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普洱市文件
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1年12月1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实施意见》(云发[2009]18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增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认清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形势。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目前,全市场有残疾人18.0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残疾人事业基础还较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促进残疾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已成为构建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促进全市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好残疾人人工作,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利于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调动广大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
条件的残疾人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实物配租廉租房,予以优先保障。经济适用住房采取评分方式分配的,对申请的残疾人加分;残疾人申请廉租住房,给予减免一定租金;符合租赁补贴发放的残疾人,予以优先发放。因城镇建设需要拆迁残疾人房屋的,应本着就地、就近、方便的原则,在安置地段、楼层上给予必要照顾。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和搬迁补助费时,对贫困残疾人应按规定标准补助后给予适当增加。继续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安居工程,每年由市、县(区)财政筹措安排资金,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主要集中对边境地区1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每户补助1万元,补助经费由市、县(区)财政按30%、70%的比例承担。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无房住房和往危房的问题。
(六)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城镇残疾职工按照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未按规定交纳保险的企业,其残疾职工不计入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指标。积极落实城镇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根据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统一部署,帮助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倡导各类商业保险机构增设预防各种伤残风险和残疾专项险种。
(七)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落实和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适当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重点做好残疾老人和残疾儿童的福利服务。将农村五保供养残疾人、城市“三无”残疾人优先纳入城乡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根据福利彩票公益金本级留成情况,加大对残疾人社会福利
险的丧失劳动能力的一级、二级和多重残疾人,对其个人应缴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属于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对象的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其个人应缴纳的费用给予全额资助。新农合参合患者白内障复明手术,按各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在政策范围内给予报销。肢体残疾人康复治疗中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9项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按各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给予报销。参加新农合精神病患者门诊和住院治疗,其治疗费在政策范围内按照90%比例给予报销。
(十)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全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到2011年底,70%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服务,力争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制定出台残疾人康复求助办法,对贫困残疾人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需求给予补贴。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对孤残和贫困残疾儿童康复给予补助。积极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有条件的社区要设立康复活动室配备专职康复员,做到康复进社区、服务项目到家庭。继续实施重点康复工程,每年由市县(区)财政筹措资金,对200名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每名资助1000元,资助经费由市、县(区)财政按30和70%的比例承担。
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对通过相应技能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并自主就业的贫困残疾人,由残联部门逐级审查把关同意后,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人无偿安排4000元的扶持资金,用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列入就业再就业、阳光培训工程、雨露扶贫工程等培训计划,县(区)政府每年至少为残疾人举办两期职业技能培训。全市场每年城镇至少新增残疾人就业50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200人。
(十三)扶持残疾人脱贫致富。将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在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产业扶贫工程、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工程中,优先照顾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切实将农村扶贫开发和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贫困残疾人家庭。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多种经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帮、包、带、扶活动,帮助每一个贫困残疾人家庭早日摆脱贫困。对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和优惠支持。
(十四)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为残疾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文化体育权益。市、县(区)公共图书馆应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积极支持残疾人文艺创作,经常组织开展残疾人文艺比赛和艺术汇演,培养和推出一批优秀的残疾人艺术人才。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定期举办残疾人运动会。组织和参加国内外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按规定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在城乡健身公共场所配置适合残疾
不予竣工验收,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要加快推进与残疾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社区、学校、福利机构、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交通运输、城市公共交通要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共交通工具要配置无障碍设备,公共停车区要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完善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的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在商场超市、机场、车站、码头、银行、宾馆、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风景区等要为残疾人提供专用通道,并安放残疾人优先标牌,配备能与残疾人熟练交流的服务人员。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各类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电视新闻节目要逐步加配手语。网络、电子信息要方便残疾人使用。积极开展和推广“信息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交流无障碍、程序无障碍”的“盘龙经验”法律援助服务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
六、持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十八)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残疾人事业宣传,并以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配合重大主题宣传,无偿刊播残疾人事业公益广告,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积极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化文明残疾人观,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组织报告会、举办展览、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和刊播公益
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
七、继续强化对残疾人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健全残疾人工作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列放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体系。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要分别明确一位领导同志联系和分管残疾人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残疾人工作,及时解决残疾人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
(二十一)健全残疾人工作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强化职责,健全联络员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统筹协调有关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实施,监督检查落实情况。有关部门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确保完成本部门承担的残疾人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等到基层组织要抓好基层残疾人工作的落实,提供经费和人员保障。各级政府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加大对残疾人工作经费的投入,市级财政给予保障市残联的工作经费,县(区)级财政在年度经费预算中要安排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主要用于残疾人的康复、扶贫、宣传、文化、体育、卫生、维权、基层组织建设等项目,建立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强残疾人状况调查、监测、统计和残疾人工作信息化建设,统计、教
1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增强残疾人的代表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为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篇:普洱市三五工作法
普洱市“三五”工作法
普洱市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化机制解矛盾五项机制”、“处置事件五个到位”行之有效的 “三五”工作法。市委要求,把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作为推行“三五”工作法、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强大动力。一是着眼于服务群众,深化推进为民服务五项制度。要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落实民情责任区、人民勤务员、民情联席会、民情巡视员和民情考测评等为民服务五项制度,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困、消除民生之忧,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着眼于源头预防,深入推行化解矛盾五个机制。严格推行矛盾纠纷排查预警、重大事项维稳评估、政法部门督导化解、市级领导全员接访和乡(镇)综治维稳协调等五个机制。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维稳一线争当治保员、调解员、信访员和信息员,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着力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三是着眼于群众满意,始终做到处置事件“五个到位”。坚持调查研究深入到位、合理诉求解决到位、思想工作细致到位、法律手段跟进到位、后续工作完善到位 “五到位”的原则,以务实的作风、严格的责任、科学的方法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努力在全市形成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普洱市县域经济发展
随着人类经济生产分工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区域间市场依存度和空间紧密性不断提高,经济联系的加强,县域经济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联结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枢纽。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极核的广大县城,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深,县域经济下的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在新形势下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大工业的许多配套性产品的生产逐渐向县乡延伸,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农村市场的作用日益扩大,大大加强了县域基础产业和工业的发展,进而加强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基础地位。县域经济在新的政策下面既面临新的机遇有面临诸多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地利用县域经济来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新时期县域发展的新要求。
一、县域经济的特色日益凸显
(一)县域经济的相关概述
近年来,邹平县抓住被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区域的机遇,按照“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产业调整,努力实现了县主导产业的高端化,传统产业的品牌化,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壮大产业总量,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三农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建成成为黄三角开发的开放先行区,改革实验区,产业聚集区和生态示范区,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标杆。
在邹平县的例子中,他们抓住机遇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了城镇化,那么什么是县域经济呢?
县域经济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建制的县城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的;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密切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县域经济做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由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两大类型构成,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县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优势,包括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资源优势等。
(二)普洱市基本概述
云南省处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多山省份,是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区之一。普洱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市辖9县1区,103个乡镇,36个居民委员会、994个村委会,2006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257.3万人,除汉族外还世居着哈尼、彝、拉祜、佤、傣、布朗、回、白、瑶、壮、苗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2.84万人,占总人口的59.4%。普洱具有丰富的极富开发价值的森林、水能、矿藏、热区等自然资源。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00多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多亿立方米,是云南重要的商品林基地、林产工业基地,是云南省第二大林区,森林覆盖率达64.9%享有“绿海明珠”之美誉。普洱市以开发优势资源为主的茶、林、矿、电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烟草、生物资源开发、畜牧水产、旅游文化、流通服务五大骨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24.43亿元,比上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4843元,比上年增长11.8%;农业总产值59.57亿元,比上年增长7.9%;工业总产值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地方财政收入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农民人均纯收入17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比上年增长10.2%。
虽然普洱市拥有丰厚的资源优势,但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超50%,云南省的城镇化率为35.20%,普洱市却低于30%,这就说明普洱市的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建设对于
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因此普洱市只有借助政策的机遇,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才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活市、绿色经济强市、民族文化兴市战略,全力打造“绿色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以及“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品牌,努力实现普洱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制约县域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低于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普洱水资源总量较大,但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调研结果显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地形起伏较大,耕地分布零散,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实施较为困难,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投入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管理也较为粗放。近年来,政府虽然不断加大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投入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毕竟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山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成为制约着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二)土地、水、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普洱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河流流域周围建起了一些工厂,由于资金缺乏,工厂生产的废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中,造成河流流域污染较为严重。各个乡镇为大力促进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大量森林被伐,水土大量流失,大量种植桉树,导致土地资源逐渐贫瘠化。今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降雨量减少,地表水不足,人们又超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大多数乡镇用水紧张。这些情况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困难越来越大。
(三)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放缓,农业非农产业收入下降,农业城市化发展滞后,小城
镇发展很不平衡
近几年乡镇企业面临诸多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以林业、加工业为主,企业结构雷同,无规模效应;大多数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低,技术落后,规模较小,产品滞销,严重亏损。此外,小城镇虽然发展的数量较多,但是大多数规模较小,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各种不同级别的城镇人口的分布不协调,市区内部城镇人口分布不平衡等。小城镇发展水平低影响了对整个县域经济的辐射能力。目前,我国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跨入中的收入国家行列,此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要由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到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上来。
(四)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与县域经济发杂很难水平不协调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超50%,云南省的城镇化率为35.20%,普洱市接近25%,每年逐渐增高的城镇化率使得市区内的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2011年底103个乡镇,36个居民委员会、994个村委会,但是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强,尤其是县、乡工业化发展比较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现象存在,具体表现为城镇设施指标低于全国水平,城镇内在的功能发展的步伐缓慢,在文化、医疗、通讯、投资方面表现出了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偏低的现象。这是由于城镇发展缺乏有效的工业化水平做支撑,而城镇没有形成自身特色自身缺乏吸引力。过高过好的估计了城镇自我进化能力,有关的管理部门对城镇发展潜力和处理能力没有准确的认识,没有将城镇真正作为企业的生存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完全失衡。
(五)产业结构转换缺乏关联激活机制,制约城镇发杂很难的工业基础
2011年云南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6.1:45.6:38.3,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一是一次产业比重较高,非农产业特别是二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雷同的情况较多,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
第四篇:中共中央纪委文件(精选)
中共中央纪委文件
中纪发〔2010〕19号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监察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纪检组(纪委)、监察局,中央纪委各派驻纪检组,监察部各派驻监察局、监察专员办公室,中央直属机关纪工委,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军委纪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九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长期任务,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基础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监察部始终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为巩固和深化主题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指导思想,明确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围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以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目标要求。通过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改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自觉做到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三)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营造和形成崇尚学习、善于研究、学以致用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纪检监察机关和学习型领导班子。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纪检监察机关集体学习制度,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务虚研究和主要领导同志定期讲党课制度。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中心组学习,每年至少召开1次务虚会,主要领导同志每年至少为机关干部讲1次党课。建立健全学习考核制度。
(四)提高党性修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表率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和宗旨意识。认真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支部工作,开展好党小组活动。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完善谈心谈话制度。注重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开展分析检查评议,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五)改进干部作风。纪检监察干部要带头贯彻执行关于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和规定,按照“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完善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定期下访、接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建立领导干部领题调研制度,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每年至少组织1次领导班子调研成果交流。建立健全群众意见征求和反馈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作风整顿和效能建设,带头改进文风会风,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切实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结合纪检监察职业特点,明确纪检监察干部职业道德要求。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遵行职业操守,规范日常行为,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为正确履行职责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七)加强教育培训。按照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坚持分级分类和全员培训的原则,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贯彻落实《2009-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制定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组织调训制度,探索开展自主选学,对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进行重点培训,对新进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的干部一年内必须进行培训。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突出政治理论、党性修养、业务素质和执纪能力培训,不断优化纪检监察干部知识结构,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培训需求动态反馈机制和教育培训情况考核评估机制,重视培训结果的运用。以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建设为重点,加强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富有特色的纪检监察学科体系。
(八)强化实践锻炼。鼓励和支持纪检监察干部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完善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坚持选派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基层实践锻炼,继续选派中西部及民族地区干部到东部地区挂职锻炼,积极选派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重要岗位和上级机关培养锻炼,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系统外挂职锻炼。建立和完善以老带新角度,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实际工作能力。
(九)提高履行职责能力。按照党章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着力提高服务、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要求,探索和拓宽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着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做好与职责相关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不断提高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依法依纪查办案件、发展党内民主和维护党员权利、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能力,既坚决惩治腐败,又有效预防腐败。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
(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党性好、作风正、能力强、威信高的干部进入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优化班子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
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重点选好配强纪检监察机关(机构)主要负责人,着力抓好县级纪委书记队伍建设。新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的,原则上要能干满一届。加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力度,地方各级新任职的纪委书记一般应易地交流产生,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在同一班子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地方县级纪委书记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建立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加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十一)选准用好干部。严把入口,纪检监察机关新进主任科员以下干部,要实行凡进必考(考试、考核)。探索建立体现纪检监察职业特点的干部资格准入制度,注重选调熟悉经济、法律、金融、审计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有计划地遴选有基层实践经验的领导骨干和业务骨干,形成干部培养选拔链。畅通出口,积极推荐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到系统外任职。
(十二)创新干部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制定《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扩大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民主,提高干部群众参与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实行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探索差额票决,完善地方各级纪委常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办法。加大纪检监察机关内部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轮岗力度。
五、坚持从严要求,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管理和监督
(十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纪检监察干部双重领导的职责和权限,加强纪检监察系统干部管理工作。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和完善体现纪检监察机关特点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平时考核和考核,重视考察考核结果的运用。完善信访举报、案件检查、案件审理、纠风、执法监察、巡视等工作规范,建立科学严密的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依法配置纪检监察机关内设机构职能和权限,明确业务分工,减少职责交叉,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推进金纪工程建设,提高管理科技含量。
(十四)加强干部监督。健全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水平。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同时自觉接受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派驻(派出)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对反映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突出问题,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调查处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谈话和诫勉、述职述廉等制度。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发挥好干部人事、机关党委(纪委)、案件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监督作用,确保纪检监察权力的正确行使。专案组应设立临时党组织,加强对执纪办案人员的监督,切实做到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接受党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接受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
(十五)强化纪律约束。纪检监察干部要模范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有关规定,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约束自己。严守政治纪律,禁止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相违背的言论;严守工作纪律,禁止越权批办、催办或干预有关单位的案件处理、干部人事等事项;严守办案纪律,禁止以案谋私、违纪违法办案;严守保密纪律,禁止泄露信访举报内容、案件情况等秘密;严守廉政纪律,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对违反上述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十六)关心爱护干部。坚持以人为本,为纪检监察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表彰奖励工作。提高纪检监察机关后勤保障水平,加强装备设施建设。建立干部困难帮扶机制,帮助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营造和谐工作氛围。维护纪检监察干部合法权益,切实保护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干部,充分调动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履行
职责的积极性。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十七)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切实解决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遇到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要把干部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总体部署,纪委书记(纪检组组长)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考核、换届考察或开展专项检查,加强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对工作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地方各级纪委常委会每年要向全委会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报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
(十八)不断提高队伍建设制度化水平。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转化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要求,把建章立制贯穿于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注重制度创新,逐步形成干部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宣传教育,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十九)积极推进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创新。适应反腐倡廉建设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巩固和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覆盖,优化机构设置,整合工作力量,统筹推进地方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地方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派驻机构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研究制定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职能作用的指导意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纪检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
(二十)努力营造加强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突出宣传富有时代精神、具有重大影响的纪检监察集体和个人先进典型,形成先进典型群体。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有关问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领导干部为一般干部作表率,上级机关为下级机关作表率,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为全系统作表率,切实把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二十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措施。
第五篇:中共三门县委文件
中共三门县委文件 三县委〔2007〕12号
★
中共三门县委 三门县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办理婚丧乔迁
喜庆等事宜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属各单位,在三门省市属各单位:
《关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办理婚丧乔迁喜庆等事宜的若干规定》已经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对照,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三门县委 三门县人民政府
2007年4月3日 关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办理婚丧乔迁
喜庆等事宜的若干规定
为严格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预防和遏制领导干部借办理乔迁婚丧等喜庆事宜敛财问题,根据《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关于狠刹婚丧喜庆大操大办不正之风的通知》(三县委〔1999〕24号)等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中的领导干部,是指全县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司法机关、人民(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全县工作(工程)临时指挥协调机构中的副科级以上(含副科级)干部;国家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成员中的党员。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乔迁婚丧喜庆事宜包括:领导干部本人和配偶、本人和配偶的父母、子女及子女配偶结婚、去世、乔迁新居、生日祝寿、子女出生、升学留学、入伍就业、升迁调动等事宜。
第三条 领导干部办理婚丧喜庆事宜应在亲朋好友范围内进行。严禁亲自或授意他们邀请下属单位、管理和服务的单位或个人。
第四条 领导干部办理乔迁婚丧喜庆事宜应带头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不得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借机敛财或者侵犯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要求相关单位及个人无偿承办有关事项或报销有关费用;
(二)动用军警及特种车辆;
(三)动用公车参与迎亲、送葬等仪式;
(四)接受自发参与的下属人员及管理和服务对象的礼金和贵重物品。
第五条 领导干部不得参与非亲属关系人员乔迁新居的宴请。
第六条 领导干部在办理乔迁婚丧喜庆事宜中,对当时难以拒收的礼金和礼品要在事后一个月内上交所在单位党组织或纪检监察部门。
第七条 领导干部办理乔迁婚丧喜庆事宜前(丧葬事宜可为事后),要按照省委办公厅《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的实施办法》和三县委〔1999〕24号文件的要求,将所办理的事项、时间、地点、规模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报告相关组织和单位主要领导,并提前7天到县纪委党风室如实填写《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单》,规模一般不超过10桌,如超出的,必须说明理由,并附邀请人员名单,存入领导干部本人廉政档案。需要组织答复的,要按组织答复意见办理。对因乔迁新居及结婚等事宜的酒席操办情况,县纪委党风室和各乡镇、部门纪委(纪检组)要组织人员到相关酒店予以调查核实,发现虚报、瞒报、漏报等违规现象的要按规定从严处理。
第八条 领导干部办理乔迁婚丧喜庆事宜要作为述职述廉的一项重要内容,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第九条 领导干部在办理乔迁婚丧喜庆事宜中,经核实确属违反规定的,给予诫勉谈话、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免职等组织处理;构成违纪的,按有关规定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办理乔迁婚丧喜庆事宜所收受的礼金、礼品,一律予以收缴。
第十条 对领导干部借办理乔迁婚丧喜庆事宜敛财的问题不制止、不查处,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追究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第十一条 基层站所负责人和乡镇、部门中层干部参照本规定执行。
各单位可依照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其他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行为。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县纪委监察局负责解释(举报及联系电话为3339442,纪委党风室)。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作风建设
婚丧乔迁
规定
通知
中共三门县委办公室
2007年4月5日印发
(共印16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