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清理新方式

时间:2019-05-14 10:2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资管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清理新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资管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清理新方式》。

第一篇:大资管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清理新方式

大资管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清理新方式

在新常态下,随着不良资产规模和处置难度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必将逐渐加大转让处置的力度。对商业银行来说,通过公开拍卖、协议转让、招标转让、竞价转让、打包处置等传统方式将不良资产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恢复资产质量,但时间成本和折扣都非常高,既难以满足在关键节点出表的紧急需求又要彻底放弃可能的处置收益。因此,商业银行有强烈动机摆脱传统的转让处置方式,以一种更能够为自身、监管部门和股东等各方接受的方式降低不良资产数量和不良率。于是,利用大资管技术降低不良率和处置不良资产的业务形式就应运而生。

一、新方式分类

不良资产通过信托、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计划通道实现出表

通常情况下,交易各方协商一致后,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打包,同时信托或基金子公司发起成立一个资产管理计划或理财计划;该种计划发行资产管理产品或理财产品,由商业银行的资金认购,出于规避监管的目的,二者中间可能还要嵌套其他资管计划;最后,信托或基金子公司利用募集资金收购不良资产包,帮助商业银行实现不良资产出表。资产管理计划或理财计划募集资金的“投资收益”完全取决于不良资产的现金回流情况,实际是商业银行减少的不良资产处置损失。因此,不良资产风险仍然在银行端,信托或基金子公司仅仅充当通道角色。除去占用自有资金的成本以外,这种出表方式产生的成本很低,银行支付的通道费等固定费率约在千分之一左右,但在名义上降低了不良率,相比传统转让方式减少了资产打折损失。

在江苏银行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之前,信托公司已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有所尝试。兴业信托与中国银行合作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中誉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为3.01亿元,其发行标志着自2008年以来一度暂停的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正式重启;光大信托也尤其重视特定资产证券化,自去年5月份以来,光大信托与多家金融机构就不良资产证券化和特定资产证券化业务成功实现了市场发行,先后落地近百笔业务,目前资产证券化规模300多亿元。

光大信托在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后,备案了一只不良资产处置基金,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存量不良资产问题,光大信托也会与AMC合作收购一些市场化不良资产,完善盈利模式。

不良资产通过对接其他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实现出表

从整个行业来看,一边是商业银行不良率攀升,不良资产亟需出表;另一边则是理财资金迫切寻求相对高收益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由于理财资金不能直接对接信贷类资产,于是产生了一种在同业间转换不良资产的出表模式:首先,A银行通过设立券商定向资管计划,资金端对接本行的理财资金;其次,B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售不良资产包,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不良资产包的受益权转让给券商定向资管计划;同时,B银行通过与该券商资管计划签订收益互换协议,将不良资产包的受益权收回并向券商定向资管计划支付固定利息,也就是支付A银行理财资金的本息。表面上看,B银行的不良资产已经转给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但处置受益权经过资产管理通道又重新回到B银行手中。由于B银行必须按期支付A银行理财资金的本息,最终的风险状况仍然取决于B银行自行处置不良资产产生的现金回流情况。商业银行除了向券商资管计划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支付固定的通道费用,还要支付同业理财资金的利息。这种出表方式本质上是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誉进行理财资金的同业拆借,只是一种让不良风险延后暴露的手段。

今年3月份,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56号文),对这类银行与各家券商资管通道进行不良资产结构性转让的“通道类”行为,首次采取了明文形式的限定性约束。意味着,资产管理公司(AMC)为银行处置不良提供通道的做法将受到限制。

不良资产通过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实现回收处置

不良资产证券化首先需要商业银行通过实施一定的信用增级设立特别目的机构(SPV);然后,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剥离给该SPV,实现出表:接着,通过承销商采取公开发售或私募的方式发行基于SPV所持有不良资产的证券,以募集的资金作为SPV收购不良资产的对价支付给商业银行,从而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商业银行不需要支付通道费用,但需要向承销商支付承销费用和财务顾问费以及信用增级的费用,并核销因募集资金额低于账面价值产生的损失,实现不良资产的真正剥离回收。目前,共有27家银行获得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资格;中行首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已进入评级阶段,由中债资信和联合资信两家评级公司共同参与评级,计划发行规模预计在80亿元左右。

目前,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的创新举动颇多,上述案例中的建行、交行ABS均为此类创新。

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

此外,由于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持续攀升,在不良ABS接连发行的同时,另一种转让不良信贷资产的方式也已启动。近期,江苏银行与华能贵诚信托通过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开展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也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开辟了一种新的渠道。(1)定义

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监管要求以所持不良资产对应的本金、利息和其他约定款项的权利作为流转标的,经银登中心备案登记后进行转让,并由受让方继受的业务,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为银行依法合规地化解不良资产开辟了新的渠道。(2)监管

目前对信贷资产收益权流转的监管要求具体体现为2016年4月28日下发的“82号文”(即《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82号文”适用范围既包括正常资产的收益权转让,也包括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市场调研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不良资产可能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更有吸引力。8月初,银登中心正式发布《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规则(试行)》和《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信息披露细则(试行)》。其中,对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的行为予以严格的规定。不良资产收益权的投资者限于合格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参与认购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不得投资。目前,第一批127家可参与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的试点机构的名单已经划定,包括多家银行和信托公司。首批试点被江苏银行拔得头筹。(3)不良资产证券化VS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

不良ABS和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最明显的区别是发行平台不一样。建鑫和之前在公募市场发行的产品类似,都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江苏银行这单是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发行的。在公募市场上发行的规模比较大,入池的户数比较多;而后者的规模相对较小。

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

自2012年淘宝网推出网络司法拍卖不良资产以来,“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快速发展。网络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基于互联网的“价值发现”和“市场发现”功能,能够对错配的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了新的可能解决方案。但目前“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缺乏相应的业务资质、目标客户的定位不清晰、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不良资产处置作为非标准化业务仅依靠平台线上化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二、特点分析

从微观层面来看,大资管处置模式主要是资产转换手段。按照各自的短期目标,可将以上处置手段分为两类:

资产转化类处置方式和资产变现类处置方式。前者只是一种过渡手段,商业银行通过支付通道费用等方式实现不良资产出表,确保资产账面价值当期不贬损;在出表期间通过处置清收产生的现金回流来抵补最终核销不良资产时的损失。因此,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安全来看,不良资产实际没有被剥离回收变现。后者对应的是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选择的一种不良资产直接变现方式,尽最大可能收回现金,在当期确认损失,消除风险,实现名义上和实质上剥离。但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用受到一系列限制:首先,资产证券化要求基础资产池中的资产必须高度分散,符合这一条件的不良资产非常少,基础资产池难以构建;其次,不良资产的现金流不易预测,资产的回收时间和回收率不确定,相关的会计、税务以及包括信息披露在内的监管法规等落后于业务发展,导致评级、定价和估值难度大;再次,当前的刚性兑付迫使商业银行为次级产品寻找收益担保,提高了发行成本。因此,商业银行借助大资管进行的不良资产处置仍然以资产转换为主,从表内转到表外,由当期核销变为清收后核销,降低不良率和不良资产处置损失。

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些处置模式都是围绕不良资产处置所产生现金流的重新分配展开的博弈。

从政策层面看,银监会多次指出,未来要进一步放宽不良贷款核销条件,合理扩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减免的自主权,并尽可能同步调整呆坏账核销的财税政策;国务院常务会上亦明确提出,要推动商业银行落实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呆坏账核销力度。现有的几种大资管处置方式几乎都是商业银行通过支付通道费用在粉饰报表、拖延时间的同时试图最大限度地获取不良资产处置所产生的现金流,通道各方只能获得微薄的通道费等固定收益;在通过同业拆借出表模式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挥的也只是通道作用,获得的收益大大低于传统的不良资产包买断模式。这说明,商业银行正通过借助大资管时代几乎无所不在的通道,最大限度地回收不良资产处置清收产生的现金流,将自身损失降到最低。从政策层面看,银监会多次指出,未来要进一步放宽不良贷款核销条件,合理扩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减免的自主权,并尽可能同步调整呆坏账核销的财税政策;国务院常务会上亦明确提出,要推动商业银行落实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呆坏账核销力度。从政策走势来看,处置不良贷款的未来方向,很可能是把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行业务组合起来,让银行参与到企业投资并购、重组,把原本无效的社会资源通过重组整合提升其社会效益。

三、影响分析

总体来看,在银行不良资产市场上,大资管模式更多地发挥了通道作用,为不良资产由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转出提供了更多手段。结合分析,至少会产生以下的影响:

(1)大资管处置模式增强了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自主性。首先,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隐藏不良资产的手段,对外转让不良资产的紧迫性下降。通过支付通道费用,商业银行借助资产管理计划作为通道实现会计出表,为不良资产的处置清收争取到了两到三年时间,尽最大可能回收现金流,减少损失。虽然银行不良资产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但是,由于获得了时间缓冲,银行往往不愿意贱价出手,导致今年不良资产包转让招标大量流拍。其次,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交易对手明显增加,选择余地大增。根据财政部文件,金融企业不良资产10笔以上批量转让应该定向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含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因此,如果商业银行以少于10笔不良资产组包,就可以直接转让给信托计划或券商、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或者具有业务资格的企业。再次,在处置模式上,降低了对传统处置方式的依赖,不良资产证券化将是大势所趋。之前,不良资产出表只有核销和打包后以折扣价出售给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两种方式,前者意味着100%的损失;后者折扣率很低,商业银行同样承担巨大损失。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受到的限制较多,但由于其固有优势,随着金融改革的落地将逐渐成为不良资产的主要处置方式。

(2)大资管处置模式有可能为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引入更多处置主体。首先,在实现会计出表、暂时规避了不良率的监管限制之后,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清收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相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在对本行产生的不良资产清收方面具有巨大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商业银行对自身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资产情况知之甚详,甚至无需开展尽职调查;由造成资产不良的客户经理进行催收,人员费用也大幅降低;同时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规模优势也有利于引进其他处置技术。其次,客观来看,不良资产市场潜在的巨大规模为其他处置主体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在资产规模上,按照大资管导致的混业经营趋势跨业比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规模偏小,属于中小型金融机构;从发展趋势来看,金融不良资产规模极有可能迅速膨胀,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现有资本规模根本无法独力承接;因此,具备综合经营处置能力的商业银行和信托、证券、基金子公司等作为处置主体进入将不可避免。注:本文摘自银通智略报告《投资银行时代》(2016年9月)

第二篇: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

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

2014年09月29日10:04

楼文龙

来源:金融

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2012年以来,国家监管部门推进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逐步打破了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壁垒,形成了相互交叉、跨界竞争、创新合作的发展态势,大资管时代正式来临。

大资管“大”在何处?

从金融改革的视角看,大资管之“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打开了混业经营的大门。在放宽牌照管制、扩大投资范围、减少相关限制后,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不再被限制在特定的业务边界内,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并交叉,开始在相同的领域展开竞争。许多基金公司一改以往单一依赖“发行产品募资+二级市场投资”的传统路径,纷纷成立专户子公司开展“类信托”业务。一些大型券商突破了经纪、投行、研究“三驾马车”的传统格局,将未来战略指向财富管理,把依托客户保证金的支付、通道、投融资等业务列入重点发展方向。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也从不同方面涉足了银行理财和信托的传统领域。

二是扩大了监管的外部性。资产管理方面的混业经营趋势,对现行的以机构监管为主的分业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地讲,机构监管对宏观审慎管理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宏观审慎管理要考虑不同机构间相互影响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并通过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监管来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在这方面,机构监管比功能监管更为有效。但是,随着金融机构间业务界限的日益模糊,任何一个针对单一机构或行业的监管政策都可能对其他机构或行业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加大了监管协调的难度,增加了监管套利的可能性。

三是发展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资产管理行业自上而下的放松管制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突破相结合,为投资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投资产品和投资渠道,以至于掀起了全民理财的浪潮。为此,甚至有媒体把大资管解释为“大众资产自主管理”,大资管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个公众话题,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据估算,截至2013年末,我国资产管理总规模已达30万亿元左右,约为同期本外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的三分之二,比2010年增长了70%左右。

商业银行面临哪些挑战?

当前中国银行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科技浪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多重冲击下,传统的银行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环境的剧变,经营转型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际上看,资产管理将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据统计,全球最大的20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大部分为银行或银行子公司,德意志银行、瑞银集团、汇丰银行等均位列其中。许多国际先进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了表内资产规模,例如纽约梅隆银行,其名下管理的客户资产近1.4万亿美元,而表内资产规模却不足4000亿美元。大资管蕴含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就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却更加显而易见:

一是负债业务竞争加剧。在大资管背景下,金融产品愈发丰富,与此同时,存款资源却显得越来越稀缺。出于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普遍对存款执行利率上浮政策,负债成本随之上升。即便如此,商业银行存款增速仍呈现出放缓的趋势。今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速6.9%,明显低于去年同期9.7%的水平,其中理财产品分流了约1.6万亿元存款。参考发达国家的历史,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在低成本资金来源上遭受的冲击还将持续。

二是资产负债表稳定性下降。一方面,存款增速低于资产增速打破了资产负债表的原有平衡。近三年来,银行业各项存款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而总资产年复合增长率却近17%,二者相差4个百分点左右。为此,商业银行不得不依赖同业存款等短期负债来弥补资金缺口,增大了资产负债表的不稳定性。截至2014年6月末,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余额已超过21万亿,比2011年增加了7.5万亿。另一方面,负债端竞争加剧了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猛增了3.79万亿元,但7月又大幅减少了1.98万亿元,波动性较大(目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商业银行存款波动性的治理措施,各商业银行都在认真贯彻落实这项要求,严防“冲时点”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随着表外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开放式产品的增长,表内资产负债项目变动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此外,在经济转型期可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表外业务还会分流一部分优质的融资项目或投资标的,使表内资产配置的效率下降。

三是流动性与利率风险管理加大。在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面对不同期限、不同回报要求的表内外资金,必须在资产端匹配相应的资产,以确保负债端的竞争力以及适当的盈利水平。这一过程可能会加大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集中体现在同业业务上),尤其是在资产证券化、信贷转让平台还不成熟,表外业务的刚性兑付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此外,大资管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造成了市场利率基准的多样化与波动性,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

为了应对大资管背景下的这些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将表外业务纳入资产负债管理的范畴,建立统筹表内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一是以资金募集为中心的表内外负债统筹管理。在大资管背景下,客户资金进入银行的渠道逐渐多元化,商业银行应引入并不断完善客户金融资产管理模式,由以存款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覆盖存款、理财及同业存款等表内外负债的统筹管理,建立以成本为导向、以流动性为边界的负债结构优化机制。

1、继续突出存款的核心地位,巩固低成本资金来源,充分挖掘渠道、产品和服务的潜力,提高客户粘性与资金稳定性,主动改善被动负债的可控性。

2、充分发挥主动负债的作用,量价统筹,建立以资产收益为约束的定价机制,权衡收益空间与规模增长的平衡。重点是吸收稳定性好、成本低的结算性资金满足流动性需要,并通过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创新产品吸收稳定资金以弥补中长期资金缺口。

3、加快推动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转型,使其逐步摆脱调剂存款、腾挪资产的功能,回归代客理财本质。

二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表内外资产统筹管理。面对大资管的挑战,资产端应树立表内外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围绕资本约束和价值回报要求,构建资本与资产联动的统筹管理模式。

1、强化资本刚性约束,坚持业务发展必须服从于资本约束,规模扩张必须服从于资本支撑能力的经营原则,量入为出,确保全行的风险资产扩张与资本充足水平、市场环境、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实现业务和盈利模式的全面转变。

2、理顺价值传导机制,把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表内资产组合管理的依据,并建立基于内部资本充足率(可用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占用)的信贷配置机制,实现目标、过程和结果协调统一。

3、实现表内外统筹,以能否节约资本、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作为判断标准,统一规划和管理表外理财(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处置,增强“盘活存量”的主动性,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三是以价值回报为中心的表内外定价统筹管理。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客户综合贡献评价模型,促进单一业务定价向客户综合回报定价模式的转变。提高资产与负债业务、表内与表外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管制与市场化业务之间定价的协调性。

1、表内业务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为基础,依照统一定价方法、差异化回报要求的原则进行产品定价,从行业、地区、客户等维度细化贷款定价标准与模型,提高定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2、表外业务定价参考表内同质业务的定价水平,并根据承担风险的不同,合理确定定价点差。

3、加强网上、网下负债定价管理的集中度,提高主动负债产品间定价的协调性。

四是强化利率、汇率和流动性风险的统筹管理。从缩小风险敞口出发,在坚持风险自担的前提下,统一开展表内外业务的利率、汇率和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加强对表外业务期限错配的控制,建立风险限额约束机制,提高风险自行平衡的能力。将可计量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从经营机构充分剥离,体现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提高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的传导效率,使经营机构能够在统一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内,专注开展业务经营。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 推动银行转型发展

访交通银行行长彭纯 2014年04月25日08:56

记者 刘红 见习记者 王好强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和存款增长趋势性放缓,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当前存款增长放缓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而货币政策又不可能明显放松,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的状态难以得到根本改观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如何通过探索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路径,规避经营风险,有效推进银行转型发展?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交通银行行长彭纯。

记者:您认为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国外同业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有哪些可以借鉴?

彭纯:我认为,当前不少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存在明显的“三高三低”现象。负债结构是“两低一高”,即存款占总计息负债的比例低,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低,以及同业负债占总计息负债的比例高。资产结构则是“两高一低”,即信贷占总生息资产的比例高,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高,同业资产占总生息资产的比例低。除资产负债本身的结构问题外,不少银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其中同业负债和非信贷资产、贷款和存款等两方面的错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的问题仅仅是表象,经营理念和体制机制问题则是内核。这些因素也是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不合理、非信贷资产管理不足和定价能力薄弱的根源所在。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演进,国外先进银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在管理方法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坐标;在经营理念上,注重树立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的稳健型理念;在管理职能安排上,拥有管理范围合理、功能齐全、责权利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管理工具的使用上,通过完善的内部FTP机制,精确计量和分摊流动性成本;在管理成果的运用上,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培养良好的外部定价能力。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经营和监管环境与国际同业相比有较大的差异,要完全借鉴这些经验困难较多,挑战也较大,但这些经验无疑对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化,在此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哪些领域?

彭纯:我国商业银行在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经营时期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性”的摆布偏好,在战略引领、战略落地的基础上,形成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以战略决定配置,以配置驱动发展。要对资产负债配置进行深入分析,围绕整体经营策略,把握资产负债项目中的利润增长点以及潜在增长点,弄清资本及其他资源的耗费点,进而提出优化资产负债项目的可行方案,逐步把较低效益、较高资本消耗的项目置换出去,将较高收益而较低资本消耗的项目置换进来,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新路子。

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和负债的不同状况,分清重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推进。从负债端来看,商业银行应坚持以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适度发展非存款负债,进行结构调整。未来要继续突出存款的基础性地位,其中储蓄存款应作为核心存款业务加以推进。与此同时,适度发展同业负债等批发性融资。从资产端来看,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存定贷、存贷期限匹配和统筹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原则,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贷款结构;二是适度提高非信贷资产占比,做强做优非信贷业务;三是表内表外业务协同推进,做大社会融资总量,提升资产负债整体收益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记者:商业银行在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配套工作?

彭纯:首先,银行应积极优化考核机制,引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例如,强化对基层经营机构以存定贷的考核要求,尤其要加强对超贷款控制计划或增量存贷比计划机构的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应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加大效益类指标考核权重。还要加强对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指标的考核。加大对非信贷资产规模和收益率的考核,引导分行合理、适度发展非信贷资产业务。

其次,银行有必要构建职能合理、功能齐全、责权利统一、管理流程和机制运行顺畅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一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对非信贷资产的统一管理;二是建立高效的同业业务投资决策机制,统筹管理同业业务的资产和负债;三是积极探索集团资产负债全表管理,将表内表外、境内境外、银行和子公司纳入全表管理;四是形成统一的资产负债和资本管理体制,避免二者的脱节。

再次,银行应完善资产负债价格形成机制。依据使用资金的业务领域的类型来制定结构合理的FTP政策,进一步提高存贷款FTP市场化程度,合理反映存款市场的价格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品定价管理机制,尽快健全并完善基于风险溢价产品定价模式。

记者:交行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化和转型?

彭纯:交行是在国内同业中第一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的商业银行,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未来要进一步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化和转型,一是突出表内表外“全表”管理的方向。要以“两化一行”战略和“效益优先”、“转型发展”要求,引领资产负债表重置,合理平衡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建立本外币、表内外、信贷与非信贷、境内外、集团与子公司“全表”管理的集团资产负债配置政策,实现增资产效益、增非利息收入、增资产质量,降存贷比、降负债成本、降资本消耗的“三增三降”目标,以资产负债配置政策驱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优化和各项业务转型发展。

二是坚持“流动性为首、资本约束、存贷款匹配、效益为先”的基本原则,以构建“增速适度、结构合理、战略入表、体现特色”的资产负债表为长期目标,重置资产负债表,以此引领和推动交通银行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新路。中短期则以“控增速、稳存款、减错配”为基本要求优化资产负债表,通过控制贷款和资产增速,缓解存款和流动性压力,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腾出空间;努力提升储蓄存款在总存款中的比例,在存款增速放缓、同业负债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合理控制非存款负债占比;着力降低中长期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以减少期限错配。

总之,当前银行面临着经济增速下行、直接融资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崛起、利率市场化、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等一系列深度挑战,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商业银行唯有尽快更新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积极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才能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保持盈利平稳增长,实现“三性原则”的动态有机平衡,引领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合理调整,实现银行转型发展。

光大银行转型发力: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推动业务调

整转型

2015年04月01日09:04

本报记者 杜冰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针对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压力加大的趋势,光大银行首先是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年初已确定新的信贷投向,对过去不良形成较多的领域进行规避,在行业和区域选择上有所侧重。同时,未来将严格准入门槛,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现金流制定新的准入标准。另外,将对存量授信进行适时甄别,提前采取措施。

在3月31日光大银行于香港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该行主要领导层围绕2014年业绩就市场和投资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顺势见业绩,逆势见骨力。”正如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所言,在经济下行与市场化大潮交织之际,光大银行的转型发力路径正日渐清晰。

主动利率调整将成新常态

在2014年多家银行出现息差下降的情况下,光大银行净息差逆势增长了0.14个百分点至2.30%。

“息差改善主要得益于主动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光大银行主管财务的副行长卢鸿表示,自去年以来,光大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作了很大努力:“息差收窄趋势不可逆转,但通过资产负债结构改善放缓下降速度,使息差保持相对稳定,是我们的目标。”

事实上,此前光大银行已明确提出并实施以稳定核心存款占比为重点的“存款立行”策略,大力发展核心负债。截至去年末,在行业大部分核心存款占比下降的情况下,该行核心存款占比实现了0.4个百分点的增长。

同时,今年2月份,该行曾下调部分人民币存款利率,成为该行主动资产负债管理的直接体现。

“下调存款利率,一方面是基于存量负债成本相对偏高,适当降低成本有必要;另一方面是今年以来各项业务增长平稳,外部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有适度降低存款利率的条件。此外,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可以通过我行丰富的理财产品满足其需求,不必担心客户流失问题。”卢鸿说。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主动进行利率调整将会成为一个新常态,这是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结果。”他认为。

除此之外,中间业务正成为该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深化业务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该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1.57亿元,同比增长28.12%,成为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24.39%,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

理财分拆迈出第一步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光大银行备受关注的理财业务分拆计划在此次发布会上得以明确。

此前,该行发布的董事会决议公告中披露,其《关于设立理财业务独立法人机构的议案》已经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董事会同意本公司全资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该事项需报请监管机构审批”。

谈及分拆初衷,赵欢行长表示:“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速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拓展业务边界,进行业务转型,扩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牌照功能是其中之一,这也符合监管政策的导向。”

事实上,2014年年底,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已明确表达了监管部门对分拆的鼓励态度:要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条件成熟的银行可以对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进行子公司改革试点,实现法人独立经营。

“光大银行理财业务早已实现集中管理,有条件进行公司化改革。”赵欢说。

从光大银行最新披露的年报看,理财业务的表现可谓强劲。截至2014年年末,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达到8546.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23.32亿元,增长70.14%;全年理财产品累计发行2.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63万亿元,增长42.00%;理财手续费净收入比上年增加47.06%。

“分拆改革后,子公司还会继续发挥作为一家银行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优势,同时也会为子公司带来作为独立法人在开发其他渠道、产品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新机遇。”赵欢进一步表示,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有五大好处,即有利于丰富理财业务的功能,有利于推动理财业务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风险的隔离和理财业务市场的培育,有利于建立更有效的市场化激励机制。

此外,他在会上还透露,下一步不排除未来引入资本合作的可能,但目前还没有上市的计划。“第一步是设立全资子公司,未来希望能够引进合作伙伴,在资产管理领域里寻找经验丰富、能够进行渠道合作的合作伙伴,使资本实现多元化,有利于子公司的公司治理,符合监管政策导向。”

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不减

自去年以来,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压力普遍加大,光大银行也不例外。截至去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155.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96亿元;不良贷款率1.19%,比上年末升0.33个百分点。

主管风险管理的副行长姚仲友在会上透露,该行不良仍然主要集中于钢铁、钢贸、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至于资产质量的未来走势,他表示不容乐观,对管控带来压力。他对此提出,要通过加强管理契合经济发展形势需要。

“首先是业务结构调整,我行年初已确定新的信贷投向,对过去不良形成较多的领域进行规避,在行业和区域选择上有所侧重。同时,未来将严格准入门槛,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现金流制定新的准入标准。另外,将对存量授信进行适时甄别,提前采取措施。”他表示。

对于大家比较关注的小微信贷,赵欢认为,在经济下行阶段,部分小微企业遇到的困难确实要多一些,有一些不良的爆发也是正常的,但光大银行真正小额的小微信贷资产质量相对稳定。针对额度较小的小微业务,光大银行有一套特殊的管控流程。

事实上,近日银监会将今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目标由以往单纯侧重贷款增速和增量的“两个不低于”调整为“三个不低于”,从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维度考查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情况。

“作为股份制银行,小微业务仍将是未来发展重点,这既是监管的要求,也是银行内生的动力。”赵欢表示。

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对央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及

启示

2014年03月31日09:34

寻心乐 李东旭 李静 李芬萍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仅通过常规货币政策并不足以支撑市场的反弹,各央行纷纷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破坏。一方面,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紧张,稳定了金融体系,避免了更深层次的金融系统性危机爆发;另一方面,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流动性大多以超额准备金形式积压在央行,不可避免地带来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长期可能存在不利影响。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金融危机中美联储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给其资产负债表带来的影响为例,通过资产负债表视角透视非常规货币政策本质,以期对我国央行资产负债管理有所启示。

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对其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从2007年9月18日起连续11次调低联邦基准利率,使其接近零,但美国银行体系依旧是严重“惜贷”。为此,美联储调整政策思路,陆续推出承诺低利率、大量购买国债、创新金融工具、增大长期国债比重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相较于危机前大幅度变动。

(一)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变化分析。1.2008年至2010年,美联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以央行资产负债表为平台、改常规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为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有效缓解市场流动性、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美国财政部也公布了补充性融资计划,美联储专门为此项收入创设了一个新报表项目“美国财政部在联储的补充性金融账户余额”(Treasury,supplementary financing account),以区别于“传统的美国财政部一般性账户”(Treasury,general account)。

第一轮量化宽松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急剧扩大,由2007年底9150亿美元增加至2010年4月28日的23340亿美元,增幅155.08%。表现在资产方主要是新增加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债券(MBS)10960亿美元和政府支持企业贷款债券(GSE)1690亿美元,同时贷款(救助特定机构)增加830亿美元;表现在负债方主要是机构存款(超额准备金)增加10280亿美元、流通中货币增加1030亿美元,同时新增加财政部补充存款账户2000亿美元。

2.2010年至2011年,美联储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维持低利率的同时,采取了包括购买以国债为主的总规模为6000亿美元的资产、宣布将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到期本金再次购买该类资产等主要措施,继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其资产负债表规模进一步扩张。

2011年6月末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达到28690亿美元,较2010年10月末增加5700亿美元,增幅24.79%。资产方主要表现为国债增加7790亿美元,增幅92.96%;负债方主要表现为机构存款(可理解为超额准备金)增加6110亿美元,增幅60.14%。

3.2011年至2012年,美联储决定调整货币政策重点,由扩规模转为调结构,在此基础上,出台了第三轮宽松货币政策,一是“扭转操作”政策,即2011年9月宣布将通过售出到期时间低于3年或更少的国债以购买4000亿美元的6-30年期国债,2012年6月宣布继续实施“扭转操作”,购买267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并延长持有国债期限直到2012年底;二是推出每月400亿美元的额度增加购买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三是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极低利率水平,目标区间为0-0.25%,且至少至2015年中期。

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资产负债总规模增加590亿美元,增幅仅2.06%;国债和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增幅都未超过10%;持有国债项目期限结构则发生较大变动:2012年底5年及以上期国债所占比重为77.28%,2011年底比重则为52.93%。

4.2012年至2013年,美联储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一是将按每月450亿美元的额度购买长期国债来取代扭转操作;二是继续维持每月400亿美元的额度增加购买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三是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四是首次为加息时机给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指引,即在失业率高于6.5%以及未来1到2年内预期通货膨胀率不超过2.5%的情况下,维持接近零的利率水平。

2012年底至2013年6月,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上升5700亿美元,增幅19.54%。资产方主要表现在国债增加2880亿美元,增幅15.92%,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增加2960亿美元,增幅31.16%;负债方主要表现在机构存款增加5220亿美元,增幅35.01%,财政一般账户增加420亿美元,增幅45.16%。

(二)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特征。1.资产负债表规模增长快速、占GDP比重越来越大。危机前,2002年至2007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仅从7309.77亿美元增长到9147.76亿美元,增幅25.14%,年均增幅5.03%;危机后,2007年至2012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从9147.76亿美元增长到29171.34亿美元,增幅218.89%,年均增幅43.78%;资产负债规模占GDP比重由2003年至2007年的平均6.73%上升至2008年至2012年的平均17.21%,增幅155.72%。

2.资产负债表构成项目数量快速增加、内容复杂,各构成项目金额占比波动幅度大,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明显,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一是危机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项目基本上分别固定为11项和9项;危机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最多达到19项,负债项目最多达到15项。二是危机前资产负债表中各资产、负债项目内容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危机后各增加的资产、负债项目内容复杂,即使通过报表附注,也难于理解。三是危机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主要项目为持有的国债和存款机构贷款,且国债在危机前5年(含2007年)占总资产平均比重87.36%;负债方则主要是流通中货币,在危机前5年(含2007年)占总规模平均比重87.20%。危机后资产项目中虽然国债仍为主要项目,但危机后五年平均占比44.69%,其中2008年最低,占比21.44%,2012年最高,占比62.02%,比重比危机前明显下滑,且波动幅度大;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则由2008年末无发生额增加至2012年末9503.1亿美元,占比32.58%,成为比较重要的一项资产;其他如存款机构贷款、中央银行流动性掉期、合并可变动权益工具等项目占比波动幅度大,均由2008年的20%左右降至2012年末的0.5%以下。负债项目则变为机构存款项目快速增加,危机后五年平均占比45.97%,流通中货币危机后五年内仅增加3349.7亿美元,每年平均增幅8.46%,平均占比下滑至38%。

3.资产质量下降。一是资产方中持有国债项目如前所述,短期国债比重越来越低,五年期以上国债占比越来越高,且利率低;二是联邦机构和政府支持企业抵押贷款担保债券(MBS)项目占比高居不下,相较于CMO和CDO,MBS可以说是一种有抵押物的证券,安全度相对较高,但其抵押物大多是购房者购买的房屋,如果美国未来经济仍然低迷,房屋市场价格下跌,则美联储持有的MBS会带来不小的损失。

借鉴与启示

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先后启动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前两轮政策突出表现为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大,为金融机构提供救助贷款,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当金融市场趋于稳定,美联储的调控重点发生变化,从以扩规模为主转为以调结构为主。通过“扭转操作”、用回笼资金再投资MBS、购买长期债券等方式,调控长期利率走势,稳定金融市场,从以流动性刺激过渡到以市场利率引导实体经济发展。这说明,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可以将资产负债表规模管理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挥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积极作用,值得我国借鉴。当然,危机期间美联储成功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可以说是以其危机前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充分及时的信息披露、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为基础的。要借鉴危机期间美联储进行的灵活的资产负债管理,要有以下三个前提:

(一)要保持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的适度与健康。危机前五年(2003-2007),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占GDP比重平均仅为6.73%;资产以占总资产比重5年平均87.36%的国债为主,负债则以占总规模比重五年平均87.20%的流通中货币为主。危机后,即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扩大,但至2012年末也仅达到GDP的20%左右,且各项资产负债的结构基本合理,即资产负债表规模仍有可调整空间。反观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首先是资产负债规模,2008-2012年占GDP比重5年平均62.69%;其次是资产负债表结构,资产项目中外汇资产占比从2003年末的48.13%一直上涨到2012年末的80.35%。当然,这是由于我国现行汇率机制、吸引外资和结售汇制度等原因形成,因此应加快促进人民币汇率机制、资本项目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改革,减少基于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短期套利资金流入、放松对私人部门海外投资的限制,多元化外汇储备投资和藏汇于民,以达到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适度增长和对外资产结构优化的目标,获得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

(二)进一步推动我国央行会计信息充分及时披露。央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对社会预期产生重大影响,引导公众正确判断未来货币政策及经济发展趋势。从美联储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美联储对其会计信息进行了充分详尽和及时的披露,让公众全面了解货币政策及其效果,正确引导了公众预期。长期以来,我国央行仅按月公布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从未公布自身执行货币政策带来的损益状况,且未详尽披露报表附注类信息,致使外界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正确预期,宏观调控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联储的做法,结合中国国情,适应政府信息公开的大趋势,权衡透明度和公众信心的取舍,确定恰当的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以增进各方对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理解,引导正确的公众预期,确保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三)推进人民币作为交易和结算货币职能的国际化进程。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形式扩大其资产负债规模是以其美元具有的国际货币地位为基础的,我国央行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形式的外汇储备资产,一部分原因正在于此。人民币不具有国际交易和结算职能,这也使得我国央行的基础货币增加相对于美联储而言是一种被动派生机制,资产负债表规模也是被动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由此导致大量铸币税的流失,资产负债管理主动性不足。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增强、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与世界各国贸易的增加,我们应逐步推进人民币作为交易和结算货币职能的国际化进程。

“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2015年02月15日 10:38 中国银行业 收藏本文

策划/本刊编辑部

组稿/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

本期嘉宾:工商银行(4.82,-0.28,-5.49%)金融研究所高级专家 刘 彪

农业银行(3.41,-0.24,-6.58%)战略规划部研究员 张新英

中国银行(4.63,-0.38,-7.58%)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宗 良

交通银行(6.87,-0.76,-9.96%)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 周昆平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高级经理 鄂永健

渤海银行战略发展部团队主管 徐 亮

南京银行(16.59,-1.84,-9.98%)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 朱晓洁

苏州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蒋卫平

大连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 徐明圣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高级经理 沈洪溥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战略部副总经理 姜宝军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1期

话题一:如何理解“新常态”

刘彪:目前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概括起来为“四高一低”,其中“四高”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一低”是低效率,突出特点就是贴牌生产,中国制造。这种生产方式或者经济增长模式,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为止已有大约35年的时间,确实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种生产方式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要“转”。“转”实际上就是转成“四低一高”,“四低”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一高”为高效率。从中国制造、贴牌生产成为中国创造。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国有经济和民营、个体、私营、混合所有制共同主导经济,而“新常态”下或者说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则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宗良:我认为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第一,从未来角度来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今后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存款会越来越少,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等都会对商业银行存款造成很大压力;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使我们资产也受到很大的挑战。可以说,未来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甚至包括资本金的累积、中间业务等诸多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今天研究这个问题应该说意义重大。第二,就题目本身而言,“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实际上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深刻的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新常态”的核心要素有三点,一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二是转型升级,中国未来把服务业或者消费逐步扩大;三是从要素驱动及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这三个核心要素给商业银行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未来商业银行要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第一点就要转变银行的发展模式,由重规模发展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转变。第二点是合理进行结构调整,确保商业银行有序地退、积极稳妥地进,支持形成中国有国际竞争力的少量大型公司以及大批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的结构,这才是商业银行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沈洪溥:首先,“新常态”讲的是“新”,而要点是“常态”,包括三个特点:第一,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实际的经济总量和实际经济增量仍然非常大,这个意味着整个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风险非常大,这是支持整个行业包括银行业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金融行业做好业务很重要的时代背景。第二,经过结构调整之后,经济增长更平稳、动力多元化。从现在来看无论是政策储备,以及推出的新的改革措施,能够让经营机构有信心、有能力去服务更多客户,当然也要适应更多风险。在此过程中,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都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业务机会,也会出现更多市场化、多元化的主体。第三,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前景稳定之后需要转变整个行业发展方式。从2014年前三个季度情况来看,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48.5%,已经超过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中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比为46.7%,也超过了第二产业,从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来看也高于工业的平均增速,这些都显示在结构调整过程当中,服务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消费等方面都存在新的增长点,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新常态下,政府大力放权,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以企业登记制度改革来看,2014年前三个季度,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就有920个,新增企业数量比去年增长60%以上。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在新常态中取得新一轮高速发展,还是取决于自身改革的力度、自身业务转型的力度。

话题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面临哪些挑战

张新英:银行业务增速下降和盈利增长放缓也将成为常态。过去主要依靠货币扩张和大企业、地方政府投资以及房地产等行业扩充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光辉岁月很难重现。从数据看,2010年到2013年,上市银行总资产增速从18.2%下降到9.3%,净利润增速从33.3%下降到12.8%。银行需要尽快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银行业资产业务过于偏重传统信贷业务、信贷业务偏重于传统行业的问题较为突出。

周昆平:一是目前中资银行大多数设有财务部和资产负债部,财务部是管资本的,但是它可能缺乏战略导向,经常会发现我们在利润与资产负债两方面非常为难,而外资银行基本上没有资产负债管理部,而是在财务部下面设有一个资产负债委员会,这样就比较好协调。未来的商业银行是资本约束战略导向,如果将两个部门分开设立的话,两个部门的目标都不一样,实际管理中将会出现很多问题。二是目前中资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比如数量、结构、期限、区域等如何摆布才能更好地权衡风险和收益?临界点是多少?外部环境变化对风险收益的均衡的影响是多少?所以说中资银行在细节上的分析非常少。而外资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追求动态策略的转变,而且资产和负债是匹配的。不仅如此,外资银行还要将负债的机会成本加到业务部门去,从而导致其不可能像中资银行这样投资。因此我认为未来中资银行要向这方面去转变,要充分利用资产负债管理模型以及动态财务管理模型等工具,使这些工具成为管理中的主要工具。

徐亮: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对风险的科学定价是在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深后,能否生存的最基本技能。很多中小银行对风险计量结果的应用水平和认识水平与大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甚至是跨时代的差距。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实现对每个客户各种成本(包括资金成本、税费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科学计量和分摊,就不能够找到对该客户定价的谈判底线,就无法实现对客户的差异化科学定价,这是未来中小银行生存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瓶颈。

徐明圣:第一,资产负债的外延在新常态下将会有所扩展和创新。实际上从央行[微博]货币政策调控趋势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过去央行主要是侧重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而现在更加关注社会融资规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随着社会融资渠道和工具的多元化,我们的资产负债业务、外延客户、表内表外科目都会出现很多新的内容,引发很多创新,这跟央行的总体调控思路是一致的。第二,在“新常态”背景下,“存款是立行之本”的经营理念依然适用,但银行追求存款规模更为看重存款背后所对应的核心客户,有了稳定核心客户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深度的挖掘,进而拓展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第三,在“新常态”下,同业竞争间的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剧,原因在于银行在新业务资质获取上的差别会影响不同银行在业务创新、多元化经营方面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客观性的现象,个体银行无法规避。第四,渠道的线上线下互动会成为常态,这种现象在中小银行群体会表现得更为明显。民生银行(8.75,-0.69,-7.31%)、平安银行(12.44,-0.94,-7.03%)等2013年开始利用直销银行、社区支行的服务弥补物理网点不足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朱晓洁:虽然国外银行已经从负债管理模式走向资产或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但对我们来讲,负债管理仍然至关重要。作为中小银行,我们始终认为负债多元化、存款的稳定以及存款规模稳步增长是银行经营发展的根本之一,也是“新常态”下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任务。同时,随着银行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我们会面临更复杂的经营环境,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将加大,能否有效的管理流动性风险将是银行生存的关键。第三,作为企业,银行始终面临着利润问题,当前一般性存款给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垄断利差,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款定价将逐步市场化,利差收窄将难免,银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话题三:资产负债业务如何适应“新常态”

刘彪:商业银行如何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转变自身工作方式呢?第一,在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企业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如何进行自身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单纯创新一些眼花缭乱的产品,而是要将金融创新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创新型企业。第二,应该依靠哪些主要力量呢?“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小微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一家小微企业发展得好坏,除了它自身的努力外,商业银行一定要在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选择、培育、支持作用。因此,今天面对新常态新形势,国家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商业银行无论是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如何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

宗良:面对“新常态”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创新?一是利率市场化,有机遇也有挑战。二是人民币国际化,这方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多数以外币为主导的对外开放基本上都是失败的。鉴于此,中国资本市场应该以人民币为主导,走以本币为主导的对外开放路线,最后才能取得成功。三是全球化的创新。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一轴——以中美关系为主轴,形成新型大国关系;一区——建立亚太自贸区,将亚洲与太平洋区域合为一体;“一带一路”的国家整体布局,整个对外开放格局就显现出来了。“一带一路”战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推动下,在国际大背景不利的情况下,使我们未来能够以制定国际金融规则标准为抓手,在国际金融市场享有更多话语权。

鄂永健:推动资产负债配置和管理实现五个转变:第一,资产配置从贷款为主转为表内外全资产配置。要将资产配置的视角从信贷市场拓展至整个金融市场,以“大资产管理”的思路,通过打通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的区隔,积极拓展跨境金融、证券化、结构性融资等新型业务,统筹发展表内外资产业务。第二,从狠抓低成本核心负债转为低成本核心负债和主动负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存款增速放缓、同业等主动负债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应市场变化,适度提升主动负债占比,充分发挥主动负债作为除存款之外的重要资金来源的作用。第三,从“以存定贷”转为信贷业务“以存定贷”和类非信贷业务“以资产定负债”并行。短期内,结合存款偏离度和存贷比要求,坚持“以存定贷”,保持合理适度的贷款增速,确保存贷比不超标。第四,贷款定价从目标论转为注重过程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贷款定价需要精细化管理,需要有明确目标,但更要认识到,息差更多的是业务经营的结果,是战略和策略的产物。第五,低成本核心负债策略从重考核转为注重商业银行模式创新。在信贷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应对大、中、小型企业及个人实行“主办银行”制,大力发展结算、清算、托管等低成本负债。

朱晓洁:资产端方面,一是逐步转变目前资源拉动的发展模式,积极进行业务创新,降低业务对资本的依赖和消耗,同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等零资本消耗业务;二是进一步提高资产的周转效率和资产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加资产端的收益。负债端方面,进一步丰富负债结构的多元化、稳步增加存款的规模、合理控制负债的成本。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向央行借款、发行债券多种方式不断拓宽负债渠道,持续改善全行的负债结构;采取措施积极开拓存款等稳定负债来源,提高全行稳定负债的占比;通过控规模和控价格底线等方法加强对高成本负债(包括部分主动负债以及和市场利率挂钩密切的结构性存款等)的管控,合理控制资金的成本。

蒋卫平:关于负债端成本的上升,面对负债的比例被限制这样的现实情况,也确实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因此解决负债成本上升是中小银行的一大课题。商业银行未来应该从以负债为核心的战略和策略逐步转变到以资产端为核心,将主要的关注点转移到资产端。我们走访了台湾地区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的银行,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通常就是将关注点从负债管理转移到资产管理上,这或许是我们未来可以探索或者发展的一个方向。

姜宝军:应对“新常态”挑战的策略将体现为以下七大方面:一是适应低增长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想要保持过去的高速增长基本不可能,利润翻番难度也比较大,同时还要面对不良率上升的压力。虽然在调整结构后投向新兴行业,但低增长率的总趋势不会变。二是负债波动性加大,受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冲击,商业银行存款波动性增强,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利差收窄,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将使利差收窄,从而进一步加剧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四是资产负债之间的错配加剧,包括期限错配、久期错配以及资产风险的加大,会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难度。五是表内业务表外化发展,这也是西方银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六是为了改变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需要证券化,商业银行应主动负债,主动走向金融市场,因此资产负债证券化也是商业银行新的趋势。七是全球化发展,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加强,需要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负债。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1期。

第三篇:银行系人才助力大资管转型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th.jlun.net

银行系人才助力大资管转型

近年来,银行业人才不仅是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争抢的“香饽饽”,在金融集团内部也被赋予转型突破的重任。记者获悉,平安银行的两位分行行长将分别空降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出任新一任总经理。其中,平安银行广州分行行长杨志群即将调任平安证券总经理,平安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冷培栋将出任平安信托总经理。业内分析称,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用银行系人才“武装”投资部门,加快新一轮人才布局,也是为了在大资管时代抢得先机。

银行系密集“调兵遣将”

“证券、信托新任总经理人选基本敲定,杨志群、冷培栋已启动走人事调动流程,杨志群最快本月会赴任,冷培栋可能在信托即将召开的董事会上被提名。”平安内部知情人士透露。

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银行系“先遣兵”空降。据悉,平安银行原副行长谢永林已就任平安证券董事长兼CEO,平安银行副行长兼北京分行行长张金顺已正式出任平安信托董事长,平安信托原总经理宋成立升任平安信托副董事长。

对此,某券商分析师表示,在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泛资产管理大背景下,银行高管可利用在专业能力、风控水平、人脉资源等方面积累的优势,提升证券、信托等业务的创新发展力度,赢得新的市场空间,实现弯道超车。

“银行人才在适应新战略方面,无论是专业、风控、资源还是人脉,都更强于传统的信托和证券。从这次平安信托、证券高层的变化,是看准了泛资产市场的竞争趋势做提前布局。”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记者了解到,据杨志群的身边人称,其出身基层,精通银行各项业务,为人灵活热情,多年来业绩突出。据悉,杨志群曾任民生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2009年负责筹建平安银行广州分行。2012年8月至今,任整合后的平安银行广州分行行长。

另外,冷培栋人称“冷面杀手”,意指其思考冷静,出击快速。冷培栋现任平安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创新意识强,具有22年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曾任广发行南京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行长助理等职。

助力抢滩大资管

“金融业有句戏言:泛资产管理时代,一流人才在银行,二流人才在证券信托,三流人才在保险。这也说明银行业人才专业水平较高,人脉广,风控能力强,因而最受追捧。”上述分析师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混业的趋势不仅是为了获得牌照,其核心是打通和理顺金融机构之间的资管之路,各取所长,以客户为中心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平安采用人才先行的策略,探索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业经营格局,对行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th.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th.jlun.net

事实上,去年底平安信托便大举启用银行系人才,战略大调整已走上轨道。2014年12月2日,平安银行的张金顺正式接棒平安信托董事长一职。张金顺曾先后在建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任职,在金融圈里有“拼命三郎”的称号。在其掌舵之后,第一步大动作即是改革内部组织架构,重塑平安信托队伍。

据记者了解,平安信托新筹建的5大事业部的核心负责人也将由张金顺带领的“银行系”精英猛将担任。其中,投行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将由平安银行总行投行部首席执行专家贾永科担任。贾永科与张金顺是老战友,曾任民生银行武汉分行资产监管部总经理。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背景的领头人给平安信托带来了“银行系”产业金融一体化模式。不过,随着泛资管时代来临,平安信托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能否抢占先机还有待检验。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th.jlun.net

第四篇:大资管竞争下的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大资管竞争下的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巴曙松 05月19日 07:00

分类 :财经 阅读:4361

抢沙发

本文摘自巴曙松研究员主持的华尔街金融观察第十九期内部交流纪要,讨论谨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本期报告由牛播坤博士整理,仅供内部参阅。

【主讲嘉宾】

丁大庆博士,丁博士拥有超过17年华尔街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经验,其丰富的知识和经历涉及众多资产类别,金融工具,包括传统资本市场交易手段及另类资产管理投资策略。他曾在数家国际金融机构担任风险管理高级职位,历任KPMG Peat Marwick LP全球风险管理咨询经理,德国银行Bayerische Hypo Vereinbank董事和风控副总监,法国证券公司CDC IXIS Capital Market North America董事和风控总监,加拿大保险公司Manulife Global Investments资深风险官,以及大型对冲基金D.B.Zwirn & Co.LP和Woodbine Capital Advisors LP的首席风险官。丁博士获得北京大学空间物理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硕士学位,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空间物理博士学位以及芝加哥大学MBA学位。

【会议纪要】

一、新形势下资产管理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新变化 1.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大资管的新时代。

随着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也不断发展和壮大。与此同时,国内机构与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也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在投资产品的创新和销售渠道的多样化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经历了一轮新的监管放松和业务创新的高潮。新一轮的监管放松在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以及减少相关限制等多方面打破了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私募基金、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之间跨行业的竞争壁垒。在新的“放松管制,放宽限制,和防控风险”政策环境下,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以“竞争,创新,混业经营”为标志的大资管新时代。

2.新的竞争环境对资产管理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新的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格局大大压缩了原有的管制制度红利,但同时也为各类公司的混业经营提供了许多崭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分业经营的壁垒被逐渐打破,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都试图不仅在产品设计、销售渠道布局和盈利模式创新等多方面走出各自传统的业务范畴,而且还要从差异化经营和多元化资产组合配置中获取新的业务增长。

进入2013年后,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产管理公司走国际化道路的大背景下,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产业链不断向更深和更广的方向延伸,与此同时跨境竞争与跨业合作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出现了QDLP私募基金,网络货币基金,网络券商和网络银行等等。另外,随着交易所金融衍生产品如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股指期权和个股期权等的推出或即将推出,随着结构性融资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以及随着高频量化交易技术的逐渐广泛应用,新的竞争环境对资产管理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即要建立和完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

3.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和完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从一个广义的角度来讲,企业风险可以定义为与所有正常的企业商务活动有关的潜在资本损失。建立和完善一个不但全面而且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已经成为关系到每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生死存亡、和其能否在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过去的二十~三十年内,中外金融历史上都有过很多由于风险管理出了差错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例子。其中一些情节较轻的公司被监管机构处以巨额罚款、降级、暂停营业或吊销执照,而另一些情节较重的机构则以破产、倒闭、被政府干预救助、或被其他公司收购而告终。重温著名的资产管理机构风险管理失败的案例可以为大资管环境下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借鉴。

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对冲基金崩盘的历史及教训 1.基本情况

著名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对冲基金成立于一九九四年二月。LTCM对冲基金创始人John W.Meriwether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固定收益套利交易策略的鼻祖,曾任索罗门兄弟公司的副主席和债券交易部门的主管。LTCM对冲基金精英团队中还包括两位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yron S.Scholes和Robert C.Merton。

LTCM对冲基金成立之初便成功集资超过十亿美元,并从成立伊始就连年盈利:一九九四年回报率为21%,一九九五年回报率41%,一九九六年为43%。在这种情况下,LTCM对冲基金著名的“收敛套利”交易策略在华尔街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当时许多对冲基金和国际投资银行都在做类似套利交易,从而在资本市场上形成了所谓“拥挤的交易”。

2.收敛套利交易策略 LTCM对冲基金主要的收敛套利交易策略是国债固定收益的利差套利:如做多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国债同时做空美国国债。由于国债套利盈利微薄,所以需要用二十五倍的高杠杆。LTCM对冲基金其他的收敛套利交易策略还包括: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债套利,如做多俄罗斯国债同时做空美国国债;同一公司异地上市股票套利,如在伦敦做多壳牌石油公司同时在阿姆斯特丹做空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做空S&P500波动性套利;高达二百五十倍杠杆的金融衍生品掉期套利等等。

3.危机来临

在资本市场交易时,杠杆是需要用保证金来维持的。当头寸盈利时,杠杆对对冲基金具有有利的放大作用;而当头寸开始输钱时、或者保证金资产价值下跌时,对冲基金就会被要求追交保证金。但是,如果对冲基金因为出现流动性问题而无法追交保证金时,对冲基金就只能被强制平仓,接受损失。

值得指出的是,美元和美国国债是公认的低风险安全港金融资产。风平浪静时,人们往往喜欢投资美元和美债以外的高风险资产。一旦世界上有风吹草动,如金融危机或战争爆发,投资者会立刻抛弃高风险资产而抢购美元和美国国债。

从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LTCM对冲基金牛市的大盘开始逐步亏损。之后除了兼并套利交易策略外,LTCM对冲基金几乎所有其他的套利交易策略都不能盈利。不仅做多端亏损,而且做空端也出现亏损。LTCM对冲基金一下子深深地陷入了流动性风险的漩涡:既无法融资又无法变现。

4.损失惨重

到一九九八年夏末秋初俄罗斯卢布贬值国债违约时,LTCM对冲基金损失了近四十六亿美元,其中主要包括:金融衍生品掉期套利损失约十六亿美元,做空S&P500波动性套利损失约十三亿美元,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国债套利损失约八亿多美元,同一公司异地上市股票套利损失约三亿美元。

一方面,由于LTCM是对冲基金,美联储不能直接救助。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对冲基金和国际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做类似的套利交易,这些基金和投行也同时发生了类似的问题。这时如果让LTCM对冲基金直接破产将会引发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美联储不得不组织十四家华尔街投资银行和国际证券公司出资接盘,稳定市场。这十四家金融公司又用了近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慢慢清盘,最终化解了LTCM对冲基金崩盘带来的危机。

5.经验,教训和借鉴

LTCM的失败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战略,策略,流程,技术和手段,导致公司在受到各类风险威胁时损失惨重:第一,过大的利率、股权、波动性、和金融衍生品套利头寸导致多处高度市场风险集中;第二,过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用利差套利头寸导致多处高度信用风险集中;第三,过高的杠杆是一把双刃剑,顺风时放大盈利而逆风时则放大损失;第四,利用保证金来维持高杠杆依赖高度的融资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一旦危机袭来,流动性资源枯竭,整个对冲基金就深深陷入泥潭困境;第五,一个整体性的牛市大盘未能随着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而即时进行调整,多种交易策略的相关性风险较大;第六,各种各样的收敛套利交易策略依赖过去资本市场历史的重演,但是历史往往不会完全重演,即使部分重演也要经过相当漫长而痛苦的时间;第七,整个市场的交易策略一边倒:结果造成了各投资公司要么都盈利、要么都亏损的局面。

图表1 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般范畴和内容

三、积极主动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大势所趋 1.过去的孤立式分隔进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已被逐渐淘汰。

传统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是分隔的,而且还是围绕着单个业务部门设置的。有些重要的风险因素,如流动性风险,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化的管理,也没有被纳入风险管理的监管范畴。

另外,由于不同的部门可能使用不同的定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不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等进行风险管理,因而传统的风险管理框架不仅造成了分散的信息和分隔的人员配置,而且还导致了风险管理沟通和协调的严重困难。公司管理部门一般需要在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后才能对全公司范围的风险状况得出一个完整的图像。即使能够做到这一点,在时间上也往往因为延误了将风险信息转化为可执行的风险建议的时机,从而使风险管理部门失去了能及时为公司在战术和战略业务管理决策方面提供有力帮助的机会。

2.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二十一世纪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和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不仅对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还促使企业风险管理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过去分隔式企业风险管理转变到现在的综合治理型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这种集中型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涵盖一个企业所承担的各种风险,而且还跨越企业的全部业务部门和业务地区。在有足够的企业领导支持以及充分的风险管理人力和物力的配置条件下,这种集中型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可对整个企业的各类风险进行实时的,或者是接近实时的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和管理。当及时收集的风险信息一旦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经过分析处理成为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并且能够付诸实施的风险建议时,一个全面而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就成为了在资产管理行业中的一种巨大的竞争优势。

3.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应从被动的合规风险控制向积极主动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迈进。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国内的资产管理公司习惯于将风险管理归属于公司合规部门的一部份。这样一种风险治理的组织结构可能起源于过去国内的市场环境,即早期的国内资产管理行业一般由于业务简单,产品单一,公司运作只要不违法,不超越监管红线,企业就没有多少风险。

近年来,在新的“放松管制,放宽限制,防控风险”政策环境下,国内的资产管理行业发生了巨大跨境和跨界的变化:资产管理公司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转型,不断加速走出国门走上国际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等等。这一切天翻地覆快速而来的变化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国内的资产管理公司企业风险管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且还使得在新的以“竞争,创新,混业经营”为标志的大资管市场环境下,仅仅满足合规风控条列已无法适应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全面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

四、建立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新型治理结构

一般而言,在现代化的集中型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公司在董事会设风险委员会,在管理层设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并由首席风险官出任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另外,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他成员一般还包括公司前、中和后台各个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公司的最高领导。

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根据董事会风险委员会的要求制定公司的具体企业风险偏好,企业风险治理的策略,以及其他与风险管理有关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同时并就重大风险管理事件进行讨论和做出决定。首席风险官在董事会风险委员会授权下负责公司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并定期向公司最高领导及董事会风险委员会和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首席风险官具体的汇报领导对象可以是董事会风险委员会,或者是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财务总监等。由首席风险官带领的风险管理团队独立于任何一个业务部门。

1.企业风险偏好的确定应该放在第一位。

当一个企业的领导管理层一旦确定了业务方向和与之配合的商务战略,那么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在正常的商务活动中某些风险因素是无法避免的,而另外一些风险因素则是不必要的。风险偏好代表了一个企业在正常商业活动中不采取任何风险对冲措施的条件下、对那些无法避免而又必须承担的风险的容忍程度。

对于无法避免的风险因素,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出企业风险偏好,并将对这些风险因素的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和管理纳入日常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反之,对于那些不必要的风险因素,企业则可以选择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对冲或通过保险机制来降低和消除。

2.企业风险文化教育十分重要。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一个公司的风险文化是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用一个风险管理的术语,这就是要通过提供全面和优质的资产管理服务为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获取能够持续和稳定的风险调整后的最佳回报。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需要在整个公司范围内不断进行风险管理的“启蒙教育”以提高全体员工自觉的风险意识,而且还要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来正确处理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3.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团队建设。

由于风险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建设风险管理的团队时我们往往偏好混合型人才。从事企业风险管理的人员一般具有理工科本科或者更高学位的教育背景和受过金融或经济方面的高级专门培训,同时还有曾在与资本市场有关的金融领域工作过一段时间的经历。如果以前曾经在金融机构,不管是买方机构还是卖方机构,做过风险管理当然更好。

不过从市场经经验看,金融机构应当更看重的还是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对追求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渴望,及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企业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内部前台、中台和后台几乎各个部门,因此做好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要求从事企业风险管理的各级人员除了要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很强的语言及书面交流与沟通能力和外交手段.现代化的企业风险管理是与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不可分割的。在谈到风险管理团队建设时就不能不涉及到风险管理信息技术人员。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程序员,也不是风险管理专家。但是他们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编程本领同时又了解初级的风险管理基本知识。他们的作用有点像风险管理业务分析师,在风险管理部门,计算机信息技术部门,和第三方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供应商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当他们的才智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这些人对于建立和完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事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人员也要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关心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市场的变化,随时保持警觉和清醒的头脑来准备对应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从而起到帮助资产管理公司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仅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不断发展壮大的积极作用。

4.全面企业风险管理信息技术与系统。

一谈到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任何公司都首先要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是动用公司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自行研制开发一套全新的系统还是依靠风险管理技术供应商提供第三方服务?这两种选择各有利弊。随着风险管理行业的发展,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已经演化成了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分支。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选择了由第三方的厂商提供风险管理技术和系统的服务。

不管是从金融产品和量化模型的覆盖率来说,还是从风险管理解析力度和分析能力而言,资产管理公司使用方都要与第三方厂商密切合作进行大量的个性化开发。尽管如此,对于时间紧、任务重、资源有限的资产管理公司用户来说,购买或租用第三方提供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仍然不失为最佳选择。

然而,由于一套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对于资产类别、金融产品、和量化模型的覆盖率有限,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用户有时不得不选择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一来,除了对第三方的系统进行个性化开发以外,资产管理公司用户还要设计和开发一个大型风险管理数据库用以整合来自不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

5.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流程。

在公司董事会风险委员会授权下,资产管理公司首席风险官带领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纲要和细则。其中不仅要明确规定全公司范围的风险管理监控参数和指标,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而且还要确定对应意外风险事件的处理方式和方法。相应的风险管理监控参数和指标等还需要落实到各个具体的业务部门和业务地区。只有这样,资产管理公司才能建立和健全一个上下一致,同时又是里外透明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和流程。

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如果能够做到实时的风险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和管理的话,这会是一个最理想的流程。在这样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能达到之前,风险管理部门至少也要争取把风险的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和管理周期控制在十二至十五小时之内。这也就是要求在一天的业务结束之后到第二天的业务开始之前的某个时间内,风险管理部门向领导层以及有关的业务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交有关前一天的企业风险状况的报告与评估。

当然,这样一种风险管理流程只适合用于经常性和连续性的资产管理业务。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新产品开发,不保留过夜头寸的高频交易业务,或突发性意外事件,我们还需要有特殊措施和与之相对的应急方案。

6.开展和实施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

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和实施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整套的机制,来帮助企业在进行正常的商务活动中有效地和系统地控制必须承担的风险,同时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风险,从而通过提供全面和优质的资产管理服务为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获取能够持续和稳定的风险调整后的最佳回报。落实到具体工作上,这就是要求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部门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地点,通过适当的途径将准确的风险信息及时提交到相关的人员手中从而使他们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以及手中的风险信息做出正确的商务决策和决定。

7.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是个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不断的变化和资产管理混业经营市场竞争不断的加剧导致了随之而来的资产管理创新产品的推出,资产管理盈利模式的转变,以及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外部和内部的种种变化都不断地对资产管理公司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例如新的商务风险偏好的确定,新的风险管理模型,技术和方法的开发利用,新老风险管理数据的整合,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的更新换代,等等。显而易见,开展和实施全面企业风险管理并不是简单地从甲地到乙地的一次性旅程。恰恰相反,全面企业风险管理实质上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改善不断提高的过程。

8.充分发挥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双重作用。

另外,风险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量的重要数据。在这些数据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有保障的情况下,详细的风险信息分析不仅可以监控和管理公司有意承担的风险,而且同时还可以帮助前台业务部门发现意想不到的风险集中或尾部风险。这样,通过风险管理部门与前台业务部门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就能够提出可行的建议和相应的方案来帮助业务部门对冲或减少那些意想不到的风险集中或尾部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公司的“风险警察”,同时也是业务部门和公司领导层的“风险顾问”。在实践中,做好“风险警察”只是风险管理工作中比较容易达到的第一步。做好“风险顾问”不仅需要有资深的风险管理的经验,还要有足够多的对有关资本市场业务的了解和广泛的金融产品的知识。只有做好了这“风险顾问”的第二步,我们才能说企业风险管理真正起到了本身应该起的作用,即不仅仅是负责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和管理整个公司的风险现状,同时也积极主动地为前台业务部门和公司中后台其他部门及领导层提供增值的个性化风险分析服务。

五、结束语

中外资产管理市场是在不断变化,企业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风险管理不仅仅是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未来。尽管经过了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企业风险管理仍然是个科学和艺术的混合体。这也就是说,在风险管理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精密的定量数据分析,同时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实战经验和判断能力。这两者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产管理大资管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在竞争、创新、混业经营和走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和风险。因为市场变化快,风险管理要跟上市场变化,就要走出被动的以合规风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积极主动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只有这样,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才能在金融创新和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问答环节

Q1:对于准备到美国来投资或者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中国金融企业而言,怎么理解风险管理方面的挑战?

A1:首先要确定风险偏好,就是说准备承担哪些风险,哪些风险是不必要的。其次,要根据投资的资产类别来选定合作伙伴以及资产投资策略,然后根据这些资产类别以及投资策略确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管理参数、监控参数以及监管指标,也就是同时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入手。最后,可能国内企业不太熟悉国外市场存在的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所以需要一个过渡的学习过程;在和外资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时,可以通过对冲基金,运用不同的策略对不同的资产进行投资,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团队。

Q2:您对中国国有四大资产公司认识如何?四大公司已经进入了金控时代,金控集团如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

A2: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当时是从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组成的,所以在很多风险管理方面,跟过去对冲基金做私募股权和放私债的那类投资更相近。在这类投资中,放债和投资方面的合同需要写的非常详细,同时把控风险。对于私募股权和私债的投资,第三方风险管理系统将不太合适,需要开发自己的风险管理系统。

全面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对于金控集团旗下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甚至是期货公司,都是适用的。在最开始搭风险管理框架的时候会比较费功夫,需要了解到各个子公司、分公司的业务,具体包括资产类别、交易手段类别等,然后找出适当的系统,再做进一步的整合。这样的话,前台可以看到交易系统的风险,中后台可以看到整个资产组合、子公司乃至整个地区总公司存在的风险。

第五篇: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业务的本源性回归(共)

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业务的本源性回归

近些年,我国资管行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整个泛资管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8.9%,资管产品总规模超过百万亿元。各类金融机构从事的资管业务在投资范围、资本计提、分级杠杆等监管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致使资管行业处于产品上多层嵌套、刚性兑付、业务不规范、缺乏监管等问题,直接导致金融服务业“脱实向虚”,金融体系内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监管部门早在2013年和2015年出台了针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规范的指导意见,虽取得一定的监管效果,但前述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随着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资管新规”),在征询各方意见基础上,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在4月27 日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资产管理进入新时代,银行资管业务向本源性回归已成为趋势。资管新规的监管特点

开启跨行业全方位监管格局。从金融实践中看,分业监管模式已无法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建立跨行业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势在必行。当前,混业经营趋势也愈发明显,就资管产品而言,金融行业已全面涉足,除了基础理财、信托、基金以及资产管理产品外,还包括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投资基金等。业务操作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多部门,层层嵌套、产品结构复杂、透明度低、容易交叉传染,严重影响了监管部门对整体风险的监测统计和预测研判。首先,资管新规明确了资管产品是指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明确了资产产品只能进行表外经营。其次,强调了统一的跨行业监管,同一类型的资管产品适用同一监管标准,避免监管真空和套利现象发生,实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以监管问题为导向,使用功能监管模式覆盖行业间相同业务统一监管问题。第三,协调监管职能实现全方位监管。监管协调和监管分工主要体现在统计制度、监管分工、监管原则三个部分。在统计制度上采取事后报备的方式;在监管分工上,明确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对宏观审慎管理和市场准入、日常监管进行明确规定,以加强投资者保护;在监管原则上主要将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既考虑到机构类型的分业监管又按照产品类型实施功能监管。

实施全过程穿透式监管准则。银行理财业务隐藏着较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通过保本理财的形式吸引众多短期投资者,形成资产池后通过委外、多层嵌套、通道业务等形式投资于各类型的中长期资产,以至于底层资产属性、特点、规模、期限模糊不清。本次资管新政针对这些问题欲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措施,通过穿透识别底层资产和最终投资者,全面防范系统性风险。首先,禁止资金池业务操作。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对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严令禁止。其次,禁止多层嵌套的业务。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可以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资管产品的结构最多有两层,不得再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第三,通道业务被全面禁止。带有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资产管理产品提供便利。第四,资管产品进行第三方??立托管。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作为委托方,具有托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作为受托方,受托方对委托方资产实行独立托管,通过业务流程对接和业务系统搭建,实现每个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要求银行理财回归净值管理。资管新规要求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逐步向净值型产品转型。目前,银行理财净值型占比较低,尚未达到10%的比例。首先,要打破刚性兑付。新规对刚性兑付进行界定,如采取滚动发行、收益转移、自筹资金偿付、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等方式,操作流程严重违反了净值管理的原则,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刚性兑付特征。新规明确表示要打破刚性兑付,回归到净值管理原则。其次,新规要求银行将非标资产转为标准资产,不允许资管产品直接或间接投资银行信贷非标准化资产,防范非标资产出现信用风险等对价值的侵蚀。第三,成立子公司进行专业的净值化运营,对于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范围不是资管业务的,要求其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资产管理子公司或者专设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部门开展资管业务。

杜绝监管套利的操作空间。新规强调了统一监管原则,同一类型的资管产品适用同一监管标准,减少监管真空和套利空间,实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由于之前不同行业的监管标准存在差异,如投资范围、资本计提、分级杠杆的不同,产生了不同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多层嵌套的资管业务模式。这种情况下,监管标准不统一,又缺乏统一监测,既不利于投资者保护,也会导致市场分割,容易引发监管套利,增大系统性风险隐患。如同业负债成了银行主动负债的重要抓手,构成了“循环派生流动性”的闭环结构,资管产品选择相互投资、相互嵌套,导致底层资产和风险难以穿透和融资成本增加。资管新规统一了负债要求、计提风险准备金、净值管理、去通道化等监管要求,全方位堵住了原有资管业务的政策套利漏洞。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资金端将受到较大影响,募集压力大增。这种压力主要来自资管新规对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刚性兑付和资产池方面的监管。首先,来自社会资金理财需求回落的压力,净值化管理使得在银行表外运营的理财业务不得建立资产池,每个理财产品都要进行“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承诺保本理财,打破刚性兑付,使得资金来源从负债属性向投资属性转换,在风险教育和抗风险能力不完备的情况下,低风险、保本需求的资金将向表内存款回落,或向成本法计价的货币基金分流。新规中明确表示,在遵循“新老划断”原则下,原有存量理财产品自然存续期至所投资资产到期,在过渡期内,对不符合本意见规定的资管产品不得新增净认购规模,在过渡期后,全面按照新规的规范进行资管产品运作。由此可见,短期内来自社会资金的募集压力不会很明显,随着过渡期结束,影响将逐步显现。其次,来自同业理财的资金压力。近些年,银行同业负债加速了表内表外的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规模急速扩张,构成了“循环派生流动性”的闭环结构。资管新规明确表示要杜绝监管套利、禁止多层嵌套,随着监管趋严,来自同业的资金融通将被大幅压缩。

资产端非标资产配置将大幅回落,非标转标将提速。在资管新规下,对非标资产、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终止日做出规定,禁止资产池和期限错配。由此看来,监管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引导信贷资产配置向表内回归,表外资产配置倡导净值化管理。具体而言,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承兑汇票等“非标资产配置”被大幅挤压,倡导标准化的债券融资。由于银行理财业务中表外资金主要来源于短期负债,银行为了实现期限匹配与流动性,同时满足监管要求,为此,一方面减少中长期的非标资产配置,另一方面将非标转标。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和央行披露数据显示,2017年占比16.22%的银行理财产品投向了非标资产;2018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占比86.9%,委托贷款占比5.9%,信托贷款占比1.4%,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2.2%,后三者同比下降共31.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表外融资向银行表内回归,非标融资向标准化融资转移成为趋势。

加剧银行理财盈利波动,蕴含运营风险。资管新规出台将对银行资管业务收入、资金成本、利润增长、客户门槛等带来影响。从资金成本来看,新规要求的净值化管理,以及其他存续期、合格投资者制度、资金池治理等监管要求,势必会带来收益率的波动,并且导致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流失,限制理财资金的募集,并可能增加资金成本。其次,新规在客户选择上对“高净值客户门槛”和“合格投资者要求”进一步明确,意味着银行高端理财门槛将提高,合格投资者的范围将进一步缩小,这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影响较小,但对私银客户户均资产不是很高的城商行有一定影响。再者,新规禁止非标期限错配、理财资金投向限制、去通道减少嵌套、杠杆率限制、风险准备金计提和交易结构设计限制等,将会制约理财投资收益的提升。一升一降之间,原有盈利模式将被打破,为适应新监管规定,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对银行经营提出迫切的要求,这也蕴含着较大的经营性风险,在禁止资产池运作的监管要求下,期限错配模式将不成立,这将极大考验银行资产管理整体运作水平。银行理财业务向本源回归

本次资产新规出台的主要目标是清理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诸多乱象,促进银行理财业务从表外向表内转换,让资管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主动管理本源。银行应主动适应监管新趋势,充分利用过渡期的安排,转变思路、积极谋变、主动应对,将理财业务回归商业本源,实现价值创造。

战略上要从国家和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进行理财资产配置。首先,在“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国家战略,积极拓展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主动探索资金需求点,通过设计适合的资管产品,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和降低企业杠杆率。其次,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购热潮对并购金融服务及企业上市金融顾问服务带来新的要求,理财资产积极主动探索供给侧改革对资金的需求特征,通过产品设计满足供给侧改革的新需求。最后,针对下一阶段科技型企业、抗周期行业并购、投贷联动等投资新趋势,在整体资金配置策略上,理财资产重点瞄准以上新的投资方向和参与热点,资金运用方式上加大对接标准化债权资产、权益类资产的比重。

策略上进行净值化管理,主动去“刚性兑付”。新规明确表示要打破“刚性兑付”,未来银行理财市场的竞争优势由价格转向创新能力及主动管理能力。从2017年净值型产品的发行情况来看,18家全国性银行中有17家已推出净值型产品,显然已对净值化产品进行了提前布局。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发行净值型产业的银行数量存在一定程度落后,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展方向,其产品净值化的力度也有所差异。鉴于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刚性兑付被打破,大、中小型银行要充分了解并利用自身的禀赋优势,一方面在寻找差异化基础上主动去“刚性兑付”,通过加强主动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提升标准化资产净值管理上的能力;另一方面,塑造净值化管理体系,增强主动管理能力、降低净值波幅。资金端上要加强理财客户风险教育,树立风险承担的意识; 投资端上要强化价值评估、风险分析、资产管理等手段和技术。

操作上加强标准化资产布局,促进非标向标准资产转换。资管净值化管理的关键是非标向标准资产配置上的转换,“非标转标”成为发力点。一是将已经形成的非标融资配置资产向标准化融资转移,具体方式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将非标资产进行标准化,在公开市场交易,这样将非标资产彻底出表,变成证券化资产,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周转效率,接受市场的阳光化、透明化监督;二是将形成的非标准资产回到资产负债表中,按照监管要求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式,将理财资产配置转换到资产负债表中,按照信贷资产的管理方式进行运作,让资本来承担风险;三是新的理财资产配置上要通过净值化管理的方式,打破“刚性兑付”,通过组合投资的配置方式,将理财资产配置到标准化产品上,进行风险承担,回归理财的本质。

创新上开发新负债管理工具,主动适应监管要求。首先,资管新规下为了防止银行在过渡期内大量、集中性处置不合规范资产而引发系统性风险,银行??积极主动并有序放弃传统的保本理财业务,引导资金投向银行存款、固定收益类资管产品、货币基金等固定收益产品,以适应未来对存款业务的激烈竞争。其次,提升对公存款的服务管理,尤其是顺应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的趋势,做好与企业对接的服务,创新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体验,通过服务体验的认可形成服务粘性,提升对公存款的水平。最后,开发高收益结构性存款产品,吸引优质客源。为了适应资管新规在资金来源端的监管要求,应主动缩减低收益、保本型的理财业务,设计开发具有较高收益、结构性存款产品,继续吸引客户将资金投入,防止资金大量流失,影响银行后续发展动力。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TJYYQN17-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经济研究所)金融市场月度资讯

央行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加大对小微企业等领域支持力度

6月1日,央行宣布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新纳入MLF担保品范围的有三类: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证监会发布存托凭证管理办法,CDR核心规则全面落地

6月6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存托凭证?l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存托凭证的法律适用和基本监管原则,对存托凭证的发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等作出了具体安排。

郭树清出席陆家嘴论坛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突出重点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出席陆家嘴论坛并发表演讲。郭树清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优先处理最可能影响全局、威胁整体的问题。

发改委、财政部发布通知,券商等三年免征机构监管费

6月22日,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证券期货业监管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业务监管费标准、机构监管费标准,以及证券、期货、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费标准进行了规定。

央行发布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将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6月22日,央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报告称,央行将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五部门联合印发意见,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6月25日,央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单户授信500 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例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二季度例会,会议由央行行长、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易纲主持。会议强调,要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多个领域放宽投资限制

6月28日,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由原来63条减至48条,大幅扩大服务业开放,基本放开制造业,放宽农业和能源资源领域准入。

下载大资管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清理新方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资管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清理新方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