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函(共5篇)

时间:2019-05-14 10:3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函》。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函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函

陕政函 〔2011〕166号

教育部:

为建设西部强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通知》等相关规定,2011年6月,我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对西安财经学院申请设置西安财经大学进行了考察,经省政府审定,认为该院基本达到更名大学的标准。现就西安财经学院更名为“西安财经大学”的有关情况函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安财经学院是2001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陕西经贸学院和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是省政府与国家统计局共建、陕西省主管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274人,其中研究生363人,本科生15028人,专科生851人,生师比17∶1。共开设本科专业37个,形成了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干,文、法、理、工、艺为支撑,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校区占地面积1579亩,生均64.6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0.99万平方米,生均37.48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行政用房24.52万平方米,生均15.07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43万元,生均4602元;图书馆图书181.22万册,生均108册;现有专任教师940人,高级职称人数407人,其中教授12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占教师总数的74.9%,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3人,占教师总数的20.5%。

二、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对经济管理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对西部地区提出了培养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特别是西北地区需要就地培养能够长期坚持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培养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统计、财税等面向西部、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更为迫切。近年来,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我省迎来了新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层次与素质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据《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预测,到2015年,全省经营管理人才资源将增加到75万人;到2020年将增加到100万人。因此,培育和组建在我省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的西安财经大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和省部共建高水平财经大学的需要。西安财经学院的前身之一——西安统计学院曾是国家统计局于1954年建设并主管的普通高等学校,积淀了浓厚的行业特色,学校的学科布局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具有独特性,尤其是统计学等学科在区域和行业居前沿位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统计数据,统计需求急剧扩大,统计内容日益广泛,统计任务繁重而艰巨,统计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只有兴办好一流的统计教育,培养出一流的统计人才,才能为统计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新鲜血液;只有大力发展统计教育,才能不断推进统计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方法创新和思路创新,才能促进全民族统计素养的提高。因此,设置西安财经大学是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突出行业特色,创新教育模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

2010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统计局签署了共建西安财经学院协议。为支持西安财经学院更名大学,国家统计局将在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把西安财经学院纳入整体规划统筹考虑;陕西省政府将在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西安财经学院的支持力度,为西安财经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环境,使西安财经学院成为陕西省高素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三是适应我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的需要。我省高等学校众多,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之一。目前,省内的39所本科院校中,冠名为“大学”的有17所,其中大部分是工科优势突出的大学,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为主的大学较少,以财经为主的大学还没有。设置“西安财经大学”,有利于调整我省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结构,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培养更多的适应我省及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可行性。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西安财经学院实现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逐步转型。学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展,专业体系富有特色,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已基本具备更名为大学的条件。

2007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共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现有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8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39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3项,科研经费总额3801.77万元,近五年科研经费年均760.35万元。2006—2010年,学校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800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1799篇(SCI、SSCI、EI、ISTP、CSCD、CSSCI来源期刊发表689篇);出版著作80部。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富有开拓精神,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具备管理多科性财经大学的能力。

三、有关建议

(一)学校名称。

根据我省高等教育布局规划和西安财经学院的办学特色,考虑到历史传承,经论证,建议将西安财经学院更名为“西安财经大学”。

(二)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

办学类型定位: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构建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干,文、法、理、工、艺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卓越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设成在西部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到2025年,建设成各项办学指标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三)办学经费。

学校“十二五”期间所需办学经费约15亿元。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学校自筹、社会资助和科研投入。其中国家财政拨款约79000万元,学校自筹约67000万元,社会资助和科研投入约4000万元。学校办学经费来源可靠,能满足设置西安财经大学建设发展的需要。

专此函报,请予审批。

附件: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论证报告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十四日

联系人:高峰029—87338585***

附件: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论证报告(数据截至2011年6月30日)

西安财经学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统计局共建、陕西省主管,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干,文、法、理、工、艺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2001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陕西经贸学院和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原陕西经贸学院是陕西省主管并重点建设的院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西北贸易学校,1981年招收本科专业学生。原西安统计学院是隶属国家统计局在我国唯一的以统计学科为主的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西安统计学校,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西安财经学院为国家和西部地区及陕西省培养了8万多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和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全国统计系统1/9县级以上的业务骨干出自该院,陕西省县以上财政、税务、统计系统的局长、副局长有70%以上是该院毕业生。

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要求,经省教育厅组织考察并研究,认为该院基本达到了更名“西安财经大学”的条件。现论证如下。

一、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必要性

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西部大开发以及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等方面来看,西安财经学院更名为“西安财经大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更名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对财经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极大地推进和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对西部地区提出了培养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特别是西北地区需要就地培养能够长期坚持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培养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统计、财税等面向西部、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更为迫切。近年来,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我省迎来了新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层次与素质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据《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预测,到2015年,全省经营管理人才资源增加到75万人;到2020年增加到100万人。另据陕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财经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调查显示,在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经济、管理学科占17.9%。在财经类专业人才需求中,对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在财经类人才需求专业排名中位居前列。西安财经学院作为我省唯一一所专门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高校,担负着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因此,培育和组建在我省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的财经大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该院始终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产出了一大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西部发挥国防科技经济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对策研究》、《城镇水资源产权市场的建设和管理研究》、《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研究》、《西部农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研究》、《西部大开发中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利益关系研究》、《陕西秦岭北麓地区如何实现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部地区“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研究》、《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西安市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西安市建设节约型社会中长期规划》,与榆林市合作项目《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等。近5年来,该院教师向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50多份,获得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省长赵正永等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或被有关部门采纳的10余份,为西部和我省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与升级、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充分发挥了高校智力源、思想库的作用。

(二)更名符合行业发展和省部共建高水平财经大学的需要。

200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九次全体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客观分析自身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资源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目标和路径,准确把握在什么方面突破现有优势。比如:一些原属中央部门管理的大学,行业背景突出,学科优势明显,长期以来在为行业服务中发挥了龙头作用,要继续支持这些大学更好地为行业和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西安财经学院的前身之一——西安统计学院曾是国家统计局于1954年建设并主管的普通高等学校,积淀了浓厚的行业特色,学校的学科布局在我省乃至全国具有独特性,尤其是统计学等学科在区域和行业居前沿位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统计数据,统计需求急剧扩大,统计内容日益广泛,统计任务繁重而艰巨,统计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只有兴办好一流的统计教育,培养出一流的统计人才,才能为统计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新鲜血液;只有大力发展统计教育,才能不断推进统计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方法创新和思路创新,才能促进全民族统计素养的提高。因此,更名大学是学校弘扬优良传统,突出行业特色,创新教育模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

依据刘延东同志的讲话精神,为了加快西安财经学院改革与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2010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统计局签署了共建西安财经学院协议,把支持西安财经学院更名大学作为省部共建协议的主要内容,赵乐际书记、赵正永省长、马建堂局长、朱静芝副省长等省部领导对西安财经学院更名大学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为支持西安财经学院更名大学,国家统计局将在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把西安财经学院纳入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省政府将在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西安财经学院的支持力度,为西安财经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环境,使该院成为我省高素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三)更名符合陕西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的需要。

我省高等学校众多,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之一。在省内目前的39所本科院校中,冠名为“大学”的有17所,其中大部分是工科优势突出的大学,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为主的大学较少,以财经类为主的大学还没有。近几年来,根据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西安财经学院积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起社会学科、管理学、理学、人文学科、工学等5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了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集中力量办好一所立足陕西、服务西部的多科性财经大学,体现了西安财经学院主干学科的特点和今后发展方向,有利于调整我省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提高我省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培养更多的适应陕西及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更名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西安财经学院实现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学院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展,专业体系富有特色,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办学条件大为改善。该院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德国安哈尔应用科技大学等国外院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目前已有50名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此外,学院还与美国、英国、比利时、德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5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今后的奋斗目标是建成国内影响较大、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从学院长远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现在的校名已不能准确地反映学校的现状,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目前,省外与该院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和层次相当的财经学院大部分已更名为财经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更名为大学也是与省外财经类大学接轨与同步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名为大学后,可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构筑新的平台,必将有利于吸引更多高层次高水平教师到校任教,建设好不同学科门类的专业,加强学科群建设,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竞争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可行性

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该院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办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基本达到更名大学的条件。

(一)办学条件。

学院占地面积1579亩,生均64.6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0.99万平方米,生均37.48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行政用房24.52万平方米,生均15.0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43万元,生均4602元;图书181.22万册,生均108册;有“法意网”“统计年鉴”数据库15个,实现了资料检索与借阅的自动化;投资2100万元,建成了万兆骨干、1100个信息点的校园网络;建有中央与我省共同资助建设的金融与证券投资实训中心、财税信息化管理实训中心、企业策划与设计实训中心、ERP实训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等23个基础实验室,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实验室、政府统计网格实验室、管理工程实验中心等13个中省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有长期固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89个。

(二)规模和层次。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274人,其中研究生363人,本科生15028人,专科生851人。从2004年起,学校即与东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18人、博士研究生3人。2006—2011年,学校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德国安哈尔应用科技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3名。现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

(三)专业结构。

学校共有3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社会学科、管理学、理学、人文学科、工学等5个学科门类的15个一级学科,其中社会学科(主要是经济学和法学)、管理学和理学(主要是统计学)是学校的三大主要学科门类。

在社会学科门类中,设有经济学、财政学、税务、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投资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9个本科专业,覆盖了该学科门类的经济学类、法学类、政治学类3个一级学科,本科以上在校生4541人,占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29.50%。在管理学门类中,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电子商务、工程造价、物流管理、工业工程16个本科专业,覆盖了该学科门类的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农林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4个一级学科,本科以上在校生6876人,占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44.68%。在理学门类中,设有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覆盖了该学科门类的统计学类、数学类、电气信息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个一级学科,本科以上在校生2309人,占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15%。此外,学校还设有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艺术设计、广告学等专业,覆盖了人文学科门类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艺术学类4个一级学科。

(四)学科建设。

现有统计学、财政学、经济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个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西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这些重点学科在统计理论与应用、西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西部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西部装备制造业与国防经济发展、西部农村公共经济与财税政策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和特色。

学院的西安统计研究院(与国家统计局共建)、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陕西省信用研究中心、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西部农村公共经济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中心、西部法制研究中心、现代管理决策与对策研究中心4个校级科研基地。

(五)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94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07人,其中教授126人;生师比17∶1;有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占教师总数的74.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3人,占教师总数的20.5%;另有71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4人被西北大学、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等高校聘任为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7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巾帼标兵等7人。近年来,学校建立了一支高层次的兼职教授队伍,何炼成、方开泰、马建堂、刘世锦等18位著名学者被聘为兼职教授。

(六)科学研究。

2006—2010年,该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239项。33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科研经费总额3801.77万元,近5年科研经费年均760.35万元。

该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共计580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计1799篇,在SCI、SSCI、EI、ISTP、CSCD、CSSCI来源期刊发表689篇,出版著作80部。

学校主办的《西安财经学院学报》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陕西省高等学校权威社科学报;《统计与信息论坛》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两刊”均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七)教学工作。

2007年,该院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学校凝练的“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培养‘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共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

2003年以来,该院作为全国高校统计学专业学士、硕士优秀论文评选牵头单位,连续组织了四届评奖活动。在第四届统计学专业优秀硕士论文评选中,2篇硕士论文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几年来,该院学生在“全国高校财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竞赛中获奖157项。大学生足球队自2000年起11次荣获我省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代表我省参加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6次闯入全国总决赛,2010年荣获全国第4名。

(八)办学经费。

该院“十二五”期间所需办学经费约15亿元。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自筹、社会资助和科研投入等。其中,国家财政拨款约79000万元,自筹约67000万元,社会资助和科研投入约4000万元。随着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将进一步提高自筹经费的能力,在今后的发展中,省政府也将逐步加大对高校的支持与投入力度。

(九)领导班子。

该院本届党政领导班子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富有开拓精神;班子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具备了管理一所多科性财经大学的能力。

三、学校发展规划

按照建设大学的条件和要求,该院制定了《西安财经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强省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办学类型定位: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

(三)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四)学科专业定位:构建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干,文、法、理、工、艺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五)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社会。

(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七)总体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设成在西部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到2025年,建设成各项办学指标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四、关于学校名称的建议

根据我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规划和西安财经学院的办学特色,考虑到历史传承,经论证,建议将西安财经学院更名为“西安财经大学”。

第二篇:陕西省西安小学

陕西省西安小学

学校简介

Xian Primary School

陕西省西安小学简介 陕西省西安小学位于西安市莲湖路中段,系省教育厅唯一直属的省级示范性实验小学。

校园占地7000余m²,校舍建筑面积6000余m²。现有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1970名

邮编:710003 地址:莲湖路91号

地图。

地图

学校师资

现有教职工108位合格率100%,其中特级教师,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15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有全国模范教师2名,特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3名,省级教学能手6名,市级教学能手12名。学校设有少先队大队部、实验室、微机网络室等一部二十二室。有210台微机和76套语言实验系统。30学班全部安装了多媒体液晶投影及实物展台,多媒体双向点拨校园网络系统1套,安装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另有彩电、录放机、投影仪、摄像机等常规电化教学设备300余台,科学、社会及体育艺术学科的仪器和器材5000余件。

学校荣誉

近年来,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方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先后被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学技术实验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示范小学”、“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陕西省快乐教学示范学校”等,被西安市教育局命名为“一级小学”,被中共莲湖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在莲湖区教育局综合量化考核评比中,连续八年获得一等奖。学校开展的英语“浸入式”教改实验已历8年,一期和二期实验成果已通过了国家课题组的鉴定评估,获得“优秀实验学校”称号,并被国家课题组确定为“重点实验基地”。从1997年开始,学校进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参与了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教育部联合下达的“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6-750”的研制与开发项目。到1998年12月,我校已研制出全部小学语文中的诗歌学习软件,共计8张光盘,通过了国家总课题组的鉴定与评估,教育部批准与教材配套发行,获此次评审中全国唯一的小学软件优秀奖,并在教育部电教办举办的“98全国CD-ROM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三等奖。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教育电视台、西安电视二台、《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中国妇女报》、《民声报》等新闻媒体,曾对我校的工作进行过报道,优秀教师及学生代表曾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专门接见.校长简介

程弘,女,1988年参加工作,2003年任西安小学副校长。2006年任校长,中教高级职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先后主持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了二十余次各级各类赛教;在西安电视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小学语文同步辅导;撰写了十余万字的教育教学心得、论文,其中十九篇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多篇发表在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参加了多部专业书籍的编写,正式出版十三本;作为省学科专家组成员负责编审了语文、综合教育、健康教育等学科的教材、教辅百余册。至今共获得了十九项国家级奖励,十一项省级奖励,十项市级奖励,十余项区级奖励。

任现职以来,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总目标,努力打造“充满爱心,充满自信,充满活力,充满智慧”的西小教育,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西小成为“学校管理有成效,素质教育有特色,名师打造有突破,校本教研上台阶”的省级示范性小学,更好地达成省教育厅提出的“实验性、示范性、特色化”的立校目标,在全省小学领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近年来,带领全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牢固树立“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关注师生发展,狠抓质量立校,努力创设适合西小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的学校发展理念,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学论教、创新管理、特色发展、提高质量”二十字工作方针,把以生为本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以学论教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把创新管理作为推进质量提升工程的强大动力,把特色发展作为西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力培养“健康自信、知恩懂礼、主动发展”的西小学生,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英语教学工作

师资力量

英语教研组现有教师13人,硕士学位一名,本科学历11名,大专2名;小学高级教师7名,其余均为小教一级。

概况

1986年,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小学教育的要求,西安小学便审时度势,在全省率先开设了英语课,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其中以“创设校园英语氛围,提高语言交流能力”为主线,深化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课题研究。

为了更好的推进英语教学的发展,西安小学自1998年9月至今承接了一项国家重点课题研究项目--中国、美国、加拿大合作的课题实验项目----“英语浸入式”双语实验,即:此实验要求教师始终以英语面对学生,用英语教授英语、音乐,美术,综合,思品,科学,体育等学科课,为学生创造出一种不用汉语作中介的纯英语的学习环境,将学生“浸泡”在英语环境中,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和思维的能力,形成了我校的英语教学体系和特色。

西安小学非常重视英语浸入式课题实验,从1986年至今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英语教学水平,1.先后增设各种硬件设备,如:录音机、照相机、语音教室、计算机机房、笔记本电脑等;2.为实验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先后派出100多人次参加全国、省、市、区、外校的各项培训、辅导和教学交流,努力提高英语教师的业务能力。

学科教育内容及特点

西安小学要求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入学前应该有简单的英语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先后开设了多门学科进行实验,目前我校开设的科目有:英语、英语音乐,英语美术,语音、阅读,综合,思品等,每班周课时6节,已形成了独特的英语教学体系和特色,实验班总数也由最初的一个增加到现在的二十六个。目前学校所选用英语课教材是:1至2年级用《新世纪小学英语》,3--6年级用---《PEP英语》教材。英语浸入式实验教材是由学校自主研发的浸入式系列教材《英语美术》、《英语音乐》、《语音》和浸入式课题组提供的《浸入式英语阅读丛书》。

西安小学不断深化课堂改革,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英语课教学模式,以游戏、比赛、歌曲、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优化“习得”,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效率;其次,学校也在同时研究各种课型的授课模式,如:低年级听说活动课、语音课、中高年级对话课、阅读课、语法课、写作课、浸入式英语美术课和音乐课等。

西安小学历来重视英语阅读课教学,在一、二年级进行字母教学和语音教学,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做铺垫。用直呼式语音教学法教授26个字母的名称音,并采取“先辅音后元音,先音后词,先词后句”,再形成“音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章)”的原则,通过游戏,歌谣,绕口令,字母卡片及字母小报,flash,小故事等让学生“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想其形”。

三、四年级通过故事法,表演法培养英语阅读兴趣,学生在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体验阅读的快乐。

五、六年级采取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原则,渗透默读,跳读,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通过童话表演和趣味写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形成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浸入式“自主、创新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儿童综合素质及个性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评价体系和模式。同时,形成了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在陕西小学外语教学活动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受到教育科研部门的奖励和社会各界的赞扬。

此外,西安小学明确各任课教师的研究课题,力求从“小、深、新”的角度寻找切入点,做到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相结合,课题研究为特色教学而服务,课题研究为提高学生素质而服务。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开展系列特色教学活动,强化“习得”。学校先后开展了系列日常英语活动:英语值日报告;英语板报、英语歌曲歌谣演唱、英语童话剧表演、校园英语口语比赛、周一晨会英语演讲、英语小报制作、英语手工作品、英语书写比赛等活动。另外,学生通过网络,电话,书信等形式开展国际交流,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学校定期邀请外籍教师和国外专家深入课堂,进行现场教学授课和指导.英语教学成果

经过多年的实验,跟踪测试,观察分析,对比考评,发现英语实验班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大方,善于表现自己和与人交流,集体荣誉感强,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语音纯正,发音漂亮,语感好,会唱英文歌曲及歌谣100多首,能用英语进行灵活的对话,能与外宾进行交流,能进行看图说话,描述图片,听懂英文故事并回答问题,能复述故事,能阅读英语小故事并做阅读练习,能写英语小作文等。并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单词量已达2000个左右,词汇涉及生活中各方面:家庭成员,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动物,食品,交通工具,职业,季节,星期,体育运动,天气,数字,颜色,水果,蔬菜,公共建筑,时间,学校设施等,词性由最初的名词,动词扩展到形容词,介词,代词,副词等,学生已完全适应英语浸入式的教学模式,并具有英语思维的能力。

获奖情况

多年的努力,西安小学的英语教学硕果累累,英语教师有多人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2000年,李义华老师代表陕西参加了“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她是陕西省英语学科学科带头人,荣获全国第三届外语教师园丁奖。2004年,焦小敏老师荣获“全国第二届英语教师技能大赛”唱歌类一等奖。2006年,学校英语组的七位英语教师组队,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教师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二等奖。汤静老师和吴琳老师在“全国小学英语教师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学校开发和制作的课件,分别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英语教师撰写100余篇论文,分别获得省、市论文评选一、二等奖,实验教师在全国、省、市、区英语课堂教学优质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30余次,在陕西省有一定的影响力.自1998年成立以来西安小学学生连续在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比赛、全国青少年电视口语大赛、全国网络视频英语大赛、西译杯少儿英语比赛、学英语杯青少年英语读写比赛、陕西省少儿英语才艺大赛等多项比赛中均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

第三篇:陕西省西安中学校本广播体操创编概述

陕西省西安中学校本广播体操创编概述

概述:广播体操是一项广为人知,练习者众多的体育运动,一种徒手操,只要有限的场地就可以开展,通常跟随广播音乐进行锻炼,也可以用口令指挥节奏,是一项适合大众群体进行锻炼的运动项目。一般由8——10节动作组成,包括上肢、下肢和躯干各部分;由曲伸、举振、转体、平衡、跳跃等各种动作组成。每一节动作都有一定的作用,如扩胸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胸部、背部和肩胛部的肌肉,对矫正姿势(轻度的驼背、窄胸等)也有好处。因此,每做完一套广播体操,能使身体各部分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锻炼。增加了氧气和养料的需求,加快了呼吸、脉搏和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的功能。广播体操的特点

1.科学性

大众广播体操为8节徒手体操。每节体操对机体的主要关节、骨骼和大肌肉群等部位都具有合理性、专一性的刺激,整套体操动作幅度大,可较全面地促进人体各个运动部位的合理运动,到达提高机体运动系统机能的目的。实验表明,全套体操对人体产生的运动负荷形成了由低缓高,中间调整的生理轨迹,满足机体生理要求和变化规律。每节操的即刻心率基本在100—130次/分之间,在普通人群的60—80%心率范围,为发展人的心脏、肺等器官的最佳负荷,对人体产生中等强度运动刺激,具有较强的健身效果。同时,锻炼者可视自身情况通过调整运动幅度,以适度降低运动负荷。整理运动后4分钟左右机体即可恢复到正常水平。伴奏音乐雄壮强劲,节律流畅,音动一致,优美形象化,口令清脆宏亮有力,起到指挥锻炼者练习,调整神情的目的。

2.普遍性

广播体操强调普及推广的效应,动作简便易学、负荷适中、适用面广、音乐优美、节律适中。参与体操锻练的人群定在以青年、中年人群为主,兼顾少年和老年人,男性女性均适用。锻炼地域适用广泛,因地制宜,适于机关、厂矿、学校、部队、社区、乡镇及家庭等户外、室内地点开展。全套体操仅为4分45秒,恢复时间段,适于工间(班前)、课间(课前)和闲暇时间等进行锻炼,十分便于普及。3.健身性

经对广播体操锻炼者专项的研究和实验表明,锻炼者长期进行本套广播体操的锻炼,可提高机体的主要关节的灵敏性,促进骨骼发育,增强大肌肉群的力量,对改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传导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做操时精神舒畅、心旷神怡,乐在其中,广播体操可成为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的有效手段。

二、广播体操对学生健康的好处

目前广播体操是我国初高中学校中较为普遍及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集体健身运动,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用眼、用脑和一定时间的固定坐位,科学地利用课间及晨间的时间进行做操。是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给予一次调节。通过做操,使人体肌肉、关节的运动,可增加肢体血流量,使人体的血流重新分配,松弛大脑神经、调节用眼,减轻长时间的坐位而引起的身体疲劳,又可以通过活动,调节人体大脑皮层的紧张度,同时通过做操呼吸室外新鲜空气,对大脑保健、用眼卫生,调节视神经,预防近视或防止近视的加深都大有好处。因此广播体操是我国现阶段增强初高中学生体质健康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创编思路

经研究了解目前我市各个中小学所采用的学生锻炼方式均为晨间或课间采取集体跑操或者广播体操的形式进行锻炼,锻炼的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当带领学生进行常规的锻炼时发现参与锻炼的学生多数处于较为被动消极的状态,普遍表现出无聊、没有兴趣的情绪从学生思想上没有得到重视。从而通过怎样的手段及形式来改变学生的锻炼现状我们进行了分析决定从特色创新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学生易学,学校易于实施的锻炼项目,其特点是加入本校特色元素进行推广。创编带有学校特色的广播体操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

四、创编特点

1.动作创编:本套广播体操动作设计较为新颖,在每节操中根据锻炼部位的需要加入各项体育运动较为经典及代表性动作,如(游泳、射箭、剑术、瑜伽、体育舞蹈、太极、搏击及具有我校代表性的传统项目腰鼓)等动作元素进行创编,其目的在于加入运动动作的广播体操从动作学习及动作记忆方面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其动作简单便于记忆,另外新颖的动作创编可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该操的推广。

2.操化的配乐

在了解我国正式发行的几套广播操后发现一般广播体操的配乐都是基本的旋律配合操化口令同时进行的。对于现代学生来说配乐较为枯燥其节奏感偏弱在进行锻炼时很难达到调动情绪的目的。本套广播体操的配乐采用了我校校歌为脚本,进行重新编排其主旋律以校歌为主要基调添加了流行元素进行融合。主旋律学生耳熟能详配合流行明快的节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分解详解

本套操一共九节其第一节为预备节为4X8个八拍其余8节操均为8X8个八拍左右两个方向进行。

1、预备节

本节以舒展身体为主,加入了体育舞蹈致敬观众的动作。通过本节操使身体得以适应音乐及接下来动作的节奏。

2、伸展运动

本节加入了蛙泳及仰泳的姿势使得上体得到全面舒展。

3、扩胸运动

本节操利用射箭的姿势顺时针转动360度进行充分的练习,使得上肢和胸部肌肉得到充分锻炼。

4、踢腿运动

本节操主要以踢毽子动作为主进行腿部的锻炼。包括了前踢、侧踢和后踢,完整覆盖了整个运动链。

5、体侧运动 本节操利用了传统武术中剑术的动作加以设计,使体侧肌肉群充分拉伸。

6、体转运动

本节操加入了我校传统运动项---腰鼓的技术动作(小缠腰)融合充分利用转动上体的动作进行锻炼

7、全身运动

本节操主要以瑜伽动作为主加入了一些协调性练习动作是的肢体及全身得以充分锻炼。

8、跳跃运动

本节操以健美操的动作为主进行锻炼。

9、整理运动

本节操利用武术中的太极动作进行练习,其动作较为舒缓可以充分起到调节呼吸的作用。

六、本套校本广播体操的优点

1.通过体操背景音乐可以使大脑在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时让肌肉得以放松。

2.通过动作练习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氧气能充足地供应身体各部分,从而增强各器官的功能。

3.可以使身体发热,有利于提高体内的排泄功能,降低疲惫的程度,减少乳酸的积累,使人体精力旺盛。

4.可以培养人正确的身体姿势,使肌肉发达、体格强健、形态优美。

5.可以有效消除一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的紧张,有利于睡眠。

6.在进行剧烈运动前,做广播体操可以避免肌肉的拉伤、挫伤。

7.工作学习之余做广播体操,有助于缓解紧张工作出现的暂时性的大脑疲劳。

8.坚持下去,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9.在轻快、优美的旋律下做操,能增强人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10.在音乐伴奏下做广播体操,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七、本套操的教授与推广

在本套广播体操各节动作及操化配乐基本配合完成初步形成本套校本广播体操完整版本时,在校内集中挑选2-3个班进行实验性的教学。对动作的难易程度,音乐节奏的快慢加以更进一步的把握。对着2-3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对本套操进行最终的修改及优化。在确定最终广播体操版本后进行全校推广教学。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11-3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2010〕43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 号)和《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一律对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开放,任何单位都不得设置附加条件。鼓励个人或者法人依法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创办中小企业。投资者申办公司的,首期出资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据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的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经全体股东同意、公司申请,出资期限可延长一年。

二、扩大民间投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和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支持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方式设立混合所有制企业。组建一批民营投资公司,建立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加强服务与指导,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三、继续鼓励全民创业。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创业服务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开通创业信息服务网,加大市、县创业基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贯彻落实创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大学生在城镇落户和创业服务等鼓励创业政策,突出抓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和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员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创办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环保节能型、农产品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支持发展家庭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整合财政相关专项资金,完善扶持机制和使用方式,主要用于促进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信用担保、优化结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协作配套、集群发展和人才培训等方面。通过贴息、担保等形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尚未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市、县,要尽快作出安排,制订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的具体办法,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

五、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坚决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已明确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依法申请减免税;中小企业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纳税的,可依法在三个月内延期缴纳。

六、全力扩大信贷支持。全面落实国家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在总量和增量计划上,单列中小企业信贷指标,并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加快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信贷综合成本、责任认定进行单独考核。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效率,建立完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

七、加快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或发起设立中小企-1-

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应着力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小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依法开展私募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发行债券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方式直接融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融资租赁企业。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工作协调机制和扶持奖励政策,及时解决中小企业上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八、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职责。继续落实好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资本金补充、业务补助、保费补贴、风险补偿、创新奖励等多种方式,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能力。国土资源、城乡建设、金融、工商等部门要为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

九、强化项目带动发展。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的发展规划,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在研究和安排项目上予以倾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大力加强项目的策划、筛选和储备工作,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以项目为支撑,以项目促发展。

十、加快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市、县政府要把县域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小城镇发展规划相衔接,优先安排集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建设项目。对列入集中区规划的项目,简化环评审批程序。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园区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十一、积极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抓紧制订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指导意见,搭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扶持一批与大企业分工协作的关联企业。鼓励和支持大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和引资设厂等方式,优先与省内中小企业开展配套协作,提高协作配套水平和省内配套率。要围绕落实已经出台的产业振兴和集群发展规划,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十二、加快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中小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进行升级改造的项目,不论国企民企都要纳入省、市政府技术改造专项投资和省、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的,可按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十三、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抓紧建立省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展示中心,鼓励电信、网络运营企业以及新闻媒体积极发布市场信息,帮助中小企业宣传产品,开拓市场。支持市场营销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在境外开办企业、设立机构;参加全国性、区域性和国际性等重点展会给予补助。加大对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力度,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按实际缴纳保险费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适当资助。

十四、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制订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专项规划,积极发展各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分流适合中介机构承担的服务职能,并加大政府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可以按照规定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市场性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服务的,可以按照规定享受政府补贴或者资助。

十五、建立发展环境评议制度和维权投诉中心。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评议工作。在省、市、县(市、区)建立中小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协助行政监察机关监督各项政策公布执行情况和规范各部门及其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各级政府部门接到中小企业的投诉、举报后,应及时作出处理。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充分发挥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完善考核,将中小企业的发展数量和增加值占GDP 比重列入各市(区)考核目标。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以下政府及部门负有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重要职责,要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切实加强指导和服务。

十七、建立统计监测和预警制度。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和省统计局对中小企业的统计分类标准、统计报表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规范、监督和管理,加强中小企业的调查统计、监测、分析和数据发布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机制。

省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抓紧制订完善配套扶持政策措施;各设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订具体落实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日

第五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的通知

陕政发 〔2009〕2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已经2009年第6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陕西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县域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

县域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向县域城镇聚集的经济社会过程。推进县域城镇化,充分发挥县域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提高土地集约效益,促进人口就地就近转化,减轻大中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的压力。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二)县域城镇化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县域城镇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推进县域城镇化,能够吸引中小企业向城镇集聚,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促进县域工业发展;推进县域城镇化,能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带动文化、教育、卫生、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县域城镇化,搭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平台,承载县域经济发展要素,对于建设西部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三)县域城镇化是拉动投资消费,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要求。

我省86%的国土、64%的人口在县域。加快县域城镇道路交通、给水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加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县域城镇集中,可以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调整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县域城镇化对于确保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具有现实意义。

二、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改革推动、产业支撑、政策支持、机制激励、体制保障的工作思路,按照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加快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动力,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

重点,不断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指导原则。以城乡一体化规划统揽县域城乡建设发展全局。增强城乡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规划对县域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的指导作用。

——坚持产业支撑原则。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工业向县域城镇或工业园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

——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推进县域城镇化的强大合力。

——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在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的基础上,突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优先选择区位有优势、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的建制镇,加大支持力度,进行重点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引导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2年,县域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非农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布局相对集中,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健全,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基础的全省城乡一体化框架。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使县域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

1.县域城镇化水平。

到2012年,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34.3%,年均增加1.2个百分点,县域城镇人口达到790万,年均增加28万;到2020年,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3.5%,年均增加1.2个百分点,县域城镇人口达到1000万,年均增加26万。

2.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到2012年,全省县域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85%;建制镇、村庄主要道路全面硬化,建制镇建成简单、低耗的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实现统一收集处理。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县城有剧院和标准化文化馆、图书馆,镇(乡)有标准化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城镇体育场地人均达到12平方米。

3.县域人居环境。

到2012年,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主要街道、沿街建筑、交通设施、广场绿地、广告牌匾等整洁美观,30%的县城建成园林县城;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居住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

三、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集约发展态势。

关中地区以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发为契机,重点发展“一轴一环三走廊”。“一轴”即沿陇海铁路陕西段的城镇绵延带,“一环”是以西安都市圈为核心的关中环线城镇带,“三走廊”为彬长旬城镇带、咸阳——铜川城镇带、渭南——韩城城镇带。依托重点镇建设,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能源化工和区域性物流等产业,提升关中城镇群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关中率先发展。

陕北地区要通过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带动,加快长城沿线和210国道“人”字形城镇带建设。充分发挥煤、油、气、盐等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关联度,促进城镇带建设,实现陕北跨越发展。

陕南地区要加快三个城市发展片区、汉丹江两个生态功能拓展带的建设,以城镇为承载,依托优势资源,促进园区建设,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陕南突破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快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交通、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县城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完善城镇公共设施的配置,依据服务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与分布、设施服务半径,合理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县、镇(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网络,县城建有公共体育场馆,社区、村庄普及健身设施。抓好公共安全工程建设,完善城镇综合防灾体系。重点做好防洪、排涝、抗震、消防等工作,防止和减少灾害发生与损失。

(三)突出产业支撑,加快工业化进程。

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以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为核心,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城镇主导产业。

工业园区应根据城乡建设规划,合理选址布局,并与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生物制药为重点,培育一批重点产业。

(四)完善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高效有序流动。

继续培育和发展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技术、信息、房地产市场,打破市场的城乡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构筑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服务良好的市场体系,为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转创造条件。

四、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规划编制,指导县域城镇化科学发展。

启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综合交通、供水体系、农田保护、村庄分布、生态涵养等方面的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加快县城和建制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大规划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足额安排规划编制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2010年底前完成建制镇规划的编制工作,未编制规划的,不予安排建设项目及补助资金。

(二)统筹城镇建设用地,扩大城镇发展空间。

以国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城镇总体规划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等确定的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在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时,县域建设用地指标要向县城和重点镇倾斜。

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挖掘土地潜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将移民搬迁、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破产工矿企业场地利用、川道河滩治理等开发复垦的土地,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以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进入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进行流转。鼓励农村成片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城镇的开发建设,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配办法,保证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30%以

上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规划区内的城中村改造,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城中村土地可由村民参股的企业进行开发建设,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将城中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在土地性质转变过程中的有关费用按规定给予返还。建立用地审查报批绿色通道。

(三)深化投融资和公用事业改革,加大县域城镇建设投资力度。

县(市、区)政府可成立城镇开发建设投资公司,建立城镇建设融资平台。尽快形成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实现城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政府公共财政要积极引导投资方向,财政资金主要用于项目资本金和贷款贴息。

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行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按照统一规划、特许经营、有序竞争、加快发展的要求,对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水、供气、供热等经营性城镇基础设施,根据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建设,扩大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

整合使用各类项目资金,充分发挥资金效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部门联动的原则,做好项目和资金的衔接,集中有限资金,重点投入,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和城镇发展相结合,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项目要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确保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办法,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五)大力支持城镇住房建设,推动县域城镇化发展。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市民受益的原则,着力培育和搞活县域房地产市场,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县域城镇建设及旧城改造。允许在基本农田以外的山地、荒地等适宜居住的地块,开发建设低密度、低容积率、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居住区。

充分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行农房确权办证,为农民以农房作抵押申请贷款、提供创业资本金、增加财产性收入等创造条件。鼓励长期在城镇经商、务工的农民用宅基地在城镇换房。

五、加大县域重点镇建设力度

(一)择优扶强,确定重点。

在建设好关中百镇,全面启动陕北、陕南50个镇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择优扶强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00个重点镇,集中财力,创新投入机制,力争3—5年形成全省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100个重点镇的标准是除县城所在镇之外,镇域生产总值超过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00万元,生产总值增幅连续3年在15%以上的建制镇;镇域人口3万人以上,镇区居住人口5000人以上、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建制镇;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便捷的建制镇;具有独特文化旅游、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有潜力的建制镇。

(二)创新机制,扩权强镇。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100个重点镇县级管理权限。理顺县镇财政关系,建立一级财政,设独立国库的财政管理体制,形成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在100个重点镇可设置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编制2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筹措资金,专项扶持。

成立陕西省城镇建设投资公司,为100个重点镇建设搭建融资平台。省市财政设立100个重点镇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100个重点镇按照县城标准征收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四)政策倾斜,确保用地。

全省下达建设用地计划时,将100个重点镇建设用地指标单列。土地出让金收益除农民安置补偿和有关税费外,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符合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项目,简化环节,缩短审批周期,确保建设用地。

六、加强县域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快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县域城镇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指导全省县域城镇化工作,省、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县级人民政府是推动县域城镇化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对县域城镇化的领导。在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办公室配备一名城镇建设管理员。

(二)将县域城镇化发展指数纳入《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办法》。从2009年起,县域城镇化发展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全省每年评选10个县域城镇化工作先进县(市、区),由省政府予以通报表彰,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县(市、区)的党政主要领导,组织部门优先提拔使用。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函(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设置西安财经大学的函(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