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吐鲁番地区十六年“科技之冬”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吐鲁番地区十六年“科技之冬”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新疆吐鲁番地区科学技术协会 刘国旭
吐鲁番地区“科技之冬”活动已经走过十六年的历程了。十六年来,吐鲁番地区科协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把“科技之冬”活动作为实施“科技兴吐”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紧围绕农业的增产、增效,广大农牧民的增收这个中心开展了各种形式和不同类型的科普宣传、科技培训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学习、接受、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了农牧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意识,达到了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目的,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我地区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十六年“科技之冬”活动的基本状况。
吐鲁番地区从1989年开始开展“科技之冬”活动,至今已开展了十六届。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遍及地区所有乡镇,深入到农村牧区的千家万户;活动扎实有效,针对性强,覆盖面广、效果明显。全地区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1700多期,累计培训各族农牧民107.9万人次(其中培训基层干部党员15.7万人次);评定各类农民技术员3160人;在广大农村开展科技下乡近390余次,放映科技录像6800余场次,编发辑、放各种科技宣传资料90余万份。
在逐年高涨的“科技之冬”活动的有力推动下,吐鲁番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吐鲁番地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6.37亿元,是1990年4.59亿元的3.57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9元,分别比1990年的858元和2000年的2355元增加了2.64倍和0.32倍,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达到了40%以上。如今,“科技之冬”活动已成为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成为我地区一项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成效显著的农村科普“品牌”工程。
十六年的实践证明:“科技之冬”活动对提高各族农牧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在县、乡一级党委政府,“科技之冬”活动已是整个冬季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它适应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热切欢迎,得到了地委、行署的充分肯定。其活动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培训内容与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效果之显著,是任何部门行为的科普活动所无法相比的。
二、开展“科技之冬”活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六年来,各级科协组织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扬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精神,协同各有关部门,通过开展“科技之冬”活动,为实施“科教兴吐”、“科教兴农”战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科普网络和阵地不断发展完善,并形成了一支热心科普事业的科普工作者队伍。
普及科学技术,必须要有科技体系作支撑。十六年来,通过“科技之冬”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地区26个乡镇都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建立了科普协会,配备了专兼职干部,有200多名科技副村长。在基层科普协会的基础上,又组建了200多个科普中心小组,600多个科普活动小组和67个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并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组建了葡萄、甜瓜、林果、蔬菜、养殖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有科普示范乡(镇)16个,科普示范村142个,科普示范户1852户,建立“六有”乡镇农民技术学校27所,逐步形成了地、县、乡、村四级科普网络,把农村科普工作引向深入。
在网络和阵地不断发展的同时,一大批科技人员投身科普活动中,各级科协及所属组织,相关各部门、科研院校的广大科技人员义不容辞的参加“科技之冬”活动。编教材、上讲台、下基层、到农产,把知识传授给农牧民,把致富的钥匙送给农牧民。经过十几年生产实践,科普网络、阵地、队伍的形成,为地区的科学普及推广、科技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进一步发展科普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农民技术人才,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十六年来,吐鲁番地区通过“科技之冬”活动培养和造就了四支队伍。一支是掌握1~2门生产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的劳动者队伍:一支是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一支是带领农牧民群众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勇于创先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支是敢于闯市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经过多年扎实有效的科普宣传、技术培训,使我地区广大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科技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非文盲率达到99%,农牧民从被动接受科技变为主动接受科技,在全地区形成了学科技、用科技、爱科技的良好氛围。大多数农牧民已成为新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型劳动者,成为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目前,我地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农作物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5%以上,畜禽良种普及率达到96%以上。农村中出现了“三多”,即:种、养、加专业户多,科普示范户多,农民技术员多。示范乡镇的科普示范村达80%,全地区各种科普示范户达1852户,每个村有农民技术员10名左右,基本上达到了每户有1~2个科技明白人。
在历届“科技之冬”活动中,各地科协都将农民技术员的培训作为重点,促进了农民技术队伍的提高和辐射作用的发挥。截止目前,全地区已累计评定各类农民技术员3160人,其中农民技师5人。尤其是近两年,地区《关于建立农民技术员队伍的决定》和吐地农培办[2004]1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仅2004年,全地区通过各种方式评定了农民技术员1642名。此外,地区教育部门也大力抓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累计培训农牧民9949名,并颁发了农村初等技术证书。
通过几年的“科技之冬”技术培训和生产现场培训,培育出了一大批乡土科技人才、科技带头人和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科技致富户和农民企业家。如:鄯善县连木沁汉墩葡萄大王斯马义•库尔班,栽植葡萄200亩,年产值100万元;葡萄高产种植户肉孜•尼牙孜创造亩产值达12000元;鲁克沁镇甜瓜大户贾中华,种植甜瓜面积600亩,年产瓜900吨,收入150万元。托克逊县博斯坦乡植棉大户孟宪金,累计向国家交售900余担皮棉;花园村养牛户阿不都拉每年向市场提供牛肉6吨多,养羊能手阿不力孜,年育肥羊一万多只。吐鲁番市亚尔乡奶牛专业户白克力,年产鲜奶18吨;还有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专业户,如连木沁镇艾尼娃、买合木提、斯马义等。他们带头学科学、用科学、摆脱了传统的思想束缚,冲破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走上了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商品率、高效益的企业经营路子,对加快我地区农民奔小康进程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促进了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地区农牧业增产丰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六年来,吐鲁番地区先后普及、推广了各类种植业、养殖业、园林、农田水利、葡萄栽培、甜瓜优质高产、设施农业栽培等实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使科学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加快了农牧业增产丰收的步伐。
通过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对两早配套高产攻关的开发、丰收计划和吨粮田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粮食连续稳产高产。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葡萄高产栽培、设施农业栽培等方面,各类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农民的连续丰收创造了条件。棉花生产使用地膜技术配套措施,使地区皮棉由1990年的74公斤提高到1997年的92公斤。托克逊县由于实施棉花双百斤工程高产技术开发普及应用,使棉花生产水平有了新的突破,1996年即实现了单产皮棉百公斤目标;鄯善县双膜瓜栽培技术普及应用,使甜瓜产量由1990年的4.4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0.25万吨;青贮饲料、秸杆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快了畜牧业的发展:日光温室、节能温室的推广应用,使地膜蔬菜有了大的发展,设施农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种植了大批反季节蔬菜,改变了以往冬春季吃菜难的问题,而且使乌鲁木齐市场蔬菜供应紧张得以缓解;5万余亩低产劣质老果园、葡萄园得到改造更新,大批高产优质果园脱颖而出,产量高、质量好的果品,如葡萄大堤子、新葡1号、全球红、无核马奶子、红枣、梨、杏、薄皮核桃、石榴等出现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农业节水灌溉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在生产中发挥作用。通过实施素质工程,众多的常规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使农牧业生产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这些成绩充分显示了吐鲁番地区农业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科技之冬”活动,使农牧民群众迅速掌握各种种植、养殖新技术,使我地区农牧业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1990年至2003年的十几年间,我地区粮食单产由223公斤提高281公斤,比1990年增产26%:棉花单产从74公斤提高92公斤,比1990年增产24%;葡萄总产由14.79万吨增长到50.45万吨,平均单产由886公斤提高到2500公斤,总产和单产分别是1990年的3.4倍和2.8倍;甜瓜产量10.25万吨,平均单产1667公斤,总产和单产分别是1990年2.4倍和1.17倍;地区农业总产值由4.59亿元增长到16.37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858元提高到3119元;牲畜2003年末存栏108.83万头(只),育肥牛羊235万头(只),育肥户达11559户。学科技、用科技确保了农牧业增产增收。
其中:通过普及葡萄栽培技术以及反季节葡萄试种成功,地区葡萄平均亩产量由原来不到1吨增加到现在的2.5吨,亩收入从几百元增长到3~4千元。2003年,吐鲁番葡萄总产值达到6.4亿元,是1990年1.12亿元的5.7倍。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占全国葡萄种植面积的16%,是全国第一大葡萄集中产区。年总产葡萄50万吨,占新疆葡萄总产量的60%。鲜食葡萄销售量每年10万吨,年产葡萄干8万吨左右,占全国葡萄干总产的80%,是世界绿色葡萄干的主要产地。现在吐鲁番葡萄产业总产值占吐鲁番地区农业总产值的51%,葡萄种植业已发展成为吐鲁番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占农民年人均收入的60%以上。吐鲁番近几年每年用于商品流通的鲜葡萄可达12万吨,葡萄干8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亿多元,极大增强了其在国内外市场的品牌竞争力。
此外,托克逊县通过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的普及,已从1996年的几亩试验地推广发展到上千亩,平均亩收入达7500元,比一般农作物的平均收入高出近十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同时,还建立了示范基地,解决了50余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五)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又是搞好培训工作的组织保证。抓党的建设必须狠抓实用技术培训,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抓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中组部与中国科协的部署,地委组织部、地区科协联手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推进,在每年一度的“科技之冬”活动安排意见和素质工程建设中都将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作为具体任务加以安排,并于2002年下发了《吐鲁番地区2003~2005年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规划》。通过“科技之冬”活动开展培训,绝大多数的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都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培训面达90%以上。显著提高了农牧民党员、基层干部的科技素质和科技致富的本领,逐步形成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够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共同致富的基层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
(六)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兴起,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创建的又一新生事物,是以科技以纽带,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农业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发展生产、共同致富为目的的由农牧民自愿参加的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已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产发展的新生力量。截止2004年底,全地区共有养殖、蔬菜等专业农技协会57个,其中新创建13个。共有会员1.5万余户,占农产总数的近17%,涉及农、林、牧、副等13个专业类。
各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行业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一是各协会大力进行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解决了部分协会成员和小户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的实际困难,促使其不断提高种养殖规模和水平。如托克逊县2003年各乡镇养殖协会共为其成员担保养殖贷款3200万元,解决了个别小户饲草种植和棚圈用地等实际问题;又如托克逊县各协会近两年共组织会员培训、参观学习、技术交流等达13904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想方设法帮助农民拓展销售市场,协调解决运输、销售等问题。如托克逊县夏乡蔬菜协会经农业部审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2004年与乌鲁木齐北园春市场签订了30多万元的蔬菜购销合同,解决了农产蔬菜销售难的问题。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养殖协会副会长艾尼马那甫每年与10户会员签订协议,由他提供育肥架子畜,育肥期满后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所获利润按比例现大家共同分享,平均每年销售牛羊近2万只(头)。三是以品牌创效益。鄯善县鲁克沁镇哈密瓜协会从打品牌入手,以会长桑书贤的姓名注册了商标,把讲诚信树形象贯穿于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赢得了客商的信赖,其协会会员生产的哈密瓜非常畅销。四是推动产、供、销一体化,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1993年成立的鄯善县连木沁镇葡萄协会是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目前协会各项管理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实现了技工农贸一体发展,拥有专职工作人员8人,汽车1辆,办公室12间经营服务场所4000余平方米,500多亩实验示范基地。2003年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现场会在协会示范园区召开,自治区北疆经济工作会议在协会示范园区交流学习,协会的发展引来了周边乡镇甚至其他地州人员前来学习葡萄管理和种植技术。还有近几年成立的吐鲁番市三堡乡石榴协会、鄯善县哈密瓜协会、托克逊县养鸡协会等专业农协,都发挥各自特点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且向着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地区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牧民稳定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科技之冬”活动从某种角度来讲是高举科学旗帜,引导教育人民净化社会环境,用科学精神战胜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是反对伪科学的伟大而又神圣的工作。地区在历届活动中,通过组织大规模的科普宣传月、科普宣传周、专家讲座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适时地把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等内容融于科技宣传培训中,大力宣传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开展了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的教育,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了各族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抵御非法宗教活动的能力,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四有新人,净化了社会环境。用农牧民群众的话说,就是普遍出现了“四多四少”,即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多了,愚昧迷信的现象少了;靠科学勤劳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刑事犯罪的少了;儿童上学的多了,中途辍学的少了;婚丧事新办的多了,大操大办守旧的少了。三、十六年“科技之冬”活动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十六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地区在开展“科技之冬”活动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是搞好“科技之冬”活动的根本保证。
“科技之冬”活动是利用冬闲时节农牧民群众容易集中的特点,在全地区开展的以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为宗旨的,以科技知识和适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的,由各级科协牵头组织的大型科普活动,至今已连续进行了16届。十六年来,地委、行署对此项活动始终子以高度关注和重视,把开展“科技之冬”活动作为实施“科教兴吐”、“科教兴农”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层层成立“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常抓不懈。自1989年以来,地区领导每年都要亲自审阅“科技之冬”安排意见,党委、行署两个办公室每年都联合转发地区科协关于开展“科技之冬”活动的安排意见,各级科协组织积极承担“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充分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的作用,积极组织动员科技、教育、组织、农口、群团、新闻宣传部门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技扶贫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使“科技之冬”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而且形势越来越好。目前,我地区已形成主管党政领导牵头组织,科协系统承办运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了“科技之冬”活动的蓬勃开展。
(二)搞好“科技之冬”活动,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科技之冬”活动是科普工作的一部分,我地区始终“以人为本”,确立农牧民为“科技之冬”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点抓好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及后备干部为核心的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把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的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武装广大农民群众,造就一批知识型农民,使他们的素质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适应,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逐步确立了“村村都有示范户、户户都有明白人”及“把农村的能人培训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能人培训成村干部”的思想及培训目标。
各级科协组织紧密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直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把取得实效作为“科技之冬”活动培训的目标,将找准定位(定在当地的主导产业上)、把握定性(定在关键的实用技术上)、明确思路(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内容)作为“科技之冬”活动的生命源泉,因地制宜的安排培训内容和形式,依靠当地科技人员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农牧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由科技人员、致富能手、土专家给农牧民讲授,使农牧民看得懂,听得明。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了从单一办培训班,组织讲师团巡回培训,到各种形式的报告会、讲座、致富能手现身说法,从听讲到观看科技录像、参观考察、知识竞赛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做到了专家讲课与农牧民现场说法相结合、普及型培训与提高型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提高了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科技之冬”活动针对性强,满足了广大衣牧民对科技的渴望,深受各族农牧民的欢迎,促进了科技的转化、普及、应用。
(三)抓好科普网络建设,巩固培训阵地,保证师资、教材、经费的落实,是搞好“科技之冬”活动的重要条件。
旨在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技之冬”活动,是一为社会服务,使各民族受益的社会公益性科普活动,也是科协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重要途径。加强以乡村科普组织为代表的科普网络建设,是开展“科技之冬”活动的群众基础。多年来,各有关单位合作共建“六有”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并配备相应的专兼职教师、摄录像器材、各类挂图科普书籍等,使开展“科技之冬”活动所需的各项硬件措施有了保障。明确了以地区职教中心、农广校、县(市)业务对口部门、乡镇、专业协会为“科技之冬”活动培训主阵地,确保了培训的规模化。地区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不仅按期足额解决了地区级科普经费,近两年还有所增加,仅第十五届我地区就落实“科技之冬”专项经费15.67万元。
(四)必须有一支能吃苦、具有奉献精神的科技工作者队伍,这是保证“科技之冬”活动不断进步的根本。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是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是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坚力量。“科技之冬”活动的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科技和科普工作者,有赖于他们的积极参与和热心支持。正是由于有一批具有吃苦、奉献、敬业精神的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广大农牧民的科技素质才得以提高,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推广应用,农牧区的经济、文化得以全面发展。
(五)注重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保证“科技之冬”活动的效果。
随着农牧民及乡村干部的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信息的不断丰富,农牧民对科技培训的内容和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必须特别注重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经常请有较高水平、有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使农民技术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吐鲁番市亚尔乡克孜力土尔村的艾力克去年为脱贫致富,倾其所有搞了一个蔬菜大棚,由于没有技术赔了本,2004年他利用在职教中心学到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重新开始种植大棚,取得了成功。据村长肉孜•热扎克统计,该村农民用学到的技术种植大棚,一年可以增收3000元。
(六)加大宣传力度,是搞好“科技之冬”活动的基础。
多年来,我地区各级科协和科普工作者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科普期刊、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把科普宣传工作贯穿于每届“科技之冬”活动培训的始终。一方面宣传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宣传了新技术、新成果,交流了先进经验,大力宣传了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促进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风尚的形成。通过宣传,广大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普遍得到了提高,为“科技之冬”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七)做好农村技术及信息需求调查,编印符合当地的农村科普资料,是保证“科技之冬”活动有的放矢的前提。
根据吐鲁番地区实施“以葡萄为主线,以畜牧业、蔬菜瓜果为两翼”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做好农村技术及信息需求调查活动的基础上,地区科协经过汇总、分析,切实掌握了农牧民实用技术需求情况。并根据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现实要求,先后组织有关科技人员编印了:《现代牛羊养殖适用技术读本》、《退耕还林政策与技术模式》、《葡萄农业标准化手册》、《设施农业栽培技术规程汇编》、《设施农业标准》等六套符合当地的农村系列科普资料。此项工作在各地州市属首创。这些资料都及时免费发放到了农牧民手中,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为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由地区农民技术员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编写的《吐鲁番地区设施栽培技术规程汇编》和《设施农业标准》(均为维、汉两种)全地区就发放了12000本,深受广大农民和基层农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目前仍有供不应求的趋势。
近几年,我地区继续把设施农业、葡萄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等技术作为重要培训内容,抓骨干、育大户。同时,各县(市)能紧密围绕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大对各自特色和优势产业实用生产、栽培技术的培训,突出本地的培训重点,确保了“科技之冬”活动有的放矢。二○○六年三月
第二篇:科技之冬活动材料·
新疆党委发文安排部署科技之冬活动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自治区科协关于在全区开展第二十一届“科技之冬”活动的安排意见》(新党办发〔2009〕22号),安排部署自治区第二十一届“科技之冬”活动。意见指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技之冬”活动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我区农村科普工作中一项内容丰富、影响广泛、成效显著的品牌活动。第二十一届“科技之冬”活动以提高科学素质为重点,促进农牧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
意见指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发展和稳定的总体部署,深入开展“科技之冬”活动,要充分发挥科技培训在推进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重要作用。同时,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三爱”、“六好”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牧民牢固树立各民族大团结的思想,自觉维护新疆安定团结,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
意见强调,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普及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开拓农牧业发展新渠道,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要把普及基础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相结合,突出实用技术;把发展传统产业和创建新型产业相结合,突出主导产业;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实际操作能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农村科技培训有机结合,突出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断提升“科技之冬”活动的质量,充分调动各族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展科技培训。按照新疆农业产业调整总体要求,围绕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农村科技培训这个关键,始终盯着农业发展的重点,使农牧民的科技素质逐步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推动外向型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精准农业和绿色农业的水平。
围绕农牧民不断增收的目标,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劳务经济、非农产业的发展开展科技培训。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农牧民树立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转变经营理念和手段,不断增强适应市场、竞争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加强农牧业生产技能培训,大力培养乡土科技人才,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推动一村一品和区域性专业乡镇建设;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培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运用现代传媒工具了解知识和掌握信息的能力。针对土地流转和农民工返乡而形成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结合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以农村基本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特色手工、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的需求,积极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增强农牧民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和空间。
围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大力开展弘扬科学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建设和谐新疆宣教活动。要大力开展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不同人群,针对学校、社区、乡村的各族青少年、社区居民、流动人口、农牧民等,通过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搭建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平台。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宣教活动与学校课程相结合,与校外科技教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各族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充分利用村、社区科普画廊(橱窗)、墙报、文体活动中心等科普基础设施,深入开展以生活常识、社会主义法治、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典型事迹为重点内容的展览、讲座、报告、培训、咨询、影视展映等活动,引导各族信教群众和宗教人士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增强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争做社会主义民族和谐关系的实践者,促进新疆的科学发展和和谐稳定。
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当前形势,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开展“科技之冬”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新疆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把“科技之冬”列入党政工作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之中,保障活动经费,强化督促检查,及时推广经验,搞好典型表彰,为“科技之冬”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要互动融合,整合资源,密切配合,共同实施,建立“科技之冬”活动的长效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级科协组织要积极发挥“三个模范”的作用,做好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发放工作。各级涉农部门要发挥行业优势,结合农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农村科技人才要积极发挥示范带动服务作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进行广泛宣传报道,积极营造舆论氛围。
第三篇:十七届科技之冬培训总结
夹河子乡第十七届“科技之冬”
培训工作总结
2006年,在夹河子乡党委、政府支持下,夹河子乡科委认真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把科技人员培训工作同全乡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素质,积极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大引进技术人才和先进技术,推广科技成果,加大我乡特色农业发展(加工番茄种植、畜牧养殖业、蛋奶禽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为夹河子乡农牧业增效,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一、加大科技人员培训力度:
为了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理论修养,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特制定科技人员培训计划,使此项工作有计划、有安排,确保科技人员培训工作能顺利圆满地完成。
(一)采取走出去培训方式,市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林业局等部门主办的各种学习班,专题讲座,市委党校举办的农业培训班,乡机关举办的科技讲座,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等,共实施外出人员培训120人次,主要培训内容有各种作物的高产攻关,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新技术、新品种、胚胎移植、牛羊育肥等技术,外出参观乌市高新节能温室、蔬菜保鲜等。
(二)召开各种座谈会、现场会。例如: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应用座谈会,无公害蔬菜协会、观光农业旅游座谈会、养殖协会座谈会等,召开春耕春播现场会,无公害蔬菜基地现场会,作物高产攻关现场会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共召开座谈会4次,现场会4次,累计培训人数达400人次,科技人员更新了知识,科技人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二、引进人才,加大科技队伍。
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006引进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共8名,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等,大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主要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牛羊育肥技术等建立科技示范区、示范户,扩大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覆盖面,积极发挥示范典型的辐射作用,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并积极开展技术的试验、示范,加快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科技项目实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引进新品种5项,新技术4项,推广新品种新陆早12号、简化棉,膜下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转光膜、胚胎移植技术等,产生了具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夹河子乡农业结构调整,受到了农民的好评。
三、普及科技知识,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
全乡有耕地1.75万亩,有劳动力3850人。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培训,并把培训工作列入乡党委的重要日程,纳入年终考核,每年年初制定培训计划,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培训的方式对农牧民进行培训,今年全面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采取技术人员入户指导,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建立科技示范户100多人,科技人员的考核权交给农户,增强了技术人员责任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2006年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人数达3500多人,少数民族1000多人次,基层干部320人次,妇女1300人次,投入科技人员17人次,农民技术员2名,共发放“科技简报”12期,宣传资料4500多份,播放科技光盘30场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新品种、新技术介绍、无公害蔬菜的栽培管理技术,膜下滴灌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
今年利用“科技之冬”活动,组织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具有典型的和先进的管理措施进行交流推广,得到很好的效果,目前,我乡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明显增强,引进推广特色蔬菜品种的农户越来越多,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今年引进了豇豆、玉米制种,累计1500亩,2006年农业先进技术覆盖面90%以上,优良品种覆盖面98%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农民文化素质、种植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为保障我乡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得到了预期效果。2006年,棉花的平均单产达到皮棉114.12公斤,玉米平均单产860.2公斤,番茄平均单产5.5吨,引进新技术4项,新品种5项,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夹河子乡科委 2006年11月
第四篇:科技之冬活动的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XXX第XX届“科技之冬” 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做好“培训年”各项工作,完成各项培训任务,进—步增强“科技之冬”活动的实效性,结合我县农牧民科技培训实际,提出第XX届“科技之冬”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三大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建设话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着乃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厂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经营方式产业化和劳动力素质专业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围绕“经济发展、压粮、稳棉、扩果、强畜,上大棚”的要。求,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厂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科技之冬”、活动规划和目标,多形式、多渠道、分层次;系统地对广大农牧民、农村党员、农牧民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文化知识、先进实用技术和实用性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致富本领,壮大衣村科技人才队伍,确保全县“科技之冬”活动取得实效。
三、培训内容
第XX届“科技之冬”培训以我县各专业授课承担单位编写的教材及自治区统编的《农牧区适用技术丛书》为主要的培训教材,配合县委组织部下发的《农村科技富民工程电教边》,通过培训让广大农牧民掌握宽膜植棉综合配套模式栽培技术、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林果业管理技术,尤其是红枣、核桃的栽培管理技术:畜禽饲养、动物防疫技术:大棚、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村级班子”四种能力”建设,(即村党支部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抵御渗透、维护稳定的能力;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能力),开展对广大党员、农牧民讲文明、树新风、反邪教,反封建迷信的警示教育及宣传计生知识,卫生知识、土地法等方面内容。
四、培训方式
第XX届“科技之冬”活动要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围绕农民增收作文章,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训工作中不盲目的追求所谓的“大场面”“大声势”,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既要举办针对广大农牧民的基础性、常规性知识技术培训班,又要举办针对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实用技术的基层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的较高层次专业知识技术培训班。
(一)培训方式
1、县级培训主要针对乡镇领导、村“两委”于部、农技协干部及部分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等。培训方式以集中培训为主,结合举办经验交流会、讲座谈会等活动邀请县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特聘高校专家举办知识讲座,县级培训由县委组织部、科协、科技局牵头组织,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
2、乡村级培训:为了发挥各乡(镇)科协的职能作用和开展创建自治区农村科普示范系列工作,第XX届“科技之冬”活动由各乡(镇)“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本乡(镇)干部党员及农牧民的适用技术培训工作。乡村级培训由各乡(镇)根据本《方案》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
3、社区培训:各社区要结合各自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科普、科教进社区活动,举办法律,法规、保健卫生、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班,知识讲座、文娱活动等。社区培训工作由所在乡(镇)及社区负责组织培训。
4、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训:要在乡(镇)科协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农技协自训工作,推广先进经验,提高广大会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要利用集中培训,采取举办交流会及座谈会的方式,与会员及农牧民积极探讨协会发展道路。(二)培训师资
培训以各承教专业部门抽调有一定技术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强、懂电脑知识的技术人员组成第XX届“科技之冬”培训教师队伍,承担县、乡两级科技培训任务。
在培训过程中,县、乡集中授课:—律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方式,村级培训有条件的情况下也要采用此种授课方法。
五、活动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11月10日至11月30日)。建立健全“科技之冬”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在总结以往”科技之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确定科技培训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制定活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确定教材,选聘教师,落实场地,组织培训人员。
2、实施阶段(即XX年12月1日至XX年2月15日)。各级“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按总体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科技培训、督查指导、经验交流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XX年2月16日至2月25日)。各级“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做好自查和总结上报工作,接受县“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验收。
六、工作要求
“科技之冬”活动是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富民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对促进农牧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各乡(镇)、各单位要认真总结历年活动的经验,把“科技之冬”活动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紧密结合农村农牧业发展的实际,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力争取得新的成效。
2、各有关单位要积极开展本系统科技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新闻宣传等部门要支持和配合“科技之冬”活动的开展,努力开创我县“科技之冬”群众性科普活动的新局面。
3、充分发挥各乡镇党校、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党员电教设备作用,保证每周不少于一次电教课程安排,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
4、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之冬”活动的领导,落实培训经费;乡(镇)科协要发挥好日常办事机构的作用,协调各方资源,把“科技之冬”活动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5、各乡(镇)要结合“科技之冬”培训工作,加强农民技术职称选拔推荐工作。推荐人员名单务必于XX年1月30日前上报“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6、创建自治区级、县级农村、城镇科普示范单位活动和农牧民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要纳入“科技之冬”活动的总体安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并按照自治区科协科普创建和农牧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的有关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做好各项工作。
7、认真做好“科技之冬”活动文字音像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及时总结、交流“科技之冬”活动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不断推进“科技之冬”活动深入开展。
“科技之冬”活动期间,县“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人员赴各乡镇进行督查指导,XX年2月底对各乡镇“科技之冬”活动进行检查验收和综合考评。检查验收主要内容包括活动的培训目标、总体规划、具体实施方案的协调落实、培训重点、创新做法和手段、培训基地建设、实际效果、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督查总结、档案建立等十项内容。
第五篇:2008科技之冬活动方案
铁厂沟镇2008年“科技之冬”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按照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要求,结合我镇农村科技工作实际,特制定今冬明春“科技之冬”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与主要任务
以科技为先导,以远程电教为依托,围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两大主题,广泛开展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为内容的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开展以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反对迷信、移风易俗为重要内容的科普教育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以提高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活动,以农村科技服务载体建设为重点,深入抓好我镇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农村科技培训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星火培训学校、农民科技协会、农村科技经纪人、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村科技讲师团、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等科技专项活动,认真总结和宣传农民科技致富典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农民致富、就业、增加收入提供科技服务。
二、时间安排 2008年12月-2009年3月
三、活动方式及主要内容
1、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活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一是依托镇农村科技培训讲师团,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组织讲师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咨询及指导,解决农民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二是按照上级农民科技入户工程的要求,依托绿色证书工程、新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优秀人才创业培植工程,开展科技示范户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培训工程的作用。坚持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按照“一本技术手册、一张明白纸、一张培训卡、一张教学光盘”的“四个一”培训模式,做好课堂教学和现场培训。
三是围绕种植、养殖业的致富项目,把现代手段与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快捷高效地开展多种培训工作。如开辟农业科技电视专栏、举办广播专题节目、设立“农技110”咨询热线和农业科普热线、建立农民科技书屋、组织农民赶科技大集、到科技研修基地学习、请专家和致富能手到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编写科普读本等形式,培训农民、发放科技资料。
2、开展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科技服务。要依托村、居的就业训练中心、农业广播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中心等培训基地,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门从事二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和有关政策法规知识、安全生产常识,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服务。以短期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辅助开展相关法规和常识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要突出用工量较大的餐饮、旅游、建筑、制造、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开展科技服务载体创建活动,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机制。一是创办一批农民科技研修基地。要深入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市农村新创办一批研修基地,引导农民在研修基地进行劳动学习和技能培训,借助先进典型的传帮带动,使农民掌握一定的致富技术;要及时总结不同类型的农民科技致富典型,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要建立健全农民科技研修计划的服务网络。
二是培养一批农村科技示范户。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选送农民到镇技术学校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在农业科技试验、示 范、推广应用及带动农民致富中发挥带头作用。要着力提高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使科技示范户能够自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要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创业致富;要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和传授给周围农户,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要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以其现身说法,交流致富经验,传播农业技术,互帮户带,引导当地更多的农户掌握致富本领,走共同致富之路。
三是确立一批农民科技协会建设示范单位。通过确立一批农民科技协会建设示范单位,定期组织协会负责人及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开展农民科技协会技术推广交流等活动,为农民科技协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通过引导、鼓励、扶持,在全市培养一批农民科技协会典型,以此推动我镇农民科技协会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是抓好一批农民科技经纪人。按认真抓好一批农民科技经纪人。培养一批精通技术、市场、管理的农民科技经纪人。
五是创建一批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围绕 “富民经济社区”建设,结合我镇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依托农村科技培训讲师团,在村、居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为农民提供经常性、系统性的培训服务,寻求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按照国家科技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的安排,建立区域性科技培训基地。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镇成立了“科技之冬”工作协调小组,根据主要任务分头组织实施。要及时认真总结“科技之冬”活动中出现的经验和典型,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2、明确任务,各负其责。根据科技之冬的任务安排,分头组织实施,确立具体的业务负责部门及具体工作计划安排。
3、深入调研,突出重点。结合各部门业务工作特点深入乡村农户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真正的科技需求,探索真正受到农民欢迎的科技下乡工作方式,突出工作重点,提高效率,建立有效的科技下乡工作体系,让农民真正受益。
4、增加投入,保证质量。加强对科技下乡工作的投入力度,把科技下乡工作纳入重点工作安排。
2008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