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时间:2019-05-14 18:0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第一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区域或城市竞争力迅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快速地融入世界一体化的大市场,我国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唯一途径就是要依照市场运行机制的法则,不断提高整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个企业的竞争

力。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的研究开展的较早,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典型地区,对我国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和培育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所谓区域是指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其腹地共同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经济空间。一般说来,城镇和区域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区域都有一个或一些城镇(组成城镇体系或包括一切居民集住点在内的聚落体系)作为其核心和基本空间框架,而任何城镇也必定有一定范围的腹地作为其依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区域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概念,没有无城镇的区域,也没有无区域的城镇,而城市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也同样是一个概念。为便于研究的方便,这里的经济空间最好又是一定的行政区划所确定的区域空间。

任何一个企业不仅要归属于某一个行业,而且也要落实到某一特定的区域中。从空间的角度看,企业的竞争力包括该企业在其所在区域内的市场竞争力和在区外市场的竞争力两部分。一个地区所有企业的区外市场竞争力的总和就构成了该地区综合的对外经济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区域竞争力(或城镇竞争力)。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那些没有进入或不需要参与区外市场竞争的当地企业(也就是仅为当地市场服务的企业),也会以其生产效率、服务水平间接地为当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服务。因此,区域竞争力是区内所有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国外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经验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直接来源于企业竞争力。所谓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般用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表示。区域竞争力则是指,一个地区参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可用该地区输出产品占全国或世界输出产品总量的比重(在产品市场上),以及吸引要素资源占全国或世界要素输出总量的比重(在要素市场上)来表示。

二次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际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变化趋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或保持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许多机构、学者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开展了对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便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有关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克莱恩提出了如下的“国力方程”:P=(C E M)×(S W)

式中:P为综合国力;C为基本实体(由人口与领土构成);E为经济能力(由GDP和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构成);M为军事能力(由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军事力量构成);S和W分别为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这个评价方案虽然是针对综合国力的评价(其中包括了一国的经济能力),但其评价方法与思路给以后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提供了启发。

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法莫和李曼提出了最早的一个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认为,国家竞争力由与企业活动有关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本身等四个要素所决定。方案在这些要素中选择了若干指标,构成了一个矩阵模型,以评价国家竞争力的大小。这个方案包括的内容过于宽泛,许多指标与竞争力关系不大,应用性不高。

1980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具有较高实用性和代表性。2002年该方案由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构等四大要素(此前为国内经济实力竞争力、国际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金融体系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竞争力等八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又包含许多评价指标,共计314项。需要说明的是,评价的几大要素之说,主要是综合角度的不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各要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历年根据具体的情况也都有所变化,但总体上讲对评价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

1995年中国正式参与该评价体系,历年的排名是:1994年第34名、1995年第31名、1996年第26名、1997年第27名、1998年第21名、1999年第29名、2000年第30名、2001年第33名。2002年按新的评价方法排名为第31名。

(二)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

哈佛大学Porter教授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包括企业

第二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在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区域或城市竞争力迅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快速地融入世界一体化的大市场,我国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唯一途径就是要依照市场运行机制的法则,不断提高整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个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国

家或区域的竞争力的研究开展的较早,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典型地区,对我国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和培育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所谓区域是指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其腹地共同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经济空间。一般说来,城镇和区域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区域都有一个或一些城镇(组成城镇体系或包括一切居民集住点在内的聚落体系)作为其核心和基本空间框架,而任何城镇也必定有一定范围的腹地作为其依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区域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概念,没有无城镇的区域,也没有无区域的城镇,而城市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也同样是一个概念。为便于研究的方便,这里的经济空间最好又是一定的行政区划所确定的区域空间。

任何一个企业不仅要归属于某一个行业,而且也要落实到某一特定的区域中。从空间的角度看,企业的竞争力包括该企业在其所在区域内的市场竞争力和在区外市场的竞争力两部分。一个地区所有企业的区外市场竞争力的总和就构成了该地区综合的对外经济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区域竞争力(或城镇竞争力)。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那些没有进入或不需要参与区外市场竞争的当地企业(也就是仅为当地市场服务的企业),也会以其生产效率、服务水平间接地为当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服务。因此,区域竞争力是区内所有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国外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经验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直接来源于企业竞争力。所谓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般用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表示。区域竞争力则是指,一个地区参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可用该地区输出产品占全国或世界输出产品总量的比重(在产品市场上),以及吸引要素资源占全国或世界要素输出总量的比重(在要素市场上)来表示。

二次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际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变化趋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或保持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许多机构、学者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开展了对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便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有关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克莱恩提出了如下的“国力方程”:P=(C E M)×(S W)

式中:P为综合国力;C为基本实体(由人口与领土构成);E为经济能力(由GDP和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构成);M为军事能力(由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军事力量构成);S和W分别为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这个评价方案虽然是针对综合国力的评价(其中包括了一国的经济能力),但其评价方法与思路给以后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提供了启发。

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法莫和李曼提出了最早的一个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认为,国家竞争力由与企业活动有关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本身等四个要素所决定。方案在这些要素中选择了若干指标,构成了一个矩阵模型,以评价国家竞争力的大小。这个方案包括的内容过于宽泛,许多指标与竞争力关系不大,应用性不高。

1980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具有较高实用性和代表性。2002年该方案由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构等四大要素(此前为国内经济实力竞争力、国际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金融体系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竞争力等八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又包含许多评价指标,共计314项。需要说明的是,评价的几大要素之说,主要是综合角度的不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各要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历年根据具体的情况也都有所变化,但总体上讲对评价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

1995年中国正式参与该评价体系,历年的排名是:1994年第34名、1995年第31名、1996年第26名、1997年第27名、1998年第21名、1999年第29名、2000年第30名、2001年第33名。2002年按新的评价方法排名为第31名。

(二)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

哈佛大学Porter教授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包括企业经营与战略、微观经济环

境等两大类,共46项指标,数据来源于统计资料和专家问卷。该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城市(或区域)微观竞争力评价。

(三)有关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

Porter教授在《创新产业群初步研究——SanDiego》中,根据其城市竞争力理论,又提出了一个评价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方案。Porter认为,一个地区,特别

是一个高新产业区的繁荣,靠的是竞争力,而竞争力又靠的是生产率,即单位劳动力和资本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并非主要是数量)。保持一个地区或高新产业区长期持久的繁荣,不仅要求有较高的生产率,而且还要求生产率能得到不断地提高。不断提高生产率,关键在于培养地区持续的创新能力。其中,政府的作用不在于选择那些本地没有发展条件的所谓“成功”的产业,而在于为所有的行业和企业创造公平一致的上佳的经营环境,谁能成功,则由市场的自然法则去决定。也就是说,政府应当鼓励所有的产业或产业群发展,而不是在其中进行某种选择,因为,地区或高新产业区的繁荣有赖于该地区所有产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根据以上分析,Porter将评价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竞争环境、有关支持产业等四大方面,共100多项指标,依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要素条件包括,高质量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先进的技术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为特定产业服务的专门基金等。需求条件包括家庭、社会以及政府需求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的用户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量。企业战略与竞争环境包括,法规体系、激励机制(如鼓励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等)、市场竞争压力等。有关支持产业主要指,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一系列配套产业,如良好的交通通信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灵活的销售体系以及便利的融资条件等等。

二、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国外竞争力评价方案都可以应用到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与评价中来。因为,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国家、城市和区域在竞争力评价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能只有一些细枝末节上的处理的不同。

(一)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区域竞争力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初始竞争力(P),指由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与劳动力、资本存量等自然或静态因素所决定的区域竞争优势。

二是潜在竞争力(Q),指由基础设施、法规体系、政府干预或管理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内外开放程度(外向度或外向依存度)、社会条件(如由教育水平、卫生保健等所决定的人力资本条件、科技水平)、保障体系、企业家精神等等人为可变的软硬环境因素构成的动态区域发展优势。

三是现实的竞争力(N),指经济实际运行效果或效率:如GDP、人均GDP、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群、城镇化水平及体系、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RC),由以上三项分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后相加而得,即:

RC=w1P w2Q w3N

式中:w1、w2、w3为权重系数,三者之和为1。

关于具体评价指标的确定。考虑到这是一次关于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初步尝试,同时也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为简便起见,本文拟以《2001年中国统计》中,可以得到的有关区域统计数据为主,适当补充一些手头可以获得的其它数据,来确定以上指标。依据本办法共选择了100多项评价指标(见附表1)。

(二)典型区域的选择

拟选择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三大核心区,作为评价对象。考虑到数据整理的方便,三大核心区的范围做以下选定: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珠江三角洲以广东全省计算;环渤海地区则包括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

(三)评价方法及结果分析

从技术上讲,评价方法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指标的量化。主要是针对非数量指标而言,数量指标不需此步骤。量化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模型计算和人为赋值等。

二是单项指标的评分。如百分制、五分制、十分制以及排序等。

三是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包括评分体系的选择、各级权重的确定(包括各指标及分指标的权重)、评价分级及描述或排序。

本文非数量指标的量化,将视具体情况而定;指标的评分均采用百分制;各指标的权重在分指标内确定,并均赋予等值的权重;分指标的权重,按重现实和潜在因素为原则确定,初始竞争力(P)的权重为0.2,潜在竞争力(Q)的权重为0.3,现实的竞争力(N)的权重为0.5。评价结果将见附表2。

由附表2的评价结果可知:(1)综合竞争力指数显示,长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最强,其次为珠江三角洲,最后是环渤海地区,三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数分别为73.36、72.76和69.42。这与现有的一些类似的有关评价是基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本评价方案所选择的区域较大一些,这样更能公平、客观地反映地区竞争力状态。(2)从初始竞争力评价指数来看,三大核心区十分相近,珠江三角洲稍高一些,其他依次是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初始竞争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的缺乏,如人均金属资源量、人均耕地、人均能源等等,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从潜在的竞争力评价指数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势明显,其次是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4)从现实的竞争力指数来看,长江三角洲最大,其次是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力没有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包括在内。这两个地区都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2000年,香港GDP总量达12667亿港元,超过了目前居全国内陆各省区第一位的广东的水平,人均GDP达19.0万港元,也远远超过广东的水平;澳门GDP总量达497.4亿澳元,人均GDP达11.6万澳元。如果将香港和澳门也纳入评价的范围,那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力地位将有一个极大的提高。目前,由于数据方面的原因,还不能做到这一点。

三、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途径

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经济总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它主要决定于区域在全国的分工地位、优势产业群的建立、优势企业的规模以及技术创新等。培养区域竞争力,也应当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提高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

区域经济始于区域分工与交换,如果各地经济都一样或没有交换的联系(如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那就无所谓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区域分工与交换联系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个地区在区域分工与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越高,其区域竞争力就越强。区域分工的地位,不仅决定于产业的起点,而且还决定于产业加工的深度。从产业的起点来看,研发中心高于制造业中心,而制造业中心又高于原材料基地;从加工的深度,则可以说“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原材料基地仍然可以搞出高科技含量的“纳米”等新材料,一个没有特色的研发中心,有可能远远比不上一个前途光明的制造业中心。因此,培养区域竞争力不仅要在产业的起点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不断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上下功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就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全国区域分工与联系中的地位较高的缘故。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不仅具有较高的重工业加工水平,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轻工业加工水平,这是以重工业加工为主的环渤海地区和以轻工业加工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无法相比的。

此外,从总体上讲,区域分工与联系的深化,有利于提高所有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区域分工与联系的深化有赖于空间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空间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则有赖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提高所有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二)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及产业群

一个地区的竞争力离不开该地区所有产业的共同努力,但主要还是依赖于那些由区域先天和后天禀赋条件所决定的、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主要面向区外市场的产业或产业群的发展。所谓优势产业群是指,在某一地区围绕某一特定专业化领域所建立的一系列企业和机构,这些企业和机构由共性和互补关系连结在一起,可以共享共同基础设施带来的方便。拥有若干专业化优势产业群,是一个地区经济走向成熟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优势产业群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终端产品或服务公司;专业化的生产要素、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提供商;专为优势产业群服务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下游产业;相关配件生产厂商;特殊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政府及民间机构的专业教育、培训机构、研发、信息咨询;等等。优势产业群对区域竞争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方面:一是专业化带来的高效率;二是专业化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产生;三是专业化有利于企业的创办和吸引其它地区大企业分支机构的设立,因为产业群创造了合适的专业化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环境,便于新企业的开办或分支机构的设立。从形式上看,所谓产业群,实质上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具有优势和一定规模的大企业,与为这些优势企业提供方方面面服务的、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区域产业组织。一个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经济都有这样一个由大、中、小型不同规模企业组成的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是个主要产业群的大型龙头企业的总部,而与上海相邻的江浙一带,则分布着与上海龙头企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批充满无限活力的中小企业,构成了该地区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布局错落有致的区域经济格局。

(三)扶持优势企业,加速优势企业的规模化,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内在竞争能力

企业,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是地区竞争优势的主要载体。从发展的角度看,区域的比较优势将经历从资源比较优势,到经济比较优势,再到技术比较优势的演变过程。其中,经济比较优势实质上就是优势企业的规模化优势,是区域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一个地区的资源总是有限的,集中投入到优势产业群中的优势企业中去,不仅能获得专业化带来的好处,而且还能进一步获得规模化带来的效率。

一个地区最终的优势将体现在技术比较优势上。因此,增强地区竞争力,还要靠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内在竞争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要鼓励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开发。优势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稳定一代、投产一代、储备一代和研制一代的产品开发链。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吸引和留住(也可借用)优秀科研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势企业和技术优势都是比较明显的,这是该地区区域竞争力名列全国各地区之首的重要原因。

四、促进区域竞争力提高的政策措施

(一)加速市场化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新体制

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加速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新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合理社会分工关系。其次,要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法规体系,来确保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第三,清理那些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

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责:一是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完善的内外公平的区域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搞好对市场的监督管理,提高对市场的监督管理的能力。二是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要建立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诚实守信意识和行为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各经济主体建立和培养出良好的诚实守信的习惯。只有在一个规范的、法治的、透明的市场交易体系中,整个社会才能真正获得交易带来的好处,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部资源的吸引能力。四是鼓励创业,建立合乎市场规律的企业优胜劣汰的“新陈代谢”机制。三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等等。

(二)确立合乎区情的区域产业群发展引导方向

传统的制订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地方的比较优势,结合市场的需求,选择一些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或支柱产业,并给予一些倾斜性的扶持政策。实践证明,这类产业发展规划是不太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孤立地选择一个产业,或一组产业(有时也叫产业群,但这个产业群只是一组没有相互关系的、并列的重点产业的名单,与本文前面所说的产业群显然不是一个概念),作为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没有考虑与这些产业有关的一系列相关配套产业和条件的共同发展和建设。也就是说,没有从资源开发、加工到营销的整个产业链的角度、从相关要素和产业全面配套的角度,从研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的角度,来规划一个产业体系或产业群。二是倾斜性的产业政策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非经过市场竞争洗礼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是不会有真正的竞争能力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功能性的产业政策代替倾斜性的产业政策,为所有产业和企业提供公平一致的、硬软环境良好的竞争平台,让市场机制去决定重点产业或产业群。

为改变传统做法,就必须放弃制定区域产业规划,代之以明确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方向,以符合市场运行规则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为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合理的、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体系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有关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鼓励政策好范文版权所有

从国际经验来看,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鼓励政策主要有:(1)改进企业发展必须的基本输入要素,如人力资本、有形的和无形的技术基础设施、以及融资环境等的质量。(2)建立鼓励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有关法规。通过法规、税收政策、反垄断法以及政府政策调控企业的竞争环境。(3)鼓励企业间、企业与社会其他机构间的有效合作,为产业群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4)开拓地方企业和市民的眼界,比如,帮助他们了解国际市场竞争的规则,展示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前景,等等。

第三篇:区域竞争力

如何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竞争力?

答: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体现在一个地区的集散资源、创造财富、提供服务以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科技、人民素质等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它在时间上是动态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高低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

中原经济区(原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是当时的邯郸市长白录堂和新乡市市长刘仲轩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历经20年风雨,现经济区有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十三市,包括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组成的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这一区域国土总面积9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601.6万人,119个县(市、区)。近年来,经济区各成员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互通、衔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除原有的高速公路互通之外,今年又修通了邯(郸)长(治)、长(治)晋(城)、晋(城)焦作、焦(作)新(乡)、鹤(壁)濮(阳)、聊(城)邯(郸)等高速公路,方便了往来,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2004年中原经济区联络处协调各成员市,绘制了全国第二个、北方第一个区域交通旅游图。旅游方面更是好戏连台,合作紧密,近年来先后召开了中原经济区旅游暨景区、景点推介大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经济区内景区、景点形成了红色、绿色、古色旅游等多个旅游精品线路。中原经济区旅游联谊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共谋中原人游中原,中国人游中原,外国人游中原大计。

新的国际分工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进行的,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现实的和未来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经济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加强,如何促进区域快速、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为之不懈努力的共同目标。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个区域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怎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区域发展的本质是在和对手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这也是形成和发展区域竞争力的一个过程。因此提升区域竞争力就成为各个地区所要面对和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原城市群作为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区域竞争力不断跃升,但是其区域创新能力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居于全国中下等水平,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政府只有采取适当的政策进行引导,才可以提高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带动河南经济的飞速发展,充当中部崛起的主力军。

下面以河南为例谈谈其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优势:

河南作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南水北调、资源开发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南在人口、区位、粮食、文化等

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四个方面的基础。

(1)有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的经济会发展和各方面的工作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2)有区域基础。中原地区是中部地区举足轻重的经济板块,从历史和现实看,中原经济区客观存在;以区域经济的理念,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形成全国经济板块的新格局。

(3)有协作基础。中原经济区覆盖周边,根植中部,经济相连,优势独特,发展阶段大体相当,产业结构衔接配套,已逐步形成中原经济协作区、黄淮经济协作区、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等区域经济合作形式。

(4)有支持基础。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河南的发展,十六大以来,锦涛总书记先后五次、温家宝总理先后七次到河南考察工作,明确要求河南要发挥优势,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在中部地区的前列。这对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指明了方向。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要打破行区划的限制,让周边省份的一些地区愿意加入到中原经济区的行列中,并积极呼应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还必须使中原经济区战略具有聚合力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周边省份的城市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现状,既要突出本省的优势,也要利用省边城市的优势,做好与周边城市的对接,实现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自然资源结合河南的发展概况及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增强区域竞争力,需

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的发展态势,定位区域分工,引导地方产业发展战略方向。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责:(1)是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完善的内外公平的区域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搞好对市场的监督管理,提高对市场的监督管理的能力。(2)是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要建立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诚实守信意识和行为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各经济主体建立和培养出良好的诚实守信的习惯。只有在一个规范的、法治的、透明的市场交易体系中,整个社会才能真正获得交易带来的好处,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部资源的吸引能力。(3)是鼓励创业,建立合乎市场规律的企业优胜劣汰的“新陈代谢”机制。(4)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等等。只有强化地方政府的职能,才能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转化为区域竞争力。

(二)确立合乎区情的区域产业群发展引导方向从资源开发、加工到营销的整个产业链的角度、从相关要素和产业全面配套的角度,从研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的角度,来规划一个产业体系或产业群。采用功能性的产业政策,为所有产业和企业提供公平一致的、硬软环境良好的竞争平台,让市场机制去决定重点产业或产业群。明确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方向,以符合市场运行规则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为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合理的、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体系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三)增强区域的创新能力(1)改变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创新意识,面对决策,统筹兼顾,从整体出发,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2)增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中原城市群必须顺应改革潮流,将科教机构推向市场,建立其竞争机制,积极鼓励引导民间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科

研机构,创新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形式,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3)改善创新环境,形成企业集群,当原有企业竞争激烈,新的企业又不断产生,就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区域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及创新能力,而众多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的集聚本身具有自我强化能力。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地方优惠政策,以吸纳优秀企业扎根中原城市群,形成良好循环和回波效应。(4)创新的产业选择,企业不仅要技术创新,还要在组织、金融、财务、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以增强自身竞争力。目前河南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但是整体来讲传统产业还是占绝对优势,新型产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原城市群还未真正形成气候,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产业活动“小而全”,未能很好地形成大、中、小企业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链,产品质量不高,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企业少,主营产品等级低,产品更新换代慢。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适当节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大量投入,切忌跟风,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省下大量资金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实现规模效益。(5)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之间的互动,区域内科技资源、企业和政府三大创新要素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取得良好的协同效应。综上所述,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关键因素:注重对科技的投入和合理资源配置科技资源,真正做到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关键;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加快知识创新系统;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地区经济业绩突出,成为本地创新的巨大拉动力。

(四)建立和完善有关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鼓励政策从国际经验来看,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鼓励政策主要有:(1)扶持优势产业,鼓励技术创新,改进企业发展必须的基本输入要素,如人力资本、有形的和无形的技术基础设施、以及融资环境等的质量。(2)建立鼓励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有关法规。通过法规、税收政策、反垄断法以及政府政策调控企业的竞争环境。(3)鼓励企业间、企业与社会其他机构间的有效合作,为产业群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4)开拓地方企业和市民的眼界,比如,帮助他们了解国际市场竞争的规则,展示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前景等。

第四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周叶 周国宏

摘要 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着强与弱的区别。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已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在介绍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弱、提升难度大、提升所需时间长的特点,而后分析了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最后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旨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关键词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提升途径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4200多万户(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有46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有38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我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税收总额的一半,并提供了约80%的全国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各个方面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他们综合起来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弱,这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1、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由于企业各自的实力及发展状况的不同,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存在着或弱或强的程度区别。王友志(2007)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价值理念(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组织制度、制度体系和资源要素。其中组织和制度是基础,要素和管理是支撑,价值理念和文化是引导,这样形成了一个系统化、动态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由此建立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模型,见图1。我们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各组成要素的内在机理,将其分为三个层面:核心是核心价值观,包括企业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等。第二层是组织制度与管理。最外层是资源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见图2。值得指出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构成层面是符合木桶原理的,即只要各个层面或各个层面中的任一要素存在问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

2、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在核心层价值观层,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先进的价值理念做指导,企业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注重对好的企业文化的培养。具体表现为许多中小企业片面强调公司或个人利益,而缺乏服务社会和公众的意识。好些企业的价值观中过分强调物质层的建设,而忽视了员工内心的要求等。从组织制度与管理层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组织结构不够科学,企业管理结构不堪一击,多数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不够完善和科学。从最外层资源要素层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企业技术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管理队伍素质偏低,高技术人才奇缺。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核心

竞争力面临着提升难度大、提升所需时间长的困境。

二、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官雪梅(2006)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管理组织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等。

1、管理组织不够科学。企业管理组织能力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保证,包括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和企业管理组织能力。企业战略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然而,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不够完善和科学,这往往使进入高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在利益和降低风险的驱使下,片面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他们不顾一切地追求发展速度,扩大生产规模,或盲目地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到其他业务领域,从而降低了在主营业务领域的投入。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维持。甚至会使原来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丧失。企业的管理组织能力指企业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企业只有拥有适应自身需要并能反映企业个性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才会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多为传统的直线式结构,这使组织内部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速度慢,常出现双重甚至多重领导的现象,给管理带来很大不便。这种模式很难适应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技术创新能力受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成功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先进技术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迎合人们需求,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具体表现为:(1)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技术人才极度匮乏。(3)经营观念陈旧。以上三方面原因致使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这成为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又一重要因素。

3、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弱。当今时代信息流量大、流速快,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经营者要高度注视各种信息,迅速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地作出科学决策,才能实现最优管理。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弱。在信息化的观念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重视不够,对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以及政府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不甚了解。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虽然我国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这远远不能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发展环境方面,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服务的覆盖面较小,服务的内容不完善,除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外,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水平。

4、市场营销能力不足。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重要职能,企业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才能体现出其社会存在价值。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表现为市场营销观念弱和市场细分失当等。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观念不强,许多企业不重视市场营销工作,以至企业没有营销策划的组织。由此导致企业营销战略仍停留在推销产品、获取眼前利益阶段,企业为顾客服务意识不强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这使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足的又一表现是市场细分失当。正确的市场细分,可使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和对需求变化进行预测,也可为企业的研发与产品生产提供参照依据。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主要以产品的性能为导向来进行市场细分,而忽视对消费者的研究,致使企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途径

1、改进管理组织方式。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方式是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为此中小企业要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和对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实现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战略管理的首要前提是对中小企业进行战略定位,这就要求对企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对组织资源进行客观认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进行认真考察;而后,中小企业要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能力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使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以保持企业的长久竞争优势。在企业组织管理方面,中小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在现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保证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和管理合理。中小企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固定封闭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向以人本管理为中心的创新管理,知识管理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因此,中小企业要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管理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保证。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新变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是满足顾客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它对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小企业规模小、融资困难、研发能力有限的问题,考虑到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比较困难,故可采取联合创新或模仿创新的方式。联合创新即是由多家中小企业联营,以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组成联合研发公司,或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模仿创新不是纯仿造,而是跟随市场变化,借用先进技术产品的原理,再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加以改良和创新,超越该产品的创新技术,这既不会构成侵权,又易使企业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为了解决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中小企业应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造核心产品,不断占领和创新市场,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道路。此外,企业的经营决策者要提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同时,企业要加大对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有利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3、强化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强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是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中小企业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就是要使信息量化、简化和网络化。(1)信息的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确定管理内容的标准,变抽象为具体,变定性为定量,变模糊为数字的一种开放型、明白化的管理办法。采集信息在传输前要进行量化,为本企业人员所接受。(2)信息的简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及时根据信息的反馈情况,对企业不增值的部分要简化,对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要进一步优化,对适合的信息要根据本企业的情况进一步合理化。(3)信息的网络化。要强调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有利于沟通。要对信息进行分级管理,避免泄密和管理上出现漏洞。要对传递信息的渠道进行设计,有利于指挥,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化是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中小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企业组织运行和生产流程的管理,有利于对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的管理,从而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发展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好方式,它既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取和发布众多信息,节约大量时间和金钱,又可以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从而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发展电子商务应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4、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开展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才能确立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提升市场营销竞争能力是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培育市场营销能力:(1)重视市场营销。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中小企业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中小企业要善于发现市场空白点,在这些空白点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点。而后,企业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性和新颖化的变化趋势,不断开发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同时,企业要将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在研究开发过程中酝酿相应的营销方案。最后,企业要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并通过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来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2)合理进行市场细分。中小企业市场细分要改变以产品性能为导向,转到以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为导向上来。这样企业可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有清楚地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企业适当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也有利于企业核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3)中小企业要加强品牌意识的培养,建设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此外,中小企业要积极采用网络营销的方式。同时,随着市场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中小企业也要树立全球市场观念,积极与跨国企业进行合作。

第五篇:我国烟草行业品牌竞争力研究

2003年8月Zhongguo Jingji Pinglun,ISSN 1536-9056 总第三卷,第8期(总第21期)中国经济评论China Business Review(Journal),Inc.,USA 我国烟草行业品牌竞争力研究

颐中(烟草)集团蒲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王树文 

摘 要:本文从提高我国烟草行业品牌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了烟草行业中品牌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以及评价品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对我国烟草行业品牌竞争力与国外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提高我国烟草行业品牌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烟草行业品牌核心竞争力

一、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表现

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竞争力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品牌上。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标志,而是产品的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指标。尤其对于烟草行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来说,品牌更是竞争力的灵魂。如何做出品牌、做大品牌、做强品牌,对于增强我国烟草行业品牌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个品牌凝结着企业的科学管理、市场信誉、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等诸多文化的内涵。一个品牌一旦树立起来,保持下去,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定的地位,逐步发展成为名牌,它的竞争力就有着充分的产品扩散效应和行业组织的集合效应。也就是说,有竞争力的品牌,可以使同一品牌的一系列产品都有竞争力,而在同一品牌旗帜下聚拢起来的企业集团则更有搏击市场风浪的能力。由于品牌在产品竞争力诸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企业要提高品牌的综合竞争能力,就必须围绕提高品牌的竞争力来做文章,只有真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能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的竞争力集中表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① 品牌竞争力表现在产品的市场开拓力上。品牌是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的产物,品牌的优势必然首先表现在市场竞争上。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消费者。品牌战略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广大消费者中享有比其它品牌更好的信誉,在争夺消费者上占据优势;② 品牌竞争力还表现在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上。企业的资产状况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依托,是企业继续发展的基础,而品牌具有不断储存企业不断积累和发展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能力。可口可乐公司前总裁说:“即使毁掉了可口可乐所有的工厂,只要有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一年内我依然可以重建世界上最大的饮料公司。”在竞争残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足见对可口可乐凝聚着的三百多亿无形资产的信心;③ 品牌竞争力表现在个性化服务上。个性化服务是品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难以替代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将会直接提高品牌价值,增强品牌竞争力。像“海尔”这样的大企业以其鲜明稳定的个性化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巩固了其品牌竞争力。

烟草行业是最适合做品牌经营的,因为烟草产品本身是一种风格性产品,而不是功能性产品,烟草产品的消费者由于存在反复购买行为和一定的嗜好性,也最容易成为品牌消费者和品牌忠诚者。烟草产品的卖点只能集中在它的品牌特色、品牌个性、品牌印象等无形竞争力上,只要烟草企业持之以恒地做品牌,烟草产品的消费者必将越来越集中在一些品牌认知度较高的特定群体中,烟草品牌将代表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味。

二、评价品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通常,评价一个品牌竞争力的大小,可以从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超值创利能力和企业成长性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考察。

1.品牌市场占有率。评价一个品牌是否具有竞争力,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该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如何,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指标。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品牌的消费者忠诚度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大。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的品牌意味着市场规模、市场影响力大,消费者回头率较高,认知度好,容易建立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更主要的是市场持续增长有助于客户建立良好的盈利预期,有助于培育商家和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

2.超值创利能力。超值创利能力是评价品牌竞争力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利润之于企业正如血液之于人体,有了利润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壮大。从微观意义上说,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扩大市场份额,而是通过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所以,如果说市场份额是品牌竞争力的数量指标,那么超值创利能力则是品牌竞争力的质量指标。通常评价品牌竞争力的指标是销售利润率,只有超过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时才能认为该品牌是具有竞争力的。也就是说,行业平均利润率只能是产品本身有竞争力的表现,高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超值创利部分才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力,或者说是由品牌带来的超值收益部分。

3.企业成长性。企业成长性是衡量品牌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因素。通常评价企业成长性的指标是企业成长率。企业成长率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品牌才具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大小与企业成长率成正比,企业成长率越高,品牌竞争力越强。

 蒲強,EMBA,頤中(煙草)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王樹文,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

130

把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率及企业成长率三大指标综合起来,再结合其它一些因素,如品牌的知名度、已使用年限、在三、我国烟草行业品牌竞争力与国外现状比较分析

1.品牌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香烟市场上,卷烟牌号多而杂,烟草行业甚至找不到几个成长性好的品牌,特别是能跟555、Marlboro相抗衡的世界级品牌就少而又少了。国产品牌最缺乏的就是始终如一地致力于品牌的巩固维护与提高,只看重短期效益而忽略了长期发展,只着急拉开品牌宽度而忽视开发品牌深度。如为了提高品牌的市场份额,有的国产品牌竟然延伸到三、四个卷烟类别,这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久而久之会造成优势品牌的流失、品牌结构不合理,从而丧失品牌竞争力。而国际烟草公司通常是依据需求差异进行细分市场的深度开发,一个品牌旗下无论有多少种产品均要维护好品牌理念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特别是要保护好品牌在原有客户心中的品味和体验。

然而在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的烟草企业遍地都是,无论企业本身是否具有竞争力,无论企业在这一细分市场是否具有优势,都纷纷推出尽可能多的品牌(或者仅仅是“牌子”),企图一家占领所有市场。2002年我国卷烟牌号达1049个、规格3053个,平均每个牌号的产量仅有3.28万箱,平均每个规格的产量不足1.2万箱。于是市场上同档次和档次差别很小的牌别总会有几个,消费者在购买一个企业的卷烟时,总是处于一种比较、定位动荡的心理状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很难占据稳固的有利地位。显然,这种想法做法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市场要求了。做为中国人,更应该理解老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精髓,快速更新观念,“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做好市场定位,扎扎实实打好品牌“基本功”。

2.品牌集中度低

在卷烟工业方面,到2002年底,中国有卷烟企业123家,2002年生产1049个牌号、3053个规格的卷烟产品,然而,全国突破lOO万箱产量的牌号仅有玉溪卷烟厂的“红梅”,但其产量与世界卷烟第一品牌“万宝路”相比不及其l/8,同“柔和七星”相比不及l/2。而且“红梅”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3%,而“万宝路”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4%,“柔和七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7%。在世界卷烟产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牌号中,无一是我国生产的牌号,这与我国作为世界卷烟第一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中国烟草企业没有国际名牌卷烟产品以及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是中国作为烟草生产大国不能成为烟草经济强国的重要原因。以烟草加工业为例,国际通行的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四厂商指数”(最大的四家企业产量占整个行业总产量的比重)仅为17.5%,而美国的同一指标为97.5%。以品牌而言,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的市场集中度最高年为2%,而世界第一品牌“万宝路”的市场集中度为61%,且前者的年产量还不到后者年产量的10%。

3.品牌价值定位不清晰

产品是载体,而品牌是其载体上反映出来的价值和形象信息。消费者不是在单纯地享用卷烟这个产品,而是在享受品牌给他带来的价值信号和形象体验。虽然消费者点燃的都是烟,但是消费者购买时却早已超过了产品本身的含义,而是被其所含的价值所引诱。对于高档烟而言,消费者就认为是一种道具,点燃香烟,享受的是身份象征,形成了价值导向的消费。可以说,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世界名牌香烟,提起这些牌子,它们代表已不仅仅是某种香烟,而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的象征。如“万宝路“(Marlboro)代表男人的粗犷和坚韧,“斯丽姆丝”(Virginia Slims)代表女性的典雅和时尚等。

然而,从我国烟草行业来看,共生产卷烟1049个牌号,3053多个规格,价位十分接近、包装大同小异、风格基本相似,导致了目前卷烟产品严重的同质化,品牌概念不清晰。即便是我们国家最有名的品牌“红塔山”和“红梅”,随便问问它的消费者,即使是最忠实的消费者也不一定可以说出该品牌的内涵是什么,或许他选择这个牌子仅仅是一种习惯。因此,我们国家烟草企业在品牌的形象树立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清晰和准确的定位,从而在跟世界名牌进行竞争的时候显得竞争力比较弱。

4.品牌稳定性差

品牌的稳定性指它的抗风险能力,它来自强大的支持体系,如产品的持续开发能力,消费者忠诚度的积累能力等等。国内烟草企业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短期行为:吃品牌,即企业经过一定的努力,品牌的知名度有一定提高,有了好的品牌却没有持续开发出新产品做支撑,更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品牌维护工作,结果这样空洞的品牌和过时的产品很难给企业创造稳定的效益,也不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实际价值,因为消费者虽然喜欢老品牌,但更喜欢老品牌的新产品。

四、提高我国烟草行业品牌竞争力的几个途径

154321同类市场上的影响力、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渗透力等等,我们会对品牌竞争力的大小有一个基本准确的了解。華威、盧淳:《工商分離打破地域封鎖 煙草行業變革曙光在即》,經濟觀察報,2003年6日29日華威、盧淳:《工商分離打破地域封鎖 煙草行業變革曙光在即》,經濟觀察報,2003年6日29日國家煙草專賣局煙草經濟研究所:《中國煙草行業經營管理體制發展特徵與趨勢研究》,國家煙草專賣局網站,2001年8月28日國家煙草專賣局煙草經濟研究所:《中國煙草應對“WTO”兩策》,國家煙草專賣局網站,2001年9月28日華威、盧淳:《工商分離打破地域封鎖 煙草行業變革曙光在即》,經濟觀察報,2003年6日29日

31(一)明确品牌层次性,提高产品集中度

我国卷烟牌号太多,竞争环境异常的混乱和复杂。明确品牌层次性,提高品牌集中度,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内涵,无疑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的不二法门。靠名牌去与外国跨国烟草公司在市中场竞争并取胜,从消费者购买理由的角度要求优势品牌必须具有价值定位。优势品牌的培育必须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明确的层次定位,引导消费者接受一种思维,形成一种概念,最终诱导消费者达成一种思维的共识。卷烟消费者是一个信息不完备、理性程度不完全的市场主体,其具备的卷烟知识不充分,识别能力有限,消费观念不成熟,也不能完全认识到各卷烟牌号提供的不同层次价值,可能会经不起各种营销的诱导。但是,随着同质化时代的到来,质量、技术、成本等要素只是产品的属性,而不是品牌的属性。虽然消费者点燃的都是烟,但是消费者购买时却早已超过了产品本身的含义。对于高档烟而言,消费者就认为是一种道具,点燃香烟,享受的是身份象征,形成了价值导向的消费。而对于低档烟而言,消费者就认为是一种工具,满足生理需要的工具,点燃香烟,过足烟瘾,形成了价格导向的消费。同时,产品是载体,而品牌是其载体上反映出来的价值和形象信息。消费者不是在单纯地享用卷烟这个产品,而是在享受品牌给他带来的价值信号和形象体验。所以,以鲜明的层次性对目标市场进行划分,合理的利用目标积聚战略,为消费者提供价值形成的基础是实现品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认清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价值

无论是价值导向的消费者,还是价格导向的消费者,都存在个性消费的需求,需要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价值让其享受,如定制服务和提供个性化的消费引入,异型包装和定制生产的运用等。个性消费的需求提供了改变行业规则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机会,同时也为品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难得的空间。

市场的消费需求千差万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也各不相同。只有将品牌定位在某一特定的消费市场,才能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实施品牌策略必须确定良好的品牌定位,明确自己的品牌所代表的内涵和将要服务的消费市场。卷烟市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尽相同,所以不要期望一个品牌能满足该档次市场所有消费者的消费空间。但目前,国内卷烟生产企业不仅没有一家愿意将产品限定在某一细分市场,就是同一厂家同一规格的卷烟产品也力图占领整个档次的卷烟市场。市场的定位不清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什么市场都想抢占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市场细分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怎样细分或者横纵向品牌延伸等技术操作的问题,而是要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独享十分之一的市场比20个人拼抢一个市场要强得多的观念问题。

(三)利用价格杠杆,树立品牌形象

成本领先无疑是竞争中的重要优势,但在烟草行业,卷烟零售价格的高低才是调节卷烟产量供需的重要经济杠杆,是直接影响消费者和市场的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一般的市场定价是以市场适应的零售价为基准进行倒推,但还要考虑到其它一些涉及的因素:

其一,如果是中低档卷烟,基于低价侵入和实惠型消费的心理,低价的确能够促进一定的销售量;其二,如果是中高档卷烟,其消费目的在于价值和个性的体现。基于价格和价值的同比效应,在消费者心中,如果尚未建立稳固的市场形象和品牌价值,低价产品就意味着质量的低劣,人们的消费心理也一直存在“买高不买低、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其三,卷烟具备身份象征和交际工具的特殊属性,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并非成正相关关系,不管烟的吸味质量如何,有能力花20元购买一包卷烟的消费者,很大部分不会购买2元一包的卷烟。这是顺应了购买层次相应身份的体现和价值导向的原理;其四,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品牌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品牌形象,价格的高低与形象的提升应该是线性的比例。其五,让利如同价格竞争,是一把双刃剑,让利的手段不高明,会减损产品的价值感,并会给消费者一种“长期减价”的印象,最终会影响到品牌形象的坚挺,对品牌发展极其不利。

(四)做好品牌形象转换,增强品牌生命力

由于烟草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其本身的品牌形象的塑造也有别于一般行业,实施品牌形象的转换和延伸是深化烟草品牌内涵,树立起独特形象的快捷方式。菲莫公司在发展烟草业的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开始实行以其烟草品牌实行多元化的营销策略。目前,该公司不仅是世界烟草业的巨头,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包装公司及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商。公司业务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烟草业、食品业、啤酒业和金融服务业。扩大“万宝路”品牌的计划,包括万宝路有线电视和万宝路卫星电视频道、万宝路杂志和万宝路移动通讯等,这些多元化措施推动了原有的烟草品牌,同时,其原有形象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了深化和巩固,使其品牌生命力更加的旺盛。

如果说,目前国际跨国烟草公司搞品牌形象转换,是在烟草业发展受限制下的无奈之举。那么,随着现代人对于环境保护与公众自身健康问题的不断关注,不仅仅是国际跨国烟草公司,就连我们国内的烟草企业在品牌形象宣传方面,也会受到愈来愈多的限制。因此我国国内烟草企业在营销环境愈来愈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搞好品牌形象的转换,是首要考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五)坚持歧异战略,追求单位品牌价值增长

歧异战略无疑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手段,在烟草行业中也不例外。同时,我们不应像大多数公司那样,习惯性地1

32把市场占有率、地区销售收入或分公司利润指针等当作其达到目标的经济引擎,而应独辟蹊径,选择用“单位品牌的持续成长“来指导和激励公司的经营活动,把树立一个“无价”的品牌作为我们的重要任务。因为与生活有关的消费性物品在市场上可谓琳琅满目,其目标消费群体也十分庞大和分散;因此,打败竞争对手和赢得消费者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不遗余力地增强自己的“品牌竞争力”。至于如何提高品牌竞争力,我们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首先,品牌一定要独树一帜并且具有鲜明的人格化特征。其次,要用品牌文化来开发和引导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而不是仅仅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强调品牌的国际性和共享性。正是由于长期坚持做与众不同的国际品牌“并追求“单位品牌的持续增长”,著名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才日渐形成了“靠品牌打天下“的运作模式。到2001年,公司已拥有91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品牌,其中超过10亿美元的品牌数已多达15个。单“万宝路”一个品牌的卷烟,当年销量就高达4860亿支,实现销售收入超过了300亿美元。

总之,增强品牌的层次性,提高产品的集中度,培育优势品牌是中国烟草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厂家和商家共同将品牌从市场机会、产品开发、市场策略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的系统工程。只有正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创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以价格杠杆和歧异战略为两柄利剑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提供深厚的根基和土壤。

西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相比之下,我国烟草企业还尚显稚嫩,无论是市场竞争意识还是竞争策略都十分有限。因此,我国烟草业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一些大的跨国烟草公司的先进经验。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借鉴其成功的策略和品牌运作方式,树立自己的世界名牌,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合理的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我国烟草业的品牌提升打开成功之门。

参考文献:

1.吕忠信:《世界烟草经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4

2.张世贤:《品牌战略》,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8

3.韩光军:《品牌策划》,经济管理出版社

4.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经济研究所:《中国烟草:2002年发展报告》,国家烟草专卖局网站,2003.4.18

5.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经济研究所:《世界烟草:2002年发展报告》,国家烟草专卖局网站,2003.4.8.6.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经济研究所:《关于培育卷烟优势品牌与市场营销定位的探讨》,国家烟草专卖局网站,2002.7.29

7.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经济研究所:《中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体制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国家烟草专卖局网站,2001.8.28

8.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经济研究所:《中国烟草应对“WTO”两策》,国家烟草专卖局网站,2001.9.28.(责任编辑:魏名)

133

下载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研究(最终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研究 作者:毛 骏 吕殿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年第01期 [摘 要]本文在阐释企业核心能力的含义和判断的基础上,结合......

    湖北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

    湖北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 2009-10-13 17:37:15 集群;一种是政府行政色彩浓厚的产业集群,主要是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也称为嵌入型产业集群;一种是地区自......

    报地区典型材料

    一、积极创造条件,为政协委员履职资政搭建有效平台。 一是支持政协委员在工作措施酝酿中建言献策。县委、县人民政府与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政协组织......

    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题目: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1 区域性经济的概述 1·1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定义(改为:区域经济定义) 1·2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1·3区域性经济带来的影响 (......

    我国区域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比较研究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区域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比较研究 作者:王晓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改革过程中实施“区域差异改革”策略导致东中西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不稳定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出口拉动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较大困难,因此,更好地挖掘内生经济潜力成为当前......

    毕业论文-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学生姓名_张大锤__ __ _ 专业班级 工商管理 _ 学号_1252525252 _ _ 院 (系......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研究四 摘要 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着强与弱的区别。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已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