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0:4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交海发[2000]586号

2000年11月9日

中国船级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船检局(处),广东、福建、厦门海事局:

现将《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

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船舶、海上设施和船运货物集装箱以及船用产品检验(以下称“船舶检验”)工作的管理,提高船舶检验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以下称《船检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8]67号)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主要职责和人员编制的批复》(中编办[1998]4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船检条例》规定的各项船舶检验管理工作。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以下称“中国海事局”)是依照本办法实施各项船舶检验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范、规则;监督管理船舶检验发证工作,审定船舶检验机构及验船人员资质并实施监督管理,负责法定检验授权,审批外国验船组织在我国设立代表机构并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批准设置的船舶检验机构和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地方船舶检验机构(以下称“船舶检验机构”),经中国海事局授权后方可行使船舶法定检验业务。

第五条

船舶检验机构应对其分支机构实施有效管理,并对其开展的检验业务负责。

第二章

船舶检验

第六条

凡在或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的船舶,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下列法定检验:

(一)建造或者改建船舶时,申请建造检验;(二)营运中的船舶,申请定期检验;

(三)初次在船舶检验机构登记检验的现有船舶,申请初次检验;(四)因发生事故影响船舶安全的,申请临时检验。

第七条

凡新建、改建或申请初次检验的船舶,须由船舶检验机构按照中国政府加入的国际公约和/或中国海事局颁布的规范、规定,计算总吨位和净吨位,勘划载重线和核定乘客定额。

第八条

海上设施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下列法定检验:(一)建造或者改建海上设施时,申请建造检验;(二)使用中的海上设施,申请定期检验;(三)因发生事故影响海上设施安全性能的,申请临时检验。

第九条

在中国沿海水域从事钻探、开发作业的外国籍钻井船、移动式平台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下列检验:

(一)作业前检验;(二)作业期间的定期检验。

第十条

船舶使用的有关海上交通安全和防止水域污染的重要设备、部件和材料(以下称“船用产品”)的制造厂,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船用产品检验。

船用产品的工厂认可、型式认可经船舶检验机构审查合格后,将审查情况和意见报中国海事局,经中国海事局批准后签发认可证书。船用产品的工厂认可、型式认可一经批准,除用于入级船舶的船用产品外,其他机构不得重复进行。

船用产品检验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等由中国海事局另行规定。

第十一条

集装箱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下列检验:(一)制造集装箱时,申请制造检验;(二)使用中的集装箱,申请定期检验。

第十二条

中国籍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必须向经中国海事局指定的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临时检验:

(一)因发生事故,影响船舶的适航性能的;(二)改变船舶证书所限定的用途或者航区的;(三)船舶检验机构签发的证书失效的;(四)海事管理机关责成检验的。

在中国水域的外国籍船舶,有前款(一)、(四)项所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向中国海事局指定的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临时检验。

第十三条

在中国沿海水域内的移动式平台、浮船坞和其他大型设施进行拖带航行,起拖前必须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拖航检验,并取得适拖证书。

第三章

船舶检验机构

第十四条

船舶检验机构从事船舶法定检验,必须取得中国海事局的船舶法定检验授权,并按照中国海事局的授权范围执行船舶法定检验业务。

第十五条

凡从事船舶图纸审查、船舶及产品检验并签署审查意见或签发相应检验证书的船舶检验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条件,并向中国海事局申请资质认可。经认可合格者由中国海事局颁发“船舶法定检验机构资质认可证书”。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证书到期如该机构继续从事船舶法定检验业务,应在证书到期之日前三个月向中国海事局申请资质复核。有关船舶检验机构资质认可与管理办法由中国海事局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取得资质认可证书的船舶检验机构应接受中国海事局的不定期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中国海事局可视情节提出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或取消对该机构的法定检验授权:(一)未按规定的程序和项目执行审图和现场检验,错检、漏检情节严重的;(二)所签发的证书及检验报告、记录与实船不符的;(三)未经请示批准,擅自降低规范要求或改变收费标准的;(四)在检验发证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五)由于人员、设备、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不能保证检验质量的;(六)显失独立、公正或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规定的。

第十七条

外国验船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按交通部《外国船舶检验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管理办法》(1992年交通部令第33号)进行管理。

第四章

船舶检验人员

第十八条

从事船舶检验(包括图纸审查、船用产品及集装箱检验)的人员(以下称“验船人员”)须具备相应的适任条件,并经中国海事局考试及资格审查合格,取得中国海事局颁发的适任证书。

第十九条

验船人员适任证书分国际、沿海、内河、海上设施、沿海小船、内河小船及船用产品七个种类以及助理验船师、验船师、高级验船师三个等级。

第二十条

验船人员适任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证书到期之日前六个月内,验船人员应参加中国海事局组织的资格复核,复核合格者由中国海事局办理证书延期。

第二十一条

验船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中国海事局可视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或吊销适任证书处分:

(一)未按规定的程序和项目执行审图、现场检验,错检、漏检情节严重者;(二)违反验船人员的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三)在检验发证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四)超越所持证书范围开展检验业务的。

第二十二条

有关验船人员考试发证及任职规则由中国海事局另行制定。

第五章

规范的制定、解释和免除

第二十三条

船舶法定检验的技术规范、规则和标准由中国海事局统一制定,经交通部批准后颁布实施,并由中国海事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船舶检验机构在实施船舶法定检验时,应严格执行中国海事局制定的法定检验技术规范、规则和标准,因特殊情况需要免除或放宽的,应报中国海事局批准。

第六章

法定检验证书、报告和记录

第二十五条

国内航行船舶法定检验证书、报告和记录格式由中国海事局统一制式。

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法定检验证书格式,由中国船级社按中国政府接受的国际公约要求设计,报中国海事局核准;报告和记录格式报中国海事局备案。

第二十六条

船舶检验机构应按中国海事局的要求填写检验证书、报告和记录,并按规定的程序签发。

第二十七条

船舶检验机构应建立签发船检证书、报告和记录的复审制度,确保船检证书、报告和记录的准确性,并对证书、报告和记录的各项数据负责。

第七章

检验登记

第二十八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的船舶必须由船籍港所在地的船舶检验机构受理检验登记,并按中国海事局颁布的《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或其它相关规定提交必要的图纸资料。

第二十九条

受理船舶检验登记的机构负责:

(一)按照中国海事局的规定,保管登记船舶的检验的技术档案资料并接受其查询;(二)对船舶的检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三)中国海事局规定的其他与检验登记有关的工作。

第三十条

船舶在检验登记前应取得检验登记号。登记号由受理登记的船舶检验机构按中国海事局的规定授予,并定期向中国海事局报备。船舶检验登记号的管理办法由中国海事局制定。

第三十一条

船舶在船舶检验机构之间由一个机构转到另一个机构,应重新办理检验登记,原登记机构负责将全部图纸资料转交新登记机构。

第三十二条

船舶报废或改变船舶检验登记机构,原登记的船舶检验机构应将其注销,并报中国海事局备案。

第三十三条

船舶的所有人或经营人应向其船舶检验登记机构或该机构的分支机构申请检验,如船舶不能回船舶检验登记机构或其分支机构所在港口检验,根据其要求,船舶检验登记机构接到申请后可委托船舶营运地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营运地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后应将船舶检验的技术资料转交船舶检验登记机构。

第三十四条

新建或进厂改建船舶其所有人或经营人应向建造或改造地船舶检验机构申请建造检验。如果船舶不在当地船舶检验机构检验登记,执行检验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后应填写检验报告和记录,签发不超过一个月的短期证书,并将船检技术资料通过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转交船舶检验登记机构,由船舶检验登记机构签发长期证书。

第八章

检验管理

第三十五条

船舶检验机构实施法定检验,按规定的标准收取费用。

第三十六条

如果对船舶检验机构检验结论持有异议,可以向其上一级船舶检验机构申请复验,上一级船舶检验机构应在接到复验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答复;对复验结论仍有异议的,可以向中国海事局提出再复验,由中国海事局组织技术专家组进行检验、评议并作出最终结论。中国海事局在接到再复验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答复。

第三十七条

验船人员或船舶检验机构在执行检验过程中应秉公办事,如果当事人认为验船人员或船舶检验机构在检验发证过程中有不正当行为,可以向验船人员所在船舶检验机构或上一级船舶检验机构投诉,也可直接向中国海事局投诉。

第九章

其他

第三十八条

凡从事船舶、海上设施、船用产品、船用货物集装箱焊接工作的人员,必须参加由船舶检验机构认可的焊工考试机构按照中国海事局制订或认可的《焊工考试规则》所组织的考试,并取得《焊工合格证书》,方可按证书中规定类别施焊。

第三十九条

凡从事船舶、海上设施、船用产品、船用货物集装箱无损检测工作的人员,必须参加由中国海事局认可的无损检测人员考试机构按照中国海事局制订或认可的《船舶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认可办法》所组织的考试,并取得上述考试机构颁发的《无损检测人员合格证书》,方可从事证书规定范围的无损检测工作。

第四十条

凡从事船舶救生筏检修,船体测厚,船舶消防设备维修检测以及从事船舶其他检测工作的机构必须经中国海事局审批,并取得中国海事局颁发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开展相应的业务,有关管理办法由中国海事局制订。

第十章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海事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40 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船舶、海上设施和船运货物集装箱以及船用产品检验(以下称“船舶检验”)工作的管理,提高船舶检验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以下称《船检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内发{1998}67号)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主要职责和人员编制的批复》(中编办{1998}4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船检条例》规定的各项船舶检验管理工作。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以下称“中国海事局”)是依照本办法实施各项船舶检验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范、规则;监督管理船舶检验发证工作,审定船舶检验机构及验船人员资质并实施监督管理,负责法定检验授权,审批外国验船组织在我国设立代表机构并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批准设置的船舶检验机构和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地方船舶检验机构(以下称“船舶检验机构”),经中国海事局授权后方可行使船舶法定检验业务。

第五条船舶检验机构应对其分支机构实施有效管理,并对其开展的检验业务负责。

第二章船舶检验

第六条凡在或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的船舶,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向船舶检验机构申 请下列法定检验:

(一)建造或者改建船舶时,申请建造检验;

(二)营运中的船舶,申请定期检验;

(三)初次在船船检验机构登记检验的现有船舶,申请初次检验;

(四)因发生事故影响船舶安全的,申请临时检验。

第七条凡新建、改建或申请初次检验的船舶,须由船舶检验机构按照中国政府加入的国际公约和/或中国海事局颁布的规范、规定、计算总吨位和净吨位,勘划载重线和核定乘客定额。第八条海上设施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下列法定检验:

(一)建造或者改建海上设计时,申请建造检验;

(二)使用中的海上设施,申请定期检验;

(三)因发生事故影响海上设施安全性能的,申请临时检验。

第九条在中国沿海水域从事钻探、开发作业的外国籍钻井船、移动工平台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下列检验:

(一)作业前检验;

(二)作业期间的定期检验。

第十条船舶使用的有关海上交通安全和防止水域污染的重要设备、部件和材料(以下称“船用产品”)的制造厂,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船用产品检验。

船用产品的工厂认可、型式认可经船舶检验机构审查合格后,将审查情况和意见报中国海事局,经中国海事局批准后签发认可证书。船用产品的工厂认可、型式认可一经批准,除用于入级船舶的船用产品外,其他机构不得复重进行。

船用产品检验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等由中国海事局另行规定。

第十一条集装箱的所有人或者经由中国海事局另行规定。

(一)制造集装箱中,申请制造检验;

(二)使用中的集装箱,申请定期检验。

第十二条中国籍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必须向经中国海事局指事实上的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临时检验:

(一)因发生事故,影响船舶的适航性能的;

(二)改变船舶证书所限定的用途或者航区的;

(三)船舶检验机构签发的证书失效的;

(四)海事管理机关责成检验的。

在中国水域的外国籍船舶,有前款

(一)、(四)项所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向中国海事局指定的船舶检验机构申请临时检验。

第十三条在中国沿海水域内的移动式平台、浮船坞和其他大型设施进行拖带航行,起拖前必须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拖航检验,并取得适拖证书。

第三章船舶检验机构

第十四条船船检验机构从事船舶法定检验,必须取得中国海事局的船舶法定检验授权,并按照中国海事局的授权范围执行船舶法定检验业务。

第十五条凡从事船舶图纸审查、船舶及产品检验并签署审查意见或签发相应检验证书的船舶检验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条件,并向中国海事局申请资质认可。经认可合格者由中国海事局颁发“船舶法定检验机构资质认可证书”。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证书到期如该机构继续从事船舶法定检验业务,应在证书到期之日前三个月向中国海事局申请资质复核。有关船舶检验机构资质认可与管理办法由中国海事局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取得资质认可证书的船舶检验机构应接受中国海事局的不定期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中国海事局可视情节提出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或取消对该机构的法定检验授权:

(一)未按规定的程序和项目执行审图和现场检验,错检、漏检情节严重的;

(二)所签发的证书及检验报告、记录与实船不符的;

(三)未经请示批准,擅自降低规范要求或改变怍费标准的;

(四)在检验发证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五)由于人员、设备、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不能保证检验质量的;

(六)显失独立、公正或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规定的。

第十七条外国验船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按交通部《外国船舶检验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管理办法》(1992年交通部令第33号)进行管理。

第四章船舶检验人员

第十八条从事船舶检验(包括图纸审查、船用产品及集装箱检验)的人员(下称“验船人员”)须具备相应的适任条件,并经中国海事局考试及资格审查合格,取得中国海事局颁发的适任证书。第二十条验船人员适任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证书到期之日前六个月内,验船人员应参加中国海事局组织的资格复核,复核合格者由中国海事局办理证书延期。

第二十一条验船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中国海事局可视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或吊销适任证书处分:

(一)未按规定的程序和项目执行审图、现场检验,错检、漏检情节严重者;

(二)违反验船人员的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在检验发证过程中有弄虚作行为的;

(四)超越持证书范围开展检验业务的。

第二十二条有关验船人员考试发证及任职规则由中国海事局另行制定。

第五章规范的制定、解释和免除

第二十三条船舶法定检验的技术规范、规则和标准由中国海事局统一制定,经交通部批准后颁布实施,并由中国海事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船舶检验机构在实施船舶法定检验时,应严格执行中国海事局制定的法定检验技术规范、规则和标准,因特殊情况需要免除或放宽的,应报中国海事局批准。

第六章法定检验证书、报告和记录

第二十五条国内航行船舶检验证书、报告和记录格式由中国海事局统一制式。

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法定检验证书格式,由中国船级社按中国政府接受的国际公约要求设计,报中国海事局核准;报告和记录格式报中国海事局备案。

第二十六条船舶检验机构应按中国海事局的要示填写检验证书、报告和记录,并按规定的程序签发。

第二十七条船舶检验机构应建立签发船检证书、报告和记录的复审制度,确保船检证书、报告和记录的准确性,并对证书、报告和记录的各项数据负责。

第七章检验登记

第二十八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的船舶必须由船籍港所在地的船舶检验机构受理检验登记,并按中国海事局颁布的《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或其他相关规定提交必要的图纸资料。第二十九条受理船舶检验登记的机构负责:

(一)按照中国海事局的规定,保管登记船舶的检验的技术档案资料并接受其查询;

(二)对船舶的检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三)中国海事局规定的其他与检验登记有关的工作。

第三十条船舶在检验登记前应取得检验登记号。登记号由受理登记的船舶检验机构按中国海事局的规定授予,并定期向中国海事局报备。船舶检验登记号的管理办法由中国海事局制定。

第三十一条船舶在船舶检验机构之间由一个机构转到另一个机构,应重新办理检验登记,原登记机构负责将全部图纸资料转交新登记机构。

第三十二条船舶报废或改变船舶检验登记机构,原登记的船舶检验机构应将其注销,并报中国海事局备案。

第三十三条船舶的所有人或经营人应向其船舶检验登记机构或该机构的分支机构申请检验,如船舶不能回船舶检验登记机构或其分支机构所在港口检验,根据其要求,船舶检验登记机构接到申请后可委托船舶营运地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营运地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后应将船舶检验的技术资料转交船船检验登记机构。

第三十四条新建或进厂改建船舶其所人或经营人应向建造或者发行地船舶机检机构申请建造验。如果船舶不在当地船舶检验机构检验登记,执行船检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后应填写检验报告和记录,签发不超过一个月的短期证书并将船检技术资料通过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转交船舶检验登记机构,由船舶检验登记机构签发长期证书。

第八章检验管理

第三十五条船舶检验机构实施法定检验,按规定的标准收取费用。

第三十六条如果对船舶检验机检验结论持异议,可以向其上一级船舶检验机构申请复验,上一级船舶检验机构应在接到复验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答复;对复验结论仍有异议的,可以向中国海事局提出再复验,由中国海事局组织技术专家组进行检验、评议并作出最终结论。中国海事局在接到复验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答复。

第三十七条验船人员或船舶检验机构在执行检验过程中应秉公办事,如果当事人认为验船人员或船舶检验机构在检验发证过程中有不正当行为,可以向验船人员所在船舶检验机构或上一级船舶检验机构投拆,也可直接向中国海事局投诉。

第九章其他

第三十八条凡从事船舶、海上设施、船用产品、船用货物集装箱焊接工作的人员,必须参加由船舶检验机构认可的焊工考试机构按照中国海事局制订或认可的《焊工考试规则》所组织的考试,并取得《焊工合格证书》,方可按证书中规定类别施焊。

第四十条凡从事船舶救生筏检修,船体测厚,船舶消防设备维修检测以及从事船舶其他检测工作的机构必须经中国海事局审批,并取得中国海事局颁发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开展相应的业务,有关管理办法由中国海事局制订。

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由交通部海事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关于印发《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海船检[2003]234号 2003年6月16日

中国船级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船检局(处),各船检管理处:

现将《船舶检验技术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中所附的《船舶检验技术档案分类编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船检档案的分类编号作出了统一的要求,各单位应严格遵照执行。考虑到一些单位已形成的船检档案案卷较多,如全部按照该《办法》进行重新编号,其工作量将会很大,因此对各船检机构已按原有分类编号办法进行整理的案卷,可不按该《办法》进行重新编号。但为便于统一管理,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新旧档案号的对照表,以方便查找利用。二○○三年六月十六日 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的管理,发挥船舶检验技术档案的作用,提高船检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航运事业服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订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船舶检验技术档案(以下简称“船检档案”)是指船舶检验机构及验船人员在船舶、海上设施和船用产品(含船运货物集装箱,以下同)法定检验活动及其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技术文件材料。本条所指的相关活动是指受中国海事局委托、由船舶检验机构实施的对焊工考试机构认可和对各类检测、检修机构的认可(以下简称“机构认可”)等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船舶检验机构对船检档案的搜集、整理、登记、统计、保管、利用等工作。

第四条 船检档案由船籍港船舶检验登记机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保存。第五条 船检档案是船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信息资源,各级检验机构要对船检档案管理有必要的投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应有领导分管档案工作,有专人负责档案的具体管理。第二章 管理与职责 第六条 遵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下,中国海事局对中国船级社和各省级船舶检验机构的船检档案工作实行行业领导;中国船级社和各省级船舶检验机构对所属的分支机构的船检档案管理工作实行业务领导和管理;各级船舶检验机构按照中国海事局的规定管理本单位的船检档案并接受中国海事局的监督、检查或查询,同时接受所在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七条 中国船级社和各省级船舶检验机构在船检档案管理中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交通部和中国海事局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船检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

(二)对所属分支机构的船检档案工作进行业务领导、指导和检查。

(三)学习、研究和采用新技术,推行船检档案管理现代化。

(四)培训船检档案管理人员,交流船检档案管理工作经验。

第八条 各级船舶检验机构的船检档案管理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交通部和中国海事局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执行上级和本单位的船检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二)负责本检验机构的船检档案管理工作。

(三)在不违背保护知识产权和保密原则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

(四)组织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交办的档案业务工作。第三章 船检档案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与基本职责

第九条 船检档案管理人员任职条件:

(一)坚持原则,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当的专业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船检专业知识。

(二)熟悉本单位船检业务和船检工作情况。

(三)经船检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条 船检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负责本检验机构船检档案的分类整理、装订、标识、登记、统计、归档保管工作,保证案卷质量。

(三)督促验船师送交应归档的完整检验资料。

(四)保护档案的安全,做好防护工作。

(五)协助做好档案利用工作,编制适用的档案检索工具,迅速准确地查调档案,汇编档案资料。

(六)遵守保密制度。未经批准,不准擅自利用职权扩大档案的利用范围,不得泄漏船检档案的机密内容。第四章 船检档案分类及立卷 第十一条 船检档案分类:船检档案分类按照《交通科学技术档案分类编号办法》的总体要求,在基本大类及属类之下,根据船舶和船用产品法定检验活动及其相关活动的分工及特性,分为船舶检验、海上设施检验、船用产品检验、机构认可等类别,以及若干个下级类别。具体分类编号办法参见《船舶检验档案分类编号办法》(见附件三)。中国船级社和各省级船舶检验机构可根据本单位检验业务的发展以及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增加新的类别或对各类别增加下级类别。第十二条 船检档案立卷要求:船检档案立卷应符合《交通部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办法》的要求,按照项目的类别或特征分别立卷,构成一个项目保管单位。在一个项目保管单位内,可以依据文件的数量按时间阶段或检验项目组成一个或若干个案卷。船检技术文件材料的立卷,由承办项目的检验人员负责。检验人员应认真执行档案归档制度,将处理完毕的文件及时收集、整理、归类,核对准确,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完整性,按规定手续送交档案管理人员整理归档。立卷通常按以下要求进行:

(一)船舶、海上设施检验按船舶、海上设施立卷,即一船(海上设施)为一个项目保管单位,其中可按图纸、建造检验、营运检验项目随时间顺序分别组卷。

(二)工厂认可和型式认可可按工厂立卷,即一个工厂为一个项目保管单位,单项产品检验可按产品类别或时间特征立卷。

(三)焊工考试和检修、检测机构认可可按不同的机构分别立卷,即一个机构为一个项目保管单位。第十三条 船舶(含海上设施,以下同)检验类档案立卷内容:船舶检验类档案立卷包括船舶图纸、建造检验(含初次检验)资料、营运检验资料三部分内容。

(一)船舶图纸,包括:

1.审图申请书

2.审图意见书(含审图意见书的答复及其底稿等相关文件)

3.送审图纸

4.完工图纸

5.改建图纸(如有时)审图机构保存以上1、2、3项内容,建造检验机构保存2(底稿除外)、3、4、5项内容;归档的送审图纸应至少包括“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中要求提供的图纸和资料。

对用同一图纸批量建造的定型船舶也应做到一船一图立卷。

(二)船舶建造检验资料,包括:

1.建造检验申请书

2.船检登记号申请及批复

3.建造厂的资质证书复印件(如有)4.各项程序阶段检验项目单

5.各种质置反馈表

6.遗留项目备忘录

7.船舶建造检验报告、检验记录及其底稿

8.船舶检验证书副本及其底稿

9.吨位计算书

10.船舶出厂质量文件及有关技术问题函电文件

11.主要原材料、机电设备检验(认可)证书复印件

12.船厂、船东、船检机构有关船舶检验问题的来往文件资料

(三)船舶营运检验资料,包括:

1.检验申请书

2.检验报告及其底稿

3.检验证书副本及其底稿(包括签注的证书)

4.更换设备、产品的证书复印件

5.船舶出厂质量文件(如有时)

6.遗留项目备忘录

7.检验记录对于

(一)、(二)、(三)项中如有检验机构之间的检验委托书和检验机构认为需要归档的其他资料也应分别纳入相应项目中归档。第十四条 船用产品检验类立卷内容:

(一)工厂认可,包括:

1.认可申请书

2.工厂生产制度清单

3.工厂主要生产设备清单

4.工厂生产质量保证体系文件资料

5.认可报告和认可证书副本及其底稿

6.认可需要的其他各种技术文件资料

(二)船用产品型式认可,包括:

1.检验申请书

2.设计图纸

3.产品工艺技术文件

4.引用的技术标准的目录

5.型式认可的证书副本及其底稿

6.产品型式认可的其他各种技术文件资料、来往函电等

(三)单项产品检验,包括:

1.原材料质量证书

2.外购件质量证书

3.部件检验报告、整机性能、效能试验报告

4.产品制造检验或出厂检验报告

5.产品质量反馈表

6.船用产品证书副本及其底稿

7.工厂认可或型式认可证书副本

8.船用产品检验有关技术问题来往函电。

(四)审批产品图纸,包括:

1.审图申请书 2.产品图纸

3.审图意见书(含审图意见书的答复及其底稿等相关文件)对于

(一)(二)

(三)(四)项中如有检验机构之间的检验委托书和检验机构认为需要归档的其他资料也应分别纳入相应项目中归档。对于船厂自行制造、由驻厂验船师进行随船检验的产品,也可纳入船舶建造检验档案。

第十五条 机构认可类立卷内容:机构认可包括船厂技术条件认可、焊工考试机构认可,各类检测、检修机构认可。机构认可资料立卷,包括:

1.认可申请书

2.机构工商登记许可证书复印件

3.机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文件清单

4.机构管理人员和检测、检修人员资质证明的复印件

5.检测、检修相应的技术资料和国际、国家标准目录

6.人员保护设备、设施相关资料

7.维修、检测工具、设备、仪器清单

8.认可的其他文件资料、来往函电等

9.认可报告和认可证书副本及其底稿

10.检验委托书(如有时)

11.检验机构认为需要归档的其他资料 第五章 档 案 管 理

第十六条 独立项目的检验活动在阶段性或全部完成后,承办项目的检验人员应及时系统整理所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组成案卷或保管单位,填写移交资料目录,经项目或机构负责人审查后移交给档案管理人员。

第十七条 船检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对接收来的船检资料进行分类、编目、登记、统计和必要的加工整理,建立形式完整的档案。

第十八条 船检档案应做到分类清楚,装订整齐,排列系统,存放有序,查找方便。

第十九条 各船舶检验机构要建立健全档案借阅和复制制度。借阅和复制档案要有一定的批准手续。

第二十条 档案借阅人员对所借档案有安全、保密的责任,不得自行转借、遗失和污损。严禁在档案上填注、涂改或擅自分拆案卷抽取。第二十一条 立卷归档后的档案,如发现档案内容本身有错误需要修改的,应在备考表中说明修改情况,不得在档案上直接涂改。

第二十二条 船检档案分别按永久、长期(16~50年)、短期(15年以下)三种期限保管。

(一)船舶、海上设施检验产生的技术文件材料档案,保管期限为长期(50年)。

(二)船舶、海上设施的图纸审批产生的技术文件材料以及批准的图纸等,保管期限为长期(50年)。

(三)船用产品工厂认可、型式认可和单项产品检验所产生的技术文件材料档案,保管期限为短期(15年)。

(四)船用产品图纸审批产生的技术文件材料以及批准的图纸等,保管期限为长期(25年)。

(五)船舶检验机构对焊工考试机构认可和对各类检测、检修机构认可检验所产生的技术文件材料,保管期限为短期(15年)。

(六)船检档案交接凭证,保存期限为永久。以船舶、海上设施、工厂或机构为单位立卷的船检档案属分批归档类档案,其保管期限的计算应从最后一批案卷归档以后的下一年一月一日算起。

第二十三条 各船舶检验机构应有专门的库房保管船检档案,配备必要的设备,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晒、防虫、防尘、防潮、防鼠、防高温等安全措施。坚持库房检查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

第二十四条 对船检档案的鉴定、销毁等按照“交通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船检档案超过规定保管期限时,各级船舶检验机构可以按规定程序销毁。第六章 档 案 转 移

第二十五条 各船舶检验机构应建立船检档案转移登记簿,及时把收入和移出的档案进行登记。

第二十六条 船舶检验机构对在当地建造的非本籍船舶进行建造检验或受委托对非本籍船舶进行营运检验后,应在检验完成后7个工作日内按规定将船检技术文件资料用可靠方式移交给船籍港船舶检验登记机构。第二十七条 船舶因买卖或其他正常原因需要转港的,转出的检验机构应把在本机构形成的船检档案全部移交给接收的船舶检验机构,并办理移交手续。转出的机构可对重要资料复印并保存5年。

第二十八条 转港转籍船舶的船检档案按照下述程序进行转移:

(一)转出船舶检验机构根据船东转港要求、并依据接收机构的“船舶检验技术档案调档函”(见附件一)将全部船检档案封好,填写详细记载转移档案内容的“船舶技术检档案移交表”(见附件二)一式三份。

(二)转出的船舶检验机构将一份经过签字盖章的移交表存档,另两份在签字盖章后连同船检档案一并寄、送(或其他可靠方式)交给接收的船舶检验机构。

(三)接收的船舶检验机构根据移交表内容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在两份移交表上签字盖章,7个工作日内将其中一份寄给转出的船舶检验机构。第二十九条 船舶检验机构之间在档案转移中应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和协作,不得故意阻碍正常的船检档案转移。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船舶检验机构对所属资料不全的现有船舶档案必须分期分批进行清理和完善,逐步建立所有持证船舶的船检档案。

第三十一条 对于在船检档案管理中违反本办法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根据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中国船级社和各省级船检机构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各自档案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报中国海事局备案。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中国海事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印发《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关于印发《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改规划〔2007〕794号

国务院各部门、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我委商有关部门起草了《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经报请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国 家 发 改 委

二○○七年四月十四日

附件:

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推进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由国务院审批或授权有关部门批准的规划。

第三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要突出指导性、预测性、宏观性。规划的编制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突出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能够以指导意见等形式引导发展的领域,一般不编制规划。

国家级专项规划的编制原则上应限于以下领域:

(一)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

(二)需要国务院审批或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

(三)涉及重大产业布局或重要资源开发的领域;

(四)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要求的领域。

第四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原则上要与国家总体规划保持一致,特殊领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章 立 项

第五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编制。

第六条 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均需制定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包括规划编制必要性、规划期、衔接单位、论证方式、进度安排和报国务院审批的依据或理由等。

第七条 工作方案是国家级专项规划立项的依据,由发展改革部门统筹协调后予以立项确认。

第三章 起 草

第八条 编制国家级专项规划,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第九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文本一般包括现状、趋势、方针、目标、任务、布局、项目、实施保障措施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内容要达到以下要求:符合国家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尽可能量化,发展任务具体明确、重点突出,政策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对需要国家安排投资的规划,要充分论证并事先征求发展改革和相关部门意见。

第四章 衔接和论证

第十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的发展方针、目标、重点任务要与国家总体规划保持一致,相关规划之间对发展趋势的判断、需求预测、主要指标和政策措施要相互衔接。

第十一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草案,应送发展改革部门与国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涉及其他领域的,还应送相关部门进行衔接。

有关部门自收到规划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反馈衔接意见。

第十二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草案,由发展改革部门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论证。

第十三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应委托规划专家委员会、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参加论证的其他相关领域专家不少于专家总数的1/3。

论证后应出具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应全面、客观、公正,由专家组组长签字,并附每位专家的论证意见。

第五章 报 批

第十四条 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要拟定计划。编制部门应在已确认的立项基础上,于每年10月向发展改革部门提出下一国家级专项规划报批建议。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拟订国家级专项规划审批计划,于每年12月前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基础工作不深入,不能保证在一年内完成上报程序的规划,不应列入审批计划。

各部门应按照审批计划有序报批。未列入审批计划的,原则上不予受理。

第十五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报批时,除规划文本外还应附下列材料:

(一)编制说明,包括编制依据、编制程序、未予采纳的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及其理由等;

(二)论证报告;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报送的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六条 报国务院审批的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须会签发展改革部门后上报,也可与发展改革部门联合上报。国务院授权由有关部门批准的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应会签发展改革部门。

第六章 备案和公布

第十七条 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印发或批准的专项规划应在印发同时报国务院备案,并抄送发展改革部门。

第十八条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外,国家级专项规划应在批准后一个月内向社会公布。国家级专项规划报批时,应明确公布事项,即全文公布、删去涉密内容后公布或不公布,以及公布机关。

第十九条 发展改革部门建立规划信息库。有关部门在规划印发的同时,应将电子文档和纸质文件送发展改革部门入库。

第七章 实 施

第二十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编制部门要及时对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保障规划的实施落到实处。

第二十一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实施过程中,编制部门要加强跟踪监测,应适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向审批机关提交评估报告。

第二十二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进行修订的,编制部门应将修订后的规划报原审批机关批准。规划期十年及以上的,应进行定期滚动修订。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非国家级专项规划,应参照本办法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规划编制质量。

第二十四条 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由规划编制部门商财政部门列入部门预算。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发展改革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二○○七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第五篇:关于印发《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5年3月2日

发改价格[2005]30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教育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民办学校的收费行为,保障民办学校和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特制定了《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

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民办学校的收费行为,保障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校和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民办学校”)。

第三条 民办学校对接受教育者可以收取学费(或培训费,下同),对在校住宿的学生可以收取住宿费。民办学校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方便而代收代管的费用,应遵循“学生自愿,据实收取、及时结算,定期公布”的原则,不得与学费、住宿费一并统一收取。

第四条 制定或调整民办学校对接受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标准,由民办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按学校类别和隶属关系报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价格主管部门批准。

民办学校对非学历教育的其他受教育者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标准,由民办学校自行确定,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 民办学校申请制定或调整学历教育收费标准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学校的有关情况,包括学校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法人登记证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二)申请制定或调整教育收费标准的具体项目;

(三)现行教育收费标准和申请制定的教育收费标准或拟调整教育收费标准的幅度,以及收费额和调整后的收费增减额;

(四)申请制定或调整教育收费标准的依据和理由;

(五)申请制定或调整教育收费标准对学生负担及学校收支的影响;

(六)申请学校近三年的收入和支出状况,包括教职工人数、按规定折合标准的在校生人数、生均教育培养成本,财务决算报表中的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情况、教育设备购置情况、工资总额及其福利费用支出等主要指标;

(七)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请学校提供的材料应当真实有效。

第六条 民办学校学历教育学费标准按照补偿教育成本的原则并适当考虑合理回报的因素制定。

教育成本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固定资产折旧等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正常支出,不包括灾害损失、事故等非正常费用支出和校办产业及经营性费用支出。

民办学校学历教育住宿费标准按实际成本确定。

第七条 民办学校对接受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按学期或学年收取学费、住宿费。

第八条 受县级人民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向协议就读的学生收取的费用,不得高于当地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收费标准。

第九条 民办学校学生退(转)学,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退还学生一定费用。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条 民办学校应通过设立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形式,向社会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相关内容。

民办学校招生简章应写明学校性质、办学条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民办学校对贫困生有学费减免规定和其他救助办法的,应在招生简章中明示。

第十一条 民办学校要按照有关会计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实行成本核算,科学计算教育培养成本。

民办学校接受价格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时,要如实提供监督检查所必需的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资料。

第十二条 民办学校取得的合法收费收入应主要用于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截留、平调。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民办教育机构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三条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学校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引导学校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自觉执行国家的教育收费政策。对违反国家教育收费法律、法规和政策乱收费的行为,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第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后30日施行。

下载关于印发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船舶检验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