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教育”点亮我的“教改”之路
“生本教育”点亮我的“教改”之路
霍邱 一中南校区
纪保鑫
2002年3月,怀着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梦想,我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我的教育教学生涯。当时正值“新课程改革”大讨论时期,各种思潮交汇碰撞。“为了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基于学生发展”;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是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这些新理念让我既激动又迷惘。我认同新课程理念,但怎样才能把这种理念贯彻于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呢?新型的语文课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能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呢?我在思考中开始了尝试。由于处于偏远的乡村,信息闭塞,又缺乏“大师”的引领和同事的砥砺,那时的尝试基本上是闭门造车,没有实现变“教书”为“铸魂”,变“课本剧”为“教育诗”,没有摆脱“书本”和“师本”的范式。
一、初识生本 —— 一剂心灵的鸡汤。
2010年,我通过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选调考试”,调入一中南校区工作,赢得了我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进入一中南校区以后,在校领导的关心鼓励下,特别是在一中南校区和谐、自信、乐观、进取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我重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价值,于是重拾信心,重注激情,决心在三尺讲台上挥洒人生,在五尺黑板上刻画未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就在这时,屠志成主任送给我一本书——《教育走向生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教少学多”、“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读和做,缓说破”、“小组的作用”等具体可行的方法,一个个鲜活的成功事例,激起了我强烈的兴趣,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希望。而2010年11月份,我有幸参加了由县教育局牵头的“九所生本实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展示、观摩活动”。我看到在他们的课堂上,孩子们能那样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发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交流,小组活动的高效有序,那种师生共享语文课堂的快乐,那种蓬勃的课堂生命力征服了我,我决心走生本教育之路。
二、相信学生
依靠学生
—— 做生命的“牧者”。
这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一次根本性的改变。我深知此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接受并投入激情参与进来,是此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我专门找来了生本语文课堂的教学视频,放给学生们看,当看到同龄人那精彩的表现时,他们也很震撼,激起了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愿望和兴趣,我趁热打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学们,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就这样我开始了“生本语文”的教改尝试。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课堂确实是“热闹非凡”争吵声此起彼伏,有时甚至偏离了主题,在课堂教学“混乱”的日子里,我虽然饱受煎熬,但孩子们的天性却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们贪玩,喜欢游戏,大声吵闹,不按规矩行事等等。不过在这种无规矩的活动中,他们却展现出了人性最美的一面——对弱者的同情与帮助,对优秀者的赞誉与羡慕。学生的这种表现让我吃下了定心丸,我坚信在这种原生态的环境中他们会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然成长。果不其然,一个星期后,班里的几名同学找到我说,这样不行,太乱了,虽然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但收获不多,有的同学课下没有做充分的准备,表面上学习了,实际上没有。我问他们该怎么办,他们觉得应该建立一套机制,来规范大家的行为,使课堂有序起来。我将他们的建议放到班里进行讨论,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赞成。于是,我让他们讨论出规则来,这样我们班的第一个生本成果诞生了——《小组激励机制》,明确了组长、监督员、组员的职责和评选优秀小组的办法。由于规则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的,不仅没有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反而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尊重,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我的思想认识也不自觉地得到了提升,我对孩子的了解更加接近自然,也更感受到被孩子们喜爱与信任的快乐。
2010年12月,我第一次上展示生本理念的九校校际公开课,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将上《女娲造人》这一课。第一次上这样大型的课,我很是紧张。可孩子们却很淡定,我决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上课了,教室里挤满了老师,孩子们有条不紊地阅读课文,交流心得,再提出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由其他组讨论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女娲为什么造人?女娲是怎么造人的?女娲造人之后怎么办的?你觉得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神话的特点有哪些?假如你是女娲你会怎么造人?最后一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充满了奇思妙想,展现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让人忍俊不禁。这堂课孩子们不仅感知了文章内容,品味了文章语言,赏析了女娲形象,还弄清了神话的特质,感受到了先民们的勤劳和智慧以及他们对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渴望,并培养了想象力。这堂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他们认为这堂课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保持有效互动,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体现了生本理念。可他们哪里知道我们开始生本教学才两个星期。这次公开课让我认识到要做到“以生为本”,教师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着一颗向善、向上的种子,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另外,教师还要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走进生命的绿洲,感受生命的律动,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做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做他们任何动作的替代者,彻底由“师本”走向“生本”。
三、推动自学
推进阅读 —— 生本语文的灵魂
所谓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阅读,为孩子们的自学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我们的传统领地——课堂,更应如此。允许他们自学,提倡他们自学,推动他们自学;不是收缴他们的课外书,而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自主地阅读;不是听任他们信马由缰,而是因势利导,使他们奔腾的热情犹如波涛涌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或人类既有成果形成的河流。因此,我现在的语文教学的策略就是,先学后教,推动自学;以读引读,推进阅读。先学不同于预习,除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外,更有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把握,和相关主题材料的收集。比如说要学习《芦花荡》这篇课文了,那么孩子们会提前一天完成这一课的自学任务,如字音词义,作者和写作背景,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的分析,相关作品的阅读等。这样可以让我根据学生学得情况,做出教学调整,使教学内容更精粹,更切合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另外在课堂上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对话时间和质疑的机会,从而实现激情的碰撞,智慧的分享。这样使孩子们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促进了他们能力的提升。
“生本语文”特别重视推进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锻造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每个单元我都会做一个“单元主题阅读”,除此之外结合具体课文,也会安排相应的阅读任务如学《芦花荡》一课时,我就安排学生阅读了《荷花淀》,还有专门的读报课,诗词朗诵课。由于学生的作业较多,能用来阅读的时间有限,还有受条件的限制,缺乏阅读材料。为此,我将阅读课的主题提前通知学生,便于他们灵活安排,尽量减轻学生负担。我还鼓励学生推荐阅读材料印发给大家,这样不仅有统一的材料,可供大家阅读交流,而且对推荐者也是一种荣誉,将阅读落到了实处,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本学期,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情况调研”活动中,我所带的班级,几乎所有的学生将最喜欢的课送给了语文,在本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两个班都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分列年级第一和第二位,并且进一步缩小了与自选班的差距。其中一个班以前是年级的倒数第一,现在能达到今天这个水平十分不易。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坚信孩子们有自学的能力,坚信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育者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需要的自学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无为的繁荣。
四、小组建设,小组活动
——
生本语文的基础
新课程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全员参与学习的过程,正好使这一要求得以真正体现。小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可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互助、竞争的关系,共同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习小组是生本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是生本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我非常重视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活动的开展。
2011年12月我再一次上展示生本理念的校际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30课《寓言四则》的前两则《赫尔墨斯与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怎么上呢,我与孩子们商量,没想到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要求演课本剧。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着小组建设和小组活动开展的问题,我一直在想着怎样让小组活动的形式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效,而不是简单的讨论问题。课本剧、小记者采访、家庭访谈、相声、想象比赛等等做了很多尝试,一上语文课孩子们就很开心,孩子们充满智慧的精彩表演,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我也找回了自信。想着既然孩子们想演,那就放手让他们演吧。组长分配好角色后,他们就分头准备去了,有几个小组还利用放学的时间进行了彩排。公开课时我做了一点提示,赏析了几个语句,探究了人物形象,之后就让孩子们演了。孩子们很可爱,演得很好,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那样,表演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揣摩的过程,就是对寓意的领悟过程,就是对语言的品析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这些都是各学习小组自行完成的,我只是提出了一点要求而已。
根据我的经验,打造优秀的学习小组,是生本教育成功的关键。在建设学习小组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好、中、差的搭配,更要注意小组成员的个性搭配。小组确立之后,要及时培训组长,形成一批骨干,形成各自的小组文化。教师要尊重小组,发挥小组的作用,切不可越俎代庖,一竿子插到底。
依托生命,激扬生命,教育就可以享受生命的神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点亮了我的“教改”之路。
第二篇:我的生本教学之路[推荐]
我的生本教学之路
各位老师大家好,学习了林华民老师的教育教学知识和马景英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让我受益颇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我们班现在也是4人一组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也存在很多问题,小组长不知道怎么讲,小组学习过程中合作不够默契等等,这就需要老师们耐心的指导,刚开始我给小组长布置具体的任务,让他们把要讲的题写好板书交给我看,让组长之间互讲,不能讲的地方我再指导。有的时候学生讲着,我就着急,不如自己讲的明白,课堂进度也快。相信很多老师有过和我一样的想法,但是我坚持下来了,渐渐地学生就能上讲台展示自己,也越来越愿意表现自己了。我也经常给组长开会,一个是鼓励他们多讲多说,再有就是了解组内情况,让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
林华民老师说最高效的课堂是当堂练习,我现在也布置每日一题,上课之前让学生展示。抽签让学生讲解,学生设计的知识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又补充了每日一练,加强知识的巩固练习,课后有一个五分钟小测,了解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对学生也有一个激励作用,只要他们本节课认真参与,小测很容易取得好成绩。长期坚持下来,我相信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只相信你们的笔头,不相信你们的口头,这句话我感触很深,我们经历过很多次考试,有些题目做过,学生拿不分来,让老师们很失望。所以我们要多练,重要的题目课上练。我们现在是小组合作学习,组长能处理的题目老师不讲,所以我讲的都是学生不会的。每讲完一道题我让学生讨论一下,看看还没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再自己写一遍解题过程,加深印象。
在章节复习和总复习的时候,每天的试卷我让学生自己批改,然后提出要求只要是错的问题,就要求在试卷上写出改正过程,一是避免有的学生抄上正确答案就算了,二是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现在的孩子阅读能力差,看一遍不会就算了。其实有些题,多读两遍就能做出来,三实现高效,课上小组活动的时候,可以很快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讨论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效率一号和二号都能讲的问题,1号对4号,2号对3号,分别讲解。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学习新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讨论解疑,最后让各组展示收获,答对的同学加星奖励,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种小组评比的奖励机制,用在班级管理上也得心应手,纪律卫生小组之间也评比,自习课的纪律再不用老师费心,晚上放学不用再安排值日生值日,因为小组内的卫生全天有人负责。
培养“学科小先生”,不仅协助老师为需要帮助的学习小组及个人提供及时的解疑服务,我感觉在时间安排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初中语数外几乎一天一节课,有些重点题型一节课处理不完,自习课的时候就可以安排“学科小先生”讲解一道两道的典型题,数量少同学们更容易接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古人就重视因材施教,我们更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材施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做一名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民教师。
最后我以柏拉图的故事结尾,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着名的大哲学家和大教育家,他教学生的方法总是别出心裁。
开学第一天,他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样东西,就是把胳膊尽量往前抬,然后再尽量往后甩。”他示范了一下,结果,所有学生都笑了。
“老师,这还用学吗?”一个学生打趣道。
“当然,”苏格拉底很严肃地回答道,“你不要觉得这是件很简单的事,其实它很困难的。”听到这话,学生们笑得更厉害了。
苏格拉底一点也不生气,他宣布说:“这堂课我就教大家好好学这个动作。学会以后,从今天开始,每天你们都要把它做100遍。
10天之后,苏格拉底问:“谁还在坚持做那个甩手动作?”大约80%的学生举起了手。
20天之后,苏格拉底又问:“谁还在坚持做那个甩手动作?”大约50%的学生举起了手。
3个月之后,苏格拉底又问道:“那个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谁在坚持做?”这一次,只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的柏拉图。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诀,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第三篇:我的教研教改之路
我的教研教改之路
孙 明 顺
引子
时常与比自己还年轻的教师在一起聊天,每每听到这样那样的怨叹。或者说工资少,不经花;或者说老婆不好找,人渐老;或者说要结婚,没房子;或者说压力大,任务杂;或者说现在的孩子太调皮,不好教„„回想十几年的从教经历,自己何尝不是常被类似的困惑所缠绕。
许多事,确实令人为难。作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教师,我也没有良方,只不过总是劝勉他们不要错放过宝贵的青春时光。有些事,该来的迟早会来;有的东西,失去了却找不回来。十年一回头,你会发现大家都变了样。也许只有教书的职业还没有变,但彼此之间还是有所不同。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的人变成熟了,摸到了一些合理、有效的门道;有的人一直走着老路,日子过得有些糊涂。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是不能没有追求的,我们个人最充足的本钱是时间和精力,我们得看准“投资”方向。
很庆幸,我选择了教研教改之路。刚刚走上教坛时,我就发现,大学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都是很有限的。于是,我立即参加了福建师大本科函授的学习。给我们授课的虽然几乎不是福建师大的一流教师,但不少老师的学识和品格却对我产生了以前所没有经验过的深刻影响。其中,教我们古典文学的谢季祥老师对我最具有震撼力。他第一个学期就为我们上先秦文学,讲到屈原的《离骚》时,我记得,他眼睛看着我们,嘴上背着《离骚》的诗句,背一句,解释一句,我在下面听,边听边看书翻注释,一直没跟上谢老师的节奏。我们且不去讨论他的教学方式的优劣,光说他对《离骚》这么一首连朗读都有些难度的古诗背得如此熟练和解释得如此清楚就令我敬佩不已。原来教书也有如此极致的。这也激起我对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对我认真学完函授三年的全部课程以及后来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1992 年 3 月,我获得了福建师大“优秀函授生”称号。同年 6 月函授毕业,毕业论文获优等,11月获文学学士学位。
在参加学历学习的同时,我也不忘阅读所能够得到的教育专著或期刊。这段时间里,我自学过《学习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宁鸿彬文选》、《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验》、《福建师大学报》等书刊。其中,我特别记住苏霍姆林斯基对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的三个主要方面:
一、应该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渊博的知识;
二、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
三、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1992 年9 月,当时我还在樟塘中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邮购到了《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一书,我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在很短的几天内读完了这本洋洋 30 万字的书,而后马上投入到尝试“魏书生教改经验”的实验中。不到一年的学习、借鉴,使我受益匪浅。我体验到了全新的教学方式。我学他教学生互评作文,学他让学生自己留作业,学他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学他画语文知识树,模仿他的课堂“六步教学法”„„我向他学了很多东西,但至今没有跟他见过一面,也没有跟他通过一封信(他在他自己的书中交待,最好不要给他写信,因为他很忙)。我在心中一直尊他为自己的老师,虽然他未必会接受。
魏书生老师认为,教师替学生思考,如同替学生吃饭一样,都是在害学生。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和有的学生认识不到这点,有的家长更以为教师替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是对学生负责。于是许多学生都希望老师帮助自己思考,有教师也就辛辛苦苦地做本来属于学生应该做的题、应该做的事。所以,早在1979 年魏老师执教之初,他就把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的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他把德国著名作家莱辛的一段话抄给学生:“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而不是真理。”
魏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是爱生、民主和科学。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的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有教学民主的思想,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抑制教师本身的自我中心意识,就要明确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就等于在师生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只能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凡事都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也正因此,每个学生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魏老师的助手,无疑,这是他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搞教改,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1993 年,我在借鉴魏书生的教学经验时,尝试让学生自己出测试题。第一次这样做时,初二年(1)班 48 位学生有 47 位按期按量出了卷,没出卷的那位同学叫张顺波,他说他不会出,我感到很奇怪,这位同学很聪明,平时“鬼点子”特多,怎么会对“学生自己出卷”这新鲜事没兴趣呢?这里边必有文章。我就把这样做的意图再次向他说明,并且又两次鼓励他出卷,但他仍然以“不会出”为由拒绝了我。好在本人早有准备,从出好交上来的卷子中挑出比较合要求的几份让出题者再抄了一份,一来可拿作样品示范以增强学生自己出好试卷的信心,二来正可作应变之用,正巧用上了。
但我以为,这并非好办法,因为这样做纵然不会挫伤出卷者的积极性,至少也会增加出卷者的劳动量——既要抄写还要评阅,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事后,我主要就这个问题进行家访,把情况向该学生的父亲反映,同样把“让学生自己出卷”的主要意图向他解释。这位家长是一位有一定见识的人。从他的反应推测,事先这位同学曾把出卷的事向他父亲通过气。很显然,在我家访之前,这位家长对“让学生出卷”的做法是想不通的,也许多少还流露出不支持这种做法的情绪,所以这位同学才始终不肯出这份卷了。第二份卷子他出了,他写的字很漂亮,但态度仍然不够认真。让学生出卷子的做法让人听起来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教师想偷懒,不但家长会这么想,有的学校领导有时也许也会这么想。1993 年下学期,有一次,我向学校要出卷用的白纸时就碰到了困难,原因不知是否就在此。魏书生的学生们则觉得这样的考试有几点好处:首先,感到复习目标明确,又可主动向同学出击,满足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积极性也就不断高起来了。第二,同学之间互相考,兴趣特别浓。这一点,从抽题时那种期待、神秘、兴奋的神情就可看出来了。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好处,在出题的过程中,学生翻遍书本,来回考虑。他会的,等于又复习了一遍;不会的,出题考别人,自己首先要做出标准答案来,这不也就会了吗?评卷时,如果发现同学答错了,还可以引以为鉴呢!通过这样的尝试,我感觉到了“换一种方式”的好处,尽管无法尽善尽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3 年5月,我被评为东山县语文科“教坛新秀”。不久,结合自己的实践,我写出实验总结《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在1993 年12 月24 日召开的东山县中学语文教学教改研讨会上宣读、交流,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对这一实验的关注。1995 年 8 月,我被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吸收为成员,工作关系调入东山一中。
这年10 月,我主持成立了东山一中“学习、借鉴魏书生教改经验”课题组。在给学校教研室的《关于建立“魏书生教改经验”试验课题的申请报告》中,我这样呈现我的研究思路:
1、课题:“魏书生教改经验”试验;
2、小组成员:孙明顺、林桂珍、孙进武、戴东鹰;
3、教改试验的核心:民主和科学;
4、试验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二)使参与试验的教师在魏书生经验等进步、高效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学生语文的基本素质。
在教育、教学思想上来一次革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养成高瞻远瞩的教育战略眼光。
从此,我的教研教改之路由从个人自发的单干尝试转向小组有组织的课题实验,实验的力量和阵势也变得壮大起来,语文教学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1998 年中考,我校语文科的及格率为全县平均水平的1.45倍,平均分比全县平均水平多11.7分,优秀率为全县平均水平的2.39 倍,本人执教的两个班的平均优秀率为全县平均水平的3.33 倍。
1999 年3 月6 日,东山县“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我被定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这样,我的教改小组加入了校改大军的行列;从此,我的教研教改之路就与县初中语文课题实验汇合在一起了。
自古没有天才,更没有天生的大教育家。我坚信,学习和借鉴可以让我们迅速走上教改的快车道。1999 年10 月14 日至10 月22 日,受学校指派,我作为县考察学习小组的一员赴武汉参加全国 “迈向 21 世纪语文教改实验演示报告会”,而后又赴宜昌市实地考察“课内外衔接”课题实验的几个基地。此行一共考察宜昌三中等学校五所,听取朱绍禹、余蕾、余映潮等新老专家的报告,还观摩了程红兵、郭锋等年青教师的演示课。匆匆九日,行程两千多公里,虽风尘仆仆,还经受了长江边的冷风阴雨,却个个心头火热。所到之处,课堂上民主气氛浓烈,学生主体性强,情绪活跃,信手拈来的诗句、短文,脱口而出,不时喷发出创造性思维碰撞的火花,“内引——外联——对比”的教学形式,阅览课、收视课、社团站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等等,生机勃勃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其中,宜昌三中的郭锋老师的《生命的意义》一课,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中我领悟到,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善于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循循善诱而又不简单地代替学生的思考,既针对课程设计教学,又善于调出学生的经历、阅历等生活储备,既尽可能地让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自己作出解答,又适时、适当地作些补充、总结,充分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课堂在形式上生动活泼,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一改沉闷压抑的局面;教师因势利导,轻松自如,少见声嘶力竭的场合。
2001 年3 月18日,“课内外衔接语文教改实验课题”的创立人宜昌市的余蕾老师围绕他所倡导的“育人要有新观念,教学要有新格局,考试要有新思路”的教改理念,为全县140 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我上的“课外阅读课”也得到了余蕾老师的赞扬。我的教改经验总结《走进教学改革的春天》入选东山县第四次教研教改工作会《论文汇编》,个人被评为县教研教改积极分子。
正是多年来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学习、体悟和借鉴,对“课内外衔接”教学经验的认真实践,我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迅速成长起来,并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新课程改革。
2003 年10 月15 日下午第三节课时间,在我校八年级年段会上,大家正在对我在星期一上的一节跨学科校本教研公开课进行评议。我上的是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一课《小石潭记》的第一课时(全文计划用两课时上完),学生事先不知道上公开课的事,也不知道今天上哪一篇课文。整节课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一、以让学生猜测本单元的文体导入新课。
二、简介柳宗元的生平及唐宋八大散文家。
三、让学生速读全文,找出生字。(读后疏通)
四、生自己朗读全文两遍。
五、齐读一遍。
六、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自己把全文理解一遍。
七、生交流探讨自读理解过程遇到的问题。
八、以段落为序,师生共同探讨尚未解决的问题。
九、生自己朗读课文,作背诵准备。
十、下课前让学生单个试背课文。(该课时班上的朱福生同学主动作了试背,不是很流利,但基本上背了出来,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十一、布置作业——做默写准备。曾教过语文课的段长陈燕老师说:“孙老师这节语文上得太轻松了,主要的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突显了出来,学生的参与面也比较广。„„只是担心一些地方教师没有讲到,学生能不能都掌握好。”
教地理科的徐红娥老师说:“孙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上得很成功,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首先是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整节课主要都是学生在学,学生在交流,学生在提问,学生在回答,教师只是在必要的地方或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如疏通生字时,等学生提完了问题之后,孙老师补充指出‘青树翠蔓’的‘蔓’字和‘悄怆幽邃’的‘悄’字的读音;在师生共同释疑时,第一自然段提完问题之后,他先主动发问而后补充解释了‘为岩’的‘岩’字的意思。这个字看似平常,但如果没有孙老师点出,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它是‘岩石突起而成的山峰’的意思。孙老师还进一步解释,在文中应理解为‘像山峰状的石头’。其次是上课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合作探究。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时气氛浓烈,参与面广。第三,师生间、生生间的双向互动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正确信息的反馈丰富及时。”
在最后,我的发言是:“很高兴大家对这节课作了充分的肯定。在这里,我很想说的一点是,大家刚才都说这节课的上法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因为多年来,我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想,这也正是新课程的一种追求。”
十来年的教研教改,我从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到“课内外衔接”一步步走来,我和许多同伴就很自然地走进了新课程,一点儿也不会感到突然,更不会感到不适应。所以,我认为,新课程绝不是什么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它应该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完善起来并提升到理念高度的课程体系,它里面有继承,它当然更需要创新。
新课程把我融进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各种各样的烦琐工作让人倍感艰辛,但我不后悔,我的内心异常欣慰,因为这一场教改大潮证实了我十几年前所选择的道路没有错,因为这一场教育改革大潮的成功将把我们的民族带入一个抛弃陈规陋习拥有空前的创造力的时期。
虽然教研教改的路上依然布满荆棘,但我们有很多引路人,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同伴,我们也将拥有越来越好的条件,所以,我必须更奋力地前行。
第四篇:我的作文教改之路
《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是习作,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但是实际教学中作文仍然是学生最大的拦路虎,相当数量的学生提起作文还是无从下笔,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因为教师人为地加大了作文的难度,要求学生写出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都有一定水平的文章,恨不得篇篇都达到发表的标准,所以要求一高再高,远远超出了一般学生的习作水平,结果成了拔苗助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厌倦心理。二是因为学生虽然也接触了实际生活,参加了某些活动,但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较弱,思维能力不强,故语言组织能力不高,形成了“茶壶里煮饺子”的局面,如果老师再引导不够,久而久之,学生强烈的表达欲就会经过一次次受挫之后沉寂下来,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针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这些表现,我从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两方面进行了小学生作文“加强听说、强化读写、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实验,已取得了初步效果,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加强听说训练,作文提前起步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育学教授唐纳德·格雷夫斯,长期致力于小学作文教育的实验研究,被人们称为献身于写作教学的“十字军战士”。他提出了“写作先于阅读”的观点。他认为儿童不是先学会了阅读再学会写作,而是恰恰相反,先学写作,再学阅读。他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文章比作密码,把写文章比作编密码,把读文章比作破密码。对儿童来说,文章是一种有魔力的密码,他们很想学会这种密码。而在孩子们看来,编密码远比破密码容易。所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甚至在学前班时就有这种编“密码”的能力和爱好,其表现就是喜欢在墙壁上、人行道上、水泥板上等地方画各种符号,这实际上就是孩子们的一种自我表白。因此,要重视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早期培养,在他们还没有学会阅读以前,老师就应重视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组织写作活动,促进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一、二年级加强听说训练,作文提前起步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小学生入校第一天起,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听说能力。每周都安排有听说主题,每天都有一日一说。如入学教育听说训练分为《自我介绍》、《参观校园》、《我的老师》、《我的同桌》等,这样,学生每天都有新话题,渐渐养成了喜爱说话、注意观察的好习惯。等拼音学完,再让学生把说话内容记下来,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写拼音日记了。
对于学生说话的起点,我要求较高,开始说话就要求说完整的句子。如一则《自我介绍》:我叫赵原,今年六岁半。我从无棣县实验幼儿园来。希望大家和我做朋友。等学了课文,则充分凭借课文训练。把每篇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排成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结合课堂教学,创设语言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训练语言、锻炼思维的主要途径。如凭借课文,抓重点句式的训练;重点段落的训练;课文插图的训练等。这样,一课一练,课课有得,书上的范句,老师的例句,同学的好句,课外阅读中的佳句,都在学生的头脑中融汇贯通,一有需要,呼之即出。
另外开设听说训练课,每周一节,进行听说专项训练。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如利用电教媒体等直观形象手段,以其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或创设情境,让学生自演自说,积极参与。训练形式上灵活多样,有时看图编故事;有时给出故事的头和尾,让学生想象中间的内容;有时听音响编故事。让学生在音乐和童话的世界中畅游、联想,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看、说、想、写,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强化读写结合,科学有序训练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揭示了读与写的实质,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读写结合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注重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习惯,强化读写结合,进行科学有序训练。
1.读写同步,以读促写,写中促读。
进入三年级后,我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教会“四步读书法”,即“初读,扫清字词障碍;细读,理清作者思路;精读,品析重点词句;诵读,融汇贯通应用。”同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全册教材的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课。“段”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训练重点,主要进行八种基本段式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每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如教学《晨读》一课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初读,知道本段有几句话。再让学生细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能
第五篇:生本教育
请各位成员根据自己情况安排好计划,逐步实施。
本学期课题组主要工作是为下学期生本教学全面铺开做好准备。准备工作包括:研究学习搜集生本教育书籍文章,掌握并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并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记录,不定期针对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或某个专题(如:生本与教材处理、生本的组织教学等)进行研讨(主要以网上论坛、博客等形式)。对教材进行改编,便于生本教学的进行。调查学生情况、自觉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应用生本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观察记录学生的生成、反应,为下学期深入研究取得初步经验。搭建沟通平台(以网络为主),便于研讨交流。
每月研究工作安排:
2010年 4月
1搭建沟通平台(以网络为主),便于研讨交流。教育大发现社区教研环境参考方案Gmail+Googlegroups(Google网络论坛)+wiki+好看簿
对以上四个平台进行分工管理,欢迎课题组成员毛遂自荐。进行生本理论、理念的研究学习,以自学为主,针对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或某个专题进行研讨(暂定题目A 如何组织合作学习B 如何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对学生外语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已经挂在shengbenjiaoyu@gmail.com邮箱里
2010年5月--6月逐步在教学中渗透生本元素(小组合作、教材内容等)并做出观察、反思记录。2 探讨如何利用生本理念进行复习(特别是目前担任毕业班的教师)。
2010年7-8月继续学习生本理论。
2重点研讨如何改编教材,以适应下学期的生本教育的全面实施。再次期间,要完善沟通学习的平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2010年9月 正是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