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语言文字这一民族文化的根

时间:2019-05-14 01:2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守护好语言文字这一民族文化的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守护好语言文字这一民族文化的根》。

第一篇:守护好语言文字这一民族文化的根

第十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近日落下帷幕,全国有20名中学生夺取了该赛事的最高奖项——“恒源祥文学之星”。作为一项不向学校、学生收取任何费用的纯公益性作文赛事,中学生作文大赛自2005年以来不断成长成熟,今年更是有2420万来自两岸四地的中学生积极参赛,创下历史纪录,被大世界基尼斯评为“规模最大的中学生作文大赛”。看到作文比赛如今在社会巨大的影响力,以及许多学校、家长对培养孩子写好作文重新重视起来,我这个教了一辈子语文的老师十分感慨。为爱语文、爱写文章的孩子搭建平台,促进他们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无疑是激发社会正能量的好事。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对外是展示,对内是凝聚。百年中文,内忧外患。早在十年前,我们在调研中就发现,学生对中文和对英语的认同不可同日而语。在当时考试指挥棒下,很多人重视英语而不重视中文。时间的花费也远不成比例:相较于学母语,中学期间学外语时间大概是2至3倍,到了大学更是一心扑在了考外语上。结果造成研究生的语文不如本科生,本科生的语文不如高中生的尴尬现象。我对这样的状况忧心忡忡,为什么?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他的文化,而瓦解他的文化,首先要消灭他的文字。要消灭他的文字最最主要的是在学校。反之,一个民族要强大、要和谐,与民族政治、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有关。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几千年走过来,主要就在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而民族文化又靠什么来支撑?语言文字就是民族文化的根。

语文这门学科有着独特的价值,它所传授的知识、所选录的文章,都是关系到人生道路的选择和精神的成长、价值取向。一些语文老师为什么上课能感动人,正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能引起学生共鸣。而作文,又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集中表达着作者的情和意。但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抽掉了作文的灵魂,只讲工具技能。课件、教参从网络下载,没有传道授业者的体悟与感情,只讲考试得分点,将知识体系碎片化„„如此失魂落魄,拿什么感动人,学生怎么会记住?情是诗的根,也是文的根,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热爱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知道里面的门道和精妙,他才知道我们的语言文字奥妙在哪里。

作文与做人自古以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做人归根到底就是精神成长。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人生赋予你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就是精神成长。基础教育陪伴终生,精神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用精神成长创造文章的精彩,老师用精神成长创造课堂教学的精彩。人生有三条,信念、生命之外还有使命,成才成人的历史使命,中国梦的实现,那就看我们的教育。用我们的仁爱之心,激发理想信念,激发精神成长,来创造使命担当的精彩。

学好用好母语,光大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不是小事。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一些有文学之气的孩子,更需要积极引导,培养起所有孩子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感情,这是一个掌握话语权的问题,也是一个守护和建设精神家园的问题。

(于漪 作者系著名教育专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辉煌岁月 http://www.xiexiebang.com/hhsy/

第二篇:2018申论赏析之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第三篇: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前不久,全国高校200多位英语教师云集上海,批阅26万专业英语四级卷。一道关于端午节的试题四问:一问屈原的性别?回答非男即女;二问:屈原生活的年代?答东周西汉的,南唐北宋的,淸末民初的,花样繁多;三问:屈原之死?答被国王一刀砍了脑袋的,被皇帝绑上绞刑架的,答失足落水的有之。四问:投粽之意?相对集中:因为粽子是屈原的最爱,屈原托梦给朋友,说他馋粽子了,而水晶宫里只有海鲜的段子......四个题答错了近一半。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代发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修改与点评】

一是:作者的理论性相当强,对于文化的论述,相当的深刻,可以见得作者真正下番功夫。

二是: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开头引用材料,提出论点,结尾引用诗句,再现论点,深化和升华中心,将守住文化的根脉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拓展】功利的全民化风潮,如重兵压境,教育越来越趋于急功近利,毫无疑问,“屈原”才是我们文化的血脉(符号),才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DNA,文化上的混血儿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固有的血脉被渐渐“透析”,假如有一天,我们只知道圣诞节,而不知道端午节,只晓得风骚,而不晓得《离骚》,只晓得汇源,不了解屈原,只了解周讯而不知道鲁迅,只了解马克,而不知道“马克•吐温”;只知道“关之琳” 而不知道“卞之琳”;只知道“比尔”而不知道“保尔;只知道“爱情”,而不知道“艾青”;只知道“就要发”,而不知道“九一八”„„我们算什么呢??

传承文化,品悟人生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道关于端午节的试题中,同学们答题破绽百出,甚至不知屈原的性别和年代,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然而,在笑声背后,更有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在如今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已经遗弃了我们的民族文物、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归根结底,便是能否传承民族文化的大问题。

尊仰文物,提升正确认知。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秦始皇的兵马俑则是君王的追求与宏大的志向。在观赏中,我们看懂了文化,但有些文物更需要我们对文化的保护,对增加了人生的认知。八国联军侵华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后,近年来不少爱国人士本着对文化的保护正在追讨十二生肖首„„观望到已成残垣的圆明园,我们不仅要为它惋惜,更是凭借对废墟的认知,得出一个警示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不仅是上天对我们昏庸的责罚,更是我们需牢记的民族屈辱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时刻敦促着我们对人生责任与义务的正确认知。

回望历史,明确自身责任。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存在,更多的是来时刻警示我们,以古比今,明确时代青年的责任。王昭君嫁至匈奴为和解汉匈关系,维护和平;张骞通西域为促进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繁荣;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也都是为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中,每个人都承担着时代的责任,无论为民族还是为国家,都是我们所景仰的。或许我们在这一秒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下一秒就会改变甚至民族或国家的命运。正如鲁迅先生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然而,要承担远方的责任,首先还是要明确历史责任,不断提升人生的价值感和使命感。

传承精神,感悟生命意义。传承民族文化中,传承民族精神是不可缺少的。雷锋、郭明义等人的助人精神,当代无数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楷模;“最美老大爷”王副顺的宽容、体谅受到无数的好评。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精神。然而现如今在世界面前,我们却让世界看到了我们低劣的精神。非洲人民说我们不团结,因为在一个地区只要有两家中国公司,它们便会拼个死去活来;欧洲人民说我们不文明,因为我们随地吐痰等一系列不文明行为。难道我们积累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只有这些吗?那些属于我们的就只剩下被利益操控的低劣陋习了吗?我们就不能寻回我们的民族精神了吗?我们要传承好优良的民族精神,重新刷新人生意义,让世界改变对中华民族的不良看法。

中华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倘若没有尽到历史赋予的责任,传承便会随时间一起慢慢流逝掉;传承文化,便是夯实人生大厦必不可缺的基石;传承文化,品悟生命的意义,为了民族的美好未来奠基。

【修改与点评】

一是:八字命题“传承文化,品悟人生”,将关键词镶嵌标题中,论点鲜明,拟题精准。

二是:小标题拟定的整齐深刻,论述得比较充分,以小见大;层次分明清晰,结构谨严。三是:开头与结尾语言简练相互照应。开头引用材料,引出论点,结尾排比句深化升华。

守护传统,丰富内涵

英语专业四级的考生,想必对西方文明已然十分了解熟悉,可是他们却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与屈原”茫然不知,真是可笑亦可悲!中华民族要想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就必须守住民族文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否则无从发展。因此,守住传统文化的血脉,把它推到崭新的高度,而不让母亲的鲜血在“透析”痛苦中流失殆尽。

守护传统,承传血脉。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长足发展,就必须呵护住文化的血脉,保护正在流失或即将流失的文化,修复和找回已丢失的文化,承传好它。北京,五朝古都,如今古城墙与四合院被拆毁殆尽剪纸,中国古代优秀的民间艺术,如今却因后继无人而不得不申请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陶与丝织,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却正失去其精致美与艺术美的光泽。事实告诉我们:请倾尽全力保护民族文化,莫让悠久历史滋养起来的灿烂文化在我们手中断送,精心守护与承传民族文化,使我们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推陈出新,丰富发展。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些是与时代不符的,这就需要我们适当的改造,促使其发展。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它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有时被统治者用来当做愚昧群众的工具,而我们继承的“孝”是人伦间的美德,是尊重人性的“孝”,是维护人与人之间伦理纲常和生命延续的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孝”的精华,剔出其糟粕,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由此可见,我们在把握文化血 脉,坚守我们文化阵地,推陈出新,丰富发展。这样,我们的文化才更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特色风格和气派也就愈加发扬光大。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我们在保护和把握传统的同时,也要时刻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部分。我们不能像满清王朝那样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盲目排外。而应在把我民族文化血脉的同时,利用外来文化,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入长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仁义”,西方文化重视“人文”。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人的生命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把这两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在构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就会取得更大成效。由此看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借鉴与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使作用。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2014年两会中提到时下最流行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时说到:“韩剧的内核和灵魂,恰恰是历史传统文化的升华。”确实如此,中华复兴民族文化是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工作者们如果能够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时代内涵加以丰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那么一定会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我们时代青年,要勇于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承传文化传统,理性的对待外来优秀文化,做到坚守与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民族的春天将会更加灿烂美好,绚丽多姿!【修改与点评】

1.题目“守护传统,丰富内涵”拟题的角度精准,涵盖了材料和文章的中心,对称整齐。

2.文章开头引述材料,简要论述,引出文章的论点;结尾再现论点,照应开头,结合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现实,号召时代青年敢于担当责任,勇挑重担,承传传统文化,立意深刻。

3.中间运用三个分论点,列举事例,层层深入地论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每段的结论水到渠成。整篇文章的脉络清晰,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观点鲜明,立论恰当。

第四篇:固本守根修师德

固本守根修师德

湖北省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西校区

吴九军

《淮南子》中有这么一句话:“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故,万物皆有根,因为“根”是生命的源泉和血脉,参天之木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那么,作为人,人的“根”是什么呢?是“德”!人离开了“德”,就失去了做人、做事的“根”。因此古人讲:“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以一日无德。”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德”之于人是何等重要!

人之德,应该是多方面,做官要有官德、政德,从事某种职业要讲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人,要讲社会公德,在家庭来讲就应注意家庭美德。而在这里,我所要说的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敬畏和遵从。

爱岗须敬业,否则谈不上爱岗;同样,敬业也就说明爱岗,即使不能百分百的证明一个人真正爱岗,但起码他是尽到了岗位责任,满足了岗位要求。

工作满32年了,从当初跳“农门”上师范捧到这个饭碗的欣喜,到如今年过半百月薪3000元的无奈,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心路历程-----想过跳槽从政、想过下海经商、想过停薪留职,这些心路应该不能证明“爱岗”,但说句良心话,“敬业”我是做到了的,从小学语文教到中学语文,又从中学语文教到小学语文,再到近两年开始教科学,干了17年半的副校长(其间有过做两所村小校长共1年半的经历),无论在哪个岗位,承担怎样的教学任务,我都本着对家长、对学生负责任的良心,对工作负责任的良心,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做副校长,分管两块工作,德育、教学或者德育和党务,共计15年,就是在分管两块工作的同时,仍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同老师们一道备教改辅,带头讲公开课、研究课,写教学论文、做质量分析,承担研究课题,撰写结题报告,甚至年近50的时候还参加了“课外访万家”的征文和演讲,且均获市一等奖。当然,我的付出也获得了我知足的回报。先后被评为市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市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2004年解决了中学高级职称,2006年被评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这可是我有生以来最高的个人荣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他说,小孩子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这些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的确,如果一个做老师的不懂得爱孩子,又如何谈师德?

我32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面对的都是中小学生,我知道,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尊重,也懂得尊重。因此我从来不讽刺、挖苦、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我首先认识到这是一种存在的必然,进而理解他们、关心和帮助他们。在我的课堂上,最严重的体罚是罚站一会儿后上位,挨教鞭的同学没觉得疼痛,我一般是高高地举起,轻轻的落下;下班回家的路上,看见等候公交车的孩子们,我总要停下来,叮嘱他们在路边站立,别追着车跑,上车别挤;每年的春游由德育口组织,我们多是步行去步行回,我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头,横过马路时,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通过,我跟急于过往的司机吵过架;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由购买零食吃,我常常找到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递给他们几块钱,使他们不至于在看见别的孩子吃零食时流口水,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我曾经多次把课堂上、操场上晕倒的、生病的孩子送往医院,虽然他们有的并不在我的课堂上,其中还包括了附属幼儿园的孩子。我总觉得,保护学生安全,让他们健康成长,是学校,也是我们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我想,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和保护每一位孩子,应该是为人师者的应有品质吧!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早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崇拜的模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当你在学生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带褶皱的手帕来时,你已经失去做教师的资格了。”这些话我们读起来似乎不太好接受,觉得说得有些过,但它却道出了为人师表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何等重要!教师的任务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是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感化、教育学生。

作为学校的副校长和书记,我的岗位不存在廉政风险,谋不了私利,即使谋得些蝇头小利,我觉得也就丢掉了作为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清高;作为分管有偿家庭、师德师风的领导,我万不敢去违规补课,过去教语文没有,如今教科学更谈不上;当了15年班主任,为学校找学生收过费,从此再没有从学生手上接过一分钱。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我便常常巡查在操场和教学楼,见到果皮、纸屑弯腰捡起,于是就有了许多学生效仿我;当我走进校门学生向我问好时,我总是迅速地微笑回礼,生怕学生对我的问好得不到他们期盼的尊重;在教师文明礼仪规范教育活动中,我要求骑车教师进出校门时推行,升旗、集会着校服,文明办公、规范执教,我总是身体力行、带头做到。孔夫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要我们当领导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你再去要求教师,他们恐怕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今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总书记看望北师大师生时,也号召我们要做“四有教师”,那就让我们固本守根修师德,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吧!

第五篇:固本守根修师德

固本守根修师德

——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淮南子》中有这么一句话:“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故,万物皆有根,因为“根”是生命的源泉和血脉,参天之木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那么,作为人,人的“根”是什么呢?是“德”!人离开了“德”,就失去了做人、做事的“根”。因此古人讲:“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以一日无德。”由 此我们可以窥见“德”之于人是何等重要!

人之德,应该是多方面,做官要有官德、政德,从事某种职业要讲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人,要讲社会公德,在家庭来讲就应注意家庭美德。而在这里,我所要说的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敬畏和遵从。

爱岗须敬业,否则谈不上爱岗;同样,敬业也就说明爱岗,即使不能百分百的证明一个人真正爱岗,但起码他是尽到了岗位责任,满足了岗位要求。

工作满23年了,从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德育主任、德育校长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心路历程-----无论在哪个岗位,承担怎样的教学任务,我都本着对家长、对学生负责任的良心,对工作负责任的良心,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他说,小孩子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这些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的确,如果一个做老师的不懂得爱孩子,又如何谈师德?

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面对的都是中小学生,我知道,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尊重,也懂得尊重。多年来,一直研究学生心理。自费上心理健康辅导班,为的是寻求更多的方法教育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我想,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和保护每一位孩子,应该是为人师者的应有品质吧!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早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崇拜的模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当你在学生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带褶皱的手帕来时,你已经失去做教师的资格了。”这些话我们读起来似乎不太好接受,觉得说得有些过,但它却道出了为人师表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何等重要!教师的任务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是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感化、教育学生。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其主要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我从教育中体会到了尊重学生的实质就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在学生的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我们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习总书记看望北师大师生时,也号召我们要做“四有教师”,那就让我们固本守根修师德,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吧!

下载守护好语言文字这一民族文化的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守护好语言文字这一民族文化的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