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准确率

时间:2019-05-14 01:4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准确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准确率》。

第一篇:如何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准确率

高三作文 第一步:整体阅读 笔者建议坚持一篇阅读材料读三遍的方法。第一遍:借助信息,整体感知。通读第一遍时,我们可特别关注一下文章的题目、出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了解文章的话题是什么,写作对象是什么,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第二遍:圈点勾画,确定答题区域。读第二遍时,我们可对文章各段的首括句、小结句、过渡句、关键句,以及重要的关联词或路标性词语等进行圈画,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另外找准题目涉及的问题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认真揣摩上下文意。第三遍:上下联系,找到答案。这遍阅读时,需要反复琢磨题干,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再选择文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在选择时一定要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另外必须要联系上下文。第二步:注意审题 答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题目,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去解答。题目非常重要,它是直接给你答题指明方向的路标,因此分析好题目的指向,把握好题目的要求,答题时就会少走许多弯路,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与正确率。审题时一般可先浏览一下出了哪些问题,再反复读懂题干要求,并能够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出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和出题人考查的方向,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题干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例如:“第四段”“本文开头”“本文结尾”等字眼,这些提示往往也就指明了答题的指向,抓住了这些,就能一下子切入答题内容,从而能有效地避免答题的盲目性。第三步:掌握技巧 考试是限时答题,因此考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快速而准确答题的技巧。理解文中重点词句这样的题目,一是看出处,即在文中的具体位置,二是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这样既有表层之意,又有深层之意,才能答得准确而全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这类题目,则需着眼全文,结合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感情。摘录句子并说明理由这样的题目,则需尽量扣住“感受最深”,选择那些自己真有感悟的有把握的句子,且重点放在“说明理由”上,把理由说充分,以理服人。另外一些主观性、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也要引起高度重视。这类题目虽然利于个性发挥,但也便于拉开区分度。因此一定要注意话题集中,要点鲜明,概括精练,表述规范。例如:根据文章内容想像情节及人物心理、神态、语言,就需在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以及情感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文章中相关的情节、人物、细节、情景,从而使想像合乎情理,合乎人物的性格。又如分析或评价人物的形象,就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所作所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精神面貌,合情合理地作出自己的判断。总之,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也还是在原文中找答案。相信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只是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总之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第四步:准确表述 学生在答题时必须在看清题目的要求后,认真组织好语言,用准确、清晰、明白的语言全面作答,不能含糊不清,泛泛而谈,或者是只答一点或部分,更不能一个病句连着又一个病句。答阅读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必须要注意语句的通顺、连贯和简练。最后,学生必须要了解答题的基本过程,那就是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明白要我做什么;其次再是选择知识,运用恰当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思考我该怎么做;最后是运用技巧组织语言,以规范的语言表现在卷面上,考虑怎样做才能更好。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非一日之功,但如果能够总结出一些解题规律,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相信会对中考答题有所帮助。作者: □田林第三中学李慧清 制图邬思蓓 中学生优秀(.)

第二篇: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学生)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一、故事情节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三)小说开头作用(1)开头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 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知识储备】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其他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波澜曲折富艺术性。(2)情节安排的特点(结构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圆合。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是给读者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引申思考的空间,意蕴深远、耐人寻味。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有助于扩大外延意义。⑤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一般作用是强化效果,深化主旨。(3)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贯穿情节的线索

小说的线索:就是通过什么把小说中的故事、人物串在一起的那个“什么”,也就是小说情节发展围绕的中心。

可作线索的有:人、物、事、情、时间、空间,有单条线索(单线型结构),也有多条线索(复线型结构),如《药》中的“人血馒头”,即明暗两条线索的交集物,贯穿整篇小说纵横意义的线索。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 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如:(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②单句下定义型

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如: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6分)(08海南,欧•亨利《二十年以后》)答案: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三、小说人物形象类作用分析题

(一)、【常见题型】

1.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二)、【思路引导】

①人物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如:

1、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想起母亲》)【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答案示例: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本身)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 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答案示例: 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四、小说主题

(一)主题概括类型 【知识储备】

1.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2.主题的概括常用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3.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品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常见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思路导航】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④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

五、小说题目分析类型

【常见模式】

①XX标题有什么含义。

②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③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④小说题为“XX”,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⑤这篇小说以“XX”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思路导航】

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红与黑》等。(指向主题)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六、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思路导航】

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知识储备】 考察的表达技巧,一是表达方式,二是修辞手法,三是表现手法,四是布局谋篇。表达方式:叙述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事,是叙事者介入故事,甚至变成故事中的人物。【好处】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2.第二人称:“你”一进入故事,读者介入情节或陷进故事的程度别别的人称更深入,不需要再经转换。【好处】亲切自然,抒情更强烈动人,作者态度更鲜明。3.第三人称:叙事者全知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好处】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好处】把叙述内容表述的条理清楚,自然流畅。

2.倒叙:先把叙述时间的结局或事件发生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段提到前边,然后再按照时间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好处】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地解说。插叙的内容可以使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时间、背景的介绍。

【好处】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是文章内容更充实,叙述曲折,行文错落有致,结构严密。

4.补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读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地补充、交待。对前文所设伏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出予以弥合。【好处】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整,是叙事周严,不留破绽。

5.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好处】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在《水浒传》等传统小说中用得比较多。

(三)叙述角度

1、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所有的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 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很清楚。如《红楼梦》等传统小说

2、有限视角。叙事者故意隐藏一些环节,楼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二、描写

(一)关于描写

诗歌中描写以写景为主,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描写包括环境和人物形象。

1、描写的内容: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描写外貌(肖像、服饰)、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场景描写:环境、人物,事件。

2、描写的方法:白描和细描

白描:又叫粗笔勾勒。用朴素简炼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好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包括外形勾勒,一句一景)细描: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包括细节描写,渲染)

【好处】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漫画式描写: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动作或语言等,【好处】突出人物特征。《套中人》中别里科夫。

3、描写的角度

正面和侧面,动态和静态,远景和近景,仰视和俯视,实景和虚景,声音和颜色,视听触嗅、点面结合。

(二)描写作用: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描绘人物的外貌及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情态,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细节描写:(1)丰富人物形象,突出环境特点。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2)线索作用(反复出现的细节,如《最后的黄豆》中“爷爷嚼黄豆”)(3)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4)为下文作铺垫(林教头枪不离手的细节为后文手刃仇人铺垫)

4、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如《丹柯》开头,烘托人物形象,为表现丹柯的英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赞美的主题奠定昂扬基调。

5、社会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及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

七、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强调了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一次 次的重复表明她已经没这种痛苦折磨的麻木了。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写作的对象没有主次之分。用于一句中或一个片段属于修辞手法,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用于整篇属于表现手法。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作用】形象生动、思想蕴藉、感情真挚,赋予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启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言在此而义在彼”。

2、渲染、衬托和烘托: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铺陈,集中描写。【好处】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服饰的描写,突出王熙凤与众不同、精明狡黠、善于逢迎等特点。烘托:属于侧面描写,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加以描写,表现想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也叫“烘云托月”,常见的以景烘托人物,以甲物烘托乙物(只写云不写月)。如环境描写往往烘托人物形象。《老人与海》中鲨鱼的凶猛烘托老人之刚毅。《丹柯》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勇敢与坚强。

【好处】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衬托:属于侧面描写,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按主要事物和陪衬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关系上的不同,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听到王熙凤笑声的心理活动,众人敛声屏气的神情都是对王熙凤形象的衬托。

3、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4、扬与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好处】引发好奇,情节曲折。

5、摇摆:摇摆是情节上的特点,是适度偏离,是在叙述中由于不同事件的介入,使得小说呈现曲折有致,摇曳多姿。例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教员看到清兵卫在上修身课玩葫芦时,按照正常的情节发展,应该责骂并没收葫芦,然而作者却有意偏离轨道,介绍其武士道和对名伶的爱好,这种摇摆很是巧妙,因为这个内容与主题有联系,而且有揶揄的口吻,与主要事件即相辅,也相成。然后教员家访,没遇到父亲,母亲吓得战战兢兢,这其实是延迟,后来,父亲回来,因为这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效果。

6、延迟:结构上的特点,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使得小说不再平缓的前进,让读者不时的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从而造成因为不顺利而陡增的心里期待。延迟是同一事件的重复,丰富内容,使得小说推进得更有层次 【联系:在情节运行时技巧,其目的就是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7、巧合法: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表现主题。

8、突转法:在结束处异峰突起,出人意料。使情节顿生波澜,令读者回味无穷。

9、误会法: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

10、错位法:改换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让他变成与原来完全相反的另外一个人,即角色错位。构思很巧妙。如《变形记》借甲虫之眼看世界。

九、结构安排

(一)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设置悬念(设疑法)、写景法、开篇点题。

正文:(结构)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双线并行;结构严密、详略得当;欲扬先抑;(情节)曲折有致、一波三折、设置悬念、延迟,摇摆。

结尾: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戛然而止(留白式)、陡转(出人意料式)、感伤悲剧式、大团圆式。【答题模式】(巧妙)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注重)前后照应,严谨完整;(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讲求)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制造波澜的方法】倒叙法《祝福》、对比法《炮兽》、巧合法《山羊兹拉特》、夸张法《牲畜林》、陡转法《在桥边》《牲畜林》、铺垫法《炮兽》、误会法《电影》、抑扬法《丹柯》,摇摆《老人与海》。

(二)小说线索:

小说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常见的线索有人物《素芭》、事物《山羊兹拉特》、感情《礼拜二午睡时刻》、事件《炼金术士》(找宝藏)《骑桶者》(借煤)、时间《安东诺夫卡苹果》、空间《林黛玉进贾府》等。

(三)特殊句子(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开篇点题,照应标题;交代环境,渲染气氛。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过渡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议论句——小说中的议论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

8、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十、语言特色

思考角度:

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练,穷形尽相。关注描写的对象。分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人物语言:个性化,彰显人物性格,如见其人、如听其言。着眼于人物形象 叙述语言:简洁传神。立足于全篇。

语言风格:幽默诙谐、辛辣讽刺、平实自然《边城》、夸张变形《套中人》、典雅庄重、含蓄凝练(诗意化)、简练明快、生活化(民俗化、口语化)等。赏析步骤:

全篇语言(1)用词特点:准确、生动、形象、;丰富,多样;(2)句式特点:句式整齐有节奏感;整散结合,富有韵律;(3)修辞的运用;(4)语言风格; 描写语言(1)概括内容,(2)揭示特征(3)与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第三篇:现代文答题技巧

最全、最实用的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说明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

格式: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

3.语言特点(准确or形象生动或简明平时)

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此类问题不常问)4.语言品析

例: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 顺序:1.表态(大多数为不能)2.解词,解句。3.定性

格式: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此种类型题目任何文体都能见到,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最好形成自己的套路)

5.某句在问段中的作用

①.结构、内容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说明方法,见点2。

议论文

1.中心论点(完整的陈述句句式,并是中心主题,不能是短语。)

识别:①.题目 ②.首尾段 ③.论据观点 ④.承上启下句 ⑤.概括:抓胤住关键词句、中心思想,简明概括。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格式:这是xx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xx(分论点,若无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格式①.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了xx事例,证明了 1 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视情况加上引起读者兴趣)②.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证明了xx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④.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和xx进行比较,(使对与错更加分明),突出强调了xx的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以上四种答题格式应该是比较全面了,照搬再围绕主题应该是比较完的。4.语言特点(不外乎简明平实和生动形象)

格式:xx(句、段、全文)具有xx的语言特点,从xx(词、句)中体现了xx的语言特点。5.作用类

⑴.题目作用 ①点明论点 ②交待论题

⑵.结尾作用 ①总结全文,强调xx的中心论点 ②总结全文,得出xx的中心论点 ③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记叙文

1.概括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1)摘录法。提取中心句、主旨句、一般句。(2)拼接法,选取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整合

2.思想感情(结合本文主题(一定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主题)与首尾段、关键句)格式:本文通过对xx的描写/记叙,赞美了xx(文章线索),表现了作者对xx的欣赏,抒发了作者对xx的喜爱之情和„之情(具体要结合文章主旨)3.描写及作用

描写(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3)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1)人物描写:运用xx描写准确揭胤示了xx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

(2)景物描写:

1.通过对xx的描写渲染了xx气氛

2.烘托了xx人物的xx(人物形象/心情/性格)3.推动胤情节发展,为下文的xx(情节)作铺垫 4.渲染、突出了xx主题

5.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以上五点可以视情况结合来用)。(3)议论的作用:抒发了作者xx的情感,画龙点睛,突出xx中心,深化主题(此格式不常用到)。

(4)第二人称的作用:亲切、自然,拉近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距离,使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作用(1)比喻: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排比:强调了xx的xx特点,增强语言气势,增加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3)拟人:赋予xx以人的动作/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4)对比:通过xx与xx相比,突出了xx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5.词、句赏析

词语格式:该词词义,该词深层义或在本文中的含义,表现了„的特点(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赏析句子主要是找修辞手法(见第四点)以及围绕中心组织。

6.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抑扬结合、首尾呼应、开门见山、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作用(1)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2)先抑后扬:先贬抑再颂胤扬描写对象,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首尾呼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插叙①.补充、衬托的作用②.解释说明③.使内容更丰富,主题更加突出,使结构紧凑。7.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8.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标题(1)引起读者兴趣(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行文的线索(4)形象的体现文章的主题(5)设置悬念

首段及段首(1)开门见山(2)总领下文(3)设置悬念(4)埋下伏笔 某句话的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线索。内容上: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一.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二.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

(一)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1.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从描写的对象上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从描写的方法上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我们需要着重了解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①肖像(外貌)描写

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

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

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行动(动作)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心理描写

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

“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

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⑤神态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例如“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⑥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环境中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①渲染某种气氛 ②烘托人物性格 ③突出中心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1、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这是什么描写?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心理/情感。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渲染_______的气氛,为下文_______作铺垫。

2)烘托文中人物________的心情。3)抒发作者________的感情。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

6)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或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风貌或表达某个道理)服务。

(三)议论

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

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四)抒情

它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它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用: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抒情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①直接抒情

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阅读时只有把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直接抒情还可以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河颂》这样的句子:“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②间接抒情

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清楚,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一般不常考到。常见题型:

1、文中画线句(或某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文中某处运用的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或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写在下面横线上,并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或分析其表达效果)。【课堂检测】

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1.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了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2.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象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淳朴可爱。

3.这种巨鲸,名列世界第五大,有时能长到体长超过45英尺,体重40多吨,寿命长达30—40岁。

4.我们这年轻的一代,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更应挺起胸膛,用我们的决心和毅力去创造将来,使人人都

能够过着丰衣足食、自由、安定和幸福的生活。希望全人类都有一个和平的世界。5.妈妈呀,你把您的爱深深的藏在了心里。是女儿不懂事,错怪你了。我再也不会以为您不爱我了,因为我从那张字条上,读懂了您对女儿深沉的爱„„

第四篇:现代文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答题技巧

整理人:蒋丛辉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概括层意的方法(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要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臵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回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记叙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记叙了……,点明了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叙述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臵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臵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以上各种修辞手法作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

1、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2、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3、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 B、为后文设伏笔 C、作铺垫 D深化中心 E、衬托

F、点明主旨(画龙点睛)G、渲染 H、呼应、照应 I、对比 J、象征 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包括(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4)

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

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

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以及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 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 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臵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

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4、常见的考点:

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3、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4、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

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

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6、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7、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

“此外”等词语

8、中心句:出现的位臵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9、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

是其中的一部分。

10、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

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臵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

证);④比喻论证(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

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

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臵: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

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

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

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例证法: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证法: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喻证法: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

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法: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对比为了证明什么,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是非曲直分明,给人印象深刻。

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2)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3)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

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

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

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

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第五篇:现代文答题要点

现代文答题要点

1.文章线索

①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②物品;③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的发展变化;⑤时间。

2.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表达方式的分类

①记叙;②议论;③说明;④抒情;⑤描写。

4.描写的种类

①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人物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③正面/侧面描写;④细节描写。

5.外貌(肖像)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性格等;

②表现了文中的“我”(作者)的心理感受。

6.神态描写的作用

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思想性格等。

7.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②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心理描写的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9.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的时间和地点;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的××情感;④预示人物的××命运;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0.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

11.其它常用的描写方法

①从视、听、味、嗅、触觉来描写;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12.说明的顺序

①时间顺序(从古到今);

②空间顺序(由表及里,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③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由

特点到用途等)。

13.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使人们更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更信服;

③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④分类别;⑤打比方;⑥下定义;⑦引资料;⑧画图表。(只考前三种。)

14.议论句或议论段的作用

①引发读者思考;②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③突出中心;④升华主题;

⑤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5.论证的方法

①摆事实;②讲道理;③正反论证;④比喻论证。

16.论据的作用

①理论论据:通过XX的话,证明(强调)了„„的观点;

②事实论据:通过„„的具体事例,说明了„„的观点;

③反面论据:通过„„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的观点,是论证更严密,更全面;④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17.寻找论点的方法

①察看文章标题是否本文论点。标题要注意,是文章讨论的话题还是论点;如果是论点,表述是否完整;

②划分层次,区别引论、本论、结论部分;

③在文章标题、本论和结论部分找出有可能的句子;

④本论和结论中有可能的语句,排除作为论点分析、提出倡议和补充论点的语句;⑤在最有可能的语句中,选出表述内容作完整,语言最简捷的作为论点;

⑥原文句子内容都不完整的,将有关语句重新组织完整。

附:议论文一般结构:引论(提出论点;是什么)+本论(分析论点;为什么)+结论(总结论点;怎么办)。

引论的结构:①直接提出论点;②通过具体事例、生动比喻或引用名言引出论点;③通过反面引出论点。

本论的结构:①“事例+分析”或“分析+事例”;②正反论证;③并列式的分论点。结论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补充论点,使论证更严密;③提出倡议。

18.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9.语段的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衬托、象征、悬念、铺垫、映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

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等。

20.衬托(侧面烘托)的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21.欲扬先抑的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2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3.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24.文章使用第一人称的作用: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5.文章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26.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㈠在内容上:通过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㈡在结构上:⑴文章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⑵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过渡);②为下文埋下伏笔;③照应上文某

个句子或细节。

⑶文章结尾——①点明主题,揭示文章中心;②升华/深化文章中心(主

题);③首尾呼应。

27.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①先看句子本身:有无修辞手法(什么修辞,修辞的作用);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没有关键性的词语。

②看这句句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讨论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③联系文章中心,分析句子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④联系自己,谈谈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28.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29.概括层意的方法

①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②概括法:记叙段落:记叙××人××时××地何种情况下做××。(注意原文强调的什么);描写段落:描写+××景物+××特征。抒情的段落:抒发怎么样的感情。

③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30.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概括。

31.概括文章主旨

强调:①文章内容;②主题思想;③作者感情。

文章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附:概括一件事:时间+地点+(怎样的)主人公+事件。(如果有特殊重要的细节/情节需要强调,则必须在概括中有所反映。)

32.XX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①对词语意思进行解释;②判断该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③说明去掉该词后可能引发的歧义;④小结(该词语使语言更准确)。

形容词或副词类的词语在句中一般作用有:表修饰;表限制;表强调。

动词的作用:该词准确的写出(表现)了对象„„的特点。

关键词的作用:为中心服务。

33.选择具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

①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②分析句式之美;③分析句子包含的哲理;④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为表现人物性格或文章中心服务)。

34.修辞方法的作用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35.整句(对偶句)的作用: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充满美感,形象地写出了„„

36.疑问句的作用:造成悬念。

37.分析具有哲理的句子

①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②具有„„的言外之意;③富有哲理;④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38.给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39.以„„为标题的好处

①标题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②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标题是凝结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对象,具有象征意义。

40.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文言文中,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可能就是选择文中恰当的句子翻译。

41.标点符号的作用

破折号:①补充/解释说明;②表示意思的递进;③表示意思的转折;④表示声音的延长。

省略号:①表示内容的省略;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垂死或者不忍心说下去);③表示思维的跳跃(或心情激动);

句号、逗号:表示一般陈述的语气。

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号:①表示引用;②表示强调;③表示特殊含义(反语或讽刺)。

冒号:①提示下文;②总结上文。

42.分析XX所包含的几层含义

对于要分层分析的问题,如果是并列关系的话,每一层次回答的对象应该是不同的。如果该词语(句子)是贯穿全文的中心词(中心句),在分析它的几层含义时,应考虑将全文分段以后再回答。

下载如何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准确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准确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纲及答题技巧

    上海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纲解读 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

    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总结资料

    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总结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审题、答题三大关键步骤 文学类阅读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以传记和新闻为主。......

    2011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

    如何提高电费复核准确率

    如何提高电费复核准确率 我们知道电费是用户向供电企业缴纳所使用电能的费用,是供电企业经营成果的体现,而为了及时足额的回收电费,首先要求电费金额的计算是完整无误没有瑕疵......

    烟草如何提高需求预测准确率

    如何提高需求预测准确率需求预测是在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市场需求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推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市场需求情况和发展变化趋势。预......

    提高抄表准确率

    定期轮换抄表-- 提高抄表准确率 一、前言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抄、核、收工作是经营管理效益体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抄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抄表工作质量的好坏成正比关系。......

    高考现代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

    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现 代 文 阅 读 答 题 指 导 光泽一中付郁樱 中考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很多考生惧怕的考察内容之一,冲刺复习期间,就中考现代文的考点和答题方法进行以下归纳。 中考对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