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9-05-14 01:2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程改革总结

靖远一中

2010年我校被市课改办确定为新课程实施样本学校之一。一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机构的指导引领下,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新课程实验工作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顺利且有效地促进我校师生在新课程中共同发展,尤其在有效教学、校本教材开发、学生特长培养、通用技术实践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现向各位领导予以汇报,向各位同仁予以交流。

一、主要做法

(一)通识性培训

1、重视行政的组织功效。我校及时成立学校新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可操作的通识培训实施计划。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有组织、有计划地认真组织实施,以制度保证培训效果。

2、挖掘校本的培训资源。学校新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每人1-2个专题,结合我校实际,就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实施的策略、新课程中老师的角色、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教与学等作专题讲座30余次。

3、注重培训的交互参与。为了提高通识性培训的实效性,我们组织了“新教师新理念教学评选活动”、“新理念教学能手比武活动”,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具体的问题,把老教材用新理念去组织教学活动,然后采用交互评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每人上交听课评价分析笔记。组织老师看特级教师的教学录象,进行案例分析,实现老师具体教育操作的优化,促进教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内化。

4、强调教学的实践反思。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后记,通过不断反思自己,逐渐把新思想、新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分层次的组织老师进行新课程知识考核、新课程学习心得、新理念教学案例分析、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等活动,将新课程通识培训引向纵深。

(二)课程标准培训

1、领导高度重视。建立课程标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挂帅,统一部署培训工作,召开动员会、培训领导小组专题会、总结表彰会等。组员由教导主任、各教研组长组成,负责课程标准培训工作的具体落实和资料收集。

2、开展活动,定期交流。通过教研组开展集体学习,利用空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并撰写学习笔记。在定期上交笔记的基础上,安排两次学习交流,推动学习的深入开展。为了检验新课程标准学习的效果,安排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学期参加至少两次新课程学科知识考试,并认真批阅,成绩下发教研组认真分析,总结。

3、专家引领,继续学习。邀请教研员来校就教材编排进行解读,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在学习笔记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点评。

4、考核总结,表彰先进。对课程标准培训工作资料进行梳理,认真总结,对每一个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成效进行考核,表彰先进。

(三)教材教法培训

1、完善组织机构,强化培训领导。把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统筹安排协调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工落实、职责到人。确立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教导处等职能部门具体抓的格局。

2、明确发展目标,健全培训网络。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教法培训计划,引导教师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确定相应的培训专题,进一步加强学校集中学习、小组研讨、个体自学的培训网络。

3、强化激励机制,落实培训制度。为保证校本培训的实施,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例会制度、考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教材教法校本培训的学时规定,按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根据学校情况,对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体自选学习作出要求,积极鼓励发挥小组和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对教材教法校本培训的先进小组和个人,学校会给予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4、规范培训档案,加强培训管理。建立教师个人教材教法学习档案袋,注重日常积累,定期整理。加强教材教法校本培训的管理,既重视计划目标的管理,又重视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管理。努力体现人文化管理。充分发挥教研组自主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作用。对教师个体的培训学习,既加强宏观调控,又体现自主性、合作性。在每次教材教法校本培训过程中有教师培训的记录、有

教师考勤记载、有教师学习心得等。

(四)课程实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为核心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规划、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校本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心系课改、人人参与课改”。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课程理念。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校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放在了课程改革的首位。

首先,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学期初,安排教师积极参加市里的新课程培训,积极参与兄弟学校开展的各级教研活动等。同时,要求每次学习后都及时撰写培训总结或反思。

其次,学校利用继续教育或业务学习的时间,集中学习一些上级的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和先进的经验、案例等。

通过培训、学习,强化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让教师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教学身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3、依托教研组,狠抓校本教研。我校在教师学校的倡导下,根据本校实际,积极开展以教研组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期“以研促教、以研兴教”。

(1)加强教研组建设。首先,选出一批精干、务实、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对其明职责、提要求、压担子。教研活动要求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学-研-讲-评-改”系列活动,(学,即专题定向学习;研,即专题定向研讨;讲,即确定教师尝试执教教改观摩课;评,即结合学习体会,进行

课堂教学评议;改,即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同时,利用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等书籍资料,围绕新课程改革,开展“书面评课”与“口头评课”相结合活动,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认识。大家在教研活动上都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研究与思考之中,一种真诚交流、探讨的氛围正在日益浓厚。教师在相互间不断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达到了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2)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集体备课,定期教研,把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到教师的日常学习活动中,这是我校一年来的一惯做法。对于集体备课,我们强调“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由教导处统筹安排)、定中心发言人(由备课组灵活处理),推行个人精备、大家讨论的模式,力争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内”。同时,教导处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督促,以避免走形式,切实讲求实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的展示平台。

(3)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听课、评课为了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领导小组深入课堂,掌握教师课改的一手资料。并能与相关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对纲要精神的落实,课程理念的把握、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存在的困惑、疑虑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同行认真倾听教师的反思,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通过研究课、观摩课,在实践中探讨实施新课程的良好途径。为了增加全校教师的交流机会,更好地探讨课程改革的良好途径,我校要求每位4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能至少开设一节校级或以上的研讨课,供大家学习、交流和探讨。在各种公开课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努力创设课堂的激励氛围,充分体现了师生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课改新理念。

(5)实施课题引领作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课改。我校坚持科研兴教,已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广大教师积极研究课题,撰写论文,走科研兴教之路,目前学校拥有省市级课题16个。我们紧紧围绕这些课题,严格落实研究过程,扎扎实实的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突出研究特色。

二、工作亮点

(一)转变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改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但最难突破的也是课堂。我们借助课改之机,立足于学校实际,带领全校师生努力转变角色,积极投入到“有效教学”方式的探讨、实践中去。我校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提出了优化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的要求。寻求有效教学的突破点。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立足于教研,以集体备课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动员各教研组教师编写适合于本校教学实际的各学科教学流程或体系,利用教师每周的集体备课,设目标、释难点、探方法、研教法,集群众智慧,备有效教案。在研究中探讨教教法,提高质量。2010年,学校利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围绕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要求,进行新课改的优质课展示活动。各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通过教研组的探讨,教研组的竞赛,推出优质课,学校搭建平台,学校教师观摩学习,最后评出了“靖远一中十佳教学新秀”。这一活动的开展,直观形象的展示新课程“有效课堂”的模式,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其他教师上好课提供了借鉴,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精神,实现创新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首先以班为单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每一个研究小组派一至两名指导教师,在初始阶段,教导处结合社会、生活、学习实际提供了一些探讨课题,有课外的,有课内的,供师生参考。其次教导处负责督促实施,制定方案,制定进度计划,并定期检查。最后通过鉴定,现已集成《研究性学习论文集》。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深入,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意识增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了,学习方式由被动、单

一、接受式逐步向自主合作、探究式转变。指导教师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在指导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推动了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立足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校本资源建设

新课程赋予高中学校更多自主权,同时也对学校的自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年多来,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资源建设力度,制定了校本

课程开发方案。围绕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对区域资源进行再挖掘,开发了《打开高中数学大门的钥匙》、《生活中的物理》、《QBasic语言程序设计》、《2011年思想政治水平测试宝典》、《漫话作文》、《德润文苑》、《红军长征在靖远》等十多种校本教材,极大的丰富了校本教材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求知视野。有的教研组还结合自己的优势正在开发健美、审美、心理健康等课程,这将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更多选择。

(四)重视通用技术教育,推进学生实践创新

通用技术课程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学校对这门全新的课程给予极大的关注。抽调专门教师,参加上级部门安排的培训。学校还把他们派到宁夏去参观学习,走出去,引进来。学校为了开好这门课,装备了三个通用技术实验室,保证了通用技术的正常开设。根据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要求,学校以物理组为主体进行了该课程开设内容、目的、方式的专门讨论会,明确了培养方向,能力要求。目前学生自制的模具达一百多件。该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五)凸显教师风格,注重发展学生特长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选修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绘画班、音乐班、体艺班、舞蹈班以及各种专长训练队(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健美操队、武术队、足球队),为了把学生的专长教育做好,学校加大投入,设立了专长培训活动中心,购进了专门训练器材,并在时间上保证。这样不同起点以及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发展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了乐趣,从而形成了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实施一年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一是新课程实施效果离目标还有差距。表现之一是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不彻底,巩固不牢,有畏难情绪,教师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更新仍存缺憾,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是被动地进行;少数教师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问

题,难以改变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表现之二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广大教师的眼界不够开阔,实施课改的手段比较单一,思路有些狭窄。表现之三是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师既有的教学价值观难以扬弃。

二是经费困难。学校负债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新课程培训、教研工作、添置必要的教学仪器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一年来,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推动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尽管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推进新课程并不难,只要求真务实,扎实工作,随着课改实践的逐渐深入,随着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随着社会各界和家长对课改的认同,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必将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必将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空间,必将成为教育事业腾飞的平台。

二O 一一年十二月三日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我校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和“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形成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荣校,创新强校”的办学理念。实现中国教育梦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十六字方针,新课程改革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转变,以及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1、组织管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方案》,我校制定了《曹路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课题、有措施。

同时,坚持培训制度。鼓励教师撰写课改论文、教学随笔、心得体会和今后工作设想。

坚持新生家长会制度。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向家长介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的发展变化,取得家长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坚持教学开放日制度,每学期学校举办教学开放日,请家长来校听课评课,促进家校之间的交流。

2、课程开发。我校在结合长期以来在学生中开展的每周诵读一首古诗的课外活动这一优良传统,以及学生爱好朗诵的兴趣和需要,确定了校本课程“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总体目标。我校教师精心选编了校本教材共选优秀古诗文(包含《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70首)180首(篇),按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编排。低年级在地方课时,中高年级在课外活动时间由教师组织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统文化的魅力,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审美情趣。

数学教研组尝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教学发展的后劲,开放搞活数学教学,举办各种数学竞赛,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3、教学研究。我校从承担实施新课改以来,坚持校长、教研组长为主的推门听课制度,改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交流、沟通、指导”为主,不再以“监督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

校本研究活动是最行之有效、最能体现我校研究特色的方式。我们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时,加强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把教师参加教科研工作情况和成绩纳入量化考核。对承担教学研讨课公开课、在专业报刊上发表文章、有教科研成果获得鉴定或被表彰奖励、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竞赛获奖者予以鼓励。

同时,校本教研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勇于把自己的困惑“贡献”出来,积极创建新的教研模式。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年级备课组为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采取“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与评价”的运行机制进行校本教研。将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校本培训、教学研讨、案例交流等有机结合,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了条件和平台。教师增强了研究意识,成为了校本教研的主体,养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良好习惯,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提高,逐步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课改实验以来,我校向省市教科研单位申报课题共2项,部分已成功结题并获奖。

为使校本教研制度化,并加强其对教学的促进和提高,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修订了《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教研活动为课改实验专门开辟时间,定专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活动形式。要求要求每位教师用《细则》来自检自己的教学全过程,使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等都围绕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进行。学校组织定期(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全面安排、详细检查、严格要求、认真记录、及时反馈,优点在全校推广,不足限时整改,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教学管理人员坚持听“推门课”、“跟踪课”、“比较课”,举办计划展评、教案展评、自制课件教具展评、优秀作业展览、学生古诗比赛、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不定期抽查课堂教学、教案、作业等教学情况。

4、教学过程。课改实验以来,教师不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就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开拓和利用各种资源,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具备能力,学会方法,养成习惯。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和重点。在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中,课堂教学是重点。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高低。

新理念下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我们先从语文教学研讨课开始,学校一改过去教师自己从教材上选课,而是为每个年级指定一个专题。一二年级内容是口语交际课,三四年级是习作课,五六年级是阅读,课题由学校定,从课外选取。要求年级组内集体研究,实践新课标,注重教学实效。学校内部自评互评后推出几节课全校观摩,积极评课。评课是一种说服的艺术,说服就是求和谐、求愉快、求发展,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以“理”服人。这样的交流不仅体现在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之间,更关注了学生的感受,上完课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效果的测评反馈,大大地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关注和研究。

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适应变革,教育教学技能得到不断提高,教育思想得到重新建构。全体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能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创新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把握学科教学特点,体现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能面向全体,考虑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在教学方法上,能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并合理恰当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教学中还能注重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不同层面的学生均有所得,有所提高,普遍获得成功体验。

5、评价考核。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应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不仅是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评价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课标》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不仅指出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指出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的转变。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认为:第一,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杜绝照搬别人模式,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第二,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把教师的治学、教研及师生关系等引入考评的内容,使考评标准能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第三,在评价方法和主体上,应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第四,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使考评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有努力的方向。

我们坚持评价的多元性、个性化、发展性、区别对待原则,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从不同角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除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外,我们大胆引入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教学开放日”、学校网站相关栏目、期末告家长书、《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册》等形式实现对教学的全面评价;在评价中,不仅评价学习成绩,还通过考卷、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学习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跟踪卡。通过评课、综合测评、业务考核同行评议等形式进行教师之间的评价;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6、学校与家长。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组织健全,工作有计划,活动有总结,家长学校办学目标明确,组织管理到位,规章制度健全,教学活动有序,工作措施得力,指导效果明显。深受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7、存在问题(1)、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如何转化为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老师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常常有“知道要做什么,但不知怎么做”的感觉,“摸不着石头过河”。希望更多地得到研究者和专家的具体指导,少走一些弯路。

(2)、“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新课题,课程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受办学条件的制约,独立开发困难大。设有社会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3)、老年教师接受多媒体教学技能掌握不够熟练,课改制作难度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上,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学习体会,请各位领导以及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为把新课改实验推向更高、更深入的新阶段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

春风化雨讲课改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点 滴 感 受

本溪市第三中学刘俊杰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这期间所有教师都在探寻她的踪迹,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更是执着地苦苦追随她的脚步。因为她的可变性和不可预见性,所以让我等尝尽心酸,时而迷茫,时而顿悟,时而有所得,时而有所失……甚至一时失去信心几欲放弃。虽然如此,我在这探索的过程中还是有所收获的,下面把我这段时期的一些感受总结一下:

一、课堂前移,通过预习锻炼自学能力

回想自己的这十年来的教学生涯,觉得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有的。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前我其实并未重视预习这一环节,尤其深入了解了后湖地区学生的现状我更加觉得预习对于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简直就是虚无的,因为老师布置的预习形同虚设。自己也曾经一度苦恼,后来也就放弃了。2009年于丽娜校长来我校主抓教学工作,随即提出了双主体教学模式,并进行了相关培训,虽然本人并非善于创新之士,但是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是可以的,于校长和我们探讨有关预习的问题,我把苦恼向她倾诉,而于校长却说,你想过么,也许学生不爱预习是因为他不会预习,你也说了,这个地区的孩子底子薄,习惯差,这是有可能的!也许你教他他就会了,会做预习就能预习了啊。一语点醒梦中人啊,我真的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回到班级我就调查,结果真是这样,大多数同学都不会预习,认为预习就仅仅是读课文,我才意识到自己真是愚笨啊。所以,我就教学生怎样预习,如记叙文,首先是了解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关于作家要至少了解名、时、地、平、著几个要素;作品要了解文章出处和相关文集等;然后要疏通并掌握字词,扫清障碍;搜集写作背景的资料,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发展过程,实践结果等六要素);还要大概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态度,立场等等;基础好一点的同学要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语文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色等。当然这些的前提都是必须熟读课文。教会学生预习并重视预习,坚持下来真是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这样也减轻了学生课堂的压力,有的同学还能带着问题去听课。所以,我认为,语文的有效和高效是和预习分不开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

进入课堂,了解学生才发现,预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实际有效的预习的确对部分学生有帮助,但是对于有些同学来讲,预习只不过是老师家庭作业的一种变化,应付一下就可。真正的根源还是兴趣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家长甚至有些教师都认为语文学习可有可无,短时间投入精力也不见成效,索性放任。正因为这种偏见,学生不重视语文。长此以往,学习语文也就索然无味了。为使让学生乐学,每个学期第一节课我都结合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或者作文,比如这个学期第一节课我就结合钓鱼岛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很感兴趣,最后学生热烈发言,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形成文字,这样一篇议论文的雏形就有了;然后第二节课我就带着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审视自己的习作,然后再燃学生修改作品;经过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形成了一篇议论文,而且掌握了有关议论文的知识;之后再学习课内议论文,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我都精心设计导语部分,希望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从而让他们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前,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较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较多,参

1与性差。事事都是老师来解决,最后老师累得精疲力尽,学生所收甚微。新课程改革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着这样的理念,我及时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问题,在班级内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基础好的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尝试让他们解决,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这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和老师一样可以为他人解决问题,无形当中也增强了成就感。

四、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材施教也是高效表现

如果说语文教学难见成效,对于我们这个地区的老师来说就更加明显了。学生基础差,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不重视,没有自学能力,缺乏课外阅读,所以就连最基本的汉语拼音和汉字认读都不会,其他的就更别提了。所以,针对这样的学生基础,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的放矢的让他们得到提高也成为了我教学有效性的体现。我的做法是:每节课都强调部分字词的音形义,处理习题时也并不一带而过,反而要着重讲,这就给学生一种信息——即老师都很重视基础知识,说明这很重要。这样坚持下来,学生果真愈发重视基础知识,也能有耐心坚持下去了。

五、追求课堂实质性收获,扩展高效内涵

在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听了很多前辈和同行的课,觉得有很多收获,曾经一度模仿人家去教学。往往一节课下来觉得教给了学生不少知识,可是真正一检测效果并不好。新课程改革之后,我进行了很多思考,教学到底要达到什么效果?用什么来体现效果?基于我们教育的现状,我想,还是要追求课堂实质性收获,即以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依据,以学生真正学会知识为目标,从而来衡量我们的教学成果。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延展性强,所以就不能以单一或传统的标准去要求语文课堂教学,那样很容易把语文教学逼到死角。语文试卷上看似就那四道大题,但其实里面所涵盖的内容却似汪洋大海,比如口语交际这道题,除了能考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之外,还能间接体现学生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做人的基本素养,甚至是人生观、价值观也都能有所体现;再比如诗词鉴赏这道题,除了能看到学生对本首诗词的基本掌握情况,还能看出学生的细心程度;还有作文,那就更有深度了,其实我个人觉得作文更能体现学生的内心,而不是专注于语法、结构,或是某种套路,往往得分高的作文,恰好是那些语言质朴,情感真实细腻的文章。所以,综合这些来看,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的基本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的内心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题目的理解,所以语文教师备课写教案时绝对不能缺少的一项就是认真对待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项,我不知道数学等理科老师是否会特别注意这一项。基于此,我觉得语文课哪怕这一节课只是教会了学生怎样看人、怎样处事、如何关爱别人和世界就是了不起的收获了。

六、科学设置作业,巩固教学成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给学生“减负”,也就是说要减量不减质。这真是一个难题,怎么办?我觉得首要就要对作业设置特别注意,一定要科学从优的设置作业。作业完成情况是衡量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依据。所以,我就采取了分层次留作业的办法,对学生布置作业时,力求定性定量,要区分对待。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要做,选做题由中层学生选做,高层学生全做。由于作业分类,克服了"大统一",使低层学生有兴趣按时完成作业,集中精力解决基本题,达到培养基础性学力;中层学生则能拓展思路,在培养基础性学力的同时,提高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为例,可以布置以下五道作业题: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用通俗的白话复述这首诗所述事情的经过和作者的情感;

3、简析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

4、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品析诗人形象。

5、揣摩诗歌的语言,学习多角度赏析诗歌。第一道题是必做题,其余各题学生依据个人能力、兴趣选做,第二天,全班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七、及时反思,不断改革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语文教学更需要经常进行反思。不但教师要进行反思,反思教学成功之处;反思教学失败之处;反思学生的反馈。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及时反思,想自己在课堂上有哪些失误;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启示等等。然后集中进行师生交流,能大大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赶上新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我正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以期给学生减轻负担而增加实效,从而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我校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多的困惑。现在就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关情况作一些介绍、说明。

一、新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我校在2011-2011学年根据教育部新课程实验方案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规划,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就制定了《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学校课程计划》、《校本教材开发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为后来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校行政一班人对新课程的实施高度重视。学校在2011年寒假期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到呼市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和各科的专业培训,之后相继又派出各科教师参加了全市的专业课研讨和课例分析。假期组织高一全体教师参加了网上远程培训。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2011年第一学期,组织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赴山西等课改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2011年第一学期,学校就着手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为学校实施新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2、组织管理

为切实加强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行,学校成立以下组织机构: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校新课程实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2)、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导处、教研组、政教处、办公室、团委、总务处等处室与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负责人任成员。负责教师的培训、课程的编制、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审定学校课程设置.(3)、学分认定委员会

新课程实施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业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作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分认定委员会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基本程序:(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2)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3)认定学分并注册。(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委员会其他成员由学校其他领导人员、教导处负责人、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各科备课组长组成。

(4)选课指导中心

学生自主选课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为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特成立选课指导中心。

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指导中心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向,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学科组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人员由教导处、各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组成。

(5)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

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

成员:各学科教师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二、加强教师培训,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关系到新课程教学的成败。为此,学校把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作为实施新课程实施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学校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出学习考察,学校派出学科专业指导小组成员外出学习;二是组织教师参加由区市组织的集中培训。担任新课程教学的高一和高二的全体老师和部分高三教师都参加了区市举办的各种新课程培训;三是校本培训。每学期开学初,教导处都要结合教学实践对全校老师进行一次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各教研组组织学科老师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开展新课程教学研究和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培训,进行课例分析、和课例示范。

三、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备课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研究一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学校的教研课进入学校周工作计划,这样保证了教研课的落实。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教学常规检查等形式,及时解决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教导处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始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健康成长,重点开发国旗下讲话、班团活动等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数理化生竞赛、开发体育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

四、我校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1、学校所开设的课程

2011年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根据《呼和浩特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制定了《新课程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开设课程。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有: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等16个科目,其中音乐、美术、心理健康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都开设,信息课只在高一年级开设,通用技术课在高二年级开设。

2、具体开设方案及完成计划

各科目课程分为必修、选修1(又分为必选即高考必考的模块和任选即高考不考但是由学生发展意向和兴趣自由选择的模块)、选修2为校本课程,以学校现有的师资和设备条件,选修1中的任选部分和选修2只能开出很少一部分,并且准备在本学期开设。

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必修部分用五个学段即高二的第一学段前完成必修五本书。语文选修1的必选部分的五个模块在第八或第九学段完成,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英语选修1的六个必选模块争取在第九学段前完成,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数学选修1的五个必选模块在第八学段前完成。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物理、化学的必修部分二本书高一年级全部结束,本学期开始选修1的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生物用五个或六个学段完成必修部分三本书,然后开始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政治用七个或八个学段完成必修四本书,历史、地理用六个学段即高二的第一学期完成,高二的第二学期开始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

3、课时开设,我校一周上6天,每天除了活动课有7节课,每周42节,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为五课时;物理、化学为4课时;生物4课时;政治、历史、地理2课时,其余9课时安排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高考必考科目课时严重不足,完不成教学进度,文理分科后需调整课时。

4、对部分课程开设情况的说明

(1)、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

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准备在高二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每学期学习一个必修模块,高二完成两个必修模块。由于设备和师资的关系,我校无法开设通用技术的选修模块。我校没有教师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学校没有通用技术实验设施。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校内实践我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公益劳动:主要是开展校园卫生、校园环境整治活动和学校重大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

校外公益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团委组织开展的学雷锋系列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社会调查活动: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社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建设、人文景观、社会发展、国家政策的实施等进行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

(2)社区服务课程

社区服务课程是指参加家庭所在社区或乡村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社区或乡村文化活动、社区或乡村环境建设、见习社区或乡村干部活动。其中社区或乡村文化活动是指参加社区或乡村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优属、文娱活动等。社区或乡村环境建设是指参加社区或乡村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环保卫生、科普宣传、校外辅导、文体活动、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社区服务课程由学校团委统一规划,班主任具体布置,学生利用高一和高二上学期的寒暑假实施。

(3)研究性学习课程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从2011年就开始开设,学生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各完成一个不同类型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由教导处负责,学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备课组,采用专职教师具体负责,任课教师具体指导课题的管理方式。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我们采用开题评价、过程评价和结题评价的三阶段评价方式,严格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管理。

五、学分管理及学分认定情况

1、学分认定的程序

(1)、学生在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方可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教学班任课老师要综合学生出勤、过程表现、考试考查等情况进行审核,并提出书面的是否予以认定的初步意见。同时提交给学分认定小组审核。

(3)、学分认定小组对任课老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的资料进行复审,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交书面认定意见。

(4)、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在对学分确认后,由负责人签署学分认定的意见。

(5)、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通告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6)、学分认定中可能产生的情况及处理办法:

未获得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校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学分仲裁小组提出复议申请。学分仲裁小组自接到复议申请15日内召集教学班任课老师、学分认定小组有关人员复议,作出书面决议并通知申请人。学生若对其他学生的学分认定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学分仲裁小组反映,阐明提出异议的理由并有权得到答复。

4、学分认定的方法和内容

学分认定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2、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

(1)学习课时(共10分)

各模块任课教师认真确定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根据学时数认定其相应的得分,36学时以上(含36学时)为10分;32学时以上(含32学时)为8分;30学时以上(含30学时)为6分;28学时以下(含28学时)为4分;27学时以下必须参加补考或重修。

2、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共30分)

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主要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课堂表现、课外表现,以及阶段性知识与理解的测试等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①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②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③课堂表现④课外表现等四个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得分。⑤阶段性知识与理解的测试由各模块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定。

3、学业水平测试(共60分)

每一学科每一模块完成教学任务后必须进行相应的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的组织、命题、阅卷、评析,原则上任课由教师负责。测试中一般采用百分制,全卷分值100分,测试时间按学科需要可分为90分钟或120分钟。测试后可将实际分数乘以60%即为学业水平测试这一块的得分。

凡学生学习课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三项得分相加满60分者,即可获得该模块相应的学分。

六、问题和困惑

我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摸索和体会到了一些新旧教材的编排区别和教学思想变化的感受,但不可否认新课程的实施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存在不少的困惑。归结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困难和困惑。

(一)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而各级教师培训部门对教师的培训中,针对教师教学有实效的培训不多,尤其是旗县在学期中的培训,组织比较困难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受高考制度和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影响,很多老师的观念难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思维观念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没有考刚,再加上现在的教辅资料在难度、深度和教学思想上并没有在实质上与新教材达到同步,老师们在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很难把握。

(三)通用技术课程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和教学设施,很难结合实际开设。

(四)部分教学设施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

(五)研究性学习等非高考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难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校很难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实践活动有些流于形式。

(六)学生成长档案、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繁杂,容易形式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专业引领,教师编制紧张、教学任务重、开发校本课程更加加重教师的负担。

(八)新课程科目多、教材多、教辅多,加上对高考课程教学时难度的增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程改革总结

靖远一中

2010年我校被市课改办确定为新课程实施样本学校之一。一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机构的指导引领下,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新课程实验工作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顺利且有效地促进我校师生在新课程中共同发展,尤其在有效教学、校本教材开发、学生特长培养、通用技术实践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现向各位领导予以汇报,向各位同仁予以交流。

一、主要做法

(一)通识性培训

1、重视行政的组织功效。我校及时成立学校新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可操作的通识培训实施计划。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有组织、有计划地认真组织实施,以制度保证培训效果。

2、挖掘校本的培训资源。学校新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每人1-2个专题,结合我校实际,就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实施的策略、新课程中老师的角色、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教与学等作专题讲座30余次。

3、注重培训的交互参与。为了提高通识性培训的实效性,我们组织了“新教师新理念教学评选活动”、“新理念教学能手比武活动”,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具体的问题,把老教材用新理念去组织教学活动,然后采用交互评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每人上交听课评价分析笔记。组织老师看特级教师的教学录象,进行案例分析,实现老师具体教育操作的优化,促进教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内化。

4、强调教学的实践反思。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后记,通过不断反思自己,逐渐把新思想、新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分层次的组织老师进行新课程知识考核、新课程学习心得、新理念教学案例分析、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等活动,将新课程通识培训引向纵深。

(二)课程标准培训

1、领导高度重视。建立课程标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挂帅,1

统一部署培训工作,召开动员会、培训领导小组专题会、总结表彰会等。组员

由教导主任、各教研组长组成,负责课程标准培训工作的具体落实和资料收集。

2、开展活动,定期交流。通过教研组开展集体学习,利用空余时间开展自

主学习,并撰写学习笔记。在定期上交笔记的基础上,安排两次学习交流,推

动学习的深入开展。为了检验新课程标准学习的效果,安排45岁以下青年教师

每学期参加至少两次新课程学科知识考试,并认真批阅,成绩下发教研组认真

分析,总结。

3、专家引领,继续学习。邀请教研员来校就教材编排进行解读,继续加强

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在学习笔记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点评。

4、考核总结,表彰先进。对课程标准培训工作资料进行梳理,认真总结,对每一个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成效进行考核,表彰先进。

(三)教材教法培训

1、完善组织机构,强化培训领导。把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

程,统筹安排协调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工落实、职责到人。

确立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教导处

等职能部门具体抓的格局。

2、明确发展目标,健全培训网络。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教法培训计划,引

导教师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确定相应的培训专题,进一步加强学校集中学习、小组研讨、个体自学的培训网络。

3、强化激励机制,落实培训制度。为保证校本培训的实施,学校建立相应

制度,如:例会制度、考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教材教法校本培

训的学时规定,按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根据学校情况,对集中学习、小组

学习、个体自选学习作出要求,积极鼓励发挥小组和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对

教材教法校本培训的先进小组和个人,学校会给予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4、规范培训档案,加强培训管理。建立教师个人教材教法学习档案袋,注

重日常积累,定期整理。加强教材教法校本培训的管理,既重视计划目标的管

理,又重视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管理。努力体现人文化管理。充分发挥教研组自

主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作用。对教师个体的培训学习,既加强宏观调控,又

体现自主性、合作性。在每次教材教法校本培训过程中有教师培训的记录、有

教师考勤记载、有教师学习心得等。

(四)课程实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为核心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新

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规划、新课程改革

实施方案、校本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他

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

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同时,在全体教职

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心系课改、人人参与课改”。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课程理念。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新

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校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放在了课程改

革的首位。

首先,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

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学期初,安排教师积极参加市里的新课程培训,积极参

与兄弟学校开展的各级教研活动等。同时,要求每次学习后都及时撰写培训总

结或反思。

其次,学校利用继续教育或业务学习的时间,集中学习一些上级的有关课

改的文件精神和先进的经验、案例等。

通过培训、学习,强化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让教师进一步确认

了自己的教学身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

者。

3、依托教研组,狠抓校本教研。我校在教师学校的倡导下,根据本校实际,积极开展以教研组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期“以研促教、以研兴教”。

(1)加强教研组建设。首先,选出一批精干、务实、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担任教研组组长,对其明职责、提要求、压担子。教研活动要求围绕一定的主

题开展“学-研-讲-评-改”系列活动,(学,即专题定向学习;研,即专题

定向研讨;讲,即确定教师尝试执教教改观摩课;评,即结合学习体会,进行

课堂教学评议;改,即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同时,利用每两周一

次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等书籍

资料,围绕新课程改革,开展“书面评课”与“口头评课”相结合活动,促进

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认识。大家在教研活动上都能以积极主动的姿

态投入到研究与思考之中,一种真诚交流、探讨的氛围正在日益浓厚。教师在相互间不断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达到了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2)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集体备课,定期教研,把

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到教师的日常学习活动中,这是我校一年来的一惯做法。对

于集体备课,我们强调“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由教导处统筹安排)、定中心发言人(由备课组灵活处理),推行个人精备、大家讨论的模式,力争以

“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内”。同时,教导处进行不

定期的抽查、督促,以避免走形式,切实讲求实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的展示平台。

(3)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听课、评课为了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领导小

组深入课堂,掌握教师课改的一手资料。并能与相关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对纲

要精神的落实,课程理念的把握、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存在的困惑、疑虑

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同行认真倾听教师的反思,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

学习方式。

(4)通过研究课、观摩课,在实践中探讨实施新课程的良好途径。为了增

加全校教师的交流机会,更好地探讨课程改革的良好途径,我校要求每位4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能至少开设一节校级或以上的研讨课,供大家学习、交流

和探讨。在各种公开课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学

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努力创设课堂的激励氛围,充分体现了师

生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课改新理念。

(5)实施课题引领作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课改。我校坚持科研兴

教,已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广大教师积极研究课题,撰写论文,走科研

兴教之路,目前学校拥有省市级课题16个。我们紧紧围绕这些课题,严格落实

研究过程,扎扎实实的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突出研究特色。

二、工作亮点

(一)转变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改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但最难突破的也是课堂。我们借助课改

之机,立足于学校实际,带领全校师生努力转变角色,积极投入到“有效教学”

方式的探讨、实践中去。我校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提出了优化教学观

念,优化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的要求。寻求有效教学的突

破点。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

“有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立足于教研,以集体备课为阵地,以活动为

载体,动员各教研组教师编写适合于本校教学实际的各学科教学流程或体系,利用教师每周的集体备课,设目标、释难点、探方法、研教法,集群众智慧,备有效教案。在研究中探讨教教法,提高质量。2010年,学校利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围绕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要求,进行新课改的优质课展示活动。各教研组

结合学科特点,通过教研组的探讨,教研组的竞赛,推出优质课,学校搭建平

台,学校教师观摩学习,最后评出了“靖远一中十佳教学新秀”。这一活动的开

展,直观形象的展示新课程“有效课堂”的模式,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

其他教师上好课提供了借鉴,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精神,实现创

新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首先以班为单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每一

个研究小组派一至两名指导教师,在初始阶段,教导处结合社会、生活、学习

实际提供了一些探讨课题,有课外的,有课内的,供师生参考。其次教导处负

责督促实施,制定方案,制定进度计划,并定期检查。最后通过鉴定,现已集

成《研究性学习论文集》。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深入,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改

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意识增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

了,学习方式由被动、单

一、接受式逐步向自主合作、探究式转变。指导教师

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在指导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

思中提高,推动了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立足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校本资源建设

新课程赋予高中学校更多自主权,同时也对学校的自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一年多来,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资源建设力度,制定了校本

课程开发方案。围绕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对区域资源进行再挖掘,开发了《打

开高中数学大门的钥匙》、《生活中的物理》、《QBasic语言程序设计》、《2011年

思想政治水平测试宝典》、《漫话作文》、《德润文苑》、《红军长征在靖远》等十

多种校本教材,极大的丰富了校本教材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求知视野。有的教

研组还结合自己的优势正在开发健美、审美、心理健康等课程,这将为学生选

修课程提供更多选择。

(四)重视通用技术教育,推进学生实践创新

通用技术课程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学校对这门

全新的课程给予极大的关注。抽调专门教师,参加上级部门安排的培训。学校

还把他们派到宁夏去参观学习,走出去,引进来。学校为了开好这门课,装备

了三个通用技术实验室,保证了通用技术的正常开设。根据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要求,学校以物理组为主体进行了该课程开设内容、目的、方式的专门讨论

会,明确了培养方向,能力要求。目前学生自制的模具达一百多件。该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五)凸显教师风格,注重发展学生特长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

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选修课的特点

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绘画班、音乐班、体艺班、舞蹈班以及各种专长训

练队(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健美操队、武术队、足球队),为了把学生的专长教育做好,学校加大投入,设立了专长培训活动中心,购进了专门训练器

材,并在时间上保证。这样不同起点以及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发展平台,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了乐趣,从而形成了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实施一年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

一是新课程实施效果离目标还有差距。表现之一是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

念转变不彻底,巩固不牢,有畏难情绪,教师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更新仍存缺憾,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是被动地进行;少数教师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问

题,难以改变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表现之二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广大教师的眼界不够开阔,实施课改的手段比较单一,思路有些狭窄。表现之三是新的评

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师既有的教学价值观难以扬弃。

二是经费困难。学校负债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新课程培训、教研工作、添置必要的教学仪器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一年来,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推动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尽管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推进新课程并不难,只要求真务实,扎实工作,随着课改

实践的逐渐深入,随着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随着社会各界和家长对课改的认同,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必将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必将

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空间,必将成为教育事业

腾飞的平台。

二O 一一年十二月三日

下载新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推荐]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临颍县巨陵镇二中李建立新课程改革实施了近两年,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结合自己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5篇]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一、课程改革进展情况1、成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培训组织机构,建立各种制度,确定了实验目标,确定了实验方案。依据《实施方案》制......

    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01[合集5篇]

    仙米中心学校课程改革 经验交流材料 我校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高质量、重创新、争一流、创......

    高一新课程改革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高一新课程改革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X中 白桦为了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理念,X市从2010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新课程课堂改革,各个学校也都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报告

    新课程改革已经风风雨雨的整整走过了三年,三年来的新课改是怎样走过来的,给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什么,在此进行总结回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有利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扎实开展,有......

    新课程经验交流材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中的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语文课程先实现课程目标,后补充重难点内容;或者先......

    新课程改革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一、填空题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_______为代表。3.根据课程管理......

    新课程改革

    我县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实验中学课改是教育本质的一次变革,实施新课程是一种必然。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针对课堂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