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能人才工作交流
机电集团技能人才工作汇报
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简称机电集团)作为中国装备制造工业的“长子”,肩负着打造自主品牌、振兴装备工业的历史重任。近年来,机电集团面临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略转型及新产品研制任务日益繁重,产品生产技术难度越来越大,“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的广泛应用、航空运输、轨道交通、环保产业等新领域的拓展进入,都对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整体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机电集团党委围绕建设“321”的战略目标,始终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作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任务,不断探索市场化环境下提升技能人才能力素质的方法和途径,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比较优势。现将机电集团技能人才汇报如下:
一、机电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机电集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装备产品开发攻坚克难,科研生产成果丰硕,优势产品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机电集团已连续几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在这个过程中,机电集团紧紧围绕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积极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较适度、结构较合理、专业工种较齐全、素质水平较高的技能人才队伍。目前,机电集 团共有技能人员()名,涉及职业(工种)()多个,从业人员()人,机电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高技能人才比例明显提高。在技能人员中,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占技能人员总数的()%,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近()%;
二是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在技能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技能人员数占技能人员总数的()%,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6%;
三是年龄结构渐趋合理。在技能人员中,35岁以下的技能人员比例占到()%,36~50岁的占()%,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
四是拔尖人才层出不穷。已形成由()名国家级、市级优秀技能人才和()余名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带动了机电集团各类技能人才的梯次发展。涌现出了以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之一李强为典型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其中,“中华技能大奖”得主()人,“全国技术能手”()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
二、机电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机电集团发展战略和快速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高技能人才总量尚不能满足机电集团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有绝招绝技绝活、能解决关键问题的技能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能够代表高、精、尖装备产品加工制造水平的 顶尖人才匮乏;
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人才相对集中和相对短缺的矛盾突出,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存在着人才资源重复配置、结构性浪费的现象;
三是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的错误指导思想仍严重影响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后续发展乏力,技能人才仍然面临着发展通道窄、劳动强度大、工作吸引力低等问题;
五是对非装备领域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多元化发展形成掣肘。
三、机电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措施
针对机电集团技能人才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疏通成长渠道,着力打造技能带头人队伍
随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新型装备对制造过程中的工艺与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型装备的研制过程中,高技能人才从产品试制阶段就开始介入,直到产品的批产。因此,高技能人才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型号研制阶段的进度和最终成功与否,更不用说批产后产品质量的好坏。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素质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可以带动一群技能人员水平的提高,更可以带动一个工种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我们加大了技能带头人建设,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去年我们机电股份公司专 门召开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并制定了专业技术带头人的管理办法,前不久,我们在企业开展了首席技师选拨考核的试点工作。这一举措在广大技能人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为了激励高技能人才,拓展他们的成长空间,疏通他们的发展通道,机电集团也将建立技能带头人队伍。我们将按普通操作工、中级操作工、高级操作工、操作技师、高级操作技师、首席操作技师、技能专家等7个层级设置,保证一般技能岗位与带头人岗位的有序衔接。同时我们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自主试行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首席职位制”。通过建立各级技能专家队伍,逐步建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发展通道,真正形成集团公司上下贯通的技能专家梯队。
(二)加大培训力度,完善了技能人才开发体系
人才开发,培训先行。针对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特点,机电集团建立和完善一个从需求到计划、到实施、到效果评估,再到需求的闭环的培训管理体系,不断适应和满足各类技能人才的培训需要。建立和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以提升能力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集团公司培训主要针对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开展精英研修、技艺研修和推广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创新能力、经验总结和传授技艺的能力;企业培训主要针对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员开展实用技艺推广和技能培训,推广先进技术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 理论与操作水平,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训制度,通过脱产、半脱产培训、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和岗位技能。
2、开展丰富多彩的技术咨询、交流、观摩活动,加速技能人才成长。集团公司鼓励和提倡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大师工作室”、“技能工作站”、“技能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技能推广、咨询、交流与观摩,通过技术交流、研发攻关、绝招绝技绝活展示等技能普及与应用活动,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创新型班组”,全面加速了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和技能水平的普遍提高。
(三)创新用人机制,以高端引领助推技能人才成长 一是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在技能人才引进上把好入口关。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全国重点职业院校招录优秀毕业生。督促企业健全劳动合同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到依法用人用工。在技能人才的使用上,我们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通过竞争上岗,真正体现上岗靠能力、薪酬靠贡献,使有激情、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才得到重用,保证各类技能人才适岗适位,各尽其才,努力实现优秀技能人才的科学配置与合理使用。
二是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领军作用。结合重点科研生产的实际,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关键制造、试制、调试、售后服务等关键岗位上的领军作用;以重点项目、工艺攻关和关键技术突破为目标,通过领军型高技能人才带动技能团队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建立高技能人才“柔性”工作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在集团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和人才的“柔性”工作机制。集团公司发挥了统筹协调的作用,根据需要调遣高技能人才库中的人才,特别是技能带头人,协助解决型号研制和生产中的具体难题。集团公司鼓励和提倡高技能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不影响企业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参与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和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在全集团或直属企业范围内兼职兼薪;或经本单位同意,可不办理调动手续,聘用或交流到直属企业范围内其他单位短期工作。
四是搭建知识和技能传承平台。重点选择有条件的企业,依托技能带头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及其他有绝招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集团公司大师工作室。为技能大师开展技能研修、技术攻关、技能创新等活动创造条件,同时也为青年技能人才向名师学习、提升技能、参与创新活动提供机会和环境,推动技能大师绝招绝技绝活及创新成果的加速传播和推广。
五是建立“双师型”人才工作机制。机电集团积极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向经营管理岗位及专业技术岗位的交流机制。为具有管理能力和知识或技术水平较高的优秀技能人才提供从事管理或工程技术工作的通道和机会,激励技能人才拓展学习范围,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完善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管理 一是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贴近科研生产实际、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模式,重点评价他们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生产任务的能力。在评价方式上,坚持职业技能鉴定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上,坚持操作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知识性相结合。
二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能竞赛活动,为技能人才展示技艺搭建舞台。通过公平公正的竞赛,不仅选拔出真正的拔尖人才,而且对所有参赛选手都是一个有效的培训与锻炼过程。集团公司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发现、选拔和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中的作用。重点在如装配钳工、数控操作工等主要通用工种组织开展技能竞赛,并逐步扩大竞赛工种覆盖的范围。集团公司在积极参与或承办市级各类竞赛的基础上,每年都举办一次集团级的相关工种技能竞赛;企业在积极参与或承办集团公司或各地区的各类竞赛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举办本单位的相关工种技能竞赛。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科学评价和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重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为各类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奠定良好的基础。借助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培养、考核评价,以便发现数量更多的、素质优秀的各类技能人才。
(五)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地激励,才能调动技能人才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只有合理地激励,才能在表彰先进的同时,不断地激发后续人才的成长。因此,机电集团按照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工作特点,不断健全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
1、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表彰奖励对优秀技能人才的激励作用,集团公司积极研究全方位的复合型表彰奖励制度。例如,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取得名次即授予相应的技术能手称号,获得各级技术能手称号则可破格晋升为企业内部技师、高级技师;优先推荐技术能手、技能带头人参加各级劳模和“五一劳动奖章”的评选等。
2.构建有吸引力的、与劳动力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生产一线的岗位工资制与计件计时工资制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技能人才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现了“水平高低收入不一样、干多干少收入不一样、干好干坏收入不一样”,激励和保证技能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其中,岗位工资的薪酬标准要符合技能人才的特点,体现技能水平和等级,拉开岗位之间的分配差距;计件计时工资体现生产产品数量的多少、效率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二是对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工艺攻关、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要给予相应奖励,并作为晋升工资、提高福利待遇的重要依据。
三是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技师津贴制度和技能带头人津贴 制度,为做出突出贡献和有绝招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制定长效补偿机制;也可通过为绝招绝技绝活命名和作价返还的方式对技能人才进行奖励。
四是建立名师带徒的激励制度。为鼓励师傅多带徒弟,企业要按徒弟工资的一定比例对师傅进行补贴;为鼓励师傅带好徒弟,把自己的经验更多地传授给徒弟,可实施徒弟立功受奖、师傅受益的制度,企业可按徒弟奖励额度的50%~100%对师傅进行奖励。
尽管我们在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集团的发展要求相比,我们仍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树立人才开发的新意识,强化“科技领先,人才先行”的新理念,拓宽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为集团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率先建成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日
第二篇: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西宁市城中区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近年来,城中区人才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城中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精神,将中区人才培养工作放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高度来筹划,不断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突出抓好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坚持走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外部人才相结合的路子,全面进行人才开发,为我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人才1820名,其中党政人才380人,占20.9%;专业技术人才849人,占46.6%;经营管理人才10人,占0.5%;专业技能人才121人,占6.6%;社会工作人才450人,占24.7%;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0人,占0.5%。女性1276人,占70.1%;男性544名,占29.9%;少数民族221人(包括回、满、土、藏、蒙古、苗、壮族等7个民族),占12.1%。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提升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
区委、区政府对人才工作非常重视,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人才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的中心工作来抓,围绕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积极探索符合中区发展的人才工作新思路,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形成了“区委决策定向、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方面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新机制。
(二)联系实际,开拓创新,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按照上级对《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我区及早着手,认真安排部署,迅速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于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出台了《城中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同时,区委组织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探索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并结合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活动,对全区各类人才资源进行认真调查、准确统计和科学分析,找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带动、课题研究、人才引进等方式,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搭台、早培养、早使用,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三)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和引进机制,为人才的成长搭建广阔舞台
为确保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区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的选任方式。一是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完善公选方案,努力做到科学化和规范化。2010年10月以来,面向全区共开展了两次13个副科级领导职位的公开选拔,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报名、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等环节,有13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走上了副科级领导岗位,营造
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良好氛围。二是规范机制选人才。继续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自2010年以来,组织面向社会和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考录用国家公务员35名。根据《西宁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2011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教育局共同组织公开招录40名小学教师,缓解中区生源广、师资少的突出矛盾,此次招聘工作的规范性、严谨性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今年我区将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拟开展部分科级岗位的竞争性选拔工作和干部轮岗交流工作。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真正形成人才辈出、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人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索创新好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通过人才培训前的调查和对培训需求情况的综合分析,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实际确定培养方向、选择培训内容,并以此作为提高培训质量的突破口。其次开展多样化的培训。一是完善在职学习制度,根据个人实际和工作需求,在鼓励自学成才的同时,采取短期培训、座谈培训、离职培训、外出考察、在职教育等方式,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2010年至2012年全区各类人才基本已全部轮训一次。二是组织干部挂职培训。通过采取上挂下派、轮岗交流到市直单位挂职锻炼等多种有效方式开展党政干3
部继续教育。2009年至2012年,我区共选派15名副科级干部到市直单位挂职锻炼;自2010年以来,全区自行开展干部轮岗锻炼学习,有100余名干部参加了轮岗锻炼,进一步提高了党政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丰富了他们的工作阅历。同时,重视党外干部、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三是开辟新的培训基地。与重庆西南大学、苏州农干院和上海展望发展学院等培训机构建立联系,组织全区两百余名各级干部参加能力和素质提升培训班。2012年我区与苏州市沧浪区和镇江市京口区签订了干部培训友好框架协议,下半年将选派干部开展挂职学习工作。
(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人才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落实优秀人才技术奖励待遇。今年将对全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区域性本土人才进行一次评选表彰。通过开展城中区人才评优评先活动,从各类人才中评选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若干名,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努力营造人才竞相发展的新局面。同时,认真落实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积极协调有关单位,为各类人才在科研、信息、资金、项目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努力解决各类人才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做到政治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工作上支持他们,努力创造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六)探索人才开发机制,持续带动会展经济稳步发展
近年来,青洽会、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品牌,已成为西宁发展会展业的名片,城中区也成为西宁市最大的会展经济的舞台。今后,中区将大力培育和发展会展业,依据现有会展资源优势,建设旅游度假城、星级宾馆和餐饮娱乐项目,吸引和开发本土会展人才,培养本土农村实用人才为我区会展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结合我区发展会展业的优势,通过与省内外高校搭建人才交流的平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研究制定推进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积极吸引省内外人才,以项目合作、兼职、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为中区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区的人才工作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上级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我区制定的《城中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整体规划还不够详尽,还不能充分发挥近期的指导作用,人才竞相发展的氛围不够热烈。二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我区加快发展的新进程中,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既懂经营管理,又有专业技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缺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强区”战略的要求。
四、今后工作发展思路
今年是落实人才发展规划、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承上启下的一年。各部门特别是各人才工作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理念,认真落实“四个尊重”、“四不唯”要求,认真解决城中区人才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让各类人才有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人才工作实施组织领导
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才工作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各项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责任主体,进一步形成完善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分解人才工作目标,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人才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深入调研,促进人才工作新的突破和长足发展 针对我区目前人才发展的定位、思路,深入调研,就我区今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进行分类和汇总,及时发现人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可以通过外出学习和观摩的途径,借鉴其他省市人才工作中有突出、典型和示范教育的创新型做法,使我区人才工作有量的变化,质的提升。
(三)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的机制
以项目为抓手开展人才工作。人才工作需要以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结合《城中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6
年)》确定的各项人才工程,明确重点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做好“借智”工作,针对我区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状,制定完善有关政策,创新激励机制,把引进人才作为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
第三篇:团市委青年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团市委青年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青年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备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需要大批的青年人才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构建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是共青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
人才强市战略的要求,把青年人才开发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抓典型、抓载体、抓平台、抓机制,努力营造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不断拓宽培养青年人才的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抓典型,努力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年人才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评选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爱护、支持青年人才的良好氛围。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表彰活动,树立一大批青年典型。近年来,我们连续几年开展了“十大杰出青年”、“十佳青年再就业明星”、“十佳青年致富能手”、“青年农民百业产业大王”、“青年干部建功立业标兵及先进个人”、“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团干部”、“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青年岗位能手”、“新长征突击手”等奖项的评选,在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选树典型,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全市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我们与《潜江日报》、潜江电视台联合开办了《青春在明星市闪光》、《昨日明星今日栋梁》专题栏目,在共青团网站上开辟了“青年人才工作”论坛,通过这些大规模、有影响的宣传报道青年人才创业的事迹,讨论如何建立、寻找有利于青年成才的环境、途径等,展现青年风采,反映青年呼声,传递社会需求,促进青年成才,营造处处需要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舆论氛围,激发带动了更多的青年发奋成才。
二、抓载体,在丰富的实践中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
近年来,我们以丰富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青年的职业技能,引导广大青年在回报社会和服务人民的实践中自觉奉献、增长才干。
1、深入实施“青年致富行动”。在农村,各级团组织结合青年致富行动的开展,抓好“四个带头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人、农产品营销带头人、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领办科技推广项目、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效形式,带动广大农村青年走上了致富成才的道路。近几年来,各级团组织共举办各类农技培训300多场次,培训青年农民15000人次,在团组织的大力培养、扶持下,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致富人才,3人(次)分别荣获全省1998、2002、2003年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2人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16人(次)获得全省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全省农村青年“产业大王”、全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荣誉称号。
2、大力实施创业行动。近几年来,各企业团组织深入开展导师带徒、“五小攻关”、技术比武、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等一系列岗位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青工技能素质,激发了广大青工立足岗位、建功成才的积极性,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复合型青年劳动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近五年来,全市涌现出新长征突击手1000多名,青年岗位能手100名,30名青工荣获“全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3名青工被评为全省“优秀青年卫士”,1名青年被评为2003年“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今年,我们又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并确定了五年内培养青年高级工200名,青年技师20名,青年高级技师8名的工作目标,以办事业的思路来加强和提升青工技能。
3、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行动。一是努力强化服务职能,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开展科技攻关、课题研究等形式参与经济建设。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如潜江制药、华盛铝电科技攻关小组发挥人才优势,攻坚克难,近几年累计完成科技攻关课题180余件,为企业创造效益近千万元,28项课题分别荣获省级科技创造二、三等奖及科技重大成果奖。潜江制药集团滴眼剂车间QC小组科研成果“降低F57-A灌封机灌封空漏率”在2003年全国医药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表交流会中荣获一等奖及最佳制片奖。二是广泛开展青年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启明星”科技活动,各学校团组织也通过科技讲座、科技知识竞赛、小发明、小制作竞赛等形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科技交流和科技发明,培养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2003年,团市委联合有关单位在全市开展了“长江路桥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赛历时3个多月,收到作品405篇,评选产生了一至三等奖作品134篇,其中有20项作品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项受理书和专利号,此外,在竞赛中获奖的4名教师
第四篇:人才工作交流发言材料(xiexiebang推荐)
***人才工程交流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很荣幸,与大家互相交流“***人才工程”工作。今年***人才工作紧紧围绕“项目化落实、品牌化推进、百分制考核”要求,细化指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企业靠前、搭建平台、优化服务等举措,“***人才工程”成效显著。截止目前,我县“***人才工程”000个岗位中,已完成00个岗位,共引进各类人才000人,其中领军人才1人,高级管理人才000人,高端专业人才000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企业为主,最大程度扭住“牛鼻子”
企业入库。企业是人才集聚的主阵地,才智发挥的主战场。建立***县科技企业库,综合考评人才规模、科研经费投入、研发平台搭建、引才活动参与等因素,将具有高层才人才20人以上的企业优先入库。入库企业引进1名高层次人才获得5000元奖励,优先享受政府投融资担保,科研经费投入纳入企业成本,同时优先申报科技和人才项目。目前00家“***人才工程”企业中,有00家为入库企业,引进领军人才1人,高端专业人才3人,00家企业获评***明星企业。
组团引才。根据“***人才工程”人才需求,分条线组织00化工、00化工等00家化工企业组团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专场招聘。组织00科技、00食用
菌等农口企业赴南京农业大学、000招聘会。组织县医院、00医院赴山东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现场招引卫技人才。目前,引进高层次人才68人。其中,8人参加“博士集聚计划”面试答辩、3人参加“双创”面试答辩、新增省“333工程”3人。
人才升值。为人才提供成长成才空间,是企业最大的“引力”所在。鼓励、支持企业营造企业文化,创造人才个性化的升值空间,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目前,已有00、00等00家企业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建立企业文化宣传室。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直接进入人才数据库,发放人才积分卡,享受创办企业、社会保险、医疗保健、职称评定、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10项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二、突出服务为先,最大程度搭建“快车道”
调研需求。及时转换政府角色,做好服务。摸清家底,做好质和量的把控。采取分片分类的方式,明确组织、人社、科技、经信和统计5家牵头单位,分医药化工、船舶制造、金属冶炼、木材加工、酿酒食品等五大类,对全县141家规模企业进行全覆盖式的调查摸底。对重点规模企业采取约谈主要负责人、人事主管及高层次人才的形式进行,对一般规模企业主要采取同类别、小范围座谈的方式进行。通过调查摸底,梳理出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人才工作建议,登记入册,每月例会专门研究会办。
政策引导。坚持政策拉动,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人才工作发展,吸引人才安家落户。完善《企业人才直通卡》、《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6份文件。对“***人才工程”
来灌人才,企业引进的人才每月给予000元补贴,化工类人才每人一套住房,兑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奖励资金10万元,3名首批市 “双创”人才,获县财政奖励资助90万元。
个性服务。利用现有政企校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高校定期访问机制。县委县政府发函,组织部、人社局、科技局等部门3批次带队“***人才工程”企业赴高校招才引智,洽谈科研项目。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组织人社、科技、经信等部门在化工园区、经济开发区、农业园区组建人才服务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发放服务手记,“定点”对接服务企业、人才,提供零距离服务。推进园区投融资体系建设,组织举办园区-银行银企对接峰会5场,帮助企业融资3.5亿元。
三、突出实效为本,最大程度用好“加速器”
才岗匹配。人才以用为本,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则,根据才能,安排在各自最合适的岗位上,保持个体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同构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所用。000人由原先招聘的专业技术人才调整到研发总监岗位,00任企业技术副总,000任***县经济发展顾问,000任食用菌研究院特聘专家。
扶持举措。充分利用省“双创”、“企业博士集聚计划”、“333”工程、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评选等品牌工程影响,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指导、科研合作等途径,挂靠引进“***人才工程”急需人才。县财政从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拿出1000万元,作为人才激励引导资金。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推行协议报酬、股权激励、期权分配等机制,事业单位给编制,重点急需人才实行一事一议。000食用菌给000每月工资定额,赢利额5%作为奖励措施。
搭好平台。推行技术共享、平台公用模式,依托医药化工、酿酒食品、食用菌等主导产业,高规格建设“***人才工程”专家工作室,配备专业骨干组队,组建研发团队。00、00等00家企业建立了工作室,00人入驻食用菌产业研究院。将围绕打造省级重点实验室,筹建,化工医药研发平台。
我的发言完毕,说得不到位的地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团市委青年人才工作交流材料(模版)
营造环境 拓宽渠道
扎实做好青年人才工作
——共青团潜江市委
青年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备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需要大批的青年人才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构建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是共青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人才强市战略的要求,把青年人才开发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抓典型、抓载体、抓平台、抓机制,努力营造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不断拓宽培养青年人才的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抓典型,努力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年人才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评选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爱护、支持青年人才的良好氛围。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表彰活动,树立一大批青年典型。近年来,我们连续几年开展了“十大杰出青年”、“十佳青年再就业明星”、“十佳青年致富能手”、“青年农民百业产业大王”、“青年干部建功立业标兵及先进个人”、“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团干部”、“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青年岗位能手”、“新长征突击手”等奖项的评选,在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选树典型,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全市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我们与《潜江日报》、潜江电视台联合开办了《青春在明星市闪光》、《昨日明星 今日栋梁》专题栏目,在共青团网站上开辟了“青年人才工作”论坛,通过这些大规模、有影响的宣传报道青年人才创业的事迹,讨论如何建立、寻找有利于青年成才的环境、途径等,展现青年风采,反映青年呼声,传递社会需求,促进青年成才,营造处处需要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舆论氛围,激发带动了更多的青年发奋成才。
二、抓载体,在丰富的实践中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
近年来,我们以丰富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青年的职业技能,引导广大青年在回报社会和服务人民的实践中自觉奉献、增长才干。
1、深入实施“青年致富行动”。在农村,各级团组织结合青年致富行动的开展,抓好“四个带头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人、农产品营销带头人、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领办科技推广项目、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效形式,带动广大农村青年走上了致富成才的道路。近几年来,各级团组织共举办各类农技培训300多场次,培训青年农民15000人次,在团组织的大力培养、扶持下,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致富人才,3人(次)分别荣获全省1998、2002、2003年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2人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16人(次)获得全省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全省农村青年“产业大王”、全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荣誉称号。
2、大力实施创业行动。近几年来,各企业团组织深入开展导师带徒、“五小攻关”、技术比武、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等一系列岗位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青工技能素质,激发了广大青工立足岗位、建功成才的积极性,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复合型青年劳动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近五年来,全市涌现出新长征突击手1000多名,青年岗位能手100名,30名青工荣获“全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3名青工被评为全省“优秀青年卫士”,1名青年被评为2003年“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今年,我们又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并确定了五年内培养青年高级工200名,青年技师20名,青年高级技师8名的工作目标,以办事业的思路来加强和提升青工技能。
3、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行动。一是努力强化服务职能,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开展科技攻关、课题研究等形式参与经济建设。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如潜江制药、华盛铝电科技攻关小组发挥人才优势,攻坚克难,近几年累计完成科技攻关课题180余件,为企业创造效益近千万元,28项课题分别荣获省级科技创造二、三等奖及科技重大成果奖。潜江制药集团滴眼剂车间QC小组科研成果“降低F57-A灌封机灌封空漏率”在2003年全国医药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表交流会中荣获一等奖及最佳制片奖。二是广泛开展青年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启明星”科技活动,各学校团组织也通过科技讲座、科技知识竞赛、小发明、小制作竞赛等形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科技交流和科技发明,培养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2003年,团市委联合有关单位在全市开展了“长江路桥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赛历时3个多月,收到作品405篇,评选产生了一至三等奖作品134篇,其中有20项作品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项受理书和专利号,此外,在竞赛中获奖的4名教师和学生的专利项目于2003年11月在福建省石狮市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高新技术博览会”。通过此次比赛,促进了大批青少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4、深入开展青年干部建功立业行动。1998年,团市委和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青年干部建功立业活动,全市1000多名青年干部踊跃参加,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奉献自我,开拓创新,充分展现了我市青年干部不怕困难,敢打硬战,勇于接受磨练和挑战的无畏风彩。周厚军等十位同志被评为“青年干部建功立业标兵”,三十名同志被评为“青年干部建功立业先进个人”,一大批优秀团干部脱颖而出,部分优秀青年干部走上了各级党政领导岗位。
5、广泛开展“一助一”活动。我们在市直团组织和青年企业家中广泛开展“一帮一”、“一带一”、“一助一”活动,加大政策服务、项目带动、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力度,扶持青年兴企领头人创办微型企业,引导下岗失业青年走自主创业之路,加强对下岗失业青年的就业培训和服务,为他们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今年,团市委又依托青年文明号,全面启动了“创岗助业”行动。号召青年文明号集体为企业下岗青工的再就业和创业提供资金、信息、岗位支持。
6、扎实推进素质拓展计划。学校团组织以素质拓展为核心,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促进了青年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市文昌中学团委积极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增强了学生科技意识,开展“读名著、品名画、学名人、赏名曲”的活动,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实验中学团委以团校为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潜江中学团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长实践能力。浩口中学团总支成立了读书俱乐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评选读书明星、举办读书征文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卫校、技校等单位以职业教育为重点,锻炼学生职业技能。在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几年来,全市有多名学生被评为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7、切实抓好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一是严把选拔关,配齐配强各级团干部。严格按照“干部四化”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条件,通过公开招考、组织选派等方式,将一大批年龄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工作热情主动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团的工作岗位上来。目前,我市各区、镇、处、场,市直各口团干部中,平均年龄26.5岁,全部具备大专以上文化。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团干部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党校的阵地依托作用,将团干部的培训列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之中,有组织地对团干部进行培训。市委组织部每年都和团市委联合举办一期团干培训班,几年来,共培训基层团干部800人次,同时,积极选送团干部参加上级团委培训。大大拓宽了团干部的视野,促进了工作能力的提高。此外,创新培训形式。通过以会代训、现场观摩、举办座谈会等形式对基层团干部进行培训。市委组织部每年都与团市委联合举办一次团干部座谈会,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与要求,选择不同的主题,组织团干部交流学习、工作的体会,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三是严格管理。在培养和锻炼中促进团干部不断成长。大力开展作风建设,培养团干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200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共青团作风建设的意见》,并加强制度建设,推行团干部驻点联系责任制、过失追究制、年终量化考核责任制等,形成了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三、抓平台,不断拓宽培养、聚集、举荐青年人才的渠道
为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向各个行业举荐青年人才,是共青团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努力搭建工作平台,不断推进优秀青年人才的举荐和凝聚工作。
1、不断完善青年社团建设,把青年人才凝聚在团组织周围。2003年,我们经多方调研,积极争取领导支持,成立了潜江市青年联合会,网络了全市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人才。一年来,市青联充分发挥联系面广的优势,发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将其建成了市委、市政府“引才”的重要基地。
2、建立青年人才库,促进优秀青年人才的交流。为了加大青年人才交流力度,团市委建立了青年人才库,由各地各行业层层推荐及团市委储备的200多名青年人才入库其中。团市委将其推荐至市政务网进行交流,并在潜江共青网上将其基本情况予以公布交流,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3、广泛搭建舞台,为青年人才展示才能提供机会。各级团组织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演讲赛、歌咏赛、辩论会、青工技能比赛、“五小”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为优秀青年人才搭建了一大批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各级党政领导和用人单位更为直接、方便地发现人才、引进人才。
4、扎实做好推优工作,大力举荐人才。一是向各行业举荐青年人才。组织各级团组织对那些有理想、有道德、有作为、有潜力的青年进行跟踪考察和培养推荐,使更多的人通过团组织的推荐走上重要的岗位。1998年,团市委向市委推荐市制药集团团委书记何庆胜到新疆温泉县挂职锻炼,挂职结束后,该同志担任了我市安监局副局长。近几年来,各级团组织共推荐青年人才40余名。二是积极做好推荐后备干部工作。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我们积极推荐那些年龄轻、素质优,有发展潜力的团干部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干部。一大批优秀团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原团市委书记郑国蓉、杨遥现分别为我市的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原团市委副书记魏祥转岗到积玉口镇任党委副书记,现担任市委副秘书长。原周矶办事处团委书记王能荣转岗到杨市任副书记,现担任杨市办事处党委书记,今年初,原团市委书记刘润长转岗到高场原种场担任党委书记。三是积极做好“推优入党”工作,我们严把培养关、考察关和质量关,切实做好推优入党工作,为党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力量,一大批优秀青年充实到党的队伍中。近几年,我们每年均为党组织输送优秀团员青年200余名。
四、抓机制,为青年人才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1、努力构建动态的教育培训体系,我们抓住培训这个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环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青年的需求,建立了动态的培训体系,开展了多层次、多种类、多内容的职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采取团内团外联动的方式进行培训。一是充分发挥团组织优势开展培训。在企业,结合争创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开展青年职工技能培训,引导青工岗位成才,提高职业技能和创新创造能力;在农村,以乡镇农技站为依托,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农技小报,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因人施教、因地制宜,突出季节性、针对性,培训了一大批青年星火带头人和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使他们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生力军;在学校,积极推动素质拓展,提高广大学生综合素质。二是采取社会化运作方式进行培训。我们广泛挖掘社会资源,采取与热心支持公益事业,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联合开办的办法,共同兴建下岗青工技能培训基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98年,我们与市福尔德制衣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缝纫学校,免费培训青工600余人。几年来,全市各级团组织为青年开办了烹调、缝纫、美容、电脑等多种免费培训班30余期,培训下岗青工2000余人次。
2、努力构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为青年成长排忧解难。一是大力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1999年,团市委联合市综治办、市公、检、法、司等执法部门在全市开展了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几年来各成员单位结合工作职能,通过法律服务、维权咨询、舆论支持等方式,积极参与青少年维权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市人民法院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市园林派出所被命名为全省公安系统首批十佳“青少年维权岗”。二是积极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未成年人保障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要求,通过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举办法制培训班、图片展,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学校治安整治专项活动等,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同时,切实做好特殊青少年群体帮扶活动。自1996年以来,我们就联合市综治办、市司法局与潜江境内的广华监狱联合开展志愿者联合帮教失足青年活动。由青年志愿者、治安调解员和服刑人员所在地团组织组成三位一体的帮教小组与潜江籍服刑人员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教小组定期对服刑人员开展法制知识宣讲,向他们赠送书籍,同时和他们互通书信,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尽可能地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帮助他们加快改造,早日新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三是大力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我们联合市文化局、教育局、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与监督,净化了青少年成长环境。一方面聘请青年志愿者担任“义务监督员”,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大力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打击销售黄色音像制品、接纳未成年人进网吧等非法营业现象。同时,抓源头治理,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组织网上征文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参与有益的活动,抵制网上的不良信息。仅2004年,就组织集中整治活动2次,查获违法销售音像制品、接纳未成年人进网吧8起,焚烧黄色音像制品5000余份。
3、努力构建适度的政策扶持体系,为青年成才提供政策支持。几年来,我们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先后出台了《潜江市岗队手工程规范》、《潜江市青年职工岗位建功成才管理办法》、《潜江市少先队辅导员管理办法》、《潜江共青团系统信息报道奖励制度》、《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意见》、《潜江青年人才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文件,为广大青年奋发成才提供了政策保障,大大激发了青年爱岗敬业,创业成才的热情。
4、努力构建健全的组织网络体系,为服务青年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加强对青联、学联、少先队、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等青年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提高青年社团服务不同层次青年人才的水平和能力,网络、凝聚一大批青年人才。二是加强阵地建设,以市博物馆、福利院、烈士陵园等为依托,相继建立了5个市级德育教育基地和22个镇、区级基地。各地都结合本地实际,成立了青少年读书屋等活动阵地,使之成为青少年学习、成长、实践的第二课堂。今年,我们又积极启动了青年中心创建工作。园林办事处、高石碑镇率先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高石碑镇青年中心依托镇劳管所创办、下设青年职介信息室、青年技能培训基地、青年科技致富基地,迄今已发布求职信息25条,举办劳务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3期,举办各类青工技能培训3期,举办农技实用技术培训12期,共培训青年农民2000余人次,有效服务了当地青年学知识、学技能、想成才、想致富的需求。青年中心的成立,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