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报告(模版)
川审„2007‟48号 签发人:程智钰
四川省审计厅关于
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 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报告
省政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四川省财政收支审计条例》的规定,审计厅对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部门预算统筹安排,脱离了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又如,财政厅在组织编制2006年部门预算中,未严格要求部门单位执行“零基预算”的原则,导致部分支出预算无具体内容和执行单位不落实。经抽查3个省级部门及下属单位编制的2006年部分专项支出预算5464万元,就缺乏原始资料,内容也不具体。财政厅及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口径,确保预算内容真实、细化、具体,严格实行部门综合预算管理。
(2)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中调整变动过大。2006年财政厅批复省级130个单位年初政府采购预算149150万元,实际执行399001万元,为年初预算的267.5%,预算调整变动较大,不利于强化预算约束。财政厅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从制度上控制政府采购预算与执行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
3.关于向下转移支付情况
随着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和中央补助增加,省财政对下级的补助力度也进一步加大。2006年省对下补助支出达7078771万元,其中税收返还110347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2001708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1187958万元,原体制补助和专款补助等2785635万元。各项补助中,税收返还计算依据客观准确,专项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具体明确。但需要指出的问题是:
(1)专款补助项目多、分布散。2006年省级财力对下安排的专款项目较多,资金达578152万元;其具体项目是,10万元以下的1746个,10-30万元的2096个,30-50万元的855个。财政厅应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要求,对省专款项目进行清理整合,促进提高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
(2)预算资金3000万元拨付渠道不够规范。按有关规定,拨付下级财政的补助,应办理结算,通过国库调拨资金。但2006年财政厅将在省级列报支出的企业改制资金等,从省级财政专户拨付给自贡、泸州、广元、资阳等市3000万元。财政厅今后应严格按照预算级次和规范渠道办理预算资金的划拨。
4.关于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2006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超收210447万元,占年初一般预算收入的13%,超收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对当年超收全部作了安排,其中,用于当年支出134442万元,弥补赤字4000万元,结转下年支出72005万元;安排内容主要是农业、教育、科技、社保、交通、环保、工资改革和补助困难地区的支出。超收安排项目与报人大备案的项目相符。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财政厅应当提高收入预算编制质量,逐步缩小收入预算与执行结果的差距;同时,要提高对超收的预测水平,及时组织超收的预算安排与执行,尽力避免年底集中下达预算及大量结转的现象。
5.财政支出进度较慢且不均衡
随着省级财力逐年较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事业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财政厅亦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需要指出的问题是:
财政支出进度较慢且不均衡。2006年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
6实行建卡管理,账实不符现象较为普遍。经抽盘12个部门所配电脑,有504台有实无账、82台有账无实。二是有3个部门购臵办公设备等571万元未纳入政府采购。三是一些部门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往来账款长期未作清理、行政机关与各类协会和学会的人财物混合使用,以及部分收费收入未缴入国库或专户等。如水利厅收取的水资源费至今年3月尚有3527万元未缴入国库。
此外,审计还发现,2002—2004年间曾接受过审计的农水局、畜牧局、民政厅、药监局,未认真执行当年的审计意见和决定,部分被查出的问题至今未整改纠正。
5.下属单位的监管不力。经延伸审计发现,一些部门对其下属单位疏于监管,导致一些单位违规问题时有发生。如信息产业厅下属的监测站未按规定将2005年末各项结余9039万元编入次年预算;民政厅下属的慈善总会违规在有指定用途的捐赠款中提取业务费55.7万元;畜牧局下属的科研院兴办的两家公司2006年本为亏损,但仍按股本份额向本院及其职工分配发放股利152.5万元;水利厅下属的东风渠管理处2006年应列未列收入380.6万元,导致其损益不实;环保局下属的环科院、环监总队滞留应缴财政资金610.5万元;农业厅下属的植保站通过虚列支出,将农药储备资金等820万元转给两个服务部用于新农药、新药械经营活动;省种子站伪造会计凭证账簿,隐匿收入395.4万元等。
经组织对宜宾等6个市药监局、内江等7个市州质监局及其所辖部分县级局的抽审,发现垂管系统的基层单位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违规问题。主要是:部分收费收入未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442.5万元;无依据或不规范收费201万元;虚列支出导致决算不实548万元;私设账外账或公款私存358.8万元;账外资产509万元等。如宜宾市药监局账外存放所收的药品购销员技能鉴定费、医师培训费和其他资金204万元,由个人以现金及存折保管130.6万元。该局及下属单位还无依据收取安全信用分类管理费、检查成本费、打假服务费等39.6万元;内江市质监局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82.2万元。
二、部份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审计(调查)情况
(一)审计调查西充县红旗水库、隆昌县古宇庙水库等7个列入全国整治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投资效益情况表明,自国家以国债资金为主投资整治以来,各地及时组织实施,在解除安全隐患、提高水库综合效益上已取得积极成效。但项目管理及资金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单位违纪违规行为还较为严重。一是7个水库套取和挤占挪用建设资金2235万元,占到位资金额14545万元的15.4%。主要是一些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串通监理、施工单位共同作假,采取虚列项目支出,甚至以虚假合同、虚假结算等方式,套取并挪用建设资金,加剧了投资不足的矛盾。二是工程结算高估冒算,形成资金损失漏洞。经对部份已完工并办理结算项目的抽审,送审造价8194万元,审减1490万元,占18.2%。如安居区麻子滩水库送审工程造价646万元,审减额达303万元,占46.9%。三是私设“小金库”993万元,部分建设资金流向小团
10未落实共22448万元。此外,一些地方还存在乱收费、工程实施未公开招投标、资金长期挂往来未结账等问题。如泸县林业局将套取和向下属单位乱收取的天保资金等25万元存放于“小金库”,用于发奖和其他支出。
(四)审计德阳、攀枝花、自贡、乐山、眉山、雅安6个市2005年住房公积金管理及其效益情况表明,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公积金管理,参缴与贷款人数逐年增加,逾期贷款逐年减少,公积金使用效益有明显提高。但6个市住房公积金从制度机制到资金归集、管理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未切实履行决策职能,部分地方公积金中心代行了其重大事项审批决策的职责。由于决策监督机制不健全,为一些不规范运作行为开了方便之门。二是违规开设银行账户存放公积金48409万元。三是挤占挪用公积金4215万元。主要是以前年度违规借贷和用于平衡财政预算的本息未按规定限期收回。四是部份地方财政应匹配的公积金未纳入预算,或虽有预算但未全部拨付到位4006万元,未切实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五是公积金缴存差异大,造成新的分配不公。按我省规定缴存比例为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15%,但有的市最高达20%,有的市最低仅为1%;按规定缴存基数不得高于上年月平均工资总额的3倍,但有的市最高的超过了5倍。这在不同城市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同一城市高低之间都反映出很大差异。六是公积金使用效果欠佳且地区间不平衡。6个市平均个人贷款率为28.8%、资金运用率为35.8%,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和17个百分点;资金沉淀率为42.8%,却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6个市间高低相比,个人贷款率相差49.3个百分点、资金运用率相差30.6个百分点、资金沉淀率相差26.7个百分点。七是公积金归集缴存及个人贷款覆盖率不高。在岗职工参缴的比例平均仅64.7%,当年个人贷款只占缴存累计人数的2.9%,影响了公积金应有作用的发挥。
三、部分专项审计(调查)和下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情况
(一)对省医院、省第四医院、成都市第三医院、川北医学院和泸州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共5所医院2005年财务收支的审计情况。结果表明,近年来,各医院积极转变服务态度,改善就医环境,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医疗服务收费和财务管理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违规收费294.9万元。其中自立项目或重复向患者收费192.9万元、超标准收费102万元。如泸州医学院附院自立项目收费103万元,其中自定卫生材料项目重复向患者收费50.7万元;成都市第三医院对未列入收费目录的卫生材料等自行收费39万元。二是违规使用自制收据收取非医疗费用。如川北医学院附院使用自制收据收取房租、对外新药遴选费、病历工本费等非医疗费用2379万元。三是一些医院将部分收入放在下属单位账上和私设的账户核算,形成账外资金755.8万元。四是基础管理不规范。省医院等3家医院违反政府集中采购政策,自行采购医疗设备4263万元;还有2家医院购臵固定资产未入账2372万元,有3家医院不按规
314对以上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审计机关已依法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对违法违纪的案件线索和应当追究责任的人员,已依法移送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处理37件,已有2人被逮捕、2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对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有关部门、单位高度重视,正在建章立制进行整改。下一步,建议省政府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进一步认真执行审计决定,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依照法律规定,全面整改情况,将在今年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专题报告。
四、进一步加强省级预算及财政收支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预算编制与执行机制,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从近年预算执行情况看,进度不均衡、执行率偏低、结余结转较大的状况还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平稳运行和预算执行效率。对此,财政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配合,着力完善预算编制与执行机制。一要不断提高预算编审质量。要严格部门综合预算、“零基预算”,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不断优化、细化、硬化预算,纠正随意变动预算和追加频繁的现象,提高预算资金分配的到位率和准确率。尤其是项目预算,要完善滚动项目库,提高项目储备质量,分类规范预算项目,推进项目预算的具体化、清晰化、透明化,努力做到预算准确、安排合理、到位及时、进度均衡、执行有效。二要加强预算执行的动态分析与调控。准确判断和掌握预算执行趋势,及时清理、调整无具体项目的预算,确保预算执行率。三要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落实追踪问效,提高行政效能。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项目资金最迟应在10月以前安排到位,对执行进度差的单位,应及时采取制约措施,促进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二)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的监管力度,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针对目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分散、部门职能及项目内容交叉重复、大量专项资金在基层被用于一般工作经费的问题,要着力从完善机制制度着手,围绕提高分配政策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全面清理并逐步整合现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本着以确保惠民政策落实为重点,统筹安排转移支付资金;要着力构建职责明晰、管理有效、监控有力的管理体系,围绕减少中间环节、确保专款专用的总体要求,改进资金拨付方式,完善县级财政报账办法,提高资金实际到位率;要建立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考评体系,形成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要着力形成财政、审计、监察协调配合的监管合力,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着力提高二三级预算单位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从近年审计情况看,二三级预算单位财政财务管理基础较为薄弱,违纪违规问题也较为突出。对此,应着力加快财政改革向各级基层单位的全面推进。要不断规范财政二次分配行为,严格基层单位的预算管理,确保改革层次向纵深推进取得实效;要强化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指导与监管的责任,实行必要的内部控制与监管责任追究制度,促进提高二三级预算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条的规定,我们拟在此
二○○七年七月二日
920-
第二篇:2006省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2006省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累计点击次数: 1046
加入时间:2007年8月17日
(二○○七年八月五日公告)
2007年第1号(总第011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河南省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省审计厅对2006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2006省级预算执行审计基本情况和审计评价
今年的审计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我省经济工作中心和重大改革措施,以本级预算执行为重点,关注省委、省政府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监督力度。审计了省财政厅、地税局组织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和19个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对全省养老保险等5项社保基金、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7项农业补贴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开展了行业审计;对全省县级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对基础教育经费、成品油价格补贴等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为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2006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7.9亿元,增收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为预算的124%。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为调整预算的94.6%。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省级可用财力191.4亿元,比上年增加27.3亿元,增长16%。
中央支持力度加大。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62.3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长24%。
基层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省对县(市)下达一般转移支付和县乡奖补资金132.9亿元,比上年增加50.7亿元,增长61.7%。
公共财政职能逐步强化。省级财政加大了在教育、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安排高校困难学生救助资金2.3亿元,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落实资金11.5亿元,支持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筹措就业再就业资金14.4亿元,实现53万下岗人员再就业;下达资金8.9亿元,专项用于环境治理等。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从审计情况看,2006年省级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审计也查出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解决。
二、2006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一)省财政厅、地税局组织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省级财税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改革部门预算编制办法,确保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实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部门比上年提高10%,推进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制度,增强了财政监管调控能力。这次审计查出以下问题:
1.基金支出预算执行比例偏低。2006年,省级基金支出调整预算为24.7亿元,实际完成13.2亿元,占调整预算的53.4%。
2.预拨经费未及时处理794万元。按照规定,预拨经费应在年终前转列支出或清理退回。2006年底,省财政厅未按规定处理的预拨经费余额为794万元。
3.应作未作基金预算收入1268万元。2006年,省直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增值收益实现1898万元,扣除贷款风险准备金630万元,应缴未缴国库作政府基金预算收入1268万元。
4.未及时征收企业所得税1.7亿元。审计抽查地税部门对部分重点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征管情况,查出5户企业实现的企业所得税中,当年未能及时征收入库1.7亿元。
5.应缴未缴各种税金7378万元(含国税部门应征增值税4098万元)。审计焦煤集团等4家省属煤炭企业税金申报、缴纳情况,查出企业不按规定进行税金申报、缴纳和代征代扣等造成少缴各种税金7378万元。其中:计提税金未及时缴纳4225万元;少计收入等隐瞒税金1996万元;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作未作纳税调整,少缴企业所得税417万元;未按规定代征代扣个人所得税740万元。
6.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不一致。2005年以来,郑煤集团、永煤集团和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在原有矿井基础上,经改组改制新成立独立纳税企业6户。按照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这些企业改制前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属省级收入。改制后,出现了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入库级次不一致的问题。永煤集团下属2户企业将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缴入了省级,而郑煤集团和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4户企业却缴入了市、县(区)级,金额达9265万元。
7.对部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延伸审计,查出遂平县富林花木有限公司、遂平县金钟养殖有限公司出具假发票、私刻公章,套取支农资金。省审计厅按照规定移送有关部门查处。遂平县纪检委和监察局已对4名相关责任人做出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经济犯罪的问题,正在查处中。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今年共审计19个省级部门,并延伸审计125个二级预算单位。这些部门和单位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预算编制基本规范和透明,支出预算不断细化,内控制度逐步完善,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较好。但在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预算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挪用财政专项资金2027.7万元。其中:8个部门挪用财政专项资金765.2万元,占37.7%;6个部门所属的15个二级预算单位挪用财政专项资金1262.5万元,占62.3%。
2.滞留财政专项资金954万元。其中:4个部门滞留457万元,占48%;3个部门所属的3个二级预算单位滞留497万元,占52%。如2004至2006年,省财政拨出的育林基金234万元,至2006年底未安排使用,造成了资金的长期闲置。
3.房屋租赁收入等未纳入单位财务账统一核算1700万元。其中:2个部门305万元,占18%;8个部门所属的15个二级预算单位1395万元,占82%。主要用于职工的福利性支出。
4.违规收费、向下属单位摊派和未经批准集资1101万元。其中:4个部门所属的5个二级预算单位擅自设立12个收费项目,违规收费581万元;2个部门和1个二级预算单位乱摊派404万元;1个二级预算单位违规集资116万元。
5.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1943万元。其中:4个部门511万元,占26%;4个部门所属的4个二级预算单位1432万元,占74%。
(三)社会保险基金行业审计情况
对部分市、县社会保险基金行业审计情况表明,2006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7亿元,支出227亿元,收支结余50亿元。累计结余253亿元。从审计的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规范筹资机制、保证基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使用的总体情况较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企业欠缴、少缴保险基金。审计发现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欠缴32.4亿元,医疗保险基金累计欠缴1.17亿元,生育保险基金累计欠缴9184万元。有些企业有意隐瞒缴费基数,造成少缴漏缴社保基金。其中: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抽查241家企业,少缴4501万元;医疗保险基金审计抽查211家企事业单位,少缴68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审计抽查301家企业,少缴300万元。
2.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部分县对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基金与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捆绑征收,两项基金没有分别记账核算,造成基金间互相挤占。部分县经办机构将基金违规存入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
3.财政专户活期存款余额比例偏高。截至2006年底,5项基金有53亿元为活期存款,占73%。不利于保险基金的增值。
4.养老保险基金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其中:以前挪用的养老保险基金没有收回3903万元;以物抵费形式收取的养老保险基金未变现3938万元。
(四)涉农资金审计情况
1.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情况
2005至2006年,各级财政对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支农资金投入74亿元。其中:县级投入18.4亿元,占25%;上级投入55.6亿元,占75%。资金和项目管理实行了县级报账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等,资金管理使用总体较好。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使用,使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审计查出:18个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达不到法定的增长幅度;31个县财政和农业主管部门不能及时拨付项目资金5242万元;部分项目缺乏科学论证、配套设施不完善或后期管护不到位,使项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七项农业补贴资金审计情况
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筹措资金30.6亿元,继续实行七项农业补贴政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细化责任,组织得力,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具体操作办法。基础工作扎实,资金管理规范,严格按照补贴政策、补贴条件、补贴程序等规定组织实施,使用情况整体良好。七项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人民群众满意。审计共查出有问题资金711万元,仅占补贴资金总额的0.2%。主要是个别地方资金拨付不及时,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使用不规范,良种补贴项目使用大额现金,测土配方施肥部分项目县工作进展缓慢等。
(五)基础教育经费审计情况
对176个教育部门、968所中小学校和166个财政部门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表明,2006年各级财政投入基础教育经费200亿元。其中:教师工资147亿元,“两免一补”资金14.6亿元,危房改造资金8.3亿元。从审计的情况看,专项资金按规定实行了“专户管理、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多数中小学校认真执行“一费制”收费政策,各项收费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审计也查出了一些问题。
1.教育经费拨付不及时6919万元。主要原因是省教育厅、财政厅与省新华书店关于免费教科书结算价格确定较晚,各县的免费教科书资金与省新华书店结算较迟所致。
2.一些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加上一些学校建设新校区等原因造成违规集资9127万元。
3.配套资金不到位1726万元。主要是部分市县未按规定配套“一补”资金和危房改造资金。
4.无依据收费2971万元。其中:部分教育部门及中小学自立项目、超标准、超范围收费1793万元;个别地方政府擅自批准收费、摊派及其他违规收费1178万元。
对审计中查出的伊川县有关学校和乡镇违规收费和截留挪用教育费附加的问题,省审计厅已按规定移送当地政府进一步查处。
(六)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1.污水处理项目审计调查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105个污水处理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4亿元,已竣工项目63个。这些项目的建成并投入运营,对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项目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存在较大缺口。截至2006年底,累计到位建设资金27.7亿元,未及时到位资金31亿元。其中,地方及企业自筹资金未到位24.7亿元。二是部分项目建设工期滞后,未能按要求及时完工。应于2006年底前竣工的77个项目中,卫辉、长垣等14个项目由于世行、亚行贷款项目招投标程序复杂等原因,未按时竣工;应于2007年底竣工的28个项目中,获嘉、宁陵、杞县、扶沟等项目建设进展缓慢。三是与项目配套的污水管网等设施建设进展缓慢。105个项目概算批准新建及改造管网里程2069公里,投资23.7亿元。截至2006年底,配套管网实际建设了664公里,占设计里程的32%,完成投资8.8亿元,占概算投资的38%。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不能同步建设,直接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行和投资效益。四是污水处理费征收率低。2006年,105个县(市)应征收污水处理费2.63亿元,实际征收1.24亿元,征收率仅为47%。其中,一些县(市)征收率不足15%。
2.燕山水库移民项目审计情况
截至2006年底,省移民办共收到燕山水库建管局拨入移民资金5.1亿元,拨出3.4亿元。为规范移民资金管理,省移民办制定了在建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严格资金支付程序,基本做到了及时拨付和按规定使用移民资金。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一是公款私存1754万元。如2007年1月24日,叶县辛店乡财政所将移民资金转入会计个人存折500万元。二是部分工程进展较慢。一期共13个移民安置点,支街道和排水工程均未实施;二期移民安置点中,抽查方城县10个建设点,截至审计时有5个尚未实施。对审计查出的叶县保安镇多占青苗补偿费,以及有关人员侵占附属物补偿费等问题,省审计厅已按规定移送当地政府和纪检部门进一步查处。
3.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审计调查情况
截至2007年4月底,列入2006年省发改委计划的361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全部建成。项目的建成,改善了基层组织的工作环境,方便了群众办事,提升了基层组织形象。审计调查中发现:省发改委计划建设数量比中央预拨资金建设数量多1128个,造成资金缺口1404万元;大部分县对建设项目没有按照规定组织统一招投标,层层下放至乡镇或村委会自行组织建设;部分项目家具没有及时配备到位。
4.漯阜铁路河南段改建、济洛高速公路竣工决算项目审计情况
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一是多计量工程款、挤占建设成本5109万元。二是一些单项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不规范。三是个别项目截留、挪用征地拆迁工程款。对审计中查出的漯阜铁路建管中心违规肢解发包工程的问题,省审计厅已按规定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
(七)其他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1.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审计情况
2006年,中央财政分两次共拨付我省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2.6亿元。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央财政的补贴政策,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切实保证补贴资金落实到受补对象,社会效益明显。对全省出租车行业3.5万名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2%的被调查对象对补贴政策表示满意。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一是林业行业虚报用油量,多领财政补贴款102.7万元。二是部分市县补贴资金拨付不及时226.6万元。三是超范围发放农村道路客运业补贴资金96.3万元。四是部分市县未落实补贴配套政策,对该取消的收费项目还继续收费,对该降低标准的项目未予降低。
2.扩权县(市)执行扩权政策审计调查情况
审计调查表明,2004年以来,巩义等五县(市)扩权政策成效明显。“财政直接结算”使省级各种专款补助直达县(市),降低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计划直接上报”等政策,使部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审批更加快捷高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5年,五县(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72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34.7%,比全省平均增幅高9.3个百分点。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扩权政策执行不到位。省辖市及部分省直部门未将有关权限直接交由扩权县(市)行使。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项目直接申报等权限未落实到位。如失业保险基金在省级失业保险中心调剂5%后,省辖市再收取20%的调剂金,存在省、市两级双重管理的问题。二是财政预算管理水平有待加强。扩权县(市)财政结算体制改变后,预算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初步编制了部门预算。但是,还存在着预算编制不完整、预算批复不到位、预算执行率较低以及未全面实行政府采购等问题。
三、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和整改落实情况
对这次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查出的问题,省审计厅已征求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依法进行了处理。对重要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审计情况,及时向省政府报送专题报告24份。对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已下发审计决定书41份,要求有关单位限期予以纠正。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线索,依法向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和地方政府出具移送处理书19份。对制度不完善以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对2006年省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总体情况,省审计厅于6月18日向省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李成玉省长非常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审计工作是省政府在资金运作上把关的,对政府也是监督。协调有关部门逐项整改,尤其是有些专项资金拨付过慢,应坚决改正。企业所得税漏征和混级入库、企业欠缴养老保险金等问题,必须予以纠正,今后再发生就应查究责任”。7月4日,常务副省长李克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通报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审计整改工作。李克副省长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李成玉省长批示精神,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逐一研究,具体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改”。
对省审计厅已经上报的24个专项审计报告,省长李成玉、常务副省长李克等领导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对世界银行贷款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情况的审计结果上报后,省政府根据审计建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世界银行贷款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世行贷款项目管理。对此,财政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省的做法为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提供了体制保障,并向全国财政系统全文转发。
对省审计厅下达的41份审计决定,有关部门和单位都非常重视并积极整改。已到执行期的13个审计项目,已经整改完毕。追回挤占挪用资金367.7万元,拨付滞留资金363.9万元,纳入单位财务管理资金1395.5万元,核减国家投资5109万元,10项违规收费已停止执行。仍在执行期的28个审计项目,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省政府领导指示,落实审计决定,积极进行整改。目前,地税部门已将未及时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全部征收入库。省农业厅于6月30日在全省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座谈会上,对七项农业补贴资金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了通报,要求有关市县立即整改。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基础教育经费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整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省财政厅已着手完善财政支农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资产管护责任,保证工程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对省审计厅移送处理的案件线索,有关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查处。如对省属某企业审计查出有关人员涉嫌侵吞国有资产的问题移送后,省纪检委已成立调查组进一步调查。截至目前,已经移送的19起案件线索中,7起已经查处完毕,其余12起正在查处之中。
对省审计厅提出的审计建议,有关单位积极采纳,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对政府采购预算不完整、政策执行不规范的问题,省财政厅会同省监察厅研究制定了《河南省省级政府采购监督员工作暂行规定》。对部分学校仍然存在违规收费的问题,省教育厅正在拟定《关于对教育乱收费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对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和比例差异过大的问题,省建设厅印发了《关于严格执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规定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针对这次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细化预算,减少待分配财力,增强预算的刚性;推进综合预算管理,规范对基金预算收支和预算外收支的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质量,减少国库集中支付额度结余;加强部门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切实加强对二级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第二,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缴管理。坚持依法征税,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征缴;增强企业自主纳税意识,完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制度;明确省属企业改制后企业所得税的入库级次,保证税收政策的连续性和公平性。
第三,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切实建立专项资金的跟踪问效、问责制度,从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到使用和效益,实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第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专户管理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加强对单位缴费基数的审核,避免少缴漏缴社保基金问题;增加定期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比例,促进基金保值增值。
第五,进一步加大对污水处理项目的投入和管理。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和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强项目建成后的管护工作,确保污水处理项目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发挥。
第三篇:关于2009云南省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
关于2009云南省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2010年7月28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云南省审计厅厅长
尹建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报告2009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云南省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规定》,审计厅对2009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工作紧紧围绕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中心,加强了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工作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特别关注了绩效情况,为推进法治、推动改革、维护民生、促进发展,发挥了审计监督应有的作用。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审计结果表明,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总体情况较好,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省级预算。省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0.5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1.3%;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12.8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50.4%;年终滚存结余63.8亿元,其中结转61.8亿元。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9.1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57.9%;基金预算支出17.7亿元,比上年决算数下降56.8%,年终滚存结余51.3亿元。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等减收增支因素较多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强化管理、挖潜补漏,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11.1%,非税收入比上年增长9.1%,中央补助资金比上年增长35.2%;争取中央代发84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有效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为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全力保障扩大内需政策落实。在积极争取中央扩大内需资金158亿元的基础上,省财政年初预算统筹安排基本建设资金60亿元,多方筹措配套资金30.7亿元,支持了能源、交通、水利和生态环保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大项目带动投资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进一步增加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抗灾救灾等方面的投入。安排支农资金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7%,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安排抗灾救灾资金58.1亿元,确保各项抗灾救灾工作扎实推进。
——加强对基层财政的补助。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及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7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安排工资性转移支付118.6亿元,确保了基层单位工资按时发放,以及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实施;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15.1亿元,支持民族地区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创新、深化财政管理。实行了预算编审委员会制度,开展了部门预算内部公示试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等稳步推进。继续加大专项检查、投资评审和绩效管理工作力度,确保各项重大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㈠审计财政厅具体组织2009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结果表明,2009年省级财政收支保持了平稳运行。财政厅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超额完成了财政收支目标任务。但审计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改进的问题。
1.自行安排扶贫专项资金。财政厅未按规定与主管部门共同安排、联合发文,而是单独下达扶贫专项资金文件12份、资金2105万元。
2.暂付款中借款比重大,造成财政资金被长期占用,未能发挥效益。截至2009年末暂付款余额5.49亿元,其中3年以上的借款4.92亿元,占总额的89.62%。
3.部分预算资金未及时拨付。2009年末已分未拨资金10.3亿元,其中12月14日之后下达的预算指标文件6.03亿元,占总额的58.54%。由于政府采购程序未完成等原因未拨出9.57亿元,占总额的92.91%。
4.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待加强。一是部分预算单位虚列支出违规划转资金,或者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二是因预算单位申报不及时、财政审核时间过长,造成上年结转资金下达过晚,影响了工作进度;三是开户银行对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资金划转审核不严。
㈡审计地方税收征收管理情况。
审计厅应用联网审计系统,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对地税征管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各级地税部门克服经济增速下滑、自然灾害严重和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全省税收收入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审计也发现了一些需要纠正和改进的问题。
1.抽查928户企业,发现82个地税部门违规延期征收222户企业的5.68亿元税款,截至审计时还有2.55亿元税款尚未征收入库。
2.抽查401户房地产企业,发现58户预售收入未计缴营业税及附加3215.99万元;32户企业未按规定预征、预缴企业所得税;30户企业未按规定预征、预缴土地增值税;25个项目未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
3.文山、楚雄、普洱等10个州(市)的47个地税部门扩大代征税款范围,将具备直接征收条件的3.39亿元税款违规委托税务代理机构代征,并支付代征手续费1115.17万元,加大了税收征管成本。
4.机动车车船税征管不到位。据公安交警部门提供的数据测算,2009年实际征收率仅为65.8%,漏征税款2.4亿元。
㈢审计省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124个省级部门和单位开展了自查,发现了规范津补贴不到位、报销移动电话费等问题,相关单位已作了纠正。此外,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厅2009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厅对外公告了审计结果。
对22个省级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审计,延伸审计所属单位45个、其他单位35个。结果表明,部门预算的执行力与约束力有所增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水平有所提高。本次审计查出违规金额4.21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2.79亿元。
1.预算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一是9个部门和3个单位预决算报表少反映收入、支出和结余6.16亿元。其中:省经济研究院决算报表收支结余不完整,年末结余少记774.76万元。
二是4个部门项目预算支出未细化,应拨未拨财政资金3.88亿元。其中:环保厅支出未细化1.7亿元。
三是5个部门自行调整预算、无预算拨款、未按规定向所属单位批复预算906.58万元。其中:省人防办未按规定向所属单位批复预算770万元。
四是5个部门和2个单位在零余额账户管理使用中,将5305.93万元转移到其他账户和单位。其中:国土资源厅、民政厅分别将零余额账户中的2226.63万元、703万元资金划拨到所属单位。
2.预算执行中的违规问题。
一是12个部门和9个单位挤占挪用、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接待、发放奖励等3312.57万元。其中:省轻工业学校和省轻工业技校未经批准将617.53万元资金改变用途,省招标采购局虚列支出449.52万元。
二是4个部门和8个单位应缴未缴财政性资金2.37亿元、违规收费499.7万元。其中:省疾控中心未缴行政事业性收费1.73亿元;国土资源厅违规收取探矿权、采矿权公告费历年结余374.89万元,矿业权交易中心未缴“两权”出让金5933.5万元。
三是3个部门和3个单位截留应缴财政收入和经营收入形成账外资金,违规发放津补贴,收取下属单位资金,共计4039.85万元。其中:省环境监测中心站2459.31万元、省辐射环境监督站1030.91万元。
四是7个单位使用虚假发票688.8万元。其中: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分别用假发票报销工程款291.4万元、186.29万元。
3.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一是17个部门和12个单位存在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往来款中列收列支等问题,涉及资金7941.2万元。其中:省扶贫办盘盈、核销资产1230.07万元,未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收入挂往来643.88万元。
二是7个部门和1个单位资产账实不符3310万元,1.44万平方米的房屋等资产未入账管理。其中:省社科院1.32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及1887.31万元的装修工程,未纳入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团省委和省妇联1998年竣工投入使用的办公楼至今未办理所属权证,也未登记固定资产。
4.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4个部门和6个单位存在其他问题3959.49万元。其中:省发改委将交由省经济研究院承担的课题项目资金159.9万元,拨到省农村经济学会;省科学技术协会违规拆借财政资金133万元给3个单位。
㈣审计省级7家医院情况。
对省第一人民医院等7家省级医院的审计结果表明,7家医院业务收入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审计查出违规资金5562.21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12.48亿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利用医院资源、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开办5个经济实体,资产和收支均未纳入医院统一管理;二是省第一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开办的3个大药房,2009年药品销售收入达7987.7万元,规避了药品招标监管;三是个别医院药品、材料管理存在漏洞,省中医院采购药品未纳入政府采购1541.14万元;四是医保欠费问题突出,截至2009年底,医保中心欠拨7家医院医保费3.31亿元。
㈤审计15个部门决算草案情况。
对省级部门2009年决算草案编制情况的审计结果表明,15个部门基本能够按照规定编制部门决算草案,决算草案基本能够反映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在往来款中列收列支,下属单位收支结余情况未纳入部门决算反映,通过省财政核拨州(市)的财政专项资金未纳入主管部门决算反映等原因,导致部门决算报表少反映收入5.9亿元、支出5.79亿元、结余2131.57万元、固定资产6186.56万元、负债539.73万元,影响了决算草案编制的完整性;二是由于虚列支出、以拨作支4130.27万元,影响了决算草案编制的真实性;三是由于截留应缴财政收入、无依据收费等1284.32万元,影响了决算草案编制的合法性。
本次预算执行审计,审计厅还从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层面提出了78条审计建议,各部门、各单位正在根据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建议认真进行整改。
二、审计扩大内需及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情况 ㈠跟踪审计调查扩大内需项目情况。
对全省2008年至2010年2月新增中央预算内扩大内需投资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涉及资金129.4亿元。结果表明,扩大内需新增投资总体运行良好,促进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审计调查46个治污项目,查出违规及管理不规范资金1.62亿元,占调查总额的7.04%。其中:挤占挪用和违规出借专项资金6788.64万元,涉嫌贪污、骗取资金2059.02万元,损失浪费479.2万元,工程项目未招标1095.16万元,财务管理不规范5274.19万元,项目工程款支付依据不充分520.5万元。有22个治污项目进度缓慢,有5个县采用特许经营BT或BOT模式开展的治污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
上述挤占挪用及出借专项资金的问题已整改完毕。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线索已分别移送纪检、司法机关作进一步处理。其余问题有关地方和部门正在整改当中。省人民政府向全省通报了挪用扩大内需专项资金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㈡审计20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情况。
17个竣工决算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116.6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14.92亿元;昆明新机场等3个跟踪审计项目工程概算总投资221.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2.99亿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程造价不实。审计核减工程建设成本5.57亿元,其中:昆钢控股有限公司玉溪钢铁厂易地扩建技改项目3.25亿元。
二是部分工程未公开招标38.59亿元。云南亚广影视信息传媒中心建设项目设计未招标;玉溪钢铁厂易地扩建技改项目总设计未招标,六大系统施工未经批准采用邀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三是建设项目资金3800.09万元未到位。其中:腾冲机场建设项目资金630万元。
上述问题,审计机关已依法作出了处理,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已移送省国资委作进一步处理。目前,已执行核减工程款1.85亿元,促进资金到位761.09万元,其余问题正在整改当中。
三、审计重点民生资金和民生工程情况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公开征集公众对2009审计计划的意见,审计厅将养老保险、再就业、抗灾救灾等44个项目列入了审计项目计划。
㈠审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情况。
审计全省2008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情况,涉及资金240.04亿元,审计覆盖面达到100%。结果表明,基金运行和管理逐年规范,违规问题明显减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养老保险结余基金未按规定运作,定期存款与债券投资仅占33.45%;二是由于大理、红河等州(市)少核缴费基数,楚雄、昭通等州(市)少计利息等原因,导致基金收入减少664.68万元;三是2008年末养老保险累计欠费14.76亿元,较上年增加3.09亿元,增幅26.47%。
上述问题,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正在商财政厅修订基金管理办法,并已将30亿元基金由活期转为定期储蓄,由此每年增加收益1620万元;因少核基数和少计利息的收入已全部收缴财政专户;清缴欠费工作正在展开,但欠费大户均为经营状况不佳的国企,完全整改存在一定困难。
㈡审计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情况。
审计10个州(市)51个 县(市、区)2008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情况,结果表明,上述区域内有137.98万人次从就业扶持政策中得到实惠。审计查出违规金额3909.21万元。主要问题:一是文山、红河等5个州(市)21个单位向培训机构收取返还款665.85万元,用于发奖金、补贴、弥补行政经费等;二是挪用就业培训资金1356.72万元,用于发放补贴、基建、购车等;三是昆明地区职业培训管理协会等5个机构无资质承办职业培训获利200.11万元,保山市技工学校等12个单位弄虚作假骗取补贴68.43万元,凤庆县就业中心等5个单位私设“小金库”81.37万元。目前,审计查出的问题得到全部整改,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已移送省纪委进一步查处。
㈢审计调查廉租住房建设情况。
审计6个州(市)35个县2008廉租住房建设情况,结果表明,我省城镇低保家庭廉租住房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玉溪等地的2005.64万元土地出让金纯收益未按规定用于廉租住房建设,隆阳区、禄丰县、楚雄州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公司等挤占挪用廉租住房资金687.4万元;二是部分廉租住房未按计划实施,建设进度缓慢,截至审计调查时尚有3.67万平方米工程未开工、1.39万平方米工程才开始基础施工,并且存在改变建设规模、标准、用途等问题;三是部分地方分配入住资格审查不严格,抽查6个县有61户廉租住房住户不符合保障条件或缺乏完整的资格审查材料。
上述挤占挪用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相关单位已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变更建设规模、标准、用途的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基础工作和后续管理有所增强。
㈣跟踪审计全省抗旱救灾资金情况。
截至6月底,全省共筹集抗旱救灾资金物资44.4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筹集资金27.26亿元,接收社会捐赠资金物资14.12亿元,共产党员“特别捐献”资金3.1亿元。已拨付使用抗旱救灾资金物资36.99亿元,7.49亿元资金正待按工程进度拨付报销。审计厅已发布了阶段性审计结果公告。截至目前,审计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㈤审计青海玉树地震我省救灾及捐赠款物情况。截至7月9日,全省共接收救灾捐赠款物3429.27万元,已全部汇缴到上级有关部门和玉树地震灾区。审计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㈥跟踪审计调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情况。
对全省2009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专项审计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排除危房,消除安全隐患,显著地改善了各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审计查出违规金额2.21亿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4个单位5500平方米教师宿舍重复立项,13个项目擅自变更建设规模,4所学校擅自改变项目用途;二是挪用专项资金1155.11万元,其中曲靖市财政局700万元、楚雄一中410.54万元;三是违规出借资金2500万元,其中会泽县2000万元、云县500万元;四是昌宁等9个县违规支付工程款1.04亿元。另外,楚雄州、玉溪市以中小学校安工程名义贷款4.2亿元挪作他用。
以上违规出借的2500万元资金已归还原渠道,违规支付1.04亿元工程款和挪用4.2亿元贷款的问题,相关单位规范了管理。其它问题正在整改中。
㈦审计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情况。
审计7个州(市)27个县2008年至2009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拨入、管理和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以工代赈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对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7个项目尚未开工建设,涉及投资1546万元;二是5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擅自调减461万元建设内容,变更4个项目279万元建设内容未履行报批手续;三是劳务报酬支付计划执行不到位,抽查118个项目实际支付劳务报酬率仅为51.11%;四是利用虚假资料骗取或套取资金153.82万元,其中泸西县112万元、红河县41.82万元;五是红河州挤占挪用专项资金101.29万元。
㈧审计技改项目贴息资金情况。
审计2008年至2009技改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涉及255个贴息项目;其中145个项目贷款虚假,涉及贴息资金1.67亿元,占贴息资金总额的53.32%。重点审计了昆明、保山、丽江、德宏、曲靖5个州(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利用虚假申报材料骗取或套取贴息资金,涉及92个项目9190万元;二是项目计划投资完成率低。保山市21个贴息项目,计划投资22.85亿元,实际完成2.88亿元;德宏30个贴息项目,计划投资18.03亿元,实际完成3.68亿元;丽江市17个贴息项目,计划投资12.92亿元,实际完成2.81亿元。
四、绩效审计情况
㈠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行政绩效审计调查情况。按照建设效能政府、推行行政绩效管理制度的要求,审计厅从省人民政府确定的2010年20个重大项目和20项重要工作中选择了16项,对其上半年进展情况进行了行政绩效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责任部门和单位能够按照目标任务要求,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措施,部分已完成的项目节约了投资、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的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未下达,省扶贫办和民政厅负责的解决和巩固60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工作的目标任务未分解;省民委和16个州(市)分别负责的400个和2300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工作,计划还未下达;水利厅负责的润滇工程项目,未将投资任务20亿元分解细化到具体水库建设工程。
二是教育厅负责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工作,要求完成20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预计投入资金24亿元,仅下达5.5亿元;林业厅负责新建9.5万口农村户用沼气池所需的1.43亿元省级财政资金尚未下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的新增培训农村劳动力和新增转移就业工作,计划投资1.15亿元资金未到位。
三是卫生厅负责的省级医疗机构建设项目,计划投资43.4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19亿元;昆明市负责的西山区湖滨生态建设计划投资1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管网建设进度缓慢,造成该片区改建和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未达到设计目标。
上述问题,审计厅已专题报告省人民政府,并建议相关责任部门按照目标任务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制定措施,加强协作,落实资金,加快进度,确保各项目标按期完成。
㈡省级部门绩效审计情况。
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审计厅对司法厅等22个省级部门和单位绩效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多数部门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制度建设,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所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单位职能职责不明确、机构不健全。如:由于省轻纺工业行业协会、省流通行业协会的职能职责及内设机构未得到核定,其行业管理、指导和协调作用未得到发挥;省疾控中心从事经营活动,影响了其公共服务职能的正常履行。
二是部分单位存在公用经费比例过大、增幅较快或挤占项目经费等问题。如:省科协的公用经费、接待费、交通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84.23%、43.61%和134.75%;环保厅的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204.13万元。
三是专项资金滚存结余长期滞留在各单位。如:国土资源厅3026.18万元、司法厅627.72万元、省侨办461.35万元专项资金滚存结余,均未在预算中统筹安排使用,专项资金长期闲置。
四是部分公共投资建设项目未实施,建设资金长期闲置。如: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呈贡基地项目建设资金1.06亿元、省科技馆新馆建设资金9500万元,省社科院图书馆装修及功能配套建设经费665万元,项目至今未实施,已拨付的财政资金处于闲置状态。
㈢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绩效审计情况。
审计厅对16个州(市)截至2010年2月中央预算内扩大内需项目建设及运营绩效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项目的实施保障了我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内需专项资金的投入,带动地方投资98.97亿元;特别是治污项目的实施,对长江、珠江流域及我省九大高原湖泊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影响绩效的主要问题:一是项目运营不规范、管理不善,9个项目监管不到位,11个项目未严格执行合同制管理制度,22个项目工程进度缓慢。如:泸水县六库城区污水处理及截污干管工程等7个项目完成投资在10%以下;二是部分项目受城市工业排水影响,污水处理效果低下;三是治污项目收费价格体系不完备,导致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㈣全省农垦系统绩效审计调查情况。
结果表明,农垦集团经营状况稳定,资产总量、销售收入、所有者权益逐年增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全省农垦系统在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职工收入分配不合理,农工生活状况远低于当地农民,未按国家规定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累计欠缴3.02亿元;二是体制机制不适应,机构设置政企不分,管理环节过多,权力过于集中,并且农垦产业未融入地方经济整体,基本处于自我封闭的发展状态;三是产业、产品结构不科学,第一产业占总收入的90.04%,天然橡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3.24%,而且产品结构单一,第二、三产业未得到充分发展;四是生产经营效益不高,扣除天然橡胶价格上涨因素,全省农垦系统2006年至2008年实际亏损累计14.44亿元,由于投资管理不科学,1.92亿元投资无效益。
五、审计信息系统情况
为了确保被审计单位提供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审计厅先后对承载红塔集团、省地税局以及7家省级医院财务和业务数据的信息系统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信息系统的使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完成目标,实现单位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完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尚未建立一体化的运维管理体系,网络系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真实性缺乏保障,信息系统资源未能通过有效整合和运用为决策提供支持,一些信息系统模块未能发挥应有的管理功能。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红塔集团、省地税局和7家省级医院已制定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进行了认真整改。
六、其他审计情况 ㈠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情况。
2009年,审计厅共审计12名省管领导干部。结果表明,12名省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基本能够履行经济责任,但审计也发现了一些违法违规问题,查出违规金额5.36亿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缴未缴各项税费3.2亿元,财政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2亿元,违规转移财政资金1000万元,挤占挪用专项资金744万元,违规设置“小金库”309万元。此外,审计还查出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方(部门、单位)的下属机构涉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5起,涉案人员6人。
上述问题,审计厅已依法作出了处理,并向纪检监察、组织部门报告了审计结果,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线索已移送司法机关作进一步处理。目前,各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已按审计要求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整改。
㈡审计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情况。
对9家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2008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结果表明,农信社系统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服务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审计查出违规问题金额23.22亿元。其中:违规贷款21.88亿元,包括2007年以后形成的风险贷款1.33亿元;设立虚假账户、账户管理失控、大额法人贷款违规提现等问题,涉及金额5.73亿元。在对腾冲、建水两个县联社的审计中,发现了涉农贷款及结算管理中的涉嫌经济犯罪线索,审计厅已向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5件,涉案金额4178.6万元。
针对上述问题,省农信社制订了教育培训、制度执行、专项检查、处罚问责等整改措施,修订完善了257条规章制度,组成45个检查组对全省县级联社和机构网点开展了专项检查。
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情况
审计始终坚持将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从2009年7月至今,审计厅共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14件,涉案人员28人,涉案金额1.14亿元;移交纪检监察及有关部门查处13件,涉及金额2807.44万元。从审计发现的案件线索情况看,涉嫌违法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利用职权侵吞公款、化公为私谋取私利、伪造资料骗取资金、非法经营谋取利益。如:某集团个别下属单位在改制、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大案要案线索5件9人,涉案金额5161.22万元,其中:某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和期货部经理等人挪用公款1538.1万元支付期货交易保证金,造成损失1300.46万元。其他涉嫌违法犯罪的问题还包括:两个县农村信用社涉嫌利用或伪造资料骗取资金835.6万元;某农资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涉嫌严重违法违规,涉及金额651.5万元;某生物开发公司伪造银行公章及贷款资料,骗取贴息资金190万元;某县水务局副局长侵占小额扶贫贴息贷款43万元等。对各地、各单位的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审计厅将依法予以公告。全面的整改情况,省人民政府将在11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八、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
㈠进一步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健全预算执行管理机制。优化财政资金运行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完善国库资金支付动态监控机制,建立全过程、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逐步将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切实加强零余额账户管理,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和预算的准确性,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强化事前事中监管,从严控制从零余额账户向其他单位或账户划转资金的行为。
㈡严格税收征管,加大依法治税力度。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机制,逐步推行税收征管综合质量考评制度,杜绝人为调节税收入库进度现象;健全委托代征税款管理办法,规范委托代征行为;严格执行房地产业税收政策,全面落实房屋预售预征预缴税收规定,健全完善土地增值税预征和清算制度;完善涉税部门协作机制,推行“协税联管”模式,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
㈢进一步加强对所属单位的管理和监督。强化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的监管责任,督促所属单位完善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强化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对因管理不善、失职渎职行为造成重大损失浪费,以及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㈣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理顺资金分配渠道,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将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纳入政务公开范围;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提高专项资金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地方及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加大项目投资监管力度,完善建设项目的技术和经济论证机制,同时建立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实行重大建设项目进度通报和结果公告制度。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四篇:关于广东省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关于广东省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2012年7月24日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 广东省审计厅厅长 蓝佛安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广东省预算执行审计条例》的规定,省审计厅对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审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牢牢把握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等重点,着力保障中央和省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维护民生和经济安全,促进深化预算管理和财政改革,积极发挥审计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的作用。
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省政府着力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大力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审计结果表明,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省级财政收入1220.86亿元,完成预算的132.41%,加上上级补助、下级上解、债券收入、上年结余(结转)、调入资金等,省级财政总收入3479.83亿元;省级财政支出802.58亿元,完成预算的154.73%,加上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债券转贷支出、调出资金等,省级财政总支出2630.87亿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844.68亿元,净结余4.08亿元,国债资金转贷结余0.19亿元。
──强化了增收节支和财政管理,为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提供有力财力支撑。科学分析财政收支情况和经济发展态势,组织收入工作扎实,圆满完成了全年财税收入目标。厉行节约,注重效益,进一步加强一般性支出控制,落实“五个零增长”和“四个从严控制”取得成效,各项节支措施落到实处。财政监管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加大对新兴产业、环保和农林水事务等方面投入,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自主创新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支持重点流域、河流和湖泊污染治理,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2011年,省级财政用于科技支出51.83亿元,同比增长89.71%;用于节能环保支出57.56亿元;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222.31亿元,同比增长51.64%。
──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民生得到了保障和改善。2011年,省级财政用于教育支出247.2亿元,同比增长23.94%;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7.74亿元,同比增长45.82%;用于医疗卫生支出158.88亿元,同比增长75.13%。拨付十件民生实事340亿元,用于向全省特殊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性价格补贴,向农村低收入困难户发放住房改造补助,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投入,以及孤儿救助、残疾人康复补助等,有效支持了幸福广东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
──围绕财政体制、财政分配、财政管理等方面,财政改革有进展,促进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得到落实,建立生态激励型财政机制,完善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研究制定为民办事问民意实施意见,提高人民群众对民生事务的参与度。支持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建立财政决策专家咨询机制,深化财政竞争性分配改革,强化财政性资金存放管理,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社会评价体系。预算管理得到加强,铺开了省级财务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和公务卡结算等改革,促进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一、省财税管理审计情况
(一)省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2011年,省财政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狠抓增收节支,集中财力重点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各项民生政策落实等支出,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管理,财政管理水平和理财能力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省级财政年末结转数额大。由于财政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制度以及部分已确定的支出执行进度慢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至2011年底累计结转额844.68亿元,省级财政预算执行率有待提高。
2.在预算执行中追加的部分支出下达时间慢,执行率有待提高。审计抽查2011年省级24个部门预算单位发现,一是在预算执行中追加当年新增支出19.01亿元,其中9.35亿元在9月30日后才下达,占追加预算的49.18%。二是追加上年结转项目资金13.23亿元的时间较长。以上两项追加支出预算当年未执行继续结转至2012年使用共12.63亿元,占追加预算32.24亿元的39.17%。
3.有1.56亿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未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2011年省财政尚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益6924.3万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出租收入5427万元,以及资产处置资金、物业经营收益等资金的利息收入3272.5万元放在预算外财政专户核算管理,未按规定缴交国库列作一般预算收入。
4.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亟待加强。如广东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运行效果和效率不理想,对部门单位资产的配置、使用和管理等尚未完全上线处理;对历年的清产核资结果也未能有效利用,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的详细情况目前尚未全面掌握。
(二)税收征管审计情况。
2011年,省地税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税收形势,坚持依法组织收入,不断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增强信息管理能力,提高纳税服务水平,较好地完成了收入任务。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税收监管存在漏洞。有20个市515户企业及个人未按规定申报税款,漏缴税款3.38亿元。
2.延迟征税。有6个市的地税部门未在规定期限内征收11户企业税款1.33亿元。
3.土地增值税征管不规范。一是有6个县(市、区)的地税部门未完成清算审核就征收7户企业7个项目的土地增值税,不符合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程序;二是有11个市的地税部门对221个符合应清算条件的项目未及时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
4.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不严。抽查发现有9户不符合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涉及金额1359.8万元。
二、省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组织对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外经贸厅、省旅游局、省政府参事室、省社科联、省代建局、广东画院等8个部门单位进行了审计,延伸审计22个所属单位,涉及资金总额12.16亿元(含延伸以前资金),其中本部8.39亿元、所属单位3.77亿元。审计结果表明,这些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一)预决算报表编制不完整。有7个部门单位的预决算报表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本部门和本单位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如省科技厅未将2011事业支出959.2万元、其他收入277.6万元纳入部门决算报表反映;省政府参事室未将2011年个别财政拨款项目和收支情况编入决算报表,导致少报收入151.1万元,少报支出152.9万元;广东画院未将2011年大额印刷费163.3万元列入预算。
(二)预算执行不够严格。有3个部门单位无预算支出或未经批准改变部分预算资金用途等。省农业厅将9个项目部分资金713万元用于差旅费等公用经费支出;省社科联计划外增加安排学术规划经费等6个项目支出共350.5万元;广东画院占用专项资金弥补办公经费79.8万元。
(三)会议费、培训费使用管理问题。8个部门单位均存在会议、培训的计划、审批、经费使用及会计核算不规范现象;有6个部门单位超标准开支会议费、培训费125.98万元;有6个部门单位42个会议未在定点饭店召开。
(四)部分专项资金闲置没有发挥效益。有2个部门单位专项资金长时间闲置没有使用。省科技厅历年科研专项资金(基金)结存达3.1亿元,未盘活使用;省农业厅有3619.5万元项目资金长期闲置,其中有1762.3万元已闲置长达7年以上。
(五)国有资产管理薄弱。有4个部门单位存在固定资产未登记入账、处置固定资产手续不完善等问题。如省农业厅有3项已竣工决算的工程形成的资产未登记入账,涉及金额1502.8万元;省政府参事室有23个车位未评估登记入账;广东画院2011年购置的文物和陈列品128.1万元未按要求编制增量资产计划,也未纳入预算报表反映。
(六)未严格执行公开招投标程序。有3个部门单位存在未按规定招投标或集中采购等现象。如省外经贸厅2个50万元以上的购买服务项目未实行政府采购招投标,涉及金额464.2万元;省旅游局通过内部招标的方式确定2011年旅游文化节花车制作业务单位,涉及金额76.8万元。
(七)“收支两条线”执行不到位。有2个部门单位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省科技厅未将2008—2011年物业收入822.5万元上缴省财政,直接用作厅机关服务中心经费支出;省外经贸厅未将2011年物业对外出租收入271.4万元上缴省财政,而用于支付合同工工资。
(八)内部控制及会计核算不规范。有5个部门和单位的内控或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如省旅游局2011的项目经费支出没有按规定的科目核算;省政府参事室部分重大经济事项议决制度不够完善;省社科联往来款项未及时清理。
(九)下属单位管理存在的问题。有5个部门单位的下属单位存在套取资金、内控存在漏洞等问题。如省外经贸厅有4个下属单位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60.2万元,用于发放职工加班补贴和支付专家劳务费等;省旅游局有1个下属单位与无资质方签订学生出国研修协议,合作项目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省社科联有1个下属单位将预算安排的项目资金202.15万元用于公用经费等支出。
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审计情况
(一)产学研省部合作资金。
组织对省科技厅和广州、梅州市2008至2010年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运用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2008至2010年,省财政共安排产学研专项资金12.3亿元、涉及项目2253个。本次审计资金5.01亿元、项目833个,分别占资金总额40.73%、项目总数36.97%。其中:安排省科技厅资金2.3亿元,项目388个;安排广州市资金2.36亿元,项目364个;安排梅州市资金3427万元,项目81个。审计结果表明,省、市有关部门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违规使用资金。有2个事业单位扩大专项资金使用范围53.7万元;有2家企业挪用专项资金843.5万元;有2家企业4名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资金47.8万元,有关责任人已被广州市检察院批捕。
2.专项资金分配分散。《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每个项目的支持额度原则上不少于50万元。但2008至2010年,全省获得产学研专项资金少于50万元的项目共1463个,占总项目数的64.76%。其中省属单位项目232个,占61%;广州市项目230个,占63.19%;梅州市项目54个,占69%。
3.部分企业自筹资金不足。有1个市4家企业应自筹资金3362万元全部没有到位;有1个市10家企业应自筹资金9740万元,但实际自筹资金4090.8万元。
4.项目结题验收率偏低。全省2008至2010年产学研合作项目按期结题验收率仅为22.78%。其中:省属单位项目结题验收率为23%,广州市项目结题验收率为21%,梅州市项目结题验收率为12%。
5.项目经费预算支出不够细化,约束力不强。审计抽查部分项目合同发现,经费项目资金预算支出只列“原材料费”、“设备购置及使用费”、“专项业务费”和“其他费用”等4大项,但未对大项下的具体支出内容作出细化,预算缺乏约束力。
6.有1个市10家企业,未按规定设专账核算专项资金,难以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情况和效果。
(二)重大科技专项资金。
组织对省科技厅、广州、梅州市2008年至2010年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包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专项、省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2008至2010年,省财政共安排重大科技专项资金6.5亿元,涉及项目642个。本次审计共抽查资金5.08亿元、259个项目,分别占资金总额78.15%、占项目总数40.34%。其中:安排省科技厅资金4.49亿元,项目193个;安排广州市资金4491万元,项目44个;安排梅州市资金1325万元,项目22个。审计结果表明,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加强了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推动了全省科技的发展。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有22个项目单位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和虚列支出共312.5万元,用于工资、弥补日常经费等开支。
2.有7个项目单位以项目管理费和水电费等名义提取费用,挤占专项资金403.2万元。
3.“创新药物的筛选和评价”项目建设缓慢。该项目2008年8月立项,计划2011年完成,至审计时,专项资金只支出6712.5万元,仅占项目投入3亿元的22.36%。
4.项目实施跟踪监督不力。有1个市2个项目承担单位共获取专项资金45万元,其中一个单位已结束营业近两年,另一个单位多次未联系上,主管部门未掌握项目实施情况。
5.项目验收结果与实际不符。有1个县2个项目共获得资金56万元,至审计时,项目建设尚未完成,却于2010年底通过了验收。
(三)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资金。
组织对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广州市和梅州市2008至2010年省级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2008至2010年,省财政共安排资金15.05亿元,涉及项目1426个。本次审计资金3.74亿元、项目345个,分别占总资金的24.85%、占项目总数24.19%。其中:安排省直单位资金1.22亿元,项目114个;安排广州市资金1.76亿元,项目135个;安排梅州市资金7592万元,项目96个。审计结果表明,省级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的投入,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有1个县经信部门以工作经费名义违规占用4个项目单位省级补助资金90万元。
2.有4个项目单位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375万元,用于补充单位日常办公经费、发放员工工资等支出。
3.有2个省属资产经营公司和1个市及4个区财政部门未及时拨付专项资金4140万元。
4.有4个项目单位以不实材料申报获取省级资金250万元;有1个企业经营处于半停产状态,不符合申报条件,仍获取省级资金60万元。
5.项目评分办法和资金分配标准不够明晰。省主管部门制订的省级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综合评分结果利用及资金分配办法缺乏细化标准,导致部分专家评审分数排名靠后的项目得到了资金安排和同一类型的项目无法执行统一的补助资金标准。
四、重点民生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一)水利建设投入资金。
对梅州、韶关、云浮3市2006至2010年水利投入资金情况进行审计调查。2006至2010年,各级财政安排下达3市水利工程建设投资75.83亿元,完工项目2451宗。本次审计调查项目125宗,占完工项目总数的5.1%,资金28.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7.85%。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各级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投入水利项目建设,建成了一批防灾减灾和饮水重点水利工程,提高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解决了部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水利改革和管理取得进展。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有18宗项目上报自筹资金到位数14.12亿元,比实际到位自筹资金8.81亿元多报5.31亿元,以获取省级财力性奖补。
2.有7个项目实施单位虚报工程量,套取财政资金83.6万元;有5个项目实施单位虚大预算,多获取财政资金40.6万元;有18个项目实施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1173万元,用于非本项目费用支出。
3.有17宗工程项目投资超概算2.81亿元;有11宗工程项目未经批准变更工程建设内容,涉及金额2573.3万元;有12宗工程项目违反招投标管理有关规定,涉及金额3876.8万元。
4.抽查发现有44家纳税人少缴堤围防护费833.4万元;有2个市越权减免堤围防护费,涉及金额561.8万元;有16家单位少缴水资源费4402.8万元。
5.有2个县(区)未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7个县(市、区)未专门设立水源保护管理部门;有5宗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未开展卫生学评价;部分县(区、市)保护管理办法执行不到位;3个市所辖各县(市、区)均未设立农村饮水安全专项应急资金和健全保障机制。
(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组织全省17个地级以上市审计局对广东省2010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2010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164个,投资总额10.34亿元,其中:中央至县四级财政资金6.4亿元,自筹资金3.19亿元,其他资金7137万元,银行贷款300万元。截至2011年10月31日,项目资金支出7.99亿元,占总投资77.27%。审计结果表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部分项目建设未按计划完成。截至2011年10月31日,土地治理项目还有28.41%未完成,涉及财政资金1.16亿元;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还有13.53%未完成,涉及财政资金1452.6万元。
2.有1个项目实施单位列支不属于项目支出的会议、交通、培训等费用10.1万元。
3.有2县(市)滞留中央和省财政资金1092.2万元;有4个市8个县未按规定安排应承担资金473.2万元。
4.有7个项目实施单位未分账核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有2个项目实施单位违反规定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860.4万元。
5.工程项目监理不到位。有1个项目监理单位出具的监理报告缺少工程量完成数据和项目质量评价内容;有3个项目监理日志缺乏旁证记录,未反映实际工程进度;有2个项目监理人员审核工程进度款不严,多支付进度款9万元。
(三)全省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投资管理使用专项审计调查情况。
组织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对全省公安机关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简称“电子眼”)投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2006至2011年,全省投入“电子眼”建设资金11.36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省在用的“电子眼”设备共9682套(台)。审计调查结果表明,我省“电子眼”的建设,对节约警力资源,提高执法效率,规范交通秩序,维护交通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违反规定利用社会资金建设。有12个市利用社会资金建设28个“电子眼”项目,违反公安部及省公安厅的有关规定,不利于“电子眼”公益性管理。
2.部分地区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审计调查发现部分系统存在未接受过安全保护等级评定、数据库数据未实施介质备份、未设置系统操作日志、未实施职权分离访问控制功能等问题。
3.执法行为不规范。有部分市县对抓拍违法行为的认定环节缺少内部监督和制约;有部分市县未将查获的违法行为及时告知当事人;有部分处罚认定与违法事实不符。
4.设备使用管理薄弱。有4个市的7套(台)“电子眼”设备超过有效期未送检测仍继续使用;有10个市的358套(台)抓拍“电子眼”闲置未用;有部分地区“电子眼”设备维护管理力度不够,设备故障率高。
(四)对口支援新疆发展资金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情况。
组织广州、佛山、东莞等3个对口援建市审计局,对2010年至2011年9月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发展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及项目建设管理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截至2011年9月底,省财政已拨付2010年试点项目援建资金1亿元、援建项目10个;2011年项目援建资金7.26亿元、援建项目78个。这次共审计援建项目48个,审计总金额7.75亿元。审计结果表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科学援疆,积极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援疆工作新路子。广东省援疆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管理总体情况良好。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有4个援建项目的部分工程未按规定招投标,涉及金额432.18万元;有2个援建项目的部分工程上调施工招标控制价,涉及金额435.29万元。
2.有21个项目计划审批和立项管理不完善,项目投资内容、建设标准和规模不够细化,未明确建安工程、征地拆迁、前期费用等单项的投资概算和相应的资金来源;有4个已开工援建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未细化具体实施方案;有8个援建项目报批手续不全;有2个援建项目未经审核变更工程。
3.有3个项目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预付款或收取保证金,涉及金额440.8万元;有1个项目未按合同约定处理责任单位,涉及金额3.9万元。
4.部分援疆资金未按规定专户管理,涉及金额2.5亿元。
5.个别项目资金拨付管理不规范。有1个项目合同价981.6万元,已完成投资约491万元,已拨付资金1500万元;有2个项目的部分工程尚未实施,已拨付资金700万元;有2个援建项目工程款拨付不规范,将工程款拨入项目承包个人的账户而不是中标签约单位,涉及金额428.1万元。
五、政府投资审计情况
(一)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审计情况。
组织对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延伸审计了乐昌市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征地移民安置办公室和有关征地移民资金使用单位。至2011年9月底,工程累计实际完成投资19.21亿元,占工程总投资56.3%。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有4个配套项目多计勘察设计费805.2万元。
2.有1个市水利部门挤占移民实施管理工作经费100万元,用于车辆购置、培训费等开支。
3.有1个县级市移民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投入65万元,已建成两年,仍未验收使用。
4.有1个施工单位涉嫌漏缴营业税129.8万元。
(二)广州西二环南段高速公路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情况。
国道主线广州西二环南段绕城高速公路项目长41.87公里,实际投资38.1亿元,工程于2005年2月开工建设,2007年12月24日正式通车。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多计工程建设成本2976万元。
2.设计单位未按相关设计新规范及时对部分独墩承台配筋进行调整设计,增加工程造价393.4万元。
3.违反规定将施工图设计审查和勘察设计招标代理业务委托给没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办理。
(三)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异地新建项目审计情况。
省财政安排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异地新建项目工程总投资5.05亿元,截至2011年11月30日,已投入资金2.27亿元。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未按规定及时清算征地拆迁结余款198.7万元。
2.项目进度缓慢。省疾控中心异地新建项目于2003年9月省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2006年12月奠基,2010年4月开工建设,至2012年5月底,项目仍未完工。
六、4个市财政决算审计情况
组织对河源、梅州、韶关、清远等4个市2010财政决算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4个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但审计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有2个市未按规定向本级人大报告超收收入1.66亿元的安排使用情况,不利于加强对超收收入的监管。
(二)有4个市、3个县(市、区)把应缴国库的部分预算资金存放在预算外财政专户核算,造成少列历年一般预算收入20.14亿元、基金预算收入2.46亿元,影响预算收入的完整性。
(三)有1个市、5个县(市、区)为了平衡预算,通过调减支出规模,少列历年预算支出19.54亿元;有4个市、1个县年终为调节预算支出进度,通过挂账列支等方式多列预算支出16.33亿元,影响财政支出的真实性。
(四)有4个市欠缴省级分成非税收入3579.6万元。
(五)有4个市的部分非税收入执收单位未将应上缴财政的收入3.53亿元及时、足额上缴。
(六)有3个市、3个县(市、区)违规将财政资金8.2亿元借给企业,资金安全存在隐患。
七、其他专项审计情况
(一)“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资金物资审计情况。
2011“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认捐资金物资数额为37.47亿元,截至2011年8月31日,资金物资到账数额为18.85亿元,已拨付使用3.5亿元(资金3.38亿元,物资1183.7万元),结存15.35亿元(资金15.35亿元,物资4.6万元)。审计结果表明,“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的开展,探索了全民慈善公益活动的新模式,形成了全社会齐参与、献爱心的良好局面。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定向捐赠分类监管不到位。对由捐赠人定地点、定项目的定向捐赠,3家基金会只代为接收后转拨付给实际使用人,没有明确各方的监管责任。抽查省本级5个项目,有4个项目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管措施和责任,有1个项目实际使用人存在未按协议规定制定捐款使用实施细则,基金会也未能监管到位。
2.未按规定核算捐赠资金物资。3家基金会未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明细科目核算捐赠资金物资到账、拨付情况,没有建立会计账与业务台账对账制度;部分项目资金财务核算不规范、手续不完善。
3.捐赠承诺书签订和统计汇总不完善。省本级2010年9月30日至2011年8月31日签订的捐赠承诺书共124份,合计认捐金额21.54亿元,缺少签订日期、捐赠种类形式、捐赠到账时间、具体捐赠用途等必备内容的有80份,占总份数65%;只保存复印件的有32份,占总份数的26%;有4家认捐单位,先后与2家基金会转签承诺书,两会均有认捐统计记录,造成重复统计。
(二)公立医院收费项目审计调查情况。
为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省审计厅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对168家省、市、县(区)级公立医院2009至2010药品、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延伸抽查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各209家、经销商747家,药店1414家,抽查了6811份住院病案和5454份门诊病案,盘点了医院的部分药品和耗材。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是:
有40家医院药品超标准收费197万元;有47家医院提高医疗项目收费标准,多收费用336万元;有51家医院多计多收床位费和护理费185.1万元;有9家医院混淆不同型号、品牌、单价的医疗耗材,多收费142万元;有28家医院自立医疗项目、自行分解项目或捆绑收取费用301.9万元;有12家医院重复收费121.9万元。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正按照审计整改要求,督促各有关单位全面落实整改。
对本次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省审计厅依法征求了被审计单位意见,已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对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已作出处理处罚意见;对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单位建章立制,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下一步,省政府将督促有关地区和部门单位认真整改,全面整改情况将按规定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
有关地区和部门单位按照省政府审计整改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整改上年审计发现的问题。通过整改已上缴财政资金6.95亿元,减拨、追回或归还被挤占挪用资金8098.7万元,收回或归还其他资金3.85亿元,规范账务处理5.21亿元,促进落实配套资金4.33亿元,处理有关责任人9人,有8个单位受到通报批评,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24项。具体整改情况,已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专题报告。
八、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
(一)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促进财政管理公开透明。
继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扎实推进“阳光财政”建设。不断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完善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切实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超收收入及使用安排应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要高度重视财政资金结转问题,积极向上级财政机关反映财政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制度产生的问题,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全面掌握存量资产情况,合理配置、使用和管理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全面铺开省级财务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和公务卡结算改革,规范公务消费行为。积极稳妥推进“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提高预决算透明度。加强财政运行分析,提高科学理财水平。
(二)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和提高绩效。
落实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核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政银企合作贷款贴息各项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支持传统产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大对教育、医疗、民生等公益性和保障性领域的投入,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严格实行预算支出分配管理、支出任务分解等制度,继续开展省直单位行政经费节约考核,建立预算执行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问责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运用全过程的监管机制,把重点政府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纳入经常性监督检查范围,作为目标责任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要加大对公立医院收费等项目的检查和监管力度,推进医疗改革,规范医院收费等行为。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内控监督机制,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五篇:关于2011四川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2012年7月25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四川省审计厅厅长 高仁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四川省财政收支审计条例》的规定,审计厅对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今年的审计,认真落实省人大要求,着力深化审计监督职能。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公共财政、民生资金的审计,将24个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18个市州本级财政决算纳入审计范围,把灾后重建、职业教育、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作为重点监督对象,扩大了审计监督覆盖面;二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资源整合和各级审计机关的上下联动,先后组织170名内审人员、3500名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参与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全省统一组织实施的审计项目达到22个,增强了审计工作效能;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审计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专项调研,摸清了审计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审计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的职能作用奠定基础。同时,继续抓好审计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的工作协作和审计法制建设,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取得新成效。自去年7月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以来,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调查)单位13508个,审计后促进增收节支74.34亿元,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58.50亿元,审计核减政府投资(结算)额63.12亿元;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经济案件线索60件、63人,截至目前,已查办23件,2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提出审计整改建议并被采纳16642条。
审计情况表明,2011年,在省委的领导和省人大监督下,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财政收支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加强。2011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支出分别完成2044.79亿元、3188.11亿元和4674.9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财政收支“三大总量指标”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为各项重点支出、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加大保障与监管力度,确保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努力筹措重建资金、全力加快重建资金执行进度,截至2011年底,中央重建基金包干资金执行进度达到98%,省级财政累计筹措到位重建资金270亿元;在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安排40亿元融资创新资金和30亿元产业园区建设资金,大力支持灾区产业发展振兴;累计下达地震灾区过渡期财力补助资金80.50亿元,保障了灾后重建规划任务胜利完成。
——保障重点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年下达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227亿元,并围绕省委提出的“五件大事”进一步加大政府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了新兴产业和产业园区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等环保建设;加大“三农”投入,省级农林水事务支出较上年增长19.50%,着力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产业化经营。
——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民生政策落到实处。省级财政“十项民生工程”支出达161.77亿元,为资金计划的124%,比上年增长40.80%;省级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支出29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2%,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彝家新寨建设等民生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深化改革和推进预决算公开,促进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加快现代国库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省级部门所有收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管理;创新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新思路,资金分配程序更加公开;深入推进支出绩效评价,扩展评价范围,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全面清理融资平台公司金融衍生业务,积极防范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组织38个省级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了2011年部门预算,省级专项资金公开规模达412亿元,预算信息公开体系初步建立。
一、省级预算管理审计情况
2011年,财政厅和省地税局等部门认真履行组织实施省级预算的职能,全面落实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等系列政策措施,健全政府预算管理体系,规范预算执行,财政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一)个别专项资金未及时缴入金库。截至2011年末,省级财政住房专项资金43208万元仍在专户核算,未纳入预算管理。
(二)预算执行时效性有待提高。受省级主管部门计划分配方案迟缓等因素影响,主管部门与财政厅共管的省级待批复项目资金中,有273548万元至年底仍未下达到具体执行单位,占抽查金额的6.73%;在已下达的部门预算中,仍有2010年结转的预算指标54473万元在2011年完全未使用。预算执行进度需要加快。
(三)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制度有待完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处于试编阶段,目前在省属试点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中,尚未制定对企业利润审核、认定的规范程序和办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定企业上交收益的准确性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四)未按规定提前告知转移支付预计数。
未将省级基金预算对下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告知市县财政,不利于提高下级财政基金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五)未严格监督执行企业所得税按期预缴制度。省地税局直属分局2011年纳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企业中,有339户未按规定在中预缴,11户重点税源户预缴率也未达到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70%以上的要求。
(六)未按要求制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审批管理办法。省地税局尚未按国家税务总局2007年的要求制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审批管理办法,导致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的范围和条件不够明确。
二、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今年共对省发展改革委等22个省政府组成部门、省国资委等2个直属机构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对各机关服务中心进行了延伸审计,一级预算单位审计监督面有了较大扩展。审计结果表明,这些部门着力加强预算管理,积极推进预算公开,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严重违反财经法纪行为明显减少,但仍存在一些不规范问题:
(一)预算编制仍不够完整、细化。9个部门未将结余资金49214万元编入2011年部门预算,7个部门列入往来科目的各项收入1590万元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个别部门未按规定编制采购预算,以致部门预算仍未能做到全面覆盖、准确细化。
(二)预算执行不够严格、到位。一是执行进度较慢。5个部门未按要求及时分配与财政共管的资金80219万元,影响了资金使用时效;13个部门的53个项目实现支出不足预算的50%;10个部门在年末虚列支出、以拨作支1618万元,使预算资金沉淀在下属或项目承担单位。二是收入解缴不及时。9个部门滞留应上缴的预算收入、财政资金5983万元。三是资金安排使用不合规。9个部门超范围安排预算资金或违规支出1038万元。
(三)决算编报不够准确、规范。9个部门对往来款项中应结转的收支、应收回的借款、应冲销的挂账金额,以及历史遗留的账户余额等5324万元长期未作清理和处理,有的编报科目不符合制度要求,甚至人为调整支出类别,影响到决算数据的客观、准确。
(四)相关制度建设和执行尚有缺陷。一方面,预算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够健全完善,如,一些部门尚未对二次分配资金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报批、审核程序不规范;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有待改进,部分定额标准尚不明确和统一;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界限不够清晰,有的基本支出列入项目支出预算,存在基本支出“项目化”倾向。
另一方面,此次审计的部门虽然在推进公务卡支付等制度落实和加强“三公经费”、节能降耗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执行上仍未完全到位。
公务卡支付制度方面。24个部门的公务卡使用面还较小,大量使用现金支付的情况仍较普遍,使用公务卡支付共计2759万元,仅占同期现金支付的26.73%。
节能管理方面。由于行政机关能耗标准和口径尚缺乏科学、明晰规定,部分单位存在人为调整考核数据情况,未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
“三公经费”管理方面。一些部门对公务用车未实行单车核算,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制度没有严格落实,个别单位的公务接待尚未实行归口管理。“三公经费”公开的口径也有待进一步规范。
(五)财务基础工作和管理有待改进。8个部门的资产核算和管理未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由于已报废未下账等原因导致多登记计算机1968台,未及时入账又少登记计算机47台。4个部门的经费报销审核控制不严或现金收支管理较差。
对审计发现的以上问题,各部门、各相关单位正在加紧整改,及时完善预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纠正违规支出、滞缴预算收入等问题。个别典型问题已移送纪检部门进一步查处。
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情况
为促进中央、省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进一步加强了对民生资金的审计和调查。
(一)沱江流域部分城市生活污染防治审计调查情况。本次调查了资阳、内江、自贡、泸州等4个市和资中等7个县的50余个相关主管部门以及8个污水处理厂、8个垃圾填埋场,涉及资金20.34亿元。结果表明,各地不断加大城市污染防治力度,积极制定专项规划,完善配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污染治理效果明显,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污染防治政策和规划执行不到位。2个市本级、2个县未完成“十一五”城市生活污染防治规划任务,3个市未制定城市管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部分地方的城市管网建设未实施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未达标,自贡、内江和简阳城区截污管网覆盖范围内的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沱江。
二是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不规范。部分建设项目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6个垃圾处理及医疗废物处置项目未进行环保验收,部分环境在线监测设备不符合相关技术规定,一些城市垃圾填埋场或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日常运营管理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三是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合规。排污费、管网建设资金、垃圾处理费等专项资金4165万元和专项贷款3410万元被挪用,其中4个地方将排污费653万元用于平衡财政预算;部分水务公司代收的污水处理费5259万元未上缴财政专户,直接拨付给污水处理厂用于企业运营;泸州市滞后两年才将省财政下拨的管网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1760万元安排到项目单位;部分项目未按要求到位配套资金538万元。
对上述问题,相关地方政府和项目主管部门已积极整改,截至今年5月底,被挪用资金已归还原渠道4216万元、调账188万元,应落实的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违反招投标规定的单位已受到相应处理和经济处罚。
(二)三峡工程移民资金决算审计情况。对省本级和绵阳等12个市本级及50个县的三峡工程移民资金决算进行了审计,共审计各类单位179个,抽审乡镇138个、村组253个、移民安置工程项目181个,审计资金总额82095万元。审计情况表明,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实施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超额完成外迁移民安置任务,多数三峡移民收入稳步增长,情绪基本稳定,“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但审计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地方将43.61万元移民资金挪用于非移民项目支出或基础设施建设,超标准使用管理费127万元;部分移民资金未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9个县以白条和不合格票据列支移民安置项目工程款或其他费用523万元;部分工程未落实招投标等项目管理制度。
针对上述问题,各有关地方政府及项目主管部门积极制定措施逐项整改,被挪用资金已归还原渠道或作调账处理。部分地方还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三峡外迁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大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审计调查情况。
组织成都等6个市审计机关对泸天化(集团)公司等12户国有大型企业2008年至2010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情况表明,我省国有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突破了一批重大和关键技术,提升了全省的科技支撑力。调查的企业均建立技术中心,其中四川长虹、五粮液集团等7家企业技术中心为国家级;共有科研机构64个,科研人员21527人;包括子公司在内共有25个企业通过高新企业技术认证;3个的科技创新投入共计80.14亿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扶持力度还需加大。有关市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普遍在2%左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526个科技创新项目到位资金中,政府扶持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合计仅占12.13%,其余均为企业自筹,资金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
二是企业享受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仍较单一。目前大多以税收和财政优惠政策为主,风险投资、贴息贷款等融资方式尚未完全开展。
三是引导和促进机制还需完善。相关市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在考评企业经营业绩中大多未设立科技创新考核指标,或其所占权重过低,不利于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创新;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宣传还不够,审计调查反映,40%的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政策不了解,政策引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四、市级财政决算审计情况
本次共审计了18个市州(除上年已审的宜宾、凉山和当年审计署审计的成都市外)本级2010的财政决算。总体看,各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支出管理日趋规范,财政改革不断推进,重点支出和公共服务基本支出的保障明显提升。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财政收支不够真实、完整。17个市州2010年及以前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土地出让金等预算收入73.62亿元未按规定缴库纳入预算管理,并从中坐支20.09亿元,脱离了预算约束和人大监督;15个市州为达到支出进度考核要求,虚列支出19.80亿元;16个市州将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借出方式用于专项外的公共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支出挂账41.51亿元。
(二)财政管理不够规范。部分财政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如11个市州尚未实行公务卡支付;12个市州财政部门尚有违规开设和应予注销而未注销的银行账户111个;7个市州未按规定上缴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水资源费等省级收入4053万元;18个市州未及时征收本级非税收入、税收收入42.31亿元;13个市州因工程竣工决(结)算不及时或项目推进缓慢,导致42.21亿元上级专项资金沉淀在财政和有关部门、单位,至审计时仍未使用。
(三)预算编报不够完整和规范。16个市州政府报人大审批的2010年政府预算中,少编上级补助收入325.53亿元、少编上年各项结余41.13亿元;4个市州基金预算年初全部未细化到项目;15个市州尚未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四)财政收入质量和法定支出水平有待提高。14个市州本级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市州的农业、教育或科技等支出增长低于法定增长要求。
(五)财政的稳健运行存在较大压力。11个市州本级一般预算对上级返还性收入和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的依赖度达到25%以上,最高的达67.20%,自我平衡和保障能力不足;由于大量无预算支出挂账因素的影响,16个市州本级共有63.28亿元财政额度结余和结转结余缺乏资金保障。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18个市州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纠正和规范措施。截至今年5月底,部分应上缴的省级预算收入已补缴,应撤销的银行账户已按规定处理,滞留的资金已经或正在安排拨付,其他问题目前正在整改中。
五、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情况
自2008年9月开始,全省审计机关特别是39个国定重灾县、12个省定重灾县以及相关13个市州审计局,对我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和资金进行了持续跟踪审计;2010年以来,重点对已完工项目开展竣工决算审计。截至今年6月,我省已完工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拆包后共计38349个,各级审计机关已对20175个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占已完工项目的52.61%。其中:已审结项目15296个,送审投资额730.44亿元,累计核减工程造价62.87亿元;正在审计4879个项目,送审投资额253.56亿元。
通过强化竣工决算审计,高估冒算等违规问题明显减少。针对审计发现的投资超概算、工程计量计价不准确等问题,相关地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了整改,建设管理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大量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集中竣工进入决算审计程序以来,审计任务十分艰巨。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审计厅和灾区审计机关全力实施竣工决算审计,同时统一组织15个市州审计局选派精干力量,组成对口支援审计组,帮助各重灾市县加快竣工决算审计进度。下一步,审计机关还将加大力度整合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投资评审机构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并密切关注项目资金结算和结余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推动各地积极探索项目建成后的良性与持续运转等问题,认真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提升审计效果,促进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圆满结果。
六、职业教育院校审计情况
组织14个市州审计机关对9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至2010年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近年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适用技术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教育布局与结构、教育管理与质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布局结构不够合理,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全省现有职业教育院校1500多所,但很多地方低层次重复建设,加之部分学校基础设施较差,没有实训基地或校舍和设备不足,县级中职学校招生情况普遍不理想,此次审计的29个县2010年招生率不足70%,而且学生流失率较高。如万源市共有60万人,有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设计规模7600人,2010年计划招生1700人,实际招生仅621人,当年在校生1455人,仅占设计规模的19.14%;仪陇县育才职中2009年春秋两季共招生871人,年末流失学生达672人,流失率高达77%。有的学校为此长期负债,部分学校依靠基础教育弥补职业教育,有的公办中职学校因招生难已面临关闭。
(二)机制制度不够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亟待改善。一是教育资质不合规。本次审计的学校中有28.84%的教师不具备职业教育专业技术资格。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专业设置雷同,与当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是招生无序竞争。一些学校不计成本地大量投入宣传费用和支付包干性或奖励性支出,有的学校招生成本占当年总支出的比例高达20%。四是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55所学校少提取助学金2800万元;5所学校未按规定退还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已缴纳的学费89万元;乐山、宜宾等4个市的部分学校超标准收费、无依据和扩大范围收费、未及时结算学生代管费用2027万元;7个市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1983万元。
(三)财务基础工作较差,不规范问题仍较突出。一是预算编制不完整或不准确,大量上年结余和政府采购未编入年初预算。二是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不合规,四川化工学院及南充等地的6所学校虚列支出843万元,广安职业学院和资阳等地的15所学校隐匿收入3079万元。三是财务核算和资产管理不规范,账表、账账、账实不符和固定资产未入账等问题涉及金额27098万元。
七、地方金融机构审计情况
审计机关继续把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审计监督作为维护地方金融安全的重要工作,2011年,组织实施了对17个县农村信用联社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延伸审计贷款户299户,涉及贷款金额27.48亿元。情况表明,信用社信贷规模逐步扩大、资产质量逐步提高,区域竞争力、盈利及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违规多头贷款、向不具备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发放贷款等共计10.75亿元;贷后检查不力导致贷款被挪用2910万元;以资抵债、抵债资产长期未处置等4.77亿元;损益不实4.09亿元;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2.22亿元。个别信用社工作人员还存在内外串通弄虚作假,骗取贷款69万元等问题。
审计后,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移送四川银监局处理;涉嫌违法犯罪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其他问题已经或正在纠正。
对以上审计发现的省级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的问题,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有关地方和部门认真落实整改责任,切实采取措施纠正问题、强化管理、健全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整改工作及时到位。全面的整改情况,省政府将在年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
八、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
(一)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财政和有预算分配权的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工作,按照各自职责和要求加强衔接和配合,提前下达项目指南和做好项目评估论证、申报审查等工作,提前启动常态的上级转移支付分配和省级待批复预算编制工作,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实施预算执行定期对账、预算执行中期评估、支出预算执行考核等措施,从过程和结果上督促加强预算执行,确保积极财政政策全面落实,提高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
积极推动包括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政府预算体系的建立健全;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体现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机制;加快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准确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范围,避免基本支出“项目化”和部门之间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差异过大的现象;建立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完善项目储备库,明确分配标准和依据,解决预算还不够细化、执行时效较差的问题。
(三)推进财政规范化建设,提高预算公开质量。
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公务卡结算等各项改革措施,规范财政资金支付,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模式;强化部门预决算审核和国有资产收益监缴工作,加大民生资金等专项检查力度;深入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财政部门要认真研究预决算公开的方式、重点和步骤,加强与各部门的工作衔接和指导,不断增强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管理不断规范,审计工作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审计职能、完善监督机制,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