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很快,直接参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就区域经济而言,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本文以东莞为例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探讨今后需要改进的办法。关键词:外商投资;地区经济;影响;关系;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商来华投资越来越大,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与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虽然我国各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平衡,沿海和内陆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但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基本相同,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具有共同性。因而,分析一个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其正、负面影响,探究改进的办法,对任何地区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东莞外商投资概况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广东省东莞的情况,东莞地理位置优越,是沟通广州、香港及珠江口两岸深圳、珠海的交通枢纽,拥有人流物流快捷便利的优势.东莞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腹地,珠江口东岸。东莞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依山傍海,自然资源丰富,属珠江、东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既宜于发展粮食生产,又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盛产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橙、柑、桔等岭南佳果。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充分发挥地处广州、深圳、香港经济走廊之间的区位优势,实施外向带动策略,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县迅速发展为初步工业化的城市、国际加工业基地之一,与中山、顺德和南海并称为广东经济“四小虎”,其重要原因在于积极引进外资。借助于外商直接投资优势,积极发展工业,相对来说东莞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迅速成为中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其惊人的速度不能不令世人刮目相看。外商投资,东莞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步发展以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装配为主的多种投资方式。到2001年末,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50亿美元。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3500多家,其中,全球100强企业有12家,500强企业有30家,跨国公司有124家,境外上市公司有近800家,全市投资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三资”企业、设备价值在5000万港元以上的来料加工企业和著名跨国公司近200家。
在东莞投资的企业大部分从事工业生产,也有投资商业。生产的产品涉及电子电工、机械机电、建材、电脑、通讯、橡胶塑料、化工、轻工、家具、服装服饰、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领域,种类众多、齐全,特别是电子工业和电脑资讯产品。2001年东莞社会主要经济指标
GDP:578亿元,比2000年增长18% 工业增加值:298亿元,增长19%[!--empirenews.page--] 第三产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1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增长22%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6亿元,增长16% 以上增长指标均居全广东省第一,财政收入120亿元,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00亿元,居全省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344.55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189.89亿美元,连续第六年紧随深圳、上海居全国第三位。从现实情况看,外商直接投资在外商投资占有绝对大的比重,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了也会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金。在所在地区本身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若想发展高新技术,难度是相当大的。如果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无疑解决了资金问题,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脚步,外商带来的资金是雄厚的,给所在地区注入了大量的投资资金。2002年东莞市利用外资高达21.48亿美圆,外商直接投资额度在当地占有绝对大的比重。从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扩大了就业。外商直接投资会给所在地区提供相应数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中国劳动力较为廉价,一方面可以为外商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也给所在地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为当地政府减轻了负担。目前, 东莞当地户籍人口155万,外来就业人口500万。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不但安置了东莞当地的富余人员,而且也安排了其他地区的剩余劳动力。
(三)增加了税收。外商直接投资必然会给所在地区缴纳税款,一般来讲,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在市场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经营状况很好,上缴当地的税款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增加了所在地区的税收。
(四)增强了地区经济实力。近些年来,东莞市经济实力在全省21个地(副省)级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广州,GDP增长率(1998年)居全省之首。东莞经济增长中,外资的贡献率达到62 5%,带来的GDP增长率高达12 8%,在全省各市中占据首位。外商投资极大地促进了东莞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占广东省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 6%增加到1998年的16 4%。目前,东莞是全国外贸出口总额最多的地级市,1996-2001年东莞市外贸出口总额849.18亿美元,连续六年居深圳、上海之后,在全国排名第三,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五)带动了地区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都有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水平,在技术、信息、管理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先进设备、技术,给所在地区带来了新产业、新信息,提高了本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也带来了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意识、观念,在管理方式上同样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培养了一批先进的科学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力量。这样就易于促进所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东莞20000多家企业从全国各地吸收并培养了人数约30多万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熟悉中外企业先进管理运作模式的、高素质的中高层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empirenews.page--]
(六)带动地区市场开发能力。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可以充分地利用其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良好的金融信誉、集中的资本和物资,以及遍布世界是销售、信息网络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的服务项目,以此引发新的需求,借此不仅可以开发新的国内市场,还可以进占国际市场。东莞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设备生产基地,全市有2800多家企业从事电脑资讯产业, 能配齐一台整机电脑95%以上的零配件。是世界电脑机箱的最大产区,清溪镇生产电脑机箱1500万台,占全球份额的30%,居世界各产区之首。是全国第一个镇级主办的国际性服装交易会,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每届成交额均超10亿元,为虎门镇争得“中国服装名城”。还是全国最大的外资家具制作基地,大岭山镇外资企业家具出口总值达12亿美元,约占全国外资企业家具出口总值的五分之一。
(七)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广大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消费在范围和程度两方面都能拓展,使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其价值得以实现,人们的需求得以满足,没有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任何新产品和新的服务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都将失去动力。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产业结构容易造成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产业倾向性严重。外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而且主要分布在电子、服装、机械等行业,而一些急需利用外[1][2][3]下一页 资加快发展的领域,如创汇农业、城市基础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等产业和领域未取得重大突破。东莞三大产业结构比例:1978年第一产业占44%,第二产业占44%,第三产业占12%;2001年第一产业占5%,第二产业占56%,第三产业占39%。从这里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的比例加大,主要在电子、轻工产品行业投资较大。而在第一产业(农业)和城市基本建设等外商直接投资较少,容易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明显的行业偏向性,由于受到技术、管理水平、营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外资竞争力的行业偏向性较大,一般主要投资于电子和轻工业产品。与其资本投入专门化程度和劳动要素密集程度的线性关系并不十分明显,但是仍能从中反映出三者之间一定的偏向关系。也会给地区经济带来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使地区的发展规划难以顺利实施。这是因为,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主要遵循市场规律的法则,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很少关注城市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由于所在地区政府为了吸引外资而大多实施许多优惠的引资政策,使得政府很难再以计划的手段来调整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向。当外资在该地区的某个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时,就会左右该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向,所在地区政府以前制定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将会难以付诸实施。在东莞的一些工业行业中已出现了这种情况的先兆。由于外资企业同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具有超强的竞争优势,当外资大量进入该行业时,就很可能形成垄断,这对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empirenews.page--]外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外商投资虽然使GDP增加,但是其宏观效果和效益并不理想。在利用外资实践中,注重外商投资的货币资本功能,过分强调这种资本功能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而未能从总供给的生产角度,详细地分析、研究和判断外商投资对资本形成的作用与影响,对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与影响,以及这些作用与影响对经济发展中技术变革的综合效应及其长期性。就目前的利用外资来讲,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贡献虽是不可低估,但其负面效应也应值得重视。其主要问题是引资管理缺乏规范化。对每一个引资项目的审查工作不是很具体,求“资”心切,重视数量,忽视了项目的投资是否与当地行业的经济发展规范相适应的研究。
(二)所在地区中方配套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外商投资经济迅速发展。普遍反映很多合作项目由于中方缺乏配套资金而搁浅;有的签约项目因为中方许诺的资金到不了位,不能正常开业和生产经营。在东莞有许多项目由于当地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致使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无法确定,影响了外商投资的迅速发展。
(三)盲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容易造成相互间的竞争地区政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容易盲目审批项目,造成同样企业重复建设,过量开发类似产品,抢夺当地、中国、国外市场,造成相互间竞争异常激烈,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损失。从产品的销售来看,由于很多三资企业产品是外销的,外资过分地集中,一方面造成产品销售会过分地依赖于外方市场本身的容量;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同出资国厂商共同竞争海外市场的局面。
(四)对民族经济有一定的冲击。大部分外资企业是由外方控股,而且外方独资企业日渐增加,外方凭借其系统化管理和全方位服务,控制了国有企业和一大批协作配套企业。外商在直接投资时,选择的是基础好、信誉高的企业的厂牌、市场等,而为了能更多地利用外资,低估了这些企业的内在价值,致使国有企业资产隐性流失的现象时有出现。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三资企业引进的技术并非一流,管理手段也不先进,一些三资企业的管理出现了“国产化”、“乡镇企业化”的现象,这有悖于各地区利用外资的目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以追求最大利益为主要宗旨,在市场竞争中与民族企业展开竞争,争夺市场,他们雄厚的资金、高技术水平、独自的市场销售、信息网络,还享受有较为优惠的地区政策,在同民族经济竞争时,处于优势地位,产品价格竞争力优势又对中国相同或相似产品向海外其他市场出口时形成竞争压力。对民族经济造成一定的威胁和压力。
四、进一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端正利用外资的思想认识。利用外资首先是将国外的资金、技术、资产、设备等为我所用,以促进我国地方的企业发展。一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只想依靠自有资金发展,那么,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样一种企业是永远发展不起来的,迟早要被淘汰。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要想在激烈竞争、不断发展的现代国际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积极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利用别人的资金技术发展自己,缩小同先进国家的差距。而利用外资不失为一条快捷的途径。在思想意识上要克服那种把合资、外商独资看成是一种时髦或当成一种政绩的做法,要有长远的、端正的思想认识。[!--empirenews.page--]
(二)积极制定地区适当的优惠政策,更好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要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地区经济政策,给予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适当的优惠条件,简化办事手续,当地政府积极为外商企业服务,帮助解决相应的问题,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实现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三)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于创汇农业、基本建设和其他行业解决产业导向问题。就是要使吸收的外资能用在刀刃上,能够用在我们经济发展最需要的领域和部门。在国家、本地区最需要利用外资的领域,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交通以及基础的原材料、农业、技术改造等,我们要积极鼓励外资进入;而一些过去我们已经重复引进了很多生产线、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的领域要严加限制;对于环境污染比较厉害的一些项目,或者是影响我们国家、本地区安全、影响人民身心健康的一些项目我们就必须严加禁止。所以,我们今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产业导向目录实施好,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修改,制定本地区的相关政策,使外商直接投资真正能够更多地发挥积极效应,真正达到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目的。
(四)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参与地区经济发展从长远利益出发,注意吸引外资的合理投向。目前东莞的外资流向不尽合理,今后,在利用外资方面应更多地将外资投向能源、基础设施及农业方面。东莞是广东的重要城市,它的基础设施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长期的问题堆积,远远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最近国家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设备进口关税免税待遇,对外资的进入有一定的影响,但这适应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总的来看,东莞的投资环境比改革开放初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不够,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要朝着三资企业的国民待遇这个方向来发展。
(五)进一步开放竞争性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开放竞争性产业,有区别、有重点地吸收外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服务贸易开发的基本原则是:有步骤、有控制、积极稳妥;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旅游、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一些服务贸易领域可以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
(六)保护民族工业,实行扶持大型国有企业的战略。在现实的特定的条件下,保护国家的经济独立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民族企业应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部门应由民族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只能居于辅助地位。二是具有较高资金利润率或较高积累率的上一页[1][2][3]下一页 部门,不能由外商垄断或支配,而应保护民族企业享有相当份额,以保证民族资本的积累和扩大。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企业在整体实力上要弱于跨国公司,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和企业自身很难与跨国公司展开有效的竞争,因此,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要实行扶持大型国有企业的战略,一方面鼓励它们联合,加速兼并,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另一方面在人财物上给予优惠,使其与跨国公司相抗衡。[!--empirenews.page--]制定正确的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将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鼓励民族企业联手以企业集团形式参与竞争,抗衡外企的垄断。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欧盟在竞争政策上采用的双重政策,即对国际竞争比较激烈的产业(如远程通讯、新材料、电子、汽车、航空、计算机、化学和医药等)里的国内企业的兼并、联合放宽限制或鼓励联合,而对受外来竞争压力不大的传统产业则施以较严格的反垄断管制,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中多数已实现规模经济,企业间联合的积极性不大,且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和价格串谋行为。与其它政策相比,制定并运用竞争政策来对付外企垄断行为针对性更强,矫正市场扭曲的作用更大,因而更为有效。逐步实施市场一体化原则,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各个经济主体在一个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地区政府积极实施市场一体化原则,逐步使外商直接投资行为更加成熟、更加合理,使民族企业逐渐摆脱不平等的待遇,在统一、公平、优良的环境中参与竞争,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综上所述,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其实他们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如果利用好外商直接投资,就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同样也会给外商直接投资创造很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应力求全面地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出相应的地区对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1、马 宇:《关于外商投资与发展民族经济的思考》(对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 外国投资与民族经济》,1996年2 期;
2、傅江景:《外商投资企业与私营企业劳工权益受损的经济分析》,《当代财经》,1994年11期;
3、刁品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兴办外商投资企业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1998年2期;
4、鲍灵光:《朝鲜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涉外税务》,1996年2 期;
5、《葫芦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中国对外贸易》,1997年1期;
6、邹健:《外商投资企业外贸结构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世界经济研究》,1997年3期。
第二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使国内与国际经济互补互利,在对外经济与合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利用外资
5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利用外资,但形式单一,规模很小,只有19亿美元,这其间主要是利用苏联提供低息贷款,用于中国经济建设的156 个项目。60--70年代利用外资,主要是通过中国银行在港、澳吸收存款,并通过贸易信贷从西方国家引进工业成套设备。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主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经济,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随着改革的深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利用外资逐渐成为中国对外经济与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结构趋向合理,区域不断扩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投资呈阶段性上升,总量已具相当规模。自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批准第一批3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为了吸引外资,中国首先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对外资实行优惠政策,并对建立的“三资企业”实行一些特殊政策,继而扩大地方审批外商投资的权限,并逐步完善立法。上述政策和措施,初步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调动了各地利用外资的积极性,使所吸收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持续发展阶段。中国对外商投资兴办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给予更为优惠的待遇,改善了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吸收外资的环境和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发展较快。
高速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的投资环境得到更大改善,吸收外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发展。1995年6 月,国务院批准发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1998年,党中央又针对新的形势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外商投资的规模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外资的来源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越来越多国际化经营的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也有了较快发展。
到1998年末,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2.4万个,协议外资额5732.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56亿美元。近十五年来,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年均增速高达32.9%。自1993年起,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流量已居世界第二,发展中国家第一,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二)投资来源多元化,投资区域不断扩大。80年代初,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仅有30多个,目前已有 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中国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形成。从洲别看,1998年亚洲地区投资额为313.3亿美元,占实际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额的68.9%;欧洲地区投资额为43.1亿美元,占 9.5%;拉丁美洲地区为45.6亿美元,占10%;北美洲投资额为43.3亿美元,占9.5%;其它国家和地区为9.3亿美元,占2.1%。以香港、维尔京群岛、美国、新加坡、日本、台湾、韩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澳门、马来西亚、凯曼群岛、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为最多,合占外商直接投资额的89.8%。外资投向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展。1998年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的实际投资比重分别为87.3%(包括中央部门)、9.7%和3%。
(三)投资项目规模扩大,跨国公司投资增多。外商投资平均规模由90年代初期的不足100万美元,增至1998年的 263万美元。目前,世界著名的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已有200 多家在华投资,其投资的规模大、领域宽、覆盖面广,对扩大中国外商投资的整体规模和带动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四)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产业结构有所改善。改革开放初期,外资投资领域仅限于工业和建筑业,经过20年的发展,在继续保持以制造业为主的前提下,外资已经覆盖了农业、石油勘探开发、工业、交通邮电业、商业贸易、饮食娱乐业、金融保险业等国民经济主要行业、部门和领域。随着投资领域的拓宽,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中国的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已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投资领域已从初期的以一般加工工业为主扩展到基础行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领域。此外,金融、保险、商业、连锁、零售、外贸等行业试点引资的数量和地域也在不断地扩大。
二、借用外资方式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健康发展,被世界投资者、金融界评为投资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
目前,中国借用外资方式主要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外国银行商业贷款、对外发行债券五个部分。从1979年到1998年,中国共签订对外借款项目1579个,协议金额1301.8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1271.3亿美元。优惠贷款在对外借款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1998年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优惠贷款约占 50%以上。中国的金融、财政部门从80年代起陆续在新加坡、日本、德国、英国以及美国金融市场发行债券累计筹措资金约80亿美元。这些贷款和债券支持了大批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内金融业的改革,繁荣了国内金融市场。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的营业性机构达178家,其中外国银行驻国内分行146家,中外合资银行7家,外资独资银行7家,外资保险公司11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1家。这些外资金融机构绝大部分贷款用于境内,贷款项目多为中长期项目。
三、利用外资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利用外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了国家税收和外汇收人;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推进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形成;引进了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吸收外商投资加快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一)缓解和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外商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1997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达15%,比1983年增加了14.1 个百分点。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迅速增长,1991年为 542.1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4% ;1997年为13311.8亿元,占22.8%,年平均增长 70.5%。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二)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加速国有企业改造。通过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带进了国外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经验,使企业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造就了一批新型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许多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得到了更新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吸收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在相互竞争和配套协作中推动了国内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弥补了中国在某些领域的空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领域通过利用外资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了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如中国迅达、天津奥的斯、上海三菱等电梯合资企业使中国电梯行业从手工控制一步跨入电脑制动的90年代水平。外商投资促进了中国汽车、电子、通讯等重要产业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中国产品在质量、工艺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增加财政收人,创造就业机会。大量外商投资企业的建立和投产开业,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来源。1997年,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涉外税收达 993亿元(不含关税和土地费),比上年增长29.97%,占当年全国工商税收总额的13.16%。自1992年以来,涉外税收一直是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目前,已开业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5万家,直接从业人员1750多万人,约占全国非农业劳动人口的10%,成为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五)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明显。在1987年以前,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突出,1981年出口额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0.1%,进口额占0.5%。到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达12.6%,进口额比重超过20%,达23.1%。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外商来华投资迅猛增加,大批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了经营期,进出口额随之大幅度增加。到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809.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4.1%,进口767.2亿美元,占54.7%。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对海外的投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海外投资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中国的海外投资已初具规模。中国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在实施对外经贸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对外投资取得一定进展。目前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已初具规模。截止1998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投资企业共5666家,中方总投资额为63.3亿美元。其中,贸易性投资企业3288家,中方投资37.8亿美元;非贸易性投资企业2378家,中方投资25.5亿美元。在这些境外投资企业中,驻港澳地区的贸易性企业有1821家,中方投资33.8亿美元;非贸易性企业246家,中方投资2.1亿美元。从投资规模分布看,中国在海外投资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其中,在澳大利亚投资所办企业的规模最大。到1997年底,中国在澳大利亚兴办的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的总投资规模达12.4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3.3亿美元,约占中国在海外投资(非贸易企业)总额的二成。其他逾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加拿大7 亿美元,美国5.7亿美元,香港3.6亿美元,泰国 2亿美元,俄罗斯1.9亿美元,南非1.1亿美元。从资金来源看,中国在海外投资的资本金多为国外贷款,或以中国现有设备、技术、专利等折价投资,真正从国内调出资金很少。90年代以来,中方在海外企业的投资比例一直保持在总额的一半左右。
二、中国的海外投资涉及到多方领域。在目前海外投资企业有两类,一为主营进出口贸易的贸易型企业;二为非贸易型企业,后者投资涉及的领域包括: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及加工、装配企业、工程承包、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咨询服务、旅馆旅游及中餐馆等。
三、中国的海外投资遍布世界五大洲。从投资地域看,中国的海外投资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原苏联、东欧国家发展较快。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已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企业分布状况看,美国是目前中国在海外投资兴办非贸易企业最集中的地区,到1997年已建257家,占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12%,紧跟其后的依次是俄罗斯有234家,泰国有134家,澳大利亚有98家,日本有86家,加拿大有78家。此外中国还批准部分国内大型商场在独联体国家兴办中国商店,目前,原苏联地区已成为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较快的地区。
四、中国的海外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就总体而言,中国海外投资正在取得积极进展,一些大型外贸企业、企业集团在国际化经营的转化中,通过到国外办企业、设公司,利用当地资源、市场扩大营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海外投资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对外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把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作为履行国际主义义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向受援国提供无息、低息贷款或无偿援助的主要方式有成套项目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和少量现汇援助。中国的对外援助发展历程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950年至1963年的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尽管百业待兴,但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中国对朝鲜、越南和其他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支持他们抗击外来侵略和战后的经济恢复及建设。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的范围逐步扩大到亚洲、非洲等一些民族主义国家。
1964年至1970年的发展阶段,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14国时,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原则——被称为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国援外八项原则,从此,中国对外援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更多的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中国根据这些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先后帮助受援国建设了一批工农业生产项目和社会基础设施,并提供了物资援助。
1971年至1978年的增长阶段,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后,同中国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增加,中国对外援助的范围从亚洲、非洲地区扩大到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援助支出总额大大增加,对外援助的规模和内容也有了新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底,中国共向66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帮助其中38个国家建成880 个成套项目。在八项原则指导下,中国对外援助创立了国际经济关系中真诚合作的典范,博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扬和高度评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改革。其发展大体又分为两个阶段:
1979年至1994年的调整阶段,中国对援外方式进行了探索性的调整。通过统筹安排,扩大了援助面,主要帮助受援国发展当地有需要又有资源的中小型项目;将中国援助同联合国多边援助、受援国自筹部分资金、国际金融组织或第三国援助等相结合,在投入较少援款的情况下推动双边、多边经贸业务,促进援外与互利合作相结合。促进受援国和中国共同发展;因地制宜地对不同项目采取技术合作、管理合作、合资经营等方式,提高援助效益;进行援外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由试行投资包干逐步开始试行承包责任制。
1995年以来的全面改革阶段,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国对援外工作进行了全面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援外工作的精神,中国在继续遵循援外八项原则的基础上,对外援助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是采取政府赠款、政府贴息贷款等优惠贷款援助,由中国政府向受援国提供援助性质的优惠贷款,以扩大对外援助的规模,提高援外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双方企业的投资合作,带动中国设备、材料和技术出口。二是积极推动援外项目合资合作,以利于政府援外资金与企业资金相结合,扩大资金来源和项目规模,巩固项目成果,提高援助效益。
在此阶段,中国援外工作在改革中稳步推进,先后同31个国家签订了38笔政府贴息优惠贷款框架协议,新的援外方式得到越来越多受援国的理解和拥护。
5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先后向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中国援外人员以精湛的技术,全心全意为所在国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及人民的信任和欢迎。中国不少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还获得了所在国政府授予的各种勋章和嘉奖。
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是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其他国家之间发展政治、经济友好关系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事业始于70年代末,起步较晚,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创业初始,中国仅有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中国公路桥梁工程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公司和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在中东地区的少数国家开展业务。经过20年的不断努力,中国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经济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O年来,中国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发展经历了起步、逐步发展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1978年至1982年为起步阶段,中国共批准了29家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企业。中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主要业务集中在西亚、北非。1983年至1989年为逐步发展阶段,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公司遵循守约、保质、薄利、重意的经营原则,不断扩大业务量,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市场逐步扩大,为90年代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0年以来则是稳步发展阶段,经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企业由流通领域的窗口型公司为主转向生产领域的实体公司为主,这些公司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到综合,有专门在某一地区开展业务的,也有全方位开展业务的。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多元化战略已初见成效。
截至1998年底,中国累计签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份数 16.1 万份,合同额834.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83.7亿美元,外派劳务超过 177万人次。中国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在发展中所显示的突出特点是:
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70年代末,初登国际承包市场的中国专业国际经济合作公司仅签订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36份,合同金额仅仅 0.5亿美元。经过20年的发展,1998年中国签订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已达2.6万份,合同金额和完成营业额均已突破 100亿美元,分别达到117.7亿美元和101.3亿美元。全年有26家公司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逾亿美元。从国别、地区看,合同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地区有21个,新签合同额共计75.7 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4.3%。完成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有35家。完成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地区有34个,完成营业额共计75.3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完成营业额的74.3%。
二、合作区域不断增加。中国在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创业初期,仅在中东地区和少数国家开展业务,截止1998年末,中国已同 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目前,中国与世界各大洲的经济技术合作区域所占比重分别为:亚洲59.9%,非洲16.6%,欧洲3.3%,拉丁美洲0.9%,北美洲3%,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2%,国境内工程及其他14.3%。
三、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承包工程公司顺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仅争取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同时参与项目的经营管理,正在向成建制的总承包发展。劳务合作的内容也由单纯提供劳务发展为与外派技术、管理人员相结合的服务型、管理型的多层次、高技术劳务输出。海外企业已从单一的合资发展到参股、合作、合资、独资相结合。合作领域则从森林采伐、农业生产、建筑工程、公路建设、渔业合作逐步向工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技术密集行业发展。
四、企业素质和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中国国际合作公司积极贯彻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在向窗口型和经营管理型结合转换的过程中,以实业化为基础,加快集团化、国际化进程,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制定公司的经营战略,把经济效益放在经营目标的首位,由注重合同向注重合同与效益并重转换,由单项经营向综合经营转换,由单一市场向多元化市场转换,由分散单干向联营集团转换,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水平与层次不断提高,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五、企业队伍不断发展。中国从事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队伍由改革开放之初仅几家企业从事这项业务发展为一支由近千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项目越做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在1997年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评选出来的世界最大 225家国际承包商中,中国企业有27家。为适应新形势,外经贸部授予部分边境、沿海开放城市及部分大型规划设计单位、外贸公司和一批大型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劳务业务经营权,从而形成了一支具有多行业、能在世界市场上与外国大承包商较量、竞争的群体队伍。截止1998年底,中国具有国外经济合作经营权的企业达900 多家。1998年,位居前50名的企业的合同额合计占合同总额的68.8%;专业性实体企业的合同额约占合同额的70%。1998年新签的大项目大多数由专业公司承揽,其骨干力量明显,充分显示了发展优势和潜力。
第三篇:外商直接投资外汇业务问题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外商直接投资外汇业务问题
核心内容:下文是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业务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流程呢?下文结合相关的法规进行分析,法律快车小编希望下文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入账、结汇流程:
第一步:外商投资企业经商务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或备案;
第二步:外商投资企业取得工商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第三步:外商投资企业持有关材料到向注册地所在外汇局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
第四步:外商投资企业持有关材料向注册地外汇局申请开立资本金账户,获取开立外汇账户核准件;
第五步:外商投资企业持开户核准件到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开户手续;
第六步:如开户银行如具有被外汇局授予外汇资本金结汇核准权资格,外商投资企业持有关材料到开户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手续;如开户银行不具有被外汇局授予外汇资本金结汇核准权资格,外商投资企业应先持有关材料向注册地外汇局申请资本金结汇后,再持外汇局批准件到开户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手续。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外汇登记?
1、《外商投资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加盖公章);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非法人中外合作企业提供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3、外经贸部门颁发的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4、经批准生效的企业合资合作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5、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外汇登记变更、注销业务?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
2、外汇登记证正本;
3、原审批机关有关变更或注销事项的批准文件、变更后的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4、变更后工商局的营业执照(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或工商局已受理工商登记变更的证明;
5、经批准生效的修订后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他材料。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开立资本金?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新开户原因、拟开户银行);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申请开立投资专项帐户的境内外资非法人经济组织还应提供投资合同和阶段投资计划;
4、境外法人或自然人应提供境外开户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5、境内法人或自然人接受境外法人或自然人的委托,申请开立临时帐户的,应提供依法办理涉外公证的授权委托书;
6、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如合资合作合同、章程)。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如何办理资本金外汇帐户变更?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说明变更理由);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帐户开户通知书》企业联、银行联;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4、企业如以其外债转增资,应提供外汇局出具的外债注销证明及其外债专户银行盖章最近5个工作日余额对帐单;
5、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如近期银行对帐单、验资报告、上财务审计报告、新办工商营业执照和经贸部门批准证书等)。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外商投资投资企业如何办理资本金结汇?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说明结汇用途、金额等);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最近5个工作日资本金帐户银行对帐单;
4、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部分地区进行了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业务试点改革,企业可直接到授权银行办理资本金(企业直接到授权银行办理资本金结汇可免交“最近5个工作日资本金帐户银行对帐单”材料)结汇。
法规依据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暂行办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境内投资款划拨?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股权结构、申请方企业的出资进度、出资帐户);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外经贸部门关于所投资企业股权结构变更(成立或增资)的批复文件、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4、股权变更后企业的营业执照(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5、所投资企业经批准生效的合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同一投资项目多次划拨投资款的,应提交被企业最近一期验资报告(验后返还);
7、申请之日出资帐户银行对帐单,如以外债出资,应提供外债履约情况登记表;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外商投资企业外方如何办理人民币利润再投资证明?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投资方基本情况、产生利润企业的基本情况、利润分配情况、投资方对分得利润的处置方案、拟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等);
2、企业董事会利润分配决议正本(复印件留底),投资方董事会有关利润处置方案的决议正本(复印件留底);
3、与再投资利润数额有关的、产生利润企业获利的财务审计报告(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4、与再投资利润有关的所得税完税凭证(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5、产生利润企业的营业执照、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拟再投资企业的营业执照、批准证书、合资合同或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7、产生利润企业的验资报告(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验后返还);
8、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9、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变动若干问题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如何办理股权转让?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股权结构、申请方企业的出资进度、出资帐户);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转股协议原件;
4、外经贸部门关于所投资企业股权结构变更的批复文件验原件、批准证书(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5、股权变更后企业的营业执照(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6、经批准生效的合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7、原企业最近一期验资报告(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8、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最近一期审计报告原件(复印件留底)和/或有效的资产评估报告;
9、申请之日购买股权方相关外汇帐户对帐单;
10、当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向中方转股,中方对外方支付外汇时,还需提交与外方应得收入有关的纳税意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如何办理汇出清算结业资金?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清算情况、向投资各方分配剩余资金的方法及依据、实际汇出数额的计算方法、税务情况等);
2、外经贸部门关于企业清算结业的批准文件正本(复印件留底);
3、清算委员会的清算决议正本(复印件留底);
4、普通清算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清算报告正本,特别清算提供外经贸部门确认的清算报告正本(验后返还);
5、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收缴);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6、现有外汇帐户的开户核准件(企业联或变更通知书、开户行开出的撤户证明);
7、申请日银行盖章的所有外汇帐户对帐单原件(验后返还);
8、注销税务登记证明;
9、最近一期验资报告;
10、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授权分局办理外商投资企业转股、清算外汇业务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申请人需报送什么材料?
1、加盖申请单位公章的业务申请表(合作合同约定偿还外方投资的规定、偿还金额、偿还投资所属、以自有外汇支付还是购汇支付、购汇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售汇银行、是否经主管财政机关批准等)
2、外汇登记证正本(验后返还)
3、最近一期验资报告
4、企业董事会关于偿还外方投资的决议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5、偿还外方投资所属的审计报告
6、经批准生效的合资合同、章程(验原件或盖有原章的复印件,复印件留底);
7、原审批机关的批复文件和批准证书;
8、利润产生所得税完税凭证或减免税证明文件;
9、利润产生董事会利润分配决议;
10、申请之日银行盖章的所有外汇帐户最近5个工作日的余额对帐单;
11、税前回收投资或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款回收外方投资的,应提供省级以上财政机关的批复;
12、因外方投资者通过提取合作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而使合作企业资产减少的,外方投资者必须提供由中国境内设立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含中国境外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行或分支机构)出具的相应金额的担保函[如合作企业有债务(银行贷款或外方股东贷款),外方投资者应提供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出具的相应金额的担保函;如合作企业的债务仅为外方股东贷款,外方股东出具的对合作企业债务无条件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函可以代替上述金融机构担保函;如合作企业无债务,外方投资者不需提供担保函;
13、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企业法》及其《实施条例》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
《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外汇部分)
1、联合年检报告书(复印件);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及现有外汇帐户年检; `
3、银行对帐单及开户通知书;
4、企业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外商投资企业财务审计报告中应披露的外汇内容表”(原件);
5、企业在年检出资的验资报告;
6、外债登记证、外汇(转)贷款登记证及签约情况表、变动反馈表(仅限有外债的企业提交);
7、视情况要求补充的其它材料。
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七部委局(1996)外经贸发字第773号《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的通知》
1997年、1998年及以后国家七部委局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的有关通知
外国投资者未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但在境内从事直接投资或从事与直接投资相关的活动,是否可以开立外汇账户?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外国投资者未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但在境内从事直接投资或从事与直接投资相关的活动,可向投资项目所在地外汇局申请,以该投资者名义开立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
只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一家银行开立一个多币种专用外汇账户,经外汇局批准的除外。该账户根据用途分为以下四类:
(1)投资类账户。外国投资者在境内承包工程、合作开采、开发、勘探资源以及从事创业风险投资的,在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后,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有关的外汇资金。
(2)收购类账户。外国投资者拟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如前期需在境内收购土地使用权及附着不动产、机器设备或其他资产等,在资产收购合同生效后,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外汇收购款项。
(3)费用类账户。外国投资者拟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如前期需进行市场调查、策划和机构设立准备等工作,在其领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的公司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后,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有关的外汇资金。
(4)保证类账户。外国投资者向境内投资之前,如按照有关规定及合同约定需向境内机构提供资金保证,在合同约定的时限内,可申请开立该账户,用于存放与支付外汇保证资金。
外国投资者可以哪些方式出资?
外国投资者除能够以可自由兑换货币、进口设备及其他物料、无形资产、人民币利润等方式出资外,经外汇局核准,还可以下列方式作为向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
(1)外商投资企业将发展基金、储备基金(或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等转增本企业资本;
(2)外商投资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应付股利及其项下的应付利息等转增本企业资本;
(3)外商投资企业外方已登记外债本金及当期利息转增本企业资本;
(4)外国投资者从其已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因先行回收投资、清算、股权转让、减资等所得的财产在境内再投资。
外商投资企业减少外方注册资本应提交什么材料?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外商投资企业减少外国投资者投入资本、涉及购付汇的,外汇局在审核企业提交的以下材料无误后,开立相应的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核准件,外国投资者凭以办理减资部分资金的购付汇及汇出境外的手续。
(1)企业的书面申请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
(3)企业董事会关于资本变动的决议
(4)外经贸部门同意企业资本变动的批复
(5)企业最近一期验资报告和相关的财务审计报告
(6)申请前日企业外汇账户余额对账单,或通过账户系统查询有关信息
(7)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材料
外商投资企业为减少账面亏损而发生的减资,或调减的资本为外方尚未投入的,外汇局不得批准相应减资的部分被外国投资者用于境内再投资或被外商投资企业用于对外付汇。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等等,尽管提法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含义大致是相同的,简单的说都是指为了取得和拥有国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并获得利润和其他利益为目的的投资。
根据OECD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活动。’其中的“持久利益”是指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长期的关系,并且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重大的影响。OECD还建议直接投资企业应被定义为股份有限企业或无限企业,其中外国投资企业者拥有股份有限企业10%或更多普通股,或投票权,或在无限企业拥有与之等价的权力;该定义并不要求外国投资者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根据IMF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由一个居住在一个经济体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对居住在另一个经济体的实体(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子公司或国外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控制的投资,这种直接外资涉及到一种长期关系,这一关系是对一个投资者在某个外国的持久利益的反映。
在1973年发表的《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中跨国公司中心对跨国公司的定义为:“本草案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营所有制企业,不论这类企业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行,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策略;该企业中的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通常情况,跨国公司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同属于同一个主权国家,而不是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几个相对独立的投资体,也不是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之间的国家间投资关系。由此可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外商”,既包括外国投资者,又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所以在本文中采用“外商直接投资”这个称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全部资本中25%或以上来自外国(包括港澳台)投资者,该企业就被称为外国(商)投资企业。我国一般将外国(商)投资企业划分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合作开发四类,从1995年开始又增加一个种类: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前三类企业称为“三资企业”,当然现在有五种形式,但由于习惯在我国的统计中仍然沿用“三资企业”这个名称来代表外资企业。另外,由于政治的因素,在统计中为了将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与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区别开来,分别称之为“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为了便于数据统计计算和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其统称为“外商投资企业”。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在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贸易壁垒,进行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根据联合国贸易组织的一项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广泛的正面外部性,可以为东道主国提供资本,扩大东道国的经济规模,产生广泛的新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促进劳动者的技能的提高和流动,同时还会产生放大效应,促使系列产业和企业的跨国私人投资。国际折衷理论也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将其优势与东道主国本国的生产要素结合比本国有利,但同时会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厚的资本、管理技能、销售技巧、研发能力、组织形式及企业文化等,不管企业是自愿或是非自愿。
第五篇: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关系研究(写写帮整理)
摘 要:本文从内生技术进步层面来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从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理论入手,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进而运用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分析考察了中国将外商投资存量作为产生外溢效果的知识载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终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干中学;知识外溢;技术进步
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认为,知识已超越资本和劳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本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因为资本和劳动,而首先在于“知识差距”。而外商直接投资又是知识、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载体,是知识外溢、干中学和规模经济等多种效应的集中体现,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提高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事实的理解与思考,运用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模型,实际测算并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Arrow)在1962年发表的《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中提出,在生产过程中边干边学积累的经验也是一种要素投入。阿罗用生产经验作为要素投入则旨在说明:只要生产继续,生产经验可以无限增长,资本收益就不会消失,这样经济的无限发展就会得到物质保障。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默(Romer,1986)继承了阿罗的研究思想,用技术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把知识作为一个要素引入模型,提出技术变革或创新是知识积累的产物,知识积累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动力。其模型基本结论是: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率,投资又会导致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增加加快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在这种正反馈中,经济系统中出现了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因此,一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增长,不断增加资本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是充分的。罗默的贡献在于从知识天生具有的“外部溢出性”来说明为什么以知识作为要素投入的生产函数会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他认为一国知识存量越大,各专业知识之间交流与沟通越便利;而新知识、新技术出现越快,知识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先发国家所以形成“先发优势”,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而后发国家可以从先发国家先进技术“外部扩散”中获取巨大收益,从而形成“后发优势”。
干中学和知识外溢观念的引入为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内生增长理论的主流。巴格瓦迪(bhagwati,1978)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内总资本的一部分对本国经济总量有重要影响。因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在质量上区别于国内资本,它比国内资本有更高的效率,隐含更多的技术。正因为如此,外商直接投资被公认为发展中国家知识和技术增长的主要源泉。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传递生产知识和管理技术,使得其具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形式的利用外资的显著特点,外部性或外溢效果也被认为是外商直接投资给东道国带来的主要好处。然而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经济增长的很小部分。这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初始人力资本差异造成的。发展中国家R&D投资受发达国家的外部效果限制,因为发达国家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出口非技术密集型产品。差异可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消除。发达国家通过R&D,不断创新并积累知识与技术,不断应用并扩散知识与技术,已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获得了先发优势和先发利益;而发达国家的新知识可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外,外资企业技术禀赋的优越性,可以迫使本国企业投资于学习和创新,以保持其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反过来,本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又迫使外资企业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因此,外商直接投资隐含的技能和技术提高了本国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力,加速了经济增长。[!--empirenews.page--] 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应该承认外商直接投资是带来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然而,其潜能的发挥需要一个合适的经济环境。发达国家积累的技术知识无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笔可供利用的巨大资源。然而,除非发展中国家自己有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包括资本引进、技术消化和管理适应等因素),否则,它们不可能利用这笔财富。因此,缺乏合适的环境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甚至阻碍经济增长。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检验模型
内生增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重要的金融发展理论,即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力推动的结果。该理论重视对知识外溢、边干边学、人力资本积累、研究与开发等问题的研究,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下面建立的模型是按照传统方式包含劳动力、国内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三个要素的生产函数。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以两种身份进入生产函数,一方面作为国内资本总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是产生内生技术进步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和新技术纳入生产函数,在此抓住了与外商直接投资有关的外部性、干中学和外溢效果。将生产函数写成:
Y=f(K,A(FDK),L,t)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K表示国内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投入,FDK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存量,t表示时间趋势。A(FDK)是扩大劳动的由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决定的内生技术进步,假设它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一阶齐次函数。如果A(FDK)和L给定,则一个国家面临资本递增的效益。然而,一旦一国鼓励外资流入,就可以从外资中得到技术外溢的好处,从而提高本国的生产率。
如果生产函数和技术水平指标都是科布———道格拉斯型的,经济增长率的表达式可以写作:
gy/1=a+agk/1+(1-)gf 其中:gy/1,gk/1,gf分别表示人均经济增长率、人均资本增长率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基于资本存量测度问题的困难,前人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了避免资本存量的替代方法,即用投资在GDP中的份额代替资本存量增长率。这样就可以用国内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与GDP的比率分别代替国内资本和外商投资存量的增长率,可以将增长方程简化为:
y=a+bl+c(I/Y)+d(FDI/Y)
其中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存量,I/Y表示总投资率。
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利用外资概况
吸引外商投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中国利用外资大体分为三类,即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等。外资在中国的发展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1985年为起步阶段,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在20亿-50亿美元之间,其中大部分是借款,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很小。1986年-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外资流入明显加快,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7%.1992年以后是外资大规模增长阶段,年平均实际利用额达到408.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迅速,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开放的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empirenews.page--] 中国加入WTO使中国的对外开放又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吸引外资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态势,据外经贸部统计,截至2002年9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414796个,合同外资金额8136.6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47.8亿美元,目前,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中国不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吸引外商投资国,而且在2002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引资国。外资的大幅度增长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1][2]下一页 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大规模地利用外资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作为重要的投资资金来源促进了生产要素存量的增长,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潜在供给能力。二是与外商直接投资相伴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直接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三是利用外资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贸易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的提升,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四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推动了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内部产品结构的升级。全球500强几乎垄断了全世界大约80%以上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科技成果的主要拥有者,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符合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提高我国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一些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这些行业内部产品结构的升级。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内生增长关系实证考察
根据上述模型,结合中国(1985年-2001年)相关数据,现就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分析。劳动力、资本、外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年份劳动力资本增长率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流入19853.4812.0635.1713.512.0595519862.3813.2228.388.913.22222319872.9310.4025.9511.610.4006119882.9410.5226.3911.310.5150619891.839.4921.764.19.49183719902.558.9718.643.88.97042819912.6812.0018.649.212.0045819921.8314.0131.9614.214.0052819931.3312.8444.4113.512.8413019942.0811.5435.3512.711.4660319951.5011.5433.1910.511.5426919962.3411.6535.659.611.2356319972.2312.3636.128.812.3653219982.5612.4934.137.812.5634519991.8913.5633.967.113.4536620001.9614.0136.128.012.7182720012.0214.2337.238.112.92456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增长率等于净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量加上折旧率,如果采用西方经济学家惯用的假定,按资本折旧率5%计算,则经济增长率可以表示为:
gy/1=-4.6197+0.5716gk/1+0.3051gf(-1.675)(2.306)(4.246)
R2=0.6993 D-W=2.2153 如果不考虑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内生技术进步的贡献,仅用劳动力和资本解释经济增长,其解释力将显著下降: gy/1=1.4837+0.7494gk/1(0.6249)(2.5878)[!--empirenews.page--] R2=0.3187 D-W=1.2174 通过上述两式比较可以看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解释经济增长使判定系数R2从0.3187上升至0.6993,D-W统计量也变得更加接近合理值。
四、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即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效应影响经济增长。当今时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后发国家在利用外国技术即外生技术进步方面有很大的潜力,而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种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外方的参与程度高,尤其当技术比较复杂、先进和包括较多的内涵知识时,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更显突出,它带给接受国的不仅是资本和外汇,而且还有管理能力、技术人员、技术管理知识以及产品技术的创新和组织制度方面的创新等。可以说这种技术性后发利益的获取是驱使后发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的标志之一,是承认知识扩散与知识生产同样重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技术模仿以及通过各种其他途径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将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尽快缩小差距,我国现阶段不仅应注意吸引外资,更应注重对外技术交流和发展对外技术合作。
参考文献:
[1]Arrow,K.J.1962.TheEconomicImplicationofLearningbyDoing.ReviewofEconomicStudies,Vol.29.[2]TheEconomists1992.EconomicGrowth:ExplainingtheMys tery.TheEconomists,Junuary4~10.[3]Jung,W.S.1986.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InternationalEvidence.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34.[4]Romer,P.M.1986.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ournalofPoliticialEconomy,Vol.94.[5]Lucas,Robert.E.Jr.1988.“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 velopment.”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2(1)3~42.[6]赵志君。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7]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马家顺。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9]赵晋平。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入分析与展望[J].管理世界,2001,(3)。
[10]易纲。我国金融结构的分析与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