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3 21:1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第一篇: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题目: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区域性经济的概述

1·1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定义(改为:区域经济定义)

1·2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1·3区域性经济带来的影响(改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改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1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2.1.1创新一体化机制

2.1.2现阶段主要挑战

2.1.3.。。。。(至少列举三个以上)

2.2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和2,1同理)3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异同

3·1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点(至少写出三个以上的相同点)

3·2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至少写出三个以上的相同点)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根据第三部分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分析说明,必须有针对性的一一说明)

第二篇: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4

四、双三角经济发展展望

(一)前景预测

由于区位优势和功能定位的差异,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未来发展仍遵循不同的发展模式。

1.珠三角未来发展展望

珠三角未来发展应突破旧的“前店后厂”式发展模式。立足本区域经济优势,形成珠三角与内地、港澳新的经济联系,逐渐发展为南中国经济增长中心。

第一、加强与内地合作。珠三角经过10多年发展,在资金、信息、外贸、技术、市场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珠三角应强化优势、弱化劣势,充分利用京广、京九铁路扩大与内陆腹地资源和产品贸易。并通过湛江港加强与大西南的联系,充分利用桂、黔、滇三省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区域辐射和横向协作。

第二、形成珠港澳新的合作关系。新的珠港澳合作应立足于三地产业合作和优势互补。

(1)产业互补。三地未来合作,首先需突破目前制造业中旧的“前店后厂”合作方式,加强全面经济要素互补和产业合作。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世界第八大贸易实体和第十五大服务输出地区,在外贸、金融、信息、运输、仓储、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珠三角土地、劳动力资源(即使内地获得也容易)和国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港澳应注重市场的开拓和服务,如香港对欧美市场有较强拓展能力,澳门应侧重于欧共体市场、南美和非洲市场的开拓,珠三角可利用广大国内市场和资源优势建立原材料基础工业和高技术出口加工区,从而实现珠港澳的梯度分工和产业协作。

(2)区内产业完善。珠三角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以电子、电气机械、纺织、机械、食品、化工、缝纫、塑料、金属制品、建材、医药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但是由于各市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产业同构化严重。产业结构过分轻型化和地区同构化,使得珠三角基础产业和机械制造业发展滞后,未来整体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因此,需要实行适度重化工业化和组建石化、电子家电、机械、汽车、医药、新型材料、钢铁、通讯等产业群,实现区内产业适度高度化。

2.长三角未来发展展望

1990年前长三角是在缺乏上海作用下发展的,浦东开放开发赋予上海带动未来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实现这一增长极目标将是未来长三角发展的重点。

香港和珠三角的发展总体说来是区域性的,上海则将是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的增长极,未来上海的产业和城市发展将是构造增长极的主要方向。并且产业发展一开始就应高起点、高投入,瞄准高新技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与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相比,长三角在产业实力、区位条件和科技水平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十分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长三角本身具有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长江流域丰富的矿产资源增强了长三角资源供给能力,解放后40年的投资也使长三角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尤以钢铁、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和汽车制造为强,产品产量几近全国生产总量的40%。这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次,长三角具有强大的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上海、南京、杭州拥有众多高校,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5万人,同时该区还设有20多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几百家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和开发具有相当潜力。

长三角产业发展重点关键在于上海产业发展战略的确定,目前上海经过长期发展,传统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并且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电站成套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工业、钢铁工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等六大现代支柱产业,其工业产值达1010.0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44%还多。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上海应加紧发展机电一体化、造船工业和生物工程等产业,争取本世纪末形成上海九大支柱产业。同时更需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扩大微电子、计算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并应加紧培育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光纤通讯、激光技术等高新技术作为21世纪战略性产业和后续支柱产业,从而使上海成为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二)双三角发展建议

近年来,为了加强区域合作,两大经济圈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如长三角个城市主动接轨上海、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并投入使用;珠三角实施的与香港24小时通关、深港两地

联网信用卡计划、佛山周边撤市变区等。但总体上,合作的程度还是不够深入、彻底。笔者认为,有效推进经济圈的发展,必须从一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中国的大城市经济圈都是由不同的城市等级、不同的行政主体以及不同的地域功能构成的经济复合体。推进经济一体化必须规划先行,研究制定超越先行行政区划,能够涵盖经济圈内个城市等级、各行政主体以及各地域功能的大区域规划,如“大珠三角规划”、“大上海规划”。

第二,构筑一体化共同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相互开放,除了要弱化地方行政参与经济的力量外,关键在于培育和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第三,订立有约束力的统一公约和法规。目前可以选择影响一体化最突出的一些问题,如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工程招标、信息共享等方面,通过共同协商,形成经济圈内无特别差异政策的公约、规则或法规。

第四,组建半官方的协调仲裁委员会。过去各经济圈为了加强区域协作都设立了类似城市市民联席会议的机制或组织,但其作用十分有限。考虑到目前设立超越行政区的政府组织有难度,可以由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共同组建一个半官方的经济圈协调仲裁委员会。主要职能包括研究制定经济圈统一发展规划和统一政策、组织协商协调以及纠纷仲裁。其中,仲裁职能可以借鉴世界贸易组织的做法,主要是考虑到在由于地方保护难以合理解决经济纠纷情形下,需要有这样的组织来公正地裁判。

结论

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发展历程、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一体化进程等多个角度来解析双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经验。综合全文,得出一下几个结论:(1)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中存在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2)长江三角洲在进入21世纪后,逐步全方面的超越珠三角;

(3)珠三角经济圈要比长三角经济圈更加成熟,但产业结构更新速度不如长三角;(4)珠三角经济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经济风险高于长三角。(5)改革开放的春风、人力资源的优势、城市协调合作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双三角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 考 文 献

[1]王益澄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特征比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3;106-110

[2]杨晓琼.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08.6:84-8

5[3]郑畅.“长三角”与“珠三角”21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9):77-79

[4]钮德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9):22-2

5[5]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9-26.[6]杨京英,郑泽香,任晓燕.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10).[7]刘华,蒋伏心.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述评[J].上海经济研究,2007,(8).[8]杨晓琼.珠三角与长三角文莱发展趋势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08.6

[9]陈立杰.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圈发展比较[J].河北经济,2004.8

1[10]景体华.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

[11]万哨凯 夏斌.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因素及一体化发展方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

(12)

[12]安树伟 季任钧.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5)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李雪平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李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李老师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同组同学的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第三篇: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发挥微观主体的作用。在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的基础上,大力倡导长三角区域内企业的联合、整营。在一些战略性产业领域,提倡企业之间的重组与兼并活动。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时,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能使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使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有效地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通过企业之间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改善企业间过度、无序竞争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整合区域内各城市间的产业关系,增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区域内合理的产业结构。

制度取向

(1)改革GDP体制与政绩考核制度。第一,GDP指标只衡量行政辖区本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已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将经济增长的统计框架由单一的GDP体制变为GDP与GNP双轨制,将属地原则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为更加灵活的属地和异地并存的税制。第二,中央政府应制定更为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除了考核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对其在社会管理、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工作中成绩的考核,以引导其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

(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加快制定各类法律法规,一方面使区域内经济活动微观主体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关法律以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和职能。政府制定各种条例、命令、规定要合法,同时要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真正做到依法办事,杜绝行政超越法律的现象。地方政府在依法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时,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杜绝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任意处置权,克服主观随意性。

第四篇:“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是,它的GDP和税收却约占全国的22%,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5%,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0%,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进入了前100名。

一、“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现状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显著增强。据中国县域经济网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口平均规模为45.53万人,而江苏、浙江分别为94.06万人、54.16万人,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2.07倍、1.19倍,在全国排第1、11位;同期全国县域平均生产总值(GDP)为32.04亿元,而江苏、浙江为123.20亿元和93.92亿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2.93倍,在全国排第1、2位;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7037元,而江苏、浙江为14538元、16227元,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2.07倍和2.40倍,在全国排第4、2位;在对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比较中发现,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而江苏、浙江为7.13亿元、4.43亿元,分别是全国的5.89倍、3.66倍,在全国排第2、4位。到2006年初,浙江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县域平均值的2.38倍,为全国各省区之最;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49.2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8.5亿,均为全国各省区之冠。由此看出江苏、浙江县域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从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开始到第六届,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和浙江进入百强县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在第六届评选中,江苏占21席,其中7个县进入前十名;浙江占25席,其中3个进入前十名。2005年“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等级都是I级,在全国的排位是:上海第1、江苏省第4、浙江省第5。从以上分析看出,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比例大。

二、“长三角”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人凭借敏锐的眼光,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各级党政领导对县域经济高度重视,在财政体制、经济管理权限设置、发展搞活乡镇企业、发展市场等多方面采取切合实际的节节推进的改革措施,使县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财政体制方面,浙江省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浙江其他县的财政直接由省管理,预算内的县财政直接与省财政结算,只有预算外的各种“费”与市结算。

避免了市对县财政的截留,实现了增强省级财力与壮大市县财政的目标,使县域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大大增加,尤其是有效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逐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管理权限设置方面,浙江给县(市)扩权。浙江省在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除人事权外,把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权都下放给县,内容有12大类313项,权限下放,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经济权限按行政层次划分的束缚,有利于政策、制度执行的规范化,有利于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了政府转变职能。同时,江、浙在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江、浙县域经济率先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县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大中城市,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再加上江浙人敢闯敢拼、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江、浙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江、浙两省县域经济率先打破“惟成分论”,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使个体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资本和创业者从最小的、最不起眼的小商品生产开始起步,继而发展到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组织形式,进一步激发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活力。地处长三角的江苏乡镇企业起步早,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一直在全国处于前列,2004年江苏66个县(市、区)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达到601.4万人,占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总数的72.8%,在苏南经济强县民营经济甚至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8%以上。目前,在浙江全省的县域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占80%,以上,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70万人,乡镇企业增加值、税金、利润等项指标都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积极发展专业市场,通过专业化市场与企业的联动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浙江是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的做法,成为浙江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经验。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县域经济无论市场数量还是市场规模都呈迅猛发展态势,继而发展成各种各类的大型综合及专业市场,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永康市科技五金城、余姚市中国塑料城等都已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搞活了产品的流通,反过来又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市场,浙江一些地方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之快出人意料。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饮食业、旅店宾馆业、运输业、电信业、娱乐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在浙江,由产业集群构成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已成为该省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品牌,同时也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06年6月底,浙江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这些产业集群共涉及28个工业部门。资料表明:诸暨大唐袜业是中国“袜业之乡”,现有上万家企业,分布在11个相邻乡镇、120个村、1万多户农村家庭,这一产业集群,年产袜子48亿双,产值达80亿元,占全国产量的50%。此外,还有闻名全国的嵊州领带群、永嘉桥头镇纽扣产业群、海宁皮革、永康五金、柳市低压电器群等。产业群不仅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被人誉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而受到推崇。

(五)以发展城市化为重点,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1998年浙江省提出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县域城市化建设突破了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的局限性,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域城市化的水平。为此,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改革新举措,确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的新手段,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新主体,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如浙江的苍南县龙港镇,当初为5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已成了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在经济实力强县,城镇化的发展步子迈得更快。如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市,依托商贸业的持续繁荣,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5年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5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高达55%。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在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同步提升的同时,其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2.1%上升到2005年的50%,其苏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5%。

(六)实施外向发展战略,通过利用外资使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和县域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得益于坚持“两头在外”,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实施外部带动的外向发展战略。例如江苏省昆山市近年来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县域经济之路,也被外界称为“昆山之路”。昆山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就是利用外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昆山就确立了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充分利用外资、积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迅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昆山通过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大量进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几大支柱产业在工业总量中占比达45%。仅2004年,全市实际到账外资就达9.5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1.5%,成为全国引进资金、技术最多的县(市、区)。正是在外资拉动模式的带动下,2004年昆山人均GDP实现90714元,位居江苏省首位,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昆山与江阴市并列第一,成为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优秀范例。

三、“长三角”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

(一)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提供县域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各地应积极学习借鉴浙江省“强县扩权”的经验,扩大部分县(市)的经济决策权、事务统筹权和社会管理权,增强县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建议各县(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县域经济上,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二)以培育特色产业为目标,加快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对特色产业不太明显、但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市),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制定适合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的新理念,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通过做优结构、做大产业,带动整体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

(三)培植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江浙县域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离不开600多个产业集群区的发展。各地应借鉴长三角的经验,按照集聚产业、整合产业、提升产业的路径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具体应有以下政策组合:(1)建设和完善产业集聚硬件环境。通过完善的服务设施,把产业集聚区培育成为生产加工中心、市场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等,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作好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时,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本地区产业相对优势,选择几个可能造成产业聚集的特色主导产业;(3)加快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4)培养骨干企业,发挥核心主导作用;(5)建立中介服务组织,保证产业集群健康成长;(6)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以品牌集聚产业。

(四)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国家发改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民营工业总产值,广东为13095亿元、江苏为9253亿元、浙江为8342亿元、上海为4190亿元、山东为5288亿元。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本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浙江为86.8%、广东为82.6%、江苏为79.4%、福建为79%、天津为72.5%、山东为65.7%。由此可见,要想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1)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一切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新上的项目,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要鼓励和动员民营经济参与,吸收民间资本并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控股,对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结构谓整、对外开放的,应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2)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包括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贯彻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3)重点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各县(市)政府应出台政策和措施切实保证民营经济发展用地需求;进一步拓宽民带经济的筹资渠道,积极组织银企联谊活动,引导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开办中小企业小额贷款业务,成立县一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4)加快重点民营企业发展,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市)要选择重点民营企业给予挟持,不仅要给荣誉、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而且要制定有力的扶持措施,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五)实施外向发展战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应借鉴昆山的经验,大力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外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要素,发展壮大本地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1)可先行尝试建立外向型经济联席协调制度,对需要统一协调的项目,由政府召集联席会议议定,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必须严格执行。(2)建立为县域企业提供外贸人才服务的机构,为县域企业提供贸易谈判、贸易政策、贸易信息等服务。(3)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和项目招商,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本地落户,优化本地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增强活力。

第五篇:长三角珠三角招商心得

长三角、珠三角项目对接活动工作汇报

王琳琳

为加快我区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推动蓝色经济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优质企业、优势资本、先进技术、高端链条成功对接,7月6日-12日管委会潘世龙副主任带队,南方办事处招商团队一行4人赴深圳、杭州、苏州、昆山、上海等地区开展了为期7天的项目对接活动,借此契机加快已签约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在谈项目及早落地、同时扩大储备新的项目信息源。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活动与成果

(一)深圳地区

对接深圳斯堪维亚智能机器有限公司项目方,主要从事小型精密数控机车床、纵切车床,刀塔车床、车削中心及智能机器人、柔性生产线产品研发和生产。该公司目前以深圳为研发总部,为满足日益扩大的销售规模,初步设想于山东拟建分厂。

国内数控市场中,斯堪维亚是日本三菱集团唯一的技术合作方,共同研发的12轴数控机器人,单此产品年产值可达4500万元,目前正在与瑞士洽谈计划引进全套生产技术,计划投入1.3亿,将该款数控机器人扩大化生产事宜落户山东分厂。该项目为无污染、无排放、高附加值的鼓励型高新技术产业,一旦落户新区,定会为我区税收带来可观收益。

(二)昆山地区

1、重点对接立华植物纤维有限公司项目方,推进原有项目在我区建设进度,协调项目方与建筑方间现有问题,确保该项目及早完工,及早投产,拟订备忘录,如下:

1)注册资本金:8月10日前,汇入150万美金用于注册资本金用途。

2)项目工程款:在已付的650万元基础上,再次一次性交付建筑方6期承兑汇票1350万元,利息差由立华项目方支付。

3)工程安排 :建筑方在已缴付2000万元的基础上,如期完成基础工程(5栋厂房及办公楼),并达到竣工标准,附属工程允许项目方另寻他家建筑商完成。

4)项目审计: 最终工程结算款通过审计方审计价格,审计方由第三方威海工业新区管委会安排并监督。

此外,立华项目方目前正与日本Nissha(日写)商谈合作事宜,扩展经营范围。日本Nissha印务有限公司,为世界领先的印刷公司之一,主要经营专业商业印刷及印刷精密设备开发业务。世界领先的Nissha IMD触碰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家电和汽车内饰领域。立华项目方计划投资1000万同日本Nissha在威海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经营商务彩印业务。

2、重点对接德士达光电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为国内首批以LED为主照明光源的高科技企业,计划总投资13亿人民币打造LED产业基地,分别致力于LED外延、芯片、高功率LED封装及应用等业务。

(三)湖州地区 对接浙江林信木制品深加工项目,参观木制品深加工供货方供货渠道,实地考察了浙江木联地板、华梁木业等供货企业。通过考察,了解到木地板加工经过:原木选材分割--旋切干燥--芯板涂胶排板—木板热压胶合--地板板坯成型--地板切割开槽—涂漆干燥定型等生产流程完成,整个过程无污染符合项目入区要求,待我区环渤海厂房竣工后,该项目即可入驻新区。

(四)苏州地区

1、对接苏州特谱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考察企业,公司总占地面积412亩、注册资本8亿元、总投资30亿元,预计投产后,年产发电机组2000台,产值可达200亿元了解企业概况,沟通风力发电项目及风场项目前期开工建设准备事宜,如下:

1)及早与汪疃政府联系风场基座事项,避免同百姓直接接触,通过政府协调,提高办事成效。

2)邀请中航天合作方来新区考察,同分管领导对接,商谈海上风电详情,抢占威海风电市场。

3)完成现有指标的17.4亩土地摘牌手续,交纳相应的土地保证金。

2、对接青铜时代项目方,考察江苏动力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由动画界人士创立,2008年11月入驻苏州工业园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为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扶持的动画企业。2010年成功完成大型电视动画片《家有儿女》的制作,年产量超过4000分钟,接近整个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动画总产量的50%,动画生产能力在全国都位居前列,获得日本TBS奖励。

二、感悟心得

有幸与潘主任和邵科长一起参加了长三角、珠三角项目对接活动,在对接过程中,开阔了视野、鼓舞了干劲,受益匪浅,感触颇深。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深刻感受到南方地区的发展氛围,重新认识到我们与南方地区的差距,这一切差距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金鸡湖的开发建设模式。下面就以苏州以及金鸡湖为例向领导汇报一下此次南方之行的几点感悟:

金鸡湖位于苏州东部中新合作工业园区,开发前金鸡湖水质污染严重。经过总体规划,总投资超过10亿元,清淤、治水、取土、造景、扩地一系列的工程后,现今金鸡湖已成为一个高标准的文体娱乐、休闲观景的城市公园型湖泊。

感悟之一:优秀景观设计提升园区软实力金鸡湖设计投入十分巨大,不仅仅围绕景观下功夫,配套设施也十分齐全,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商业综合体,目前大部分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大多是从种树、栽花这样方面做文章,然而金鸡湖的发展模式是对环境进行宏观分析,走大规模综合景观的路子,对地块加以合理的设计和利用,充分挖掘地块潜力。伴随景观及配套设施形成的是沿湖地价迅猛攀升,高档商业楼盘出让金即可把景观投入的钱收回来。

感悟之二:长远规划,理念先行。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着眼长远发展,通过规划的实施,保持优势,改善劣势。不能今年刚规划,明年又要调整,利用有限资金,高质量、高品位定位城市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抓一项成一项。尤其城市道路规划,南方学习考察时,道路宽畅平坦,两侧林带整齐,布局合理的的城市交通道路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绿化带在城市规划的利用,为城市的发展安排了预留地;在道路交通方面,预留了扩宽道路的空间,这种有伸缩性的弹性规划,既创造了土地出让的高收益,也创造了优异的投资环境,从根本上保持了长期收益,保证了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感悟之三:整合资源,南北对接。此次南方一行中,通过同苏州招商开发园吴助理的接触,深刻了解到南方招商工作产业转移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一有利契机,汇总梳理出意向外扩散项目,整合资源,使的更多的四新一海项目成功落户新区,寻求招商新发展。此行招商方面的收获不仅仅是项目上的收获,更加重要是服务理念上的感悟,从南方企业家的口中深刻了解了南方作为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精神乃至工作热情,从项目落户到手续办理无不快捷高效,这些都将是我们日后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

经过短短的7天考察之后,至今依旧沉浸在热情之中,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努力提升个人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土地规划对接业务,了解区内已有项目分布情况、土地存量、用地性质等业务知识,全面提升工作水平,确保项目在谈期间能够做好服务和对接工作,细化服务举措,提高工作效率,勇于实践、注重积淀,厚积薄发,相信这次的南方之行所收获的定会成为我未来的工作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经验和教训。

下载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栾川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推荐5篇)

    栾川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单位: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结合洛阳栾川的旅游业发展,分析了洛阳栾川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区域规划作业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都市经济区。三大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

    宜宾市区域经济发展大数据研究

    宜宾市区域经济发展大数据研究 宜宾市工商局 邱 柏 前言 2013年下半年,作为专业的工商执法人员,笔者开始转型关注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并充分利用工商部门独家掌握的大数据,对宜宾......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状况研究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状况研究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商场现代化,2007(11):247-248作者:李淑君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广播电视大学作者:彭毓 佛山广播电视......

    高等职业教育与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与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摘要: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无锡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层次特点以及无锡市城市发展定位作系统分析,把对无锡各......

    浅谈中线移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建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移民安置 经济发展 研究建议论文摘要: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文章建议库区以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还......

    赴香港及珠三角、长三角招商考察思考

    月日—日,我们一行人,分两批、两个阶段,先后赴香港、深圳、嵊州、新昌、温州、义乌、杭州、上海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招商考察活动。一路察看,一路交流;一路议论,一路振奋,解放了思想......

    “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今年8月,在州委州政府领导的关心安排下,参加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在上海浦东党校举办的调训研究班学习,并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