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食堂中秋赠送自制月饼的情况报告
关于餐厅中秋赠送自制月饼的情况报告
为了营造中秋氛围,提高员工用餐满意度,餐厅在中秋前最后一个工作日(9月5日)中午为就餐的员工免费发放自制月饼一块,活动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 细心准备
物业公司相关领导前期对赠送月饼的时间、数量及发放形式进行了严格商确;
制作了中秋海报大力宣传,渲柒氛围,提升员工就餐欲望。
二.精心制作
1.制做时间:9月1日至9月4日
2.发放时间:9月5日中午
3.种类:五仁,枣仁,草莓,豆沙,蛋黄,莲蓉
4.数量:420块
3. 巧心赠送
对于每位前来餐厅就餐的员工,在结帐时刷卡人员都要送上一句中秋快乐的节日祝福,同步送出中秋月饼一个。
4. 用心总结
9月5日当天中午来餐厅就餐人员375人次,发放月饼390块。
对于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很多移动员工感到意外,纷纷向我们表示感谢,而且不同口味大大提高了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有些员工表示冲这事也要当餐厅的铁杆粉丝。
第二篇:自制月饼 活动
“双节共佳时,喜迎十九大”
——化成小学“自制月饼,品味中秋”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在十九大来临之际,恰逢国庆节、中秋节两个节日为契机,以“双节共佳时,喜迎十九大”为主题,使“我们的节日”深入人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中秋,感受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和祝福团圆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活动时间:9月29日
三、活动程序:(一)情境导入
音乐《花好月圆》,营造中秋的氛围。展示圆月的画面,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月亮圆又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我们中国的习俗在“团圆节”这天,和家团聚,共度佳节。
(二)、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对于中秋节的传说也是各种各样,你们想了解吗?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中秋传说——嫦娥奔月
(三)、寻访月亮文化节
我们宜春被称为“月亮之都”,相传是嫦娥的故乡,和月亮有着很深的渊源,让我们一起跟随XXX的声音,寻访我们特有的“月亮文化”。
(四)、小小歌谣传情意(五?班)
利用音乐课学唱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激发学生怀念红军爷爷的情感,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知道老人曾为我们祖国,为我们大家,为自己的家里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的苦。
(五)“月”字大变身、猜灯谜
我们的校园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地方——“文字广场”,地面上刻写了很多偏旁部首,也请你想想“月”字旁的有哪些字呢? 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这天会有灯会,其中一项就是猜灯谜。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得月楼前先得月。猜一字(棚)重逢。猜一字(观)(给写得好、猜对的学生发一样小奖品,如中秋贺卡。)
(六)情满中秋诗书画
1、八月十五是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就会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天把这份思念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会让我们想起很多思乡、思念家人的诗句。
出示图片,我们来看这幅画,同学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李白的《静夜思》)请两位学生对李白的诗进行再现,体会一下李白中秋之夜时的心情。(两位学生表演、展示)然后再请学生自己说说有关的诗句。
让我们欣赏XXX和XXXX给大家带来的《但愿人长久》。
2、学生作品欣赏(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由学生自己讲解自己手抄报或绘画作品的意思。同时也送出祝福。。
(七)、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那我们用什么来代表过中秋呢?
1、“自制月饼,品味中秋”
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在学校食堂,由专业人员教授学生制作月饼的方法,让他们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了解中秋文化。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也可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图案。
(八)、让我们代着对家人的思念,一起来品月饼吧。
师:我们不光要送出月饼,还要送出我们的祝福,送出我们的亲情,在赠月饼时,要对对方说一句祝福的话并做一个令人感到亲热的动作。(请同学个别送月饼,在送月饼的同时送出自己祝福的语言。)现在我们可以下位子去向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人送去自己中秋的祝福,拥抱他,并对他说一句祝福的话。
最后祝愿老师同学们国庆节快乐、也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庆中秋主题活动—自制月饼
幼儿园大班庆中秋主题活动—自制月饼
活动目标:知道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尝试在面团上用模具印花的方法表达月饼的花纹、图案。
活动准备:面粉、月饼模具、帽子,桌布 口罩 音乐 活动过程:
一、中秋到,道中秋
你知道中国特有的节日吗?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敬老节、中秋节的由来和有关传说和习俗 “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吃月饼、赏月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看月饼,说月饼
说说月饼的不同 形状不同--一般多见是圆形,还有方形,心形等等 花纹不同--月饼上都有花纹,有的是图案,有的还有文字 馅儿不同--豆沙、玫瑰、鲜肉?? 制作方法不同(制作材料不同)--冰激凌、冰皮、广式、苏式?
三、做月饼
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月饼
老师示范:先取适量的面团,在手中搓圆。用模具轻轻一压,保持月饼表面光滑。取出塑料小刀,在月饼上刻上花纹。
四、自由结伴选择材料制作
观察幼儿制作情况,适时、适宜给予提示、示范等帮助。(播放音乐)
五、介绍、展示自制的月饼。
六、活动延伸:
把做好的月饼拿到食堂蒸熟,让孩子们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
第四篇:中秋夜谈——月饼史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适逢中秋佳节,在这月朗风清的夜晚,能够聆听知识的良心,效法的源泉,文盲的导师,萝莉的救星每月例行的文化讲谈,那是何等的性福,汝等阅读之前记得要沐浴焚香,对月膜拜,心中祈愿维尼千岁绵长,永远健康。
维尼讲学向来遵循逻辑的推引。先说中秋节起源,早期是国立农业祭祀,为秋季丰收祈福,逐步延展到民间,又衍生出家族团圆的深意。点解,和女性权利构建有关。中古以前蒙昧未开,黑木耳横行,走婚,淫奔之风浑浊不堪。子不知父,妻不从夫,唐朝尤甚。直到宋代,随着文化发展,经济繁荣,仓廪足而知礼节,解决问题才有了办法与底气。
当时按照旧例,秋收之后,女方可以归宁省亲(也就是在农闲后回娘家)。通常这个时间段,就是黑木耳墙外盛开的高发期。所以为了规范妇德,民间社会有了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女方在秋收后归宁,必得在中秋节前返回夫家。这相当于一个双向选择,因为中秋也是本家续宗谱的日子,回来的,可以正名,上谱牒,从此就是某某氏,成为家族正式一员,获得家族财产使用,继承等等权利,不回来的,自然就FIRE了。说穿了就是职业家庭妇女签正式劳动保障合同的日子。此外还有更多衍生意义,例如这天讲究吃各类瓜果,桂花糕等等,这隐喻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就是为夫家开支散叶,早生贵子。
再说月饼来历,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月饼本是一种舶来的馅饼类食物。而饼食,果脯等等都出自西域(因为西域盛产各色时鲜瓜果,也有烘焙面饼的传统),这和当地天气以及地热资源有关。而汉地没有这样的先天气候地理条件。且本土制糖业比较单一(只限于蔗糖,蜂蜜的初级加工)。所以这些得来不易的异域美食自汉唐以来一直身价昂贵。基本只在宫廷或是大型祭礼中出现,象征着等级与尊严。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月饼自然也成为民间艳羡追捧的对象,大家把珍贵的月饼作为中秋祭祖的主要祭品,体现对祖先的尊重。
月饼在唐朝还属于高端奢侈品,到了宋朝则走入寻常人家,为什么,因为两宋富裕繁荣远超汉唐。汉唐武功盛极一时,又是传说中的丝绸之路,又是传说中的天可汗云云。而宋朝疆域到河西就到头了,西域丝路则是神话故事了。可为什么偏就是这个被后世清客文人瞧不起,耍大刀片的本事都没有的鼻涕宋,却能缔造出那么辉煌的社会文化经济物质文明。因为重商,世野广阔,以海运商贸立国。又为什么世界史上,海洋立国都NB,大陆帝国全2B呢。关键在于税制。
举个例子,走丝绸之路,除了风沙,马贼这些意外因素,一个绿洲,就是一个卡子,一路行来处处收费站,一趟买卖,贸易成本居高不下,成本高,风险大,在商言商,那么商人于是也没多少动力维系开拓丝路贸易线。海运就不同,虽也有意外因素例如风暴,海盗,这和陆路风险相当,但航运本身物流运转速度更快,而且最重要的是只在起始港口纳税即可,免去了陆路沿途厘卡式重复盘剥,在成本核算上,那比传统陆运,完全是天上地下的差别了。有利益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交易,有交易才有富裕。所以在宋朝,中外贸易鼎盛,市场上什么样的商品都有,价格也都很便宜公道,普通百姓也能消费的起,月饼走入寻常百姓家,才成为可能。
行文至此,维尼也明白,文盲进小熊的帖子,百分之百不是为了聆听古代文化经济发展史之类阳春白雪学术问题。无非想听传统段子而已。正文到此告一段落,以下部分算维尼送的。
关于中秋月饼最有名的一则传言,自然非元末红巾大起义的段子莫属了。有说是朱元璋,刘伯温发明在月饼中夹带纸条鼓动民心,反元抗蒙,也有说是张士诚的原创。谁发明的其实不重要,关键是了解其中的技术细节。为什么是中秋这天,这才是重点。首先是己方,中秋是传统大节,有迎神庙会,舞龙烧塔,各色民间大型活动,耳语传播,人潮效应在此时能发挥最大文宣效用,这就有了潜在人员准备,其次这是在秋收之后,新粮入仓之时,歌里也这么唱“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这实际意味着有了未来军粮的保证。而在敌方,蒙古人有例行秋季移帐风俗。上至皇室,每年四月要迁往上都(哈拉和林)避暑,一直到中秋以后再回到大都(燕京)。通例下到各地蒙古军帐也都在此前后移防。综上,己方此刻有人有粮,对方却在换防。此消彼长,局部优势凸显,机会就出现了。
这个段子不光是在中国流通,明朝中叶又由国内传到海外,先是澳门,再由葡萄牙传教士传到葡属果阿,在南亚次大陆播散开来。尤其是在当地的穆斯林群体中酝酿发酵。因为自英国殖民开港以来,原本占统治地位的莫卧儿穆斯林被不断打压,阿三也反攻倒算,仗着英国人的包庇纵容骑到穆民的头上。这就有了传说发芽开花的空间。到十九世纪,穆斯林毛拉,艾哈迈德沙借鉴了这个传说。在宣传鼓动中倡导了传送“恰帕提”联络法。恰帕提是穆斯林经常食用的烤薄饼。薄饼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村长先将六个薄饼中的一个吃一小块,然后将余下的薄饼给村里的其他人吃,最后再制作六个同样的薄饼,以表明村人参加圣战决心。这些普通而又神秘的薄饼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传遍次大陆,将火种撒遍大地。并最终引爆圣战。
从东土明教,到南亚伊斯兰教,传说远未结束,当时在南亚与马尼拉之间有海上
奴隶贸易线,有位印巴奇女子被从德里贩往南洋,后又从马尼拉运往新西班牙。最终到达墨西哥普埃普拉,日后她成为当地有名的修女。卡塔丽娜嬷嬷从家乡带来了一身通灵显圣的本事,把当地老墨唬得一愣一愣。在她传教布道手段里,墨西哥薄饼里惊现纸条之类都是传统的保留节目。这个传统一直都在当地流播,到了墨西哥独立运动期间,当地的安东尼奥神父把这个东方节目演绎得炉火纯青,教堂礼拜弥撒用的圣餐饼里都有玄机,号召信徒们起来捍卫天主教会,对抗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七世(波旁王室是罗马教廷的老对头)。
月饼传说的流布,不光有外国教会传播路径,还跟随华侨走遍四方,例如明末,郑成功也依托博饼发展天地会,日后随着华工,洪门,进军海外餐饮业,海外中餐馆
大都有幸运饼这个环节,杨基佬咬开一看,是欢迎惠顾,洪门兄弟则是反清复明。而且这个传说还会出口转内销。清末又传回国内,每逢中秋月明,大清朝廷就会坐立不安。例如辛亥年的湖广总督瑞澂,当时汉口三镇已然流言漫天,说革命党定在中秋节起事,瑞总督也尽了自己的责任,把防范警戒等级提到最高级别。不许汉上报馆刊载与月饼传说有关的一切新闻,并且宣布中秋节新军不许例行中秋放假,已然做到这个份上,可还是挡不住三天之后的一声枪响。为什么呢,参见今日的菲姐与亚鹏。这正是,江山不保险,爱情难保鲜,缘尽止于此,此事古难全。以下欣赏天后名曲,听其曲,观其事,抚今追昔,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真是欢乐的紧。
这段不明白
罗马教廷和北欧更正教打,和东面东正教打,和巴尔干奥斯曼打,和英国教会打也就剩西班牙和波兰是铁杆天主教粉丝了吧,怎么又会不和呢?
************************************************
西班牙确实是天主教铁杆,但是与罗马的关系还有另外一层,那就是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早年,西班牙处于巅峰时代,曾经客大欺店,把罗马教廷视为傀儡,自己以天主教世界的齐桓晋文自居,东征西讨,建立霸业,罗马的老教皇也无可奈何,一方面需要西班牙卫正克邪,所以对西班牙多方笼络,甚至不惜同意西班牙国王的保教权,也就是在西班牙领地,比如南美一带,凡是任命主教,必须得到西班牙国王的推荐,也就是实质任命权在西班牙国王.到了后来,西班牙衰败,教廷又逐步图谋收回南美教会的控制权,当然也就与西班牙国王明争暗斗,关系自然不会好.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波旁王室统治西班牙,这就给了所有反对西班牙国王的土生白人们一个天赐理由,那就是波旁王室不是虔诚信徒,波旁王室的祖先亨利四世早年是新教徒,后来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被迫改信了天主教,一旦离开天主教控制区,回到了内战中的新教控制区,马上脱离天主教,后来他带兵包围巴黎,为了当上法国国王,竟然说为了巴黎,值得做场弥撒,于是又改信了天主教.这种朝三暮四,为了利益改变信仰的人,配得上大家效忠吗?
第五篇:美文:中秋话月饼
说起中秋,怎么能不提起月饼,关于月饼,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美文:中秋话月饼,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中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曾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月饼,作为一种团圆的象征,如一种文化符号,早已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的花样越来越多,但最让我怀念的,还是小时候的妈妈做的土月饼。
过了立秋,天气一转凉,妈妈和村里的婶婶大娘们就开始为做月饼忙活起来了。几家关系好的妇女聚在一起,支灶、劈柴、淘晒粮食、三三两两地拉着架子车到附近的磨坊机面、相约着挎着篮子赶好几个集,才能把做月饼的材料备齐。在秋天明亮的阳光下,在夏粮丰收的季节里,做这一切的时候,似乎每个人都那么快活,院子里、压水井边,到处都飘荡着妇女们欢快的笑声。孩子们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小孩子跟在大孩子后头,嬉戏打闹,热闹非凡。在我们一遍遍的催促声下,在妈妈一次次快了快了的回答声中,终于,做月饼的师傅来了。杀鸡、炒菜、烧稀饭、烙烙馍,几家人一起做饭、管饭。隔壁婶婶的土豆丝切的好快、好细呀,叮叮咣咣,边聊天边切菜,看都不看,一会就切一大盆,手都不会切到。奶奶又烧凹子,又翻馍,一个人不慌不忙,偶尔冲旁边跟我们一起踢毽子的大堂姐喊一声“美侠,来跟奶奶学翻馍。”堂姐正玩得高兴,才不理会奶奶的招呼呢。“我这么大的时候,洗衣、做饭、割麦、磨面,没有不会做的。现在不学,以后到了婆家,烙不好馍,婆婆照头就是一竹坯,哭都不敢哭……”奶奶又开始唠她的山海经了。这常让我感到纳闷,正在翻馍的竹坯,直接打到头上,不是很不卫生吗?再看看满头银发、裹着小脚,走路都颤微微地祖奶奶,那么慈祥,年轻时会拿竹坯敲奶奶的头吗?好多次我背着爸爸偷问祖奶奶,她都笑而不答。酒足饭饱,师傅心满意足地打着饱嗝,指挥着开始做月饼了……但具体怎么做,到现在我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在月饼上锅前,奶奶在每个月饼上面点上圆圆的几个红点的郑重表情和第一锅月饼出笼时,小伙伴们一哄而上,一抢而空的欢快气氛。那时候,家家都要做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月饼,所以这种情形会持续好几天。
做完月饼,中秋节就越来越近了,大路上、村头边,明显人多了起来,乡村热闹起来,该走亲戚了!走亲戚时,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妈妈从街上买来一种方方的包点心的黄灰色的纸,还有印着双喜的鲜艳的红帖,用纸做成的细细的绳子。爸爸把四个月饼两两一起叠放在黄灰色的纸上,码放整齐,一折一翻,放上红色喜帖,用那种细细的绳旌一扎,一包包漂亮的月饼就出来了。装好月饼,换上好看的衣服,妈妈带着我和弟弟,挎起装着月饼的篮子或提包,就开始走亲戚了。远一点的,需乘票车(汽车)去的更有趣,兴奋地坐在车上,夸张地随汽车的颠簸上下起伏,恨不得路程远些,再远些。就这样,贺着丰收,带着祝福,人们嘴里尝着香甜,心里装着亲情,奔波在路上,一年又一年,乐此不疲。
现在,祖奶奶、奶奶早已离我们而去,超市里月饼花色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妈妈也不再张罗着做月饼了。吃着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包装精美的月饼,出门时客气的冲防盗门里走出的邻居点点头,礼貌寒喧,转身过后,我却更加怀念起小时候那一缕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