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从房地产前期工作的重要性谈成本控制中的前期节约成本
浅谈从房地产前期工作的重要性谈成本控制中的前期节约成本
【摘要】项目的前期工作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前期开发工作的细化程度和前期成本控制的意识决定着项目成本的节约,本文主要通过前期工作的重要性浅谈前期开发的成本节约方式。
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经营好坏,项目能否收益,市场效应如何,品牌效应能否实现,主要在于前期工作的好坏,前期工作完成后,项目就已经定位,能否节约造价、利润多少已经基本固定。项目前期工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融入了高层领导的决策,项目实施人的具体策划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过程。因此项目的前期工作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杨老师QQ:2926870355/2012730281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重要之一:前期工作的成败决定项目的生死命脉
重要之二:前期工作得成败决定项目的经济效益
重要之三:前期工作的成败决定开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简单来说开发商前期成本控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忽视前期开发在节约成本的重要作用
(2)不熟悉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节点
(3)缺乏成本控制的技巧和方法
(4)缺乏前期成本控制意识总结:
项目的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工程的进行,项目的前期开发也在不断地细化和结构化,房地产行业已越来越重视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未来开发模式将会更加成熟,将会出现以开发商(地产)进行前期的综合性工作,而具体实施则由合作单位进行的合作经营,分工明细,各自发挥各自的专长。
第二篇:谈质量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浅谈质量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的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加强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企业产品价格竞争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如何做好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
(一)实行企业质量成本的全员控制
产品质量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产品质量成本的全员控制是包括各管理部门、各班组的责任体系和成本核算等,应防止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人人都无责任,人人都不管的现象。它涉及到分厂和各班组的工作绩效,且与每个职工的利益紧密相连。因此,质量成本的控制就要求各分厂所有职工一起奋斗,仅靠个别人的努力是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
(二)企业质量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产品质量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是指企业在订单确定以后,自生产准备开始,经过产品生产、产品检验、产品运输、直到运行后的保修期结束,每一个环节都是产品质量成本产生的载体,其中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纳入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的范围。
因此,产品的全面质量成本控制必须对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组成一个综合性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实现产品质量成本的全面控制。
(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要使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发挥作用,一定要将各级质量成本控制积极性调动起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即各成本控制中心按照其质量成本控制范围的大小以及质量成本控制目标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享有相应的权利。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使每一部门和人员都有相应质量成本控制责任;另一方面,还应该享有相应的质量成本控制权力。
(四)重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降低质量成本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部门应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主动与业主和设计单位沟通, 在满足(甚至更好地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的要求的前提下,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既可以降低质量成本,又可提高生产进度,缩短交货周期,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效地降低企业的产品质量成本。
综上所述,企业通过提高各分厂全体人员的质量成本意识,建立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加强质量成本的过程控制,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品的质量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重视质量成本,把好产品质量成本这一关,对企业至关重要,质量成本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
第三篇:房地产成本控制制度
丹东永同昌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成本控制、预决算管理制度
第一节 总则
1.为了增强成本控制力度,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结合集团公司成本管理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2.成本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证质量为前提,过程控制为环节,规范操作方法,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3.成本监控的任务是: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落实成本岗位责任制,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成本监控系统,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建立成本的事前预测、优化,事中动态控制和事后分析、评价的动态循环系统,逐步提高集团公司投资的效价比。
第二节 开发成本的控制
一、前期环节的成本控制
1.进行市场调研,对市场走势做出分析、判断,并及时提供、反馈给集团公司管理层作决策参考。
2.根据集团公司业务发展规划、开发能力和面临的市场情况,确定项目开发计划;组织各方面专业人士对拟建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进行立项调研、选址和前期策划,提出立项建议和开发设想。
3.新项目立项时向集团公司提交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经集团公司立项听证会讨论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除应具备地块基础资料、周边环境及其发展趋势、合作方背景、合作方式及条件、初步规划设计方案、开发节奏及市场定位等基础内容外,还须包括以下内容:
(1)成本费用估算、控制目标及措施;
(2)投资及效益的测算、利润的体现及安排;
(3)税务环境及其影响;
(4)资金计划;
(5)《竞投方案》(仅限招标、拍卖项目);
(6)投资风险评估及相应的对策;
(7)项目综合评价意见。
4.若项目立项后,合作条件或招标、拍卖条件等关键因素发生变化,并将对我方构成重大不利影响时,应重新立项。
5.招标或拍卖项目的竞价不得突破集团公司批准的最高限价;合作建房项目要充分考虑地价款的支付方式及相应的资金成本。
6.招标、拍卖合同或合作开发合同应经集团公司法律部门审核后正式签署。
二、规划设计环节的成本控制
1.规划设计单位的选择由集团建筑研究院统一负责,同时遵循以下原则:
(1)能由集团内部完成的规划设计工作,应由集团内部自行完成;
(2)需委托设计院进行的规划设计工作,原则上应采取招标方式,择优确定。
2.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包括建造成本控制总体目标),应首先上报“规划设计方案听证会”审查,获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设计阶段(如初步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每一阶段都必须要求设计单位出具《设计概(预)算》,并在与上一阶段的概(预)算进行认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编制项目的《建造成本概(预)算》,确定各成本单项的控制目标,并以此控制下一阶段的设计。
3.施工图设计合同应具备有关钢筋、混凝土等建材用量要求的条款,并载明:设计单位的《施工图预算》原则上不得突破我方编制的《建造成本预算》。
4.设计单位在设计时,若无特殊技术要求,不得指定施工或材料供应单位。
5.设计、工程、预算人员应会同监理人员组成联合小组,对施工图的技术性、安全性、周密性、经济性(包括建成后的物业管理成本)等进行会审,提出明确的书面审查意见,并督促设计单位进行修正,避免或减少设计不合理甚至失误所造成的投资损失浪费。
三、施工招标环节的成本控制
1.除垄断性质的工程项目外,其他工程的施工或作业单位,不得指定。
2.主体施工单位的选择,必须采取公开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
3.应组织设计、工程、预算、成本四大专业人员联合组成招标工作小组,就招标范围、招标内容、招标条件等进行详细、具体的策划,拟订标书,开展招标活动;对投标单位应就其资质、经济实力、技术力量、以往施工项目和施工管理水平等进行现场考察,提出书面考察意见;对投标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书面评估意见。
4.同等条件下,应尽量选择企业类别或工程类别高而取费较低的单位。
5.零星工程应当在两个以上的施工单位中,综合考察其技术力量、报价等进行择优选择。
6.为防止投标过程中个别投标单位串标,集团监察部门,有权酌情否决个别单位参与投标;为保证投标过程中充分体现市场竞争,集团成本部门有权推荐一家符合投标资格要求的单位参与投标。
7.垄断性质的工程项目(如水、电、气等)应尽力进行公关协调,最大程度降低造价。
8.施工合同谈判人员至少应包括工程、预算两方面的专业人员,合同条件必须符合招标条件,合同条款及内容概念应清晰,不得因工程紧而不签合同就开工。
9.集团应建立健全施工队伍档案库,跟踪评估其资信、技术力量。
10.出包工程应严禁擅自转包。
四、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
(一)现场签证
1.现场签证要反复对照合同及有关文件规定慎重处理。
2.现场签证必须列清事由、工程实物量及其价值量,并由甲方主管工程师和预算人员以及现场监理人员共同签名,其中甲方预算人员必须对工程量、单价、用工量负责把关。现场签证的具体审批程序与权限,由集团成本控制中心统一制定。
3.现场签证必须按当时发生当时签证的原则,在事后五日内办理完毕,严禁事后补签。签证内容、原因、工程量必须清楚明了,涂改后的签证及复印件不得作为结算依据。
4.凡实行造价大包干的工程项目,取费系数中已计取预算包干费或不可预见费的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得办理任何签证。
5.需要变更设计的,应填写《设计变更审批表》并编制预算,经设计、监理和甲方有关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办理,办理过程中必须对照有关设计、施工或售楼合同,明确经济责任,杜绝盲目签证。有关设计变更的审批权限由集团公司建筑研究院统一制定。
(二)工程质量与监理
1.项目监理由集团监理部统一派人员负责,若确需要委托监理单位的,应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选择具有合法资格与有效资质等级的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应与所监理工程的施工单位和供货商无利益关系。
2.工程质量监控人员应要求监理单位密切配合,严格把关。一旦发现质量事故,必须组织有关部门详细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提交事故情况报告及防止再发生事故的措施,明确事故责任并督促责任单位,按照集团公司认可的书面处理方案予以落实。事故报告与处理方案应一并存档备案。
3.应特别重视隐蔽工程的监理和验收。隐蔽工程的验收,必须由工程、预算人员联合施工单位、质检部门共同参加并办理书面手续。凡未经验收签证的,应要求施工单位不得隐蔽和进入下道工序施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按顺序进行整理,存入工程技术档案。
(三)工程进度款
1.原则上不向施工单位支付备料款。确需支付者,应不超过工程造价的15%,并在工程进度款支付到工程造价50%时开始抵扣预付备料款。
2.工程进度款的拨付应当按下列程序办理:
(1)施工单位按月报送施工进度计划和工程进度完成月报表;
(2)工程、预算部门会同监理人员,对照施工合同及进度计划,审核工程进度内容和完工部位(主体结构及隐蔽工程部分须提供照片)、工程质量证明等资料;
(3)预算合同部整理复核工程价值量;
(4)按集团公司有关资金支出审批制度规定的程序批准后予以付款并登记付款台帐。
3.应要求施工单位在我方开户银行开具结算账户,以便为我方融洽银企关系和监督工程款项的使用提供便利。
4.工程进度款支付达到工程造价85%时,原则上应停止付款,预留至少10%工程尾款和5%保修款,以便掌握最终结算主动权。
五、工程材料及设备管理
1.项目开工前,设计或工程管理部门应及时列出所需材料及设备清单,一般按照下列原则决定甲供、甲定乙供和乙供,并在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中加以明确:
(1)甲方能找到一级建材市场的、有进口免税计划指标的、有特殊质量要求和价格浮动幅度较大的材料和设备,应实行甲供或甲定乙供,其余材料和设备实行乙供;
(2)实行甲供或甲定乙供的材料和设备应尽量不支付采购保管费。
2.应按工程实际进度合理安排采购数量和具体进货时间,防止积压或造成窝工现象。
3.甲供材料、设备的采购必须进行广泛询价,货比三家,也可在主要设备和大宗建材采购上采用招标方式。在质量、价格、供货时间均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应比照下列条件择优确定供货单位:
(1)能够实行赊销或定金较低的供货商;
(2)愿意以房屋抵材料款,且接受正常楼价的供货商;
(3)能够到现场安装,接受验收合格后再付款的供货商;
(4)售后服务和信誉良好的供货商。
4.工程管理部门对到货的甲供材料和设备的数量、质量及规格,要当场检查验收并出具检验报告,办理验收手续,妥善保管。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退货并通知财务部拒绝付款。
5.《采购合同》中必须载明:因供货商供货不及时或质量、数量等问题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和损失的,供货商必须承担索赔责任。
6.由成本控制中心建立健全材料的询价、定价、签约、进货和验收保管相分离的内部牵制制度,保证材料采购过程的公正、公开。
7.对于乙供材料和设备,我方必须按认定的质量及选型,在预算人员控制的价格上限范围内抽取样板,进行封样,并尽量采取我方限价的措施。同时在材料和设备进场时应要求出具检验合格证。
8.材料的代用应由工程管理部门书面提出,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通过,预算部门同意,领导批准。
9.甲供材料、设备的结算必须凭供货合同、供货厂家或商检部门的检验合格证、我方工程管理部门的验收检验证明、结算清单,经预算、财务部门审核无误后,方能办理结算。
六、竣工交付环节的成本控制
1.单项工程和项目竣工应经过自检、复查、验收三个环节才能移交。
2.设计、工程、预算、销售和物业管理公司必须参加工程结构验收、装修验收及总体验收等,“移交证明书”应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物业公司同时签署。
3.凡有影响使用功能和安全及不合设计要求的结构部位、安装部位、装饰部位和设备、设施,均应限期整改直到复验合格。因施工单位原因延误工程移交,给我方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按合同追究其责任。
4.工程移交后,应按施工合同有关条款和物业管理规定及时与施工单位签订《保修协议书》,以明确施工单位的保修范围、保修责任(包括验收后出现的质量问题的保修责任的约定)及处罚措施等。
5.采取一次性扣留保修金、自行保修的,应对保修事项及其费用有充分的预计,留足保修费用。
6.甲方按租售承诺先行垫付的属保修范围内的费用,应在工程承包合同中明确由乙方承担,并及时取得乙方的确认签章。
七、工程结算管理
1.工程竣工结算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符合合同(协议)有关结算条款的规定;
(2)具备完整有效的质量评定结果和符合规范要求的竣工验收资料;
(3)项目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及其他有关结算的原始资料齐备;
(4)工程遗留问题已处理完毕;
(5)施工单位结算书按要求编制,所附资料齐全。
2.工程结算要以甲方掌握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为准,对于施工单位提供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在复核无误基础上也可作为参考。
3.“点工”必须按照定额价计取、结算,集团成本控制中心另行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4.预算合同部应详细核对工程量,审定价格、取费标准,计算工程总造价,做到资料完整,有根有据,数据准确,也可聘请建行或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复审。
5.编制的预、结算书,应当有工费、材料、设备和有关经济指标的计算过程及详细的编制说明,扣清甲供材料款项等。
6.预算合同部应对主体工程成本进行跟踪分析管理,进行“三算”对比,找出工程成本超、降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7.在预算合同部提供的结算资料基础上,财务中心应当结合预付备料款、代垫款项费用等债权、债务,对照合同审核并决算。
八、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
1.在项目开发经营计划的基础上,应注意加快项目开发节奏,尽可能缩短项目开发经营周期,减少期间费用。应保证向客户承诺的交工日期,以避免赶工成本和延期赔偿;应尽最大努力加速销售,减少现房积压时间,减少利息费用等成本。
2.各子公司应按回避、竞争、平等、服务、距离、双赢、公正、团队合作的原则,正确处理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第三节 营销成本的控制
1.项目通过集团公司立项听证会后,企划营销中心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结合市场制定合理、经济的营销方案和相应的预算。
2.营销方案和预算应先上报集团公司营销方案听证会审定通过后方可实施。
3.销售前期,集团企划营销中心应根据营销方案制定详细的营销费用支出计划报计划成本部。
4.售楼处和样板间的建设装修,以及策划、推广、销售等需要外包的工作必须通过有三家以上投标单位的招投标择优选择,有关程序参照工程招投标程序。
5.正式发售前,应组织销售、设计、工程和预算部门拟订详细的《销售承诺事项清单》,逐项测算其建设成本,并对照原成本预算逐项审核;对学校、交通、水塔等配套设施,应测算其运行成本,并列入项目完全成本范围内。《销售承诺事项清单》及有关成本测算,须报集团公司决策层通过。
6.销售过程中为增加“卖点”需增加或调整绿化、公建配套等项目时,应事先编制预算并报集团公司决策层批准后方可实施。
7.严格控制销售现场的费用支出,属于代理单位的花费必须由代理单位自行负担。
8.制定合理、经济、有效的佣金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第四节 管理成本的控制
1.制定明确的战略发展规划,并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分析业务,设置好内部组织框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源浪费。
2.树立“人力资本”观念,精选人才,善待人才,从根本上建立一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体系,避免人才流失给公司带来损失。
3.逐步形成一套科学、文明的企业文化体系,以文化力弥补日常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为企业增效减支。
4.实施全面计划管理,避免因工作缺乏计划性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开支。
5.应提炼集团公司核心房地产开发业务,发挥管理优势。对于核心业务以外的一些延伸业务,应尽量采取外包的形式委托市场专业化公司去执行,以提高集团公司核心业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降低不必要的日常管理开支;对于集团内已有的一些核心业务以外的延伸业务机构,可逐步将其独立核算,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6.建立并执行高效的薪酬、福利制度,并帮助员工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日常办公用品的采购制度,对于大宗办公用品应统一由招标采购部招标采购。
第五节 财务成本的控制
1.严格执行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内部银行”,统一调度资金,高效使用资金。
2.全面执行资金计划制度。
3.严格把握付款和收款进度,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相关经济合同,杜绝超进度付款和延迟收款的情况。
4.集团财务中心要合理制定融资方案,包括融资品种、融资渠道的选择,融资成本方案等,以最小的资金成本融通资金。
5.及时做好销售回款工作,包括欠款催缴和按揭贷款办理。
第六节 税金的筹划
1.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对集团公司的税务进行科学的综合筹划,争取合理避税,有效降低税收负担。
2.财务中心应针对每种税收的特征,制定相应的避税措施。
3.应保持对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了解,处理有关政策性问题,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
第七节 经营成本和物业管理成本的控制
1.工程项目确定以后,从事后期物业经营或物业管理的单位如果条件许可,应尽可能派有关水、电等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工程的现场管理,了解和熟悉设备及管道、线路安装调试情况,便于今后进行管理。
2.工程竣工后,在维修保养期间,物业经营或物业管理单位发现工程质量等问题时,应及时向开发单位工程部门反映,由开发单位工程部门责成施工单位及时修缮。
3.设备和大量原材料、用品的采购由集团招标采购部统一招标采购,有关招标事宜由集团招标采购部统一规定;到货时由保管部门、使用部门及其它相关单位或人员共同参加验收。
4.要针对项目、业务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消耗、尽可能提高产出率、减少浪费。
5.分析业务,确定合理的日常原材料、消耗品库存量,减少因积压或断档造成的损失;严格仓储和发放管理,明确管理责权。
6.要加强能源费用的控制,积极寻求节能的新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节能具体措施,并加强对节能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工作。
7.测算物业经营和物业管理成本,合理确定各项收费标准,并及时收回各项经营收入。
8.物业经营和物业管理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控制是相当重要的成本控制工作,应认真分析业务需要,提炼工作程序,合理设置岗位,限定人工工资标准。
9.对其他可控成本费用(如办公费、电话费等)进行严格控制,定期分析,对于异常的费用要找出原因,及时改正。
10.各物业经营和物业管理单位应安排专职或兼职部门负责安全工作,确保经营管理工作安全。
强调全面服务质量管理,不要因为成本控制而降低服务质量,以增强集团公司整体的品牌效应。
第八节 附则
1.本制度适用于集团所属的各中心、部门和子公司。各中心、部门和子公司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结合本制度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或细则,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
2.本制度未涉及到的内容或未尽事项,应按照国家和集团成本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3.本制度由集团财务中心、成本控制中心负责解释,并由财务中心根椐集团公司成本管理的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四篇: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看企业成本节约
以劳务派遣控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随着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内劳动力成本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在劳动力成本持续走高的形势下,如何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拥有职工近500人,在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的环境下,我公司的劳动力成本也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造成企业成本压力极大。为了有效控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结合利金公司及粮油集团的实际情况,我建议实施劳务派遣。
一、劳务派遣的定义
劳务派遣是亦称员工租赁,即用人单位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向劳务派遣公司提出所用人员的标准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等,劳务派遣公司通过查询劳务库等手段搜索合格人员,经严格筛选,把人员名单送交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进行最后确定。然后,用人单位和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租赁(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公司和被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关系是劳务关系;被聘用人员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关系是劳动关系,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是有偿使用关系。
二、劳务派遣的优势。
1、降低招聘成本
在全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大背景下,使我公司的招聘难度不断加大,其中体力劳动者的招聘尤为困难。例如公司参加一场面向体力劳动者的招聘会,真正能到企业工作的却寥寥无几。
与劳务派遣公司合作后,公司可以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向劳务派遣公司提出所用人员的标准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等,劳务派遣公司通过查询劳务库等手段搜索合格人员,经严格筛选,把人员名单送交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进行最后确定。这样可以节省参加招聘会的费用及招聘人员的时间,大大降低招聘成本。
2、避免劳动纠纷
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劳动人事政策指导下,用人单位和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租赁(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公司和被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用人单位与被聘用人员是一种有偿使用关系。这样,企业在与劳动者发生劳动纠纷的时,将由劳务派遣公司与劳动者解决纠纷,避免企业直接与劳动者接触,节约了企业管理人员的时间,降低了管理成本。
3、降低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
与劳务派遣公司合作后,劳务派遣员工的社险,公积金的缴纳、档案的管理、合同的签订、续订和解除、医药费的报销、工伤申报等一系列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全部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4、降低用人风险
在新的《劳动合同法》中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但是看一个人是否适合企业的要求,往往需要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因此就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引入一种新的劳务派遣方式:实用派遣。试用派遣是指,对企业新招聘的员工实施劳务派遣,将新员工的所有人事关系全部放入劳务派遣公司管理。在派遣期间,新员工不符合企业要求,可以退回劳务派遣公司。派遣期满,员工表现良好,可以将员工的人事关系转入企业,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实施实用派遣,可以使企业有充足的时间对新员工的敬业精种、责任心和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考察,使企业在准确选才方面更具保障,免去了由于选
拔和测试时产生的误差风险,有效降低了人事成本。
三、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
虽然劳务派遣具有诸多优势,但是我认为还是要根据企业的特点,有选择性的对企业中特定的人群使用。例如,我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拥有职工近500人,其中绝大部分人都为企业的老员工,对企业都有很强的归属感,且企业拥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如果对公司的全体人员全部实施劳务派遣,不仅会浪费公司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会削弱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并不适合对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实施劳务派遣。根据我公司的情况,我认为新员工及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适合实施劳务派遣。
综上所述,在用工成本持续上涨的大趋势下,有选择性的对部分员工实施劳务派遣,是企业有效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我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实施劳务派遣,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希望全集团系统下的企业,都能以我公司实施劳务派遣的经验作为参考,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实施劳务派遣,已达到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目的。
第五篇:从重要性原则的视角谈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因内部控制失效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的事件屡见不鲜。为此国内外出台了相关法规条例进行制约。但是,高昂的实施成本将内部控制是否有必要执行推到了风口浪尖。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适时适量、明确授权以及成本效益这三方面。我国也在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鉴于此,笔者拟从重要性原则的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进行分析,以期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控制管理成本。
关键词:内部控制 成本效益原则 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企业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从重要性原则的视角谈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
(一)内部控制成本与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较为基本的理性概念,表现为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效益,一般被认为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性原则和约束条件,因此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成本。是指在建设、运行以及维护内部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失去的资源。包括(1)设计成本。在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首先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程序,具体包括人工费用、调研费用、咨询费用等。(2)实施成本。企业在设计好内部控制之后,就需按照已设定的内控程序严格加以执行。一般包括人员工资费用、职工培训费用、评估风险费用、监督执行费用等。(3)评价成本。企业应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做出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就必然产生相关成本,主要包括内外部审计费用。(4)其他成本。例如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损失成本。
2.内部控制效益。是指内部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在企业内得到良好运行所应达到的控制目标之一,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所带来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的间接收益、长远收益以及社会收益。虽然这些收益不能直接构成企业的利润收入,但是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片面的以直接收益、短期收益以及个人收益来衡量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造成了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收益过低的假象。
(二)内部控制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比如,企业对“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和连签制度,就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重要性原则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所处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涉及金额两方面来考虑是否及如何实行重点控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与重要性原则的关系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成本效益原则与重要性原则具有一致性。
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企业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基于重要性原则要求的考虑,对于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或花费更多的成本,但可能会使企业整体避免更大的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措施。
对成本效益原则与重要性原则二者关系的最佳诠释是管理学方面的帕累托法则,即80/20效率法则(the80/20principle)。笔者认为,该法则在内部控制上的应用就是企业内控的80%的风险来自于20%的内部控制点。因此,企业要把有限的内控支出用在风险最大的地方,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分析
(一)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角度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会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实现效益。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有效的防范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减少损失,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也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对内部控制的投入,过度的投入会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降低。如图1所示:内部控制成本的投入存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由此可见,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角度,内部控制的投入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掌握适度的投入量,降低企业风险,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1.内部控制成本投入过少,内控风险较大,企业内控成本边际效益有上升空间,应追加投入内控成本。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低和成本投入小以及各级人员的执行力度不够等因素。内部控制的缺失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风险大增,很可能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2.内部控制成本投入过多,内控风险较低,但是企业内控成本边际效益在下降区间,应减少投入内控成本。随着内部控制成本的不断增加,会增加企业的整体边际效益。但是边际成本的增加在达到平衡点之后会呈现下降趋势即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这种无限制的投入会变成冗余的成本投入,不会带来积极效果。
3.内部成本投入适度,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内控投入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一方面,企业合理的内控成本投入意味着企业的内控没有缺失,企业自上而下高度重视,风险意识较强,加强了对内控执行效果的有效反馈。另一方面,企业合理的内控成本投入表明其没有过度投入,企业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了高风险的关键控制环节,在符合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取得效益最大化。这一点较好的诠释了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程序的成本不应超过预期的效益,应该在内部控制成本与效益中找出内部控制的最适宜点。
(二)从层面控制经济效益角度
内部控制层面控制包括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企业层面控制,是指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直接相关的控制。业务层面控制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针对具体业务和事项实施的控制。包括资金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资产管理控制、销售业务控制、研究与开发控制、财务报告编制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合同管理控制、内部信息传递控制、信息系统控制。
因内部控制层面控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笔者拟从风险重要程度和风险发生概率角度,对各个层面控制进行分类,通过下面的图表,来探讨在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和风险概率影响下,企业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
1.高重要性,高风险概率。内部控制应该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高重要性高风险的控制层面,如上图中的a区域所示。这些层面包括企业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在这一领域,若出现重大缺陷很可能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企业无法及时防范和发现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情形。因此,企业应不惜代价确保高重要性高风险领域不出现重大缺陷。
2.中重要性,中风险概率。见左下图中的b区域是实施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区域。在这一区域重要性和发生风险的概率都处于中等水平,应量力而行,提供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即对这一领域的业务,企业应安排合理的费用来阻止内控失效的发生,并且应采取一些合理的步骤来尽可能降低其发生后造成的影响。
3.低重要性,低风险概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资源限制无法面面俱到,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最大效果,应该抓大放小,对于低重要性低风险层面,即左下图中的c区域可以较少的考虑。
四、结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把利器,过少的内控投入,意味着企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发挥不出内控的效果,风险得不到控制,造假、经济犯罪事件就会频发,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使企业收益降低。过度的内部控制挤占了企业的有限的资源,限制了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降低了企业活力,同样会使企业收益下降。因此,企业应基于重要性原则对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做出权衡,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寻找适度的内控投入量,以合理的内控投入带来最大的内控效果,将企业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