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青少年问题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5:3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流浪乞讨青少年问题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流浪乞讨青少年问题调查报告》。

第一篇:流浪乞讨青少年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流浪乞讨青少年问题调查报告 班级:11级会计2班姓名:张慧慧学号:110503080221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教育及自身等方面原因,部分青少年离家外出,有一部分人员在城市居无定所、四处游走,逐步成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据统计,今年我市救助流浪乞讨青少年2553名,其中男性1556名,占61%,女性997名,占39%;6岁以下247名,6-14岁584名,14-18岁426名,18-25岁1296名。现针对流浪乞讨青少年的特点、流浪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流浪乞讨青少年的特点

(一)来源地区:流浪乞讨青少年的来源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大部分是从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据统计表明,有90%以上的流浪乞讨青少年是来自农村地区。流浪乞讨青少年性别比例呈现男性居多,占61%,女性相对较少,占39%。流浪乞讨青少年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4(含)-18岁和18(含)-25岁,6岁以下和6(含)-14岁两个年龄段的人数均相对较少。处于14(含)-2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与年龄更小的儿童相比,有了一定的自理与自立能力,所以在流浪乞讨青少年中占有更高的比例。

(二)受教育状况:流浪乞讨青少年文化构成中只有60%左右受过初中教育,有35%左右只上过小学,还有一部分根本就没上过学,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

(三)生活状况:流浪乞讨青少年维持生活的主要方式是捡垃圾、乞讨、做廉价小工、卖艺卖物等。他们浪迹街头,居无定所,衣衫褴褛,没有家人照顾和保护,没有起码的吃、住、卫生条件和医疗、安全保障,享受不到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流浪乞讨青少年中的儿童大部分是以乞讨为主要谋生手段,但有95%以上流浪儿童的乞讨是假的,是受不法分子指使和利用,进行“职业化”乞讨;还有极少一部分是因为随父母外出务工遭遇某种重大变故,造成生活特别困难,没有能力返回家乡,又不知道及时到救助机构求助而流落街头乞讨。

(四)违法犯罪状况:流浪乞讨青少年心理普遍存在缺失感,认为社会不公平,对社会产生埋怨情绪,特别是长期生活在街头的儿童。生活在街头的儿童极

易受到身体上的虐待,女童和残疾儿童尤其如此。有些儿童甚至被人故意致残,然后强迫其去乞讨;还有的由于讨不到足够的钱,无法让操纵者满意,就可能要挨打。为生存所迫,他们学会了撒谎、欺骗及偷盗等。他们在情感方面常常情绪低落,几乎没有自尊心,不信任或仇恨成年人,怨恨社会。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本来正常的心理出现了诸多缺陷,如性格孤僻、自闭、自私、戒备心理强、自卑等。因此,流浪乞讨青少年犯罪几率较大。

(五)接受救助状况:虽然民政部门作为流浪乞讨青少年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的牵头单位,在火车站、市区繁华地带和重点街道建立救助站、日间庇护所和宣传场所,但是还有一部分青少年流浪乞讨者没有接受到救助。

二、流浪乞讨原因

(一)社会原因。在我国的贫困地区中,多数家庭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在农闲或者遇到自然灾害时,家长就带子女或者单独让子女外出务工。贫困儿童的盲目外流,又无法获得稳定就业,造成一些青少年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流浪乞讨青少年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在一些困难地区,根本就没有安置渠道和条件。对于贫困家庭的未成年人来说,当其家庭遭受巨大变故,失去监护人的监护时,生活上会立即失去依托。而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为这一部分的儿童提供有效的救助,造成这些儿童处于无人教育、无人看管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大多选择离家出走,而其本身又没有一技之长,最终只能流浪乞讨。

(二)教育原因。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和家庭过于强调分数和升学率,只用“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使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成为“边缘少年”。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是因为是厌恶上学,或者是学习成绩差、受教师批评和家长打骂而出走的。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不大,当他们辍学在家,同时又对家乡贫困单调的生活不满时,离家奔往城市对他们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三)家庭原因。家庭对于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庭结构稳定性程度、家庭生活环境的优劣,还是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会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

响。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6.4%的流浪乞讨青少年认为家庭关系不和睦,特别是那些长期遭受父母、继父母或养父母虐待的流浪儿童,其心灵上的伤害和人格的扭曲尤为深重,因而逃避现实、离家出走,寻求生路就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有些父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对待残疾的子女往往采用遗弃的方式,这也造成了一部分残疾青少年长期流落在外。还有些外出流浪的青少年,是父母双亡的孤儿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无依无着,只有被迫流浪。

(四)自身原因。青少年好奇心强,好模仿,而且逆反心理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主观上有要求家长和社会尊重其个性和独立意识的朦胧意识,但实际上又不具备分辨是非和解决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家长或教师的教养方式失当,一些性格偏激的青少年就会负气离家闯世界。部分农村的青少年,当看到很多同村的人外出打工,便萌发外出打工的念头,但他们受谋生能力所限,往往难以稳定就业,最终因衣食无着而流浪。还有部分青少年是因感觉生活枯燥而单调,缺乏诱惑力和吸引力,而盲目地到外面世界去寻求刺激和挑战等。

三、救助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

尽管我市救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许多困难,救助工作还在不断地摸索当中前进。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救助保护体系不够健全;二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五是“三无”流浪青少年的安置问题,这成为当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

四、救助保护流浪乞讨青少年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救助保护体系。一是从源头抓起,做好流浪乞讨青少年的流出地预防和控制工作。例如对于家庭离异、外出打工人员留下的子女以及父母双亡、无人看管的孤儿,由基层居委会、村委会组织协调,利用家庭托管的方式,安排他们日常生活及就学等问题;利用同乡带领务工的方式,帮助他们就业。二是救助机构做好救助安置工作,根据流浪乞讨青少年的能力与专长,酌情帮助安排工作,让他们能自食其力。例如由救助管理机构联系社会爱心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对于想找工作的流浪乞讨青少年给予安排工作;对于想

要工作但没有能力适应工作能力的,帮助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再适时安排工作。三是切实做好街头流浪乞讨青少年的主动救助工作。由公安、城管、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成立流浪乞讨青少年救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街头主动救助小分队,定期开展街头集中救助行动。四是公安机关要加大对诱拐儿童行乞或使儿童致残行乞等违法活动的调查和抓捕力度,发现一起,深挖调查一起,发现一个抓一个,严惩不贷,绝不姑息。五是由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部门共同加强流浪乞讨青少年的教育力度,消除他们内心的伤痕,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不仅在物质上给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更要对其开展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改变他们对社会的消极看法,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使他们在祖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受益。

(二)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尝试在有关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流浪乞讨青少年救助保护工作的办法,为流浪乞讨青少年救助保护工作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平台,将更有利于流浪乞讨青少年救助保护工作开展。如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有关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流浪乞讨青少年的救助保护实施条例。

(三)进一步完善人员配备。在政策上吸引专业性人才补充到救助机构队伍中来,完善多层次的人员配备,加强在职人员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培训,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流浪乞讨青少年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救助保护工作。建议国家民政部或者省级民政厅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各地对流浪乞讨青少年救助保护工作先进经验的交流,着力提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地方政府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救助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员、编制。

(四)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做到专款专用,以便使各项活动良好、持续发展。以青少年为本,不断完善救助机构的硬件设施,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娱乐、活动的环境,让他们感觉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另一方面,吸引社会企业、机构、团体、个人捐款,弥补资金的不足,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励全社会参与到流浪乞讨青少年救助保护工作中来,对一

些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做出贡献的企业、机构、团体、个人,政府在政策上要予以补偿或表彰,如根据企业、机构、团体、个人贡献大小在税收等相关政策上提供优惠政策,向他们颁发爱心捐赠牌匾等。

总之,政府、社会都应该重视流浪乞讨青少年问题,认识救助保护流浪乞讨青少年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本地状况制定出符合本地特色的一些救助保护模式,并不断地探索、创新,积极协调各个部门做好流浪乞讨青少年的救助保护工作。

第二篇:城区团区委加强流浪乞讨青少年救助管理工作总结

城区团区委加强流浪乞讨青少年救助管理

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增多,组织、胁迫、诱惑、利用未成年人流浪乞讨和组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严重,严重侵害公民权利、扰乱公共秩序、危害社会稳定。为进一步做好城市街头流浪乞讨青少年救助和管理工作,维护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团区委开展如下工作:

一、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迅速展开部署。团区委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网络优势,与民政、公安、街道等单位密切合作,在认真、细致的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我区流浪青少年群体流浪成因、分布情况、流动趋向。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的主要原因:家庭不稳定,父母离异或死亡、遭受家庭暴力而离家出走;外出打工或游玩,流落异乡;厌学或受网吧影响离家出走;受不法分子幕后操控而从事欺骗活动。并充分认识到流浪未成年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团区委下发《关于加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群体教育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主动协调各级部门,做好此项工作。

二、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协调配合做好落实工作

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事关权利保护和社会稳定,涉及多个部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团区委围绕自身职能,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组织、指导、监督救助管理机构做好街头救助。劝导、引导街头流浪乞讨青少年接受救助,并根据实际情况提

供必备的饮食、衣被等服务;配合医疗机构做好街头流浪乞讨青少年中精神病人、危重病人、危险传染病人的救治工作。

2、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乞讨的残疾人、未成年人的调查、取证和解救工作。

3、协助有城管等部门开展街头治理工作。在救助未成年中,要与其他救助对象区别对待,以心理、法律青年志愿者等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一对一”服务为切入点,对流浪青少年,尤其是那些具有流浪瘾史的流浪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对非主动性流浪的青少年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帮助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具有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予以及时矫正。同时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流浪青少年监护人警示教育工作,不断提高监护人对返乡流浪青少年的关爱程度和监护力度。

4、发挥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积极协助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做好外出流浪乞讨青少年返乡工作。

共青团阳泉市城区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第三篇:流浪乞讨情况视察报告

关于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情况的

视察报告

为了保障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净化市容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再评选,6月上旬,市政协社会法制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市政协副主席带领下,对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期间,委员们一起学习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听取了市民政局关于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情况的汇报,深入到部分商业、餐饮集中区域和救助站实地了解情况。之后,视察组召开座谈会,综合分析了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以构建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为目标,以保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为重点,认真贯彻和落实《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采取“以人为本、亲情救助”和自愿救助与主动救助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探索出一条社会化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新途径。从2003年8月到2007年12月,共救助5121人。其中男3610人,女1511人。18岁以下少年儿童634人,青壮年4037人,60周岁以上的 制度建设。目前,市救助管理站共修订、完善《流浪儿童须知》等规章制度75项,建立健全了值班、管理、教育、奖惩、安全、应急处理和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已实现与自治区民政厅、民政部联网,救助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主动开展救助宣传,净化市容环境。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主动救助工作,经常派出流动救助车在车站、市三区繁华商业区、主要街道、饭店门口进行现场宣传救助。对于一些不愿进站接受救助的职业乞讨者,向他们讲解救助政策,劝导其返乡。仅2007 年通过救助活动发放宣传材料1万余份。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救助工作水平。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市于2007年年底建成了面积为6500多平方米的市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教育中心和市救助管理站。总投资约1400多万元,救助床位数250张,每年可救助2000多人次(包括儿童)。现已投入使用,为今后救助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2003年以来,我市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已经总结出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视察组了解到,该项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需引起有关方面关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乞丐”已成为一个新的管理盲区。现行的救助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经费难以从根本上落实,造成各部门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

(五)街头救助困难重重。按照现行政策和法规的要求,开展街头救助管理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只能劝慰流浪乞讨人员离开。这些人员经常在工作人员离开后,又重新回到街头繁华地段。2008年3月份,市公安局按规定取消了市救助管理站使用警用标志的权力,普通车辆不能在街头道路特别是重要集市、商场和步行街停靠,造成街头救助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削弱了救助管理的效果。

(六)市救助管理站建设资金匮乏。新址建成并搬迁后,亟需投入资金用于站内设施建设和绿化、硬化及美化工作。经测算,资金缺口为500万元。

三、对策和建议

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是国家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特别困难群众的关怀和爱护。做好救助管理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保障特别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确保救助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

(一)健全救助管理法规政策体系。治理“职业乞丐”应标本兼治。要根据《救助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实际,充分发挥

城市再评选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救助管理宣传工作。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相关法规,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施舍意识,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各级救助管理机构要指导救助点开展工作,采取在城市出入口处、商业繁华区、交通要道、车站等重点区域设立引导标识牌、公示救助电话和派出流动救助车、组织救助志愿者等形式,开展好主动救助工作;民政、公安、城市行政执法等部门要将救助管理机构所处位置、联系电话、交通路线等内容印制成救助指导卡,下发到基层单位,当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能主动引导引导其接受救助。

(五)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基础建设。要强化对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救助管理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树立爱岗敬业思想,转变工作方式,增强法制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服务本领;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及工作人员行为规范、重大事故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流动救助车、移动电话等必要设备,保障救助管理社会化工作的有效运行。

第四篇:正确对待流浪乞讨人员

如何正确对待社会流浪、乞讨人员

流浪乞讨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发展中国家存在,甚至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也存在。在我国,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许多城市都有流浪乞讨人员,而且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流浪乞讨人员相对更多。大多数流浪乞讨人员是因在家乡陷入生活困境或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无着造成的,这些人的行乞方式并不违法,对公众没有骚扰,对社会不构成危害,因此,我们应给予宽容和爱心。2003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依据这一法规,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已根据需要设立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给予临时性的社会救助。这种变收容遣送为社会救济的做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待这一类流浪乞讨人员,吴女士可向当地政府城管机关反映,救助机构会及时提供相关的社会救助。

在流浪乞讨人群中还有另一类人员,他们具有生活、劳动能力,却以乞讨为业,组织、诱骗、胁迫、利用他人(比如招徕儿童甚至是残疾儿童)以各种方式行乞,从中渔利。还有一类好逸恶劳的乞讨人员拉帮结派,划出“势力范围”,以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恶意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有的还伴有盗窃、抢夺、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乞讨人员进入吴女士经营的餐厅强行讨要、滋扰的行为就属于这一类。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根据以上法律和法规,吴女士可向警方报警,公安机关可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强行乞讨人员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篇:关注流浪乞讨人员

报告名称: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者

姓名:梁超

学号:201140651

专业班级:生物医学工程23班

【摘要】本报告由课堂和经验引出关注流浪乞讨者这一主题,分析这一人群的背景和现状,并从政府和社会人群角度提炼出已做的努力,评价这些解决办法的优势所在,最后,提出对这一弱势群体几点愿望。

【关键词】流浪乞讨者关注

讲台上,那是一股强劲有力的声音,清晰地传达了一种对年青一代的希望;教室里,那是广西医科大学的学子在接收和筛选信息,他们清楚讲台上那位老师表达的是:你们要对社会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既然是要担当,那就不会选择逃避和漠视那些没有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和保障的,也难以正常拥有一些基本的权利的流浪乞讨者。我们常常看到路边或者街心有这么个现象,一位老人,白发苍苍,脸上挂满了哀求和悲伤,穿的是破了的长时间没换的衣裳,手里拿着一个隐藏着辛酸和苦楚的碗在祈祷,这时,有人看不下去投了些钱,也有人看了看就走开,还有人没看到这一幕。

这些人的行为大概可以理解为:第一个人,打心里边同情老人,对社会有所担当,传递一份温暖的爱;第二个人,他可能想

要帮助这位老人,但是发觉自己并不能够帮到她,帮了一次下次呢?或者自己还要自救?或者打心里边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幕?也或者他只是看看热闹?第三个人,他走开没看到,大概会是个忙人,或者是盲人,也或者是他知道吃这一套的老人大都只是个骗子,更或者他不会觉得乞丐的存在是一种社会问题?虽然这里的假说不一定到位,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合理地揭示了我们(正常人群)对他们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表达对流浪乞讨者的关注并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最及时的援助。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一人群。从流浪乞讨人员的来源和现状来说,流浪乞讨人员的构成非常复杂。

根据相关资料可以“个人发展潜能”将这一群体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有工作能力和明显工作需求的成年人“他们由于在城市中被骗!钱被盗或者找工作未果等原因,凭个人能力暂时尚不足以应付所陷入的困境,而不得不在城市中流浪”。对于这些人,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履行救助程序时,的确发挥了救助站的临时救助功能,解决了被救助者的燃眉之急,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有工作能力和潜在工作需求的成年人,由于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受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养成了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在城市中靠流浪乞讨为生,只会在天气十分恶劣等难以谋生的条件下才去救助站申请救助”

3.将来有工作能力和工作需求的未成年人,亦即儿童流浪者,这些未成年人中90%以上来自于破损家庭,他们享受不到完整家庭中父母给与的温暖和疼爱,只能用流浪这种叛逆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亲情的渴求,也有一些小孩是被别人从家里骗出来或租来的,如新疆就有很多小孩被骗出来做小偷。当然不排除还有一些生下来就跟着父母乞讨的孩子。这些小孩,他们需要爱和教育,需要有一个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生活环境。

4.无工作能力和工作需求的老年人、痴呆傻、残疾人等。这部分人多是遭家庭遗弃的人,对救助站的救助有强烈的依赖性。对于这部分群体,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办法,只能让他们在站里面住着,有的已在救助站住上两年还没有解决的办法。

为了证实这一数据的真实度,我们在广西南宁市南湖公园周边调查了十个流浪者,时间是2013年3月28日,这个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接近流浪乞讨人员方式为提供一些生活的温暖物品,如手套、衣物等。调查结果与如上的相关数据和结论并没有太大出入。同时总结了流浪乞讨人员作为一个群体具有很高的同质性。首先,学历普遍非常低,大部分没受过教育或者小学未毕业;其次,他们大都有着不完整家庭;第三,想要正常的生存环境的,为绝大部分被关注和调查群体。第四,他们都有受冻和挨饿的经历。

针对这些流浪乞讨人员的一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做些什么?又已经做了些什么?

首先,从政府的层面上讲。我们看到:

1、最直观最有效的做法是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专门为流浪乞讨人员的设立的救助站。这一机构实现的功能是:(1)、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2)、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3)、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4)、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5)、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2、时刻在我们身边的公安民警,也就是公安机关的设立。这一机构在流浪乞讨人员的及时救援工作上发挥了纽带的作用。当冬天来临,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最有可能冻死饿死,公安民警在执勤的时候可以关注一下身边的弱势群体,以保证这些人能够有人可依。一个是呵护,另一个又是防止偷盗、抢劫、自杀、诱骗等在这些人群里边发生。

3、政府制定一些有关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律或者管理条例,以保障他们的权利,另外,在维持一定的社会和谐稳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具体略有:国务院令第381号(1)、第五条规定: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这也与如上提到的公安民警的职能相吻合。(2)、第六条: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

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等等。

4、民政部门的设立。其部分职能可助救助站制定受助人员的作息、卫生、学习等。其次,从社会人群的层面上探讨这个问题。

1、捐钱捐物给相关部门,并监督相关部门落实和实施救助措施。就这一点而言,要求社会人员有着足够的爱心和担当感,当然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社会的同胞精神。当然,社会可以组建相关组织进行为流浪汉捐赠衣物活动。例如我们身边的贵港市创建的“荷城义站”,它是一个志愿者服务组织,主要活动是收集保暖物品,如棉被、衣服、鞋子、袜子、手套等,并进行捐赠“暖冬活动”。

2、对于遇上的个体乞讨者,我们不漠视,不怀疑,必要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体现社会文明和谐的标志。当然,也不能因为过分怜悯而让自己挨饿受冻。古人云,救人救己,要救人,先救己,虽然从人情上讲,这里边包含了几分自私。

3、从身边做起,创造就业空间,给那些有劳动能力或者潜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找到生存的空间。这点,我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这可以使流浪乞讨人员这一人群数量的减少。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咱们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朝这个方向的努力是不容否定的。

4、各方媒体所做的宣传活动。当全民动起来呵护弱势群体,我们就可能在某一

层次上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例如,咱们广西南宁电视台都市频道《帮得行动》,倡导帮扶精神,促进和谐构建。始终饯行“扶贫济困,能帮就帮”的宗旨,竭力突显南宁“能帮就帮、敢做善成”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

这些所有的行动,预期的现象是全民一起努力去帮扶这些弱势群体。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流浪乞讨人群不能够减少或者生活有所保障,那么就谈不上共同富裕。

最后,对此次活动和报告做个总结。首先,从个人收获来谈,经历了调查实践活动并撰写实践报告,我更能够体味到这些流浪乞讨者的不容易,也看到了社会上其他群体的各种努力,还看到政府的一些有力措施。其实,我更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如果说这也是一个梦,那我希望能够为他们做些演讲,给他们传递正能量,给他们传播一些基本卫生知识,给他们提供一些生存空间。其次,我想对社会和国家说几句心里话,不会那么有激情和哲理。(1)、关注弱势群体,需要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2)、关注弱势群体,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不要漠视,不要逃避。(3)、关注弱势群体不仅仅是说说,制定法律,关键是要坚持和落实。

下载流浪乞讨青少年问题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流浪乞讨青少年问题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浪乞讨儿童的问题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

    流浪乞讨儿童谁来解救? 摘要:当我们走在繁华都市的街头,总会看到那些被埋没在来往人群中却艰难的生存着的人,有老人、孩子、青年人。乞讨儿童问题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流......

    流浪乞讨救助资金管理办法

    犍为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根据《城......

    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屡禁不止的探讨

    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屡禁不止的探讨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繁华地带不难见到衣衫褴褛的流浪乞讨者沿街乞讨,虽然很多人对他们的处境感到同情和怜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在很大程......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

    切实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组织了多项重要会议,开展了专项救助行动,设立了专项救助资......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总结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已于2003年8月1日起施行,为进一步做好社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维持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社区充分认识救助管理工作......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初探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初探 熊晓峰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取......

    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的完善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了。有的人大......

    永吉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永吉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结合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