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02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标准
1202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标准
(2016年 5 月 14 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本学科研究方向与特色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以社会微观经济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其管理活动及决策的一般方法和普遍规律的科学。本学科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积累中,形成了如下主要研究方向:
(1)战略管理(2)营销管理(3)生产运作管理(4)会计与财务管理(5)人力资源管理(6)企业信息资源管理(7)创新与创业管理
本学科面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创新需求,不断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提升学科品质,形成了深度融合工商管理理论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鲜明特色。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学分要求
本学科着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牢固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方向领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持续创新的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1)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统计学、运筹学等数理分析方法,掌握相关管理软件工具的使用;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对管理变革的影响,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本方法,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商管理理论或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2)系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某学科方向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把握该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熟练应用管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或工具,包括理论模型、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并形成独到的学术见解。
(3)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文献,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并撰写规范和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硕士生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讨论专题、实践环节,并获得规定的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成绩不低于 75 分,非学位课不低于 60 分。应具备的学术素养
(1)具有综合人文素质,掌握基本哲学原理,了解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研究伦理,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掌握系统方法论,尊重客观事实,遵循客观规律,遵守研究伦理,维护知识产权,保持严谨的求是风格。
(2)对工商管理学科抱有积极的求知欲望、较强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作风,拥有严密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具备人际交流、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与系统的工商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熟悉相关学科知识,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能正确运用管理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方法等,解决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4)具有坚实的管理与经济理论基础,能够跟踪、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与学术动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从事本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
(5)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国内外研究文献和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应具有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能熟练查阅和使用工商管理学科重要的相关学术期刊和数据库;具备基本的文献搜集、整理和评析能力。硕士学习期间,研读国内外高水平文献不少于 60 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 1/3。
(2)科学研究能力。深入了解和认识工商管理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解和掌握工商管理学科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扎实掌握工商管理学科规范的、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提炼科学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开展理论或应用研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同时善于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口头方式,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现研究成果。
(3)管理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管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此开展研究,以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性建议,并能够胜任某一相关管理岗位的管理实践工作。
(4)学术交流能力。具备基本的学术交流能力,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无障碍地与其他研究者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具备简明、清晰、系统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的能力;另一方面,具备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项目研究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的能力。硕士学习期间,应至少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分组报告 1 次;参加校内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不少于 8 次。
(5)其他能力。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具有良好的中文写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批判精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完成的学位论文(1)选题与文献综述的要求
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与综述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硕士生应能够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研究文献,把握本领域国内外学术动态和前沿问题,或管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以独特的研究视角,提炼和明确研究的主要问题,预期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应用价值。硕士生选题应符合学科研究方向,体现学科特色,具有一定的新意。硕士生应根据自己所选定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要求,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分类、汇总、分析和评价,形成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 5000 字,查阅国内外重要学术文献数不少于 30 篇,其中外文文献数不少于 1/2。
(2)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该是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明确,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资料翔实、充分、可靠,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和论证逻辑严谨,文字流畅,格式规范,结论不仅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应符合《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学位论文一般主要由封面、独创性声明及版权授权书、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主要符号表、引言、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和作者简介等部分组成并按先后顺序排列。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必须规范化和标准化。标题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各类标题层级分明;正文必须文字表达流畅,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词语,排版整齐规范;图表和公式标准;参考文献齐全并按标准编排;论文中如出现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应作相应解释。
(3)成果创新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体现出硕士生在本学科已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在管理理论或实践的研究中,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较好地解决工商管理学科或企业管理中的某一具体理论或实际问题,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必须得到导师及其指导团队的认可,能够通过论文评议专家、评审专家、答辩专家的评价。论文评阅与答辩按照《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型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办法》执行。硕士论文的创新性能通过研究过程中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申请相关发明专利、获得相关科技奖励等成果加以佐证。应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学科硕士生在学期间须取得下列成果之一,才能授予硕士学位。
(1)发表 SCI/SSCI/EI/ CSSCI(含扩展版)/CSCD(含扩展版)收录期刊论文≥1篇;或在校定核心期刊(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或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准)上发表论文≥1 篇;或发表被 EI、ISTP 或 CPCI 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1 篇;或在管理学科的国家一级学会、国家二级学会或其他学科的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 篇,且必须到会交流。
(2)获受理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 项。
(3)获省部科技成果(含社科类)三等奖及以上奖励(有效获奖人)≥1 项。注:申请学位的所有学术成果均应与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科研究方向;论文成果可包括专辑,但不含增刊;论文或专利成果,必须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申请者为第一作者(发明人)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发明人)、申请者为第二作者(发明人)。应遵守的学术道德
尊重他人的科技劳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研究伦理,恪守《合肥工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诚实守信,学风严谨;遵守论文写作规范,严禁任何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擅自使用他人署名、他人实验数据或未公开的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而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反对投机取巧,敢于同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不做违背国家各项法纪之事。
第二篇: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临床医学(1002)
第二部分 本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
一、学科方向与特色
1.学科方向。具有支撑本一级学科所需要的主干学科方向10个,在地方病的研究独具优势的学科也可作为一门主干学科。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病理学为基本的学科方向。各学科方向水平均衡,能够相互支撑,能够引领该领域发展。
2.学科特色。根据国家、本区域的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学校定位,制定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科特色和发展应能够促进国家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学科队伍
3.人员规模。专任教师不少于120人,每个学科方向不少于15人。
4.人员结构。有合理人员梯队和结构,45岁以下的青年专任教师不低于40%;获硕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不低于30%,获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不低于20%。
5.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学位授权点至少有10名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且具备指导硕士生能力的副高级职称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近5年,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承担过省部级研究课题至少一项,并有能力继续承担研究性课题。学科带头人研究人均经费5年50万以上,学术骨干研究经费人均30万以上。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在5年内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科带头人至少协助指导或参与培养相关学科硕士生3人;学术骨干至少协助指导或参与培养相关学科一届完整的硕士研究生。
三、人才培养
6.课程与教学。拟开设的硕士生课程应紧密围绕授权点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制定完善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硕士生的课程既体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又能够开设体现当前研究前沿的方法介绍或学术发展动态;至少开设1门科研系列高水平课程,定期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7.培养质量。本学科的本科生培养已形成一定规模,质量较高,毕业生应从事相关职业。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良好,用人单位评价较高。
四、培养环境与条件
8.科学研究。近5年,专任教师年人均纵向科研经费不低于10万元;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
9.学术交流。每年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备案的会议不少于1次。学校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过国内外学术会议。10.支撑条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研平台、实验室和研究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数据库、标本与种质资源。有藏书丰富、条件完备的图书馆。要有供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电子阅览室、丰富的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有规范的导师选聘、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学科点有完整组织机构,实行学校-医院-导师分级管理。学校具有专门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对不同类别的研究生培养能够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有专业的管理人员与管理机构。
五、其他要求
11.其他要求。至少具有1所直属的三甲附属医院。本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
172
第三篇: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2017年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工学)
软件工程理论(二级学科、专业) 软件工程技术与管理(二级学科、专业) 信息系统工程(二级学科、专业) 软件服务工程(二级学科、专业)
二、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由导师组织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一般不设副导师,如论文工作特殊需要,经审批同意后,导师可以聘任一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其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副指导教师。
2.跨一级学科(或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作为联合指导教师,经院系主管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3.建立规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按期检查培养环节的完成情况。
4.导师应有适于培养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和充足的研究经费。导师(副导师或指导小组)应与博士生定期交流,关心博士生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博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培养目标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掌握软件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1-2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信息科学研究领域能起主导作用,能独立提出和开展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能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具有高层管理工作的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软件工程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2.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
普博生及论文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9,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不少于4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不少于1学分。
直博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35,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不少于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24,必修环节5学分,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不少于1学分。提前攻博生的学分要求同直博生。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程(普博生4学分,直博生5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自然辩证法概论
博士生英语
(90680032)2学分(考试)所有博士生必修
(60680021)1学分(考试)直博生必修
(90640012)2学分(考试)所有博士生必修
2、学科专业课程(普博生不少于9学分,直博生不少于24学分)(1)基础理论课(普博生不少于3学分,直博生不少于6学分)
组合数学
(74100043)3学分 计算几何
(70240183)3学分 形式语义学
(74100192)2学分 高等数值分析
(60420024)4学分 应用近世代数
(60420153)3学分 最优化方法
(60420194)4学分 现代优化算法
(60420174)4学分 不确定规划
(60420214)4学分 随机过程
(60230014)4学分 应用随机过程
(60420094)4学分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80420934)
4学分 基础泛函分析
(60420144)
4学分(2)专业课程 A组
软件度量技术
(74100142)2学分 软件需求工程
(84100102)
2学分 软件测试技术
(74100132)2学分 电子商务概论
(84100122)2学分 电子政务概论
(84100132)
2学分 B组
网络系统建模与分析
(84100242)2学分 计算机网络前沿研究
(84100222)
2学分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
(74100102)
2学分
应用密码学
(84100182)
2学分
网络测量与分析技术
(84100232)
2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查)(考试)(考查)(考试)C组
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
数据质量
(84100082)
(84100212)
(74100162)
(74100052)
(74100072)
(74100062)
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
(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
(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 现代数据库系统概论
工作流技术基础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数据库管理技术
大规模多媒体信息管理与检索
(74100202) 数据集成
D组
领域特定语言设计
(84100293)
(84100282)
(84100192)
(84100312)
3学分
(考试)
2学分(考试)
2学分
(考试) 嵌入式系统建模与分析技术 软件形式化验证
数据流系统建模与Simulink仿真(74100222)
2学分
(考试) 高性能计算机互连理论与方法
(74100233)
3学分(考试)
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
(84100332)
2学分(考试)
E组
计算机辅助几何造型
数字几何处理
(84100253)
(84100272)
(84100262)
(84100142)
(84100322)
3学分(考试)2学分
(考试)2学分
(考试)2学分
(考查)2学分(考试) 真实感渲染技术
并行程序设计
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
博士生的专业知识面应具有一定的宽度,直博生所选课程应至少涵盖以上A~E组课程中的三组,普博生所选课程应至少涵盖以上A~E组课程中的两组。
经导师同意,可选信息学院博士生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
3.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不少于1学分)
学术规范课程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座课程(62550031)1学分(考查) 其他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平台课程 4.必修环节(5学分)
资格考试
(99990061)(99990041)
1学分(考试)1学分(考查)2学分(考查)1学分(考查)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社会实践
5、非学位课程
(99990032)
(69990041)
为了扩大知识面,可由导师指定或研究生本人自选如下课程。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可记非学位课程学分。
(1)跨一级学科的其它专业课程;
(2)选修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环境类课程或信息类学科的前沿课程。
6、自学课程
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记为非学位课程学分。
7、补修课程
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硕士层次业务基础的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补修课可记非学位课程学分。
五、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阅读、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经导师确认签字后,由学院教学主管核准,交学院业务办备案。2.选题报告与资格考试
博士生的资格考试结合选题报告以口试的方式进行,每学期组织一次,由博士生本人提交书面申请,教学办公室统一安排。资格考试委员会由不少于7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副高技术职称(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4人,学位分委员会委员至少1人)。博士生首先作论文选题报告,随后,资格考试委员会就有关问题提问,全面考查博士生的学科和专业基础以及综合素质。
选题报告一般须在论文答辩两年前完成。普博生的资格考试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直博生的资格考试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
选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可行性、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论文工作计划、发表文章计划等。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以书面形式交系教学办公室备案。资格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直博生:学位课成绩占40%,考试和评审小组打分占60%。普博生:学位课成绩占30%,考试和评审小组打分占70%。
资格考试按成绩排序,每次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不超过80%,考试不通过者可申请参加下次资格考试。资格考试通过两学年后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有关资格考试的执行细则见附录1。3.进展报告
为了使学位分委员会、教学办更好地了解博士生研究进展,督促博士生做好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已资格考试(开题)的博士生,和到期却未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生,需于每年9月1日前,提交有导师签字确认的研究进展报告一式三份及电子版一份。教学办组织专家评审,并将评审结果通知指导教师及本人。进展报告的格式见附录2。4.社会实践
按照“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规定”执行。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至少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自己撰写的论文。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30次以上学术报告,其中至少2次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6.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
首先要以博士生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水平为前提,同时要求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生至少应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录用论文,具体规定如下:
① 发表论文,获得奖励,获得授权专利均能获得相应分值,博士生必须至少获得6分才能申请学位;
② 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的分值如下:A类5分,B类3分,C类1.5分;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之外的SCI和EI刊物发表论文为1分;
③ 鼓励研究生在完成系统开发的基础上,申请科技奖励和申报专利,博士生作为完成人获得国家级奖励 3 分,省部级一等奖 2 分,二等奖 1 分;获得授权专利(博士生为第一发明人或者导师为第一发明人时博士生为第二发明人)得 1 分,专利最多累计 2 分; ④ 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凡在正式发布的国际标准(包括 IETF,ITU,ISO/IEC 和其他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署名的博士生均可获得 2分,此项最多计算一次。补充说明:
(1)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列表(以下简称计算机学会列表)参见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除此列表之外,ACL,Supercomputing,DAC会议均按照A类会议计算。
(2)对于博士生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列表之外的刊物和会议的论文,如果导师认为其水平达到了计算机学会列表的相应等级,可以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学位分委员会组织专家组予以认定,根据认定结果计算相应的分值。7.最终学术报告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至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做一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由至少5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3人)组成的审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内容、创新性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严格要求,对达不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应要求延期答辩,并至少3个月后重新做最终学术报告。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2、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要求:直博生原则上入学5年后学位分委员会才受理学位答辩申请,普博生原则上4年后学位分委员会才受理学位答辩申请。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原则上等同于直博生,入学年月从硕士入学算起。
附录1:软件学院博士生资格考试执行细则
一、博士生资格考试对象:所有在读博士生(含直博生)。
二、考试方式:
博士生资格考试结合选题报告以口试的方式进行。
三、考试时间安排:
每学期举行一次考试。一般安排在第三周。
每学期开学时要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生向教学办公室提交书面申请,教学办公室在第二周末将每人的考试时间、地点、分组情况等安排通知到报名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生。
四、申请参加资格考试的条件: 符合下列三个条件的博士生可以申请参加资格考试:
1、课程学习全部结束且成绩合格;
2、完成书面选题报告且经导师审查通过;
3、导师经全面审查该博士生的情况,同意他参加资格考试;
直博生一般在第五学期申请资格考试。普博生一般在第三学期申请资格考试。
五、考试内容与进行顺序:
1、博士生作选题报告,时间30分钟;
2、资格考试委员会委员提问,时间30-60分钟;
3、提问内容:
选题报告内容; 论文方向的学术前沿; 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内容;
资格考试委员会老师感兴趣的有关内容提问。
4、每位考试委员打分(满分100)。未全程参加的资格考试委员会委员不能投票。
5、选题报告成绩=∑每位资格考试委员所给成绩÷考试委员人数
6、如考试委员会老师经讨论,认为有些博士生要加试某些内容,则以笔试形式进行,时间另行安排。
六、资格考试成绩(满分 100分):
1、首次参加资格考试的普博生:
学位课程平均成绩×30% +(∑每位资格考试委员所给成绩÷考试委员人数)×70%
2、首次参加资格考试的直博生:
学位课程平均成绩×40% +(∑每位资格考试委员所给成绩÷考试委员人数)×60%
3、第二次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生(包括普博生和直博生): 资格考生成绩 =(∑每位资格考试委员所给成绩÷考试委员人数)×100%
七、通过资格考试的要求:
教学办公室将每一位博士生的资格考试成绩按组进行排序,每次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不超过80%,并在“资格考试表”中记载资格考试委员会名单、资格考试成绩及是否通过资格考试的结论,考试成绩记载入博士生的成绩册,“资格考试表”最后由该生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组长审定并签字存档。
资格考试通过的博士生的考试成绩以最低分为70分进行归一化,进行分类,分别以5分为一挡,即分别记为75、80、85、90分、特别优秀的可记为95、100分。
八、资格考试不通过的博士生可以在下一学期或以后的学期再申请参加考试,不通过的次数不作限制,但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从资格考试通过时开始计算,且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两学年。资格考试通过两学年后方可申请答辩。
九、资格考试委员会组成:
1、组成人数 :不少于7人。
2、组成人员 :资格考试委员会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副高技术职称且获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4人,学位分委员会委员至少1人。
参加考试的博士生的导师可以参加该生的资格考试委员会。
资格考试委员会组长必须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组长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一起审定资格考试委员会成员名单。组长的职责是:负责资格考试过程的组织、收集每位委员的评分,组织考试中特殊问题的讨论并做出结论,审定博士生的“资格考试表”并签字。附录2:软件学院博士生进展报告的格式
软件学院博士生进展报告应按以下格式认真书写,并由导师审查格式、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并确认签字。1.封面及规格
封面应包括:开题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或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博士生姓名、博士生学号、导师姓名、博士生联系电话、博士生email、提交时间等信息
报告用用A4纸打印;边距为:上2.5cm, 下 2.5cm,左3cm,右2.5cm;行间距为1.25倍行距,段前0.15倍行距;字体:宋体;字号:小四。
2.报告主体的要求
报告的主体应包括:
1)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目标 2)研究背景
3)一年来的研究内容、进展 4)投稿、发表论文情况 5)下一步研究设想 6)发表论文计划
要求博士生认真书写进展报告,报告应10000字以上。3.导师确认及签字
导师应认真审读博士生的进展报告;就进展报告的真实性、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给出评价。并签字确认。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盖章):
2017年6月9日
第四篇:药学一级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武汉大学药学院
药学一级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2、培养具有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化学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提取、中西药物新剂型、合成新工艺和手性技术的研究方法,能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前沿,具有分析问题、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本专业的教学任务。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口语能力。
二、研究方向
1、药物化学
药物设计、合成及技术开发;手性技术与药物合成研究;天然药物化学及先导化合物研究以及新药的发现与开发。
针对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新靶点,利用化学合成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定向合成,组合合成、生物合成、半合成),以内源性或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为模板,开展药物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活性筛选研究。借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将药物筛选的过程在计算机上模拟,对化合物可能的活性作出预测,进而对比较有可能成为药物的化合物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体筛选。在此基础上积累与建设化合物库,包括虚拟化合物库的建设与收集。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基本技能,包括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结构分析,在功效筛选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优化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2、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生物药物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天然生物药物,是世界各国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蛋白药物、糖类药物、核酸药物等现代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手段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化学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与现代化学方法与技术,具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物设计关键技术、新型成药基因与成药蛋白的鉴定、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糖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规模化细胞培养技术、天然生物药物的部分合成、传统生物药物(如中药)的现代化研究等。
3、药剂学
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药剂是新药开发和研制的重要一环节。药物剂型对于新药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包括片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常规制剂的研究方法;开发和研制化学药物制剂、中药与天然药物制剂以及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在开发传统辅料的基础上,建立具有缓控释作用和靶向作用的辅料系统和载体,采用新技术研究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优化药物辅料的性能,改良药物的性能,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通过调节药物辅料的组分和结构来控制材料的降解速度满足不同药物控制释放的要求。通过适宜的药物载体,大幅度提高了药物在靶向器官中的分布,提高了药物疗效。尤其是利用靶向基团特异性识别功能可以有效的提高抗癌药物的定向释放能力,同时也极大地降低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利用对外界变化因素,如光、温度、电场及特定的化学物质等的变化来调节药物的释放,改善药物的临床应用的顺应性,更好服务于患者。
4、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学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为药物的分离、检测与鉴定相关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置及分析方法学。主要研究方向有:基于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等分离技术以及与质谱联用技术的药物分析新方法研究;基于现代仪器分析的药物筛选新模型与方法研究;手性药物色谱柱材料与分析新方法研究;药物分子识别纳米材料与荧光探针试剂研究;药物分离与检测集成化微芯片、微小化药物分析装置的研制;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分析;单个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分析;单细胞水平药物动力学研究等。
5、生药学
生药种质资源及其评价;生药品种鉴定及新资源发掘;生药活性成分及其物质基础研究;生药有效成分及其质量控制;生药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6、药理学
病毒疫苗、肿瘤疫苗的研究;肝脏疾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及护肝药物的开发与研制;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及药物的开发与研制;药物、异物代谢的研究;微量元素与健康。
三、学习年限
1、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
2、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见附表)及学分要求
各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总数为4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总数3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研究生应补修至少2门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具体科目由导师确定,不计学分但必须达到及格要求。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论文选题: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
2、开题报告:在第二学期初确定论文计划,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提出论文选题及课题设计方案,并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应少于三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经讨论通过后开始实验研究,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研究工作,可整理成硕士论文。要求选题新颖,有创新性,实验设计科学严谨,方法及手段先进,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论文应资料详实、数据真实、论据充分、论点明确、结论正确。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1)在本学科指定学术核心期刊(CSCD收录)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2)在本学科指定SCI收录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3)在本学科指定SCI收录二区及以上期刊(以中科院分区为准)以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提前毕业的学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在本学科指定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SCI学术论文至少2篇(且至少一篇IF不小于2)。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要积极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挂职锻炼、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并进入答辩环节。
2、中期考核
为保证培养质量,加强过程管理,各学科应在培养方案中提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学位评定等环节的具体标准与要求。中期考核应建立淘汰制度,具体流向包括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七、培养方式
1、培养方案应对培养方式、指导方式等提出具体要求,要完善以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2、应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学者的集体培养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探索建立学术、实务双导师制。
3、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
4、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5、加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与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应列出本学科研究生必读和选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学科前沿著作、主要专业学术期刊等目录,并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如将文献阅读纳入考试范围或通过读书报告、开题报告等形式进行检查。
6、导师(或研究生指导小组)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1个月内制订出合理的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做出具体安排。
第五篇: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标准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标准
(2016 年 5 月 14 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本学科研究方向与特色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类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管理问题,采用系统思想、定量方法和信息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为目标,努力揭示领域或组织管理内在规律和有效运作机理的基础应用学科。本学科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积累中,形成了如下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工程与项目管理(3)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4)物流与供应链管理(5)管理系统工程(6)优化与决策理论(7)行政管理与电子政务(8)金融工程
本学科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探索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有较高显示度的成果。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学分要求
本学科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深入掌握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相关方法技术和研究范式,以及具有全面、系统地把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研究前沿动态、提出研究问题、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等工具和手段、解决管理工程实践问题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级研究人才。因此,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1)掌握管理哲学、统计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组织原理、复杂性理论、优化与决策理论、经济学和社会行为学等管理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
(2)掌握系统分析方法、信息与知识管理方法、人机协作方法、基于行为与实验的研究方法等基本研究方法与技术。
(3)掌握以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为基础,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计量测算,采用定量和定性、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管理科学研究范式。(4)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文献、撰写论文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博士生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讨论专题、实践环节,并获得规定的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成绩不低于 75 分,非学位课不低于 60 分。应具备的学术素养
(1)对学术研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浓厚的兴趣,善于大量阅读文献和开展实际调查研究,能够判断研究问题的价值,跟踪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和知识创新。
(2)治学严谨,学风良好,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管理理论和有效解决现实管理问题。
(3)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学术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奉献精神。具有学术研究的感悟力,理解学术研究的真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并做出自己的创造性贡献。
(4)具备较强的外语科研文献阅读能力,能进行国际间的口头和书面形式的学术交流,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一门主要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心理健康。应具有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具有全面、系统地把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研究前沿动态的能力。掌握知识搜索、逻辑整理和内容分类的技能,了解本学科学术研究的热点、难题和前沿动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能够做出客观评价,从中探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关联性和独立性。博士学习期间,研读国内外高水平文献不少于150 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 1/3。
(2)学术鉴别能力。具有管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甄别能力,能够从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以及研究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和研究逻辑的严密性等,判定所研究管理问题结论的真伪性和应用的针对性。具有管理研究问题的简洁性甄别能力,能够从管理问题的内涵与表现特征的概括性描述和方法技术论证推理过程的有效性,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标准辨识问题表现和论证的简洁性。具有管理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甄别能力,能够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已有研究成果等多个方面,判断所从事的研究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创新性和前瞻性,以此来衡量成果的重要性。博士学习期间,应撰写一份不少于 6000 字的与研究领域紧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报告。
(3)科学研究能力。具备提出有价值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对大量管理现实问题、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管理科学前沿发展态势辨析的基础上,能够凝练出新的科学问题。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跟踪国际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善于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做到归纳、总结、提升和融会贯通。
(4)学术创新能力。能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进行科学的创新性探索,取得突破性创新或者重要的新发现。能够提出新模型、新算法、新机制、新模式,发明新技术,发现新规律,或者改善、补充已有的理论与方法。
(5)学术交流能力。能够运用不同语言(含一门外国语)诠释和讲授学术贡献以及论述自己的学术观点;能够主题清晰、结构合理、语言精炼地撰写论文,并与他人进行问题探讨和观点交流;能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熟练地进行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博士学习期间,至少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大型国内学术会议并进行分组报告各 1 次;参加校内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不少于 8 次。
(6)其他能力。具有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应完成的学位论文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瞄准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与现实问题,充分阐述现实依据、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研究者应根据研究兴趣和学科发展前沿选取研究主题,并明确研究内容、范围和研究的焦点,并用重要性、创造性、可能性和合适性的标准对选题价值进行判断。应充分利用文献综述报告综述选题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阐明已有的技术发展状态、所需要的新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瓶颈或制约因素。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 6000字,查阅国内外重要学术文献数不少于 60 篇,其中外文文献数不少于 1/2。
(2)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立论科学、结构合理、推理严谨、诠释透彻、文字简练、数据可靠。对于涉及作者创新性工作和研究特点的内容应重点论述,做到论据详实丰富、分析全面深入。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必须注明来源,使用的计量单位和图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博士学位论文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及附录。摘要是学位论文创新性研究内容的简要总结,必须突出论文的创新性,包括创新成果的具体描述、创新在何处、怎么获得、创新价值等,摘要必须力求语言精练准确。正文一般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文献及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体系构建;研究方案设计、重要的计算、数据、图表、曲线及相关分析等;试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理论证明推导过程;研究成果和结论以及进一步分析讨论。对于合作完成的项目,论文的内容应侧重本人的研究工作。论文中有关与指导老师或他人共同研究、实验的部分以及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部分,都要明确说明。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论文的引证、署名和发表,在论文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人成果,须严格注明引文出处、标注注释,并列入参考文献。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是一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现有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学术作品。这种贡献可以是专业领域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是这些方面新应用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必须得到导师及其指导团队的充分认可,能够通过专业查新机构的创新评价,能够通过论文评议专家、评审专家、答辩专家的评价,论文评阅与答辩按照《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工作办法》执行。博士论文的创新性能通过研究过程中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申请相关发明专利、获得相关科技奖励等成果加以佐证。应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须取得下列成果之一,才能授予博士学位。
(1)发表 SCI/SSCI 收录的 JCR 二区(在学期间的数据库均有效)及以上期刊论文≥1 篇;或发表 SCI/SSCI 收录的期刊论文≥2 篇;或发表 SCI/SSCI 收录的期刊论文 1 篇,且发表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1 篇;或发表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2 篇。
(2)获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 项或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有效获奖人)或省部科技成果(含社科类)一等奖(前 5 位)或省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前 3 位)≥1 项,且发表 SCI/SSCI 收录论文或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1 篇。申请学位的所有学术成果均应与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科研究方向;论文成果可包括专辑,但不含增刊;论文或专利成果,必须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发明人)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发明人)、学位申请人为第二作者(发明人)。应遵守的学术道德
尊重他人的科技劳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研究伦理,恪守《合肥工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诚实守信,学风严谨;遵守论文写作规范,严禁任何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擅自使用他人署名、他人实验数据或未公开的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而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反对投机取巧,敢于同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不做违背国家各项法纪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