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试题

时间:2019-05-14 01:2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技术哲学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技术哲学试题》。

第一篇:科学技术哲学试题

哈工大

2012 年

季学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一、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科学即是通过逻辑和实验发现自然规律,正是逻辑的合理性和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保证了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3.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当一个科学理论被某个实验证实时,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个理论是正确的。你的看法如何?

3.与科学的普适性相比技术具有更强的地方性或民族性,因此,在技术活动中更应该强调其与社会的兼容性。

4.对于科学家来说科学成果的优先权是其获得同行承认和学术地位的重要标识,因此,学者们需要对自己的科学成果进行保密以防范他人剽窃。

二、材料分析题(25分)

材料一: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3月23日起在科技部网站公示,其中,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荐的“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出现在国家科技进步奖轻工评审组中。公示材料称该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市场适应性,近三年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735.74亿元,新增利税1421.8043亿元”。引发热议,中国青年报记者查阅10年来,烟草行业已陆续有7项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申请人谢剑平因长期从事烟草化学、烟草香料和卷烟降焦减害的应用研究工作,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院士,被舆论称为“烟草院士”。

材料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六条规定:获奖成果的应用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安全和人民健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二十九条则规定:国家禁止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材料三:4月10日,《中国科学报》刊登了中国30位院士联名反对“中式卷烟”入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消息,引起轰动。记者致电“中式卷烟”推荐单位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处等几位相关人员对此事表示沉默。

问题1:对于上述申报奖项的理由,以及谢剑平当选院士的理由,你有怎样的看法?

问题2:该事件涉及到本课程哪些相关原理?请你以相关原理分析上述事件。

三、讨论题(1小题20分,2小题10分,共35分)

1.科学理论的建立往往基于抽象的理想模型或理想实验,同时每一个理论的建构还基于很多预设,所以,科学对世界的认识始终是有限度的,甚至并不一定朝向真理,是人类有限理性的一种权宜之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科学方法论的相关问题以及你在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体会,谈谈科学在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解。

2.邓小平曾经说,中国如果没有“两弹一星”就不会成为大国,几十年来中国 的航天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对于中国的大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中国政府仍然在航天事业上保持着足够的投入,航天器发射依然让政府和国民兴奋不已。如何理解“航天既是政治”,如何评价今天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二篇:科学技术哲学复习思考题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思考题

1.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自然观?

3.人类自然观的变迁经历了几个阶段?

4.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6.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8.什么是系统?

9.什么是天然自然、人工自然?

10.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2.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什么

13.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两者有什么关系?

14.简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5.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6.什么是科学问题?简述科学问题的来源?

17.“有人说科学认识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18.试论“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关系。

19.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0.什么是科学假说?简述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考核题型

名词解释

选择题

简答题

论述题

考核方式:开卷

成绩计算:平时40%,期末60%。

第三篇:【专业名称】科学技术哲学

【专业名称】科学技术哲学

【专业代码】010108

【内容简介】科技哲学是一个具有文理交叉特色的专业,既招收哲学、社会科学,也招收有理、工、农、医背景的本科毕业生。作为我校国家985创新基地“认知与行为”的主要支撑学科,本学科强调国际合作研究与联合培养,要求学生有出色的外语能力和把握本学科学术前沿问题的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学生既可以选择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可以面向现实问题,按兴趣、专长、择业进行量身打造。

【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逻辑与科学方法

【就业流向】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技规划、管理和教学,以及在各大媒体机构从事科技传播等工作。

第四篇: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来挖掘马克思自然理论的现代性意义。通过解读马克思的自然理论,探讨马克思自然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论和社会实践产生的重要影响,寻求马克思自然理论所蕴含的生态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启示。

关键字: 马克思 自然观 人与自然对立统一 生态意蕴 现代性启示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 ,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的自然观汲取了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 ,实现了自然观上的革命,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生态哲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

马克思总结和概括了19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成果,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于实践之中进行考察,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把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对历史、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之中。他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1 ] 一方面 ,自然是社会的基础,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是考察生态问题必须坚持的原则立场。马克思的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而且明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确地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指明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社会产生、发展于自然界而不是置身自然之外。另一方面,自然界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越来越表现出“人化自然”的特征。马克思自然观的特点在于:第一,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质。自然的人化不简单等同于自在自然的生物进化,而是具有社会的特点。只有在人化自然过程中,自然界才能成为人类生存资料的来源,也才能成为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如果自然环境被破坏,就等于割断了这一纽带。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马克思强调:“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2 ]。第三,人与人的异化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相互制约。前者是在后者中产生的,但后者又加深和制约着前者。

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 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在自然界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

(二)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人在改造自然时,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人类活动的每一步成功都意味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人越是主动地去改变自然,越是受制于自然规律,实践愈深入,受制愈深刻;而受制愈深刻,认识的难度就愈大。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 3 ]。

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是以对受动性的认识和控制状况为前提的。人类实践史表明,实践活动之所以未取得合乎目的的结果,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只看到人的能动性而忽视了受动性。对受动性的充分认识是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在人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实现着人与自然的双向交流,自然不断被人化 ,人也不断被自然化,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被解决。正因为二者的辩证统一,人的受动性并不意味着人类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只能消极地受制于自然界,而是意味着人类能够通过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化受动性为能动性。在人与自然这对矛盾中,人是主导性的一方,在何种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取决于人的实践水平。

这种全新的认识视角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 ,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三)在实践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 的尺度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满足与被满足、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在二者的这种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自然界是价值客体。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体的价值需要才能被满足。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永恒主题,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则。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体现为必须坚持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所谓物的尺度即人的活动的外在尺度,就是物的本性和规律,是指自然界自身的内在联系和运行的规律,人只能遵循它而不能违背它,也就是说人类活动必须坚持真理原则和科学精神;所谓人的尺度即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就是人的本性和要求,是指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人类活动必须坚持价值原则和人文精神。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异化导致自然界物质正常循环被扰乱,造成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扭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利润驱动下的生产,以对自然的征服为价值追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性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劳动异化中,资本主义劳动表现出反自然的一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 4 ]。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条件相异化,劳动过程同时成为破坏劳动赖以存在的条件的过程。当劳动背离了人的发展方向时,对人所造成的危害是深刻的。马克思强调,要立足于社会关系去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5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根本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要完全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变革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有机结合,实现自然的人道化和人道的自然化,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现代性启示

生态问题是当代的全球性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直面的一个理论课题。在讨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时,必然涉及自然观的深层问题。由于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虽未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理论,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为其所觉察。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对未来社会进行预见的过程中,马克思将自己的自然观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正确表述了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昭示了一幅社会发展生态向度的理论图景,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阐明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社会化思路,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在全球生态危机日趋恶化的今天,是解决当代生态问题的指南。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使主体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长,同时也使人对自然的破坏力加强,人们在享受现代生产所带来的物质繁荣时,不得不面临环境退化、生态失衡的严峻现实。痛定思痛,人类开始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进行反思,对发展战略进行重新选择,对自身的生产行为进行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自身生存环境的关系,在马克思自然观的导引下,人类进一步理解自然、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的生态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 ]。我国应汲取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教训,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生产发展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为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服务。这一目标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认识及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人民愿望和国际潮流的抉择。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以人与自然生态的统一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发展 ,它所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其最终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解。这一发展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近代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常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方式是以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扭曲为前提,不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限制了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谐共生与占有是统一的,这就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和谐图景,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生产活动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

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做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占有自然的能力,在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科学理解基础上的积极思考,它克服了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人的使命就是征服和占有自然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衷共济的全新发展观。选择这种发展观不仅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而且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自觉运用。马克思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谐的思维方式,强调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自身的价值,这些真知灼见是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为进行生态教育提供了理论准备

生态教育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环境、生态问题的出现及解决,传播环境知识、培养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对国家环境政策的理解与认同,促使人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它所传递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对环境负责任的理念,就是要说服人们把自己的所得与环境的所失,把环境的所失与他人、后代的得失相权衡,纠正片面的物质追求倾向,以生态美的观念引导公众。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表面上,环境问题是由某些生产技术引起的,但深层次上,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以及人对自然不断扩张的物质欲求,人对自身征服力、驾驭力的盲目崇拜等,才是导致环境问题的社会文化根源。因此,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的问题,要摆脱危机,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努力,还应充分调动人的环境责任意识,促使人们对自身的价值观进行反省,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促成人自身的转变,这是环保教育的根本任务。马克思自然观蕴涵的生态思想则为环保教育作了最好的理论注解,环保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文化观念层次,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自然观对公众进行教育,促使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培养人们自觉的环保意识。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结 论

在解读马克思自然理论过程中, 我们获得了重要启示。历史经验证明: 今日的生态环境效益, 就是明日的生产力基础;破坏了今日的生态环境,就等于剥夺了后代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支持系统。我们不应该把生态问题推给自然,更不应该不负责任地把生态问题全部推给我们的后代。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在生产发展中寻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社会的发展中寻求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发展。

致 谢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开阔了眼界,对哲学这个领域充满了兴趣。尤其是课上老师讲解的方法论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很大,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再次感谢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同学们精彩的演讲!

参考文献

[ 1 ] [ 4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8 ;97 ;120.[ 2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6.[ 3 ] [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83-384;385.[ 6 ]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0.

第五篇:科学技术哲学课程论文安排

科学技术哲学课程论文安排:

1.请在研究生院培养办网站下载课程论文模版 2.围绕以下选题方向,自拟题目,攥写论文:包括题目、中英文关键词(3-5个)、中英文摘要(150字左右)、正文(3000-5000)、注释、参考文献(具体行文格式亦可参照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A4纸双面打印 3.选题如下:

具体议题(注意:需要围绕以下议题自己拟定论文题目)包括: 1.绿色制造的基本理论

2.绿色制造与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3.“一带一路”与绿色制造 4.再制造的基本理论 5.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 6.国内外绿色科技发展研究 7.技术范式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 8.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思维变革与方法 9.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思维与企业创新

10.重庆大学与中国现代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建议选取案例,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11.重庆城市规划史(选取自己有兴趣的一个时间段来做,可加入史料,讲述故事)12.重庆工业史(选取一个时间段来做,可加入史料,讲述故事)13.科学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的社会、技术理论批判,技术与民主

4.可以参考网络资料,注名出处,杜绝抄袭 5.请于本学期最后一次课交论文,带到教室统一收,且提前发送电子版至:2572470935@qq.com,邮件主题:姓名+题目

下载科学技术哲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技术哲学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全解

    从数学史浅谈科学技术理念问题 摘要:本文从哲学、科学、数学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以及几位伟大数学家的范例,阐述和分析了科学技术中数学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

    科学技术哲学考研真题

    科学技术哲学 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 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一、简答题(选4题,每题12分,共48分) 1、列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和自然哲学的主要著作(至少4种) 2、近代欧洲哲学中唯理......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

    科学技术哲学 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 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一、 简答题(选4题,每题12分,共48分) 1、 列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和自然哲学的主要著作(至少4种) 2、近代欧洲哲学中唯......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总结篇)

    1.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1、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 六、结合个人专业实......

    《20世纪学术大典.中国科学技术哲学》doc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体系 1.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来源 1)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 古代西方自然哲学 近代西方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哲学 现代西......

    浅谈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_哲学论文

    科学技术传播(The Transmiss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科技传播)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分享的过程或行为。它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哲学家培根......

    哲学人生观试题

    哲学人生观试题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60分)1.“沿海发达地区在加快自身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从科学技术支援、经济......

    山东大学哲学试题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008年专业理论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西哲学史》试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巴门尼德的“存在” 2、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3、“自然神论” 4、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