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夏秋季传染病防病工作培训材料

时间:2019-05-14 01:5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夏秋季传染病防病工作培训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夏秋季传染病防病工作培训材料》。

第一篇: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夏秋季传染病防病工作培训材料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夏秋季传染病防病工作培训材料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其基本病理损害为结肠粘膜的充血、水肿、出血等渗出性炎症改变。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一)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

潜伏期 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一)急性菌痢 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典型 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最多,继则呈粘液或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病程约一周左右。少数患者可因呕吐严重补液不及时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发生继发性休克。2.急性非典型型 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粘液多,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程一般为4~5日..急性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二)慢性菌痢 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多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细菌耐药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也常因饮食不当、受凉、过劳或精神因素等诱发。

细菌性痢疾的检查:

1.外周血象 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加中毒型菌痢可达~×/L以上,有时可见核左移。慢性菌痢常有轻度贫血象。2.粪便

(1)镜检:可见较多白细胞或成堆脓细胞,少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血水便者红细胞可满视野。

(2)培养:检出痢菌即可确疹。应取早期、新鲜、勿与尿液混合、含粘脓血的粪便或肠试,多次送检,可提高检出阳性率。

3.快速病原学检查 比较简便、快速,敏感性亦较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一)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呕吐者需静脉补液,每日1500ml~3000ml。

2.病原治疗 由于耐药菌株增多,最好应用≥种抗菌药物。

(二)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1.抗感染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属于情好转后改口服。2.控制高热与惊厥

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①扩充有效血容量;②纠正酸中毒;③强心治疗;④解除血管痉挛;⑤维持酸碱平衡;⑥应用糖皮质激素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三)慢性菌痢的治疗

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

.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有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霍乱

(一)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前1周内曾在疫区活动,并与本病患者及其排泄污染物接触。

(二)临床表现 具有剧烈的“米泔水”样腹泻、呕吐、严重脱水等表现者应想到本病;对于流行期间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泻吐患者应作为疑似病例处理;对离开疫区不足5天发生腹泻者也应按上述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霍乱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红细胞总数和血球压积增高,白细胞数可达15~60×109/L,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增多。血清钠、钾降低,输液后更明显,但多数氯化物正常,并发肾功能衰竭者血尿素氮升高。

2.细菌学检查 采集患者新鲜粪便或呕吐物悬滴直接镜检,可见呈穿梭状快速运动的细菌,涂片染色镜检见到排列呈鱼群状革兰阴性弧菌,暗视野下呈流星样运动,可用特异血清抑制。荧光抗体检查可于1~2小时出结果,准确率达90%。细菌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硷性蛋白胨增菌,后用选择培基分离,生化试验鉴定。

3.血清学检查 抗菌抗体病后5天即可出现,两周达高峰,故病后2周血清抗体滴度1:100以上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其它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杀弧菌试验也可酌情采用。

潜伏期约为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5~6天。典型患者多急骤起病,少数病例病前1~2天有头昏、倦怠、腹胀及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病程通常分为三期。

(一)泻吐期 多数病人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生剧烈腹泻,继之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轻度腹痛,个别有阵发性腹部绞痛。腹泻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甚至大便从肛门直流而出,难以计数。大便初为黄色稀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少数重症患者可有洗肉水样便。呕吐一般为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残渣,继之呈“米泔水”样或清水样。一般无发热,或低热,共持续数小时或1~2天进入脱水期。

(二)脱水期 由于剧烈吐泻,病人迅速呈现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轻度脱水仅有皮肤和口舌干燥,眼窝稍陷,神志无改变。重度脱水则出现“霍乱面容”,眼眶下陷,两颊深凹,口唇干燥,神志淡漠甚至不清。皮肤皱缩湿冷,弹性消失;手指干瘪似洗衣妇,腹凹陷如舟。当大量钠盐丢失体内硷储备下降时,可引起肌肉痛性痉挛,以腓肠肌、腹直肌最为突出。钾盐大量丧失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反射消失,腹胀臌肠,心律不齐等。脱水严重者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血压下降,心音低弱,呼吸浅促,尿量减少或无尿,血尿素氮升高,出现明显尿毒症和酸中毒。

(三)反应恢复期 患者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约三分之一患者因循环改善残存于肠腔的毒素被吸收,又出现发热反应,体温约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

本病的处理原则是严格隔离,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辅以抗菌治疗及对症处理。

(一)一般处理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本病列为甲类传染病,故对患者应严密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后,粪便培养致病菌连续3次阴性为止。对患者吐泻物及食具等均须彻底消毒。可给予流质饮食,但剧烈呕吐者禁食,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重症者应注意保暖、给氧、监测生命体征。

(二)补液疗法 合理的补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补液的原则是: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1.静脉补液法 静脉补液可采用5:4:1溶液,即每升液体含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和氯化钾1g,另加50%葡萄糖20ml;或用3:2:1溶液,即5%葡萄糖3份、生理盐水2份、1.4%碳酸氢钠液1份或1/6mol/L乳酸钠液1份。输液量与速度应根据病人失水程度、血压、脉搏、尿量和血球压积而定,严重者开始每分钟可达50~100ml,24小时总入量按轻、中、重分别给3000~4000、4000~8000、8000~12000ml。小儿补液量按年龄、体重计算,一般轻、中度脱水以100~180ml/kg/24小时计。快速输液过程中应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

2.口服补液法霍乱患者肠道对氯化钠的吸收较差,但对钾、碳酸氢盐仍可吸收,对葡萄糖吸收亦无影响,而且葡萄糖的吸收能促进水和钠的吸收。因此对轻、中型脱水的患者可予口服补液。口服液配方有:①每升水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和氯化钾1.5g;②每升水含葡萄糖24g、氯化钠4g、碳酸氢钠3.5g、柠檬酸钾2.5g。成人轻、中型脱水初4~6小时每小时服750ml,体重不足25kg的儿童每小时250ml,经后依泻吐量增减,一般按排出1份大便给予1.5份液体计算,也可采取能喝多少就给多少的办法。重型、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则先行静脉补液,待病情好转或呕吐缓解后再改为口服补液。

(三)病原治疗 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缩短腹泻期,减少腹泻量,缩短排菌时间。可首选四环素,成人每6小时1次,每次0.5g;小儿按40~60mg/kg/日计算,分4次口服,疗程为3~5日。

对于四环素耐药株感染患者可予强力霉素300mg/次顿服。其它如氟哌酸、红霉素、磺胺类及呋喃唑酮等也均有效。黄连素不仅对弧菌有一定作用,且能延缓肠毒素的毒性,也可应用。

(四)对症治疗

1.剧烈吐泻 可用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并酌情使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静脉点滴,或针刺大陵、天枢、内关、足三里。早期采用氯丙嗪(1~4mg/kg)对肠上皮细胞AC有抑制作用,可减少腹泻量。

2.肌肉痉挛可予局部热敷、按摩,或针刺承山、阳陵泉、曲池、手三里等,注意钠盐、钙剂的补充。

3.少尿可予肾区热敷、短波透热及利尿合剂静滴;如无尿,予20%甘露醇、速尿治疗,无效则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4.并发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者应予毒毛旋花子甙K或毛花甙丙,并采取其它治疗措施。

5.严重脱水休克的患者经充分扩容纠酸后循环仍未改善时,可酌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等。

(五)出院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已6天,粪便隔日培养1次,连续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出院。如无病原培养条件,须隔离患者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5天方可出院。

登革热(dengue fever)

]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登革热[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二)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时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躁、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诊断登革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中,凡是疫区或有外地传入可能的港口和旅游地区,发生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

二、临床表现凡遇发热、皮疹、骨及关节剧痛和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本病;有明显出血倾向,如出血点,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试验阳性,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者应考虑登革出血热;在本病过程中或退热后,病情加重,明显出血倾向,同时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考虑登革休克综合征。但首例或首批患者确疹和新疫区的确定,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脑脊液可轻度异常。

(二)血清学检查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效价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中和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中和指数超过50者为阳性。

(三)病毒分类将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种于新生(1~3日龄)小白鼠脑内、猴肾细胞株或白纹伊蚊胸肌内分离病毒,第1病日阳性率可达40%,以后逐渐减低,在病程第12d仍可分离出病毒。最近采用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70%。用C6/36细胞培养第2代分离材料作为病毒红细胞凝集素进行病毒分型的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或做为补体结合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分型,可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

登革热应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药疹相鉴别;登革出血热的登革休克综合征应与黄疸出血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黄热病等相鉴别。

登革热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二、对症治疗

(一)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二)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实验室诊断:

(1)临床检验中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要常规检查,对重型病例,增加检查红血球容积,并根据病情需要,酌加其他化验检查。

(2)病毒分离:目前采用C6/36细胞或1—3日龄乳鼠分离方法,乳鼠接种最好在病人床边进行,可提高阳性率;巨蚊幼虫接种分离病毒,简便安全,检出率高,也可试用。

(3)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的双相血清滴度呈四倍增长者可判为阳性,单相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1∶32及以上,血抑试验滴度1∶1280及以上,中和试验的中和指数≥50可判为阳性。

(4)病毒分离、血清学标本采集与送检:初诊病例于发病三天内以无菌操作采静脉血3毫升,分离血清(为第一相血清),密封、编号、低温或液氮低温保存,上送全血应在采血当天冷藏送检。待病后3—4周采恢复期血3毫升分离血清(为第二相血清),4℃左右保存,连同送检单上送做血清学试验。

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源学检查。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南方稍早、北方稍迟。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二)主要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其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 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3.病毒分离 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4.血清学检查

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出现较晚,一般只用于回顾性诊断和当年隐性感染者的调查。

⑵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方法复杂,抗体可持续10多年,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⑶血凝抑制试验:抗体产生早,敏感性高、持续久,但特异性较差,有时出现假阳性。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⑷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率可达95%。

⑸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价值。

⑹单克隆抗体反向血凝抑制试验:应用乙脑单克隆抗体致敏羊血球的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阳性率为83%,方法简便、快速,已有试剂盒商品供应,无需特殊设备。

5.Te-99MHMPAO(hexamythyl propyleneamine cxime)脑部单中子发射CT(specr)检查 有人应用Te-99M HMPAO脑部单中子发射CT检查儿童病毒性脑炎(包括乙脑)发现在急性病毒性脑炎中均有变化,其阳性结果比单用CT或MRI为高,且提供更明确的定位,表现为区域性脑血流量增加,急性期过后大多数病例区域性脑血流量恢复正常;在亚急性期该检查出现正常结果常提示临床预后良好,一年后无神经系统缺陷。

【治疗措施】

病人应住院治疗,病室应有防蚊、降温设备,应密切观察病情,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般治疗 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水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儿每日50~80ml/kg,但输液不宜多,以防脑水肿,加重病情。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饲。

(二)对症治疗

1.高热的处理 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一般可肌注安乃近,成人0.5g,每4~6小时一次,幼儿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

2.惊厥的处理 可使用镇静止痉剂,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阿米妥钠等,应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因脑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主,可用20%甘露醇(1~1.5g/kg),在20~30分钟内静脉滴完,必要时4~6小时重复使用。同时可合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以防止应用脱水剂后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困难致脑细胞缺氧者,则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③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主。

3.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的处理 深昏迷病人喉部痰鸣音增多而影响呼吸时,可经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采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气,可按惊厥处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脑麻痹而自主呼吸停止者,应立即作气管切开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利他林、回苏林等(可交替使用)。4.循环衰竭的处理 因脑水肿、脑疝等脑部病变而引起的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压小、产莅 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为心源性心力衰竭,则应加用强心药物,如西地兰等。如因高热、昏迷、失水过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主。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天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天。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

在疾病早期可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双密达莫治疗,退热明显,有较好疗效。

(四)后遗症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智力、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锻炼,可采用理疗、体疗、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以促进恢复。

【临床表现】

潜伏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向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 虽经积极治疗,但发病半年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者,称为后遗症。约5%~20%患者留有后遗症,均见于高热、昏迷、抽搐等重症患者。后遗症以失语、瘫痪和精神失常为最常见。失语大多可以恢复,肢体瘫痪也能恢复,但可因并发肺炎或褥疮感染而死亡。精神失常多见于成人患者,也可逐渐恢复。

【鉴别诊断】

(一)中毒性菌痢 与乙脑流行季节相同,多见于夏秋季,但起病比乙脑更急,多在发病一天内出现高热、抽搐、休克或昏迷等。乙脑除暴 发型外,很少出现休克,可用1%~2%盐水灌肠,如有脓性或脓血便,即可确诊。

(二)化脓性脑膜炎 病情发展迅速,重症患者在发病1~2天内即进入昏迷,脑膜刺激征显著,皮肤常有瘀点。脑脊液混浊,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可达2万~3万/mm3,中性粒细胞多在90%以上。如为流脑则有季节性特点。早期不典型病例,不易与乙脑鉴别,需密切观察病情和复查脑脊液。

(三)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起病缓慢,病程长,有结核病史。脑脊液中糖与氯化物均降低,薄膜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X光胸部摄片、眼底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

(四)其他 如脊髓灰质炎、腮腺炎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炎,中暑和恶性疟疾等,亦应与乙脑鉴别。

第二篇: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复旦大学附属上海第五人民医院

输入和常见传染病培训材料

一、培训目录

(一)霍乱...............................................(1)

(二)乙脑...............................................(3)

(三)登革热.............................................(5)

(四)黄热病.............................................(7)

(五)埃博拉出血热.......................................(9)

(六)西尼罗河脑炎.......................................(10)

(七)汉坦病毒肺症.......................................(12)

(八)大肠杆菌O157.......................................(13)

(九)尼巴病毒脑炎........................................(13)

(十)莱姆病..............................................(14)

(十一)克雅氏病..........................................(16)

二、培训内容

(一)霍乱

1、概述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易引起暴发流行的特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甲类传染病之一。

霍乱弧菌按菌体抗原(0)可分为01和非01群两大类。0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型生物型,每一生物型又可分为小川、稻叶、彦岛三种血清型。应用噬菌体——生物型分型法可将埃尔托生物型分为流行型株与非流行株,霍乱暴发流行主要是由流行株引起的。非0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155血清型,除O139霍乱弧菌可引起暴发流行外,其余血清型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病例。

2、流行病学

霍乱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霍乱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体中,经水传播是霍乱主要传播途径,在城市中,主要传播途径是食物传播,即摄入污染 的食品,尤其是半生食、生食海水、河水产品等传播。本病能借助水、食物引起暴发流行。

3、临床表现

霍乱病程中,潜伏期可从数小时至5天,一般为1~2日。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一般轻型多,重型少:轻型病例起病较缓,大多数患者仅有轻度腹泻,极少数伴有呕吐,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带粘液或血性;一般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少数有腹部隐痛;中、重型患者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腹部隐痛或腹部饱账感,个别可有阵发性绞痛。每日大便十数次或更多,一些重型患者粪便从肛门可直流而出,无法计数。大便性状初为稀便,后即为水样便,以黄水样或清水样为多见,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大便镜检无脓细胞。有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残渣,继为水样,儿童发热较成人多见。

4、治疗原则

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

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

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改为口服补液。

在液体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可根据药品来源及引起流行的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定一种常用抗菌药物,至粪便培养检查转阴。

5、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要大力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免疫接种:目前尚无理想的、保护效果较好和保护持续时间较长的霍乱菌苗,因此不提倡使用过去沿用的霍乱疫苗用于霍乱的预防。

加强饮用水卫生: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抓好饮食卫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特别要加强对饮 2 食行业(包括餐厅、个体饮食店、摊等)、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卫生管理。

(二)乙脑

1、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乙脑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2、流行病学

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乙脑病毒通常在蚊-猪-蚊之间循环,各年龄组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儿童,在本市近年来年龄特征主要表现为成年人发病有上升趋势,外来人员主要为未接种免疫接种的易感儿童为主。该病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病例主要集中在7-9月份,其中7月下旬-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该病呈高度散发,常表现为1户或1村1例。

3、临床表现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5-15天,病人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头痛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6天。

急性脑炎期:最突出的症状是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9℃-40℃以上,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跟腱反射阳性。

恢复期:在此期神经系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和脉搏等逐渐恢复正常。

4、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综合治疗。必须重视对症治疗,要认真把好“三关”,即高热关、惊厥关和呼吸衰竭关。具体办法如下:

降温:高烧易发生惊厥,可加重脑水肿,诱发呼吸衰竭,故必须及时降温,最好把体温控制在38.5℃以下(肛表),头部温度力争降到36℃左右,其方法有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和激素等。

镇静:乙脑患者因头痛剧烈,常有烦躁不安,因颅压增高易发生惊厥,故应给以适量镇静剂以防止发生惊厥。如果遇抽搐患者则应尽快地用镇静剂予以控制。

防止呼吸衰竭:重症病例早期可发生颅压增高。在防治颅压增高上首先要防止痰堵造成换气不佳的缺氧,故应多让病人侧睡,防止昏迷时舌根后坠。若已出现痰堵,可考虑气管插管或切开,以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当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引起呼吸衰竭时,应立即给以脱水剂。如病人有缺氧表现,则应早期给氧,如病人出现呼吸表浅或节律不齐时,应采用呼吸兴奋剂。

此外,支持、综合治疗亦应重视,如认真细致的护理,高热量多维生素的营养性流质,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预防继发感染等。

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达约10%-20%左右,部分病人(约30%左右)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失常、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等。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人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很重要的。

5、防制措施

防制措施主要采取免疫接种乙脑疫苗、灭蚊、防蚊为主导的措施。

(三)登革热

1、概述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传播迅速,病情严重者可因出血或多器官损害而死亡,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影响。

2、流行病学(1)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和宿主。患者:患者是登革热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前3天至发病后10天内具有病毒血症的患者是至关重要的传染源;轻型患者不易被发现,且数量远大于典型患者,是更为危险的传染源。

病例诊断原则:依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病例分为三种类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这三种病例均作为传染源对待。

隐性感染者:登革热流行后,当年人群中抗体水平较高,表明很多人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这些人在其病毒血症期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带病毒动物:有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等动物能携带登革热病毒,有可能成为人类登革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登革热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雌蚊吸血感染病毒后,观察不到任何病变,但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再经蚊叮咬传染给人。

埃及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南、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白蚊伊蚊在我国分布较广,于长江以南省区有广泛分布,在辽宁南部、陕西东部等地区也有分布。

(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

(4)流行特征。流行形式:有地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形式。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

季节性:登革热流行与伊蚊消长有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

地区性:登革热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由于白纹伊蚊在我国广泛分布,凡存在伊蚊分布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历史上曾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长江流域,一旦病毒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出现登革热流行。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紧邻东南亚地区,传入并引起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输入性:凡伊蚊的自然分布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且自然条件(如气温、雨量等)合适时,一旦有登革病毒传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

3、临床表现:

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寒战高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极度疲乏、厌食,可伴有红色皮疹、淋巴腺肿和白血球减少;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高热、出血、肝大,严重者可发生循环衰竭的登革热出血热症状。

4、预防措施

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

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四)黄热病

黄热病是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临床特征为急性发热、剧烈头痛、相对缓脉、黄疸、出血倾向及蛋白尿等,南美洲及非洲为主要流行地区。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无免疫力的人群对黄热病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或发病后均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其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保持终身,未发现再感染者,以人—埃及伊蚊—人形成循环,无贮存宿主。

诊断与治疗 诊断

本病的潜伏期为3~6天,最长可达13天。感染后大部分病人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者,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约占5%~15%)。

黄热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和恶性型。极轻型和轻型仅靠临床难以作出诊断,因其发热,头痛,肌痛仅持续1~2天自愈,难以与流感,登革热等相鉴别,只有依靠病原学或血清学试验方能证实。这两型病例数多,易忽略,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传染源。重型和恶性型黄热病,临床上可分为三期,全病程10天左右。

(1)感染期(病毒血症期)急起高热,可达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颤、剧烈头痛、背痛、腿痛和全身衰竭、眼部充血、鼻衄、恶心呕吐,舌尖及舌缘鲜红,中央有苔,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随病情逐渐加重,病人烦躁不安,第3天出现黄疸,第4天出现蛋白尿。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本期持续3~4天。

(2)中毒期(器官损伤期)病毒血症期后,病程第4天左右,病人症状可出现短暂的缓解,体温降低,症状改善。但几小时~24小时后症状再度出现并加重,表现为热度上升,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降低,黄疸加深,尿蛋白量增多,频繁呕吐,上腹痛更明显。各种出血征象相继出现,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呕血,黑粪,血尿,子宫出血等。如出现频繁呃逆或呕吐鲜血,黑便,昏迷,谵妄,无尿等,均为病情转危的先兆,常于第7~9天内死亡,偶见暴发型病例在病程第2-3天死亡,而无明显肝肾损害。该期一般3~4天,少数病例可延长至2周以上。

7(3)恢复期

从病程第7、8天开始体温下降,尿蛋白逐渐消失,黄疸渐退,食欲渐渐恢复。乏力可持续1~2周。一般无后遗症。

治疗

黄热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病人应就地处理,以防止感染扩散。对病人应进行精心护理和对症治疗。

(1)一般处理

应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大便通畅,补充维生素B,C,K类,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对症处理

高热时宜采用物理降温,可给予少量镇静剂,但阿斯匹林应慎用或忌用,因其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诱发或加重出血。腹痛明显者可给予阿托品,呕吐频繁时给服胃复安。有出血征象时用大剂量维生素K类。肾脏或心脏受累时,应及时作相应处理,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控制措施

1、疫苗接种;

2、在居民临时居住点睡觉要使用蚊帐;

3、大力开展灭蚊运动,消灭蚊子孳生地,堵树洞,填埋小面积水坑,去除室内外无用的容器等。

(五)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最早发生于非洲的苏丹和扎伊尔,病死率为50%~90%。非洲大陆为主要流行地区,在北美洲、欧洲以及亚洲的泰国也出现了该病患者。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生过13次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已造成1万多例患者死亡,而且也曾导致医院及城市的瘫痪。因此,该病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1、临床表现和疾病进程

埃博拉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有高热、头痛、肌痛、结膜充血、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可有血便)等,半数患者有咽痛和咳嗽。

患者发病4~5天后进入极期:出现谵妄、嗜睡,并有口腔、鼻、结膜、胃肠道、阴道及皮肤等处的出血,还可出现咳血和血尿。在患病的第5~7天,患者可出现麻疹样皮疹。病程的第10天为出血高峰,严重的出血可导致患者休克、肝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非重症患者可于病后2周内恢复。90%的患者于病后12天(7~14天)死亡。

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源为埃博拉病毒。除人外,猴、豚鼠和仓鼠均可做为传染源,也可被感染。密切接触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可在精液中存活2~3个月,故有性传播的可能。

3、诊断和治疗

发病初期血中白细胞减少,7天后增多,并出现非典型浆细胞样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可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抗体(2~9天出现)或IgG抗体(6~18天出现)升高为该病的确诊依据,病毒抗原或其RNA阳性可确诊。

该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以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严密隔离为主要预防措施。

(六)西尼罗河脑炎

西尼罗河热(West Nile fever)是文献中早已有记载的类似于登革热的一种由虫媒病毒——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西尼罗河病毒首次发现于1937年,最早出现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一带,1999年夏季,在美国的纽约市发生了脑炎暴发,实验室检查证实其病原为WNV。对死亡病例尸检的结果表明,主要病理改变是脑炎。结合1996年在罗马尼亚出现的数百例确诊由该病毒引起的脑炎、1998年在意大利出现的由该病毒造成的马脑炎及1999年在俄罗斯南部人群中WNV引起的脑炎流行,可以认为该病毒引起的疾病有一种临床类型是以脑炎或脑膜脑炎为主要表现的。

1、病原学

西尼罗河热和WNV性脑炎的病原体是WNV。该病毒属于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其毒粒大小约为40nm。此病毒的核酸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的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复制其RNA必需的酶。WNV可存在于家畜(马和猪等)、鸟类和蚊子体内,并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有从猎物(鸟)传播给捕食鸟(鹰)的例子。

2、流行病学

WNV的主要传染源包括处于病毒血症期的病人和该病毒的自然宿主,野生鸟类,包括候鸟。一些研究表明,家畜,特别是马和猪也可感染此病毒,因此这些家畜也可能成为西尼罗河热或WNV脑炎的传染源。WNV感染主要经蚊子叮咬传播。经卵巢(transovarial)传播或在越冬蚊体内生存,是该病毒持续存在的主要方式。

对WNV感染的易感人群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在西尼罗河热呈地方性流行的地区,60%的青壮年中均有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存在,说明人群中WNV的隐性感染很常见。但在其他地区,人群对该病毒的感染可能普遍易感。免疫系统机能相对较弱的人(如经过化学治疗的人), 40岁以上的人和患有慢性病的人(如患有癌症, 心脏病, 糖尿病等的人)相对而言会有更严重的反应。

3、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有人证实,在以WNV感染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后30分钟,内皮选择蛋白在该细胞表面的表达显著增多;至感染后2小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即 CD54)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即CD106)的表达显著增多。这些现象标志着炎症反应的开始和进行,而且比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IL-1)引起的反应出现得早。研究者还证实,前述表达活动的上调现象并不受能中和TNF、IL-1或α或β干扰素的抗体的影响,说明 WNV感染细胞后出现的炎症反应是由WNV直接造成的现象。以上机制对病毒在体内最初的传播有重要意义,也表明该病毒既有直接的病理损伤作用,也有间接的作用。

4、临床表现

潜伏期:感染后通常会在2到15天之内出现,病毒在人体的潜伏期约6天,不同人症状不同。

病情较轻者: 通常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 包括突发高烧(38℃-40℃), 头痛及四肢疼痛。个别人会出现轻微皮疹或淋巴腺肿大现象。

病情较重者: 可能会出现脑炎和脑膜炎。具体表现为快速发作的严重头痛, 高烧, 斜颈, 恶心, 吞咽困难, 呕吐, 懒倦, 失去意识, 协调性降低, 肌肉无力和瘫痪等。

其他症状:运动失调, 帕金森症, 类小儿麻痹症综合症和肌肉退化等。

5、治疗及预防

除对症治疗外,目前尚无特效药可用,亦无疫苗可用来防治。最好的预防之道就是避免感染,也就是不要让蚊虫叮咬,可以使用防蚊剂。

(七)汉坦病毒肺症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是是出血性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1993年在美国南部出现了与肺有关的病毒传染。该病症状与成人肺综合症相似。该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肺综合症。汉坦病毒肺综合症是目前传染病中最致命的一种。

1、流行病学

传染源:汉坦病毒肺综合症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从啮齿动物传给人。传播途径:接触啮齿动物的排泄物;在啮齿动物群中通过呼吸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易感性:大多数的人都容易感染该病,尤其是农场主与农民。

2、临床表现: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的症状为发烧、咳嗽、肌肉抽筋并且出现腹痛。12-48小时后,汉坦病毒肺综合症可能恶化,使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呼吸短促并出现肺水现象。

预防措施

1、加强对健康教育与病理检测。

2、目前还没有汉坦病毒肺综合症疫苗。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就是消灭啮齿动物。

3、防止与啮齿动物与其排泄物接触。

4、早发现,早治疗。

迄今为止,尚无特异性治疗和免疫手段,主要采取以饮水、饮食卫生为主综合性防制措施。

(八)大肠杆菌O157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以下简称大肠杆菌O157)是1982年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属大肠杆菌中出血性大肠杆菌血清群。

临床上可引起以无发热或低热,腹痛,腹泻,大便性状先为水样便后转为鲜血样便为主要症状的出血性肠炎,部分病例可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发症,病死率一般为10%,老人和儿童病死率可高达50%。

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病人、带菌者及染菌动物(牛、猪、羊)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中以食物传播为主,能借助水、尤其食物引起暴发流行。流行季节主要在5-10月夏秋季,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老年感染后症状较重或典型。

(九)尼巴病毒脑炎

尼巴病毒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病毒,引起人和猪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为主要病变的急性高致病性传染性疾病.尼巴病毒性脑炎为尼巴病毒破坏中枢神经系统所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定向力障碍、步态不稳、肌痉挛等。

经调查证实,在猪群发病1周-2周后,人开始发病,因此,人的感染多有与生猪的接触史,以猪饲养员为多,传播方式主要是经呼吸道途径传播。

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年龄及职业特征等方面,了解其流行病学背景资料,再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最终的确诊,需依据实验室特异性检验结果,以判明病因。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仍以对症治疗为主。(十)莱姆病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所引起,经硬蜱(tick)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炎症性多系统损害,除慢性游走性红斑和关节炎外,还常伴有心脏损害和神经系统受累等症状,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

1、流行病学

传染源:贮存宿主为啮类动物和蜱类,患病和带菌动物是传染源。传播途径:人因被携带螺旋体的硬蜱叮咬而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进入或居住于林区及农村的人群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2、临床表现

潜伏期3~32天,平均7天左右。临床症状可分三期。

第一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见于大多数病例。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亦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局部和全身淋巴结可肿大。偶有脾肿大、肝炎、咽炎、结膜炎、虹膜炎或睾丸肿胀。

第二期:发病后数周或数月,约15%和8%的患者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

第三期:感染后数周至2年内,约80%左右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关节症状如关节疼痛、关节炎或慢性侵蚀性滑膜炎。以膝、肘、髋等大关节多发,小关节周围组织亦可受累。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及肿胀,膝关节可有少量积液。常反复发作。

3、诊断与治疗

结合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以下实验室检查可作为诊断依据: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可稍增多;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阴性。循环免疫复合阳性;抗burgdorfer疏螺旋体抗体滴度≥1:256;x线可见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影,少数患者有软骨和骨侵蚀表现。

治疗上首选抗生素:对莱姆病的各种病变均有效。

14(1)四环素,250mg/次,每日4次,疗程10—20天。为早期病例的首选药物。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

(2)阿莫西林,500mg/次,每日3次,疗程14—21天。

(3)青霉素,静脉滴注,2000万U/次,每日1—2次,疗程14—21天。(4)其他中多西环素、第3代头孢霉素等可选用。

非甾体抗炎药,用于莱姆病关节炎的治疗,如清炎痛、芬必得等。糖皮质激素:适用于莱姆病脑膜炎或心脏炎患者。泌尼松,40—60mg/d,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积极对症处理。严重事故的关节炎可行滑膜切除。

15(十一)克雅氏病

克雅氏病是一种罕见的主要发生在50-70岁之间的可传播的脑病。受感染的人可以有睡眠紊乱,个性改变,共济失调,失语症,视觉丧失,物理,肌肉萎缩,肌阵挛,进行性痴呆等症状,并且会在发病的一年内死亡。该病有常染色体家族遗传倾向,并且有一个新的克雅氏病的报道(该病与牛海绵状脑病有潜在的联系)。此病的病理学特征包括以小脑和大脑皮层为主的海绵样变性和朊病毒的出现。

疯牛病,学名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危害牛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我们称之为变异型或新变异型克雅氏病。

食用被疯牛病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雅氏症。病人先是表现为焦躁不安,最终精神错乱而死亡。

目前国际上对克雅氏病及变异型克雅氏病的认识是,有传染性的朊病毒,也就是神经细胞表面上的一种正常蛋白质PrP的突变体,也叫做普里朊或蛋白质侵染因子,在进入人类脑内后可以保持静止状态长达15年,可一旦朊病毒受到刺激了,疾病便会发作,并在短短的12到18个月内导致死亡。出现的症状包括消沉、协调问题、失忆、情绪不稳、四肢有针刺痛感觉、剧头痛、重感冒、脚疼痛、皮肤红肿和短暂失忆。目前全球发现的不到200例的变异型克雅氏病病例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平均死亡年龄为28岁)。

迄今为止,医学界对克雅氏病的发病机理还没有定论,也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克雅氏病或变异性克雅氏病的传播方式主要为家族遗传、手术时接触受朊病毒污染的器械(朊病毒可以幸存于通常为外科器械消毒的高压灭菌器)、注射直接来源于人类脑下垂体的生长激素而感染,以及食用被污染了的牛肉或牛脊髓等。医学界目前还不能在患者活着时确诊变异型克雅氏症,主要办法是在患者死后进行活组织解剖,分析患者大脑中是否存在朊病毒。

第三篇: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双拥工作事迹材料

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双拥工作事迹材料

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教学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重点技术支持单位。医院位于繁华的阜阳市中心、人民路与颍州路交叉处,南与国贸商城毗邻,西与清颍公园相对,多路公共汽车直接到达,交通十分便利。医院现有在职职工46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166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4人,省级医学会理事3人,市级医学会理事23人,区级以上拔尖人才3人,阜阳市中青年第一梯队学科带头人1人,兼职教授、副教授16人。医院开放床位450张,临床设有心血管科、神经内科、普外科、外二科、外三科、骨科、泌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儿科、中医科等11大病区,二级科室34个。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立医院、蚌医附院、北京同仁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常年派多学科著名专家来我院坐诊、查房、讲学、手术。

门诊部为综合性门诊,科室设置齐全,年门诊病人50多万人次。医院医疗设备先进齐全。有美国GE公司螺旋CT、德国西门子公司全数字X光机、PS-800全数字X光机、C型臂X光机、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HP公司彩超、飞利浦公司全身彩超、德国WOLF牌气压弹道碎石机、膝关节镜、胸腔镜、纤维喉镜、日本欧林巴斯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德国STORS公司电切镜、美国产腹腔镜、美国雷赛公司最新一代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超声乳化治疗仪等等。先进的设备仪器为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医院医疗技术精湛,能为患者提供各种专业治疗。骨科开展全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颈椎手术;泌尿科开展全膀胱切除、肾癌根治术、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碎石率达100%,脑外科开展脑立体定向、颅底肿瘤手术、复杂脑外科手术等;胸外科开展肺癌根治术、食道癌三切口治疗术;普外科开展肝叶切除术、胰头癌手术、腹腔镜手术等;妇产科开展盆腔大清扫术;耳鼻喉科开展喉癌根治术、鼻内窥镜、纤维喉镜手术;眼科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神经内科开展微创钻颅治疗脑出血;心血管科开展融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心脏起博器植入;儿科开展新生儿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医科开展肝病治疗;放射科开展经皮椎体成型术、子宫肌瘤、肺癌、肝癌、食道癌的介入治疗;核医学科开展碘131治疗甲亢、肾图放免等多项检测。医院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科技三等以上奖5项,区科技进步奖12项。

近年来,我院先后荣获省卫生厅“安徽省诚信医院”、“安徽省医德医风示范医院”、“弘扬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十佳单位”、“中国质量万里行安徽省示范单位”、“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建设示范单位”等光荣称号。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是我院我军我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团结动员广大军民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奋斗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法宝之一,也是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力量源泉。多年来,我医院双拥工作同医院其他工作一样,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有院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高度重视,亲自抓双拥“一把手”工程。为了加强对全院双拥工作的领导,两届领导班子的法人代表亲自抓双拥工作,他们从讲政治的高度,不断增强双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把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文明活动,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实的行动中,使双拥工作纳入医院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医院的总体规划,纳入双文明目标管理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结合分工协助抓。医院成立了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领导小组,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程颍谯同志任组长,副院长陈秀华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

二、国防教育常抓不懈。

在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广大军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互支持,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社会稳定中密切配合,在抗御各种严重自然灾害中并肩战斗,军政军民团结显示了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医院领导班子狠抓理论武装工作,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思想特别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指导双拥工作,用“三个代表”检验双拥工作。我们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教育职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全院职工在共同的理想和政治基础上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其次是利用各种形式,如组织职工参观塔山英雄部队纪念馆,请部队首长作国防教育报告等,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职工中尤其是青年职工中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再次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文明活动,促进医院两个文明建设,形成爱岗敬业,拥军优属,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

三、军民共建工作重在办实事。

1、多年以来,我院同颍泉区武装部建立军民共建单位关系,程颍谯同志担任医院党政领导班子一把手工作后,充分认识到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重要性,认为不抓就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继承和发展了我院双拥工作的好传统好作风,他以足够的精力亲自抓双拥工作。

2、实施科技拥军。我院一直为部队医院、部队卫生队等单位培养各种人才,不断加大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工作力度,院长和医务科科长,多次到部队入卫生队进行专科讲学,传授外科综合创伤及心、肺、脑复苏等抢救技术,参加查房、会诊等活动,组织专家小组协助部队团以上干部完成体检工作,受到部队官兵的好评。

3、部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几年来多次为部队、军分区军官的医疗费实施减免。在2005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为部队建设办了一件实事。

4、做好军转安置工作。我院领导班子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真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目前在我院工作的转业干部和退伍军人员共12人,并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认真做好拥军优属经费的上缴工作,三年来共上缴民兵训练费15000元。

四、军民团结共浇文明花。

1、为我们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驻贵部队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设有塔山英雄团纪念馆,是给青年职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课堂,在部队首长的大力支持下,每年我们都组织青年职工,特别是刚分配到我院工作的毕业生,去部队参加军事训练,接受部队光荣传统的再教育。为了提高全院干部职工的国防意识,把国防教育落实到实处,2、帮助训练基干民兵排。我院基干民兵排成立以来,部队急我院之所急,多次派出军事过硬的同志帮助搞民兵训练,从队列动作到投弹、射击,做到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使我院民兵不仅学到了军事知识,也学到了部队的好思想和好作风,进一步加强了军民团结,密切了军民鱼水情。

第四篇:XX市第五人民医院H7N9培训总结报告

XXX市第五人民医院 人感染H7N9禽流感培训总结

2013年4月9日

根据国家卫计委、河北省省卫生厅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和医疗应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卫生局部署,为切实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预防与控制意识、报告及处置能力,我院于4月8日晚在综合楼五楼会议室举行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培训”。此次培训由市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防治专家组成员、感染科副主任xxx主讲,全院医务人员到场听课。

培训前,院长助理、医务科科长xxx首先强调了当前防控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他指出我省目前尚未发现任何H7N9感染的病例,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能够高枕无忧。他要求在培训结束后,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够知道H7N9的症状特点,知道隔离操作程序,知道早期救治方法,第一时间发现患者并给予正确的救治,第一时间隔离患者,避免交叉感染,并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此次培训主要对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一版)解读》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进行讲解。感染科唐主任在培训会上简要地介绍了目前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概况,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原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措施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我院情况详细地讲解了预防与控制H7N9禽流感的相关知识。最后,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防治领导小组组长xxx副院长做了重要讲话。xxx指出,目前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日趋严峻,为切实做好H7N9型禽流感防治工作,我院高度重视,迅速反应,周密部署,科学应对,健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采取了一些相关措施,如召开了H7N9型禽流感专题会议,成立了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防治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启动了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并在内网进行防控知识宣传等。最后,尤院长对全院职工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要求大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要积极应对,提高和统一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的认识。

二、积极做好人员和相关物资的准备工作。要求全院职工要提高认识,沉着应对,24小时待命,做到人员到位,联络畅通,反应迅速,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三、要求发热门诊及有关人员,严格门诊筛查和临床诊断,严格隔离治疗,严格疫情上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确保防治工作科学、规范、有序、有效。

四、正确对待H7N9型禽流感疫情,不要引起恐慌。目前尚无证据证明人与人之间可以引起传播,而且只要科学对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该病完全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我们医务人员要做好宣传工作,避免造成社会上的恐慌现象。

通过这次培训,使全体医务人员提高了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了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早期识别、重症与危重症的救治能力,提高我院医护人员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诊疗的意识以及报告与处置能力,对做到人感染H7N9禽流感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将起到积极作用。

医务科 2013/4/10

第五篇:传染病培训工作小结

传染病培训工作小结

为做好手足口病及春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根据县卫生局关于举办手足口病及春秋季传染病防治培训的通知精神,我院于2010年7月3日在卫生院会议室举办了全乡卫生人员手足口病及春秋季传染病防治培训班。

首先由朱院长讲授了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治疗相关知识。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与普通流感的症状、体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区别,禽流感病毒的分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即该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和治疗等四个方面结合实际病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参加培训人员受益匪浅。紧接着赵国龙讲解了手足口病防治的诊治相关知识,讲解了手足口病的症状、体征、诊断要点,接着结合着实际病例重点讲解了手足口病的治疗以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的细节,特别强调了重症患儿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通过这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广大医护人员加深了对手足口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春秋季传染病的认识,增强了对手足口病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冬春季传染病的鉴别诊断意识,提高了对手足口病和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等冬春季传染病的诊断水平,这次培训必将对我院更迅速、科学应对、有效处理手足口病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冬春季传染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木引槽乡卫生院 二〇一〇年七月五日

下载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夏秋季传染病防病工作培训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夏秋季传染病防病工作培训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