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异康2012年5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时间:2019-05-14 10:3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姜异康2012年5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姜异康2012年5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第一篇:姜异康2012年5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山东省委书记 姜异康(2012年5月24日)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五年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新一届省委、省纪委和我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一、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齐鲁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气象。

这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17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75.9亿元,年均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70.7亿元,年均增长22.9%。经济结构向“新、特、优”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8:52.9:38.3。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工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目标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万亿元,利税突破1万亿元。粮食连续九年增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0.9%。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3455.7亿元,年均增长20.5%,有81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居全国前 列,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山东建设进入新阶段。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外电入鲁项目投入运营,新能源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全面开工,胶东调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这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192元增加到227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68元增加到8342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892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八年实现双过百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累计向社会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72.7万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三年任务。人口计生、体育、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功承办奥帆赛、残奥帆赛和第十一届全运会。完成抗震救灾、对口支援等重大任务。

这是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的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数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文化产业实力大幅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齐鲁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五年。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在竞争中崛起,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地方工业企业达到9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达到10家和8家。金融、财税、农村、价格、社会事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359.9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11.6亿美元,境外投资27.1亿美元,分别为2006年的2.5倍、2.2倍和6.8倍。

这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的五年。法治山东建设加快,公民法制观念增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大、政协工作富有成效,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平安山东建设深入开展,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得到加强,连续五年居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前列。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服务群众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数量连续八届居全国首位。

这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加深入,干部教育培训成效显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顺利完成,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城乡基层党建统筹推进,广大党员在各条战线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具有山东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严肃查办了一批腐败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实践充分证明,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确定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一系列决策部署是科学正确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人均占有水平仍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宗旨意识淡薄,作风不够扎实;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倡廉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五年来,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我省视察,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山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极大地激励和鼓舞着全省人民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地朝着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迈进。回顾五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讲政治、顾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山东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握规律,深入谋划山东发展战略,提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不断完善“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扩大内需,优化产业布局,注重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区域、海陆发展,着力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三是必须 始终坚持富民与强省相统一,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激发和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保持昂扬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奋发进取,创新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营造推动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六是必须始终坚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抓好党的建设,强基固本,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些经验和做法,我们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并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中央国家机关驻鲁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山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明确目标奋勇争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前列。这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重要阶段性特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物质基础坚实雄厚,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坚定。同时,随着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深入推进,对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要求更加迫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更加繁重。当前,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迅猛,区域之间的竞争,不仅看总量,更要看创新能力强不强、经济结构优不优、质量效益好不好、体制机制活不活,看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创优、求好求强、以强胜出,努力保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保持持续提高发展质量 效益的良好态势。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有这些年来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有实施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有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一定能够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跨越,不断开创山东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统筹发展为着力点,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硬仗,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文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走在前列,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今后五年,要努力做到“一个提前、六个更加”。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过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联结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依托区位优势和黄河中下游广阔腹地,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经济文化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省份,为建成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全省生产总值跃上7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作用、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打造新的经济隆起带和科学发展高地,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三是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 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四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翻一番,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五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生态山东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降低,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6%,城乡环境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新形象。六是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法治山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格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巩固发展。

同志们,山东的昨天灿烂辉煌,山东的今天生机勃勃,山东的明天更加美好。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实现我省经济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压力感、危机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创山东发展的新优势。

(一)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把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把巩固优势与接长短板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人才和资金等要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劳动倾斜,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打牢经济发展基础。二是推动产业高端提升。抓住全球经济调整的机遇,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企业 管理创新,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植大品牌。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三是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健身、家庭服务、养生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载体支撑,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四是实施园区提升和产业集群壮大工程。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和创新要素集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使各类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先行区和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加大钢铁、机械、化工、煤炭、港口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认真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各项政策,开展“一企一技术”活动,做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五是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立完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信息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坚强智能电网以及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新型能源建设,完善“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络,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一批国高网、省际间通道、区域高速公路和疏港通道项目,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济南机场扩建和青岛机场迁建,推进“智慧山东”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创农业农村新优势。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实施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促进粮棉油稳定增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发展步伐。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努力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工程体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村容村貌整治任务。继续抓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户住进新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土地管理制度、金融服务体制、农村流通体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以深入实施蓝黄两大战略为引领,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按照聚焦蓝黄、放大优势、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统筹一体、打造高地的思路,坚持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相结合,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突出蓝黄两区建设的主体战略地位,全面落实规划目标要求,高水平建设“三区三园”,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更加凸显蓝黄“两大引擎”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推进海洋经济改革发展试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突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深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初步建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促进鲁南经济带发展。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包括鲁西南、鲁西北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政策措施,突出特色经济,壮大优势产业,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加强同周边省市的联合对接,强化省内各地的协作配合。发挥区域发展的示范效应、联动效应、政策效应,着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惠民效益,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发展。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快构建以济南都市圈、胶东半岛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实施扩权强镇政策,引导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争取用3-5年时间,使部分镇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尊重群众意愿,规范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

(四)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创科技支撑新优势。建设经济强省,核心是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深入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挥我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基地,扶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技术突破、平台支撑、产业引领的创新驱动格局。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和山东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我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支持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创新园、青岛“蓝色硅谷”建设。推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专业技术创新和转化中心建设,大幅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境内外技术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更多国外大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投入相结合,持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创新、重点突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 资源,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加强招商引资引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端项目。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我省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围绕境外资源开发、优势产能转移、海外并购研发、境外工程承包、高端劳务输出等工作重点,着力培育源自山东的跨国公司,推动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抢占先机,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六)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建设生态山东,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作用,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解决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抓好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维护人民群众生态权益。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环境整治,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省”。全面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干线工程,确保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快小清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区、沿河环湖大生态带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农村、商业和民用以及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组织实施节能科技提效、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促进、新能源推广应用、节能管理数字化和节能人才六大节能工程,开展千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坚决按规划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开发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探索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海域污染和陆域污染源,加强海岸带保护,加快构建强大的蓝色生态屏障。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城市绿荫行动,重点抓好“四带三区两湖一环”造林绿化和湿地建设。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补偿惩罚机制。建设生态山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要广泛动员全省人民积极投身生态建设,把齐鲁大地建设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与我省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文化强省。

(一)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普及,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沂蒙精神,传承山东人民忠厚淳朴、勇敢坚韧、豁达包容、重诺守信、奋力争先、创新实干的优秀品格,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构筑时代精神高地。深入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和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诚信山东建设。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办好山东社科论坛和齐鲁大讲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分析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和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形成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建立完善省级文化荣誉制度,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全省文化创作“精品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培育壮大鲁剧、鲁版图书、齐鲁画派等品牌,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办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开辟地方戏曲频道专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发展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创意山东计划”,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文化产业与其 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办好“贺年会”、“休闲汇”,形成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积极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力度,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坚持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相结合,加快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坚持建管用并重,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各类信息网络设施互联互通、有序运行。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五)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综合开发利用丰富文化资源,鼓励开展富有山东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对齐鲁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整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实施齐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文化品牌,不断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

五、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办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是我们的最大责任。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为民、爱民、富民、安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有效解决群众利益问题。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统一,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努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是把扩大就业作为头等大事。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国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 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标准,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五是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制度。六是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七是重视做好社会养老和老龄工作。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八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力争五年累计实现500万贫困人口脱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推动扶贫开发向更高水平提升。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二)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增强民生政策普惠性。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在促进民生公平上下功夫,把政策告诉群众,把好事办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暖在群众心坎上。加快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机制,坚持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新增财力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总结推广构建阳光民生救助网的经验,对困难群众实施动态跟踪、阳光救助。加快完善民生工作落实机制,完善项目选定、投入保障、公示承诺、领导责任、监督检查等制度。加快完善民生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实践标准、群众标准,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提高民生建设的实效,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群众满意工程。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做好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发挥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增设工科专业,增加实训基地,支持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建设。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启动实施中医药名医工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深入开展“健康山东行动”。大力发展体 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改善人口素质和结构。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完善大调解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广基层平安创建、“六小警务”等经验做法,重点抓好对各类刑事犯罪的惩办和治安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增强公民防灾意识,深入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五)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与国防动员统筹发展。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征兵任务。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积极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国防建设和驻鲁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发展全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促进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增强代表活动实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上取得更大成效,更好地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 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按照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广基层创造的经验做法,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基层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落实职工民主管理权利,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提高法治山东建设水平。突出地方特色,促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继续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拓宽法律服务领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始终做到与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共事。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使用、管理工作,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团结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重视做好社会新阶层工作。充分运用各类重要平台,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交流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七、提高能力强基固本,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 性建设为主线,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深入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教育,增强政治敏锐性,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保持党的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和重要目标,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提高理论水平、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做到眼界宽广、思路开阔、意志坚强。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深化“名师送教”活动,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五年计划培训干部228万人次。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提高选人用人透明度和公信力。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坚持老中青结合,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坚决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坚决防止个人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加大培养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力度,注重培养使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关心爱护基层干部。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完善“双向约谈”制度,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工作,深入实施泰山学者、创新团队、首席技师、乡村之星等重点工程,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三)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党委管党建、书记抓党建的领导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国有企业、城市社区、非 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基层党建工作,抓好组织体系、骨干队伍、活动载体、工作制度、场所阵地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努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着力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着力打造齐鲁先锋党建品牌。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工作。坚持选派党员干部到工作相对薄弱的基层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在基层破解难题、锻炼干部。改进发展党员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健全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办法。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做好关心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工作。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做到合民需、顺民意、得民心。完善群众工作体系,推广服务承诺制、为民服务代理制,加强市民服务热线、政风行风热线等民情民意“直通车”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工作日、民情日记、驻村蹲点等活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要经常联系若干个基层单位,各级领导干部每年要拿出专门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认真落实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接访制度,听取群众意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厉行节约有关规定,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动工作上,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为民造福上,把发展业绩建立在真抓实干上,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带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五)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山东特色“6+1”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格局。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打造“齐鲁清风”廉政文化品牌,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 败。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化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突出查处大案要案,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各级领导干部要严守《廉政准则》各项规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带头做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人,做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人,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今年我们党要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迎接十八大,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同志们,科学发展的道路无比宽广,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前景光明美好。我们肩负的是9600万人民的重托,开创的是由大到强的宏伟事业,书写的是富民强省的壮丽画卷,责任重大而光荣,使命崇高而神圣。我们要有创业的激情,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攀登;要有拼搏的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要有争先的勇气,不甘落后,敢为人先,争创一流;要有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决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18

第二篇:姜异康在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5月24日)

姜 异 康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五年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新一届省委、省纪委和我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一、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走来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 为、科学务实,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齐鲁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气象。

这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17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75.9亿元,年均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70.7亿元,年均增长22.9%。经济结构向“新、特、优”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8:52.9:38.3。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工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目标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万亿元,利税突破1万亿元。粮食连续九年增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0.9%。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3455.7亿元,年均增长20.5%,有81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居全国前列,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山东建设进入新阶段。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外电入鲁项目投入运营,新能源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全面开工,胶东调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这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192元增加到227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68元增加到8342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892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连续八年实现双过百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累计向社会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72.7万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三年任务。人口计生、体育、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功承办奥帆赛、残奥帆赛和第十一届全运会。完成抗震救灾、对口支援等重大任务。

这是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的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数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文化产业实力大幅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齐鲁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五年。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在竞争中崛起,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地方工业企业达到9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达到10家和8家。金融、财税、农村、价格、社会事业、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359.9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11.6亿美元,境外投资27.1亿美元,分别为2006年的2.5倍、2.2倍和6.8倍。这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的五年。法治山东建设加快,公民法制观念增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大、政协工作富有成效,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平安山东建设深入开展,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得到加强,连续五年居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前列。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服务群众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数量连续八届居全国首位。

这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加深入,干部教育培训成效显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顺利完成,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城乡基层党建统筹推进,广大党员在各条战线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具有山东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严肃查办了一批腐败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实践充分证明,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一系列决策部署是科学正确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 定差距。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人均占有水平仍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宗旨意识淡薄,作风不够扎实;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倡廉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五年来,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我省视察,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山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极大的激励和鼓舞着全省人民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地朝着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迈进。回顾五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讲政治、顾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山东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握规律,深入谋划山东发展战略,提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不断完善“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扩大内需,优化产业布局,注重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区域、海陆发展,着力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富民与强省相统一,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激发和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保持昂扬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奋发进取,创新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营造推动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六是必须始终坚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抓好党的建设,强基固本,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些经验和做法,我们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并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中央国家机关驻鲁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山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明确目标奋勇争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前列。这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重要阶段性特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物质基础坚实雄厚,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坚定。同时,随着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深入推进,对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要求更加迫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更加繁重。当前,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迅猛,区域之间的竞争,不仅看总量,更要看创新能力强不强、经济结构优不优、质量效益好不好、体制机制活不活,看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创优、求好求强、以强胜出,努力保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保持持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良好态势。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有这些年来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有实施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有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一定能够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跨越,不断开创山东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统筹发展为着力点,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硬仗,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文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跨越,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走在前列,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今后五年,要努力做到“一个提前、六个更加”。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过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联结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依 托区位优势和黄河中下游广阔腹地,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经济文化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省份,为建成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全省生产总值跃上7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实现倍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作用、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打造新的经济隆起带和科学发展高地,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三是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 中心。四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翻一番,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五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生态山东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降低,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6%,城乡环境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新形象。六是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法治山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格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局面巩固发展。

同志们,山东的昨天灿烂辉煌,山东的今天生机勃勃,山东的明天更加美好。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实现我省经济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压力感、危机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 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创山东发展的新优势。

(一)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把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把巩固优势与接长短板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人才和资金等要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劳动倾斜,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打牢经济发展基础。二是推动产业高端提升。抓住全球经济调整的机遇,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植大品牌。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三是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健身、家庭服务、养生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载体支撑,促进服务业发展 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四是实施园区提升和产业集群壮大工程。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和创新要素集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使各类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先行区和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加大钢铁、机械、化工、煤炭、港口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认真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的各项政策,开展“一企一技术”活动,做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五是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立完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信息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坚强智能电网以及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新型能源建设,完善“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络,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一批国高网、省际间通道、区域高速公路和疏港通道项目,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济南机场扩建和青岛机场迁建,推进“智慧山东”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创农业农村新优势。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实施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促进粮棉油稳定增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发展步伐。深 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努力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工程体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村容村貌整治任务。继续抓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户住进新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土地管理制度、金融服务体制、农村流通体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以深入实施蓝黄两大战略为引领,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丰富区域发展战略内涵。按照聚焦蓝黄、放大优势、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统筹一体、打造高地的思路,坚持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相结合,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突出蓝黄两区建设的主体战略地位,全面落实规划目标要求,高水平建设“三区三园”,率先转 变发展方式,更加凸显蓝黄“两大引擎”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推进海洋经济改革发展试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突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深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初步建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促进鲁南经济带发展。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包括鲁西南、鲁西北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政策措施,突出特色经济,壮大优势产业,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加强同周边省市的联合对接,强化省内各地的协作配合。发挥区域发展的示范效应、联动效应、政策效应,着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惠民效益,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发展。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快构建以济南都市圈、胶东半岛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实施扩权强镇政策,引导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争取用3-5年时间,使部分镇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尊重群众意愿,规范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

(四)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创科技支撑新优势。建设经济强省,核心是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深入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挥我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基地,扶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技术突破、平台支撑、产业引领的创新驱动格局。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和山东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我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支持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创新园、青岛“蓝色硅谷”建设。推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 创新体系,推进专业技术创新和转化中心建设,大幅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境内外技术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更多国外大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投入相结合,持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创新、重点突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加强招商引资引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端项目。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我省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围绕境外资源开发、优势产能转移、海外并购研发、境外工程承包、高端劳务输出等工作重点,着力培育源自山东的跨国公司,推动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抢占先机,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六)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建设生态山东,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作用,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解决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抓好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维护人民群众生态权益。加强水系生态建设,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环境整治,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省”。全面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干线工程,确保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快小清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区、沿河环湖大生态带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农村、商业和民用以及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组织实施节能科技提效、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促进、新能源 推广应用、节能管理数字化和节能人才六大节能工程,开展千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坚决按规划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开发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探索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海域污染和陆域污染源,加强海岸带保护,加快构建强大的蓝色生态屏障。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城市绿荫行动,重点抓好“四带三区两湖一环”造林绿化和湿地建设。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补偿惩罚机制。建设生态山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要广泛动员全省人民积极投身生态建设,把齐鲁大地建设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改变发展,努力建设与我省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文化强省。

(一)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普及,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沂蒙精神,传承山东人 民忠厚淳朴、勇敢坚韧、豁达包容、重诺守信、奋力争先、创新实干的优秀品格,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构筑时代精神高地。深入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和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诚信山东建设。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办好山东社科论坛和齐鲁大讲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分析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和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形成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建立完善省级文化荣誉制度,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全省文化创作“精品工程”为 抓手,进一步培育壮大鲁剧、鲁版图书、齐鲁画派等品牌,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办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开辟地方戏曲频道专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发展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创意山东计划”,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办好“贺年会”、“休闲汇”,形成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积极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力度,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坚持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相结合,加快推动经营型文化单位转 企改制,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坚持建管用并重,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各类信息网络设施互联互通、有序运行。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五)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综合开发利用丰富文化资源,鼓励开展富有山东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对齐鲁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整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实施齐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文化品牌,不断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

五、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办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是我们的最大责任。要时刻把群众的 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为民、爱民、富民、安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有效解决群众利益问题。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统一,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努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是把扩大就业作为头等大事。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国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标准,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福利慈善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五是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制度。六是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制售 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七是重视做好社会养老和老龄工作。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八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力争五年累计实现500万贫困人口脱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推动扶贫开发向更高水平提升。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二)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增强民生政策普惠性。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在促进民生公平上下工夫,把政策告诉群众,把好事办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暖在群众心坎上。加快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机制,坚持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新增财力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总结推广构建阳光民生救助网的经验,对困难群众实施动态跟踪、阳光救助。加快完善民生工作落实机制,完善项目选定、投入保障、公示承诺、领导责任、监督检查等制度。加快完善民生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实践标准、群众标准,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提高民生建设的实效,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群众满意工程。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做好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发挥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 用,增设工科专业,增加实训基地,支持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建设。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启动实施中医药名医工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深入开展“健康山东行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改善人口素质和结构。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完善大调解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广基层平安创建、“六小警务”等经验做法,重点抓好对各类刑事犯罪的惩办和治安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坚决打击 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增强公民防灾意识,深入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五)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与国防动员统筹发展。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征兵任务。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积极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国防建设和驻鲁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发展全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促进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增强代表活动实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上取得更大成效,更好地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 大局的重要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按照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广基层创造的经验做法,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基层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落实职工民主管理权利,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提高法治山东建设水平。突出地方特色,促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继续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拓宽法律服务领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严格依法 办事,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始终做到与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共事。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使用、管理工作,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团结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重视做好社会新阶层工作。充分运用各类重要平台,加强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交流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七、提高能力强基固本,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面对“四个考验”、“四个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深入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教育,增强政治敏锐性,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保持党的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和重要目标,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提高理论水平、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做到眼界宽广、思路开阔、意志坚强。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深化“名师送教”活动,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五年计划培训干部228万人次。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提高选人用人透明度和公信力。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 职,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坚持老中青结合,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坚决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坚决防止个人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加大培养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力度,注重培养使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关心爱护基层干部。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完善“双向约谈”制度,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工作,深入实施泰山学者、创新团队、首席技师、乡村之星等重点工程,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三)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党委管党建、书记抓党建的领导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国有企业、城市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基层党建工作,抓好组织体系、骨干队伍、活动载体、工作制度、场所阵地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努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着力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着力打造齐鲁先锋党建品牌。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工作。坚持选派党员干部到工 作相对薄弱的基层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在基层破解难题、锻炼干部。改进发展党员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健全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办法。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做好关心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工作。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做到合民需、顺民意、得民心。完善群众工作体系,推广服务承诺制、为民服务代理制,加强市民服务热线,政风行风热线等民情民意“直通车”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工作日、民情日记、驻村蹲点等活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要经常联系若干个基层单位,各级领导干部每年要拿出专门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认真落实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接访制度,听取群众意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厉行节约有关规定,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动工作上,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为民造福上,把发展业绩建立在真抓实干上,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带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五)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取得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山东特色“6+1”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格局。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打造“齐鲁清风”廉政文化品牌,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化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突出查处大案要案,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各级领导干部要严守《廉政准则》各项规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带头做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人,做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人,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今年我们党要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迎接十八大,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同志们,科学发展的道路无比宽广,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前景光明美好。我们肩负的是9600万人民的重托,开创的是由大到强的宏伟事业,书写的是富民强省的壮丽画卷,责任重大而光荣,使命崇高而神圣。我们要有创业的激情,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攀登;要有拼搏的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要有争先的勇气,不甘落后,敢为人先,争创一流;要有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决不辜负党中央的期望,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在中国共产党*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清流县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清流县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县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清流县新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县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图强,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健康稳步奋发前进的五年

县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县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市委的工作部署,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基本实现了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我们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新的增强。至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6.9%、39.0%、40.7%。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发展烤烟、豆腐皮、水果“三蜜”、畜牧水产、苗木花卉五个重点产业和食用菌、红心地瓜、茶叶等一批特色项目,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具有清流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创汇农业、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围绕“工业强县”目标,积极引导企业走创新之路,农副产品加工、木制品加工、水电、林产化工、矿产品加工、硅工业、煤化工、建材“八个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其中,水电业,随着关公凹水电站、嵩口坪电站扩机等的开发建设,全县装机容量已达6.5万千瓦,比1998年翻一番;木制品加工业,创办了我县最大的外资企业鸿伟木业公司,年产细木工板5万立方米、产值近亿元;矿产品加工业,引进创办了华腾、华龙等矿业公司和东莹化工公司,已形成年产1万吨银铅锌精粉、10.5万吨萤石精粉生产规模,成为全省最大的萤石精粉生产基地。同时,狠抓下游产品开发,年产1.5万吨无水氢氟酸项目建成达产后,仅萤石加工产值就可超亿元;林产化工业,“闽山”牌萜烯树脂在全国的市场份额继续得到巩固,新上了聚合松香、松油醇等新项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02年全县规模工业产值实现262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了12.57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立足资源优势,开展和深化“项目年活动”,全县共有96个重点建设项目(生产性项目占63.5%)开工建设,其中鸿伟木业公司、永明育苗中心、元鼎花卉公司、华腾矿业公司等一批生产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关公凹水电站、嵩口坪电站扩机、无水氢氟酸、景秀园林工程公司、俊年饲料公司等一批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远大经纬(三明)服饰公司、福仕农牧公司等项目正在分步实施。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按照“发展、引导、管理、提高”的方针,强化服务,引导民营经济大胆发展,实现量上扩张。2002年全县私营企业数、注册资金、产值,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0.7倍、4.79倍和3.4倍,上缴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3.9%。财政工作良性发展。积极拓宽财源建设思路,加强主体财源培育,收入结构不断完善,税性收入比重由1998年的81.71%提高到2002年的92.17%。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建设资金,尤其是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到2002年已累计争取省转移支付资金6214万元,极大地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

——改革开放迈上新的台阶。因企制宜,全力推进国有小企业改革,全县33家国有企业除氨盛化工公司、林业有限责任公司仍由国有控股外,其余31家分别采取转让、出售、兼并、破产、持大股等多种形式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一批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制定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清委发[2000]2号),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人们的发展意识、投资意识和敢冒风险的意识有较大增强,涌现出一批本地的民营企业家。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明晰了山林所有权、经营权,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土地延包、农民减负等党的农村政策。县乡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正在展开。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城镇低保人口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大力开展劳动预备役工作,较好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使我县成为国家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县之一。财税、金融、住房、外贸和行政制度审批等改革也有了新的进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县上下思想进一步解放,树立了“抢”资、引资的意识,初步形成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新##

—在中国共产党##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县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县第十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这次大会是我县跨入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也是关系##以什么样的姿态全面迈向小康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奋进,实干创新,加快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新##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基本经验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遇到困难最多、情况最为复杂、工作难度最大的五年。1998-2000年,全县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2000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使全县经济遭受重创,各项工作都遇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面对严峻形势,九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为困难所惧,脚踏实地干事,创新争先进取,经受了多重考验,战胜了诸多困难,开创了##各项工作新局面。

经济建设难中有进。我们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战胜了连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使全县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工业经济恢复性发展,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扶贫开发全面启动,农业结构调整扎实起步。林业、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民营经济获得新的发展。财政形势有所好转,城乡居民收入有了一定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各项改革扎实有效。工业企业“二次改制”扎实深入,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农村税费改革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完成,得到省委书记陈奎元的充分肯定。县乡机构、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流通企业及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完成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巩固了城镇居民“三条”社会保障线,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突出打好扶贫开发、政策引资、项目招商三张牌,实实在在地引进了一批资金和项目,特别是在政策性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争取到财政转移支付、泥河洼滞洪补偿、公路建设、电网改造、水利建设等一大批政策性项目和资金。同时,引进了郑州奥克、上海闵原等一批实力较为雄厚的外地企业落户##。五年来,全县累计引进各类资金近16亿元。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仅去年以来,全县就新修扩宽改造各级公路500多公里,比建国以来全县所修公路的总和还要多,乡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的目标基本实现。电力发展迅速,五年来多方筹资近1亿元,先后对城乡电网进行改造,基本实现了同网同价。通信事业发展迅猛,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城区“三门两场一绿一亮”工程推进顺利,荣获了省级卫生县城荣誉称号。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被命名为全国科技先进县。普九验收顺利通过,我县被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日益繁荣,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逐步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道德实践万人行”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扎实有效,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先后荣获全省“三优杯”竞赛活动先进县、双拥模范县、“热爱河南,增辉中原”活动先进县,全市文明学校办学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政务、企务、村务公开逐步深化。处法工作、普法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深入。信访工作效果显著,在全省率先建立了“368”信访信息联动指挥中心,不断创新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化解了大量矛盾,促进了全县政治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先后被省、市综治委命名为综治工作先进县、社会治安模范县、依法治县先进县,连年被评为省市信访工作先进县。

党的建设富有成效。“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三级联创”和育“双强”活动扎实开展,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进一步增强;驻村工作成效显著,受到省委、市委充分肯定和群众普遍欢迎;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先后荣获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不断加大,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回顾过去的五年,可以说是##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不仅冲破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

周强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18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科学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一、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的五年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省上下在克难攻坚中奋力前行、勇创辉煌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面对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严重洪涝干旱灾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全省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扩大内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重大挑战,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胜利完成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经济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7689亿元增加到16038亿元,四年翻了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也实现翻番。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形成了机械、食品、石化等7大千亿产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崛起,一批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家脱颖而出,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6年的47.5%提高到2010年的55.8%,全省人民梦寐以求建设工业强省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实现连续8年增产,总产量突破600亿斤,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金融、信息、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迅猛增长。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洞庭湖区关停排污不达标的234家造纸企业,湘江流域综合治理顺利启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8.7%提高到2010年的43.3%。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大湘西武陵山区三大区域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长株潭城市群成功实现通信并网同号升位,并成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的唯一城市群,长沙地铁、三市城际干道和轨道交通、湘江长沙航电枢纽、湘江风光带和长沙国家超算中心等一大批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使三市的功能品位大幅提升,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发挥,环长株潭城市群特别是省会长沙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湘南开放开发势头强劲。湘西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

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打基础、增后劲,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未能办成的大事。能源、水利、信息、环保、城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镇气化工程和第二轮农网改造顺利实施,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645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

14.8万公里,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洛湛铁路建成通车,沪昆高铁和长沙高铁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后跻身全球大机场行列。覆盖全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使我省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带来了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向湖南的可喜局面。

思想文化和社会建设成效显著。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宣传普及党的创新理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和主题宣传活动,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省群众艺术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省科技馆、湖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里耶古城遗址公园等标志性文化工程,推出了《湖湘文库》等一批精品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教育强省战略,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省五年内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5项、位居全国前5位,发明专利批准量增长2.3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5%,特别是“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百亩片亩产926公斤超级杂交稻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抢占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为国家乃至全人类作出的贡献将不可限量。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全民体育健身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关心下一代以及老年工作等进一步加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6566元、5622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6061元、2232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5.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0万人,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洞庭湖和“四水”流域渔民上岸定居解困工程、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立并适时启动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与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联动机制,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和救灾应急体系,提高优待抚恤标准,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体的突出民生问题。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资源环境、土地管理、财税、价格、国资监管、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改革成效明显。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成品油税费改革取得重要成果。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加速发展,五年新增上市公司31家,创造了全国资本市场的多个第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湘股板块。医药卫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区域合作、部省合作、对外经贸合作和社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与央企对接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内与23家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68家央企对接合作项目223个。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投资持续活跃。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重大战略投资者进驻湖南,一批优势企业成功“走出去”,在实现跨国经营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地方立法、依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等工作不断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作用有效发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有效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落实。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得到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健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管理不断加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等一系列重要规章,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正司法。特别是制定和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开启了全面建设法治湖南新征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取得新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明显提高。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顺利完成市县乡党委换届工作。加强对市级领导班子管理,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队伍建设,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基层干部待遇保障,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坚持开展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继续加强。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们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更为可喜的是,全省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科学发展伟大实践的推动下,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开放合作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现代文明素质空前提高,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充分展示。全省上下风清气正、政通人和,专注干事、齐心创业、砥砺奋进的氛围日益浓厚,同心同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共谋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三湘大地到处充满发展活力,展现勃勃生机,湖南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在亲身感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对湖南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满怀豪情地迈向富民强省的新征程。

五年的历程极不寻常,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上,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方面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始终关心支持全省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同我们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为我省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民解放军驻湘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向中央驻湘单位和中央企业,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湖南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丰富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做好湖南的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把中央精神与湖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挑战,努力化挑战为机遇,不失时机加快发展步伐。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破除阻碍

科学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创新发展举措,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凝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经济总量还不大,人均水平还比较低,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制约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矛盾还比较多,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同程度存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摆在我们面前。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坚决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断开创全省工作的新局面。

二、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今天的湖南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正孕育新的突破,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转移;国内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产业加快转移,中部崛起面临新的机遇;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和结构转型升级时期,虽然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多年形成的发展能量蓄势待发,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这些表明,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因势利导,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在新一轮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未来五年的总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努力在中部崛起中实现新跨越。确定这一任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这一代湖南人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就是要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按照这一要求,要努力实现“六个更加”: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发展速度保持全国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进一步完善,法制进一步完备,法治湖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全面加强;文化更加繁荣,文化事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环境更加优美,绿色湖南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4

态宜居水平明显提高;人民更加幸福,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要把两型社会的理念、目标、方法全面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完成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并向第三阶段推进,引领带动全省各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和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国发挥示范作用。全省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湘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各类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实现未来五年任务的总战略。基本思路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和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加快建设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四化两型”建设是历届省委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是立足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在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科技大发展中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是对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和对时代挑战的科学应对。“四化两型”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主题与主线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的有机结合,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实践。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本质是加快科学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目的是创造全省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归根结底是要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化两型”建设是湖南未来的希望之路。只要我们坚定地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不动摇、不徘徊、不折腾,一步一个脚印,一环一环紧扣,我们的任务就一定能如期完成,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如期实现,三湘大地就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实现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奋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现阶段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实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并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四化联动”,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加速推进“四千工程”,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大集群、大园区、大品牌,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促进中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工程,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发展农产品加工集群,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村镇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建设美好宜居新农村。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以武陵山区、罗霄山区为重点,以湘西自治州为主战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3.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坚持以大城市为依托,着力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辐射作用和省会长沙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市州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镇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坚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在重点做大做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同时,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性城市群。加快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和中心镇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强城市规划,凸显城市人文个性和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环境,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农民工是“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生力军,要高度重视和热情关心农民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他们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促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他们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

4.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坚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长株潭和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三网融合”,加快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坚持以集约共享为方向,推广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认真抓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工作,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5.大力推进科教兴省,建设创新型湖南。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机制,关键在人才。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科教兴省,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实施一6

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品牌和产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大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广纳各方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以良好的环境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造就新的湖湘人才群,构筑中部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6.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提质和产业升级,统一规划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设施配套和市场建设,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发展、融合发展,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推动湘南加速崛起,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开放开发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对接合作,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开创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局面。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加大大湘西开发开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成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支持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园区为载体,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提高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强县,争取更多的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综合提升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电网、电源点、输送通道、储备基地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布局,破除能源瓶颈制约,强化能源安全保障,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防洪、排涝、防灾、灌溉、供水配套完善的现代水利体系。把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实施“三个一”行动计划,努力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投资对调整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的带动能力,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8.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湘设点、开展业务,培育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扩大开放是内陆地区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积极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推进外贸扩总量转方式,促进进出口均衡发展、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开放度。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继续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引导省内优势行业和企业积极有序开展跨国并购、境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设立境外工业园区。努力扩大开放领域,加强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和深化与东亚、东盟和欧盟各国的经贸合作,加强与港澳台、泛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等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生崛起。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广阔的胸襟、更加高远的眼光,学习借鉴境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兄弟省市区一切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开放发展水平。

四、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建设两型社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必须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绿色湖南。

1.以长株潭试验区建设引领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强力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二阶段的改革建设,加速实施以两型产业振兴为主导、以两型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八大工程,加快形成改革突破、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两型产业和民生保障等五大支撑体系,努力实现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的目标,带动和促进全省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

2.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两型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志。抓紧建立健全两型产业的体制和技术支持体系,严格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两大边界限制,优化企业布局。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准入,切实做到新上产业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扩大产业规模不增加排放总量。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沼气、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强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研发和应用,创建两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两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3.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和用能大户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耕地保护,厉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节约,推进水利综合改革,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循环利用模式的产业园区,重点抓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4.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实行全流域、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整治,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切实保护好东江、柘溪、五强溪、江垭等重要水源地,确保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大流域的水环境、水生态安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力度,有效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青山绿水是我省巨大优势和巨大财富,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加强对林地、湿地、风景名胜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大力植树造林,巩固提高退耕还林成果和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8

安全屏障。以绿色、环保、生态为主题,创建一批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乡村。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5.健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制度和机制。抓紧制定和完善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资源环境执法,推进资源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创新执法方式,依法推动和保障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建立健全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培育文明健康消费方式,开展两型社会创建活动。

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湖南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努力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巩固和发展全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加强宗教、侨务和对台等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保障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拓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其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

2.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和完善党委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立法机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高度重视互联网民意表达,积极推动网络问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政府服务行为,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司法保障机制,推进公正司法,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

3.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风尚。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养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全省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企业要依法经营,社会组织要诚信自律,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4.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完善党内监督程序,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宪法法律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人民政协按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和审计监察专门监督,强化司法监督。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各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健全问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

1.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搭建平台,利用各种载体、途径和资源,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知晓率和认同感,吸引人们自觉践行。密切关注社会思潮动态,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把方向。充分发挥我省优秀传统美德底蕴深厚、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诚信文化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以坦诚打动人心,以真诚赢得群众。加强理论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集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意志,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湖湘文化的内涵,努力使之与现代文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凝聚、鼓舞、激励全省人民的作用。

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无线覆盖提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多给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广大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和传承。

3.在创新体制机制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着力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及高端科技产业的融合,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长株潭城市群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湘西民俗文化发展试验区和大湘南文化创意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扩大湖南广电、出版、动漫、演艺、网络等品牌优势,增强湖南文化产10

业竞争力。积极引导农村文化消费,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4.努力创作更多的文化精品,培育更多的文化人才。文化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影响广泛、传之久远的文化精品。支持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湖湘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作品。高度重视优秀文化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要特别重视文化名家的培育,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使一批文化领军人物脱颖而出。

七、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要求。坚定实施富民优先战略,深入推进“八大民生工程”,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解决现实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促进民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开创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1.努力扩大就业。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引导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构建更多的创业平台,着力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劳动执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强省必先强教。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步伐。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合格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监督机制,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鼓励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健全教育资助体系,探索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健全包括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着力增加经营性收入,逐步增加财产性收入。重点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增收,尤其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更加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促进共同富裕。完善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保障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完善垄断行业、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4.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扩大

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加快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加大以公租房、廉租房等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力度,搞好公平分配,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努力实现住有所居。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等疾病的预防和医疗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善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看病更方便、治病更便宜。全面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优生优育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出生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促进行动,提高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困难群体解困救助机制,着力解决困难职工、贫困林农、水库移民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信息网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认真做好老干部服务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加大平安创建力度,积极预防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八、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实现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关键在党。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要加紧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用心研究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着力破除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努力取得领导科学发展的主动权。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省情的深刻变化,加强对国内外发展动向特别是给我们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的研究,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12

任意识,积极应对“四个危险”,始终保持对党愈久弥坚的赤胆忠心,对党的事业炽热如火的热情,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色,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2.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定因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推进“四化两型”建设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把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把广大干部培养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骨干。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注意在关键时刻、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推进重大工作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一心为公、敢抓敢管、埋头苦干、老实正派的优秀干部选拔任用起来,不让老实人吃亏,让肯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激励。从战略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交流机制,不断优化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驾驭复杂局面、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做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同媒体打交道、运用和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既把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履职工具和管理手段,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又注意加强和改进对网络的科学管理,特别是导向管理,做到善待善用善管媒体。

3.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抓好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科研机构等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新领域组建党组织的力度,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成为一个坚强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面闪光的旗帜。各级党委要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转保障机制,加强基层阵地建设,努力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广大基层干部处于工作第一线,肩负的任务重、面对的矛盾多,对基层干部要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大力支持,要进一步加大从基层选拔干部的力度,努力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

4.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落实党员干部调查研究、住村(社区)入户、结对帮扶、接访下访以及乡镇(街道)民情台账等制度,坚持领导带头,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多到条件差、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多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体会群众冷暖诉求,感受群众喜怒哀乐,掌握群众所思所想,进一步增进对群众的感情,赢得群众的信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认真总结这次党代会前广泛开展的“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三问”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的长效机制。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时刻警惕不良作风侵蚀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力戒形式主义、空谈阔论,力戒不思进取、因循守旧,集中精力谋划发展思路、抓工作落实、抓具体矛盾的化解、抓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

5.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明确责权为重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和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实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落实党代会代表提案、提议、询问制度,积极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党委重大决策程序,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和完善党委讨论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常委会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做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坚决克服个人独断和软弱涣散现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严格执行党的制度,令行禁止,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6.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惩治和预防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加强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严于律己,自觉接受监督,带头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始终把法律法规党纪党规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大治本力度,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坚持把监督和制约权力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点,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规范运行。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坚决查处一个,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依纪依法办案,形成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合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发挥聪明才智,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驻湘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促进地方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关心和大力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不断提高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动员和全民国防教育,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开创军政军民团结的新局面。

同志们!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在二十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这样一场伟大变革和创业,具有光荣传统的湖南人民将再一次书写自己的光辉历史,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参与这样一场伟大变革和创业,是我们这一代湖南人、这一代湖南共产党人的幸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下载姜异康2012年5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姜异康2012年5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