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屡禁不止的探讨

时间:2019-05-14 01:1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屡禁不止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屡禁不止的探讨》。

第一篇: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屡禁不止的探讨

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屡禁不止的探讨

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繁华地带不难见到衣衫褴褛的流浪乞讨者沿街乞讨,虽然很多人对他们的处境感到同情和怜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容,给予城市负面的影响。作为一个民政工作者,笔者经常要接触这些流浪乞讨者,长期以来,面对这些流浪乞讨者,有的确实让人感到同情,而有的却是让人“恨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有一部分带给人的却是愤怒。在此,笔者仅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经验来分析这些流浪乞讨者为什么会流浪乞讨和一个解决的方案。

1、家中困难无可奈何型

此类型多为年老者和一些肢体残疾无工作能力又被家庭抛弃者,其中年老者有的是独身一人,有的是不被儿女赡养,沦落为流浪乞讨者。这种类型大多数愿意接受政府救助,并能如实提供个人信息,以助于政府为其服务。

建议解决方法:与社会福利机构配合,对于无工作能力又没有家人的流浪乞讨者可与当地福利机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其最大程度的保障生活。对于被儿女抛弃的老年人,与当地政府联系,寻找其儿女并说服为其父母赡养,对于协商失败者必要时可借助法律通过民事诉讼解决。

2、以此为生乐此不疲型 此类型多为中年人,其中含有少量的轻度残疾者但没有缺失工作能力,并且大多数已经靠乞讨为生数年以上。对于这种类型的流浪乞讨者,他们处于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中,没有负担,好吃懒做,对生活不抱希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建议解决方法:由社会工作者介入,了解情况,使其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并重返社会。必要时可由机构牵线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机会,合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同时也能让他们恢复自信心,建立自尊心,彻底摆脱流浪乞讨生活。

3、被迫乞讨苦不堪言型

此类型流浪乞讨者多为重度残疾者,被一定的组织所强迫乞讨,每天到固定的乞讨场所乞讨,有专人接送,被相关执法部门送到救助站寻求救助时有组织相关人来接应。在有关社工向其了解情况时,他们也都不敢多言。

建议解决方法:首先由社会工作者介入,取得他们的信任,了解了一定的情况后与公安机关相配合,端掉这些组织使这类人重获自由。这些重度残疾者有家庭的与家庭联系护送回家,没有社会关系的与社会福利院协商,护送至福利院。

4、躲避酷寒分季乞讨型

此类型流浪乞讨者多为我国北方人群,春夏两季在家耕种,到了冬季没有农活天气又比较严寒时则居家来到深圳等这些亚热带气候的城市,由于没有专业的工作技能,就拖家带口的上街乞讨,而怀中嗷嗷待哺的小孩成了他们绝佳的“乞讨工具”。这类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终年生活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偏远农村,没有社会保障等相关福利,冬天没有农活时便无所事事来到深圳以乞讨为生。

建议解决方法: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最大程度上保护低收入者的合法权益。由社会工作者介入向他们陈述利害关系,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劝导他们放弃流浪乞讨生活。另一方面可由相关部门联系其家乡所在地协调他们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的发放。

5、精神损伤不知所终型

此类型为少数人,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或重度精神病人。他们在精神病发作时严重干扰社会秩序,需要及时救治。他们多数有自己的家庭,由于精神病发作的原因,他们或者离家出走或者被家庭抛弃或者记不起家庭地址,无奈之下在社会上流浪。

建议解决方法: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此类型流浪乞讨者应首先送往医院救治,等病情稳定后与其交谈和沟通,确定家庭所在地后由相关部门护送回家。

综上可知,大多数流浪乞讨者都经历过被家庭和社会抛弃的命运,一方面自己的情况并不乐观,另一方面又被自己的家庭所抛弃,向社会救助时又遭拒绝,这些种种打击导致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而沦落为流浪乞讨者。在社会道德和爱心严重缺乏的今天,我们应该用己之温暖去温暖他人,让社会少一个流浪者,多一个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作为一个民政工作者,我们本着帮助的心态去深刻的了解每一个流浪乞讨者,并试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尽力做好我们的工作,为这些流浪乞讨者解决生计问题,并重塑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第二篇:流浪乞讨情况视察报告

关于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情况的

视察报告

为了保障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净化市容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再评选,6月上旬,市政协社会法制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市政协副主席带领下,对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期间,委员们一起学习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听取了市民政局关于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情况的汇报,深入到部分商业、餐饮集中区域和救助站实地了解情况。之后,视察组召开座谈会,综合分析了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以构建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为目标,以保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为重点,认真贯彻和落实《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采取“以人为本、亲情救助”和自愿救助与主动救助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探索出一条社会化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新途径。从2003年8月到2007年12月,共救助5121人。其中男3610人,女1511人。18岁以下少年儿童634人,青壮年4037人,60周岁以上的 制度建设。目前,市救助管理站共修订、完善《流浪儿童须知》等规章制度75项,建立健全了值班、管理、教育、奖惩、安全、应急处理和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已实现与自治区民政厅、民政部联网,救助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主动开展救助宣传,净化市容环境。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主动救助工作,经常派出流动救助车在车站、市三区繁华商业区、主要街道、饭店门口进行现场宣传救助。对于一些不愿进站接受救助的职业乞讨者,向他们讲解救助政策,劝导其返乡。仅2007 年通过救助活动发放宣传材料1万余份。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救助工作水平。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市于2007年年底建成了面积为6500多平方米的市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教育中心和市救助管理站。总投资约1400多万元,救助床位数250张,每年可救助2000多人次(包括儿童)。现已投入使用,为今后救助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2003年以来,我市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已经总结出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视察组了解到,该项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需引起有关方面关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乞丐”已成为一个新的管理盲区。现行的救助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经费难以从根本上落实,造成各部门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

(五)街头救助困难重重。按照现行政策和法规的要求,开展街头救助管理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只能劝慰流浪乞讨人员离开。这些人员经常在工作人员离开后,又重新回到街头繁华地段。2008年3月份,市公安局按规定取消了市救助管理站使用警用标志的权力,普通车辆不能在街头道路特别是重要集市、商场和步行街停靠,造成街头救助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削弱了救助管理的效果。

(六)市救助管理站建设资金匮乏。新址建成并搬迁后,亟需投入资金用于站内设施建设和绿化、硬化及美化工作。经测算,资金缺口为500万元。

三、对策和建议

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是国家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特别困难群众的关怀和爱护。做好救助管理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保障特别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确保救助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

(一)健全救助管理法规政策体系。治理“职业乞丐”应标本兼治。要根据《救助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实际,充分发挥

城市再评选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救助管理宣传工作。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相关法规,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施舍意识,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各级救助管理机构要指导救助点开展工作,采取在城市出入口处、商业繁华区、交通要道、车站等重点区域设立引导标识牌、公示救助电话和派出流动救助车、组织救助志愿者等形式,开展好主动救助工作;民政、公安、城市行政执法等部门要将救助管理机构所处位置、联系电话、交通路线等内容印制成救助指导卡,下发到基层单位,当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能主动引导引导其接受救助。

(五)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基础建设。要强化对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救助管理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树立爱岗敬业思想,转变工作方式,增强法制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服务本领;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及工作人员行为规范、重大事故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流动救助车、移动电话等必要设备,保障救助管理社会化工作的有效运行。

第三篇:正确对待流浪乞讨人员

如何正确对待社会流浪、乞讨人员

流浪乞讨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发展中国家存在,甚至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也存在。在我国,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许多城市都有流浪乞讨人员,而且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流浪乞讨人员相对更多。大多数流浪乞讨人员是因在家乡陷入生活困境或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无着造成的,这些人的行乞方式并不违法,对公众没有骚扰,对社会不构成危害,因此,我们应给予宽容和爱心。2003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依据这一法规,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已根据需要设立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给予临时性的社会救助。这种变收容遣送为社会救济的做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待这一类流浪乞讨人员,吴女士可向当地政府城管机关反映,救助机构会及时提供相关的社会救助。

在流浪乞讨人群中还有另一类人员,他们具有生活、劳动能力,却以乞讨为业,组织、诱骗、胁迫、利用他人(比如招徕儿童甚至是残疾儿童)以各种方式行乞,从中渔利。还有一类好逸恶劳的乞讨人员拉帮结派,划出“势力范围”,以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恶意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有的还伴有盗窃、抢夺、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乞讨人员进入吴女士经营的餐厅强行讨要、滋扰的行为就属于这一类。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根据以上法律和法规,吴女士可向警方报警,公安机关可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强行乞讨人员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篇:关注流浪乞讨人员

报告名称: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者

姓名:梁超

学号:201140651

专业班级:生物医学工程23班

【摘要】本报告由课堂和经验引出关注流浪乞讨者这一主题,分析这一人群的背景和现状,并从政府和社会人群角度提炼出已做的努力,评价这些解决办法的优势所在,最后,提出对这一弱势群体几点愿望。

【关键词】流浪乞讨者关注

讲台上,那是一股强劲有力的声音,清晰地传达了一种对年青一代的希望;教室里,那是广西医科大学的学子在接收和筛选信息,他们清楚讲台上那位老师表达的是:你们要对社会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既然是要担当,那就不会选择逃避和漠视那些没有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和保障的,也难以正常拥有一些基本的权利的流浪乞讨者。我们常常看到路边或者街心有这么个现象,一位老人,白发苍苍,脸上挂满了哀求和悲伤,穿的是破了的长时间没换的衣裳,手里拿着一个隐藏着辛酸和苦楚的碗在祈祷,这时,有人看不下去投了些钱,也有人看了看就走开,还有人没看到这一幕。

这些人的行为大概可以理解为:第一个人,打心里边同情老人,对社会有所担当,传递一份温暖的爱;第二个人,他可能想

要帮助这位老人,但是发觉自己并不能够帮到她,帮了一次下次呢?或者自己还要自救?或者打心里边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幕?也或者他只是看看热闹?第三个人,他走开没看到,大概会是个忙人,或者是盲人,也或者是他知道吃这一套的老人大都只是个骗子,更或者他不会觉得乞丐的存在是一种社会问题?虽然这里的假说不一定到位,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合理地揭示了我们(正常人群)对他们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表达对流浪乞讨者的关注并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最及时的援助。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一人群。从流浪乞讨人员的来源和现状来说,流浪乞讨人员的构成非常复杂。

根据相关资料可以“个人发展潜能”将这一群体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有工作能力和明显工作需求的成年人“他们由于在城市中被骗!钱被盗或者找工作未果等原因,凭个人能力暂时尚不足以应付所陷入的困境,而不得不在城市中流浪”。对于这些人,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履行救助程序时,的确发挥了救助站的临时救助功能,解决了被救助者的燃眉之急,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有工作能力和潜在工作需求的成年人,由于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受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养成了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在城市中靠流浪乞讨为生,只会在天气十分恶劣等难以谋生的条件下才去救助站申请救助”

3.将来有工作能力和工作需求的未成年人,亦即儿童流浪者,这些未成年人中90%以上来自于破损家庭,他们享受不到完整家庭中父母给与的温暖和疼爱,只能用流浪这种叛逆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亲情的渴求,也有一些小孩是被别人从家里骗出来或租来的,如新疆就有很多小孩被骗出来做小偷。当然不排除还有一些生下来就跟着父母乞讨的孩子。这些小孩,他们需要爱和教育,需要有一个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生活环境。

4.无工作能力和工作需求的老年人、痴呆傻、残疾人等。这部分人多是遭家庭遗弃的人,对救助站的救助有强烈的依赖性。对于这部分群体,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办法,只能让他们在站里面住着,有的已在救助站住上两年还没有解决的办法。

为了证实这一数据的真实度,我们在广西南宁市南湖公园周边调查了十个流浪者,时间是2013年3月28日,这个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接近流浪乞讨人员方式为提供一些生活的温暖物品,如手套、衣物等。调查结果与如上的相关数据和结论并没有太大出入。同时总结了流浪乞讨人员作为一个群体具有很高的同质性。首先,学历普遍非常低,大部分没受过教育或者小学未毕业;其次,他们大都有着不完整家庭;第三,想要正常的生存环境的,为绝大部分被关注和调查群体。第四,他们都有受冻和挨饿的经历。

针对这些流浪乞讨人员的一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做些什么?又已经做了些什么?

首先,从政府的层面上讲。我们看到:

1、最直观最有效的做法是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专门为流浪乞讨人员的设立的救助站。这一机构实现的功能是:(1)、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2)、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3)、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4)、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5)、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2、时刻在我们身边的公安民警,也就是公安机关的设立。这一机构在流浪乞讨人员的及时救援工作上发挥了纽带的作用。当冬天来临,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最有可能冻死饿死,公安民警在执勤的时候可以关注一下身边的弱势群体,以保证这些人能够有人可依。一个是呵护,另一个又是防止偷盗、抢劫、自杀、诱骗等在这些人群里边发生。

3、政府制定一些有关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律或者管理条例,以保障他们的权利,另外,在维持一定的社会和谐稳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具体略有:国务院令第381号(1)、第五条规定: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这也与如上提到的公安民警的职能相吻合。(2)、第六条: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

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等等。

4、民政部门的设立。其部分职能可助救助站制定受助人员的作息、卫生、学习等。其次,从社会人群的层面上探讨这个问题。

1、捐钱捐物给相关部门,并监督相关部门落实和实施救助措施。就这一点而言,要求社会人员有着足够的爱心和担当感,当然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社会的同胞精神。当然,社会可以组建相关组织进行为流浪汉捐赠衣物活动。例如我们身边的贵港市创建的“荷城义站”,它是一个志愿者服务组织,主要活动是收集保暖物品,如棉被、衣服、鞋子、袜子、手套等,并进行捐赠“暖冬活动”。

2、对于遇上的个体乞讨者,我们不漠视,不怀疑,必要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体现社会文明和谐的标志。当然,也不能因为过分怜悯而让自己挨饿受冻。古人云,救人救己,要救人,先救己,虽然从人情上讲,这里边包含了几分自私。

3、从身边做起,创造就业空间,给那些有劳动能力或者潜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找到生存的空间。这点,我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这可以使流浪乞讨人员这一人群数量的减少。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咱们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朝这个方向的努力是不容否定的。

4、各方媒体所做的宣传活动。当全民动起来呵护弱势群体,我们就可能在某一

层次上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例如,咱们广西南宁电视台都市频道《帮得行动》,倡导帮扶精神,促进和谐构建。始终饯行“扶贫济困,能帮就帮”的宗旨,竭力突显南宁“能帮就帮、敢做善成”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

这些所有的行动,预期的现象是全民一起努力去帮扶这些弱势群体。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流浪乞讨人群不能够减少或者生活有所保障,那么就谈不上共同富裕。

最后,对此次活动和报告做个总结。首先,从个人收获来谈,经历了调查实践活动并撰写实践报告,我更能够体味到这些流浪乞讨者的不容易,也看到了社会上其他群体的各种努力,还看到政府的一些有力措施。其实,我更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如果说这也是一个梦,那我希望能够为他们做些演讲,给他们传递正能量,给他们传播一些基本卫生知识,给他们提供一些生存空间。其次,我想对社会和国家说几句心里话,不会那么有激情和哲理。(1)、关注弱势群体,需要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2)、关注弱势群体,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不要漠视,不要逃避。(3)、关注弱势群体不仅仅是说说,制定法律,关键是要坚持和落实。

第五篇:(已作删减)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doc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

——由**市一例救助安置实例引发的思考

二00七年四月十日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

——由靖江市一例救助安置实例引发的思考

2006年2月21日,一名女性精神病患者被送返靖江市。经查,该女为靖江园区居民郑秀英,因患精神分裂症于多年前出走,其丈夫已再婚,2个已成年的儿子以生活困难为由拒绝接收,救助站遂将其送医院诊治。五个月后,病情基本稳定,但其家人仍拒绝接收,而该市又暂时没有福利院,一时间如何安排郑秀英成了该站的一个难点问题。最后,由民政局出面协调,在镇敬老院用8000余元修建一间房屋,将其作为五保供养对象,委托敬老院工作人员照料其生活,市残联也将其作为社会精神病人免费发药治疗。2007年1月,郑秀英旧病复发,再次入院,花去医疗费用5000余元,从该站救助人员医疗费用中列支。

透过这个事例,反映出当前救助工作的一大难点:救助人员中,因年老、年幼或残疾,无法查清其户口所在地或住所地,有的无家可归,有的有家难回,对他们的救助安臵工作面临许多困难。作为基层救助工作者,探索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是救助工作应有之义。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从源头上控制是减少此类流浪乞讨现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认识堵住源头是控制流浪乞讨现象的有效途径

1、分析流浪乞讨现象的“形成链”,认识到堵住源头有利于流浪乞讨现象的控制

所谓流浪乞讨现象的“形成链”是指流浪乞讨人员从户口所

在地或居住地流出,到进入流入地救助站整个过程中的逻辑关系链,它包括策源、流动、流浪乞讨等环节。当一部分人出现衣食无着的情况时,他们或者选择外出流浪乞讨,或者陷入生活绝境,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员会选择外出流浪乞讨,流浪乞讨策源地随之产生。策源地一经形成,流浪乞讨人员便开始第二个环节——流动。这个环节实现了身份的功能转换,即由普通个人变成流浪乞讨人员,他们从流出地出发,经过多次选择进入流入地。这时,流浪乞讨人员便开始了第三个环节——流浪或乞讨。通过分析流浪乞讨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控制流浪乞讨现象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把流浪乞讨的“形成链”从源头切断,对潜在的流浪乞讨人员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防止流浪乞讨现象策源地的形成。

2、分析实施救助工作的“效能链”,认识到堵住源头有利于提高救助工作效率、降低救助成本

救助工作的“效能链”是指救助站开展救助工作中的逻辑关系链,包括甄别,提供食、宿、医疗、通讯等无偿服务,帮助或护送返乡等环节。实施救助管理的“效能链”层层相连、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了许多具体事务,而且上一个环节实施的好坏又将对下一步实施产生影响。实施救助过程中,由于救助对象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导致信息不全等原

因,对救助工作提出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增大了救助开支,增添了救助成本,阻碍了救助资源使用率最大化的实现。因此,通过分析救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效能链”,如果从源头上对流浪乞讨人员加以控制,就可以大大减少“效能链”的额外环节,缩短流程,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把有限的救助资源用于提高服务质量上。

二、整合资源,全方位多角度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

1、创新工作理念,建立台帐,深入排查潜在流浪乞讨人员 救助管理工作要发挥创新意识、主动意识,分析排查辖区内潜在的流浪乞讨人员,建立信息档案,进行跟踪关注。孤儿、精神病人、刑释人员子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可能流浪乞讨的主要群体,救助站对这部分人员要建立资料台帐,随时关注这些人员的家庭、生活状况,同各镇民政科、社区、残联保持联系,给予必要的社会救助,防止该部分潜在流浪乞讨人员转变为实质流浪乞讨人员,从源头上减少流浪乞讨人员形成的可能。靖江市救助管理站近年来逐步建立全市孤儿、精神病人、刑释人员资料台帐,到孤儿就读的学校、住所了解其生活、学习情况,对在校表现差、情绪不稳定的孤儿,定期回访。和司法局协作随时关注刑释人员家庭状况,对生活困难的,多方协调予以资助。

2、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三级联动的救助管理工作网络

建立市救助管理站、各镇民政助理、各主要村、居志愿者三级联动的救助管理基层工作网络,通过完善组织把救助工作平台前移,吸收更多的群众团体或个人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这有利于完善救助管理工作网络体系,避免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对潜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部门无暇顾及、周围群众无人过问情况的出现,确保这类群体时时受到关注,人人得到关心。通过发放统一表格,要求各村、居上报区域内的精神病人、孤儿、刑释人员等潜在外出流浪乞讨人员附有照片的具体资料,由各镇民政科汇总上报,形成全市可能流浪乞讨人员信息资料库,逐步实现更高一级潜在流浪乞讨人员资料共享,构筑起点面结合、末端延伸的救助管理工作网络,从源头上控制潜在流浪乞讨人员。

3、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关爱他们对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推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救助站要善于创新宣传手段,运用先进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使广大群众和社会团体自愿参与到救助管理工作中来。靖江市救助管理站通过以下四方面工作加强宣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是通过热线答复、印发宣传资料、提案汇报等形式,积极宣传《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各级党政组织、4 广大市民逐步了解适合给予救助的条件、对象、服务内容,让大家携起手来帮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支持救助管理工作。二是救助工作人员岗位前移,经常走上街头,对市区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主动寻访,为他们送上衣服、食物,劝导他们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以便早日返乡。三是完善救助咨询和监督网络,在位于市中心的社区设立救助咨询点,放臵印有救助站方位图、地址和联系电话的救助引导卡,社区工作人员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积极引导其至救助管理站求助,发现组织或利用流浪未成年人、残疾人以乞讨为手段行骗等不法行为的,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或与救助站联系。四是创新宣传手段,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营造良好氛围。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通过电视访谈、专题报道、对救助实例进行全程追踪报道等方式介绍救助管理工作职能,大力宣传救助管理工作,扩大社会影响,使其它社会组织和群众与救助站增进联系,加强合作。

4、进行职能拓展,形成定期回访制度,防止“二次外流”现象

所谓“二次外流”现象是指流浪乞讨人员经过流入地救助管理站送返回乡,但由于某种原因,这部分人员再次外出流浪乞讨。正如文章开篇所讲实例,郑秀英虽然被送返乡,但其家人拒绝接收,加之她又患有精神病,如果救助站对其他概不过问,由于生

活无着,郑秀英要么陷入绝境,要么踏上“二次外流”的道路。因此,救助站要主动进行职能拓展,创新救助工作方法,对送返回乡人员形成定期回访制度,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多掌握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职责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稳定生活、改善条件,防止送返回乡人员“二次外流”,达到从源头上控制的目的。

三、增进部门协作,信息共享,营造“大救助”格局

1、增进政府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社会合力 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和共同行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由民政、公安、财政、卫生、交通等相部门组成的救助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同时,发挥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作用,对身边潜在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关心帮助,形成政府组织救助与民间自发救助相结合的格局,从而,健全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网络、协调机制,营造“大救助”格局,增强救助管理工作的行政推力和社会合力,用合力推进救助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2、整合各地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共享

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还应加强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对痴呆、严重精神病患者进行资料完善,让其随身

携带由救助站统一印制的写有本人家庭地址、志愿者联系人、市救助站地址、联系电话的卡片,确保此类人员外流时在第一时间内被送返乡。二是逐步建立各地潜在外出流浪乞讨人员附照片的信息资料库,以实现大市范围内或省内联网为方向,在此基础上,加强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网络建设,逐步把潜在外出流浪乞讨人员的信息资料并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最终实现全国可能流浪乞讨人员信息资料资源共享,从而避免因为信息资源的缺失,加大流入地救助站的安臵数量、安臵难度,最大限度上、最短时间内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返乡。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从救助工作的角度来谈的一些思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繁荣稳定,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消灭流浪乞讨现象!

下载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屡禁不止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屡禁不止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浪乞讨救助资金管理办法

    犍为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根据《城......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

    切实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组织了多项重要会议,开展了专项救助行动,设立了专项救助资......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已于2003年8月1日起施行,为进一步做好社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维持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社区充分认识救助管理工作......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初探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初探 熊晓峰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取......

    流浪乞讨青少年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流浪乞讨青少年问题调查报告 班级:11级会计2班姓名:张慧慧学号:110503080221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教育及自身等方面原因,部分青少年离家外出,有一部分人员在城市居无定所......

    假期补课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假期补课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尽管教育部门早就三令五申放假期间不准给学生补课,确有特殊原因需要补课的,也不准收取补课费。然而,每到放假时期,却总有相当多的学校和老师不顾教育......

    永吉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永吉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结合我县......

    2021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

    2021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2021年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已于__年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