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地区典型材料

时间:2019-05-12 11:4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报地区典型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报地区典型材料》。

第一篇:报地区典型材料

一、积极创造条件,为政协委员履职资政搭建有效平台。

一是支持政协委员在工作措施酝酿中建言献策。县委、县人民政府与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政协组织的各种会议和其它重要的协商座谈会,县乡领导都积极参加,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县乡领导干部与委员加强沟通,凡属事关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布署、重大决策,都邀请政协委员进行协商。切实做到重大问题协商在县委决策之前,县乡人民政府实施之前,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如“十二五”规划制定,关系到莎车县未来几年的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将“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做为重点课题,交由政协组织进行专题调研,组织政协委员进行充分协商。莎车县城南新区发展规划、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重大问题都充分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这些规划和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是支持政协委员在方针政策执行中开展民主监督。近年来,县委、县政协非常注重为委员履行职责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政协委员开展视察、调研、评议等活动,每年的集中活动都超过3次以上。组织政协委员对全县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新型社区建设、民营企业发展、工业农业园区建设等重大事宜进行视察,听取有关负责人的情况汇报。组织政协委员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部分群众座谈,认真讨论,集思广益,形成评议意见。广大委员向县委、政府提出了许多针对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发挥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支持政协委员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参政议政。全县38个政协委员联络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能,务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把促进发展做为履职资政,参政议政的着力点,积极参加县乡各种会议,协商和讨论县域发展重要工作,共提出174多条意见和建议,为县委、县人民政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围绕我县就业工作现状、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民营企业发展、最低生活保障、巴旦姆产业的发展等重要问题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建言献策的重点课题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活动6次,形成了调研报告7份,为县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营造良好氛围,鼓励政协委员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一线。

一是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谊广、朋友多的优势,为招商引资献计出力。政协委员联络组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寻找关系,广交、诚交朋友,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使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二是在群体优势方面,充分发挥政协参加单位、政协委员联络组的骨干作用。莎车县政协全面加强和政协委员的工作联系,定期召开座谈会,征求各界别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联合力量一起做项目、搞调研和为民办实事;组织政协委员与县相关部门开展送医、送教、送科技下村活动等四下乡活动,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等活动。

三是积极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通过不断地教育引导,广大委员的社会责任感、奉献意识明显增强,委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尽心尽力献爱心,支持地方公益事业,扶贫助困为民办实事。

莎车县政协

二O一二年二月

第二篇:地区质监局创先争优典型材料

提升服务能力

当好质量卫士

---阿克苏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创先争优典型材料

阿克苏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是宣传贯彻《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履行行政执法、综合管理和安全监察三大职能的执法主体,主管着阿克苏地区的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工作。“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阿克苏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紧紧围绕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认真贯彻落实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注重创新载体和形式,大力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系统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帮扶企业质量提升、树立行业形象中创先争优的氛围日益浓厚,为促进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以落实援疆工作会议为契机全面推进创先争优。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国家质检总局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召开之后,阿克苏地区质监局党组把贯彻落实两个会议精神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狠抓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一是在全系统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了会议精神,让全系统的干部职工了解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作出的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部署,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干部职工以全新的思维方式,从大局中谋划和定位,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二是结合阿克苏地区质监系统的工作实际,在反复研究论证,全面掌握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浙江省质监局对口援建阿克苏地区质监局项目框架》,形成了阿克苏“纺织工业城”棉纺检验中心、阿克苏车用气瓶检验中心等7个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上报阿克苏地区相关部门。三是积极主动的与浙江省质监局对接,由局主要领导带队前往浙江省质监局,共同商讨援助阿克苏地区质监系统工作的具体措施。同时号召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要在贯彻落实援疆工作中“争先进、树形象、做表率”,全面提高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

二、以队伍建设为保证抓好创先争优。阿克苏地区质监系统有131名党员,占全体干部职工总数的42%。以一流的党员队伍,带出一流的职工队伍,是有效发挥创先争优对质量技术监督中心工作推进作用的重要体现。阿克苏地区质监局找准切入点,将争创重点放在支部增活力、党员增素质、岗位当先锋上,着力打造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懂业务、会管理”的检验执法队伍。一是提升业务素质。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全面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按照“重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全系统职工大专以上学历占95%。三是锤炼队伍正气。除了邀请外部群众监督,阿克苏地区质监局还从内部建设下工夫,通过开展领导干部讲授廉政党课、举办廉政书画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锤炼队伍的正气。四是凝聚各方力量。注重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局上下、方方面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动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工会组织着力为一线职工工作、生活提供实际帮助,及时了解掌握职工的所思、所想、所盼,有针对性地做好排忧解难、思想引导和矛盾化解工作,逐步形成了“党建带群建,党群共发展”的工作格局。

三、以服务发展为目的提升创先争优。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阿克苏地区质监局坚持把质量提升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地区质量全面提升。一是全面贯彻《自治区关于加强质量工作的意见》,协调阿克苏行署将“质量兴县(市)”工作列入目标考核内容,并出台《阿克苏地区知名品牌产品评价管理办法》、《阿克苏地区名牌(驰名商标)产 品奖励办法》,拿出80万元专款用于质量提升和新疆名牌产品奖励,各县(市)形成“政府领导,质监牵头,各部门配合”的良好工作机制。二是加大了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健全了企业档案,坚持实施分类监管,对地区1897家企业进行巡查、回访,监管率达100 %。2010年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205起,货值700余万元,办结率100 %。三是积极提升技术基础工作,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得到加强。制定、发布地方农业标准129项,阿克苏苹果等8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验收,申报成功阿克苏红枣、核桃、苹果、库尔勒香梨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力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基本达到“5个100 % ”目标。四是积极推进技术机构改革,对各县(市)质监局技术机构和地区质监局直属的技术机构进行合并,优化布局,整合技术力量,全年投入96.48 万元,购置、更新各类实验室设备,全面提升了检验检测能力。

四、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检验创先争优。“优质服务、群众满意”是检验我们开展“以质取胜、创先争优”活动的标尺。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阿克苏地区质监局以“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质量明显改善”为目标,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全面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为重点,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从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管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企盼的事情做起,建立机制便捷、运转协调、服务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组织开展了明察暗访。由局机关纪检监察室牵头,对机关日常办公秩序、行政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一线执法人员和服务对象进行了明察暗访,虚心听取行政相对人及服务对象对质监工作情况的反映,妥善解决了个别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执法程序不规范、产品检验时间长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二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在往年实行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公开了具有审批职能科(室)涉及审批事项的政策法规依据、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办事要求、承办部门及人员姓名等;地区行政服务中心质监窗口为方便企业和群众查询、办事,还提供了涉及与审批事项相关的备查备案资料,有效地方便了办事人员,提高了办事效率。三是在机关办公区及窗口单位设置门牌,使外来办事群众对工作人员的身份一目了然,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自我约束意识。四是及时组织召开了行风义务监督员座谈会,向社会各界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受聘的112名行风义务监督员向社会各界发放了问卷调查表910份,从收回的890份调查问卷看,社会各界对阿克苏地区质监系统的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服务质量、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满意率达到了94%,较好地发挥了社会监督的职能作用。五是组织召开了行风评议大会。在认真听取行风义务监督员对地区质监系统各项工作的评议后,我局并疏理出了10个方面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逐一抓好落实。六是大力推进质监文化建设。按照建设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整合、联合”质监文化的总体要求,着眼树立行业新形象,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为质监事业发展不断提供精神动力。地区质监系统10个行政单位,8个已创建成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个为地区级文明单位,地区质监系统已创建成为地区级“文明行业”。

当前,阿克苏地区质监系统上下广泛参与、勤奋思进,创先争优的热潮初步显现,党员在思想上进取、工作上奉献,全系统呈现出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1年,地区质监局将进一步振奋精神、加倍努力,组织实施好“五个一”,即:设立一批示范窗口、推荐一批党员示范岗、组织一次“创先争优”经验交流、表彰一批“创先争优”先进典型、举办一次主题书画摄影比赛。发现、挖掘、培育、推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的先进典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把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三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在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区域或城市竞争力迅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快速地融入世界一体化的大市场,我国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唯一途径就是要依照市场运行机制的法则,不断提高整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个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国

家或区域的竞争力的研究开展的较早,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典型地区,对我国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和培育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所谓区域是指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其腹地共同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经济空间。一般说来,城镇和区域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区域都有一个或一些城镇(组成城镇体系或包括一切居民集住点在内的聚落体系)作为其核心和基本空间框架,而任何城镇也必定有一定范围的腹地作为其依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区域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概念,没有无城镇的区域,也没有无区域的城镇,而城市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也同样是一个概念。为便于研究的方便,这里的经济空间最好又是一定的行政区划所确定的区域空间。

任何一个企业不仅要归属于某一个行业,而且也要落实到某一特定的区域中。从空间的角度看,企业的竞争力包括该企业在其所在区域内的市场竞争力和在区外市场的竞争力两部分。一个地区所有企业的区外市场竞争力的总和就构成了该地区综合的对外经济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区域竞争力(或城镇竞争力)。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那些没有进入或不需要参与区外市场竞争的当地企业(也就是仅为当地市场服务的企业),也会以其生产效率、服务水平间接地为当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服务。因此,区域竞争力是区内所有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国外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经验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直接来源于企业竞争力。所谓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般用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表示。区域竞争力则是指,一个地区参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可用该地区输出产品占全国或世界输出产品总量的比重(在产品市场上),以及吸引要素资源占全国或世界要素输出总量的比重(在要素市场上)来表示。

二次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际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变化趋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或保持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许多机构、学者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开展了对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便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有关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克莱恩提出了如下的“国力方程”:P=(C E M)×(S W)

式中:P为综合国力;C为基本实体(由人口与领土构成);E为经济能力(由GDP和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构成);M为军事能力(由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军事力量构成);S和W分别为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这个评价方案虽然是针对综合国力的评价(其中包括了一国的经济能力),但其评价方法与思路给以后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提供了启发。

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法莫和李曼提出了最早的一个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认为,国家竞争力由与企业活动有关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本身等四个要素所决定。方案在这些要素中选择了若干指标,构成了一个矩阵模型,以评价国家竞争力的大小。这个方案包括的内容过于宽泛,许多指标与竞争力关系不大,应用性不高。

1980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具有较高实用性和代表性。2002年该方案由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构等四大要素(此前为国内经济实力竞争力、国际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金融体系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竞争力等八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又包含许多评价指标,共计314项。需要说明的是,评价的几大要素之说,主要是综合角度的不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各要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历年根据具体的情况也都有所变化,但总体上讲对评价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

1995年中国正式参与该评价体系,历年的排名是:1994年第34名、1995年第31名、1996年第26名、1997年第27名、1998年第21名、1999年第29名、2000年第30名、2001年第33名。2002年按新的评价方法排名为第31名。

(二)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

哈佛大学Porter教授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包括企业经营与战略、微观经济环

境等两大类,共46项指标,数据来源于统计资料和专家问卷。该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城市(或区域)微观竞争力评价。

(三)有关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

Porter教授在《创新产业群初步研究——SanDiego》中,根据其城市竞争力理论,又提出了一个评价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方案。Porter认为,一个地区,特别

是一个高新产业区的繁荣,靠的是竞争力,而竞争力又靠的是生产率,即单位劳动力和资本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并非主要是数量)。保持一个地区或高新产业区长期持久的繁荣,不仅要求有较高的生产率,而且还要求生产率能得到不断地提高。不断提高生产率,关键在于培养地区持续的创新能力。其中,政府的作用不在于选择那些本地没有发展条件的所谓“成功”的产业,而在于为所有的行业和企业创造公平一致的上佳的经营环境,谁能成功,则由市场的自然法则去决定。也就是说,政府应当鼓励所有的产业或产业群发展,而不是在其中进行某种选择,因为,地区或高新产业区的繁荣有赖于该地区所有产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根据以上分析,Porter将评价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竞争环境、有关支持产业等四大方面,共100多项指标,依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要素条件包括,高质量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先进的技术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为特定产业服务的专门基金等。需求条件包括家庭、社会以及政府需求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的用户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量。企业战略与竞争环境包括,法规体系、激励机制(如鼓励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等)、市场竞争压力等。有关支持产业主要指,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一系列配套产业,如良好的交通通信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灵活的销售体系以及便利的融资条件等等。

二、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国外竞争力评价方案都可以应用到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与评价中来。因为,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国家、城市和区域在竞争力评价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能只有一些细枝末节上的处理的不同。

(一)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区域竞争力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初始竞争力(P),指由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与劳动力、资本存量等自然或静态因素所决定的区域竞争优势。

二是潜在竞争力(Q),指由基础设施、法规体系、政府干预或管理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内外开放程度(外向度或外向依存度)、社会条件(如由教育水平、卫生保健等所决定的人力资本条件、科技水平)、保障体系、企业家精神等等人为可变的软硬环境因素构成的动态区域发展优势。

三是现实的竞争力(N),指经济实际运行效果或效率:如GDP、人均GDP、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群、城镇化水平及体系、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RC),由以上三项分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后相加而得,即:

RC=w1P w2Q w3N

式中:w1、w2、w3为权重系数,三者之和为1。

关于具体评价指标的确定。考虑到这是一次关于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初步尝试,同时也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为简便起见,本文拟以《2001年中国统计》中,可以得到的有关区域统计数据为主,适当补充一些手头可以获得的其它数据,来确定以上指标。依据本办法共选择了100多项评价指标(见附表1)。

(二)典型区域的选择

拟选择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三大核心区,作为评价对象。考虑到数据整理的方便,三大核心区的范围做以下选定: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珠江三角洲以广东全省计算;环渤海地区则包括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

(三)评价方法及结果分析

从技术上讲,评价方法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指标的量化。主要是针对非数量指标而言,数量指标不需此步骤。量化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模型计算和人为赋值等。

二是单项指标的评分。如百分制、五分制、十分制以及排序等。

三是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包括评分体系的选择、各级权重的确定(包括各指标及分指标的权重)、评价分级及描述或排序。

本文非数量指标的量化,将视具体情况而定;指标的评分均采用百分制;各指标的权重在分指标内确定,并均赋予等值的权重;分指标的权重,按重现实和潜在因素为原则确定,初始竞争力(P)的权重为0.2,潜在竞争力(Q)的权重为0.3,现实的竞争力(N)的权重为0.5。评价结果将见附表2。

由附表2的评价结果可知:(1)综合竞争力指数显示,长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最强,其次为珠江三角洲,最后是环渤海地区,三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数分别为73.36、72.76和69.42。这与现有的一些类似的有关评价是基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本评价方案所选择的区域较大一些,这样更能公平、客观地反映地区竞争力状态。(2)从初始竞争力评价指数来看,三大核心区十分相近,珠江三角洲稍高一些,其他依次是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初始竞争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的缺乏,如人均金属资源量、人均耕地、人均能源等等,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从潜在的竞争力评价指数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势明显,其次是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4)从现实的竞争力指数来看,长江三角洲最大,其次是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力没有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包括在内。这两个地区都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2000年,香港GDP总量达12667亿港元,超过了目前居全国内陆各省区第一位的广东的水平,人均GDP达19.0万港元,也远远超过广东的水平;澳门GDP总量达497.4亿澳元,人均GDP达11.6万澳元。如果将香港和澳门也纳入评价的范围,那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力地位将有一个极大的提高。目前,由于数据方面的原因,还不能做到这一点。

三、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途径

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经济总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它主要决定于区域在全国的分工地位、优势产业群的建立、优势企业的规模以及技术创新等。培养区域竞争力,也应当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提高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

区域经济始于区域分工与交换,如果各地经济都一样或没有交换的联系(如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那就无所谓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区域分工与交换联系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个地区在区域分工与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越高,其区域竞争力就越强。区域分工的地位,不仅决定于产业的起点,而且还决定于产业加工的深度。从产业的起点来看,研发中心高于制造业中心,而制造业中心又高于原材料基地;从加工的深度,则可以说“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原材料基地仍然可以搞出高科技含量的“纳米”等新材料,一个没有特色的研发中心,有可能远远比不上一个前途光明的制造业中心。因此,培养区域竞争力不仅要在产业的起点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不断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上下功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就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全国区域分工与联系中的地位较高的缘故。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不仅具有较高的重工业加工水平,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轻工业加工水平,这是以重工业加工为主的环渤海地区和以轻工业加工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无法相比的。

此外,从总体上讲,区域分工与联系的深化,有利于提高所有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区域分工与联系的深化有赖于空间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空间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则有赖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提高所有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二)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及产业群

一个地区的竞争力离不开该地区所有产业的共同努力,但主要还是依赖于那些由区域先天和后天禀赋条件所决定的、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主要面向区外市场的产业或产业群的发展。所谓优势产业群是指,在某一地区围绕某一特定专业化领域所建立的一系列企业和机构,这些企业和机构由共性和互补关系连结在一起,可以共享共同基础设施带来的方便。拥有若干专业化优势产业群,是一个地区经济走向成熟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优势产业群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终端产品或服务公司;专业化的生产要素、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提供商;专为优势产业群服务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下游产业;相关配件生产厂商;特殊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政府及民间机构的专业教育、培训机构、研发、信息咨询;等等。优势产业群对区域竞争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方面:一是专业化带来的高效率;二是专业化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产生;三是专业化有利于企业的创办和吸引其它地区大企业分支机构的设立,因为产业群创造了合适的专业化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环境,便于新企业的开办或分支机构的设立。从形式上看,所谓产业群,实质上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具有优势和一定规模的大企业,与为这些优势企业提供方方面面服务的、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区域产业组织。一个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经济都有这样一个由大、中、小型不同规模企业组成的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是个主要产业群的大型龙头企业的总部,而与上海相邻的江浙一带,则分布着与上海龙头企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批充满无限活力的中小企业,构成了该地区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布局错落有致的区域经济格局。

(三)扶持优势企业,加速优势企业的规模化,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内在竞争能力

企业,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是地区竞争优势的主要载体。从发展的角度看,区域的比较优势将经历从资源比较优势,到经济比较优势,再到技术比较优势的演变过程。其中,经济比较优势实质上就是优势企业的规模化优势,是区域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一个地区的资源总是有限的,集中投入到优势产业群中的优势企业中去,不仅能获得专业化带来的好处,而且还能进一步获得规模化带来的效率。

一个地区最终的优势将体现在技术比较优势上。因此,增强地区竞争力,还要靠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内在竞争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要鼓励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开发。优势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稳定一代、投产一代、储备一代和研制一代的产品开发链。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吸引和留住(也可借用)优秀科研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势企业和技术优势都是比较明显的,这是该地区区域竞争力名列全国各地区之首的重要原因。

四、促进区域竞争力提高的政策措施

(一)加速市场化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新体制

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加速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新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合理社会分工关系。其次,要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法规体系,来确保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第三,清理那些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

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责:一是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完善的内外公平的区域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搞好对市场的监督管理,提高对市场的监督管理的能力。二是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要建立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诚实守信意识和行为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各经济主体建立和培养出良好的诚实守信的习惯。只有在一个规范的、法治的、透明的市场交易体系中,整个社会才能真正获得交易带来的好处,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部资源的吸引能力。四是鼓励创业,建立合乎市场规律的企业优胜劣汰的“新陈代谢”机制。三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等等。

(二)确立合乎区情的区域产业群发展引导方向

传统的制订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地方的比较优势,结合市场的需求,选择一些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或支柱产业,并给予一些倾斜性的扶持政策。实践证明,这类产业发展规划是不太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孤立地选择一个产业,或一组产业(有时也叫产业群,但这个产业群只是一组没有相互关系的、并列的重点产业的名单,与本文前面所说的产业群显然不是一个概念),作为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没有考虑与这些产业有关的一系列相关配套产业和条件的共同发展和建设。也就是说,没有从资源开发、加工到营销的整个产业链的角度、从相关要素和产业全面配套的角度,从研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的角度,来规划一个产业体系或产业群。二是倾斜性的产业政策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非经过市场竞争洗礼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是不会有真正的竞争能力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功能性的产业政策代替倾斜性的产业政策,为所有产业和企业提供公平一致的、硬软环境良好的竞争平台,让市场机制去决定重点产业或产业群。

为改变传统做法,就必须放弃制定区域产业规划,代之以明确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方向,以符合市场运行规则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为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合理的、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体系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有关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鼓励政策好范文版权所有

从国际经验来看,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鼓励政策主要有:(1)改进企业发展必须的基本输入要素,如人力资本、有形的和无形的技术基础设施、以及融资环境等的质量。(2)建立鼓励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有关法规。通过法规、税收政策、反垄断法以及政府政策调控企业的竞争环境。(3)鼓励企业间、企业与社会其他机构间的有效合作,为产业群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4)开拓地方企业和市民的眼界,比如,帮助他们了解国际市场竞争的规则,展示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前景,等等。

第四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区域或城市竞争力迅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快速地融入世界一体化的大市场,我国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唯一途径就是要依照市场运行机制的法则,不断提高整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个企业的竞争

力。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的研究开展的较早,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典型地区,对我国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和培育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所谓区域是指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其腹地共同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经济空间。一般说来,城镇和区域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区域都有一个或一些城镇(组成城镇体系或包括一切居民集住点在内的聚落体系)作为其核心和基本空间框架,而任何城镇也必定有一定范围的腹地作为其依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区域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概念,没有无城镇的区域,也没有无区域的城镇,而城市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也同样是一个概念。为便于研究的方便,这里的经济空间最好又是一定的行政区划所确定的区域空间。

任何一个企业不仅要归属于某一个行业,而且也要落实到某一特定的区域中。从空间的角度看,企业的竞争力包括该企业在其所在区域内的市场竞争力和在区外市场的竞争力两部分。一个地区所有企业的区外市场竞争力的总和就构成了该地区综合的对外经济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区域竞争力(或城镇竞争力)。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那些没有进入或不需要参与区外市场竞争的当地企业(也就是仅为当地市场服务的企业),也会以其生产效率、服务水平间接地为当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服务。因此,区域竞争力是区内所有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国外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经验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直接来源于企业竞争力。所谓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般用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表示。区域竞争力则是指,一个地区参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可用该地区输出产品占全国或世界输出产品总量的比重(在产品市场上),以及吸引要素资源占全国或世界要素输出总量的比重(在要素市场上)来表示。

二次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际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变化趋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或保持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许多机构、学者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开展了对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便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有关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克莱恩提出了如下的“国力方程”:P=(C E M)×(S W)

式中:P为综合国力;C为基本实体(由人口与领土构成);E为经济能力(由GDP和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构成);M为军事能力(由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军事力量构成);S和W分别为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这个评价方案虽然是针对综合国力的评价(其中包括了一国的经济能力),但其评价方法与思路给以后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提供了启发。

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法莫和李曼提出了最早的一个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认为,国家竞争力由与企业活动有关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本身等四个要素所决定。方案在这些要素中选择了若干指标,构成了一个矩阵模型,以评价国家竞争力的大小。这个方案包括的内容过于宽泛,许多指标与竞争力关系不大,应用性不高。

1980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具有较高实用性和代表性。2002年该方案由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构等四大要素(此前为国内经济实力竞争力、国际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金融体系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竞争力等八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又包含许多评价指标,共计314项。需要说明的是,评价的几大要素之说,主要是综合角度的不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各要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历年根据具体的情况也都有所变化,但总体上讲对评价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

1995年中国正式参与该评价体系,历年的排名是:1994年第34名、1995年第31名、1996年第26名、1997年第27名、1998年第21名、1999年第29名、2000年第30名、2001年第33名。2002年按新的评价方法排名为第31名。

(二)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

哈佛大学Porter教授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包括企业

第五篇:18个典型地区的发展之路综合

新华网北京10月7日电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 ——对全国18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

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3月中旬,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问题到全国有关地区进行专题调研。

一、调研背景和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当地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实践基础上开拓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些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诠释。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深入分析全国一些地方的成功发展之路,系统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调研对象选择上,我们既注重具有典型意义、又注意把握地区平衡,主要依据是所选地方从当地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成功发展之路,积累了重要发展经验,体现了科学发展要求,而不单纯以地区生产总值多少为依据。经过认真综合比较,调研组最后选择了以下18个地方。东部地区10个: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江阴市、浙江省义乌市、浙江省温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山东省威海市、山东省寿光市、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东莞市;中部地区3个:安徽省芜湖市、江西省吉安市、湖南省长沙县;西部地区3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云南省丽江市、甘肃省定西市;东北地区2个: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黑龙江省绥芬河市。这18个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都很突出,走出的发展路子也都有鲜明特色。这18个地方中,有率先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区,有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快速崛起的地区,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埋头苦干实现脱贫致富的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有突出重围、实现经济振兴的老工业基地等等。

调研工作从2007年12月中旬开始,历时88天。调研期间,共召开座谈会76次,其中党政部门座谈会21次、专家学者座谈会14次、企业家座谈会12次、乡村干部座谈会18次、老干部座谈会4次、综合座谈会7次。参加座谈会人员1595人,其中省部级干部19人、地厅级干部168人、县处级干部490人、基层干部和群众572人、专家学者91人、企业家167人、老干部88人。调研人员走访企业、乡村 2 等基层单位共234家。调研组在深入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调研报告。

二、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调研情况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18个地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重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已有发展条件,努力挖掘发展潜力,不断创造新的发展优势,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见附表),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上海市浦东新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抓住历史机遇,用国际化思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多功能新城区,创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成为带动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

(二)江苏省昆山市,利用东依上海的地缘优势,大力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以国际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实现了由单一农业向全面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走出了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

(三)江苏省江阴市,从发展乡镇企业起步,因具有民族特色的大企业集团迅猛发展和成批上市而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天 下第一村”华西为样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闻名全国,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

(四)浙江省义乌市,充分利用市场先发优势,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小商品流通为载体,推进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催生城市化,演进为国际化,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造就成“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和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创造出“无中生有、无所不有”的义乌奇观。

(五)浙江省温州市,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促进就业推动全民创业,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从贫穷落后的海港小城发展成为富裕发达的沿海大市,形成了独特的温州发展模式。

(六)福建省泉州市,着力打好“侨牌”,以“三来一补”起步,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众多知名品牌,大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七)山东省威海市,充分利用区位比较优势和文化传统优势,以对外开放总揽发展全局,大力发展对韩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带动体制创新和特色产业培育,成功将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八)山东省寿光市,发挥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经济,靠农业富民,靠 工业强市,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和农业共同繁荣、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九)广东省深圳市,依托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及广阔内陆腹地的独特地缘优势,抓住经济特区开放开发的先机,以大规模引进外资带动对外经济合作,以发展高新技术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不断扩大开放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

(十)广东省东莞市,大力引进外资,扩大劳动力就业,建立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口产业集群,形成外向型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交相呼应和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互为支撑的发展路子。

(十一)安徽省芜湖市,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三大产业集群,探索出中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成功道路。

(十二)江西省吉安市,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兴办工业园区,加速工业崛起,支持和带动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推动城市化,实现工业兴、农业稳、群众富,使贫困的革命老区走上全面小康之路。

(十三)湖南省长沙县,利用毗邻省会和交通便利的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坚持以工促农,促进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兴工强县、强农富民,成为闻名遐迩的“三湘第一县”。

(十四)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通过科学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高起点引进和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集约化的工业和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快速发展的路子。

(十五)云南省丽江市,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从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旅游文化名城。

(十六)甘肃省定西市,弘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模式,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形成种草养畜-发展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一条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

(十七)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通过全面贯彻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抓住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历史机遇,大胆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装备制造业基地焕发勃勃生机。

(十八)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通过发挥区位优势,以沿边开放为基本战略,大力发展对俄边境贸易,搭建商贸旅游、进出口加工、跨 境投资合作三大产业体系,带动农村和城市建设,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开发的口岸城市发展之路。

三、对各地发展经验的共性认识

这18个地方发展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和具体体现。尽管这些地方发展的条件、路径、模式各不相同,做法也不尽相同,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善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抓住发展机遇。这些地方都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抢抓机遇不松劲,遇到困难不退缩。从国内看,能够自觉顺应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从中寻找机遇、赢得先机,并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从国际上看,能够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抓住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拓宽发展空间,积极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这些地方都能认识到,自己既有相对优势也有相对劣势,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发展突破口。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地方都能坚持把中央精神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些地方都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高度重视政府的引导、调控、服务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发展创造无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良好环境,努力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各展所长、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些地方都高度重视开放对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主动地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改革、推动发展。在实践中,这些地方既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也积极扩大对内开放;既积极“引进来”,也主动“走出去”。通过扩大开放,干部群众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转换了理念、创新了思路,有力促进了体制机制障碍的消除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些地方抓住了更多发展机遇、获得了更广发展空间、赢得了更大发展优势。

(五)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这些地方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努力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同时,注重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决策执行的严肃性、连续性,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在实践中形成的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战略、规划、目标,坚持不懈抓落实,并且是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六)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些地方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没有经济发展就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没有社 会和谐稳定也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地方都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这些地方都自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及时掌握和有效运用人民群众在发展实践中创造出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模式。各级党政干部能够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注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八)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些地方都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需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实现。从这些地方的实践看,经济发展成功的地方,都有一个过硬的领导班子、一批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组织、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些独具特色而又与时俱进的党建做法,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效实现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统一。

四、各地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

这18个地方在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任务很繁重、很紧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面前,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在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形势下,各地要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扎扎实实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努力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下载报地区典型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报地区典型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州地区典型的老路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建设工程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马鞍山路道路改建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昆山市马鞍山路道路改建工程西起规划二路,东至凌家路,与林荫大道、虹棋路、江浦路等数条......

    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调研报告 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3月中旬,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

    标准化学校建设典型材料(报政府办)

    科学谋划强力推进 南乐县以标准化学校建设助推教育事业新跨越 南乐县人民政府 去年以来,南乐县坚持把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报地区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开创双语教学新局面(精选5篇)

    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开创双语教育新局面 —额敏县双语教育工作汇报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额敏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深化教......

    关于选报教师节典型材料的有关政策和要求五篇范文

    关于选报教师节典型材料的有关政策和要求 为把今年教师节大会上的典型发言打造成导向明确,个性鲜明,典型性强,影响力大的经典材料,现对今年教师节典型材料选报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报市里通宇实业有限公司党委典型材料

    围绕发展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通宇实业有限公司党委汇报材料 通宇实业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集团化企业。目前产业涉及煤炭产运销、商贸、旅游、生物科贸......

    甘肃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

    甘肃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txt台湾一日不收复,我一日不过4级!如果太阳不出来了,我就不去上班了;如果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甘肃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典型......

    长沙县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启示录(五篇模版)

    长沙县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启示录 30年前,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经济落后,对外封闭,人民生活停留在温饱水平。是什么使她成为闻名遐迩的“三湘第一县”,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