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氧气和氧化》的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氧气的性质,第2课时为燃烧和缓慢氧化,第3课时为灭火与火灾自救。
1、学习氧气的性质时,首先引入上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并从问题中引出与氧气的关系,再来探讨氧气的性质,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容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配合课堂实验的分析,让学生逐个写出表示氧气跟硫及其他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研究燃烧的条件时,最好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一样?氧气本身能燃烧吗?通常情况下,木柴、煤、酒精等在空气中并不燃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酒精、汽油等物质比较容易着火,而木柴、煤等相对而言不容易着火?以上述问题为铺垫,然后再通过实验探索,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会更加的顺理成章。
第二篇: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 郭静
针对每年多要接触的《氧气的制法》要想在教学中出新、出彩,着实不易。在认真细读了2014版新课标,新教参以及教材后,主要想法是从气体的制取方法入手展开教学,在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体会气体制法的一般途径和方法。本节课从复习氧气的用途引出课题氧气的制法,力求创设较新的教学情境,使得化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然而就选择了生活中获取氧气的方法,使用“氧立得”制氧机,以及加入制氧剂不断的生产氧气,给学生一个信息,制取氧气需要药品(或原料)和装置,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研究思路做铺垫。物理方法制取氧气的原料物质需含有一定量氧气的物质,化学方法制取氧气的原料物质需要含有氧元素,这也是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决定的,这儿可以给学生一些化学思想的方法。工业制氧的方法就是物理方法制氧的,借此还可以复习原料空气中的氧气如何获取的,那当然又是化学方法——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学生再次感悟制取氧气需要原料、装置,还需要一定的反应条件,这就是原理。继而顺利过渡到实验室制法,探究的主线也非常清晰了:药品——原理——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其中组装仪器、气密性检查、检验、验满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必须有要求。在课堂中以问题教学为主线展开,由于实验中展开较多,导致课堂时间上太过倡促,最后小结忽视了,显的课堂很不完整。
课后在认真翻阅教材时觉得有些内容可以先挪后或前置,如氧气的检验可挪前至氧气性质中,收集方法可以只提排水法,后面再提排空气法,再来比较三种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优缺点。在演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步骤过程中,收集方法只用一种,第二种演示至下一节课,验满方法也相应的只有排水法一种,实验结束再来总结制取步骤,最后给出形象化的记忆熟语“茶庄定点收利息”,然后再次小结实验室制氧气的一般思路。
第三篇:氧气教学反思
本课题《氧气》,新课程标准上是这样规定的“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基于学生的认识发展,我把 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作为教学重点,把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和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成功之处:
一、课程的引入,采用了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二、物理性质的总结,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使学生明确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哪几个方面便于今后学习其他物质。
三、充分运用教材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部分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学生参与度高,从课程的引入,到观察物理性质,验证气体,观察现象,描述现象,找共同点,各个环节,都有学生的充分参与。
教学不足之处:本节课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的都是化学的理念,不足之处是,没有继续进行提升,从生活回到化学中去,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体现的不足。限于课堂演示的条件的不足,硫的燃烧并未在通风橱中进行。
学生存在的问题:描述现象不全面,不准确。还需要在后续学习中继续加以练习。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定义没有全面的理解,不能正确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了解到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对于学科理解不深刻,目的性不明确,比较盲目。
本人最大的收获:通过准备这样一节课,我觉得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只有在充分了解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上出一节有质量的漂亮的课,学生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虽然这节课 诸多 老师给予了肯定,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常常反思、学习,不断改变我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长此以往,就会找到更好、更适合、更完善的教学设计。
第四篇: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新教师,我希望通过此节课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题2 氧气”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分别对自己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并在最后提出让自己教学水平、能力提高的方向。
成功之处:鉴于本节课是受到不少前辈们的指导,因此,在教学设计、实验安排方面是有充分的准备的,同时能够找出自己的一些亮点。教学设计
1.采用知识回顾的方式引入新课,有效延续学生的知识脉络。首先以上一节课学习过的“空气的组成”内容引入,承上启下,并可引出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及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有分别的原因。
2.能提示加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描述氧气物理性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刚学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概念,所以对它的描述内容、顺序还不能很准确地把握。因此,在授课时,采用先根据日常经验回想,再给予提示引导回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自己来对氧气的物理性质进行描述,这样学生既记住了知识,也学会物理性质的描述方法。
3.教学设计逻辑严密,ppt课件及板书合理配合,教学过程一气呵成。,ppt课件采用“关键标识”的呈现方式有效突出内容重点。华南师范大学的叶力汉教授的研究指出,课件关键标识对教学有明显的正面效应。因此,本节课的ppt采用“关键标识”的方法,将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以不同的颜色、字体凸显;而黑板板书则体现本节课的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纲+要”的形式呈现。这样的教学课件、板书设计,重点明显,便于学生记忆。实验准备及进行
1.实验准备充分,现象明显。本节课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仪器,药品,准备充分,使用了大瓶的新制氧气,因此氧气量多,物质在燃烧的过程中都能产生精彩的实验现象,由此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这方面有赖于科组前辈们的提醒,以及实验员的细心而充足的准备。教学过程
1.根据实验现象的对比,步步设问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物质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有不同现象的本质原因。在引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且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含量有关”时,学生一开始无法自己总结出这条规律,只是停留在现象的区别上。于是用了“空气的组成是什么→空气中那种组分能支持燃烧→这种组分在空气中的含量占多少→这含量与氧气瓶中有什么分别”最终导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含量有关”这个结论。
2.语言运用恰到好处,使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运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达实验现象、分析及结论,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规范的化学语言。不足之处
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在于演示的技巧及课堂气氛的把握上。1.演示技巧有待提升。由于此节是典型的“演示→分析→结论”模式的课,因此,演示实验的演示效果也十分重要。但是在本节课中,由于顾虑演示实验占太多时间,而无法完成后面的练习、总结部分,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未有全面照顾到班上所有学生是否已经清晰观察实验现象。虽然部分实验有做到走下去让学生看,但是有些实验就没有这样做,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就没有清楚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2.讲课声音还不够洪亮,感染力不足。反思后提高 需要继续保持的方面
1.严密的学科思维逻辑,严谨的教学设计; 2.循序渐进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自己完整结论; 3.关键标识在课件中的运用。需要改进的方面
1.讲课时的语音语调要留意,尽量做到抑扬顿挫; 2.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加强课堂的控制力; 3.改善实验演示技巧,照顾全体学生对实验的观察。
经过此番一轮的思考和更新,以及前辈们给我的指点和帮助,这节课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希望以后的课堂当中能不断超越自己,做得更好
第五篇: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习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
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但是很遗憾为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
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习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习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
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教学反思
——加热高锰酸碱制取氧气
教学班级:九5班 授课教师:陆祖龙 授课时间:20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