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氧气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定稿)
《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东宁二中 王月辉
在《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细节以突出考点。要加强同种可燃物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对比描述;在操作中提醒学生,可燃物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燃烧时,要由上到下缓慢伸入(如硫燃烧放出热量使氧气迅速膨胀,同时产生二氧化硫气体,使中部及上部的尚未反应的氧气排出),并盖好玻璃片;硫燃烧时,引导学生观察硫的状态;铁丝燃烧的整个过程要在课堂上展示并引导说明,铁丝上生锈了怎么办(用砂纸打磨)?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受热面积),下端系一根火柴(引燃铁丝),等火柴即将燃尽再插入氧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集气瓶中大量的氧气);最后总结一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如果未看到预期现象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的原因,同时思考水是否可以用细沙代替。并在练习中适当拓展。有些注意要点的原因可以在所有试验完成后,以问题的形式集中展示出来,引导分析、讨论。
存在的问题是,演示实验无法让所有的学生清楚的观察到,特别是后排的同学,如果有条件最好是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还有就是时间安排不是很妥当,后面有点仓促。
第二篇: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描述氧气与木炭、铁、蜡烛反应的实验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理解氧化物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性质的探究,获得研究物质的一般认识和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分析,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反应现象和性质,氧化物的概念。【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物概念。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酒精灯、镊子、集气瓶、氧气、木条、火柴、澄清石灰水、铁丝、蜡烛、细沙。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我们前面的学习了空气,你知道空气中能够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氧气。
过渡导入:氧气支持燃烧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接下来我们详细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们认为氧气可以与哪些物质反应,反应现象是什么? 学生根据经验能回答出:蜡烛、木柴、镁条、氢气、铜等物质的反应和现象。
教师:这些物质与氧气反应有的安静燃烧、有的不燃烧、有的发光等等,这些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我们选择三种典型物质木炭、铁丝、蜡烛,同学们分组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4-3“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
针对实验,提出问题,学生思考:①氧气与木炭反应实验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什么?②氧气与铁丝反应中铁丝为什么要绕城螺旋状?为什么预先在瓶中加少量水或铺细沙? 讲解:加入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与铁丝反应中绕城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反应的面积,提高铁丝的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在瓶中加少量水或铺细沙是为了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落下来,与瓶底接触而炸裂集气瓶。小组学生代表表述实验现象,教师点评、补充。
教师讲解反应过程:实验表明,木炭、铁丝、蜡烛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都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木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点燃如果氧气不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只能加热至红热状态,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蜡烛主要成分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石蜡,所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多媒体展示课件】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提出问题: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反应的条件可以认识到: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归纳总结:碳、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燃烧剧烈,铁在空气中不燃烧但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说明氧气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
【多媒体展示图片】从分子的微观角度认识木炭在空气中与氧气中的反应。
教师讲解:分子要发生化学反应,首先要接触碰撞。在单位体积的空间里,氧分子的数目越多,氧分子与碳原子碰撞的机会越多,反应也就越剧烈。归纳小结:从微观角度看,微粒发生的碰撞机会越大,反应越剧烈;从宏观角度看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材“交流共享”问题。学生根据上述实验探究,可得出:氧气与很多物质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热、点燃下才能反应,所以通常状况下,可以和平共处。如果空气组成以氧气为主,因为氧气化学性质较活泼,有点明火或温度物质就会燃烧,世界将会充满危险等等。教师适当点评、鼓励。
提出问题:观察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上面三个反应都是与氧气的反应。我们把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这几种物质“水(H2O)、二氧化碳(CO2)、四氧化三铁(Fe3O4)”,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观察、回答。
讲解:像水、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这样,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这样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第三环节:巩固小结,课后作业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解答下列各题,并说明原因,教师点评。1.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氧气可以做燃料
B.氧气可以使带木星的木条复燃
C.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跟所有物质发生反应 D.氧气极易溶于水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BD】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气体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在空气中加热铜丝,由红色变黑色
3.判断下列哪种物质属于氧化物()。【C】 A.KClO3 B.NaCl C.MgO D.H2S 作业: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课下查阅资料探究氧气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分别利用了哪种性质?下次课交流总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三篇: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 郭静
针对每年多要接触的《氧气的制法》要想在教学中出新、出彩,着实不易。在认真细读了2014版新课标,新教参以及教材后,主要想法是从气体的制取方法入手展开教学,在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体会气体制法的一般途径和方法。本节课从复习氧气的用途引出课题氧气的制法,力求创设较新的教学情境,使得化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然而就选择了生活中获取氧气的方法,使用“氧立得”制氧机,以及加入制氧剂不断的生产氧气,给学生一个信息,制取氧气需要药品(或原料)和装置,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研究思路做铺垫。物理方法制取氧气的原料物质需含有一定量氧气的物质,化学方法制取氧气的原料物质需要含有氧元素,这也是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决定的,这儿可以给学生一些化学思想的方法。工业制氧的方法就是物理方法制氧的,借此还可以复习原料空气中的氧气如何获取的,那当然又是化学方法——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学生再次感悟制取氧气需要原料、装置,还需要一定的反应条件,这就是原理。继而顺利过渡到实验室制法,探究的主线也非常清晰了:药品——原理——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其中组装仪器、气密性检查、检验、验满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必须有要求。在课堂中以问题教学为主线展开,由于实验中展开较多,导致课堂时间上太过倡促,最后小结忽视了,显的课堂很不完整。
课后在认真翻阅教材时觉得有些内容可以先挪后或前置,如氧气的检验可挪前至氧气性质中,收集方法可以只提排水法,后面再提排空气法,再来比较三种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优缺点。在演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步骤过程中,收集方法只用一种,第二种演示至下一节课,验满方法也相应的只有排水法一种,实验结束再来总结制取步骤,最后给出形象化的记忆熟语“茶庄定点收利息”,然后再次小结实验室制氧气的一般思路。
第四篇:氧气教学反思
本课题《氧气》,新课程标准上是这样规定的“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基于学生的认识发展,我把 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作为教学重点,把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和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成功之处:
一、课程的引入,采用了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二、物理性质的总结,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使学生明确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哪几个方面便于今后学习其他物质。
三、充分运用教材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部分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学生参与度高,从课程的引入,到观察物理性质,验证气体,观察现象,描述现象,找共同点,各个环节,都有学生的充分参与。
教学不足之处:本节课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的都是化学的理念,不足之处是,没有继续进行提升,从生活回到化学中去,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体现的不足。限于课堂演示的条件的不足,硫的燃烧并未在通风橱中进行。
学生存在的问题:描述现象不全面,不准确。还需要在后续学习中继续加以练习。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定义没有全面的理解,不能正确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了解到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对于学科理解不深刻,目的性不明确,比较盲目。
本人最大的收获:通过准备这样一节课,我觉得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只有在充分了解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上出一节有质量的漂亮的课,学生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虽然这节课 诸多 老师给予了肯定,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常常反思、学习,不断改变我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长此以往,就会找到更好、更适合、更完善的教学设计。
第五篇: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新教师,我希望通过此节课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题2 氧气”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分别对自己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并在最后提出让自己教学水平、能力提高的方向。
成功之处:鉴于本节课是受到不少前辈们的指导,因此,在教学设计、实验安排方面是有充分的准备的,同时能够找出自己的一些亮点。教学设计
1.采用知识回顾的方式引入新课,有效延续学生的知识脉络。首先以上一节课学习过的“空气的组成”内容引入,承上启下,并可引出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及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有分别的原因。
2.能提示加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描述氧气物理性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刚学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概念,所以对它的描述内容、顺序还不能很准确地把握。因此,在授课时,采用先根据日常经验回想,再给予提示引导回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自己来对氧气的物理性质进行描述,这样学生既记住了知识,也学会物理性质的描述方法。
3.教学设计逻辑严密,ppt课件及板书合理配合,教学过程一气呵成。,ppt课件采用“关键标识”的呈现方式有效突出内容重点。华南师范大学的叶力汉教授的研究指出,课件关键标识对教学有明显的正面效应。因此,本节课的ppt采用“关键标识”的方法,将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以不同的颜色、字体凸显;而黑板板书则体现本节课的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纲+要”的形式呈现。这样的教学课件、板书设计,重点明显,便于学生记忆。实验准备及进行
1.实验准备充分,现象明显。本节课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仪器,药品,准备充分,使用了大瓶的新制氧气,因此氧气量多,物质在燃烧的过程中都能产生精彩的实验现象,由此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这方面有赖于科组前辈们的提醒,以及实验员的细心而充足的准备。教学过程
1.根据实验现象的对比,步步设问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物质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有不同现象的本质原因。在引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且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含量有关”时,学生一开始无法自己总结出这条规律,只是停留在现象的区别上。于是用了“空气的组成是什么→空气中那种组分能支持燃烧→这种组分在空气中的含量占多少→这含量与氧气瓶中有什么分别”最终导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含量有关”这个结论。
2.语言运用恰到好处,使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运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实验现象、分析及结论,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规范的化学语言。不足之处
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在于演示的技巧及课堂气氛的把握上。1.演示技巧有待提升。由于此节是典型的“演示→分析→结论”模式的课,因此,演示实验的演示效果也十分重要。但是在本节课中,由于顾虑演示实验占太多时间,而无法完成后面的练习、总结部分,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未有全面照顾到班上所有学生是否已经清晰观察实验现象。虽然部分实验有做到走下去让学生看,但是有些实验就没有这样做,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就没有清楚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2.讲课声音还不够洪亮,感染力不足。反思后提高 需要继续保持的方面
1.严密的学科思维逻辑,严谨的教学设计; 2.循序渐进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自己完整结论; 3.关键标识在课件中的运用。需要改进的方面
1.讲课时的语音语调要留意,尽量做到抑扬顿挫; 2.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加强课堂的控制力; 3.改善实验演示技巧,照顾全体学生对实验的观察。
经过此番一轮的思考和更新,以及前辈们给我的指点和帮助,这节课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希望以后的课堂当中能不断超越自己,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