键。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又突发了新的问题。年底,印度尼西亚的地震引起的海啸给周边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到目前为止,海啸已造成30万人死亡,数百万人需要救助。
四、世界经济形势总体看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投资更加活跃,但国际竞争加剧,能源、资源问题突出。2004年世界经济在经历2年多的低迷徘徊后,出现比较明显的复苏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5%,为近3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世界贸易增长也从2003年的5.1%提高到2004年8.8%。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预示着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互惠双赢的理念深入人心。原有的区域经济合作得到深化,新的区域经济合作规划不断提出,各种双、多边自由贸易安排十分活跃。这一特点在亚洲和欧洲表现的更加突出。在欧洲,波兰等10个欧洲国家加入了欧盟。欧盟6月峰会通过了欧盟宪法草案,使欧洲终于拥有了有史以来的首部宪法草案。在亚洲,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就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合作达成共识,提出在10年内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东盟10+3和10+1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东亚共同体”的进程。
五、中国外交十分活跃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在中央领导下,中国外交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这一根本任务,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工作,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empirenews.page--]中国坚决贯彻执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推动和引导东亚区域合作,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新阶段。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开展全面、实质性合作。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妥善处理周边敏感问题,全面推进同广大亚洲邻国的互利合作。同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多次会晤,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并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制定了长远的规划。今年的中美关系延续了去年平稳发展的势头。中美关系没有成为今年美国大选的争论议题,这说明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华政策已经有了共识。共和党在今年的竞选纲领中不再称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认为美中关系是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环节,对一个强大、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崛起表示欢迎,并表示继续寻求与中国建立建设性的关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曾称中美关系正处于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最好的时期”。中欧在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走向成熟。中国主要领导人这一年内几乎遍访欧盟成员国及欧盟总部,这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从未有过;欧盟一再提高对华关系重要性,明确把中国列为欧盟六大全球战略伙伴之一。欧洲的“中国热”不断升温,媒体把2004年称之为“中国的欧洲年”。这些都表明,中欧关系也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得到全面发展。胡锦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亚非拉国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中国开展与巴西、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的对话,启动“中阿合作论坛”,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成果,成为拉美议会和美洲国家组织观察员,就建立“中拉合作论坛”与拉美方达成共识。中国的多边外交工作相当活跃。中国支持联合国的权威,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建设性地参与了伊拉克、苏丹达尔富尔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第一次派出成建制民事警察分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等场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国际上坚决进行反“台独”的斗争,在主持正义的国家支持下连续挫败台“重返”联合国和挤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图谋,在联合国人权会上再次使个别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的企图归于破灭,维护了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
第三篇:党课思想汇报三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国际形势
党课思想汇报三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国际形势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中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这的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动摇了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此,中国各阶级都开始了自救运动,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资产阶级。但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外国资本的不允许导致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弱而肥”的特征使西方列强的野心一度膨胀,正是这种落后国家依附于先进国家,殖民地依附于宗主国的情况,我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一切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我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有极大的优越性,有利于我国使用赶超战略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基本避开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等缺陷,因为它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此外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尤其我们党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我们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前进的方向。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中的任何困难,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充分地
体现出来。
我国的发展道路不乏曲折,但成就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切都归因于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前途的正确估计和全体人民的努力。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底子薄,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另一方面,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先驱,在实现社会发展、民族富强方面给我国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我国以苏联为经验,发动群众搞经济建设。其中“鼓足干劲”“多、快、好、省”的精神至今也是对我们的鼓舞。
我国时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真正做到了科学与技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扎扎实实地发展民族经济和实体经济。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中国,到处生机勃勃,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如今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稳、乱、变、治。首先,稳。目前整个世界基本是稳定的,和平与发展这个世界性的主题没有变。但现在的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问题没有解决,但世界大战短期之内并不会爆发。其次,乱。世界形势稳中有乱,美欧经济危机还没有画上句号,美霸权主义行径与反霸权斗争的矛盾丝毫未变,天下依然不太平。再次,变。乱中有变。美国全球霸权主义受阻,尤其是当前穆斯林世界掀起新的反美浪潮此起彼伏,为了捍卫伊斯兰教的纯洁性报名做人体炸弹的人数已排到2025年。最后,治,在如今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
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争夺资源的斗争加剧,甚至导致地区的政治军事冲突。而且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当然,当前世界政治形势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政治制度和单边主义还很严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再增加。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并且事实证明了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建国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各方面的建设发展都实现了飞跃,积极向上的文字体现出作者对于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未来的极大信心。是的,我们一定会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四篇:“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
“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教授
在谈之前,首先要认识到一点,在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首先复苏了。
首先复苏意味着什么?首先复苏至少可以讲其他的国家还没有复苏,或者没有完全复苏,而中国经济的首先复苏,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商机。我们有更多的商机,正是我们首先复苏所带来的。但是,要使这个商机持久的话,就必须调结构。当前调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就是其他的国家经济还没有复苏,我先复苏了,我就能够通过调结构、通过品牌、通过制度创新来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在这个背景下,人家都复苏了,我们就缺乏了这种机会。
常言说得好,“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我们既然要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我们要大富,我们每一个企业都要大发展,因此固然需要拼搏,固然需要抓紧机会,但最重要的需要大智慧。这种大智慧要考虑我们今后的经济战略在什么地方,我们发展的战略到底在哪里!我们看到,一定要走扩大内需的道路。因为投资带动增长,这是创造中坚需求,只有消费带动的增长所创造的才是最终需求。那么,出口也能够创造最终的需求,但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投资和消费共同带动上。扩大内需当然有投资方面造成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消费方面造成的需求。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展望今后的几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中国经济的动力应该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刚才讲过了,这是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够发挥我们的优势。过去认为我们有外需,那就能够拉动经济发展。但是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外需,也应该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来进行。根据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讨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在科技方面所要做的。
一、新能源。如果没有新能源,其他的带动都不如它。因为新能源可以把整个汽车工业带动起来,有了新能源以后,交通运输和其他的方面才能够带动起来。
二、新材料。因为新材料将带动房地产业全行业的改造,新材料也可以带动设备制造业全行业的改造。所以,新材料的影响力同样是大的。
三、生物科技。生物科技不仅对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医药业重要,而且对于医疗本
身可能都是一个变化。因为生物科技在进一步发展,人的寿命将会延长,健康情况好,而这个需要量很多。
四、环保产业。环保产业一定要看准,低碳化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看,但是低碳化本身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可以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比如说碳回收技术。
五、互联网。互联网要走数字中国的道路,这样我们各方面的效率会提高,而且会刺激很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六、工业设计和创意。没有创意就没有设计,首先得有创意。制造业方面同样可以走在前面,因为我们搞新的创意、新的设计,所以这就构成了自主创新。
除了自主创新,第二个要谈到注重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加速了城镇化,中国城镇化进程很低。解放了60年,解放初就有20%,经过60年的工作,我们的城镇化也只达到了45%左右。这对于中国扩大内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假定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30年之后,中国的城镇化率可以从现在的45%左右提高到75%左右。提高到75%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时如果我们的人口是16亿的话,那就意味着1/4是是农民,而12亿城里人。30年以后,城镇化速度还要进行提高。就算75%,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不容易,不容易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意味着有1000多万人要进城。除了劳动力,还有老人、家属、孩子,还有刚出生的孩子。大城市都容纳不了,甚至省会城市都不可能容纳得了,而更大量的是县城和镇,这就是每年1、2千万人要进城。住房建设、公共设施、道路、水、暖、电、学校、医院等其他的公共文化设施,全世界没有这么大的市场。中国的城镇化是中国潜在的最大的市场,每年要扩展这么多,这可以带动多少人就业,又带动了多少企业能从当中得到商机呢?我们今后5年,正是城镇化加速的时期,这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二点。
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点在哪里呢?就是正在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979年,农村搞了承包制,但是山林没有搞,为什么?因为当时刚改革开放,政府对于老百姓不信任,如果林地都承包下去了,结果发生了砍树的风潮,在这种情况下,你把土地包给我了,你收回我们就没了。所以,出现了紧急刹车。农村的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迟了,推迟到了20多年以后。21世纪开始的时候,在福建、江西就开始试点,效果非常好。2008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决定,林权改革。改革开放前3年是农田承包制,改革开放后30年是我们的山田承包制。后三十年的开始是山林的改革,有的是200亩地山林,有的是100亩地山林,少的也有几十亩,而且明确规定了承包期七十年不变。
福建、江西去年年初金融危机,有一些人下岗了,他只要家里在山地的全上山了,要解
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让很多的同伙到他哪里去;林下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林下养鸡、种中药材、种蘑菇。林地还有一个好处,中央规定林地可以抵押、树木可以抵押,除了试验区以外,农民的宅基地和住房可以抵押,其他的都不可以,而林地和林场的数目是可以抵押的,这样一来就火了。还有一个是农民有钱了,要搬家,在林地建自己的房子,这个时候就可以带动经济第三个方面。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方面,城乡一体化是第二个方面,林地的改革是第三方面。
第四个带动经济重要的动力在哪里?就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低碳要根据中国的力量来做,低碳经济既然是条件也是机遇。问题在哪里?问题是在于我们能不能掌握环保的技术,环保的产业大发展。而且,我们现在的讨论中,把环保的概念已经扩大了。不是狭义的环保产业,狭义的环保产业是一系列的制造。现在的环保产业是广义化的,比如说治沙漠、造林,这都属于环保产业。比如说土壤的整治、改良,这都属于环保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如果在环保方面的技术有所突破的话,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创造了产值,而且也可以抓住本行业的主导权,本行业中国说了算。今后几年,环保产业同样有大的发展潜力。
二、扩大内需
然后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抓紧三个方面做。
一、解决就业问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因为中国新增就业的75%是由民营经济创造。
二、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上升。劳动收入近年以来,都可以看到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是下降的。这样,低收入者即使有工资,但工资很微薄,也不可能扩大自己的消费。消费信贷他将来还要还的,所以要扩大工资收入、劳动收入,扩大农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那么,农民的整体收入提高靠什么?靠推行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把产业链延长了,这样农民的收入就提高了。
三、当前可以扩大内需的就是房价太高,一定要解决住房问题。住房问题怎么解决?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的责任是建社会保障住房,社会保障住房包括了中、低收入家庭可以买得起的,没有房子住的还可以租廉租房,这是政府的事情,政府一定不要把这个看成小事情。如果是社会保障,市场的需求就可以移到这里,减少对于住房需求的量。
第二是土地高价,对地王这些情况应该有一个严肃的规定。凡是购买土地以后,你快到了限定时期必须开工,不开工就重罚,再不然就是收回。不仅要必须开工,而且必须规定完成的时间,如果拖个10年,我房子就不能卖。要规定你这个房子多少个月以后一定要建成,建成就可以卖,或者是在这个时间建成就要住,这是屯地屯房的现象。
第三,禁止土地的炒卖,要重罚。要抽费,抽土地转让费。你拍卖土地肯定是要盖房子,你就要在规定时间开工。政府管的是社会保障房,市场调节的是高档住房,但是政府的管理是必要的。只要老百姓有房子住,内需就有了,一个城市没有搬家是冷冷清清的城市,一个城市人们都议论着怎么搬家,这个城市就繁荣起来了。老朋友来了,说很久没有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搬了没有”,因为从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就要买东西,家具要换、家用电器要换新的,不然干什么?所以,扩大内需是要通过就业,通过增加劳动的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再加上对于住房问题的慎重对待。
三、管理通胀预期
中国的经济大概是这样的,但是大家要问:中国的经济这样下去的话,每年GDP增长有多少呢?我们估计不会超过8%。如果突破了9%以上,生产资料的价格会马上上来。所以,通货膨胀的问题是存在,但是什么时候到来就不知道了,短期内不会来,因为我们的经济还没有上来,生产资料的价格还没有上来,有一些上来是恢复性的上来。但是我们要有一种预警的机制。
假定半年之后通货膨胀来了怎么办?我们首先要分清楚是哪种通货膨胀。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通胀,也就是投资过多、信贷膨胀等总需求过大引起的通胀;第二种是劳动成本或者是其他的成本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第三种是国外的一些我们需要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因为石油价格上了,国际粮价上涨了,尽管我们自己进口的粮食并不多,但是国际粮价的上涨,有一种心理上的影响。这种上涨都是输入型的上涨。
那么宏观政策要不要变?现在还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我们应该说这是目前我们经济刚开始回升,回升的基础还不巩固。政策有连续性,假定通货膨胀到下半年以后怎么办呢?要分析什么型的通货膨胀。如果是成本型的通货膨胀,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不是总需求扩大,而是供给不足引起的上升。你再一紧缩,信息信贷就困难了,而且造成的是制造。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需求过大,而是成本的推进,而且失业增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发生过,凯恩斯需求的理论是管用的,需求的通货膨胀紧缩有什么用?你需要石油你不再进口石油吗?你能够减少那么多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需求拉动的,无论是成本推进还是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要记住一条,抑制通货膨胀并非只有紧缩一条路。你把前面的政策、后面的政策紧缩了,过去的教训都在,这不解决问题,而且失业会进一步增加。
应该怎么办呢?应该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搭配。财政政策思路又分了很多细项:财政收入政策、财政分配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等等,有的增,有的减。松紧搭配既是一种把整个的经济作为总体目标来看,要保持稳定和增长,同时政策要结构化、细化,这样才能够有效。因为中国的经济特点很明显,比如说一辆汽车,这辆汽车的特点是刹车容易启动难。你政府一踩刹车,马上这个车就停了,可是你要将它再启动就难了,紧踩油门但是不往前走,为什么呢?因为刹车的主动权在政府,而油门的主动权掌握在老百姓手中,他不买东西,他怕下岗,他存钱。可买可不买的他都不买,他怕投资。所以,这是一个教训。我相信在今后的几年当中,政府将吸取以往宏观调控的教训,这样可以做得更好。
四、展望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的情况怎么样呢?我们说经济会复苏,它复苏得慢一点,因为各国都采取了政府介入,政府投资在里面,而且各国都看中技术创新。包括美国现在加紧在搞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以便于处于制高点。但是要看什么,今后还有余波在,迪拜危机表现是余波,以后还有什么余波?希腊、西班牙会不会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是没有可能二次探底?有,二次探底可能没有一次大,西方国家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有西方的结构调整这样才行。对于我们来说要走出去,要汲取以往的教训,千万不要盲目投资,自己盲目投资的话把资金链延长了,结果国际上哪一个**一来,资金链就断了,这样自己就陷入了困进。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一定要小心谨慎地来利用金融创新的新产品,金融创新的新产品,可能有一些数学模型做支持,但是实践证明它没用了,因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问题。但是,在国际上不会像过去那样,零储蓄率就扩大消费,因为他们消费的方式在改变,消费的理念也在改变。我为什么买那些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我衣裳能穿就穿,为什么一定要穿新的呢?当然,这是不消费、重储蓄了。
过去的环保是一个概念,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毒,工厂排的废水废气没有毒。20年前我是国家的环境保护顾问,所以跟一些工厂讨论,只要我排的水没有毒和气没有毒,就可以了。最近几年又发现,没有毒也不行,因为二氧化碳也没有毒,你老排二氧化碳,你排多了。尽管你水没有毒、产品没有毒、废气没有毒,但是二氧化碳排多了,世界都变暖了,南极、北极的冰都化了,一些小岛国都被淹了。所以,少消费就是环保,那纸张能不用就不用,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为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讲,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观念。重储蓄、轻消费,少消费就是环保。我们说怎么扩大国际市场呢?一定要有核心技术在里面。
对于国际市场来讲,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后这几年,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正意味着西方的国家可以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国内市场,这是违背WTO的原则,其结果引起了对方的报复,结果大家都没有得到好处,但是这个区域市场还在。所以,今后我们说西方的国家经济可能是有波动的,但也可能是在不断波动的情形下逐步地回升。我们今后几年对于国际市场的预测,更加强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扩大内需的必要性,我相信我们现在的“十二五”规划开始制定了,通过以后,我们国家将上一个新的台阶。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工业实力得到迅速提升,而改革开放的实施更是使中国工业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回顾过去,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及工业现代化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未来10余年,中国工业经济将依然沿着这条路前行,同时将逐步迎来产业转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环境友好”“精密制造”的核心,快速发展。
关键词:工业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环境友好,精密制造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es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swiftly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has come to a time of quick development due to reform and opening-up.A series of great achievements makes China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center’.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quick industrialization, quick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have been the major features of Chine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For the coming 10 years,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will still develop in this way, and meanwhile, come into a change which aims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enters on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precision manufactured’.Keywords:industrial economic, industrialization ,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friendly, precision manufactured
1引言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当两次工业革命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时,中国依然在腐朽的封建统治下固步自封。当西方国家满世界搜刮资本、开拓市场时,中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境中无法自拔。直到炮火蔓延到本土,中国才如梦方醒,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工业化悄然萌发。其后近百年,不断的战火使得中国工业始终难以得到质的飞跃。直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实施使得中国与世界接轨,中国工业也终于迈开步子大步向前。回顾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是主旋律。展望未来,“环境友好”“精密制造”将是发展方向。
1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1.1工业化
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的进程同步开始,并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工业经济体系。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曾客观指出,“毛泽东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1]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时间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工业大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1952-1976年,中国工业产量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长。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从1952年至1976年期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亿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万吨上升到了869.3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远洋轮船。举国之力大力发展工业,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不太符合科学
发展的客观规律,却唤起了强大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凝聚力,也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好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经验。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彻底转变为市场体制,中国工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工业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的引擎。1978-2008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1.98%,支撑了国民经济(GDP)年均9.8%的高速增长。可以说,工业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1.2城镇化
相比于工业化,中国的城镇化要相对滞后。在改革开放以前,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缓慢增长、小幅波动的趋势,三年自然灾害更是使得城镇化出现了停滞乃至下滑。然而自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升,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伴而生,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力;与此对应,商品经济发展,投资渠道多元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就业渠道的拓宽吸引大量农民工进城,对城镇化发展产生巨大拉力。我国著名学者简新华曾在《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一书中指出:“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成功实现城市化,必然会同时实现工业化,会带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极大地促进世界的发展。” [2]可见城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
时至今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上海、广州等已发展为世界顶尖的国际化大都市,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正带动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短短数十年,中国就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发展为一个高度城镇化、工业化的世界大国,这是所有华夏儿女的骄傲。当然,中国目前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中、西部的城镇化发展差距依旧明显。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这一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中国也将逐渐缩小不同区域的贫富差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
1.3工业现代化
工业化在中国已日趋成熟,大范围的工业化也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工厂”的美誉。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工业作为推动国家硬实力的强大推力,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工业现代化正是这种变革的集中体现。
能源工业方面,作为一个产煤大国,中国的煤炭工业依然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同时,石油工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这三大石油公司为主的石油工业,由于极高的产业集中度,从而拥有着较高的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而电力工业同样发展迅猛,能够覆盖如此辽阔的国土并提供稳定的电力,其现代化水平可见一斑。
高技术行业。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自动化的生产流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贫富差距依旧明显,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国已经形成了华为技术、中兴通讯这样的大企业,行业国际化水平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几乎覆盖全国的通信信号,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的日渐成熟。
除此之外,中国在计算机制造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船舶工业等重要工业均实现了现代化,有些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令我比较遗憾的是中国的机床工具工业发展依旧缓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产品加工精度上始终无法有所突破,很多精密仪器依然要从外国进口。不过相信凭借不懈的努力和钻研,我国机械制造业终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2前景展望
工业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道路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选对方向、合理规划,是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来看,中国工业经济正朝着“环境友好”“精密制造”的方向不断努力。
2.1环境友好
30余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其瞩目的成就,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各种疾病的间歇爆发。大片的雾霾、土地沙漠化以及各种污染已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甚至最近曝出兰州的自来水被测出笨超标20倍,居民只能在超市中采购饮用水,如此恶化的环境令人担忧。可以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近来,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愈加强力而有效。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领域。战略新兴产业的崛起标志着过去粗放式的工业模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节能环保、高效生产的工业模式。近年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部分领域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部分领域先后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在一些重要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涌现出一批高速成长的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群;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呈现出积聚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若干集群和产业积聚区。这些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当然,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仍然面对着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关键技术较少、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问题,这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大规模战略新兴产业的覆盖,依然是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技能环保型战略新兴产业将带动中国经济与科技不断进步,成为中国发展的支柱产业。
2.2精密制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精密制造一直是中国工业制造的致命短板。大多数精密仪器都依赖进口,不仅耗资巨大,核心技术的缺乏也使得中国工业在控制、传感、检测等多方面难以实现较大的突破。与美国国家仪器(NI)、德国霍梅尔等精密仪器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仍缺乏精密制造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尽管如此,中国依然在奋力追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较早和较大程度的对外开放,以及较深层次、较大范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制造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传统制造业逐渐开始转型,在高新技术改造下全面升级。“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诞生以及各类精确制导导弹的研发标志着中国精密制造业正逐渐成型。未来10年,传统装备制造业将在吸取信息技术、新材料、机械、电子以及现代管理等高技术成果,并将其优化继承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为传统工业提供用于柔性制造、绿色制造和精益制造的新一代技术装备。凭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髓,借助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劳动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精密制造业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并带动中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总结
中国的工业经济起步较晚,发展经验较少,加之西方国家曾经的技术封锁和市场遏制,使得中国的工业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快速发展。但改革开放以
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全面实施,中国的工业经济迎来了质的飞越,并逐步迎来产业转型,迈向“环境友好”“精密制造”的战略新兴产业。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中国工业经济将持续高速发展,为中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带来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身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1996年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2]简新华:《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M].2010年版.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