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

时间:2019-05-14 01:5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

第一篇: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2006年度 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 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了省审计厅受省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态度认真,措施比较得力,效果比较明显,赞成报告。同时,也提出了以下一些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审计后续整改工作力度,加强对审计整改跟踪督办。截至10月底,有关地方和部门整改资金占问题资金的74%,尚有26%问题资金没有整改到位。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督促,继续加大整改工作力度,确保整改到位。省人大常委会及有关专(工)委应继续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跟踪督办。

2、加大对专项资金和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部门所属单位的财务监督管理。要加大对全省扶贫项目专项资金和“五项”社保基金等监督管理力度,保证专款专用,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省直各部门要从严要求,带头整改,率先垂范,严 格预算管理,加强对所属二、三级单位的财务监督管理,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各部门要根据审计查出问题,进一步建章立制,完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省政府及财政、审计等部门要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深化财政四项改革,继续加强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的监督管理,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对要求实行收支彻底脱钩的单位应真正落实到位。

抄送:省委办公厅、组织部;

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代工委、研究室。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2007年12月12日印

共印25份

第二篇:2006省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2006省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累计点击次数: 1046

加入时间:2007年8月17日

(二○○七年八月五日公告)

2007年第1号(总第011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河南省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省审计厅对2006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2006省级预算执行审计基本情况和审计评价

今年的审计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我省经济工作中心和重大改革措施,以本级预算执行为重点,关注省委、省政府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监督力度。审计了省财政厅、地税局组织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和19个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对全省养老保险等5项社保基金、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7项农业补贴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开展了行业审计;对全省县级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对基础教育经费、成品油价格补贴等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为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2006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7.9亿元,增收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为预算的124%。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为调整预算的94.6%。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省级可用财力191.4亿元,比上年增加27.3亿元,增长16%。

中央支持力度加大。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62.3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长24%。

基层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省对县(市)下达一般转移支付和县乡奖补资金132.9亿元,比上年增加50.7亿元,增长61.7%。

公共财政职能逐步强化。省级财政加大了在教育、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安排高校困难学生救助资金2.3亿元,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落实资金11.5亿元,支持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筹措就业再就业资金14.4亿元,实现53万下岗人员再就业;下达资金8.9亿元,专项用于环境治理等。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从审计情况看,2006年省级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审计也查出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解决。

二、2006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一)省财政厅、地税局组织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省级财税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改革部门预算编制办法,确保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实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部门比上年提高10%,推进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制度,增强了财政监管调控能力。这次审计查出以下问题:

1.基金支出预算执行比例偏低。2006年,省级基金支出调整预算为24.7亿元,实际完成13.2亿元,占调整预算的53.4%。

2.预拨经费未及时处理794万元。按照规定,预拨经费应在年终前转列支出或清理退回。2006年底,省财政厅未按规定处理的预拨经费余额为794万元。

3.应作未作基金预算收入1268万元。2006年,省直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增值收益实现1898万元,扣除贷款风险准备金630万元,应缴未缴国库作政府基金预算收入1268万元。

4.未及时征收企业所得税1.7亿元。审计抽查地税部门对部分重点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征管情况,查出5户企业实现的企业所得税中,当年未能及时征收入库1.7亿元。

5.应缴未缴各种税金7378万元(含国税部门应征增值税4098万元)。审计焦煤集团等4家省属煤炭企业税金申报、缴纳情况,查出企业不按规定进行税金申报、缴纳和代征代扣等造成少缴各种税金7378万元。其中:计提税金未及时缴纳4225万元;少计收入等隐瞒税金1996万元;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作未作纳税调整,少缴企业所得税417万元;未按规定代征代扣个人所得税740万元。

6.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不一致。2005年以来,郑煤集团、永煤集团和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在原有矿井基础上,经改组改制新成立独立纳税企业6户。按照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这些企业改制前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属省级收入。改制后,出现了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入库级次不一致的问题。永煤集团下属2户企业将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缴入了省级,而郑煤集团和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4户企业却缴入了市、县(区)级,金额达9265万元。

7.对部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延伸审计,查出遂平县富林花木有限公司、遂平县金钟养殖有限公司出具假发票、私刻公章,套取支农资金。省审计厅按照规定移送有关部门查处。遂平县纪检委和监察局已对4名相关责任人做出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经济犯罪的问题,正在查处中。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今年共审计19个省级部门,并延伸审计125个二级预算单位。这些部门和单位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预算编制基本规范和透明,支出预算不断细化,内控制度逐步完善,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较好。但在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预算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挪用财政专项资金2027.7万元。其中:8个部门挪用财政专项资金765.2万元,占37.7%;6个部门所属的15个二级预算单位挪用财政专项资金1262.5万元,占62.3%。

2.滞留财政专项资金954万元。其中:4个部门滞留457万元,占48%;3个部门所属的3个二级预算单位滞留497万元,占52%。如2004至2006年,省财政拨出的育林基金234万元,至2006年底未安排使用,造成了资金的长期闲置。

3.房屋租赁收入等未纳入单位财务账统一核算1700万元。其中:2个部门305万元,占18%;8个部门所属的15个二级预算单位1395万元,占82%。主要用于职工的福利性支出。

4.违规收费、向下属单位摊派和未经批准集资1101万元。其中:4个部门所属的5个二级预算单位擅自设立12个收费项目,违规收费581万元;2个部门和1个二级预算单位乱摊派404万元;1个二级预算单位违规集资116万元。

5.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1943万元。其中:4个部门511万元,占26%;4个部门所属的4个二级预算单位1432万元,占74%。

(三)社会保险基金行业审计情况

对部分市、县社会保险基金行业审计情况表明,2006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7亿元,支出227亿元,收支结余50亿元。累计结余253亿元。从审计的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规范筹资机制、保证基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使用的总体情况较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企业欠缴、少缴保险基金。审计发现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欠缴32.4亿元,医疗保险基金累计欠缴1.17亿元,生育保险基金累计欠缴9184万元。有些企业有意隐瞒缴费基数,造成少缴漏缴社保基金。其中: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抽查241家企业,少缴4501万元;医疗保险基金审计抽查211家企事业单位,少缴68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审计抽查301家企业,少缴300万元。

2.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部分县对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基金与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捆绑征收,两项基金没有分别记账核算,造成基金间互相挤占。部分县经办机构将基金违规存入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

3.财政专户活期存款余额比例偏高。截至2006年底,5项基金有53亿元为活期存款,占73%。不利于保险基金的增值。

4.养老保险基金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其中:以前挪用的养老保险基金没有收回3903万元;以物抵费形式收取的养老保险基金未变现3938万元。

(四)涉农资金审计情况

1.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情况

2005至2006年,各级财政对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支农资金投入74亿元。其中:县级投入18.4亿元,占25%;上级投入55.6亿元,占75%。资金和项目管理实行了县级报账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等,资金管理使用总体较好。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使用,使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审计查出:18个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达不到法定的增长幅度;31个县财政和农业主管部门不能及时拨付项目资金5242万元;部分项目缺乏科学论证、配套设施不完善或后期管护不到位,使项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七项农业补贴资金审计情况

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筹措资金30.6亿元,继续实行七项农业补贴政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细化责任,组织得力,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具体操作办法。基础工作扎实,资金管理规范,严格按照补贴政策、补贴条件、补贴程序等规定组织实施,使用情况整体良好。七项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人民群众满意。审计共查出有问题资金711万元,仅占补贴资金总额的0.2%。主要是个别地方资金拨付不及时,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使用不规范,良种补贴项目使用大额现金,测土配方施肥部分项目县工作进展缓慢等。

(五)基础教育经费审计情况

对176个教育部门、968所中小学校和166个财政部门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表明,2006年各级财政投入基础教育经费200亿元。其中:教师工资147亿元,“两免一补”资金14.6亿元,危房改造资金8.3亿元。从审计的情况看,专项资金按规定实行了“专户管理、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多数中小学校认真执行“一费制”收费政策,各项收费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审计也查出了一些问题。

1.教育经费拨付不及时6919万元。主要原因是省教育厅、财政厅与省新华书店关于免费教科书结算价格确定较晚,各县的免费教科书资金与省新华书店结算较迟所致。

2.一些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加上一些学校建设新校区等原因造成违规集资9127万元。

3.配套资金不到位1726万元。主要是部分市县未按规定配套“一补”资金和危房改造资金。

4.无依据收费2971万元。其中:部分教育部门及中小学自立项目、超标准、超范围收费1793万元;个别地方政府擅自批准收费、摊派及其他违规收费1178万元。

对审计中查出的伊川县有关学校和乡镇违规收费和截留挪用教育费附加的问题,省审计厅已按规定移送当地政府进一步查处。

(六)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1.污水处理项目审计调查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105个污水处理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4亿元,已竣工项目63个。这些项目的建成并投入运营,对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项目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存在较大缺口。截至2006年底,累计到位建设资金27.7亿元,未及时到位资金31亿元。其中,地方及企业自筹资金未到位24.7亿元。二是部分项目建设工期滞后,未能按要求及时完工。应于2006年底前竣工的77个项目中,卫辉、长垣等14个项目由于世行、亚行贷款项目招投标程序复杂等原因,未按时竣工;应于2007年底竣工的28个项目中,获嘉、宁陵、杞县、扶沟等项目建设进展缓慢。三是与项目配套的污水管网等设施建设进展缓慢。105个项目概算批准新建及改造管网里程2069公里,投资23.7亿元。截至2006年底,配套管网实际建设了664公里,占设计里程的32%,完成投资8.8亿元,占概算投资的38%。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不能同步建设,直接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行和投资效益。四是污水处理费征收率低。2006年,105个县(市)应征收污水处理费2.63亿元,实际征收1.24亿元,征收率仅为47%。其中,一些县(市)征收率不足15%。

2.燕山水库移民项目审计情况

截至2006年底,省移民办共收到燕山水库建管局拨入移民资金5.1亿元,拨出3.4亿元。为规范移民资金管理,省移民办制定了在建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严格资金支付程序,基本做到了及时拨付和按规定使用移民资金。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一是公款私存1754万元。如2007年1月24日,叶县辛店乡财政所将移民资金转入会计个人存折500万元。二是部分工程进展较慢。一期共13个移民安置点,支街道和排水工程均未实施;二期移民安置点中,抽查方城县10个建设点,截至审计时有5个尚未实施。对审计查出的叶县保安镇多占青苗补偿费,以及有关人员侵占附属物补偿费等问题,省审计厅已按规定移送当地政府和纪检部门进一步查处。

3.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审计调查情况

截至2007年4月底,列入2006年省发改委计划的361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全部建成。项目的建成,改善了基层组织的工作环境,方便了群众办事,提升了基层组织形象。审计调查中发现:省发改委计划建设数量比中央预拨资金建设数量多1128个,造成资金缺口1404万元;大部分县对建设项目没有按照规定组织统一招投标,层层下放至乡镇或村委会自行组织建设;部分项目家具没有及时配备到位。

4.漯阜铁路河南段改建、济洛高速公路竣工决算项目审计情况

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一是多计量工程款、挤占建设成本5109万元。二是一些单项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不规范。三是个别项目截留、挪用征地拆迁工程款。对审计中查出的漯阜铁路建管中心违规肢解发包工程的问题,省审计厅已按规定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

(七)其他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1.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审计情况

2006年,中央财政分两次共拨付我省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2.6亿元。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央财政的补贴政策,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切实保证补贴资金落实到受补对象,社会效益明显。对全省出租车行业3.5万名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2%的被调查对象对补贴政策表示满意。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一是林业行业虚报用油量,多领财政补贴款102.7万元。二是部分市县补贴资金拨付不及时226.6万元。三是超范围发放农村道路客运业补贴资金96.3万元。四是部分市县未落实补贴配套政策,对该取消的收费项目还继续收费,对该降低标准的项目未予降低。

2.扩权县(市)执行扩权政策审计调查情况

审计调查表明,2004年以来,巩义等五县(市)扩权政策成效明显。“财政直接结算”使省级各种专款补助直达县(市),降低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计划直接上报”等政策,使部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审批更加快捷高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5年,五县(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72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34.7%,比全省平均增幅高9.3个百分点。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扩权政策执行不到位。省辖市及部分省直部门未将有关权限直接交由扩权县(市)行使。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项目直接申报等权限未落实到位。如失业保险基金在省级失业保险中心调剂5%后,省辖市再收取20%的调剂金,存在省、市两级双重管理的问题。二是财政预算管理水平有待加强。扩权县(市)财政结算体制改变后,预算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初步编制了部门预算。但是,还存在着预算编制不完整、预算批复不到位、预算执行率较低以及未全面实行政府采购等问题。

三、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和整改落实情况

对这次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查出的问题,省审计厅已征求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依法进行了处理。对重要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审计情况,及时向省政府报送专题报告24份。对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已下发审计决定书41份,要求有关单位限期予以纠正。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线索,依法向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和地方政府出具移送处理书19份。对制度不完善以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对2006年省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总体情况,省审计厅于6月18日向省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李成玉省长非常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审计工作是省政府在资金运作上把关的,对政府也是监督。协调有关部门逐项整改,尤其是有些专项资金拨付过慢,应坚决改正。企业所得税漏征和混级入库、企业欠缴养老保险金等问题,必须予以纠正,今后再发生就应查究责任”。7月4日,常务副省长李克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通报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审计整改工作。李克副省长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李成玉省长批示精神,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逐一研究,具体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改”。

对省审计厅已经上报的24个专项审计报告,省长李成玉、常务副省长李克等领导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对世界银行贷款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情况的审计结果上报后,省政府根据审计建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世界银行贷款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世行贷款项目管理。对此,财政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省的做法为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提供了体制保障,并向全国财政系统全文转发。

对省审计厅下达的41份审计决定,有关部门和单位都非常重视并积极整改。已到执行期的13个审计项目,已经整改完毕。追回挤占挪用资金367.7万元,拨付滞留资金363.9万元,纳入单位财务管理资金1395.5万元,核减国家投资5109万元,10项违规收费已停止执行。仍在执行期的28个审计项目,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省政府领导指示,落实审计决定,积极进行整改。目前,地税部门已将未及时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全部征收入库。省农业厅于6月30日在全省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座谈会上,对七项农业补贴资金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了通报,要求有关市县立即整改。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基础教育经费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整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省财政厅已着手完善财政支农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资产管护责任,保证工程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对省审计厅移送处理的案件线索,有关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查处。如对省属某企业审计查出有关人员涉嫌侵吞国有资产的问题移送后,省纪检委已成立调查组进一步调查。截至目前,已经移送的19起案件线索中,7起已经查处完毕,其余12起正在查处之中。

对省审计厅提出的审计建议,有关单位积极采纳,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对政府采购预算不完整、政策执行不规范的问题,省财政厅会同省监察厅研究制定了《河南省省级政府采购监督员工作暂行规定》。对部分学校仍然存在违规收费的问题,省教育厅正在拟定《关于对教育乱收费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对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和比例差异过大的问题,省建设厅印发了《关于严格执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规定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针对这次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细化预算,减少待分配财力,增强预算的刚性;推进综合预算管理,规范对基金预算收支和预算外收支的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质量,减少国库集中支付额度结余;加强部门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切实加强对二级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第二,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缴管理。坚持依法征税,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征缴;增强企业自主纳税意识,完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制度;明确省属企业改制后企业所得税的入库级次,保证税收政策的连续性和公平性。

第三,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切实建立专项资金的跟踪问效、问责制度,从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到使用和效益,实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第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专户管理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加强对单位缴费基数的审核,避免少缴漏缴社保基金问题;增加定期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比例,促进基金保值增值。

第五,进一步加大对污水处理项目的投入和管理。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和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强项目建成后的管护工作,确保污水处理项目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发挥。

第三篇:关于2009云南省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

关于2009云南省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2010年7月28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云南省审计厅厅长

尹建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报告2009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云南省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规定》,审计厅对2009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工作紧紧围绕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中心,加强了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工作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特别关注了绩效情况,为推进法治、推动改革、维护民生、促进发展,发挥了审计监督应有的作用。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审计结果表明,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总体情况较好,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省级预算。省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0.5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1.3%;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12.8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50.4%;年终滚存结余63.8亿元,其中结转61.8亿元。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9.1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57.9%;基金预算支出17.7亿元,比上年决算数下降56.8%,年终滚存结余51.3亿元。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等减收增支因素较多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强化管理、挖潜补漏,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11.1%,非税收入比上年增长9.1%,中央补助资金比上年增长35.2%;争取中央代发84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有效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为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全力保障扩大内需政策落实。在积极争取中央扩大内需资金158亿元的基础上,省财政年初预算统筹安排基本建设资金60亿元,多方筹措配套资金30.7亿元,支持了能源、交通、水利和生态环保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大项目带动投资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进一步增加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抗灾救灾等方面的投入。安排支农资金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7%,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安排抗灾救灾资金58.1亿元,确保各项抗灾救灾工作扎实推进。

——加强对基层财政的补助。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及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7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安排工资性转移支付118.6亿元,确保了基层单位工资按时发放,以及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实施;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15.1亿元,支持民族地区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创新、深化财政管理。实行了预算编审委员会制度,开展了部门预算内部公示试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等稳步推进。继续加大专项检查、投资评审和绩效管理工作力度,确保各项重大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㈠审计财政厅具体组织2009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结果表明,2009年省级财政收支保持了平稳运行。财政厅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超额完成了财政收支目标任务。但审计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改进的问题。

1.自行安排扶贫专项资金。财政厅未按规定与主管部门共同安排、联合发文,而是单独下达扶贫专项资金文件12份、资金2105万元。

2.暂付款中借款比重大,造成财政资金被长期占用,未能发挥效益。截至2009年末暂付款余额5.49亿元,其中3年以上的借款4.92亿元,占总额的89.62%。

3.部分预算资金未及时拨付。2009年末已分未拨资金10.3亿元,其中12月14日之后下达的预算指标文件6.03亿元,占总额的58.54%。由于政府采购程序未完成等原因未拨出9.57亿元,占总额的92.91%。

4.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待加强。一是部分预算单位虚列支出违规划转资金,或者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二是因预算单位申报不及时、财政审核时间过长,造成上年结转资金下达过晚,影响了工作进度;三是开户银行对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资金划转审核不严。

㈡审计地方税收征收管理情况。

审计厅应用联网审计系统,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对地税征管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各级地税部门克服经济增速下滑、自然灾害严重和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全省税收收入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审计也发现了一些需要纠正和改进的问题。

1.抽查928户企业,发现82个地税部门违规延期征收222户企业的5.68亿元税款,截至审计时还有2.55亿元税款尚未征收入库。

2.抽查401户房地产企业,发现58户预售收入未计缴营业税及附加3215.99万元;32户企业未按规定预征、预缴企业所得税;30户企业未按规定预征、预缴土地增值税;25个项目未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

3.文山、楚雄、普洱等10个州(市)的47个地税部门扩大代征税款范围,将具备直接征收条件的3.39亿元税款违规委托税务代理机构代征,并支付代征手续费1115.17万元,加大了税收征管成本。

4.机动车车船税征管不到位。据公安交警部门提供的数据测算,2009年实际征收率仅为65.8%,漏征税款2.4亿元。

㈢审计省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124个省级部门和单位开展了自查,发现了规范津补贴不到位、报销移动电话费等问题,相关单位已作了纠正。此外,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厅2009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厅对外公告了审计结果。

对22个省级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审计,延伸审计所属单位45个、其他单位35个。结果表明,部门预算的执行力与约束力有所增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水平有所提高。本次审计查出违规金额4.21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2.79亿元。

1.预算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一是9个部门和3个单位预决算报表少反映收入、支出和结余6.16亿元。其中:省经济研究院决算报表收支结余不完整,年末结余少记774.76万元。

二是4个部门项目预算支出未细化,应拨未拨财政资金3.88亿元。其中:环保厅支出未细化1.7亿元。

三是5个部门自行调整预算、无预算拨款、未按规定向所属单位批复预算906.58万元。其中:省人防办未按规定向所属单位批复预算770万元。

四是5个部门和2个单位在零余额账户管理使用中,将5305.93万元转移到其他账户和单位。其中:国土资源厅、民政厅分别将零余额账户中的2226.63万元、703万元资金划拨到所属单位。

2.预算执行中的违规问题。

一是12个部门和9个单位挤占挪用、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接待、发放奖励等3312.57万元。其中:省轻工业学校和省轻工业技校未经批准将617.53万元资金改变用途,省招标采购局虚列支出449.52万元。

二是4个部门和8个单位应缴未缴财政性资金2.37亿元、违规收费499.7万元。其中:省疾控中心未缴行政事业性收费1.73亿元;国土资源厅违规收取探矿权、采矿权公告费历年结余374.89万元,矿业权交易中心未缴“两权”出让金5933.5万元。

三是3个部门和3个单位截留应缴财政收入和经营收入形成账外资金,违规发放津补贴,收取下属单位资金,共计4039.85万元。其中:省环境监测中心站2459.31万元、省辐射环境监督站1030.91万元。

四是7个单位使用虚假发票688.8万元。其中: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分别用假发票报销工程款291.4万元、186.29万元。

3.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一是17个部门和12个单位存在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往来款中列收列支等问题,涉及资金7941.2万元。其中:省扶贫办盘盈、核销资产1230.07万元,未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收入挂往来643.88万元。

二是7个部门和1个单位资产账实不符3310万元,1.44万平方米的房屋等资产未入账管理。其中:省社科院1.32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及1887.31万元的装修工程,未纳入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团省委和省妇联1998年竣工投入使用的办公楼至今未办理所属权证,也未登记固定资产。

4.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4个部门和6个单位存在其他问题3959.49万元。其中:省发改委将交由省经济研究院承担的课题项目资金159.9万元,拨到省农村经济学会;省科学技术协会违规拆借财政资金133万元给3个单位。

㈣审计省级7家医院情况。

对省第一人民医院等7家省级医院的审计结果表明,7家医院业务收入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审计查出违规资金5562.21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12.48亿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利用医院资源、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开办5个经济实体,资产和收支均未纳入医院统一管理;二是省第一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开办的3个大药房,2009年药品销售收入达7987.7万元,规避了药品招标监管;三是个别医院药品、材料管理存在漏洞,省中医院采购药品未纳入政府采购1541.14万元;四是医保欠费问题突出,截至2009年底,医保中心欠拨7家医院医保费3.31亿元。

㈤审计15个部门决算草案情况。

对省级部门2009年决算草案编制情况的审计结果表明,15个部门基本能够按照规定编制部门决算草案,决算草案基本能够反映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在往来款中列收列支,下属单位收支结余情况未纳入部门决算反映,通过省财政核拨州(市)的财政专项资金未纳入主管部门决算反映等原因,导致部门决算报表少反映收入5.9亿元、支出5.79亿元、结余2131.57万元、固定资产6186.56万元、负债539.73万元,影响了决算草案编制的完整性;二是由于虚列支出、以拨作支4130.27万元,影响了决算草案编制的真实性;三是由于截留应缴财政收入、无依据收费等1284.32万元,影响了决算草案编制的合法性。

本次预算执行审计,审计厅还从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层面提出了78条审计建议,各部门、各单位正在根据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建议认真进行整改。

二、审计扩大内需及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情况 ㈠跟踪审计调查扩大内需项目情况。

对全省2008年至2010年2月新增中央预算内扩大内需投资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涉及资金129.4亿元。结果表明,扩大内需新增投资总体运行良好,促进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审计调查46个治污项目,查出违规及管理不规范资金1.62亿元,占调查总额的7.04%。其中:挤占挪用和违规出借专项资金6788.64万元,涉嫌贪污、骗取资金2059.02万元,损失浪费479.2万元,工程项目未招标1095.16万元,财务管理不规范5274.19万元,项目工程款支付依据不充分520.5万元。有22个治污项目进度缓慢,有5个县采用特许经营BT或BOT模式开展的治污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

上述挤占挪用及出借专项资金的问题已整改完毕。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线索已分别移送纪检、司法机关作进一步处理。其余问题有关地方和部门正在整改当中。省人民政府向全省通报了挪用扩大内需专项资金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㈡审计20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情况。

17个竣工决算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116.6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14.92亿元;昆明新机场等3个跟踪审计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221.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2.99亿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程造价不实。审计核减工程建设成本5.57亿元,其中:昆钢控股有限公司玉溪钢铁厂易地扩建技改项目3.25亿元。

二是部分工程未公开招标38.59亿元。云南亚广影视信息传媒中心建设项目设计未招标;玉溪钢铁厂易地扩建技改项目总设计未招标,六大系统施工未经批准采用邀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三是建设项目资金3800.09万元未到位。其中:腾冲机场建设项目资金630万元。

上述问题,审计机关已依法作出了处理,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已移送省国资委作进一步处理。目前,已执行核减工程款1.85亿元,促进资金到位761.09万元,其余问题正在整改当中。

三、审计重点民生资金和民生工程情况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公开征集公众对2009审计计划的意见,审计厅将养老保险、再就业、抗灾救灾等44个项目列入了审计项目计划。

㈠审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情况。

审计全省2008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情况,涉及资金240.04亿元,审计覆盖面达到100%。结果表明,基金运行和管理逐年规范,违规问题明显减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养老保险结余基金未按规定运作,定期存款与债券投资仅占33.45%;二是由于大理、红河等州(市)少核缴费基数,楚雄、昭通等州(市)少计利息等原因,导致基金收入减少664.68万元;三是2008年末养老保险累计欠费14.76亿元,较上年增加3.09亿元,增幅26.47%。

上述问题,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正在商财政厅修订基金管理办法,并已将30亿元基金由活期转为定期储蓄,由此每年增加收益1620万元;因少核基数和少计利息的收入已全部收缴财政专户;清缴欠费工作正在展开,但欠费大户均为经营状况不佳的国企,完全整改存在一定困难。

㈡审计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情况。

审计10个州(市)51个 县(市、区)2008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情况,结果表明,上述区域内有137.98万人次从就业扶持政策中得到实惠。审计查出违规金额3909.21万元。主要问题:一是文山、红河等5个州(市)21个单位向培训机构收取返还款665.85万元,用于发奖金、补贴、弥补行政经费等;二是挪用就业培训资金1356.72万元,用于发放补贴、基建、购车等;三是昆明地区职业培训管理协会等5个机构无资质承办职业培训获利200.11万元,保山市技工学校等12个单位弄虚作假骗取补贴68.43万元,凤庆县就业中心等5个单位私设“小金库”81.37万元。目前,审计查出的问题得到全部整改,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已移送省纪委进一步查处。

㈢审计调查廉租住房建设情况。

审计6个州(市)35个县2008廉租住房建设情况,结果表明,我省城镇低保家庭廉租住房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玉溪等地的2005.64万元土地出让金纯收益未按规定用于廉租住房建设,隆阳区、禄丰县、楚雄州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公司等挤占挪用廉租住房资金687.4万元;二是部分廉租住房未按计划实施,建设进度缓慢,截至审计调查时尚有3.67万平方米工程未开工、1.39万平方米工程才开始基础施工,并且存在改变建设规模、标准、用途等问题;三是部分地方分配入住资格审查不严格,抽查6个县有61户廉租住房住户不符合保障条件或缺乏完整的资格审查材料。

上述挤占挪用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相关单位已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变更建设规模、标准、用途的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基础工作和后续管理有所增强。

㈣跟踪审计全省抗旱救灾资金情况。

截至6月底,全省共筹集抗旱救灾资金物资44.4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筹集资金27.26亿元,接收社会捐赠资金物资14.12亿元,共产党员“特别捐献”资金3.1亿元。已拨付使用抗旱救灾资金物资36.99亿元,7.49亿元资金正待按工程进度拨付报销。审计厅已发布了阶段性审计结果公告。截至目前,审计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㈤审计青海玉树地震我省救灾及捐赠款物情况。截至7月9日,全省共接收救灾捐赠款物3429.27万元,已全部汇缴到上级有关部门和玉树地震灾区。审计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㈥跟踪审计调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情况。

对全省2009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专项审计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排除危房,消除安全隐患,显著地改善了各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审计查出违规金额2.21亿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4个单位5500平方米教师宿舍重复立项,13个项目擅自变更建设规模,4所学校擅自改变项目用途;二是挪用专项资金1155.11万元,其中曲靖市财政局700万元、楚雄一中410.54万元;三是违规出借资金2500万元,其中会泽县2000万元、云县500万元;四是昌宁等9个县违规支付工程款1.04亿元。另外,楚雄州、玉溪市以中小学校安工程名义贷款4.2亿元挪作他用。

以上违规出借的2500万元资金已归还原渠道,违规支付1.04亿元工程款和挪用4.2亿元贷款的问题,相关单位规范了管理。其它问题正在整改中。

㈦审计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情况。

审计7个州(市)27个县2008年至2009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拨入、管理和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以工代赈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对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7个项目尚未开工建设,涉及投资1546万元;二是5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擅自调减461万元建设内容,变更4个项目279万元建设内容未履行报批手续;三是劳务报酬支付计划执行不到位,抽查118个项目实际支付劳务报酬率仅为51.11%;四是利用虚假资料骗取或套取资金153.82万元,其中泸西县112万元、红河县41.82万元;五是红河州挤占挪用专项资金101.29万元。

㈧审计技改项目贴息资金情况。

审计2008年至2009技改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涉及255个贴息项目;其中145个项目贷款虚假,涉及贴息资金1.67亿元,占贴息资金总额的53.32%。重点审计了昆明、保山、丽江、德宏、曲靖5个州(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利用虚假申报材料骗取或套取贴息资金,涉及92个项目9190万元;二是项目计划投资完成率低。保山市21个贴息项目,计划投资22.85亿元,实际完成2.88亿元;德宏30个贴息项目,计划投资18.03亿元,实际完成3.68亿元;丽江市17个贴息项目,计划投资12.92亿元,实际完成2.81亿元。

四、绩效审计情况

㈠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行政绩效审计调查情况。按照建设效能政府、推行行政绩效管理制度的要求,审计厅从省人民政府确定的2010年20个重大项目和20项重要工作中选择了16项,对其上半年进展情况进行了行政绩效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责任部门和单位能够按照目标任务要求,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措施,部分已完成的项目节约了投资、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的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未下达,省扶贫办和民政厅负责的解决和巩固60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工作的目标任务未分解;省民委和16个州(市)分别负责的400个和2300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工作,计划还未下达;水利厅负责的润滇工程项目,未将投资任务20亿元分解细化到具体水库建设工程。

二是教育厅负责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工作,要求完成20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预计投入资金24亿元,仅下达5.5亿元;林业厅负责新建9.5万口农村户用沼气池所需的1.43亿元省级财政资金尚未下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的新增培训农村劳动力和新增转移就业工作,计划投资1.15亿元资金未到位。

三是卫生厅负责的省级医疗机构建设项目,计划投资43.4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19亿元;昆明市负责的西山区湖滨生态建设计划投资1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管网建设进度缓慢,造成该片区改建和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未达到设计目标。

上述问题,审计厅已专题报告省人民政府,并建议相关责任部门按照目标任务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制定措施,加强协作,落实资金,加快进度,确保各项目标按期完成。

㈡省级部门绩效审计情况。

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审计厅对司法厅等22个省级部门和单位绩效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多数部门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制度建设,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所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单位职能职责不明确、机构不健全。如:由于省轻纺工业行业协会、省流通行业协会的职能职责及内设机构未得到核定,其行业管理、指导和协调作用未得到发挥;省疾控中心从事经营活动,影响了其公共服务职能的正常履行。

二是部分单位存在公用经费比例过大、增幅较快或挤占项目经费等问题。如:省科协的公用经费、接待费、交通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84.23%、43.61%和134.75%;环保厅的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204.13万元。

三是专项资金滚存结余长期滞留在各单位。如:国土资源厅3026.18万元、司法厅627.72万元、省侨办461.35万元专项资金滚存结余,均未在预算中统筹安排使用,专项资金长期闲置。

四是部分公共投资建设项目未实施,建设资金长期闲置。如: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呈贡基地项目建设资金1.06亿元、省科技馆新馆建设资金9500万元,省社科院图书馆装修及功能配套建设经费665万元,项目至今未实施,已拨付的财政资金处于闲置状态。

㈢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绩效审计情况。

审计厅对16个州(市)截至2010年2月中央预算内扩大内需项目建设及运营绩效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项目的实施保障了我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内需专项资金的投入,带动地方投资98.97亿元;特别是治污项目的实施,对长江、珠江流域及我省九大高原湖泊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影响绩效的主要问题:一是项目运营不规范、管理不善,9个项目监管不到位,11个项目未严格执行合同制管理制度,22个项目工程进度缓慢。如:泸水县六库城区污水处理及截污干管工程等7个项目完成投资在10%以下;二是部分项目受城市工业排水影响,污水处理效果低下;三是治污项目收费价格体系不完备,导致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㈣全省农垦系统绩效审计调查情况。

结果表明,农垦集团经营状况稳定,资产总量、销售收入、所有者权益逐年增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全省农垦系统在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职工收入分配不合理,农工生活状况远低于当地农民,未按国家规定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累计欠缴3.02亿元;二是体制机制不适应,机构设置政企不分,管理环节过多,权力过于集中,并且农垦产业未融入地方经济整体,基本处于自我封闭的发展状态;三是产业、产品结构不科学,第一产业占总收入的90.04%,天然橡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3.24%,而且产品结构单一,第二、三产业未得到充分发展;四是生产经营效益不高,扣除天然橡胶价格上涨因素,全省农垦系统2006年至2008年实际亏损累计14.44亿元,由于投资管理不科学,1.92亿元投资无效益。

五、审计信息系统情况

为了确保被审计单位提供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审计厅先后对承载红塔集团、省地税局以及7家省级医院财务和业务数据的信息系统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信息系统的使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完成目标,实现单位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完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尚未建立一体化的运维管理体系,网络系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真实性缺乏保障,信息系统资源未能通过有效整合和运用为决策提供支持,一些信息系统模块未能发挥应有的管理功能。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红塔集团、省地税局和7家省级医院已制定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进行了认真整改。

六、其他审计情况 ㈠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情况。

2009年,审计厅共审计12名省管领导干部。结果表明,12名省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基本能够履行经济责任,但审计也发现了一些违法违规问题,查出违规金额5.36亿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缴未缴各项税费3.2亿元,财政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2亿元,违规转移财政资金1000万元,挤占挪用专项资金744万元,违规设置“小金库”309万元。此外,审计还查出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方(部门、单位)的下属机构涉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5起,涉案人员6人。

上述问题,审计厅已依法作出了处理,并向纪检监察、组织部门报告了审计结果,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线索已移送司法机关作进一步处理。目前,各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已按审计要求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整改。

㈡审计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情况。

对9家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2008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结果表明,农信社系统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服务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审计查出违规问题金额23.22亿元。其中:违规贷款21.88亿元,包括2007年以后形成的风险贷款1.33亿元;设立虚假账户、账户管理失控、大额法人贷款违规提现等问题,涉及金额5.73亿元。在对腾冲、建水两个县联社的审计中,发现了涉农贷款及结算管理中的涉嫌经济犯罪线索,审计厅已向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5件,涉案金额4178.6万元。

针对上述问题,省农信社制订了教育培训、制度执行、专项检查、处罚问责等整改措施,修订完善了257条规章制度,组成45个检查组对全省县级联社和机构网点开展了专项检查。

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情况

审计始终坚持将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从2009年7月至今,审计厅共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14件,涉案人员28人,涉案金额1.14亿元;移交纪检监察及有关部门查处13件,涉及金额2807.44万元。从审计发现的案件线索情况看,涉嫌违法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利用职权侵吞公款、化公为私谋取私利、伪造资料骗取资金、非法经营谋取利益。如:某集团个别下属单位在改制、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大案要案线索5件9人,涉案金额5161.22万元,其中:某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和期货部经理等人挪用公款1538.1万元支付期货交易保证金,造成损失1300.46万元。其他涉嫌违法犯罪的问题还包括:两个县农村信用社涉嫌利用或伪造资料骗取资金835.6万元;某农资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涉嫌严重违法违规,涉及金额651.5万元;某生物开发公司伪造银行公章及贷款资料,骗取贴息资金190万元;某县水务局副局长侵占小额扶贫贴息贷款43万元等。对各地、各单位的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审计厅将依法予以公告。全面的整改情况,省人民政府将在11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八、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

㈠进一步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健全预算执行管理机制。优化财政资金运行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完善国库资金支付动态监控机制,建立全过程、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逐步将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切实加强零余额账户管理,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和预算的准确性,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强化事前事中监管,从严控制从零余额账户向其他单位或账户划转资金的行为。

㈡严格税收征管,加大依法治税力度。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机制,逐步推行税收征管综合质量考评制度,杜绝人为调节税收入库进度现象;健全委托代征税款管理办法,规范委托代征行为;严格执行房地产业税收政策,全面落实房屋预售预征预缴税收规定,健全完善土地增值税预征和清算制度;完善涉税部门协作机制,推行“协税联管”模式,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

㈢进一步加强对所属单位的管理和监督。强化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的监管责任,督促所属单位完善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强化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对因管理不善、失职渎职行为造成重大损失浪费,以及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㈣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理顺资金分配渠道,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将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纳入政务公开范围;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提高专项资金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地方及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加大项目投资监管力度,完善建设项目的技术和经济论证机制,同时建立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实行重大建设项目进度通报和结果公告制度。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四篇: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报告

一、审计整改工作部署推进情况

区政府高度重视审计问题整改工作,多次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召开全区审计工作会议,对审计工作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镇办、园区管委会、区直各部门自觉依法接受审计监督,认真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深入研究和采纳审计提出的建议,举一反三,规范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审计整改质效,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经区政府研究?同意,2020年5月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泉政办秘〔2020〕10号),建立健全了审计整改统筹协调、跟踪检查、协作联动、通报公开、结果运用、追责问责等长效机制,首次将审计问题整改工作纳入《2020年区委督查检查考核计划》(泉办明〔2020〕28号),于2020年9-10月份开展了督查。区审计局扎实做好审计问题整改的后半篇文章,出台了《颍泉区审计局审计问题整改检查制度(试行)》《颍泉区审计局审计移送处理事项管理办法》,跟踪督促审计问题整改,确保审计问题全面整改到位。

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对《2019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的问题,截至2020年10月20日,审计查出的问题已基本得到整改,上缴财政资金514.51万元,收回资金208.17万元,问责2人,有关部门和单位修订完善制度8项。

(一)财政管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关于预算管理不够全面规范问题

一是关于预算编制不够完整的问题。区财政局对各单位近三年以来的收入进行数据比对,发现非税实际入库数据与上年数据相差较大的单位,及时与其沟通核实,将各项收入纳入2021部门预算,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二是关于部分非税收入上缴不及时或执收不到位的问题。部分非税收入已上缴408.27万元。

三是关于预算支出未按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执行的问题。相关单位强化了预算执行的刚性,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支出。

关于预算绩效管理还需进一步提高问题

区财政局根据《阜阳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相关要求,围绕全区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环节,牵头完善了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管理、评价结果应用等各环节的管理流程,制定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2021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关于部门预算执行率不高的问题。相关部门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增强预算编制的精准度,不断提升了部门预算执行率。

关于无依据发放津补贴的问题。涉及单位已收回无依据发放津补贴。

关于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

一是往来款项未及时清理问题。相关部门已清理核销往来款594.91万元。

二是支出票据或报销手续不完整问题。相关单位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审批手续,严格支出审核。

三是库存现金借条抵库问题。相关单位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借出款项管理,已清理借条62.39万元。

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问题。相关单位进一步规范了财务核算,设置了明细账。

关于资产管理不规范问题

相关单位组织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了清查核实,并进行了相应的账务处理,做到了账实相符。

关于部分制度执行不到位问题

相关单位认真学习了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并严格落实制度的规定。

(三)专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关于区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管理使用不合规问题。已修改完善普通门诊医保报补计算统计系统,纠正了超限额补偿问题。

关于超范围使用义保经费问题。相关学校已收回了部分超范围使用义保经费,归还义保经费。

关于部分政策执行不到位问题。向死亡人员发放残疾人补贴、高龄补贴、优抚补助、低保、五保补助,重复发放危房改造补助等资金相关单位均已收回,并对2名责任人员进行了问责。

关于项目申报审核把关不严问题。相关单位制定了相关制度,进一步强化了项目申报审核。

关于重大项目监督检查不到位问题。相关单位修订了项目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从项目初审推荐、组织实施、资金拨付等方面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做好项目资料归档。对项目进展进行督查检查,督促项目按照批复内容实施。

(四)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审计发现个别项目变更签证不规范、验收流于形式问题,相关单位将在以后项目建设中认真履行责职责,加强管理,严格执行。

(五)国有企业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阜阳市王府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于2019年1月2日注销。

(六)村级财务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村干部或其亲属虚报领取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问题。虚报领取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均已退回。

无依据发放奖金问题。无依据发放奖金已收回。

社区无依据收取配套费问题。社区无依据收取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费已上缴区财政。

资产及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相关办事处制定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规范了“三资”管理的经济行为,完善支出手续。

(七)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关于无取水许可证取水问题。2家企业已办理了取水许可证,1家企业取水许可证正在补办中,向1家企业下达了停止水事违法行为通知书。

关于限采区新增开采中深层地下水问题。依法封闭了深层取水井。

关于部分水资源费应收未收问题。应收未收的水资源费已收取。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从整改情况看,绝大多数问题已得到整改,但个别整改事项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涉及面宽、情况复杂,需要结合实际逐步解决。对这些问题的整改,相关部门和单位作出了安排和承诺。下一步,区审计局将要求相关单位进一步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强化整改责任,提升整改实效,构建长效机制,运用好检查、督查、通报、问责等手段,全链条扎紧审计管理闭环,全流程推进整改督查跟踪,增强形成共抓整改的工作合力,提高审计监督成效,发挥审计监督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第五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05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05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

按照《审计法》和《山东省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的规定,现将2005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督促整改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省审计厅根据《审计法》和《山东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组织开展了2005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审计结束后,向省政府提交了审计结果报告,并受省政府委托向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作了审计工作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向省政府提出了审议意见和建议,要求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对待审计查出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抓好督促整改工作。

省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批示,要求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建议,把整改工作落到实处。2006年7月3日韩寓群省长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批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并要求限期予以纠正或处理。”8月7日,韩寓群省长又对审计结果报告批示,要求省财政厅和省发改委认真研究审计反映的问题,对各种问题必须依法纠正,对屡查屡犯的单位要提出警告和处理。对去年预算执行审计反映的问题,有5位省政府领导先后11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根据审计情况研究制定整改措施。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5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字[2006]105号),明确要求各市、县人民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的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要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意识,健全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把整改落实情况纳入省政府重点督查事项,要求有关部门将整改情况报告省政府,责成省审计厅抓好审计决定的执行,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汇总并向省政府报告。

对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省审计厅依法对有关部门单位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责令整改并作出处理处罚。为保证整改效果,还组织专门力量对有关部门单位的整改情况全部进行审计回访和督促检查。对预算管理、财政运行体制以及系统、行业方面的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调研等形式,与省财税等部门多次沟通交换意见,分析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对策。各有关部门单位注意标本兼治,从建章立制入手,制定和完善了33项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制度办法,进一步巩固了整改成果。如省体育局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制发了规范会计工作、强化彩票公益金管理和加强所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等制度。省建设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调整充实了内审人员,强化内审职能,加大内部监督检查力度,促进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总的看,整改情况是好的,审计查出的问题大部分已落实纠正。

二、省财政厅整改落实情况

省财政厅对审计反映的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厅务会议研究整改措施和解决办法,依照相关制度规定和审计意见,逐条加以整改。

(一)关于部门预算与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不衔接,年初部门预算分配基建资金比例较低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现行部门工作方式与预算编制不衔接,有关配套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等原因所致。为此,省财政厅协调省发改委,就加强部门预算与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衔接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后将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搞好协调配合,不断提高专项投资纳入年初部门预算的比例。

(二)关于追加预算有待进一步规范问题。省财政厅以细化部门预算编制为切入点,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求和实施步骤,将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预算细化到具体支出用途,切实提高年初预算的编制质量,防止年中追加预算过多。

(三)关于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不到位问题。省财政厅根据审计建议,进一步改进政府采购预算编报内容和要求,努力扩大政府采购预算规模,设计研发专门软件,提高政府采购电算化管理水平,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约束,减少政府采购资金列支挂账。

(四)关于省专项补助资金分配较晚问题。按照审计意见,省财政厅积极与省发改委、科技厅、水利厅、旅游局、环保局等部门协调,确定将年初预算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及时落实到具体项目,下达给具体单位。对于中央下达的专项资金,凡明确具体项目的,要求在收到文件10日内批复有关部门单位,缩短滞留时间,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和发挥效益。

三、省地税局系统整改落实情况

省地税局按照省政府办公厅通知要求,高度重视整改工作,责成有关处室负责抓好全系统落实。在汇总各级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的基础上,向各市、县地税部门下发了《关于2005税收征管质量审计情况的通报》,要求各级地税部门逐条核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有错必纠,立即整改。针对企业在纳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将企业核算和纳税申报不实、欠缴税款、延压代扣代缴税款等问题作为重点来抓,严肃整改和处理。对审计发现的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违法违规问题,在查明原因、认真纠正的同时,按照责任追究制度,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视不同情况和层次作了严肃处理。结合整改工作,省地税局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严格责任追究、规范征管行为的措施。一是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监控考核系统,健全评议考核、过错追究等制度办法,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促进提高执法水平。二是建立税收执法预警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编发《执法预警报告》,做好事前预警工作,预防违规问题的发生。

对全系统的整改结果及强化税收征管的措施,省地税局已专门向省政府提交了书面报告。从反馈的情况看,各级地税部门认真执行审计决定,整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明显成效。审计发现的企业核算和申报不实少缴税款、基层地税部门应征未征税款、税款未及时缴库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单位税收征管薄弱等问题绝大部分落实纠正,共追缴入库税款2.3亿元。省审计厅直接查处的省鲁西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虚提管理费用漏缴企业所得税1108.8万元问题,其上级公司已采取措施依法补缴了税款。

四、预算执行部门单位整改落实情况

这次审计的17个预算执行部门单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都非常重视,通过召开不同层次会议认真研究整改工作,向有关处室和所属事业单位通报审计情况,要求对照问题切实抓好整改落实。针对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财经法纪知识教育培训,增强部门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依法理财、用财意识,不断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完善内控制度,强化预算约束,整改工作收到良好效果。这次审计应处理纠正违规问题金额8.35亿元,截至目前已落实纠正7.21亿元。

(一)关于财务收支不实问题。12个部门及所属单位少计收入4710.95万元全部计入相关收入。5个部门虚列支出1.16亿元已作账务处理。9个部门对未纳入账内核算的4500.38万元资金,已纳入统一账内核算。9个部门对2521.25万元账务处理不当资金已作了账务调整。

(二)关于挪用财政专项资金问题。涉及的8个部门2769.75万元资金,已有7个部门将挪用的1576.95万元全部归还原资金渠道。省发改委所属信息中心挪用基本建设专项资金1192.8万元用于投资办企业或出借资金问题,委党组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责成信息中心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截至2007年2月底已收回资金248.8万元,其余也制定了追交计划,大部分资金可在近期追回。

(三)关于滞留闲置专项资金问题。5个部门滞留闲置的2980.12万元专项资金,已经拨付到位2919.62万元。如省供销社滞留的国家政策性挂账贴息资金68.4万元已于2006年

7月28日拨付到位。省旅游局长期闲置的游客集散中心建设等专项资金490万元,已拨付项目单位429.5万元,余60.5万元将根据项目进度陆续拨付到位。

(四)关于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问题。涉及的10个部门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研究了加强和改进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结合资产年检登记,组织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摸清了底数,健全固定资产明细账,对新增固定资产进行了登记,全部纳入账内核算。

(五)关于部门所属职业技术院校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4所院校对不合规收费进行了清理,对无依据、超范围收费项目予以取消,对违规收取的押金、工本费等能退还学生的予以退还,无证收费的按规定补办了收费许可证。如山东技师学院对未办理许可证的收费项目已向物价部门申请办理了收费许可证,明确了收费依据和标准;无依据收费40.04万元已分批退还给学生。6所院校违规向职工集资1.19亿元用于新校区建设等问题,由于集资款已用于项目建设,难以一次全额清退,除已退回1658.3万元外,余1.02亿元有关院校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清退。5所院校未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1633.2万元收费,已按要求将结余资金上缴财政专户;存在坐收坐支问题的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今后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4所院校收取学费未实行“票款分离”问题,已按规定执行“票款分离”制度。

五、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一)困难县乡财政扶持政策落实情况审计调查方面。

2005年以来,我省通过实施“五奖一补”等政策,加大了对县乡财政的扶持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果,切实解决县乡财政运行中的问题,去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工作,进一步创新财政政策,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乡经济发展后劲,努力加强县乡财政建设,壮大基层财源规模。

韩寓群省长批示省财政厅要在认真总结前段帮扶困难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切实抓好政策的落实工作。2006年中央对我省新增转移支付资金37.04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4.29亿元,工资改革转移支付16.3亿元,困难县“奖补”资金6.45亿元。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这些新增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补助基层,进一步加大对下帮扶力度,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具体扶持措施包括:安排工资改革转移支付16.94亿元,帮助困难市县落实工资制度改革;同时安排省级引导资金5000万元,通过省、市联动共同帮助东部地区个别县(市)解决财政困难问题;新增13.38亿元加大“五奖一补”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调动基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新增6.22亿元用于扶持农村医疗、教育等事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县乡财政管理,完善困难县“省市共管”机制,加快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改革试点。严格省市“奖补”资金使用范围,争取尽快实现乡镇教师工资由县级统一发放。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对村级补助力度。全面启动财政涉农资金“一本通”管理改革,将国家的各项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水资源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方面。

1.关于收缴管理不严格,漏征少征较多的问题。对未开征或开征较晚造成漏征问题,除聊城市本级及德州市的陵县等11个县(区)外,其余市、县(区)已按照省政府135号令对城市公共供水企业征收了水资源费;对未执行省统一征收标准问题,除枣庄、菏泽市本级以及滕州市等6个县(市、区)外,其余市、县(区)均执行了省统一征收标准;对缴费单位拖欠问题,有关市已经或正在采取措施加大清欠力度,如烟台市已收回拖欠的水资源费3706万元,余906万元正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关于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有关市已按审计意见进行了整改,将水资源费征管部门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确保水资源费专款专用。淄博市在2006财

政预算中将水资源费按规定用途安排了支出,泰安市岱岳区将平衡预算的946.12万元水资源费已归还原资金渠道。

3.关于滞留项目资金问题。有关市、县(区)已将大部分滞留资金拨付到位或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济宁市任城区财政局滞留的2226.28万元水资源费已安排支出1854万元,其余资金正在落实支出项目。

4.关于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不到位问题。涉及的15个市已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对征收水资源费实行了票款分离制度,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开票、收款、入库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办法,确保征收的水资源费及时收缴入库。

5.关于水资源费征收基础工作薄弱问题。有关市、县(区)根据审计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加强征收基础性工作,督促用水单位安装配齐取水计量设施,规范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同时,有关执收单位按规定设置了水资源费征收台账,确保及时掌握取水户的用水、缴费等情况。

(三)全省公路系统财务收支审计方面。

对公路系统财务收支审计查出的问题,才利民副省长批示省交通厅认真研究解决。省交通厅和省公路局分别召开厅长办公会和局长办公会,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研究部署整改工作。针对财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省交通厅向交通部提报了关于修改公路养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的意见和建议。省公路局向各市公路局、各直属单位下发了《对省审计厅2005审计报告涉及公路问题整改及公路资产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督查的方案》,先后两次在全省会议上要求各单位切实抓好整改。还组成四个督导组,对各地落实审计决定情况进行检查。

1.关于滞留和少计收入问题。省公路局和8个市公路局滞留养路费、交通建设基金等4048.16万元以及4个市公路局滞留超限罚款486.85万元已上缴财政。10个市公路局未计收入的1205.41万元房屋租赁费、广告费等已按规定计入相关收入。

2.关于虚列及挤占支出问题。对虚增养路支出、工程支出问题,14个市公路局及所属单位按照审计意见,进一步改进计划管理和财务核算办法,完善建设和养护管理作业程序,严格审批手续,严把市场准入,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计量支付,从根本上解决支出不实问题。8个市公路局及所属单位超支挂账、少计支出1.05亿元已按规定计作支出处理。9个市公路局及所属单位挤占的1334.52万元养路支出已归还原资金渠道。

3.关于违规借款及提供担保问题。德州、聊城市公路局按照审计要求已收回违规借款,省公路局研究制定了回收措施,正在积极清理对外借款。临沂、滨洲市公路局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化解担保风险,目前对外担保的1.21亿元已有9290万元解除了担保责任。

4.关于资产核算不合规问题。9个市公路局未入账的1.9亿元固定资产和1188.8万元无形资产已纳入账内核算。4个市公路局协调有关部门,对前几年报废的有账无实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待履行规定报批手续后作账务处理。对服务区经营管理等问题,省公路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在拟定具体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管理,防止国有资产及经营收益流失。

5.关于违规向职工集资问题。8个市公路局按照审计处理意见,积极筹措资金,抓好清退工作,截至2006年底已将集资款全部清退。

(四)高校新建扩建项目审计方面。

对13所高校新建扩建项目审计反映的问题,王军民副省长批示省教育厅采取措施抓好整改落实,并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规范对高校建设项目的管理。省市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和13所高校根据省政府领导批示精神和审计意见,认真进行了落实纠正。

1.关于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不规范问题。用地手续不完善的有关项目,有些已经补办了审批手续。未严格履行建设程序的项目由于已经建成完工,难以处理,有关高校针对审计

发现的问题认真反思,进一步提高对建设项目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规定。

2.关于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缺口较大问题。鉴于近年来高校和一些职业学院规模扩展较快,负债较多,省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制定具体政策办法,帮助院校解决实际困难。有关高校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土地置换、争取当地财政支持等措施筹集资金逐步加以解决。临沂大学一期工程建设资金缺口1.59亿元,已通过原临沂师范学院东校区土地置换资金予以弥补;威海职业学院资金缺口1.03亿元,已通过向财政部门申请扶持资金等方式弥补6000万元。

3.关于财务管理薄弱问题。3 个项目挤占成本6061.45万元,有关院校已将占用资金归还原资金渠道,并调减了项目成本。7个项目转移挪用建设资金3219.89万元,有关院校积极采取措施追回了被挪用资金。11个单位少缴漏缴的1563.52万元税费已补缴入库。3个项目损失浪费2936.99万元,有关高校借整改纠正的机会,研究制定了加强建设资金监管措施,防止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4.关于工程价款结算不实问题。有关高校认真对照审计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加大内审力度,对支付证书、结算凭证等严格审核,强化监督,按照审定的工程价款与施工单位办理了结算。

(五)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效益审计或调查方面。

针对审计的3个项目存在的偿还债务能力较差等问题,有关主管部门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整改。韩寓群省长、张昭福副省长分别对山东坤华集团公司法国政府贷款齐河面粉加工项目管理和效益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作出批示,要求省粮食局和省财政厅认真研究,提出解决办法。根据省领导批示精神,两部门研究提出了具体办理意见。一是认真总结和吸取该项目在立项决策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今后的经济建设及项目的立项、论证、评估等工作,特别在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和决策程序等环节上下功夫,增强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二是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积极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千方百计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盘活企业资产、偿还债务和现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具体措施,重点督促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拓宽市场、改善经营,逐步扭亏为盈,争取在5年内还清债务。

从总体上看,2006年审计查出问题的落实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有些问题是多年形成的,涉及时间比较长,问题比较复杂,有些还与体制和政策有关,因此在近期难以全面整改到位。有关主管部门正在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等措施逐步加以整改和规范,省审计厅将继续跟踪督促问题的整改,促进有关制度和政策的健全完善。今后,审计部门将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继续加大对涉及民生的重点项目、重点部门和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促进改革和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下载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