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材料
中国石化工程行业国际化的新里程: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 —记“2014 Bentley石油化工主题研讨会”
在近日召开的2014 Bentley石油化工主题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就中国石化工程行业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他们认为,改变中国工程建设行业旧有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流程管控和绩效提升,不仅源于EPC总承包项目中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更高追求,也是中国石化工程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相关的软件及应用开发商也正在完善并提供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中国石化工程行业结果管理的困局终将打破,与国际工程公司的差距将不断缩小,10年磨一剑终将不是梦。
(小标题)工程行业与国外差距比5年前拉大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总监、炼油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王宁谈到,中国工程公司与国外工程公司的差距与五年前相比,可能现在更大了。对此,王宁分析道,十年前石化工程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外都比较低,这几年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应用水平的提高,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与IT技术有了更好的结合,国外石化工程行业取得了更快速的发展。国内石化工程企业要想突破国际化道路上的瓶颈,要尽快对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进行同步提升。在王宁看来,要重视项目的流程管理,并行推进协同设计和协同工作进程,才能最终提升工作效率和项目效益。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文控部主任吴迪在会上谈到,按照中国人特有的性格和工作习惯,在项目管理中更看重结果。而事实上只有改变粗放性管理,加强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缩短与国际工程公司的差距。从EPC角度来讲,海外业主关心的不仅仅是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还有工程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技术使用能力。早在2000年,中国寰球工程公司作为PMC执行扬子石化—巴斯夫一体化项目时,就被海外业主要求同步使用国际主流软件。基于此,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开始接触使用Bentley的ProjectWise、i-Model等产品,并不断提升对项目管理和协同工作的新认识。如今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已经开始了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在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国际化道路上率先迈出了一步。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华东设计分公司信息管理部主任马俊忠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谈到,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投入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发展前列,但在与国际同行交流时,发现了在软实力方面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华东设计分公司在2008就开始了与Bentley的合作,使用了ProjectWise等软件产品,下一步将联合Bentley加强工程项目信息化的系统性建设,提升流程管理水平,增强项目管理中的软实力。
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信息推进委员会副秘书长陈超熙看来,中国工程建设行业与国际接轨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承接国内外的EPC项目,也将效率和利润最大化视为其核心诉求。从社会效益角度,通过精细化设计,实现绿色节能,带来环境友好,也符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趋势。
对此,该委员会副秘书长杨荣坚补充道,中国工程建设行业要想实现国际化接轨,需要有基于国际化视野的解决方案。Bentley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为中国用户提供的顶层设计方案,非常具有前瞻性,有利于从整体上、系统性地推动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Bentley助力中国石化工程行业开启新征程
Bentley大中华区总裁刘德盛谈到,以往的工程项目只关注数字化设计解决方案在空间碰撞等方面的功用。针对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需求,Bentley基于其国际化视野,给中国用户带来的不只是数字化设计方案,而是设计、施工、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运营方面。刘德盛强调,引进一套软件带来的不仅是工具技术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实现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的相应改变。
Bentley建筑、电力及工厂行业副总裁Ken Adamson谈到,Bentley公司与石油化工行业的情结由来已久,无论是其全球性的收购,还是遍布世界的服务项目,都充分证明了Bentley对石油化工发展战略的重视。他谈到石油化工行业的流程管理和信息管理尤其重要,如何充分将海量数据跨地域、跨专业、跨供应链地分发,并通过实时监控,达到运营、操作的最优化,这是Bentley 30多年的核心发展方向,也是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
会上,Bentley公司中国能源行业高级销售总监王立明谈到,Bentley石油化工行业的解决方案已应用到了全球,印度投资3300亿打造的世界最大炼油厂,壳牌投资的全球首个浮式液化天然气(FLNG)项目,都是基于Bentley的解决方进行执行。
Bentley公司大中华区技术总监何立波补充道,随着信息化、大数据库的应用,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更加成熟。结合Bentley已有的服务经验,如今开拓石油化工行业正是天时地利人和,而Bentley也将会不断发展完善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让用户做到更好,推动中国石化工程新革命。
第二篇:最新新闻背景材料(12)
12月份新闻背景材料
1、新华网南非德班12月11日电(记者 邵海军 陈勇 于大波)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当地时间11日凌晨在南非德班闭幕,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大会原定于9日晚闭幕,但由于各方对部分焦点问题分歧严重,争执不下,最后将谈判拖入“加时赛”。最终,大会通过了《议定书》工作组和《公约》之下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的决议,宣布继续《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开始实施。
在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延期一天后终于在今天清晨闭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德班会议取得了三大务实成果,虽然“大家都不满意,但是大家都能接受”。
其一是绿色气候基金得以启动,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其二是打消了《京都议定书》过早退出历史舞台的顾虑。《京都议定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其第一承诺期将于明年底到期。由于发达国家抵制,会前各界预期悲观,有舆论认为非洲或是《京都议定书》的“墓地”。
其三是明确了2020年以后的全球减排安排,决定成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
在这位追踪了20年国际气候谈判进程的专家看来,2007年巴厘岛和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方信心爆满,预期过高,对谈判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所以对有限的成果会“感到失落”。从去年坎昆会议到今年德班会议,各方不再那么好高骛远,变得更为理性务实。
2、纪念中国入世10周年
10年前的12月11日,中国和世贸组织共同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从那一时刻起,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那一时刻起,世界与中国交流融合的渠道更加通畅。
中国经济让世界受益
刚刚过去的这个10年,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IMF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使得全球经济增长从中受益”的结论,是世界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发展成就的基本判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经历严重衰退,我们在积极应对内外各种挑战、努力保持自身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持续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2009年和2010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世界之首。
全面进入市场竞争
1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全面认知,一步步逐渐展开。这种认知伴随着贸易摩擦,也伴随着国际合作不断深化,让中国和某些世贸组织成员国在贸易争端之中针锋相对,也让中国和国际社会一同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中同舟共济。中国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更加熟悉自如,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也更加客观平和。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尽管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但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加入世贸组织的实践再次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世贸组织也离不开中国。
10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政府逐渐学会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经济活动,服务职能明显增强;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优胜劣汰机制基本形成;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影响之二:世贸组织的“透明度”等规则,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理念之一。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成效显著,各级官员普遍接受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观念。
影响之三:中国企业由篱笆保护的“羊”变成了在市场竞争中觅食的“狼”。
入世前,“狼来了”的呼声一度不绝于耳,人们怀疑国内企业在失去“篱笆”保护之后,能否抵挡来势凶猛的“群狼”?世贸规则下的有序竞争,逼迫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贸易摩擦中,主动向“狼”学习觅食经验和生存方法,与“群狼”共舞,逐步树立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全球意识,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人们担忧受到强大冲击的农业、汽车和金融行业,10年间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了困境,赢得了发展。
当前,西方国家债务危机的阴影仍在蔓延,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过去10年中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一些西方国家屡屡将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对准中国。2009年中国的出口占全球9.6%,但是遭受的反倾销案例占全球的40%,反补贴案例占全球的75%,遭遇贸易调查数占同期全球案件总数的43%。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将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根据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我们将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更加注重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将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我们将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把扩大进口和稳定出口结合起来,把积极扩大进口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
——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区域多样化和发展不平衡蕴含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会。我们将把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中国将进一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继续欢迎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鼓励外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推动国内技术创新。中国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重视开展有利于不发达国家改善民生和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合作,承担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
——中国将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我们将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开展涉外经济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措施的清理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公正公开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和司法保护力度,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良好经营环境。
——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和责任,继续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各国一道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使中国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中国将同各国合力应对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这是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在开放中抢抓机遇、趋利避害,中国经济赢得了空间,提升了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这是和世界共赢的十年:兑现承诺、勇于担当。负责任的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世界也从中国发展中分享越来越多的机遇。
这是中国人视野和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十年:经历开放洗礼,规则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增强了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是对未来的昭示:加快改革步伐、提升开放水平,是把握机遇、赢得未来的必然选择
3、校车安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温家宝总理在11月27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针对校车安全问题表示,“我要求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订出《校车安全条例》”。
这一讲话至今仅半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昨天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民意,公众如有修改意见,可在明年1月11日前进行反馈。
这一高效的立法速度足以证明立法解决国内校车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充分证明了民生问题的分量。■对话
校车政策更利于农村学生
记者:看了校车安全条例,感觉政策对农村孩子更有利,是否对城市校车并不鼓励?
王敬波:这个宗旨是对的。因为校车主要对农村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孩子很有帮助,很多农村学校因为撤并而取消,造成农村孩子上学比较困难,校车对他们来说更为需要。城市居民住得相对集中,大部分采取就近上学的方式,城市中真正对校车有需求的反而是来自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选择而出现的择校家庭。我们不能把城里的情况和农村的情况混为一谈,两者的基础是不一样的。
记者:条例中允许对校车进行社会捐赠,有没有可能发展为赞助费的变种?
王敬波:单独从校车发展上,社会捐赠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校车是为公众服务,满足公共需求,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社会捐赠扶持社会教育的发展,是值得鼓励的。至于会不会往另一个方向发展目前还不好说。
记者:条例中对校车报废年限、时速均有明确的要求,专家们论证时是否讨论过过于严格的要求会给学校和运营公司造成压力?
王敬波:这些问题讨论过。制定了很高的安全标准,如果没有政府强力的财政支持的话,很多学校、运营机构可能会退出。城里的孩子还好说,农村的孩子上学可能会出现问题。不过,校车作为特殊车辆,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安全标准,这个要优先保障。对社会化运营的公司来说,除了考虑风险,还会考虑利润的问题,如果有利润,风险再高也是愿意运营的。
王敬波:校车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一些国外经验尤其是在校车优先通行权上,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不过在具体操作中,还要考虑到中国国情。4、201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定调”与“微调”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去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策不变的背后显示出决策层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但政策不变不意味着政策不会调整。
政策不变,但会“边走边调”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也迎来了新的调整窗口。有业内人士谏言,财政政策可否从积极转向稳健,货币政策可否从稳健转向宽松或者适度宽松。
然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稳健实际上是中性的涵义,既不是扩张也不是收缩,以稳为主。积极的财政政策,现在的理解就是财政政策的实施方式将发生改变。2009年以后主要是通过增加政府开支,现在更多的是通过结构性减税。从财政政策的操作模式来看,这两个,一个侧重需求,一个侧重供给。现在实际上更进一步的是侧重供给方面的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保”还是“稳”,2012不走2008的路
从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喜忧参半。
喜的是,通胀有所缓解,下行趋势明显。CPI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双双创下年内新低;忧的是,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滑落到50之下,工业下滑趋势明显,出口情况也不乐观。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速远低于去年10%以上的水平。总的说来,通货膨胀上升步伐大幅放缓,但明年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12月9日,中央政治局“定调”后,有学者将明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政策主基调概括为“保增长、调结构、管通胀”。“保增长”的提法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当时,中央果断决策提出“保增长”,旨在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过度下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明年的经济社会工作:稳中求进。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2012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主要任务: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2年做好经济工作的十八字方针:
稳增长
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控物价
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调结构
突出主题,贯穿主线,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惠民生
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抓改革
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促和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这些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怎么说?
【中等收入者】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消费】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
【减税】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房价】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农民工进城】要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
【人民币】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资本市场】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小微企业】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三公”经费】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
5、外交部:不能简单用“软”和“硬”界定中国外交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张朔)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乐玉成18日上午在北京表示,不能简单地用“软”和“硬”来界定中国外交。就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国外交阐述四点看法:
第一,要看到中国外交成就来之不易。第二,要看到中国外交顺应了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大势。第三,不能简单地用“软”和“硬”来界定中国外交。第四,要看到新形势下做好外交工作并不容易。
“国际上特别是西方一些人指责中国外交强硬了,不像过去好说话。但是国内一些舆论又说我们的外交太软,主张‘亮剑’,要求教训一些国家。这本身就表明,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外交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乐玉成说,不能说动枪动炮才是硬,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就是软。中国人讲刚柔相济,“柔”和“刚”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就像一个人有温和的时候也有发怒的时候,一支军队有勇往直前的时候也有迂回周旋的时候。斗争和妥协都不是外交的目的,也不是评判外交好坏的标准,而只是实现外交目标的方式和选项。这就要求我们该斗争的斗争,该合作的合作,该周旋的周旋。
“智慧比拳头更重要。”乐玉成说。外交要着眼大局和全局来进行谋划,兼顾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政治和经济利益,统筹考虑国家利益、形象和责任。外交搞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不是增强了,国家的地位是不是上升了,国家的利益是不是增加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各行各业的努力,自然也包括外交的贡献。在世界主要大国中,中国外交是十分成功的,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应该对这一点感到自豪。
第三篇:全国科技奖励会议新闻背景
我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我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其他三个奖项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分为一、二等奖两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可以授予特等奖。
第四篇:新闻中背景材料作用的教学
新闻中背景材料作用的教学
黄开科
在高一语文必修教材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新闻中的背景材料作用进行综合研讨,突破重难点,达到了综合训练的效果。
高一必修教材接触的第一篇新闻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文中,作者在介绍港督彭定康在港督府举行告别仪式后,用一处闲笔插叙了港督府的变迁、扩建、修建的历史;在写到当天的第二次降旗仪式时候,作者又提起了156年前一个叫做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在这里的第一次升旗这个历史材料;在《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中,作者每介绍完包身工的生活、工作场景后,总是补叙了大量的背景材料;而在《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中,作者更是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致有人说,这篇新闻缺少时效性,不像新闻。那么,作者在报道新闻时,为什么总是用闲笔介绍背景材料呢?
这里涉及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即背景材料的运用问题。事实上,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世界上许多有名的新闻工作者都十分强调背景材料的运用。
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识别新闻材料与背景材料,首先要识别,不要混同,新闻材料是新近发生的事件,而背景材料总是把笔触伸向历史,介绍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后的历史情况,这一点,学生辨识起来不是很困难,可以用画线的方式在课文上标出来;其次,引导学生识别背景材料的表达方式,我们发现,背景材料的引入总是在介绍完新闻事件之后用一个过渡词语,或者一个过渡句、过渡段来导入
背景材料,如介绍完包身工的起床情形之后,用“但是,她们的正式名称却是包身工”来引入包身工的来历,做到结构上衔接自然,而且,背景材料在文章整体的表达方式是插叙、补叙;第三,关于背景材料的作用,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回答往往只是从背景材料本身出发,在背景材料本身里打圈圈,理不出头绪。我特别强调,背景材料一定是和新闻事件相关,如果和新闻事件没有关联,那么引入背景有什么意义呢?如写彭定康在港督府告别之后,才顺手介绍港督府的背景,在写“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后,才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探索历程,既然如此,我们理解背景材料的作用,一定要从这个相关性出发,一定是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本身的,是为了突出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的,这样,学生思路就明确了,知道从背景材料与新闻事件的相关性出发来理解背景材料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在介绍完彭定康告别港督府后引入港督府的历史变迁的,那么,这里的背景材料作用就在于突出上文中彭定康告别港督府仪式的特殊内涵,这次告别意味着英国殖民统治者结束了在香港的殖民统治,香港即将回到祖国;在《包身工》中每介绍完包身工的现实生活、上工情形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源情况,交代包身工制度的发展,揭示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这些与新闻材料相结合,使得文章既呈现了包身工倍受压榨的悲惨境遇,又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实质,达到了作者批判的目的,也使读者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而《飞向太空的航程》里,大量篇幅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探索历程,同样是为了突出“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历史意义,从而深化文章的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普遍性的结论,新闻中背景材料的运用,一定要与新闻事件本身相关,作用分别为:一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二 突出新闻事件的内涵、意义,显示新闻的价值;三 揭示新闻事件的实质,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四 表明作者观点,深化文章主题。
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并结合相关的材料做一定的综合性训练,事半功倍,这是我的一点教学体会。
第五篇:PX项目新闻背景及讨论主题
PX项目新闻背景及讨论主题
一、新闻背景:
29日,宁波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就镇海炼化扩建一体化项目等市民关注的问题答记者问。宁波市政府称镇海PX项目群众集聚事件中,公安机关26日晚扣留51人,其中13人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没有发生恶性事件,绝对没有人员死亡。PX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装置
新闻发言人称,镇海炼化扩建一体化项目到28日为止,还只是处于前期准备阶段。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前期准备中的镇海炼化扩建一体化项目包括多个装置,PX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装置。所以,网上传言“宁波投资500多亿元建PX项目”,与事实是不符的。在前期准备镇海炼化扩建一体化项目时,项目投资方提出的方案中,包括了PX项目在内的多个子项目。现在PX项目已经取消了,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也已停止推进。
公安民警没有乱抓人、乱打人
新闻发言人称,10月26日下午5时许,在镇海甬江隧道口,一名送饭、水的辅助工作人员遭到了聚集人员围堵殴打,执勤民警上前维持秩序时,近100名聚集人员用石头、砖块向民警攻击,当场就
有多名民警被砸伤。当晚7时和8时许,部分聚集人员先后将一辆私家车和一辆警车推翻,还出现了打砸行为,聚集人员最多时达到1000余人。在持续劝导无效的情况下,为避免更多违法行为发生导致更大损害,晚上11时左右,公安机关采取措施驱散了聚集人员,并当场扣留51人,其中13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0月27日、28日,海曙天一广场、镇海甬江隧道附近也出现人员聚集,多数群众在劝导下离开了聚集现场。有少数人员不听劝导,公安民警将其带离现场,教育后释放。
10月28日晚,坚决不上PX项目信息发布后,大多数聚集人员自发离去,但也有少数人不听劝导,公安机关对现场的聚集人员进行了劝离,到晚上11时许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当晚,公安民警还发现一名聚集人员身上带有刀具、辣椒粉等物品,立即对其采取了措施。目前,该男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调查中。
在整个过程中,公安民警坚持理性、文明、平和执法,没有乱抓人、乱打人,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了及时制止。其间没有发生恶性事件,绝对没有人员死亡。
据人民网
■新闻链接
宁波市政府:“特警打死一大学生”系谣言
本报讯 据人民网消息,就“特警打死一大学生”谣言,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宁波发布”29日也对此发布相关回应,针对“宁大一学生死亡”的网上传言,“宁波发布”经多方证实,确为谣言。宁波大学:近期未发生学生死亡事件
据人民网北京10月29日电近日,网络流传“宁波大学学生郑春平死亡”的消息。宁波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岑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切信息以官方微博的发布为准,经核实,宁大没有名为“郑春平”的学生,近期也没有学生死亡的事件发生。岑主任表示,该信息是经过调查后发布的,宁波大学不会隐瞒任何相关信息,也没有必要隐瞒。
宁波警方:安徽籍女子散布大学生死亡谣言被查获
本报讯 据人民网消息,宁波警方称,近日网传“特警打死一大学生”这一信息纯属谣言。散布谣言者史某(女,安徽籍,现住宁波镇海后施)已被警方查获。被谣传死亡的郑某某为宁波工程学院学生,目前正常上学。希望广大市民不信谣、不传谣、不围观,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二、新闻分析:
单就PX项目而言,这种高污染的项目被排斥凸显了现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即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建设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政府追求GDP和市民要求更好的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高污染的产能。这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而就PX项目引发的群体事件看去,该事件一方面凸显了我们市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在反应民意方面缺乏进步性和文明理智。另一方面反映出官民之间的信任缺失,民众知情和参与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民意诉求机制不健全导致官民相隔。
另外,PX项目被网民误传有“极高危险性”、“一秒钟毁掉一座城”等夸大,也反映出网络舆论不自律和市民易受社会情绪影响盲目从众等问题。别国也有PX项目,但造成中国民众恐慌的是PX项目在中国的不良生产安全记录,政府方面也应在政策设计、监管和宣传上减少污染项目的争议。
三、主题方向:
1、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科学发展观(政府的GDP vs 百姓的美好明天)
2、权利意识和维权素质
3、如何保障民众诉求,如何建立官民互信?
4、网络舆论自律和市民心态不成熟问题
5、政府如何减少污染项目的争议?
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