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全文)
——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前言
一、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发展目标
三、加快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一)优化空间布局
(二)加快产业提升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四、积极促进长吉图与国内区域联动
(一)加强与吉林省其他地区的有机联动(二加强与东北地区的协同互动
(三)推进与其他省区的深度合作
五、大力推进图们江国际区域合作
(一)加快建设国际大通道畅通工程
(二)积极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三)加强环境领域合作
(四)加快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五)加强智力、文化和旅游等领域交流与合作
(六)创新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机制
六、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政策支持
(三)加强监督检查
前 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图们江区域改革开放,加快提升我国东北地区沿边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依据国务院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以及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并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相衔接,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的主要范围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即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长春市部分区域是指长春市城区、德惠市、九台市和农安县;吉林市部分区域是指吉林市城区、蛟河市和永吉县)和延边州(简称长吉图),同时辐射我国其他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并涉及我方与周边国家合作的相关内容。
规划期自2009年至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中国图们江区域特别是长吉图地区合作开发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重大意义
1992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倡导下,中、俄、朝、韩、蒙五国共同启动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16年来,在合作各方的积极推动下,图们江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以及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长吉图地区特别是对外合作前沿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开发开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等合作平台不断健全,作用进一步凸显;国际通道建设进展顺利,长春-图们高速公路、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铁路全线贯通,口岸功能不断完善;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一批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相继竣工,有的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我国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的主体格局初步形成,珲春市与毗邻地区投资、贸易、旅游和过境运输等领域有了实质性进展,边境合作开发与吉林省腹地特别是吉林、长春等地区呈现互动发展态势。实践证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极大地加快了长吉图地区的对外开放进程,极大地改善了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极大地提高了这一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深入推进长吉图地区开放开发和图们江区域开发合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图们江区域合作中的综合实力,推动合作开发再上新台阶。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图们江区域已成为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牢牢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大趋势,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在东北地区加快培育基于图们江、面向东北亚的开放载体,有利于增强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合作开发的层次;有利于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组合,加强我国与东北亚国家经济互补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进一步营造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二)有利于提升沿边地区的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我国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我国图们江区域与东北亚国家资源禀赋互补性强,经济技术合作的空间广阔,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以推进长吉图率先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有利于为深化沿边开放探索经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发
展形成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有利于挖掘对外开放合作的潜力,形成具有发展活力的新的增长区域,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促进与支撑作用。
(三)有利于加快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人口集中居住地,既沿边又近海,区位优势明显。加快图们江区域的开发开放,有利于作为前沿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增进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大幅度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密切我国与周边邻国的经贸关系,提升开放水平,扩大合作领域,实现兴边富民,构建和谐边疆。
从当前看,加快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还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对外运输道路通而不畅,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腹地与前沿联动不够,窗口地区经济总量不大,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弥补不足,按照长期谋划、内外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务实操作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拓展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创新区域合作的模式和机制,着力增强区域合作的活力和实效。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立足图们江,面向东北亚,服务大东北,全面推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坚持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升级的特色产业新体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开发新路子;坚持大胆创新和率先示范,建设富有活力、运行高效的我国沿边开放新机制;坚持统筹国内与国际合作,培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联动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我国沿边开放开发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战略定位。
--我国沿边开放开发的重要区域。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为主体,鼓励在促进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开拓陆海联运国际运输新通道、探索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在更高层次上向纵深发展,为全国沿边开放开发提供经验和示范。
--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适时推进跨境交通运输工程合作建设步伐,尽快打通东北东部铁路和公路大通道,逐步建成我国东北地区新的国际通道。
--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以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为窗口,依托长吉图产业基地,吸引域外投资者参与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边境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使长吉图区域成为东北亚地区优势互补、内外联动的有效合作载体,为构建更加开放的经贸合作区域创造条件。
--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发挥区位独特、政策集成、环境容量大、资源承载力强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合作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在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提升东北地区的整体综合实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珲春市对外开放窗口功能显著提升,延(吉)龙(井)图(们)开放前沿功能进一步完善,长吉的腹地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整体综合实力明显提升。长吉图经济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力争翻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凸显,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度提高,成为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到2020年,中国图们江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实现重大突破。特色产业体系形成明显竞争优势,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森林覆盖率达到68%,大中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本满足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要求,对内区域合作关系协调合理,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全面形成并实现物流便捷畅通,城市功能完备。长吉图地区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东北亚国际商务服务基地,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加快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加速推进长吉图地区一体化进程,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合作,有利于更
好地发挥长吉支撑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直接腹地作用,是我国推进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的需要,是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是加强东北亚区域各国合作的需要。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明确重点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先导区建设。
(一)优化空间布局。
统筹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促进长吉图一体化发展,形成窗口、前沿、腹地有机联结、功能协调、有效互动的空间布局。
1.形成分工明确的区域发展格局。
——进一步发挥珲春开放窗口作用。研究赋予珲春更加灵活的边境贸易政策,探索双边、多边合作的有效方式;加快珲春俄、日、韩和香港工业园区建设,增强边境经济合作区经济实力;推进与毗邻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的合作建设,推进投资贸易和人员往来便利化。适度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国际合作竞争力,把珲春开放窗口建设成为集边境区域性出口加工制造、境外资源开发、生产服务、国际物流采购、跨国旅游等多种对外合作形式于一体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成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桥头堡。
——加快提升延龙图开放前沿功能。以总体规划共制、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发展同构、公共事务同管,推进延龙图城市整合进程,强化长吉腹地与窗口之间的纽带传导功能。加快生产要素集聚,打造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物流、旅游及高技术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发挥口岸群优势,扩大经贸合作,建设延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对日、韩、俄科技合作,加快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其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工作。把延龙图建设成为图们江区域重要的物流节点和国际产业合作服务基地。
——强化长吉直接腹地支撑能力。发挥科技、人才、产业优势,打造“长东北”新区和吉林北部工业新区,加快建设长吉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成为图们江区域的资源要素集聚高地、产业和科技创新高地、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东北亚国际商务服务基地。长吉地区要发挥支撑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直接腹地作用,有选择地将相关配套产业向前沿和窗口地区转移,支持和鼓励企业利用对外通道开展国际物流业。
2.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提高长吉图区域城镇化水平,继续巩固长春和吉林两个特大城市核心地位,加快延龙图组合城市向大城市发展,逐步把珲春打造成为大城市,努力把区域内交通轴线的主要节点城市打造成中等城市,分步推进县城镇升级为小城市,因地制宜发展边境贸易、长白山旅游、新能源开发、资源加工、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加快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促进区域内各类城市层次清晰、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
(二)加快产业提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以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1.新型工业。
要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各类开发区和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全力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等八大新型工业基地。
汽车产业。进一步支持一汽进入世界级跨国公司行列,不断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生产能力,提高整车国产化率,重点推进百万辆汽车增产、专用车基地建设、新能源汽车开发、百户专业化零部件企业集团培育等工程。
石化产业。支持中石油吉化公司积极推进石化产业向原料多元化、产品精深化、产业延伸化发展,建设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突出发展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配套化学品、化纤纺织、生物化工、天然气化工六大产业,推进吉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
农产品加工业。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农畜产品加工要向终端食品、生物保健品方向延伸,率先建立食品安全体系,争创全国知名品牌;重点开发长白山林特产品及矿泉水特色资源,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高档保健品方向延伸,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电子信息产业。以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为龙头,加快提升产业集聚度,培育和发展光显示、激光制造及加工、光电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及半导体器件、软件等六大产业。
冶金建材产业。加强矿产资源整合,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注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建设新型矿
产资源综合开发基地。规划建设敦化铁矿项目。
装备制造业。以中国北车集团长客股份公司为龙头,以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吉林风电核电装备产业园、长春和延边农机产业园为载体,发展独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
生物产业。充分发挥区内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等产业发展优势,实施千亿元医药产业工程。重点建设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吉林生物高技术产业园区、敦化-延吉现代中药产业带,组织实施生物医药、淀粉化工、生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等生物产业高技术工程。
新材料产业。依托吉林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长春高新区、吉林经济开发区,加强资源要素整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以特种纤维材料、合成树脂与改性材料、合成橡胶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
2.现代服务业。
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拓宽产业领域,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旅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商务会展以及金融保险业。
总部经济。借助东北亚博览会平台,依托长春南部新城商务区,建设长春?东北亚国际商务区。要围绕打造东北亚总部基地,积极促进国内、国际知名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引导省内知名大中企业集团设立研发、采购、营销中心等职能总部。
现代物流业。依托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支持一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构筑长春、珲春为两极,吉林、敦化、延吉为重要物流节点,依托珲春-阿尔山、哈尔滨-大连、东部通道等交通干线,西接内蒙、北连绥芬河及满洲里、南通大连及丹东港,形成双向流动的现代物流网络。积极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开展第三方物流,在长吉重点建设汽车、石化、农产品、建材、冶金等专业物流园区,在延龙图和珲春重点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基地。
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区域内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生态游、民俗游、冰雪游和边境游为主题,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净月潭森林公园为重点,突出景区升级改造、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高品位旅游景区,深入开发一批吸引力强的知名旅游线路,策划宣传推介一批全国一流的名牌旅游产品,建成融生态、民俗、冰雪于一体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内旅游活动中心,形成特色鲜明的长吉图旅游产业带。
文化创意产业。发挥区域内民族风情和关东历史文化特色,加强文化产业设施和基地建设,打造东北区域动漫及创意产业中心。依托长春、吉林和延边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中力量建设影视、歌舞、汽车文化、出版印刷、艺术品流通、艺术创作、展览等多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服务外包产业。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信息产业人才和研发优势,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不断扩大对日、韩服务外包,积极开拓欧美市场。鼓励软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合作,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商务会展业。大力培育会展主体,完善会展基础设施,健全会展业运行监管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知名会展企业落户,围绕资源、产业、产品、文化、区位等特色优势,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办成全国著名会展品牌。
金融保险业。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整合区域内金融资源,壮大地方金融实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拓展国际金融业务,优化区域内金融生态环境。
3.现代农业。
以扩能力、增收入、强基础、保安全、建制度、重民生为总体要求,实施《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加快灌区改造、沃土培肥、黑土区治理、标准粮田、良种培育和推广、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病虫草鼠害预防、空中云水利用等项目建设,稳步提高区域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畜牧业攻坚战略,推动畜牧业产品、质量、管理、规模全面升级。推进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发展特色水产品生产。实施园艺特产创业计划、棚膜蔬菜建设、人参产业振兴计划、北药现代化基地、林业产业化等特色农业发展工程。
4.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和动力。积极发挥省部合作平台的指导作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瞄准国际国内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前沿和方向,针对区域内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建设和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企业要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围绕重点产业和技术优势领域,加强自主创新资源整合,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支持、市场引导的产学研内在结合机制,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和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合作平台或研发中心,把长吉图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型区域。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提升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能力与水平,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治机制,为推动与相邻省区及东北亚国家的开放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1.交通。
完善区域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畅通区域对外通道和省际通道为重点,构建南北纵横、东西贯通、布局合理、衔接顺畅、高效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以长春为核心枢纽的哈大客运专线、长吉客运专线、吉林至图们等铁路建设,推进干线扩能改造和连接辽宁、黑龙江两省的省际支线贯通工程。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及中心城市环线,形成区域高速公路网,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建设。适时开展长春龙嘉机场二期、延吉机场迁建论证工作,统筹研究吉林机场复航改造事宜。
2.水利。
按照确保区域内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生产需要,统筹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及水害防治工作,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防洪抗旱、供水水源、农田水利三大重点工程。加强松花江、图们江等大江大河和重点城市防洪建设并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加强图们江界河防护,全面完成区域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施中部引松供水等重点城市水源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水源地水土保持及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实施大型灌区及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努力提高灌区配套率。
3.能源。
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进火电、核电、抽水蓄能电站、生物质发电、风电等重大电源项目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启动珲春电厂三期、敦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努力提高区域内能源自给率。加快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加快建设长春-吉林天然气长输管线,规划建设吉林-延边天然气长输管线。加大煤炭、油页岩等资源的地质勘查,建设汪清、农安等大型油页岩加工基地,做好油页岩尾矿的综合利用。
4.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
加强区域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长吉图区域数字化水平。提升骨干电信传输网络、宽带接入网络建设水平,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促进区域内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安全保障数据中心,以及公共数据交换中心,实现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促进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加强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5.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按照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的原则,积极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提升改造,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加快区域内城镇和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支持区域内九台、蛟河、敦化、和龙、汪清和珲春等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和节能环保制度。实施长白山天然林保护、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及水体保护、中部黑土地治理工程,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构建生态优良、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生态示范区。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理顺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发挥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建立起公正、透明、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设立综合管理机构,强化在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统筹产业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重
大问题等方面的协调职能。逐步打破区域行政界限,推动延龙图行政管理一体化,加强对珲春市的支持力度,提升管理层次。鼓励区域间、企业间开展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性封锁,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整体改制上市,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自身改革,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2.完善涉外活动管理规制。
进一步清理修订完善现有政策和各类法规,建立稳定、规范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以及与国际通行做法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创新涉外经济和管理机制,提升和完善涉外管理和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实施出入境管理改革,简化人员出入境手续。进一步推进“大通关”工程,设立快速通关通道,加快推行海关与企业一对一的无纸化通关模式。区域内进出口货物的检验检疫,实行直通放行和大企业驻厂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扩大区域内县级及以上政府的投资和贸易管理权限。改革开发区管理体制,增强服务功能。完善吸引外资特别是国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促进图们江地区产业提升。
四、积极促进长吉图与国内区域联动
在着力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部联动发展的同时,加强长吉图区域与国内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建立区域性联合推动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合理分工、基础设施协同共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推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
(一)加强与吉林省其他地区的有机联动。
统筹长吉图区域与吉林省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在对外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与布局等方面有机联动、合力推进。
加强与吉林省南部的有机联动,共同搞好东北东部通道建设,强化与辽中南城市群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联系;共同推进中部引松供水工程,增强长春、四平等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推进靖宇核电项目建设,增强长吉图电力保障能力;承接长春、吉林的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链延伸,建设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合力推进长白山旅游经济带建设,共同优化旅游线路和旅游服务,壮大长白山旅游经济;共同实施松花湖、白山湖、红石湖“三湖”的水源地保护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长白山生态环境实施一体化保护治理。
加强与吉林省北部的有机联动,共同与北部的德(惠)扶(余)榆(树)和南部的四平市打造沿哈大经济带,形成南北对外通道;加强与黑龙江口岸城市的联系,共同打造东北地区沿边开放格局;依托长吉图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和资源加工基地;协同搞好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
加强与吉林省西部的有机联动。吉林市与松原市共同建设石油化工基地,形成资源开采与加工分工协作、相互融合的区域产业集群;加快吉林省“西电东送”工程进度,积极引进域外一次能源,保障长吉图电力供需平衡,逐步完善主干电网。共同治理松花江流域,加强东北防护林建设和生态治理,打造吉林省西部生态屏障。
(二)加强与东北其他地区的协同互动。
长吉图与东北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密切,特别是在沿边对外开放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产业合作和基础设施对接,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谋划图们江区域的开发开放,有利于形成分工明确、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协同推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新格局。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东北地区联动发展的重点和基础。要以运输通道和主要交通枢纽为建设重点,统筹协调铁路、公路、港口、航空各类运输方式,提高综合运输能力,构筑“一横三纵”交通综合通道布局。充分发挥白城-阿尔山、长春-白城、长春-图们铁路通道作用,建设长春-松原-白城-石头井子省际高速公路,形成连接内蒙的横向公路运输通道;建设哈尔滨-大连铁路客运专线、适时改扩建五里坡-拉林河高速公路,形成哈尔滨-长春-大连纵向综合交通通道;建设沈阳-吉林铁路复线和荒岗-草市高速公路,形成东北东部沈阳-吉林-哈尔滨纵向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东北东部铁路和小沟岭-新开岭高速公路,形成东部沿边纵向综合运输通道。
加强沿海港与内陆港深度合作。依托南北铁路通道,改善和提升长春铁路货运口岸和吉林站现有基础条件,建设长春内陆港、吉林内陆港,利用海关跨关区快速通关等便捷通关措施将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承接大连港、营口港功能并享受相关政策,实现大连、营口沿海港和长春、吉林内陆港一体化管理。
加强煤炭、油气等能源开发利用与合作。加快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油气输送管道网络,研究建立区域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改善煤炭运输条件,积极促进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合作,规划建设大型供煤矿区。建设东北三省一区间超高压输电线路,提高电力运输效益。
统筹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洪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哈达山水利枢纽等水资源调蓄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兼顾上下游用水权益,完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
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鼓励重点企业跨区域联合与重组,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打造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高地。
(三)推进与其他省区的深度合作。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图们江区域经济互补性强,加强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对于快速推进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促进我国沿海开放和沿边开放互动十分必要。
发挥政府间交流平台引导作用,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为纽带,以企业项目合作为主体,积极推进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国内综合经济实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地区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知名品牌,推动与国内大企业集团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布局和投融资等领域进行战略合作,重点以省际合作园区为载体,大胆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长吉图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整体实力。
积极加强与沿海地区合作,依托现有开发区,共同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长春农安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注塑设备及模具、生物工程、农产品深加工、彩印包装等产业。在长春绿园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等产业;与中国北车集团合作共建长春轨道客车产业园,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加工制造和仓储物流等产业。在长春宽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农畜产品深加工、医药化工、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在长春朝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光电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在吉林市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特种纤维及纺织、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科技等产业,以及证券、担保、风险投资等服务业。与香港中华总商会等机构及企业合作,在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高新电子制造业、金融业和物流业。
五、大力推进长吉图参与图们江国际区域合作
国际合作是贯穿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的主线,是实现大图们江区域共同发展的关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和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创新对外开放观念,明确科学发展任务和目标,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协商协调机制,着重解决重大困难和问题,实现新突破新进展,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图们江区域开发与国际合作新格局。
(一)加快建设国际大通道畅通工程。
重点实施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构筑贯通东北经济区的国际运输通道,提升长春龙嘉机场通关综合能力,建设国际空港物流通道。
1.跨境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珲春口岸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珲春-扎鲁比诺-束草-新泻航线陆海联运。加快沿边重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通关过货能力,提高口岸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国际空港物流通道建设。
在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国航和南航公司两个海关监管库的基础上,完善龙嘉国际机场保税仓库及报关厅的功能,延伸国际空港物流通道功能,增加空港货物吞吐量。完善公共信息系统,以经营航空货物为特色,发挥辐射作用,建设成为东北腹地进出口空地联运中转点和配送中心、东北亚航空物流中心。强化延吉空港国际物流功能。
(二)积极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充分发挥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在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中的作用,尽快形成集投资贸易、出口加工、国际物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经济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在基本建成跨境边境合作区以及
图们江区域国际大通道的基础上,探讨在珲春市建立更加开放的经贸合作区域,提高边境地区的开放合作水平。
(三)加强环境领域合作。
利用日、韩、俄等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先进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图们江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跨国自然保护区、跨国湿地等重点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四)加快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加强科技合作和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重点发展高新电子、汽车零部件出口加工、纺织服装,以及能源及矿业开发加工、木制品加工、建材和机械装备制造。依托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长春中俄国家级科技联合研究中心,重点发展光电子、激光、新型功能材料、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先进制造和信息技术等产业。依托吉林经济开发区,与俄罗斯开展双边合作,重点建设阻隔防爆技术产品、中重型卡车、小型飞机等合作项目。
(五)加强智力、文化和旅游等领域交流与合作。
1.优先推进智力合作。
充分发挥区域内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东北亚各国专业教育和人才培训合作,鼓励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韩、日大学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等合作办学,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推进产学(培训)研合作,增强高校、研究机构与区域内大企业、大财团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和支持企业设立专项资金,委托高校及培训机构、研究机构开展重点科技攻关、专业咨询、技术推广、专门人才定向培训等,打造图们江区域人才培养高地和各层次人才和技术输出基地。
2.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利用中国与周边有关国家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传承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前提下,以国家间互办文化年等活动为载体,举办工艺品和书画艺术品展销、文化旅游、歌舞表演、特色餐饮等具有各国特色和风情的、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定期分别在中俄双方的吉林省长春市和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崴)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交流活动,带动人员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
3.推进跨境旅游合作。
发挥东北亚各国旅游促进机构的作用,推进与周边国家开展跨国旅游合作。以区域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陆海空联运航线通畅、旅游市场培育、多语言旅游信息平台开发等为重点,打造图们江区域跨境旅游合作圈。
(六)创新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机制。
在现有的大图们倡议合作机制基础上,定期举办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图们江区域城市论坛等专业性研讨活动,搭建互信互动的信息交流和人员往来平台。适度扩大我地方政府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权限。
六、规划实施保障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东北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和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战略高度,统筹协调、精心组织、锐意创新、务实推进,采取有效举措,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吉林省要切实做好本规划的落实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组织编制有关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有序实施有关重大项目和工程。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重大问题。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协调小组要进一步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搞好省部区际关系协调,代表中国政府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机制等有关工作,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重要建议,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二)强化政策支持。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要求和本部门职能,在有关专项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制定及组织实施、重要生产力布局及重大项目安排、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统筹安排区域内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增加区域内建设用地增量供给,确保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对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给予优先支持。加大与毗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建
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走出去开发利用境外战略资源。将区域内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双边政府间合作支持项目。支持在区域内有条件的地方研究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口岸建设专项资金,依据本规划对区域内重点项目、工程或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及外贸发展基金,依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对区域内重点项目、工程和企业给予优先考虑。有关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项目可按规定程序申报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
――继续推进区域内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在重大项目布局、示范试点安排以及扶贫帮困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支持吉林省开展组建图们江合作开发股份银行前期研究工作,条件成熟时按有关程序报批。研究建立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信托基金,引进创业投资、股权基金和项目融资机构,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在该区域内设立机构。
――制定相关政策,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对图们江区域的人才支持力度,鼓励与发达省份开展人才交流,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经营管理和企业家领军人物及团队;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培养高技能、实用型高级产业人才以及金融、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
(三)加强监督检查。
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会同吉林省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国务院报告。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推进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任务繁重,使命光荣,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以组织实施规划为契机,广泛动员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探索、务实推进,不断开创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新局面。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方向探析
2010年03月30日 来源: 吉林日报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体现了我国探索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新模式的基本思路,为我国进一步推动和参与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开发确立了行动纲领。准确把握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基本方向,不仅对搞好先导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带动吉林省加快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维护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区域合作模式创新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近年来,国家批准了一系列区域开发规划。国家批准这些区域开发规划的根本目的主要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具体到不同的规划,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从战略意图方面看,国家最近批准的区域开发规划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着眼于促进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发展的规划,二是支持部分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规划,三是为全面落实国家提出的一些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探索具体方案、积累经验的规划,四是探索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模式和深化对外开放新举措的规划。国家设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战略意图,属于第四种类型,即希望进一步推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和提高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自1992年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启动以来,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省与俄、蒙、朝、韩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较大进展。但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黑龙江等内陆边境省份相比,吉林省与东北亚五国经济合作的发展还远远不够。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珲春等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前沿窗口的经济体量不大,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出口能力弱,与腹地的联动不够,使得该地区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对外经济合作窗口的作用。为此,此次《规划纲要》将吉林省腹地的两大城市长春、吉林与珲春、图们等前沿合为一体,规划为一个政策框架下的开发开放先导区,有利于克服上述前沿地区的不足,从而实现加速推进图们江区域开发合作的战略目标。
同时,近一段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我国推动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有利因素。如,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稳定发展,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中国与蒙古、俄罗斯在能源开发合作等领域正在建立稳定、深入的联系。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俄、蒙两国经济
出现较大困难,建设资金紧张,两国与我国开展经济合作的愿望非常强烈。这为吉林省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平台,开展对俄、蒙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俄、蒙等国也开始重视国土开发和能源等战略资源的国际合作。俄罗斯正在逐步实施远东开发规划,蒙古也在着力于东部开发,为中国参与其区域开发提供了良机。此外,日本、韩国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区域合作有望取得一些新突破。在这种背景下,吉林省则应该深化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积极开展对日、韩、朝、俄、蒙的区域合作,争取尽快在发展区域贸易、引进投资、开发境外资源、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新进展。
二、积极培育区域增长极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培育成东北地区新的增长极,并形成先导区与吉林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协调互动的发展新格局。由于经济空间的非均质性和经济活动必然存在的规模经济倾向,使得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是首先由个别区位优势显著的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由此集聚区域内外资源,形成增长极,得到自身的快速发展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体现出增长极的拉动作用。改革初期的深圳,随后开放的沿海城市广州、上海等地以及近年来开发新港的天津,都借助了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快速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从而带动了相关区域的发展,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具有全国意义的增长极区域。
经济增长极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整个区域拉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其经济活动辐射的地理空间范围的大小以及辐射的强度。从空间条件、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方面来看,长吉图地区是吉林省内各个区域中最有条件实现快速培育增长极的地区。长吉图地区位于东北三省的地理中间地带,为图们江区域的几何中心,有哈大线、东边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而且随着中蒙大通道建设的推进,这里还将成为由蒙古乔巴山至中国珲春的主要路段。以长吉图地区为中心,近可辐射吉林全省,远可连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甚至影响图们江区域。吉林省主要的产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微电子、现代农业、旅游业等都布局于这一地区。如能在产业集群、产业链打造上下功夫,这一地区的产业基础将直接对其增长极作出积极贡献。此外,长吉图地区也具备加快发展所需的人文条件。长吉图地区拥有大专院校数十所,其中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等全国知名的“211工程”大学。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地理所等高级科研机构,可以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从培育区域增长极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长吉一体化进程,消除两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将长吉经济区建设成资源共享、规划共制、基础设施共建、环境共治的产业聚集区。二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应该充分发挥其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实现发展,迅速成长为吉林省的增长极,并进一步成为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三是以长吉图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动力,推进吉林省内区域资源的调整、协作和互动,强化前沿地区与腹地的联动,更好地支撑图们江区域开发合作,提高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以及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在全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四是加快推进长吉图-哈大齐、长吉图-辽中城市群、吉林珲春-黑龙江牡丹江等地区之间的次区域合作,向南积极衔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向北链接黑龙江对俄沿边开发开放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对蒙经济合作,推进东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五是统合国内资源,使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成为我国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门户和平台,推进我国与东北亚各国在图们江区域的共同开发,建设中俄、中蒙、中朝跨境经济合作区及自由贸易区,为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既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要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生态示范区,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前提。按照这一基本前提,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应该加强当地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切实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还应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各个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从长吉图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主要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大力扶植新兴制造业。在当前以绿色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之际,电动汽车等产业的兴起是大势所趋。以一汽集团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正应乘势加快技术转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产
业体系的调整。石化、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也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可以借助增长极的集聚倾向,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建成新型产业基地。二是借助长吉图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以生态游、民俗游、冰雪游、红色游、边境游为主题,形成特色鲜明的长吉图旅游产业带,促进旅游经济的大发展。三是以建设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现代交通物流产业发展。当前,由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活跃,迫切要求加速中蒙大通道的建设。而中蒙两国对两山(阿尔山、乔巴山)铁路建设的积极推进,中俄、中朝之间在港口合作利用上的进展,使得连接中蒙、纵贯东北经济区、过俄朝而至韩日的东北亚新的物流通道指日可待。同时,国内以东边道为代表的区域物流通道建设也在顺利进行。这些都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仓储交通物流产业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促进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过程中,应该按照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的原则,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改造,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的用地集约化程度。具体说来,应该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产业布局调整:一是在农业方面应推进“东拓西进、保中增边”的布局调整。为保证长吉工业带发展和实现先进制造业的集中布局,需要一定的地理空间条件做支撑。为此,应加快吉林省西部高效农田建设,同时推进以珲春为龙头、以延边州为依托、上连吉林、下连通化的“扇形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的建设,在不损害原农业主产区农业生产基础上为长吉工业带腾出一定的地理空间,并在总体上巩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优势。二是在工业方面应该借助长吉地区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优先在长吉工业带集中布局现代制造业,使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建设以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基地。三是在服务业方面应以长吉两市为重点,加快总部经济、金融保险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业、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两市的城市服务功能。(王胜今)
第二篇:中国图们江出海口问题
图们江出海口,中国永远的痛
在中国吉林省东南部与北朝鲜接壤的501公里边界上流淌着一条并不为人所熟知的界江-图们江。它发源于中朝界山长白山天池中方一侧,自长白山脉东麓向东北方向缓缓流淌,流至吉林省珲春市后骤然转向正南,浩浩荡荡奔向日本海。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图们江沿圈河往南,继续在中朝之间奔流。然而中俄边界在距离图们江入海口15公里处嘎然而止,一个名叫防川的小村子成为图们江在中国领土上的最后归宿。自防川往下到入海口,它的名字被俄罗斯人称为图曼纳亚河,一座铁路大桥成为两国唯一的陆路联系。这最后15公里也是俄罗斯与朝鲜在陆地上唯一边界。
站在防川,你可以依稀看见俄罗斯与中国的边界上的铁丝网在图们江边相交,在晴朗的日子里,15公里外水天一色的出海口处,绿色的江水和蓝色的海水清晰可见。一块1886年设立的界碑记载了这段屈辱的历史: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滨海地区近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被沙皇俄国占领,1886年中俄在勘测日本海沿岸最后一段边界时,中方据理力争,把界碑从距图们江口46里外移至30里,并取得沿图们江俄罗斯一侧出海的权利,但令人痛惜的是,从此中国丧失了唯一一处日本海的出海口15公里,并不是中国距离日本海最近的距离。站在圈河口岸附近的五加山,你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因为站在山顶的中俄界碑处,你一眼就能望见山脚下一片碧波万顷的波涛,这就是俄罗斯的波谢特湾。150年前这个海湾有一个中国名字,我们叫她摩阔崴。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海鸥在翔集歌鸣,可以依稀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涛声,甚至能感受到迎面从日本海吹来的略带咸涩却清新的海风。山脚下一大片金黄色的沙滩就这样残忍地向你展示着诱惑。想知道从山顶的中俄界碑到这片海滩的距离吗? 3994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主跑道也才不过4000米。也就是说仅仅不到一个国际机场跑道的距离,将中国雄鸡的鸡嘴部分牢牢封死在了内陆,看着听着闻着就是摸不着日本海。吉林省也就成为了头枕波涛,夜夜听潮,沐浴着日本海的海风的中国最郁闷的内陆省。
无言的结局:1992年中俄东段边界谈判结束,中国恢复了从图们江出海的权利,然而由于下游俄朝铁路大桥太低(7米高)以及河道淤塞的原因,仅能通行300吨以下的小船,俄方还提出苛刻的条件,仅允许季节性捕捞的渔船而不准商业运行的船只出海。中国通向日本海的梦想无疑又要无限期地搁置了。当然最近又有学者提出通过领土置换的方式将波谢特湾换回,但操作起来的确难度非常大。(中国人民要求俄方承认那是不平等条约,俄国应该承认。中华民族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另外,中国并不要求归还全部被占领的领土,而是应该要求重新勘定边界,甚至大部分被占领土都不再归还,但是一部分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上又是明显故意阻碍中国发展、故意不让中国濒临日本海的领土割让,必须通过谈判,合理回归。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图门江出海口。俄国硬将吉林珲春这个紧靠日本海的江海出口彻底封死,距离海岸仅十五公里,听得见海风呼啸,却望不见海水浪花。中国应该坚持谈判要求取得这个出海口的出海权(到1938年为止,中国船只仍可直接沿图门江驶入日本海)和建港权。退一万步说,即使不能完全主权返还,至少也要取得共同开发的双方主权共管。
近日,随着伊拉克局势渐趋平静,俄媒体逐渐转向,开始大肆炒作“中国租港事件”。所谓“租港事件”其实很简单,在不久前举行的中俄政府间经济事务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向俄罗斯提出请求,希望长期租赁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两个港口。这两个港口分别叫做扎鲁比诺港和波西耶特港,离中国的黑龙江省不远,毗邻图们江出海口。目前,中俄双方围绕这项投资计划的谈判仍在进行之中。但俄媒体称,俄罗斯交通部已经表示反对中国的这项投资计划,而且俄罗斯的煤炭企业也不愿意看到中国租赁这两个港口。
俄罗斯距中国的珲春出口加工区较近的港口有两个,一个是扎鲁比诺港,一个是波西耶特港。前者距珲春长岭子口岸71公里,后者为43公里。目前,珲春已修通了通往俄罗斯卡梅绍瓦亚的铁路,该铁路在俄境内的马哈林诺与哈桑铁路相接。扎鲁比诺半岛位于俄滨海边疆区南部的哈桑区,海湾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3—3.5公里,海湾中部水深20米,水域面积为16.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1公里。扎鲁比诺港位于半岛的西北部,有一个渔港和一个商港,商港建有4个码头,可停泊万吨货轮,年吞吐量不到120万吨。目前,俄罗斯跨地区商务世界集团拥有该港约65%的股份。波西耶特港也位于滨海边疆区的哈桑区,为不冻港,可停泊万吨级货轮,年货物吞吐量约为150万吨。目前,莫斯科尤尼维尔斯控股公司拥有该港60%的股份。
近年来,中方同俄方就租借海港一事曾进行接触,中方还做了《图们—珲春—长岭子至俄扎鲁比诺港间铁路贯通及租用改造扎鲁比诺港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如果俄方同意,中方计划租赁扎鲁比诺港或波西耶特港49年。租借后,中方将对港口进行大规模投资,兴建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使港口货物吞吐量比目前提高10倍到15倍。为构筑一条更为便捷﹑更为畅通的国际出海通道,中方打算从卡梅绍瓦亚车站新建一条跨越哈桑铁路直达港口的铁路线。届时,中方可通过海港将珲春出口加工区生产的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此外,中方还准备利用上述港口扩大煤炭出口。今年3月中旬,中方在中俄政府间经济事务委员会上提出了租借俄远东海港的建议。迄今为止,中方还没有向拥有这两个港口的俄方控股公司提出任何建议。
4月2日,俄交通部副部长伊兹迈洛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波西耶特和扎鲁比诺海港必须由俄罗斯海港公司管理。俄罗斯交通部坚决主张保留对远东海港的影响力,同时保证中国所有出口货物能够在远东海港装卸。”这也就是说,俄交通部反对向中方租赁港口。那么,俄罗斯为什么对中俄之间的商业行为如此敏感呢?
大家注意一下中国东北吉林黑龙江的地图,有没有发现靠海的地方都属于俄罗斯?老毛子对于海洋的贪婪和我天朝对海洋的无谓,两种态度合成这条国界线,记载在一个文件上——《瑷珲条约》。从此,东三省被隔绝于大洋之外,只有辽宁还留有对内海的港口。
闭关锁国的年代,我们不需要海洋;贫穷落后的中国,海洋对于我们也只意味着几条鱼虾,但是一个强大的中国需要什么呢?
必须成为一个海洋国家!政治上要求我们走向海洋;经济上要求我们走向海洋,开发海洋。为了保障这一切,军事上,我们必须能够自由地航行在大海上!
所以每次看到中国地图,看到右上方的地形,心里总是一股苦味久久不去。哪怕在这里有一点靠海也好啊,我们就可以拥有一条绕过岛链,奔向大洋的北方出路,怎么老祖宗就都不要了呢?
然而绝处有生机。
八十年代在海洋法学界有一个大的盛事,就是重新发现我们拥有图们江的入海权。
《瑷珲条约》是中国政府签订的没有中文本的国际条约,它只有满文、蒙文和俄文本,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懂汉语,你没有办法合法地理解它。后来的《中俄北京条约》基本追认了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的海岸,就永远和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说再见了。
但是据说,瑷珲条约的俄文本中,留了一段文字,说是中国渔民可以合法地在图们江上航行,也可以合法地通过图们江出海,因为他们以捕捞大马哈鱼为生。谈判的时候我们请了一位法国传教士作翻译,是他自作主张写上了这段文字,后来勘界的时候,吴大澂坚持了此条。
我们从图们江入海,需要沿江航行15公里,有了这15公里的航行权和出海权,就有了一个出气孔,将来未必不能成大气候。所以外交部发出说帖,取得俄朝两国认同,先派渔民,然后弄了一条小小的考察船,沿图们江入日本海,两家没有异议,权利就落到实处了。
要把这个权利弄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我们倡议建立图们江口国际开发区,一直张罗到联合国;图们江上横着很矮的俄朝铁路界桥,我们的大船出不去,要做工作请他们加高,朝鲜还要从中作梗,要说服,要拿东西来交换;这个航行权最初是为了渔民捕捞大马哈鱼而设的,在没有成气候之前,大马哈鱼可千万不能绝种,所以每年我们都要往江里投放大马哈鱼鱼苗。可笑吧,可是没有办法,没有人会喜欢邻居强大的,俄国和朝鲜也不例外,只有细雨微风,缓缓图之。我的心中,总有一天,或买或租,我们会在图们江口拥有一块港口飞地,直下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我们这个国家,至少衰落了两百年了,病去如抽丝,今天力图中兴,急不来的。
最后,我觉得应该寻访后人,给那位法国传教士发一个大勋章。呵呵。
图们江出海口的历史,现在,将来
理想分界图
图们江口地区现状
图们江问题首先是由我国吉林省的学者提出来的,后来陆续变为政府行为。
于1984年,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吉林省对外开放渠道与战略的过程中,经过调查、访问及查阅历史文献,发现我国拥有图们江通海航行权利,为恢复图们江通海航行权利,深入分析了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图们江通海航行历史及其水文状况,反复研究了恢复图们江通海航行权利与进行图们江地区开发的方案与对策。他们的研究得到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经过多年努力,于1991年签订的《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中重申了我国图们江通海航行的权利,该协定于1992年先后经两国议会批准。
关于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受到我国中央和领导的广泛重视,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深刻反响。
自1990年以来,许多中央领导先后视察了珲春防川地区,江泽民总书记两次视察了该地区,于1995年6月23日视察时作了《开发珲春,开发图们江,发展与东北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的题词,为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指明了方向。
1990年和1991年先后两次在中国长春召开了“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从而,把图们江地区开发问题推向国际社会,掀起了“图们江研究热”。从此之后,在东北亚地区,几乎每年都召开几次有关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国际会议,不断地在推动着图们江地区开发事业的进展。
联合国的介入,大大提高了图们江地区的知名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图们江地区开发列为它在亚洲支持的首选项目,并于1991年10月2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公布了它的图们江三角洲的开发计划。UNDP设想用20年左右时间,筹措资金300亿美元。把图们江地区建设成亚洲的第二个香港、第二个新加坡和第二个鹿特丹。从此之后,UNDP为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做了大量的规划、协调与前期研究工作。于1995年末签订了三国与五国协议和备忘录之后,在北京设立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图们江区域开发秘书处,有力地协调与推动图们江地区合作开发事宜。
对图们江口出海的看法:
1、俄罗斯不会同意。俄罗斯隔断中国和日本海的通道不是清政府划界时的失误,而是俄国战略的必然,沙俄对东北亚各国都有野心,希望有陆地边界作为干涉和侵略各国的通道,俄朝共同边界正是沙俄野心强加于中国的产物,图们江口是联系俄朝的战略通道,无论对俄罗斯还是对朝鲜都非常重要,俄国不可能放弃。余澜涛先生提出的方案虽然有跨海大桥作为补充,但一个数十米宽跨海大桥和一个数十公里宽的陆地通道相比,在安全性上不可能同日而语。
2、俄国、朝鲜、日本、韩国作为日本海周边四方,能否容忍日本海经济水域里出现一个新的资源竞争者——中国?即便中国在日本海沿岸有港口,如果没有领海和经济水域,港口的意义将大打折扣。我国租一个港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租来的港口没有主权。
3、日本海是一个封闭的海,即便在日本海中拥有港口,通行对象无非是俄国、朝鲜、日本、韩国四国。但是我们知道,对俄国已有绥芬河铁路口岸,对韩、日、朝,东北已有龙头大港——大连。日本海新港是否有经济价值。作为珲春,是否能保证大宗货物以满足港口的需要。
4、对吉林一省来说,拥有日本海港口自然是好事,他们可以过过“海洋大省”的瘾,但对全国来说,(无领海、无经济水域)的日本海港口是否值得?日本海新港的经济价值完全可由大连港替代,何必重复建设,把我国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吉林地区和大连和海参崴之间陆地交通不是比在别人的土地上建立新港更有意义么?
5、我的看法是:日本海建港“有益于吉林,无益于全国”,不值得强求。
现在有些人过于强调在吉林拥有一处出海口,实际上,所说的只是拥有一段海岸线,在那里是否适宜建港,建成港口后是否有足够的货源支持,港口后方的集疏运通道是否畅通等等问题,都没有予以考虑。我觉得:
①在波谢特湾中建港,水深条件难以保证,进出港航道狭窄,且冬季还会封冻,难以建成大港;
②该港位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该地经济是否发达、经济外向度如何,是否有充足的货源与中国南方以及日、韩进行交流。与朝、俄交流陆上口岸即可实现,而其他地区的货物不必绕道延边;
③该港后方地区(吉林市以东)多为山地、少平原,建设通过能力较大的运输通道耗资巨大。
此外,现在航运市场上船舶大型化已是一种必然趋势,港口如没有货源的有力支持,必然沦为支线港、喂给港,甚至难以维持,花费大量力气、财力而最后的结果是建成这样一个港口,又有多大意义呢?想当初俄国已拥有海参崴还要租用我旅顺、大连,而我们现在已有旅大又何必反其道而行在图们江口建港呢?
我的感觉是鼓吹图们江出海口的意见不过是地图画出来好看些,过过出海口的瘾,真正能不能在这里出海疑问是很大的。
图们江开发战略实施已经10多年了,现在身居海外的笔者关注此事也已经10多年了。期间,笔者曾查阅过一些资料,回吉林家乡时也与亲友谈起过,在国内外的报刊上也时有所闻。笔者非常乐意见到在防川建内河港顺图们江出海的运作成功。但是看到在顺江出海、陆路跨境出海、租港出海之中转来转去,却不见有大的进展。
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从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到各部门负责人,都非常关心图们江开发,亲临图们江视察,可见其重要性。但一直局限在吉林一省的地方操作上徘徊不前,说明开发的路没有选对。同是省级操作,黑龙江的绥芬河、黑河甚至东宁县的开发比珲春开发搞得好,也说明吉林省的开发力度不够。
图们江开发,潜力巨大,前景诱人,是个历史机遇,但却不具有成功的必然性。失之交臂的先例不胜枚举。这里就讲一个与吉林有关的一个历史故事吧。
1898年,俄国向中国扩张修建中东铁路及南满支线的“丁字型”骨架之初,原设计是将扶余(今松原市)定为铁路网的中枢支点。方案确定和建设指挥部到达扶余开建在即之时,负责该工程的俄国高官大人乘船顺松花江游玩之中,在哈尔滨江边过夜后于第二天日出醒来时,只是由于发现哈尔滨的地势很象莫斯科的原因,便决定将铁路枢纽由扶余迁移到处于当时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交界的哈尔滨重新布局。从此,哈尔滨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越成为现代大都市,同时扶余也永远失去了作为铁路枢纽和大都市的机会。应当说,扶余是个古城有一定基础,地处第二松花江与嫩江的交汇点和东北的地理中心,占有水路和陆路优势,是建设铁路枢纽的理想地点。过了100多年之后的今天再看,如果扶余取代哈尔滨成为中心城市,解决东北用水的“引松入辽”引水工程也容易得多;大庆油田和扶余油田就会是一个油田,石油城与中心城市也会合而为一,„„。但这对失去发展机遇的扶余,只能是假设而已了。
现在的图们江开发,存在与当初修建中东铁路的扶余同样的忧虑。图们江开发战略实施已经10多年了,按照目前的远景规划大胆预计,如果全部顺利实现,10年后经珲春出日本海的物流可达到700——800万吨/年,这已经是目前珲春铁路口岸过货能力50万吨/年(受俄方侧口岸限制实际过货量少之又少)的10几倍,和正在申报的改扩建工程完成后所达到的过货能力160万吨/年的5倍。这是纵向对比。再从横向对比,抛开目前东北的门户,货物吞吐量已经超过1亿吨/年,而且还在大力扩建的大连港,就是与同样在东北、同样是陆路口岸的满洲里、绥芬河相比,两铁路口岸的过货能力已达1000万吨/年和800万吨/年。也就是说。一切顺利地按照吉林省的发展战略目标全部实现,10年后的珲春也只相当于目前的绥芬河规模和满洲里的80%。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有吉林省和沈阳铁路局始终大力强化珲春的对外交通建设作保证,而且俄罗斯、朝鲜的口岸、铁路和港口建设要始终配合。
即使这样,那时珲春与绥芬河、满洲里、黑河(黑龙江大桥国际通道已经贯通多时)等陆路口岸相比仍然处于弱势。要再经过更长的时间,珲春才可能由弱势转为均势,进一步转成强势。而图们江要成为东方的鹿特丹,形成与新加坡、香港、上海并驾齐驱的局面就是更遥远的事情了。如果中间出现波折,开发受困,也许图们江开发、建设国际城和自由港就成为世界皆知的“狼来了”的故事。
再说距离珲春最近、与珲春交界的黑龙江东宁县,1988年才设立的对俄公路口岸,目前的实际过货量已达50万吨/年。到了北连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铁路、南连白城——长春——图们铁路的东宁内连铁路建成之后,过货量将会有大的发展。如果珲春还是处于徘徊的状态,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东宁口岸就会将本来属于珲春口岸的吉林省物流吸引过去,那时珲春就会失去发展空间。可见,珲春开发成为狼来了的故事绝不是耸人听闻。
从中方看,在图们江处设立出海通道,经俄方港口出海优于经朝方港口出海,是不争的实事。但从俄方看,经绥芬河过货优于经珲春过货,也是不争的事实。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再说距离珲春最近、与珲春交界的黑龙江东宁县,1988年才设立的对俄公路口岸,目前的实际过货量已达50万吨/年。到了北连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铁路、南连白城——长春——图们铁路的东宁内连铁路建成之后,过货量将会有大的发展。如果珲春还是处于徘徊的状态,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东宁口岸就会将本来属于珲春口岸的吉林省物流吸引过去,那时珲春就会失去发展空间。可见,珲春开发成为狼来了的故事绝不是耸人听闻。
从中方看,在图们江处设立出海通道,经俄方港口出海优于经朝方港口出海,是不争的实事。但从俄方看,经绥芬河过货优于经珲春过货,也是不争的事实。
再从交通格局看,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铁路直通俄罗斯大港海参崴,本来就是最早的欧亚大陆桥的一部分,只是百余年来东北亚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格局大部分时间处于动荡和紧张之中,使之受到冷落,没有形成当初设想的格局状态,才有今天图们江大开发之机遇。尽管如此,其各项基础设施仍然较好,也是目前中方在日本海的最主要出海通路。而白城——长春——图们——珲春铁路目前不属于干线铁路,内连能力较差,向蒙古的铁路网方向还是断头路,基本没有外连能力,珲春更处于劣势。即使将来中蒙俄合作铺通了赤塔——乔巴山——白城铁路,可能的情况是俄蒙之间的运输合作未必和谐,而且铁路的宽轨与标准轨交接点位于远离中国的俄蒙边界上,换装或换轮的铁路瓶颈问题仍难解决,出现鞭长莫及的局面。内蒙东北部地区铁路归哈尔滨铁路局管辖经营,物流也难以进入珲春,更可能是经绥芬河进入俄方港口出海。好一点的结局是吉林能将蒙古东部地区纳入图们江出海口的腹地。
俄方侧的众多港口大都是以俄远东地区甚至西伯利亚等更远方为腹地布局的,靠近珲春的波谢特港、扎鲁比特港、斯拉维扬卡港等也不例外。因此利用俄罗斯港口,从珲春通关出海的物流,在俄方侧也就出现了要逆向流动而且还要绕行进港的现象。要改变这种似近实远的状态,就需要改建甚至重新布局。因此,在出日本的海通道上,目前的珲春与绥芬河相比不占优势。
从俄方考虑,亚洲西部或欧洲的物流,俄方不会让其从俄方进入蒙古、中国东北后再进俄国的多次通关和两次换轨的运输方式,而是完全运行在俄方境内经西伯利亚铁路进入海参崴港。
另外,哈尔滨——大连铁路的电气化和提速,使经大连出海变成最畅通、最方便、最快速的通道。作为东北首选的出海口,大连港吸引掉中国东北的绝大部分出海物流也是不争的事实。即将建设的牡丹江至大连的东北东部铁路将会进一步强化大连的出海门户作用。大连的发展的空间越大,珲春的开发空间就会越小。俄罗斯的海参崴、朝鲜半岛统一之后的釜山都有成为东北亚中心港城的可能,甚至建设穿越朝鲜海峡的海底隧道也是有可能的。如果那时珲春仍然没有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珲春也就彻底失去了发展成为东北亚经济中心的机会了。珲春失去机会,并不意味着绥芬河得到机会,也不是吉林与黑龙江两省的利益转换,而是意味着中国在环日本海经济圈中失去了很多很多。
江苏省的连云港,地处建成不久的新欧亚大陆桥的东端,又有建设亿吨大港的天然条件,单凭占有中国东西向最重要的铁路大动脉东端的优势,早就应该进入中国开放大港的行列,但发展速度就是不理想。在西安——南京铁路贯通后,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就会对新欧亚大陆桥沿线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加之上海——北仑港群已经双过亿吨,在陆上通道条件几乎相同的条件下,连云港的各项条件根本无法与上海相比。因此可以预见,未来连云港的新欧亚大陆桥东端桥头堡只是在地图上的理想线而已,根本无法实现。分流一部分新欧亚大陆桥的物流,得到真正作为新欧亚大陆桥东端桥头堡和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的一点残羹剩饭,就是连云港的归路。
对于图们江开发,笔者真心希望,不要成为第二个连云港,甚至不如连云港。连云港毕竟已经形成了3000万吨/年的规模,并占有陆路交通的优势,如果珲春能在不远的将来达到目前连云港的规模和地位,吉林的对外开放就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至少够吉林本省对外沟通之需,改变了闭塞的现状。
图们江开发的地理范围一再扩大,其原因是没有分清层次。图们江开发依赖的和为的都是东北亚6国经济合作。大三角的自由贸易区、小三角的3国共同合作区、3国共有的新图们国际城都是合作的逐步深化。图们江开发没有核心和主次,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请看一下中国在日本海的出海通道上的区别吧:顺黑龙江出海需要穿越俄罗斯领土的950公里河段;顺图们江出海需要经过15公里长的俄朝界河;从绥芬河等陆路口岸出海需要经进入俄朝的领土和利用其港口;实现图们江开发就可直达新图们国际城的自由港出海,绥芬河甚至大连都不能取而代之。图们江开发,如果实行3国同步走,就如同将三个人的脚绑在一起向前跑,速度最慢,一国超前开发或双边合作启动就可以让经济实力强者先开路,之后再利用中心城市带动相应国度。按我看,图们江开发第一步应是以“内陆换港湾”获取出海口,第二步应是将拥有港口的敬信地区从珲春市划分出来办经济特区,之后才是3国共同参与的合作开发。
因为拥有图们江航行权,在防川建内河港顺图们江出海初看起来似乎最容易实现,但运作中又难以实现。按我看,到了图们江开发的中期,新图们国际城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能实现顺图们江出海之运作。中央地方努力为在图们江下游地区获得一个出海口[图]
[编辑] [删除] 作者: 小口子军港ON.1(进入作者Blog)发表于: 2006-12-02 9:19:46
美国有一位政治家曾说过:“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我们虽不象帝国主义那样要称霸海洋,但这确也很值得我们深思。众所周知,美日无时不在处心积虑地用各种手段企图遏制我们和平发展。为了抵御美日对我东北及朝鲜的威胁,以及振兴延边与我国东北的经济,我国从图们江下游地区稳定出海(即拥有出海权)的问题必须引起从地方到中央的足够重视。因为我方若得到了图们江下游地区的出海口,无疑会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可以惠及子孙后代。若通过与朝俄协商、并用各方都能接受的办法实现这一目标,受惠的就不仅仅是我们中国,朝俄双方也必将从中受益,因而肯定能共创双赢及多赢的局面。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中,有的可能涉及在相关国家间进行领土交换等,因而最终可能需要我外交部出面与俄、朝协商,但在此之前可以利用地方的优势先和朝(或俄)方谈起来。转自81.china.com 下面给出一组可供我方进行决策参考的方案转自81.china.com
1)鉴于中苏边界东段1991.5.16协定已重新确认了我国经图们江下游(俄朝界河段)到日本海的出海权,朝方对此也不持异议,因而我们可“从珲春河口到防川一线”修一河港群,并商俄朝两国,在互惠的前提下,必要时由中方出资,“将俄朝跨图们江大桥加高、疏浚图们江下游相关区段的河道,使之能行万吨轮”,为恢复、行使我失而复得的权利创造有利条件。若此方案落实的比较好,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领土主权”因素对我国的出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因而,我国应千方百计想办法落实这一方案,转自81.china.com
为实现这一方案,需说服朝鲜方面。延边同志在此问题上有明显优势,应予以发挥。转自81.china.com
2)充分利用好当前的战略机遇期,以我内陆领土换邻国俄、朝的领土(即使换飞地也行)建海港出海转自81.china.com
(1)换俄方波谢耶特湾附近领土领海建海港往返日本海转自81.china.com 我们可以用乌苏里江流域至土字碑一线俄方感兴趣的领土,例如包括中俄这次堪界时俄方不请愿转交给我方的哈桑区部分地段的领土,部分黑瞎子岛,以及“撒哈林斯基岛”等,甚至可以把防川给俄方,以换其紧靠posy’et港湾西面的一小片领土及港湾的南半部,建主权属于我们、且能自由进出日本海的海港(中国只要求各类船只可自由进出日本海而不谋求与俄分享日本海的领海),以改善我国在那个地区相对落后的政治、经济、及对日军事不利的形势。转自81.china.com
这样交换的结果,俄罗斯原来到朝鲜的铁路如何办?第一解决方案,可由中国出资在波谢耶特港湾(posy’et bay)出口处给俄方修一跨海大桥,以保持俄罗斯领土的连续性;第二解决方案,保留俄罗斯原来铁路在中国新换区域内的自由通行权;若俄方坚持要在此保持其领土的连续性,不愿接受上述两种方案,我们也可以考虑只换其位于此地区的一条狭长地带建港出海,该狭长地带应能通过一条主权属于我国的交通走廊(如高架路等)与我内陆相接;转自81.china.com 此外,我们还可以合适的条件换俄方在图们江口及下游地区附近的一块地方(例如,位于大彼得湾口的krabbe半岛、kalevala inlet与Reid pallada inlet 附近的山地等)作为我们的一块飞地建海港出海(如同俄罗斯的加里宁地区模式);转自81.china.com
(2)换朝方紧靠图们江造山湾(西水罗里)附近的一片领土建自己的军民两用海港,自由进出日本海(这一方案有利于使我方领土连续,因而比换、租朝方的罗津、先锋港更好)转自81.china.com
基于朝方目前的困境,基于中朝共同防御美日威胁的需要,在中朝合作罗津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换朝方位于造山湾(西水罗里)的一片土地建自己的海港。究竟如何换?可采用下述办法(见有关图示):转自81.china.com
A、在“两江源”地区长白山天池东北面中朝边界附近再给朝方适当领土;转自81.china.com
B、统一考虑,在鸭绿江辽宁段江中,除了按惯例应划给我方且对我方意义非常重大的江中有争议岛屿,其它有争议的江中岛屿可以都给朝方;转自81.china.com
C、必要时还可将图们江下游地区的“玻璃洞”村也给朝方,但需在其大湾北面修一运河,以保证我方对图们江水利用的连续性;转自81.china.com
为了使此方案尽快实现,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定要帮助朝方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德生活。我们可以从合作开发其咸竟北道境内的矿山、日本海的石油开始,以合作代替单纯无偿援助(如同我们在国内扶贫时采用的把“输血”变为“造血”一样),切实使其得到实惠,所述事情就容易实现。这件事一定要在其南北统一之前完成,否则困难更大。在当前形势下,为了避免在国际上造成某些负面影响,中朝双方可以签定经两国法律程序确认的相关秘密协定,这对双方协同保护自身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些事情最终都需要国家出面才能办成,但可利用吉林的优势先与朝方谈起来。转自81.china.com
在实施“以内陆领土换出海口”时,由于我们处在有求于俄、朝方的地位,因而要准备吃点亏。具体交换方式可视俄、朝的要求灵活掌握,原则是:用高超的谈判艺术,使得在既能满足俄朝的基本要求,又不致于使我方损失过大的条件下,达到顺利进行临图交换之目的。转自81.china.com(3)换飞地出海方案转自81.china.com
在与俄朝通过以内陆土地换出海口时,当然要首选所换得的港口能与我领土直接相接,如不能紧密连在一起而是“飞地”,只要主权有保证,到达飞地方便,也应在考虑之列。例如,我们可以合适的条件换俄、朝在图们江口或图们江下游附近的一块领土(例如位于俄方大彼得湾口的krabbe半岛、kalevala inlet与Reid pallada inlet 附近的山地,或位于朝方罗津湾至造山湾附近的土地等)作为我国的一块飞地建海港出海(如同俄罗斯的加里宁地区模式一样),也是可以考虑的。至于如何到达飞地,在进行领土交换时就应签订国与国之间的相关条约及协定,确定下我方或是通过向相关国家借道,或是利用我们经图们江下游俄朝区段的出海航行权到达飞地的办法。转自81.china.com
(4)在互惠的条件下,长期(如大于70-100年)租用俄朝现有港口,通过“路、港、区一体化”或“路、港、关一体化”借港出海转自81.china.com 在所述条件下,长期租用俄罗斯的扎卢比诺港、波谢特港,或者朝鲜的罗津港(已实现)、先锋港,实现借港出海,充分利用好当前的“战略机遇期”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共创“双赢/多赢的局面”。转自81.china.com 3)利用UNDP在图们江下游地区的“东北亚开发计划”,通过中、朝、俄之间的认真谈判,三方在图们江下游附近地区各拿出一点领土,建一个三国“路、港、关、区一体化,以共享其利益的自由港口城市,不妨称其为东北亚中朝俄友谊城;转自81.china.com
除方案
1、即由《中苏边界东段1991.5.16协定》确认的“我国经图们江下游(俄朝界河段)到日本海的出海权”(还需与朝鲜同志协商,并由俄、朝、中三方签订图们江下游航行协定)外,应从2-7中再任选一种给以实现。转自81.china.com 上述几种方案对我国带来的效益大小是有差异的,因而我们选择的顺序应当是:①首选换俄方波谢耶特湾附近领土领海建港;②其次换朝方紧靠图们江造山湾(西水罗里)附近的一片领土建自己的军民两用海港;③中朝俄三国在图们江三角洲地区各拿出一点领土建一座利益共享的自由港口城市(东北亚中朝俄友谊城);④ 从圈河到防川沿江修建内河港口群,利用我国重新获得的经图们江下游俄朝区段的出海权进入日本海;⑤ 换俄朝位于图们江下游地区紧靠日本海附近的一块土地作为我国的飞地建海港出海。⑥在互惠的条件下,长期(如70-100年)租用俄朝现有港口,通过“路、港、区一体化”或“路、港、关一体借港出海。
鸭绿江大桥或将帮助中国获得一个日本海出海口!中国出海口的现状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
漫长的海岸线上,中国的出海口在哪里啊?
非常严重的是,事关中国的国家战略发展的出海口全部被其他国家控制!
每次看中国吉林、黑龙江的地图,心中总觉得压抑口渴!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靠海的地方都属于俄罗斯?!俄国硬将吉林珲春这个紧靠日本海的江海出口彻底封死!导致中国的“雄鸡”地形嘴边严重缺水。苏联对于海洋的贪婪在这条国界线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此,东三省被隔绝于大洋之外,距离海岸仅十五公里,听得见海风呼啸,却望不见海水浪花。
如果说东海方向的出海口受到日本强力制约的话,如果说中国还没有实力解决南海方向出海口的话,中国拥有或者获取东北方向的出海口很值得期待!
因为还有朝鲜,一个大多数认为受中国影响很大的国家!拥有出海口的一半权利。
朝鲜的国际环境
由于朝鲜试射导弹和进行第二次核试验,朝鲜受到的国际压力骤然加大!考虑到中国的国家战略现实,对朝关系总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朝中关系很自然的降温,哪怕今年是被双方视为中朝友好年的年份。
迄今为止,中国曾多达两次的公开反对过朝鲜的核试验计划!却没有一次公开的支持过朝鲜。
尽管如此,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朝鲜必须适应中国对朝的任何政策!
包括这一次给与罗津港使用权的巨大诱惑。
温总访朝的意义
应朝鲜方面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十月四号到六号对朝鲜作出正式的友好访问。
非常出乎意料的是,包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在内的三位高级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根据事先安排,应该是朝鲜内阁总理金英日负责接机以及举行欢迎仪式。
很显然,从接待规格上,朝鲜政府是把中国当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盟友对待的。更直接的说,中朝之间的国家关系在朝鲜的政治生活、外交级别,仍然是占据非常特殊重要的一个地位。
更利好消息的显示,朝鲜同意由中国提出的建造鸭绿江大桥的建议以及朝鲜罗津港的使用权!
一旦朝鲜信守承诺,中国拥有东北方向的出海口问题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国的国家梦想
中国珲春市的消息人士表示,总部位于大连市的一家名为“创立”的集团,获取了罗津港第一码头第2和第3停泊设施的维修、开发、和独家使用权。作为配套设施计划,该集团将铺设中国珲春至朝鲜罗津港的,全长93公里的公路。
据了解,罗津港是一个38万平方米的港口,俄罗斯于2007年同朝鲜签订铁路合同之后,捷足先登,争取了罗津港第3码头,和新建第4码头的使用权。
考虑到俄罗斯对朝鲜的实际影响力,朝鲜给与中国的港口使用权利仅从经济层面说起。
一旦获取朝鲜罗津港的使用权,由此为中国东北和内蒙,开启了一个通往东海的出海口,可以大幅降低东北进出口商品的运输费用。
大连是吞吐东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一个商港,但位于东北的最南端,出口黄海。在海参崴被俄罗斯侵占之后,中国没有一个可以直接通往东海的港口。罗津港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为中国东北开辟了一个不冻港。
真的感谢朝鲜!省的有战略远见的高层牵肠挂肚、广大草根网民的吃不着葡萄硬说葡萄酸的尴尬。
对中朝关系的实际影响力
毫无疑问,如果朝鲜真的对中国投其所好、给与中国对罗津港的使用权的话,那么中朝关系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不容置疑的!毕竟,国家利益才是永恒的。抛开历史上的中朝关系以及举世震惊的朝鲜战争不说,就为了增强分不开的双边关系以及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社会态势。
第三篇:十一五规划纲要.区域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第二节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支持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三节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第四节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教育..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继续实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第六节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第一节 优化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第二节 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 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部分限制开发区域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 禁止非保护性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
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 禁止林木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 在已明确的保护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珍稀动物基因库。
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 适度开发水能,减少林木采伐,保护野生物种。
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青海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 封育草地,减少载畜量,扩大湿地,涵养水源,防治草原退化,实行生态移民。
……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扩大保护范围,降低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强度,改善湿地环境。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 控制开发强度,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淤地坝。
….桂黔滇等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区 封山育林育草,种草养畜,实行生态移民,改变耕作方式,发展生态产业和优势非农产业。
第四节 禁止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部分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共243个,面积8944万公顷。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共31处。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共187个,面积927万公顷。
国家森林公园 共565个,面积1100万公顷。
国家地质公园 共138个,面积48万公顷
第五节 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财政政策,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投资政策,要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要引导优化开发区域转移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土地政策,要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
用地增量控制,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人口管理政策,要鼓励在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对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对重点开发区域,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对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第一节 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
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转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要转为城市居民,城市政府要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特大城市要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源头入手,形成用经济办法等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机制。
第二节 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不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及有条件的建制镇,成为本地区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
第三节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规划城市规模与布局,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
加强城市水源地保护和供水设施建设。缺水城市要适度控制城市规模,禁止发展高耗水产业和建设高耗水景观。地下水超采城市要控制地下水开采,防止地面沉降。城市道路以及供排水、能源、环保、电信、有线电视等的建设,要破除部门和地方分割,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协同建设,减少盲目填挖和拆建。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危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保障拆迁户合法权益。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要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管,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四节 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
第四篇:区域 规划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指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作的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或区内规划。区域规划的特点
1、综合性
2、战略性
3、地域性
4、政策性
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波士顿矩阵方法 Ⅰ类产业(成长型行业):特点是目前所占比重低于5%,但增长速度高于平均速度,其中有些产业具有增长潜力,是潜在的、未来的主导产业,但也有一些产业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规模较小,未来也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Ⅱ类产业(发展型行业):指当前产值比重超过5%,且增长速度高于平均增长速度的产业,它们属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导产业。Ⅲ类产业(成熟型行业):这类产业当前比重超过5%,但近年来的增长已低于平均速度,属于发展动力不足的主导产业,其中某些产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创新,可能会加快增长速度,而有些产业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将逐步退出。Ⅳ类产业(停滞型行业):指比重低于5%,且增长速度低于平均增长的部门,属低增长或衰退产业,一般属于调整改造对象,若一产业持续属于衰退类,则应淘汰,以保持整个区域工业经济的增长力。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空间结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1)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2)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3)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懂得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的发展现模。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2)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3)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城市吸引区 即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城市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起着主导作用的地域。
空间扩散的含义 指思想、创新、文化特质和行为模式等从其发源地向外扩展和传播。
1、周边式扩散
2、等级式扩散
3、点轴式扩散
4、跳跃式扩散
5、发散极式扩散
6、反磁力式扩散
战略研究的特征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 层次性。区域发展战略 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区域的地位
1、区域的地位内涵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它通常反映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地域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
2、区域的地位影响因素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城镇体系 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区位熵(简称LQ)又称专门化率,是通过测定各个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关程度来间接反映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常用测定指标有产量、产值、就业人数等。产业结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社会消费
2、资源状况
3、科技水平
4、基础与传统
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
区域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全国“一盘棋”原则
2、承认和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3、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4、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力生产、方便生活
5、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
6、国防安全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6、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城市经济区划分
1概念 是由一个或数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它周围的农村地区共同构成的在地理位置上相连接的经济区域。2目的 划分城市经济区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提供依据。
3依据一般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以城市影响区为重要依据。4基本原则方法(1)依托中心城市。(2)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3)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4)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5)有利于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
第五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完整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完整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序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10.7‰和20.1/10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全社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一篇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
——科学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公平公正。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章战略主题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
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环境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预防和减少伤害,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要惠及全人群,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
第三章战略目标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到2030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健康水平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岁)2015年:76.34 2020年:77.3 2030年:79.0
领域:健康水平指标:婴儿死亡率(‰)2015年:8.1 2020年:7.5 2030年:5.0
领域:健康水平指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15年:10.7 2020年:9.5 2030年:6.0
领域:健康水平指标:孕产妇死亡率(1/10万)2015年:20.1 2020年:18.0 2030年:12.0
领域:健康水平指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2015年:89.6(2014年)2020年:90.6 2030年:92.2
领域:健康生活指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15年:10 2020年:20 2030年:30
领域:健康生活指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亿人)2015年:3.6(2014年)2020年:4.35 2030年:5.3
领域:健康服务与保障指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2015年:19.1(2013年)2020年:比2015年降低10% 2030年:比2015年降低30%
领域:健康服务与保障指标: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015年:2.2 2020年:2.5 2030年:3.0
领域:健康服务与保障指标: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015年:29.3 2020年:28左右 2030年:25左右
领域:健康环境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2015年:76.7 2020年:>80 2030年:持续改善
领域:健康环境指标: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2015年:66 2020年:>70 2030年:持续改善
领域:健康产业指标: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万亿元)2015年:-2020年:>8 2030年:16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
第四章加强健康教育
第一节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到2030年基本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开发推广促进健康生活的适宜技术和用品。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
第二节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第五章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第一节引导合理膳食
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第二节开展控烟限酒
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把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强化戒烟服务。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
第三节促进心理健康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节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
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加强全国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早发现、早治疗成瘾者。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衔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第一节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第二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群众健身休闲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第三节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
第四节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和职业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三篇优化健康服务
第七章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第一节防治重大疾病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强口腔卫生,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全国肺结核疫情持续下降。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继续巩固全国消除疟疾成果。全国所有流行县基本控制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保持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地方病不再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问题。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加强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防控。强化重大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
第二节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健全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服务家庭,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完善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加大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奖励扶助金标准动态调整。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到2030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
第三节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继续实施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疾病经济负担研究,适时调整项目经费标准,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第八章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一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和市域内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省级及以上分区域统筹配置,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基本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省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依托现有机构,建设一批引领国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一批区域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带动医疗服务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能力,保障贫困人口健康。到2030年,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
第二节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基层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完善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加快医疗卫生领域军民融合,积极发挥军队医疗卫生机构作用,更好为人民服务。
第三节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建立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基本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推出一批国际化标准规范。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推进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基本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第九章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第一节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节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三节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第十章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第一节提高妇幼健康水平
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继续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加强儿科建设,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第二节促进健康老龄化
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动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加强老年痴呆症等的有效干预。推动居家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发展,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政策,使老年人更便捷获得基本药物。
第三节维护残疾人健康
制定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对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补贴。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制定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对致残疾病及其他致残因素的防控。推动国家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试点工作。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四篇完善健康保障
第十一章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第一节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和经办管理。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实现基金中长期精算平衡。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均衡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合理确定政府与个人分担比例。改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开展门诊统筹。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
第二节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
严格落实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按服务绩效付费,形成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和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实现医保智能监控,将医保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保经办。加强医疗保险基础标准建设和应用。到2030年,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
第三节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到2030年,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第十二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第一节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
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规范医药电子商务,丰富药品流通渠道和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健全中药材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落实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主体地位,鼓励联合采购。完善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完善药品储备制度和应急供应机制。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提高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第二节完善国家药物政策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保障儿童用药。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按照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医保、采购等政策的衔接,坚持分类管理,加强对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监管,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完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五篇建设健康环境
第十三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一节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到2030年,努力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适合居民生活养老的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国农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力争到203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50%,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全覆盖。
第二节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
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针对当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相关政策。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
第十四章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
第一节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产业园区、新城、新区等开发建设规划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强化源头预防。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常态化区域协作机制。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促进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以耕地为重点,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和遗传多样性。加强噪声污染防控。
第二节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
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排污台账,实现持证按证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染专项治理。以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
第三节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逐步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实施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划定环境健康高风险区域,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价,探索建立高风险区域重点项目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环境健康风险沟通机制。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
第十五章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第一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扩大产品抽检覆盖面。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治理。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有序开展进口食品指定口岸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第二节强化药品安全监管
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建立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审批制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批标准。加快创新药(医疗器械)和临床急需新药(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完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实施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计划,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强药品监管,形成全品种、全过程的监管链条。加强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
第十六章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节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加强安全生产,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切实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职责,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强化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健全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进一步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建立完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强化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发生。加强全国个人辐射剂量管理和放射诊疗辐射防护。
第二节促进道路交通安全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治理公路安全隐患。严格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提升企业安全自律意识,落实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运行监管能力和安全生产基础支撑。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提高车辆安全技术标准,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综合素质。到2030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0%。
第三节预防和减少伤害
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开发重点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和标准。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提高儿童玩具和用品安全标准。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
第四节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建立包括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海陆空立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到2030年,力争将道路交通事故死伤比基本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五节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
建立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监测预警、口岸精准检疫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种类齐全的现代口岸核生化有害因子防控体系,建立基于源头防控、境内外联防联控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巩固和提升口岸核心能力,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完善国际旅行与健康信息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国际旅行健康指导,建成国际一流的国际旅行健康服务体系,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
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加强进境动植物检疫风险评估准入管理,强化外来动植物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查验截获、检测鉴定、除害处理、监测防控规范化建设,健全对购买和携带人员、单位的问责追究体系,防控国际动植物疫情疫病及有害生物跨境传播。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六篇发展健康产业
第十七章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第十八章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制定健康医疗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配套发展。
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第十九章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快开放体育资源,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第二十章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第一节加强医药技术创新
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医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专利药、中药新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治疗重大疾病的专利到期药物实现仿制上市。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疗设备、医用材料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实施绿色和智能改造升级,到2030年,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发展专业医药园区,支持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构建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先进制造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服务贸易,推动医药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业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和诊疗装备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大幅提高,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跨入世界制药强国行列。推进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市场集中度,形成一批跨国大型药品流通企业。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七篇健全支撑与保障
第二十一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节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健全监督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第二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理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清晰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医药卫生管理事权,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推进军队医院参加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纳入国家分级诊疗体系工作。健全卫生计生全行业综合监管体系。
第三节完善健康筹资机制
健全政府健康领域相关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中央财政在安排相关转移支付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的积极性,形成多元筹资格局。鼓励金融等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
第四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深化药品、医疗机构等审批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行为。推进健康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加强卫生计生、体育、食品药品等健康领域监管创新,加快构建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建设。推进综合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管中的作用,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健康相关行业科学发展,简化健康领域公共服务流程,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第二十二章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第一节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
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培训制度,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强化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大基层和偏远地区扶持力度。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强药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支持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教育培训云平台,便捷医务人员终身教育。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
第二节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形成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落实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政策。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对接国际通行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护理、助产、医疗辅助服务、医疗卫生技术等方面人员评价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将论文、外语、科研等作为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的硬性要求,健全符合全科医生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第二十三章推动健康科技创新
第一节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大力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能力建设,依托现有机构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医学研究科研基地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和数据交汇,统筹布局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生物样本资源、实验动物资源等资源平台,建设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医学研究和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促进医研企结合,推进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加强医药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推广。建立更好的医学创新激励机制和以应用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科研基地、生物安全、技术评估、医学研究标准与规范、医学伦理与科研诚信、知识产权等保障机制,加强科卫协同、军民融合、省部合作,有效提升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科技的研究水平。
第二节推进医学科技进步
启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科技计划。发展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显著增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力争到2030年,科技论文影响力和三方专利总量进入国际前列,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医药工业增长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
第二十四章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实施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护机制。做好公民入伍前与退伍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军地之间接续共享。到2030年,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规范应用,人人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远程医疗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现人口健康信息规范管理和使用,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的需求。
第二节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和完善全国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全面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临床和科研、公共卫生、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国家、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工程技术能力,制定分级分类分域的数据应用政策规范,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注重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加强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
第二十五章加强健康法治建设
推动颁布并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法、中医药法,修订实施药品管理法,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完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健全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和指南体系。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十六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全方位积极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双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合作。加强南南合作,落实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员,重点加强包括妇幼保健在内的医疗援助,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家高层战略对话机制,将卫生纳入大国外交议程。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在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谈判与制定中发挥影响,提升健康领域国际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八篇强化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章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健康中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健康中国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落实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第二十八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中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十九章做好实施监测
制定实施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对本规划纲要各项政策和措施进行细化完善,明确各个阶段所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定规划纲要任务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各地在实施规划纲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