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

时间:2019-05-12 18:5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

第一篇: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

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

于是,我们常常追问: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从中寻找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自己来重新定义:语文教学培养的是“理解与运用语言的人”,而不是“研究与谈论语言的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内因是言语智能;言语智能是言语智力的实践外化,即言语智慧技能。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正在于此!“为言语智能而教”成为我们的教学主张。

由此,我们层层探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在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的秘密在于言意的转换规律;言意转换的规律在于言意联系的发现、掌握与重构;学会联系就能实现言意之间的自觉转换,便能生成言语的智慧技能。语文组块教学的基本要义正在于此!“联结性学习、板块式课程、统整型实践”成为我们组块教学的实施路径,建设以言语交际功能为主线的语文组块课程,成为组块教学团队的核心目标和矢志追求。

第二篇:薛法根 《我和祖父的园子》组块教学赏析

薛法根 《我和祖父的园子》组块教学赏析

时间:2015-11-0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卫东 点击:11

2次

1.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提出并有效地实践了他的“组块教学”主张,请结合薛法根老师的相关课例分析“组块理解”、“组块过程”和“组块教学”之前的关系。

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实录片段

T:除了写自己的生活,还写了景物。用了两段话。为什么写生活,还要写景物呢?读这两段,看你读出了什么? 2时17分54秒始 2时19分24秒

T: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S:自由的的。快乐的 即自由又快乐 美丽、生机勃勃 漂亮、多姿多彩 很大,什么都有(应有尽有)快乐、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丰富多彩 T:他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来的? S:从我家有个大园子,„„样样都有。看出美丽,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昆虫和你一亲友,喜欢风景,是吗))

S:一切都活了„„看出这个园子是自由的。T:这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S: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

T:他怎么写出“活“,联系上下文看看?

S:花开了,就像睡醒了。T:花活了吗? S:开了——活了吗——没活——开都开了,还没活——活了。(下面老师笑)S:鸟飞了——活了吗——活了。

T:它没写:花活了,鸟活了,虫子活了„„是怎么写的。S:是三个拟人的手法写出了.T:你读。S:生读得拿腔拿调 T:挺可怕的。S:生读较好。

T:这个自由是怎么写出的。你读给大家听。

S: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莴瓜、玉米、蝴蝶)看出自由,随便他们怎么样?

T: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自由的句子有特点吗?

S: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自由不自由。S:读。

T:怎么读才自由。

S:莴瓜随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T:读出自由。一起读。

T:这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句一句地连起来写,这是排比。谎花?

除了一个随意,还有什么词?

S:一会儿„„一会儿„„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到谁家去。T:从一会儿,一会儿,只是天空蓝„„ 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S:蓝天也是自由的。S:随意就是自由的。

S:连太阳都不知道在哪里。

S:又高又远说明他们自己。空间给他们很多自己。T:生活的空间,心灵的空间都是自由的。

T:同是写自由。我做这些事是自由的。这里写谁是自由的? S: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

T: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 S:写所有东西自由,一起写,可以衬托我的自由。T:好,他体会出衬托。

S:自由和自由在一起,更自由。

T:前面写的是自由,有没有出现自由。但现在,这里写了。这里是借这里的自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叫借物抒情。

T:现在请大家借助“要怎么样,就怎样”,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会写吗?

2时34分15秒写

T:想象一下还可以怎么样? 2:44:07 PM 交流读一读。(写了12分钟)

S:我愿意摘花就摘花,愿意睡觉就睡觉,愿意吃芒瓜,要怎么就怎么玩,玩到深夜也没人管(那是有人管的),S:种花、踢飞种子,愿意吃柿子,就把柿子树吃完(那不行),想玩电脑多久就多久。(你写着写着写到自己身上了。)

S:铲地、拔草、让生活充满花香。愿意浇花就是浇花,把花淹死也没人管。S: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愿意摘花,把所有的草都留着,睡觉„„若把他们吓跑了,没关系,我知道他们会回来的,因为这里是自由的„„ T:他注意先写中心句。

S:„„一会儿„„,一会儿„„

S: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愿意玩耍就玩耍,„„即使„„一会儿„„(写得和课文内容很像)

T:如果每个同学用这样的写法,写你现在的生活能写出来吗? T:写不出来。为什么?

我们没有文中作者那么自由。我写出来,我爸爸妈妈是民主的。

T:你看,他的爸爸妈妈是民主的,你的爸爸妈妈不民主。T:作者因为有祖父。所以开头这句话是这样写的。读一读。呼兰河小城里住了我的祖父„„

T:你发现作者写得很特别吗?呼兰河小城里就住着他的祖父。还住他的你父母 我想问一个问题,是不是就住着他的祖父?有没有亲戚?——有啊,他的姑妈住在这里。

——可能是因为有大园子(笑)S:因为主要描写的是我和祖父。S:主角是我的祖父

S:祖父是我生命中后部分。

S:祖父非常疼爱我的,又引出下文。

祖父对作者非常疼爱,开头就想突出祖父。

T:在我眼里只有祖父。因为他给他幸福的童年。作者萧红,从小父亲不喜欢她,妈妈去世了,后妈更不喜欢她。再读。T:这里写出了祖父的爱

T:所以课题写《我和祖父的园子》

T:如果你一天,两天,如果一直在园子里,会有什么感受。别回答,先去看看《呼兰河传》,看完后,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些文章是要用一辈子读了。

大道至简,行云流水,大巧若拙,机智幽默,真实有味,扎实高效„„薛特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方面缘于薛特那练达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薛特对“语文是什么”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

从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语体特质看,课文第十三节这段文字充满了童话的色彩,童话世界里的精灵们多么快乐、自由,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顽皮和随性,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萧红不厌其烦用语言描述、渲染,充满情趣和童真。难道,萧红仅仅就想表达这些表层的意义吗?语用学理论告诉我们:语体,作为语境因素的一种,在从上至下的理解中很有用处。语言本身除了交际功能之外,还有情感功能和美学功能。在散文中,我们尤其要关注带上了作者强烈感情色彩、充满文学审美意味的语言。这段文字究竟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联系上文的语境,读者领悟到:是“借物抒怀”。强烈的情感引发了感觉的变异,在祖父的院子里,“我”是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于是园子中“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很自然地产生语用联想:“我”的童年多么幸福,就像这童话世界里的小精灵一样。祖父的园子就是“我”童年的、精神的家园。这恰恰是作者言语独特、创新之处,也是文本情感密码之所在。“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的童年生活怎样?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这是薛老师这堂课教学的两大板块。如此,学生的关注点自然落在了作者独特的表达智慧上了,思维就聚焦在课文隐含着的教学价值上了,所得自然丰厚。

薛特充分考虑到这种艺术语体的语境特点,聚焦到文本的核心价值“自由”上,之后又将它抛出去,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在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后,进一步带领学生回望文本的艺术表达。“得意而忘言”,在触摸语言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文本语言也在这种“言意”的转换中沉淀、加温。初读课文后学生也许只是朦胧的感受到这个园子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丰富多彩,但当又一次走进文本,审察中,他会感慨作者的语言表达是如此美妙奇幻:“花儿睡醒”、“虫子说话”,整齐的排比句式,让“一切都是活的”生机充分表达;下面写无拘无束时,连贯排列的句式中插入变化,让“自由”的感觉在这种语势的变化中得到展示;还有写蝴蝶那看似无心、实质有意的匠心笔法,给“丰富多彩”的园子涂抹上最美丽的色彩。

课文写园子和写我童年生活两方面内容,从篇幅上看几乎相当,作者为何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园子,笔意如何?薛老师给学生引介了“借物抒情”的语文知识。随着薛老师那优美弧线的画出,两部分内容于是勾连一体。作者的含蕴笔法竟接着转换为老师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的点睛之笔——课堂练笔:作者写园子不就是写作者的生活吗?那就请你学习作者写园子的语言去写一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这样的话语实体作用于话语主体的学生,勾唤起学生对类似经历的体验——主体的“背景语境”,即主体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构成对语用有影响的背景语境和认知条件,在此时发挥积极的语用功能。语用意义在学生的脑海中渐渐清晰,形成学生准确理解“自由”的良好语境。这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这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在课堂上“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语言,又有创造。他们自由自在地写,生机勃勃地念,丰富多彩的表达是薛老师教学效果最好的注脚。这种领悟写法的训练应当与理解内容融为一体,不能机械割裂。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必然依赖对语言的欣赏,而语言的欣赏又自然地在内容深刻把握的语场下展开。

从“自然的自由”到“人的自由”,再到两者融合,然后到“自由的背后是爱”,最后进一步拓宽“自由”的精神视域,学生的思维不断伸向文本语言的深层,向着人物心灵和情感深处。或许,正是围绕核心目标,紧扣文本上下文语境,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语境意义,注重文本语体的语境特点,这些紧扣内核的组块因素,指向课文言语智慧,再加上薛特灵动融合的组块的教学活动结构和形式,使得薛特与学生的互动更为凸显话语文化语境的意义作用,才成就不拘一格的课堂。(责任编辑:陈卫东)

第三篇:薛法根教学实录

薛法根《爱之链》教学实录

师:谁能又对又快地将这八个词语写完整? qiáo tāi wà cān

()伊 轮()()子()馆 bǒ ǎi lèng wěn

颠()()小()住 亲()生:(快速动笔默写)

师:写好的同学请举手!请写得最快的两位同学写在黑板上,一人写一行。生:(2生在黑板上写)

师:写好的同学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看黑板,一种是看自己默写的词语,检查一遍。

生:(纷纷低头检查起来)

师:写完后及时检查,这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现在,请看黑板上两位同学默写的词语。一起读第一组。生:(齐读第一组词语)师:都写对了吗?

生:(纷纷举手)袜子的“袜”字写错了,应该是下面一横短。师:能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袜子的“袜”,左边是一个“末”字,不是一个“未”字。

师:这样说就清楚了。谁写的?(众笑)笑什么?学习上犯点错误的同学才是可爱的。(众又笑)上来自己修改一下。生:(修改完,欲走)

师:还没完呢!(众笑)你再读一读,印象就深刻了。(生读完词,欲走)还没完呢!餐馆的“餐”,这么复杂的字你都写对了,不容易!但是可以写得好看些,看老师写。(师范写)关键是哪一部分要写好? 生:中间的“人”字要写得宽些。

师:你真会看,这个字要将“人”字的撇和捺写得舒展些,这个字才稳重。每个同学再写一个。

生:(动笔认真书写“餐”)老师,“餐”字最后一比是“点”,不是捺。

师:你提醒得真及时,是一长点。(对上来写的同学)你看,这样写就跟你人一样英俊了。(众笑)师:现在看第二组。(略)

师:最后一起读一遍这些词语,你们读一个老师擦一个,所以要认真读用心记哦!生:(齐读词语,老师只留“乔伊”一词)

(二)师:乔伊,这是小说《爱之链》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小说中还有哪几个人物?简要地介绍一下。

生:小说中还有一位老妇人,她和乔伊并不相识;一位女店主,她是乔伊的妻子。师:谁还能说说他们之间的故事呢?

生:乔伊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位老妇人,看到她的车胎瘪了,就帮助她换好了轮胎。老妇人想给他钱,他却认为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后来,老妇人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餐馆里吃饭,看到一位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 师:(插话)有几位女店主? 生:一位。

师:所以,这里的“一位”可以省略。

生: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就给了她一些钱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师:(打断)老妇人是亲手交给女店主的吗? 生:不是,是放在桌上的。

师:对啊,你想一想,这个地方要说清楚些。生:老妇人就悄悄地在桌上留下了一些钱和一张纸条。

师: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就要给钱,有这样的规定吗?(众大笑)生:不是,是老妇人看到女店主怀孕了还要工作,很辛苦。

生:是老妇人看到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还要这样工作,心想她家肯定是很穷,为了钱没办法才工作的。

生:老妇人看到怀孕的女店主,猜到她家在经济上有点困难,才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

师:这样说,别人才听得明白,懂吗?继续说。

生:老妇人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却还在努力工作,知道她家经济困难,就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帮助了她。女店主潸然泪下,回到里屋,看到自己的丈夫已经睡了,就吻了吻他。师:吻完就没了? 生:没了!(众笑)师:最重要的一句话没说!

生:哦,她还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你说得比较完整,能不能围绕三个人物,把事情说得更加简洁一些,比如:纸条上的内容就可以省略了,语句再简练一些。同学们自己也练习说一说。生:(自由练习概括后)乔伊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位老妇人,帮助她修好了车胎,没有接受老妇人给的钱。后来,老妇人到一家餐馆吃饭,看到女店主怀孕至少8个多月了还在工作,就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女店主看完老妇人留下的纸条,不禁潸然泪下,回到里屋,发现丈夫乔伊已经睡着了,她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这就叫“进步”!

生:我还可以更简单些。乔伊在路上帮助一位老妇人修好了车胎,没有接受她的钱;老妇人到一个餐馆用餐,给生活困难而又怀孕8个多月的女店主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而那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

师:了不起!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最后如果改成“没想到,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就更加完美了!

生:对,这样就体现出小说结局很令人意外了。

(三)师:看来,你很会读小说,很会概括小说的“情节”。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叫“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彼此之间对于很多事情的细节并不知道,而我们读者却好像是上帝,对这一切全都知道。而那些他们相互之间并不知道的细节,却往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读者的心。仔细读一读这篇小说,用心感受一下那些“人物不知道”的细节,可以在边上简要写下自己的体会。

生:(专注地阅读体会,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分享你的阅读收获。交流的时候,先说一说你所发现的那个“人物不知道”的细节,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对同一个细节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补充。

生:老妇人不知道的细节是乔伊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乔伊已经失业了,并且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

师:你能将小说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很好!读小说就是要注意前后联系。请继续!

生:照理,乔伊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心情肯定是很糟糕的。(师插话:凄凉)心情很是凄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乔伊还是热情地帮助了老妇人,最最重要的是没有接受老妇人的钱。这一点,让所有读过的人都很感动。师:你说得真好,这份感动,有个名字,就叫—— 生:(齐声)爱!

师:身处困境,满目凄凉,却依然热心助人,毫无怨言。这样的人心中有的是“大爱”!老妇人不知道,而我们却知道!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的是,乔伊失业了,他妻子又怀孕8个多月了,马上要有小孩了,家里却很穷,太需要钱了。我读到乔伊拒绝老妇人给的钱的时候,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师:哦?

生:帮人修车,得到点报酬,也是应该的,没有什么丢人的。(众笑)况且,他这么需要钱。就是他不要钱,他妻子要生孩子,还是要钱的啊!师:乔伊应该拿这个钱,这是他应得的劳动报酬!生:后来,我看到乔伊说的话,才知道乔伊以前也常常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别人也都没有接受他给的钱,他感到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才这么做。师:乔伊心中的“大爱”来自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他们心中都有—— 生:(齐声)大爱!

师:这是老妇人不知道,而我们却知道的!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的是乔伊为了帮他修车胎,在寒冷的天气中干活,连手、脚都蹭破了。这一点真让人感动,乔伊对一个陌生人都这么好,心地真的太善良了。师:你能为大家读一读这个修车的情景吗? 生:(动情地朗读,掌声)

师:这是老妇人不知道的,而我们却知道!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乔伊看着她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我想到我的妈妈每天送我上学的时候,我乘上公交车,车开了,她还在朝着我望一样。(掌声)

师:这一眼“看着”,流露出的是什么? 生:爱!真正的爱!

师:“大爱无言”!老妇人不知道,我们却知道!

生:女店主不知道的是老妇人悄悄地给她留下了钱,是因为他的丈夫帮助了老妇人。那张纸条上写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那个“有人”就是她的丈夫。我知道好人总有好报的!师:好人总有好报!多温暖人心的话啊!

生:女店主不知道老妇人是受了乔伊的帮助,心理很是感激,时时刻刻记着乔伊对她说的那句话:“如果你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于是,她就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就帮助了女店主。

生:我不同意这样说,老妇人不一定原来没有爱心,而是现在更加有爱心了。生:乔伊不知道自己帮助过的老妇人后来又帮助了自己的妻子。

生:乔伊还不知道老妇人真的记住了他的话,去帮助了一个有困难的人,而那个人居然就是自己的妻子。师:这就叫爱的传递!简称—— 生:(齐声)爱之链。

师:你注意小说中的乔伊、老妇人,他们帮助别人和你在电视里看到的帮助贫困家庭有什么不同?

生:乔伊帮助老妇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不需要报酬的;老妇人帮助女店主是悄悄的,不留姓名的。

生:他们帮助别人是不公开的。(众笑)

师:难道是“地下的”?(众大笑)那叫“不张扬”,继续说!

生:他们帮助别人是不张扬的,而电视里的那些人是张扬的,好像全世界就他们在帮助别人一样。

生:乔伊、老妇人的爱是大爱,而电视里的那些人是小爱。(众笑)

师:“小爱”也是爱,就怕没有“爱”!(众大笑)乔伊、老妇人这样的爱是“大爱”,大爱无声,大爱无痕!大爱使被爱的人更有尊严!真正的爱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温暖,感到震撼,感到人世间的美好!刚才我们交流的那些细节,流露出的就是人间的大爱。读小说,就是要在这么细节中去感受、去体验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ee2770100idt0.html)-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_薛法根_新浪博客

(四)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说的结尾。

生:(朗读)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伊……”

师:假如结尾最后一句话这样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杰克……”,或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奥巴马……”,(众大笑)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这样一改,就不完整了。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但是写到结尾的时候,乔伊不见了,没有结果了。

师:是的,小说的主要人物要贯穿故事的始终。你读小说能关心人物的命运,真的了不起!生:小说开头的时候说乔伊失业了,结尾的时候说“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已经暗示了这个人就是乔伊,如果最后一句写个奥巴马,就显得很突然,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师:“暗示”,说得多专业啊!小说的情节发展预示女店主的丈夫必然就是乔伊。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小说的题目是《爱之链》,乔伊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而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也就是老妇人又无意中帮助了乔伊,这就是爱的一个个链条,将他们连在了一起。如果出现另一个人,这个爱的链条就(说不下去了)师:就变成了爱的河流,流个没完没了了。(众笑)

生:如果是其他一个人,故事的结尾就不精彩了。因为,一般人都以为这个人可能是其他人,而出现乔伊的话,就会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就觉得很精彩。师:小说,特别是小小说,结局一般都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失业的乔伊,家境困窘,帮助别人却不要报酬,在人们的情理之中,他应该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会于心不忍。于是,老妇人帮助的那个女店主,就是他的妻子。这种巧合,合乎每个善良人的心愿。你读了这篇小说,感到心满意足了吗? 生:(齐声)满足!师:心里踏实吗? 生:(齐声)踏实!师:晚上睡得着觉了吗?

生:(齐声)睡得着了!(众大笑)

师: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读者明明知道是假的,却紧紧地为故事中的人物揪心。这是因为好的小说,假得像真的一样,甚至比真的还要真!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合情合理,即使是如此巧合的事情,我们也愿意它是真的。它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与乔伊一样美好的东西,那就是—— 生:大爱!生:善良!

师:对!所以,小说的题目就叫《爱之链》,这链条上有乔伊、老妇人、女店主,还有谁?

生:那些帮助过乔伊的好心人。

生:还有受过他们帮助又去帮助别人的人。生:还有所有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掌声)师:这就是小说《爱之链》的价值!

(五)师:我们读小说,一般关注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而往往忽视小说中特定的环境描写。要知道,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之一。这篇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这样一个环境,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伊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伊工作的工厂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师:这里写的环境是乡间公路。哪个词最能概括你对这个环境的感受? 生:凄凉!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这个凄凉的环境呢?

生:黄昏,寒风,飞舞的雪花,破旧的汽车,几乎看不见汽车和人影的公路。生:还有颠簸的公路,很荒凉。

师:破汽车,破公路,破天气,还有一个…… 生:穿破衣服的人。(众笑)

师:一个落魄的人!你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写这样一个环境? 生:为了写出乔伊同样凄凉的心里。生:暗示乔伊的生活很艰难。

师:为什么不能选择早晨,阳光明媚的天气,平坦的公路,奔驰牌汽车? 生:这样的环境与乔伊凄凉的心情不协调。

生:这些景物都给人美好的感觉,可是乔伊的心里很难过,很灰暗。

生:我看到电影里都是这样的,风雨交加的时候,是主人公面临灾难的时候。这里的环境就是给人这样的感受。师:这叫环境衬托,凄凉的环境衬托凄凉心境。好好读一读这段环境描写!生:(自由朗读)

师:小说的第二个环境在餐馆,只写了一句话。谁来读一读? 生: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

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环境?“餐馆里面十分精美,灯火辉煌。”不是更美吗? 生:这样的环境就衬托出女店主生活困难,没有钱装修,连灯光都是昏暗的。生:就说明女店主需要别人的帮助。

生:餐馆虽然是破旧的,但是女店主却一直是热情的,我看是对比。师:破旧的餐馆,热情的主人,依然的温暖!说得好!

生:这里的环境描写和开头的乡间公路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衬托出他们生活的艰难,心里的凄凉。但是他们对别人的态度却总是那么热情,充满爱心。(掌声)师:连老师想说的都被你说完了。(众大笑)那么,小说的第三个环境在哪里? 生:餐馆的里屋。

师:里屋是乔伊夫妇休息的地方。小说的结尾却省略了这样一个环境描写,如果我们要补写一段环境描写,你认为应该怎么写?

生:选择一些景物来写,比如破旧的桌子,褪了色的窗帘,还有一个燃得很旺的火炉。

师:为什么桌子、窗帘是破旧的,而火炉要燃得很旺呢?

生:桌子、窗帘破旧说明他们家穷,而火炉旺说明他们家很温暖,充满希望。(掌声)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家一定充满希望?

生:小说结尾不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吗?火燃得旺就是生活有希望。(掌声)师:火炉有象征意义!还可以选择哪些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一切都会好起来”? 生:可以写早晨的阳光,写雪景里孩子们在堆雪人。这样可以写出希望和生机。生:还可以写桌子上的那张纸条,因为这是一根“爱”的链条。生:可以写窗外的鲜花,草地。

师:冬天的草地上还开满鲜花吗?(众笑)不能因为心情美好,什么季节都能开满鲜花的。(众大笑)

师:现在,请你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以“清晨,乔伊醒来……”开头,要用上这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快速写作)

(六)师:同学们写得很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彼此相互学习借鉴。谁愿意第一个来?

生:清晨,乔伊醒来,看到熟睡中的妻子,那样安详,那样美丽。他看了看里屋,桌子是旧的,橱柜是旧的,窗帘也还是旧的,心里感到一丝不安。(师插话:三个“旧”的,衬托出家境贫寒。)他轻轻地下了床,吻了吻妻子的脸颊。一转身,看到旧书桌上的那些钱和那张纸条,“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心里感到阵阵暖意。他快步走到窗前,刷地一下拉开了窗帘,啊,灿烂的朝阳立刻涌进了小小的里屋,连同乔伊的心,都被照得亮堂堂的了。(掌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乔伊这样想着……

师:如果不是亲眼看见,老师肯定以为就是作者写的,而且写得比作者还要好!尤其这个“涌”字,阳光照亮了里屋,连同乔伊的心都照亮了。像诗一般的语言!让我记住你的名字!生:赵佳。

师:佳,就是好,你真好!(笑声)

生:清晨,乔伊醒来,发现妻子已经不知什么时候起床了。他一眼看到了桌上的那张纸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那是妻子的笔迹,乔伊感到一阵温暖。走出房门,屋外是银装素裹的世界。一群群小朋友正在堆着雪人,阵阵欢叫声震落了树枝上的积雪。初升的太阳照得人暖暖的。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师:他选取了那些景物来体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生:纸条,雪地里的小朋友,树枝上的积雪,太阳。感觉很有生气,充满了希望的样子。

师:这才能映衬出乔伊的心境啊!最后,还有谁愿意与人分享? 生:清晨,乔伊醒来。他望了望里屋,昏暗的光线,破旧的家具,不禁有些失落。他拉开褪了色的窗帘,一阵耀眼的阳光射进屋子,一切变得那样明亮起来。推开窗子,雪花落在了他的脸颊(众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出太阳了怎么还有雪花呢? 师:恩,(对小作者)这是怎么回事? 生:我还没读完呢?(众大笑)师:是啊,人家还有下文呢!

生:(继续)雪花落在了他的脸颊,他感到阵阵凉意。抬头一看,居然是两只可爱的小鸟,站在枝头戏耍,蹦蹦跳跳,积雪便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师插话:原来是这样下雪的)啊,即使是下雪的寒冬,小鸟也依然快活,我为什么就不能快活些呢?(众掌声)

师:(插话)是啊,我还不如一只小鸟吗?(众又大笑)

生:(继续)他看到自己那辆破汽车上堆满了厚厚的白雪,就像一辆崭新的雪弗莱汽车。(众大笑)

师:(插话)雪弗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众大笑)

生:这是好像,不是真的。(众又大笑)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掌声)

师:老师再奖励你一句:乔伊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太阳走去!(掌声)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深得写作的妙招了,祝贺同学们!也谢谢同学们!【下课】

观《爱之链》教学实录 感受名师风采

薛法根老师是苏州吴江实验小学的校长,我曾有幸听过他的课,那幽默风趣的语言,那不借助任何的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却为我们呈现出了朴实而又精彩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学生们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在一遍遍的朗读、体味中,思维被不断引向文本深处,丝毫不觉得倦怠,笑声一次次地回荡在教室中。下课铃声响,学生们的眼神充满留恋,久久沉浸于这堂奇妙的课堂旅程中。

最近,在校内语文业务学习时,又学习了他的《爱之链》的教学实录,再次感受到了他那深深的教学魅力。《爱之链》是一篇小小说,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伊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读来使人备受感染与熏陶。

在《爱之链》的教学中,薛老师始终抓住语文课堂,突出的是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沉静思考,反复阅读,最终都能在他的引导下走出疑惑,学到知识。

从一开始的导入,薛老师就让人耳目一新。他先是看拼音写词语,每一个细微处的指导都独具匠心,给我的字词教学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字词教学还可以教得这么精彩!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洋洋洒洒地在黑板上写上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名字,然后提出了紧扣文章中心的一个问题:人物不知道,我们都知道!如此巧妙的设计,学生只要抓住问题,就能理清楚文章的脉络。

在结尾的时候,薛老师让学生续写“清晨,乔依醒来……”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写成乔依和他妻子的对话。此时,薛老师引用文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去写环境,而不是续写故事。主旨清楚,学生也更能明白什么样的心情看出来的景色是不一样的。

细细观察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细细留心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一举手,一投足,细细品味课堂中流淌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从中能够透析出薛老师教育行为背后的内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性;这样的课堂,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幸福家园。老师与学生进行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接纳,思与思的碰撞,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幸福成长!

整堂课,薛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就了有效的课堂,真正做到做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收获是巨大的,并且这将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第四篇:薛法根导入、有效教学

薛法根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吴江盛泽小学校长。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教师,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

“有效课堂”的有限思考

薛法根

有些问题本来很正常,但关心的人多了,就显得不正常了;关注的人越多,想得就越复杂,解决起来就越难;一旦所有的人都在盯着了,那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复杂得让人看不到希望了。德育问题是这样,课堂问题也是这样,陷入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仅凭一己之力,恐难作深度的解剖,只能作些简单的有限思考。

窃以为,“有效课堂”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教学问题,而是一个事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学校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自然成为中心中的中心,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然而实际的情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上所用的时间却相当可怜。根据学校工作的常态看,教师一天以8节课的工作量计算,上课仅占3节左右,其余的时间几乎都在备课、批改作业、看管学生、填写表册、参加各类活动,至于参加课堂教学研究,那是要挤出时间来的。由此可见,教师真正忙碌的不是课堂教学及研究这项“中心工作”,而是其他事务。由于教育的行政化趋势一时难以改观,切实减少教师的非教学类负担就很遥远,教师常常“带着镣铐跳舞”,难怪他们至今还在怀念“非典”时期那段没有干扰的教育时光。教育,需要纯净一些!当我们将时间于精力都集中在课堂教学及研究上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效课堂”的诸多问题有可能就不成为问题了。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学校正聚焦在“有效课堂”,教师都在作积极的实践研究。的确,如今的各类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如火如荼,然大多数研究目的都为着“提高教学质量”,实质是“提高考试分数”。在“分数”面前,我们教师常常显得气短。事关教师的各类考评,最重要、最显性的,还是分数。“不管白猫黑猫”,能提高考试分数就是“好猫”。如果本着这样的价值取向来研究课堂,就会漠视课堂教学赋予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育意义,那么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仅仅指向考试分数的所谓“有效课堂”,必然造成教学的某种畸形与变异,如层层叠加“新举措”,造成新的“题海战术”。这就好似用催红素让西红柿变红一样,好看了,却有毒了。为学生的“智能”而教,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教,才是“有效课堂”的价值追求。

创造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给教师以安全感和自由度,给予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有效课堂”的探索中各显身手,百家争鸣,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的课堂风景。

对校长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恰似一个“个体户”,常态的课堂教学你往往看不到,看到的几乎是教师精心准备过了的,于是变成了“暗箱”;对教师而言,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恰似一个“暗箱”,你常常看不见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过程。破解这两个“暗箱”,就找到了“有效课堂”的密码。破解“暗箱”,要么打开它,要么透视它。而透视课堂,从课堂教学的诸多现象中发现本质的规律,从学生的各种表现中捕捉思维的特征,将不可测的变得可测,将不可控的变得可控,这就是解决“有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

我们目前的“有效课堂”研究,大多采取观摩名特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试图让老师们从中学到可以借鉴的有效方法,并获得思想的启迪。然而老师们常常听得激动,回来却动也不动,课堂依然是那个课堂。即使有些想模仿、想变革的,也往往变了形、走了样;甚至听得多了,觉得这个特级教师的好,感到那个特级的也不错,最终“邯郸学步”,连自己该怎么上课都糊涂了。答案很简单,名特优教师的优质课、精品课,往往是精心打磨过的,甚至是艺术化了的课堂,所呈现的是精彩的、成功的篇章,省略的是曾经失败的、受挫的过程。他们原生态的课堂,我们很难看到,于是就无法把握精彩背后的打磨过程,也就无法掌握打磨过程中的种种方法与经验。如果没有深度的观课议课,老师们常常看不到真正有规律的东西。

对老师来说,名师的课需要观摩和学习,然最要紧的是要改变自己的课堂,基于“问题课堂”的专家诊疗,应该更为教师所需要。教师呈现原生态的课堂,暴露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通过集体讨论、专家诊断,找到问题的症结。此时再“对症下药”,教师就能在对比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各种窍门了。这样的研究针对的是教师的具体问题,教师的感受就深刻,获益就真切,就能真正从内心产生变革的需要与动力。在“问题课堂”的诊疗中,我们常常就会发现,面对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我们缺少的不是思想和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方法。一位生净根牙的老师肿痛难忍,那个蹩脚的医生只知道让他吃药、挂水,三天都没见好。第四天,另一个医生只在牙龈处用刀划了一道小口子,立马见效。何故?技术也!经验也!好的教师是用50个办法解决一个问题,蹩脚的教师是用1个办法试图解决50个不同的问题。而什么样的方法用在什么样的课堂,则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经验。“问题课堂”的诊疗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经验分享的过程。“问题课堂”能得以诊疗了,那么“有效课堂”就必然会产生了。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课堂”?有没有一个可以评判是否“有效”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又如何去判定一堂课是否达到了这些标准?要知道,一堂课所实现的成效,并非都是可测的,有些是隐藏着的,是延后显现的。据我所知,我们目前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仍然是老套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条分缕析,面面俱到;也有的提出从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有效训练的效度等视角,制定新的评价标准。但至今尚未见比较成熟的、便于操作的评价标准,尤其是未见从学生学习过程及成效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主要是看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效,而非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学定教”,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收获,才是衡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苏州职业大学的张翔教授,他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令人耳目一新。听课时,他按照班级学生座位,为每个学生定一个坐标,课堂上用点数表示学生的发言次数,用线条表示学生的情绪状态,以此勾勒学生在什么时候情绪兴奋,什么时候趋于平静;进而判断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状况,发现一堂课的关键节点,寻找调控学生学习情绪的对策,制定改进课堂教学进程的方法。这样的课堂评价,对于教师的课堂管理和调控,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心理学原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技术,具有科学性,远胜于我们寻常的听课。“有效课堂”还需要“科学评价”来体现其价值,需要“科学评价”来保障其推进。带着“老花镜”,是看不到“新课堂”的!

“有效课堂”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话题,因而需要我们作无限的思考。

薛法根设计导入的几个特点

蔡波

早些年,我比较欣赏“浙派语文”。王菘舟的浑厚嗓音和诗化语言、虞大明的教学机智和风趣幽默、闫学的感情颂读和深刻剖析„„浙派名师们从教学中表现出的语文素养和个人素质往往具有相当的高度,让人不由目眩神迷。

近两年,我又渐渐喜欢上了朴实无华的“苏派语文”。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等名师的课堂中,虽然教师并没有节目主持人般的夺人风采,但踏踏实实的语言训练,书声琅琅的读书氛围却从不缺少。返朴归真,实用有效的教学形式让我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果说把“浙派语文”比成制作精良味道浓烈难以克隆的功夫菜,那么,“苏派语文”更像清淡可口落胃贴心易于模仿的家常菜。而薛法根老师,毫无疑问则是家常菜中的一道“当红辣子鸡”,他年轻而有为,在“苏派语文”中却已是不可或缺的大腕了。

为了更好地了解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特色,我找来了他许多经典的课堂实录,专门就导入形式进行了一番比较和思考,发现他设计的导入有以下几个共性:

一、强调预习。薛老师大部分导入设计都是从检查预习开始,这传达了他的一个理念——重视预习。

检查预习时,薛老师根据不同课文设计了不同的检查方式,大致有这么四种:了解预习的方法或内容;交流预习中的疑点难点;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收集预习后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有些课,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薛老师则会通过谈话引导孩子发现预习的重要和养成预习习惯的必要。

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如果没有预习,薛老师习惯安排在导入时的字词听写等环节的效果可能就会差强人意,课前预习为顺利完成整节课整个教学设计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学习语文毫无疑问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务实的薛老师如此重视预习不足为奇。

二、重视字词。

听写字词是薛老师导入设计中的特色之一。薛老师安排的听写练习形式多样,目的不光是掌握字词的音形义,还有了更多的可能和变化。

薛老师常用听写字词导入,这往往需要安排短则二三分钟长则六七分钟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他对字词教学的重视。操作中,有的时候是一个词一个词听写,有的时候是一组词一组词听写,有的时候竟然会几组词一起听写。然后再进行解释词意、明确字形、比较归类、联系课文等多种形式的延伸,充分利用每一个听写的词语,再自然过渡到初读感知环节,教学流程一气呵成。

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课始安排听写,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效率较高,而由词语引发的思考、比较、分析、联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理解。在这几分钟中,学生有字要写,有话要说,有感而发,有律可寻,学得扎实而有效。

三、轻松幽默。

薛老师设计的导入在实践中从不缺少笑声,这不光是孩子们的笑声,还有听课老师的笑声,薛老师自己的笑声。轻松幽默的氛围往往在薛老师跟孩子们开口讲话的一霎那就形成了。

细细体会他的幽默,觉得不像虞大明那样会剑走偏锋,给人意外,而是一种亲切而灵动的幽默。

他尊重学生,不管在有多少观众的课堂上,不管学生发言时讲得多糟糕,他都能耐心地听完再给予评价。他不吝夸奖,大到一个好习惯,小到一处正确的用词,他都会真诚地给予赞美和鼓励。

他勇于自嘲,学生说他背有点驼他说自己顶多是单峰骆驼,学生说他脖子很长他说自己长好像天鹅是高雅。

他胸怀宽容,即便学生说他长得不帅,名字不好听,他也乐呵呵地表示肯定。

他富有童心,他会说“真的耶”“超厉害”等学生惯用语,会与学生一起开怀大笑。

这一切,决定了他能够在极短的一刹那针对孩子的回答组织幽默的语言予以呼应,引来笑声,拉近距离,课堂不再乏味,导入自然行云流水。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简而言之: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个“一段时间”可以是一堂课,也可以是一个阶段,如一个单元、一个星期等,现在我们更加关注“一堂课”或者“教学一篇课文的几堂课”是否有效。评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些什么”与“学得怎么样”,关乎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实现程度。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有效教学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科学的(与学术界认识一致)、精要的(是学科的“核心知识”且相对集中)、适切的(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发展可能);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有效教学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教师对目标有自觉意识)、集中的(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可测的(能具体描述学习程度和结果)。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预设都是科学的、适当的,那么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发展程度与预设尽可能地接近;偏离了教学内容或游离了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可能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比如,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就是一堂无效的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再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就是负效的语文课。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促进学生的具体发展,具有普适价值。有效教学指引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关注课堂教学的时间与效益、关注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改进。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语文学科来看,我认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不当。数学、英语、艺术等学科教师,都能很清楚地表述自己在教什么,惟独语文教师,往往课都上完了,却连上什么都说不清楚。有的语文课,按照课文内容顺序,上课时东抓一把西摸一下,看似什么都教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教。教师在课堂上,说了许多正确的废话,做了许多无用功。学生会的,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教;学生不会的,教师也没教,学生照样不会。学生坐在课堂里,学和不学一个样,这样的语文课,怎么会有效呢?难怪有的学生请假,惟独不需要补语文课。这是我们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悲哀!也有的语文课,教师抓住一两点,试图挖深讲透,说了许多学生听不懂的话,使本来简单明了的内容变得复杂了,学生如坠入云里雾里。如果这个内容确有学习的价值,尚可以理解;如果抓的不是重点,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了。

2.教学目标模糊。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因而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样样都没有达成。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参照,而不能直接作为我们制定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教材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加以整合、提炼而明确的。简单套用“三维目标”,必然使教学目标模糊,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也难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哪里来?我以为必须建立在“研透教材”与“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3.教学活动随意。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能说不丰富,朗读、讨论、表演„„但是,我们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效益如何?能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教益?是否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长进?这些设计活动效益的问题,常常被我们疏忽。

由此,我们只看到了眼花缭乱的活动形式,而很少去质疑活动的内容实质与活动的实际收效。有的语文课上的小组讨论或表演,徒具形式,热闹过后,没有留下“语文”的东西,甚至“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4.语文训练缺失。“训练”一词似乎与“僵化、机械、应试”等联系在一起,查不多被我们语文教师遗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实践”。当然,“实践”比“训练”更加宽泛,也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我以为如果语文教学不进行言语的训练活动,那么就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科学、恰当的语文实践活动生长起来的。而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训练”,有教师的科学的“训”、学生有效的“练”,语文教学就有了“质”的保障,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才能有“质”的提升。5.教学媒介泛滥。现代化的教学媒介越丰富,我们语文教学的效益似乎并未随之提高。什么原因呢?我以为,将课文语言描绘的画面、情景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固然生动、形象,但是却省略了学生独立的阅读、思维、想象的过程,也就剥夺了学生的体验、创造的机会,阅读文章简缩成了“读图”。最美的画面和情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每个人的脑海里自然生成的,而不是简单外加的。正因为如此,阅读才成为一件美丽的事情,语文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读过《桂林山水》的人,都会在脑海里幻化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而到过桂林的人,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毕竟,现实的桂林不一定有文中那样的美丽迷人。因此,我们过度地运用了教学媒介,就淡化了语文本真的美丽,也就减损语文教学的效益。

6.教学评价含糊。我们提倡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解读,由是,我们看到许多语文课上,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不加评判地肯定、赞许学生的发言,似乎只要学生说的,都是对的,所谓个性化理解。我却不以为然,学生固然可以从自己的视角作出各自的解读,而教师必须要有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在学生说错、解偏的时候,要作出明确的评判,艺术地告诉学生。我想,这是教师的应然职责,尊重,但不放弃教师的指导,这才是真正的尊重。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含糊其词,必须高屋建瓴地给予学生必要的指点,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往深处走一走,看到更美的风景,获得更加丰厚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这也好那也对,不辨是非,不明好坏,这样的教学不仅是低效的,更有可能是负效的。

第五篇: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

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可能都不认识我,我姓薛。有同学姓这个姓吗?(无人举手)这个姓很少,所以很珍贵。

(生笑)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 课 读题——

生: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你在预习过程中都预习了什么?

生:我把课文读了三遍。

师:你很自觉,没有要求,你能自觉地读3遍。不错。

生:我先看了预习提示,然后根据预习提示中的问题,去读课文。

师:能够根据预习提示有针对性地预习,很好。

生: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想好了。

师:(笑)了不起,答案都想好了,能透露一个给我吗?

(生笑)

生:不能。

师:还保密呢!你能带着思考进入课堂,收获就要比一般同学多。

生:我借助工字典解决了预习中不认识的问题。

师:能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是会学习的同学。

生:我边读边想有什么问题,想了每一段的段意思。

师:一边读一边想,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师:好像还有很多同学搜集了许多名人名言,是你吧。

生:高尔基曾说了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师:这句话记得吗?能背出来吗?

生:“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师:小结:大部分同学都认真读了课文,有的根据预习提示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有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的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你们在预习时自觉做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这个习惯,你必定受益终生。

师:课文读了三遍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读了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生无一人举手)

师:(笑)你们都统一要求读三遍啊?

师:读得怎么样,你来选择其中一段读,我们看看你读得三遍与他人读得三遍有什么不同。

师: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

师:读得不错,很流利。这第二个句子很长,“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得很流利,不错。谁再来读给我听听,也能像他读得那么流畅吗?

生读

师:别急着坐下,考一考,你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想些什么?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略停一下)这一段中有问句,感情要深厚一些。

师:你注意了这段中有4个问句,感情不同,他注意到了,两位同学这一段都读得很好,边读边思考,说明他们读得很专心投入。

师:谁来读读其他的自然段,是不是都像他们一样认真?

生读第四小节(强调“呢”)

众师笑

师:他读得很投入,(笑了)因为他的得很沉重。内容可能很沉重,但有些词语可以读得比较轻快。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依然强调“呢”)

师:比较轻快,很好!但是,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呢”呢?

生:因为作者好像是有问题在问我。

师:谁能不通过强调“呢”来体现这是问句。

生读得很好。

师:美吗?想她一样读,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全新的感受。

生:我来读最后一小节。

师:为什么?

生:一来是这一节很短,二来是这一节也很重要。

师:我们就请你来读读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生读。

师:他虽只读了一句话,这却是课文的灵魂,这个问句的答案文中没有。正是因为这个问句,使这篇文章成为千古名篇。

生读第二小节。

师:你有点忧伤的语调,不错。

师:你们看第三小节最长,谁有勇气来读读第三小节?

生读

师:这么长的段落,读得这么流利,看来是真的下了一番工夫。

师:看课题,“匆匆”就是“急急忙忙”的意思,脚步匆匆,吃饭匆匆,洗脸匆匆„„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

生齐:时间。

师:先别急着告诉我,请你大声朗读全文,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是什么匆匆。

生大声读文

师:读好的请举手

师:课文有一个词,写出了什么“匆匆”?

生:课文写的是“日子”匆匆。

师:“日子”就是时间,就是时光,意思是一样的。

师:我们每天都在过日子,往往就这最普通的事情,就容易被忽视。在作者眼中,日子有什么特点?到底是怎样的?请你们再认认真真地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日子有什么特点?好吗?

生读文

生:我觉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这是日子最大的一个特点(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你再看一看,这段话中还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木然

师:(强调这句话: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从这句话中又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不入题)

师:日子能偷吗?能藏吗?又到哪里去了呢?不知道,日子无影无踪(板书:无影无踪)

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听我来读。„„一起再来读。

生齐读

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这样排列,你能看出什么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排比句。

师:你注意了句式的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都是讲了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

师:你讲得很好。无论是燕子,杨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那叫失而复得。

你来读一读。

„„

师:你注意到了这三样事物去了可以再来,他们都会在时间上留下痕迹。

师:日子去了也应该是可以回来的啊?

生:不可以

师:日子与桃花、燕子、杨柳比有什么不同?

生: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作者为什么还这样写?

生:作者为了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他很渴望时间回来。

师:是啊,他很留恋。(板书:留恋)

生:他很无奈

师板书:无奈

师:读书后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蕴涵了怎样的感情,这叫会读书。

请大家把那种留恋、无奈、怅然若失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我相信,此刻你再来读这一段,感觉就不一样了。

指名读

师:不错,体会到、感受到的都包含在读书中,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课文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也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无影无踪的。但在作者笔下,日子是匆匆的,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觉得到的。日子的影子是怎样的?

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日子的样子。

„„

师:日子是有样子的,找到了吗?

生:没有

师:再读读,找找日子的样子。

师:找不到没有关系,你去读读第三自然段,日子是什么形象?找找。

日子的影子在哪里?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日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摇头

师:找不到没关系,请你接着读第4自然段,(众师笑)读了这一段如果再找不到,那就真得糟糕了。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段中,你找到的日子的样子是怎样的?

众生举手

师:把你找到的句子画下来。

师:请画出来的举手。

师:请你往上看,第2、3自然段中,日子的影子在哪里?请你画下来,一定能找得到?

„„

师:现在都找到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大家读读3、4自然段,发现在作者笔下,日子、时间、光阴是能看得见的,是形象的。

谁来读一读。

生: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有影子吗?

生再读

„„

师:现在你能看到八千多日子的影子吗?

生: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有多大?

生:一点点

师:也就是说,八千多日子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你经历了只不过半滴水都不到。你有什么感觉?

生:„„

师:你们算算,八千多日子相当于多少年?

生:24年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24岁。你读到这个句子时(板书:八千多日子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你能感觉到、能摸得到吗?你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体会?

生:日子太容易被人忽视了。

生:时间太短暂了。

师:时间很珍贵,你一生有几个八千多日子?那仅仅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有什么感受?

生:时间太珍贵了

师:因为少,所以珍贵,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话。

生齐读

师: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是有限的,人一生只有几个八千多日子,只有几滴水一样短暂,(板书:短暂)属于你的时间就像一滴水,你现在连一滴水都不够。人的生命在时光的大海

里,可以忽略不记,是那样的渺小,想到这里,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明白吗?

生: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时间是用不完的,没想到,你的生命是短暂的,是有结束的那一天的,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还怎么认为?

生:他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二十几年里,他没有做什么有成就的事情,所以他“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是啊,当他突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时,很难受,你有过这种感受吗?作者蓦然地发现八千多个日子已经过去了,你们13年已经过去了,我们齐读„„

生读„„

师: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听不见。有影子吗?看得见吗?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忽视了时间

„„

师:读到这里,你不要急于回答,读第四自然段,你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生读

师:八千多日像针尖上的一滴水,那每一个日子也是看得见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他是什么样子的?

生:飞快的

师:读得好,但是还抓不住,我要让你抓住。

生:太阳有脚„„

师:是啊,太阳有脚,像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我们读这句话。

出示:„„

师:你有没有看到他的脚步?

生读„„

师:这都是时间的脚步在那儿移。怎样地挪移?

生读:轻轻地„„

师:快吗?慢吗?所以吃饭时„„

生读

师:时间都是慢慢地悄悄地挪移,我们一起俩读

生齐读

师:开始是挪移,后来从哪里看到他的脚步匆匆而过?

生:跨过、飞过、闪过、溜走(板书)

师:时间的脚步是怎样匆匆的呢?„„

师:你从这些词语感觉到什么?或是有什么发现?

生„„

师:所以,日子是有形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有脚,我可以让他停下来,可是他与人有什么不同?

生:人的脚步可以快可以慢,可以自由停下来,而时间的脚步一去不复返

师:他的脚步只能匆匆而过,你想留也留不住,挡也挡不住,读第一句。

生„„

师:„„表达作者对时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无奈

师:你能留住吗?那种对日子的无奈表现得非常清楚。(板书:无奈)

师:第四自然段中,你找到日子的形象了吗?

生:„„

师:青烟、薄雾,看得见吗?你看多形象,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朝阳蒸融的样子,你看过吗?

作者说八千多日子„„

为什么把时间比作青烟、薄雾?而不是比作一滴水?

生:因为被微风吹散的青烟、被蒸融的薄雾都无影无踪了。

师:说得多好啊。八千多日子就想青烟薄雾无影无踪、没有痕迹。主要告诉我们八千多日子没有在生命中留下任何痕迹。我们来读„„

生读„„

师:你看到过这样的痕迹吗?

生:没有

师:要急促些,听老师来读

生再读

师:这里有两个问句一样吗?为什么要反问一个问题?

生:强调了没有留下一点点的东西

师:对,这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为什么?

往前看,读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生读

师:八千多日子„„留下两样东西,一是徘徊,一是匆匆,他没有做什么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东西。八千多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有怎样的感情在里面?

生:后悔

生:惭愧,因为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

师:„„

生读

师:这个“平”是什么意思?我不能理解

生:我觉得来得时候、去的时候不能一样平凡,应该做点什么

师:有点懂了

生:不能平静地、白白地走这一遭

师: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丝痕迹,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它告诉我们,一生要有所作为。人生短暂,生命有限,岁月无情,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走这一遭呢?怎样有所作为呢?所以作者留下这样一个疑问,齐读最后一节。

师:在作者眼里及笔下,日子匆匆过去,是有形象的,八千多日子„„(指着板书总结)

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一句话。

生读

师: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

他为什么这样写?

生: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师:是啊,一个需要用一生思考的问题,人生一去不复返,人生该留下一个怎样的痕迹,今天留一个作业:为这个问题写一个答案,想想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

师:把这句名言送给大家,我们共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师:看看现代人是如何看待时间的„„

将时间用于工作,那是成功的代价。

将时间用于思考,那是智慧的来源。

将时间用于运动,那是青春的奥秘。

将时间用于阅读,那是知识的源泉。

将时间用于爱人,那是幸福的所在将时间用于奉献,那是人生的真谛

将时间用于空想,那是生命的浪费

将时间用于微笑,那是减负的良方。

将时间用于计划,那是你能做好上述一切秘诀。

师:相信大家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对时间会有自己的理解,会有自己珍惜的方式!下课。

下载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薛法根教学实录——《军神》

    薛法根教学实录——《军神》 学生: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三(1)班 时间:2005年4月2日下午 地点:浙江树人大学报告厅 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我叫„(板书,薛法根),现在你们......

    薛法根教学实录—《雪儿》

    薛法根教学实录——《雪儿》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我的名字叫“薛法根”(书写在黑板上)。念念老师的名字,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很拗口。 生:好象很生硬生:不太好听。 …… 师:看起......

    薛法根《九色鹿》教学实录

    薛法根《九色鹿》教学实录 师:哪些同学已经在课前读过这个故事了? 生:我读过两遍课文。 师:你真是一个自觉的孩子。 生:我读过五遍课文,并且将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都查了字典。......

    薛法根教学实录(合集五篇)

    薛法根教学实录——珍珠鸟  师:读了课文,在你的印象里,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长着红色的嘴巴、红色的脚,灰兰色的毛,后背......

    薛法根《卧薪尝胆》教学实录

    薛法根教学实录——《卧薪尝胆》 师: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好。 (师画一幅画) 师: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鱼骨头 师:很好,很富有想象力。 生:这很像一个“王”字。 师:你说。 生:我觉得......

    薛法根作文教学实录

    薛法根《人物素描》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那用你的眼睛看看今天来的老师有什么不同?要善于观察,发现不同了吗?发现三个不同说明你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比如:长......

    薛法根桂花雨.doc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薛法根(著名特级教师)整理与评析:叶秋莲(徽州区下街小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推荐:寻找梦的羽翼 网址:http://blog.eduol.cn/user1/muzittkl/archives/2007/364571.html 素描作文【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薛法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