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审查要点[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10:1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厂审查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厂审查要点》。

第一篇:工厂审查要点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对于认证产品进行合格评定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

《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是工厂质量保证能力检查的依据,它共包括十个要素(十个要素及理解要点见附件)。

一、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主要内容

1.对认证产品进行合格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工厂质量保证能 力进行评价,以确定工厂是否具有生产与经认证机构确认合格的样品一致的产品的综合能力。认证规则中明确规定了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包括对产品、关键零部件和/或原材料,工厂应进行检测的项目及其频次等。

2.工厂应按照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文件化程序:

(1)认证标志的保管使用控制程序;(2)产品变更控制程序;(3)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4)质量记录控制程序;(5)供应商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程序;(6)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程序;(7)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定期确认检验程序;(8)生产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1(9)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10)不合格品控制程序;(11)内部质量审核程序。

3.还应有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的职责和相互关系、认证产品标准、认证产品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必要的工艺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

4.工厂应具备生产相应产品的生产设备和/或工艺装备、符合规定检验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以及与生产过程相适应的环境条件。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

5.工厂应建立符合要求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供应体系,以保证认证产品的生产能够得到合格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

6.为保证产品持续满足规定的要求,控制认证产品质量的文件和资料都应受控,已经的涉及产品一致性的文件的更改应符合人证规定要求。

7.应按程序严格控制不合格的产品,确保贴有人证标志的产品符合标准及相关的要求方可出厂。

8.为了确保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的一致性能够持续地满足认证机构的要求,工厂应开展内部质量审核,自我考核质量保证能力的符合性、有效性,并使之持续增强。

9.通过认证地产品。使用认证标志及标志管理应符合规定要求,确认使用标志的产品,而不符和产品和发生变更但未经过认证机构批准的产品不使用标志。

10.质量记录使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也使进行追溯的基础,工厂应按程序规定对质量记录实施控制。

11.认证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申请人、制造商、工厂等多个组织,而质量保证能力要求所指的制造场地是生产或组装产品的场所,并由认证机构建立跟踪服务。

二、汽车产品的工厂检查对于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具体要求

1.例行检验项目(要求100%)至少包括:外观及装配质量和以下项目:(1)汽车:外观及标记、前照灯照射位置及光强、转向轮侧滑量及转向角、制动力及分配、车速表指示误差、怠速排放或自由加速烟度等。(2)专用汽车:外观及装配质量、制动及下列项目 罐车:标志、罐体容量、作业噪声、导静电装置、消防装置、抽油试验 起重举升专用车:40次作业循环、100km行驶(自制底盘300km)、起升速度、静载试验、稳定性试验、系统压力调定、作业噪声 其它专用车: 按出厂检验标准(加装上装后的整车匹配性能试验、专用装置的相应试验等)2.确认检验(按一定比例、频次)至少应包括:规定按批量或期限对所生产的产品按照实施规则的要求进行外廓尺寸、转向装置、制

动装置、噪声、无线电干扰、整车排放(Ⅰ型 Ⅲ型 Ⅳ型)、发动机排放(排气污染物、可见污染物)、刮水器和洗涤器(M1)、挂车的减压制动。(专用车辆确认检验项目另附)

三、产品一致性检查:

产品一致性检查是工厂检查的主要内容,通过一致性检查可直接获取工厂是否具备生产与型式试验合格样品的特性一致的产品的能力的证据,从而对工厂是否具备“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中的基本条件作出准确的判定。1.一致性检查的依据:(1)申请书

(2)认证证书(监督检查时)(3)产品描述

(4)型式试验报告(必要时)(5)产品变更确认文件(监督检查时)(6)认证标准 2.一致性检查的内容:

(1)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与产品描述、型式试验报告、认证标准是否一致;

(2)产品所使用的关键零部件、材料与经认证机构确认的是否一致;

4(3)产品的特性与型式试验合格样品的特性是否一致,是否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4)产品描述中的其他项目的检查。3.一致性检查的方法

一致性检查是采取抽样检查的方法。如工厂同时有多种产品申请/获得认证,则每种产品至少抽取一个样品。样品由检查员抽取。(1)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与产品描述、型式试验报告、认证标准是否一致:

a.抽样和检查方法:

●初始工厂检查时:从成品库总抽取合格产品,或生产线的末端工厂认为可以提交顾客的产品中抽取;依据“型式试验报告”、“产品描述”检查铭牌、标记、外包装印刷、说明书等所描述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逐一核对是否与“申请书”、“型式试验报告”、“产品描述”或其它技术文件:认证标准、图样、标样、照片等是否一致;

●监督检查时:从成品库或生产线末端抽取带有CCC标志的产品;依据“认证证书”和“产品变更确认文件”。b.处置:

●检查中如发现型号规格不一致的产品,检查员应与企业确认是否为认证产品。如属认证产品,则作为不符合事实予以记录; ●如企业表示属非认证产品,则要追踪其用途。

5(2)认证产品所使用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与申请材料、产品描述报告 等是否一致: a.抽样和检查方法:

●从库房或从零部件生产线抽取关键原材料或关键零件;对照“产品描述”报告、图样或配方等技术文件资料核对原材料、零部件的牌号、规格结构、关键特性或参数是否一致。

●或在生产线上随机抽取在制的关键部件;对照“产品描述”报告、图样或配件等技术文件资料核对原材料、零部件的牌号、规格结构、关键特性或参数是否一致,当需要解体部件分析零件时,应请工厂人员操作。

●或从装配线上抽取工厂认为合格可进入装配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检查所使用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逐一核对所使用的关键零件、原材料的生产厂、型号、牌号、规格及技术参数与产品描述是否一致,与“产品描述” 报告、图样、标准等资料记录的内容是否一致?零件一致性检查的要点是涉及安全及环保要求的关键件。●或从库房或装配线抽取合格成品;检查认证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和 零件,逐一核对其生产厂、型号、规格、牌号、及技术参数与产品描述、图样、标准等资料记录的相关内容是否一致?零件一致性检查的重点是涉及安全及环保的关键件。当须解体检查时,请工厂专业人员操作。b.处置:

●发现不一致的情形时,要作好记录;

●依据标准判定变更后的结构是否仍满足标准要求。注意标准对于产品结构的众多要求;

●“产品描述”、“型式试验报告”上未明确描述的情况。检查员要根

据自身专业知识和标准要求判定所检查样品是否要进行指定检验,以

进一步判定更改的结构是否满足求。

(3)指定检验(一致性检查的现场检验项目)

指定检验是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的一种手段。

产品一致性的控制效果最终应体现在成品上,指定检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工厂已检合格的成品进行指定项目的试验,从而判定工厂产品一致性控制的效果。

指定检验的样品应按标准规定的试验数量,在工厂成品库或生产线末端抽取,但必须是工厂已检合格的认证产品。监督检查时应是贴有CCC标志的成品。

指定检验的项目由检查员根据产品的特点、工厂条件和检查中发现的情况来确定,可以是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项目,也可以是认证标准要求的其他项目。指定检验通常是在工厂的现场进行,在检查员观察下由工人操作人员按成品标准规定的条件和方法测试。如果某项目工厂无条件完成,而检查员由充分证据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检验时,可报告认证机构,经批准后封样送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汽车产品认证的指定检验项目一般为在线检测项目如外观及装配质量、速度、制动、排放、前照灯灯光、专用装置等。(4)其他项目的检查:

工厂的文件更改是否会导致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申请人、持证人与生产场所不同时,生产场所是否有变更。

附件:

对于认证规则中的工厂能力检查的要求理解要点

第一节 职责和资源

1.1 职责

工厂应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工厂应在组织内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b)确保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c)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d)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

理解要点:

1)工厂(Factory),制造商自己拥有的或受制造商雇佣委托其进行生产、组装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人员、场地、设施和设备;

2)影响认证产品质量的人员,至少包括:质量负责人、和质量活动相关的各级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如果有)、采购人员、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人员、按制造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的人员、检验/试验人员、设备维修保养人员、计量人员(如果有)、内部审核人员(无论其他职责如何)、从事包装、搬运和储存的人

员。各类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职责,且各职责的接口应清晰、明确;

3)指定的质量负责人原则上应是最高管理层的人员,至少是能直接同最高管理层沟通的人员。工厂可指派一名质量负责人的代理人,当质量负责人不在时履行相应职责;

4)质量负责人(无论在其它方面的职责如何)应被赋予覆盖1.1 a)~d)的职责和权限。他/她应具有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经验或经历,并得到相应的授权,有能力协调、处理与认证产品质量相关的事宜,熟悉相关认证实施规则和认证机构对强制性认证标志的管理要求。

审查要点:

1)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的职责和相互关系是否已规定,规定的充分性、适宜性、协调性如何;

2)工厂是否指定了质量负责人,其是否被赋予了1.1 a)~d)规定的职责和权限;

3)通过对相关过程和活动的审核,确定质量负责人是否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

4)通过对相关过程和活动的审核,评定各类人员职责的履行情况。

1.2 资源

工厂应配备必须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强制性认证标准的产品要求;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备的环境。

理解要点:

1)本条款是对工厂资源的总要求,包括生产设备、检验设备、人力资源和工作环境;

2)人力资源的配备应满足质量活动对人员能力的要求; 3)工厂应有足够的生产及检验设备,其技术性能、精度、运行状态等均能对认证产品满足强制性认证标准提供保障; 4)工作环境是指保证认证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环境,涉及生产、检验、试验、存储等环节,如: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磁场、照度、洁净度、无菌、防尘等方面。工厂应识别环境要求,并提供和管理资源以满足要求;

5)无论是由于外部原因(如:认证制度、认证标准等)或是内部原因(人员变动、设备更换、环境发生变化等),资源发生变化,工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认证产品质量满足强制性认证标准的要求。审查要点:

1)工厂是否确定了对认证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各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何种措施使人员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目前各岗位人员的能力是否符合要求;

2)通过对相关过程和活动的审核,判定企业提供的资源是否充分和适宜,对资源是否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当资源发生变化时,工厂是否有畅通的渠道以及时了解相应的信息,是否能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其资源满足认证产品稳定生产

第二节 文件和记录

2.1 工厂应建立、保持文件化的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以及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相关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需要的文件。质量计划应包括产品设计目标、实现过程、检测及有关资源的规定,以及产品获证后对获证产品的变更(标准、工艺、关键件等)、标志的使用管理等的规定。

产品设计标准或规范应是质量计划的一个内容,其要求应不低于有关该产品的国家标准要求。理解要点:

1)关键件(Critical component),直接影响整机(车)产品认证相关质量的元器件、材料等。通常,这些关键件可以作为独立的元器件供货,并可按相关的独立元器件标准进行检测和认证;

2)工厂应针对认证产品建立并保持相关文件,文件的内容应覆盖2.1条中的规定。当产品和过程都比较简单时,可用质量计划把所有内容包括进去。若无法实现,可将上述规定写入不同的文件中。如质量计划只规定由谁及何时使用哪些程序和相关资

源;认证产品变更的管理、认证标志使用的管理在程序文件中规定;产品的设计目标在相应的标准或规范中规定;产品实现过程,监视和测量过程,资源配置和使用等在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文件中规定;

3)本文所规定的产品设计目标应至少包括满足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准的要求;

4)实现过程是指认证产品生产过程。审查要点:

1)按上述要求查阅针对认证产品制定的质量计划及相关的过程管理文件或程序文件,并在现场审查时,注意核实质量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查阅标准、规范一览表(或类似文件),确认生产厂使用的标准及规范不低于强制性认证标准的要求。

2.2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对本文件要求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控制应确保:

a)文件发布前和更改应由授权人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

b)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c)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理解要点:

该条款的理解基本和体系认证的理解相同。

1)凡用于控制认证产品质量的文件和资料都应受控;

2)文件和资料的受控主要体现在:文件和资料须经授权人批准才可正式使用;在从事与认证产品质量相关的活动中应使用经批准的文件和资料。

审查要点:

1)是否制定了文件和资料的控制程序;

2)查阅程序文件,其内容是否覆盖了2.2 a)~c)中的规定; 3)在现场审查时,注意核实其规定的要求是否得到落实。

2.3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质量记录应清晰、完整以作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

质量记录应有适当的保存期限。

理解要点:

1)质量记录的管理要制度化、规范化,对产品的追溯性起重要作用的质量记录必须保留。也就是说,保留下来的质量记录要能起到证实认证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作用。2)质量记录的控制要求:

a)对记录的标识,可采用颜色、编号等方式。

b)对记录的储存,应安排适宜的环境,防止记录的损坏或丢失。

c)对记录的保管,应包括对记录的防护和管理,使记录易于查阅。

d)对记录的处理,应包括记录最终如何销毁的要求。

3)记录的填写要求是:字迹清晰,不随意涂改,按规定更改,内容完整。

4)所有质量记录都应规定保存期限。保存期限的规定应考虑认证产品特点、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要求、追溯期限等因素。

审查要点:

1)查阅管理质量记录的程序文件(或类似文件),程序对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处理是否进行了规定,规定是否充分和适宜;

2)在现场审查中,可随机抽取保存的质量记录(一般以近期的质量记录为宜)和现场使用的质量记录,确认规定和实施的符合性;

3)是否所有质量记录都规定了保存期限,规定是否适宜; 4)质量记录的填写是否清晰、完整。

第三节 采购和进货检验

3.1 供应商的控制

工厂应制定对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的程序,以确保供应商具有保证生产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满足要求的能力。

工厂应保存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日常管理记录。

理解要点:

1)供应商(Suppliers),对生产认证产品的工厂提供元器件、材料或服务的企业或个人;

2)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是指对产品的安全、环保、EMC、主要性能有较大影响的元器件和材料,如认证实施规则中的“关键零部件清单”(有时可能不仅限于这些);

3)工厂应制定相应的程序对供应商进行控制,对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必须明确规定其控制方法;

4)供应商的选择包括确定供应商范围、制定选择条件、明确选择方法和程序等。如所采购的产品涉及强制性认证时,在选择准则中应有这方面的要求;

5)供应商的评定包括制定评定依据或准则,明确合格评定要求或指标,对评定人员的要求,对评定结果审批的权限和职责,以及执行评定的方法和程序等。对各类采购产品可采用不同的评定准则;

6)供应商的日常管理包括规定管理方式,确定控制程度(一般还是从严),明确出现问题时的处理方法等;

7)工厂应保存的对供应商选择评价记录包括合格供应商名录,供应商质保能力调查表等。工厂应保存的日常管理记录包括供货业绩,当供应商产品出现问题时,工厂要求其采取纠正措施及验证其实施的资料等;

8)以上记录应按⒉3条的要求进行控制。审查要点:

1)是否制定了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日常管理的程序,选择、评价的准则和日常管理的方法是否明确、适宜;

2)是否按程序的要求对供应商进行了选择、评定及日常管理; 3)是否保存了相应的记录。

3.2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的程序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以确保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满足认证所规定的要求。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可由工厂进行,也可以由供应商完成。当由供应商检验时,工厂应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检验要求。

工厂应保存关键件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等。

理解要点:

1)工厂制定的检验/验证程序中,应明确规定对属于关键元器件的外购件、外协件进行检验/验证;应制定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工厂应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按程序的要求进行检验或验证;

2)定期确认检验是工厂为确保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持续符合要求而采取的确认活动。工厂应明确其实施的时机、频次及项目等;

3)工厂应根据所采购产品的重要性,自身的检测能力,检验成本及供应商质保能力等因素来确定检验的方式和内容。当检验是由供应商进行时,工厂应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检验要求,如检验的频次、项目、方法等;

4)应保存关键元器件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等; 5)记录的控制应符合2.3条的要求。审查要点:

1)是否制定了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程序规定是否适宜;

2)按程序文件(或类似文件)规定的要求,查阅相关记录,确认其符合性和有效性。

3)当由供应商进行检验时,工厂是否对检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4)通过查阅生产厂对关键元器件合格率或类似内容的统计信息确认生产厂对关键元器件的检验/验证控制程序是否可行或有效。

5)相关记录是否保存,是否符合要求。

第四节 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

4.1 工厂应对关键生产工序进行识别,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该工序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则应制定相应的工艺作业指导书,使生产过程受控。理解要点:

1)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ol),指从关键元器件、材料的采购,直到加工出成品的全过程中对半成品、产品的质量进行监视、修正和控制的活动;

2)过程检验(Process testing),在过程控制中对关键元器件、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规定参数进行的检测和验收; 3)工厂应以明确的表达方式指明,哪些生产过程工序对认证产品的关键特性(安全、环保、EMC)起着重要的作用; 4)工厂应对在关键工序岗位的人员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并保证在岗人员的能力符合规定的要求;

5)并非所有的工序都需要工艺作业指导书。工艺作业指导书是否需要及其详略程度与操作人员的能力、作业活动的复杂程度等有关。只有在确认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认证产品质量时,工艺作业指导书才是必需的;

6)通常,工艺作业指导书应明确工艺的步骤、方法、要求等,必要时,可包括对工艺过程监控的要求。

审查要点:

1)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和现场观察,确认工厂是否明确了关键生产工序;

2)通过查阅关键工序操作人员的培训记录,并结合现场调查的情况,判断操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

3)在现场审查时,注意在规定有工艺作业指导书的工序上,工艺作业指导书是否为有效版本,是否明确了控制要求。操作人员是否按工艺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4.2 产品生产过程中如对环境条件有要求,工厂应保证工作环境满足规定的要求。

理解要点:

1)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磁场、照度、洁净度、无菌、防尘等;

2)工厂应识别认证产品生产过程中为达到其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应提供和管理相应的资源以确保工作环境满足规定要求。工厂还应对这些条件作出明确的规定,包括具体的参数及控制要求(如果有);

3)在认证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确认规定的条件已得到满足,否则不能进行生产活动。

审查要点:

1)通过询问或查阅相关文件的方式确认工厂是否识别出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

2)按照规定的要求,采用查阅记录和现场观察的方法,确认环境条件是否得到满足。

4.3 可行时,工厂应对适宜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

理解要点:

1)在以下两种情况时,工厂应对适宜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

a)过程的结果不能通过以后的检验和试验完全验证,或者加工后无法测量或需实施破坏性测量才能得出结果; b)过程对最终产品的安全质量、主要性能有重大影响。2)当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失控会使认证产品的质量失去保障时,应对此种可能做出相应的补救规定;

3)当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是以特定的软件进行监控时,生产厂应有相应的措施或规定,保持软件的正确使用,防止非正常使用。

审查要点:

1)通过查阅相关规定和调查询问的方式,确定有无需要进行监控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

2)通过查阅相关记录和现场观察的方式,了解对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的情况,确认其实施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4.4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制度。

理解要点:

1)凡是和生产认证产品相关的生产设备都须进行维护和保养;

2)维护和保养制度中的规定应确保生产设备正常运转,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并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认证产品。

审查要点:

1)查阅与生产设备维护保养相关的文件,了解维护保养的要求; 2)按文件规定的要求,抽查维护保养计划和记录,确认其计划实施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3)在现场通过观察和询问的方式了解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

4.5工厂应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及零部件与认证样品一致。

理解要点:

1)工厂应针对认证产品的特点,在其形成的适当阶段设立检验/试验点,并明确其要求;

2)在检验/试验点上,须用明确的表示方法(如图纸、图片、模型、描述说明等)标明认证样品的特点(如名称、规格、型号、尺寸等);

3)检验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审查要点:

1)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和询问的方式,明确检验/试验的工位(或类似检验/试验点);

2)通过在现场查阅记录和观察的方式,确认其实施结果可否达到检验的目的;

3)当无法实现检验目的时,请生产厂给出合理的解释,并确认其为实现检验目的所采用的保证方式。

第五节 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

工厂应制定并保持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以验证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检验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内容、方法、判定等,并应保存检验记录。具体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要求应满足相应产品的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

例行检验是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的100%检验,通常检验后,除包装和加贴标签外,不再进一步加工。

确认检验是为验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进行的抽样检验。

理解要点:

1)例行检验(Routine test),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产品的关键项目进行的100%检验,例行检验后除进行包装和加贴标签外,一般不再进一步加工。在有些认证机构的文件中称为生产线试验(Production Line Test)是产品认证工厂审查时普遍要求的项目,也是与其他认证制度的工厂审查不同的项目。其目的是剔除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对产品产生的偶然性损伤,以确保成品的质量满足规定的要求;

2)确认检验(Verification test), 作为质量保证措施的一部分,为验证产品是否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而由工厂计划和实施的 23 一种定期抽样检验。其目的是考核认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从而验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的有效性;

3)认证实施规则中对例行检验、确认检验的要求有明确规定。工厂应按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制定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并执行;

4)工厂制定的例行检验的项目应不少于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确认检验的频次应不低于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确认检验可由工厂进行,也可由工厂委托具备能力的组织来完成;

5)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记录应予以保存,其控制应符合2.3条的要求。

审查要点:

1)是否制定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其规定是否适宜;

2)是否按程序要求进行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 3)是否保存相关记录。

第六节 检验试验仪器设备

用于检验和试验的设备应定期校准和检查,并满足检验试验能力。

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应有操作规程,检验人员应能按操作规程要求,准确地使用仪器设备。

理解要点:

1)生产厂应根据规定的检验试验要求来配备检验和试验设备,并确保这些设备的能力应能满足检验试验的要求(如量程、精度、数量等);

2)生产厂应针对检验和试验设备制定并执行相关规定; 3)生产厂配备的检验和试验设备及检验人员应能适应检验试验的需要。

审查要点:

1)查阅有关检验和试验设备的相关规定,并确认其能否保证检验和试验设备满足检验试验能力要求;

2)在现场审查时,注意观察检验人员是否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

3)通过现场观察和抽查检验人员培训记录等方式确认检验人员是否有能力准确使用仪器设备。

6.1 校准和检定

用于确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应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应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基准。对自行校准的,则应规定校准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等。设备的校准状态应能被使用及管理人员方便识别。

应保存设备的校准记录。

理解要点:

1)校准(Calibration),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的赋值与对应的由测量标准所复现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校准一般不进行结果合格与否的判定; 2)检定(Verification),通过测量和提供客观证据,表明规定的要求已经得到满足的一组确认。检定与测量仪器的管理有关,检定提供了一种方法,用来证明测量仪器的指示值与被测量已知值之间的偏差,并使其始终小于有关测量仪器管理标准、规程所规定的最大允差。根据测量结果做出合格、降级使用、停用、恢复使用等决定;

3)溯源(Traceability),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联系起来的可能性或过程; 4)生产厂应针对检验和试验设备的具体情况或特定要求,规定其校准或检定周期;

5)生产厂应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校准和/或检定机构(无论是本机构内部或外部的)对检验和试验设备进行校准和/或检定; 6)在检验和试验设备上使用表明校准状态的标识。对于不能投入使用的检验和试验设备,一定要有醒目的标识,以防非预期使用。

审查要点:

1)查阅检验和试验设备一览表,确认其中的信息(包括校准或检定周期、校准或检定状态等)是否满足要求;

2)通过计量溯源图,计量机构的声明或类似文件了解溯源情况; 3)如有自行校准的情况,应查阅其规定,并确认是否合理、有效;

4)抽查现场使用的检验和试验设备是否有校准或检定记录,是否有易于识别的校准状态标识;

5)抽查保存的校准或检定记录,确认记录是否保存完好。

6.2 运行检查

对用于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设备除应进行日常操作检查外,还应进行运行检查。当发现运行检查结果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应能追溯至已检测过的产品。必要时,应对这些产品重新进行检测。应规定操作人员在发现设备功能失效时需采取的措施。

运行检查结果及采取的调整等措施应记录。

理解要点:

1)运行检查(Functional check),定期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的功能性检查,以判断该仪器能否用于进行产品检测和质量判断;

2)当检验/试验仪器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时,则不仅要求该仪器设备要按有关规定定期校准,确保仪器设备准确。此外,还要求对仪器设备在两次校准期间以简单有效的方法确定设备功能是否正常;

3)需进行运行检查的设备限于进行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设备;

4)工厂应明确需进行运行检查的设备,同时规定其检查的要求、内容、频次和方法,使能做到一旦发现设备功能失效时,可将上次检测过的认证产品追回重新检测;

5)当检测设备在使用或运行检查中发现失准或失效时,工厂应对以往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6)有关的运行检查、评价结果及采取的措施须有记录。审查要点:

1)对用于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设备是否规定了运行检查程序,其中的检查要求是否明确;

2)用于运行检查的样件是否进行了有效控制;

3)通过查阅运行检查记录和询问的方式,了解运行检查是否按要求得到实施,并保存了相应的记录;

4)通过查阅相关规定和询问设备操作人员的方式,了解操作人员在发现设备功能失效时,是否并如何采取措施;

5)工厂对发现设备失效时所采取的评价方法及相应措施是否适当;

6)抽查运行检查记录,并与现场调查的情况相比较; 7)设备失效时的结果评价及处理措施是否进行了记录。

第七节 不合格品的控制

工厂应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容应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方法、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经返修、返工后的产

品应重新检测。对重要部件或组件的返修应作相应的记录,应保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

理解要点:

1)不合格品的概念应涉及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或步骤; 2)不合格品应有标识,与合格品分区存放;

3)当不合格由内部产生时,需及时纠正,并防止类似不合格再次发生;

4)关键元器件的返工、返修,应按规定作好记录;

5)应针对不合格的性质(如个别、批量、偶然性)及严重程度进行原因分析,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

审查要点:

1)查阅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确认其内容是否满足要求; 2)在现场审查的全过程,都应注意对不合格品的控制是否按规定的要求在执行;

3)对发现的不合格品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标识、隔离和处置; 4)重点查阅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的不合格品记录并注意其处置情况;

5)随机抽查返工、返修品的记录,确认其操作是否按规定执行; 6)注意调查关键元器件和完成品的不合格品率是否超出正常范围;

7)对需要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的不合格是否按规定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效果如何。

第八节 内部质量审核

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审核程序,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并记录内部审核结果。

对工厂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应保存记录,并应作为内部质量审核的信息输入。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记录。

理解要点:

1)预防措施(Preventive action),为了防止潜在的不合格情况的发生消除其发生的原因所采取的行动;

2)纠正措施(Corrective action),对于已出现的不合格消除其后果以及产生的原因所采取的活动;

3)生产厂在进行内审时,除了审核体系的有效性外,应将保持认证产品的一致性作为内审的重要内容之一;

4)工厂应根据质量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如过程的复杂性、重要性、运行情况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策划审核方案。应收集顾客的投诉,特别是对认证产品质量的投诉,并作为每次内审的输入信息。审核的频次应确保一年内的审核覆盖《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全部内容;

5)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审核人员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

6)内部审核时,特别注意对产品一致性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核; 7)每次内审应有审核报告,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及产品一致性做出评价。

审查要点:

1)抽查最近

一、两年的内审记录,重点查阅对认证产品一致性和体系有效性的审核结果;

2)在查阅内审记录时,注意其中的内审输入信息中是否包括投诉信息,特别是对认证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要予以重点关注;

3)通过抽查记录、询问调查和现场调查的方式,确认内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纠正,认为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隐患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九节 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工厂应对批量生产产品与型式试验合格的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以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的要求。

工厂应建立产品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结构等影响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因素的变更控制程序,认证产品的变更(可能影响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机的一致性)在实施前应向认证机构申报并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

理解要点:

1)认证产品的一致性(Compliance of product),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在设计、结构和所使用的关键元器件、材料方面与型式试验样品一致的程度;

2)生产厂应制定并执行对于认证产品变更的控制程序(或类似文件),明确规定无论由于何种原因引起认证产品发生变更,都应在变更前向认证机构提出变更申请;

3)凡涉及认证产品的变更应向认证机构做出申报,提供相应的变更详细资料;

4)未经批准的变更,不能在变更产品上加贴认证标志。审查要点:

1)当有批量产品生产时,依据型式试验合格样品的描述,确认批量生产出来的认证产品和样品是否一致;

2)通过样品描述,确认是否有变更;如有变更,是否经认证机构批准;

3)在对生产厂进行日常监督时,应确认加贴认证标志的产品是否与型式试验合格的样品相一致,变更是否经认证机构批准; 4)在现场审查时,不仅要关注整机的一致性,还包括关键元器件的一致性。

第十节 包装、搬运和储存

工厂所进行的任何包装、搬运操作和储存环境应不影响产品符合规定标准要求。

理解要点:

1)生产厂应明确需包装的认证产品的包装要求,所采用的包装材料、包装方法、包装过程不能对已符合标准要求的认证产品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包装表面的标识应符合中国国家标准; 2)生产厂对认证产品的搬运应做出明确规定,防止因搬运操作不当、搬运工具不适当、搬运人员不熟悉搬运要求等原因造成认证产品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要求。为确保搬运质量,对搬运人员应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技能;

3)生产厂应针对产品的特点设定适宜的储存环境,保证储存的产品不因储存条件不适合而造成损坏。审查要点:

1)在现场审查时,通过查阅与包装、搬运和储存相关的规定,抽查相关记录和现场观察等方式,确认其规定是否正确实施; 2)认证产品在包装、搬运和储存期间是否出现过严重的质量问题;

3)操作人员是否明确产品包装、搬运和储存的相关要求,特别是特殊物资的控制要求。

第二篇:食品工厂GMP审查要点(xiexiebang推荐)

食品工厂GMP审查要点

1.厂区

1.1厂区环境

1.1.1厂区环境要整洁卫生、无异味;

1.1.2厂区内草坪、花卉、树木应修剪整齐; 1.1.3厂区主要通道硬化、无明显积水、无扬尘;

1.1.4厂区内存放的报废或停用设备等场所无虫鼠害孳生或藏匿; 1.1.5非吸烟区不得发现烟;

1.1.6厂区内不得发现鸟巢、猫、狗等动物及排泄物; 1.1.7吹哨人制度看板张贴在食堂等员工容易看到的位置; 1.1.8垃圾站及时清理并清洁有效,不得有大量蚊蝇滋生。2.辅助区域 2.1更衣室

2.1.1更衣柜顶部不得存放杂物,室内所有设施如排风扇、纱窗、家具整洁无积尘、无异味;

2.1.2墙面、地面、天花板无破损,无洞、无缝、无脱落,墙壁用于固定的钉子等必须牢固;

2.1.3个人更衣柜内不得有食物、药品等存放;

2.1.4工作服/鞋与人员外出衣物/鞋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2.1.5更衣镜、照明灯、门窗玻璃等玻璃制品要有防护措施; 2.1.6更衣室张贴更衣流程图及管理规则。2.2卫生间

2.2.1车间工作服、工作鞋不得进入卫生间;

2.2.2墙面、地面、天花板无破损,无洞、无缝、无脱落,墙壁用于固定的钉子等必须牢固;

2.2.3卫生间应干净无异味、无蚊蝇;

2.2.4卫生间应有洗手设施、洗手消毒液,维护良好,有洗手消毒示意图。2.3维修间

2.3.1库房门上锁,并授权进入; 2.3.2室内干净清洁,工具摆放整齐;

2.3.3墙面、地面、天花板无破损,无洞、无缝、无脱落,墙壁用于固定的钉子等必须牢固;

2.3.4化学品受管控,无非允许使用化学品; 2.3.5工具箱受控,并有工具清单; 2.3.6食品级润滑油受管制。3.生产车间出入口 3.1设施

3.1.1与外界相通的门帘完整无破损(推荐黄色门帘),相互重叠,不得距离地面缝隙较大失去虫害防护功能;

3.1.2风幕运行正常;

3.1.3墙面、地面、天花板无破损,无洞、无缝、无脱落,墙壁用于固定的钉子等必须牢固; 3.1.4与外界相通的门窗完好,保持关闭,可开启的窗户应安装可防止虫害进入的纱窗,并保持纱窗完好无损;

3.1.5吹哨人制度看板张贴在考勤设备或车间入口等员工容易看到的位置; 3.1.6按客户要求放置虫鼠害防治措施并维护良好; 3.1.7所有门窗玻璃应使用防爆玻璃或贴膜防护;

3.1.8与外部直接相连的物料出入口应有虫害防护设施,建议使用双层门。3.2清洗消毒

3.2.1洗手设施配备充足,水龙头数量与同班次食品加工人员数量匹配,配备足够的洗手消毒设施:如水龙头、消毒池、洗手液、消毒液、干手器或干手纸等(符合GB14881规定),多人使用不影响出水量;

3.2.2水龙头非手动开关,配备干手和消毒设施,状态良好; 3.2.3配备无味洗手液;

3.2.4消毒液浓度,与标准相符;

3.2.5消毒液配制记录要与标准、实际相符;

3.2.6消毒液等化学物品标识要清楚,上锁保存,专人发放; 3.2.7车间入口洗手消毒处应张贴洗手消毒流程图;

3.2.8洗手消毒设施、设备应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无破损。3.3工作服管理

3.3.1应根据食品特定及生产工艺要求配备专用工作服如衣、裤、鞋袜、帽和发网等,以及口罩、围裙、套袖、手套等;

3.3.2制定有工作服定期清洁制度,必要时应及时替换,并应妥善保养,及时修补,起到和卫生和各种防护的功能。工作服的设计选材、工作服口袋位置、连接扣件等不得有交叉污染食品的风险。

3.4人员检查

3.4.1进车间前应有专人检查人员健康、卫生情况:如人员指甲、不得化妆喷香水、不得带有戒指、手表、项链、耳环、耳钉、假睫毛等;检查发网、口罩佩戴等;

3.4.2更换下来的粘着器或粘着纸应设专用收集容器,并将粘有头发的和未粘有头发的分开存放;

3.4.3员工眼镜破损或隐性眼镜丢失需报告;

3.4.4员工个人物品不得带入车间进、出车间的工作用品需登记核查;

3.4.5如配有风淋室,应确保工作良好、风力足够、通风系统及整体设施清洁。4.生产车间

4.1生产区域环境

4.1.1车间门窗完好,保持关闭以防止虫害的进入,可开启的窗户应安装可防止虫害进入的纱窗;

4.1.2车间生产区域不得存放绿植等任何与生产无关的物品,看板不能用图钉、磁贴等安装所有门窗玻璃应使用防爆玻璃或贴膜防护;

4.1.3生产用水使用适合的饮用水,定期检查水质并记录; 4.1.4对加工用水有特殊要求的食品应符合相应的规定;

4.1.5下水道应由高清洁区流向低清洁区,且畅通无倒灌,防鼠网摆放正确、无异味; 4.1.6车间地面应保持整洁干净、无积水、无破损,制定清洗程序;

4.1.7墙壁、天花板应干净、无破损、无生锈、无霉斑、无蜘蛛网等昆虫活动痕迹,墙壁用于固定的钉子等必须牢固;

4.1.8天花板无冷凝水; 4.1.9生产车间有通风换气设备,清洁区域空气保持正压。进风口、排风口保持干净,过滤网保持完整;

4.1.10制冷设备、风口下方不应存放物料、产品;

4.1.11照明设施要保持干净,要有防护设施,关键工序和检测岗位光照强度符合要求(参照GB14881规定)。

4.2设备设施

4.2.1生产现场应实施可视化管理:现场生产工艺要点、CCP点、产品标准图、产品缺陷图等应直观可视,并放置于操作岗位附近,可视图应防水、可清洁、不产生异物风味;

4.2.2与原材料和产品接触的工器具和设备,应使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易脱落的材质制作,无卫生死角且易于清洁;

4.2.3设备安装应离地、离墙,便于清洁,或直接不留空隙的固定于地面;

4.2.4机械设备运行正常,维护良好(无异常音,突出的焊点,螺母脱落,螺丝松动,锈,破损等状况);

4.2.5输送带维护良好,无破损;

4.2.6维修/保养时,工具、零部件和更换下来的所用物品均有带进带出的数量记录; 4.2.7设备、设施、工器具保持清洁卫生,无破损、无缺失,不同用途的工器具应用颜色区分,并做好标识,有详细的清洁程序以及生产线专用的清洁剂;

4.2.8设备应标识:名称、负责人、状态、操作步骤等信息;

4.2.9配电箱、设备控制箱、电缆槽内干燥、整齐、干净、无杂物,应有标识; 4.2.10设备应防护避免造成食品污染,如电机应屏蔽、制冷设备下方应安装冷凝水接水盘;

4.2.11闲置设备、工器具应清洗干净、无食物残留、无生锈、无霉斑,定点存放并做好标识;

4.2.12车间内不能使用木质工器具;

4.2.13车间使用的记录笔、板夹等应为金属材质,无易脱落零部件;

4.2.14环境温度符合要求,使用温度记录仪(建议使用大屏电子显示仪)并放置在易于查看地方,让所有员工随时可以看到车间温度,并定期校准形成记录;

4.2.15清洗车间冲洗池、清洗池、消毒池等标识清楚,清洗前后的工器具分区存放 4.2.16车间内使用的手套、塑料垫膜等不能有破损,并做好收、发记录;

4.2.17车间内使用的刀具、剪刀、抹布等工具应有专人负责检查、回收、发放,并做好记录;

4.2.18设备、工器具不能有暂时性维修措施,如使用胶带、铁丝、线绳; 4.2.19清洁用具集中管理且标识清楚,垃圾及时清除并保持垃圾房清洁卫生; 4.2.20生产现场配备足够的清洗消毒设施,并做好标识;

4.2.21产品生产加工区域垃圾桶维护良好,无满溢,防止交叉污染; 4.2.22 CCP点应在现场进行标识:CCP点、关键控制点、纠偏措施等信息; 4.2.23车间出水口应有标识,冷热出水口应加以标识区分; 4.2.24产品生产加工区域工器具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4.2.25现场称量器必须按照标准校准、标识; 4.2.26生产车间应按客户要求放置虫鼠害防治设施; 4.2.27车间内应按照客户要求安装CCTV监控装置,区域应包括所有关键操作工序,摄像头运行正常;

4.2.28车间内应配置足够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台或区域,并应配备相应的检查工具,如台秤、温度计、秒表、产品抽测模具等;

4.2.29所有设备工器具按照规定的清洗消毒方法操作; 4.2.30现场验证消毒液浓度,与标准相符; 4.2.31消毒液配制记录要与标准、实际相符;

4.2.32消毒液等化学物品标识要清楚,上锁保存,专人发放; 4.2.33食品级润滑油与非食品级润滑油要标识清楚,专区存放

4.2.34有异物检测设备(金探仪/X光机/筛/滤网/磁选机等),检测设备运转正常,按要求定期测试灵敏度。

4.3人员

4.3.1现场人员需着工作衣帽且穿戴整齐干净完好、无头发外露; 4.3.2工作服腰部以上无口袋,或口袋内没有物品;

4.3.3不同清洁度区域的工作服设计应有区分,防止交叉污染建议入职新员工帽子有特殊标识现场人员不得蓄留指甲、不得佩戴首饰;

4.3.4工作中不可以吸烟、嚼口香糖、饮食,私人物品禁止带入现场; 4.3.5抽查工人的健康状态并记录;

4.3.6工人如有伤病,需经适当处理,避免污染产品,或调离岗位或中止作业; 4.3.7创可贴应选用蓝色且金属探测仪可探测; 4.3.8各区域及生产各工序人员配备合理;

4.3.9一次性物品如手套,有领用、检查和回收记录;

4.3.10询问现场异物检测设备(金探仪/X光机/筛/滤网/磁选机等)操作人员是否了解控制限,如超过偏差如何采 取纠正措施。

4.4物料控制

4.4.1车间布局合理、动向顺畅,物料应无重复流转、无产品积压所有物料离墙离地放置;

4.4.2物料外包装不能进入生产现场;

4.4.3所有物料容器都有标识并密封或加盖等,标签与内容物一致;

4.4.4所有物料均有可追溯的批号标识制 投料前检查复核配料保质期,无过期配料使用;

4.4.5现场观察原料拆袋操作人员是否有检查拆下包装袋的完整性,是否进行收集; 4.4.6如有配料间,配料记录应完整并进行配料投料的复查;

4.4.7配料在加入设备前应过筛、过滤等异物剔除管控措施,异物应有记录并分析跟进。4.5物理污染控制

4.5.1建立有异物污染管理制度;

4.5.2完善的设备维护、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外来人员管理及加工过程监督等措施,体现预防为主的精神,针对各种异物源,采用避免或减少使用,收集回收清点,及设计有效去除方式等方法以降低其混入食品的几率;

4.5.3采用筛网、捕集器、磁铁、金属检查器等设备以降低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风险; 4.5.4生产现场进行维修、维护及施工等工作时,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异物、异味、碎屑等污染食品。

5.仓库 5.1储存

5.1.1仓库应设有待检区、不合格品存放区、过敏原存放区; 5.1.2过敏原的存放不会造成对非过敏原或其他过敏原原料的污染; 5.1.3物品存放要离墙45厘米、离地20厘米,排放整齐; 5.1.4成品按照限高堆放,无超高或垛上堆垛的状况; 5.1.5物料或成品的包装无破损;

5.1.6食品添加剂应设专库存放、专人保管; 5.1.7化学药品要设专库存放、专人保管;

5.1.8物料应做好标识:名称、数量、批次(或生产日期)、入库日期等信息,标识要清晰,易于查看;

5.1.9物料应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 5.1.10物料帐、物、卡相符;

5.1.11现场查看是否有过期、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原料、辅料及其他物品; 5.1.12仓库内所有物料应封口保存,不同原辅料应独立区别存放且标识清楚; 5.1.13冷库入口应有校准合格的自动记录、温度电子显示器;

5.1.14原辅料,包装材料及成品仓库的库容是否适宜,库温是否符合要求; 5.1.15所有门窗玻璃应使用防爆玻璃或贴膜防护;

5.1.16冷库天花板、墙壁、风机要定期除霜,并形成记录,地面无结冰; 5.1.17风机下方不应存放物料(有效冷凝水防范措施的除外);

5.1.18仓库门窗密封,墙面、地面、天花板无破损,无洞、无缝、无脱落,墙壁用于固定的钉子等必须牢固;

5.1.19仓库内或产品、原料、包装物上不得发现昆虫、蜘蛛/蜘蛛网、老鼠、蜥蜴、蚂蚁等;

5.1.20仓库地面应干净、无积水、无破损;

5.1.21仓储门要有门帘或风幕,建议门帘为黄色,相互重叠,不得距离地面缝隙较大失去虫害防护功能;

5.1.22仓库区域应按要求放置虫鼠害防治设施; 5.1.23栈板无破损,木栈板定期要进行消毒除虫。5.2收发货区域

5.2.1仓储的叉车要求使用充电式,不允许使用汽/柴油等有尾气污染的搬运工具; 5.2.2叉车维护良好无漏液,无破损、生锈; 5.2.3叉车充电区域不会对物料造成污染;

5.2.4墙面、地面、天花板无破损,无洞、无缝、无脱落,墙壁用于固定的钉子等必须牢固;

5.2.5月台应密封且可防止虫鼠害入侵;

5.2.6有冷藏/冷冻原物料或成品时,月台有制冷设施,温度满足客户要求; 5.2.7收发货区域应按要求放置防虫防鼠设施。5.3运输车辆 5.3.1车辆外箱不得出现化学品、杀虫剂、农药、家具、日化等与食品无关的文字或图案;

5.3.2使用箱式或有防护的货车,车厢环境卫生良好,灯有防护; 5.3.3食品原料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品同时装运; 5.3.4车辆在上货前和上货后均保持上锁或铅封状态;

5.3.5冷藏或冷冻原料/成品使用冷藏或冷冻车辆运输,且运输温度满足客户要求,装配有温度追踪仪;

5.3.6冷藏或冷冻车辆预冷温度满足客户要求。6.实验室 6.1实验室管理

6.1.1按照ISO17025标准建立实验室管理原则; 6.1.2门上锁,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入; 6.1.3玻璃制品受控,进出车间有记录; 6.1.4实验室工作区域不得存放食品、私人物品; 6.1.5试剂受管控,标识符合要求,并在保质期内; 6.1.6设备及玻璃器皿完好,无破损;

6.1.7墙面、地面、天花板无破损,无洞、无缝、无脱落,墙壁用于固定的钉子等必须牢固;

6.1.8室内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整齐;

6.1.9微生物实验室紫外灯工作正常、定期更换; 6.1.10微生物实验室的进出有二次更衣;

6.1.11废弃培养基经灭菌处理,不会造成环境污染。7.消防安全与环保 7.1消防安全

7.1.1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并做好标识;

7.1.2消防栓内的管带应按要求存放,干燥、无发霉现象,枪头配备齐全; 7.1.3消防箱门锁处于正常状态; 7.1.4灭火器要完整、处于有效期内;

7.1.5逃生通道内不能存放任何物品、时刻保持畅通; 7.1.6安全门不能上锁;

7.1.7逃生通道应在离地1米处的墙壁上安装逃生指示灯,并保持正常状态; 7.1.8进出、口应安装应急灯,并保持正常状态; 7.1.9消防栓是否有定期的检查记录; 7.1.10逃生通道要有明确的逃生指示箭头; 7.1.11油炸机等加热设备应有自动灭火系统;

7.1.12特岗人员的资质证书:安全员、电工、制冷工、锅炉工、叉车工、污水处理人员上岗证书等;

7.1.13是否要消防演习记录,询问现场人员是否有参加消防演习、逃生演习,是否知道如何逃生;

7.1.14特种设备年检证书:制冷设备、制冷管道、锅炉、压力表、油罐等。7.2环保 7.2.1污水处理能力与生产能力匹配,处理设备运行正常; 7.2.2污水处理检测报告; 7.2.3烟气排放安装处理装置; 7.2.4废弃物暂存区域隔离设置

第三篇:3C工厂审查要点(准)

3C工厂审查要点

依据公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相关的法律法规

1.办公室

一,职责和资源

1.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

2.质量负责人任命书,质量负责人能力要求 3.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4.所有特殊工人或者关键工序员工培训记录(包括:签到表,教材,培训内容,培训后效果等),检验,承压等特殊岗位需要有上岗证 5.岗位职责 二,文件和清单

1.质量手册

2.程序文件(文件和资料,质量记录,采购控制,认证控制,检验和生产设备管理控制,检验控制,内部控制,内部审核等)

3.文件清单:质量计划,技术文件,管理文件,外来文件等 4.质量记录清单:

5.文件发放记录:文件更改记录(如有文件进行更改的)文件处置记录(如有作废文件销毁或进行其他处理的)标准发放记录,公司执行的相关技术标准发动到相关部门,作为产品设计,生产及检验的依据 6.认证标志使用管理规定,CCC标签领用登记表 7.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

2.采购部(含质量部)

三,采购和进货检验

1.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程序,评价内容和准则 2.供应商的基本资料和合格供方名录 3.采购合同的管理 4.供方业绩考评记录

5.供应商评估报告,付款资料表,物料认证证书

6.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出厂合格报告(只适用于无法检测,没有3C证书的,例如阀门等)

7.关键元器件检验记录

8.进货检验规范及记录,供应商限期整改通知(如有)

9.质量计划:应明确确认检验及例行检验时机,频次及项目等

3.生产部(含质量部,技术部)

四,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

1.工艺文件

2.作业指导书:生产流程图,作业工艺指导书(生产现场用)文件的发放控制记录(作业指导书,标准等)

3.关键生产工序的识别,关键工序操作人员的能力,检验人员的检测能力等

4.生产过程中的首检记录 5.生产设备能力:购买对应的检验设备:生产设备的状态标识,设备维护保养计划,保养纪律(现场需有记录),设备管理台帐,设备检修记录等 6.检验设备、生产设备的操作指导书或者检验规范

7.关键零部件进料标准:认证产品例行,确认检验标准:生产设备与维护规程;

五,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 1.例行检验规范和记录 2.确认检验规范和记录

3.首件检验报告(一致性检验记录)4.产品检验规范

5.成品的入库检验依据和检验记录 六,不合格品的控制

1.现场不合格品标识清楚

2.不合格品报告及处理记录,批量不合格品必须分析原因,进行纠正,并验证关闭

七,认证产品的一致性检查

1.3C认证证书

2.3C型式试验报告,3.关键元器件清单上的零部件和型式试验产品一致

5.质量部

八,检验试验设备

1. 检验测试设备操作规程,检验检测设备操作人员能力 2. 计量器具清单,生产设备清单,检验测试设备清单

3. 校准证书,校准记录齐全:有资质的机构校准,周期1年,除国家强制检规定外,对校准证书应有确认检测仪器校准记录(设备上必须有校准标签)

4. 运行检查规范:确定检查的要求,内容,频次和方法,生产设备保养记录,检测仪器定期运行检查记录及采取措施的记录

6,质量负责人

九,内部质量审核 1.内审程序 2.内审计划

3.内审报告及纠正预防措施

4.定期3C证书网上查询结果(季度一次)

7.仓库

1.2.3.4.十,包装,搬运和储存,材料标识 物料的报表

不合格品的分类存放

包装作业指导书,搬运作业指导书,仓库管理制度

8,销售部 1,销售合同

2,顾客财产保管记录表 3,3包服务管理

4,售后服务管理和记录 5,顾客投诉记录及处理

9,技术部

1. 车型生产图纸

2. 设计计算和设计规范 3. 工艺流程图 4. 关键工序 5. 工艺文件等

以上资料,为我个人经验所写,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各部门可由此借鉴,举一反三,要理会其中的含义,别光为了做表做记录而去做,要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便于回答专家老师的问题。不足之处还望各部门相互交流,沟通。

第四篇:工厂审查延期申请

申请

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青岛分中心:

我公司新申请的配电柜(XDT-GGD1)产品,因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暂不能进行工厂审查,现申请将审查时间推迟至三月进行。

望中心批准!

谢谢!

申请人(签章):

2010年 2月8 日

第五篇:入党材料审查要点

入党材料审查要点

一、《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

1、《入党申请书》的结尾必须手签姓名并注明时间。

2、发展对象递交的所有《入党申请书》都应随其他入党材料一起上报,包括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写实簿》和《党校学员登记表》

1、“培养考察写实栏”是记录自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起至确定为发展对象阶段的培养考察情况,一般每半年记录一次,主要内容包括培养人的培养措施、考察对象的思想进步过程、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存在的缺点,下一步努力方向等。

所有培养联系人的意见都应由培养人手签姓名。

2、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距离确定为发展对象的时间至少 要满一年,入党积极分子至少要培养一年以上,才能被确定为发展对象。

3、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各项程序(团员推优、培养人意见、民意测验、支部委员会确定为发展对象的意见)时间应该接近组织发展时间,能够做到准确反映发展对象最近阶段内的表现。

4、公示程序要在党总支预审通过之后,并且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召开之前进行。公示内容的格式要严格按照要求整理(见《发展细则》),贴在《公示情况登记表》内的公示原文只需提供该发展对象个人的情况部分。

三、政审材料和自传

1、《入党志愿书》中说明的父母亲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包括姓名、政治面貌、工作单位和职业等)与外调材料中的情况要一致。

2、外调证明信的开具时间均要早于党支部的综合政审材料整理

时间,保证要在切实收到外调证明信后再得出政审结论。

3、政审过程中外调对象如果有工作单位,须由工作单位出具证明材料;如果没有工作单位,可由居住地党组织出具证明材料。

4、外调证明信须有基层党委盖章才具备证明效力,只有行政印章或者党支部或总支印章不符合政审要求。

5、自传应该内容详细,包括个人和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个人历史(一般从上小学或七周岁时写起)、思想成熟发展过程(写明各段时间对党组织的认识和思想变化)等。

6、自传结尾必须手签姓名并注明时间。

四、最主要的一项获奖证书复印件和成绩单

五、《入党志愿书》

《入党志愿书》的填写应在以上所有程序完成之后进行。

1、《入党志愿书》第1页“学历”栏内应填写“本科在读”或者“研究生在读”;“学位或职称”一栏如果没有内容填写,应注明“无”。

2、“入党志愿”内应是“我志愿加入”,而非“我志愿加入”。

3、“入党志愿”着重阐述本人对党的纲领、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党员义务和权利的认识和理解,实事求是地表达本人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对入党问题的态度,要反映思想发展和认识提高的过程,并对自己的优缺点作出分析,具体表明自己如何争取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决心和努力方向。

“入党志愿”的写作中存在以下问题:a.对党的性质的阐述不准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对党的行动指南的表述不准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c.关于入党动机的表述与端正的入党动机仍然存在差距(端正的入党动机是要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论述党的发展历史时没有论及当下党的思想理论新成果(如“科学发展观”)和发展进程(如十七大的召开),显示了对党的认识的滞后性;e.“入党志愿”中较多时政评论,没有谈及自身思想成长成熟的过程;f.没有全面分析自身的优缺点;g.“入党志愿”内容过于简略;h.发展对象在填写“入党志愿”时一般不宜作“我……已经基本符合一名中共党员的标准”的表述。

4、《入党志愿书》本人经历一栏填写不完整,没有包括现阶段经历。

5、《入党志愿书》中第5页任何一栏如果没有内容填写,应注明“无”,不得空白。

6、《入党志愿书》中“主要社会关系情况”栏目需要注意的问题:a.正常情况下不能为空(“主要社会关系”是指本人的旁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或本人受其影响较大的亲友等);b.政审中函调的主要社会关系情况应该在《入党志愿书》中“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对应体现;c.有工作单位的要写明工作单位名称,没有工作单位的应写明具体所在地名称;d.假设父母已离异或亡故的,也须注明。

7、《入党志愿书》第7页“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一栏如果没有内容填写,应注明“无”。

8、入党志愿书个人签名时间晚于介绍人意见填写时间,组织程序不规范。

9、入党介绍人意见必须由介绍人本人填写,不得由他人代替,并且应准确写明发展对象的姓名,不要全部用“该”或“其”等代替。

10、《入党志愿书》中入党介绍人意见栏内介绍人单位、职务或

职业的说明应尽量详细,不担任职务的一般要具体到学院、年级、专业或班级。

11、《入党志愿书》中支部大会决议的填写内容是:(1)支部大会讨论的意见和结论,包括对发展对象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评价以及组织对其是否已具备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条件的结论;(2)简要叙述支部大会的基本情况,包括应到人数、应到正式党员数、实到人数、实到正式党员数、采取的表决方式、表决时赞成、反对和弃权的人数、表决结果等;(3)最后写明支部名称,支部书记签名或盖章,签名须摁手印,落款日期应是支部大会召开的日期。

12、总支审查意见一栏中应准确写明发展对象的姓名,不要全部用“该”或“其”等代替。

13、《入党志愿书》中如果有整页替换修改的,应在新旧页之间加盖党总支印章,以示证明。望今后党组织在组织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时加强指导,尽量避免换页情况。

附注:入党材料要求使用16k纸张,应尽量按照要求实行。

下载工厂审查要点[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厂审查要点[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贷审查要点

    信贷资产是我们农合行主要生息资产和收入来源,只有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无风险”,实现资金良性循环,信用合作事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近年来,一些不良贷款户利用合法的途径......

    施工图审查要点

    施工图审查要点 一、总则 1. 目的 确保设计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开发的建筑工程各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景观)施工图图审查。 3. 审查依据......

    COP生产一致性工厂审查

    生产一致性工厂审查(COP)介绍 按照欧盟法规EEC/ECE相关要求,凡是申请EEC/ECE认证、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生产商,在通过认证测试之后必须接受欧盟各国交通部的生产一致性检查。......

    风控审查要点

    担保项目审查与评估一、现场考察 1、了解企业是否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机器设备是否在正常运转,有无闲置资产,机器设备的成新度,是否买了财产保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和环保设施。......

    贷前审查要点

    贷款审查要点 信贷资产是银行主要生息资产和收入来源,只有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无风险”,实现资金良性循环,银行事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当前贷款日益增多,如果贷款投放把......

    节能改造审查要点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设计与实施方案 审查要点 一、总 则 1.1 为规范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方案节能审查工作,明确审查内容,特制定本要点。 1.2 本要点适用于建设行政主管部......

    一般企业IPO审查要点

    一般企业IPO审查要点 一、企业上市审核要点 (一)公司基本情况及历史沿革 1、高度关注改制设立过程中资本和股本形成的合规性,设立时涉及集体资产量化给个人;公司历史沿革中涉及......

    施工合同审查要点

    篇一: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审核审查要点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审核审查要点 (主要针对99版、相对重点) 1、 注意审查合同招投标要求、承包方主体资格 (1)对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