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共5篇)

时间:2019-05-14 01:0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第一篇: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摘要

钢铁工业作为一个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其投入产出间的时滞较长,极易引发产能过剩。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既与工业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有关,也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有关,还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有关。要解决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就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加强产业政策执行力,细化政策的针对性。本文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进退出壁垒等三方面原因来深入探讨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形成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途径。

关键字:产能过剩;形成原因;解决途径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是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两大顽疾,两者通常同时出现,产能的无序扩张以及地方政府对小型企业的袒护在降低行业集中度的同时也加剧了产能过剩行业的压力。长期以来,钢铁行业是国家重点调控的产能过剩行业,产业集中度非常低。2012 年 1—11 月,我国钢铁市场规模前 4 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总市场份额的比重仅仅为 27.3%,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属于典型的原子型,即竞争型的市场结构。由于市场行为要受到市场结构的制约,这种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放大了投资需求,加大了投资波动的幅度,使得资源投入高度分散化,产业达不到规模经济,从而影响了行业盈利水平的提高。行业内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容易进一步加剧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行业的产能过剩,从而严重影响行业发展的竞争力,增加产业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的难度。面对目前我国产能全局性过剩的盾,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改善市场结构迫在眉睫。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鉴于目前对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研究及国家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

后产能问题的研究较为不足,及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或者是国外的经验理论研究不适合我国国内具体国情等,而通过本论文进行严谨详细的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比较研究,以便能为当前的政策制定者和相关领域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些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研究。

2、深入探讨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问题,及所采取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3、对当前政策有效性的定性分析与比较评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措施。

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国际国内背景原因和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现实情况所遇到的问题,对国家所采取的企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措施,促进行业能够健康稳定成长,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同时,这些相应的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研究也会对产业政策评价的理论研究方面能有一定的比较参考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定量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市场和政策目标两个角度来探 讨,力图将研究建立在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坚实的现实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以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为基础,并结合发展经济学、政府经济学中关于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应研究成果,从理论上对我国当前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众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近几年我国钢铁行业的纵向发展趋势以及与世界主要产钢国的横向比较,从产业层面对我国当前推行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和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来探讨我国钢铁工业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1.4 本文研究思路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已有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主要理论及 观点进行重新审视,指出这些理论中存在的根本性缺陷和其理论解释对我国国情的适用性问题,并紧密结合我国钢铁工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及市场供求结构平衡问题,对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钢铁产品的层次水平、产业价值链,产量能耗比等实际情况进行严谨分析研究,并据此对我国钢铁工业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效果进行分析。

第二章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研究文献述评

2.1 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

产能过剩,至今还没有一个很公认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理解,产能过剩就是生产能力相 对于市场需求而言出现过剩。具体指的是,人们经过投资建设而形成的生产能力所能够提供 的产品和服务已超出市场正常使用能力或购买能力的状态。结合我国的政策文本来看,产能 过剩并非指在市场经济周期波动中那种暂时性的产能富余,而应该指的是在转轨经济中特有 的长时间内生产能力远大于市场需求的现象。

2.2 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

陶忠元、褚丽彦[2011]等人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命题和经济实践的运行轨迹,得出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钢铁产业供求的主要因素。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统筹国内外市场的建议。徐志伟、温孝卿[2011]提出了从存量资产优化角度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困局的观点。结合钢铁行业特点指出现存优化障碍,在对障碍的属性和来源进行区分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解决路径。

(2)行业现分析状

韩国高[2003] 白江涛、赵湘鄂[2012]等人认为,我国钢铁工作作为一个生产周期长的行业,集中度严重偏低,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准入门槛低,阻碍落后产能难以顺利淘汰。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品结构升级。而陈玉千[2012]分析当前钢铁行业形势,得出是由于国内消费低速增长、出口限制、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并提出从加大国内个采矿力度、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技术创新、完善财税制度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3).政策及法律环境分析

王立国[2012]等人主要从产能利用安全监测预警状况方面分析,认为就采取监测预警、控制固定投资、总量调控、等方面有效措施。谢新超[2010]认为,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是由于钢铁行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较高,主要是我国的体制性原因。这方面汤毅[2011]具体指出了我国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政策的法律依据,提出政策研究指导思想和原则。

(4).企业行为分析

史忠良[2012]及张乙明[2010]等人分析了产能过剩条件下企业的扩张和投资行为,指出预期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的技术标准限定,起了反向激励作用。建议减轻制度和技术的路径依赖,加强企业信息交流。

2.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本文的研究重点

现有关于产能过剩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其现状问题、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 加以充分分析论证,发展至今,已是比较完备。本论文也正是在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之 上,肯定我国当前钢铁工业处于国际产能过剩背景下,然后来研究我国近些年来推行的钢铁 工业中的企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向深入,以往的理论研究开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显得有些不很适用。而本文结合我国总体工业发展阶段、环境,以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总供求结构平衡问题、具体产业布局合理问题、产业的纵向价值链问题、政府干预政策目的和效果等问题来分析我国钢铁企业的重组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也正是要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结合这些行业特点、属性和产业供求结构平衡背景问题来分析研究我国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第三章 产能过剩背景下钢铁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资本、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钢铁市场需求也已经逐渐转向板材类等高端产品,促使世界钢铁产业进一步向生产技术装备的大型化、专业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钢铁工业是资源密集型和高耗能行业。钢铁工业的生产要消耗大量的铁矿石、电力、煤炭、石油和水等原材料,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尤其是一些规模小的钢铁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往往是工艺和技术设备落后,吨钢耗能很大,对周边环境也污染严重。因此,在当前世界铁矿石资源不足、煤炭能源供应紧张、水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认真研究钢铁工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很迫切,本章将从市场供求、效益与价格角度去分析研究产能过剩背景下钢铁工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当前钢铁市场的供求问题

3.1.1 钢铁市场的总体生产情况

自 1996 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 1 亿吨首次成为全球产钢第一大国后,中国钢铁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3 年超过 2 亿吨,2005 年超过 3 亿吨,2006 年超过 4 亿吨,2008 年突破5 亿吨,2009 年,我国钢铁生产的粗钢达到 5.678 亿吨、钢材 6.92 亿吨和生铁产量 5.44亿吨。我国钢铁工业从 1996 年连续 13 年,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宝座,而且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逐年提高。到 2009 年,钢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经达到了 46.6%。国际钢铁协会(worldsteel)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 年2 月份全球63 个主要产钢国和地区粗钢产量为1.233 亿吨,同比增长1.2%,较2011 年增长4%,日均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图 3-1 1997-2009 年中国粗钢产量和世界产量曲线图

资料来源:来自世界钢铁协会 Steel Statiation Yearbank.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再来看各国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指标是以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为依据的,这符合钢铁产业的工艺特性,也是钢铁工业的惯例。2008 年后我国大力推进钢铁工业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产业集中度在表面上有很快提高,但具体到质上的提高,还有待具体分析研究。

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由于钢铁消费强度减弱,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促使传统强势企业寻求从对立竞争逐步转向争取合作垄断竞争,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钢铁生产国家(地区)的兼并重组盛行,钢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我国的产业集中度始终没能按照国家政策规划的本来设计而实现提高,却显示逐年下降之势。而且由“进口国际铁矿石”到“中国钢铁业的大规模生产”到“房价的高涨”的产业价值链条,可以看到我国钢铁生产商的利润被国外铁矿石出口商和暴利的房地产行业这两头所分割,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低,所以才在产业链的两头都处于被动。因此,要适当提高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同时引导钢铁产业升级,就得加大企业重组的整合力度实施由表及里的有效整合重组。

3.1.2 钢铁市场的总体需求情况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我国钢材近些年的总体销售情况:2005年,我国钢铁全行业共生产钢材37117万吨,同比增长24.1%。2006年,全国生产钢材46685万吨,同比增长24.45%,同比增加钢材产量9172万吨。2007年生产钢材56460.81万吨,比上年增加10442.84万吨,增长22.69%。2008年,全国生产钢材58177.30万吨,同比增长3.56%,同比增加钢材产量2000.42万吨。2009年,全国生产钢材69243.72万吨,同比增长18.50%,同比增加钢材产量10809.71万吨。

我们还注意到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国际钢材生产和需求的迅速减少的情况,这也反映在我国钢材出口量锐减上。今后我们钢材需求市场将由于国内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不发达地区仍然可能成为钢材需求的主要市场消化空间等因素,很可能依旧能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同时要预料到国际市场的萎缩和饱和情况,以及近年来,世界钢铁生产的很大增长部分都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所以,预计增速将有所放缓,因此,我国要合理调控钢铁产能稳定国内钢铁行业利润率及开拓钢铁出口市场等问题。

3.1.3 钢铁市场的价格总体走势

2004~2010年国内钢材价格指数与产能利用率走势对比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协会、WIND数据库。

由全球钢材价格走势及我国国内钢材价格走势,结合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当前全球钢材市场产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我国也面临全球及国内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当前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当前正在出台严格控制房地产投资投机过热等行为,并且在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下,必然会进一步强化对低碳经济的引导和支持,限制那些对能源消耗大的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进口国际铁矿石谈判屡屡失败,钢铁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以及未来我国很大可能会出台开征炭排放税、环境保护税等政策,综合判断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稳定运行的走势,因此我国钢铁市场价格未来走势可能是一个价格趋于稳定,但可能仍旧徘徊在低于成本的价格区间内运行。今后,要想有效解决钢铁市场供求平衡问题,就必须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实施有效的企业重组等政策措施。

3.2钢铁企业的效益问题

3.2.1钢铁工业的铁矿石进口问题和产业价值链

铁矿石、焦炭作为钢铁生产重要的原燃料,其供应充足与否、价格高低对钢铁企业经营运转及生产成本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关注上游资源——铁矿石、焦炭市场发展状况对了解钢铁行业发展十分必要。

2008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总量达到了44414万吨,占全国铁矿石需求总量的58.9%。2009年2季度以后,我国钢铁产能迅速释放,钢企生产对铁矿石需求旺盛,从而带动了铁矿石供应增加。2011年在生铁制造成本中铁矿成本占60%以上。铁矿石涨价大大增加了我国钢铁行业购矿支出。2008 年进口铁矿年平均到岸价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格为 136.9 美元/吨,今年1 季度进口铁矿 137.09 美元/吨,其它原燃材料、人工工资、水电气税等各个方面都要比 2008 年高,但 2008 年国内钢材平均价格指数为 136.66 点,2012 年 1 季度为 119.6 点,相差了17.06 点,降低了 12.48%。具体到价格上今年 1 季度钢材平均价格要比 2008 年全年低了 700 元左右,若按今年国内消费6.8 亿吨钢材计算,就相当于钢铁行业减少了 4760 亿元的销售收入,减少了几千亿元的利润,也相当于我们的下游用户减少生产用钢成本 4760 亿元。而 2008 年钢铁行业效益并不是很高,当年会员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 3.44%,远远低于工业行业销售利润率平均 6%以上的水平。

所以我们要看到,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需要钢铁工业作后盾,而原料中的铁矿石,我国国内生产的产量已经不满足国内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这就势必在钢铁生产中受制于国外铁矿石出口商,从而被迫将很大一块利润分割出去,给了世界主要铁矿石出口商。

3.2.2钢铁企业的经营效益

第一,钢材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是钢材市场的最大亮点。但是,国家将继续严格房地产宏观调控,汽车、机械行业的增速难有大的提高,造船行业手持和新增订单仍下降等等,都会制约钢材需求的增长。预计国内钢材消费仍将保持增长,但增幅不会过大。随着需求增速的下降,钢铁行业产能仍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12年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5055亿元,将进一步增加新的产能,到2012年底,全国粗钢产能将达到9.7亿吨,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更加突出。由于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程度高、无序竞争严重,钢材价格难有大的提高。从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更多地表现为阶段性产能过剩,最突出的是板材,但部分高端板材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第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钢材出口难度增加。国际上对于我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措施都是针对中国。2013年前两个月,就有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8起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双反”案件调查或裁定。我国对钢铁产品仍采取较为严格的财税政策限制出口。尽管国内钢铁产品在品种、质量、结构等方面提升和优化,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出口难度会更大,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数量难有大幅度增加,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只能定位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第三,钢铁产品成本费用呈上升态势,低盈利状况难以扭转。一是相对于钢材价格,钢铁生产成本费用上升的压力明显增加。由于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国外矿山企业垄断性强、中间炒作和金融资本影响大,进口铁矿石价格不仅与钢材价格涨跌不同步,而且一直维持较高的价位水平。今年,国际、国内有可能推出铁矿石期货,市场波动也会加大。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煤、电、油、运等原燃材料价格将呈上涨的趋势。

第四,企业资金风险增大,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货币政策结构性紧缩的基调并未改变,社会资金面仍呈紧张态势。并且,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银行对钢铁企业的贷款,在利率和贷款额度上均有限制。钢铁企业受经济效益下降的影响,资金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2012年,已有许多企业降低了折旧率,更有少数企业的亏损额已大于折旧额,许多企业都是靠银行借款、企业融资和拖欠货款维持生产经营,个别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超过100%。企业偿债压力加大,资金链越来越紧,风险不断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工作难度。

3.2.3钢铁工业的产能利用率

产能过剩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我国实施的“调结构,控通胀”战略有着重要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末我国的粗钢产能为8.63亿吨; 2012年1-11月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矿山)4556亿元,全年固定投资约5000亿元,增长3%左右,按固定投资增长估算,2012年我国新增钢铁产能超5000万吨。2012年末全国粗钢产能在9.2亿吨以上。另据目前冶金规划研究总院调查,到2012年末我国粗钢产能约为9.7亿吨。而我国2012年钢材表观消费情况是: 2012年全国钢产量约为7.2亿吨。全年出口钢材5600万吨,折合出口粗钢5960万吨,全年进口钢材约1400万吨,进口钢坯约40万吨,折合进口粗钢约1500万吨,进出口相抵,全年净出口粗钢5100万吨。2012年国内粗钢的表观消费量约6.7亿吨。

我国9-10亿吨的粗钢产能,国内目前只有约7亿吨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有2亿多吨的过剩产能要消化,这是摆在当前钢铁行业最大的难题。

在国际上,如美国、日本都将78%的产能利用率作为评价产能是否过剩的标准。若长时间低于此临界值,则认为出现产能过剩。从国内目前已经形成产能和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正在建项目相加,我国有约10亿吨的粗钢产能,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消费约不足7亿吨,产能利用率低于国际评价78%的标准,粗钢产能过剩明显。

2009~2012年粗钢产量及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企业网

第四章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4.1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集中度水平低下

克拉克的市场结构决定模型表明,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大量新企业进入,进而直接降低现有顶端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另外,高速增长使得前期在增长诱导下进入的企业不断扩充规模,间接降低顶端企业的市场份额。

第一,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特殊历史。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把钢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钢铁产品的需求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铁路运力严重不足,运输成本会很高,这使得一些内陆型的钢铁企业布局较为分散,拥有稳定的区域市场,承受着很小的市场压力,企业之间没有兼并整合的动力,因此,也不利于钢铁行业的集中。

第二,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发展缓慢,发展速度低于行业发展速度。从表 7 可见,2006 年以前,我国前 4 位企业的发展速度要远低于钢铁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我国的钢铁企业发展过慢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许多大型钢铁企业受市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场利益的诱惑,在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脱离了钢铁主业,将稀缺的资本用于多元化经营,特别是非相关的多元化经营并在 “脱主业化”经营的道路上走了很远,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严重影响了钢铁主业的发展,出现了钢铁企业 “大而不强、大而不专”的局面。

第三,民营中小钢铁企业数目增加,且规模较小。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和汽车行业等的飞速发展都使得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利润率不断提高,从而吸引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同时,尽管民营钢铁企业规模小、技术差,但是民营钢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地扩大钢铁产能、满足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中小企业产量的快速增加大大削弱了大型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对行业集中度的正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集中度。

第四,地方政府支持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仍大力发展能够带来高税收、高就业的钢铁行业,甚至越权违规审批,造成了钢铁企业的过度进入。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钢铁企业提供优惠,使得企业投资热情高涨,盲目扩大产能,加剧了钢铁产业投资和生产分散化倾向。

第五,兼并重组障碍重重。首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基本都是国有控股企业,而联合重组大多涉及国有产权的变更转移和重组,内部人利益群体基本倾向于维护对国有资产既有的独占状况,抵触社会范围内国有资本的重新优化配置。其次,利益分配问题成为钢铁行业跨层级、跨地区兼并重组裹足不前的障碍。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跨地区兼并重组难度增大,地方政府利益问题难以协调。再次,我国钢铁行业人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下,一旦进行兼并重组,企业需要按照正常市场经济体制安置大量的富余人员和退休人员。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企业和当地政府均无经济实力来有效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4.2 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下

从钢铁产品生产结构上来看,大都是低附加值、低档次产品,产品差异化程度小。在我国,低附加值的线材产品在钢铁生产中比重过高,而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板材产品却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进口。对于这种低端的线材产品来说,由于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受国内基建项目的影响较大,一旦建筑业的需求大幅下降,这类产品将供过于求。激烈的价格战将推动厂商扩大生产能力,降低平均成本,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钢铁行业的过度供给和产能过剩。

4.3 我国钢铁行业进退出壁垒状况

第一,我国钢铁产业的进退出壁垒机制不完善,即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使钢铁产业在近几年形成了企业过度进入状态,大量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老化的中小企业涌入,大量国际上淘汰的工艺和设备出现在这类企业当中。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产能占有相当比重。2011 年,我国仍有年产 7 500 万吨生产能力的小高炉在运行,年产2 500 万吨的小转炉和小电炉也在生产运行。钢铁行业进入壁垒失效降低了现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加剧了钢铁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第二,我国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其倾向于支持和保护某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利税大户。我国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始于2005 年,但是各年定下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不仅没有完成,在地方政府的暗中保护下,由当地政府批准和企业自主建设,将原属于淘汰范畴的项目经过改扩建投产成更大规模的项目,出现了钢铁行业产能不降反升局面。

综上所述,我国钢铁行业属于典型的非集中型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以及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都使得钢铁行业大量企业过度进入,企业间缺乏兼并动力,企业数目过多、产业过度供给和生产能力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

第五章 解决路径研究

5.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行业投资管理水平、优化行业投资结构

5.1.1 深化体制改革,抑制过度投资

一方面,通过理顺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权和事权相对应,降低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改变以辖区内 GDP 增长为主要考核晋升标准的体制,把反映经济质量和效益状况、反映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遏制地方政府的热衷于投资驱动发展的惯性。另外,在投资过程中,要有严格的项目审批程序以及市场准入管制和技术标准准入约束,从根本上抑制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投资“风暴”的轮番角逐。

5.1.2 统筹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需求

鼓励钢铁企业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兼顾和两种资源的互补,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的重新布局和战略调整。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龙头,通过强化研发激励与考评,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优化进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适应度,进一步激发国内外市场需求。尤其是要加强海外市场环境的跟踪调研和贸易摩擦协调,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份额。5.1.3 积极鼓励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进行海外矿山投资

近年来,铁矿石、焦炭等钢铁原材料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导致我国钢铁行业生产成本高企、利润空间缩小甚至亏损运行,产量增长受到限制。铁矿石是钢铁行业的重要原材料,我国矿产资源短缺,铁矿石自给率较低,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然而由于国际三大供应商的垄断,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进口价格的谈判上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从而使得钢铁行业的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本制约,大量厂房设备因为原材料供应不足而出现闲置状况。因此,在加大国内铁矿资源勘探力度的同时,应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海运市场、码头、海外矿山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加大找矿、探矿和开矿力度,增加铁矿石的长期供给,从而在铁矿石的谈判上占据有利地位。5.1.4 严控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近年来,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是行业产能规模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抑制钢铁行业投资过快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抑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包括制订合理的环保、能耗标准以及市场准入门槛,严控新上项目,从土地和信贷两个方面严把项目审批关;同时,钢铁行业要充分认识到淘汰落后产能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落实关闭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从而促进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5.2 完善钢铁产业政策

5.2.1 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

市场经济是个自然的优胜劣汰过程,竞争的结果是资源向效率比较高的行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业和企业集中。国家的直接微观干预会打破这种自然选择过程,甚至也使得经济主体通过非市场手段俘获政策制定者的不良现象更为严重和普遍,由此进一步扭曲了市场过程的有效运行。因此国家的产业政策应以间接干预为主,对行业发展提出宏观指导建议并主要通过环保、安全、能耗等规范行业的发展。

(1)避免行政权对增量投资的过渡介入

存量资产的结构性失衡直接影响了其优化效率,间接导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提高存量资产优化效率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困局的前提是增强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关键是增加供求结构合理的可交易标的,基础是增量投资结构的合理化,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目标是避免行政权对企业投资行为和存量资产交易行为的过渡介入,使产权主体真正依据市场规律进行投资和交易决策。

(2)创新产权交易制度

考虑到行业特性和资产属性,各地现有产权交易平台远远不能适应钢铁行业存量资产优化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专属的存量资产产权交易市场,以有效实现交易信息与产权交易业务的合理对接,有力推动资产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规范、高效、有序流转。

(3)加强产业政策执行力

钢铁工业自身特点决定了钢铁企业需要具备充盈的资本、丰富的能源和原料、产品研发队伍和高端技术设备,这就决定了我国钢铁工业需要克服布局不合理、集中度低、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供应不足、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等问题。产业政策从宏观层面对能耗指标、水耗指标、土地利用、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但在国家有关部门和钢铁协会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来自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的阻力。落后产能迟迟不能裁汰,直接延缓了改变当前高污染、高耗能、低技术状况的钢铁产业结构优化进程。5.2.2 减轻制度性路径依赖

(1)改进国有钢铁企业经理人激励机制。改变单纯以规模、市场份额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标准,应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主,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

(2)推进矿山资源产权改革。目前矿山资源属于国有企业的资产,事实上导致了资源价格的扭曲,应加快推进矿权改革,尽快推出资源税,促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3)减少政府对钢铁企业的行政干预。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防止地方政府以优厚的/配套0条件或其他因素来诱使银行对本地落后钢铁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从源头上切断一批技术水平落后、污染环境、长期资不抵债的地方性中小型钢铁企业的生命线。

通过上述举措,在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供宝贵经验的同时,探索一条存量资产重新配置或有效退出的新路径,进而有效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困局。

5.3 优化钢铁行业产业结构

5.3.1 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市场需求的冲击,实质是对钢铁工业发展方式的冲击。钢铁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成为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受冲击影响快,回暖效果慢,增产不增收,这些都与钢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发展方式粗放,产能过剩等密切相关。因此,面对后危机时代的严峻挑战,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1)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跨地区联合重组,协会将积极配合政府落实即将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2)按照国内市场需求特征和企业比较优势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既要考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内钢材市场需求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本企业产品竞争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先进产能过剩。目前中厚板、无缝管等产品的市场形势严峻,与企业盲目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密不可分。

(3)提高产业集中度

我国钢铁工业总体规模大、分布散,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竞争力弱,产业集中度低,这些特点不利于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政府的有效管理。如果市场没有足够的动力,政府有形之手可以出台适当的产业政策予以推进。建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的联合重组,在保障内部人利益的前提下,发挥大型企业在资金、技术、装备、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统筹规划、联合重组组建跨层级、跨所有制的产权多元化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推进跨地区重组和区域内重组,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的同时,实现区域合理布局。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5.3.2 构建和谐、可持续的钢铁行业发展环境

(1)呼吁政府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税收征管,加大通过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并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2)企业要从规模效益型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进步的品种质量效益型、资源能源节约型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不能再搞单纯产能扩张。

(3)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要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强国家重点建设急需的,对标准升级有带动作用的,满足下游行业扩大出口的,以及能够替代进口的产品的开发;大力开展绿色钢铁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升级工作,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未来国际竞争需要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协会将积极争取国家对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并组织企业协同进行技术攻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共性、关键性技术推广平台,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的共享。

5.4 发挥行业协会信息优势,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引致增量投资的盲目,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引致存量资产的呆滞。因此,充分发挥钢铁工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信息平台建设成为钢铁行业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必然要求。5.4.1 信息平台在钢铁投资中的作用

行业信息可以划分为产品供求信息和存量资产交易信息。在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应该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作用。虽然2009年4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对两种产品的未来供求关系及价格走势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指引,但现有品种还远远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因此,有必要逐步增加钢铁期货 交易品种,在一个生产周期开始之前就使买卖双方根据期货价格预期未来的供求状况,指导产品的生产和需求,进而较为准确地核定合意存量资本及供交易资产数量,使钢铁产品期货市场真正起到提供信息、稳定供求、优化存量的作用。在存量资产交易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应着重整合全国的信息渠道。一方面,借助我的钢铁、中国钢铁网、中国冶金网等现有网络平台,新增包括固定资产设备和大宗原材料在内的主要存量资产供求信息以及钢铁企业产权整体转让信息,通过增加信息的对称性强化资产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牵头,建立专门的行业存量资产交易信息网络平台,以降低产权交易的信息成本,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行业产能利用效率。5.4.2 加强钢铁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引导

(1)定期预测市场需求,发布预警信息。钢铁工业协会应定期举办行业信息发布会,根据国际钢铁市场需求、国内下游产业需求,整合各大型钢铁企业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期,及时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

(2)充分发挥钢铁工业协会的协调机制。通过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价格协调、生产协调、进出口协调等举措,稳定钢材价格和产能,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企业联合对外谈判,由钢铁协会组织用矿企业统一对外谈判,建立新的双赢定价机制。由钢铁协会会同相关商会协调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行业协(商)会要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3)继续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水平重点是认真总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协会的作用和经验,认真查找不足,以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第二篇: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去产能建议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去产能建议

字数:3223 来源:智富时代 2016年7期

字体:大中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本文立足于当前处于新常态的经济形势,总结了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表现,分析了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结合外观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去产能解决方案,旨在为政府和企业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产能过剩;去产能;僵尸企业

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适逢“三期叠加”,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企业面临结构转型等诸多问题,钢铁行业在过去几年房地产,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带动下,我国钢铁产量持续上升,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钢铁利用水平低下,行业利润率下降,甚至到了负利润,钢铁行业举步维艰。化解过剩产能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要论题,去产能更是解决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

(一)产能增加,产业利用率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中国钢铁行业粗钢产量从2008年的50305.75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82230.63万吨,粗钢产能从2008年的6.6亿吨增长到2014年的11.6亿吨,而产能利用率却从2008年的75.8%下降到了2014年的71.6%,低于国际公认的产能利用率合理水平80%。更有预计,2015年粗钢产量8.1亿吨,粗钢产能11.8亿吨,而产能利用率仅为68.6%。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产能利用率已经随产能的增加,超过了最高点,符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已经开始下滑,并且已经低于国际合理水平。

(二)钢铁价格下降

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引起钢材价格下跌,相关企业效益低下,日常经营活动难以维持。从2011年9月份开始,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从2011年4季度末135.93的高点跌至2015年1月末的77.13,跌幅超过40%。2015年9月末,钢铁协会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61.19点,10月份第三周跌至59.83点,比年初下跌28%,跌幅超过2014年全年跌幅。截止2015年11月,钢铁协会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56.19点,环比下降3.25点,降幅为5.47%,较上月加大2.6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9.10点,降幅为34.12%。钢材价格指数持续跌破自1994年4月有指数记录以来的低点。

(三)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转型困难,人员失业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前三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4万亿元,同比下降两成;亏损总额281.22亿元,钢铁主业亏损552.71亿元。亏损企业49户,占统计会员企业户数的48.51%,亏损企业亏损额450.42亿元,同比增亏352.85%。钢铁行业一直亏损,产业规模太大,企业对于转型改革有心无力,这也导致了大量钢铁工人失业。

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

(一)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巨额投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之前,中国钢铁行业市场机制存在严重的扭曲,应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此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向依靠出口拉动的钢铁行业倍受打击,此时,国家投资了4万亿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这就使得原本扭曲的市场无法进行改革转型,变相的保护了一些落后产能,落后技术和落后产品,使得这些企业不断地扩大规模,依靠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存活,形成了所谓的“僵尸企业”。

(二)行业内部存在的自身强化机制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钢铁行业内部会出现一种自身不断强化的机制,在钢铁需求不足时,就会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多建钢厂及其配套设施,增加供给,在建设钢厂本身时,也需要钢铁,这就自身创造了很多需求,自身的需求带动自身的供给,两者不断促进,使得钢厂的规模持续扩大。在国家形势不好,世界钢需求量下降时,就要降低钢产能,由于钢厂规模太大,不容易进行减产,又不能全体停产,这就造成了钢铁产能的过剩。

(三)行业资金筹措引起的债务偿还与生产的矛盾

钢铁行业投资巨大,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而国企改革以后,钢铁企业开始转向银行申请贷款,在经济形势一片利好的情形下,这有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规模经济的好处开始显现,但是,目前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利润极低,又有较高的利息需要支付。如果不生产,就无法偿还贷款跟利息,更无法继续从银行贷款度过当前困境,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要想持续经营,就要偿还贷款,不断筹措资金,就要不断地生产钢铁,产生现金流,但是越生产,产能就越多,去产能就面临生产与债务偿还矛盾的窘境。

(四)僵尸企业众多,恶性竞争激烈

由于存在许多僵尸企业,他们之前生产的产品销售量太小,以致现在不再进行生产,就出现了大量裁员的现象,为了增加销售额,他们就打价格战,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就会出现落后企业拖垮先进企业,也会遏制新技术新发明进入该行业,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造成更多的过剩。

三、钢铁行业去产能解决对策

现今,我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政府也提出,不会通过“强刺激”投资来扩大内需,李克强总理也认为,此次过剩不是简单的产业周期问题,要立足全局通盘考虑,以硬措施解决当前产能过剩。

(一)延长钢铁行业贷款周期

目前钢铁行业正处于资金难关,银行如果收缩银根或者想短时间内收回贷款,对企业来无异于釜底抽薪,另一方面对贷款收回的可实施性也不大,因为企业现在处于现金流短缺的时刻。延长贷款周期,可以增加企业平稳运行的时间,更大规模更大程度的进行改革,而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银行突然抽贷。同时,可以让企业有更合理的预期,这是企业跟银行的双赢之举。

(二)发挥钢铁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政府倡导简政放权的国家形势下,钢铁行业协会应该适时发挥起自身作用,同时,政府也应该给协会以支持,避免因为经费不足而使协会运行不畅的情形。在运营过程中,协会应该向法国学习,进行职业化,商业化,专业化的运营,形成一条产业链,不仅仅限于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政府也要充分给予协会权利,不能让协会成为一个空中楼阁,要引导其健康有效的运行。

(三)并购、淘汰落后企业

由于“僵尸企业”横行市场,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新科技新发明的应用,政府应积极引导先进企业对一些“僵尸企业”进行并购,让落后的企业成为先进企业的附属,一方面扩大了先进企业的规模,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将落后企业、落后技术淘汰有利于刺激企业进行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四)抓住“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的机遇,加强国外合作,转移过剩产能

适逢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不少钢铁行业抓住此机会,建立网上平台,优化钢铁产业链运营,进行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了“互联网+钢铁”的战略。同时,“一带一路”的规划,也加强了中国企业跟外国的联系,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将目标锁定国外的某些客户,向国外转移过剩产能。这给钢铁行业去产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要想进一步改变此格局,利用“互联网+”形成合作及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集团公司,形成规模经济,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之策。

【参考文献】

[1]赵永升.法国行会分权去产能过剩[J].国际 82-83

[2]许美琪.我国“家具业”的去产能问题[J].木材工业 2013(3):25-28

[3]刘世锦.“去产能”光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 [N].人民政协报2015-05-05

[4]巴曙松,余芽芳.当前去产能背景下的市场化并购与政策配合[J].税务研究 2013(11)

[5]刘海民,“僵尸企业”打哪儿来,奔哪儿去?[J].中国冶金报,2015-12-30-,1-2版

第三篇:高校腐败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分析

高校腐败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腐败问题也如影随形,漫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得“世外桃源”。清除腐败,既要治标,更要治本。高校行政化、学术腐败、大学生诚信等都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本文对高校师生廉洁状况进行分析,并寻求一条在高校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关键词:腐败;大学行政化;高校

党中央2005年1月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社会,要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

2010年6月14日,《中国教育报》在第一版的报眼上刊登了教育部关于“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的报道。接着,出现了大量相关报道和相应的评论员文章。这也意味着大学腐败不是一家两家了。

2010年7月8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又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五所著名大学的呼应和表态性文章,通栏的巨幅标题写着“构筑拒腐防变的制度防线”,同时再次刊登了“十不准”的文本。

历史上,自我国大学出现的1895年至今100多年,从未出听说过大学反腐一事。而国外知名大学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洪堡大学、东京大学等,更是闻所未闻……

有句话这么说的,我们呼吁的,正是我们缺失的。国人深知——我们的大学已经变了,腐败已经蔓延在我过高校的每一个角落。

一、高校腐败的表现形式

在高校人员(高校人员主要由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教学、科研人员等组成)方面,其腐败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政公职人员通过为他人提供录取、考试之便索取贿赂,后勤管理人员利用设备采购、参与基础建设之便,收受金钱。二是高校的学术腐败,如抄袭剽窃;学术评审中拉关系,搞“权钱交易”、“学钱交易”等等。其中也包括老师在评分、考试等环节发生的行贿受贿行为。

高校学生方面:主要表现在诚信缺失,一是日常诚信缺失,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以种种假理由欺骗父母、教师和同学。如编造理由为迟到、早退、旷课开脱;在与同学发生矛盾,违反校纪、校规时说谎话,隐瞒实情;与同学交往时不诚实,编造谎言骗取友情;编造理由骗取父母的钱财挥霍;到图书馆借书,拖延不还等。二是考试作弊。三是经济信用缺失,恶意拖欠学费,不按时还贷或逃避还贷。四是就业诚信缺失(信息造假等)。其次,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模拟腐败”。再次,生活奢侈浪费。

二、高校腐败的原因分析 首要原因该推大学行政化,行政化必然使大学异质化,导致大学核心价值的转移,使大学权力发生错位,最终必然导致学术腐败。我国公立高校的校领导是有行政级别的,他们的选拔、任命、考核、评价的权力都在政府手中,因此他们都要看政府的脸色行事,扼杀了大学的自主权和创新能力,很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造成大学“千校一面”。高校领导的官本位意识严重,有些领导只是把岗位当作升迁的台阶、晋级的跳板,把大学当作营造“政绩”的平台。简单的说,大学行政化,造就了高校的“官本位”思想,也促使高校成了腐败的重灾区。

学术腐败,除了大学行政化的深层原因外,首先是对人才考核缺乏科学的标准和制度。近些年来的扩招使不少有能力的硕士生导师所带弟子从一个到十几个不等,有的还是博导,因此又带博士生,于是其弟子就更多,甚至有的多达几十人之多,几乎就是一个班级。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不论是硕导还是博导,不但有本科教学任务,更有自身的科研,即使二者都没有,一个导师也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每年指导十几个研究生。因而研究生的培养其实是处于一种粗放式的运作之中。由于人才考核机制欠缺科学性,所以在职称评定中也就有不少不合理的因素和诸多的灰色面。譬如,不管你是否有真实的学问和是否真的做出科研成就,但有了一定的年限、有了发表在某些期刊上一定数量的论文或著作、有主持的项目等所谓的硬性条件你就可以评某某职称。至于文章的质量、著作的质量、项目研究的水平等是否真实地达到该职称应有的水平,这都缺乏有效公正客观的鉴定机制。因此在这种人才考核标准之下,一些人为了备齐职称评定条件,各种手段也就无所不用。

其次,高校评估、高校排名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高校评估中,科研成果及其高低等一直是作为高校重点评估对象,而高校排名也多以这种科研成就为依据,因而这便在较大程度上促使高校去务实化、个性化,追求浮夸风。一些高校为在评估中获优、提高名气,便不切实际地不尊重学科特点而盲目地在人才考核和职称评定中肆意加大科研量,并将科研与职称、待遇或毕业挂钩。这无疑是赶鸭子上架、竭泽而渔。至于不少高校为迎接评估在论文数量上、科研项目上、教学人员上、教师职称的比例上、学生的作业上等等的造假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可以说,以高校评估为唯一衡量高校办学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变相促使学术弄虚作假而致腐败的又一重要因素。

而在学生方面,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观念。其次诚信教育的缺乏,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强调智育远多于德育。在信贷方面,社会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是促成大学生还贷诚信的一个主要原因。再次,高校人员的腐败现象在高校层出不穷,对学生形成的不良影响。

最后,缺少必要的惩治措施。对高校人员也好,对高校学生也好,学术腐败,考试作弊等等,都没有积极的进行惩治,对学术腐败,更鲜有自曝家丑的,而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泛滥成灾,学生守则形同虚设。

三、改变高校腐败的现状几点建议

近年来,高校腐败泛滥成灾,起各种原因实质上环环相扣,大学行政化,导致“官本位”思想在大学风行;各种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不科学,导致学术腐败的风行;而师德失至生德丧。

要改变现状,首先就要从其源头下手,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行。高校是一个组织系统,不能没有行政管理,但也不能以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威,高校去行政化的目的,也就是要实现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形成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威和谐共存的局面,营造高校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基于这一思路,建议高校去行政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二,精简高校领导人数和管理机构,裁撤冗员,依据学校办学的需要,科学设置岗位,促使行政机关转变职能,从行政控制转变成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三,要恢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真正落实,需要政府转变职能,从过去的直接管控转变为间接服务,要彻底打破高校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推行行政权与学术权分离,建立大学独立、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的现代大学制度。对于学术腐败,需要改革评价体制,这个可以照搬国外比较健全的制度。一,推进体制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制度环境。首先,要改革学术管理制度,建立政校分开,学术自治的管理模式;其次,要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完整、严格的学术评价体系。第三应完善学术监督制度,建立公正、有效、可行的学术监督机制。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尝试考虑建立全国性独立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和科研真实性稽查机构。二,重塑学术精神,共建高校良好学术道德环境。三,完善相关立法,创建严厉法律惩戒体系。

其次,提高高校教师道德素质。提高个人修养,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之本。卢梭有言“: 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提高个人修养是师德建设之本,高校教师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学习锻炼,提高修养。在理论学习方面,高校教师应加强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知识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实践锻炼方面,高校教师应提高参加实践锻炼的自觉性,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管理实践及教学实践。另外,优化内外部环境,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内部环境方面,首先,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其次,应强化教育,注重实效。第三,应建章立制,规范行为。第四,应严格考评,强化管理。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时,应实事求是,从严考评,奖优罚劣。在社会大环境方面,首先,应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其次,应依法治教,认真落实。认真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针对学术腐败等问题,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应尊师重教,切实保障。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应当从教育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上体现,从教师与公务员经济待遇的比较上体现,从教师的话语权和政治地位上体现,从全社会对教育的功利性与崇高性的权衡上体现。

学生方面,针对学生诚信的缺失,除了大力推行诚信教育之外,各项制度的建立以及严格执行势在必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选拔,应该建立各类科学的考评体系,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在高校大力推进廉洁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大学阶段也是实施廉洁教育的恰当时机,在高校推进廉洁教育应坚持正面引导、易于接受、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其次,廉洁教育要与校园文化生活严密结合,比如,通过“两课”教育进行宣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感染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要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专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中开阔视野,培育品格。再次,廉洁教育要纳入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体系。

总的说来,高校腐败问题对整个社会影响甚大,要解决腐败问题,需要下大决心。要从源头着手。大学行政化,在当今社会争议颇多,但是其带来得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大学腐败还有更多其它方面的原因,如何还校园一片净土,如何去除大学的“官本位”思想,解决学术腐败,提高大学生诚信,是整个社会值得深思的事情。

第四篇: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 22期

吴 越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据现有企业总量的99%以上,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关键环节,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推动技术创新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环境虽不断改善,但并不宽松,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众所周知的难题,也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制约整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道难题。本文通过描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从宏观经济环境、中小企业本身、金融体系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根据问题症结从政策、金融体系、融资渠道创新等角度提出解决途径,最后提出创新解决模型方案.[关 键 词]中小企业 融资难 解决途径创新模型

[作者简介] 吴 越(1989年—),安徽巢湖人,现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级金融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

在我国企业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鼓励、支持、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统计,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不含3130万个体工商户),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是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逐步加深,这两年我国中小企业陷入了艰难的境地。特别是那些市场主要在国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品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遭受的打击更为严重。近年来,不少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使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围绕着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的融资难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世所共知,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显示,2008年末,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0.3万亿元,占企业贷款总额的53.06%。截止09年底,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含票据贴现)累计新增3.4万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35%。年末余额同比增长30.1%,比年初高16.6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41.4%,比年初高34.2个百分点。

虽然政府在加大财政、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努力开展工作,取得了

一些进展,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比较中小企业占比与融资

量占比可知,相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言,事实上多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009年6月11日,UPS发布最新的2009年《UPS亚洲商业监察》(Asia Business Monitor, ABM)调研报告。此报告系为UPS在2009年1月8日至2009年2月27日期间,通过独立市场研究机构TNS调查公司采访1,200位中小企业决策者所得出。其中对中国大陆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78%的受访企业认为获得资金与运营资本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另有93%的中国大陆中小企业认为,政府最需要关注如何使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81%的中小企业认为“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求”,60.5%的则认为“没有中长期贷款”,在停产的中小企业中47%是因为资金短缺。

另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自我融资比例高达91.5%,大多通过企业之间募集、向供应商赊账、三角债拖欠等方式来缓解融资难题,银行贷款率只有4%。而来自广州中小企业信息网的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广东省仅有18万中小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约占全省100多万中小企业的18%。全省约有80%的企业认为融资难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90%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是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在民营企业的融资构成(上市公司除外)中,自有资金约占65%,民间借贷及商业信用占25%左右,向银行贷款仅占10%,在正式资本市场融资则几乎为零。

多项数据显示,长期以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大多根植于现有的金融体制,因此一直难以走出越改越难的怪圈。融资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自身无法克服的巨大难题,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融资难”状况的形成主要是中小企业自身与金融体系特点相冲突的一般因素,与源自我国体制转轨期经济与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的特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政策原因也有法律原因,既有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和交易习惯方面的原因。

(一)宏观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第一、融资渠道的单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民间融资、上市融资、发债融资等渠道不畅,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尚未发挥,主要表现在: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板上市门槛较高,发债融资成本高于银行借贷。虽然创业板已推出,但仍以规模相对较大、发展较为成熟的中型企业为主。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有效的资金供给,直接融资渠道窄,资金总量少,使得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进一步加大,加剧了银行贷款的难度。

第二,信用担保体系的缺失。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信用担保放大系数低,功能不完善,管理亟待加强。此外,目前银行征信体系的欠缺使得银行在获得企业工商、税务、海关等方面信息时手续繁琐,困难重重。银行虽然可以通过“三品”、“三表”以及获取软信息等手段加深对企业的调查了解,但是信息获取成本较高,调查周期也相应拉长,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短、小、频、急”的贷款需求。

第三,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局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划分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划分不同,根据2003年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在4亿元以下都称为中小企业。实际上我国的中型企业在国外都被视作大企业,我国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中,规模大的企业得到大多数贷款,2009年全年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是40.9%、34.3%和24.8%。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过于宽泛,造成目前中国企业中99.8%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使得关于中小企业的促进政策涉及范围过广,从而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中并未包含个体工商户,使得这类对创造就业、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群体,在政策优惠、特别是贷款政策倾斜方面处于更加边缘化的地位。

(二)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弱,经营变数较多,产品和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平均生命周期较短,加之发展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根据工信部2009年12月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管理运营健康调查报告(2009)》显示,按照10分为满分打分,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健康指数为6.57分,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其内部管理水平也处在中下游水平。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末,我国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11.6%,比银行业整体平均不良贷款率2%高出

9.6个百分点。

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导致融资难的具体表现:一是经营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说企业存续的变数大、风险大;二是实物资产少且一般流动性差,负债能力极为有限,通常不能按照银行规定提供担保或其他抵押资产;三是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导致融资复杂性加大,融资的成本和代价高;四是信息透明度极低,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难以把握,相比大型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三)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我国现有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组织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现有金融体系的设计,是以服务大中型企业和大的经济主体为主的金融体系,无法、也不可能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现行金融体系的主体架构并非针对中小企业而设计,很多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模式并不适应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特点,仅仅依靠现有金融体系内的大中型商业银行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存在着很多局限性。

因而现在以大中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承担不了、也不会承担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需求。而同样拥有大量中小企业的美国,其银行体系共有8000多家。其中,小型银行的数量占总数的94%,他们的主营业务就是面对广大的中小企业。这样的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宽泛的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服务保证。

目前,我国银行业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中也存在着现实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业务尚未实现完全独立。监管部门自2008年底以来一直倡导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但各银行仍未完全实现中小企业业务的独立开展,甚至部分专营机构仅是在公司业务部外单挂一块牌子,人员和展业并未发生实质变化。二是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考核激励和问责免责制度欠缺。对于银行从业人员而言,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相较大企业大客户而言,信息获取成本高而收益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贷款出现问题后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三是历史数据缺乏造成银行难以建立有效风险定价模型。四是票据市场、应帐款融资、保理以及融资租赁等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工具及其市场虽有所改观,但还欠发达,商业银行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来设计金融产品适应范围小。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途径分析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因而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全面系统的规划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一)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全面落实细化《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取消对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上市发债、项目投资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拓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健全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注重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融资能力。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缓解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制定行业准则和行业标准,引导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开展对担保机构的资信评级和绩效考核,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多层次培训,提高担保机构资信水平和业务能力,拓展担保功能,鼓励担保机构开展股权投资等创新业务,扩大抵押担保品范围,简化手续、降低费用,完善土地、房屋、设备等物权作为抵押担保品的制度体系。同时,鼓励使用发明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品。

(三)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信用等级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根本上说还需要企业练好内功、提升素质。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改善和规范财务运行质量。要加大中小企业的培训力度,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创业培训、财务知识及信息化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着力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四)利用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一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2009年5月,我国创业板正式启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加上已经运行6年的中小企业板,可以

说目前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不断健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和壮大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市场,扩大市场容量,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是由一个机构作为牵头人,几家企业一起申请发行的债券,也即“捆绑发债”。作为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途径,中小企业集合债试点工作2007年3月已启动。当前,应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扩大集合债券发行范围,并在发行审批、担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为各类中小企业实施资产重组,搞好资本运营,实现企业资本扩张提供交易平台。

四是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大力发展VC、PE等直接投资市场,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

四、中小企业融资解决途径的模型探讨

通过上述中小企业融资解决途径的分析,本文根据“钻石模型理论”(《国家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美国)的观点,探讨性地提出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模型,主要是围绕金融体系创新、融资途径创新、信用体系创新三个方面探讨。

(一)金融体系创新

通过优化金融体系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作业效率:一是政策创新,主要从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方面进行改革,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方面,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坚持金融机构实行“两个不低于”(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一年)的规定,按照温总理09年8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的力促中小企业发展。二是金融监管体系创新,督促金融机构对机制、管理和产品进行创新,设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革新抵押担保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从风险定价、成本核算、激励约束和风险管理及服务效率上提升中小企业融资的服务水平与效率。改变观念,如发展信用保险来引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保险等措施。

(二)融资途径创新

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变革进程逐渐加快,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正在不断扩展。创业板股票、次级债券和产权融资等形式正逐步成为现实,且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创业板的开通为PE、VC等产权融资拓宽了退出通道,中小企业的次级债券丰富了资本市场的投资组合品种。

(三)信用体系创新

信用体系创新不仅是指征信系统要把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纳入进来,同时指中小企业应该按行业、产业、区域等形式联合起来,组团构建信用体系,以商会、团体、联保等形式提升自身的信用级别,这种互助性的信用团体,是目前市场逐渐抬头的一种创新形式。早就有为支持农业的几户联保信用体系,应用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信用担保,商业银行也可以中小企业联保等形式创新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1] 杰斯汀.G.隆内克等著.小企业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业.2003.143.[3]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五年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情况与2008年工作重

点.中小企业简报J.2008.1.[4]周天勇.中国究竟有多少中小企业.http://.cn/3362.[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J.09.12.24.[6]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J.2010.1.20日.[7]中国人民银行巢湖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科.2009年巢湖市金融运行情况及2010年金融

工作思路J.巢湖工作,2010.(3).[8]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中小企业管理运营健康调查报告(2009)J.2009.12.23.[9]郑青.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路径选择:金融创新J.2009.10.20.

第五篇:企业过度投资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干胜道【摘要】 文章认为,过度投资是指接受对公司价值而言并非最优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从而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低效率投资决策行为。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偏离性、过于乐观和财务激励不当是造成过度投资的重要原因。本文提出了解决企业过度投资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过度投资;净现值;资金配置效率

经典的财务主流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是由投资决定的。投资的重要性、时效性、科学性受到决策者的高度重视。根据企业的财力情况进行适度适时的投资是投资管理的重要原则。然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都会存在,前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后者造成了资金的闲置,两者对企业收益的长期稳定增长都是十分不利的。本文只讨论前者,拟对过度投资的界定、形成原因和治理对策进行探讨。

一、过度投资的界定

投资的一条最基本的法则是接受净现值>0的项目。只有投资净现值>0的项目,才能提高公司的价值。然而,许多公司投资到那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上。1986年,Jensen的文章《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公司财务与收购》以股东和管理者存在非对称信息的假设开始,引入了投资过度问题,作为其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的基础论据。1989年,Lang和Lizenberger从股利政策角度研究和检验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提出了“过度投资假说”,并在他们的研究中界定了“过度投资”公司,即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以致会接受一些NPV<0的投资机会,表现为托宾Q<1的公司。此后,学术界所广泛使用的“过度投资”的概念也多源于此。国内学者中,潘敏、金岩(2003)认为从投资决策效率化的角度来看,把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原本不熟悉、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领域,这类投资行为均属于过度投资行为。李秉祥(2003)尽管没有直接对过度投资下定义,但从其模型推导的逻辑来看,是按结果将过度投资定位于将资金投向NPV<0的投资项目的行为。刘星(2002)着眼于非理性投资行为,认为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行为是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者仅仅从自身利益或单边利益考虑,通过影响内部制度建立、运行机制设计、决策程序安排等各个环节,违背公司利益最大化或相关利益最大化所产生的投资行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4)指出,投资效率的下降,尤其是投资收益低于投资成本,表明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投资。秦朵和宋海岩(2003)指出,一般假定一个处于完善市场环境下的经济主体,会用成本最小化的方式来确定其适度的投资需求水平,因此将过度投资定义为,实际投资水平对这个适度投资的偏离,进而将这一偏离与两种效率(即投资的配置效率和投资品的生产效率)的损失联系起来。

笔者认为,过度投资是指接受对公司价值而言并非最优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从而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低效率投资决策行为。由于过度投资的低效率性,应当对过度投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有效加以遏制。

二、过度投资的形成原因

(一)委托代理所带来的经营者偏离所有者财务目标,所有者财务监督不力而形成的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经营者追求自己的私人目标(比如闲暇、个人帝国、回避风险、高奖金),这会偏离所有者的财务目标,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冲突不可避免。例如,经理人不像他们在最佳时期付出那么多努力(Holmstrom,1979)。Jensen认为经理人可能使用自由现金流量来进行符合其自身最大利益的负NPV项目,因为他们能从控制更多

资产中获得私人利益(比如安插自己的亲属、在工程承包方选择中寻租、在物资采购中收受回扣等)。

(二)经营者对投资的未来前景过于自信而造成的盲目投资

一些经理的性格特质属于过度自信型,对宏观经济和行业前景过于乐观,在决策中好大喜功,决策民主化、程序化和科学性不够,造成“跟风型”投资泛滥。郝颖等(2005)基于行为金融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及其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四分之一左右的高管人员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特征;第二,同适度自信行为相比,高管人员过度自信行为不仅与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且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更高;第三,过度自信高管人员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随股权融资数量的减少而上升;第四,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过度自信高管人员在公司投资决策中更有可能引发配置效率低下的过度投资行为。

(三)所有者财务考核和激励不当而带来的投资规模偏好

在我国企业的当期绩效评价和激励中,净利润的绝对数使用频率很高,这就使得一些经理为了个人效用原因投资热情高涨,项目真实报酬率是否低于股东要求的报酬率无所谓,只要其大于零就能有效增加净利润,就会增加经理的个人效用。

企业过度投资带来的危害,既浪费了股东可贵的资本,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导致企业业绩滑坡。

三、过度投资的治理对策

(一)优化经理奖惩机制

经理受投资者委托经营管理公司,掌握了公司资产的控制权。企业收益与经理的努力程度相关,在同等条件下,经理越努力,企业收益越好。公司必须设计激励机制,尽量使经理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要达到这样一种激励效果:经理越努力工作,经理和股东的收益越高。也就是说,激励机制要弱化经理的自利动机,经理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得到大于以私人收益为导向的收益,同时股东的收益也相应提高。所有者与经理人利益一致和集中所有权的监督可以缓和主要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冲突,从而防止过度投资。经理薪酬必须与企业绩效挂钩,同时让经理可以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我国出台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了指南。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司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股权激励。

惩罚是负面激励,能督促经理尽量少犯错。经理上任之初,要求他提交责任保证金。任期届满,根据经理履行契约和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情况,如数退还或者扣除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对于经理的奖惩,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有关经理奖惩信息要在媒体上发布,让投资者知晓经理的能力和履约情况。这也是对经理的一种舆论监督,可以形成声誉效应。如果上市公司都将公司业绩和经理奖惩信息向社会发布,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声誉机制来监督经理们的行为。

(二)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要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抑制过度投资,必须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Richardson(2006)使用美国1998-2002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治理结构有效地减少了过度投资,其中具有独立董事的大公司经理较少可能过度投资。

减持国有股,改变“一股独大”局面。一方面从竞争性行业全面撤出;另一方面引进战略机构投资者,稀释国有股比例。股权过于集中的局面,可以通过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来改变。机构投资者有动力也有能力来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化股权结构,改组董事会,从而改变大股东控制公司的局面,抑制过度投资行为。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决不能忽视董事会建设。董事会不能成为大股东会。吸收美国经验,董事会应以外部董事为主。我国上市公司要求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要求1/3以上的独立董事。实践上,上市公司在形式上满足了这一规定,但独立董事没有真正“独立”,也没有真正“懂事”。要“独立”,必须从董事提名开始;要“懂事”,就必须重视董事资格。董事会中要专门设立独立的董事提名委员会,负责董事的提名。独立董事的资格认定可以考虑建立董事资格认证制度。独立董事的薪酬也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领薪酬,同时要监督公司经营,这容易导致监督失效。监管机构可以考虑成立独立董事薪酬基金,由每家上市公司按一定办法缴纳,使独立董事不直接从上市公司领报酬,有助于监督功能的发挥。独立董事执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后,还可以考虑提高报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独立董事报酬升高,可以让其不再当挂牌董事,而真正承担独立董事职责。

对于项目是否能够上马,涉及到财务、法律、市场、战略等各个方面,作为外部人的独立董事不可能是全能型的专家,但他(她)可以借助专家的力量(比如聘请专业事务所人员进行筛选)进行决策,对过度投资进行有效遏制。

(三)发展资本市场,创新融资工具

融资约束是过度投资的一个原因。发展资本市场,创新融资工具,减轻融资限制,从而抑制过度投资。

要降低上市门槛,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绩优公司上市。同时,也要制定办法让业绩恶化的公司及时退市,这是对业绩恶化公司的一种惩罚,也是对其它公司的警示。

负债可以有效遏制过度投资。Jensen(1986)提出了“负债控制假说”,他认为负债是股息的替代品,可以减少经理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而减少代理成本。然而,我国银行贷款对公司约束不“硬”,债券市场也不发达,特别是公司债券才刚刚起步,使得负债的治理效应大打折扣。我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虽基本完成,但完全市场化经营还有待时日,贷款的硬约束要逐步推进。国家应该在发展公司债券市场上下更多的功夫,从而改变目前资本市场股票重、债券轻的畸形结构。

(四)强化信息披露,提高公司透明度

信息不对称使资本成本升高,从而导致公司管理者不愿分配剩余现金,宁愿留在公司甚至过度投资;信息不对称也使投资者处于信息劣势,监督成本升高,加剧了管理者的过度投资倾向。因而,强化公司的信息披露,提高公司透明度,可以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政府监管机构一方面要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督促上市公司真实、及时、完整地披露公司信息。信息披露一定要真实,对虚假披露、欺诈投资者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信息不及时披露,就失去了实效性,等于无效披露。信息披露不完整,容易引起误解,误导投资者行为。

公司披露的信息还要让投资者容易获得。这就要求公司披露信息的承载体要多样化,报纸、网站等媒体充分利用起来。

公司信息充分披露,对外界透明度高,信息不对称程度低,投资者监督成本下降,投资者监督的积极性就会上升。这样,投资者可以选择优质公司注入资金,也可以纠正管理者的一些非理性行为。

(五)健全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投资者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投资者利益被侵害的危险降低,投资者信心提高,资本市场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法律是保护投资者权益有力的武器。投资者权益受保护程度越好,公司价值就越高。公司应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股东。针对经理层损害公司和股东价值的自利动机以及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动机,法律应制定规则予以防范和打击,从而抑制过度投资。

当股东认为利益受经理行为损害,法律可以赋予股东赔偿要求权,举证责任在经理方。而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被大股东侵占,可以允许中小股东通过集体诉讼和委托诉讼来维权。我国已经把大股东占款问题写入刑法,明确表明大股东占款是犯罪行为,这是法律保护上市公司权益的一把利剑。

立法重要,执法更重要。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即使发现违法惩处的概率较低,只要惩处严厉,违法违规成本很高,也能杀一儆百,有效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产权约束、投资低效与通货紧缩.经济研究,2004,(9):26-35.[2] 潘敏,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过度投资.金融研究,2003,(1):36-45.[3] 秦朵,宋海岩.改革中的过度投资需求和效率损失.经济学(季刊),2003,(4):807-832.[4] 李秉祥.我国财务危机公司投资行为的财务特征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3,(4):34-39.[5] 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5):142-148.[6] Holmstrom, B.1979.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0(1):74-91.[7] Jensen, M.1986.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 323-329.[8] Lang, L., and Litzenberger, R.1989.Dividend Announcements: Cash flow signaling vs.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4: 181-191.[9] Richardson, S.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11:159-189.

下载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