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环境监察与环境应急工作探索
新时期环境监察与环境应急工作探索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主干线、大舞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这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过去的首要追求经济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到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模式,还需要一个过程,而要将这种转变成为现实,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监察工作就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环境监察队伍也将成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力量。迅速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环境监察队伍势在必行。通过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我把环境管理工作划分为三个层次,一层为国家级也可称为高级决策性管理,二层为省级也可称为中级指导性管理,三层为县市级也可称为基层务实性管理。下面我将本着务实的态度和理念,针对第三层基层务实性管理,以环境监察与应急工作做着点,与各位进行探讨研究。
一、环境执法工作的形势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总体来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执法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环境执法体系,拥有环境监察机构3063个,环境监察人员4.5万人。通过标准化建设,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体制的快速转轨、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环境执法工作正处于硬碰硬的攻坚阶段。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2003年GDP增长速度达到9%,但主要原材料消耗却增长10-20%,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电力、煤炭、石油等基础能源的供应短缺。2003年全国GDP占世界的不到4%,消耗的钢材和煤炭约为30~33%,50%的水泥在中国消耗。2007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1.4%,主要原材料消耗增长率依旧居高不下。对固定资产的过度投资,给环境执法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是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大企业故意偷排偷放,小企业连片污染反弹,违法排污导致严重危害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四川化工厂违反“三同时”规定强行开车违法排污,导致沱江沿线100多万人喝不上水,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以上;重庆天元化工厂有毒气体泄露事故造成数万人紧急疏散,9人死亡;北京怀柔有毒化学品泄露事故造成3人死亡;中石油吉林双苯厂爆炸造成松花江发生重大环境污染。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使人民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连起码的生命安全也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三是环境执法和短期行为的冲突不断加剧。有的违法生产者以身试法、挺而走险,各地发生的暴力抗法事件层出不穷,基层执法面临严峻形势。2009年佳木斯市环境执法中受到围攻就有2件,对执法人员自身安全构成一定威胁;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的山西环境执法中遭遇暴力抗法等事件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四是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依法维护环境权益的意识普遍增强。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投诉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众信访、上访的8大热点之一。
二、当前环境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当前,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消极执法或行政执法不作为等行为依然存在,各地之间、各级环境执法机构之间的执法工作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软、硬件还缺乏坚实的基础,全国范围内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执法难的问题。
(一)消极执法、执法不到位、不作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队伍对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间题解决不及时、不彻底,群众意见很大,以至于造成许多越级上访。一些地方放松日常监管,依赖集中性、阶段性专项行动,使日常性的环境监管工作缺乏长效机制。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队伍管理松懈,12369举报热线无人接,上班时间松松垮垮,常年不下现场。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机构负责人片面强调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不敢碰硬、不敢执法、不愿执法。不少基层环境执法队伍存在“查了也处理不了”的顾虑,对开发区不敢查,对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查过一次但处理不了的不敢查,危及人身安全的不敢查。有的基层环保局不是在加强执法,而是千方百计对付上级检查,替企业说情。一些地方环保局不愿上报环境信息,瞒报环境污染事故,造成工作被动。有的地方政令不通,要求查办的案件、上报的情况,三番五次催不上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体制问题,也有环保系统自身管理约束机制问题。
(二)行政处罚不规范。较普遍地存在不按行政处罚程序办的问题。遇到上级领导打招呼、批条子时,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而行政处罚不经集体讨论决定,行政复议不经复议小组核审,仅只少数领导说了算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行政处罚缺乏执法技术规范,导致处罚幅度难掌握,人情难推却,执法难到位。甚至出现对于同一违法单位的同一违法行为,市环保局和县环保局之间、特别是区县和区县之间,处罚尺度有明显不一的现象。到现场取证材料,如照相、摄像以及现场采集的实物证据等,未依规定编号、归档或登记的,更时有发生。行政处罚的主观随意性及不规范性,已经影响环境执法的合法性、科学性与准确性。这说明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缺乏完整的规范体系,有待尽快建立和完善。
(三)环境执法队伍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以情代法、以罚代法的现象较为普遍,随意收费、包庇袒护环境违法行为,甚至为企业通风报信等问题依然存在,地方环境监察部门已经发生的违反党风廉政建设的典型案件并不少见。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单位放松了对执法人员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个别执法人员放弃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利欲熏心,腐化堕落。
三、影响环境执法工作的主要因素
环境监察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问题。目前,环境执法难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其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是影响环境执法的根本因素。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地方政府的决策导向。不少地方领导仍认为GDP是硬指标,环境是软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手段名目繁多:政府降低门槛招商引资不让查,借助专门机构不让查,出台土政策不让查,为企业挂牌保护不让查。基层环保局由此产生不敢查的顾虑。
二是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是污染反弹的直接动因。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人(企业法人代表环境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工具(技术装备和污染防治水平落后)、生产资料(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数倍)三大要素,是当前环境执法面临的现实基础。三是体制、机制、法制、能力方面的障碍是影响环境执法的主要因素。在体制方面,执法权越放到下面,受地方保护主义势力的影响也越大,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目前,我国现有的4.5万人环境执法队伍中,有3.8万人在县(区)一级。受“位子”、“票子”的影响,往往造成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
三是在机制方面,缺乏事前监督机制、部门联动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许多环境违法问题都是决策不当造成的,仅靠环境执法的事后监督,难以奏效,应加强事前防范,预防为主。部门联动,在对下发动和增强行动效果方面取得较好效果。但在日常执法中,还没有形成联动制度。三是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缺乏鼓励和重奖措施,降低了企业做好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在法制方面,行政处罚立法依据不完整、法律规定不具体、强制手段少。虽然国家经过修改法律有所改观但是依然存在影响执法力度情况。有的大型造纸企业治污设施每日运行费用在10万元左右,而法律规定的处罚额度仅50万元,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正常运转治理设施。法律规定不具体,操作性差,难落实。对于关停措施,缺乏断水断电、吊销执照、拆除销毁设备、取消贷款等法律规定。强制手段少,难以落实到位。对于拒不履行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环保部门缺乏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等行政强制手段,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容易造成执行难。
五是在环境监察能力方面,环境监察队伍缺乏主体资格、力量弱、环境监察队伍缺乏主体资格、监察人员素质不适应执法工作需要。没有法律授权,对下级开展行政稽查也缺乏法律依据。力量弱表现在全国4.5万环境监察人员要对23万家工业企业、70多万家“三产”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执法能力差表现在执法车辆少、调查取证设备少。目前仍有相当数量执法人员素质不适应执法工作需要,仍有相当一部分环境监察人员对法律法规、生产工艺、产业政策不熟悉。
四、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探索
上述问题的存在,很可能会为环境安全留下各种隐患,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将对我国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而且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正在逐步加以解决。同时,近年来,各级环保部门也在环境执法监察和环境事件应急上狠下功夫,以此为着点用务实的态度对待上述面临的问题,上下连动,统筹协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环保政绩考核,促使政府重视环境执法工作,确保执法监察工作顺利进行。
首先,加强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环境法制教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行政绩考核制度,签定责任状,目标责任落实到位。高位协调,明确环境指标同时重点突出宣传环境保护重要性,从法制角度促使政府领导重视环境保护,促使各相关部门联动积极性,以此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层及个部门形成环保共鸣,为环境监察工作创造优良的执法环境,主动的避免在具体执法过程中领导因不了解具体情况发生的讲情,减免处罚等情况。同时以政府名义分解各部门责任,聚合各部门力量联合执法,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增强、效果明显,执法成本大大降低。例如,2007年佳木斯市开展的“安静行动”整治居民楼下歌厅扰民行动中,联合了公安、城管、工商、文化等部门一同执法,于当年集中关闭了居民楼下的98家歌厅,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楼歌厅噪声问题,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得益于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是建立完善的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主要领导干部离任环境保护审计制度,实行环境责任追究制。严肃环境问题,对环境形成主动保护意识。三是实行重大环境问题一票否决制。对出现重特大污染事故、出台与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文件、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造成污染集中反弹的,实行一票否决,这样从高层次减少环境监察工作的压力,从源头上树立环境保护形象,加强环保监察工作权威。
(二)理顺执法体制,整合现有执法力量,适应当前环境监察要求。
建立上下协调、统一的执法体制,是加强环境执法工作的体制保障。一是积极实行环保系统部分垂直管理体制,形成执法合力。实行垂直管理体制,避免上下级各自为政情况。通过实行垂直管理,污染源普查等工作统筹协调能够得以简化、直接,提高办事效率,节省环境保护管理资源。同时,通过垂直管理,可以逐步解决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排污费收缴难等问题。二是建立刚性的环境警察制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一些地方针对执法过程暴力抗法等情况建立的环保公安分局、执法大队等,已经显现出促进环境执法和保障环境执法安全方面的作用,应大力推广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
(三)加强环境执法队伍素质教育,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
一是要振奋精神,牢固树立环保为民宗旨。环境监察应始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践行“环保为民”的宗旨上来,按照“勤政、廉政、优政、为民、利民、惠民”的要求,着力转变队伍作风,真正做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更好地维护广大群众的环境权益,用环境改善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做到让群众满意、基层满意、政府满意。
二是完善制度,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重点完善排污费征收管理六大程序,即:依法告知程序、据实申报程序、依法审核程序、依法核定程序、依法征收程序和归档立卷程序,充分体现依法收费、公平合理、公开透明、阳光操作、集体用权。加强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严格执行排污费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定期开展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落实工作指标定量化、责任落实具体化、内部运转规范化、执法监管人性化、民生工作经常化、服务发展高效化、应急处理实用化、队伍建设制度化和政务办公网络化“九化”要求,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
三是加强学习,加快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教育,认真学习好、研究透、运用好排污收费等相关环境政策法规,降低执法成本、优化执法服务。一要加强班子建设,努力提高监察队伍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决策力、协调力、创新力;二要提高队伍的执行力,努力培养一支善学法、善用法、善执法的环境监察队伍。三要注重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培养,锻炼出一批专业精、善协调、敢作为的环境监察骨干。
四是把握重点,着力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一要提高科学开展环境执法监督的能力。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和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用高科技设备武装执法队伍。畅通12369环保热线,实行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二要提高利用综合手段实施环境执法监督能力。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放大现场监查效果,强化排污费征收工作。三要提高强化执法和引导守法相结合的能力。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自觉守法,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企业环境行为自律水平,推动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熟悉和正确运用环境法律法规,精干、高效、廉洁、文明的环境执法队伍。
(四)建立完善应急机制,形成快速应急体系,时刻警惕环境污染事件严峻挑战
日常环境监察是及时发现环境隐患的基础,通过现场监察建立污染源档案,对存在环境风险的污染源进行归类,要求这类企业制定应急方案,同时环境监察机构也要加大检查频次,以防患于未然。这些也只是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前期常规性工作,而要科学、果断和有效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就应建立完善应急机制,这是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保障。环境应急管理体制的科学与否往往直接决定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成败和效率。确立纵向与横向机构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尤为重要。纵向机构为国家、省、地(市)和县级应急管理机构,横向机构是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应急指挥和协调机构。实现情况汇报及时,命令传达通畅,部门联动迅速的应急机制。
一是建立应急预案制度。体现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环境突发应急预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等。在2005年12月份,在松花江污染防控战役中之所以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就是因为从国家到地方,从各级环保、水务、水文、防疫、市政、公安等部门,都能在总预案和各具特点分预案的指导下行使各自的职责,保证了整个防控过程的高度协调和统一,在实践中检验了预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是建立环境应急预警与紧急状态宣告制度。应急预警制度包括事件的初步调查和初步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调查是评价的前提,评价是决定应急状态是否启动的前提。为了科学地防治突发公共事件,杜绝人为的懈怠和反应过度现象,必须建立应急程序的启动标准,这个标准要根据实践经验和权威专家的广泛论证进行设立,并且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不能只依赖标准,还要成立紧急状态专家组,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现场论证和决策,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是建立信息沟通与公开制度。该制度包括信息报告、通报、通知与发布制度,信息报告的对象是统计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信息通报的对象包括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内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不同的行政区域,通知的对象是受事件影响的公民和单位,信息发布的对象是公众和媒体。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我国政府及时向俄罗斯和联合国通报情况,用我们的真诚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建立公众报告与举报制度。设立公众报告和举报制度,就是授予公众的隐患举报权、不作为举报权、滥用职权举报权,公布统一的突发事件报告、举报电话,并对举报突发事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同时为我们的环境应急工作带来积极作用。
第二篇:环境监察工作
环境监察工作制度
一、环境监察人员工作守则
(一)认真学习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环保专业知识。
(二)热爱本职工作,熟悉监察业务,掌握监察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三)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正确行使职权,秉公执法,清正廉洁,遵守行为规范。
(五)查处迅速,及时报告监察工作情况。
(六)履行工作职责,恪守监察工作范围,严守被监察单位技术和秘密。
二、公开办事规则
(一)增加执法透明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
(二)公开环境监察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三)公开环境监察执法依据和结论。
(四)公开环境监察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
(五)现场监察必须有两名以上监察人员参加。
(六)执行任务时佩戴统一执法标志,出示环境监察证件。
三、现场环境监察工作制度
(一)确定辖区内的重点、一般污染源名录,有计划的安排各类污染源的环境监察
频次。
(二)对重点污染源及其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察每天不少于2次,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暗访工作。
(三)对一般污染源及其污染治理设施的现场监察每天不少于1次。
(四)对建设项目、限期治理项目现场监察每月不少于1次。
(五)对群众举报的污染源及时进行现场环境监察。
(六)现场环境监察人员要求两人以上并出示证件,说明检查事项,进行现场检查,填写现场检查(勘察)记录,履行相关程序。
四、现场巡查监察工作制度
(一)保证现场巡查监察次数,提高巡查监察质量。
(二)开展节假日期间和夜间的值班巡查监察。
(三)现场巡查监察须带便携监测仪器和取证设备。
(四)认真询问,耐心回答有关问题。
(五)详细记录现场查访情况,认真填写《现场监察记录》,经被监察单位有关人员签字后,报监察机构负责人阅批。
(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取证并按规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五、征收排污费工作制度
(一)严格执行排污收费标准,坚持“依法、全面、足额”的征收原则。
(二)征收依据充分,核算金额准确,操作程序合法。
(三)对被征收排污费的单位公布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排污费征收标准,公布监测数据或排污量核定依据。
(四)统一票据、统一征收、统一收费专户、统一管理。
(五)符合排污费减、缓、免条件的,由缴费单位提出申请,按规定审批。
(六)排污收费应按月或按季结清,及时解缴国库。
六、污染事故和纠纷查处工作制度
(一)登记报告:对管辖范围内的事故,纠纷投诉及时登记,对重大、特大的事故或纠纷应及时按规定上报。
(二)快查快办:查处人员应尽快着手进行案件的查处工作,一般要求一周内立案,3个月内结案。
(三)现场调查:所有受理案件都应进行现场调查、取证,掌握第一手资料。
(四)查处结案:所有受理案件均必须进行查处,有调查情况,有处理意见,任何人无权扣压不办。
七、环境监察稽查工作制度
(一)监察大队对各监察中队工作负有指导、培训学习和监督检查的职责。
(二)监察中队必须积极参与大队组织的各项活动,按时完成交办的各项工作,及时报告完成情况。
(三)监察中队按规定时间向监察大队报告季度及辖区内环境监察工作的全面情况。
(四)监察大队对各监察中队的工作每季至少督查一次,对不能依法履行监察职责的责令改正。
(五)监察大队对各监察中队内不适宜从事环境监察工作的监察人员,可建议市局将其调离环境监察岗位。
八、对排污单位来文、来函的回复工作制度
(一)坚持分级处理,按权限回复的原则,做到件件复函。
(二)上级或主管部门批办件,一周内提出处理意见,报批办单位。
(三)对来文、来函应按收文登记、领导阅示、专人处理程序办理,由主管领导签发直接复函。
(四)来文、来函一般在15日内复函,对口头、电话报告,做好记录,一般不作正式复函。
(五)对已函复的来文、来函,监察人员应按函复意见执行。
(六)已来文、来函及函复件,全部资料应整理存档。
九、环境监察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一)环境监察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应定期移交档案管理人员。
(二)档案管理人员对接收进库的各类档案资料要及时登记,进行科学分类、编目、排架。
(三)定期检查档案保存情况,发现破损和字迹不清的应及时修补、复制。
(四)档案库存做到帐物相符,搞好档案开发利用。
(五)环境监察人员可按规定查阅环境监察业务档案,借出使用需办借阅手续。
(六)非监察机构人员查阅档案资料,须经监察机构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查阅。
(七)需要摘抄、复制档案资料,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同意。
(八)借阅档案资料必须妥善保管,注意保密。
十、环境监察报告制度
(一)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报告制度》(试行),做好环境监察季报、半年报、年报的报告和管理工作,应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5日前报出。
(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工作报告制度。排污申报核定季报应当在每季度终了后10日内、年报应当在第二年2月20日前上报上级环保部门;排污费征收季报应当在每季度终了后10日内、年报应当在第二年3月1日前、快报应当在第二年1月3日前上报上级环保部门。
(三)对环境污染事故,按事故的级别分越级上报和逐级上报。
(四)每月月底前向市支队上报《淮河太湖流域排污单位现场监督检查月报表》;
每月24日前向市支队上报《新密市环境监察部门现场检查情况汇总表》。
(五)对上级部门批转交办的群众投诉、信访案件的处理结果、结案情况及时上报。
(六)环境监察报告制度遵循保密原则,未经许可,报告内容不得公开发表。
十一、环境监察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一)环境监察人员均应接受岗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二)县级以上环境监察机构负责人,应取得国家环保总局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其他环境监察人员应取得国家环保总局或省环保局岗位培训合格证。
(三)新上岗或换新岗的环境监察人员应经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四)环境监察人员每五年至少接受一次业务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五)积极引导鼓励环境监察人员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和环保业务知识。
(六)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每周五下午学习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环境监察人员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十二、执法文书使用管理制度
(一)执法文书由专人负责管理。
(二)领取执法文书,须经主管领导批准。
(三)填写执法文书,应按规定要求填写,内容规范、准确。
(四)送达执法文书须按管理权限经有关领导审核签发。
(五)送达执法文书,应有被送达单位的签字手续。
(六)执法文书使用完毕,按一事一卷的原则立卷归档。
十三、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一)大队各科室所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物品指定专人管理。
(二)所有计算机配臵的软件均应由专人管理,并标明软件内容及使用范围,方便使用和管理。
(三)所有计算机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由大队统一管理。
(四)计算机使用人员禁止玩游戏和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
(五)任何人不得私自向外提供、泄露内部的各类数据资料,因责任人管理疏忽或过失造成设备损坏或数据丢失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附件2
环境监察工作程序
一、排污申报登记工作程序
(一)下达申报通知
1、申报范围:凡在我市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或其它公共社会活动时,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废渣或产生噪声振动、放射性、电磁波等公害的单位或个人不论其隶属关系,必须在每年1月15日前进行排污申报登记;新、扩、改项目应在项目试生产前三个月内和污染防治设施验收合格后一个月内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建筑施工单位必须在施工项目开工前15日内,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
2、下达申报通知:根据排污申报范围,申报单位确定后,由环境监察部门向申报单位送达《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通知书》及《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并现场制作送达文书。
(二)排污单位申报
根据《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通知书》规定的申报时间,地点和内容,排污单位应如实如期进行申报。排污情况有重大改变,应在变更前15日内向环境监察部门申请变更申报;属突发性重大变化,应在变更后3日内履行变更申报手续。
(三)申报审核
环境监察机构在收到排污单位的《排污申报登记表》或《排污变更申报登记表》后,应依据排污单位的实际排污情况,按照国家强制检定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数据、监督性监测数据、物料衡算数据或其他有关数据对排污单位填报的《全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或《排污变更申报登记表》项目和内容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应于每年元月15日前向排污单位发回一份经审核同意的《排污申报登记表》;不符合规定的责令补报,不补报的视为拒报。
(四)行政处罚
对拒报,谎报或多次催促逾期不报的单位,由市环境监察大队或监察中队依法收集,整理证据,填写《行政处罚立案审批表》报局法制科,按局行政处罚程序给予处罚。
二、排污费计核工作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河南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及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规定,制定以下工作程序:
(一)排污量核定:环境监察机构应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排污单位正常生产与作业条件下申报的 《全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按年进行审核,按月(或季)进行核定。市环境监察大队综合业务二科应在每季终了后10日内完成全市所有排污单位的核定工作。排污量核定后由辖区环境监察中队负责送达各排污单位,并制作送达回证,排污单位在接到《排污量核定通知书》之日起7日内,若有异议可向发出通知的环境监察机构申请复核,环境监察机构应在接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0日内做出复核决定。
排污申报核定由3人以上小组核定,核定结果确认后,应将核定结果提交环境监察机构负责人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规定的,环境监察机构负责人应签发《排污核定通知书》,并由辖区中队送达排污单位。
(二)排污费核定:根据排污单位排污申报情况和排污量核定情况,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收费标准,收费原则和排污费计算方法,核定排污单位的排污费。
(三)文书送达:排污单位《排污费缴纳通知书》核定后,报大队领导审阅后移交区域监察中队送达排污单位,并同时向社会公告。
(四)归档:《排污费缴纳通知书》核定后,要及时归类汇总,上报,入档。
三、排污费征收工作程序
为促使我市排污费征收工作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河南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规定,制定以下征收排污费工作程序。
(一)征费文书送达
驻密企业的《排污费缴纳通知书》由市环境监察大队送达;市属以下企业的《排污费缴纳通知书》由各区域监察中队送达,并负责征收。
(二)依法征收
1、排污单位应当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书》之日起7日内将排污费汇入指定的商业银行征收排污费专用账户。
2、对逾期未缴纳排污费的单位从第8日起加收2‰的滞纳金,环境监察机构应制作《排污费限期缴纳通知书》继续催缴。
(三)行政处罚
对拒缴、逾期不缴,限期催缴无效和不按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的单位,由市环境监察大队填报《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立案审批表》报局法制科,按照局行政处罚工作程序给予处罚。
(四)强制执行
对逾期不缴纳排污费或不履行有关行政处罚决定者,由局法制科制作《逾期不缴纳排污费强制执行申请书》经局审批后,局法制科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申请人民法院给予强制执行。
(五)解缴国库
按规定及时将所有征收的排污费全额解缴国库;应上交上级环保部门的排污费,就分级解缴国库或由上级环保部门解缴国库。
(六)总结归档
征收排污费过程中的一切文件材料,票据等应按规定整理逐一建册归档。并按季度将排污费收缴情况书面上报上级环保部门。
四、污染防治设施监察工作程序
为加强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提高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转率、达标率、处理率和完好率,使其发挥最佳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依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以下工作程序。
(一)登记建档
凡在我市境内的一切排污单位,为防治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声、振动、恶臭、放射性物质、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专门建设的各种处理(处臵)、净化、控制设施,包括废物综合利用和城市污染物集中处理(处臵)设施必须进行登记建档。
新、扩、改建项目或限期治理项目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排污单位应依据验收报告,及时填写《污染治理设施情况登记表》报市环境监察大队登记建档。
(二)监督检查
1、检查的频次:对审验合格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污染源的防治设施全天24小时监督检查,一般污染防治设施进行巡查(一天只少一次),辖区内的所有防治设施每半年全面检查一次。
2、检查内容:(1)防治设施与产生污染物的相应生产设施是否同步运行,同等维护和保养。(2)是否有保持防治设施正常使用所需的管理和操作人员,是否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以及污染事故应急处臵措施和报告制度。(3)是否按照国家规定设立规范化的污染物排放口,并安装配套的计量装臵和监控装臵。(4)是否建立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和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是否如实填写防治设施日常运行记录,定期报告污染物排放监测结果。(5)防治设施的实际处理能力与污染物实际需处理量是否相适应,所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指标。
3、污染防治设施停运审批:(1)污染防治设施需拆除、闲臵、关闭暂停运行的。(2)污染防治设施需改建、扩建的。(3)污染物排放口需改变原设臵或增减的,必须提前向环境监察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对需暂停运行时间不超过七日的,由环境监察机构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在三日内予以批复。对其他情况的申请,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十日内予以批复。
4、现场检查处理:监察人员现场检查后应填写《环境保护现场监督检查表》详细记录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依据有关规定现场提出限期整改建议,由受检查单位在场人员签字。
(三)违法查处
对现场检查中发现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依照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规定,依法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或并处罚款:
1、对限期完善治理设施,逾期未完成的。
2、拒报或谎报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
3、拒绝或妨碍环境监督管理人员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或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4、擅自增加和改变污染物排放口,或未按规定设立规范化的污染物排放口及计量、监控装臵的。
5、擅自拆除、闲臵、关闭或不正常使用大气、水、噪声污染物防治设施的;擅自拆除、闲臵、关闭或不正常使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的。
6、治理设施所排废弃物未妥善处臵造成二次污染的。
7、治理设施不按规定进行专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
对于行政处罚、监察大队应当收集制作《行政处罚立案审批表》,按规定程序依法进行查处。
五、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为有效杜绝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和蔓延,严厉查处环境污染事故,特制定以下工作程序。
(一)现场处理
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获得后,应立即组织调查组赶赴现场,通知排污肇事单位或个人采取处理措施。
1、对易发生污染的,立即采取减轻和消除污染的措施,控制污染危害的进一步扩大。
2、及时通报或疏散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群众,使他们能及时撤出危险地带避免发生人身伤亡。
3、对尚未发生污染但有污染可能的,立即采取其他应变措施,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
(二)现场调查和报告
1、现场勘察,了解情况:实地勘察并记录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现场状况。详细记录污染破坏的范围、周围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状况、污染途径、危害程序等。
2、调查取证:组织人员,会同监测人员利用各种监测方法,测定事故地点及扩散地带有害物质的种类、数量和浓度以及各种污染物在环境各要素、区域、地带和部门存在的浓度等;利用声像录制了解污染事故当事人的陈述和被害人的介绍,拍摄污染现状等进行调查取证;对重大或情况比较复杂的污染事故和破坏事故聘请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事故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损失作出技术签定。
3、事故报告:事故发生后根据国家环保局《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规定,向同级政府或上级环保部门报告污染事故的发生程度及处理情况。
(三)依法处理
1、讨论、研究、决定事故处理意见:依据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实际情况及对周围环境污染状况、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途径、危害程度等情况,根据调查取证材料和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决定作出事故处理意见。
2、下达处理决定并提出赔偿意见:《污染事故决定书》作出后,送达排污肇事单位或个人。根据污染事故造成危害程度,损失范围,按照国家和地方市场价格,核算危害承受物的经济损失金额,对无可靠依据计算损失标准的或不能准确计算损失金额的,可根据情况作具体分析,提出若干计算方案,反复比较多方倾听意见,推出比较接近实际,双方基本能够接受的赔偿意见。
3、落实处理意见:依据调查分析结果赔偿金额确定后应及时督促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将赔偿款兑付受害单位和个人。
(四)结案归档
污染事故处理后,填写《查处案件终结报告书》,按一案一卷归档。
(五)处理意见
根据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的情节,危害后果严重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除追究造成环境污染与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的行政责任外,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六、环境污染纠纷调查处理程序
(一)登记受理
接到环境污染纠纷报告后,首先要对纠纷的情况进行初步了解,正确区分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若发现被控致害方的行为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然后进行调解。受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1、属本市环境监察机构管辖范围
2、当事人必须有明确的书面材料或经陈述整理后,陈述人签字的申请材料。
3、当事人必须与环境污染纠纷损害有直接联系。
4、当事人提供的污染纠纷事实明确,依据充分,并有具体正当的事项请求。
5、双方当事人同意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调解。
6、重大污染事故应及时报告主管局长、由主管局长专题向局长汇报。
(二)立案、调查准备
纠纷案件受理后,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初步勘察,认为存在污染纠纷事实,由经办人填写《污染纠纷立案登记表》,报主管领导审签后,进行立案调查。
1、监察大队收到受害方申请材料五日内,将申请材料副本送达被控致害方,被控致害方在收到申请材料副本之日起七日内提交答辩书或有关污染依据,逾期不提交答辩书和有关内容的,通知被害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一般性环境污染纠纷在立案后一个月内调解终结、重大污染纠纷应在三个月内结案,需要延长时间的,应报告分管局长,待局长办公会议研究批准后再延期,但最长不得超过半年。
(三)调查核实
污染纠纷立案后,应组成二人以上调查小组,会同监测人员一起进行调查工作。
1、现场调查核实污染事实,调查时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场,进行勘察,核查纠纷真实情况。
2、调查取证、签定,现场调查时要求双方当事人到场,进行拍照,录音或录像、绘制污染示意图,询问证人,搜取各种证据材料。
3、对难以定性定量确立的污染纠纷,可申请上一级环保部门会同具有法定资格的单位进行技术签定。
4、如果污染纠纷仍在继续扩大或损害受害人利益时,调查人员可履行权利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制止事态扩大和迅速排除危害。
5、调查后,根据调查材料分析致害原因、经过和结果,划清责任界线,明确责任主体,由调查小组写出环境污染纠纷调查报告,提出调解处理的初步意见和方案,报主管局长审批,重大案件或影响较大的案件报局长审批。
(四)调解处理
调解坚持公正、协调原则,使矛盾得到化解。
1、组成三人调解小组,首先采取单方接触交涉的方法,讨论通过调解处理意见和确定适当的赔偿数,对双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穿插、完善、修改,使处理意见更符合双方的共同要求和利益。
2、赔偿数额的计算,要树立为企业服务,为民排忧解难的思想,不能过分苛求企业,也不能无原则地宽恕当事人的过分要求。一般在计算上采取直接监测方法和相应评估法,求得直接赔偿。
3、召开双方当事人参加的协调会,可邀请双方当事人所在政府和主管部门领导参加会议。相互交换意见,讨论通过调解处理意见,促成双方在赔偿问题上达成协议,双方签定协议书。
4、经三次以上调解双方达不成一致协议,在调解期满后视为调解无效,由调解小组提出调解终结意见,报主管局长审签后通知双方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纠纷即可终止。
5、污染事实清楚,而一方仍坚持自己意见而不愿赔偿时,调解人员可下达《环境污染纠纷处理意见书》,如当事人一方对调解意见书不服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调解结束,应制作调解终结报告,将全部材料整理归档。
7、在规定期限内,监察人员应对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和赔偿费用的兑现情况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并将结果报主管领导。
七、环境污染信访案件处理工作程序
(一)接待登记
对来访群众要热情接待,认真听取群众所提出的问题,批评和建议,并做好记录。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应耐心作好宣传、解释和疏导工作。对一切单位和个人的来信来访情况及时进行登记。
(二)分办信访登记后由信访管理人员填写《环境保护信访案件分办表》,由监察大队队长进行分办。
1、属监察大队职能范围内的,按内部职责分工进行分类办理。
2、涉及几个职能部门的报局、协调有关部门联合办理。
3、属其它职能部门主管的,报主管局长审批转送有关职能部门办理。
4、人民法院已立案或判决的不再受理,应将原件附上不予受理的理由退还当事人。
(三)调查核实
对受理的环境保护信访案件,组织两人以上的调查小组,对信访案件中涉及的问题逐一调查、核实。
(四)处理
对调查核实的信访案件,由调查人员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主管领导审批。案件结案后,对来访者应给予答复,同时将全部信访材料按规定立卷存档。
八、建设项目“三同时”监察工作程序
为了防止建设项目产生新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确保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根据环保法律、法规规定制定以下工作程序:
(一)项目移交接管
建设项目经局审查批准进入正式施工阶段后,局建管科将《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交接通知书》、《建设项目情况介绍表》以及建设项目有关环保资料,移交给环境监察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二)现场监督检查
1、检查频次: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环境监察部门应定期对建设项目及环保设施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重点建设项目每半月检查一次;一般建设项目每月检查一次。
2、检查内容:(1)检查环保设施是否纳入施工计划;(2)检查环保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3)检查环保设施是否严格按照原设计方案施工;(4)检查环保资金使用情况。(5)检查工程质量;(6)检查施工中为避免噪声、粉尘、振动等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3、检查信息反馈:环境监察人员到现场检查后要现场填写《建设项目现场检查情况表》。
4、检查信息处理:检查中若发现建设单位违反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或随意改变环保设施设计方案,挪用环保资金等其他违法行为,应立即进行调查取证,依照环保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执法程序进行依法查处。
(三)项目验收
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监察部门要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准备材料报局建管科。由局建管科会同环境监察部门及有关单位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建设单位依据验收报告填报《环境污染防治设施情况表》报监察大队登记建档,分辖区由各中队纳入环境污染防治设施正常监督管理。
九、限期治理项目监察工作程序
为促进污染源治理,保证限期治理项目的如期完成,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规定以下工作程序。
(一)项目移交接管
省、市人民政府限期治理项目下达后,局污管科将《限期治理项目现场监督管理移交通知书》、《限期治理项目情况介绍表》以及必要的有关资料,一并移交环境监察大队及其监察中队进行监督管理。
(二)现场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1)限期治理单位制定治理计划;(2)排污单位限期治理资金是否落实到位;(3)限期治理施工进度;(4)限期治理项目工程质量。
2、检查频次:重点限期治理项目每月检查三次,一般限期治理项目每月检查一次。
3、检查信息反馈:环境监察人员现场检查后填写《限期治理项目执行情况表》,报局污管科。
4、检查信息处理:若被限期治理单位,行动迟缓逾期没完成治理任务时环境监察部门除加倍征收排污费外,应及时进行调查取证,依照环保法律、法规规定,按照执法程序依法查处。
(三)限期治理项目竣工后,环境监察部门应督促被限期治理单位提交竣工验收报告,报局污管科,由局污管科会同环境监察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被限期治理单位依据验收报告填写《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登记表》和《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报环境监察大队并办理登记入档和排污费减免手续,污染治理设施纳入正常监督管理。
十、排污费缓缴工作程序
(一)申请受理
排污单位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书》之日起7日内,由于排污单位经济状况不佳,目前缴费确有困难或排污量有重大变化的,要求缓缴排污费的,必须写出书面申请报当地环境监察部门。
(二)申请核实
对申请单位提出缓缴排污费的,由申请单位填报《排污费缓缴呈报表》,由负责征收排污费工作的监察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经核查排污单位目前经济状况确实不佳,缴费确有困难,需缓缴排污费的,由负责核查的监察人员在《排污费缓缴呈报表》上签属核查意见,报环保局审批。
(三)申请批复
对提交缓缴排污费申请的单位,环保局从接到缓缴排污费申请之日起7日内进行现场核查和批复,但缓缴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在批准缓缴后1年内不得再重新申请。
四、公告
环保局每半年向社会公告一次,申请缓缴排污费的情况,内容包括(缓缴单位名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批准缓缴排污费的主要理由等)。
(五)材料归档
对缓缴排污费的单位提交的缓缴申请报告、《排污费缓缴呈报表》及其一切与缓缴排污费相关的材料,由监察部门负责整理存档。
十一、排污费减免工作程序
(一)申请受理
排污单位自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其他突法事件之日起30日内,写出书面申请(内容:排污单位名称、减免理由、减免数额、减免期限等)报环境监察部门。
(二)申请核实
对申请单位提出减免排污费的,由负责征收排污费工作的监察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经核查情况属实的;由监察人员提出核查意见,与书面申请一并报市环保局、财政局和物价局审批。
(三)申请批复
对提交减免排污费申请的排污单位,市环保、财政、物价部门从接到减免缴费申请之日起30日内进行现场核查和批复。
(四)公告
环保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每半年向社会公告一次,申请减免排污费的情况,内容包括(减免单位名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批准减免排污费的主要理由等)。
(五)材料归档
对减免单位提交的减免申请排污费减免核查意见,及其一切与减免排污费相关的材料,由监察部门负责整理存档。
十二、污染源监察工作程序
为加强对辖区内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准确掌握污染源的基本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基本情况,生产与工艺等情况,根据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以下工作程序:
(一)计划管理
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管理。市环境监察大队负责驻密企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各环境监察中队负责各自辖区污染源的监管工作,并列出重点、一般污染源名录。
(二)监督管理
对重点污染源每月检查不少于4次,对一般污染源的检查每月不少于2次。
(三)检查内容
1、查环保设施运行与管理情况;
2、查生产与工艺状况;
3、查现场技术资料与运行记录;
4、访问现场操作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
5、现场取证(采样、录象等);
6、记录现场检查情况,当事人签名。
(四)视情处理
对违章行为,环境现场检查人员应填写《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对环境违法行为,则视情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五)总结归档
环境监察人员应及时总结现场检查情况,注明发现问题和处理意见,并将所有记录、材料分类归档。附件3 新密市环境监察机构职责
一、环境监察大队职责
(一)贯彻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
(二)依据主管环保部门的委托依法对辖区内排污单位或个人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三)负责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超标排污费和排污水费的征收工作。
(四)负责排污费财务管理和排污费收支预、决算的编制以及排污费财务、统计报表的编报汇审工作。
(五)负责对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并参与处理。
(六)参与环境污染事故、纠纷的调查处理。
(七)参与污染治理项目计划的编制,负责该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八)负责环境监察人员的业务培训,总结交流环境监察工作经验。
(九)承担主管或上级环保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办公室职责
(一)全面安排和处理好一切行政事务,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二)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协调各科室之间关系和工作,督促检查各科室工作;
(三)做好上情下达,保证联络畅通,及时为领导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料;
(四)认真做好公务和文件处理,加强印鉴管理;
(五)认真组织开展大队的政治、业务学习和各项义务劳动;
(六)负责做好车辆、考勤、卫生、安全保卫等日常事务。
(七)负责完成大队下达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三、业务综合一科职责
(一)负责全市排污申报的注册登记工作。
(二)负责对排污单位申报的排污事项、内容、数据进行审核,并按规定对有异议的申报数据进行复核。
(三)负责对拒报和谎报国家规定排污申报登记事项的排污单位进行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
(四)负责对中队排污申报工作的检查与考核。
(五)负责全市排污申报工作情况的综合上报。
(六)负责完成大队下达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四、业务综合二科职责
(一)负责对全市排污单位排污费的核定工作。
(二)负责对全市排污单位每季(月)《排污量通知书》和《缴纳排污费通知书》的制作工作。
(三)负责全市排污费计核数据的汇总上报和排污单位排污费的公示工作。
(四)负责对环境监察中队排污费计核工作的业务指导。
(五)负责完成大队下达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五、业务综合三科职责
(一)负责环境监察现场执法工作的综合管理工作。
(二)负责环境监察现场检查记录和各种执法文书的规范管理工作。
(三)负责环境违法案件查处的统计、审核、上报、移交工作。
(四)负责各种监察报表的上报工作。
(五)负责自动在线监控设备的监督管理与维护工作。
(六)负责污染治理设施档案的管理工作。
(七)负责完成大队下达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六、稽查一科职责
(一)负责全市排污费的征收与管理工作。
(二)负责编制大队排污费征收工作计划。
(三)负责对全市排污单位的缴纳排污费情况进行稽查。
(四)负责排污费减、免、缓的受理、审核和上报工作。
(五)负责排污费征收情况的汇总上报工作。
(六)负责指导监察中队排污费征收工作。
(七)负责完成大队下达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七、稽查二科职责
(一)负责全市水污染源稽查工作。
(二)负责省、市控重点排污企业水污染防治设施的日常检查工作。
(三)参与辖区水污染事故、污染纠纷的调查与处理工作。
(四)负责全市出境水质的监管工作,确保出境水质达标排放。
(五)负责指导监察中队水污染防治设施的检查工作。
(六)负责自动在线监控设备运行情况的稽查工作。
(七)负责完成大队下达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八、稽查三科职责
(一)负责全市大气污染源稽查工作。
(二)负责驻密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日常检查工作。
(三)负责驻密企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及辐射管理工作。
(四)负责驻密企业建设项目和限期治理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
(五)负责指导监察中队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检查工作。
(六)负责完成大队下达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九、监控中心职责
(一)负责在线监控系统的正常管理。
(二)负责在线监控系统数据传输监控、汇总、上报。
(三)负责及时向领导或相关中队提供监控情况。
(四)负责在线监控系统的日常维护。
(五)负责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操作人员技术培训。
(六)负责指导监察中队在线监控设备的检查工作。
(七)负责完成大队下达的其他临时性工作。附件4 新密市环境监察大队岗位工作职责
一、大队长工作职责
(一)负责环境监察大队的全面工作,组织全队人员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组织制定大队环境监察工作计划,并定期检查和监督实施。
(三)组织开展排污费征收和环境监察工作,指导协调环境监察中队业务工作。
(四)主持召开大队队务会和大队全会、研究布署大队工作。
(五)抓好监察大队班子的自身建设和队伍建设。
(六)负责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
(一)负责大队党务、纪检监察、工会、计划生育、共青团工作。
(二)组织干部、职工贯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文件精神。
(三)负责大队两个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
(四)负责大队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考核工作。
(五)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维护大队领导班子团结。
(六)负责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副支部书记工作职责
(一)组织党员、群众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文件精神。
(二)根据大队制定的学习计划,负责大队的学习、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三)负责大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及队伍建设工作,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充分调动
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负责安排大队党支部日常工作,搞好大队纪检工作。
(五)负责完成党建中所承担的其他有关工作任务。
(六)负责完成支部书记交办其他临时性工作。
四、副大队长工作职责
(一)在大队长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执行上级的决议和领导指示。
(二)协助大队长做好环境监察各项工作。
(三)负责做好分管工作并及时向队长汇报工作进度。
(四)负责监察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对基层中队的业务指导。
(五)在特殊情况下,主动承担大队长职责,并在事后及时向大队长汇报。
(六)负责完成大队长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五、科长工作职责
(一)负责本科室的全面工作。
(二)负责制定本科室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工作完成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当好参谋助手。
(四)负责对本科室人员的日常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六项禁令”和廉政规定。
(五)负责组织本科室人员开展日常的政治、业务学习。
(六)负责完成大队下达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六、档案人员职责
(一)档案管理人员要努力钻研业务,提高管理水平,做到业务熟悉,管理科学,查找迅速。
(二)负责环境监察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的管理。
(三)负责对接收进库的各类档案资料的及时登记,并进行科学分类、编目、排架。
(四)协助环境监察人员查阅档案资料,并办理借阅手续。
(五)负责档案资料的完整、安全、保密工作。
第三篇:环境监察工作程序
环境监察工作程序
一、污染源监察工作程序
(一)计划管理
(1)按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分列辖区内重点、一般污染源名录。
(2)按规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二)现场检查
检查的主要内容: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地理位置、污染物排放强度、污染源治理情况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是否办理相关环保手续。
(1)正常
填写检查记录。
(2)异常
检查人员现场取证制作现场检查(勘察)记录和询问笔录,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声、像取证,并填写检查记录,按环保行政处罚工作程序执行。
(三)复查
对异常情况按规定期限进行复查。检查处理意见(结果)的落实情况。
(四)总结归档
(1)所有检查记录、材料分别存入相应企业档案。
(2)季度终了10日内总结季度监察情况、注明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建议汇总上报监察大队。
(3)年终总结全年监督检查情况。
二、污染防治设施监察工作程序
(一)分类归档
(1)监察大队负责上级机关验收的污染防治设施有关档案资料按辖区移交各监察中队。
(2)监察大队、中队负责对辖区内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验收合格的污染防治设施分列名录、登记编号。并逐家按台(套)建立设施档案。档案中应载明企业的基本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名称、型号,设计处理能力,实际处理能力,处理率和处理效果,处理费用,验收(改造)日期等。
(3)目标管理。每月对每台(套)污染防治设施的检查不少于2次。
(二)现场检查
检查内容:检查企业生产情况,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设施运行记录、监测记录和设施管理人员岗位执行情况,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规范情况;设施停运或拆除设施需暂时停运、拆除、闲置、关闭、改建、扩建的,排污口需改变原设位置或增减的,是否办理相关环保手续,设施停运或拆除期间,采取的达标排放相应措施执行情况。
(1)正常
填写检查记录。
(2)异常
视情处理:a、超标排放:征收超标排污费,材料上报建议限期治理、限产限排停产治理,同时执行《环境监察行政处罚程序》。b、设施运行不正常,擅自停运、拆除、闲置、关闭,擅自增加和改变污染物排放口或未按规定设立规范化的污染物排放口及计量、监控装置的,执行《环境监察行政处罚程序》。
检查人员现场取证制作现场检查(勘察)记录和询问笔录,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声、像取证,并填写检查记录,按环保行政处罚工作程序执行。
(三)复查
对异常情况按规定期限进行复查。检查处理意见(结果)的落实情况。
(四)审批管理
设施需暂时停运、拆除、闲置、关闭、改建、扩建的,排污口需改变原设置位置或增减的,必须向环境监察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环境监察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立刻或限时办理。
(五)总结归档
(1)所有检查记录、材料分别存入相应设施档案。
(2)季度终了10日内总结季度环境监察情况、注明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建议汇总上报相关部门。
(3)年终总结全年监督检查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率、处理率和达标率。
三、建设项目“三同时”监察工作程序
(一)建立档案
(1)登记辖区内审批的建设项目单位。
(2)对有“三同时”的建设项目逐项建立档案。
(二)现场检查
检查内容:听取建设单位的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并现场检查核实有关情况。对有“三同时”审批意见的建设项目,未投入生产或使用的,检查污染防治设施主体工程是否同时施工;试生产期间的,检查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运行效果如何;已投入正常生产使用的,检查是否有验收手续,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同时建成并投入使用。对没有办理相关环保手续的,属于异常。
(1)正常
填写检查记录。
(2)异常
检查人员现场取证制作现场检查(勘察)记录和询问笔录,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声、像取证,并填写检查记录,按环保行政处罚工作程序执行。
(三)复查
对异常情况按规定期限进行复查。检查处理意见(结果)的落实情况。
(四)总结归档
(1)所有检查记录、材料分别存入相应档案。
(2)季度终了10日内总结季度环境监察情况、注明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建议汇总上报相关部门。
(3)个别严重情况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四、限期治理项目监察工作程序
(一)建立档案
根据政府的有关通知和决定,建立辖区内限期治理项目、停产治理项目和关停项目名录,并逐项建立档案。
(二)现场检查
检查内容:限期治理项目在规定的期限内治理进展情况、是否治理到位、是否通过验收,未通过验收的是否停产治理;停产治理项目是否停产到位,有无未经同意擅自生产现象;关停项目是否关停到位,相关生产设备是否拆除到位,有无擅自生产现象。
(1)正常
填写检查记录
(2)异常
检查人员现场取证制作现场勘察记录和询问笔录,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声、像取证,并填写检查记录,按环保行政处罚工作程序执行。
(三)复查
对异常情况按规定期限进行复查,检查处理结果的落实情况。
(四)总结归档
(1)所有检查记录、材料分别存入相应档案。
(2)季度终了10日内总结季度监察情况、注明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建议汇总上报监察大队和机关相应股(室)。
(3)个别严重情况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五、行政处罚基本程序
(一)立案调查
1、立案登记:信访股对群众来信、来访、来电、举报的环境污染事件及上级领导交办、转办的环境违法案件初步核定后,填写《立案登记表》登记立案。经主管领导批示后交有关部门处理。
2、调查取证:对案件进行调查时,应出示有效证件,并向当事人或有关人员说明来意。执法人员现场制作《现场勘察(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并由被检查单位的陪同检查人员阅核后签名,如陪同人员不签名,可由第三方见证人签名。必要时可采取照相、摄像、录音、监测采样及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的方法进行取证。
(二)提出处理建议并上报
1、撰写调查终结报告:调查人员调查终结后,撰写《调查终结报告》,报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处理意见:
(1)违法行为轻微的,可以不予行政罚款,由承办单位下达《责令改正(限期改正)环境违法行为通知书》,并对其督促、落实整改情况。
(2)违法行为较重、在规定期限内对违法行为整改不到位的或两次以上重复违法的,给予行政罚款和其它处罚。
(3)没有违法行为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4)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逐级上报,移送司法机关。
2、下达《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告知通知书》。对需做出行政处罚的单位,书面告知其将要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3、听取陈述和申辩:法制股下达《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告知通知书》,指定专人负责听取陈述、申辩,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并制作申诉笔录,有法制股组织举行听证。
(三)处罚、执行
1、作出处罚决定:属于污染防治设施、不按规定进行排污申报的、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的违法案件,由法制股下达《环境违法行政处罚决定书》。
2、送达:法制股在做出《环境违法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3个有效工作日内,负责送达。
3、督察落实:各部门负责《环境违法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落实工作,按时检查被处罚单位的整改执行情况,及时催交罚款。
4、强制执行:对超过起诉和复议期限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及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四)结案归档
处罚履行完毕,由调查人员将行政处罚案件资料一案一卷,立卷归档。
六、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调查和处理程序
(一)现场污染控制
1、环境监察机构接到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后,应进行登记,经初步审查,对已经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害后果的,并属于环保部门管辖的,应立即向本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汇报,组成事故调查组及时赶赴现场;对不属于环保部门管辖的,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2、事故调查组到达现场后应立即采取措施:已发生污染的,立即采取减轻和消除污染的措施,防止污染危害的进一步扩大;尚未发生污染但有污染可能的,立即采取防止措施,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
3、必要时通报或疏散周围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群众,避免人员伤亡。
(二)现场调查和报告
1、调查组需实地勘查并记录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现场状况,记录污染破坏范围、周围环境状况等。
2、调查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证据;证据应包括:书证、物证、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记录等。
3、按照《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于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48小时内,将有关事故的基本情况进行上报。
4、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在速报的基础上上报有关确切的数据、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三)依法处理
1、审查小组对调查材料、调查处理、调查意见、处罚建议进行书面审理,讨论、研究、决定事故处理意见。
2、审查小组依据调查分析结果合理确定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给受害单位和个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处罚意见和具体赔偿金额,报局相关部门。
3、依法追究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单位或个人的法律责任,进行行政处罚。
(四)结案归档
将全部材料及时整理,装订成卷,按一事一卷要求,填写《查处环境污染事故终结报告书》,存档备查。
七、环境污染纠纷调查处理程序
(一)登记审查
1、环境监察人员接到环境污染纠纷调查申请时,应先认真登记备案。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登记后根据管辖权和时效进行审查,确定是否立案受理。
(二)立案受理
1、环境监察机构应在自接到当事人申请之日起7日内做出立案受理决定。
2、对符合立案受理条件的,正式立案受理,并发出受理通知书,同时将受理通知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要求其提出答辨;不答辩的,不影响调查。
3、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告知当事人其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调查取证和鉴定
环境监察机构要依法客观、公正、全面的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调查核实污染事实,请相关专业部门做出鉴定。
(四)审理
1、对调查取得的证据、信息及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汇总分析,理顺案情辨明是非,分清责任。
2、如果双方当事人都愿意接受调解,召开当事人参加的协调会,做好会议纪要,制发《环境污染纠纷调解协议书》,盖章后送双方当事人。
3、调解过程中,当事人一方向法院起诉,调解处理终止。
(五)结案归档
1、双方当事人通过调解达成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和监察部门备留一份调解协议书存查,并写出纠纷处理过程的结案报告。
2、双方调解不成的,在告知双方当事人可采取民事诉讼途径解决之后,写出结案报告。
3、将全部材料及时整理归档。
八、现场处罚工作程序
(一)及时取证
环境执法人员对在环境监察中发生或发现的符合现场处罚条件的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取证,制作《现场检查询问笔录》、《现场勘察记录》。
(二)陈述
(1)环境监察人员说明违法单位或个人的违法事实及证据;
(2)环境监察人员说明对违法单位的处罚理由及法律依据。
(三)现场处罚
(1)环境监察人员填写《现场处罚决定通知书》一式二联。
(2)《现场处罚决定通知书》第一联交被处罚单位或个人签收,第二联由环境监察机构存档。
(四)报告情况
将《现场处罚决定通知书》第二联、证据材料及《现场检查询问笔录》、《现场勘察记录》呈报主管领导审阅。
(五)强制执行
对超过起诉和复议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填写《强制执行申请书》,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六)结案归档
填写《查处案件终结报告书》,按一案一卷归档。
九、排污申报工作程序
(一)正常申报
1、监察大、中队于每年的12月15日前负责将《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分发给辖区内各排污单位,并负责对排污单位所填写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进行初审。初审内容包括:填写内容是否完整、填写格式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基本符合实际、所附材料是否齐全。
2、各中队需于元月15日前将辖区内所有排污单位填报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一式三份,连同所有排污单位的通讯录(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地址)报送监察大队申报股。
3、监察大队申报股负责对各所初审后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凡审核不合格的,由监察大队申报股直接退回中队重新申报登记,监察大队申报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有关人员直接对排污单位进行核定;核定合格的,监察大队申报股将审核同意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存档(1份),并退回中队(2份)纳入正常管理。
4、监察大队申报股于每季度末10日内,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情况,依据《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和该排污单位本季度的实际排污情况进行核定,下发《季度排污量核定通知书》,由各中队负责在7日内送达排污单位
5、排污单位对核定结果有异议的,首先由各中队做好解释工作,需到现场进行核实的,各中队应将排污单位的复核申请连同有关资料于2日内报送监察大队申报股,由监察大队申报股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重新核实。6日内由监察大队申报股做出复核决定,各中队负责在2日内将《()季度排污量复核通知书》送达排污单位。
6、对不按规定时限和内容进行排污申报的排污单位,各中队可依法对其做出处罚建议,或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排污单位限期补报。
(二)变更申报
1、排污单位因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排放口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发生变化,需要对《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所报内容作变更、调整的,应在变更前15日内履行变更申报手续,填报《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排污情况发生紧急变化时,必须在变更后3日内报告并提交《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
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排污申报登记,应在项目试生产前3个月内和污染防治设施竣工并验收合格后1个月内(总局10号令)办理排污申报手续。
在建制镇以上范围内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的单位必须在开工前15日内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填报《建设施工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统计表》。
2、各中队应在接到排污单位填报的《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7日内,将初审后的意见及有关变更资料报送监察大队申报股。
3、监察大队申报股按照有关规定对《排放污染物变更申报表》进行审核,并在7日内完成排污申报变更工作。
4、排污申报变更工作按正常申报工作程序进行。
十、排污费征收现场监督检查工作程序
(一)建立辖区内排污单位缴纳排污费档案。
(二)按国家规定的期限,及时建立未缴纳和未足额缴纳排污费单位名录。
(三)检查。现场检查未缴纳和未足额缴纳排污费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下达《限期缴纳排污费通知书》,填写送达回执。
(四)对逾期未执行《限期缴纳排污费通知书》要求的单位,现场制作询问笔录和勘察记录,按环保行政处罚工作程序执行。
(五)总结归档
(1)所有检查记录、材料分别存入相应档案。
(2)季度终了10日内总结季度排污收费情况汇总上报主管领导。
十一、排污量核定工作程序
根据国家、省关于排污费征收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局环境监察部门的工作职责,为了顺利开展排污量核定工作,制定本工作程序。
(一)排污量实行按季申报、按季审核的原则。
(二)各监察中队应于每季初的五日前,将初审过的本辖区内排污单位的《排污申报季报表》连同有关资料送交大队排污申报股。
(三)排污申报股应于每季初的十日前,完成本季缴纳排污费单位的排污量核定工作,并将制作好的《排污量核定通知书》移交各监察中队。
(四)各监察中队在接到《排污量核定通知书》后,需直接送达排污单位的,应在三日内将《排污量核定通知书》送达排污单位;对需以挂号信的方式邮寄《排污量核定通知书》的排污单位,由监察中队二日内以大宗挂号信的方式发出。送达回执及大宗挂号信登记本及时移交征管股。
(五)征管股应将各监察中队转来的送达回执以及大宗挂号信登记本按季归档,以备调阅。
(六)排污单位在接到《排污量核定通知书》七日内对排污量提出复核的,负责排污申报的监察中队需在三日内提出复核初审意见,连同有关材料报排污申报股。排污申报股应在接到监察大队初审意见后七日内做出复核决定,并下发《排污量复核决定通知书》。《排污量复核决定通知书》的运行程序,参照《排污量核定通知书》的运行程序执行。
(七)排污申报股应在每季初的十五日前将《排污量核定通知书》转交征管股,《排污量复核决定通知书》在下发的同时转交征管股。
(八)排污申报股应根据各监察大队初审的情况,对申报不准确、不平衡问题进行重点审核,并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在各监察大队区域内进行现场抽查。
(九)排污申报股及时将排污申报材料及抽检情况汇总、归档。
十二、征收排污费工作程序
为规范排污费征收工作程序,进一步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确保排污费依法、全面、足额征收到位,根据国家、省关于排污费征收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排污费的征收实行按行政区域申报开征,按季征收的原则。
二、每季征收排污单位的污染因子及排污费金额由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三、监察大(中)队、根据局长办公会议的意见及《排污量核定通知书》的送达情况,于每季初三十日前制作《排污费缴纳通知单》,同时将收费金额在局宣传橱窗或环境监察网上公示。
四、监察大(中)队应于三日内,将需直接送达排污单位的《排污费缴纳通知单》送达排污单位;对需以挂号信的方式邮寄《排污费缴纳通知单》的排污单位,监察大(中)队应于两日内发出。直接送达和邮寄送达的“回证”应于两日内转交征管股。
五、征管股应将各大队转来的送达回证按季归档,以备调阅。并将每一份送达回证的签收时间及时录入电脑,实行微机管理。
六、对收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七日内不缴纳排污费的单位,由征管股核对后下达《排污费限期缴纳通知单》,责令其限期缴纳,限期缴纳时间为七天,监察大(中)队负责在两日内送达《排污费限期缴纳通知单》,并将送达回证两日内转交征管股存档。
七、对收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七日内提出减、缓、免的缴纳排污费单位,按照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减免及缓缴排污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03]38号)文件办理。
八、对已经下达《排污费限期缴纳通知单》,责令其限期缴纳,但逾期仍拒不缴纳排污费的排污单位,应由监察大(中)队负责对排污单位进行排污费处罚调查取证,并将相关材料整理齐全后报稽查股,由稽查股对材料进行审核把关后进入行政处罚程序。同时报请政府对该企业进行停产、停业整顿。
九、对因排污费处罚调查取证材料不全而无法进入处罚程序的排污单位,在起诉期内未提出诉讼且拒绝缴纳排污费的,监察大(中)队在排污单位起诉期满后十日内,直接提出强制执行的排污单位名单以及相关材料一并报征管股,征管股负责整理有关材料转交稽查股,稽查股负责核算滞纳金,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如果排污单位因破产、倒闭、更换法人等情况未缴纳排污费的,由监察大(中)队负责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调查取证,认真填写《破产、倒闭、更换法人排污单位登记表》,并将经过调查整理好的材料及时转交排污申报核定股。监察大(中)队对调查的真实性负责,排污申报核定股负责核定,并将核定情况提交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十一、排污申报核定股根据局长办公会的意见,将符合事实的《破产、倒闭、更换法人排污单位登记表》,加盖核定章后转交征管股,征管股根据局长办公会议的意见办理。
十二、稽查股应将已立案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单位及时录入排污费征收软件电脑,以备查询;征管股应及时与财政对帐,认真核对排污费缴库数额,按局要求将缴费情况通过网络反馈监察大(中)队,并按照有关要求完成账目归档工作。
十三、环境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为了具体落实市环保局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充分发挥环境监察的现场工作职能,根据巩环[2005] 25号文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1、生物化学或爆炸等恐怖袭击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
2、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事件;
3、危险化学用品生产、运输、存储、销售、使用过程中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4、工业企业突发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等。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
为配合做好环境突发污染事故的处置工作,提高全市环境监察系统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环境监察大队设立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郜舒适
副组长:刘学周成员:董敬轩
席应辉
周志远
贺火德
王铁军
钟卫华
徐黎明
赵爱华
曹红玲
刘宏涛
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刘学周任主任,办公室设在环境监察稽查股。
主要职责:在市环保局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环境突发污染事故的现场处置工作;参与环境突发污染事故的现场调查,及时向上级环境监察部门报告环境突发事故的处置情况;完成上级环境监察部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应急任务。
(三)应急处置预案
1、接到环境突发污染事故的报告后,12369环保热线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对事故的原因、性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评估,并将评估的情况及时上报;
2、由大队办公室、环境监察稽查股、12369热线受理股和事故发生地的环境监察中队组成突发性污染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具体承担事故处置工作;
3、在市环保局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技术部门迅速确定污染源性质、污染物的类别、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影响的范围;
4、协同其他部门积极参与污染源的技术处置工作,将事故的环境影响减到最小;
5、对参加事故现场处置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和现场指导,防止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应急处置程序
1、信息接受。
确保12369热线受理电话24小时畅通,值班人员全天在岗;环境监察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置小组所有成员的通讯工具必须保持开机状态,以便随时联络。
2、工作程序
1、值班室值班人员及时要认真记录污染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并及时报告带班领导。
2、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根据事故发生状况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3、应急调查处理组及时做好赶赴现场的准备工作。
4、突发污染事故处置程序中所有指令均应以书面形式由领导小组和组长签发后下达,紧急事态可先下达指令后补办书面指示。
5、事故调查处理完毕后,相关材料交市环保热线受理部门进行汇总,编写事故污染调查处理报告,并将所有材料整理归档。
第四篇:开展环境监察与应急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环境监察与应急管理工作
实施方案
局各股室,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
自2008年‚1.11‛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两年来下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了一批危害严重的污染源,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污染负荷,环境状况大有改观;同时也确保了无污染事故发生。但在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县环境污染和生态治理问题还在不断出现,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与我县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目标不适应。现根据6月17日全省环境监察与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认真彻底在本区域内全面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我局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县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查思想、查管理、查装备、查现场等方面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排查治理各行业领域环境安全隐患,深化重点行业领域环境隐患整治,提高各类生产企业对环境隐患排查工作的认识,切实承担起环境安全的主体责任,规范提高环保治污水平,完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
案,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及重大环境安全风险源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环境应急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重点
检查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调查辖区内重金属污染企业的环境污染隐患;二是集中饮用水源地、居民区等敏感区域,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噪声源;三是环保‚三同时‛执行存在‚未批先建‛、‚批大建小‛、‚批‘甲’建‘乙’‛、‚名实不一‛等情况及建设不符合要求,存在溃坝、泄漏隐患的矿山尾矿库;四是煤矿、非煤矿山、化工、造纸、电镀、焦化等重点行业,以及环境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五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突击检查,组织开展‚零点‛行动,对恶意闲置排污设施,偷排、漏排的企业进行稽查。
三、时间安排
(一)部署动员阶段(6月20日)
各股室、大队、站等单位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指定专人负责,抽调主要工作力量全力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行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各自的安全隐患排查行动方案,确定排查企业名录。环境监察大队于6月底前将工作方案及总结上报怀化市环保局
(二)排查整治阶段(6月20日—6月30日)
各股室、大队、站等单位应严格按照本方案中的检查内
容与要求,全面、认真地开展环境安全排查。并于6月28日前将排查工作开展情况小结汇总环境监察大队。
四、组织领导
成立由局长李会猛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周永松、张清伟、贺春林、周恒华同志任副组长,各股室、大队、站负责人为成员的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环境监察大队,由县环境监大队长米志良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和协调日常工作。并组建‚零点‛执法小组,由局长李会猛同志任组长,廖声云同志任副组长,成员从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各股室抽调,由廖声云同志具体负责。
五、后勤保障
局办公室负责执法用车调派,工作期间保证基本用车两辆,备用车一辆。购置夜间检查必要物资和照明设备。配合领导小组做好后勤管理,按照“满足需求、有偿使用”的原则,提高物质设备的使用效益。
六、工作要求
(一)切实提高对环境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环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环境安全监管工作放在各项环保工作的首位,组织好此次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要及时报送排查工作进展情况,反馈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及排查中发现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强化环境安全的责任意识。要进一步明确企业是
环境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吸取‚1.11”事件的惨痛教训,化被动为主动,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责,扎实做好排查工作,切实将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零点‛执法人员在排查期间,要保持24小时手机通畅,随叫随到,不得无故请假。
(三)严把环境安全监管关。对可能造成较大以上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要严把环境安全监管关。从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日常环境监管、现场监察、监测等各监管环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混同于一般项目的监管。对重点环境监管企业,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工作。
(四)精心组织、注重实效。县各级各部门要认真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县环保局要认真总结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环保执行情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工作情况,重点行业整治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对排查、督查中发现的环境安全隐患和问题,要责令相关企业和单位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要提出防范措施,明确整改期限和责任人;对严重危及环境安全的,要立即责令停产整改,并做好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
二0一一年六月十八日
第五篇:环境监察工作总结
紧紧围绕全市环境监察工作任务,认真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做好环境监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环境执法水平。一是制定理论学习计划。按照理论、素质与业务知识培训三结合的要求,结合全市环境监察工作实际,从指导思想、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学习形式、学习要求等五个方面拟定下发了《昭通市2009年环境监察理论学习计划》认真抓好落到。二是统一了学习内容。在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环境监察》等环保法规及相关专业知识。三是提出具体要求。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自觉完成全的学习计划。四是抓好业务培训。在认真抓好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参加由省、市级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年初以来,全市环境监察人员先后共分**批**人次参加了省级组织的行政执法培训、防辐射管理培训、排污费征收软件业务培训;分**批共**人次参加了市级组织的电子政务培训和计算机业务等级培训。通过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全市85名环境监察人员中,持证上岗人员**名,其中有行政执法证**名;有环境监察证的**名;持证上岗率达到***%,有效地提高了全队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全队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确保了环境监察队伍政治上清、上明、业务上精。
第二、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纪律作风。一是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注重从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全市环境监察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和纪律作风,按照昭通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落实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的方案》,和引导全市环境监察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二是结合省局《关于征集违法典型案例的通知》精神,针对各个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和研讨,举案说法,以案施教,从思想意识上逐步增强正确行使职权、依法行政的观念,从环境行政执法程序上有针对性地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三是学习贯彻国家环保总局“环保系统六项禁令”和环境监察人员“六不准”制度,认真开展环境监察人员职业操守。通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抓行风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和纪律作风,全市环境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意识普遍增强,较好地树立了全市环境监察队伍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