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补助审计要求
2014年12月9日,中注协发布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审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政府补助审计的具体要求,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审计准则和中注协发布的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等法规,我们整理相关的审计提示与示例如下,供用户参考。
要求:
注册会计师要认真检查政府补助相关文件,关注政府补助分类的合理性,相关交易属于政府补助还是与政府之间的交易,是否满足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如政府补助所附条件是否能够满足,补助项目是否明显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必要时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或实施函证程序,获取与政府补助的真实性有关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提示: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如下,需同时满足如下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一)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
(二)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
企业在进行政府补助确认时,实务中也会出现相关的问题,注册会计师应予以关注。详见示例部分。示例:
实践中,公司对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一)将政府有偿投入作为政府补助。
示例1:将政府作为公司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或政府要求无形资产权利的研发费补贴等作为政府补助。
(二)公司通过非常规渠道与相关部门达成协定,将实质上来自于控股股东或集团内其他公司的捐赠作为政府补助。
示例2: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将资产通过政府以补助形式转移给公司。
(三)对政府补助的分类不正确。
示例3: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认定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将可以区分的综合性政府补助认定为难以区分的综合性政府补助。
(四)将未达到确认条件的政府补助予以确认。示例4:公司在未达到政府补助文件所附条件时即确认补助收入;对于不是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在未收到补助金额时即确认补助收入;对于补偿公司以后期间费用的政府补助,在费用尚未发生时即确认补助收入。
(五)将已达到确认条件的政府补助不予确认。
示例5:将本期已经达到确认条件的政府补助推迟到后续会计期间确认。
(六)政府补助披露不完整和不准确。
示例6:将不符合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披露为经常性损益。
注册会计师在对政府审计时,可能存在的如下问题,在进行审计时需要提起注意。
(一)未关注公司认定的政府补助实质上是否符合政府补助的定义,对补助资产是否直接从政府取得关注不足。
(二)未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公司对于政府补助分类的判断;对政府补助文件规定不明确的情况,未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判断。
(三)未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公司已满足政府补助确认条件。一是未能支持公司已满足或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文件所附条件;二是未能支持公司已经收到政府补助金额(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除外)。
(四)未关注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适当性。如未关注政府资金的付款单位和资金来源是否异常,是否与有关批准文件一致。
(五)未关注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所补偿费用对应的期间,未检查相关费用是否已经发生。
(六)未检查公司对政府补助的列报是否恰当、披露是否完整。
(七)工作底稿记录不完善,不能体现注册会计师所执行的程序和得出结论的依据。
第二篇:审计提示——政府补助(2013年修订)
审计提示——政府补助
目前,政府补助在部分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利润中占有较大比重,日益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领域。现对政府补助相关审计应对措施进行提示。
一、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的常见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此外,《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对特定类型政府补助及其会计处理作了进一步规定。财会【2012】25号及会计部函【2013】232号(《监管问题解答》2013年第1期)对如何区分公司与政府发生的交易属于收入还是政府补助作出了说明,财会【2012】13号以及会计部函【2013】232号(《监管问题解答》2013年第1期)对对期末有确凿证据表明能够符合财政扶持政策规定的相关条件且预计能够收到财政扶持资金可以按应收金额计量做出了规定。实践中,公司对政府补助会计处理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一)将政府有偿投入作为政府补助。例如,将政府作为公司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或政府要求将无形资产权利的研发补贴等作为政府补助。
(二)公司通过非常规渠道与相关部门达成协议,将实质上来自于控股股东或集团内其他公司的捐赠作为政府补助。例如,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将资产通过政府补助形式转移给公司。
(三)政府补助分类不正确。例如,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认定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将可以区分的综合性政府补助认定为难以区分的综合性政府补助。
(四)将未到达确认条件的政府补助予以确认。例如,公司在未到达政府补助文件所附条件时即确认补助收入;对于不是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及不符合财政扶持政策规定的相关条件且预计能够收到财政扶持资金取得的政府补助,在未收到政府补助时即确认补助收入;对于补偿公司以后期间费用的政府补助,在费用尚未发生时即确认补助收入。
(五)将已到达确认条件的政府补助不予确认。例如,将本期已到达确认条件的政府补助推迟到后续会计期间确认。
(六)政府补助披露不完整和不准确。例如,将不符合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披露为经常性损益。
二、政府补助审计的常见问题
审计人员在对政府补助审计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一)未关注公司认定的政府补助实质上是否符合政府补助的定义,对补助资产是否直接从政府取得关注不足。
(二)未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公司对于政府补助分类的判断;对政府补助文件规定不明确的情况,未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判断。
(三)未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公司已满足或能够满足政府文件所附条件;二是未能支持公司已收到政府补助金额(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以及符合财政扶持政策规定的相关条件且预计能够收到财政扶持资金除外)。
(四)未关注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适当性。如未关注政府补助资金的付款单位和资金来源是否正常,是否与有关批准文件一致。
(五)未关注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所补偿费用对应的期间,未检查相关费用是否已经发生。
(六)未检查公司对政府补助的列报是否恰当、披露是否完整。
(七)工作底稿记录不完善,不能体现注册会计师执行的程序和得出结论的依据。
三、审计应对措施
在政府补助对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时,审计人员应采取应对措施,防范与政府补助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一)审计人员应分析公司以下粉饰财务报表的舞弊动机,主要包括:1.避免被特别处理或退市;2.满足融资业绩条件;3.避免上市后业绩迅速下降;4.满足股权激励行权条件;5.满足重组承诺的业绩条件;6.迎合市场业绩预期;7.谋求以业绩为基础的私人报酬;
8.满足有关部门的考核要求。
(二)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公司的利润的构成及主要来源。如果存在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的政府补助,项目组应将其作为重点关注领域并安排有足够胜任能力的人员对其进行审计。
(三)审计人员应认真检查政府补助相关文件,通常至少包括政府出具的补助文件和公司已获得相关资产的凭据。必要时,审计人员应检查公司申请文件、项目验收报告和重要会议纪要的相关资料,并将相关项目资料与政府文件内容进行比对。
(四)审计人员应对政府补助的真实性保持合理怀疑态度,并考虑补助项目是否明显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
(五)审计人员应按照政府补助的定义认真核对公司认定的政府补助事项、对补助资产的来源单位及其与政府文件规定的一致性进行检查。
(六)审计人员应核对分析公司满足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并到达或者可以到达的政府补助的所附条件、检查补助金额收到与否(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以及符合财政扶持政策规定的相关条件且预计能够收到财政扶持资金除外)。
(七)审计人员应对公司政府补助分类的恰当性进行充分核对,尤其是核对公司认定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中是否存在与资产相关的成分、公司认定为难以区分的支付补助是否确实难以区分。
(八)关注企业搬迁是否适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相关规定
1、为公共利益搬迁且收到财政预算拨付的搬迁补偿款
实务中较常见的公共利益搬迁,主要包括城市整体规划、公共绿地建设、道路修建等。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对上述款项来源保持应有的执业敏感性。在确定是否是财政预算拨付时,除查验补助文件、收款单据等直接证据外,如果款项来源于非财政的其他政府部门、拆迁办、政府下属的投资公司等,应取得其款项来源是否为财政预算内款项的补充证据。
2、补助文件中是否明确补助的范围和相应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从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如果补助文件中未明确属于上述补助范围或金额不明确,抑或扣除转入递延收益后仍有结余的,应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九)审计人员应充分核对公司政府补助的列报与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特别关注下列政府补助相关信息的披露:
1、财务报表附注的会计政策部分应披露下列与政府补助相关的具体会计政策:
(1)区分与资产相关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政府补助的具体标准。若政府文件未明确规定补助对象,还需说明将该政府补助划分为与资产相关或与收益相关的判断依据;
(2)与政府补助相关的递延收益的摊销方法以及摊销期限的确认方法;
(3)政府补助的确认时点。
2、对于报告期末按应收金额确认的政府补助,公司应按补助单位和补助项目逐项披露应收款项的期末余额、账龄以及预计收取的时间、金额及依据。如公司未能在预计时点收到预计金额的政府补助,公司应披露原因。
3、公司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对涉及政府补助的负债项目,在财务报表附注的相关项
目下,逐项披露相关期初余额、本期新增补助金额、本期计入营业外收入金额、本期转入资本公积金额以及期末余额。对于相关文件未明确规定补助对象的政府补助项目,公司还应单独说明其划分依据。
4、公司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项披露本期发生额及上期发生额。对于相关文件未明确规定补助对象的政府补助项目,公司还应单独说明其划分依据。
5、核对将政府补助作为经常性损益列报的依据是否充分,如作为经常性损益,则应在财务报表补充资料中逐项披露理由。
(十)审计人员应将所执行的审计程序、分析判断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完整地记录工作底稿中。
(十一)政府补助文件规定不明确或存在明显不合理迹象时,审计人员应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或执行函证程序,或在必要时聘请律师或其他外部专家提供意见。
技术标准部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六日
第三篇:政府审计
政府审计
一、政府审计的概念
政府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进行独立检查,其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结果进行独立的监督。
西方审计内容除一般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外,正向着重于经济和效率审计、项目效果审计发展,也称为绩效审计(又称“三E”审计)。“三E”是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政府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政、金融与保险、公共投资、政府行政部门、公营企业及公债等进行审计。具体内容主要是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事业审计、企业审计。我国政府审计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决算审计。
二、政府审计的一般原则
政府审计一般应当遵循政策法规性、客观公正性、效益性、独立性原则
三、政府审计的重要职能
(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一直是政府审计的重要职能,政府审计一般被认定为三种类型:权力监督机制、独裁统治工具以及经济监管机制。其共同点是为了完成国家受托责任,保障国家政权和经济安全。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整体处于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冲击,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
(二)免疫系统理论
中国现代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审计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也一度重点表现在维护财政安全上,通过监管国家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已经产生广泛的联动作用,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政府审计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以满足时代的需要。仅仅依靠查账与监督国家财政收支难以满足当代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更先进和更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当代的政府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免疫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预防、揭示、抵御。
1、预防——政府审计应从发现违规与犯罪转向预防违规与犯罪。首先,要变事后查账转向审查安全控制制度。一方面出台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指引,另一方面定期检查所审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其次,政府审计应当坚持日常性审计,充分利用机构内部审计部门的资料,通过常规方法提取审计证据,提出日常性审计意见。
最后,应当对重要机构定期给予安全建议,促使其改善安全经营模式,防范风险于未然。
2、提示——通过密切关注经济生态系统的运行,及时发现该系统的细微变化,传递给相关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3、抵御——包含两个方面:(1)机构运行中的抵制,在提示作用下改进薄弱环节,完善管理,改进机制,进行有效抵御。(2)在机构运行期间后的抵御,表现为定期披露与惩戒,重建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机制。
四、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目标仍然停留在真实性和合规性上
2、审计时间相对固定,缺乏日常性审计
3、查账式的审计理念需要更新,预警机制亟待建立
五、有关政策建议
1、审计目标转向保障国家安全,侧重于控制金融风险。一方面审计金融监管部门,主要是监督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对金融企业进行直接审计,建立起日常审计监督体系。
2、审计理念从“差错纠弊”转向发挥免疫功能,创新政府审计理念,以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预防、揭示、抵御功能。
3、审计方式转向采用预警与控制形式。实现预警和控制机制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制度变迁使金融企业与机构建立起风险控制制度,政府审计部门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当给予政策指引。第二步,进行日常性的风险制度执行效果审计。第三步,进行金融事件后的例外性审计。
4、审计技术转变为重点审查经济安全预警数据,收集统计宏观金融数据,建立宏观预警模型。
六、财政审计
政府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充分滴在其严肃性上体现了审计是财政上的司法监督的特点。审计机关作为承担国家政府审计职能的主体,所履行职责对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具有直接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财政审计的内容:
1、加强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是公共财政科学安排、合理使用的需要,是政府审计对财政资金管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2、加强对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是实现财务收支活动合法性、正确性、有效性目标的需要,是政府审计对公共财产不容侵犯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
3、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专项用途正确使用,是政府职能中对审计机关职能的政治需要,是政府审计对政府决策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4、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是对法定代表人履行法定职责权限合法、合规的客观需求。
第四篇: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 第一节 政府补助概述
为了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鼓励或扶持特定行业、地区或领域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市疡经济国家的政府通常会对有关企业予以经济支持,如无偿拨款、担保、注入资本、提供货物或者服务、购买货物、放弃或者不收缴应收收入等,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履行世界贸易组织(WTO)协定有关承诺,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支持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比如,对粮、棉、油等生产或储备企业给予的定额补助,这些生活必需品涉及千家万户,其价格往往不能随行就市,售价低于成本造成的损失需要由政府来弥补。又如,为了环境保护,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返还的税款专项用于环保支出。《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以下简称“政府补助准则”)规范了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政府补助准则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如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将拥有企业相应的所有权,分享企业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属于互惠交易。这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对企业的投资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主要有如下特征:
一是无偿性。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将来也不需要偿还。这一特征将政府补助与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采购等政府与企业之间双向、互惠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政府补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条件,这与政府补助的无偿性并无矛盾,并不表明该项补助有偿,而是企业经法定程序申请取得政府补助后,应当按照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该项补助。
二是直接取得资产。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直接取得的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形成企业的收益。比如,企业取得政府拨付的补助,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返还的税款,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等。不涉及资产直接转移的经济支持不属于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比如政府与企业间的债务豁免,除税收返还外的税收优惠,如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增值税出口退税也不属于政府补助。根据相关税收法规规定,对增值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即对出口环节的增值部分免征增值税,同时退回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征的进项税额。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进项税额是抵扣项目,体现为企业垫付资金的性质,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质上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资金,不属于政府补助。
在实际工作中,政府补助的形式主要有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企业不论通过何种形式取得的政府补助,政府补助准则规定,在会计处理上应当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通常情况下,政府补助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因为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补助的原则和理念,政府补助主要是对企业特定产品由于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价格低于成本的一种补偿。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最终也是与收益相关,只是暂时作为递延收益处理,在相关资产形成、投入使用并提取折旧或摊销时从递延收益转入当期损益。本章着重讲解了政府补助的界定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以及与收益的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问题。
财政部企业司编《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的相关表述:(二)财政资金的类别及其财务处理办法
目前,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大致分为五大类别。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央有关财政资金就有几十项。但是,对有关财政资金一直缺乏统一、明确的财务处理原则。《通则》分门别类,对企业取得财政资金的财务处理做出了具体规定:
1.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财政资金,如基本建设投资、国债投资项目等。这类资金属于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因此,应当增加国家资本,对于超过注册资本的投资则增加国有资本公积。
2.属于投资补助的财政资金,如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补助、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补助等。这类资金是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补助,但是与前一类资金最大的区别是国家不一定以投资者身份投入,大部分时候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因此,《通则》规定企业收到这类资金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如果国家拨款时,明确形成的资本由某个单位持有,或者做出其他权属规定的,则按规定执行。
3.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财政资金,如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这类资金一般是对企业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因此,企业使用这类资金时,作为收益处理。企业在具体执行时,使用这类财政资金如果形成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应当作为递延收益,按照资产使用寿命分期确认;如果没有形成资产,则应当作为本期收益处理。
4.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财政资金,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这类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因此,企业收到时,应当作为负债管理。
5.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财政资金,如国有企业亏损补贴、“非典”期间补偿民航公司的损失、关闭小企业补助等。企业收到这类资金时,作为本期收益或者递延收益处理。
第二节 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所谓收益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所谓资本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收益法又有两种具体方法:总额法与净额法。总额法是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将其全额确认为收益,而不是作为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费用的扣减。净额法是将政府补助确认为对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所补偿费用的扣减。政府补助准则要求采用的是收益法中的总额法,以便更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补助的相关信息,并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要求通过“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和“递延收益”科目核算。“递延收益”科目就是专为核算不能一次而应分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而设置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与资产相关或与以后期间收益相关的,先计入“递延收益”科目,然后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一、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企业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应收金额计量,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否则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例17—1】甲企业为一家储备粮企业,20×7年实际粮食储备量1亿斤。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财政部门按照企业的实际储备量给予每季度每斤0.039元的粮食保管费补贴,于每个季度初支付。20×7年1月l0日,甲企业收到财政拨付的第一季度补贴款390万元。
(1)20×7年1月1日,甲企业确认应收的财政补贴款 借:其他应收款
3900000 贷:递延收益
3900000(2)20×7年1月10日,甲企业实际收到财政补贴款 借:银行存款
3900000 贷:其他应收款
3900000(3)20×7年1月,将补偿1月份保管费的补贴计入当期收益 借:递延收益
l3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300000 20×7年2月和3月的分录同上 【例17—2】乙粮食储备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和有关主管部门每季度下达的轮换计划出售陈粮,同时购入新粮。为弥补乙企业发生的轮换费用,财政部门按照轮换计划中规定的轮换量支付企业0.02元/斤的轮换费补贴。乙企业根据下达的转换计划需要在20×7年第一季度轮换储备粮1.2亿斤,补贴款项尚未收到。
(1)20×7年1月按照轮换量1.2亿斤和国家规定的补贴定额0.02元/斤,计算和确认其他应收款240万元
借:其他应收款
2400000 贷:递延收益
2400000(2)20×7年1月,将补偿1月份保管费的补贴计入当期收益 借:递延收益
8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800000 20×7年2月和3月的分录同上
【例17—3】丙企业生产一种先进的模具产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该企业的这种产品适用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即先按规定征收增值税,然后按实际缴纳增值税额返还70%。20×1年1月,该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额120万元。20×1年2月,该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额84万元。20×1年2月,丙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额时
借:银行存款
840000 贷:营业外收入
840000 【例17—4】20×7年3月,丁粮食企业为购买储备粮从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贷款2000万元,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为6%。自20×7年4月开始,财政部门于每季度初,按照丁企业的实际贷款额和贷款利率拨付丁企业该季度储备粮贷款利息,丁企业收到财政部门拨付的利息后再支付给银行。
(1)20×7年4月,实际收到财政贴息30万元时 借:银行存款
300000 贷:递延收益
300000(2)将补偿20×7年4月份利息费用的补贴计入当期收益 借:递延收益
1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000 20×7年5月和6月的分录同上。
企业对于综合性项目的政府补助,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难以区分的,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收益。
【例17—5】A公司20×6年12月申请某国家级研发补贴。申请报告书中的有关内容如下:本公司于20×6年1月启动数字印刷技术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60万元、为期3年,已投入资金120万元。项目还需新增投资240万(其中,购置固定资产80万元、场地租赁费40万元、人员费100万元、市场营销20万元),计划自筹资金120万元、申请财政拨款120万元。
20×7年1月1日,主管部门批准了A公司的申请,签订的补贴协议规定:批准A公司补贴申请,共补贴款项120万元,分两次拨付。合同签订日拨付60万元,结项验收时支付60万元(如果不能通过验收,则不支付第二笔款项)。
(1)20×7年1月1日,实际收到拨款60元
借;银行存款
600000 贷:递延收益
600000(2)自20×7年1月1日至20×9年1月1日,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分配递延收益(假设按年分配)借:递延收益
3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300000(3)20×9年项目完工,假设通过验收,于5月1日实际收到拨付60万元 借:银行存款
6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600000 【例17—6】20×6年9月,B公司按照有关规定,为其自主创新的某高新技术项目申报政府财政贴息,申报材料中表明该项目已于20×6年3月启动,预计共需投入资金2000万元,项目期2.5年,已投入资金600万元。项目尚需新增投资1400万元,其中计划贷款800万元,已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协议规定贷款年利率6%,贷款期2年。经审核,20×6年11月政府批准拨付B公司贴息资金70万元,分别在20×7年10月和20×8年10月支付30万元和40元。
(1)20×7年10月实际收到贴息资金3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00000 贷:递延收益
300000(2)20×7年10月起,在项目期内分配递延收益(假设按月分配)借:递延收益
25000 贷;营业外收入
25000(3)20×8年10月实际收到贴息资金40万元
借:银行存款
4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400000
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少见,如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财政拨款、固定资产专门借款的财政贴息等,一般应当分步处理:
第一步,企业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计量,确认资产(银行存款)和递延收益。
第二步,企业将政府补助用于购建长期资产。该长期资产的购建与企业正常的资产购建或研发处理一致,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完成后转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
第三步,该长期资产交付使用。自长期资产可供使用时起,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1)递延收益分配的起点是“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对于应计提折旧或摊销的长期资产,即为资产开始折旧或摊销的时点。(2)递延收益分配的终点是“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或资产被处置时(孰早)”。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或结束前被处置(出售、转让、报废等),尚未分摊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递延。
【例17—7】20×1年1月5日,政府拨付A企业450万元财政拨款(同日到账),要求用于购买大型科研设备1台。20×1年1月31,A企业购入大型设备(假设不需安装),实际成本为480万元,其中30万元以自有资金支付,使用寿命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无残值)。20×9年2月1日,A企业出售了这台设备,取得价款12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1)20×1年1月5日实际收到财政拨款,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4500000 贷:递延收益
4500000(2)20×1年1月31日购入设备
借:固定资产
4800000 贷:银行存款
4800000(3)自20×1年2月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提折旧,同时分摊递延收益 ①计提折旧
借:研发支出
40000 贷;累计折旧
40000 ②分摊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
37500 贷:营业外收入
37500(3)20×9年2月1日出售设备,同时转销递延收益余额 ①出售设备
借:固定资产清理
960000 累计折旧
3840000 贷:固定资产
4800000 借:银行存款
12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960000 营业外收入
240000 ②转销递延收益余额
借:递延收益
9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90000 【例17—8】20×1年1月1日,B企业为建造一项环保工程向银行贷款500万元,期限2年,年利率为6%。当年12月31日,B企业向当地政府提出财政贴息申请。经审核,当地政府批准按照实际贷款额500万元给与B企业年利率3%的财政贴息,共计30万元,分2次支付。20×2年1月15日,第一笔财政贴息资金12元到账。20×2年7月1日,工程完工,第二笔财政贴息资金18万元到账,该工程预计使用寿命10年。
(1)20×2年1月15日实际收到财政贴息,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120000 贷:递延收益
120000(2)20×2年7月1日实际收到财政贴息,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180000 贷:递延收益
180000(3)20×2年7月l日工程完工
开始分配递延收益,自20×2年8月l日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月摊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
2500 贷:营业外收入
2500(其他分录略)在很少的情况下,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也可能表现为政府向企业无偿划拨长期非货币性资产,应当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如该资产相关凭证上注明的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不大的,应当以有关凭证中注明的价值作为公允价值;如该资产相关凭证上没有注明价值或者注明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较大,但有活跃市场的,应当根据有确凿证据表明的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1元)计量。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首先同时确认一项资产和递延收益,然后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递延收益,计入当期收益。但是,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在取得时计入当期损益。为了避免财务报表产生误导,对于不能合理确定价值的政府补助,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政府补助的性质、范围和期限。
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政府补助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企业收到除上述之外的搬迁补偿款,应当按照固定资产准则、政府补助准则等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第三节 新旧比较与衔接
一、新旧比较
政府补助准则是在对财政部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会计制度(以下称原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基础上完成的,政府补助准则与原制度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统一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原制度中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没有统一,有些采用收益法,如按销量或工作量收取的定额补助计入补贴收入;有些采用资本法;有些采用总额法,如先征后退的增值税计入补贴收入;有些采用净额法,如将实际收到的财政贴息冲减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
政府补助准则统一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要求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处理,将政府补助均全额计入收益(“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
(二)明确了政府补助的概念和分类
原制度规定,具有专门用途的财政拨款,在实际收到补助时先计入专项应付款,待项目完工时,形成资产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不形成资产的部分予以核销。
按照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首先需要判断这项拨款属于政府补助,还是政府的资本性投入。属于政府补助的,应当区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属于政府资本性投入的,仍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未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予以核销。
二、新旧衔接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对于已经确认的政府补助,不予追溯调整。首次执行日之后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第五篇:政府补助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第一节 新旧比较
政府补助准则,是新准则体系中篇幅最小的一个准则,不到800字。共分为3章: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
是确认和计量;第三章是披露。
政府补助准则是在对财政部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会计制度(以下称原制度)进行修订
和完善基础上完成的,政府补助准则与原制度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统一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原制度中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没有统一,有些采用收益法,如按销量或工作量收取的定额补助计入补贴
收入;有些采用资本法;有些采用总额法,如先征后退的增值税计入补贴收入;有些采用净额法,如将实际
收到的财政贴息冲减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
政府补助准则统一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要求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处理,将政府补助均全额计入收
益(“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
(二)明确了政府补助的概念和分类
原制度规定,具有专门用途的财政拨款,在实际收到补助时先计入专项应付款,待项目完工时,形成资
产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不形成资产的部分予以核销。
按照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首先需要判断这项拨款属于政府补助,还是政府的资本性投入。属于政府补
助的,应当区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
益。属于政府资本性投入的,仍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未形成
长期资产的部分予以核销
第二节 重点难点解析
一、政府补助的定义及其特征
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 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主要有如下特征:
一是无偿性。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将来也不需要偿 还。
二是直接取得资产。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直接取得的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比如,企 业取得的财政拨款,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方式返还的税款,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等。不涉及资产
直接转移的经济支持不属于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比如政府与企业间的侦务豁免,除税收返还外的
税收优惠,如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
三是政府资本性投入不属于政府补助。政府如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将拥有企业相应的所
有权,分享企业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属于互惠交易。
这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对企业的投资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此外,还需说明的是,增值税出口退税也不属于政府补助。根据相关税收法规规定对增值税出口货物实 行零税率,即对出口环节的增值部分免征增值税,同时退回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征的进项税额。由于增值税
是价外税,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含的迸项税额是抵扣项目,体现为企业垫付资金的性质,增值税出口退税实
质上是政府归还企业事先垫付的资金,不属于政府补助。
二、政府补助的分类
根据政府补助准则规定,政府补助应当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这是 因为两类政府补助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弥补相关成本或费用的形式不同,从而在具体账务处理上存在 差别。
(一)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这类补 助一般以银行转账的方式拨付,如政府拨付的用于企业购买无形资产的财政拨款、政府对企业用于建造固
定资产的相关贷款给与的财政贴息等,应当在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确认和计量。
在很少的情况下,这类补助也可能表现为政府向企业无偿划拨长期非货币性资产,应当在实际取得资 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即1元)计量。
(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这类补助通常以银行转账的 方式拨付,应当在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确认和计量。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该项补助是按 照固定的定额标准拨付的,才可以在这项补助成为应收款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应收的金额计量
三、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
所谓收益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
所谓资本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
收益法又有两种具体方法:总额法与净额法。总额法是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将其全额确认为收益,而 不是作为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费用的扣减。净额法是将政府补助确认为对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所补偿 费用的扣减。
政府补助准则要求采用的是收益法中的总额法,以便更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补助的相关信息,并在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要求通过“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和“递延收益”科目核算。“递延收
益”科目就是专为核算不能一次而应分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而设置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直
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与资产相关或与以后期间收益相关的,先计入“递延收益”科目,然后分期
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一)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即:用于补偿企业 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应收金额计量,借记“其他应收 款”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科目。
不确定的或者在非日常活动中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借记“银行存款”等 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科目。涉及按期分摊递延收益的,借记“递延收益”科 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B粮食企业(以下简称B企业)为购买储备粮于20×8年3月从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贷款3 600万元,同期银
行贷款年利率为6%。自20×8年4月开始,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于每季度初,按照B企业的实际贷款额和贷款利
率拨付给B企业贴息资金。
B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8年4月,实际收到财政贴息54万元时:
借:银行存款
540 000
贷:递延收益
540 000
(2)将补偿20×8年4月份利息费用的财政贴息18万元计入当期收益:
借:递延收益
18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180 000
20×7年5月和6月的分录同上。
【例】 C企业生产一种先进的模具产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该企业的这种产品适用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按实际缴纳增值税额返还70%。20×7年1月,该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额150万元。20×7年2月,该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额105万元。
C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的增值税额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05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050 000
企业取得针对综合性项目的政府补助,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分别进 行会计处理;难以区分的,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 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收益
【例】 A公司20×6年12月申请某国家级研发补贴。申报书中的有关内容如下:本公司于20×6年1月启动数
字印刷技术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60万元、为期3年,已投入资金120万元。项目还需新增投资240万(其
中,购置固定资产80万元、场地租赁费40万元、人员费100万元、市场营销20万元),计划自筹资金120万
元、申请财政拨款120万元。
20×7年1月1日,主管部门批准了A公司的申报,签订的补贴协议规定:批准A公司补贴申请,共补贴款 项120万元,分两次拨付。合同签订日拨付60万元,结项验收时支付60万元。
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7年1月1日,实际收到拨款60万元:
借:银行存款
600 000
贷:递延收益
600 000
(2)自20×7年1月1日至20×9年1月1日:
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分配递延收益(假设按年分配)
借:递延收益
3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300 000
(3)20×9年项目完工并通过验收,于5月1日实际收到拨付60万元:
借:银行存款
6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600 000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
期的收益。也就是说,这类补助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该项资产使用寿
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通常为货币性资产形式,企业应当在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借
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将政府补助用于购建长期资产时,相关长期资产的购建与
企业正常的资产购建或研发处理一致,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完成后转为固定资产
或无形资产。自相关长期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相关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时,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 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或结束前被处置(出售、转让、报废等),尚未分摊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
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递延。
【例】20×1年1月5日,政府拨付A企业450万元财政拨款(同日到账),要求用于购买大型科研设备1台20×1年1月31,A企业购入大型设备(假设不需安装),实际成本为480万元,其中30万元以自有资金支付,使用寿
命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无残值)。20×9年2月1日,A企业出售了这台设备,取得价款12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1)20×1年1月5日实际收到财政拨款,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4500000
贷:递延收益
4500000
(2)20×1年1月31日购入设备
借:固定资产
4800000
贷:银行存款
4800000(3)自20×1年2月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提折旧,同时分摊递延收益
①计提折旧
月折旧额=480/(10×12)=4(万元)
借:研发支出
40000
贷;累计折旧
40000
②分摊递延收益
月分摊额=450/(10×12)=3.75(万元)
借:递延收益
37500
贷:营业外收入
37500(3)20×9年2月1日出售设备,同时转销递延收益余额
①出售设备
借:固定资产清理
960 000
累计折旧
3840000(8×12×4=384万元)
贷:固定资产
4800 000
借:银行存款
120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960 000
营业外收入
240 000
②转销递延收益余额
借:递延收益
900 000(2×12×3.75=90万元)
贷:营业外收入
900 000 【例】 20×7年1月1日,乙企业为建造一项环保工程向银行贷款500万元,期限2年,年利率为6%。当年12 月31日,乙企业向当地政府提出财政贴息申请。经审核,当地政府批准按照实际贷款额500万元给与乙企业
年利率3%的财政贴息,共计30万元,分2次支付。20×8年1月15日,第一笔财政贴息资金12万元到账。
20×8年7月1日,工程完工,第二笔财政贴息资金18万元到账,该工程预计使用寿命10年。
乙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8年1月15日实际收到财政贴息,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000
贷:递延收益
000
(2)20×8年7月1日实际收到财政贴息,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
180 000
贷:递延收益
180 000
(3)20×8年7月1日工程完工,开始分配递延收益:
自20×8年7月1日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月末)账务处理如下:
借:递延收益
500【30/(10×12)=0.25万元】
贷:营业外收入
500
其他分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