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毗邻地区经济发展展望
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毗邻地区经济发展展望
发布时间:2005-8-1信息来源:
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毗邻,边境线总长1685公里。“有七口通商”的边境口岸,我市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开展与俄罗斯毗邻地区的经济、科技、合作有许多潜力。
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273万人,呼伦贝尔市地处东北经济区;被列入中国西部大开发范畴。中国已加入WTO,参与了国际大循环,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因此加强具有地缘优势的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毗邻地区的经济科技合作,以口岸为依托,推动两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呼伦贝尔市与俄毗邻地区的经济、科技在国际的竞争力,应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一、俄罗斯毗邻地区的经济、科技发展现状
呼伦贝尔市毗邻俄罗斯赤塔州,其中与俄赤塔州边界1010公里,靠近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这几个州都属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经济区的东西伯利亚经济区。
东西伯利亚经济区面积为412.3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总面积的24%,东西伯利亚包括:布里亚特共和国、特干共和国、哈卡斯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赤塔州、泰梅尔自治区、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和埃文克自治区等10个联邦主体。
普京出任俄联邦总统后,为实现强国富民的宏图大咯,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选择,加快东部地区的开发,实现国家西部和东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依托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科技实力,变通运输基础设施和人缘、地缘条件,积极参加东北亚和亚太地区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东部在俄罗斯乃至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俄罗斯东部的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也因之成为政界、实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东西伯利亚经济区位于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的中西伯利亚高原上,是全俄潜力很大的煤炭、水能、有色金属和林业基地,前两者的蕴藏量各占全俄1/2左右,有色金属蕴藏量和木材蓄积量各占1/3左右。
(一)俄罗斯赤塔州经济、科技发展情况
呼伦贝尔市毗邻城市赤塔州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的行政区之一,总面积为43.18平方公里,中心是赤塔市,赤塔州的黑色冶金业、有色冶金业、机器制造业。森林采伐业、木材加工业、采矿业和纺织业在俄东部地区具有重要意义。该州社会总产值构成中工业占47.7%,农业占30%,建筑业占12%,交通和通讯业占5%,贸易和公共饮食业占3.2%,其它占2.5%,该州是俄罗斯最大的养羊业中心。该州的经济基础是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冶炼业。自然资源中,森林、矿物资源丰富,同时燃料动力资源、矿泉资源也很丰富。工业有采矿和冶金工业、燃料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比较发达。农业主要部门是畜牧业,畜牧业是赤塔州农业的主导部门,也是传统产业,种植业仅占1/3。赤塔州的交通运输在东西伯利亚是属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西伯利亚大铁路从西向东横跨整个赤塔州南部,这条铁路上有两上对外贸易的窗口,一个是外贝加尔斯克站,承担着中俄贸易中6O%过货量;另一个是索路维约夫斯克站,承担着对蒙古的出口任务。
赤塔州较大的科研机构是外贝加尔科学研究院地质矿物研究所,外贝加尔工艺科学研究院、养羊业和肉类畜牧业研究所。
(二)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经济、科技发展情况
伊尔库茨克州也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行政区之一,面积77.48万平方公里,占俄联邦国上面积的4.5%,是呼伦贝尔市的三倍,总人口275.85万人,与呼伦贝尔市基本相等;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林地占全州面积的88%,森林资源是州内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州内森林覆盖率为78%,拥有森林5758.8公顷,木材总蓄积量达93.2亿立方米,占俄联邦木材蓄积量的12.7%,为俄最重要的木材产区。矿物资源丰富,水资源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贝加尔湖的淡水占全世界淡水储量的20%,得天独厚的贝加尔湖,使伊尔库茨克州拥有举世无双的旅游资源。
伊尔库茨克州的燃料动力工业、森林工业和有色冶金业三大主导产业在全俄具有首屈一指的重要意义。
对外贸易关系中,进口30%来自哈萨克斯坦;外来自中国,6.5%来自美国,5.6%印度,4.3%乌克兰,3.7%澳大利亚,为扩大对外经济关系,自199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交易会。呼伦贝尔市于2002、2003年连续两年参加了在伊尔库茨克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国际交易会。
俄罗斯联邦科学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是西伯利亚最大的研究中心。该中心有11个科研机构,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化学、生理、能源动力、地球物理、生态等。伊科学中心从事整个西伯利亚的研究工作,下设有能源分院,化学科学院研究生产、工艺、化工产品;地壳研究院,研究整个伊州的地下水资源;生物与物理研究学院,研究农业品种;气象信息研究院;激光物理研究所(该所同3O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同IO0多个企业共同合作参加20个研究项目);生态研究所,现同中国、日本、韩国合作,同时伊科学中心也是亚洲国家科学联合会成员。
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工作人员总计4009人,其中科研人员1206人,有6名俄科学院博士,8名通讯院士,178位博士和677位硕士。各科研所拥有先进的科研装备和试验仪器,并拥有贝加尔湖科研考察船队等,这里还有俄罗斯医学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东西伯利亚科学中心,下设7个研究所,4个分部,8个附属医院;约30个科研试验机构。在西伯利亚这些研究机构具有独特的研究方向。其科学技术研究实力雄厚、具有很强的国际间技术辐射能力,是我市可以依托的科技富矿。
二、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毗邻地区的经济科技、合作现状和优势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的赤塔州与伊尔库茨克州与我市毗邻,双方经贸、科技合和往来不断加强,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加快特别是中俄两国关系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中俄两国和时比邻地区间的多领域合作不仅有利于毗邻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深化中俄两国长期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合作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2年1月—11月,俄罗斯同欧盟及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分别占其贸易总额的36.7%和17%。此间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是德国(9.7%)、白俄罗斯(6.5%)、意大利(6.4%)、乌克兰(6%)、中国(5.9%)、荷兰(5.4%)、美国(4.6%)。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第五大贸易伙伴国。(这是俄国家海关统计委员会向外界公布的。)
据《远东经贸导报》消息:20O2年中国成为俄伊尔库茨克州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2002年伊尔库茨克州对外贸易额达36亿美元。伊尔库茨克州同世界上6O个国家或地区有外贸联系。日本和中国占该州外贸额的57%,2002年伊尔库茨克州扩大了与中国的经济技术与政治合作。此外,伊尔库茨克州同印度的贸易额也比较大。
进入21世纪,俄罗斯推出了一系列加速东部开发的战略规划,实现这些战略规划比重要途径就是提高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经济外向化程度,发展与“以中国为首要伙伴,以中国毗邻地区为重点”,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多领域合作。在中俄区域合作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下,呼伦贝尔市不断扩大对俄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在现有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方面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探求更高层次的技术合作。近些年来,双方经济科技合作已出现了领域拓展的好势头。
(一)呼伦贝尔市与俄毗邻地区合作现状与优势
1、呼伦贝尔市与俄赤塔州、伊尔库茨克州贸易往来活动频繁;口岸年出入境货物总量700余万吨,呼伦贝尔市对俄经济贸易额达8亿多美元,年出入境客运量10O余万人次。
2、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即座落在呼伦贝尔市,形成铁路、公路口岸优势,并在中方建成互市贸易区,为今后开展经贸往来和区域经济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础。
3、两地区跨界民族多,生活习俗相近,人员交流频繁。
4、两地区产业差别较大,经济优势互补性强。
5、俄方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逐渐趋稳,外贸持续增长。
6、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将取消贸易管制,有利于促进外经贸的发展。
(二)双方合作的项目
双方正在接洽联系的合作项目:
1、口岸建设项目。通过积极努力,加大推进力度,延长口岸通关时间,加快通关速度;增强过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积极营造良好的通关环境。加快工贸区俄方一侧的建设和开通。把室韦—奥洛契口岸建成常年开关的客货两用口岸。中俄双方共同投资建设黑山头—旧楚鲁海图口岸钢筋混凝土结构永久性大桥。
2、开发酒店、商场和房地产项目。
3、旅游项目。把我市和俄方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搞好规划,加快旅游市场开放对接、景点开发等工作,加强双方旅游企业合作,积极组织开展国际旅游项目,并在满洲里召开首届中、俄、蒙沿边三角经济区旅游节。
4、绿色通道项目。开通海拉尔—满里洲—赤塔蔬菜果品及肉类食品绿色通道。
5、木材采伐和深加工项目。利用我市6个地方林业局现有的劳动力、技术和设备与俄方共同开展森林采伐和加工合作。
6、地工产品出口创汇和在俄办企业项目。大力发展工贸结合型企业,以工业企业为基础;搞好自营出口,加大地工产品对俄蒙的出口力度。
7、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项目。从俄罗斯引进大果沙棘种子,俄罗斯乌兰乌德市政府为我方提供必要的帮助及用于防沙、治沙植树种草技术,并派专家协助。同时,可研究从俄罗斯引进优良牧草种子。
8.在俄赤塔州设立了商务代表处。
9、水产养殖项目。引进移殖俄罗斯优良鱼种,改善呼伦湖现有的鱼类组成。
10、建材生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
11、举办展销活动项目。2002、2O03年连续两年参加在伊举办的国际交易会。
12、人才培养及支术引进项目。
(三)呼伦贝尔市与俄毗邻地区的科技合作1、2003年以汤爱军市长为团长的科技代表团访问俄罗斯联邦科学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签订了“俄罗斯联邦科学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主席团和中国呼伦贝尔市政府科技合作备忘录”。
2、在农业、畜牧、生态、水利、气象、渔业、农业、能源等领域进行具体科技项目合作。
三、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毗领地区经济科技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交流不畅,组织协调不够;
2、中俄科技合作的市场机制不健全,中俄科技人才合作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由于两国经济都
处于转轨过程中,市场体系发育程度较低,市场机制不健全,制约了中俄科技人才合作的市场化进程;
3、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制约中俄科技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4、缺乏复合型人才。从事中俄科技合作的所需要的高水平人才短缺。既懂俄语又懂技术、经济、法律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一些懂俄语又懂技术的专家年事已高,后继乏人;
5、政策因素。俄方经济政策不稳,特别是边境区域经济政策属限制趋向,对外经贸法律不健全,经济秩序不佳,均影响对外经贸往来;
6、俄方在远东地区经贸发展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如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中俄互市贸易区俄方至今未启动建设,导致中方大量基本建设闲置浪费而不能发挥作用;
7、通关程序复杂;办事效率不高,在双方均有存在;
8、呼伦贝尔市外贸拉动地方经济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形成真正的对外开放产业,没有过硬的出。创汇产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滞后,地方产品出口比重小。外经贸与地方主导产业关联度低;
9、在区域贸易中小额贸易占有很大比重,层次不高;
10、口岸建设起点低;基础设施方面亟需进一步完善;
11、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西方及东亚诸国急剧占领俄罗斯市场,使中国商品在俄面临的竟争更加激烈。
四、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毗邻地区经济、科技发展建议
近年来,中俄贸易合作形势明显好转。2002年,两国贸易额与1999年相比增长67%。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中俄两国间的贸易额已超过106亿美元,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科对支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俄罗斯市场潜力大,辐射力强;经济结构不均衡,重工业较发达而轻工业相对落后。俄罗斯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消费品,其中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等日用品占有相当比重,而我国在诸多领域相对俄罗斯而言,具有明显优势,许多消费品是俄所需。这样,俄罗斯经济与我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要利用地缘优势加强长期合作。
1、呼伦贝尔和赤塔州、伊尔库茨克州政府间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机制,扩大政府间往来,为双方科技合作提供有效服务事宜。
2、加强对俄科技合作的组织与协调。中俄科技合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长期任务,关系到我市科技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开放工作,合作的项目有可能涉及到跨地区、跨部门协作问题,因此进行统一管理、协调是非常必要的。市政府在鼓励双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非政府渠道的合作,并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支持和保护的同时,应加大监管力度,制定必要的措施,规范合作行为(定期督查跟踪项目实施情况)。
3、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总体水平。
4、加快外经贸人才培养,提高外经贸人员素质。
5、进一步加大“引进来”的力度,借助外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增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断提高沿边开放的程度和水平。
7、抓住机遇,加快口岸建设步伐,中俄双方要进一步净化口岸通关环境,促进边民互市贸易。
8、发挥呼伦贝尔市地缘优势和口岸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俄罗斯赤塔州、伊尔库茨克州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9、加强呼伦贝尔市与俄赤塔州、伊尔库茨克州的旅游建设。
第二篇:国际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展望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
人类的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了。局部战争呈下降趋势。经济安全的地位空前突出。虽然世界上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仍然是矛盾丛生,冲突不断,但今后相当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仍将是和平与稳定、发展与合作。
事实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它的解决,需要全世界人民长时间的艰苦奋斗。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思想,是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的新判断,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就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种新判断而制定的。
一、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各国人民下定决心维持和平,以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其次,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和威慑力足以将地球毁灭很多次,因此谁也不愿意因打核战争与地球同归于尽。再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进一步减小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领域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
首先是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其次是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三、非传统安全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战争
首先是国际恐怖主义问题。2010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及袭击规模扩大;恐怖袭击方式令人防不胜防;国际反恐怖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使得国际反恐怖阵线有破裂的倾向。其次是环境安全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世人对环境安全的极大担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灾害频发,甚至使部分小岛屿国家生存面临威胁。再次是金融安全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发达国家,也严重打击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并引发了诸多社会及政治问题。最后还有愈演愈烈的贩毒走私、严重恐怖性疾病扩散、肆无忌惮的海盗活动,以及日益严重的非法移民等问题,这些都对国际安全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四、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客观结果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发展大趋势。全球性科技革命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防不开科学。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技术条件,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当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中国应对策略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必将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该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努力推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与秩序重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制定,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力争获取更多发言权,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凭借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快海外收购力度,壮大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从国内来看,要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放在首要位置,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金融危机不仅削弱了美国的硬实力,也重创了其软实力。这说明美国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隐患。当然这里既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也有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既有经济上的问题,也有政治和社会、文化上的问题。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普世价值影响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大降低,而以政治和社会稳定、渐进改革、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有效调节、注重实体经济等为特点的中国模式则经历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这无疑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当然,中国在软力量建设上还应继续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意识形态及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制度。
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妥善处理好中国与美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
(一)中美关系。与美国相比,目前中国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并没有很大的战略回旋余地,中国持续的经济成功严重依赖西方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和外国市场的准入、(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
端等历史遗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进入新世纪,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了绝大部分边界等历史问题,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
中国经济的展望
展望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展望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1.85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
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展望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
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
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相当于5.6亿桶油当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
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趋势之四: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存钱罐”和“贷款批发商”,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金融百货公司”。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
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银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展望之四: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
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供应至关重要,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10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但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粮食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未来10年应着眼于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着眼于我国丰富的食物资源,树立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最终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良种将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首要因素,预计未来10年,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将接近100%,大豆将提高到95%以上,良种因素可使粮食单产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将会不断提高,预计未来10年,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10%左右;农业机械化可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和提高粮食单产,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实现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
展望之五: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
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份额和地位
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提升,成为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
届时债券市场规模将超过股票市场,可能会是股票市场规模的2至4倍,债券融资占国内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将陆续推出,能源、金属、农粮畜牧产品等期货品种日趋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和外汇期货也相继推出。在我国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扩展的同时,其市场化改革到2020年也将基本完成。市场各主体分工更加明确。一是市场在产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监管要求上,将具有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个层次。二是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将从目前代替市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作实质性判断和审批,转变为完善各市场的监管规则并监督市场参与者执行。三是投资者可视其需要自主选择参与哪个金融市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监管部门决定其参与哪个市场以及如何参与。
随着资本流动限制的逐渐放松和外汇管制的不断改革,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预计到2020年,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会成为上海、深圳等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掌管投资资金将超过2000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我国的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其次,人民币“外国债券”,即国外政府、企业在中国大陆发行以人民币为面值的债券,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还将出现相当规模的人民币“欧洲债券”市场,
第三篇:第三章招商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章:招商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招商引资的竞争。实践证明,大招大发展,小招小发展,快招快发展,慢招慢发展,因此招商引资在很多地方成为了政府不可动摇的的第一要务。下面我们来看招商引资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引进龙头企业,改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企业有钱,这不假,但有钱未见得产业层次就高。企业中,大量的还是比较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占用资源多,投入产出率低,在本生存已经受到了威胁,如果这些企业不能在完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那只有外迁一条路了。而取而代之的,必将是有竞争力的、产业层次较高的企业。如果我们没有,或者不够,那就只能走引进来这条路。把不适应的产业挤出去,让出土地等资源,来引进合适的产业,引进龙头企业,提升本地的产业层次。这是我们招商的一个重要目的。土地是一种紧缺资源,紧缺资源应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用这一尺子来衡量,就能决定该去该挤、该留该招的是什么样的企业了。
二是引进产业链缺口的企业,延伸、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集成度。产业的集成度越高,配套越好,成本越低,1
效率越高,竞争力就越强。中国的产品为什么这么有竞争力,经济为什么这么有生机,除了劳动力成本等诸多因素外,块状经济是一个最大的因素。块状经济,实际上就是产业的高度集成。
三是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地方产业特色,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这个地方有什么优势呢?最大的优势是交通区位,接下来,还有计划单列的政策优势,与地方经济相融的地域优势,政府高效服务的环境优势等等。这些优势都是一种资源,如何运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招商引资,就是为了有效利用、扩展壮大、整合提升的优势,使独山经济走上一条特色鲜明、生机勃发、持续可进的发展道路。
四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提高城市的影响力。目前的问题是,城市的功能完善比不上城市的规模发展,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比不上城市的行政地位,城市的影响力比不上城市的经济发展实际水平。可以说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青年,成长的速度很快,但内涵还有欠缺,形象还比较单薄,还需要强身壮骨丰血肉,提升发展层次,提高发展水平,才能与国家的要求、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才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由挥洒、强劲搏击,成长为一个健儿。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招商引资,有赖于外来资本的注入、外来机构的入驻、外来人才的流入、外来文化的引入。特别是与城市功能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物流、金融、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毕竟独山是一个城镇,发展不是很快,底子还是很单薄的。对这一点,无需多说,即可自明。
五是引进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全面提升企业的发展层次,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其实,目前并不缺乏资金,缺的是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优秀的人才。引进项目,可以带来这些宝贵的资源,增强城市的发展实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理念问题。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实际上,没有先进的理念支撑,你光有钱、光有物、光有人,还不一定干得成事情。中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的引进,还有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的引进,而更重要的是先进理念的引进。开放必然带来改革,改革必然带来创新,创新必然带来发展,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总而言之,招商引资并不是目的,而是发展经济的一个途径和手段。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招商引资永远不会过时,随时间改变的只是它的内容。只要围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这一中心去考虑招商引资问题,就一定有商可以招,有资可以引,也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四篇:展望2011经济发展形势
2011 年经济增速将回落到 8.5%:2010 年中国经济经过第一季度的高点,第二季度开始放缓,但全年经济增速将保持 9.8%的较高水平。2011 年随着先进国家经济恢复的迟延出口大幅减少,投资与消费增速放缓,全年经济增速将下降到 8.5%。投资仍然是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度宽松信贷支撑下的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惯性投资和 2011 年十二五规划新项目的开始等原因,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将持续。同时,受收入分配制度扭曲和通货膨胀侵蚀的影响,居民消费仍将在低位徘徊;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将加重进出口通货膨胀有恶化趋势:低利率下的流动性泛滥和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自然灾害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等促进通货膨胀,保守估计全年消费者价格指数会维持在 3.2%左右。处于对资产泡沫破裂的担忧,政府难以对通胀作出强有力的应对措施,通胀在 2011 年会进一步发展到 3.8%左右的高位经济刺激战略的退出面临两难选择:中国政府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刺激计划在维持了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通货膨胀恶化以及各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等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如果此时收紧信贷不但会使投资大幅下滑,也会增大资产泡沫破裂带来的金融风险,预计政府维持货币和财政政策维持刺激的概率更大。2011 年,中国政府将实际执行“松财政、稳信贷”的政策,财政政策将稳中偏松,信贷政策上半年保持稳中偏紧,下半年稳中偏松政策趋势:中国今后几年将致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在整个十二五规划中致力于由投资、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产业政策方面会通过碳税政策逐步抑制和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加快产业的结构转型;(2)从鼓励内需方面,会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官方版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3)贸易政策方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减少贸易摩擦(4)投资政策方面,逐步向民营企业进行信贷倾斜,通过“新 36 条”的实施,修正近年来由于国进民退造成的民间投资衰退
1.2010年中国经济回顾
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加大
□中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强劲反弹,到2010年一季度达到本轮周期的高点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使得中
国经济迅速从谷底反弹,2009年全年增长9.1%到2010年一季度,经济刺激政策的效力充分发挥,经济增速同比增长率达11.9%
□随着政策效力减退和政府推出调控政策,从二季度起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但全年经
济增速仍可望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二季度起,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下降周期,增速有所放缓
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为10.3%,与一季度相比明显下降
–预计第三第四季度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到9%线和8%线,全年经济增长仍可望达到9.8%
□由于流动性过剩和外部冲击,通货膨胀率逐步攀升,到7月份已创下本轮通胀新高,来走势不容乐观
–为了刺激经济,中国央行在2009年推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空前膨胀,逐步
推高通胀
2009年全国新增信贷总额达9.6万亿元,创下历史记录
过剩的流动性在2009年没有造成明显的通胀,但随着流动性逐步进入实体经济,通 胀压力开始显现
– 2010年中国和世界各地先后经历了旱灾和洪涝灾害,粮食减产,粮食价格上涨并推动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这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
– 虽然进入2010年以后,政府已经认识到面临通胀风险,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并进行价格干预,但由于政策力度不够和政策效应滞后,通胀并没有得到控制,一些游资轮番炒作各种商品,居民通胀预期正在逐步强化
2010年1-8月,通胀率持续上升,至今没有放缓的迹象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一些价格暴涨的商品进行了打击投机调查,部分商品价格一度回调,但干预很快失效,价格再度上涨
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消费仍维持可观增速,但对部分产品的需求已经开始下降,未来增速可能会缓慢下滑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推出了减免汽车购置税、家电下乡等政策刺激消费,一些居民消费需求提前释放,推动2009年消费快速增长,全年同比增长15.5%2010年上半年消费同比增长15.3%
但随着政策的刺激效果逐渐弱化,消费增速开始放缓,汽车家电产品已有供过于求的征兆
–目前分配体制的结构性失衡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障碍,激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要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困难很大
□投资增速稳步放缓,但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在2009年快速增长,投资率达到历史高位,2010年开始冲高回落 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2.5万亿元,同比增长30.1%,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随着经济刺激计划中的公共项目逐步完成,投资增速必然放缓
–中国政府为了控制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而推行调控政策,也压制了投资增长
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中国房地产泡沫空前膨胀,通胀压力也逐步积累,从2009年下半年起央行已经开始控制信贷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了抑制作用2010年以来,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压缩过剩产能、节能减排的政策,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被关、停、并、转,一些企业的扩张计划被否决,投资增长受到抑制
–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延续性,且中国政治体制结构存在着对地方政府鼓励投资 的激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会相对下降,但绝对增速仍然可观,占GDP的比例还可能上升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增速逐步放缓,但民营企业的投资却稳步上升2010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23.2%,虽然比2009年全年增幅有所下降,但增速仍然高于消费和净出口增速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进出口都大幅攀升,由于结构因素贸易顺差呈现前低后高之势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中国对外贸易从2009年的谷底强劲反弹2010年1-7月,中国进口同比增长47.2%,出口同比增长35.6%,贸易总额同比增长40.9%,到7月份为止,由于累计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累计同比下降21.9%
五月以后出口增速已经超过进口增速,且差距正在逐步扩大,贸易顺差有望收复失地。中国出口商品中来料加工制成品占最大比例,需要大量使用进口原材料,因此出口变动往往滞后于进口变动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贸易顺差可能增加,开始推行鼓励进口、维持贸易平衡的政 策
如果贸易顺差增长过快,中国将面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还可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
–预计全年累计进口达1.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5.4%,出口达1.5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29.2%,顺差同比下降2.6%
2.2011年中国经济展望
经济增速将放缓到8.5%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较2010年低1.3个百分点,下降至8.5%
–2011年1季度,中国经济将仍然处于下行通道,2008年底推出的财政刺激计划逐步完成,信贷政策收紧,以及受2010年一季度基数较高的影响,201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速将进一步下降,可能下降至8%左右。从2季度起,经济增速可望逐步回升,但回升速度相对缓和
□增长结构上消费仍然难以替代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
–固定投资将呈现前低后高的反弹趋势,仍然维持较高增幅
2011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下行到局部低点,从二季度起,由于十二五规划的新公共投资项目开始启动,投资增速再度上升预计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6万亿元,增速为16.8%
– 消费继续稳步增长,但增速有所下降由于政府刺激消费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退出,2011年消费增速将有所下降,但由于经济形势较好,消费仍将维持增长势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望达到16.7万亿元,增长13.2%
– 先进国家经济下滑,中国进出口增速将大幅下降
预计2011年中国进口增长10%,出口增长8%,通货膨胀加大
□预计2011年全年通胀率为3.8%
– 美国的弱势美元政策导致国际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也会助长国内 物价水平。由于受2009以来流动性膨胀和农业歉收的影响,2011年初通胀率可能偏高,然后随着紧缩效应和政府干预的影响,通胀率可望下降。□2011年人民币汇率主要取决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走势,可能呈现兑美元小幅升
–目前,中国央行参考一揽子货币汇率确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如果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走弱,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如果美元走强,人民币则可能小幅贬值
预计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总体上会小幅升值4.3%
2008~2011年中国经济指标
2010 年
区分2008 年2009 年2011 年展望
上半年全年预测
GDP 增幅9.0%9.1%11.1%9.8%8.5%
投资增幅25.5%30.1%23.2%20.3%16.8%
出口增幅17.3%-15.9%35.2%29.2%8.0%
进口增幅18.5%-11.3%52.7%35.4%10.0%
消费增幅22.7%15.5%15.3%17.5%13.2%
物价上涨率5.9%-0.7%2.6%3.2%3.8%
对美元汇率6.826.826.776.706.4 ~ 6.6
3.2010年经济热点
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8月16日,日本公布了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总产出,正式确认了被中国大陆超越的事实 2010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名义GDP为1.29万亿美元,而中国大陆同期产出为1.38万亿美元事实上,如果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早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Alan Heston, Robert Summers and Bettina Aten的研究,依据购买力平价,中国在1994年即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估算的购买力平价数据,中国在2001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国际舆论对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示关注,而中国政府和民众则反应冷淡
–中国强调中国人均GDP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人均GDP排名处于100位左右,在世界上仍属于较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很多媒体还认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可能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一些媒体甚至认为发达国家大肆宣传是有意“捧杀”。中国国内反应冷淡的主要原因包括:早在意料之中以及经济数字不再是民众的焦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是迟早的事,中国政府和民众对此早有预期,因此并不觉得“惊喜”而且民众不再过度关注于经济规模的排名,并认识到GDP总量数据并不等于经济实力,更为关注贪腐、贫富分化、分配不公等经济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规模的增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提高;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不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和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但是,随着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中国也将越来越成为关注焦点,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压力。随着绝对规模越来越大,中国被要求承认更多的国际责任,例如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欧美发达国家把中国作为主要目标,要求中国承担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未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享有的一些援助、优惠政策等,也可能被削减取消。
“新 36 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
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是希望民间资本能在4万亿计划后起到继续拉动经济的作用,同时部分修正救市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新36条”并非政府第一次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然而由于缺乏执行的细则,民间投资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反而愈加恶化与“非公36条”相比,“新36条”增加和细化了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的领域 “新36条”明确鼓励的领域包括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开发、市政公用、政策性住房建设、医疗服务、教育和社会培训、社会福利、金融、商贸流通物流、国防科工、国企重组
□民间资本进入各个垄断行业困难重重
–民间资本不具备独立开发石油天然气勘探的空间,参与油气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备以及销售工作更具有自主能力。国内可供勘探开发的陆地区块基本被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巨头所垄断,而中海油则拥有大部分海上区块的开发权,民营公司取得区块开发权的可能微乎其微2010年8月8日,中石油拿出海内外119个涉及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成品油销售等总投资额近6000亿元的项目,率先到民营资本活跃的浙江与当地企业接洽,希望引入不低于2000亿元的民间资本,显示出鼓励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民营企业大规模进入火电、水电和核电建设不现实
目前火电企业利润受煤价上涨挤压,而煤电联动迟迟难动,行业进入“不赚钱”阶段,很难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就水电而言,已有的水电资源已基本被瓜分完毕,民营资本只能做一些规模较小的水电开发核电因为其资本投入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非普通民企能够承担的,且核电由于盈利前景广阔和利润丰厚,民营资本面临几大电力央企有力的竞争目前在在很多新能源领域,例如太阳能光电和光热设备制造等民间资本占主要地位
–在交通部门存在民营资本与国有企业不同的准入门槛,投资者缺乏信心
航空业具有资金密集的特点,但由于国内金融体制的种种限制,民营航空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民营交通企业无法获得具有较好经济利益的线路,类似京沪穗三大城市间的黄金航线,民营航空根本难以进入2005年国家开放铁路行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但是铁路是铁道部统管,民营企业只能占很小的股份且不可能取得经营权。
–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村镇银行将成为突破口
根据之前的规定,村镇银行发起人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该机构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5% “新36条”不仅提出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还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民间资本无论是在对当地企业以往经营状况了解上,还是对于企业发展的实时跟踪上都较商业银行有着先天优势,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将被大幅度降低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时代在华终结。
□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
–2010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第9号文件,标志着中国实行多年的无条件“外资优先”时代的终结中国对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的海外投资表示欢迎,但对重污染和高能耗及产能过剩的产业的投资则受到限制;从税收政策上引导外资产业和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再实行区域无差别化的投资鼓励
–早在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就规定,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 在内外税率统一前,两种企业所得税适用不同的税率,外商投资企业的名义税负是15%,实际税负是11%;内资企业名义税负是33%,实际税负为23%左右,内资企业的税负是外资企业的两倍
–综合而言,内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竞争平台趋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政府政策更多的向国
内企业倾斜,如政府采购、家电下乡等等
□对于外资企业政策的转变反映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
–开放初期中国资本短缺的局面不再,无形中也削弱了政府引资的动力;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出口的快速增长,过多的外汇储备正逐步变成政府的某种负担
–产业结构转型的要求:随着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高调提出,“符合产业方向”比投资本身更成为政府选择的要素
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产业发展遇到瓶颈,需要产业结构调整
□政策转变对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格局将产生一定影响
–今后外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将更集中于高新技术以及服务业等产业。9号文在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的同时,更强调要 “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之际,拥有相应领域领先技术的外资企业如果顺应国内产业政策导向,相对国内的同类企业,仍然可以抢得市场先机
–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中西部地区相对于目前外资集聚的东部地区而言,以及中国 周边的其它国家而言,占据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能源、劳动力的成本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具备了更多的承接外商投资,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的条件。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改变迫使中国对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调整
–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导向性经济模式面临瓶颈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全球主要市场步入调整或衰退,过去几年内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面临打击,提升国内消费能力成为唯一的选择。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政府主导投资的方式虽然实现了经济的“保8”,但却丝毫无助于提升居民的消费拉动尽管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依然很低,且居民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下降,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因此,在出口和投资进一步发展受限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居民收入分配进而拉动国内居民消费,缓解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就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六月份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员提出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具体的内容为,首先中国具备了实施计划的基本条件;其次,从实施的路径上提出,如果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5年时间左右就可实现倍增 这个想法的提出是借鉴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采纳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并形成了一个强大和稳定的中产阶层
– 实现“收入倍增”需要先解决民营企业、垄断企业等诸多难点。民营企业是个人所有,可以拒绝实施政府提出的工资倍增计划。几年前出台的集体合同制度也没有在民营企业普及
垄断企业若执行工资倍增计划,必然用足用活政策,最终也许会导致更大的分配不公而不少垄断型国企,像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至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
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之间,□政府已采取上调最低工资和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来推进“收入倍增”
–自今年2月1日江苏率先上调最低工资到8月18日为止,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份已有27个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仅甘肃、广西、贵州、重庆没有公布最低工资调整方案推进工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按照全国总工会的目标:从2010年到2012年,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
4.2011年主要热点
出口增速放缓
□2011 年中国出口增速放缓
– 2011 年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较 2010 年放缓,影响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虽然目前对新兴市场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量的比重一直在提高,但是中国出口依然严重依赖欧美日等传统发达国家。中国出口成本将有所提高,人民币汇率升值可能都将削弱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将通过推升企业的工资成本削弱中国出口的竞争力
人民币国际化
□2010 年下半年起,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
– 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扩大到2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企业可按市场原则选择使用人民币结算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2010年8月31日透露中国将继续放松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管制,下一步还将考虑允许企业使用人民币从事对外投资,这都为人民币流到境外铺平了道路 –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将很难维持目前人民币兑美元双向变动的局面
房地产市场调控能否持续
□2010年4月号称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出台,效果尚不明显
– 面对之前出台的房地产紧缩政策频频失灵,继4月15日“新国四条”发布后,17日国务院再次发力,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即“新国十条”,被称为“最严厉的楼市政策”自房地产新政出台以来,各城市住宅商品房成交量大幅度下滑,上海、北京等城市月成交量甚至一度萎缩70%~80%,然而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依然坚挺
– 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11年是否能得到继续值得关注如果政府面对出口下滑、经济增长持续减速的局面,是仍否能坚持调控政策不放松值得关注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2010年四季度以及2011年仍处于低迷状态,则必须依靠较为充足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来保持投资的数量,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和部分平衡供求缺口包括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等
– 2011年房价是否会实现较大幅度下降取决于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但如果因为保增长或认为调控目标已经达到而放松房地产调控,将很难避免房价会大幅度反弹
5.政策方向
刺激政策退出面临两难
□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来分析中国有必要逐步退出经济刺激战略。
最重要的是因通货膨胀食品价格上升很快,实际通胀压力要远远高于官方目标3% 下半年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全球各经济体正逐步退出刺激措施
今年以来,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已经加息,新兴市场中印度、巴西也相继加息,新加坡宣布紧缩货币尽管美国依旧保持原有政策,强调确保经济复苏,但美国官方透露的信息现实本轮刺激中美国投入不足 1100 亿美元,而且其国内物价面临通缩,而非中国严重的通货膨胀
□尽管应该逐步退出刺激计划,但中国自 2008 年以来的过度刺激却使的退出变得困难
– 第一个因素是过分强调增长,经济增速作为中国各级官员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使得政府在考虑刺激退出时缩手缩脚– 第二个因素是去年9.6万亿的信贷投资,一部分进入了国家主导的如公路、铁路等长期基础设施建设中,一部分进入房地产业,通过加息遏制通胀会使投资停滞和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系统的一个最大的风险因素,也成为中国政府
对紧缩货币应对通货膨胀的掣肘因素之一
– 第三个因素是各级地方政府在“拯救经济下滑”的旗帜下,近两年大肆举债投资,各类地方融资平台累计融资7.4万亿元,加息将导致地方政府面临破产危险。尽管最近银监会核查报告说明 1.7 万亿地方债存在坏帐风险,但由于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将土地财政作为举债的担保,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会使坏帐数字明显增高
□中国政府将实际执行“松财政、稳信贷”的政策,财政政策将稳中偏松,信贷政策上半年保持稳中偏紧,下半年稳
中偏松
– 2011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相关项目基本完成,中国政府可能结合“十二五规划”推出一批新的公共项目,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财政政策可能呈现“名义紧,实际松”的趋势
– 由于面临通胀压力,预计2011年上半年将延续目前的适度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并可能加息1-2次到下半年,随着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缓解,信贷政策将逐步松动,央行可能通过增加信贷配额、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放松银根,继续刺激投资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内需拉动能否成功
□2011年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将得到进一步推行
– 政府政策将瞄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中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两个问题
自1996年至今,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连年下降,目前大约是13%;而社会财富主要流向了中央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将会出台的政策会围绕提高央企利润的上缴比例来进行,并且有可能实现“化税为薪3”,即对于实现提高职工工资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营业税等税费减免– 政府将加强对高收入人群和资产类的税收管理,来部分实现对贫富差距的调节作用。具体包括加强报酬支付较高项目(如演艺、演讲、咨询、理财、专兼职培训等)的个人所得税管理;加强外籍个人取得所得的征收管理财产转让所得征收管理(对于高收入者股权转让所得、房屋转让所得及其他财产转让所得等),加强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管理 – 政府将通过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而非税收来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扩大内需,依然将依靠投资拉动为税收优惠的一种方式,即对提高职工工资的困难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来 促进实现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力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农民收入,以“化税为薪”和“收入倍增”提高中低收入人群工资增长教育和医疗制度改革还将进一步进行,来提高居民的可消费能力
将继续实施鼓励家电、汽车以及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但优惠幅度有可能有所降低节能减排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2011年碳税有望出台
– 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高碳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变是大势所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际共识,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国际对中国施加了巨大压力
– 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机制,碳税于2011年实施条件已经成熟
在从国际上来看,利用市场手段实施减排已是大势所趋,各国都积极建设发展相关市场,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9年起实施的燃油税改革为碳税积累了相关经验,而征收碳税将被纳入“十二五”规划。另一方面,政府将在2011年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支持和对新能源产品的补贴
第五篇: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答:
(一)○1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能源资源、矿 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 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 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 矿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 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2德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
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 1
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
(二)1近年来俄罗斯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实际收入有所增加。俄罗斯联邦统计局1月31日公布了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俄罗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3%,增幅与上年持平。初步测算,2011年,按当前价格计算,俄罗斯名义GDP为543690.84亿卢布,同比增长20.4%;按2008年可比价格计算,实际GDP为413848.24亿卢布,同比增长4.3%;GDP平减指数为131.37,同比上涨15.4%。按照年平均汇率计算,2011年俄罗斯名义GDP折合18496.16亿美元,较上年的14868.75亿美元增长24.4%。按美元计价,2011年俄罗斯名义GDP相当于中国的25.3%,也就是中国名义GDP相当于俄罗斯的3.95倍。俄罗斯联邦统计局估算,2011年,全俄平均人口为14294.8万人,比上年增长3.92‰。以此计算,2011年俄罗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0342卢布,按平均汇率计算,约为12939美元。另据俄罗斯央行的初步估算,2011年,俄罗斯收益项目逆差567亿美元,以此计算,全年俄罗斯国民总收入为17929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6.9%,人均国民总收入为12542美元。
22010年以来,德国经济复苏逐月加快,全面、有力、快速地走出危机,成为○
欧洲经济增长火车头。一季度德经济环比增长0.5%,同比增长2%,为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进入二季度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蔓延,德国经济非但未受负面影响,而且受益于外部需求,尤其是中国等新兴国家需求拉动,加之欧元贬值,工业生产和出口增长再度加速,失业率回落,消费保持基本平稳,物价指数保持在1%左右,经济环比和同比分别实际增长2.2%%和3.7%,创1987年来最高季度增幅。
二、德国与法国,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自然环境
地形:德国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以平原为主,中部以山地为主,南部以高原为
主; 法国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平原丘陵为主,北部有盆地,南部有高原和山地。气候:德国处于温湿的西风带,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西北部主要呈海洋性气候,夏季不热,冬季不冷。东部和东南部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法国大部分为海洋性气候,东南部为地中海气候,由西向东海洋性逐渐减弱,东南部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植被:德国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法国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硬叶林为主;河流 :法国与德国的河流走向基本相似,均由东南流向西北;自然资源:德国的煤、钾盐资源丰富,其他资源靠进口;
法国的煤严重不足,铁、铝土、铀矿丰富。
(二)社会经济状况:
1德国的气候条件相对于俄国更利于农业的发展,德国受海洋影响较大,冬季○
温度相对俄罗斯更高,北部平原适于牧草的生长,主要有乳肉畜牧业,还有麦类、甜菜、马铃薯种植;中部高原山地蓄养乳牛,南部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且重视生物技术。德国工业占绝对优势,重工业比重大,部门齐全,原料对外依赖大,西德各工业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些传统工业--钢铁, 造船,采煤,纺织工业现都成为夕阳工业,电子工业占全世界重要地位。德国的经济发展在各地区发展相对平衡,服务业均匀分布在全国各地区,服务业较为发达。2法国的农业发达,是欧洲重要的农业出口国,畜牧业、耕作业、西南和地中○
海园艺发达。法国工业较为发达,相对于德国现代化工业体系较为完整。法国的经济水平与德国相当,服务业也均匀分布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