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习俗和居住地

时间:2019-05-14 01:3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藏的习俗和居住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藏的习俗和居住地》。

第一篇:西藏的习俗和居住地

西藏的习俗和居住地

藏族风俗习惯

住房。牧民在冬春季节居住土木结构冬房,夏秋逐水草而牧,撑帐而居。黄河、白河沿岸牧民,春夏之交搬牧时,将冬房拆卸坑埋,待人冬搬回后掘土取出梁柱搭盖居住。冬房结构由膳房、鞍具库、马厩、草棚、栅院(或草坯垒墙院)构成。主体建筑是膳房。膳房由6根6尺高的边柱、6根8尺高的主柱、4根中梁和12根边梁、52根椽木组成,开有天窗和副窗。四周用草坯垒墙(用切成方块的草根“土饼子”垒砌成的土墙),屋板上用泥土覆盖。膳房内,上方两根主柱间装有碗柜,主壁面左侧为神龛,右侧为锅台;左壁为堆放粮食处;屋中四根主柱间为炉灶,其燃料槽、鼎峙支锅足、火塘与灰池连成一体;堂下两角有床榻。膳房正门外两侧有库房、马厩等。

膳房基本构造。铁布地区膳房为12柱8梁或15柱10梁,高度11尺。潘州地区为“仲康”(村舍)式膳房构造,小则16柱10梁,大则18柱,甚至有22柱的,高度11尺至13尺。膳房内,上、下堂正壁面框有碗柜,上堂侧壁为经架、神龛及供台,其余壁面装置粮柜、锅台、酿酵间和房门。无论铁布还是潘州地区,膳房天窗和灶台均置于上、下堂中轴线上两柱间。潘州地区传统炉灶为鼎峙式和阴阳式两种;铁布部分地区则为炉台式;冻列一带是链系三足铁环架灶。传统炉灶灶台和炉墩用泥土夯实,既耐烧,又安全。更新建筑材料,也是住房变化新趋势。在牧区,60年代,合作社用房多为砖石结构平房;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革坯垒墙式居民住房开始改建为板壁住房;自河、黄河、黑河流域牧民率先改建为砖瓦结构住房。80年代中期,在盛产木材的包座乡,不少居民开始改盖杉板为盖瓦。炉灶代之以加工精美的铁火炉者居多。2007年以来,随着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实施,农牧民群众逐渐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帐篷和木屋变成红砖彩瓦或混凝土结构的定居房屋,群众生活环境条件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大变迁。

炊具器皿。县内藏民使用的炊具主要有:锅、壶、瓢、皮火筒;其它用具有:盛水锅、水桶、手磨、捣臼、盆;餐具有:碗、匙、叉等。这些用具中的木制品大都为当地自制,而金属类则由外地购进,当地铸造的极少。当地居民喜好金属器皿,尤其对具有使用和观赏价值的青铜器特别喜爱。早先使用的金属器皿主要是铸铁锅、铜锅。铜锅。铜锅为必备的盛水容器,其大小不等,有盛一桶水乃至盛七、八桶水的。从工艺优劣和出品时间看,有一类含青铜比重大,外观典雅古朴,出品时间较早不多见;再一类壁薄轻巧,造型秀美,图纹精

致,合金质地,出品于上百年前;还有一类是20、30年代以后出品,壁厚而笨重,图纹粗糙而其型不雅,主要来源于临潭、岷县一带。每户人家必备一口铜锅,有的有几口。铜壶有锻造和铸造两类。早期出品的活动柄锻造铜壶朴实无华,之后,由成都、西宁、内蒙等地购进的锻造固定柄壶,小巧玲珑,颈高腹圆,上个世纪境内旺则铸工铸造的铜壶可与之媲美,故这类铜壶尤受牧区人的喜爱。另外有用上好黄铜锻造的理塘水瓢、西藏套锅。红铜或黄铜铸制的盆子主要用于供台摆设。家境较好人家铜器众多,满堂生辉,被视作富有的象征。60年代初,应支援国家建设之需,几乎所有铜器都当作废铜交售给商供部门。之后,近20多年未曾生产铜器,代之以大量铝、锑、铁制炊、餐具。80年代初,随着国家对民族特需日用品生产的扶持,成都铜火盆,云南白铜壶,临潭、岷县铜锅陆续购进,虽工艺欠佳,但基本满足生活所需。铝锑制品直接作为生活用具,铜器主要用作装饰已成为新趋势。

饮食。境内居民的食品有面食、肉食、少量薯类(即洋芋)和蔬菜。饮料类有青稞酒、奶浆。随着社会发展,饮食习俗也逐步发生变化。

糌粑是主要面食,是用炒青稞磨细而成,亦称青稞炒面。糌粑的吃法,一是将少许糌粑炒面和酥油盛于碗中,先掺茶喝,后以茶冲调饮用。二是碗中放酥油,再以一比三的茶和糌粑拌和捏成小砣食用。牧区人吃糌粑时掺和一把细奶渣揉捏。豌、胡豆粉面、青稞面、麦面以及铁布地区的油麦、燕麦面粉,可溲成糊团(俗称面汤)或粉糕。麦面还可以蒸馍、蒸饼、烙饼、烤饼、做锅魁、油炸青裸饼、羹汤煮面元子。潘州地区,酸菜汤煮青稞(麦)面元子,叫“日泽”。在铁布地区用豌豆面和燕麦、油麦面做成小粒面元子,叫“德日”。油煎苏麻粉拌面元子人生果叫“热阿扭”。这种面食一般为家人团圆时食用。肉馅包子和饺子是逢年过节的美食之一,在农区平时偶尔也做葱蒜、洋芋、圆根、野菜馅包子和水饺。

肉食主要是牛、羊、猪肉。屠宰牛羊是捂勒其口鼻闭气致死。杀猪则采取吊颈窒息,拔毛烫烤即可。以这种方式屠宰的牛、羊、猪肉,香馥浓郁可口。宰杀当日即灌血肠、充肉肠、煮脏腑。是日有尝新的,也有忌食当日鲜肉的。在牧区,出售部分牛、羊胴体,将另一部分留作节日和常年食用。农区猪肉屠体全用于自食,头蹄和脊背肉部分,留在逢年过节和春耕时食用,板油缝闭煮沸,平时用以煎食。乳食品及饮料主要有牛奶、酥油、奶渣、奶饼、奶酪等。奶乳主要是牛奶,食饮羊奶者鲜见。从牛奶中提取的酥油,用

以拌茶和糌粑,煎人参果或煮稀饭,也点灯供神,贴饰食子等佛事用品。提取酥油后的“达拉”(脱脂奶)煮沸后即可提取奶渣。奶渣拌糌粑食用,或用来煮米、面糊粥。奶饼和奶糕是用细奶渣、酥油液和红糖拌和凝固而成,供节日时食用。

茶、乳、酒是当地居民传统饮料。相对而言,农区人好饮酒而牧区人喜喝茶。当地自产酒分“跄”和“热阿渴”两种。“跄”是藏语,即用来咂饮的青裸醪酒。其酿造过程是:用温火煮青裸,冷却后加施酵粉,盛于酿锅内封盖窖酿,一周后再盛入酒桶(或酒坛)封闭复窑酝酿,所余醪汁可饮用。复窖以其酝酿时间长短,分为“周”、“旬”、“月”和“年”。窖酿时间愈长愈醇浓。饮用窖酒,铁布一带喝坛中渗水导吸的“酾”,之后,尚可窖,而潘州地区,将竹管插入桶(坛)中咂吮。“热阿渴”(白酒,则是将醅或酾通过蒸馏的酒。醅或窖酿时间长的醪蒸馏的“热阿渴”酒,酒精度高,味醇浓烈。尤其是用“阿牟”蒸具蒸馏的白酒,则醇香味酊,视为待宾佳酿。宾主饮酒,铁布一带各斟一碗敬而自饮,潘州地区则几人共斟一碗,相互传递酬酢。

牛乳,既可煮沸饮用,也可溶合于马茶中。鲜奶加温掺入酵母,倒入奶桶中封闭静置半日即成奶酪,可放入白糖食用。未加酵母搁置数日的牛奶成为奶浆。提取酥油后的“达拉”(脱脂奶)可作冷饮,营养丰富。用酥油煎人参果,过去为上层人士食用,现已成为平常人家美食。在农区,传统“肉丁酸菜汤”、“清炖手抓肉”以及用当代烹饪方法所作饭菜逐步增多。奶酪和奶饼不仅是牧民主要食品,如今也成为农家节日上席食品之一。自酿自饮酒类是农家传统饮料。现今青年人大都饮用外地所产各种饮料,自酿自饮者多为中、老年人。50多年前,牧区几乎无人种植蔬菜,更无人种植洋芋。农区人也仅种植少量葱蒜、白菜、菠菜和洋芋。50年代末实行合作化后,扩大洋芋种植面积,成为当地蔬菜重要成份。近10多年来,自县外购进蔬菜急剧增加,种类繁多,食品结构得以改善。

服饰。境内传统藏装基本构成划分为袍、筒靴、毡、裘类帽及相应装饰物。服装料质分为裘皮类、毛织类和布帛类。流行色以原色、青、赤、绛为基调,如袍服,配以白、绿、粉、黄等色的上装及腰带。崇尚以豹、獭、狐等珍贵兽皮和珊珊、绿松石等宝珠及银、铜等金属制品为装饰。袍服及上装款式结构为襟领上下(或内外)层襟片迭裣系带式。裁缝时以宽大、肥硕、长袖为特征。

着装,裘皮类有羊皮袍、羔皮袍、犊皮袍和鹿皮袍。成人皮袍用7至9张羊皮缝制。毡衣类均用

绵羊毛擀制,一类是用优质羊毛擀制的毡雨衣,另一类是用一般羊毛擀制,用布料作面罩的毡衣,为农区人主要服装之一。毛织品类有自己捻线所织的毪呢和购进的氆氇呢料类。自织的斜纹毪呢叫“嚷布”,平纹毪呢叫“热达”,均系农区人的基本服装。男子着白(原)色毪衫,成年女子着青(原)色毪衫。铁布一带女子穿浸染成漂枣色毪衫。氆氇袍服,男女皆宜,一般一户人家有一件,有几件者较少,穿呢料袍者更少。布帛类、棉布类和绸缎类多用作毡衣羔皮衣、呢面料和夹袍。麻衣,是用苏麻杆皮加工捻织成土麻布缝制的。呢料、氆氇、羔皮袍在节日时作为盛装、礼服。毡衣、麻衣、犊皮衣属常装,为生活生产之用。

帽子有狐皮、羔皮等裘皮帽、毡帽和大沿礼帽。毡帽有长筒型“岭式”和锥型“霍式”帽两种。农区青年女子戴羔皮帽。狐皮帽和大沿礼帽男女皆宜,男着普遍。

藏靴从靴料上可分牛羊皮、兽皮靿帮和毛织布料靿帮两大类。结构上可分靿帮、底衔接的“札夯”(僧式靴)、“加夯”(厚底靴)、“模勒”三种和帮底一体衔靿的褶邦靴。僧式靴和“加夯”靴为礼靴。“模勒”靴和褶邦靴属生活和劳作靴。

装饰,分服饰和佩戴装饰。服装缘饰主要指领、袖口及袍边的镶饰。豹领边獭是最常见的藏装缘饰。皮袍、羔皮袍领饰用豹皮氆氇、呢料。羔皮袍及缎面夹袍缘饰用獭皮。女式袍服右袖上镶彩绣,用豹皮、獭皮装饰,故右袖具有装饰作用。

女装婚礼服。在潘州地区,新娘内着大红细呢袍,外罩短阔袖夹襟开衩绣缘外套,称为“哈纱叠东”。系四根彩色腰带,飘于前后左右四侧。铁布一带有一种叫“阔东”的外套,其款式和“叠东”相似,属对襟开衩外罩。

县内各地服装的款式和穿着风格各具特色。男服和牧区女装讲究长、宽、松,尺寸较大。自龙江源头的纳摩地区,女子穿着高位系带,显得婷立苗条。铁布一带女服臀围稍凸浑圆,显出体态丰韵。潘州地区服装短窄贴身,给人以轻盈之感。

佩饰类。中年男子留一束发线混编的辫子,中介铜或银制纽转连环饰,将发辫绕于头上。若尔盖地区女子首、背佩饰复杂。在数十根细辫末端携带有背饰。背饰是五条长约二尺许、宽三寸至四寸氆氇或布条,其边缘为彩绣。左右四条上缀银泡花、贝壳、赤火石、彩珠,未端各饰五束朱缨;中间一条上有五盘茶碗大小铜制或银制泡花。胸饰,是在一方块布四角系带,中缀铜或银制的方泡花,四周缀满彩珠或细粒珊珊。据传,这种佩饰原先是一种压抑女子“刁玩之性”的象征物,后逐渐演变成装饰品。男女佩戴饰物

还有珊珊项链、护身盒、吊刀环、嵌有珠宝的铜或银制奶钩、泡花腰带、戒指及银制、象牙、玉石手镯等。

近50年来,境内服饰变化较大。豹皮领是由古代嘉奖立功英雄环披虎、豹等珍稀兽皮习俗演变而来,而今豹、獭皮缘饰普遍。铁布地区,“阔东“套服和潘州地区“叠东”婚礼服近50年来已无人再穿,女式皮袍右襟上的“母领”(遮胸用的三角形领片)早于50年代末取消。50年代后不着藏装者越来越多,服装材料更新迅速,人造毛皮新料逐步代替毡衣。化纤类织品日益增多,穿自捻自织的毪衫和苏麻织衣者渐少。传统男戴毡帽,女戴羔皮帽现象渐少。狐皮帽顶已由上百年前的袖筒式改为封顶式。大沿礼帽和女子披方围巾则更为流行。曾流行于铁布一带称为“吐蕃军士履”的皮底麻布靴已于本世纪上叶逐渐消失。在包座牧区除中老年人尚有穿着传统邦褶靴者外,其余地区已很少缝制。“马亢式”、“僧式”和“模勒”式为当今普遍穿着的藏靴。非藏式浅筒靴加缝靴靿用作劳动靴。青少年中穿传统藏靴者渐少。男女发辫早在60年代初已改型,女子普遍编两束发辫,中老年人为平头,青少年披长发。戴珊珊珠项链源于早先佩戴具有药性珠宝的健身习俗,演变成为佩戴项链。

坐卧用品。床榻,70、80年代前的农区,睡眠有用床架的,也有床架内垫铺干草睡眠的。那时床架多系方框式,后来才出现脚架床。床上先垫青稞草或豌豆草,上层铺毡褥或老羊皮褥。被盖则是穿盖两用毡衣或羊皮袍,即皮袄里襟作垫褥,外襟当被盖,头枕袖筒而眠。睡时,侧卧屈身头露外。屋中坐垫有毡垫、裘垫。地板上和床上垫麻布套獐毛芯“木单”垫和地毯者,仅是少数富裕人家。平民百姓家毡子或羊皮褥一垫便是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垫棉絮、盖棉被的习俗,至今也不过40余年。

婚姻家庭。境内藏族居民的家庭结构以一夫一妻为基础,围系子女、兄弟、姨妹为成员。(部分家庭成员有叔伯和舅舅。多数家庭三世同堂,也有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一般每户平均5口人,多则达10余人。儿孙满堂、和睦相处、家境富裕者,人称“福运”之家。

解放后,通过宣传实施婚姻法等法规,兄弟一妻或姐妹一夫等个别现象逐步消失。

家业继承关系。父继祖传,子承父业,孙袭传后,普遍如此。长子长孙当家,未招赘妇女或亡夫遗孀,在其子女尚幼时,便由该妇操持家业。当家者统管内外事务,带头参加劳动,管理生产生活,遵循前辈教诲,听取家人意见。

家庭成员变化。长子当家,其余兄弟或入寺为僧,或上门招赘,或析居成家。在农区上门的多,在 牧区新成家的多。姊妹当家、兄弟上门现象极少见,无子女夫妻抱养其亲属或非亲属子女,也可以过继。

婚姻恋爱。恋爱婚姻自由而不自主。青年男女通过节庆、集社、劳动等机会结识相恋,互换信物,并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双方父母相互考查了解对方血缘及健康状况、品行。双方满意即测卜生辰八字,若无不合,便可正式提亲。家境富裕,有身份地位者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双方相恋,如父母不允时,有的私奔他寨,寻求土官头人庇佑,甚至落户。该父母表示不认作“娘家”以示惩罚。定婚后,男方或女方提出解除婚约者,必须退还聘礼,并付给对方一定违约费。举行婚礼通常需要两天。土官头人等富豪人家举行婚礼则需要三天时间。娶亲人家选定吉日良辰举行“首入户式”后,一般新年初三正式举行婚礼。派遣其骨系亲族黎明前去迎亲。新娘骑白马。当日午后或黄昏举行婚礼。婚礼由骨系亲族中一近亲主持。首先念吉祥经,然后举行新人同饮“结亲誓酒”(在牧区)或食“誓酪”、颂“雪玛儿”,歌赞和对歌等仪式与活动,直到深夜。次日由娶方骨系亲族为先,乃至全村人逐户宴请新娘及其随从。午后,准备送返新娘。娶方村中年轻姑娘堵住大门,要同新娘舅或叔对歌“讨金银”,若若对不上歌必须分发布料或铜钱(在铁布一带)。全村青年男女将新娘护送至双方地界与娘家方迎接人相互敬酒献歌,举行交接新娘仪式。新娘在娘家留住约一月后返回婆家。娶嫁双方骨系亲属互赠油炸馍、苏麻饺子、酒等食品饮料。新娘嫁妆有送牛马或粮食的。一些地方,夫婿送新娘回娘家拜望岳父母,岳父母要赐予牲畜或物品。新娘到婆家三天后便出门参加劳动。

崇尚保持贞洁。包座一带情侣的触胸依偎(俗称“顶胸”)习俗更为特殊,恪守“交心不交身,诉情不乱性”道德准则。保持贞洁的夫妻婚后数月乃至一年左右不同房,更不得寻求外遇,尤其注意检点夫妻行为。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深入宣传实施国家关于婚姻家庭政策法规,父母越来越注意尊重子女自由恋爱。传统家庭结构变化不大,但分家新立户比例逐渐上升。

称谓姓氏。父亲称“阿爸”(潘州地区称“阿加”,铁布地区称“阿札”,均属地方口语),爷爷叫“阿聂”,曾祖父叫“阿吾”或“央聂”,母亲叫“阿妈”或“阿勒”,舅舅叫“阿香”,叔叔叫“阿科”,胞兄弟叫“哈聂”,称哥哥为“布雅切娃”(大兄),称弟弟叫“布雅琼娃”(小弟)。儿子叫“布察”(察喔);孙子叫“阿察”,曾孙叫“央察”,丈夫叫“玛巴”,妻子叫“娜佳”或“娜嫫

”,嫂嫂称“誓嫫”。

姓名。县境内藏族居民的姓名有如下几种情形:宗教界中,徒从师名者多,即僧徒法名前冠以其剃度师名,如“罗让旦真”中的“罗让”即是剃度师之名;在俗民百姓中,一部分人有姓有名,有的名前冠以骨系名称,如“阿墟·泽旺”,“阿墟”即姓,“泽旺”是名字。个别也有名前冠以父名的,还有名前冠以房名、寨名的,这些均由各人的知名度或为了区别同名而约定俗成。境内藏族取名也有各种类型,如有托神灵保佑的,有求贤善美好的,有赞美歌颂的,有纪念生日地点的。在称呼上有敬称、昵称、爱称和简称。

丧葬。丧葬习俗,县境内藏族与藏区各地基本相同,由于人的死因不同而治丧方式各异。凡因衰老或重病临到生命垂危之际,家人必须昼夜守候,尽心护理,不出远门,并通知在外亲属探望,告知自家骨系亲属主持协助办理丧葬活动。如请喇嘛念诵超度经,给寺院及**送布施,倍伴守灵,帮做家务,接待吊唁者。根据“卦辞所示”,确定举行葬礼时间和形式。下葬有火葬、天葬、水葬、土葬和塔葬五种形式。

天葬。将死者遗体驮运到天葬场,由天葬师剖体碎尸,投喂鹰鹫叼食的一种葬式。一般正常死亡者均天葬。境内纳摩、辖曼、占哇、降扎温泉和尼马弄等地天葬场较为著名。铁布一带尤其是牧区大都实行天葬。人们视天葬为庄重葬式。

火葬。就是把遗体裹缚成胎座式,放置柴垛上浇油焚化的一种葬式。实行火葬主要是农区人。

水葬。把死者的遗体抬到堪舆成俗的河口投放的一种葬式。水葬处一般在三水汇合流成十字或二水汇合岔口处。县内农牧区都有水葬处。在潘州(求吉)地区,水葬主要是麻疯和严重传染病亡者及自杀等“不洁”尸体与婴尸。

塔葬。主要用于圆寂**和高僧的葬礼,就是将遗体通过药物等特别处理或将逝者骨灰制品装敛入塔瓶中的一种高贵葬式。

节庆。县境内藏族居民历来依照藏历举行传统的节庆活动。按藏历计,一年十二个月都有吉日和节庆。有些属于寺庙宗教徒举行的宗教节日,如三月三十日至四月十五日前的“萨噶达哇”(氏宿月)为佛诞节,六月初四为佛祖说法布道日,五月二十二日是佛祖下凡纪念日,称“天降节”。各寺院还要在创建者或对寺院有重大贡献的**高僧诞辰日举行纪念活动。一些属于群众可以朝拜观摩的大型法事有:潘州(求吉)地区阿西茸居巴寺三月初一日的“时轮跄舞节”,苟象寺二月“抛食子跳跄”法会。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九日的“苟夺法会”,这是年终规模盛大的祈佑法事活动,新年十三日至十五日是莫郎

节。后二者共同点是:都有诵经、法事仪轨表演即跳“跄”(除求吉寺、桑州寺和阿西象藏寺外,其余寺院在莫郎节不跳“跄”)、抛施食子、礼浴大佛、展供酥油花等禳祓祈祥法事,各地男女老少前往朝拜观瞻。

“桑祭插箭”节(有称“煨桑”)是一种具有世俗宗教色彩的求佑仪式民俗活动。是一种祭供山神的祷祀,属于烟祭类。各学喀(部落)村寨,骨系亲族都有各自的“桑祭”坛址。许多人家也有自己的祭点。各地适逢约定俗成的良辰吉日便举行祭奠仪式。农区择藏历四月初六和五月初四,牧区选六月十五日这一天。届时,所有男人们盛装骏骑,擎幡执箭,熏烟插箭,飘撒“龙达”(画有虎狮鹏龙宝马,象征吉祥走运的图案)举行致辞求佑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完毕,畅饮饱餐,开展赛马、射击、摔跤等竞技活动,尽情娱乐,皆大欢喜。届时由“学喀”部落中土官头人训辞,重申疆域,宣明章法。现今,仍然承袭了祭祀和娱乐传统,并由各村寨头领谈形势,宣传政策法规,讲生产,申明村规民约,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然而,女人们至今依然不能参加“桑祭”活动。

藏历新年节。藏语叫“洛萨儿”节,是纯属世俗元旦大节日。从十二月下旬开始作过节准备,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晚全家团圆聚餐。

新年初一,黎明前妇女们争先取“晨水”,男人们去“桑祭”。之后,全家共进早餐。初一至少早餐不吃肉,而以奶茶、甜食等所谓“三白、三甜”饮食为主,以示新一年中幸福吉祥。当日不串门不作客,全家人欢聚一堂喜庆元旦。初二筵请老一辈亲族以及在乡僧侣。初三请晚辈亲属及回村婿媳等客人。初

四、初五举行全村性文体活动。结亲的多在初三和初五。在四五十年前,新年能吃上肉包子、饺子和米糊的人家不多,年过至初五初六,多数人家新年饮料食品已所剩无几,有的人家已开始出门做活。近十多年来,节期长达十天半月之久,饮食品种及饮食方式多种多样。

盛夏节日“雅尔敦”即夏庆节,是喜庆盛夏、佳季欢筵的节日。据本县对藏族民俗文化有研究的当代藏族教育家若尔盖·罗让尼玛考证,“春有春节,夏有夏庆”,藏族“雅尔敦”就是盛夏喜庆欢筵之意。认为无论是沿袭古来出家人“坐夏”,解放前后野游庆筵的“雅尔敦”习俗,还是仿效僧侣们在盛夏上山入林樵薪伐柴、度夏赏景的“薪拢”传统,实质都是庆夏欢筵,其渊源久远。吐蕃军民东徙安多地区,留居在河曲“岭多”为中心的吐蕃军民承袭了这一节庆活动。一到盛夏,便游牧巡边,扎营野餐,祭山盟誓,军训竞技,欢娱赏景“雅尔敦”

就是这种度夏古俗遗风的传延。每当盛夏之仲、季两月,农区在五月(藏历)、牧区在六月中旬,户户郊游,村村集会,登高览景,祭山祈佑,在景致秀丽处扎帐搭棚,沐浴乘凉,享用美食佳肴。青年们赛马、摔跤、射击;姑娘们轻歌曼舞嬉戏;老辈们吟唱史诗,叙说祖训。人们尽情享用大自然的温馨造化,消除疲劳,调养精神,准备迎接金秋,喜收硕果。近十多年来“雅尔敦”节庆尤为隆重。应干部职工要求,县政府于1988年作出规定,为有利生产、生活和工作,将过去机关单位人员回乡过“雅尔敦”节,改为城镇统一组织公休过节,举办丰富多彩节日活动。

礼仪和禁忌。献哈达。哈达是藏族人民用以致礼的巾条式丝线或纤维织品,相似于汉族的礼帛。藏族历来崇尚白色,视白色为正、真、善、美的象征。以其纯洁无瑕,比之诚挚无伪的心灵,双手托哈达献给宾客表示致迎、致敬、致贺、致福、现谢。谒拜用哈达叫“嘉达儿”,敬神用的叫“念达儿”。

由于献受哈达双方身份、地位不同,所献哈达等次、献式及其含义各异。一般敬献给宗教界人士,尤其是献给宗教领袖人物是华贵金黄色哈达。献给普通宾客主要是白色哈达。依次有上品“阿喜”哈达、“素喜”哈达以及福泽“索达儿”哈达等几种。致献姿式也有讲究,向师长敬献时,应将哈达呈其手中或坐台上,或请转呈,呈献时俯首躬身,不正视师长面目,不能用“惠赐”式;师长献哈达以“惠赐”式将哈达赐挂在受献者颈上。平级或非师徒关系的,将哈达互呈对方。以“折幅展现”式呈献时,将哈达的叠缘口面朝前;以“折幅卷叠”式向师长敬呈时,宜将展开之一端朝前呈放在师长台坐前。不同致献方式所表达情意也不同,平级(同辈)互呈哈达是表达友谊之情;弟子(晚辈)对师长(长辈)敬献是表达崇敬之心;百姓(下级)对长官(上级)敬呈是表达敬重和威服之意。总之,献哈达既是礼仪,又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时下献哈达却不甚注重方圆规距。

迎来送往。迎请和送往也有约定成俗习惯,注重远迎近送。迎请重要尊贵人物,先是提前一年或若干年遣人首请,再隔数月或一年前往复请,当临近正式迎接时再去迎请。迎接宾客必当远行边界等候,送别时不宜行之太远。

路遇宗教徒特别是**喇嘛时,骑者须下马,行人脱帽挟袖躬身,俯首让道,叩拜只能从身前而不宜向身后。

有客临门,须出门迎接,看狗护客,主前宾后迎接入内,客坐首席。客人临门和客人告别时,切忌扫地。家中有人出远门,须全家相送,相互不可道别,出寨门前和出寨之后,当调

转马头或转身行注目礼,以示祝愿家人康健,行者平安归来。

待人言语须礼貌。路人相遇,无论是否相识,应互道“你好”,“你可安康?”不宜问“您辛苦了?”与同行者分手时互祝“平安”。

尊老爱幼。无论在家庭内还是在村寨集会场所,老辈和年长者受敬重。对非自家人称呼,则在其名前冠之以“阿爸”、“阿娜”等敬称,如汉语中“某大爷”、“某大叔”、“某婶娘”等,这在牧区和铁布一带盛行。入席坐次也有规矩,在寺庙内学位教职最高者坐首座并依次排座。在民间前辈和年长者以及头领坐席首,然后按年岁大小依次人席。夫妻相敬,妻子对丈夫(包括对长辈叔侄)说话要轻声细语,即使不穿不用,也应当料理好丈夫衣帽、靴、带,以示十分珍重夫君健在;不能当着夫君以及家人乃至外人面袒胸露臂,不在夫君面前梳妆;编发宜披垂掩盖耳颊。男子出门由全家人相送,妻子备鞍搭行李,牵缰托镫让夫君上马。妻子敬重公婆姑叔,丈夫敬重岳父母乃是夫妻双方相互大敬。任意打骂妻子的丈夫会受到社会谴责,而敬重贤妻的男子则受到世人称道。在家人面前,夫妻切忌有轻佻举止。双方亲情多在相互礼貌和幽默中体现。

县境藏民沿袭父系七代内不婚,母系三至五代内不婚古俗。

饮食起居等习俗。忌食马、狗、猫等肉。宰杀牲畜切忌用脚踢、用手拍打或从胴体上跨过。在任何场合不跨越别人东西。不拿糌粑箱等装食品的东西垫坐。切忌将肉和蒜等食品放在供神台上。席间不从人前走过。他人外出不在其面前背空桶和空背篼。反对渔猎。严禁在神山树林中狩猎。尤其不打旱獭、黄鸭、鹫鹰等禽兽和“放生“动物。

红白喜事习俗。在喜庆日子避免出现不吉利言行。立房架时切忌出现房柱本末倒置现象。家中有人去逝,子女着素装,不梳理,以示重孝在身。牧区反对哭丧,尤其是老前辈过逝,而铁布一带亲族必须哭丧。当某家办丧事不久,村寨如集会娱乐,事先当求得不幸家人准肯。在人面前不可呼喊已逝者姓名。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藏族风俗习惯有献哈达,饮食禁忌,藏族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

、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藏族风俗习惯.....藏族习惯上只称名字。解放前的贵族于名字前冠以房名,名字有男女之分,多取自佛经;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男子发辫盘于头顶,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着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在饮食禁忌中,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有人说吃蒜的当天不能去佛堂庙宇,有人说需3天后才能去,还有的认为“吃大蒜之后,七天内不宜参拜庙宇、寺院和其它圣洁的地方。因为为了清除大蒜的恶臭是需要时间的。”一些信仰虔诚的群众几乎不食蒜。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

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西藏农区妇女夏秋着无袖袍,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牧民穿羊皮袍,不缝袍面。僧尼披袈裟。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僧尼可食肉。住房建于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处,以石块或夯土筑墙,高二、三层,平顶多窗,有院落,屋内以木板或诹挚铺地;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交通运输主要使用牦牛。牦牛体硕毛长,抗寒耐久,为青藏高原特产,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水路运输主要使用牛皮船或独木舟。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僧人除黄教严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许结婚;僧人结婚要在本派寺院举行宗教仪式,婚后在寺外安家。藏族通行天葬(即鸟葬),僧人圆寂和某些在林区生活的百姓亦行火化,然而收获季节忌行火葬。此外,土葬和水葬除因条件限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妇女分娩要离开居室或到他处。藏族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要奉献一条丝织长巾,藏语称为哈达,回赠时置于奉献人的项下。藏语里称风马旗为隆达,它的起源与传播也离不开宗教,是僧俗信众用以沟通世俗与灵界的媒介。在生辰吉日、年节庆典中悬挂风马旗象征天、地、人、畜的祥和;江畔湖边遍插风马旗,表示对水神的敬畏;朝圣者跋涉千里扛着醒目的风马旗,为的则是祈求旅途平安„„这些都是风马旗的一般功用,在特殊的日子里,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用,当遇有**圆寂时,家家户户都将房顶上的风马旗倾斜放置,以表哀悼。

第二篇:居住地证明

居住地证明

兹证明______________先生/女士长期在我辖区居住;详细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物管或居委会盖章)

年月日

第三篇:居住地证明

居 住 地 证 明

街道:

兹证明居民,性别,身份证号码,户籍地,自年月起一直在我社区路号楼单元户居住。在我社区没有办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我社区声明为该居民出具的居住情况证明真实有效。

经办人签字:联系电话:

区街道社区居委会

(盖 章)

年 月 日

第四篇:经常居住地标准

[民商法]经常居住地的认定标准

根据法律规定,经常居住地的认定要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1、起诉时在住所地居住的,无论是否离开过住所地,也无论离开是否超过一年,仍应以住所地法院管辖;

2、起诉时不在住所地居住的,离开之时至起诉时连续居住不满一年的,仍应以住所地法院管辖;

3、起诉时不在住所地居住的,离开之时至起诉时连续居住满一年的,应以此地为经常居住地,由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

4、起诉时不在住所地居住的,离开之时至起诉时如果有多个连续居住满一年的地方,且最后一次离开至起诉时居住满一年的,以最后一个为经常居住地,由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

5、起诉时不在住所地居住的,离开之时至起诉时如果有多个连续居住满一年的地方,但是最后一次离开至起诉时居住不满一年的,应视为没有经常居住地,仍应以住所地法院管辖。

第五篇:如何认定经常居住地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农村居民标准和城镇居民标准的认定

一、在同一起交通事故中,受到伤害的农民和城镇居民的赔偿标准可以统一按照城镇居民标准计算有关赔偿项目。《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

二、对于虽然是农业户口,但在城镇、工作、学习、生活、经商、居住一年以上的受害人,如果其经常居住地或者主要收入来源地为城市,有关损害赔偿费用可以按照城镇居民的标准计算。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经常居住地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如何计算赔偿费用的复函》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 经常居住地或者主要收入来源地为城市的受害人,可以按照城镇居民的标准赔偿有关费用:

1、国营农场的居民;

2、在城镇从事工作一年以上的农村居民;

3、居住在城镇,到农村承包企业的人员;

4、担任城镇企业经理、董事或者管理人员一年以上的农村居民,不论该企业的所在地在农村或者城镇;或者居住在农村,在企业有固定工作一年以上的人员;

5、农村土地被征用,依靠政府补助和务工收入生活的人员或者农村居民的土地被依法收回,依靠补偿收入以及打工生活的人员;

6、在城镇从事工、商业活动一年以上的人员;

7、虽然到城镇从事工商业活动时间不满一年,但其提供的劳动合同或者根据生活经验可以判断受害人在城镇工作不会低于一年的人员;

8、其他难以认定为农村居民的人员。

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或者农村居民纯收人标准,按20年计算。但6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1岁减少1年;75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经常居住地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如何计算赔偿费用的复函》

(2005)民他字第25号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罗金会等五人与云南昭通交通运输集团公司旅客运输合同纠纷一案所涉及理解及使用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决定,答复如下: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残疾赔偿激金、死亡赔偿金和被抚养人生活费的计算,应当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结合受害人住所、经常居住地等因素,确定适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的标准。本案中,受害人唐顺虽然为农村户口,但是在城市经商、居住,其经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均为城市,有关赔偿费用应当根据当地城镇居民的相关标准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2006年4月3日

一、证明经常居住地在城镇的证据

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

可以提供的证据主要有:

1、暂住证或者居住证,以及当地管辖公安派出所出具的证明等;

2、街道、居委会、小区出具的证明等;

3、房屋权属证书;

4、房屋出租人出具的证人证言,房屋租赁合同书,房租缴费收据等;

5、各种缴费证明,如取暖费、电费、水费、卫生费、物业费等等的缴费凭证;

6、其他如受害人同事、朋友的证人证言等;

二、证明主要收入来源地在城镇的证据

可以提供的证据主要有:

1、用人单位出具的工作证明,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工资单,考勤记录,职工花名册,押金收据等;

2、向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机关缴纳管理费的凭据;

3、工作单位的负责人、同事的证人证言;

4、交纳“四金”的凭证和管理机关的档案记录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城市经商、居住的农村户口的受害人,应当同时提交经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地均为城市的证据,二者不能或缺。

下载西藏的习俗和居住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藏的习俗和居住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常居住地证明

    经常居住地证明经常居住地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

    经常居住地证明

    经常居住地如何证明?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男女双方在原来户口地领的结婚证,后在另一城市生活多年,有的甚至买了房,那么如果按照婚姻法的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是可以......

    经常居住地证明范本

    居住证明 兹有(身份证号:),自年月起在 居住,至今已经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特此证明。 制作人: 单位负责人: 年月 日......

    经常居住地证明

    证明 今证明,男,年生,身份证号:,自年 4组租房居住,特此证明。 证明人:武侯区社区居委会 年 月日......

    经常居住地如何证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

    居住地住址证明

    居住地住址证明 高新派出所: 同志系我单位现职员工,于 年月与我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入职手续,现居住在住于我单位宿舍,地址为:市路(大道、大街)号 栋单元室。 单位名称:单位盖......

    居住地证明(共5篇)

    居住地证明 兹证明______________先生/女士长期在我辖区居住;详细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物管或居委会盖章) 年 月 日......

    房产实际居住地证明(精选合集)

    房产实际居住地证明 兹有居民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公民身份证号住址现有一儿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公民身份证号住址 现已到入学年龄,特此申请片区昆仑路小学入学,并在我辖区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